大灾、大爱、大考(共4篇)
大灾、大爱、大考 篇1
大灾·大考·大爱
——文昌抗击“威马逊”群像志
8月18日,距离“威马逊”过境刚好一个月,本刊记者重访文昌灾区。
从县城驱车一路往东,沿途树木的颜色从葱绿变成芽黄再变成苍灰,那就是重灾区到了。在一片枯萎的灰色中,偶尔能看到几根嫩芽破土而出,娇嫩得如新生的希望。
镜头被拉回到2014年7月18日。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文昌。一时间,天昏地暗,雨骤风狂,海防林成片倒下,房屋整村倒塌,汹涌而来的海水吞没良田、漫入村庄„„
风停雨歇之后,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家园,面对的是欲哭无泪的悲凉。
这是一次大灾。一夜之间,房屋倒塌1.7万多幢,掀顶2.3万多间。全市超过24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受灾人口4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0%。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曾引以为豪的文昌鸡产业规模被摧残得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3.3万亩海防林被毁,64万亩生态林全部毁灭„„
这是一次大考。是对文昌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大检验,是对“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情况下执行力的大考验。4个小时内,文昌各级干部将台风登陆点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18万名群众,紧急大转移并妥善安置;第二天早上七点,所有受灾村都见到了干部奔波的身影;台风过后15个小时,城区到重灾区翁田、铺前的道路打通了;台风过后第三天,全市交通道路全部恢复通行;台风过后第五天,11个水厂全部恢复供水。台风造成2000万只禽畜死亡,160个大型养鸡场受重创,干部群众齐心协力,24小时完成死畜深埋和水井消毒,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生„„3000多名党员干部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在一线,接受这次大考。目前仍在继续。
这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来自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来自各级党员干部对人民的勇于担当,来自全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来自灾区群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来自各新闻媒体的大鼓劲„„ 大转移——果断决策,坚决执行
4个小时,25公里,18万人的生死大转移
7月15日,文昌翁田镇明月村委会丁村村民林燕就接到通知,台风要来了,极有可能在文昌或广西登陆。包括林燕在内的村民并不那么上心:“台风哪年没有几个,不就是风大雨大点么,有啥要紧!”而文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这个寓意为“雷神”的台风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7月17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文昌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分别驻点全市各联系镇靠前指挥,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及时传递防风最新动态。
13时40分,文昌启动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市长、市“三防”总指挥刘春梅坐镇市“三防”办。至下午18时,全市按常规转移了三个群体:低洼地区住户、五保户及居住在危房的人群19213人,2391艘渔船已回港避风。此时,台风正在逐步逼近,风力也在逐步升级。19时,文昌市“三防”指挥部按省有关要求,将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Ⅰ级,市广播电视台开始24小时滚动播出防台风事项,各镇用流动宣传车宣传《居民防台风注意事项》和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通知。
7月18日上午,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超强台风“威马逊”将在文昌翁田一带登陆,中心风力预计17级。
10时28分,正在一线组织抗风的裴成敏接到了省委书记罗保铭的命令:“立即转移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所有瓦房、危房内的群众。”此时,距离预报的台风登陆时间只有4个多小时。翁田镇方圆25公里,涉及11个镇场2015个自然村,人口密集,如果不及时转移群众,后果将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生命!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裴成敏立即将命令传达到市“三防”指挥部,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动用一切手段,一秒也不耽误地组织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紧急行动,并亲自给东部7个镇的书记打电话,同时带队到铺前、锦山、公坡、冯坡、翁田等镇,下村抽查转移情况。短短几分钟内,正在各个镇组织抗风的3000多名各级干部都收到了紧急转移群众的短信通知。于是,一场浩大的转移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场人与台风赛跑的战斗,这是一场人与时间的争夺,这是一场生死抉择的考验!一名名共产党员干部迎着狂风暴雨,挨家挨户地敲门。很多群众舍不得走,干部们只得连劝带“骂”,生拉硬扛地将他们转移出来。不少干部在转移群众时被风刮倒摔伤,但大家顾不上风雨危险,心中只有责任与担当。
罗豆农场第六作业区主任林海,带领转移工作小组走遍了全区653户的每个角落。而在这场台风来临前,林海正因为2012年患有肠道癌而进行的切除手术,需要到省医院进行术后化疗,这一原本订好的计划因强台风的登陆而取消。
抱罗镇抱民村委会党支部委员黄武在台风登陆时,冒着被瓦片和残枝砸中的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救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抱功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陈贻泽组织撤离群众500多人,却顾不上自家种养业,损失将近200万元。
„„
14时08分,翁田风力达到13级,转移工作基本结束,此时利用村委会平顶房、平顶卫生间、学校、卫生室、民居等钢筋混凝土房子已安全转移群众18万多人。
然而,一个年轻的身影还在暴风雨中继续奔波。他便是罗豆农场第三作业区南洋村的青年符传道。
下午16时左右,符传道和在场部集墟上打工的两位朋友符芳展、符传茂一起借了一部小轿车回到南洋村转移亲人和群众。往返罗豆镇和南洋村之间有3公里的路途,可是符传道的车辆只能勉强挤进6人,为了多救一些人,他来回奔跑了三趟。当符传道第三次回到村里,接上了6位村民,此时整个路面已被风吹得面目全非,只能一路靠着电线杆辨别路向。一根被风刮倒的电线杆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家只好弃车步行。水,漫到了成年人的膝盖。一阵强风吹来,13岁的符传友倒在水中,符传道赶紧把他抱起来。又一阵大风,两人被冲到了路边的水田里。符传道用力把符传友推到一根电线杆边,而自己却被一阵急流冲走了,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
下午17时,风浪伴着潮水涌入村庄,罗豆农场南洋村告急!山良村告急!港东村告急!东溪村„„告急!23个村庄先后被淹,水位从膝盖深瞬间涨至齐腰,甚至齐胸深。
铺前镇下寮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明,拿着一面大锣在村子里来回敲打着:“快撤到防洪楼啊,海水上来了。”在齐膝的雨水里,陈明一手扶着老人、一手抱着小孩,走向防洪楼。20分钟内,全村72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防洪楼,潮水迅速灌入村庄,涨至1.5米高。“小船刮上树,大船冲上路”,成了一道灾后奇观。„„
这一夜,文昌干部无人能眠。一场关于灾后安置、防疫、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工作开始酝酿!
省委科学果断决策的转移命令,3000多名党员干部强有力的执行,使灾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敢于担当——讲责任、讲良心
各级党组织、3000多名党员干部,撑起摧不垮的铜墙铁壁
台风到来前,抽查到达翁田的裴成敏,在风雨中被困3个多小时才回到镇上。看到如此严重灾情,他心急如焚,电话不能打通,必须尽快赶回市里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但通往市里的道路已经中断。怎么办?
“通不了车,就走路!” 晚上9时50分,他带着4个人,顶着10级以上大风步行了3个多小时,到凌晨1点多走了11公里,到达凤尾墟,裴成敏这才坐上车赶往市里。此时已是深夜凌晨3时,书记、市长主持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布置救灾工作,并作出了全力抢救罗豆农场受淹群众;尽量在7月19日9时之前打通前往铺前、翁田镇的道路;做好房屋受损群众的安置工作,帮助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工作;做好防疫工作;尽快普查受损房屋、争取省政府资金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好稳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等七项决定。通宵指挥罗豆农场大救援的市长刘春梅,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受灾村庄组织救灾和防疫工作。
7月19日,6个灾后重建工作组,在第一时间被派往受灾重点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下设基础设施恢复组、医疗卫生防疫组、救灾物资保障组、村庄重建组、新闻宣传组、重点受灾镇工作组、农田清理整治组以及治安稳控组共8个工作组。之后,48个灾后重建工作组相应成立,123名机关干部被抽调奔赴到8个镇(场)91个村委会驻点,开展灾后帮扶重建工作,和受灾群众同吃、同劳动。
“共产党员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大灾当前,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倒下。”这是文昌市委给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心声。
灾后第二天,抱罗镇委书记韩秀云的嗓子已经哑了,只能用笔写在纸上跟大伙交流。刚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不久的她,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作为镇党委书记,她必须带领全镇干部奋起抗灾。韩秀云的老家就在台风登陆点翁田镇,家里的房子损坏,88岁的母亲受了惊吓,话已说不清楚。她只能让姐姐转告母亲,“我知道妈安全就好!我是镇委书记,有很多群众在等着我,没事你们就不要给我打电话!”
灾后第三天,文昌市罗豆农场山良村逐渐归于平静。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白大褂、脚蹬胶鞋的身影,又一次顶着太阳出现在村里的水井旁,检测、碎药、撒药、再检测。她叫林婷婷,这次作为文昌市疾控中心派出的防疫人员,跟着专家负责文昌罗豆地区的防疫工作。她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防疫员。连续多日的暴晒,让她和其他防疫人员一样,皮肤被晒得又黑又红。罗豆地区的50多口井,防疫人员已经走了不下3遍,井壁、井水的彻底消毒也做了3次。“消毒如果不抓紧做,就怕灾区有疫情,黑不黑、累不累的都无所谓啦!”林婷婷说。
铺前镇28岁的民政助理韩春艳,从7月17日至23日,每天超负荷工作18个小时以上,身心俱疲,却毫无怨言。7月21日上午,韩春艳打印好救灾物资分发表,刚走到一楼,肾结石发作了,痛如刀割,眼前一黑,晕倒在办公室门口。当地卫生院建议转往海口治疗,但她坚决不肯,打了两支止痛针就出院了。“我不能走。民政下拨的救灾物资和社会各界爱心援助的救灾物资,都是我接收、登记和发放的,我走了,临时接手的人容易出错。如果救灾物资发放不透明、不公正,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韩春艳说。两天来,她持续高烧39.2度,但依然坚持带病救灾。
“快把电话给我!物资还没发完呢!”病榻上壮实的汉子声音竟是如此虚弱,站在一旁的妻子费了很大劲才听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他是昌洒镇昌发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录海,从7月17日开始连续八天奔波在防风抗灾第一线。因为自己家里有辆三轮车,救灾物资的搬运成了王录海每天的日常工作。因为车小,他经常一天就得往返五六趟,连自家破损的屋顶都没时间修补。7月24日上午,劳累过度的他,心脏病发作病倒在救灾路上,但在病床上仍惦记着救灾工作。
如何发动和集结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如何把救灾物资及时合理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文昌民政局局长邢彩虹常到了深夜还不停地给同事打电话交换意见。白天收集灾区一线的受损情况,指挥调配救灾物资,晚上熬夜制作救灾物资发放登记表,很多时候电话打得发烫,很多时候错过了用餐时间。台风前父亲就因突发重病,半身不遂,躺进了医院,随着台风来临,邢彩虹便一连好几天都没法抽身去看看。“作为女儿我真的很想去看父亲,但作为党员干部,看到那么多受灾群众寻求帮助的眼神,已容不得我多想。”提及此事,邢彩虹不禁眼眶泛红。8月底,她父亲永远离开了人间。
在抢险救灾中,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在重建家园中,看到最多的身影还是党员干部;在物资发放中,给群众发放的是应急救灾物品,给党员干部发放的是润喉片、感冒药和抗过敏药。
文昌市委办主任徐健超,4天跑了4轮灾区,及时摸清灾情,为市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7月26日,他再次深入昌洒镇受灾区,汇总群众意见向市委反映,促成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出台。8月3日,他被安排驻点在恢复灾后重建任务最重的翁田镇内六村,当日便住了下来。每天早上7点多,徐健超都会出现在村口,中午吃在村中,劳动在村中,向村民讲解灾后重建政策,了解灾后生活情况,研究重建细节,为全市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收集第一手材料。皮肤被晒得黝黑的他说:“群众只要看到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就会有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他们,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
尽管超强台风“威马逊”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是翁田镇明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泽存每天还是只睡4个小时,每天还是坚持跟村民们呆在一起。因为他希望能够陪伴灾民们一起度过这个难关。明月村下辖31个自然村,共4000多人,这一次台风中,虽然大部分村民并未受伤,但经济损失惨重。大片农田绝收,淡水养殖摧毁殆尽。而陈泽存自己家的西瓜地、鱼塘也全部泡汤,但忙于为乡亲们救灾,他一直顾不上回去看看。
从7月18日至30日,罗豆农场场长林少明就没有回过一趟家,饿了吃点盒饭,渴了喝点矿泉水,疲惫不堪时就在办公室或车上打个盹。家里受灾,房屋毁坏了,也没时间回去看看。年过八旬的母亲哭着找他,他对老母亲说:“现在关键的还是做好广大群众的救灾工作,家里的事先放着。”7月28日,堂兄林明利因病去世,他也顾不得回去送终,只能以电话的方式向堂嫂及其亲人表示哀思,并把深沉的爱化作抗风救灾的巨大力量。
为组织救援全场受淹23个村庄4650名群众,林少明连续工作两天两夜没合眼。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灾后群众安置、救灾物资发放、卫生消毒、动物无害化处理、垃圾清运以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连日的艰辛,累瘦了人,喊哑了嗓子,但他仍带领全场干部群众填埋死亡的牛、猪、羊等牲畜3678头;消毒97个村庄,消毒面积92.3万平方米,消毒水井113个;组织抢修97个村庄供水管道及时恢复供水;组织垃圾清运15660吨;组织修复46处决口的防潮堤。
没有亲历过死亡牲畜无害化处理的人,是无法想象这份工作的难度的。台风“威马逊”造成文昌2000万只牲畜死亡。再加上天气炎热和雨水、海水浸泡,牲畜尸体很快腐烂,单靠专业防疫人员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清理工作量。文昌的党员干部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领着群众开始干。“想象一下被炖烂了的鸡腿,是啥样子?”一位乡镇干部略带调侃地说,“想象一下,当抓住牛脚打算扯过来整头牛时,手里却只扯出一根牛腿骨是啥样子。”在台风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昌一些单位的食堂里压根就不能提“猪”“牛”“羊”这几个字眼。有些干部说,光听到这几个字就想吐。这辈子恐怕都不再想吃牛羊肉了。树立信心——携手共建家园
党员干部连轴转,村民不等不靠,各地爱心潮涌而至,共同奏响重建主旋律
此次台风致文昌1000多个自然村的房屋大面积受损,最严重的被直接夷为平地,部分村民目前仍住在救灾帐篷里;2025名在校大学生和725名今年秋季入学大学生,因家庭受灾而读书困难;全市养殖业几乎全军覆没,文昌鸡仅剩原来的十分之一;重建资金和建房物资缺口较大,全市光瓦片需求量就高达2亿片,严重供应不足。
这是一种血浓于水、人民至上的大爱。
随着灾情发生,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传来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给文昌市党政主要领导打电话,从资金筹措到大米、帐篷调集,甚至连如何解决帐篷里闷热的问题都一一作出指示,有时早上6点多、晚上11点还给市委主要领导打电话布置工作,通话有时长达半小时,给文昌加油鼓劲,要求坚定树立信心,积极开展重建工作。
7月19日上午,省长蒋定之带队到达文昌,一线指导救灾工作。7月21日,再次带队来到文昌指导重建工作。省领导李宪生、陈辞、马勇霞、毛超峰、陈海波、李国梁、王路、陈志荣、何西庆、陆俊华、董治良、贾志鸿、史贻云等分别到灾区指导,其他省领导也都以不同方式给抗风救灾和重建工作作出指示,省有关部门给予强有力支持。兄弟市县海口、三亚、陵水、乐东等,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支援重建。
8月18日,省委书记罗保铭和省长蒋定之,分别从工资中捐出1万元,资助4名文昌贫困大学新生。在省委书记、省长带动以及新闻单位的倡导下,灾区近3000名大学生得到了救助,架起了他们进入大学校园的桥梁。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文昌市暂时叫停了市政道路的绿化工程,以省出资金投入赈灾。压缩行政经费,紧急拨出第一批2000万元救灾资金。
截至9月3日,中央、省、市三级政府计划投入的救灾资金已达7亿元。受社会各界捐助约计1.68亿元。
昌洒镇唐教村,这个曾经是满眼绿色的村庄,周边横了一地已是死灰色的枯树。我们坐在一个用彩条布撑起的遮阳棚下,浮沙劈头盖脸地吹过来。大家只好背风坐着,没多久,头发里尽是沙子。不远处,推土机正在轰鸣着平整地基。10栋平房正在开建,预计9月20日前能够全部建成封顶。驻点的工作组副组长、文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曾利民已经连续5个周末没有休息。村里的老少都认得他,熟络地跟他打着招呼。
一个月前,这个有着58户人家的村庄,房屋或倒塌或掀顶,无一幸免。因为原址地处低洼,逢雨必涝,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工作组不厌其烦地跟村民们剖析利弊。终于,208名村民集体决定,告别世代居住的祖宗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异地重建。
向上传递受灾情况、百姓心声,向下传达政策精神、安抚群众„„压在曾利民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平时一躺床上就能睡着的曾利民,竟然失眠了,一晚上只能勉强睡上一两个小时。“有次在路上曾部长可能是太困了,竟直直朝路旁的树木走去,幸亏我拉得及时。”同驻昌洒镇救灾工作组的韩锐光悄悄地告诉记者。
唐教村是文昌市灾后重建的8个试点村之一。在村里存留不多的墙体上,贴着35张房屋受损情况档案表,每张档案表上详细地记录着每户房子的受损情况、房屋鉴定情况、户主对房屋的处理意见以及掀顶面积和需瓦片数量,在每张表格的下方,张贴着受损房屋的照片。曾利民说,信息公布的公开、透明,是推动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一同被张贴出来的还有新房屋建筑设计图,共有坡屋顶、半坡屋顶、平屋顶三个样式。文昌市规划局局长王小飞为此熬红了双眼,“村民想建什么样的新房,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会根据村民的需求进行规划、测绘、定宅基地。”
灾后第三天,针对多地村庄受损毁严重的现状,文昌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研究整村重建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针对文昌传统砖瓦房抗风能力差的缺点,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向工匠问计。由省住建厅委派的16名专家专门进驻文昌,帮助制定灾后房屋建设技术导则。
此次大规模修缮重建,并不是简单地修缮、重建受损房屋,而是充分考虑村民意愿,最大程度保留民居原有风貌,并增强抗风性。为此,文昌规划部门整理出“4个传统”,即传统民居传统工艺修缮、传统民居格局不变、传统民居风格引入新工艺和传统民居另选新址。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也相应出台了,整合民政救助、贷款贴息、农村危改等行政资源和慈善捐助等社会资源,全力推进灾后房屋重建。对因灾损毁房屋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市政府则采取财政兜底的方式建设基本保障性安居住房,力争实现在今年12月底前让受灾群众全部搬离帐篷的目标。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文昌精神。
“自救比一味等待救援更有现实意义。”这句话被公坡镇边城村78岁的老村长韩坚元,端端正正地写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灾后第二天,韩坚元便立即召集村中青年清理路障,当天村子的道路便清理疏通了,许多救灾物资得以运送进来。该村有80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修复房屋需要大量的瓦片。冯坡地区一家有瓦片库存的工厂老板正急于寻找水泥工人修补自家房屋,韩坚元和村中7名水泥工人一起找到老板协商,由工厂出瓦片给村民,村民则义务帮忙老板修补房屋,“大家互帮互助,一举两得。”瓦片供应有来源后,韩坚元又组织边城村村民互帮互助修补房屋,帮手的村民和所修房屋主人达成默契:“不要工钱,只管饭。”
同样是在灾后第二天,昌洒镇白土村就将“不等不靠”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该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抢险救灾组、思想安抚组和物资采购组,分头查看灾情、清理村道、安抚灾民、采购物资。当天,便采购回30万片瓦片,尽管相对于近120万片瓦片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缺口,但在分配时,村民们一如平常地和谐礼让,并无争抢。“谁家不缺瓦片?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去争,房子还没修好,人心就散了。”邢家大嫂符阿姨露出憨厚笑容。如今,白土村一栋栋砖瓦房经过村民的修缮,大部分已恢复了最初的模样,很多户人家新瓦片、旧瓦片一起用,在屋顶上形成了黑一道白一道的别样新景。
8月19日,锦山镇榜春坡村,1.4万只文昌鸡苗破壳而出,“唧唧”的鸡鸣传递着新生的力量。锦山是文昌鸡养殖重镇,全镇有15家文昌鸡种鸡场,620多家养殖户,2700多个鸡棚,存栏量900多万只,均在“威马逊”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多年的积累,一场风全没了。抹去眼泪,戴上口罩,清理死鸡、消毒场地、搭建新棚、重新育苗„„一个月时间,全镇文昌鸡养殖数量恢复到了灾前的70%左右。
这是一股人心向善、积流成川的社会正能量。
应对灾难,文昌不是孤军作战。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如潮水般涌入文昌。食品、药品、帐篷、发电机„„一批批物资,一笔笔善款,从各地汇聚。
为了尽快恢复供电,南方电网迅速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调派近8000名抢修人员奔赴灾区,这些电力抢修人员冒酷暑、战高温,日夜苦干,很多工人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就在电线杆上吃盒饭。
远在海外的文昌籍华人华侨,也用行动表明,他们从未远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3日,文昌共接受华侨捐助1000多万元。
河南货运企业的负责人刘辉,看到海南急需发电机的消息后,自掏腰包购买了价值30万元的发电机,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送到了文昌受灾村镇。
海南籍明星陈楚生、孙兴,也纷纷组织救援队伍,驰援家乡。
„„
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也是流动的。
被电网人不眠不休的抢修精神所感动,文昌百姓自发组织清理路障,开辟电力通道,为抢修队搭建遮阳棚,送来简易吊床,拿出家里的西瓜,摘下树上的椰子,组成“妈妈服务队”,为抢修队提供后勤保障。
在昌洒镇参与救灾的东莞供电局后勤人员方楚祺,不小心丢了一个工作包,包里面有抢险队800多人的生活费3万多元,当地百姓得知后,不遗余力开展寻包行动。一天后物归原主,分文不减。
在文昌市罗豆农场南洋村一间破旧的瓦房内,符传道的母亲符霞坚持拿出3万块钱,捐给受灾的贫困大学生。她说:“孩子在抗灾中走了,我要把爱传递下去。”
„„
7月21日,文昌全市所有中断行政村道路全部恢复通行;
7月23日,完成第一轮环境消杀和水井消毒;
7月26日,因灾停水的11家水厂恢复正常供水;
7月27日,受损的781个通信基站全部修复,通讯顺畅;
7月30日,全市61家加油站全部恢复正常营业;
8月7日19时50分,文昌市锦山镇茶园村委会古宅村亮起了电灯。全市受灾地区实现全部恢复供电„„
“威马逊”过境一个月,文昌在灾难中行走了一个月,也洗礼了一个月。可喜的是,与风灾相比,文昌人的精神更强大、更坚韧、更不屈。特别是文昌干部的担当精神,文昌百姓的勤劳品格,各界团体的爱心播撒,树起一组正能量的群像,使生产恢复、家园重建出现了新的希望。
大灾、大爱、大考 篇2
当日清晨7时49分许,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突发7.1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达33千米。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16日早8时, 玉树地震死亡人数为791人, 比15日上升31人;失踪294人, 受伤11486人, 其中重伤1176人。
噩耗不期而至, 大自然再一次以自己的淫威来考验人类的耐受力。然而, 大灾面前有大爱, 社会各界闻悉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后, 在对地震灾害中的死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时, 纷纷慷慨解囊, 捐款捐物, 把自己对手足同胞的爱与支持一起送到了抗灾一线。
镜头一:中学生说话句句凝真爱
4月16日上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里似乎比往常安静一些。是的, 是安静一些——玉树地震的消息让这里的孩子们感到太意外了——因为昨天还是风和日丽, 阳光明媚的玉树, 如今却因一场地震把这著名的“歌舞之乡”推向了黑暗的角落, 让她变成了废墟和荒原。
正在校园里上课的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孩子们惊住了, 坐不住了, 他们多么希望受灾的同龄伙伴还能够像平常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习, 畅想美好的未来。于是, 全校学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向灾区捐款, 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尽自己绵薄之力鼓励灾区同胞挺住。该校一名学生在捐款现场动情地说:“我们的眼里充满泪水, 我们的心里充盈悲痛, 灾区同胞的生死离别触动着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心灵可以超越一切时间阻隔, 宛如当场, 感同身受。何不让我们携起手来, 让温度互相传递, 将最大的悲悯化为心中最美好的祝愿, 为灾区同胞祈福。”
5元、10元、30元、100元……捐款现场, 随着尚带体温的善款数量一点点增多, 一份份爱心也在迅速凝聚, 学子们的双眼含泪同时, 似乎也看到了一条波浪滚滚的爱心之河正流向玉树灾区。
当日, 同样的场景在西宁市第四中学复现。师生们在捐出爱心善款的同时, 心中都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战胜灾魔, 重建家园。
镜头二:大学生鞠躬替同胞致谢
“血浓于水, 手与心相连。大难当前, 风雨同舟, 同胞遇难, 八方支援。”这是写在青海师范大学一块募捐宣传牌上的话语, 寥寥数字, 感人至深。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 青海师范大学广大师生立即投身到抗灾救援的大潮中, 并通过学院内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的组织, 在校园内、学生宿舍里展开了爱心募捐活动。
当天中午, 记者在青海师范大学校园里见到生物地理学院大一学生胡永花时, 她正在和同学抱着募捐箱耐心收集一份份来自学子心灵深处的爱, 每收到一份捐款, 她便和同学向捐款人深鞠一躬, 表达自己对行善者的感谢和对灾区同胞的祈愿。胡永花说:“我们的募捐活动自15日下午就开始了, 校园里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捐款很踊跃。玉树同胞遇到大难了, 我们真心希望他们能振作起来, 能坚持下去。”正在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就读的玉树籍学生存文巴德看着校友们踊跃捐款给自己的家乡, 深有感触地说:“家乡遇难了, 但我相信在这么多好心的同学和社会人士的关心、帮助下, 玉树人民一定会挺住, 一定会战胜眼前困难, 重建家园, 将来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镜头三:职校生热情鼓掌激士气
天地有大灾, 人间有大爱。
玉树震灾不仅牵动了全省各大中学师生的神经, 也让正在职业学校学技术的中职学生揪着心。4月16日, 中国水电四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全体师生齐聚操场, 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情系灾区, 奉献爱心”、“全体师生与灾区人民在一起”捐款献爱心活动。活动现场, 当看到广大教师身先士卒、慷慨解囊时, 站在操场上准备排队捐款的全体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热烈而持续的掌声既是对人间大爱的赞美, 也是对灾区人民勇敢面对灾魔的莫大鼓励。在这股无言大爱的支持下, 该校师生在短短30分钟里共捐款40456.9元。该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徐国安说:“虽然我有家在青海互助县, 但互助和玉树都属于青海。同在青海住, 就是一家人。玉树的兄弟姐妹受灾了, 我们每个人捐出自己的一点零花钱, 积少成多, 或许就能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镜头四:花甲老人携妻捐款受尊敬
爱心如一阵清新温和的春风, 轻轻抚慰着人们的创伤, 令人倍感温馨、舒适。但在采访过程中更令记者肃然起敬的是, 曾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41年之久的退休老教师赵廷海、曾在藏区工作过多年, 后调任西宁市第四中学任教直至退休的宋德育老人捐款献爱心的善举。
据了解, 赵廷海老人已年过花甲, 当他听到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的消息后, 情绪激动不已。为帮助灾区群众尽早摆脱灾难阴影, 16日, 他携老伴前来捐款, 并表示随后还将到老伴儿的原工作单位捐款, 只希望灾区人民能够在大家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
无独有偶。原西宁市第四中学退休老教师宋德育因曾在藏区工作过多年, 对藏区人民感情颇深, 地震的消息也让他感到震惊不已。于是他怀着对灾区群众的牵挂和祈愿前来捐款, 献上一份无私之爱。
大灾有大爱 篇3
在很多时候,在公众和媒体眼中,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精英、财富拥有者,他们是企业家,是除了政府、人民子弟兵之外最强有力的时代脉搏。大灾来临之时,他们没有缺席,他们承担了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用坚强的声音与有力的双手,重铸勇气与未来。
策划/《商界时尚》编辑部执行/本刊联合报道组 张罄苟德平 朱月怡 范佳丽
5月12日,神州蒙难,举世皆惊。
13亿中国人第一次如此自觉自愿,快速行动。政府的力量排山倒海——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冲锋,第一时间抵达;人性的光辉照耀天地——出租车免费跑,志愿者睡大街,献血者排成了队,捐赠物堆成了山;生命的价值超越了一切——为了哪怕一个生命得救,也不惜一切财力,用尽了所有力气。
在这次全国军民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企业家们快捷高效地调动自身资源,成为了救灾过程中政府力量外的重要补充。
在四川,长虹总裁赵勇地震发生时正在去北川路上,听说北川震情严重,立即赶往那里救灾,严重的灾情让他发现几个人手根本不够,于是他连夜返回绵阳,在公司内组织了“500青年突击队”返回北川救灾,比部队更早到达。
在武汉,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第一时间意识到救灾需要大量大型机械设备,当即迅速调集了60台大型机械的车队日夜向灾区进发,几乎与军队同时到达。
在全国各地,许多企业得知灾情发生之后,纷纷通过自身的便利条件,将自己生产的急需物资第一时间组织送往灾区,有效补充了震后的物资匮乏;许多IT企业更是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发动民间力量为灾区筹集善款,淘宝、腾讯这两家网站短短数天中就募得数千万的捐款,也是中国历来网络募款最多的一次。
⋯⋯
所有企业的这些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光辉所在,他们不仅仅在公司的经营中有着快速的执行力,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也能发挥政府无法代替的重要补充作用。而这,也正是在灾后总结经验时应当加以考虑的。
感动中国的首善富商
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这场和时间赛跑的爱心救援中,陈光标的表现近乎是“民间侠客”的一个传奇。深受感动的人们称赞他是“最让人感动的富商”、“真汉子”,甚至,“嫁人就要嫁陈光标这样的人”。
他组织的大型救灾工程车队,在震后不到36小时的时间,就从中国沿海的江苏开进到四川山区的地震灾区,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成为自发抗灾抵达地震灾区的首支民间队伍。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山摇地动的黑暗时刻,陈光标正在武汉开董事会,一听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董事会立刻变成了抗震救灾部署会。仅仅两个小时之后的4点40分,他就把自己公司正在南京和合肥施工的60台吊车、推土车、挖土机等大型工程车调来,每辆车配两位操作人员,组成救援车队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向四川灾区进发
这支大型机械队伍如此迅速地开拔,在灾后的13日中午,队伍抵达都江堰,陈光标听说绵阳北川灾情严重、道路一直未通,一行人立即改向北川推进。“我们带来的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炮头机发挥了作用,在向导的指引下,清除了13处塌毁、滑坡点后,终于把绵阳到北川一条20多公里的山路给抢通了。”
除了开山疏路,陈光标还到处给灾民发钱。他随身带了20万块钱现金和200万元的支票,遇到灾民就每人一百每人一百地发现金,20万的现金很快发完,支票则捐给受灾区县的政府部门用于重建孤儿院。5月15日,他匆匆赶回南京后,又奔赴北京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灾区捐款650万元,而到了晚上,他已经赶回北川震区组织救援了。
在此之前,尽管顶着“中国首善”的头衔,但并没多少人熟悉这个40岁的汉子。他的公司,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即使在南京也不够显赫,他也不是什么首富,但就是去年,他以年捐款1.8亿元的数额,摘得了“中国首善”的荣誉。迄今为止,他已经累计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5亿元,人们很好奇他的财富和他何以能捐那么多钱,他说:“公司每年将不少于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的企业利润,用于慈善事业。”
没有穿制服的真心英雄
陈岩:成都某公司销售总监
“好,好,英雄!太不可思议了!”时间定格在15日下午6时12分,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前,掌声、喝彩声久久不断。被埋在废墟中将近76个小时的东汽中学,18岁男孩曹建强被中国救援队队员抱出,曹建强意识清醒,被抱出时还微笑着向大家挥手。
人们欢呼的对象,唯一没有穿制服的“中国救援队员”叫陈岩,他的真实身份是东莞一家企业的老总,而在灾难现场,他是中国搜救队的一名志愿工作人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陈岩和他的妻子一起,立刻带着捐赠物资赶到了绵竹。得知东汽中学400多名学生、老师被埋在地震废墟里面后,曾经从事过搜救工作的他,毅然赶到灾难现场,加入到搜救工作中,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和死神抗争的生命。在一旁等待的家长们说,这些救援队员们也三天三夜没休息过了,特别是其中这名穿格子T恤的“队员”,“他已经救出了20多名学生,他是真正的英雄。”
快一秒,受灾的群众就有希望
快速反应的民营企业家实录
没有抱怨,所有人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企业家组织开始行动,媒体也将所有尽责的企业一一列于榜单。不是捐款最多的企业才是最具责任感的企业,但所有的企业在短时间内捐出善款,所有的公民在第一时间捐款献血,体现出这个社会内在的责任与人性的光辉。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们无法再触摸因震灾而逝去的生命,无法拉住那一双双小手,但是,通过一线救援的人员,通过源源不断运往灾区的物资,我们实实在在触摸到了拉住生命的火热的手。
人性的力量是社会关爱的基础,而社会组织的力量与信息的公开,则能保证爱心最大限度地撒到灾民的头上。公众不会幼稚到根据捐款数额确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排名,但毫无疑问,在大灾来临的关键时刻,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判断企业责任感的重要依据。这一指标加上公司平时对于消费者以及所有股东所体现出的信托责任,从短期的应急指标,与长期的信托指标两项,我们就可以给企业设定一个大致的社会责任排行。
我们关注到一些企业在灾难第一时间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并希望表示我们的致敬。尤其是那些在第一时间提供急需物资的企业,在这个时期,一瓶水比一万元更有用。但同时,我们也要强烈遣责那些借救灾而进行“地震营销”的企业,灾难不能也不应当作为营销的时机,我们鼓励捐赠,鼓励传播,但永远也无法接受借灾难题材作秀的可耻行为。
向这些反应迅捷的企业致敬:
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灾后几小时内便紧急集结了十几卡车各种食物和灾区急需物质,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冲进离成都最近的重灾区——都江堰,送去了第一批宝贵而及时的救援物资。
新希望集团,在集团已经严重受灾的情况下,派专人连夜赶运矿泉水、火腿肠等紧急物资运赴受灾现场。
娃哈哈集团,旗下广元分厂与成都分厂在震后紧急调集20多万瓶娃哈哈水和饮料,火速送出。这是第一次。第二次,10万箱娃哈哈纯净水及18万桶湿面也很快送往灾区。5月13日凌晨1点左右,第一批“救急面”——10万桶今麦郎方便面率先运抵重灾区彭州救助站,并被直接送达灾民手中。
5月13日凌晨2时,距大地震仅12个小时,4辆装满捐助物资从重庆赶到的大卡车,成为最先为灾区提供实物援助的企业车队之一。这家叫丝爽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重庆企业,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就迅速调集7万个面包,2000件衣物、帐篷和婴儿纸尿裤等物资送往灾区。
5月13日上午,亚宝药业30人救援小分队带着救灾急需的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品赶赴灾区救灾。
5月13日傍晚6时,浙江台州,两辆大货车出发前往四川灾区,车上装的是当地正特集团紧急生产的2000顶折叠式凉篷和90顶汽车帐篷,而这些价值100万元的帐篷本来即将出口欧盟。
5月14日晨,在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急奔后,徐工吊车救援队到达灾区。这支救援队包括100吨吊车在内的7台吊车、4台维护保障车以及20名精干人员。
……
赈灾,才开始:用企业家的方式救灾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一遍又一遍的倒塌,身处后方的企业家们唯一能做的,好像就是捐款捐物。于是,他们彼此刷新捐赠的数字,用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数额累积起人们对灾区救援和家园重建的信心。但是除此之外呢?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战略家,他们难道只能用钱来发挥自己的能力么?即便只能是捐款,又如何让它变成一种常态、快捷、可持续的责任呢?
2008年5月14日,随着通讯信号的好转,宋玉兰的电话突然增多。
这时候,宋玉兰总会给她的企业家朋友讲述:在还没有被广泛关注的四川安县安昌镇的街心,78个没有人认领的孩子(很可能是孤儿),正住在一个积水很深的草坪上。“他们非常听话,这么多人只吃一锅粥。饿得受不了,也不哭不闹。”
宋玉兰的饱含眼泪讲述,总让那些心系四川灾民的朋友们泪流满面。
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到现场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希望的不仅是捐款,更希望宋玉兰能把他们的爱心直接捐助到灾民的手中去。他们相信,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政府组织的人手是有限的,而灾难需要帮助的头绪却又非常多。
快到中午的时候,广州白马户外广告公司的总经理Mason打来了电话,对她说:“为什么不发挥你的力量,把大家组织起来,有安排有系统地做点事呢?”Mason告诉她,如果能实现把爱心传递到灾民手中,他和“心灵海”(一个企业家培训机构)的朋友共同努力,一定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宋玉兰豁然开朗:“我的长项就是搞企业,用运作企业的方法救灾,太棒了!”
当天,宋玉兰在7个小时之内,就通过广播组织了60辆轿车的车队,购买物资,并顺利送往了灾区。
当天下午,“心灵海”的班长任志庆也从北京飞到成都。尽管干得不错,但晚上的总结会上,宋玉兰更强调败笔:比如对物资供应的估计不足,都以为供应没有问题,但是事实是,很多地方根本买不到基本的生活用品;再比如整个活动流程管理有问题,把车队都邀到一个市场外等候,结果照成了塞车。
通过讨论,他们为救灾公司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运营方案:“公司”首先成立了几大部门,宋玉兰担任总指挥,负责“前线”的指挥作战,任志庆任副总指挥,除了协助总指挥,还要负责资金筹措。
5月15日的实际操作中,公司化的效果凸显:由信息采集部提供的灾区信息和灾民需求信息非常准确;采购部根据这些信息快速采购到了所需物品,并且价钱是最低的,“我们1500公斤黄瓜才花了1000元。”宋玉兰说;而由于之前对报名的志愿者进行了技能和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分类,货物采购后,志愿者很快被分工,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很快,每个志愿者小组也选出了小组的负责人。
从拿出现金到采购,到分装,最后形成车队送到灾民受众,整个过程不到5个小时。
因为忙于运作这家后面被命名为“心灵海救灾公司”的事,真正的成都精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业务全部停滞。“非常时期,多送一些食品出去,多救活一个人才是真正该做的。”宋玉兰说。
随着救灾形势的发展,“心灵海救灾公司”也会随之消失。但宋玉兰、任志庆等人在地震救灾面前所做这次探索,会留下永远的价值。因为在灾难面前,激情冲锋和理性筹划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家的角色,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加有智慧和有力量地去做事。
大地震的影响是广阔而延续的。政府、民众、公众人物的救助都令当下的每一秒钟越发重要,而企业家们的目光不仅仅在眼前,而是调动起所有优势资源,建立起各种能对灾区支援的基金,或者已将资源第一时间送到那些当前并不引人注意的重要环节。
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其夫人邵方逸华女士慷慨相助的一亿元令闻者感动。在邵逸夫夫妇的叮咛下,这一亿元将用于灾区校舍重建,使学生们早日重返校园。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四川,更多的“逸夫楼”将拔地而起,那里的孩子将和全国的孩子一样,感受坚强。
当然,同样是捐赠,却并没有给捐赠者带来同样的美名。
万科董事长王石似乎并不在意万科用200万元买来的“负面新闻”,“使赈灾慈善活动成为常态,而不是成为企业负担”——这才是王石与谩骂声博弈的目的。
就在地震翌日,由王石发起,通过阿拉善生态保护协会,联络中城联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欧美同学会、数字中国等六家企业家NGO组织召开秘书长联席会议,发起了以“拉住孩子的手”为主题的募捐行动,捐赠的目标是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专项资金用于倒塌学校的重建和受创学生的治疗和心理辅导。
这是灾后第一个以“灾后校舍重建和学生心理治疗”为目的的募捐行动,除了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千万资金外,行动还将主旨放在了“可持续”这三个字上,并要求企业家不仅出钱,还要出精力、时间参与学校的重建和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有着长远目光的企业家并没有把赈灾时的捐助数额当做首要任务,而是看到了在搜救之后重建家园和重塑信心的重要性——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且充满考验的。就在5月18日,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第六天,王石在他的博客上写下“赈灾,才开始”的题目,并表示万科已把绵竹市遵道镇作为赈灾、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镇。
除了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捐赠和更加长效的灾后重建,务实的企业家们或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或利用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建立起各种能对灾区进行长效支援的基金,以充实有可能后劲不足的社会重建资金。
当“双料”首富杨惠妍个人捐资1000万元,委托广东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汶川地震孤儿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在这次四川地震中痛失双亲的儿童时,不见了首富榜上杨惠妍的低调。作为“首个民间善款设立的因灾孤儿专项救助基金”,该基金会将迅速行动,和捐助人代表一起赶赴受灾区,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就地震孤儿的数量、分布以及救助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地震孤儿救助计划方案并尽早启动。
与此同时,恒信钻石董事长李厚霖以2000万元“灾后儿童救助个人捐款总额的最高纪录”成立了“I Do儿童救助基金”,杨澜个人出资30万元与全国妇联共同设立“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将主要用于救助四川地震中的受灾儿童。基金设立后,除了投入最为紧急的抢险救灾之中,更会着眼于这些孤儿在灾后重建中长时间的生活、教育、心理辅导等层面。
用企业家的方式救灾,绝对不是在电视上举一块写着巨额数字的板子那么简单的事情。当救灾和捐款如火如荼,一些思考更远的企业家们却难掩担忧:热呼劲儿一旦过去了,谁继续支援瓦砾下的家园?谁将继续关注财产尽失的家庭?谁继续善待一时激动领养的孤儿呢?企业家救灾就像企业家做慈善一样,必须使其成为常态,并且对企业不构成负担。
我们没有豪言壮语
回龙观社区居民得知震区缺少血浆后,两天来纷纷赶到采血站踊跃献血。一位热心居民还为献血邻居免费提供猪肝补血。
社区居民何女士由于体重不足90斤,不符合献血规定,被工作人员婉言拒绝了。
没能献血,何女士却还是想为灾区出一份力。
考虑到大家献血后,需要补充营养,而自己正好是开熟食店的,何女士便决定向每个为赈灾献血的朋友免费赠送猪肝补血。
14日早上,何女士在自家小店门前张贴了告示,凡参加了义务献血的人凭借献血证均可在她店里领取猪肝一份。
——《法制日报》
晚上接过一个电话,是周边区县上一个糕点食品店的老板,问灾区是不是急缺食品,我说是的。
“新鲜的食品可以么?”
“干粮是可以的,运到后不能过期。”
“我店里是做糕点的,我做些糕点过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尽快运过去?”
“应该是能行的。”
“那我马上去做。你们一线要不要做糕点的?我可以帮忙在一线加工,大家可以马上吃。”
“可能在一线做没有条件吧。”
凌晨的时候,又接到他的电话,居然是连夜做好,装了车,冒着大雨运到成都救灾物资库来。东西做得很认真,新烤出炉。
突然想起平常在外面买那些自制的蛋糕,小店主们多有偷工减料,克扣斤两的时候。这些平时斤斤计较的小商户们,平常也不过是贪图点蝇头小利,为着几角几分和你纠缠,但是在大事大灾中,人性的光明还是像砂砾中的金子一样,闪烁着无法忽视的光华。
⋯⋯
企业捐款最多的是中小企业,他们不像有的大企业那么大手笔,也没那么高调:要指挥部电话,或者要求联系领导人等等。很多都是打个电话过来,问最需要什么,他们就去找来,如果企业生产的东西用得上的话就拖过来几车,然后要求开个收据,拿着就开车走了。药物、润滑油、奶粉、童装、饼干、雨具、气垫⋯⋯林林总总,只要你能想出来的,都有企业来问要不要,他们大多不是很大型的企业,典型的民族企业,但是的确都不含糊。
——摘自一位地震期间成都红十字会义务接线员的博客
这就是我们的中小企业主们,因为经济实力,他们没有资格登上央视、新浪或者林林总总各处流传的捐赠榜;因为做的事情“毫不起眼”,他们也没有资格面对镜头说上几句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甚至因为“无奸不商”的故有观点,人们乃至舆论更如挑刺般地关注是否有少数害群之马趁国难发昧心财。但他们没有辩驳,一如既往地沉默,以至于我们只能在如大海狂潮般涌来的各种报道中,找到这少数的,却隐含了庞大背景信息的故事。
于这,我们也选择如他们般放弃评论、放弃褒贬。只是希望人们记住,他们也是灾民,他们也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危险,他们也可能和其他所有灾区人民一样,失去了亲人。经济杠杆原理,商人趋利的本能,却被他们选择性遗忘。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
倾听,那些有力的声音
请大家为灾区祈祷,谢谢!
罗红:好利来集团总裁
请让我们一起来默念:
我们用我们最虔诚的心
来请求上苍,
请为我们留住
那些掩埋在废墟里的生命!
他们,都是您的孩子,
他们中,还有我们的孩子!
对企业家来说,捐款微不足道
曾伟:棕榈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捐款微不足道,危急时刻,只愿这份拳拳之心能为老家的父老乡亲带来一丝慰籍,也祝愿我们四川灾区的孩子们能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关怀中继续茁壮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灾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如果能有我们帮得上的忙,也请随时告诉我。
捐赠不能成为企业的负担
王石: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孩子安息,天堂没有考试
郑渊洁:著名童话作家
很多孩子,在那个刻骨铭心的下午,
在学校考试时,生命被震魔终结窒息。
那么多教室轰然倒塌,那么多孩子瞬间离去。
作为成年人,我们内疚唏嘘。
你们的童年有太多考试,以致于失去了童趣。
孩子安息,天堂没有考试,没有奥数和英语。
生为应试徭役,死为休息。
如果校舍是豆腐渣工程,造孽者会下地狱。
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
虐待孩子,生命就没有意义。
孩子请安息,虽然天堂没有考试,
但是,作为监护人,
我们还是要对你们说:对不起!
不是每个人都应该上前线
王冉:易凯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和社会价值。在这场地震灾害中,我们的军队和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电信运营商、新闻工作者、演艺人员,包括红十字会、扶贫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也包括我上面提到的为死难者默哀的国际救援队伍,都很好地肩负起了自己的职业责任,为我们的社会唱响了一曲职业精神的礼赞。
对于我们更多的从事其他职业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在各自的职业里同样会遇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那一刻表现出高度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会随之变得更加成熟和美好。
灾区需要的不仅仅是拿点钱就行
谭传华:重庆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正是国家有难,人民有难之时,四川汶川地震,使我想到的是那些被埋在废墟里的人们,谭木匠不仅仅只是拿点钱就行,我们的第一批青年志愿者正在赶赴地震现场,第二批正在招募中,你若愿意,请你报名。
每个人都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事
潘石屹:SOHO中国联席主席
大灾、大爱、大考 篇4
惠及47个县区 全国绝无仅有
放眼当今中国小本投资领域,创业项目比比皆是、鱼龙混杂、难辨真假,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敌人”布下的陷阱,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四处呐喊,要找一个真正包赚不赔的创业项目真是太难太难。是的,笔者从事小本投资领域的研究已多年,各类创业项目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如过眼云烟,然而,有一个项目——方氏提银——却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八年多来一直傲立潮头,接产者数千,成功者数千,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方氏提银项目几乎具备了目前优秀中小投资项目的所有特点——投资小、回报快、风险低、无竞争、操作简单、利润稳定、前景广阔。“方氏提银”的创始人——安徽黄山的方孝玲从2000年前后便着手从事从废水废料中提取白银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工作,八个年头的寒来暑往,铸造了“方氏提银”的金牌品质,方孝玲的名字在中国的废水提银领域如雷贯耳。
照相馆、医院放射科、印刷行业、电镀厂、制镜厂、电器厂、感光材料厂等单位每天排放的废液、废料均含大量白银。方孝玲在过去传统的提银技术的基础上,独创高效快速“方氏提银”绝技,用该技术无需机电,只需几种普通的化工原料,就能在短时间内将废水废料中的白银全部提出,并且符合国家收购标准,一人即可操作,不受地域、原料多少限制,无毒无污染。它的最大特点是当场加入化工原料,10分钟即可产生沉淀,然后把沉淀物带回家提纯。2006年之后,方孝玲又相继成功推出 “方氏水解提银新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21698.5)和“方氏反复提银法”。“方氏水解提银新法”彻底解决了废水分散、不便运输的难题,只要几种普通原料和简单工具,就能在短时间内将各种废水中的白银全部收回。“方氏水解提银新法”与以往技术相比,操作时间更短、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出银率更高,而且无烟、无味、无毒、无污染。而“方氏反复提银法”最大的特点是提银过后的废定影水等可以重新用来冲洗片子,冲洗片子过后又可提银,如此循环、反复利用,大大提高原料利用率,实现利益最大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举国上下迅速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行动。献款,献物,更献心。面对震区的灾情,面对人民子弟兵的救援,面对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募捐,方孝玲也首当其冲加入到了募捐者中间。除了捐款捐物,方孝玲还第一时间推出“方氏提银帮助灾区创业自救爱心活动”,凡是受灾地区的创业者,学习方氏提银绝技,凭个人身份证,均可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扶持。
消息一出,全国创业者无不为之欢呼、振奋,再一次体现了平民创业英雄方孝玲的社会责任心和大爱无疆的个人品德魅力,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帮助下,5.12地震灾区一定会顺利度过难关,在“方氏提银”的爱心帮扶下,灾区人民一定会迅速实现创业自救,重建美好家园。如今,来自灾区创业者的热线电话几乎将方孝玲忙得晕头转向,虽然累,但是方孝玲的心里热乎乎的。
方氏提银八年经久不衰的秘笈何在?
“方氏提银”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小本创业者的热烈追捧,连年被评为热门投资创业项目。在他之后,相继出现了不少冒牌跟风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吹嘘着自己所谓的提银技术,四处招摇撞骗,引诱投资者上当,从中渔利。然而,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这些投机分子都相继灰飞湮灭,惟有“方氏提银”的名气越来越大,被投资者尊为至上财富宝典,“方氏提银”的看家本领何在呢?
原来,方氏提银在以下两方面具有无可撼动的超高水平。其一是废液中银的回收率极高,为了尽可能的把废水废料中的银沉淀出来,这就要求加料科学准确,既可节约化学药品,又提高回收率。“方氏提银”已经攻克了此难题。其二是银的纯度问题,“方氏提银”的要求是达到99%,这样的话在销售价格上才有优势。接产者只要做好这两点,在废水、废片回收上就有了竞争力,同时保证了提银的利润收益,包赚不赔。另外,“方氏提银”所需化工原料在当地的医药公司或化学试剂商店均可购齐。运用“方氏提银绝技”每加工100公斤废水废料需化工原料费50元左右,可提炼0.6-2.5公斤白银(视废水含银量高低而定),利润相当可观。
八年来,数以千计的小本创业者通过“方氏提银”走上了致富康庄大道。湖南的何铁飞原本是个靠泥水活为生的农民工,自从学习“方氏提银”技术后,短短一年就获利近8万元,摇身一变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山西打工妹吴淑容是个小学毕业的乡下妹,在深圳打工三年多辛辛苦苦只攒下几千块钱,没想到从事废水废料提银项目仅仅一个月就赚了8000多块钱。重庆的段治国原本是个杂货店小老板,每天起早贪黑进货发货、看店、跑业务,累得要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方孝玲的废水废料提银技术,觉得是个不错的商机,立刻接产,结果发现做废水提银比开店更赚钱,更省心,更轻松,誓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诸如此类的“方氏提银”成功案例,在方孝玲的日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穷人缺什么?表面缺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前途困惑、徘徊、迷茫,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方氏提银”你再也不能错过了。
相关链接: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前园南路1号东鑫大厦4层(徽州大剧院正对面)
邮编:245000
电话:0559-2541785 13083224323
网址:www.hskj168.com
【大灾、大爱、大考】推荐阅读:
日本经济大考05-17
川大考博呼吸真题11-27
家族企业交接班大考10-23
中央政府五年大考10-17
《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心得有感11-04
疫情大考中国答卷思政课观后感12-26
《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心得体会07-12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讲解及8大考点05-17
大爱之心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