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选择(精选8篇)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1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的学者是(C)A.赫伯特•A•西蒙 B.托尼•布洛克特 C.弗里蒙特•E•卡斯特 D.小詹姆斯•H•唐纳利
2.管理的主体是(D)A.工作 B.组织 C.被管理者 D.管理者
3.管理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不包括(D)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员工 D.管理设备和技术
4.从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B)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5.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A)
A.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决策、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沟通、领导 D.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决策
6.管理是一门艺术,这里强调管理的(D)A.复杂性 B.多科性 C.一般性 D.实践性
7.“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这句话体现了管理的(D)A.技术属性 B.人文属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8.管理是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属性,是指管理的(B)A.民主性
B.必要性
C.科学性
D.目的性
9.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这说明管理学具有(C)A.一般性 B.多科性 C.历史性 D.实践性
10.“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1+1>2’的效果”指的是系统的(C)A.控制性 B.目的性 C.整体性 D.开放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或者管理活动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E)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三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C.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 D.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E.一致认可的目标
2.管理学的特点有(BCDE)A.边缘性
B.一般性
C.多科性
D.历史性 E.实践性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ABC)A.唯物辩证法 B.系统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比较分析法 E.数学模型
4.系统的观点有(ABCDE)A.整体观点
B.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C.信息反馈观点 D.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E.模糊分界的观点
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有(ABCDE)A.明确的分工 B.职业管理人员
C.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D.遵守规则和纪律 E.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六西格玛方法属于(C)
A.科学管理理论
B.战略管理理论
C.学习型组织理论
D.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A.提高劳动生产率
B.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C.实行职能工长制
D.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3.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的伟大的管理教育家是(B)A.韦伯
B.法约尔
C.泰罗
D.梅奥
4.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A)A.韦伯
B.梅奥 C.泰罗 D.法约尔
5.由厄威克和古利克合编的著作是(C)A.《管理的要素》 B.《管理备要》
C.《管理科学论文集》 D.《组织的科学原则》
6.美国管理学家(B)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A.韦伯 B.孔茨 C.泰罗 D.法约尔
7.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的学派是(A)A.社会合作学派 B.群体行为学派 C.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D.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8.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派是(B)A.决策理论学派 B.权变理论学派 C.沟通中心学派 D.群体行为学派
9.战略管理提出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C)
A.组织规模的扩大
B.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员工素质的提高
10.国际标准化组织尤其是在借鉴了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管理标准的基础上,于(A)首次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A.1987年 B.1994年 C.1999年 D.2000年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不包括(D)A.持续改进
B.基于事实的决策 C.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D.以产品为关注焦点
二、多项选择题
1.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有(ABCDE)A.明确的分工 B.职业管理人员
C.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D.遵守规则和纪律 E.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2.群体行为学派以(ACD)为基础。A.社会学 B.自然学 C.人类文化学 D.社会心理学 E.个人心理学
3.有人用3C描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轮廓,其中的3C即(BCD)A.文化 B.变化 C.顾客 D.竞争 E.合作
4.下列属于大质量观的是(AE)A.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 B.针对部门绩效进行改进
C.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 D.质量目标体现在工厂目标之中
E.不论内外,所有受影响的人都是顾客
5.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组织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ACDE)A.追求变革的组织文化 B.组织结构垂直化 C.分权管理 D.电子技术 E.全球市场
第三章 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制定和颁布《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行为和保护消费者利益,这是组织所面临的(C)
A.经济环境
B.科术环境
C.政治和法律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2.下列属于深层的企业文化的是(A)A.行为准则 B.组织机构 C.职工风貌 D.厂旗
3.在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中,从根本上支配企业及职工的行为倾向的企业文化是指(D)A.表层 B.基层 C.中层 D.深层
4.管理的外部环境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即是(B)
A.社会文化 B.科学技术 C.经济环境 D.政治环境
5.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等所处的环境是(A)A.简单动态 B.复杂动态
C.简单稳定
D.复杂稳定
6.处于简单稳定环境的组织是(D)A.保险公司 B.时装加工企业 C.玩具制造商 D.啤酒经销商
7.20世纪初人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C)A.为社会整体利益作贡献 B.与公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C.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利润 D.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8.只有当与个人相关的奖惩卷入时,才对正确或错误的概念作出反应,这属于人的道德发展的(A)A.前惯例阶段 B.后惯例阶段 C.惯例阶段 D.原则阶段
第四章 计划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的经济性指的是(A)A.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B.计划指标既先进又可行 C.实现预期目标 D.编制计划要诀
2.计划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等的依据是(A)A.计划的表现形式 B.计划所涉及的范围 C.计划的内容 D.企业职能
3.在计划工作的程序中,估量机会所处的阶段是(B)A.在计划工作开始之后
B.在计划工作开始之前
C.在方案评价之后
D.在制定目标之后
4.总计划的基础是(C)A.评价方案 B.选择方案 C.派生计划 D.确定目标
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预期目标,这反映了计划工作的(D)A.灵活性原理 B.许诺原理
C.改变航道原理
D.限定因素原理
6.“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够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指的是(B)A.许诺原理 B.限定因素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7.在计划工作原理中,(B)是决策的精髓。A.许诺原理 B.限定因素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8.在计划工作原理中,关于合理的计划期限的确定问题体现在(A)
上。
A.许诺原理 B.限定因素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9.计划工作中强调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是指(C)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10.某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应该按照计划时间完成施工任务,但在制订施工进度计划时却要考虑到出现雨季不能进行露天作业的情况,因而对完成任务时间的估计要留有余地,这遵循的是(B)A.许诺原理
B.灵活性原理
C.改变航道原理
D.限定因素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ABCDE)A.怎样做 B.何地做 C.谁去做 D.何时做 E.做什么
2.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ABCD)A.目的性 B.经济性 C.普遍性 D.主导性 E.固定性
3.计划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BCDE)A.有利于人员配备 B.有利于控制
C.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D.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E.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4.按计划的内容分类,计划分为(AB)A.专项计划 B.综合计划 C.上层管理计划 D.中层管理计划 E.基层管理计划
5.计划工作的程序包括(ABCDE)A.估量机会 B.确定目标 C.确定前提条件 D.评价各种方案 E.制定派生计划
第五章 目标与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厂产品的废品率在15%左右,在计划中要提高工作质量,使废品率降到10%,这个10%的计划目标属于(A)A.突破性目标 B.控制性目标 C.预算目标 D.管理目标
2.使目标具有可考核性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B)A.使之定性化 B.使之定量化 C.使之稳定化 D.使之模型化
3.目标管理(D)出现于美国。A.20世纪60年代前期 B.20世纪60年代后期 C.20世纪50年代前期 D.20世纪50年代后期
4.制定战略的核心是(D)A.战略分析 B.战略部署
C.考虑顾客的需要
D.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5.有关产业分析的方法很多,其中美国战略学者(A)提出了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决定产业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的模型。A.波特 B.孔茨 C.德鲁克 D.巴纳德
6.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C)A.管理好企业员工 B.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 C.识别和确定企业使命 D.为企业制定战略目标
7.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是指(D)A.政策
B.规划
C.预算
D.战略
8.在下列计划的诸形式中,(C)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A.目标 B.规划 C.规则 D.预算
9.青岛啤酒兼并了十几家啤酒厂,这一战略属于(A)A.横向一体化 B.纵向一体化 C.横向多元经营 D.市场渗透
10.通过减少成本与资产对企业进行重组,以扭转销售额和盈利下降的战略是(D)
A.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 B.横向多元经营战略 C.剥离战略 D.收缩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
1.目标的属性有(ABCDE)A.纵向性 B.网络化 C.多样性 D.时间性 E.可考核性
2.目标管理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有(CD)A.战略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E.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有(ABDE)A.评价 B.检查 C.反馈完善
D.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 E.组织实施
4.战略制定是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通常包括(ABCD)A.战略分析 B.战略设计 C.战略部署 D.战略展开 E.战略评价
5.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其表现在(ABCDE)A.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
B.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 C.更好的售后服务的能力 D.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 E.开发产品特殊性方面的创新能力
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
一、单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B)A.预期的产业环境 B.预期的内外部环境 C.经济环境 D.经营环境
2.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是(A)A.决策 B.计划 C.组织 D.控制
3.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作出的决策越倾向于(D)A.程序化的、战术的、经验的、肯定型的 B.程序化的、战术的、科学的、非肯定型的 C.非程序化的、战略的、经验的、肯定型的 D.非程序化的、战略的、科学的、非肯定型的
4.以满意标准衡量决策有效性的决策称为(A)A.有限理性决策 B.最优决策 C.非理性决策 D.经验决策
5.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是(A)A.回归分析法 B.移动算术平均法 C.指数滑动平均法 D.直观法
6.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的方法是(B)A.因果法 B.直观法 C.外推法 D.回归法
7.德尔菲法属于(C)A.时间序列预测法 B.联立模型法 C.直观型预测法 D.周期变动分析法
8.下列不属于时间序列预测法的是(C)A.指数滑动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先行指标法 D.周期变动分析法
9.被称为决策“硬技术”的决策方法是(B)A.主观决策法 B.计量决策法 C.外推法 D.直观法
10.费用效果分析法在决策方法体系中属于(B)A.主观决策法 B.计量决策法 C.外推法 D.因果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按照控制程度可分为(CDE)A.定性的 B.定量的 C.可控的 D.不可控的 E.部分可控的
2.最优决策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ABCDE)A.问题清楚明确 B.所有方案已知
C.目标单一明确 D.没有成本时间约束 E.偏好清楚、一致、稳定
3.直观型预测方法包括(AB)A.德尔菲法 B.头脑风暴法 C.时间序列法 D.单纯外推法 E.回归分析法
4.下列属于时间序列预测法的有(ABD)A.指数滑动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关连树法 D.单纯外推法 E.先行指标法
5.主观决策方法包括多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ABCD)A.方法灵便 B.通用性大
C.易被一般管理者接受 D.适合于非常规决策 E.具备严格论证的特点
第七章 组织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提高集体活动效果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是(A)A.组织工作 B.控制工作 C.领导工作 D.人员配备工作
2.英国的乔安•伍德沃德较早对(B)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A.环境 B.技术 C.规模 D.组织战略
3.根据乔安•伍德沃德的研究,汽车、家电的生产通常采取的是(B)A.单件或小批生产技术 B.大批量或集中生产技术 C.连续流程性生产技术 D.机电一体技术
4.组织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是(C)A.诞生 B.成熟阶段 C.青年阶段 D.壮年阶段
5.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这是指(C)A.目标统一原理 B.分工协作原理 C.责权一致原理 D.管理宽度原理
6.不是组织工作原理的是(D)A.责权一致原理 B.管理宽度原理 C.分工协作原理 D.灵活性原理
7.集权管理的特点是(A)A.弹性差、适应性弱
B.弹性差、适应性强
C.弹性强、适应性强
D.弹性强、适应性弱
二、多项选择题
1.从组织工作内容看,组织工作包括了(ABCDE)A.职位设计 B.职权设计 C.横向设计 D.纵向设计
E.组织机构的协调和整合
2.从组织工作的内容上,可以看出组织工作具有以下哪些特点?(BCE)
A.组织工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B.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C.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D.组织工作是封闭的
E.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3.各种类型的组织所对应的技术分为(ABC)A.单件或小批生产技术 B.大批量或集中生产技术 C.连续流程性生产技术 D.机电一体技术 E.IT技术
4.比较早的关于环境与组织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是由(BC)在英国进行的。
A.乔安•伍德沃德 B.汤姆•伯恩斯 C.G.M.斯托克 D.西蒙 E.孔茨
第八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是(B)A.上级满意 B.雇员满意 C.产品质量 D.产品服务
2.为达到组织总的目标,为各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撰写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方案、步骤和程序的管理层次属于(C)A.执行管理层 B.运行管理层 C.战术计划层 D.战略决策层
3.在经营管理层次中战术计划的时间幅度一般是(B)A.内 B.半年~2年 C.2~3年 D.3~5年
4.格拉丘纳斯指出,管理宽度的算术组数增加时,管理者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将以(C)A.几何级数减少 B.算术级数减少 C.几何级数增加 D.算术级数增加
5.某家进出口公司设有:一名总经理、一名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一名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和一名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则该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按(B)A.区域划分部门 B.职能划分部门 C.顾客划分部门 D.生产工艺划分部门
6.部门划分的方法中,按照(C)容易导致“隧道视野”的现象。A.人数划分 B.时间划分 C.职能划分 D.产品划分
7.按地理位置划分部门的目的是(D)A.配备更多的管理人员 B.便于通讯联络
C.克服地理位置的分散性 D.调动地方、区域的积极性
8.在实际工作中,不存在纯粹的(D)A.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职能型组织结构
9.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主要缺点是(A)A.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B.多头领导
C.职责不清
D.结构复杂
二、多项选择题
1.理查德•哈克曼和格菜戈•奥海姆提出的职位特征模型中所包括的要素有(ABCDE)A.技能多样性 B.任务同一性 C.任务重要性 D.自主性 E.反馈
2.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有(ABCDE)A.管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 B.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 C.组织的稳定性 D.授权 E.计划
3.部门划分的具体原则有(ABCDE)A.力求最少 B.指派平衡
C.确保目标的实现 D.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 E.检查部门分设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于(CD)A.小型组织 B.中型组织 C.大型组织 D.跨国公司 E.现场管理
第九章 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内的职权有三种,其中不包括(C)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辅助职权 D.职能职权
2.某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的职权是(D)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辅助职权 D.职能职权
3.授权后,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C)A.命令权 B.报告权
C.报告与完成任务的责任 D.指挥监督的责任
4.授权是一个过程,授权的第二步是(C)A.将任务委派给接受授权的下属 B.明确应当取得的成果
C.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下属
D.使下属承担起对所接受的任务、成果要求和职权的义务
5.下列四个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A.基层决策数目越多,其分权程度越高 B.基层决策数目越多,其分权程度越低 C.基层决策数目越少,其分权程度越高 D.基层决策数目与分权程度之间没有关系
6.集权制组织的特点不包括(D)A.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高层领导 B.对下级的控制较多 C.统一经营 D.独立核算
7.“活性化”这一重要概念出现的时间是(C)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70-80年代 D.20世纪80-90年代
8.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这称为(B)A.个人管理 B.委员会管理 C.授权管理 D.分权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ABCDE)A.组织的规模 B.决策的重要性 C.最高主管的人生观 D.外界环境的影响 E.组织的变动程度
2.营运分散化与集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AD)A.营运的分散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职权的分散 B.营运的集中一定会导致职权的集中 C.营运的集中一定会导致职权的分散
D.地理因素对职权的集中与否并无决定性的影响 E.地理因素对职权的集中与否有决定性的影响
3.个人管理的优点有(BCD)A.职责分离 B.责任明确 C.行动迅速 D.效率较高 E.灵活性大
4.正确地利用委员会,必须重视的内容有(ABCDE)A.权限与范围 B.规模的确定 C.选择委员 D.议题的选择 E.决议案的审核
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员配备,通常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中(A)的配备。A.全体人员 B.主管人员 C.一线员工 D.高层管理者
2.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人物是(D)A.技术人员 B.销售人员 C.一线员工 D.管理者
3.人员配备原理中“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的工作质量也是越有保证”的原理指的是(C)A.用人之长原理 B.不断培养原理
C.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D.权责利一致原理
4.适合于评价任何一种职位,最有创见和最有前途的主管人员评价方法为(B)
A.职务系数法
B.时距判定法
C.四象限法
D.比较法
5.时距判定法是由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顾问(D)提出的。
A.德鲁克 B.巴纳德 C.爱德华•海
D.埃利奥特•贾克斯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学中人员配备的原理有(ACD)
A.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B.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用人之长原理 E.沟通原理
2.常用的明确职务的方法有(ADE)A.比较法 B.公平竞争法 C.责权分清法 D.职务系数法 E.时距判定法
第十二章 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和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
1.选拔管理者时考察的重点应放在(B)A.候选人的知识结构 B.候选人的管理能力 C.候选人的文凭 D.候选人的年龄
2.下列属于外聘制的优点的是(D)A.可激励组织成员
B.可以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
C.能较快地胜任工作
D.避免“近亲繁殖”
3.在实际工作中,组织招聘人员的途径往往是(D)A.上级指派 B.外部招聘 C.内部提升
D.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相结合
4.(D)是一种以管理者的工作成绩记录为基础的考评方法。A.笔试法
B.面试法
C.对比法
D.成绩记录法
5.国外有人提出,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A)字形。A.T
B.S
C.U
D.I
二、多项选择题
1.法约尔曾指出,管理的每一种能力都是以素质和知识为基础的,这些素质和知识包括(ABCDE)A.智力 B.道德 C.经验 D.身体健康 E.一般文化
2.对管理者进行考评的方法有(ACDE)A.自我考评法 B.群众评议法 C.成绩记录法 D.对比法 E.考试法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管理的职能来看,领导工作所引发的下属才能约占(C)A.20%
B.30%
C.40%
D.50%
2.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是指领导工作原理中的(B)A.激励原理
B.直接管理原理
C.指明目标原理
D.目标协调原理
3.领导行为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区别于不成功的领导者在于其
(B)
A.性格特征
B.领导作风 C.管理能力 D.领导愿望
4.领导连续流的倡导者们认为一个适宜的领导方法取决于(C)A.性别
B.群众素质
C.环境和个性
D.领导人的素质
5.利克特的管理模式的结论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采用的管理方式是(C)
A.利用的一命令的B.温和—命令式的 C.集体参与的D.商议式的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领导行为理论的有(BCDE)A.领导权变理论 B.领导连续流 C.四分图理论 D.管理方格图
E.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模式
2.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模式包括(ABCD)A.“利用的——命令的”方法 B.“温和——命令式的”方法 C.“商议式的”方法 D.“集体参与的”方法 E.“乡村俱乐部式”的方法
3.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几个基本方面是(ADE)
A.职位权力
B.领导者的个性特征
C.组织的环境因素
D.任务结构
E.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章 团队
一、单项选择题
1.团队在知识创造过程中起着(C)作用。A.关键作用
B.决定作用
C.承上启下
D.上请作用
2.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是(B)A.自我管理团队
B.过程改进团队
C.工作团队
D.临时团队
3.工作团队与过程改进团队的关键区别在于其(C)A.不是跨职能的 B.是临时的
C.不是跨职能和临时的 D.是跨职能和临时的
4.在团队发展的震荡阶段,团队呈现的特点是(A)A.完全理解团队任务 B.形成团队结构
C.团队融洽、冲突较少
D.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
5.团队具有关注团队目标、愿意对话等的特征,属于团队生命周期的(C)
A.形成阶段
B.震荡阶段
C.规范阶段
D.执行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有(ABC)A.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运营成本的较少 C.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 D.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 E.满足感和认同感
2.下列属于团队发展震荡阶段的特征的有(CDE)A.感到满足 B.关注过程
C.外部忠诚的制约 D.对抗
E.态度动荡不定
第十五章 沟通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实验证明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形体语言占有的信息量为(D)A.7% B.15% C.38% D.55%
2.下列沟通类型中,(A)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系统。A.全通道式沟通 B.链式沟通 C.环式沟通 D.轮式沟通
3.下列沟通类型中,全体成员满足最高的是(C)A.Y式沟通 B.链式沟通 C.环式沟通 D.轮式沟通
4.在美国被称为“葡萄藤”的沟通类型是(B)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链式沟通 D.Y式沟通
5.沟通的原则不包括(B)A.完整性原则
B.稳定性原则
C.明确的原则
D.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正式沟通的优点有(BCDE)A.沟通速度快 B.沟通效果好 C.比较严肃 D.易于保密 E.约束力强
2.沟通渠道的性质包括(ABDE)A.成本 B.反馈 C.频率 D.选择性 E.责任建立
3.信息传递要贯彻(ACDE)的原则。A.多 B.优 C.快 D.好 E.省
第十六章 激励
一、单项选择题
1.泰罗制是(B)观点的典型代表。A.自我实现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社会人
2.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D)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麦克莱兰 C.马斯洛 D.弗鲁姆
3.在期望理论中,(A)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A.效价 B.努力 C.期望值 D.激励力
4.间歇强化的主要形式不包括(D)A.固定间隔 B.可变间隔 C.固定比率 D.连续比率
5.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C)A.激励需求理论 B.激励强化理论 C.归因论 D.期望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观点的是(ABCD)A.一般人都是勤奋的
B.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
C.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一部分的发挥 D.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E.职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2.“激励内容”理论包括(BCD)A.波特—劳勒模型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需要层次理论 D.激励需求理论 E.期望理论
3.根据归因理论,机遇属于(ACE)A.外因 B.内因 C.不稳定的 D.稳定的 E.不可控的
第十七章 控制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泰罗制是(B)观点的典型代表。A.自我实现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社会人
2.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D)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麦克莱兰 C.马斯洛 D.弗鲁姆
3.在期望理论中,(A)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A.效价 B.努力 C.期望值 D.激励力
4.间歇强化的主要形式不包括(D)A.固定间隔 B.可变间隔 C.固定比率 D.连续比率
5.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C)A.激励需求理论 B.激励强化理论 C.归因论 D.期望理论
6.控制工作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它的两个前提条件是(D)A.控制标准、成效衡量
B.拟定标准、成效衡量
C.成效衡量、控制机构和人员 D.控制标准、控制机构和人员
7.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相同点不包括(A)A.控制目的相同 B.都有两个前提条件 C.都包含三个基本步骤 D.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
8.现代管理活动中,控制工作的首要目的是(B)A.研究现状 B.维持现状 C.扭转现状 D.打破现状
9.控制工作的第二个目的是(C)A.扭转现状 B.维持现状 C.打破现状 D.认识现状
10.下列哪一项控制工作的纠正措施是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C)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直接控制
11.在控制工作类型中,(A)是控制工作的基础。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直接控制 D.间接控制
12.强调预防作用的控制方法是(B)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直接控制 D.间接控制
13.通过预算,特别是现金和流动资金预算来控制财政资金的来源和支出的控制方式是(B)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直接控制 D.间接控制
14.通过提高主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工作的方法属于(A)A.直接控制
B.间接控制
C.前馈控制
D.反馈控制
15.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这属于(D)A.计划工作原理 B.组织工作原理 C.领导工作原理 D.控制工作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观点的是(ABCD)A.一般人都是勤奋的
B.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
C.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一部分的发挥 D.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E.职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2.“激励内容”理论包括(BCD)A.波特—劳勒模型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需要层次理论 D.激励需求理论 E.期望理论
3.根据归因理论,机遇属于(ACE)A.外因 B.内因 C.不稳定的 D.稳定的 E.不可控的
4.管理问题中的“急性问题”包括(ACD)A.容易被发现的问题 B.不易被解决的问题
C.经常产生的可迅速、直接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问题 D.对多数人的工作和利益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的问题 E.不太经常产生的问题
5.一般来说,实施管理突破的步骤包括(ABCDE)A.进行“诊断” B.论证必要性 C.克服阻力 D.组织落实 E.治疗过程
6.下列属于前馈控制的优点的有(ABDE)A.能使管理者及时得到信息以便采取措施 B.使管理者防止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C.造成损失之后才采取措施
D.能使主管人员知道他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出现问题 E.克服了反馈控制中因时间滞差所带来的缺陷
7.按控制原因或结果分类,控制工作分为(DE)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E.间接控制
8.控制工作的要求包括(ABCDE)A.控制系统应切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 B.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 C.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 D.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E.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第十八章 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预算的说法错误的是(D)A.预算是一种计划 B.预算是一种预测 C.预算是一种控制手段 D.预算是一种组织手段
2.运营预算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是(D)A.直接人工预算 B.管理费用预算
C.单位生产成本预算 D.销售预算
3.在每个预算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这种预算是指(B)A.可变预算 B.零基预算 C.投资预算 D.运营预算
4.直接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尺度的财务比率是(A)A.资本金利润率 B.销售利润率 C.资产负债率 D.流动比率
5.在美国,一般认为速动比率在(A)以上为好。A.100% B.150% C.200% D.300%
6.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固定成本为16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000元,每台售价为12000元,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D)
A.14台 B.20台 C.70台 D.80台
7.下述计算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正确的公式是(B)
A.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B.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C.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变动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固定成本)D.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变动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固定成本)
8.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评审技术是一种(A)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直接控制
9.综合控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C)A.确定控制工作应达到的目标 B.实施控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C.确定衡量全部绩效的标准 D.确定衡量全部绩效的方法
10.最初的平衡计分卡是由四套指标所构成的一个体系,其中不包括(D)A.顾客 B.财务 C.内部过程 D.愿景和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
1.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有(ABCD)A.深入现场 B.比率分析 C.盈亏分析 D.报告
E.计划评审技术
2.下列用于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CDE)A.资产负债率 B.存货周转率 C.销售利润率 D.资本金利润率 E.成本费用利润率
3.说明企业经营情况的比率指标有(ADE)A.市场占有率
B.流动比率
C.应收账款周转率
D.相对市场占有率
E.投入—产出比率
4.计划评审技术的优点有(ABCE)A.促使管理者去进行计划工作
B.促使管理者将计划的拟定工作交给下级去做 C.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前馈控制 D.对具体的作业时间估计得很准确
E.促使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关键问题上
5.一般来说,损益控制法主要适用于(BC)A.集权制企业 B.分权制企业 C.事业部制企业 D.政府部门
E.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2
免疫系统的克隆选择原理使免疫系统能够自适应地连续学习抗原环境,不断改进自身的免疫功能。借鉴免疫系统的克隆选择原理及已有的克隆选择算法,结合故障诊断的实际应用,研究了具有故障诊断能力、连续学习能力的自适应故障诊断方法,提出了通用的故障诊断模型以及在克隆选择进化算法中的一种克隆操作算子;并通过对C618型车床齿轮箱的故障诊断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1克隆选择算法
De Castro基于免疫系统的克隆选择理论提出了克隆选择算法[1],该算法流程图见图1。一般的克隆选择算法可以描述为:选择→克隆→变异→重新选择→记忆。在不同的算法中,只是采取的克隆、变异算子不同,在该过程中,存在一个竞争过程,竞争成功的细胞就会增殖、分化,进行克隆选择,并同时经历超变异,最终形成记忆抗体集合。
2基于克隆选择原理的故障诊断模型
本文提出了基于克隆选择原理的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可以实现对训练样本(抗原)的学习、记忆、标识,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未出现过的抗原样本进行在线、动态再学习,其连续学习能力较强。它的诊断模型原理图见图2。
2.1 亲和力计算[2]
定义1:抗体、抗原。抗体:bi=(bi1,bi2,…,bin,Dab),其中(bi1,bi2,…,bin)∈[0,1]n,在初始产生抗体集合时都赋值Dab=-1,经过进化学习后的抗体集合Dab=-1,0,1,2,…,N。抗原:gi=(gi1,gi2,…,gin,Dag),其中(gi1,gi2,…,gin)∈[0,1]n,设置标识不同的数据类型时参数Dag=-1,0,1,2,…,N。
定义2:抗体bi与抗原gj的亲和力表示为:
undefined;j=1,2,…,nag 。 (1)
其中:‖bi-gj‖为抗体bi与抗原gj的L2向量范数,用Euclidean距离表示,距离越小,亲和力越大;nab为抗体个数;nag为抗原个数。
同理也可定义抗体之间的亲和力bbij(抑制程度)为:
undefined;j=1,2,…,nab 。 (2)
即抗体与抗体在空间上距离越小,亲和力越大,相似程度就越高,抗体之间刺激或抑制作用越强。
2.2 抗体的克隆和变异
克隆与亲和力大小成正比,在计算抗体-抗原亲和力之后,根据亲和力大小进行排序,选择亲和力最高的nc个抗体进行克隆操作产生克隆选择集合Cj。克隆抗体的总数Nc为:
undefined。 (3)
其中:R(·)为向最近整数取整函数;kscale为克隆规模。
现有的克隆选择算法中只给出了以上抗体的克隆数量[3],但在欧式空间中具体的克隆操作(算子)不能采取象免疫系统中的克隆(复制)。若是简单的复制,那克隆出来的新抗体与原来的抗体和变异后的所有克隆抗体在空间位置上是重叠的,这样就失去了人工免疫中克隆的意义,故本文提出一种在二维空间中具有导向性的克隆操作算子。如图3所示,具体的克隆操作算子如下:
bi=(bi1,bi2)为要克隆的抗体,克隆操作时以当前抗原gi=(gi1,gi2)为中心,以bi与gi之间的距离为半径,在这个圆上按等分圆产生Nci个抗体,即每隔角度θ=2π/(Nci+1)产生一个抗体,其中Nci为针对抗原gi抗体bi的抗体克隆个数。
依据克隆选择原理,抗体在经历克隆选择之后得到的抗体集合Cj中的抗体需经历抗体变异,得到变异后的抗体集合C*j,以进一步提高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本文采用下式实现抗体的变异,变异时只对抗体的特征参数向量进行变异,而不对类别信息Dab变异。
b′i=bi-α(bi-gj) i=1,2,…,Nc 。 (4)
其中:b′i为变异后的抗体,α为变异率,α=1-e-‖bi-gj‖(0≤α≤1)。
2.3 抗体的刺激和抑制
抗体与抗体的相互识别导致相互刺激和抑制,抑制通过清除自身的细胞进行。给定一个抑制阈值Td,则Td的选取由下式计算得到:
undefined。 (5)
2.4 基于克隆选择的进化学习算法
本文通过改进得到了一种基于克隆选择的进化学习算法,其步骤如下:
(1) 初始化。设置nab、nc、δn(自然死亡阈值)、ξ(高亲和力的抗体数量与总抗体数量的比值)、kscale。
(2) 将用于训练的正常和异常数据都看成是抗原,随机产生一个大小为nab的抗体集合。
(3) 对每个抗原模式gj做以下工作:①按式(1)计算与抗体集合中每个抗体的亲和力并排序,计算时D不变;②选择nc个亲和力最高的抗体按式(3)进行克隆形成抗体子集Cj,同时这nc个克隆抗体的D都设置成与该抗原D相同;③对Cj中的抗体按式(4)进行变异形成C*j,变异时Dab不变;④重新计算C*j中抗体与抗原gj的亲和力并排序;⑤选择C*j中ξ个亲和力最高的抗体进入记忆细胞抗体集Mj,并删除亲和力低于自然死亡阈值δn的其它记忆抗体;⑥克隆抗体的抑制,按式(2)计算Mj中同类别记忆抗体之间的亲和力以及按式(5)计算这些抗体间的免疫抑制阈值δs,删除亲和力大于δs的记忆抗体,总体记忆抗体集合更新M←[M;Mj]。
(4)抗体集合更新:B←[B;Mj],同时进行抗体总体抑制,去掉亲和力大于免疫抑制阈值的抗体。
(5)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若满足则输出抗体集合及记忆抗体集合M,否则加入新随机产生的抗体B←[B;rand(B)],以保持抗体集合的多样性,并转步骤(3)。
2.5 在线诊断和动态学习过程
故障诊断模型的在线诊断和动态学习过程描述如下:
(1)输入在线处理过的数据到离线训练好的抗体集合中,在线数据都被看作是抗原模式g,由于类型Dag未知,所以在诊断前都设置成Dag=-1。
(2)诊断过程:将输入的g与已标识的记忆抗体集M中的每个抗体都计算欧式距离;该抗原的类别信息由离它最临近的K个记忆抗体投票决定,将其归属于票数最多的那个类型并输出诊断结果报告。若该抗原获得相同的票数,则判定其发生多种故障,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非线性耦合故障的问题;在该过程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若该抗原与记忆抗体集合中的抗体的最近距离minD(bgij)>ε时,则认为它不与任何记忆抗体相匹配,是新故障类型的出现,则进行下一步。
(3)克隆选择、变异动态进化学习:按上述的克隆选择进化学习算法对该抗原进行学习,并将学习的结果对故障信息库进行更新。
(4) 转步骤(2)循环诊断,直至用户中断故障诊断过程。
3故障诊断实例分析
3.1 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本文以某厂的C618型车床的齿轮箱作为实验对象测取振动信号,再对该振动信号经低通滤波处理后以采样频率为2 500Hz、每200个采样值为一组进行采样,从中选取振动幅度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和对功率谱密度函数积分值GLP两种特征参数,把这两种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RMS*、GLP*,构成一个二维实值归一化向量(RMS*,GLP*),且从这个二维特征向量来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求取的处理方法见文献[4]。
3.2 仿真实验结果
从实验采集到的数据中提取20组正常状态模式数据和24组故障状态下的数据,这些故障主要有3种:齿面磨损、轴心偏移和齿裂纹。训练阶段采用10组正常样本和12组故障样本,训练结束后输出记忆抗体集合M和检测器集合B。再利用10组正常和12组故障样本进行测试,以仿真该模型和算法对各类数据的识别和分类能力。数据分组见表1。
为仿真方便,在表示类别信息时,对训练数据的正常数据设置为Dag=1、齿面磨损数据设置为Dag=2、轴心偏移数据设置为Dag=3、齿裂纹数据设置为Dag=4。通过以上测试过程去识别它们具体属于那种类型。对于各类训练样本的记忆抗体的类别信息可以通过以上的克隆选择进化学习算法去标置它们的Dab。
本文实验中选取的参数如下:nab=250、nc=5、δn=1、ξ=10%、kscale=10、K=5、ε=0.1(其中K为抗原附近抗体的个数)。利用训练数据去刺激初始抗体集合B使之产生一个记忆抗体集合M。经克隆选择进化学习算法学习后的抗体集合在[0,1]空间的分布见图4,其中,‘*’为其它未被学习到的原始抗体;‘○’为用于训练的各类抗原;‘△’为对应于这些抗原的记忆抗体。从实验结果可知,对nab=250个初始抗体经该算法学习后变成了227原始抗体,并产生了57个记忆抗体,最终抗体个数为284个。
将测试样本集合去测试经进化学习后产生的抗体集合,以验证该模型和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在图5中的‘+’为进化学习后的抗体;‘*’为测试样本;‘△、+’重叠的抗体为被测试抗原激活的记忆抗体。从图中圆圈可以看出测试抗原模式(0.617 3,0.415 9)被认为是新的抗原类型,故要经历动态学习过程产生克隆记忆抗体。圆圈中的‘△’就是该抗原经动态学习后产生的4个记忆抗体:[(0.635 1,0.384 9),(0.646 4,0.423 5),(0.581 3,0.401 2),(0.608 7,0.451 2)]。虽然这个测试结果是错误的,但从这点可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故障诊断模型对未出现过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在线动态学习能力。
表1说明了这22个测试数据只有1个数据不能被正确地归类,其它21个数据都能被正确识别。所以测试该模型的总体诊断率为95.45%、总体误报率为4.55%;对正常数据的诊断率为100%、齿面磨损数据的诊断率为75%、轴心偏移数据的诊断率为100%、齿裂纹数据的诊断率为100%。
4小结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克隆选择原理的故障诊断模型及算法具有很强的在线、连续学习能力,还具备对数据样本类型进行标识的功能,并通过对C618型车床齿轮箱的故障诊断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De Castro L N,Von Zuben F J.Data mining:a heuristicapproach[M].USA:Idea Group Publishing,2001.
[2]周颖,郑德玲,位耀光,等.一种基于生物免疫原理的识别算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26(4):438-441.
[3]L N Castro,F Zuben.The clonal selection algotithm withengineering applications[C].Genetic and evolutionarycomputation conference.Las vegas,USA.2000:36-37.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生态适应;战略选择
所谓的力资源管理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在特定的企业组织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内部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系统关系。
从理论上看,如果某一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对内外部环境的利用和作用超出了其承载力,那么将会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失衡,那么从生态适应原理的角度出发,企业的人力管理必须要维持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确保整个管理系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适应性管理战略选择,即借鉴生态适应机制进行适应性管理战略选择,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态安全。
一、以形态适应推进弹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在长期的进化中生物的外貌和内部结构为适应环境而完成协调,事实上,在特定环境下的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结构,以便能够让它们占据更多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根据形态适应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弹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方面,基于经济、社会、技术、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生态环境的需求,企业需要采取弹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且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并大力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内部生态需要,企业也需要采取弹性用工制度。反应到企业管理中,就体现为临时工、钟点工、小时工、季节工、承包工等。而在工作时间中,就表现为工作分摊制、压缩工作周制、时间存取工作制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形式。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弹性福利制度员工能够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菜单”中,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最需要的福利,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菜单”中组合属于自己的福利“套餐”。事实上,这种福利发放方式,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就表现为这几种较为典型的模式: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制度、附加型弹性福利制度、福利套餐型制度、弹性支用账户制度、选高择抵型福利制度等。
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选择“基本工资+绩效薪酬”的弹性薪酬制度,也就是在为员工提供基本保障性薪酬条件下,按照企业经营情况发放绩效薪酬,在有效防止员工流失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这些弹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的薪酬福利的分配符合员工需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利益,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能力。
二、以行为适应优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行为
为了适应环境,生物往往会做出各种调整。比如向光性、趋肥性、落叶休眠等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而动物则以迁徙、冬眠等适应环境的变化。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优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的柔性,主要是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征。那么反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就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机会变化情况,根据内部发展需要进行快速的战略调整,避开威胁、改变策略,通过重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最大化优化人力资源,从管理的角度,从人的角度去争取更多优势和利润的管理行为模式。这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柔性组织行为
以企业内部组织的柔性化和企业间的动态联盟为特征,通过建立网络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矩阵式的组织模式,取代以往多层次的垂直型组织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反应速度,让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抓住市场机遇,拓展利润空间。
(二)虚拟团队行为
针对各种不确定的环境,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联结、试图完成组织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即通过现代技术,将所有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整体合作关系,这样的结构方式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并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优化虚拟团队行为,提升人才竞争力,提升企业生态适应力。
(三)跨时间适应性管理行为
通过帮助改善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态管理方法,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技能和意见集合起来,通过相互合作组建利益联盟,这样能够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同外部环境的协调能力。
三、以生理生化适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免疫机制
在环境胁迫下,生物会通过建立自身的免疫机制,确保个体的安全。生物有机体能够适应超出他们既往经验之外的新环境,每个个体后代在基因库中发生基因指示的变异,由此导致的基因变异增加了生物有机体生存的机会。其实,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平衡、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发挥自身的免疫调节作用,抵抗外来微生物的污染、消灭机体发生癌变的细胞,并能及时消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而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功能亢进,则会导致免疫缺陷、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称免疫治疗。
那么,对企业而言,同样可以根据外部的威胁,建立起自己的免疫机制。清华大学吕萍、王以华通过界定组织免疫的概念和描述组织免疫的运行机制,
提出组织免疫行为包括组织认知、组织防御、组织记忆三个维度的假设,发现组织免疫行为由五个因子构成,分别是认知需求、认知复杂性、传递、組织防御和组织记忆,这五个方面决定了企业的适应性能力。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整合联结任用系统、训练系统、薪资系统、福利系统等各个生态子系统,并且能够最大化地充分利用企业周边免疫系统、专职免疫系统和中枢免疫系统的资源和能力,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免疫机制,以此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识别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并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就需要企业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内部的环境,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
也就是要积极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全面深入分析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找出文化特质,分析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适应性基因,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员工进行优秀文化培训,致力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态安全观和HRM文化,同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反馈控制系统,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适应性基因,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时俱进。
同时,因为各个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般来说就表现为形态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同样,企业在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会面临员工流失,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现象不断扩大的情况,以及裁员风暴使得化解劳资矛盾和预防劳资冲突更加困难、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的困境,那么企业要想突围,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凝,韦劲.论新时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本管理[J].河北科技图苑,2012,(01).
[2]黄世秀,戴发山.论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J].经济师,2011,(10).
[3]陈坚.浅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价值工程,2011,(06).
GPS原理与应用 选择题 篇4
2.我国在1978年以后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是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推荐值,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A)。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3.我国西起东经72°,东至东经135°,共跨有(D)个时区,我国采用东8区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称作北京时间。A、2 B、3 C、4 D、5 4.双频接收机可以同时接收L1和 L2信号,利用双频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C)对观测量的影响,所以定位精度较高,基线长度不受限制,所以作业效率较高。
A、对流层折射 B、多路径误差 C、电离层折射 D、相对论效应 5.GPS卫星信号取无线电波中L波段的两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作为载波,在载波L2上调制有(A)。
A、P码和数据码 B、C/A码、P码和数据码C、C/A和数据码 D、C/A码、P码 6.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A)。A、整周跳变 B、相对论效应 C、地球潮汐 D、负荷潮
7.我国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B)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A、两颗工作卫星 B、两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 C、三颗工作卫星 D、三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 8.卫星钟采用的是GPS 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的(D)进行调整的。在1980年1月6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A、世界时(UT0)B、世界时(UT1)C、世界时(UT2)D、协调世界时(UTC)9.在进行GPS—RTK实时动态定位时,需要计算在开阔地带流动站工作的最远距离,已知TRIMMRKⅡ(UHF)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天线的高度为9m,流动站天线的高度为2m,则流动站工作的最远距离为(A)。
A、18.72m B、16.72m C、18.61m D、16.61m 10.基准站GPS接收机与TRIMMRKⅡ(UHF)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波特率为(D)。
A、4800 B、9600 C、19200 D、38400 1.()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的新时代。
1961 1957
1972
1947 2.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是美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由于该系统卫星轨道都通过地球极点,故也称()卫星系统。
子GPSGLONASS
NAVSAT 1
3.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个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36
4..GPS工作卫星的主体呈圆柱形,整体在轨重量为843.68㎏,它的设计寿命为()年,事实上均能超过该设计寿命而正常工作。
10157.59 5..GPS定位是一种被动定位,必须建立高稳定的频率标准。因此每颗卫星上都必须安装高精确度的时钟。当有1×10-9s的时间误差时,将引起()㎝的距离误差。
1003080
6..GP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交会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后方前方侧方
方向线
7..当地球自转360°时,卫星绕地球运行两圈,环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为11小时58分。卫星在天空中的可见时间约为()。
7小时8小时
5小时
6小时
8.在卫星大地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是()。
地心坐标系参心坐标系
9.现在,我国使用的大地坐标系除1954年北京坐标系外还使用()坐标系。
WGS-841980年国家大地
10.我国大地坐标系的原点设在()。
山东省青岛市
陕西省泾阳县
11..我国采用()区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东8东9 12..计量原子时的时钟称为原子钟,常用的有铯原子钟、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三种,国际上是以()原子钟为基准的。
铯铷
13.协调世界时的秒长采用()的秒长,时刻采用世界时的时刻。所以严格地讲,这不是一种时间系统,而是一种使用方法。
历书时原子时
14..卫星钟采用的是 GPS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的协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的。在()年1月6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19801985 15..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采用一种分区统一时刻,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为15。
24 16..当GPS定位确定了测站点的大地高H后,可按h=H-N求出该点的正高h,式中N为该点的WGS-84大地水准面()。
差距偏差
17.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测部分由一个主控站,()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
三 四
18..GPS卫星定位是以()定位原理进行工作的,GPS卫星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向用户发送用户所需要的信号和电文。
主动 被动
19.在对卫星所有作用力中,()的引力是最重要的。若将引力视为1,则其它
-5作用力均小于10。
地球重力场 日月引力
20..确定卫星运动的椭圆轨道至少需要两个参数,一个是轨道椭圆的长半径、一个是()。
扁率 偏心率
21..GPS定位是依据GPS卫星的()位置为起算基准的。
已知瞬时 已知轨迹
22..开普勒第二定率表明,卫星的地心向径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相同。
弧长 面积
23..GPS的导航电文主要包括卫星星历、时钟改正、电离层延时改正、工作状态和C/A码信息。所以导航电文又称为数据码,即()。
P码 D码
24.在GPS单点定位中,至少需要同时观测()颗卫星。5 25..静态相对定位采用的定位方法是()。
伪距法 载波相位测量法
26..利用GPS进行定位有多种方式,如果就用户()所处的状态而言,定位方式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
接收机天线 接收机
27..单点定位就是独立确定待定点在坐标系统中的绝对位置,其定位结果属于()坐标系统。
地方坐标系 WGS-84 28.()法定位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低精度测量及导航的最基本方法。它的优点是速度快、无多值性问题,利用增加观测时间可以提高定位精度,足以满足部分用户的需要。
伪距 载波相位
29.在进行GPS 测量时,观测量中存在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其中()影响尤其显著。
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
30..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
整周跳变 信号漂移
31.差分的数据类型有伪距差分、坐标差分和相位差分三类。其中RTK技术采用()。
伪距差分 相位差分
32.GPS卫星星座配置有(D)颗在轨卫星。
A 21 B.12 C.18 D.24 33.UTC是指(C)。
A.协议天球坐标系 B.协议地球坐标系 C.协调世界时 D.国际原子时 34.SA政策是指(D)。
A.紧密定位服务 B.标准定位服务 C.选择可用性 D.反电子欺骗
35.GPS定位中,信号传播过程中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大气折射的影响和(A)影响。
A.多路径效应 B.对流层折射 C.电离层折射 D.卫星中差 36.双差观测方程可以消除(D)。
A.整周未知数 B.多路径效应 C.轨道误差 D.接收机钟差 37.C/A码的周期是(A)。
A.1ms B.7天 C.38星期 D.1ns 38.在GPS测量中,观测值都是以接收机的(B)位置为准的,所以天线的相位中心应该与其几何中心保持一致。
A、几何中心 B、相位中心 C、点位中心 D、高斯投影平面中心 39.GP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数据,采用(A)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A、空间距离后方交会 B、空间距离前方交会 C、空间角度交会 D、空间直角坐标交会
40.根据GPS定位原理,至少需要接收到(B)颗卫星的信号才能定位。
A、5 B、4 C、3 D、2 41.在以下定位方式中,精度较高的是(C)。
A、绝对定位 B、相对定位 C、载波相位实时差分 D、伪距实时差分 42.GPS技术给测绘界带来了一场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利用GPS技术,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的程度
B、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有着测量精度高的优点 C、GPS技术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
D、当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查、地壳运动观测等领域 43.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具有的特点是(C)
A测量精度高,操作复杂 B、仪器体积大,不便于携带
C、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存储 D、中间处理环节较多且复杂 44.GPS测量中,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该作业模式是(B)
A、经典静态定位模式 B、快速静态定位 C、准动态定位 D、动态定位 45.GPS卫星信号的基准频率是多少?(B)
A 1.023MHz B 10.23 MHz C 102.3 MHz D 1023 MHz 5
46.周跳产生的原因()
A建筑物或树木等障碍物的遮挡 B、电离层电子活动剧烈 C、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D、卫星信噪比(SNR)太高 47.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削弱GPS定位的精度(D)
A晴天为了不让太阳直射接收机,将测站点置于树荫下进行观测 B.测站设在大型蓄水的水库旁边 C.在SA期间进行GPS导航定位 D.夜晚进行GPS观测
48.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在天球上缓慢地移动,春分点在黄道上随之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A)。
A、岁差 B、黄赤交角 C、黄极 D、黄道 49.GPS目前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B A WGS-72系 B)WGS-84系 C)西安80系 D)北京54系
50.广域差分主要是为了削弱这些误差源,它们分别是大气延时误差、卫星钟误差()。A A 星历误差 B)接收机误差 C)电离层误差 D)系统误差
1.GPS卫星之所以要发射两个频率的信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B。A、消除对流层延迟 B、消除电离层延迟 C、消除多路径误差 D、增加观测值个数
2.组成宽巷观测值(wide lane)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C。
A、消除电离层延迟 B、提高定位精度 C、便于确定整周模糊度 D、检核
3.未经美国政府特许的用户不能用 D来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距离。A、C/A码 B、Ll 载波相位观测值 C、载波相位观测值 D、Y码
4.利用广播星历进行单点定位时,所求得的站坐标属于 C。
A、1954北京坐标系 B、1980年西安坐标系 C、WGS-84 D、ITRF
5.在一般的GPS 短基线测量中,应尽量采用 C。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5
1.在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起到检查网络服务请求合法性的设备是(A)
A.防火墙 B.防病毒软件 C.网卡 D.网桥 2.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C)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同步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3.TCP/IP体系结构中的TCP和IP所提供的服务分别为(D)。
A.链路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
B.网络层服务和传输层服务
C.传输层服务和应用层服务
D.传输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 4.在TCP/IP协议簇中,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工作在(B)。
A.应用层
B.传输层
C.网络互联层
D.网络接口层 5.对等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称之为协议数据单元,其英文缩写为(C)。
A.SDU
B.IDU
C.PDU
D.ICI 6.当一台计算机从FTP服务器下载文件时,在该FTP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封装的五个转换步骤是(B)
A.比特,数据帧,数据包,数据段,数据
B.数据,数据段,数据包,数据帧,比特
C.数据包,数据段,数据,比特,数据帧
D.数据段,数据包,数据帧,比特,数据 7.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要比广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A)A.高
B.低
C.相同
D.不确定
8.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它通常采用点分(C)。A.二进制数表示
B.八进制数表示
C.十进制数表示
D.十六进制数表示 9.传输层可以通过(B)标识不同的应用。
A.物理地址
B.端口号
C.IP地址
D.逻辑地址 10.创建用户帐户是在(B)建立的
A.活动目录控制台
B.“用户属性”对话框
C.“组属性”对话框中成员属于选项卡
D.“添加组策略”对话框 11.DNS的作用是(B)。
A.用来将端口翻译成IP地址
B.用来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 C.用来将IP地址翻译成硬件地址
D.用来将MAC翻译成IP地址 12.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的协议是(C)。
A.DNS
B.SNMP
C.HTTP
D.SMTP.13.在星型局域网结构中,连接文件服务器与工作站的设备是(D)。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
14.DNS服务器和客户机设置完毕后,有三个命令可以测试其设置是否正确,下面(B)不是其中之一
A.PING
B.LOGIN
C.IPCONFIG
D.NSLOOKUP 1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A)。
A.硬件.软件.数据.通信信道
B.主机.外设.软件.通信信道
C.硬件.程序.数据.通信信道
D.主机.程序.数据.通信信道 16.相邻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称之为服务数据单元,其英文缩写为(A)。
A.SDU
B.IDU
C.PDU
D.ICI 17.在OSI中,为实现有效.可靠数据传输,必须对传输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完成这项工作的层次是(B)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8.对局域网来说,网络控制的核心是(C)
A.工作站
B.网卡
C.网络服务器
D.网络互连设备 19.如果我们要用粗缆组建以太网,需要购买(C)接口的设备。A.RJ-45 B.BNC C.AUI D.F/O 20.我们常说的“Novell”网是指采用(B)操作系统的局域网
A.UNIX B.NetWare
C.Linux
D.Windows NT 21.下列属于广域网拓扑结构的是(B)。
A.树形结构
B.集中式结构
C.总线形结构
D.环形结构 22.有关用户的权利,下面的说法(C)不正确。A.组中的每个用户自动获得该组的权利 B.多个组成员的用户权利是累加 C.权利的指派必须以组进行
D.用户权利有两种:特权和登录权利 23.LAN参考模型可分为物理层(A)。
A.MAC,LLC等三层
B.LLC,MHS等三层 C.MAC,FTAM等三层
D.LLC,VT等三层
24.Windows 2000Server的活动目录数据库增加了一个新的分区是(C)。
A.配置分区
B.架构分区
C.应用分区
D.域分区 25.各种网络在物理层互连时要求(A)。
A.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协议都相同
B.数据传输率相同,链路协议可不同
C.数据传输率可不同,链路协议相同
D.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协议都可不同 26.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典型编码是(D)。
A.归零码
B.不归零码
C.定比码
D.曼彻斯特编码 27.桥接器互连反映了数据链路层一级的转换,下列功能属于桥接器的是(B)。
A.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变更帧的格式
B.可以对不同格式的帧进行重组
C.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变更帧的内容
D.只能对相同格式的帧进行重组 28.
B.ftp://netl23.tjpu.edu.cn C.gopher://netl23.tjpu.edu.cn
D.unix://netl23.tjpu.edu.cn 158.定义令牌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协议是(C)A.IEEE802.2
B.IEEE802.3
C.IEEE802.4
D.IEEE802.5 159.与普通的令牌环相比,FDDI能够更加有效工作的原因是(B)A.不需要定时器
B.得到令牌的结点可以发送多个帧 C.取消了帧格式中的AC字段
D.增加了优先级和预留选项
160.在新版的HomeRF2.x中把跳频带宽增加到3MHz和5MHz,数据的传输速率达到了(A.1Mbit/s
B.10Mbit/s
C.20Mbit/s
D.100Mbit/s 161.下列关于帧中继网络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A.支持OSI下三层服务并提供部分网络层功能 B.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误码率低 C.用户接入费用高
D.采用永久虚电路为多条物理连接提供一个逻辑连接
162.下列关于移动Ad Hoc网络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C)A.Ad Hoc的建立不依赖于现有的网络设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B.相对于常规网络而言,Ad Hoc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动态变化的 C.Ad Hoc的网络带宽相对于有线信道要宽得多 D.Ad Hoc网络中没有中心控制结点
164.下列关于通信服务的说法错误的是(B)A.通信服务分为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B)B.面向连接数据传输因收发数据顺序改变故通信效率不高 C.面向连接服务在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建立、维护和释放连接 D.无连接服务中在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建立、维护和释放连接 165.下列不属于多路复用技术的是(A)
A.码分多路复用
B.时分多路复用
C.频分多路复用
D.波分多路复用 166.ADSL调制解调器采用的主要调制方式是(D)A.ASK
B.FSK
C.PSK
D.QAM 167.下列有关数据交换技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电路交换方式具有数据传输迅速、数据较易丢失的特点 B.报文交换网络可以把一个报文发到多个目的地 C.报文交换网络可以进行速度和代码的转换 D.分组交换的方式分为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 168.提高物理信道的信噪比可以减少的差错是(A)A.随机差错
B.突发差错
C.丢失差错
D.干扰差错
169.BSC协议为实现字符同步,要求所发送的数据必须跟在至少(B)A.1个SYN字符之后 B.2个SYN字符之后 C.3个SYN字符之后 D.5个SYN字符之后
170.HDLC监控帧(S帧)控制字段的第3、4位组合中,不包括(D)A.“00”接收就绪
B.“01”拒绝
C.“10”接收未就绪 171.从保证质量和避免拥塞的角度,虚电路的优势是(A)A.可以提前预留资源 C.可以终止失效路由 B.易于实现资源分配
D.分组可以沿虚电路建立路径
D.“11”应答
172.下列各组设备中属于网间连接器的是(A)A.转发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C.网桥、路由器、网关、交换机 173.因特网互连层的功能不包含(D)
A.寻址
B.数据包的分割和组装
C.路由选择
D.数据交换 174.ICMP协议工作在TCP/IP协议栈的(B)
A.主机—网络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75.由用户群组成不需要基站、无固定路由器的移动通信网是(D)
B.转发器、网桥、路由器、交换机 D.转发器、路由器、网关、交换机 A.蜂窝式通信网
B.无线局域网
C.微波通信网 176.ARP协议的主要功能是(A)A.将IP地址解析为物理地址 C.将主机域名解析为IP地址
D.Ad hoc网
B.将物理地址解析为IP地址 D.将IP地址解析为主机域名
177.在TCP/IP参考模型中,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为应用进程提供(C)A.点到点的通信服务
B.网络到网络的通信服务 C.端到端的通信服务
D.子网到子网的通信服务
178.下列有关“域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域名反映计算机所在的物理地点
C.域名采用层次结构的命名方案
B.域名是字符形式的IP地址 D.因特网上的主机,都有惟一的域名
179.如果使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则承担全部可靠性方面工作的协议是(D)A.数据链路层协议
B.网络层协议
C.传输层协议
D.应用层协议 180.千兆以太网对介质访问采用的工作方式是(D)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半双工和全双工
181.远程登录服务协议TELNET使用的端口号是(A)A.23
B.70
C.80
D.110 182.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采用的拓扑结构是(B)A.星形
B.环形
C.总线形
D.树形
183.在采用CSMA/CD控制方式的网络中(A)A.不存在集中控制结点
C.存在多个集中控制结点
B.存在一个集中控制结点 D.可存在或不存在集中控制结点
184.逻辑链路控制与适应协议(L2CAP)位于(C)A.电话控制协议层之上
B.核心协议层之上 C.基带协议层之上 D.电缆替代协议层之上
185.网络安全中的完整性是指(C)
A.避免拒绝授权访问和拒绝服务
B.保护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 C.保护信息不被非授权用户修改或破坏
D.避免信息被用户修改或破坏 186.网络安全攻击中的被动攻击的主要目的是(B)A.检测主动攻击 B.窃听和监视信息的传输并存储 C.修改数据 D.创建虚假数据流
187.广域网WAN一般采用(D)A.“广播”传输方式
B.“无线”传输方式 C.“光纤”传输方式
D.“存储-转发”传输方式 188.采用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的网络拓扑是(A)A.星形拓扑
B.总线拓扑
C.环形拓扑
D.网形拓扑
189.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的网络协议要素是(B)A.语义
B.语法
C.定时
D.标准
190.下列关于OSI参考模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A.OSI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
B.OSI仅是ISO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 C.OSI模型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D.OSI中只有各种协议是可以实现的 191.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串行物理接口标准是(A)A.EIA RS-232C
B.EIA RS-422
C.EIA RS-423
D.EIA RS-449 192.当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所需带宽时可采用的复用技术是(A)A.FDM
B.TDM
C.WDM 193.OSI模型中实现端到端流量控制的是(C)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94.在接收、发送双方仅需一个帧的缓冲存储空间的差错控制方法是(C)A.选择重发策略
B.连续重发请求
C.空闲重发请求
195.从滑动窗口的观点看,在选择重传协议中(D)A.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B.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C.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D.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D.Go-back-N策略
D.STDM 196.提供传输层及其以上各层之间协议转换的网间连接器是(D)A.转发器
B.网桥
C.路由器
D.网关
197.Internet互连层的四个重要协议是IP、ARP、RARP和(C)A.TCP
B.HTTP
C.ICMP
D.IMAP 198.TCP中被定义为常用端口的端口号范围是(A)A.小于256的端口号 B.1~1023之间的端口号
D.大于5000的端口号 C.1024~5000之间的端口号
199.局域网参考模型的LLC子层中提供服务访问点之间虚电路服务的是(D)A.无确认无连接服务
B.有确认无连接服务
C.无连接服务
D.面向连接服务 200.在IEEE802.3的MAC帧中,前导码中每个字节的比特模式为(B)A.01111110
B.10101010
C.10101011
D.11111111 201.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局域网标准是(C)A.IEEE802.1
B.IEEE802.2
C.IEEE802.3
D.IEEE802.4 202.无线AP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点,它的作用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D)A.交换机
B.路由器
C.网桥
D.集线器 203.局域网操作系统的两种类型是(B)A.面向对象和通用型
B.面向任务和通用型
C.专用和通用型
D.基本和变形型 204.用C语言编写,具有良好可移植性的网络操作系统是(B)A.NetWare
B.Unix
C.Windows NT 205.X.25协议包括的三个层次是(A)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分组层
B.物理层、互连层和传输层 C.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D.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D.LAN server 206.通常被称为快速分组交换的是(C)A.Fast Ethernet
B.帧中继和X.25
C.帧中继和ATM
D.ISDN和ATM 207.ATM网络的交换节点(A)A.只参与物理层的功能B.只参与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C.参与OSI第1到第3层的全部功能
D.只参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208.采用了“路由一次,随后交换”的L3交换技术是(D)A.VLAN
B.Net Flow
C.Tag Switching
D.Fast IP 209.称为“数字摘要法”的数字签名方法是(A)A.Hash签名
B.RSA签名
C.DSS签名
D.DES签名 210.所谓“三网合一”中的“三网”是指(B)A.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C.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
B.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 D.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和虚拟局域网
211.计算机网络中为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称为(C)A.体系结构
B.协议要素 C.网络协议
D.功能规范
212.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B)A.帧
B.分组
C.报文
D.信元
213.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属于TCP/IP参考模型的(B)A.应用层
B.传输层
C.互连层
D.主机-网络层
214.用光纤传输电信号时,采用的光载波调制技术属于(A)A.ASK
B.FSK
C.PSK
D.WDM 215.对于带宽为4KHz的无噪声信道,若一个码元可取的离散值个数为8,则该信道可达 到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B)A.64Kbps
B.24Kbps
C.12Kbps
D.3Kbps 216.在CRC编码中,与101101对应的多项式为(D)A.x5+x4+x3+1
B.x6+x5+x4+1
C.x5+x3+x2+x
D.x5+x3+x2+1 217.高级数据链路协议HDLC采用的帧同步方法是(C)A.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B.违法编码法
C.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
D.字节计数法 218.当网络系统负荷达到极限时,解决拥塞问题的最终方法是(D)A.改进路由算法
B.进行资源预留
C.发送抑制分组
D.降低系统负载 219.工作在网络层的互连设备是(C)A.转发器
B.网桥
C.路由器
D.网关 220.传输层中的传输实体存在的软硬件环境不包括(A)A.网络数据库
B.操作系统内核
C.网络接口卡
D.网络应用程序库 221.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使用的端口号为(D)A.20
B.21
C.23
D.25 222.下列IP地址中,属于C类的是(C)A.59.67.148.5
B.190.123.5.89
C.202.113.16.8
D.224.0.0.234 223.局域网参考模型中,LLC子层提供的服务不包括(D)A.无确认无连接
B.有确认无连接
C.有确认面向连接
D.无确认面向连接 224.若FDDI采用4B/5B编码,则信道介质的信号传输速率应达到(D)A.100Mbps
B.125Mbps
C.200MBaud
D.125MBaud 225.主要针对文件服务器硬盘表面损坏的数据保护措施是(C)A.双文件目录和分配表
B.磁盘镜像
C.热调整与写后读验证 226.下列关于ATM网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在信元交换之前要建立虚连接
C.ATM信元的长度固定为53字节
B.ATM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
D.交换节点只参与链路层工作
D.磁盘双工
227.划分虚拟局域网的方法中不包括(A)A.按IP地址划分
B.按交换端口号划分
C.按MAC地址划分
D.按第3层协议划分 228.避免“拒绝授权访问或拒绝服务”是为保障网络信息或数据的(B)A.完整性
B.可用性
C.保密性
D.可靠性 229.下列域名中,属于通用顶级域名的是(C)A.tw
B.int
C.net
D.sh 230.下列关于域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同一子域中的主机拥有不同的网络域名
B.不同子域中的主机可以使用相同的主机名 C.一台主机可以拥有多个不同的域名
D.因特网中不存在域名完全相同的两台主机 231.下列用于接收电子邮件的网络协议是(D)A.SMTP
B.TELNET
C.FTP
D.IMAP 232.为了使WAP能访问因特网,其采用的传输层协议是(A)A.WDP
B.WML
C.HTTP 233.Internet采用的拓扑结构是(D)A.星型结构
B.环型结构
C.树型结构
D.网状结构 234.按照网络传输技术,可将计算机网络分为(D)A.ATM网和虚拟网 B.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C.局域网和广域网 D.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
D.IEEE 802.11 235.OSI参考模型包括的“三级抽象”是(B)A.语法、语义和定时
B.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 D.体系结构、功能定义和实现方法 C.分层结构、网络协议和层间接口
236.TCP/IP参考模型的4个层次从低到高的顺序是(D)A.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主机—网络层
B.互连层、主机—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C.应用层、主机—网络层、传输层、互连层
D.主机—网络层、互连层、传输层、应用层 237.下列协议中,属于TCP/IP参考模型应用层的是(A)A.DNS
B.UDP
C.TCP
D.ARP 238.下列关于光纤传输介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A.光纤具有不受电磁干扰的特征
C.一条光纤线路只能传输一个载波
B.光纤普遍应用于点到点的链路 D.对光载波的调制属于移幅键控法
239.对于带宽为3KHz的无噪声信道,若一个码元可取的离散值个数为4,则该信道码元的极限速率和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分别为(A)A.6KBaud和12Kbps
B.6KBaud和24Kbps
C.12KBaud和6Kbps D.12KBaud和24Kbps 240.对于采用窗口机制的流量控制方法,若窗口尺寸为4,则在发送3号帧并收到2号帧的确认后,还可连续发送(B)A.4帧
B.3帧
C.2帧
D.1帧
241.在HDLC的帧中,帧检验序列的长度为(D)A.64bit
B.48bit
C.32bit 242.逆向路径转发算法是一种(D)A.静态路由选择算法
B.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C.多播路由选择算法 D.广播路由选择算法 243.因特网的互连层协议中不包括(B)A.ICMP
B.SNMP
C.IP
D.16bit
D.RARP 244.TCP协议提供的服务特征不包括(B)A.面向连接的传输
B.支持广播方式通信
C.全双工传输方式 245.TCP段结构中的端口字段长度为(C)A.4bit
B.8bit
C.16bit
D.32bit
D.用字节流方式传输
246.下列协议中属于局域网参考模型中LLC子层的是(B)A.IEEE 802.1
B.IEEE 802.2
C.IEEE 802.4 247.IEEE 802.3MAC子层的功能不包括(A)A.地址映射
B.帧定界与同步
C.差错检测
D.介质访问管理
D.IEEE 802.5 248.可对文件服务器的磁盘通道或硬盘驱动器起保护作用的措施是(D)A.双文件目录和分配表
B.磁盘镜像
C.服务跟踪系统
D.磁盘双工 249.ATM传输模式的异步特征是指(A)A.信元不需周期性地出现在信道上 C.网络采用了面向连接的信元交换
B.信元的格式与业务类型无关 D.允许根据需求进行带宽预约
250.下列安全技术中属于VPN基本技术的是(C)A.加密技术
B.身份认证技术
C.隧道技术
D.密钥管理技术 251.以保密性作为攻击目标的网络攻击形式是(B)A.中断
B.截获
C.修改 252.下列属于B类IP地址的是(B)A.59.7.148.56
B.189.123.5.89
C.202.113.78.38
D.223.0.32.23 253.因特网的域名空间采用的是(B)A.网状结构
B.树状结构
C.链接结构 254.下列域名中,属于国际顶级域名的是(D)A.us
B.tom
C.edu
D.int 255.下列属于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的是(A)A.蓝牙技术
B.Home RF技术
C.WAP技术 256.Ad hoc网络的主要特点不包括(C)A.不需要基站 B.无固定路由器 D.支持动态配置
D.WLAN技术
D.线性结构
D.伪造
C.支持手机上网
257.局域网LAN一般采用(D)A.“存储-转发”传输方式 C.ATM传输方式
B.“广播”传输方式 D.“点-点”传输方式
258.首次在ARPANET上使用的网络交换方式是(C)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虚电路交换
259.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的网络协议要素是(A)A.语义
B.语法 C.定时 D.约定
260.OSI网络体系结构中将协议数据单元称之为分组的是(C)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261.下列关于EIA RS-232C标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A.RS-232C只控制DTE与DCE间的通信 B.RS-232C接口标准不支持两台DTE设备的连接 C.RS-232C的机械特性采用25芯标准连接器 D.RS-232C是使用最广泛的串行物理接口标准
262.若介质能达到的位传输速率超过传输数据所需的传输速率时可以采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A.FDM
B.TDM C.TDMA D.WDM 263.数据传输中产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是(A)A.冲击噪声
B.热噪声 C.设备质量 D.线路拥塞
264.用一组特定的比特模式标志一帧的起始与终止的帧同步方法称为(B)A.位同步法
B.首尾标志法 C.违法编码法 D.首尾定界符法
265.从滑动窗口的观点看,在停等协议中(D)A.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B.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C.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D.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266.被称为协议转换器,用于高层协议转换的网间连接器是(B)A.网桥
B.网关 C.路由器 D.转发器
267.为使互联网能报告差错或提供意外情况信息,在互连层提供的协议是(D)A.TCP
B.IP C.ARP D.ICMP 268.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使用的端口号是(C)
B)A.25 C.80 B.70 D.110 269.局域网参考模型的LLC子层中属于数据报服务的是(A)A.无确认无连接服务
C.无连接服务
B.有确认无连接服务 D.面向连接服务
270.IEEE802.3规定MAC帧的目的地址占(D)A.2个或4个字节 C.4个或8个字节
B.4个或6个字节 D.2个或6个字节
271.局域网中属于MAC子层功能的是(D)A.差错恢复
C.流量控制 B.逻辑链路的建立 D.帧的寻址与识别
272.IEEE802.11a在传输层的速率可达到(B)A.25Mbps B.54Mbps D.125Mbps C.lOOMbps
273.通用型局域网操作系统分为(C)A.核心结构和层次结构
B.对等和非对等系统 D.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C.变形系统和基础级系统
274.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工作模式是(A)A.客户/服务器模式
C.基于共享磁盘模式
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D.基于共享文件模式
275.X.25协议中向主机提供多信道虚电路服务的是(D)A.物理层 C.应用层 B.传输层 D.分组层
276.帧中继的帧格式中采用O比特插入法的目的是(B)A.便于帧的检错
C.实现帧同步 B.实现数据的透明传输 D.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277.下列关于ATM网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ATM网络中传输的分组称为信元 B.ATM网络能够适应任何类型的业务 C.ATM网络支持面向连接的信元交换 D.ATM网络只参与数据链路层核心功能
278.可以隔离广播、避免形成广播风暴的网络设备是(C)A.网桥
B.交换机 D.集线器 C.路由器
279.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方式不包括(B)A.电路交换 C.分组交换 B.无线交换 D.报文交换
280.访问WWW服务所使用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是(A)A.浏览器 C.URL B.搜索引擎 D.Outlook 281.蜂窝移动通信网的设计,涉及OSI参考模型的(C)A.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B.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D.物理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282.设信道带宽为4MHz,一个码元所取的离散值个数为4,在不考虑噪声影响的情况下该 信道每秒最多可传送的数据位数为(D)A.4×10^6 C.8×l0^6 B.12×10^6 D.l6×l0^6 283.设待传输的比特串为111110101,则在HDLC帧中对应比特串是(A)A.1111100101 C.1111101010 B.1111111001 D.1111101101 284.设PCM编码系统中采用256个量化级,则每次采样需要的二进制编码位数为(C)A.32 C.8 B.16 D.4 285.若已知编码效率为4/5,且信息位为8位,则冗余位为(B)A.1位
C.3位 B.2位 D.4位
286.若从滑动窗口的观点看,发送窗口与接收窗口均等于1相当于(A)A.停等协议 C.选择重传 B.Go-back-N D.前向纠错
287.由从站控制超时和重发的HDLC操作方式是(C)A.正常响应方式 C.异步响应方式 B.异步平衡方式 D.同步平衡方式
288.下列路由算法中最简单的是(A)A.泛射路由选择算法
B.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C.最短路由选择算法
D.基于流量路由算法
289.OSI参考模型中提供应用进程之间端—端连接服务的是(C)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290.TCP采用的数据传输单位是(A)A.字节
B.比特 C.分组 D.报文
291.IPv4网络中的C类网个数为(D)A.2^24
B.2^21 C.2^16 D.2^8 292.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是(A)A.CSMA/CD
B.非坚持CSMA C.1-坚持CSMA D.P-坚持CSMA 293.下列协议中,可用于接收电子邮件的协议是(D)A.SNMP
B.ICMP C.SMTP D.IMAP 294.IEEE802参考模型的LLC子层中提供的服务访问点之间的虚电路服务属于(C A.无连接的服务
B.无确认无连接服务 C.面向连接服务 D.有确认无连接服务
295.对于IEEE802.3的MAC帧,除了数据段和填充段以外,其总长度为(B)A.12个字节
B.18个字节 C.46个字节 D.64个字节
296.ATM采用的工作方式是(D)A.频分多路复用
B.同步时分复用 C.波分多路复用 D.异步时分复用
297.最常用的划分虚拟局域网的方法是(A)A.按端口号划分
B.按照MAC地址划分 C.按IP地址划分 D.按第三层协议划分
298.以完整性作为攻击目标的网络攻击形式是(C)A.截获和修改
B.截获和中断 C.修改和伪造 D.伪造和截获
299.Hash签名方法(MD5)生成的摘要长度为(B))A.53字节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6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E)A、原始森林的破坏与生物物种的减少;B、工业污水的排放与水质严重污染;C、彗星的出现与海啸的发生;D、过度放牧与草原荒漠化;E、毁林开荒与严重水土流失
2、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E)A、量体裁衣;B、对症下药;C、声东击西;D、因地制宜;E、因材施教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CE)2007
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C、机械决定论;D、庸俗唯物论;E、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BCDE)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D、是不可分割的;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E)2006
A、2005年11月松花江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6、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ABCD)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7、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BCD)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8、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ABCD)2006,2005
A、积羽沉舟,集腋成裘;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ABCD)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10、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BD)2005,A、因材施教,因人而异;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C、注意分寸,掌握火候;D、因地制宜,因时制宜;E、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11、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物的有(BD)2005
A、黄河之水开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BD)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
1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2005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AC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C、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D、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的关系;E、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2004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被感知;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ACDE)2004,2007
A、庸俗进化论;B、庸俗唯物主义;C、激变论;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E、政治上的冒险主主义
17、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面是利,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面是弊,给我国带来了风险,提出了挑战。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必须兴利除弊,抓住机遇,化解风险。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了(ABC)2003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B、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E、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ABCDE)2003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长短相形,高下相倾;C、利害相生,祸福相因;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机关算尽,反害自身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AD)2004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2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E)2007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对象;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1、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BCDE)2007
A、实践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生活的需要;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E、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DE)2006,2003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BDE)2006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理论联系实际;E、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BCD)2004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E、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25、1958年,我们以麻雀吃粮食为由,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大量捕杀。实际上,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主要吃害虫。所以,后来我们把麻雀从“四害”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又把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了(ABCDE)2003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D、对事物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E、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ABCE)2003
A、在一不定期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27、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DE)2007
A、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生产方式是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2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BE)2007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政治上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D、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2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DE)2007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生产方式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0、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BCD)2007,2005,2004
A、它决定生产的发展程度;B、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C、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E、它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有(ABCD)2007,2006,2004,2003
A、渔猎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E、现代社会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当前的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有(ABCDE)2007
A、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C、我国改革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D、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E、我国的改革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33、人的本质是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BCDE)2006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3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BD)2006,2003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风俗习惯;D、生产方式;E、国家政权
35、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五种社会形态系列的有(ACDE)2005,A、奴隶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
36、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CDE)2005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的聚敛钱财;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37、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CDE)2005
A、传统的农业社会;B、近代的工业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D、物的依赖性社会;E、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8、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ABCE)2005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E、文艺、道德、宗教
39、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C)2004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E、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0、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下列属于社会心里的有(ABC)2004
A、人的情感、情绪;B、人们的愿望、要求;C、人们的风俗、习惯;D、人们的道德观点;E、人们的艺术观点
4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ABC)2004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资产阶级的革命;
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4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ABC)2003
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3、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BD)2007
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B、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C、表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有不同的影响;D、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E、为测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提供了计算指标
44、商品是(AE)2006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5、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区分为(AC)2006,2004,2003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通资本;E、流动资本
46、体现在生产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2006,2007
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
47、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DE)2005
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B、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D、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而抽象劳动的量上有差别但质相同;E、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者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BCE)2005,2003
A、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D、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E、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49、商品的价值量是(BDE)2004
A、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D、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E、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计量的50、下列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是(BCDE)A、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B、支付的租金;C、发放的工资;D、偿还的债款;E、缴纳的税款
51、货币转化为资本即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CDE)2004
A、在流通中能低价购买生产资料;B、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C、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D、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中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E、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52、相对剩余价值是(BCDE)2003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B、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E、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的结果
5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CE)2003
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B、自觉地调整各阶级阶层的收入;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自觉地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E、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54、根据不同的资本分类标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DE)2007
A、生产资本;B、流通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可变资本
55、级差地租的形式条件是(AB)A、土地肥沃的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土地的租种面积的大小;D、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E、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6、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CE)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
57、资本主义银行利润(ACDE)2006A、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B、由贷款利息总和构成;C、由存贷款利息差额构成;D、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E、由银行雇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
5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BCD)A、土地价格;B、级差地租;C、绝对地租;D、平均利润;E、工人工资
59、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包括(CDE)2006,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D、生产资本;E、商品资本
60、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CDE)2005
A、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B、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借入资本的比率;C、是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D、是通过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转移实现的;E、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61、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AC)2005
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B、社会决产品中所含的剩余价值全部实现;C、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D、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得到满足;E、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得到满足
62、商业资本是(ABCDE)2005 A、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B、商品资本独立化的形式;C、采取G-W-G’运动形式的资本;D、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资本;E、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资本
63、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成本包括(DB)A、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B、所费不变资本的价值;C、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补偿可变资本价值;E、全部预付资本价值
64、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表现是(ACD)2004
A、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专门由商人来担任;B、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由产业资本家兼任;C、商人必须有自已的独立的投资;D、形成独立的资本循环G-W-G’;E、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活动日益增多
65、农业资本家在优等地进行投资和追加投资获得的超额利润是(AB)2004
A、级差地租I;B、级差地租II;C、绝对地租;D、垄断地租;E、投资利息
66、固定资本是(ABC)A、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B、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C、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全部周转的资本;D、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E、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67、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BCE)A、商品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B、商品销售价格最低界限;C、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D、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生产费用;E、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本
6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ABCD)2003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的所占的比重;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E、预付资本的数量
69、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CDE)2003
A、正在周转中的商业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的生产资本;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E、暂时闲置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70、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ABCDE)2003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银行利润;D、利息;E、地租
71、货币资本是(ABE)2003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D、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E、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72、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可以说明(ABDE)2004
A、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率不同;B、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形成;C、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只能得到平均利润;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的人口;E、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73、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ABCDE)2007
A、竞争的目的不同;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C、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D、竞争的后果不同;E、竞争的范围不同
7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BC)2007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设立国际垄断同盟;E、设立国际经济组织
7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贸易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ABCDE)2007
A、新兴产业的大量涌现所导致的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B、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的要求;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更便捷、更灵活贸易方式的出现;E、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
7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大体可分为(AB)2004
A、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B、间接调节和控制;C、国家直接投资;D、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E、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77、资本输出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ABCD)2004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7
一、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1948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上通过的《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中对“新闻自由”有了具体的界定:缔约各国为了希望其人民充分得到消息的权利得以行使, 希望能由新闻及意见的自由传播而增进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起见, 已决定缔结一项公约以达到这一目的。缔约国同意, 予本国人民及其他缔约国之人民在本国境内依法发表或收取各种新闻与意见之自由, 不问其方式为口头、文字、出版品、图画或其他合法运用之视觉或听觉的方面。很显然, “新闻及意见的自由传播”, 便是公约对“新闻自由”的界定。
对这一界定, 约翰·米尔顿在《论出版的自由》中写道:“给我根据名知自由了解, 说话和争辩的自由, 并让它们高于一切自由。”但我国学者国时提出:“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是说它是一定范围, 一定限度内的自由, 不是绝对的、万能的、完美的和永恒的。自由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摆脱束缚和限制, 但任何自由都是有界限的。”1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观点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在现代社会中,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明确规定了新闻事业所享有的自由权利, 并通过一定的行政干预, 直接限制了新闻事业的自由。新闻事业必须在法律所规定, 政府所允许的自由内存在发展。正如《新闻学导论》中所说:“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 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 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 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 促进国家发展。”2可以说, 在社会客观存在中, 对新闻事业的最大宽容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新闻自由, 即新闻自由是新闻事业的上限。超越新闻自由的新闻事业是不存在的。
二、苛刻的新闻选择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或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性。但是又并非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新闻。于是“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值得报道, 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值得刊登”。所以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传播时首先要进行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新闻事业的“守门人”, 用其苛刻的条件, 促进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选择有三个标准: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政策。
1、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不是新闻的某种功能, 价值或者效
用, 而是指一个新闻事实中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总和。这些素质涉及, 强调时间和内容最近最新的时新性;新闻能否使多数人关心的重要性, 与受众在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的显著性以及大众易于接受的趣味性。一个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选择的时候, 根据新闻的规律, 应该把新闻价值放在优先的位置来考虑,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受众吸引过来, 也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受众, 新闻机构才能有生存的基础。
2、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 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 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 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党性原则不二。其二, 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对性越强, 宣传价值越大。其三, 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指导作用, 从而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启发人们去思考, 引导人们去举一反三。其四, 典型性。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 使人口服心服。
3,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新闻选择的重要标准和要求之一。新闻政策代表着新闻事业所在国统治阶级利益, 具有维护安全和稳定的作用。就我国而言, 制定新闻政策, 就是为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引导社会舆论, 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新闻事业是新闻自由与新闻选择的统一体
自由的新闻事业对于社会具有重要性, 担负着为一个自由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当前消息的责任。当今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第一, 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第二, 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第三, 一种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第四, 一种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第五, 一个将新闻事业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因此, 对新闻事业而言:
第一项要求, 媒介的报道应准确。与报道的准确性同样重要的是, 要分清事实就是事实, 观点就是观点, 并尽可能将两者剥离。对于一个孤立事实的报道, 无论它本身如何准确, 也可能具有误导性, 到头来就是不真实的。第二项要求, 意味着大型大众传播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共讨论的共同载体。新闻事业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这一功能, 而且还应该更加全面与明确地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第三项, 负责任的表现意味着, 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应该是这些社会群体真实而典型的形象。关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真相, 虽然其缺点与恶习不应被拆除, 但是还应包括对其价值观、抱负和普通人性的认可。第四项, 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 而且也许是最强大的, 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中, 承担教育者那样的责任。第五项, 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担当意见领袖。
正因为新闻事业在社会活动中充当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因而新闻事业必须通过新闻选择来限制自己的自由, 进而达到对社会负责的目的。这就是新闻事业中的“木桶原理”。
参考文献
[1]、刘建明, 《当代新闻学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第38页。
管理学原理选择 篇8
关键词:阅读测试;多项选择题;原理;利弊
·【中图分类号】H319
1. 引言
多项选择题型,简称MC (Multiple Choice) 题型,它是目前英语客观测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题型。英语阅读能力反映了学生应用词汇、语法及语篇等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MC 对英语阅读测试的有效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多项选择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阅读测试的效度。
2. 多项选择题题目的设计
多项选择题是目前最流行的客观性试题题型,因此,质量较高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才能保证阅读测试的效度,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
2.1 构成
多项选择题由3 部分组成,一是题干,二是正确答案,三是干扰项。正确答案和干扰项统称为选择项。如:
American professors may be required to spend more of their time_________. 题干
A. writing articles ----正确答案
B. helping students finish their assignments选择项
C. knowing what is on their students’ mind干扰项
D. instructing students’ research
2.2 题干的设计
试题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是题干设计时需认真考虑的问题。内容效度要求题干能够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微技能”和“宏技能”(刘润清、韩宝成,1999);而表面效度是指对题干的设计形式所提出的要求。
(1) 题干本身正确,无语法、语义错误。
(2) 题干与选项的语言难度应一致,试题与语篇的难度也应一致。因为阅读理解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若因题干难度太大而干扰学生答题,则会直接影响阅读测试的效度。
(3) 题干涉及的信息点应均匀分布在文段的各部分,根据阅读的顺序排列题干,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4) 问题必须基于阅读材料,不能过于常识性,否则考生不用阅读文章也可作答。如下面一道题的设计就不合理: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Japan?
A.Mount Fuji B.Mount Aso C.Mount Miyanoura D.Mount Hotaka
(5) 题干中的考点要明确。考点明确就是要求题干一定要明确反映出短文中的信息点。刘润清、韩宝成(1999)列举了考点不明确的题干类型:
①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②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
③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④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_________.
⑤ It is implied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
2.3 选择项的设计
选择项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这两项的设计有一些共同的设计原则:各选项要表述清楚,语言正确简洁。若选项冗长复杂,则失去了阅读测试的意义;各选择项的长度、结构等应保持合理。选择项的长度可采用渐长式或渐短式,但某一选项不可过长,否则会诱导学生做出选择;避免选项的重叠。除了上面的一些共同的原则外,正确答案和干扰选项还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正确答案项应: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若是正确答案,必须保证正确答案的唯一性,若是最佳答案,必须保证最佳答案无争议;一篇短文中几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的分布要合理,应避免集中使用某一项作为答案,也不要有明显的规则。
干扰项应:与文中给出的信息相关,若干扰项与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则起不到干扰作用;要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须肯定不正确。
3. 多项选择题题目的利弊
MC是目前英语考试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具有阅卷评分快捷、评分客观公正、测试性度相对较高等优点。但MC题型本身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MC的测试形式虽能较好的测出学生外语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却无法有效测量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学习的反拨效应不佳,很多师生为了取得理想成绩,倾向于题海战术,虽然可能在阅读理解选择题中获得高分,却未能达到真正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4. 结语
阅读理解题反映了学生对词汇、语法、语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MC作为阅读理解题的高频词汇,虽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其作用不可小觑。故命题人应掌握科学的设计原则,趋利避害,提高阅读测试的效度。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英语测试中的多项选择题[J].科技资讯, 2008, (34)
[2]王丽荣,张一宁.阅读水平测试的效度[J].中国英语教学, 2003, (2)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杨东英,秦学锋.选择题在英语阅读测试中的设计原理与利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