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2024-05-14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共8篇)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篇1

利用好你的时间,卓有成效地管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

——题记 管理者必须要讲工作效率,要管理一个企业或是组织就必须卓有成效。最近我读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它让我受益匪浅。开始我和别人的想法一样,一个外国人既不熟悉中国文化,又不了解中国企业,他所念的管理经能有多大用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和许多人一样,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些案例带我们走进了这位管理学大师的精彩课堂。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由此,这位管理学大师便向我们展示了变得卓有成效的几个要点,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效率的那一条,他告诉我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

效率,这个词我们一直听说。对于效率,一开始我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那就是提高效率。但是,到底为什么要提高,怎样来提高,效率的提高在管理学中怎样进行衡量,这些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可是我却对此不太清楚。而在我读了全书后,我对于效率也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同时我也明白了效率的真正作用。

应该说,不断提高效率是大幅度改善管理者工作绩效、取得更大成绩、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程度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提高效率。我原本以为,一个人的效率也好,效益也好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天性。但是在这位管理学大师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改善与提高效率的方法与它的重要性。德鲁克发现:无论一个人的才智有多高,知识有多广,是多么勤奋以及富于想像力,只要他没有做过这些训练,那么他在工作效益上总是有缺陷的。从另外—个角度讲,讲究工作效益是一种习惯,是一套练习,是可以学到的。也就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学到了提高效率的一些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这—套东西看上去很复杂,但是在管理学大师的笔下却让我感觉学起来十分简单与轻松。而且,这些东西的使用价值真的很大。比如,我学会了如何统一安排自己的自由分配时间,如何记录自己的时间分配并制定一系列目标。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划出重点事务,同时砍掉那些无效率的事务。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有效率的进行管理与规划,就必须要先提高我们的效率,利用好我们自己的时间。德鲁克的理论其实非常有用,而且,我的大学生活与活动的分配与取舍也受益于他。大学的生活总是如此丰富多彩,但是人的时间毕竟是有极限的。我们不可能参加所有我们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学会取舍。可是,取舍是困难的。如何取舍才能真正管理好我自己的大学活动呢?通过德鲁克的管理理念,我便开始记录下所有的大学活动,然后根据他们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兴趣程度进行排列,划掉了对于我而言是属于浪费的一些活动,这一下子让我觉得大学生活变得非常有计划了。看来德鲁克大师所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好管理者,他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管理我的大学生活与活动。相信在这样的管理下,我的大学生活会有更好的规划。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知道时间是最紧缺的资源,若不将时间管理好,要想管理好其他别的事情那只是空谈。另外,分析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可取的,它也是系统地分析自己的工作、鉴别出哪些才是最重要的活动的—种方法。这也突然让我想起了在本学期最后一节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为我们请来的08届优秀学长与学姐。学姐在分析她自己的经验的时候,就说到:“效率其实真的很重要”。单单打扫寝室,在这一件小事情上,她的来回行程所花时间比她的室友要少很多,因为她有计划,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所以,她的效率便在无形中提高了。而在她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与管理中,她认为学习法语对于她的效益最大。因此,他选择了法语。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管理自己时间,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的优秀例子。而她的观点就是德鲁克这位大师所提到的。可见,这位管理学大师的观点是多么的经典啊。

时间的供应是没有伸缩性的。不管需求有多么强烈,时间的供应就是这么多。它没法用价格来进行调节,也没法为它来绘制边际效用曲线。另外,时日稍纵即逝,根本无法储存,昨天的时间已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时间才是最最短缺的东西。让我们都学会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吧!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篇2

一、团队及其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1.共同目标。目标的一致性, 是团队建设的基石。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 才能为之付出努力, 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奋斗目标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导致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标的不确定、方向感的缺失使企业高层与中层之间, 中层与基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沟通的断裂, 并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分歧, 从而导致企业整体计划、目标、团队建设的失败。

2.团队协作。协作的优劣, 是团队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一个企业里, 分别存在着以企业领导层为单位、部门为单位、小组为单位的不同的大小团队。企业为这三个团队中的核心团队, 企业的整体利益必然也必须成为任何一个小团队的利益中心, 所有的行动指南。可以说, 协作情况与工作业绩、与整体利益息息相关。

3.角色定位。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 是团队建设的基础。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小组想要共同创造出优良绩效, 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绩效不佳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在于员工对自身在组织中的定位缺乏认识, 以致于定位不准、不足、不对,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没能尽到应尽的职责, 更有甚者起到了副作用。俗话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准确的角色定位, 可以使员工更为清醒的认识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长, 从而提高了团队的综合实力。

4.相互激励。相互间的激励, 是团队建设的精髓。相互激励能够在心与心之间产生共鸣、达成默契, 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整体工作氛围。在激励别人的同时, 对自己也是最好的激励, 就如净化别人是对自己灵魂最好的洗礼一样。相互间的配合、帮助、激励会使团队更容易地攻克难关和通向成功。

从团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中, 可以归纳出:“团队是拥有一个共同目标, 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的群体”。 (1)

二、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团队建设中的纸上谈兵现象。在团队成为管理上的理论热点后,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在谈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似乎“谈”得多了就表明自己的团队是具凝聚力的, 是跟得上历史潮流的。但是在对一些组织的调研中显示, 有的企业搞了多年的团队建设, 事实上却依然是表面文章, “团队、团结”成了纸上谈兵的东西, 成了企业文化的“团队秀”。这种现象容易造成员工对团队建设的怀疑、困惑、反感甚至消极抵触, 使企业的团队管理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2.团队目标不明确。团队目标是团队建设的愿景, 也是优秀团队的灵魂所在。没有明确目标的团队形同一盘散沙, 形不成一个团队, 即使勉强合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硅谷中有个“阿波罗现象”, 就是由多个聪明人成立的公司95%会失败, 原因是聪明人大多自以为是, 没有统一的目标。

3.没有信任的团队意味着高成本。美国管理学者波特认为, 人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信任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东西。当一个团队或组织超过一个人时, 信任就变得尤其重要。没有信任或缺乏信任的团队里, 领导者往往被认为是自谋私利和独断专行, 成员逐渐变得喜欢怀疑一切, 人与人之间轻则互相冷漠, 重则充满敌意。团队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合作, 就得依靠更多的规章制度与惩处办法来管控, 这不仅将大大提高运作成本, 而团队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4.团队分工不清, 职责不明。据笔者了解。某些供水企业存在着部分职能界限不清、重叠交叉的问题, 当一个用户出现供水故障时, 经常需要同时出动的部门有:水表管理单位、管道管理单位、管道建设单位、管道维修单位、管道检漏单位, 这么多平级的单位聚在一起,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扯皮、冲突现象, 相互推卸责任, 局面经常会变得混乱不堪, 直至领导到场解决、协调。可见团队分工不清、责任不明, 不仅会耗费大量的团队资源, 还会直接造成团队的低效率。

影响团队的负面因素还有很多, 如团队的愿景不明确、团队的计划不连贯、团队成员之间缺乏协同工作的习惯、团队追求短期目标的行为以及成员之间缺少沟通等等等等。只有解决了团队存在的问题, 才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使团队精神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团队管理的对策

(一) “补短板”———提高团队绩效的对策之一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这个木桶的木板, 那么, 优势突出和技能互补的成员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因此, 做为团队的领导与管理者, 首先就要控制自己选用的每一块木板在某一个领域的长度是足够的, 是个有优势的长板, 同时组合好不同长项与优势的人, 如同足球队由前锋、后卫、门将等人员组成一样, 把成员根据组织需要及个人特点分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并尽可能让每个个体的优势得到发挥和彰显。

其次, 也是最关键的, 如果要持续不断地装更多水的话, 就必须不断地加高每块木板的长度, 领导与团队管理者在善于发现并“扬长”每个人的优势的同时, 还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或帮助让每块木板的优势—即长度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拉长, 然后经过系统的思考与策划, 充分利用团队的每一份有限资源, 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利用最合适的那块“长板”、“优势板”去有计划的分步实施执行, 才能最大限度地、最快捷地达成团队目标, 为团队创造效益。

笔者所在的公司, 在近期推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工作, 并通过该项工作实现了岗位的优化组合, 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员工也在竞争中得到了更能发挥个人才能的岗位, 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应该说, 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工作, 为中环正源水务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是一项有成效的”补短板”活动。

(二) 团队协作———提高团队绩效的对策之二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2) 那么, 如何促进团队合作的“紧密度”呢?

⒈沟通、沟通、再沟通———积极沟通才能有效合作。沟通是指把信息、观念和想法传递和交换给别人的过程。沟通是合作的开始, 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一个沟通良好、协调一致的团队。沟通带来理解, 理解带来合作;同时, 沟通也是一个目标明确、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的过程。

沟通的方法有很多, 企业内部沟通根据传播的方向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根据传播媒介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在具体工作中不少人片面地把“沟通”理解为有声的语言沟通, 事实上沟通的方式无处不在, 有面对面交流、电话、指示、文件、会议、业务报告、内部报刊、广播、宣传栏、各种活动、意见箱、内部局域网等。

要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 还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 团队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并把这种思想付诸行动。团队的领导者必须真正地认识到与成员进行沟通对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性。如果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言行认可了沟通, 这种观念会逐渐渗透到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去。 (2) 团队成员要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团队成员在沟通过程中要认真感知, 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促进信息接受、理解和判断。 (3) 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使用语言文字时要简洁、明确, 叙事说理要言之有据, 条理清楚, 富于逻辑性;要措辞得当, 通俗易懂, 不要滥用词藻, 不要讲空话、套话。非专业性沟通时, 少用专业性术语。并且可以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动作, 以增强沟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使对方容易接受。 (4) 学会有效的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增加信息交流双方的信任感, 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要提高倾听的技能,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使用目光接触;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倾听过程中要提出意见, 以显示自己不仅在充分聆听, 而且在思考;复述, 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要有耐心, 不要随意插话;不要妄加批评和争论。 (5) 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信息传递链过长, 会减慢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因此, 要减少组织机构重叠, 拓宽信息渠道。另一方面, 团队管理者应激发团队成员自下而上地进行沟通。例如, 开通管理者热线, 允许下属提出问题, 并得到高层领导者的解答。如果是在一个公司, 公司内部刊物应设立有问必答栏目, 鼓励所有员工提出自己的疑问。此外, 在利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同时, 可以开辟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让领导者走出办公室, 亲自和员工们交流信息。坦诚、开放、面对面的沟通会使员工觉得领导者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关注,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有效的沟通在团队的运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团队领导应把沟通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通过沟通来实现对团队成员的引导和激励, 为团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团队成员也应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克服沟通障碍, 实现有效沟通, 为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⒉团队分工要明确, 要把适当的人选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在团队中能否被放在最恰当的位置, 进行最佳的协作配合, 也决定着一个团队战斗力的强弱。团队的明确分工可通过职务说明书的方法。职务说明书是表明团队期望成员做什么、成员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履行职责的汇总, 具有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工作目标、工作特点、任职要求等作用。职务说明书编写的过程, 其实是对团队业务流程重新认识的过程。团队应把职务说明书的编写工作作为团队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一次大盘点, 从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 规范工作流程, 以实现明确分工和科学管理的目的。

⒊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团队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假设团队成员是组成木桶的木板, 那么领导者就是桶的圆心, 领导者只有把员工的心留在木桶里面, 木板才能形成向心力, 才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⒋建设优秀的团队协作机制, 强化团队的协同作战与互相支持。比如团队的分享机制。使不同成员积累的经验能成为团队共同的财富, 促进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在现代企业的团队建设中, 打造一支协作型团队, 以达到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无疑是企业实现目标最有力的保障。

(三) 打造优秀平台———提高团队绩效的对策之三

成功取决于系统, 要想产生一种结果, 必须设计一套能够输出这种结果的系统———包括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相应的运行体系。没有坚实的桶底, 木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样, 没有好的平台与系统, 团队成员的才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团队的战斗力也将无从谈起。

⒈要为团队成员搭建能力发挥的舞台———授权。授权是明智的行为。既然是团队, 不同的成员具备有不同的能力,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团队领导一旦不懂得授权, 事事亲历亲为, 显然就会力不从心, 而团队成员也将没有用武之地, 也就更别提提高团队绩效了。中国的民营企业较多存在授权不到位的问题, 或者明为授权, 实为委托。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职业经理人本身不能取得老板的信任, 而大部分是因为授权本身使领导者感到权力被别人分享而存在的威胁。因此, 为确保团队成员拥有良好的发挥才能的平台, 授权应该建立一套可行的机制, 在授权的同时明确受权人的责、权、利, 制定好权限范围, 并尽可能做到量化, 同时建立受权者———监督人的授权监管体系。

⒉建立让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系统。在有效授权的情况下, 团队成员如果只有权力, 但缺乏应有的支持, 也不一定能获取良好的绩效。比如供水企业的营业部门领命售水量目标, 赋予了他们应有的权力, 但要完成这个目标, 必须还要有客户部的客户开发和信息支持, 财务部的及时核销和结算系统支持, 用水部的不间断管网优化支持, 工程部的保质保量支持, 物资部的及时到货支持, 以及高层领导指导市场、点拨思路的支持等等。

综合起来, 团队建设的支持性系统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支持, 这里包括市场信息和公司内部的信息都必须及时、准确地让团队成员掌握。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竞争环境已是瞬息万变, 谁掌握的信息多, 谁将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二是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三是团队领导的支持, 团队领导必须能站在比成员更高的高度, 对任务的执行提供纲领、提供方向, 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指导团队成员解决问题。

⒊建立科学的团队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一个组织系统内有着怎样的作为, 制度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良好的团队激励约束机制不仅可以留住、吸引优秀成员, 而且可以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释放更大的能量。

团队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薪酬激励。薪酬是充分激励员工提高员工作绩效的一种手段。对企业团队进行薪酬激励, 关键是建立团队薪酬战略体系。综合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 按不同团队类型制定不同薪酬体系, 从薪酬内容、结构、支付方式等方面满足团队的多层次、多形态的需求, 从而达到激励目的。 (2) 开发、培训、晋升激励机制。开发、培训、晋升激励机制是指对团队进行深层次、广范围的开发, 给予团队成员提供各种培训以及为团队成员设计多种不同晋升渠道, 这些都是较好的激励机制。不断开发团队的新能力满足团队成员对自己能力提高的要求, 以及对晋升的渴望, 从而极大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例如, 建立人才库制度, 在进行相关考核之后让其进入专门为更高一级别储备人才的“人才库”, 为上一级团队提供后备人才;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使员工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提醒员工克服浮躁, 加强学习, 努力工作;以及其他岗位晋升与技术晋升等多渠道的晋升制度。 (3) 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激励团队, 培养团队自豪感、责任感的重要因素, 它有助于大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营造促进团队发展的和谐环境。

综上所述, 团队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只要正确掌握团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从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 不断创新, 不断超越, 团队精神必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稳定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李慧波.团队精神.新华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4版

[2].安尼玛丽·卡拉西.团队建设.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管理学资源原理 篇3

一、目标生成原理

目标生成原理是指管理者对资源的理解越是清晰深刻,所定目标可行性越大。目标依据资源,计划离不开目标,组织设计围绕计划铺陈,领导显现资源配置实质,控制是现实与计划比对的信息,信息处理实现目标或调整计划。社会从农牧手工业分类到大机器生产分工,及至现代科技出现随着资源改变而改变。

目标生成有赖资源,并形成战略体系。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任务苛求,而是任务条件——资源。目标生成阶段对资源分析立足现实和未来资源总量,目标分解,形成发展战略,出台保证计划实施的人事、物料、工具、空间、资金、周期等管理细节。

二、有效配置原理

有效配置原理是指管理者对资源配置越是合理,组织效率越大。人类活动导致资源耗费,单一资源有限,需要有效配置资源。资源投入不足,增加投入将提升产出,继续投入会有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再投入,产出变化趋于零。

文化和技术建设从精神和物质上为管理提供平台,资源配置在平台上演绎。管理者一方面致力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如员工手册、绩效辅导、岗位责任、工艺文件等,同时也致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劳动竞赛、业务练兵、小改小革、新品研发、员工多能制等。人是第一要素,人的解放贯穿资源配置全过程。

三、稀缺高值原理

稀缺资源是指那些必要性极强、来源渠道极为有限、获取方法极为困难、生成周期极为漫长、本身具有单向性的资源。稀缺高值原理是指资源越是稀缺其所带来的附加值越大、组织发展速度越快。

先进管理和技术思想、优秀个人技能和素质、超前生产工具和方法支撑的共同价值观是稀缺的。物力资源难以短时形成,难以储备、再生和加工致使其稀缺,如石油、矿产品、电能等。物力资源提取、加工、制作难度决定物力资源稀缺程度。财力体现资本稀缺性不在货币本身,而在货币运动规律决定的流通意义。货币只是符号,信用、赊销、以物易物、来料加工等都是其表现形式。时间是单向性资源,针对个人或组织其有限。时间是凝结在劳动成果中的资本和劳动力。信息之于组织发展是稀缺的,为组织发展提升价值。

四、再生替代原理

资源再生替代是指同一资源在化学性质不变前提下再生或改变其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不变前提下替代的理念。其是人类社会对资源耗费有价值活动,是人类与自然有机统一,并通过主观能动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动力。再生替代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注重资源再生替代,组织生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

人的再生和组织对人力资源不断发掘、培训延续了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生产工具发展将人类从繁重体力和有害劳动中解放出来。阶段性的科学、技术、工艺、成本等条件困扰资源替代,但管理者基于再生替代原理保证组织效率。财力资源再生替代是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资本转变为利润、劳动力转变为工资、土地转变为地租、金融票据、股票债券等是其现象。时间替代可以通过生产工具、优化工艺、轮班制等实现。信息获取、采集好处理方法可以再生替代;其提供发展机会和缩小目标误差,法律、制度、标准和市场等属于这一范畴,恒定组织发展速度和方向。

五、互换互补原理

互换互补原理是指管理者对管理要素互换互补越是熟悉,组织发展适时能力越强。资源统一于货币,量化发展水平。这个原理揭示组织在单一资源有限性中有效使用个别资源的一般规律,单一资源节省量不影响资源耗费总量。

人力资源转换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尽管存在效率偏低和人性压抑瑕疵,但体力和脑力劳动仍能够缓解或冲销其他资源不足的窘况。物力资源转换在于工具、能源、材料、产品和期望对人性解放的意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划分是人类心理对客观世界反映,说明资源互换互补意义。精神与物质统一是文化与技术统一,文化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平台建设,技术平台建设将资源有机统一,形成核心竞争力。财力资源转换是财力作为媒介的功效。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加速财富积累,也加速淡化社会恶性。时间资源转换在于非时间资源可以弥补时间消耗。爱因斯坦将速度趋于无穷的假设带给人们时间耗费趋于零的遐想。信息资源转换是信息本身的价值能避免其他资源无为耗费。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篇4

读《市场营销原理》之建立正确的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金字塔下层的客户(潜在客户)向上层发展,并与之保持良好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层次理论,给我们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时提供了的参考。关系营销层次理论根据关系营销的深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一级关系营销,企业通过价值让渡来维系客户;二级关系营销则较之更上一个层次,除了让渡价值以外,还能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偏好;三级关系营销则进入一种双方结构性相融合的状态,使双方成为伙伴关系。进入第三个层次后双方的关系就更加稳定,保持这种关系则使双方受益,放弃者将会付出转移成本,从而形成“双边锁定”。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关系营销层次向上一级发展,最终达到“双边锁定”的效果。

顾客关系营销的重点

除了培养忠诚客户之外,客户关系管理也可挖掘潜在客户,维持并巩固现有客户,并有助于企业的业务管理,包括交易状况,信用状况的评估,客户分级管理等。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不仅仅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还包括广泛的信息交流关系,感情沟通关系。顾客关系营销的实质就是通过互动和交流,与客户建立一种超越买卖关系的非交易关系。其目的就是促使顾客形成对企业及产品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提高企业及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因此,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基本前提。

顾客关系营销的难点在于发展一种同企业最佳顾客之间的特定关系,顾客从中感受到良好的双向沟通,并认为自己得到了特别关注和奖励。许多事实表明,仅仅让顾客满意是不够的,当出现更好的产品供应时,宣称满意的顾客经常更换供应商。这说明高度的顾客满意和喜悦能培养一种对品牌情感上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偏好,并且将建立起高度的顾客忠诚度。

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的实施

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建立顾客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忠诚,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来管理他们的价值链以及整个价值让渡系统。在关系营销模式下,企业的目标不仅是要赢得顾客,更重要的是维系顾客,巩固顾客。而维系顾客的关键在于使其满意、十分满意、高兴或喜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对其所有的顾客实行同样的营销手段。因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不同的,他们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也不同。企业必须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投入。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这种投入必须在区分销售员与顾客之间的五种不同程度的关系前提下进行的。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关系:一是基本型,销售人员把产品销售出去就不再与顾客接触;二是被动型,销售人员把产品销售出去并鼓动顾客在遇到问题或有意见时给企业打电话;三是负责型,销售人员在产品销售后不久打电话给顾客,检查产品是否符合顾客的期望,销售人员同时向顾客寻求有关产品改进的各种建议,以及任何特殊的缺陷与不足;四是能动型,企业销售人员不断给顾客打电话,给顾客提供有关改进产

品用途的建议或关于有用的新产品信息;五是伙伴型,企业不断地与顾客共同努力,寻求顾客合理开支的方法或帮助顾客更好地进行购买。大多数企业在市场规模很大且企业的单位利润很小的情况下,实行基本型营销。在顾客很少而边际利润很高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将转向伙伴型市场营销,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把客户当作自家人对待。选择哪种类型,依赖于企业对顾客终生价值,以及为吸引和维系这些顾客所要求的成本评估对比实施。

专业投机原理 读后感 篇5

第一篇:建立基本的知识

1、“赌博例”:希望获胜就必须了解规则,并且愿意坐上赌桌。

“三张梅花和两张方块构成赌博例,它在此处代表最大的一手牌;此处每晚仅允许使用一次赌博例;”

2、鳄鱼原则:判断错误就必须马上止损,挣扎只会使损失扩大。“当鳄鱼咬住你一条腿时,它会等待你挣扎,如果你用手臂试图将脚挣脱出来,鳄鱼嘴巴一张一合,便同时咬住你的手和脚,你愈挣扎、陷得愈深;”

3、道氏理论假设:

① 人为操纵不会影响市场“主要趋势”;

② 股价永远反应的都是人们对各种因素在未来的“预期”;

③ 这项理论并非不会错误,绝对不可以让一厢情愿的想法主导思考;

4、道氏理论定理:

① 市场永远存在三种趋势,即主要趋势:整体向上或向下持续数年,次要趋势:即主要趋势中的短期折返走势持续三周至三月;短期趋势:即每日的波动持续不超过三周;所以,但通过技术分析判断市场趋势时,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一种趋势?

② 一轮多头的主要趋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对未来经济回升和景气恢复信心;

第二阶段,公司盈利改善提升股票价值;第三阶段,经济连续增长,投机使得股价连续膨胀,股价基于连续不断增长的希望和期望;

③一轮空头的主要趋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价认同度低以及一部分人的坚定持有使得交易量萎缩,导致技术性调整;第二阶段,股价下跌是在反应经济的可能下滑及企业盈利的下滑;第三阶段,从长期看股价已有价值,但人们无法知道“底”在何方,“优秀股票”开始失望性抛售,许多人急于求现至少一部分股票;

5、价量关系:成交量跟随趋势运动。要注意关键时期,成交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预警作用。

6、趋势线的画法:下降趋势线:以最高点和最低点前的某个高点相连绘制而成,之间不允许被某个下跌趋势中的反弹价格有效突破。上升趋势线:以最低点和最高点前的某个低点相连绘制而成,之间不允许被某个上升趋势中的回弹价格有效跌穿。

7、趋势改变的1-2-3状态:

①价格突破趋势线;

②上升趋势中价格接近而未能到达前期高点就开始下跌或下跌趋势中价格接近但高于前期低点就开始反弹;

③上升趋势中价格跌破前期的重要回档低点 或 下跌趋势中价格上穿前期的反弹高点;

以上三种趋势改变状态,发生第一种,可能改变,发生前两种可能增大,若三种同时发生则可确认趋势改变。

8、趋势改变的2B法则:

① 在上升趋势中,价格已经创新高,但未能持续而马上跌破前期高点,则趋势可能发生反转; ② 在下降趋势中,价格已经创新低,但未能持续而马上突破前期低点,则趋势可能发生反转; ③ 此法则适用于短期、中期和长期趋势判断,但“未能持续”的意思不同;

④ 短期的“未能持续”一般指当天或一天内,中期的指三至五天,长期的指七至十天;关键时刻,必须迅速“认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亏损的原因

①交易员发生亏损的最重要原因是:未遵循交易守则!

②交易守则的宗旨,是尽量克制情绪因素对交易的影响,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以客观而一致的态度交易。

③如果没有交易守则,个人愿望就会主导交易策略。而在股市中,个人愿望十之八九都无法实现。

10、交易守则

守则1:根据计划进行交易,并严格遵守计划。

守则2:顺势而为,趋势才是朋友。这句话非常耳熟,但必须清楚,自己关注的是哪一个趋势(短中长)?

守则3:买入之前,必须设定好止损价位。

守则4:如果对自己持有的头寸充满了怀疑,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如果还是充满了怀疑,那么立即出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原定的计划之内,应该充满信心,否则重新审视自己做出决定时是否理智?)

守则5:务必要有耐心!任何市场,每年都至少有三至五次的好交易机会。

守则6:绝不向下摊薄成本,绝不根据小道消息进行交易。

守则7:保有交易记录、定期反省,遵守以上守则。

交易记录中,亏损的交易次数往往多过获利次数,所以,必须按照守着操作确保不过早结束获利头寸而死守住亏损头寸。在市场中求生,心理上、生理上、情绪上必须做好100%投入的准备,但如果能达到85%的效果便应满足。

第二篇:--市场预测

三个指导原则:

1、市场走势是基本经济力量运作的结果,而后者又受到政治活动与决策的影响。

2、市场参与者的情绪非常重要,它才是决定价格变动方向和时间的真正原因。(自从有了中央银行,世界就不缺流动性)

3、因为第3条原则,我们必须清楚“合理的预测”未必是“将会发生的预测”。

市场预测的经济原则:

“经济历史由一幕幕的插曲构成,它们都建立在谬误与谎言而绝非真理之上。这代表挣大钱的途径,我们只需要辨识出前提为错误的趋势,顺势操作,并在它被拆穿前脱身!”-------乔治•索罗斯

市场走势最终反映的是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而不是经济基本面本身。市场心理反应的是人们认为正确的情况,而不是实际真正正确的情况。

分析市场行为的最佳方法:

由上而下,首先观察驱动经济循环的根本经济力量;其次,观察整体股票、商品等市场的趋势;最后,再选择个股;

经济学原理:

凯恩斯学派认为:“总需求决定生产水平”。经济不景气时,只需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待经济景气时再反向操作,还债即可!但这绝对是一个谬误,增加需求和刺激消费不会累计财富,一个人是这样,一群人的社会也是这样。

货币与物价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数量愈大,物价水平愈高。

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它错误的把经济体系想象成了一个静态的“均衡”系统。实际上,经济体系是不断变化着的,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并非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都同等变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时财富将进行重新分配,某些人变得更富有,某些人变得更贫穷。

看完整本书,在三个方面获益剖多:

1、技术分析方法中,对“趋势”的理解和判断更加的明晰了;

2、了解交易守则的重要性且有哪些交易守则;

3、对货币及政府政策的认知,清楚了“合理的预测并非将会发生的预测”、“市场是被谬误和谎言所推动的”这一事实;

《专业投机原理》一点读后感

断断续续花了一些时间,看完了《专业投机原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留一点感想:

1、盘中的贪婪与恐惧时刻干扰着我,比起复盘后的感觉差了很多,没有形成盘中以盘外的眼光看盘的习惯。

2、因为是穷人,对亏损很敏感。随着资金量的增大,变得过于谨慎和保守,越活越回去了。

3、有一些轻敌,过于自信,明知调整,也想逆势操作,其实我在这个市场中,几乎是最蠢的。忘记了自己的纪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4、最近操作太频繁,如果没有可以较长时间可以持有的品种,应该选择战略投资。来回折腾,失利之后,容易搞坏心态。

5、欠缺果断,迟疑了一下,经常看着股票涨上去。

6、做短线,追逐盘中热点板块,但是对相应的股票缺少了解,人为造成信息不对称,撒网面积太宽了。

7、需要精选一批优质的股票,重点了解。

学习斯波浪迪<专业投机原理心得>体会:

一,避免单一头寸。如果打开每个交易者的帐号,去回忆投资交易的历史,几乎每一个投资者都是从交易亏损中成长起来的。我在投资初期所犯的错误和取得的成就都是一样的原因,“孤注一掷”,将所有的资金在同一个时间投入到同一只股票,象蒋介石的所谓“不成功则成仁”,结果是八百万军队全部被消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固守大城市,丧失了部队。

毛泽东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华就是保存有生力量,决不做没有必要的牺牲和冒险,在抓住有利战机的时候,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二,保障资本。说白了,就是保存资金优势。我们需要的是稳健的经营和管理资金,是一种事业经营,您如果不能使您的部队(资金)越来越多,就不能够实现资金赢余的稳定增长。从来都不能将赌的心理和思想用于投资和投机,最首要的任务不是赢利,是保障资本的安全,这就是我一贯主张长线投资大盘蓝筹的原则,首先是保障资金的安全。

三,追求一致性获利原则。将一部分获利用于风险较大的投资。这也是我提倡的先投资基金,用基金获利投资股票,再用股票获利投资权证,再用权证获利投资股指期货。计划可投资武钢股份,用获利买进580013权证。

四,追求卓越原则。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多投资者不能做到这一点。错误投资,买进的股票错误,或买的时间和价位错误,套牢了,不会止损,却能够套到最深的时候,而正确的投资一有赢利,就卖出了,遗憾后悔。正确的案例:投资者童牧野先生在1991年6月21日以每股6。3元买入万科

股票,捂到1992年3月27日,享受每10股送2股,每股成本降到了5,25元,继续捂到1993年4月2日,每股分红利6分钱,享受每10股送5股,每股成本降到3。46元,1993年9月7日,以每股16元卖出清仓结算。2年时间只做了一个买卖,赢利362%。我在45元均价买入中国平安,按照投资计划是10年后卖出。我相信可以做到以上三原则。

将风险降到最低,或保持最低的风险您才能谈投资或投机。

策略:在市场接近顶部或在顶部运行的时候,应用少量资金买进权证,做期权交易,或期权和股票的组合投资,进行专业套利投机。保留大部分资金接应。(现在的大盘处的位置3500以上的点位)在空头市场的底部或多头市场的初期,才是大多数股票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应将全部资金买入,随着大盘的攀升,要逐步将资金套现出局,保留适当的长线持股比例。(大盘1500到1700以下的位置)

《专业投机原理》精华摘抄

事实上,大多数市场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并不了解自己,投机最终被迫变成投资是我们这个市场经常看到现象。我们相信任何买卖如果搞不清自己是投机或投资,其行为是相当愚蠢的,并可导致令人沮丧的失败。其实,不论投机或投资,其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获取利润!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员有一个有用而简单的交易法则称为“鳄鱼原则”,这项原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在金融市场上生存,有时需要耐心,有时需要信心,但耐心、信心不代表侥幸,不懂得止损的投资者,就输在侥幸上。侥幸是止损的天敌。止损是投机艺术的基本功。关于止损的内容,全都是建立在投机操作的基础上的,只是针对投机操作的阶段。真正的投资在操作阶段不需要止损。投资也有止损,但更多的时候叫止盈。投资的止损不同于投机的止损,投机的止损只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投资的止损相对于基本面的变化。止损的问题,实际上只是投机艺术操作的一部分,一个基本功而已。

靠感觉在市场的操作将注定你会失败,如果无论在任何一次交易里,你都能按某种客观原则在交易,你实际上已经比大多数人做的好了——你已基本上成为一个市场专家了。根据原则思考,重点未必在于你知道多少市场信息,而是在于你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其实处理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每天无数的资料中抽取根本原则。

在神秘的投机世界里最核心的内容——交易的一致性。人们在市场中发生亏损,理由虽然很多,但有一项最严重,也是最容易触犯的错误,那就是证券交易策略的不一致性,不统一性。这项错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在交易之前,并没有为自己设定一种前后一致的交易策略。就像我在前两期所讲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入市交易时未计划好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投资短期内赚钱了就改为投机,投机如果套住了就索性改为长期投资,想想你身边的大多数投资者是不是这样的?

职业交易原则按重要性排列如下:保障资本、一致的获利策略以及追求优异的报酬。这三点是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有市场决策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

在我们的事业经营哲学中,保障资本是最核心的原则。就风险——报酬的角度思考,最大的可接受比率为1:3,如果市场的风险——报酬情况很差,我会持有现金。我追求的是绝对的报酬,而不是相对的报酬。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必须赢利!

如果你觉得市场永远是不可捉摸的甚至是难以预料的,那么你趁早去搞股评或推销保险什么的。对于所有的投资者这也是唯一的目标——当然难度可能有些过高。为了确保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你唯有在掌握明确的胜算时——换言之,保持最低的风险,你才可以投资或投机。资本要稳定增加,你必须要有一致性的获利能力,而且要必须保障你的获利,并尽可能降低损失。因此,你必须——衡量每项决策的风险与报酬的关系,才能增加一致性的胜算。请务必记住上面这句话,它几乎是所有成功的职业机构铁定的操作原则,只有你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你才能跨入职业证券操作的大门。

市场不会永远位于顶部或底部的附近。一般来说,在任何市场的多头行情顶部与空头行情底部之

间,一位优秀的专业投机者或投资者应该可以掌握长期价格趋势的60%至80%。这段期间内,交易重点应该摆在低风险的一致性获利上。因为据我对市场六年以上的统计表明,任何顶部和底部加起来的运行时间不超过整个市场行情的20%时间,且绝大多数不超过12%的时间,我们拥有许多这类关键的数据统计,这也是我们制订整个投资计划的依据之一。也就是说,在这不到12%的时间里你可以从容炒底或逃顶。如果我是一位年轻而又初来乍到的投机者,我最初的头寸不会超过总资本的20%,并设定停损而将潜在的损失局限在15%至20%之间,换言之,根据这项设计,我的亏损绝对不会超过总风险资本的3%至4%。这一切只是全部交易内容的第一步,初始交易的问题,这些原理对于刚开始从事市场交易的人或者大规模投资者都是适用的,因为它能保护你在市场里免受伤害。我一直认为保护本金及健康的连续性的交易情绪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如果出师不利,以后你会大受其影响,我指的是在精神上的。假设我顶多只接受1:3的风险——报酬的比率,即使我每三笔交易仅有一次获利,我的收入仍然相当可观。换言之,如果你每笔交易,可能的报酬至少是客观可衡量之潜在损失的三倍,长期下来,你便可以维持一致的获利能力。这就是职业金融机构市场投机的本金管理方法。任何人进入金融市场,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如果他预期将有60%以上的机会会获利,这项预期很快会被很粗鲁地惊醒。因为这些业余的投资者对于管理资金的知识几乎没有,致使他们的保证金不断亏损。当我已经获利,仍然运用相同的推理程序,就会进一步开始追求卓越的、优异的报酬。以更大的保证金、更大的风险投入追求更高的资本报酬率。我经常以获得的利润加更大的保证金投入到期货市场或高风险的强势黑马股中,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我改变风险—报酬准则——我仅仅增加头寸的规模。这便是我所谓的“积极承担风险”:胜算站在我这边,我投入更多的资金。即使我判断完全错误,我也仅不过损失先前获利的一小部分,我还有许多资金可以从事低风险的交易。

畅销的原理读后感 篇6

你将读到: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营销中,“品牌方针”和“大脑方针”分别是什么?

如何通过刺激大脑来影响选择?

“前景理论”和“禀赋效应”如何影响营销?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篇7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 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 完全可以套用, 结果不加思索, “拿来”就用, 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 理论知识重视有余, 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 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 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 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 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 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 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 缺少师生双向交流, 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 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管理的灵魂是创新, 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 重分析、轻综合, 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 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 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 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 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 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 基础条件较差, 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 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 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 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 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 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 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 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 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 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 以硕士研究生为主, 理论水平较强, 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 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 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 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 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 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 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 靠的是人才, 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 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 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 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 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 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尤其是实训课堂,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 由学生来评定成绩, 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 对于管理者而言, 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 讲解完重点难点后, 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 引导着学生去思考, 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 精心选取教材, 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 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 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 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 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 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 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 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 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 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 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 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 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 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 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 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 以提高能力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 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 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 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 明确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内容, 打造“双师”团队, 优化教学方法, 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 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7) .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 2009 (12) .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 2009 (11) .

[6]舒喆醒.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5) .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篇8

关键词:教学现状;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普通知识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管理学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积极推进《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刻不容缓。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不规范

目前国内的管理学教材有两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教材;另一类是国内学者自编的教材。西方教材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偏差较大,适用性差,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大多不够规范,编写质量普遍不高。近些年来,受各种利益驱使,国内很多教材抄袭现象严重,对管理学原理研究不深入,更谈不上创新,加上管理学本身的实践性因素,许多编者或是断章取义,或是任意发挥,致使在很多重要问题上不同的教材阐述矛盾。有些教材体系不完整,内容陈旧且刻板乏味,与实际严重脱节,要么过于抽象,要么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的领悟,自然没有多大效果。

(二)授课方式单一

该课程侧重于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介绍,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甚至许多教师照本宣科。该方式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不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不求甚解现象普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反应该课程枯燥,没有实质内容,学习完没留下什么印象。

(三)忽视实践环节

《管理学原理》虽宣讲理论,但意在实践,这也恰是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都能看懂,但其如何与实践结合却是难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借助于部分案例和模拟软件。但往往由于案例或模拟软件选取的不当使得这种训练无异于纸上谈兵。有些高校课程计划制订的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实践环节;有些高校虽考虑到实践环节,但却不知如何去做;有些高校虽知如何做,但受条件所限,却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管理学原理》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有些知识点到为止,针对性不强。这使得许多学生看不到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带来了学习上的松懈。学生目的不明确,甚至学习只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传统理论考核方式存在缺陷,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认为其简单易懂,稍微一背就能通过考试,而不愿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选择适合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专业特点不同,教材难度和侧重点也应不同。作为本科生教材,要能体现专业特点。其次,教材的内容除了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外,还要能结合管理实践。内容不能过于陈旧,语言表述要易于理解,书中要有实训项目。除了把管理职能作为教学主线外,还要加入实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跨文化管理等内容。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要求编著有针对性的特色教材和辅助资料,将一些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引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加强师资培训

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是前提。所以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培训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全面掌握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地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经常性地进行交流,互相借鉴。此外,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多创造机会。利用各种条件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考察、调研或挂职锻炼,体验企业管理运作的真实过程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管理素质和能力培养,尤其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沟通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管理学教学除了要考虑知识的延续性,还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锻炼,讲解与思考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中要注重双向沟通,多交流、多启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深化课程改革,还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用更加新颖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优化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形式,要注重教学的实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师生互动。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通过讨论演讲、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问题分析、提出建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工协作、组织安排、沟通协调、团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在学时分配上,案例研讨可占到总学时的15%;在案例教学中可借鉴头脑风暴法、哥顿法、对演法等有效方式,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案例选择上,要突出时效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衔接,课前认真准备,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全面总结。此外,学校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在学习完理论之后,有相应的后续实训课程跟上,并有计划地进行综合实习。

(五)改革考核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单纯的闭卷考试不能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应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笔试、口试、模拟表演、案例分析等各种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构包括基本知识和管理能力两大部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其比重不要超过50%,实训表现作为另一部分,形式可以多样。这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打分,更加适合《管理学原理》的特点。

三、结语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改革首当其冲,这种改革不仅形似而应神似。《管理学原理》应当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实践,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烨.管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陈永清.关于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9,(10).

上一篇:《矩形的性质》教学反思下一篇:我读《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