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共7篇)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篇1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目标管理()由在《管理实践》(1954年)一书提出,通用电气公司率先实施。目标管理核心思想:用客观目标和对目标完成进度的客观测定来代替主观的评价和个人监督。B
A.彼得·圣吉B.彼得·德鲁克
C.吉格斯D.本杰明·希波姆·朗特里彼得·圣吉1990年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D
A.知识型组织B.公益型组织
C.绿色组织D.学习型组织()强调企业活动的重点是服务社会而不是追求利润。D
A.甘特B.泰罗C.加尔布雷思夫妇D.法约尔战略管理过程包括()三个过程。B
A.预算、执行与反馈B.战略制订、执行与评价反馈
C.战略制订、组织与领导D.战略执行、调整与评价在传统的控制方法中,()表示对某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提供可作为采取措施的信息的一种控制方法。D
A.预算B.亲自观察法C.统计分析法D.专题报告法知识管理代表人物是()?A
A.德鲁克B.彼得·圣吉
C.野中郁次郎D.泰罗()提出用图表来帮助管理?B
A.法约尔B.甘特C.泰罗D.加尔布雷思夫妇在现代的控制方法中,()来表示组织的生产进度,用水平线在图上绘制出各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工序之间的关系,用水平线的长短来表示各工序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组织中的所有任务、工序、时间、实际完成情况都在一个图上,就可以进行控制了。C
A.计划评审法B.企业自我审计C.甘特图D.内部会计审计 9 以下对目标管理法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可以激励组织成员积极工作;
B.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
C.有助于发现组织结构的缺陷;
D.容易使上下级共同工作,具有灵活性。
二、简答题1 简述管理的14项一般原则?
2.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有效授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详细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内容与假设?
2、详细论述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3、请以你所熟悉的行业为例,对其主要产品进行SWOT分析。
(提示:
1、如无法选定,可选择房地产、茶叶、烘焙食品连锁经营、整体橱柜、后汽车连锁服务等某一行业为例进行分析;
2、SWOT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S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s)、W代表弱点因素(Weaknesses)、O代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T代表威胁因素(Threats))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篇2
在电池中,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在燃料电池中,氧化剂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例1.(2014·北京卷)下列电池工作时,O2在正极放电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电源及电极反应。放电指原电池工作,对外界产生电能,在燃料电池中放电就是氧气得电子的过程。锌锰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 +Zn(OH)2,A项错误;氢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正极反应式为O2+ 2H2O+4e-=4OH-或O2+4H++4e-=2H2O,B项正确;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 C项错误 ; 镍镉电池 的总反应 式, D项错误 。
答案:B
【方法点拨】在燃料电池中,氧气参与的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1)在氯化钠溶液或强碱溶液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 4OH-。(2)在稀硫酸(或质子性溶剂)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3)在熔融碳酸盐(MCO3)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4)在Mo固体电解质中可传递O2-:O2+4e-=2O2-。
考点二、原电池中离子的迁移
在原电池中离子的迁移分两种情况:一是维持电荷平衡,这类离子的迁移方向是,阳离子向正极迁移,阴离子向负极迁移;另一类是为了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无论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都向离子发生反应的一极迁移。
例2.(2014· 福建卷)某原电池装置如下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Cl2+2e-=2Cl-,A项错误;由于电解质溶液中含有大量Cl-,故放电时,Ag+在交换膜左侧即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B项错误;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用氯化钠替代氯化氢,电池总反应不会改变,C项错误;放电过程,负极反应式为Ag- e-+Cl-=AgCl↓,转移0.01mol电子,必有0.01mol Cl-转化为沉淀,为了维持电荷平衡, 还有0.01mol 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右侧溶液迁移,故交换膜左侧溶液中共减少0.02mol离子,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点拨】(1)离子交换膜有三类: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和质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只允许氢离子透过,而阳离子交换膜允许所有阳离子(包括氢离子)通过。(2)离子通过隔膜迁移主要为了维持电荷平衡,离子迁移数目由电荷数减少的量决定,离子迁移方向由隔膜类型和电荷量变化决定。例如,在阴离子交换膜右侧减少了2mol H+,则右侧有阴离子向左侧迁移,如果阴离子交换膜换成质子交换膜, 则左侧有2mol H+向右侧迁移。
考点三、新型电源
新型电源仍然运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关问题可以进行类似原电池的处理方法,如书写电极反应式、判断离子迁移方向和电子流向等。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考虑介质是否参与反应。
例3.(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下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
C. 放电时 , 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解析:本题考查新型化学电源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A项,从装置看,锂电极为负极,b为负极,a为正极;B项,放电反应为Li1-xMn2O4+xLi =LiMn2O4,充电(电解) 反应是放电的逆向反应;C项,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Li1-xMn2O4+xe-+xLi+=LiMn2O4, 锂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锰元素化合价降低;D项,放电时,锂离子在正极反应,所以,锂离子由负极区向正极区迁移。
答案:C
【易错点击】(1)本题中进行电极判断时易错。难点在于Li1-xMn2O4和LiMn2O4中锰元素的价态高低,氧原子数一定,锂离子较多,锰元素化合价较低。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较活泼的金属一极为负极,较不活泼的一极为正极。(2)离子迁移方向易判错。在电池中,离子迁移有两种情况:一是维持电荷平衡,阳离子向电池的正极迁移,阴离子向电池的负极迁移;二是参与电极反应,离子总是向着参与反应的一极迁移。例如,将亚硝酸铁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的反应构成原电池,NO3-向正极迁移:NO3-+4H++3e-= NO↑+2H2O;Fe2+向负极迁移:3Fe2+- 3e-=3Fe3+。
考点四、可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
可充电电池实际上是原电池工作原理与电解原理的整合,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区别“放电”和“充电”的方向,即判断能量转化形式及物质转化。放电———原电池工作;充电———电解原理应用。
例4.(2014·天津卷)已知: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锂硫有关上述两种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
A.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迁移
B. 锂硫电池充电时 , 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 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相同
D.下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锂硫电池充电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 在放电时,负极上失去的电子经外电路迁移到正极上,正极上有负电荷,为了维持电荷平衡, Li+向正极迁移,A项错误;锂硫电池充电时, 锂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Li++e-=Li),B项正确;比能量是指参与电极反应的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放出电能的大小,二者的比能量不同,C项错误;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石墨为负极,硫锂电池充电时,硫极为阳极,锂电极为阴极,若锂离子电池经硫锂电池充电,石墨电极(负极)与锂电极(阴极)相接,该装置电极错位,正确连接见下图,D项错误。
答案:B
【方法点拨】(1)在可充电电池中,放电时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就是充电时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放电时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就是充电时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 充电时 , 阴极反应式为阳
考点五、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燃料电池时抓住氧化剂、还原剂及介质,运用原理仍然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难点是书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
例5.甲醇在KOH溶液中与空气反应的原理为CH3CH2OH + 3O2+ 2KOH=2KHCO3+3H2O,将其设计成原电池能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电池的正极
B.电子由X极经KOH溶液流向Y极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CH2OH - 12e-+16OH-=2CO32-+11H2O
D.若消耗11.2L氧气(标准状况下),一定有2mol电子转移
解析:A项,乙醇燃烧反应中,乙醇为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发生还原反应,X为电池的负极;B项,电子只能由X极(负极)流出, 经外电路流向正极(Y极),不能经过电解液;C项,电极产物为KHCO3,负极反应式为CH3CH2OH-12e-+14OH-=2HCO3-+ 9H2O;D项,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 = 4OH-,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 4n(O2)=2mol。
答案:D
【方法点拨】(1)中学常见的燃料电池的可燃剂与助燃剂有:1与空气组成燃料电池的原料有H2、CO、CH4、CH3OCH3、NH3、N2H4等;2特殊的燃料电池,如“H2+Cl2”及“N2H4+H2O2”。(2)常见的介质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熔融碳酸盐及熔融Mo。 (3)电极反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甲烷燃烧电池中介质为稀硫酸,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O2+8e-+8H+=4H2O,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2H2O =CO2+8H+;介质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O2+4H2O +8e-=8OH-。电解质为KOH溶液的含碳的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产物是KHCO3还是K2CO3,由题设条件决定。
考点六、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解原理的应用包括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一些物质制备、电镀以及保护层增厚等。主要涉及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关电子守恒的计算等。
例6.以酸性介质下的甲烷-空气电池为电源,在铁器表面镀铜,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Ⅰ极通入甲烷,则Ⅲ极材料是铁器
B.电镀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c(Cu2+)基本不变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D.若正极消耗2.24L气体(标准状况), 则析出25.6g铜
解析:本题以燃料电池为电源在容器表面镀铜。A项,Ⅰ极通入CH4,Ⅰ极为负极,则Ⅳ 极为阴极,Ⅲ极为阳极。镀件放在阴极(Ⅳ),镀层金属铜放在Ⅲ极(阳极);B项,纯铜作阳极, 阳极溶解铜的质量等于阴极析出铜的质量,电解质溶液浓度基本不变;C项,负极上甲烷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8e-+2H2O=CO2+8H+;D项,正极消耗O2,n(e-)= 4n(O2)=0.4mol,理论上析出铜的质量为m(Cu)=0.2mol×64g·mol-1=12.8g。
答案:B
【思维点拨】电镀———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盐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精炼———粗金属作阳极,纯金属作阴极,含提纯金属的盐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增厚保护膜——— 金属作阳极,阴极为惰性材料,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
考点七、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整合
理论上,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氧化剂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例7.(2014·海南卷)锂锰电池的体积小、 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
回答下列问题:
(1)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____(填字母,下同)极流向______极。
(2)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
(3)是否可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_____(填 “是” 或 “否”),原因是_____。
(4)MnO2可与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K2Mn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歧化,生成_____KMnO4和M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的电极的判断,书写电极反应式,反应条件的选择,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关系的判断。(1)锂为负极,二氧化锰为正极,电流由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MnO2+e-+Li+=LiMnO2。 (3)活泼金属锂能和水发生剧烈反应。(4)二氧化锰、氯酸钾和氢氧化钾混合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氯化钾和水。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即3K2MnO4+2H2SO4=2KMnO4+ MnO2↓ +2K2SO4+2H2O。
【思维点拨】质子性溶剂指容易断裂化学键电离出H+的溶剂,如水、乙醇、乙酸等。活泼金属钠、锂等都容易与质子性溶剂发生置换反应。
考点八、电化学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高考对此方面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运用电化学原理处理废气、废水,测定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等。
例8.电化学原理在环保方面有广泛应用。
Ⅰ.利用电化学原理将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成硫酸,变废为宝,装置如图A所示。
(1)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2)若消耗11.2L O2(标准状况),则迁移的质子(H+)数目为_____。
Ⅱ.利用电解原理处理酸性废水中的+6价铬,最终转化成Fe(OH)3、Cr(OH)3,装置如图B所示。
(3)Cr2O72-转化成Cr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4)若处理1L含0.01mol·L-1Cr2O72-的酸性废水,电路上最少需要通过电子_____mol。
Ⅲ.随着家用小轿车的普及,空气中氮的氧化物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C所示。
(5)NiO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类型是_____,电子流向是_____。
(6)铂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解析:本题涉及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在环保中的应用,要抓住电极反应式进行分析。 (1)电池总反应为2SO2+ O2+2H2O=2H2SO4,则负极反应式为2SO2+4H2O-4e-= 2SO42-+8H+,正极反应式为O2+4e-+ 4H+=2H2O。(2)消耗0.5 mol O2,为了维持电荷平衡,必有2mol H+由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迁移。(3)铁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Fe-2e-=Fe2+。 亚铁离子作还原剂还原+6价铬:Cr2O72-+6Fe2++14H+=2Cr3++ 6Fe3++7H2O。(4)n(Cr2O72-)=0.01mol,要使重铬酸钾离子完全反应,最少需要亚铁离子为n(Fe2+)=0.06mol。由阳极反应式知,电路上最少需要转移的电子为0.12mol。(5)电池总反应为2NO+O2=2NO2,氧离子向负极迁移。氧化镍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NO-2e-+O2-=NO2,发生氧化反应;铂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发生还原反应。 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易错点击】图B装置中处理重铬酸根离子,学生易误理解为重铬酸根离子在正极上直接发生还原反应,从而错写电极反应式为Cr2O72-+6e-+14H+2Cr3++7H2O。
考点九、电化学原理整合与有关计算
例9.以二甲醚(CH3OCH3)-空气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如下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装置D为了精炼粗银,e电极为粗银(含有铁、铜杂质),其他电极均为石墨。B、C、D装置中溶液体积为100mL,反应前后忽略体积变化(装置中电解质溶液都过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 f极材料是 _____, d极名称是_____ 。
( 2 ) 写出x极的电极反应式 :_____ 。
(3)b极附近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 检验a极附近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__。
(4)已知f极净增质量为21.6g时,C装置两极收集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原溶液中c(CuSO4)=_____。
解析:本题突破口是e极为粗银,精炼银时粗银为阳极。根据原电池和电解池、电解池与电解池连接关系推知电极名称如下:
(1)精炼银时, 用纯银作阴极。 (2)CH3OCH3在负极(x)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盐。(3)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溶液变红色 。 a极产生氯气 , 用湿润淀粉 -KI试纸检验 。, 根据放电顺序知 , C装置中的电极反应式 : c极反应式为; d极反应式为( 后 )。 根据电子 守恒知 ,
答案:(1)纯银阴极(2)CH3OCH3-12e-+16OH-=2CO32-+11H2O (3)溶液变红色用镊子夹一块湿润淀粉-KI试纸,接近a极,试纸变蓝色,则生成了氯气(4)0.5mol·L-1
【技巧点拨】电化学计算思路:(1)抓住电子守恒。在原电池中,正极和负极上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在电解池的阴、阳两极上得失电子总数相等。(2)对于多离子可能反应的溶液,先按离子放电顺序书写电极反应式,再根据题设条件进行运算。例如,离子放电顺序有:失去电子顺序为S2->I->Fe2+>Br->Cl->OH-;得到电子顺序为Ag+>Fe3+>Cu2+>H+>Fe2+> Zn2+。(3)审题时,抓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计算放出气体或消耗气体的体积。
考点十、电解原理在能源方向的应用
例10.氢能是21世纪的新能源。氢能贮存是能源科学研究的热点。一定条件下,下图所示装置可实现有机物的电化学储氢(忽略其他有机物)。
(1)H+的转移方向为_____(注明从电解质膜哪侧向哪侧迁移)。导电中电子的流动方向为_____(用A、B、D和E表示)。
(2)多孔性惰性电极E上产生的气体是_____,生成目标产物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 3 ) 该储氢装置的电流效率 η = _____。,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
( 4 ) 某金属合金是优质储氢材料 , 金属氢化物镍电池 ( MH-Ni电池 )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以KOH为电解质 , 电池反应为, 如右图在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
解析:(1)由装置图中苯转化成环己烷知, 膜左侧有氢离子或氢气与苯反应,右侧产生氧气,故E为阳极,D为阴极。为了维持电荷平衡,H+由膜右侧向左侧迁移。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出,流进电解池阴极,再从阳极流回正极, 即电子流向为:E→B→A→D。(2)E极附近产生O2,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 O2↑,D极发生还原反应:苯得到电子生成的环己烷是目标产物(储氢),反应式为C6H6+ 6H++6e-=C6H12。(3)阴极反应可以看成是先生成氢气,然后氢气与苯反应生成环己烷。 阳极:n(O2)=5.6mol,n(e-)=5.6mol×4= 22.4mol。阴极:产生氢气的总物质的量为11.2mol。原来气体中的苯为20mol×24%= 4.8mol,苯与氢气反应:C6H6+3H2→C6H12。假设苯全部转化成环己烷,则需要氢气的物质的量为4.8mol×3=14.4mol> 11.2mol,说明苯没有完全反应。设生成环己烷的物质的量为a,则消耗苯的物质的量为a。 电解后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0mol+ (11.2mol-3a),还剩余苯的物质的量为4.8mol-a( 4.8mol-a ), 有, 解得a=2.4mol , 由电极反应式知 , 消耗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 ( e-) =14.4mol 。 电流效率。( 4 ) 由电池反应知 , 放电过程 中负极的 电极反应 式为,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思维拓展 】 电子只在导线上流动 , 离子只在电解质溶液中 ( 或熔融电解质中 ) 迁移 。 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 , 能量转化率都小于100% , 即部分能量损失 。 在原电池中 , 负极与电解质接触 , 在负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损失部分 电子 。; 在电解池中 , 阴极或阳极上可能发生副反应 , 消耗部分电流 ,
【专项训练】
1.下列器具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2.下列金属保护方案正确且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
A.在轮船外壳镶嵌一些铜块,提高轮船的抗腐蚀能力
B.海水中航海灯铁柱与电源负极直接相连
C.钢管表面镀锌,能减慢钢管在空气或土壤中腐蚀
D.机械中承轴常涂一些黄油
3.铅蓄电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二氧化铅是电极材料,工业上可以电解硝酸铜和硝酸铅溶液制备二氧化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硫酸铜替代硝酸铜
B.阳极材料可以用纯铅
C.开始通电时阴极上会产生氢气
D.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2e-+ 2H2O=PbO2+4H+
4.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NiMH中的M表示储氢金属或合金。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Ni(OH)2+ M =NiOOH + MH。已知:6NiOOH+NH3+H2O+OH-= 6Ni(OH)2+ N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iMH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 + H2O +e-=Ni(OH)2+OH-
B.充电过程中OH-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O +M+e-=MH+OH-,H2O中的H被M还原
D.NiMH电池中可以用KOH溶液、氨水等作电解质溶液
5.锂电池体积小、电容量大,在生活中有广泛用途。以锂离子非水溶剂为电解质,锂为负极,FeS2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2Li+FeS2=Li2FeS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放电时,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B. 放电时 , Li+向负极附近迁移
C.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S2+2e-+ 2Li+=Li2FeS2
D.每转移0.1 mol电子,正极材料消耗12.0 g
6.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增厚铝合金材料表面保护膜,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铝合金材料为X极
B.X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氧化铝增厚的反应为2Al-6e-+ 3H2O =Al2O3+6H+
D.随着电解的进行,X极附近的溶液pH将会增大
7.下列有关工业冶炼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节能角度考虑,工业选择无水氯化镁为原料,不选择氧化镁
B.若电解熔融氯化镁时有少量水,镁可能与水蒸气反应
C.阳极可以用不活泼金属铜、银材料
D.用湿润淀粉-KI试纸可以检验阳极产生的气体
8.如下图所示装置中电解质足量,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Cl3和FeCl2可以互换位置
B.溶解2.8g铁,约有0.1 mol离子从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C.一段时间后,阴膜左、右侧离子数变化量之比约为2∶3
D.用酸性KMnO4或K2Cr2O7溶液检验阴膜左侧中是否有Fe2+
9.将反应Ag+Fe(NO3)3=Fe(NO3)2+AgNO3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双液电池,盐桥中溶液为饱和氯化钾溶液。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甲中是硝酸铁溶液 , 乙中是硝酸银溶液
B.M电极材料一定是石墨
C.工作一段时间后甲中产生白色沉淀
D.电极和电解质相同,双液电池与单液电池的电流效率相等
10.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都是重要的化学试剂,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分离残留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1)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锰酸钾溶液制取高锰酸钾。 电解过程中,阴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2)二氧化锰是锌锰碱性电池的电极材料,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每转移1mol电子需要消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3)工业上,用铝热反应冶炼锰。为了探究锰和铁的活泼性强弱,设计右图装置。 已知锰、铁溶于无氧化性酸溶液都生成+2价阳离子。能证明锰的活泼性比铁强的实验现象是,电流流向是_____。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C 6.A 7.C 8.C 9.C
高三生物概念和原理复习 篇3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的内容要读,小字的内容要读,旁栏的内容也要读,实验的内容也要读,而且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反复阅读,比较记忆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再加以理解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才能将相关知识总结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比如,教材中关于蓝、绿颜色的物质及现象描述的比较,通过阅读把它们总结在一起;教材中有关RNA的知识总结:可作遗传物质、可转运物质、可构成细胞结构、可作催化剂、可作合成DNA和蛋白质的模板等等。
二、构建知识结构图
构建知识结构图就是“找点、连线、建网”,教材中每大章或每小节都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构建结构图能将零散的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能将书本知识浓缩,突出中心内容,同时把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老师来说,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减少板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能够系统地复习生物知识,形成知识链条。每节课教师给定一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个核心概念,通过适当的引导,将本章节的内容或者整套教材的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学生上黑板填写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到结构图的转换,理清结构图中的从属关系和并列关系,从大到小进行分支,这样整个知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就体现得非常充分,这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参与了互动,学习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变异的知识,首先将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再将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而染色体变异还分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这样在分析遗传题中,当出现变异情况时,每种情况都考虑分析,才不会遗漏,比如,一株高豌豆(AA)作母本和矮豌豆(aa)作父本杂交,结果后代中出现了矮豌豆,问可能的原因,就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1)不可遗传的变异分析:子一代Aa可能受环境影响而表现为矮。(2)可遗传的变异分析:有可能是母本基因突变产生了a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a表现为矮的个体;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因为研究的是一对基因;有可能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有可能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那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
三、课堂教学问题化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学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常见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例如,在复习ATP时提问:(1)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哪些?细胞器有哪些?(2)原核细胞产生ATP的场所?(3)动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4)植物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5)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6)无光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让学生答题时注意,在不同的条件下该怎样去分析,从而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
四、及时的课后反思和总结
通过课后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安排练习时,避免数量太多,避免难题过多,避免速度过快,避免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避免只练不讲。最关键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练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推敲,同时,引导学生增加对错题的积累量和对典型例题的拥有量。引导学生主动地将一些试卷上的典型错误及典型例题抄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和典型题集,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高考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我认为要取得好效果最主要还是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工夫,理清这节课的复习重点是什么,这节课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将要提什么问题,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重点是什么,只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起来轻松愉快,最终才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题 篇4
1、什么是效率与效果?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2、霍桑实验的理论结论是什么?(答案不完整)
一、工人是“社会人”。
二、工人的士气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
三、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四、新型领导方式应当以社会和人际技能为基础。
3、为什么说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只能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有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
(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4、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各有哪些优缺点?
集体决策的优点:①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②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③能得到更多的认同;④能更好地沟通;⑤能作出更好的决策等。但集体决策也有一些缺点,如花费较多的时间、产生“群体思维”以及责任不明等。
5、会区别政策、程序和规则。
『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但不是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尝尝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政策帮助事先决定问题处理的方法,这减少了对某些例行事件处理的成本。政策支持了分权,同时也支持上级主管对该项分权的控制。政策允许对某些事情有酌情处理的自由,一方面政策并不等同于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这种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程序』是制订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它与战略不同,它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思想指南。它与政策不同,它没有给行动者自由处理的权力。组织中,每个部门都有程序,并且在基层,程序变得更加具体化和数量更多了。
『规则』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它详细地阐明明确的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它反映了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规则通常是罪 简单形式的计划。
规则不同于程序。(1)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2)可以把程序看做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规则也不同于政策。政策的目的是要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而规则虽然也起指导行动的作用,但是在运用规则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之权。就其性质而言,规则和程序均旨在约束思想;但我们只有在不要组织成员使用他们的自行处理权时,才应该使用规则和程序。
6、部门有哪些划分方法?
(1)按职能划分。这种划分具有专业化和把同类活动集中于一个部门的优点。这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部门划分形式。按照这种形式,企业可分为销售、工程、生产、财务等部门。
(2)按产品划分。它是把生产一种产品或产品系列的所有必须的活动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相应的部门。这种划分有助于利用从事生产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产品系列的人的技术专长。
(3)按地域划分。即把某一地区内本企业的全部活动集中起来并组成一个部门。这是联营商店在建立区域性营业处时常采用的形式。一般说来,按地域划分部门要辅之以分权式结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企业总部事实上也不可能管得过多过细。
(4)按服务对象划分。顾客对商品和服务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按服务对象划分部门,有利于在满足不同顾客需要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
7、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
管理幅度是指一位主管人员所能直接诶有效地管辖的下级人数,它是部门设置中必须考虑的部门的规律问题。管理幅度的大小,实际上意味着一位主管人员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管理层次是从企业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管理层次实质上市组织内部纵向分工的表现形式,各个层次分别担负不同的管理职能。
管理幅度对管理层次的多少具有直接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组织结构的形式。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即管理幅度加大,则管理层次就相应减少,管理幅度缩小,则管理层次就相应增多。
8、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答案不完整)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
2、工作的内容和性质。(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计划的完成程度;(4)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4、工作环境。
9、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不完整)
(一)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1、组织设计往往并不是为全新的组织设计职务和机构,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遇到的实际上是组织的再设计问题。
2、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最终是要人去完成的,即使是一个全新的组织,也并不总能在社会上招聘到每个职务所需的理想人员。
3、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事和物的集合。
(二)权责对等的原则。
(三)命令统一的原则。
10、了解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一、直线制。直线制产生于工业发展初期,它是一种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产生于手工作坊,当时老板和工场主都是实行“个人管理”,生产、技术、销售、财务等各项事物都亲自处理。因此,这种形式没有职能机构,从最高管理层到最低管理层,实行直线领导。优点:①机构简单,沟通迅速;②权力集中,指挥统一;③垂直联系,责任明确。缺点:直线制把直线指挥与参谋职能合二为一,要求企业领导必须通晓各项管理业务,因而只适用于小规模企业;企业规模一旦扩大,生产与经营活动复杂化,企业领导人就会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二、职能制。这种组织形式的要求是:在企业内设立若干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都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即各级负责人除了要服从上级直接领导的指挥以外,还要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但事实上,职能制只是表明了一种强调职能管理专业化地意图,并不可能也从没有在企业真正实施过了。优点:管理分工教细,有利于工作深入,便于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功能。缺点: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必然是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企业无法统一指挥。
三、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又称直线——参谋制。它吸取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长处,也避免了它们的短处。它把直线指挥的统一化思想和职能分工的专业化思想相结合,在组织中设置两套系统,一套是直线指挥系统,一套是职能管理系统,即在各级领导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这种组织形式以直线指挥系统为主,同时利用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但职能部门在各自范围内所作的计划、方案及有关指示,必须经相应层次的领导批准方可下达,职能部门对下级部门无权直线指挥,只起业务指导作用。优点:既保证了企业的统一指挥,又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缺点:①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②各职能部门之间联系不禁,易于脱节或难于协调;③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11、主管人员发管理技能有哪些?对不同管理层次主管人员的管理技能有什么不 同的要求?
(一)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二)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个人和小组、与个人和小组共事以及同个人和小组处理好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管理者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取决于人际技能。人及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三)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12、会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组织中过度的集权与分权不当对组织效率有哪些影响?(答案不完整)
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与此相对应,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过度集权会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而分权不当则会造成企业主管领导陷于琐碎的事物,不利于下属发挥特长、增长才干,易使其责任心降低,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效率低下。
13、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与强化理论。
14、领导的权力来源有哪些?
(1)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建立在惧怕基础上的,一个人如果不服从的话就可以产生消极的后果,出于对这种后果的惧怕,这个人就对强制性权力做出了反应。这种权力取决于使用或威胁使用胜利的处罚,如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打击,对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的控制。
(2)奖赏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是指提供奖金、加薪、表演、升职或其他任何令人愉悦的东西的权力。
(3)法定性权力。法定性权力又叫职位权,是由组织正式授予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引起的,指挥他人并促使他们服从的权力。法定权是领导者职权大小的标志,是其他各种权力运用的基础。
(4)专家性权力。专家性权力来源于专长、技能和知识。(5)参照性权力。参照性权力是一种由于领导的表率作用,赢得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信任支持和尊重的一种权力。这是与个人品质、魅力、经历、背景等相关的权力。
15、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答案不完整)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地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方式受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影响。领导的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性、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等。其中,菲德勒还将领导环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16、沟通的定义?沟通的方法有哪些?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从一般意义上讲,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如果信息没有传递到既定对象,那么就没有发生沟通;(2)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3)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沟通的方法:
1、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是指沟通双方以口头语言进行的直接沟通方式。优点:快速传递、快速反馈、信息量很大;缺点:传递中经过层次愈多,信息失真愈严重,核实愈困难。
2、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沟通双方以文字、图画、图表等书面形式为媒介而进行的沟通方式。优点:持久、有形,可以核实;缺点:效率低、缺乏反馈。
3、非言语沟通。优点:信息意义十分明确,内涵丰富,含义隐含灵活;缺点:传送距离有限,界限含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电子媒介。优点:快速传递、信息容量大、远程传递、一份信息同时传递多人,可以同时上传或下载,也可面对面实时交流沟通,效率高且廉价;缺点: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噪声,且噪声源不易控制。
17、管理者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人沟通,请谈谈如何克服沟通的障碍?(答案不完整)
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2、学会“听”;
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5、职工代表大会,每年一度的职工代表大会为大家汇报工作提供了良机;
6、工作组,当企业发生重大问题,引起上下关注时,管理人员可以授权组成临时的专题工作组;
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8、利用互联网进行 沟通。
18、会判断预先控制、现场控制、成果控制。(答案不完整)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2、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亦称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1)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2)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3、成果控制。成果控制,亦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由于这种控制是在经营过程结束以后进行的,因此,不论其分析如何中肯,结论如何正确,对于已经形成的经营结果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它们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成果控制的主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19、什么是控制?
从管理学上的角度说,所谓“控制”,是指管理者为了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的要求相一致,按照既定的标准,对组织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管理活动。在这里,“控制”意味着①校对或验证;②调节;③与一项标准相比较;④行使职权(指令或命令);⑤抑制或限制。
要把握控制的含义,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①控制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阶段,它将组织的活动维持在允许的限度内,它的标准来自人们的期望。②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③控制职能的完成需要一个科学的程序。④控制药有成效。⑤控制的目的是指组织管理系统以更加符合需要的方式进行,使它更加可靠、更加便利、更加经济。20、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优劣?
(一)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优点:
1、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4、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缺点:
1、引起同事的不满;
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使某些不良作风得以发展。
(二)外部招聘。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优点:
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
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外聘干部不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二) 篇5
(二)一、单项选择题
1、决策所遵循的原则是()
A.最优原则 B.实用原则 C.科学原则 D.满意原则
2、决策的依据是()
A.完全信息 B.适量信息 C.少量信息 D.与信息无关
3、西蒙把决策活动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两类,二者区分标准是:()A.经营活动与业务活动
B.例行问题与非例行问题 C.最优标准或满意标准
D.计算机决策或非计算机决策
4、某一决策方案,只有一种执行后果并能事先测定,此种类型的决策称为()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非肯定型决策 D.概率型决策
5、有一类决策,决策者只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及其发生概率,但不能确定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这类决策称为()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非肯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6、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哪种状态最终会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是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是可以估计的,这类决策是()A.确定型决策
B.战术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7、将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的决策方法是()
A.因果分析法 B.名义小组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8、选取若干专家,以函询方式请专家们独立书面发表意见,并几经反馈的方法,称为()A.德尔菲法 B.通讯预测法 C.名义小组法
D.头脑风暴法
9、我国习惯上称之为“专家预测法”的是()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10、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中,某种产品的业务增长率高而市场占有率较低,这种产品是()
A.明星产品 B.金牛产品 C.幼童产品 D.瘦狗产品
11、“目标就是路标,确定目标如同识别北极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目标()方面的作用 A.指明方向 B.提供标准 C.激励因素 D.管理基准
12、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中,某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这种产品是()
A.明星产品 B.金牛产品 C.幼童产品 D.瘦狗产品
13、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中,确定各个经营单位的活动方向的二维因素是()
A.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增长率 B.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 C.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引力
D.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
14、在政策指导矩阵中,处于区域1的经营单位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其经营策略为()
A.优先发展 B.提高竞争力 C.逐步淘汰 D.尽快放弃
15、在政策指导矩阵中,处于区域9的经营单位市场前景暗淡且竞争能力较弱,其经营策略为()
A.优先发展 B.提高竞争力 C.逐步淘汰 D.尽快放弃
16、某产品的单价为20元,单位变动成本16元,固定成本4万元,其保本点销售量为()A.1万件 B.2万件 C.10万件 D.20万件
17、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单价5元,单位变动成本3.4元,固定成本总额为3200元,其盈亏平衡点产量为()
A.640件 B.2000件 C.941件 D.380件
18、甲公司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是30万元,该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市场售价为10元,若要达到6万元销售毛利的目标,该产品产销量应为多少?()
A.30000件
B.45000件
C.60000件
D.75000件
19、下面哪一项不是目标管理的特点()
A.目标制定快捷 B.注重成果
C.强调自我控制 D.促使权力下放
20、在某产品的量本利关系图中,如果先是产品单价递增而其他生产经营条件保持不变,然后再是固定费用递增而其他生产经营条件保持不变。在这样的情况下盈亏均衡点Q的变动会是()A.先左移后右移 B.先左移然后再左移
C.先右移然后再右移 D.先右移后左移
21、有X、Y、Z三种方案,各方案的投资额分别为1000、1300、1500(万元),三种方案增加投资后可能增加的销售收入分别是3000、4000、5000(万元),其可能概率分别为0.9、0.8、0.7,问哪一个方案最好?(注:不考虑税收的影响)()
A.X方案
B.Y方案
C.Z方案
D.三个方案都一样
22、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有()
A.小中取大法
B.大中取大法
C.线性规划法 D.决策树法
23、选择在最差的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作为所要方案的准则是()
A.小中取大法
B.大中取大法
C.后悔值法 D.决策树法
24、选择在最好的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所要方案的准则是()
A.小中取大法
B.大中取大法
C.后悔值法 D.决策树法
25、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观点,有效决策的判断标准是()
A.最优标准
B.次优标准
C.满意标准
D.合理性标准
26、有一种说法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实际上意味着()A.对于管理者来说只要善于决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B.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都是由于决策的复杂性而导致的C.决策能力对于管理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D.管理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对复杂的环境作出决策
27、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现实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计划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因此计划()A.它能够准确的预测将来情况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B.使组织活动不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干扰
C.行动方案确定之后就不能随意变更
D.为组织稳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证和基础,有助于将预期目标变为现实
28、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做是()应解决的问题。
A.组织职能 B.计划职能 C.控制职能 D.领导职能
29、目标管理的一个主要优点是()
A.减少了书面工作 B.为产品组合制定了目标
C.把目标的制定和个人的激励联系了起来 D.为组织制定了目标
30、与非程序化决策相对应的计划是()
A.程序性计划 B.执行性计划 C.指导性计划 D.非程序性计划
31、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的划分标准是()A.时间长短 B.明确性 C.程序化程度 D.综合性程度
E.职能空间
32、计划制订中的滚动计划法是动态的和灵活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A.按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内外环境变化,定期修订已有计划
B.不断逐期向前推移,使短、中期计划有机结合
C.按近细远粗的原则来制定,避免对不确定的远期计划作过早过死的安排
D.以上三方面都是
33、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
A.规划 B.决策 C.预测 D.预算
34、网络图中的“关键线路”是指()
A.占用时间最短,宽裕时间最少的活动序列
B.占用时间最长,宽裕时间最少的活动序列
C.占用时间最短,宽裕时间最多的活动序列
D.占用时间最长,宽裕时间最多的活动序列
35、计划是一动态过程,其步骤包括()
A.预测、决策、制定方案
B.确定目标、预测、拟定可行方案、决策、制定计划、预算
C.预测、决策、制定方案、预算
D.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方案、决策、执行可行方案
36、目标管理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是()
A.亨利•莱文森
B.彼得•德鲁克
C.西勒
D.泰罗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决策理论主要有()
A.古典决策理论 B.行为决策理论 C.现代决策理论 D.当代决策理论
2、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来划分,可将决策分为()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追踪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3、集体决策方法主要有()
A.德尔菲法
B.名义小组技术
C.头脑风暴法
D.波士顿矩阵法
4、政策指导矩阵中反映经营单位竞争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A.经营单位在市场上的地位
B.生产能力
C.产品研发能力
D.赢利能力
5、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中的五种竞争作用力,是指潜在入侵者、供应商以及(A.替代品生产商
B.买方
C.现有竞争对手 D.行业内战略群
6、常用的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有()
A.小中取大法 B.大中取大法 C.线性规划法 D.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7、按职能空间来分类,计划可分为()
A.业务计划
B.财务计划
C.人事计划 D.战略性计划
8、下列哪些项目是计划的层次体系的内容()
A.使命
B.目标
C.结构 D.政策
E.程序
9、目标的特征主要有()
A.层次性
B.科学性
C.多样性 D.可考核性
E.富有挑战性
10、目标管理的优点有()
A.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B.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责任心
C.灵活
D.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
E.有利于暴露组织中的缺陷
三、判断说明题
1、决策应遵循最优原则。)
2、决策时,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好。
3、集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4、运用头脑风暴法时,鼓励相互讨论,以达互相启发之效。
5、运用名义小组技术可以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合作愿望。
6、对于“金牛”经营单位,组织应给予较少的投资。
7、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8、目标管理是一种只重视结果的管理方法。
四、简答题
1、集体决策有何优缺点?
2、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简述头脑风暴法及其四项原则。
5、简述德尔菲技术的主要内容。
6、简述名义小组技术的主要内容。
7、画出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图(波士顿矩阵图)。
8、计划内容包括“5W1H”,简述其具体内容。
9、试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活动过程。
10、简述目标的激励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论决策者的地位和作用。
3.影响目标管理成功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4.评述“计划跟不上变化,因此制定计划意义不大”。
六、计算题
1、某公司年销售A产品1.2万件,每件售价为150元,该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100元,年固定成本总额为70万元。试问:① 该公司目前是盈还是亏?盈利或亏损额是多少? ② 若公司欲实现15万元的目标利润,年销售量应达到多少?
2、某产品年固定费用为500万元,销售单价为4000元,销售收入800万元,结果亏损了50万元。试求保本点销售量,假如该企业欲获利100万元,需销售该产品多少台?
3、企业欲新建一生产线生产一新产品,该生产线的设计能力为年产2000台,年需固定费用10万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产品单价预计为80元。该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如按此方案建生产线,方案是否可取?
4、某企业欲开发某产品,拟甲乙两种生产方案。甲方案需投资500万元,乙方案需投资200万元,使用期均为10年。其它资料如下表,试用决策树法进行决策。决 策 资 料 单位:万元
自然状态
方案 销 路 好 销 路 中 等 销 路 差
概率 年收益 概率 年收益 概率 年收益
甲 0.5 200 0.3 120 0.2-50
乙 0.5 120 0.3 80 0.2 40
5、某厂欲生产某产品,有三种方案,产品未来的市场销路为好、中、差三种自然状态,概率无法确定。损益情况如下表。试用乐观准则、悲观准则和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进行决策。
方案资料表 单位:万元
自然状态
方案
损益值 销路好 销路一般 销路差
A B
C 2100 900-1200
1500 750-750
900 450
6、某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估计投放市场后有销路好、销路一般、销路差三种状态,但其概率值难以估计,三种状态下的损益情况见下表,试用悲观法、乐观法和后悔值法决策。
(单位:万元)
大批量 中批量 小批量
销路好 200 160 50
销路一般 80 90 40
销路差-20 5 30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A
5.B
6.D
7.D
8.A
9.C
10.C 11.A 12.B
13.B
14.A
15.D
16.A
17.B
18.C
19.A 20.A 21.C
22.D 23.A 24.B
25.C
26.C
27.D
28.B 29.C
30.D
31.D
32.D
33.D
34.B
35.B 36.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
2.ABD
3.ABC
4.ABC
5.ABC
6.ABD
7.ABC
8.ABDE 9.ACDE
10.ABE
(三)判断说明题
1、错误。若要达到最优原则,就需要获得、了解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并准确预计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而这往往得不到满足。
2、错误。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不经济。
3、错误。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4、错误。头脑风暴法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原则之一就是不对别人的建议进行评价。
5、错误。名义小组可以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在一起讨论、协商,不可能增加成员的凝聚力和合作愿望。
6、正确。“金牛”经营单位的业务增长率较低,不需更多的投资。由于市场占有率较高,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则可以支持其他经营单位。所以只需较小的投资维持即可。
7、正确。这种方法执行“近细远粗”的原则,能使计划更切合实际。
8、错误。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简答题论述题答案从略
(六)计算题
1.亏。亏损额为10万元;欲实现15万元的目标利润,销售量应达
到1.7万件。
2.保本点销售量2223台;欲获利100万元,需销售该产品2667台。
3.盈亏平衡点产量为2500台,生产能力小于盈亏平衡点,故不可取。
4.期望收益值分别为760万元、720万元,按决策树法进行决策甲方案优于乙方案,故选甲。
5.乐观准则选A;悲观准则选C;各方案最大后悔值分别为:A/1170、B/720、C/1200,故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选B。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篇6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管理学资源原理 篇7
一、目标生成原理
目标生成原理是指管理者对资源的理解越是清晰深刻,所定目标可行性越大。目标依据资源,计划离不开目标,组织设计围绕计划铺陈,领导显现资源配置实质,控制是现实与计划比对的信息,信息处理实现目标或调整计划。社会从农牧手工业分类到大机器生产分工,及至现代科技出现随着资源改变而改变。
目标生成有赖资源,并形成战略体系。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任务苛求,而是任务条件——资源。目标生成阶段对资源分析立足现实和未来资源总量,目标分解,形成发展战略,出台保证计划实施的人事、物料、工具、空间、资金、周期等管理细节。
二、有效配置原理
有效配置原理是指管理者对资源配置越是合理,组织效率越大。人类活动导致资源耗费,单一资源有限,需要有效配置资源。资源投入不足,增加投入将提升产出,继续投入会有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再投入,产出变化趋于零。
文化和技术建设从精神和物质上为管理提供平台,资源配置在平台上演绎。管理者一方面致力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如员工手册、绩效辅导、岗位责任、工艺文件等,同时也致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劳动竞赛、业务练兵、小改小革、新品研发、员工多能制等。人是第一要素,人的解放贯穿资源配置全过程。
三、稀缺高值原理
稀缺资源是指那些必要性极强、来源渠道极为有限、获取方法极为困难、生成周期极为漫长、本身具有单向性的资源。稀缺高值原理是指资源越是稀缺其所带来的附加值越大、组织发展速度越快。
先进管理和技术思想、优秀个人技能和素质、超前生产工具和方法支撑的共同价值观是稀缺的。物力资源难以短时形成,难以储备、再生和加工致使其稀缺,如石油、矿产品、电能等。物力资源提取、加工、制作难度决定物力资源稀缺程度。财力体现资本稀缺性不在货币本身,而在货币运动规律决定的流通意义。货币只是符号,信用、赊销、以物易物、来料加工等都是其表现形式。时间是单向性资源,针对个人或组织其有限。时间是凝结在劳动成果中的资本和劳动力。信息之于组织发展是稀缺的,为组织发展提升价值。
四、再生替代原理
资源再生替代是指同一资源在化学性质不变前提下再生或改变其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不变前提下替代的理念。其是人类社会对资源耗费有价值活动,是人类与自然有机统一,并通过主观能动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动力。再生替代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注重资源再生替代,组织生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
人的再生和组织对人力资源不断发掘、培训延续了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生产工具发展将人类从繁重体力和有害劳动中解放出来。阶段性的科学、技术、工艺、成本等条件困扰资源替代,但管理者基于再生替代原理保证组织效率。财力资源再生替代是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资本转变为利润、劳动力转变为工资、土地转变为地租、金融票据、股票债券等是其现象。时间替代可以通过生产工具、优化工艺、轮班制等实现。信息获取、采集好处理方法可以再生替代;其提供发展机会和缩小目标误差,法律、制度、标准和市场等属于这一范畴,恒定组织发展速度和方向。
五、互换互补原理
互换互补原理是指管理者对管理要素互换互补越是熟悉,组织发展适时能力越强。资源统一于货币,量化发展水平。这个原理揭示组织在单一资源有限性中有效使用个别资源的一般规律,单一资源节省量不影响资源耗费总量。
人力资源转换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尽管存在效率偏低和人性压抑瑕疵,但体力和脑力劳动仍能够缓解或冲销其他资源不足的窘况。物力资源转换在于工具、能源、材料、产品和期望对人性解放的意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划分是人类心理对客观世界反映,说明资源互换互补意义。精神与物质统一是文化与技术统一,文化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平台建设,技术平台建设将资源有机统一,形成核心竞争力。财力资源转换是财力作为媒介的功效。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加速财富积累,也加速淡化社会恶性。时间资源转换在于非时间资源可以弥补时间消耗。爱因斯坦将速度趋于无穷的假设带给人们时间耗费趋于零的遐想。信息资源转换是信息本身的价值能避免其他资源无为耗费。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推荐阅读: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资料05-15
管理学原理复习框架05-09
管理学原理习题及答案06-03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习题07-30
现代管理原理复习范围12-10
管理学原理07-31
管理学经典原理09-19
管理学原理试题09-01
管理学原理整理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