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2024-06-09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精选9篇)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篇1

学习沭阳县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有感

这次县里召开企业软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大会,开的很及时,非常重要,对整顿机关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态度非常有益。

会议上蒋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具有针对性的破除我县机关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的吃拿卡要的问题,对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具有指导性意义。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工作作风漂浮。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交通逐步便利,可是我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却有了明显的下降,记得我们一开始到农村工作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带着帽子下村工作,一点没有觉得累和不好看,现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改变,最简单的是电瓶车,但我们好多人不愿意下村工作,只有督查了才下村绕一圈,也都是为了应付督查,这样不好。

2、要带着感情做事,要带着责任做事。现在机关许多工作人员讲享受、比消费,没有带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做事,没有带着带着自己工作职责的责任感去做事,整天埋怨自己工资少,待遇低。其实现在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已经很高了,看看我们身边的农民,还有许多人吃的粗茶淡饭,衣服也都破旧不堪,与我们机关工作人员相比,真是距离相差很远,过去我们是干部,是为了帮助广大老百姓,去改变旧社会过上新生活,现在我们有些党员干部与百姓争利,不为群众办事,有好处就做,没有好处就不做,给了好处就乱做,严重违背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服务宗旨。

3、吃点苦算不了什么,上上当亏不了我们多少。我一直认为,吃苦再多也没有老百姓吃得苦多,看看身边的老百姓整天忙忙碌碌,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生活很清贫,看看自己吃住都比他们好,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做一点事。

俗话说吃亏是福,我一直认为人吃一点苦比占便宜好,占便宜只有一个,你占便宜,别人没有占,那别人就会对你有看法,你吃亏了,那别人看到了会不好意思,有机会会回报你。我一直在工作上尽量克服懒惰,尽量去做点事情,尽量去体贴别人,少占便宜,多吃亏。以上是我做人的原则,我将一直坚持下去。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篇2

新东方作为一个民办教育科技集团, 其发展速度是让人惊叹和佩服的。虽然其民办教育的现状目前还有很多的争议, 但是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集团生存的民办性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社会的需求为准则, 其应聘教师的工资收入是与学生的评价严格挂钩, 而教师的生存残酷又要求教师专业成长,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实效性, 才能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 不被淘汰。而且民办教师还有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等方式看到职业的前景。压力和希望带来了动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强烈内驱力和主动性, 其教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四射。二者在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我认为这不是某个教育部门管理或者某个学校办学理念的问题。这个内驱力的增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 而是一个必须和整个人事制度的真正改革为主, 辅以教育部门的打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关于教师内驱力的增强, 笔者有几点认识:

认识一、实现公办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提升, 事业的需求为精神感召先行。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建立专业责任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公办教师更是如此。人一旦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会对工作学习达到忘我的状态。这种精神可以描述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观念超前、步子扎实的实干精神;知识共享、资源共用的团队精神。教师要树立并弘扬“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学校还必须加强学校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耳濡目染、精神向上, 努力拼搏, 为学校的进步努力提升自己, 感到自己在这样的集体骄傲, 努力去学习, 争取在这样的大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凭心而论, 在我们的教师中, 那种真正对工作无所谓, 主观上想把工作做差的人几乎没有, 大家都还在尽力而为。

认识二、实现公办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提升, 常规的打造途径为辅。教育部门或者学校按照常规的培训途径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提供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等培训活动, 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通过岗上培训, 离岗培训, 听课、评课、赛课、读书、外出参观学习等的办法渗透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 诱导一定的内驱力产生。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机会实行自我加压、自我逼迫、督促成长, 成长是明显的。这条途径只能是辅助办法,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活动、提出很具体的工作要求、制定很严格的奖惩制度。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和需求, 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东西最终只能是形式而已, 有的甚至还有相反的作用。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心得体会

作文作为我们高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其在高考语文中占有着非常大的比例,我们作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着我们各科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着我们的未来生活和成长发展,我想有很多高中生和我一样,因为不能快速有效的提升自身写作能力而烦恼。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为我们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各种电子图书,随时随地利用课余时间扩大自己的阅读量;运用网络收集各种写作资料和事例,为语文写作积累素材;阅读各种优秀的作文作品,培养自身的写作思维。

一、语文写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写作是学生各门学习成绩、日常思想品德以及各项实践活动等的综合体现。”作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解答文科试题时,如果我们具有好的文笔,就可以轻松地抓住和理解文字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并且在解答问题时就能够运用条理性和概括性强的文字,将正确答案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1]。我们在日常学习和做题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好的文笔就相当于答题者的脸面,让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这样会给批卷者带来一种美的感受,从而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分数的提高。而在解答理科试卷时,也需要我们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只有透彻的分析出试题的题干,理清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找出正确的解答思路。因此,我们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不管是对文科成绩还是理科成绩都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自身的语文写作能力

(一)善于运用网络学习,培养写作兴趣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写作内容的时候,老师大多都是以黑板板书和口述的方法来讲授写作方法,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对语文写作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写作。所以,我们要想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这样我们才会有作文创作的动力。我们要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从中搜索一些带有图片、视频、音频等题材内容,学习写作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同时还能调动我们的学习兴趣[2]。而且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样,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训练信息,提升自身对作文写作内容掌握的全面性。

(二)欣赏网絡文学作品,从中汲取养分

高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非常繁重,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在课余时间里既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又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自身的语文写作兴趣和能力。当前,网络的不断发展成熟,为作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写作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优秀的、著名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往往带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提升文章的阅读水平。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文章中的优美句子、修辞手法以及名言警句等记录下来,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积累,积累写作素材。此外,我们在阅读中也会充实自己的内心,从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为写作能力提升做好充足准备。

(三)阅读大量的满分作文,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海量化的特点,从中筛选出各种优秀的满分作文,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从中总结写作经验和方法[3]。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将作文进行分类,如描写类文章、叙事类文章、分析类文章、评论性文章等几种类型,我们可以针对写作类型在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满分作文,并且进行复制做好专题文档记录,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阅读作文,将每一种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总结和记录下来,形成良好的写作框架,这样我们在答题时就可以根据作文题材类型,快速的确定写作框架、方法和思路,并且运用网络文学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句词、名言警句等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文章思路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写作文采,有利于获得高分。

三、结论

总而言之,作文写作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正确利用网络这一学习工具,从中搜索大量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素材,培养自身对写作的兴趣;欣赏网络文学作品,从中汲取养分,积累写作素材;阅读大量的满分作文,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提升自身写作水平,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施宏伟.对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唐淑贞.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13.

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学习心得 篇4

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加快营造一个包容性强、亲和力强、创造力强、诚信度高的发展环境,必要而紧迫。一个企业的发展环境大体上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而软环境建设涉及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因素,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而对于我们这个以窗口作为与顾客的主要沟通媒介的企业来说,首推的当然是服务。

1、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人一生的成就。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像希尔顿一样:哪怕是洗一辈子马桶,也要做个洗马桶最优秀的人!只有抱定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提高服务质量,员工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

首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员工职业道德则关乎企业的强盛和衰败,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组织员工学习“三个代表”、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头脑,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生观、价值观,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推动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在员工中开 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通过有效方式,引导员工树立爱岗敬 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风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知难而进的时代精神。通过贴心贴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员工消除矛盾,统一思想。

其次,树立新型学习观,提高员工的文化科学素质。学习是我们企业员工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新形势下树立新的学习观更是必须的。要大力弘扬学习、创新、团结、发展的精神,树立“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观念,树立人力资本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的新理念,鼓励他们在岗位上成才,在工作中创新。

小学教师软环境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儿童养育模式直接制约儿童社会化的具体过程,由于这一制约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易被人注意,因而与教育观念相比,养育模式对个体身心的影响更潜在,也更深远。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从基础上决定了儿童社会化的程度与方面。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等软环境都会对儿童的性格、思想道德、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

根据家庭软环境的范畴,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都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深刻的基础的影响,从这三个方面选取家庭暴力、儿童养育模式以及家庭生活方式作为这三方面的具体代表,来探索儿童社会化历程的足迹。

儿童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均处于极不成熟阶段,家庭是幼小心灵的唯一归宿。家庭暴力使儿童遭受强烈的受挫感、恐惧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走上非正常的社会化历程,甚至导致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

儿童养育模式直接制约儿童社会化的具体过程,由于这一制约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易被人注意,因而与教育观念相比,养育模式对个体身心的影响更潜在,也更深远。

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或者在他们的父母指导下,或者在书本和医生的指导下养育儿童,基本处于传统模式之路,而且我国儿童养育模式极具传统化特点。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方法,父母更习惯于用使儿童听话的方法来化解儿童社会化中的一些问题。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的推动下,家庭软环境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儿童社会化历程,产生变化的社会化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都出现新的特点。伴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形成,家庭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同时家庭教育也表现出理性化的倾向,为儿童社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自由理性的核心家庭,使得儿童缺乏在多维人际关系中成长的机会,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由于理性自由的缘故,而是由于家庭软环境缺乏传统价值内核的结果。应该采取在家庭软环境中植入理性与和谐并存的价值内核,传统化与西化并举的方法化解这一矛盾。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篇6

远程教育是社会学习者获取知识、得到培训、满足其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人类知识充分传播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切功能的实现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子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手机以其重量轻、便于携带,待机时间长、交互方式便捷、多媒体功能强大等优势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终端设备,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系统也快速成为无线远程学习的重要途径。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4G时代已经到来,根据我国三大运营商发布的战略,2016年我国将实现 “4G + ”全国覆盖1,网络速度加倍、获得更流畅的互联网体验指日可待。

二、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资源的介质,教学活动主要涉及师生的互动,这两大要素均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作出不同的原则规范。

1. 教学内容需要适合、灵活、简单、少输入。适合性原则强调服务的对象以及对服务的对象提供哪些服务。对于使用手机学习的无线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场所不固定, 学习环境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 由于学习时间、场所、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宜涉及过于连贯、深奥、需要演算的内容,反之应以零散、易懂、理解记忆的内容代替,否则既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而且会打击学习者的信心,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

2. 教学活动要开放、简短、易于反馈。教学活动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而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学习环境而言,主要涉及教师开课、学生学习、提交作业、教师反馈几个环节,时间、场所等方面的限制较少,更具备开放性,可以让学生突破书本、拓展思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单元简短主要是指时间上控制在10 - 30分钟左右,方便学习者至少一次可以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

三、无线远程学习环境平台的设计

现在的智能手机主要有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两大阵营,手机功能主要依靠App实现,因此无线远程学习环境平台的设计便是安卓系统或苹果系统App软件框架的设计。一般来讲,无线远程学习环境涉及的主体有教师、学生以及平台管理员三方,因此该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管理员三大模块,各个模块包含的内容与功能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通过手机App注册,然后在课程列表里选课,对所选课程下载然后学习,每一课程单元学习结束后完成课后练习,并选择在线提交; 教师同样通过手机App进行注册,然后通过PC端将课程上传,在手机端教师可以对所上传的课程进行设置, 以安排其课程进度,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对作业修改后下发给学生, 教师也可以发布课程、考试公告供学生浏览; 管理员板块主要负责平台的维护与信息的管理,以及终端软件的升级与维护。

四、移动学习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4G网络环境下,手机上网速度较快,能够迅速下载一些数据较少的多媒体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上,一般以常用的、必须的、占用内存晓得课程为首选,学生在自己的手机App中,可以对自己选定的课程作出四个方面进行查看与学习。

五、结语

在4G网络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手机移动学习日益普遍,越来越成为无线远程学习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4G网络下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研究了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构建问题,论述了设计原则、平台设计、教学应用三个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学术水平以及篇幅所限,很多方面未能深入探讨,需要在后面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Clark Q.m Learning:Mobile,Wireless,in-your-pocket Learning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2007-10-8].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篇7

一、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式构建

1. 现有学习模式的特征及不足。

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学习者而言均属于正式学习的范畴。其特征是:学习活动局限于固定的物理环境或网络虚拟课堂,脱离社会真实环境,学习内容系统而规范,学习过程以授课或辅导为基础,学习方法以分析为主,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时间集中、强度大。但是,仅仅依靠正式学习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模式有许多不足:第一,正式学习具有阶段性和不可持续的特点,一旦学习阶段结束,学习者的正式学习活动戛然而止。尽管也会有正式学习范畴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培训、进修)出现,但这种学习一定是离散的、不可持续发生的。第二,现代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方式、风格等是多样的,只靠正式学习模式的办学体制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学习需求,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形式使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趋同化,无法满足多数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正式学习模式不能传授人的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积累式学习模式正面临更新式学习模式的挑战,仅靠正式学习模式无法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第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在因素决定,难免带有功利色彩,这导致学习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正式学习也不能满足人们因主观愿望而产生的学习需求。

2. 非正式学习模式的价值。

非正式学习是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环境下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学习场合可发生在任何自然情境下,属于人的自主行为;学习形式灵活、跳跃、随机、简洁;学习内容多样、细碎、实用;它以综合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多以获得实用化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与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并能满足人的自我完善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自主性、社会性、独特性、泛在性、持久性特点的非正式学习可以弥补正式学习的不足。第一,非正式学习对学习者的限制少,有利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开放、创新的思维。第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缺少功利性,结合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使学习者学以致用。第三,非正式学习符合学习规律,学习成果立竿见影,更容易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第四,在信息化时代,非正式学习迎合了学习者包罗万象的学习需求,学习成本低廉。

用长尾学习理论来描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十分恰当。2004年由美国人Chris Anderson提出的这个用于商业模式分析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商品,以往人们只关注曲线短暂的峰值“头部”,而忽略掉曲线宽广的衰减“尾部”。就学习模式而言,正式学习虽然强度大(头部峰值),但持续时间短;而非正式学习虽然强度衰减很快(尾部),但持续时间长。由于持续不断,零散、细碎的非正式学习占据的学习需求份额完全可以和正式学习的份额相比,甚至更大。非正式学习是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集合,其作用不可忽视。

3. 整合两种学习模式。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彼此包容其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当两者并存时,正式学习往往处于主要地位,非正式学习处于从属地位,而一旦正式学习过程结束,非正式学习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换言之,正式学习是离散的、不可持续的,非正式学习是连续的、持久的。正式学习在短期内效果显著,非正式学习在漫长的岁月里点滴积累、影响深远。将正式学习模式和非正式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就业前的基础阶段,学习模式的重心偏向正式学习;在就业后的阶段,重心偏向非正式学习,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学习需求,包括休闲娱乐、成就自我的需求,使继续教育阶段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使学习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样才是学习型社会应有的形态。实现正式学习模式与非正式学习模式的无缝对接,这正是开放大学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所在。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开放大学建设体系中,既有可行性,又有现实性。那种轻视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将非正式学习边缘化的观念,是与开放大学建设目标相背离的。

二、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构建

1. 正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构建。

正式学习是现阶段的主要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正式学习获得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化的应用知识,对学习者的管理是开放大学的重要职能,因此,构建正式学习环境(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是开放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这是一种支持正式学习活动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构建开放大学的正式学习环境应选择成熟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平台)技术来实现。目前,基于网络的学习管理系统多支持正式学习。

建设正式学习环境有很多选择,其主体部分可以借助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组件和信息记录组件来实现。学习管理系统组件的强项是学习管理功能,例如,管理工具、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师生交流、学生参与、能力评价、注册、记录完成状态、评级、成绩单等。信息记录模块是各种系统生成的学习者学习信息的记录或报表,包括统计数据、测验评分、反馈信息、参与度水平等,这些数据有助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培训需求的分析。

2. 非正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构建。

正式学习的学习管理系统只能提供来源于封闭的数据库系统或有限分布式存储系统的静态学习资源,难以保证资源的量和获取的快捷性,对学习的支持力度不足。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获取资源的方向完全不同:一个基于封闭的“库”,另一个基于开放的“网”。由于非正式学习环境缺少应用实例,因此,构建开放大学非正式学习环境(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具有创新意义。为了有效获取网上有价值的资源,需要借助开放度更高的网上资源聚合工具,结合传统的数据库,以实现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实际上,建设非正式学习环境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这种学习环境实现自己的愿望。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在本质上是一个集成了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网络空间。构建非正式学习环境也有很多选择,但基本组件可以由三部分构成:Wiki(就国内环境而言可以用百度百科替代Wiki)、开放论坛和专家档案。Wiki的作用是,将弥漫于网络空间的资源汇聚到一起,供学习者随时查询、搜索需要。Wiki包含所有的媒体形式,允许他人创建、完善、贡献资源内容,使得学习者可以分享资源并在他人贡献的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创建新资源,以及共同维护和更新网上资源,体现了资源的“群建共享”理念。开放论坛的作用是,在Wiki上找不到所需资源时,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开放的学习论坛把问题面向网络社区“包”(crowdsourcing)出去,利用网络组织的社会差异性及多元性所具有的创新潜力和智慧,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当然,学习者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智慧,同时在浏览论坛上的问题和查看他人回复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论坛上发布问题,意味着暴露了组织的知识缺陷,这可以通过更新Wiki,实现网上资源的纠错和更新。专家档案库的作用是,当学习者通过Wiki和开放论坛都无法找到所需资源时,他可以直接寻求专家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这些人因其在Wiki中贡献了大量的内容,或者在开放论坛中积极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被大量引用,而获得了专家的身份。

3. 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构建。

目前,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平台主要支持正式学习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可将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息息相关的虚拟学习环境整合到一起,构成开放大学学习环境模型。

正式学习平台支持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往往侧重于正式学习,即学历教育和各类学习培训,资源支持以各类资源库为主。非正式学习环境不是单一的学习平台,而是各种网络内容的聚合、网络服务的聚合、人际网络智慧的聚合。非正式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开放的、分布式的学习环境,目标是向网络要资源,其中的学习过程常与互动交流融合在一起。Web2.0时代学习资源的聚合、创建、获取和呈现都不同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以Wiki、Blog、Tag、Rss等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标志。非正式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没有外界压力、没有考试负担、甚至无需学分积累的环境,非常适合探索性强的自主学习者。显然,根据需要其他组件也可以融入开放大学的学习模型中。当然,非正式的学习资源也可来源于开放的正式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6.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3]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4]张力彬,等.基于RSS的搜索引擎技术及其发展趋向探析[J].情报科学,2009,(2).

龙庙软环境学习心得 篇8

一种学习环境会给养一种类型的学习、培养一种类型的学习者。环境对人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自古就有“孟母三择其邻”的故事, 荀子也在其《劝学》篇中论证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1) 。好的学习环境, 会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性、主动性, 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学习环境可以看成是学习活动发生和进行的外部世界或条件的总和 (2) , 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指学习发生的物理空间、场所和教学用具等学习资源, 主要由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基本的教学用具等组成。软件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及因学习活动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总和 (3) , 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学习理论、学习氛围、学习工具资源、人际关系等。

一、高职院校学习环境状况

进入新世纪,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重在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具有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和职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005年11月,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队伍不断壮大, 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也得以改善和更新, 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硬件学习环境, 但是软件学习环境建设却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为:

(1)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 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要求;

(3) 教学设计脱离社会实践情境;

(4)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5) 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6) 个体学习的孤立无援;

(7) 学校的学习资源利用率低。

软件学习环境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试图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构建一种相对开放的整合的软件学习环境, 为学生主体性发挥、社会性发展、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既“是以‘获得’为隐喻的个体学习, 又是以‘情境’、‘参与’为隐喻的群体学习 (4) ”, 是一种更具整合性的, 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的学习环境。

二、学习共同体的理论

(一) 学习共同体的涵义

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涵义,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张建伟教授认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 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5)

郑葳从更具整合性的、生态性的视角审视人类学习, 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一种文化生态的学习环境。这种生态型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 力图打破学生学习孤立无援的状态, 将个体的学习与群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工具资源、情境及学习的活动过程加以统整。其意义在于不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有益于其“自我身份”, 或者说是“主体性”的形成。 (6)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教授认为, 学习共同体是21世纪的教育理想, 儿童互相学习, 共同学习, 教师是学习型专家而不是教学型专家, 彼此建立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 成为相互倾听的对象, 是多样性的共同生活。

笔者把学习共同体定位于一种生态的学习环境, 即有共同学习愿景的学习者和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在一种相互欣赏、相互依赖的氛围中, 通过对话、实践等协作互动, 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 完成一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 将分布的、社会的、默会的多元化的知识建构起来, 不仅生产了个体及共同体的知识, 而且还生产了学习者自身, 即学习者个体在共同体环境中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促进学习者主体性、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由此形成的一种民主、和谐、交互的学习环境。

(二) 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从学习共同体的涵义出发, 得到学习共同体的几个要素:学习目标、学习氛围、学习主体、学习活动、学习工具和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情境。

(三)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理念

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形成的, 自愿达到的学习期望, 它能够激发全体成员的热情和动力, 使全体成员都积极地为实现美好的愿景而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相互帮助。

2. 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由“权威性”向“民主性”转变, 学习共同体中所倡导的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相互支持、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团队氛围。

3. 学习主体

学习主体由单一主体 (教师或学生) 向双主体转变, 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高级合作伙伴。

4. 学习活动

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而是以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为主, 更关注每一个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权利。

5. 学习工具和资源

学习共同体中, 知识分布在共同体的各个要素之中, 只有学习者、教师、各种工具资源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学习共同体成员才能实现个体和共同体的意义建构。

6. 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多是封闭的、单向的、被动的, 是学生个体独立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交互的、自主的、合作的。

7. 学习情境

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 强调将学习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实践情境中, 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 建构个体的高级认知,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学习共同体理念下高职院校学习环境构建

根据对学习共同体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分析, 我们认为学习共同体理论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一) 构建团队学习的学习主体

1.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 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

在每一个班级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因素, 引导学生组合形成一个交流顺畅、互相信任的4-5人的学习群体, 把孤立的个体学习者纳入到共同学习的群体中, 打破学生个人孤立无援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团队中将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互滋养, 在学习共同体中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

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 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教师也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 单靠教师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需求的, 教师可以根据专业或所授课程构建课程组学习共同体、科研学习共同体, 也可以和其他高职院校同专业的教师构成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也可以和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中的工程师组成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总之, 为满足高职院校培养21世纪具有高技能人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需要, 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构建合作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3. 教师由传道授业角色变为专家和高级合作伙伴

每一位课程教师面对班级若干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支持者、课程的开发者、团队的协作者和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上好每一节课, 而是激励、唤醒、鼓舞, 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

(二) 生成共同发展的学习目标

宏观上, 在高职院校形成若干学习共同体, 共同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微观上, 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中, 结合专业特色、兴趣爱好, 生成学习共同体内共同的学习目标, 以求共同发展。生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后, 在学习共同体中就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这种意识会促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为了团体目标的实现, 而努力学习, 努力从边缘的参与者成长为共同体中的主体, 确立主体地位,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营造民主交互、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

1. 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与人交流互动能力是高职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体现。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 自信心不足, 多数学生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互动。民主平等、相互欣赏, 有效促进学生与各种资源之间的交流互动, 成为高职院校学习环境构建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 在学习共同体中, 开展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学生与各种资源的对话交流互动, 使学生在对话和交互中建构意义, 提高社会职业能力。

2. 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

差异不是什么消极因素, 而是意味着多样化的人和多样化的贡献 (7) 。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 个体差异性较大。对于这种差异, 应该采取尊重和乐观的态度, 因为有差异, 才有多样化, 便有了对同一知识建构结果的不一样, 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只看到了知识的某一方面, 那么通过团队的交流协作, 学习者才能对知识有全面的多元的认识。学生个体的发展为学习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反之, 共同体整体的强大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营养基。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我在我们中”的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

(四) 设计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活动

学习不再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即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学习活动关注的不是知识的静态表征, 而是促进知识、意图、学习主体、学习资源之间交互的动态学习过程。高职院校中学习活动可以是一些研究活动、讨论活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工程的学习等。

高职教育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重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设计贴近校外工作实际的复杂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复杂性要求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促进学生自主地与各种资源交互, 与团队成员合作探索, 通过完成学习活动, 实现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合作能力。

(五) 充分利用学习工具和资源, 使其成为支持意义建构和学生发展的力量

学习工具和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必要支持, 包括一切支持学生学习的图书、电子资源、网络硬件和软件等。

高职院校为实现教育信息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了学习的硬件和软件信息化建设, 如图书馆除了购买大量纸质图书外, 还引进大量的电子资源, 如书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字资源等, 让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课程, 丰富了学校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但是, 据江苏省图工委近两年的统计, 高职院校电子资源的平均利用率仅为0.05%, 最高也不到1%, 许多电子资源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而教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的网络课程也仅仅成为课堂上教师用以显示内容的辅助教学工具。这既造成了信息资源本身的极大浪费, 也与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 还学生使用工具和资源的权利,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建构意义

学校图书馆要定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读者培训活动, 加大对图书馆资源的宣传力度, 让全校师生将图书馆资源看做是自身发展必备的工具和资源。

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借助一定的认知工具和资源支持完成。课程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网络课程等各种资源, 用以支持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而且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进课程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工具和资源的使用, 才能对任务和项目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再通过共同体内的交流共享, 才能形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2. 使用社会性软件,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基于Web 2.0的社会性软件将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过去的个人软件主要是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 而社会性软件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 (而不是人与机器) 进行对话。高职学生要提高职业能力、社会性能力, 在Web2.0时代, 博客、维基、微博、播客、RSS、SNS、社会性书签, 这些社会性软件为其提供了与社会交流互通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像社会性学习这类的选修课, 系统地指导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 提高使用网络资源与人交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 创设贴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

情境性指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 因此教学就是创设情境。学习活动必须抛锚在真实应用的情境中, 否则结果仍将是得到呆滞的知识 (8) 。用森杰的话来说, 中心问题就是创建实习场, 在这个实习场中, 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所遇到的是一致的 (9) 。

将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活动置于一种真实的或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情境中, 让学生在贴近工作实际的环境中, 将理论知识、已有经验、实践情境进行互动练习, 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真实实践的体验, 缩短在校学习和就业岗位的距离, 从而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高。高职教学中应利用实习实训场, 开展基于学徒式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主体认知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达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四、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理论体现了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与工具和资源的对话, 与社会实践的对话, 与自我的对话。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学习环境, 让学习主体积极与工具和资源的对话, 与社会实践的对话, 与自我的对话,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在合作和探究中,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摘要:环境对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高职院校学习环境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基于此试图运用学习共同体的理论, 构建高职院校开放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共同体的涵义入手, 明确学习共同体的要素, 认为学习共同体这种新型学习环境隐喻的学习理念, 对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构建高职院校开放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职业能力,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①④⑥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年,第27、101、4页。

②蔡明俐:《大学生学习环境资源管理的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③俞雅芳:《论高校良性学习环境的构建》,载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7页。

⑤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http:www.being.org.cn/theory/netgtt.htm。

⑦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创设理想的合作学习环境 篇9

1.随意合作,问题缺少讨论价值。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发挥集体智慧,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升学习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要提出具有挑战性、有合作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讨论。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根本无须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来解决。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组织合作学习,就不能把学生引入与课文的深层对话。拿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甚至是一目了然的问题,让学生去合作讨论,只能使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动不动就组织小组讨论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很普遍,这反映了部分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环境时,不愿意花功夫,也反映了许多教师在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时,存在“绝对化”倾向。我们应该明白,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应该因学习任务而异,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有些学习任务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却未必有效。

2.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品味作品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青海湖梦幻般的美的。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请同学们在课文里找一找你觉得写得最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说一说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全班学生立即分小组开展活动。教室里基本上听不到读书声。每小组基本上是一位学生讲,其他学生听。 )

(4分钟后。 )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请各小组把合作学习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中“让语言美丽起来的地方”。

应该说,该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时,设计安排了合作学习的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合作的环境,以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但是该教师设计的这个环节,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首先,没有给合作前的个人独立学习和思考充足的时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摆在首位的,只有在个人拥有对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才能够达到互为补充、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个人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时间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品读、获得体验时,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里一人讲、其他人听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其次,没有给小组的合作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案例中,学生要在短短的四五分钟时间里完成教师布置的“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的任务是很难做到的。缺少了学习时间保障的合作活动只能是走过场。合作活动前,给学生个人学习多少时间?给个人学习规定什么任务?合作活动要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仔细思考。

3.合作小组的组织过于随意 ,缺乏明确的合作分工。

目前,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组建都是采用前后桌学生随意组成小组的方式。应该说这种组建方式有一定优势,如组织起来比较省力,用不着教师煞费苦心地思考小组成员如何搭配;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想放便放,想收就收。但这样的组建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起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这种方式开展的合作活动,很难起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等效果。有些学习任务,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就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同时,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成员也往往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活动中一般都是一个人讲,其他人仅仅是旁听,闲谈、闲听、闲坐的“三闲”现象并不少见。

如何为学生创设有效合作学习环境呢?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我们向教师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以座位前后四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其长处,应该是选择之一,但不应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方式。教师应当根据学习任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灵活地组建各种合作学习小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片段:

(1)梳理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 , 请学生讲一讲,通过读课文,从中发现了哪些美点。

(3)师生共同归纳课文美点 :景物美、人情美、语言美。请学生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 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4)将选择相同美点的学生组织成一个话题讨论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并做好读书笔记。教师巡视点拨。

(5)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对文本的不同阅读体验,将学生分成三个合作组(为方便讨论,每一大组又分成两个小组),一起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拥有自己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探讨,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由于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关注点,有共同的话题,各自又有自己的体验,所以讨论时都十分投入,这样的组织方式无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合作氛围。这位教师采用的是“兴趣分组”,其好处是让各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接受和支持。

采用同组异质的形式,更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组织能力、个性等方面的特点分组,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合作学习与松散组合的小组讨论的不同还在于,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有专门化的任务,还要有支持有序完成任务的专门化角色。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和分工,要让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干,让他们感觉到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2.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师生事先已经知道;二是学习的主题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我们所进行的合作学习主要属于前一种。从学习任务的角度说, 这种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设计能将合作活动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注意两点:一是小角度大容量,这样的问题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一个问题的讨论能牵动整篇文章;二是大价值小难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代替学生思维,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口技》教学设计片段:

(1)师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请学生自读课文 ,找一找 ,口技者“善”在哪里,怎样写“善”。做好笔记,并小组讨论交流。

(3)课堂交流 ,学生完成课堂智能训练 ,巩固字词。

教师抓住课文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中的“善”字提出问题,看上去似乎很小,但一字立骨,能引发学生对整篇课文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的全方位的思考讨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这个问题提得新、提得巧,能够激发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3.创设和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都要认真设计。能否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最应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上,在最需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的时候,适时地组织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最理想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在合作学习的时机出现时,要能够及时把握,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时机尚未出现时,要创设时机。

许多教师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时机的创设关键是要围绕合作的问题作充分的铺垫。首先是合作技巧和习惯的铺垫,要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掌握合作学习技巧,这主要靠平时;其次是文本的铺垫,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了解文本; 再次是相关知识的铺垫,对合作学习中涉及的而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心中有数,要采取相应的举措,或者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准备、搜集整理,或者由教师提供;最后是合作心理的铺垫,要有意识地强调合作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引起学生注意,要让学生明白,该问题必须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决。

4.适时评价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上一篇:朱碌科镇2011年上半年纪检监察工作下一篇:泛光照明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