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刘志远

2024-10-23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刘志远(通用10篇)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刘志远 篇1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历史学

学号:0711114101

姓名:刘志远

2009年12月29日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迁与前景思考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方面,还是在医疗、卫生、教育、福利等方面,都有飞跃式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破冰三十年》敏锐地把握住了三十年来时代的脉络,清晰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各个方面地变化,相信在看了《破冰三十年》以后,每个人中华儿女一都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和骄傲。

《破冰三十年》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每个方面都有涉猎,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农村的方面。视频中以一个去美国参观地中国农民地身份,把当时中国农业的原始落后和美国农业地高度发达做了一个具体的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美国农业的全套机械化操作给中国农民以极大地震撼,这解放了她陈旧的思想,使她下决心回去发展中国地农业。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978 年 12 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来说 ,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这次全会上 ,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明确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全会意义十分重大 ,其中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正因如此 ,很多人将这次全会视为我国农村改革拉开序幕的标志。用历史的眼光来看 ,该文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来梳理总结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党正确处理与农民关系的基本准则 ,即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就必须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两句话成为三十年来党指导农村工作、制定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准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改革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到 1991 年底 ,中央召开十三届八中全会 ,主题是研究农村问题。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党的政策转化成国家意志 ,写入了宪法。1998 年 10 月 ,正值改革二十周年之际 ,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 ,专题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 ,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理论高度对农业为什么要实行家庭经营作了精辟的分析 ,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完善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各方面的机制。

到现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粮食产量来看 ,1978 年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 3047.5 亿公斤 ,2008 的粮食总产量为5285亿公斤 ,30 年间增产了 2237.5 亿公斤粮食 ,总增产超过 70 %。从严格的配给经济到充分的市场供给 ,这就是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农民收入来看 ,1978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34元 ,2008 年达到了4761 元。扣除物价指数 ,30 年间每年的增长率平均超过 7 %。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出现,公司加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模式已经勾画出了雏形。乡镇企业大量出现,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规模已达到一定水平,良种、化肥、农药、机器等广泛应用。

然而,我国农业发展虽然有了长足地进步,但是还远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另外,还应该看到,农业发展的背后还有还存在着很多隐忧和挑战。首先,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第二,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且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 相当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饭 第三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 农村基层政权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尚未理顺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亟待加强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认识到这些隐患和不足,国家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改革,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才会有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民族才能自强和进步。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2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

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原来发生了这么多我所不了解的事情,真为自己而感到惭愧,如果不是上这每课程,我并不能对这三十年中有这么多的感悟和体会,我现在只想说我为祖国而感到骄傲!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这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

我们这代所谓的90后是不会感受到那时的艰辛与辛酸,父母这代人正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我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父亲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到如今我依然喜欢,直至今日我读过这本书之后,有太多的不如意和辛酸,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向来都把“史玉柱”三个字视作黄金搭档、脑白金的代名词,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

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的过分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中国有句老话,叫“拿来主义”。我们国家的民族工业在发展之初的确需要发扬这种“拿来主义”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市场经济发展,我们的制造业单纯的依靠附加值来赚钱已经越来越有难度了。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让中国继续向前发展,向世界发展!

我记得,柳传志在财经类回忆中,说,他不算是一个企业教父。其实,确实不算,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企业可以说是硬件上,别人100年才走完的,我们50年做完;别人在50年里完成的,我们甚至可以在10年内赶上;但软件上,特别是在“企业人”方面上,我们还差得远,甚至对于邻国印度,我们也有一些过而不急,例如在此次沉浮的年广

九、张海、顾雏军等人物,他们沉浮于世,有过辉煌,但最终短暂的辉煌结束了他们作为企业人的权利,因为中国现时企业的法制、环境还有待健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柳传志只不过是抓住了趋势,不犯错误,制定了些许合理的策略,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看下去……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年代并不久远,那些曾经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3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

创造了条件。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我真心感到骄傲!感到荣幸!

记得习主席说过“中国这头狮子已经睡醒了!但是她是一头温和和蔼的狮子!”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

交锋三十年读后感 篇3

从本书所提供的线索,也可以看出关于各种社会现象或者路线选择的讨论,关于《乡恋》的争论就很有代表性。现在的影视圈叫做“娱乐圈”,很多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改革开放初期,一首歌曲一部电影很可能是政治大事件。《交锋三十年》中披露,曾经围绕李谷一唱的《乡恋》、刘晓庆的自述文章《我的路》以及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先后发生了三次争论,其中以《乡恋》的争论最激烈。马立诚是《乡恋》、《我的路》和《黄土地》的支持者,不免和同事闹得脸红脖子粗。

打开国门之初,港台流行歌曲伴随着砖头式录音机和盒式录音带进入大陆。这些流行歌曲一反“高、快、响、硬”的特点,表现为“低、慢、弱、软”。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即是代表。由此引发了强烈批评:

歌名就不正经。什么《甜蜜蜜》、《初吻》,“情操低下,革命意识丧失殆尽!”

再说,“用的是气嗓子”,“离不开麦克风”,“装腔作势勾引青年”!

更何况,邓丽君竟然重唱30年代的汉奸歌曲《何日君再来》,是可忍,孰不可忍?

典型的批评就是:“有少部分青年人没有理想,对祖国的前途也失去信心,思想空虚,就寻求精神刺激,某些海外流行歌曲正投其所好。”

在人人喊打的氛围中,《北京晚报》于1980年7月28日发表文章说,《何日君再来》实际上是进步电影《孤岛天堂》的插曲,是鼓舞抗日青年上前线的歌曲。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恋》的争论发生了。

《乡恋》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抒情歌曲,是中央电视台1979年录制的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由于这首歌温情款款,又使用了轻声、气声,有些人就将其归入“低、慢、弱、软”的港台流行歌曲一类,说“格调低下”,是“黄色歌曲”。长达一年多报刊上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还有的文章对演唱时离麦克风的远近、喘气次数的多少、乐器的伴奏等一一提出商榷。李谷一从受人欢迎的“歌坛新秀”一下子变成了“黄色歌女”,变成了“大陆上的邓丽君”。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

在第四届全国音乐创作会议上,对《乡恋》展开“杀气腾腾”的围攻。李谷一也被要求交代为什么要这样唱,李情绪激动地说:“说我拼命地学港台歌星,我在怎么学?我的工资只有四十九块五,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忙得又没有时间,拿什么去学?我在《乡恋》中主要用的是轻声,不是气声,能不能搞清楚了再批!我在《绒花》中用了轻声和气声,为什么用?我想到革命先烈为了解放全中国付出鲜血的代价,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我,这是表达感情的需要。我唱的歌有歌颂领导的,有赞美军民关系的,有表现兄妹之情的,有歌唱祖国山河的„„说我是黄色歌女,我的歌黄在哪里?”

在一片批判声中,支撑着《乡恋》创作人员的是热心的观众和听众。1980年夏天,就在《乡恋》遭到猛烈攻击的时候,李谷一来到天津演出。那天节目单上没有《乡恋》,到谢幕时,情切切的观众大声喊“《乡恋》!《乡恋》!”李谷一演出所到之处,观众无不表现出对《乡恋》的巨大热情。

用音符体现政策、用旋律区分路线的时代逐渐淡出。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

节联欢晚会,成为《乡恋》解禁的日子。

不光是《乡恋》,连港台流行歌曲也渐渐为民众接受,在20世纪80年代日益红火地传播开来。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2008年5月12日发表王宏甲的文章《歌声启蒙——纪念邓丽君》。文章说,邓丽君的歌声传播的是浓浓的中国情怀、中国生活、中国人传承悠久的价值取向。她的歌声在1978年后那一段特殊岁月给了人们一种启蒙。“她创造的中国艺术形象,播扬的始终是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善美。”

《交锋三十年》全书充满了这样的小故事大争论,读者可以理解,每一次历史点滴的进步,都是各方力量艰苦博弈的过程。也正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小成果的累积,让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三十年过去了,有人开创它,有人记录它,都是为了指向更美好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4

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潜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

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带给了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一切恰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这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我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我的路。此刻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我的路。”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5

《激荡三十年》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这三十年每件可堪载入史册的人物和事件,将那已逝的历史定格在我们眼前。应对历史机遇,有人抓住时机,一跃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有的跟不上时代潮流,逐渐远离大众的视角。掩卷沉思,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并不是那些位于表面的事件和群雄,而是背后那种共性的力量和特性,尤其是对那些不断奋斗、创造传奇的企业家以及改革发展、铸就辉煌的企业的反思。

三十年风雨如晦,这激荡起伏的三十年能够说是一部企业家创造历史的三十年。当变革的大幕隆隆拉开的时候,那注定是呼唤勇士的年代。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嘴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失败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的冲破一切规则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手法和编制美丽的谎言。正是这群无畏而坚韧的勇士,吹响改革的号角,在资源、人力、政策、技术等几乎所有条件不利的情景下,创造中国企业史上一个有一个的奇迹。

当任正非为是否能入党而苦恼时,他也许不会料到,以两万元起家的华为,凭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价战略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刘永好三兄弟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但他们成立的小养殖场,在经过若干年的经营,让他们成为中国首富;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的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也许做梦也没料到,他们日后创立的康佳、创维和TCL在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彩电业市场份额的40%;那时的牛根生还在回民奶厂刷着奶瓶,而在后,他以其敏锐的营销才能和精干的经营团队,使蒙牛集团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27岁的文学青年王石,抱着那本《大卫科波菲尔》,为主人翁所感动的时候,有可能没想到之后的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领头羊……诸如此类,还有数不清的人物以及关于他们的事迹。

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的。这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把握时机、果断行动的群体,在法律壁垒、制度束缚、政策障碍、观念落后中艰难的挣扎,而又坚持一种坚韧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草莽性,他们的奋斗给这三十年历史增添了色彩,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一笔。

过去的三十年,民营、国有、外企三种力量交织在一齐,此消彼长、相互博弈,他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构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表象。而民营企业发展的艰难和变革的坚决更是让人深思。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市场的闸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民企这股自由水流渗透进来,它们是那样的弱小而坚韧,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成流、轰然成势。如果说海尔是海,那么中国千万民企则是溪,在妥协和无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挡民企前进的趋势。我国民企是在一个非规范性的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所有改革发展的起步都带有一些违规行为,这也决定其发展过程中的草莽性和灰色性。总体而言,我国民企的源头主要有两种: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政权及团体企业的组织和以鲁冠球工厂式的自主创业型企业,而这两种企业在成立之始的本质区别——产权问题,也成为影响其以后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之一。相对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可是它们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把握机会、果断变革,逐渐发展壮大。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6

改革开放了,中华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行动起来挣钱,被释放的精灵在基本没正形的规则之下蓬勃生长着,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一定的权力和责任被下放,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后,人们感受到了分封的快乐。

人们突出樊笼之后争相为生活而奋斗的状态早已定格。各种私人商业机构涌现:背着照相机到各乡照相的照相员、在家扎风筝售卖的乡里乡亲、从特殊渠道买做月饼的设备在乡里生产月饼、买一台面条机就在村里开卖自制挂面、做一架马车往返于各乡镇的非机械化“六根棍”,这些所有的商业现象已极大的脱离了农业生产为本、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的新模式下,人们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和激发,每个人都把掩藏在脑海深处的创意、点子,以及隐藏在身体中的能量一股脑的挥洒出来。不管是年轻热血小伙子、亦或是中年人,都陡然爆发了。为点子而充满激情的奔走执行,为生活的更美好而充满热血的创造。

1978至1992这个时间段,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管控,群众通过自下而上的寻求发展。最终在相遇后,在国家鼓励真才实干,为社会做出正向贡献的政策下,投机倒把的企业或个人终被淘汰出局。第一波企业沉淀下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及管理制度也在摸索中探寻着方向并不断完善。

这个阶段,国家寻找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改革开放。而在这个宏观的方向指导下,更深更细的政策得以制定,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解决企业产权,以鲁冠球、王文京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成功了。这种改制极大的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解决了企业和主管部门、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矛盾。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社会的整体管控已走上正轨,这种在个别领域的突破,还是群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和争取。很多不利现象在这一时期爆发,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一些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的负面影响,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产生的贪腐现象严重。权力部门利用手中权力严重的干扰了市场自由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探索,国家开始寻求市场化机制和计划机制并行管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各种矛盾。却由于计划管控的平衡尺度未拿捏准,也抑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与当时很多国家转型向自由市场经济的做法不同。

在这个阶段,很多管理科学也被实践,很多成了日后管理科学的实践基石,如河北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厂长张兴让发明的“满负荷工作法”等。

而中国制造在疯狂的发展后,快速发展都会伴随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产品质量低劣。生产制造业繁荣后,钱的往来增多,金融业随之抬头,股市出现。运作资本开始出现在企业家的思维中。

国家自上而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出台政策调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市场经济,尤其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盛行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却也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恶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可控,没有带来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改革开放的趋势已定,其过程却也不乏走走停停,但是在改革者坚定的信念支撑以及正确的策略方法指导下。表面上的改革是姓“社”还是“资”的硝烟在弥漫着,争论如江面上迷眼的乱风,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却如水底之群鱼,坚定地向前游行。

每一次变革都蕴含着很多机遇,不管是国家的改革亦或是企业的改革。或者我们人生中的变化,勇于从变化中寻求机遇成就自己,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化。

当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后,即应勇于改变。坚定的听从内心选择,去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放弃。如我们的改革开放,有进有退,有不同声音,但是我知道这一定是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又如改革开放中那些下海的人们,勇敢的褪去了在当时看来极为光鲜的外衣,勇敢的与国家一同踏进改革的洪流,都终有斩获。

很多人都会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很多漏洞,一些人义无反顾的唯短期利益是图。短时间内获取了无数财富,终因收手不住而锒铛入狱,而经得住诱惑的人最终沉淀下来,走的更远获得更多的尊重。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念之间饱含了多少曲折,小恶小善皆由心起,心念却是行动的主导。

在过了第一阶段的看似无序的繁华和躁动后,国家和人民都摸到了一些感觉,市场经济正逐步加大影响并改变着这个国家。但在这个经济浪潮里,一些有智慧,善于发现和攫取市场资源的企业家们,暂露头角,而这些突出重围得以呼吸到很少人争抢的“新鲜空气”的人们,无不感到一种独特良好感觉。这些受当年开国领袖们深深影响的一代人,突然感受到领袖们的感觉,其中一些人开始忘我。在放开管控的环境里,国家的影响力似乎变得有些弱了,而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一段之后,部分先头部队抵达了一片繁华胜地,部分人开始滋生骄横情绪。诚然,这部分人群成功背后隐藏着自己无数的汗水,而实际情况是大家似乎忘记了

当年是国家放开政策才得以实现。导致了一批批的悲剧发生,尤以大邱庄事件为突出。这样的特例在改革过程中时有发生,而国家的适时引导以及处理方式在万马奔腾的社会中起到警示作用,为整体社会的安定和有序打着基础。

这一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极大增强,而市场营销资源却未曾爆发式跟上制造业发展。一些企业还在埋头于生产制造的时候,部分聪明的企业家开始抬头贪婪的抢夺市场营销资源。巨人公司的各种产品、爱多VCD、秦池酒,这一个个当年响当当的产品名称在经过广告这个新鲜的手段刺激下,迅速的被消费者接受。而起家于非商背景或经验的企业家们,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广告这把利器,短期战术获得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选择中,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不断地有巨星陨落,此时回头看来,才发觉这一颗颗的明星却犹如流星,耀眼的划过天际倏忽不见。

而也是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些至今为止给我们很大教训并激励着大家的案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先生,对营销的特殊见地让他赶上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科技路线赚的第一桶金。同样没能平衡好欲望,倒下了,却在几年后重新崛起。清理了倒闭欠下的债款,并开创了保健品和网游行业的多个营销先河,这种坚强的意志以给我们深深的感染。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改革开放欲加透彻。中国与世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经济、文化都在接收着西方的冲击,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餐饮领域变得强大无比。柯达、三星等外企也以其先进的科技产品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中国在接受着外来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通过输出“中国制造”在向世界推销着中国。一批弄潮儿不断地出国求学,立志回国创业,科技企业在他们手里茁壮成长,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的脊柱。

在改革开放中,冬天总是在交替的出现,这也印证了哲学里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但同时也如同哲学里说的另一个观点:改革在一直向前进。这期间前总理朱镕基对国家经济的铁腕运营让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矛盾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没有造城灾难式的后果。朱镕基承诺的五年内完成三件事情: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直至今日也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尤其是启动内需。这个政策让房地产行业由此深深的影响人民生活,也让当时很多苦苦挣扎的房地产企业一夜之间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接着由朱镕基亲自操刀的柯达对中国胶卷功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更为明确的显示出了“国退”的决心。这也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更专注于自己的行政职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刺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国家的收入更丰,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国家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在萌芽。从最早流传的一句广告词开始“中国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中国互联网启蒙了,瀛海威成了先烈,但这根本阻止不了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新浪、搜狐、网易的出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甚至出现了数家在全国网络行业里领先的企业,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日后在B2C和C2C领域成为霸主——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在创办10年后,它也越来越像一个帝国,尤其是淘宝网的迅猛发展,在中国C2C以及电子商务领域一骑绝尘,成为了绝对的行业第一。而马云对于淘宝这个日后发展成为相当于中国陕西省GDP的机构的管理风格里,很明晰的看出朱镕基主政时期经济改革中的方式方法。马云对淘宝定位为平台,在整个行业都在招聘技术人才的时候,马云有先见之明的提出互联网行业要多引入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在平台上造就了无数的明星商家,造就了无数财富人物的情况下,马云也未曾利用便利在平台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也使得急速发展的淘宝未失公允,导致怨声载道的商家逃离。

这一时期对“国退民进”改革的拥护和贯彻,也为日后中国民营企业冲入“世界五百强”阵营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一决策中伴随着很多不好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深度的调查过其间的很多企业并提出质疑。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一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利的。而很多企业在参与改制后,也进一步的激发了生产效率,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90年代起至今,财富在人民手中不断地积累,一个外国人胡润在中国推出了富豪榜。榜单每年都有变化,越来越多的非传统行业进入榜单,这些新经济代表人物在财富获取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阳光下赚钱。把握住新经济脉搏的科技行业人士,用很短的时间将财富从0积累到数以十亿、百亿计,让人艳羡的同时不禁感慨这个行业里流行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了。然而也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厚度,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有能力去抓住他。回望历

史,让自己更懂珍惜更懂充实自己的重要性。

纵观这30年,出现了很多昙花一现的风云人物,也有很多一直走到今天,堪称改革开放的活化石企业家。他们在这期间也取的了骄人的成绩,也获得过很多人的推崇,但是理智以及坚持让他们走到了今天,更为人们崇敬。而在历经沧桑之后,也能更稳妥的执掌企业向更高的目标冲锋。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读后感 篇7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读书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经济复苏、腾飞的奇迹。然而,改革开放的历程绝非一帆风顺,而是浮浮沉沉。正如吴晓波先生所说,奇迹是不可能延续的,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因此才要去推敲、归纳、想象、推测其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要使改革开放的辉煌奇迹转为常态延续下去,避免再次卷入奇迹中汹涌暗流,我们必须要客观认识改革开放历史中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内在机制和原理。本文将着重讨论改革开放中国企改革、社会价值观转变、计划与市场机制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市场体制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经济复苏、腾飞的奇迹。吴晓波先生以细腻生动的笔触,一方面从大处着眼,抓住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小处落笔,描绘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众生相。改革开放虽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但这一历程绝非一帆风顺,而是浮浮沉沉。正如吴晓波先生所说,奇迹是不可能延续的,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因此才要去推敲、归纳、想象、推测其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要使改革开放的辉煌奇迹转为常态延续下去,避免再次卷入奇迹中汹涌暗流,我们必须要客观认识改革开放历史中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内在机制和原理。本文将着重讨论改革开放中国企改革、社会价值观转变、计划与市场机制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中的国企改革

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其中国营企业便是公有制经济的支柱,负责国有资产的运营,任重而道远。国企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不乏停滞与挫折。历史教训说明,振兴国营企业,不是简单的责任承包制一用就灵、自主权利一放就灵、先进技术一引就灵,而是要从经营管理领域、资本产权领域,以及整个经济体制机制大环境等多方开刀。

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初期以扩权让利为主,继而借鉴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实行经营承包制。这一时期的经营承包制由于进一步扩大了国企的自主权,因而直接刺激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政府的随机干预。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推进,这一时期的国企改革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政府财政收入总体上有所好转。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承包制是一种扩权让利,或者说是前一轮扩权让利的自然延伸。在计划经济框架尚未完全打破的大背景下,承包制必然摆脱不了一系列的体制缺陷及弊端。比如,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在投资、收益分配、资产处理、人事任免等方面,还是要受制于政府的行政支配,无法进一步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同时,由于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依然缺位,企业财产受到国家兜底保护,所谓“承包制”也不可能真正“承包”得了责任。这个负面影响多体现为包盈不包亏,且企业经营短期行为严重,缺少长期战略和持续提高竞争力的动机。这可以用典型厂长马胜利的盲目企业承包的案例映证,没有深思旋风承包的可行性和经营风险,没有严谨的实地调研,承包技术随意,没有资源整合,没有管理、人才和技术输出,没有集团化经营的战略构想。

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后的十年中,改革进展迅速,大多数企业加快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法人治理结构也日趋完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到位,科学管理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问题还是出现在了最核心的产权问题上。

在经济学视野中,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其理论假设是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因此,除了部分在特殊领域必须居主导地位的国有独资企业外,对大多数国企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意味着必须变单一的国有产权重组为多元产权结构,“抓大放小”,允许国有中小企业以出售、并购等方式转化为其他产权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的大背景下,利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如果国有产权不能动,即使有改制或甚至是包装上市的举措,也很难说是建立了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于是,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个框架下,又首次正式提出并阐释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从内部调整,到融入到市场竞争体系,背后既有经验教训的影子,也蕴含着经济学的深刻逻辑。今天,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必须要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改革创新确保意蕴深刻,同时优化市场环境。

二、改革开放中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思潮的转向、人们价值观变化甚至异化的问题,是值得深究的。物质主义日渐猖獗,道德底线不断受到冲击,这些现象必然和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脱不开干系,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呈现的特殊性也是重要原因。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长期困扰,改革的每一项具体政策制度都具有模棱两可性,这使得当时每一个力挽狂澜的勇士的发展历程都带有打“擦边球”、违背穿越制度法律的灰色色彩。

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早期存在计划色彩残余,且缺乏规范的制度和游戏规则,使得许多人受到利益驱动而投机钻营,倒买倒卖、制造假冒伪劣、走私等恶性市场行为不断涌现,不但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使得对制度与道德的漠视得到默许。市场经济不仅是被释放的“精灵”,同时也可能是被释放的“恶魔”。

如今,市场经济已经不再被怀疑,市场的自发趋利性使得物质、功利的观念在新一辈中国人的价值观里默默扎根。如何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如何处理利益与道德的冲突,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或许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口头书面教化更有规约的力量。

三、改革开放中计划与市场的过渡

改革开放中计划与市场的过渡可谓是动魄惊心,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领域斗争以及政策的松紧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无疑是问题的核心。

改革初期,国企改革重点在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变革,而在其没有关注到的商品流通环节,则暗流汹涌。流通领域的异常活跃及自由主义倾向,是80年代中前期财富分配和积累的最主要手段。那个年代,市场上的商品主要由国营工厂生产制造。然而,这些国企受低效、僵化的国家统购统销的体制束缚,在商品的采购、定价、销售上没有自主权。而民营企业因价格和供给管制,更是时常遭遇有钱买不到原材料等问题,这大大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巨大的利润空间催生了一批从事跨区域倒买倒卖生意的“倒爷”们。

“倒爷”这股地下流通势力可谓是改革历程中最具象征性的一抹色彩,他们是经济市场化转轨期的“寄生物”。他们有的具有敏锐商品嗅觉和高效运作能力,有的具有裙带关系北京。他们的行为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在国家流通体制外建立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物流网络。一方面,借助这种生意,许多人赚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在这些“倒爷”的倒逼下,计划流通体系日渐丧失控制力,中国不得不重新考量、最终重建市场流通和资源配置的方式,走向自由化和市场化。

此后,便有了诸如1988物价闯关一类的市场化尝试。但由于理论指导错误、工作方法失误、双轨制下供求矛盾摩擦等各方面原因,第一次物价闯关失败了。总而言之,在社会生产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工农业生产所能承载的社会总需求只能适度,否则,国民经济过热乃至造成的社会震动就在所难免。这个意义上来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卖方市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之前,价格机制不具备形成的背景之前,试图以闯关来造就市场定价机制是不可能成功的。

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建设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高理论研水平,处理好重点攻坚与协同推进的关系,提高改革的协调性和普惠性。市场是效率最高的资源分配手段,如何利用好市场作为生产发展的武器,趋利避害,仍然是今后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2,北京,中信出版社。

2、王忠明,“国企改革: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7期,P10-14。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600字 篇8

时代在进步。70年代的中国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土鳖的雷锋帽,家里有个黑白电视机就算富贵人家了。到了80年代,起码饭不愁吃衣不愁穿了,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大家电洗衣机还是梦一般的存在。到了90年代,娶媳妇时新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成了基本要求,不论城市农村,大部分家庭有了至少一件大家电。然后是以后,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大部分人的住房越来越宽敞。这三十年是进步巨大的三十年,放在古代,绝对是一朝的盛世。虽然偶有波折,虽然有人时运不济,但总体而言,所有人都在向前走。

对这样的进步,我们应该有所感谢心怀感恩,感谢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少,感谢公平公正越来越多,更应该感谢所有中国人的努力。

2.三十年的反复、波折。

这三十年,虽然在前进,但难免曲折。为了保护国企,有几次大的宏观调控,打击了不少新生的私营力量;为了稳定,中断了对政1治改革的探索;为了税收,搞了分税制造成了房地产经纪的扭曲增长。三十年里,大浪淘沙的同时也埋没了多少英豪,褚时健、潘宁、李经纬、温州的八大王,皆在反反复复的**中折戟沉沙。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安全度过了摸石头过河的漫漫长夜,熬到了曙光初现;有些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干爹亲爹,企业被吞、个人流亡,从此杳无音讯。这三十年如同大海里的浪潮,进进退退,有的人被抛上了荒凉的岸边,有的人找到了寺恣。

3.成功的人共同点。

成功失败以何而论?是钱的多少,还是名的大小?没有一个合适的尺子来度量。姑且以财富而论,看看这三十年里涌出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吧。

第一是胆大。在改革开始之时,只有模糊的政策,没有实际的细则。每迈出一步,都可能是错,导致深陷囵圄之祸。那些在这黑夜中成功的人,都是胆量极大的。

让我敬佩的希望的刘氏兄弟,先从辞去公职回到农村创业,得顶住多少乡亲的蜚短流长;去珠海创业的史玉柱,也是辞了公职,之身去到珠海,找个屋子吃着泡面埋头40多天开发软件,何等痴狂;华西村的老书记,就冒着身家性命在村里偷偷搞加工,改革开放时抓住机会把村子搞成了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读后感 篇9

在对当年背景有一点了解了之后再来看《大江大海》,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内涵其中,震撼了几次之后开始产生了怀疑,我也相信作者本意是反战,以自身个例拓展开来讲述那个纷乱时代对不同的个人和他们的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冲击,读后感《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读后感》。间或换角度到大战场讨论人道问题,然后却看得我十分别扭,开始以为是成长教育背景所致,但是大篇幅的我国目前执政党军官的凶暴残忍与国民党军官的仁慈友善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人以为即使是真实的事例也不代表部队中的所有人。目前在看的《人在欧洲》,龙提出了一个“无意识的思维栅栏”,即报刊等传媒宣传的东西有可能运用了一些先行定义及某些共有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的约束甚至改变读者的判断力。我认为龙自己也形成了“无意识的思维栅栏”,如果是更加贴近国民党的台湾人民读起来,也许不会像我这种成长于红色背景的人这么敏感的发现这个问题,也就被“无意识的约束”了。

(引申阅读:《李敖揭批龙应台:1949哪来的大江大海?》,角度不同,感受不同,体验不同,想法不同)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400字左右 篇10

出人意料的,这本书开篇就说“此前的中国不堪回首,一场长达的文化浩劫几乎让国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是要称赞这位学者的勇气,明确点出了wenge的错误,还是在10年前,民众的包容性还不那么大的时候。为了说明中国此时的窘境,我想用一些数据来表示,“在金融体系上,1978年前的中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业,国营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3%。”银行几乎全是国家资产,国民手中握而无一物。感谢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同时,还应感谢他的理解与包容,他首次向国民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wenge刚结束没几年的情况下,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得不说小平同志眼光的犀利。

“无知”是幸运的。“如果在1978年,我们就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竟然有这么大,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追赶的勇气。”1978年的中国人民因为闭塞,不知道自己与世界竟存在大的差距,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万事开头难,我们都清楚,有个好的idea是第一步,但实践才是关键。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钱”从哪里来?“钱”真的太重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无比辛酸,但事实向我们证明它的正确。第一次尝试将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租出去,深圳顶着“卖国行为”的质疑与压力,“一意孤行”。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有妖魔作怪,一条路想要走通很困难。况且,事情往往不会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到那时,我们又要相处新的对策去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

有意思的是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北方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年最受欢迎的之夜排名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读后感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为科学家、医生、教师。与现今的反差实在过于明显,不过我们不能盲目地指责国民的愚昧,试想一下,在饭都吃不饱的窘境下,拿什么去发展国力。

有日本学者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最后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这描述的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但是甚至不用细想,现在也是这样。

上一篇:百科知识竞赛题汇总下一篇:春季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