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2024-10-16

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通用10篇)

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篇1

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孔庆东老师的《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书中提及“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华夏文明在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所谓的“蛮性”逐渐流失,尤其是从宋朝之后,这种精神越来越缺失,以至于边关不断受到侵袭,并最终被元朝所灭。而经历了明清两代,中国的蛮性精神几乎消失殆尽。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国力逐步提高,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清朝的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几乎占据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也因此当时的中国一直以天朝上过自居。虽然当时贪官很多,但是底层的人民群众生活也过的不错,每天抽大烟,玩烟壶,生活说不上的滋润幸福,极尽的享受。但是那个时候却缺乏侠义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牺牲精神。国家的事没人管,别人的事没人管。那么你能指望这样的中国人去与西方列强打仗,保家卫国吗?

反过来我们看西方列强,那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与中国相比,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们不怕失败,不怕损失,他们漂洋过海来到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面前,它就敢于打仗,他们无外乎想占便宜,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便宜,你说给个香港也行,你说给个广东也行,占一点便宜就可以了。这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俗称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败仗就打败仗,反正日子也过的不好,反正也没什么吃的喝的。但是没想到这样的天朝上国这么好“欺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造就了中国近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每当民族危机之际,中国的有识之士就站了出来,他们思索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船坚炮利,而我们没有工业,没有商业,于是清朝后期兴起了洋务运动,办铁路、办邮局、办工厂,外国有的,中国全有了,甚至有了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是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更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直至19世纪初期,五四运动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诸如鲁迅、陈独秀等,他们极力弘扬侠义精神。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就是侠义精神,力量很弱小,几个人制造一点炸弹,就去攻打衙门,一次次的失败,被杀头。其实他们去的时候就知道要失败,去之前就写好了遗书之类的,明明知道要死。但这是侠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何愁不强大。

于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怀着这样一种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了后,一代代的共产党员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这也才有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我们的新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人民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但与此相反的,国人的精神文明却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党群矛盾加剧,官商勾结,鱼肉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鲜有人伸出援手,等等。类似的事情屡屡见诸于报纸、媒体、网络。我不禁想问,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而拜读了孔老师的这本书,我想这也许是由于那曾经的侠义精神又一次的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消失了,人们又一次的沉迷子物质享受中,忘却了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们。因此作为一个执政党,有责任引导民众重拾牺牲精神,重拾奉献精神。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一方面要极力弘扬侠义精神,让更多的人明白侠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则,首先让自己具备侠义精神,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相信经过所有共产党员的努力,我们必能重拾侠义精神,重铸中华之魂。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2

有些书就是这样,看完合上之后,内心却依然久久无法平静。昨晚读完《激荡三十年》后,没经过梳理的各种纷杂念头折磨着我。今早,脑子里却突然冒出大时代三个字,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个大时代吗?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难度何其之大。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关系是非常有道理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牵扯在一起的。一旦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许许多多原先的理论以及靠这些理论生存、生活的人,又将如何自处呢?变化的绝不可能仅仅是经济体制,还会涉及到人心,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政治绝对不可能独善其身。邓公再强势,也无法让中央真正铁板一块。而越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就愈加铭感。政治就是最大的红线,谁敢踩到这条红线,绝不仅仅是让你事业和人生遇到挫折,更是会让你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此类国家很少是真正的法治国家,因此,做到这个地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法律。但是改革毕竟在进行,因此,很多人便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在这灰色地带,利用经济改革的大形势去实现事业上的抱负又或者仅仅是为了捞钱。纵观全书,虽然邓公等领导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贡献极大,但更多时候,我朝的改革其实是自下而上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等到做的人多了,中央渐渐就松口了,于是才可以说了。可是,即使是只做不说,也要看大形势,稍稍踩线或许可以,一下子越线,恐怕真的只有死路一条。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切勿螳臂当车。仔细研读政策法规的变化,才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火上浇油,而另一些时候真的应该见好就收。

在经济体制转型最初的年代里,踩得好,一夜暴富并不是梦。倒卖批文、囤积原料商品、内幕消息、管理层MBO、官员的寻租,究竟肥了谁呢,这是否是经济体制转型中不可避免的原罪,又或者是全民利益遭受的极大损害?贫富分化到如今地步,只对增量进行微小调整,是否有效?因为真正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恐怕是财富的存量。那些在早期靠着“不能说不能认”的手段暴富的人们,绝大部分只会越来越富有,而不会缩小与平民的差距。可又有什么真正公正的调节手段呢,真正对过往历史进行清算,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什么都不做,又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们公平吗?

二,这三十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全书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浮现如此之多传奇般的企业家,诸如陈天桥、郭广昌、丁磊、任正非、柳传志、李东生、鲁冠球、李书福、马云、史玉柱、张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国演义》中层出不穷的英雄任务一般。他们中许多许多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陈天桥毕业后顺风顺水到陆家嘴集团工作,迅速当上董秘,决定辞职创业之时,单位正准备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劝他分了房子再说,他却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陈天桥,更让人感动的是李书福,为了进入被央企垄断的汽车行业,曲折反复,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为了心中那个造汽车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中国的车价才从云端被拉到了地上,成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读了那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一点决心,多一点魄力,多一点坚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谁能预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败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吗?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3

读 书 笔 记

题目: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12级 电信1 班

姓名: 王鑫

2013 年 4月1日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读了《激荡三十年》,原以为这是一本很枯燥的政治性读物,可当我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书里面讲诉的每一个故事时而让我热血沸腾、时而悲哀惋惜、时而让我激动愤怒,读这本书很难让我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由青年学者吴晓波按年编写的企业史,该书讲诉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近30年发生在中国激动人心的世事变迁,作者从民间角度出发,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与发展之路。

读《激荡三十年》,我仿佛从走了1978—2008年这激荡三十年的改革之路。让我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了三十年发生在中国的各项大变化。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这三十年让中国的经济、综合国力却发生了质的飞跃。虽然每一段历史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但是1978—2008年中国,确实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读这本书不仅是读的是三十年改革之路,还读的是企业家们的人生百态。书中列举了上百位企业家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这些当中,有成功的,如联想的老总柳传志,阿里巴巴老总马云,海尔老总张瑞敏,创立万科的王石,带领华西村农民发家致富的吴仁宝等等,其中也有

昙花一现的,如南德集团的老总牟其中,带领大邱庄成为当时的首富村的禹作敏等。不论怎么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参与这次史无前例的经济、政治改革。他们的探索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必须有着令人敬佩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要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敢于抓住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十年的风雨,让我们有过无数的欢喜,同时也有过无尽的哀叹,欢喜的是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为我们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开创的民营企业至今也还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又在哀叹,哀叹的是有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去竞争,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流落得身败名裂。

这三十年的历史不可能在重现,我们也很难在找到一个全民创业的时期,也很难再经历那个只要有胆量,有魄力就能成发家成名的时代。当今社会需要的企业不仅仅是能带动国家GDP的增长,还需要的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生产出优质产品,为人民带来实惠的企业。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4

去年股市节节败退之时,阅读了小费雪的《荣光与原罪——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100人》,也读了戈登的《伟大的博弈》。都说读史能够明智,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人,有太多如雷贯耳的公司,在历史的大潮中灰飞烟灭。此刻再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感觉更深刻,三十年也是挥手一瞬间,多少风流人物,今昔在何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标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功绩的书,同样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杂谈或戏说,而是一部类似于黄仁宇先生书写大历史般的商业史,作者吴晓波先生用难得的历史与经济的视角将30年政治、经济、人文交织的错综复杂的中国商业史进行了全景式、大局观的梳理,书中涉及到的众多经济人物,如柳传志、王石、张瑞敏、刘永好、李东生、鲁冠球、任正非依然风流今朝,而褚时健、顾雏军、黄光裕已大浪淘沙,唏嘘……

这又是一部国企、民企和外企逐鹿中原、尔虞我诈、互相利用的企业发展史。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30年了,中国出了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这些强大的企业,但终究没有出现像可口可乐、微软这样的伟大的企业。还要多少年呢估计谁也不敢肯定的说。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5

改革开放了,中华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行动起来挣钱,被释放的精灵在基本没正形的规则之下蓬勃生长着,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一定的权力和责任被下放,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后,人们感受到了分封的快乐。

人们突出樊笼之后争相为生活而奋斗的状态早已定格。各种私人商业机构涌现:背着照相机到各乡照相的照相员、在家扎风筝售卖的乡里乡亲、从特殊渠道买做月饼的设备在乡里生产月饼、买一台面条机就在村里开卖自制挂面、做一架马车往返于各乡镇的非机械化“六根棍”,这些所有的商业现象已极大的脱离了农业生产为本、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的新模式下,人们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和激发,每个人都把掩藏在脑海深处的创意、点子,以及隐藏在身体中的能量一股脑的挥洒出来。不管是年轻热血小伙子、亦或是中年人,都陡然爆发了。为点子而充满激情的奔走执行,为生活的更美好而充满热血的创造。

1978至1992这个时间段,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管控,群众通过自下而上的寻求发展。最终在相遇后,在国家鼓励真才实干,为社会做出正向贡献的政策下,投机倒把的企业或个人终被淘汰出局。第一波企业沉淀下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及管理制度也在摸索中探寻着方向并不断完善。

这个阶段,国家寻找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改革开放。而在这个宏观的方向指导下,更深更细的政策得以制定,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解决企业产权,以鲁冠球、王文京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成功了。这种改制极大的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解决了企业和主管部门、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矛盾。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社会的整体管控已走上正轨,这种在个别领域的突破,还是群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和争取。很多不利现象在这一时期爆发,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一些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的负面影响,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产生的贪腐现象严重。权力部门利用手中权力严重的干扰了市场自由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探索,国家开始寻求市场化机制和计划机制并行管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各种矛盾。却由于计划管控的平衡尺度未拿捏准,也抑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与当时很多国家转型向自由市场经济的做法不同。

在这个阶段,很多管理科学也被实践,很多成了日后管理科学的实践基石,如河北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厂长张兴让发明的“满负荷工作法”等。

而中国制造在疯狂的发展后,快速发展都会伴随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产品质量低劣。生产制造业繁荣后,钱的往来增多,金融业随之抬头,股市出现。运作资本开始出现在企业家的思维中。

国家自上而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出台政策调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市场经济,尤其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盛行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却也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恶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可控,没有带来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改革开放的趋势已定,其过程却也不乏走走停停,但是在改革者坚定的信念支撑以及正确的策略方法指导下。表面上的改革是姓“社”还是“资”的硝烟在弥漫着,争论如江面上迷眼的乱风,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却如水底之群鱼,坚定地向前游行。

每一次变革都蕴含着很多机遇,不管是国家的改革亦或是企业的改革。或者我们人生中的变化,勇于从变化中寻求机遇成就自己,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化。

当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后,即应勇于改变。坚定的听从内心选择,去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放弃。如我们的改革开放,有进有退,有不同声音,但是我知道这一定是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又如改革开放中那些下海的人们,勇敢的褪去了在当时看来极为光鲜的外衣,勇敢的与国家一同踏进改革的洪流,都终有斩获。

很多人都会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很多漏洞,一些人义无反顾的唯短期利益是图。短时间内获取了无数财富,终因收手不住而锒铛入狱,而经得住诱惑的人最终沉淀下来,走的更远获得更多的尊重。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念之间饱含了多少曲折,小恶小善皆由心起,心念却是行动的主导。

在过了第一阶段的看似无序的繁华和躁动后,国家和人民都摸到了一些感觉,市场经济正逐步加大影响并改变着这个国家。但在这个经济浪潮里,一些有智慧,善于发现和攫取市场资源的企业家们,暂露头角,而这些突出重围得以呼吸到很少人争抢的“新鲜空气”的人们,无不感到一种独特良好感觉。这些受当年开国领袖们深深影响的一代人,突然感受到领袖们的感觉,其中一些人开始忘我。在放开管控的环境里,国家的影响力似乎变得有些弱了,而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一段之后,部分先头部队抵达了一片繁华胜地,部分人开始滋生骄横情绪。诚然,这部分人群成功背后隐藏着自己无数的汗水,而实际情况是大家似乎忘记了

当年是国家放开政策才得以实现。导致了一批批的悲剧发生,尤以大邱庄事件为突出。这样的特例在改革过程中时有发生,而国家的适时引导以及处理方式在万马奔腾的社会中起到警示作用,为整体社会的安定和有序打着基础。

这一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极大增强,而市场营销资源却未曾爆发式跟上制造业发展。一些企业还在埋头于生产制造的时候,部分聪明的企业家开始抬头贪婪的抢夺市场营销资源。巨人公司的各种产品、爱多VCD、秦池酒,这一个个当年响当当的产品名称在经过广告这个新鲜的手段刺激下,迅速的被消费者接受。而起家于非商背景或经验的企业家们,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广告这把利器,短期战术获得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选择中,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不断地有巨星陨落,此时回头看来,才发觉这一颗颗的明星却犹如流星,耀眼的划过天际倏忽不见。

而也是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些至今为止给我们很大教训并激励着大家的案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先生,对营销的特殊见地让他赶上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科技路线赚的第一桶金。同样没能平衡好欲望,倒下了,却在几年后重新崛起。清理了倒闭欠下的债款,并开创了保健品和网游行业的多个营销先河,这种坚强的意志以给我们深深的感染。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改革开放欲加透彻。中国与世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经济、文化都在接收着西方的冲击,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餐饮领域变得强大无比。柯达、三星等外企也以其先进的科技产品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中国在接受着外来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通过输出“中国制造”在向世界推销着中国。一批弄潮儿不断地出国求学,立志回国创业,科技企业在他们手里茁壮成长,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的脊柱。

在改革开放中,冬天总是在交替的出现,这也印证了哲学里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但同时也如同哲学里说的另一个观点:改革在一直向前进。这期间前总理朱镕基对国家经济的铁腕运营让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矛盾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没有造城灾难式的后果。朱镕基承诺的五年内完成三件事情: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直至今日也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尤其是启动内需。这个政策让房地产行业由此深深的影响人民生活,也让当时很多苦苦挣扎的房地产企业一夜之间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接着由朱镕基亲自操刀的柯达对中国胶卷功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更为明确的显示出了“国退”的决心。这也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更专注于自己的行政职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刺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国家的收入更丰,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国家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在萌芽。从最早流传的一句广告词开始“中国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中国互联网启蒙了,瀛海威成了先烈,但这根本阻止不了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新浪、搜狐、网易的出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甚至出现了数家在全国网络行业里领先的企业,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日后在B2C和C2C领域成为霸主——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在创办10年后,它也越来越像一个帝国,尤其是淘宝网的迅猛发展,在中国C2C以及电子商务领域一骑绝尘,成为了绝对的行业第一。而马云对于淘宝这个日后发展成为相当于中国陕西省GDP的机构的管理风格里,很明晰的看出朱镕基主政时期经济改革中的方式方法。马云对淘宝定位为平台,在整个行业都在招聘技术人才的时候,马云有先见之明的提出互联网行业要多引入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在平台上造就了无数的明星商家,造就了无数财富人物的情况下,马云也未曾利用便利在平台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也使得急速发展的淘宝未失公允,导致怨声载道的商家逃离。

这一时期对“国退民进”改革的拥护和贯彻,也为日后中国民营企业冲入“世界五百强”阵营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一决策中伴随着很多不好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深度的调查过其间的很多企业并提出质疑。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一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利的。而很多企业在参与改制后,也进一步的激发了生产效率,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90年代起至今,财富在人民手中不断地积累,一个外国人胡润在中国推出了富豪榜。榜单每年都有变化,越来越多的非传统行业进入榜单,这些新经济代表人物在财富获取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阳光下赚钱。把握住新经济脉搏的科技行业人士,用很短的时间将财富从0积累到数以十亿、百亿计,让人艳羡的同时不禁感慨这个行业里流行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了。然而也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厚度,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有能力去抓住他。回望历

史,让自己更懂珍惜更懂充实自己的重要性。

纵观这30年,出现了很多昙花一现的风云人物,也有很多一直走到今天,堪称改革开放的活化石企业家。他们在这期间也取的了骄人的成绩,也获得过很多人的推崇,但是理智以及坚持让他们走到了今天,更为人们崇敬。而在历经沧桑之后,也能更稳妥的执掌企业向更高的目标冲锋。

激荡三十年 观后感 篇6

2008对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法忘记以及不可忘记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迎来奥运会;遭受了冰冻灾害,大地震和金融危机;两岸实现了大三通;从1978到现在为止的激荡又而神圣的30年的改革开放画了一个漂亮句号。

那么在这漫长而又弹指一挥间过去的30年,我们中国发生了什么?社会上有了哪些变化?这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30来临的春天 年的经济和就业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保持着年均9.8%经济增长速度,其GDP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

尤其是奥运这个筛选机制,给了中国举办奥运的机会。这让中国的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2008年,西方国家先后陷入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9.9%的增速;出口持续增长;贸易顺畅;在十月份,再创了纪录,当月出口同增长19%。

从就业情况看,中国前三季度,新增就业936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9万人,完成全面目标任务的119%。

进入2008年以后,国民的幸福感和快乐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不仅仅是跟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人民物质财富的增加有关,而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高在其中起了更大的作用。

二,30年后的青年

在奥运会期间,100多万奥运青年志愿者对奥运顺利进行的贡献当然是不可磨灭的。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城市志愿者用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向中外宾客展示着微笑和真诚。

许多国外媒体评价,这些志愿者借助奥运会的契机,最大程度地激发和汇聚了中国志愿服务的“愿动力”,广泛传播了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觉得30年后的青年(当然也包括我),跟以往时期的青年相同之处在于全心全意的爱国精神,更加明显之处在于我们懂得了主动的负责;懂得了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

三,30年的沟通

奥林匹克提供了宣传、展示、交流的舞台,增加了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的机会。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在世界范围进一步得到广泛传播,让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文化交流和碰撞使中华民族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再放异彩,铸就辉煌。

四,30年后的社会问题

1.改革开放30年里,一直存在着两个《中国》。经济强劲成长的中国和体制消耗严重,道德底线脆弱的中国。后者,正成为中国进一步前行的障碍,改革仍然任重到来。尤其是这几年,整个社会的道德问题,有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九月十一日,中国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三鹿》,被曝出在婴儿奶粉中,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对整个奶制品行业进行排查。结果,让全国人民无比的失望。包括《蒙牛》,《伊利》等各大知名企业在内的中国奶业集体沦陷。之后的几个月,多个国家紧急宣布从中国禁止进口奶制品。

中国的假冒伪劣问题,将近30年里的劣根性,而且还未解决掉。从奶粉事件里就可以看到,这乃至是整个奶粉行业的潜规则。事情被曝光以后,整个行业还希望以隐瞒的方式来解决掉问题。我觉得就从这个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伦理道德和企业家精神的建设到现在还仍然是个很大的课题。

2.在3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基本的道德认知渐渐被人们遗忘,而财富逐渐的变成每个人心中唯一的价值标准,这背后现实是中国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的脱节正日益严重。就算是25年前百万民工下渡江时的火车站里的场景,和现在春运期间的场景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火车变得更快,火车站变得更大了。

在甘肃,新疆这样的贫困地区里农民孩子的上学是极为辛苦的。当很多人向他们问他们的理想时什么的时候,“我想长大后做饭”,“我想打工”等回答往往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和沉重。这种沉重我觉得并不来自于他们生活中的这种痛苦,而来自于我们不能让这一代孩子丧失希望。如果让他们理想和希望依旧锁定在这种狭小的范围之内的话,中国底层的改革只会存在于表面,不会是根深蒂固的。

你了解中国吗?

当我们大学生每天都非常享受大学里甜美的时光的时候:好不吝啬的打开钱包的时候;每天都高声谈论中国,谈论世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底层的人在想什么吗?我们了解他们吗?如果不了解,那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论中国呢?朋友,每当你变得豪情的时候,希望你自省一下,多一分谦卑。

3.在持续增长的30年之后,中国的劳资水平仍然是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50与此同时,中国却是全球百万富翁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就在不久之前,发生了这么一件令人即悲伤又让人深思的事情。

高某晚上下了班,过马路时被一辆奔驰所撞到了,事情发生之后,奔驰逃走;救护车把伤者送到了医院。由于伤者身上没有足够的钱,所以去了医院以后他被扔在急救室的地上,没有人为他治疗。之后,经过一位好心护士的帮助一下,跟他单位的一个同事取得了联系。那个同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医院,付了1000多元以后,医院才开始为他开药。

这事让我有了两种想法。一是,我们以后为了避免这种突发事故的发生,随时要在身上带足够的钱才行吗,难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已经过时了吗?二是,如果当时的奔驰,不选择逃跑,而是把那个人送到医院的话,我觉得事情不会恶化到这个地步的。这样一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是反映出了,我们社会中的有一些人财富确实多了很多,可是相应地另一面少了很多。如果把这个人比喻成一个鸟的话,右边的象征着财富翅膀很壮,可是另一个象征着道德和素质的翅膀很弱,那么请问这个鸟可以飞的更高更远吗?

4.当今社会的飞快的发展,让居民的住房问题变得更加紧张。房价的只涨不跌情形,让很多想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的人(中低收入和低收入人口)感到了的失望和困惑。如果在这里谈论政府的责任和任务的话,这当然是,政府要保障提供房子给这些部分人群,让他们要买得起房,得到别人都能享受得了的日子。这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要具有的特征。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800字 篇7

务必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齐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务必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篇8

首先,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令人困惑。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很多时候是游离在国资或外资背景的企业之外,艰难生存,他们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充当了改革的试验者,但往往当条件成熟了之后,有资格摘取果实的却并不是他们。而当执政者发生犹豫或妥协时,被推出来示众的却是他们。他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做过多的无用抗争,而继续寻找被忽略的夹缝以求得生存。纵观三十年,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这些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的参与,才渐渐形成了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模式,而市场的出现才催生了竞争机制,有了竞争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到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大的就业基地,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但是当更多的外资借着全球化的脚步进入这个国家各种重要行业的时候,民营企业依然被很多领域阻挡在家门口。这样的一种不公平和不平衡,不免使人困惑和唏嘘。

其次,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企业依然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低水平的层次上靠打价格战为生,这和当前低素质的劳动力条件分不开,也和中小企业缺乏技术投入的实力有关。我们曾自豪于我们是世界工厂,但是现在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只是装配车间,很少技术含量,况且就是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我们也做得并不好,中国产品往往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我们的优势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这也正是这三十年间,大多数的企业都只昙花一现的原因。像鲁冠球,张瑞敏,柳传志等依然还活跃在开创初期的行业里的,实属凤毛麟角。即使这样的企业,他们也并不是因为技术领先或质量上乘而得以不败,想要坐稳坐强,对他们来说依旧任重道远.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在近期内还看不到有明显变革的可能。

第三,我国目前的国企绝大多数是垄断行业,这种靠国家背景和资源立足的企业究竟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他们能不能作为支撑起我们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柱,他们又是不是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从而让更多的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他们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吗?

第四,执政者究竟选择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策略,他们眼里的“民”究竟代表了谁?

如果说改革初期因为朱镕基实行了抓大放小的战略,而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话,那这一战略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国退民进的效果。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转制,使一大批原来的经营者成了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无疑是最大的得益者。这其中的很多企业,正是因了所有制的改变而重新焕发出生机,再度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企业的员工,也有了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释放了更多的自主权,当面对自己并不很确定的新生事物时又能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使生产力和积极性都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带动了市场消费的活跃繁荣,这是一段良性循环的美好时光。然而,由于初期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矛盾爆发频繁,使政策的走向发生了偏移,政府更倾向于回到加强中央控制的局面,试图通过中央的协调而使过激的矛盾得以缓和。也许矫枉过正了,再度的中央集权之下,国有资本的不断壮大和民间资本的相对萎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的矛盾,大量国有资本的积累最终又有限地用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当中,原来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更多没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的发展却障碍重重。国进民退的格局不免让人想到“与民争利”,而争来的利究竟肥了谁的腰包?

第五.如何更理性地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并购事件曾被炒得沸沸扬扬,最终以商务部的否决而暂时告终。如果这种民间的纯竞争性行业的并购也需要举起民族主义大旗的话,令人惊讶的却是,为什么我们的石油、银行等事关国家安全保障的领域的股改,却可以以向外资定向融资的方式一路畅行?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怕被资本主义企业渗透或消灭,有一股很顽强的势力坚决反对与国外合资或被外企收购,朱镕基为此曾感慨,就那么几个胶卷,难道还能让社会主义变了颜色。当政治思维试图主导商业行为时,企业和企业家也许就离末日不远了。而在一个传统的以政治为纲的历史背景之下,要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又有着怎样强大的阻力

最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道德的底线不断被刷新,我们却仍未找到有效的制约手段来遏止它,相反这条底线还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踩踏和蔑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900字左右 篇9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经济陷入了迷茫的时期。大家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却又找不到指引的光芒。顾准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然而没有见证到改革开放的开端就去世了。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照亮黑暗,惠及了整个神州大地,他坚信着的“中国的神武景气终将到来”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三十年的变迁

这最近的三十余年,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三十年。很难想象没有这段时间的变革,我们又会体验怎样的生活。然而史料繁杂、众说风云,只是想略微了解的话,《激荡三十年》不妨为至上之选。它可以在你脑内自动构建出一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录片,旁白就是书上的文字。

1978年,国家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始呈星火燎原之势,科学和教育两条腿还未开始爆发力量,通往世界的大门重新打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之初尚还有我们现在难以理解的法律政策:在1983年之前,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要被抓去,甚至坐牢。直到深圳特区建立时,仍有官员批评说:“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的以外,已经没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了”。甚至有某省一位官员在参观完深圳后回家伏床痛哭,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些被过去观念束缚的官员并未意识到,市场经济能迸发出多么大的能量,并且这种能量是在刺激经济快速发展,而非影响体制稳定。

到了90年代,经过全国上下十余年的努力,顽固的计划思维被打破了,人们打开怀抱接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亏损的国营企业被民营企业逼入死路。这些民营企业以民族企业自称,展开了反击国外企业的复兴之役,中国经济进一步繁荣。国企则靠股票上市和“抓大放小”,在民企的围堵中喘了口气。商业战争的硝烟与杀气,在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愈演愈浓。

企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凭借政府的政策开放和企业家的自力更生,过去拒绝商品流通的中国如今已经和世界贸易难以分割。我们有意识、有信心走出去,还能坚强地抵抗金融风暴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也终于意识到曾经被自己欺压的“东亚病夫”如今茁壮成长到可以与他们一战甚至胜利,开始以反倾销的手段企图阻挡中国伸进世界各个角落的触手。这场贸易战打得很艰难,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政府都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对方也有战败之时。“勤劳的中国人”不一定赢,但一定会赢下去。至少到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表现已颠覆了整个世界对我们的认知。

对我的变化

作为一个95后,在读这本书前对改革开放都没什么概念,也感觉不到什么是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确确实实是在影响着我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从吃的来说,小时候期待着过年,不止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服,还因为年夜饭都是一年都吃不到一两次的好菜,各种大鱼大肉。而现在,鱼肉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家常菜,我们不再为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发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食粮。

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知识,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中国在这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这三十年的沧桑岁月。也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曾经是一个穷国,也曾是受过别人欺凌宰割的弱国。还让我知道了光荣属于继往开来的年轻一代……

这本书分了六个篇章,分别是:改革篇、开放篇、发展篇、民生篇、和谐篇、未来篇。因为我是一个农村小孩,所以我对改革篇印象最深刻。我曾从爷爷奶奶话中知道了30年前的房子大多是草房。妈妈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十岁才上一年级,而且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而且由于没钱没粮,经常都是一天只吃两顿饭,还只能吃瞎或小麦糊糊。妈妈小时候生病了,没钱看病,就只能拖。上中学的时候,做梦都想有一台黑白电视机……

现在好了,农村都盖起了一座座漂亮、结实的楼房。家家户户不仅用上了电灯、电话、电风扇,而且彩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相继进入了千家万户。如今一家人大多有两三部手机。家家户户的粮仓里都装满了粮食,牲口吃的粮食远远超过了人,再也没有人会饿肚子,也再没有人会为吃穿发愁。这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们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深深地感到:我应该好好珍惜这美好的年代,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开放篇中让我了解到对外开放、中外合资给我们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发展篇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中国把“垃圾”改名叫“能源”,“嫦娥”扶摇上月球、“鼠标”一点看世界,并且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我们中国再也不是让别人任意欺侮的弱国了。民生篇让我知道了“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医疗保障保民生”、“学生今年上学又省钱了”、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它不仅让我知道了这次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了解到了全国上下及世界上的各界爱心人士对我们四川人民的无限关怀和帮助。让我认识到了在困难面前,团结友爱、真情互助就是打垮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和谐篇让我了解到了“八荣八耻唱响文明”、“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高尚品质。未来篇让我了解到中国以后可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全民应该义务植树,我们要做道德高尚的中国人。

上一篇:给予诗歌下一篇:结婚典礼家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