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研究

2024-10-15

中国史学研究(共12篇)

中国史学研究 篇1

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与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前不久在宁波联合主办了以“科学发展与全民阅读”为主题的第十次年会, 70余位代表就“全民阅读的危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新任会长徐雁在发言中阐述了“危机”的具体表现: (1) “公众阅读”遭遇深度冷遇, “书香社会”建设口号不能落实; (2) “生存压力”严重侵占阅读时间, “时尚生活”大量分割阅读空间; (3) “图册产品”大行其市, “读物精品”严重不足; (4) “左书右网”轻重失度, “前语后文”偏正失衡; (5) “信息焦虑”泛滥于时, “知识渴求”动力乏劲等等。所有会员一致认为, “拯救阅读”应成为中国阅读学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

中国史学研究 篇2

摘 要

东方人自古以来重视风水学说。“风水”的概念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界所有无形、未知的事物起敬畏之心,而且相信凡事要能未雨绸缪才好。传统的风水在我国住宅选址、规划中几乎无所不在。这种古老的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游离在宗教与民俗之外,并披上一层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它实际上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文首先界定了所研究的室内设计学的范围,阐述了现代卧室的涵义。探讨了风水学本身存在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并围绕室内居住空间环境的构建要素,逐项阐述了风水学在居住空间环境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了风水学在现代居住环境中的应用分析,总结出传统风水学的价值基础及其给现代卧室带来的积极影响。在现代卧室设计中,研究风水学与室内居住环境的耦合关系,将风水学理论正确运用到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探求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最大程度的与自然相协调,使居住环境的设计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在传统文化处理手法及美化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手法的指导下,结合对风水文化的艺术层面的思考和案例分析,将住宅空间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总结与展望风水学在居住环境中的塑造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风水学 现代卧室 健康 和谐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on the Interior design of modern living space and the traditional geomantic omen ABSTRACT Asians are attach importance to fengshui theory since ancient times.”Fengshui”concept stems from human nature for all the invisible,unknown things from the heart of reverence,and they trust that everything need to take precautions.the traditional geomantic omen is almost ubiquitous at the residential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 in our country.This ancient doctrine has been drifted away from the outside the religious and folk custo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and it is always covered by a superstition layer.But in fact it is a natural science which include geography,geology, astrology, meteorology, study of landscape,architecture,ecology and human life 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information integrated.First the paper define the scope of interior design study, elaborated on the meaning of interior living environment.Explored the inherent meaning and value of science of Fengshui study, and around the building elements of interior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Item by item elaborate the role which fengshui to build in the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al study.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alysis the using of fengshui study in the modem living environment,summed up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fengshui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which it brought to the interior living environment.In interior environment design,Research the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fengshui study and interior environment And put the theory correct use into the design of modem living environment.Explore how to respect for nature,in harmony with nature,coordinate will the natural at the greatest degree,enables the environment design to achieve an effect which harmony i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radi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beautify the living 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sign techniques.Combined the art of fengshui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hinking and case analysis,put the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Finally summary And prospect shap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engshui study in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fengshui study,interior living environment,harmonious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II 绪 论·····································································································1 1 现代卧室设计与传统风水学要素归纳··························································2 1.1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理论基础··································································2 1.2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构成要素··································································2 1.2.1天····························································································2 1.2.2 地··························································································2 1.2.3人····························································································2 1.3现代卧室设计与传统风水学···································································3 1.3.1 现代卧室设计运用传统风水学的必要性···········································3 1.3.2 现代卧室设计运用传统风水学的科学性···········································3 2 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体现的风水布局及色彩运用································4 2.1 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体现的风水布局·······································5 2.2 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体现的色彩运用·······································5 2.3 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的玄关···················································6 3.基于中国传统风水学现代卧室设计布局方位及禁忌········································6 3.1 卧室方位·······················································································6 3.2 卧室禁忌·······················································································6 结束语·····································································································8 参考文献··································································································11 致 谢·····································································································1

2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绪论

风水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合理的科学理论和内涵而长存、并且走出国门。乃是我华夏文化之幸,更是我们风水业界之幸。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国家昌盛、民众乐业、社会和谐的景象,也有一定的原因是依存风水学去伪存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传统风水学是一门值得研究、发展的实用科学。通俗的说,它就是一门趋吉避凶的实用绝学。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现代卧室设计与传统风水学要素归纳

1.1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理论基础

风水学的理论基础,是被世人称作华夏文化之源的传统“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古代哲学经典《易经》和《老子》,五行说则主要来源于《尚书·洪范》,后人统称为“阴阳五行”学说。而它们又共同来源于“河洛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阴阳五行”这套对宇宙构成、事物联系及社会发展规律予以探讨、阐述又高度抽象的学说体系,正是我们华夏乃至世界东方的文明之源、文化之源。世界上独一无二绵延5千年的文明古国,必定有它流传至今的原由。它讲究万事万物阴阳变化、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正是我们人类历来所追求和向往的。

1.2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构成要素

1.2.1 天

风水学又称“时空学”,即是以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变化来研究、探讨吉凶祸福,从而为人逢凶化吉的一门学问。我认为,风水学至少是个四维空间。其构成要素为:天、地、人。不过风水学所说的天、地、人绝非空洞死物,而是实有所指,讲的是宇宙天体对地球和人类的不断影响。

风水学上的天,并没有超出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也许因为时代所限认识有误,又或者人为地故意神秘风水学,例如古代有的风水书,有的将太阳系外的北斗七星、二十四星宿什么的都往风水理论上靠,导致我们有时候会分不清风水和迷信的概念。

古先贤所作的河图、洛书,即后人所指的九宫八卦图。河图正是太阳系十大星辰平面模型,而洛书则是九大行星平面模型。这就是风水上常用、一般人也熟悉的九宫图的来历,风水的应用就是在这九宫八卦图及其1到9九个数里面做文章,其实并没什么神秘可言。当然,至于实际应用中,则又有它的变化莫测,恰符合《易经》的简易、变易、不易之道。

天体是永远变化莫测的,风水的吉凶却有它的时间性,所以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百年吉昌的风水宝地。有居心叵测的风水“高人”,会经常对顾主说:我给你看的风水,保你世代富贵,其实这都是不可靠的。还有不信风水学的人,就会反说:紫金城风水应该是很好的,奈何明、清两朝的还是照样覆灭,这就只能归于信则有,不信则无了。以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工作、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空间来言,讲究说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实只不过是古人把对环境要求的用形象化的描述来使之听起来更吉利,通俗说来,就是山要绵延起伏、水要曲折环抱,这样才能藏风得水、生气勃勃、身心健康、人杰地灵了。这也就是所谓的风水吉地。

1.2.2 地

上述是“方位”的定位问题,还有必不可少的“方向”问题。如果说所处的地理位置好不好、周围环境佳不佳对风水有一定的影响人们普遍能接受,那么,特定的位置因为方向不一样,凶吉也不一样的观点,有些人就想不通了,乃至一些业内的所谓“高人”也不一定能很清楚。很多风水师往往就在这一点上跌跟头了,轻则会坏了风水学的名声,重则会给顾客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如:吉地凶向凶多吉少,凶地吉向平平到老。可哪种相是凶又没在书上直说,这种理论在风水书上比比皆是。所以风水界有句行话:明白者自会明了,不明者到老不明。由于滥竽充数,居心叵测的风水师过多的原因,风水学在现在几乎被扼杀,如今,最传统的学问变成了最生疏的知识,可悲乎?实在是现在社会上沽名钓誉的风水“名师”太多,而真正有实学的明师却没有多少,这也是风水学为何从最传统变为最生疏的根本原因。其实假作真时真也假,也因为风水经典书用词的晦涩难懂,阻碍了其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这也是风水学多年来在国内难以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1.2.3 人:

风水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追求天、地、人三合一,使人“与天地参”就是风水学的终极目标,这与我国建造“和谐社会”理论可谓一脉相传。从风水学理论来言,天地间所以事物都是由气、数和象三者组成,即能量、信息和形状态势。有气则有数,就会有形态,反之也是。三者共存,互为因果,互相对应,密不可分,却又界限分明。风水学一边引导人类如何充分利用天地自然间的信息、形态和关系,以了解到更多对自己有利的能量而获吉祥,同时又强调保护、修缮周边自然环境以及和睦的邻比关系等的重要性。如:修桥铺路存一念之善多吉利,清淤栽树积百年之德荫后代。看似乏乏,实则有理。所以,真正的风水学是讲究理法并存、取予互应的。

再者,人与人各有不同,机缘各异。所谓的风水宝地,对普遍的人而言确实有利,但也并非对每个人而言,有的甚至会相反吧。这主要是每个人的命数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

这样看来,风水学是一门机器丰富的综合性实用学科。它包含了天文学、地理学、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人体科学以及环境学、建筑学、社会心理学等。

1.3现代卧室设计与传统风水学

1.3.1 现代卧室设计运用传统风水学的必要性

风水学讲究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这种务实的思想在因地制宜上很客观的被表现出来了。即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特例执行的办法,使人与建筑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从而达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相辅相生的效果。现在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已今非昔比,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人们想与自然和谐结合,必不可少的会想到风水学。希望能利用风水学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等起到改善和调节的作用,并希望它能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中国风水学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用它独特的理论基础证明了它的合理性,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所以说风水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3.2 现代卧室设计运用传统风水学的科学性

中国传统风水学几千年来能流传至今,它的科学根据是不可忽视的。现代电磁学就可能是依据了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基本原理,现代声光电磁的相互转换学也可能是依据了中国传统风水学的辅助原理。风水的好坏会随着山川自然或人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试想这个理论如果能被科学证实将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既能开发人类的大脑潜力,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又能大大的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

中国传统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一直存在着它的争议,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信者认为它源于《易经》,而《易经》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总结,因而它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不信者则认为它是主观臆造的是愚弄人的,没有科学依据,纯属迷信。其实也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吧。但是,我认为,中国传统风水学自诞生以来,能流传到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还有着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建筑装修领域,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乃至专门研究和应用,在一些发达地区,像香港这样开放的、文明的世界金融中心,都是到处存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其中的道理不言而论。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并在他所著的《法哲学》以及《小逻辑》中作出了具体解释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意指“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的因果定律”。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并在其认识论中强调意识来源于物质、认识来源于实践。能长期流传的客观原因和哲人的理论则是从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都说明,中国传统风水学必然有其科学更具和存在价值。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体现的风水布局及色彩运用

2.1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体现的风水布局

卧室装饰是要遵循一定风水法则的,从颜色搭配到空间的布局应用,都按照风水理论来做科学的装修,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个高质量的休息空间。

卧室不要太大,古话说,屋大人少是凶屋。房屋越大越吸人气,人气即人体散发出来的能量。当一个人过多的能量被用去填充一个房子的空间时,身体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身体能量消耗多了,体质就变弱了,工作起来就会无精打采,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身体质量下降了,生活也就没有那么称心如意了。也就是说,卧室不一定越大越豪华就越好,卧室的空间大小最好是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定。

卧室最好不要直接带阳台,落地窗或者飘窗,落地窗和飘窗是现代建筑一大卖点,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阳光充足的居住空间,既能通风透气,又能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可这样一来,卧室就基本属于开放式了,玻璃对光线的阻挡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对人体发出的光能也是一样。所以卧室的窗口太大,对人体能量的保存不够完整。

厕所的门禁忌正对卧室的床,厕所和浴室都是洗涤和排放肮脏物质的地方。就卧室风水而言认为它是一个阴气很重的地方,同时也是产生腐败空气的源头。无论在任何方位,若处置的不合适,有可能会诱发脑部、精神、内脏、脊髓等各方面的疾病。还有浴室是一个湿气很重的地方,当潮湿的气体进入了卧室,会让床铺变得潮湿,时间长了会让人感觉身体乏力,腰酸背疼,更严重会产生泌尿系统方面的疾病。

同时卧室中还要注意床的摆放位置,床应该放在房间不受门窗冲射的角落。即尽可能把床放在一个能藏风聚气的地方。如果不行,就放在朝门窗的位置上,不过要加上屏风或挡板,或者衣柜都可以。是为了遮挡门窗的冲射,从而起到藏风聚气的效果。

2.2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体现的色彩运用

东方利红色,在传统意义上,红色代表喜庆、热情、大胆和进取。而在风水学上,东方也象征年轻和奔放,所以在东方摆放一些红色的家具或装饰品,如红木家居、红色挂毯等,都可让主人充满活力,有利事业与学业的发展。

南方利绿色,在风水学上,南方主宰着灵感和社交,绿色有生机勃勃之意。在南方放置一些绿色的植物,可以增添绿意盎然的美感和清新感,也可以催化人际交往。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西方利黄色,黄色代表财富,在西方观点里是主导事业和财运的方位,在西方位放上黄色的家具饰物,可以带来财气,让事业飞“黄”腾达。

北方利橙色,北方象征着夫妻关系,橙色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在睡房的北方放置橙色物品,如台灯、小地毯、揽枕等,有利夫妻感情。

天花板的颜色应尽量使用最浅的颜色,地板的颜色则要比天花板的深。否则,会使屋内的人做事头重脚轻、主次不明。在中国风水学上,天花代表天,地板代表地,墙壁则代表着人,墙壁的颜色应在天花板颜色和地板色之间,即是要比天花深、比地板浅,这样天、地、人才能和谐统一。房间内不要用太多的红色或黑色做主色,太红或太黑都会给人压抑的感觉,使人做事冲动极端。

2.3传统风水学在现代卧室设计中的玄关

中国的传统宅院入门之处均设有大型玄关,而现代都市的住宅普遍面积狭小,若再设置传统的大型玄关,则会使空间更加狭义。所以现在一般是用玻璃或者屏风来作间隔,这样既可防止外气从大门直冲入卧室,又可以使玄关不显得那么狭窄。

风水学里所说的“煞”,分为“形煞”和“气煞”。并不是迷信的鬼怪乱言,其实就是恶型,与围棋里的恶型是一样的。住者都希望居所是山清水秀、养眼舒适的美好环境。如果出现恶,令人感觉压抑不适,那就可以利用风水学来加以弥补,玄关就是住宅化解外煞的重要位置。

玄关可以用来缓冲形煞,风水学中形煞是指看得见的凶相,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刀煞,也叫尖角冲射,即门口正对的建筑物的转角或尖角,如同一个楔子,打进住宅中心,令住户感觉利刃直指,觉得难以忍受,心情极为不适。暗箭伤胸,即住宅正对的大路或街巷是一条直线,向房中射来,则住宅向外发展的气势被阻断,形成路冲,也叫街巷直冲。斜路直冲,即住宅位置太低,要承受从高位置直扑而来的巨大压力,犹如滔滔洪水一哄而泄,势大力沉,令屋住无法抵挡。

玄关还可以用来化解气煞,气煞是指煞星飞临的方位,它是无形无象,不似形煞那样是可以看见的,只能根据风水数理推算。如果户主是东四命,而大门却开在正西、西北、西南或东北这西四方,大门与户主相冲,那么,对这家人来说,这便是宅带气煞。

玄关除可化解形煞和气煞外,还可防止旺气外泄。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从大门入口的旺气和财气应该尽可能的在屋内回旋,等住宅充分利用后,再慢慢流出屋外。如果大门与阳台或窗户连成一直线,则从大门流进的旺气和财气便会直接从阳台或窗口流走,旺气直入直出,是“泄水"的局势,这样会令家中人气和财气难以积聚。如果在入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口处设立玄关,就可以让旺气和财气不直接从阳台或窗户流走。风水学上讲究,“喜回旋忌直冲”,道理正是如此。如果没有玄关,则大门敞开即可将阳台和客厅一眼望穿,形成“前通后通,人财两空”的格局,对居家不利。倘若大门直对房门,则房中的人容易受到干扰,所以,玄关在现代卧房居室中是必不可少的。

3.基于中国传统风水学现代卧室设计布局方位及禁忌

3.1卧室方位

家居风水的布局中,卧室风水布局与人的健康和运气是密切相关的。卧室光线要柔和,太强的光线会使人脾气暴躁,太暗则会让人感觉抑郁。卧室应以简约为主,给人整洁舒适的感觉。卧室的形状不宜过长,不利于通风。卧室门不可对着镜子或床头。床头的方向也很重要,这关系着财运和健康,想要健康,床头就朝向天医的方位,想要财运,床头就朝向最旺最生气的方位。床头不可靠在浴室墙、不宜横梁压顶,不宜太接近窗户,不宜正对镜子。

卧室应安排在朝阳的方向,主人房一般选择最大的卧室。卧室门不宜对着衣柜。现代家庭设计中经常将卫浴空间安排在主卧室内,这样虽然方便,但却不利于健康。

3.2卧室禁忌

卧室内电器过多在风水上被称为“火宅”,影响健康。现代医学理论也指出,电器辐射严重损害人体健康。从风水学来讲,洗手间在五行上属水,阴气较重,容易引起腰肾不适。调查发现,卧室带洗手间,尤其洗手间正对床的住户大多患有腰疼或风湿即使洗手间再豪华,也改变不了其排污潮湿的本质。

古代风水理论指出“屋大人少,是凶屋”。因此,即使是古时候皇帝的寝宫,面积也不会超过20平方米。其实风水中所说的“人气”就是“人体能量场”。人体是一个能量体,无时无刻都在散发能量,就像工作中的空调,房屋面积越大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卧室面积过大会导致人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免疫力下降、无精打采、判断力下降、因而可能做出错误决定、甚至“倒霉”生病。卧室如果带有阳台或落地窗,也大大增加睡眠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会使人疲劳,失眠,玻璃是无法保存人体热能的。

风水师认为睡房若窗口过大、朝东或朝西会容易因引起“光煞”。因为在朝东或朝西的房间里,早上或下午猛烈的阳光会刺激神经影响休息,导致睡眠不足,使人变得不冷静、冲动易怒。床的上方不易安置吊灯这样会导致“煞气重”,对健康不利。经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床正上方的屋顶若装有吊灯,会给人心理压力,影响内分泌,引起失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眠、恶梦、呼吸系统急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结束语

现在的房屋都是框架结构,很多承重横梁无法用硬装修进行掩饰,有的主人就进行软装修遮掩。却不知,软装修是无法来化解横梁所带来的悖逆场效应,当卧室附近有横梁存在,而居住者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或心脑血管病痛的时候,横梁就是罪魁祸首。很多家庭,把卧室的床下当做垃圾储存地,觉得这也是合理利用了空间,美化了卧室可见的环境。却不知如此做法,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居住者出现事业停滞、夫妻隔阂、易疲劳、肠胃失调、头晕目眩、全身色斑增多、出现不明疮疤等相关问题,你再来打扫床下,可就有些迟了。

卧室就是人的平面图,卧室的正中央就如同人的心脏,是最重要的所在。卧室正中央,不宜摆设重物,最不宜的有两点,一是床腿恰恰落在此地,二是正中悬挂放置了灯具,宜中空而四周满,宜张弛有度而不能失衡。

卧室中一般都会设立镜子,但有些主人,把镜子对准了床,觉得这样可以让生活的空间在视觉上得到了延伸。却不知,镜子的反射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挡煞,也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可以伤人,对于健康和夫妻感情的影响是巨大的。若家居中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那就不必犹豫,移开那面光洁的镜子才好。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喜欢按照西方人的摆床方式,把床摆在房的中间,只有床头靠墙,三面都可以上床。这种摆床的方式除了方便上落床之外,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好处。

终上所述,现代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研究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底蕴和环境氛围等精神因素。本文主要是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于希贤.法天象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M].1990中国电影出版社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 2002.(10)[3] 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Lynch-Kevin.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The Technology Press&Harvard Univemity Press,1960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毕业论文

感谢指导教师李娜在论文选题、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并取得理想的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加深了我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实在是受益匪浅。

感谢我们小组在撰写过程中的对我的大力支持。能够及时的将消息和进度通知到位,使我能够抓紧宝贵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辅导员老师在生活中对我的照顾和关爱。

在此,谨对所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哲学视野;中国画

中国画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这些阶段无一例外都是随着我国哲学思想的变化而发生的。中国哲学从春秋战国形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而中国画恰恰也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生变化的,中国画最强调的哲学就是天地人和人与物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这种注重做人、注重意境的风格随着哲学发展的逐渐深化,也成为中国画与西方画之间巨大区别的根源。中国哲学最为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受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影响,分析中国画也离不开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分析。

一、中国哲学与中国画的关系

中国哲学的起源非常早,随着时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先秦百家之学、秦汉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阶段。可以说先秦至两汉是整个中国画的起步和发展阶段,这时候我国的绘画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绘画都是生活中的场景或者利用绘画来比喻某种事物,这些比喻和绘画中体现的理论都为以后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绘画进入第一个发展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绘画理论。从这些理论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端倪,特别是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以及佛教在中国推广,让佛教绘画也随之兴起。这都体现了我国哲学与绘画发展的关系,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无论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都开始走向成熟,其中体现出我国在隋唐时期的教化与怡情、人物和山水并重,而佛教绘画在此时也变得更加兴盛。宋代绘画又经历了大发展,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使得中国绘画更加具有玄哲的思想,更加强调内在气韵和意境,超越天地事物,体现画家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一)中国哲学中国画发展和演变联系密切

中国哲学是中国画发展的源泉,从中国画理论的起源来看就表现着中国哲学和中国画思想相互交融的。我国哲学从起源开始就喜欢用画喻道,这就可以说是中国画理论和思想的萌芽,特别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都在中国绘画中有非常显著的体现,都给我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都被绘画家所推崇。比如老子的大象无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思想随着人们不同的解释变得更加丰富,也会与历代艺术家的绘画经验及经历相结合,从而推出了更多的绘画概念和手法,从一定程度来讲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另外玄学对中国画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魏晋时期玄学融合了儒道的思想形成了玄学,导致了山水画的独立。可以说,这是我国绘画艺术自觉精神的形成,这种精神的形成与玄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玄学有关有无的问题和对宇宙的分析以及人生的思考都在魏晋绘画中有所体现,将这些对人生的思考引入绘画当中,是为绘画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绘画理论依据,奠定了后期山水画创作的基础。

(二)中国哲学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哲学自出现之际就非常具有艺术性,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灵魂,中国画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不例外了。中国哲学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就培育了中国画在这方面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方式,大部分的中国画都是作者在经过中国哲学洗礼后创作而成的。有许多画家在不同时期画风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他接受的哲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影响到了它的思想,进而对它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前文中可以明确地看到,中国画非常重视人生境界和人的精气神,这些都是在中国哲学影响下而形成的,特别是中国思想的基石《易经》《道德经》《庄子》等,基本上所有的中国画都体现了这些精神,可以说这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介绍下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儒释道在中国画灵魂中的体现: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在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论是五色还是五味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审美判断的要求,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礼,礼体现了一个人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可以更加体现一个人的气质,这种思想作用于绘画作品中就可以将美与质相结合,体现出绘画人的精神素养和追求;其次,道家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也非常广泛,无论是道法自然,还是天籁,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说形成了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美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自然之美又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纯真自然、天真烂漫,体现在绘画中就是淡雅和朴素,另外一种就是与世无争的感情,这在中国画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再次是佛教,佛教作为一种舶来品可以说先是完美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和哲学,进而又进入了中国绘画之中,佛教中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对于人们更好地看清人世间的利益得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心灵的灵动性,使得中国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绘画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变化。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整个中国艺术的审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哲学的灵魂,更是中国画创作和发展的灵魂,它不仅培养了人们精神方面的追求,还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在前文中提到中国哲学对中国画的深刻影响,这里来进行系统地总结。中国哲学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中国画审美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独特的画学审美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于文人画那种绘画的形态,不要求具体到每个景物的细节,而是根据自身的感受去描述,推崇画人合一、诗画合一,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画在中国哲学思想下所独有的。宋元是我国绘画发展的另一个大趋势,在这个时间段内心灵绘画成为了文人们追求的重点,人们更多地强调思想和心灵上的绘画,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在宋元的特殊背景之下,人们的政治理想不能施展,只能纵情山水,这样就会促使文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而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

其次就是中国哲学不仅仅作用于中国画,还对整个文人阶层产生了影响,可以说是形成了整个文人阶层的品格。中国哲学对整个中国文人阶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别是后期禅宗思想的兴起和兴盛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影响是巨大的,三种思想相互交融、互相补充,一起构成了整个文人阶层的精神食粮。这些思想都成为了整个文人阶层的文化血液和文化思考,对这些阶层的理想和人格都有一定的作用,当他们在绘画时自然而然地就将这些思想作用在绘画作品中,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和审美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正是中国哲学对文人画家的影响所造成的,总之,中国画在中国哲学的影响下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表达方式。

三、中國画推陈出新离不开中国哲学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画也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绘画思想的引入对中国画造成了极其强烈的冲击,人们对中国画的创作方式和思想产生了一些想法,也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在面对外来冲击时遇到了自身的发展瓶颈。在前文中就提到中国画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重要支撑结构是儒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中国哲学的最大魅力在于这些思想能够和谐共处、相互交融,从而共同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可以说离开了中国哲学,中国画势必会丧失生命力和活力。西方的绘画无论是从用笔上还是从绘画技巧上都与中国画存在着较大差距,更不用说绘画的思想上,中国哲学本身就与西方哲学有很大差距,作用于绘画上就更加显而易见了,中国哲学是中国的精神支柱,中国画则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支柱。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如何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都必须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尤其是哲学的思想和表达。

中国画需要持续发展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西方绘画的冲击。虽然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存在很大差距,但是西方绘画对于中国画来讲并不是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随着西方思想与我国传统思想的结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文人阶层的哲学思想自然而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借鉴西方绘画中的有利因素来促进中国画的发展是历史的潮流和趋势,这也是中国画在近代以来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切不可忘掉中国画的传统,也就是不能忘掉中国画灵魂的中国哲学思想。只有坚持以中国哲学为本,才能对中国画起到更好地守护和发展的作用。

对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要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将中国画的发展放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在中国哲学思想作用下的中国画则带有鲜明的中国哲学的味道,特别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可以说每个朝代每种思想的受重视程度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讲都是一大机遇,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始终与中国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将中国哲学视为中国画灵魂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中国画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让人们对中国画和哲学产生了怀疑,这就要求中国画和中国哲学用发展的观点,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元素,增强自身的实力,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画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王碧美.儒道释哲学中的中国画美学思想研究[J].文学与艺术,2011,(01):50-52.

[3]陈美珍.守护与超越——中国画学研究会与中国画的现代转换[D].四川大学,2009:157-160.

[4]张海龙.中国哲学下的中国画价值精神[J].文艺生活,2012,(12):260.

作者单位:

中国史学研究 篇4

从营造学社发展至今,中国建筑史学已构成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在探索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理论、采用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方法等问题上,除了继承梁刘传统外,目前也开始出现诸多新的反思和日趋多元化的路径。整体来看,这些学术的继承与探索绝大多数属于对象理论层面的问题(即针对“有什么”“是什么”而展开的“为何是”“如何是”的问题)。而对这些对象理论的前提与基础展开的理论研究(即“如何能”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史学元理论的研究,尚缺乏自觉清晰地学术脉络。

这种状况其实影响着中国建筑史学学科理论的自明性,也影响到中国建筑史学在人文学科、建筑(建筑、规划、景观)及其相关学科中本有的知识奠基及学术批判功能的自觉性。从更为现实的问题看,随着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重新整合为三个独立而又有内在关联的一级学科,各自学科基础的专门史学研究亟需明确自身的经验对象和学术界域,但三者内在的学术关联又比以前任何时候更为强烈地要求形成更为深刻更切中建筑本质的史学基础理论。

针对上述,本文仅限于初步勾勒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学术脉络并尝试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研究路径,只作抛砖引玉,而系统精深的研究有待学界业界方家。

二、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吴良镛先生通过总结中国建筑史学三个研究发展阶段,强调了中国建筑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出,目前我们应该进入以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为核心的第三阶段,强调说:“我们一定要提高对中国建筑的理论研究的自觉性,即有意识地、敏感地、创造性地探索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必须深入地研究理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建筑,……也只有更好地掌握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才有可能更好地追根溯源,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的发展,触类旁通,发挥创造,提高中国建筑的创作水平。”(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属于中国建筑史学的对象理论(亦即通过历史事实的确定与解释而归纳分析得出的中国建筑“为何是”问题),而如何有效展开传统理论的研究、如何检验评价中国建筑史学的各类研究(即检验鉴别各类对象理论研究的前提、论证方式、理论结构及其可靠性、限度等“何以可能”的问题),则属于中国建筑史学的元理论。严格来讲,吴先生所说第三阶段的理论研究应当包括这两部分内容,而加强中国建筑史学元理论的研究,正是“提高对中国建筑的理论研究的自觉性”直接体现。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开始于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先生为学社初创发表的两篇重要文稿(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初步框架。朱先生受王国维的影响(如《古宫室考》《殷周制度论》等),认为建筑具有与民族文化演进同步相生的文化、生活、社会本质属性,这样的建筑观念影响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目标与意义问题、学术研究的文化背景或前提问题、学科之间的界域问题等等,所谓“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并在研究程序与方法层面,制定了以文献整理考证及文物研究为基础的全面研究计划。

梁思成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朱启钤的建筑观念,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将建筑作为文化、作为历史、作为人的生活范围的广义体形环境。在此观念指导下,梁先生在展开中国建筑史学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蕴含或明确提出了大量有关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诸如建筑史在建筑教育、建筑理论中的价值问题、建筑史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综合应用问题、中国建筑史学编史理论问题、建筑理论表达及建筑史研究的“文法一词汇”语言学问题、“建筑意”的建筑历史美学问题等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刘敦桢先生明确提出历史是中国建筑史学的核心学科向度与方法基础,他说:”历史不明,则一切文物施设皆无所附骥。”(刘敦桢《云南古建筑调查记(未完稿)(1940—1942年)》)并以建筑师的敏锐眼光对历史文献展开一系列独到精深的考证(如《大壮室笔记》《六朝时期之东、西堂》),以其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卓越的研究实践构建了一个符合建筑学以及建筑历史学科独立的文献研究方法体系(即文献考证技术与田野调查、实物描述分析、考古资料解析综合运用;在语言工具层面则将文献语言、图像语言与图式语言综合运用);同时他拓展中国建筑史学的学术领域,开创了中国民居研究,加强了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展开了系统深入的中国建筑史学编史理论探索与实践。

中国建筑史学的梁刘体系(作为学术群体,包括了王璧文、单士元、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学者的集体智慧与学术贡献)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内容,诸如建筑观及建筑史观、建筑历史事实的确定与解释方法、中国建筑历史编纂理论、中西建筑史学比较研究,建筑历史与建筑理论在研究实践层面表现出的关联性问题,等等。

建国以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说这一阶段是对梁刘学术体系的继承与开拓。

首先是历史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原则,建国初期关于建筑艺术问题的大讨论受其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纂理论也贯彻其始终。其次是在营造学社构建的中国建筑史学体系基础上,展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纵深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研究与建筑史学体系的研究不同,它更侧重于依据大量可靠的建筑历史事实来归纳提炼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制度及工艺原理、设计手法、规划原则及造型构图规律等问题,它从建筑学内部要求来探索建筑历史的“为何是”问题,是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对象理论内容。这类研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学界的重要课题,但对这类研究的反思即“如何能”的元理论问题,有待加强其理论研究的自觉性。第三是中国建筑史专题研究日益深入,使得建筑史学的多学科性质表现非常突出。专题研究顺应了建筑史学的多学科特性,这些成果也日益促进了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层面的跨学科思考。第四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建筑理论的大量译介引入,各类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日趋呈现出多样化格局,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学术底蕴,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语言表述方式错综复杂,导致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在多元化的开放格局中也有学术失语症的危险。这些都促使我们要从元理论层面检省学科基础理论的前提、问题逻辑关系、研究方法有效性、理论结构的完善性、论证范式的合理性、研究目标及意义的方向性、文化传统的合理性以及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跨学科研究可能性,等等。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现状是梁刘学术体系的主流地位与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多样化研究方式并存。就前者而言,当资料积累与研究系统性达到一定阶段,就步入量的积累阶段,这些理论前提、方法基础所表现出的学术气象如果不能给予严肃深入的反思,是难以适应中国建筑的时代发展、难以在新的学术条件下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学术影响力也会受到阻碍。就后者而言,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多元化的研究方式既孕育着开拓创新的资源与契机,也存在着冲突矛盾的传统断裂与学术失语问题。正是这些现状,导致了当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涌现了各个层面的基础理论反思与学术史回顾总结的工作。这些工作既为解决中国建筑创作的本土与民族性问题,也为解决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自明性及其价值意义问题。这也就是吴良镛先生一再强调呼吁的加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原因所在。

三、当前国内建筑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一)关于中国建筑史学学科性质问题,几乎公认为属于历史学科范围,但对其具体性质的认知有不同看法,大致有文化史论、科技史论、综合史论以及艺术史论等几类观点。从综合性的历史学科观点来看待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性质无疑占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观点客观体现了中国建筑史学学科在历史维度下的多学科性质内在要求,也能与建筑学的综合性质保持内在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持何种倾向,关键在于深入把握该学科的历史理论与建筑观问题,如此才能回到元理论层面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理论建构作用,而不是流于学科之间性质的简单比附。

(二)关于中国建筑史学的学术史总结与反思。通过学术史的总结来把握学术发展脉络,并以此反思辨析研究现状(即“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这是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不二法门。国内学者很早就注重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史的编纂或介绍工作,并在不同程度或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史展开了积极的总结与反思,成为国内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这些讨论大多是借史立论,探究当前及未来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趋势,从历史维度总结阐发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相关思考。应该注意到,中国建筑史学史自身也有一个编史理论问题,这是需要给予更为自觉反思与探索的中国建筑史学元理论问题之一。

(三)关于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问题。刘托《建筑史学研究的再审视》一文较早反思并提出了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总体结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顾孟潮《关于建筑史学学科发展的思考》一文在论述中国建筑史研究现状中,提出的“有学科无科学结构”问题也涉及相关问题。彭怒《关于建筑历史、建筑学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文移借一般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架构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框架给予了初步探讨。总体来看,当前关于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体系逻辑关系等问题讨论尚不成熟,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元理论与对象理论的关联性思考,这是有待深入的课题。

(四)中国建筑史学的元理论问题。国外建筑史学大多依助历史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理论模式,来展开建筑史学元理论问题的讨论。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对此给予了自觉关注,并展开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反思。比如有的学者尝试运用西方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问题分析方式,对建筑历史的事实问题、建筑历史的前提与假设、建筑历史的叙事与表现等问题给予初步解析(《建筑的历史哲学问题》,《建筑与文化》2010年第3期)。有的开始明确提出建筑历史认识论的问题:“1、建筑历史的研究对象是否客观?2、建筑历史的研究对象是否可被认识?3、各种历史认识如何被检验?”(潘莹《建筑历史研究的哲学反思》)这是从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展开建筑历史认识论的初步讨论,属于建筑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还有的学者对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反思:“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还原为几个彼此相关的基本问题:建筑活动主体的自由意志同建筑历史的关系如何?建筑技艺的历史领域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建筑学就其本质以及与其他学科(艺术、科学和技术等)的关系而言,其历史的演进与变化是决定的过程还是非决定的过程?我们的建筑历史研究便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谭秀江《建筑历史研究方法初探》)这是非常典型的建筑史学基础理论中的元理论问题,具有较强的问题逻辑性,显示了在建筑史学元理论问题上的自觉意识。这些趋向值得关注。

(五)关于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研究方法论问题,可以包括一般方法论体系的思考,也可包括方法论内在逻辑过程的思考(如建筑历史事实的确定方法、建筑历史解释方法以及两者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方法),另外也可包括跨学科方法问题、研究方法的类型问题等。王贵祥先生参照西方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的方法理论,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分为四大类型(王贵祥(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问题刍议》),即历史主义研究方法、考古学式研究方法、谱系学式研究方法、解释学式研究方法。曹汛先生继承传统并发扬了刘敦桢先生文献精密考证方法,进而明确提出建筑历史事实确定的基础史学方法论问题(参曹汛《中国建筑史基础史学与史源学真谛》《走进年代学》等)。赖德霖从对象理论层面对中国建筑史学已有成果的研究方法问题给予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显示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方法的多学科、跨学科属性以及史学方法的基础地位(赖德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初识,兼议中国营造学社研究方法“科学性”之所在》)。冯晋先生则从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维度揭示了中国建筑史学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方法论问题:“我们对建筑环境的研究是可以超出对古代建筑的形式与构造的客观性研究去探索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建筑意象,从而发现建筑的深层涵义。”(冯晋《超乎形构之外——中国建筑史学反思》)这一洞察属于建筑史学元理论层面的方法论反思,与舒尔茨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旨趣的建筑史学研究路径契合,国内近些年来出现了人居环境史研究的热潮,也与这样的建筑史学方法论有密切关联。只不过国内不少学者并不以此为宗旨,而是更为自觉地深入探索我们自身民族传统中本土文化价值与古典审美价值在规划、设计方法中的智慧。这类一般方法论的思考,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具体研究路径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建筑观、历史观层面,也直接关涉中国建筑理论未来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六)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向度分析。所谓“向度”,是指建筑史研究群体“所分别抱有的旨趣或动机、所分别认定的认知目标和对象、所分别采纳的研究角度和方式、所分别追求的认知价值和意义”(袁江洋《科学史的向度》)。由于中国建筑史学具有复杂的知识结构与多重学科属性,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表现出的几个重要向度值得关注,诸如建筑学向度、史学向度、文化向度、艺术向度、科技史向度、社会学向度、哲学向度等。除了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产生的向度外,还有一个由文化差异产生的比较研究向度。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提出,一开始就有比较研究的向度,从营造学社之前的国外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就存在这个问题,营造学社期间则明显表现为民族主义倾向,李约瑟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则是站在新的文化平等交流基础上形成的中西比较科学史趋向。而在现当代的中国,则表现为更高层次的东方建筑及全球化趋势下的本土建筑与国际化问题。可以说,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中至始至终都有一个比较研究向度问题,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的具体主题有别,但基础理论及其方法的问题则是同质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比较研究向度是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深层问题之一。

四、小结: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存在着多元化的语境和不同的理论前提,这些对于建筑史学基本性质的理解不失为特定角度的观察,展示了由各类立足点出发形成的多样化选择路径。无论如何,只要能够自觉地对其语境、前提给予深刻反思,都将会促进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中国史学研究 篇5

莫于川 陈斯彬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于8月10-12日在宁夏银川召开。这次会议是行政法学研究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第三次会议。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三项:第一,行政法研究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第二,讨论准备以行政立法研究组名义向立法机关提交的《行政程序法(试拟稿)》;第三,讨论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起草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专家建议稿)》。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上承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法学研究多年来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下启新世纪行政法学研究的崭新局面,对于在新的世纪里推进行政法学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年会开幕式上,罗豪才教授以《我国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学的继承与超越》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深情地回顾了十多年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法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展望了行政法制和行政学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会议进行了研究会的换届选举。会议选举应松年教授为会长,选举出副会长若干人、常务理事若干人、理事若干人。新的研究会领导机构一致推举罗豪才教授为研究会名誉会长,皮纯协教授等卸任的副会长为研究会顾问,并商定本届研究会每年轮流由一位副会长担任执行会长,第一年(2003-2004)的执行会长由姜明安教授担任。

二、《行政程序法(试拟稿)》讨论情况

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与会成员围绕着《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专家建议稿的第11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杨寅教授对行政程序法立法的基本思路与框架构造作了评论。他对如下几个问题表示忧虑:第一,行政决定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这两个概念在表达上有所不周;第二,对行政行为的分类贯彻得不彻底;第三,行政行为使用范围不确定;第四, 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斯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严格法定程序和保留程序性自由裁量权之间难以协调。最后,他引述了西方国家在行政程序方面的新近经验,他希望这能给中国行政程序法的进一步建构带来些许触动与灵感。

崔卓兰、鲁鹏宇教授以《关于〈行政程序法试拟稿〉的立法建议》为题,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他们对“行政决定”作为行政程序法的核心概念表示质疑,建议使用其他更具动态性、更具统摄力、更具积极意义的术语来加以代替,如 “行政处分”、“行政处理”乃至“行政行为”。他们还建议:(1)以“行政裁量”代替“自由裁量”;(2)草案第七节的表述需要修改,使之更加简洁,更加规范。关于行政决定无效制度,他们认为不应在行政程序法中明言“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应将公民的抵抗权“隐含”在对法律的理解当中,对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应当留待以后宪法上的公民抵抗权理论逐步完善后通过判例逐步确认。

安徽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武扬认为,行政程序立法应该做到四方面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坚持体系完整与逐步完善的统一;坚持行政规范与行政承受(能力)的统一;坚持追求公正与提高效率的统一。

河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刘玉顺建议对有关内容进行简化,增加部分内容,对一些概念进行统一或者准确界定。他还对一些具体条款、具体文字提出修改意见。王雪梅、王周户和王麟也分别针对试拟稿提出了十分详细的修改建议。

莫于川教授在总结SARS危机管理诸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将要出台的行政程序法典中应该设立紧急程序条款。他指出,现代法治国家需要完善的公共应急法制,公共应急法制具有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等五个特点。针对特殊和紧急情况下的行政法治需要,在行政程序法典中专门设立若干紧急程序条款,来规范紧急行政行为,是当代国家比较普遍和有效的做法。我国需要借鉴这种做法,以促进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建设。他具体提出,在《行政程序法(试拟稿)》第三章《行政决定》中设立第九节《紧急程序》。该节可设四个条款,分别是适用范围条款、紧急程序原则条款、约束限制条款、事后补救条款。

刘士平副教授和肖艳辉讲师就我国听证制度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包括: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听证的物质保障制度、听证主持人制度、听证监督制度、听证笔录效力制度。在听证程序方面,石柏林从正当的法律程序的角度分析了美国行政听证程序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与启示。

在行政决定方面,海南省高院行政庭郭修江法官建议在第100条之后增加1条,规定行政决定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程序。他分析了行政决定法律冲突的成因,认为行政决定法

律冲突是行政机关违法行政的一种表现,危害性十分严重。行政决定的法律冲突应该分为行政决定与司法裁判相冲突和将要做出的行政决定与其他生效行政决定相冲突两种情况分别加以处理。

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杨建顺教授提出应从行政立法的正当程序和权利配置的角度来正确认识规章制定的有关问题。他认为,如下观点值得商榷:涉及部门利益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草案,应该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起草,并积极尝试委托专家学者起草。应该正确认识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定位、任务和承受能力,不宜轻易地将本属于各部委乃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的法制工作上收,而是应该在下放起草权限和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和完善有关的审查和监督工作。同时,“专家学者起草”并不是行政立法的发展方向。彭云业和杨晚香两位学者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我国《行政程序法》中的定位问题提出,应在即将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中对其他规范性文件做出规定,使得在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中有统一的适用标准。金国坤教授认为,行政程序法应当对行政规范文件的效力、适用规则以及裁决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应处理好行政规范性文件与行政规划、行政指导之间交叉和重复的关系。

另外,陈宏光教授建议将内部行政行为也纳入行政程序法,他分析了行政处分的程序及其法律救济问题。朱芒副教授译介了日本的有关资料,对建构行政裁量及其法律控制的制度提供了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教授、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郑传坤教授以及王学辉副教授带来了《重庆市行政程序暂行条例(专家建议稿)》,他们认为行政程序立法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可以考虑“先地方,后中央”的模式。该条例专家稿便是他们身体力行的见证。刘恒教授介绍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包括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认为这对中央的行政立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专家建议稿)》

讨论情况

本次年会还讨论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专家建议稿)》。王连昌教授提出,依法行政也需注重贯彻科学原则,行政必须遵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要应用现代科技;行政人员应懂得科学规律和科技知识。全国人大内司委内务室副主任初世同谈了自己对“党领导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法制化”的历史课题的理解,认为这个命题包

括两方面:一是在一些重要领域通过相关的法律确定和规范如何实施党的领导,二是党组织要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

河南省政府法制办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范保成认为实施方案的制定非常必要,也比较切实可行,但行政权力适当分离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加以强调,行政公开原则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行政对民事纠纷的先行裁决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他还对方案的一些具体表述提出了修改建议。河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刘玉顺提出三方面的看法:一是认清形势,使依法行政方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是明确实施方案应有的作用,科学确定方案的具体内容;三是确定推进依法行政的举措,注重开发动力。

陈晋胜教授和王鹏越在分析了实施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对乡镇政府原则规定和制度设计比较少,既有的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政府解决纠纷机制中,官与官之间的纠纷缺乏解决的途径;“处罚积分制”缺乏可操作性。对此他们提出建议,包括:强化乡镇法制工作机构的地位;明确各级行政机关的发现责任、揭露责任、证明责任和惩戒责任等等。

中国史学研究 篇6

关键词:龙文鞭影 道德教育 借鉴

一、关于《龙文鞭影》

(一)《龙文鞭影》内容简介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龙文,良马也,见鞭影则疾驰,不俟驱策而腾骧也”,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作者借龙文鞭影,寓意本书可以使青少年尽快掌握知识,成为千里马。

《龙文鞭影》是专门介绍典故的蒙学韵文,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书中所选人物、事件、历史典故及自然知识,起于上古,讫于明末,内容广博,文辞雅致,摘英选粹。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共1062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过目成诵,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二)《龙文鞭影》在蒙学教材中的作用

《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完成集中识字两千余个后,为进一步诵读“四书”、“五经”和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和初读的“三、百、千”几种蒙书比较起来,显著特点就是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资料,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这对后来的《幼学琼林》起了催生作用。

《龙文鞭影》作为一本“诲尔童蒙”的蒙学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浅近活泼的形式,充分实现了对儿童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价值。但与其他蒙学著作相比,笔者认为,《龙文鞭影》对当代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具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二、《龙文鞭影》的现代道德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理念的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中国在全世界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一)《龙文鞭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海良先生将《龙文鞭影》分为四卷,分别讲授教、仁、信、和。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就应掌握最基本的道德理论知识,《龙文鞭影》一书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1.教——百善孝为先

教,从孝,上施下受,以道诲人,以德服人,教化人顺应天理,去除私欲,以启发良知本性。古语有之曰:“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教之源。孝,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生命,继而,修身养性,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2.仁——仁者爱人

“仁”,从人从二,取互存、互助、互爱之意,即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认为最高的思想境界是“仁”,孟子发扬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将“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坐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动的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3.信——诚实守信

信,诚也。即,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中。可见,“信”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4.和——和谐共生

和,谐也。儒家追求人与人的和谐,道家探索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的“和”,并非放弃独立见解,只求与人一致,人云亦云的小人之同,而是经审慎思考后,不同见解和谐共存的君子之和。盲目附和并非美事,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二)《龙文鞭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人物素材

《龙文鞭影》中广为流传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事迹,为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可感、可知的素材。

1.教之篇

在“教”一卷,书中无论是“大孝”的虞舜,“止雹”的五崇,还是为母“埋儿”的郭臣,不忍先人遗体受苦而折返的王阳,无不体现出古人对于孝道的尊崇与重视。

2.仁之篇

在“仁”一卷,无论是任人唯贤的晋文公重耳,还是举贤任能的齐桓公小白,亦或教子有义方的窦燕山以及助周伐纣的姜子牙,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仁”的精神。

3.信之篇

在“信”一卷,无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如数还钱的阎敞,还是如约挂剑的季札,忍辱偷生、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的程婴,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

4.和之篇

在“和”一卷,更有我们熟知的做《陈情表》的李密,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以及一诺千金的季布等,在他们身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和”的道理。

(三)《龙文鞭影》为道德教育指明了方法

近年来“黑心棉”、“注水猪肉”、“吊白块”等一系列事件让笔者震惊,目前很多人在为拯救人类道德努力做贡献,但收效甚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不懂得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方法不得当。《龙文鞭影》生动、丰富的人物事迹及行为践行,为现代教育提供了详实、丰富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如显而易见的正面教导、潜移默化的反面的悔过自新,加强防范学习将意义重大。

(四)《龙文鞭影》为学生的自觉成长提供了典范

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并在其中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龙文鞭影》版本很多,而且现在很多书,注释详细,学生可以在注释的帮助下,自觉阅读《龙文鞭影》,从中自己感受、体会,自悟道理,使自己深受感动,真正从内心得到鼓舞,并励志向先人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有时比父母和师长的谆谆教诲要受益得多。

三、结语

中国古代蒙学经典应成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媒介,以唤起儿童对道德的认知。本文通过对《龙文鞭影》的现代道德教育价值的探讨,以期望能对日后的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学习,深入研究并赋以新时代观念,给予“古意新说”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更是刻不容缓、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张海良.《龙文鞭影》解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2]陈才俊.中华蒙学精粹[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史学研究 篇7

一、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研究方法解析

张彦远是唐代杰出的绘画理论家, 也是中国绘画史专著的创始人, 中国杰出的绘画史学家, 是被人们称之为“画史之祖”。 张彦远出身仕宦书香之家, 家藏名画法书甚丰, 因而张彦远从小就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 成为了一代擅长书画、精于鉴赏的大家。

张彦远编撰的《历代名画记》全书共十卷, 以《史记》体例为范本, 前三卷共十五篇, 与《史记》的《八书》相类似, 从第四卷偏下部分开始, 列出了自史皇到唐代武宗李炎会昌元年共3500年间361个画家的小传。《历代名画记》卷首开宗处说道: “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张彦远深刻领悟到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在《历代名画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绘画的论述, 如创作论、作品论评、画迹著论等, 关于画家的记载则在《古书品录》《续画品录》《后画录》中相继提及。

《历代名画记》研究方法的集中表现:《历代名画记》把画家分为三类, 分别是帝王画家、贵宙逸士以及閭阎之辈和出身低微的民间工匠。在帝王画家中仅在表面称赞了唐高祖、唐太宗、 唐中宗和唐玄宗的绘画活动, 实际上采用回避的方法对待帝王画家。张彦远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贵宙逸士这一类社会地位的画家身上, 认为“自古善画者, 莫匪衣冠贵胄”。张彦远对于第三类閭阎之辈和出身低微的民间工匠的评述表现得相对灵活, 注重画家的艺术作品是否能“成教化, 助人伦”而非画家自身的身世。

在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方面, 张彦远提出绘画应当具有社会功能, 要把绘画当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在《历代名画记》的前三卷中, 张彦远逐步分析了绘画的起源, 画迹流传、主要的绘画风格、师承关系以及画作价格、收藏、公私印记及装裱等方面, 详细的结合历史内容说明与绘画相关的各个方面。

在记载与绘画相关的史料方面, 张彦远充分利用前人的文献资料, 将画作进行划分, 例如谢赫的《古画品录》和姚最的《续画品》等为画品类;王微的《叙画》和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等为画家文论;《梁太清目》和《陈密阁图书法书目录》等为著录类, 这类构成了《历代名画记》的书目来源;还有后魏孙畅之的《述画》等民间轶事为传记性史料类。这些类型紧密清晰的介绍了绘画作品的历史实情。

张彦远的研究方法归类清晰, 诸种类型又是彼此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历代名画记》奠定了从问世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典画作研究方法的基础, 对后世编制的绘画史籍产生了影响的深远。

二、郑武昌及其《中国画学全史》研究方法解析

郑午昌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喜欢收藏各类艺术典故, 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 1929年编撰的《中国画学全史》被蔡元培誉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著作”。《中国画学全史》记载了从远古到清朝的绘画发展历程, 包括中国历代有关绘画的发展史实。

《中国画学全史》以时代为原则进行划分, 而艺术的思想进程又会随着时代环境和政教思想的演变不断更替, 因此《中国画学全史》分成四大时期进行叙述:实用时期, 礼教时期, 宗教化时期和文学化时期。《中国画学全史》是近代作品,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 《中国画学全史》也相应的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因而他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着质的改变。

《中国画学全史》研究方法的集中表现:郑武昌先生的分类运用了逻辑学的方法, 对史料的归档有着开拓性的进展, 能够让人们清楚的辨别查看,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 这种分类忽略了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存在的不同功用, 出现多种思想内容的画作在同一时间同时出现的问题, 使得分类方式具有孤立性。同时, 《中国画学全史》还运用到统计学的方法, 通过史料的数据将画家著作、画种兴衰、画派以及历代画家的百分比进行数学计算统计出来。

《中国画学全史》注重文艺和政教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古代美术史分为实用化时期、社教化时期、宗教化时期和文学化时期四个阶段, 并没有因为绘画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界限。

《中国画学全史》正式从研究中国古典绘画史拓展为中国古典美术史, 参照西方的美术史观点, 将之前较少记载的雕刻、工艺、建筑等内容编制进史册, 较为全面的记述了中国古典美术的应用范畴。

对画家传记的记载郑武昌承袭了张彦远厚古薄今的思想, 但并没有因画家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分类论述, 对元代以后的画家也缺少详尽的记载。

综上所述, 《历代名画记》与《中国画学全史》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四大方面:一是对画家传记的分类, 《历代名画记》把画家分为帝王画家、贵宙逸士以及閭阎之辈和出身低微的民间工匠三大类, 《中国画学全史》没有因画家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分类论述。二是对艺术作品的分类, 《历代名画记》根据历史情况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区别对艺术作品进行划分。《中国画学全史》则是按照政教的变化将中国古代美术划分为实用化时期、 社教化时期、宗教化时期和文学化时期四个阶段。三是《历代名画记》划分的诸种类型研究方式彼此间相互联系,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画学全史》忽略了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存在的不同功用, 使得分类方式具有孤立性。四是《中国画学全史》更多的涉及绘画作品以外的美术内容, 例如雕刻、工艺、建筑等, 拓展了美术史的研究范畴。我们比较《历代名画记》与《中国画学全史》的研究方法, 有助于为当代美术史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使当代美术史学家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摘要:《中国画学全史》与《历代名画记》都是汇集了前代史学家研究中国古典绘画著作的重要书籍, 二者都对历代画作的分类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在研究方法上《中国画学全史》与《历代名画记》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画学全史》主要以时代作为划分, 《历代名画记》用独创的论述方式描述绘画历史, 我们比较《中国画学全史》和《历代名画记》的区别, 可以取其精髓, 去其糟粕, 从而能够更好的对中国古典绘画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中国画学全史,研究方法,美术史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3]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书店, 1992.

中国史学研究 篇8

一、民族音乐学概述

民族音乐学, 顾名思义就是对各民族传统习俗的音乐研究, 这是一个世界音乐研究范畴上的概念由于我国自身的民族特点, 因此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民族音乐在自身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模式跟一般的传统音乐是一致的, 都表现为歌曲、舞蹈、器乐和戏曲, 但是由于民族的不同所表现出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风格上也都体现出自己民族的鲜明特点。对于各民族而言,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特有民俗的反映, 同时也是民族自身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各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 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民族音乐学就是要将这些多形式的民族音乐理论化, 研究其形成和发展中的规律和理论成果, 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一) 将传统音乐的研究置于文化的范畴下讨论

民族音乐由于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因此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上, 也多半是将其置于一个文化的范畴下来研究和讨论, 目前在我国, 有不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 提出要将民族音乐的研究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中去研究, 这就是在民族音乐学理论中经常说的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

(二) 让传统音乐从一元走向多元化的认识

在我国漫长的音乐历史上, 无论经历多少的朝代更迭, 几乎都是汉族音乐占据着统治地位, 及时是在蒙古人的元朝和满族人统治的清朝时期, 在音乐的发展上, 要么对汉族音乐的深程度上的模仿和学习, 要么就是讲究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 但是这中融合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以汉族的音乐为主。因此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研究上就可以看到,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对汉族音乐研究为主,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他民族音乐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式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一元化的研究。但是, 随着各民族的不断发展, 民族音乐理论的不断出现和更新, 新的民族音乐理论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给予了很大冲击, 让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从一元化的研究中走出来, 清醒的认识到只对汉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弊端和狭隘, 最终走向汉族音乐与各民族音乐研究的多元化道路上来。

(三) 传统音乐的史学研究开始重视对实地考察研究的重要性

在我国以往对传统音乐的史学研究上, 往往只是重视对音乐文化史料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而且这些研究都只是局限于在室内案头上的研究, 却没有想过去出去, 走到民间的乡间小道, 走到那些音乐最初起源的地方, 对实地进行考察, 这种闭门造车的研究方式, 往往在音乐的研究上就会跟实际的音乐发展出现一定的出入。而这种情况的好转最开始是出现在我国的五四运动以后, 很多音乐人和音乐研究学者开始学会深入民间, 对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形成历史进行实地考察, 这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也获得了大批珍贵的传统音乐上的文化资料。

在对传统音乐研究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 积累的不单单是文化上的物资资料, 同时也是对传统音乐研究者精神上的陶冶和洗礼。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和研究, 归根结底是为了给精神层面带来美感和愉悦。而只有在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 真正深入的去体验民族音乐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 才可以更好的对传统音乐进行了解。很多的民间音乐, 只是真正置身于那里的山水, 那里的人文环境, 才能真正的进入音乐的意境中去, 真正的从精神层面上去感觉音乐所表达出来的特有感情, 才会真正的身临其境, 产生共鸣。

(四) 学术成果显若, 研究水平不断提商

长期以来, 中国音乐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对音乐本体、音乐历史等的研究。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引人, 促进了中国学者们开始走出音乐形态分析的单一研究形式, 不仅只重视那些与音乐本体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描述和分析的音乐, 而且开始关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人文等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来关照音乐本体, 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还针对少数民族音乐对象多、领域广等特点专门成立了满族音乐研究会、侗族音乐研究会和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这三个民族音乐研究会针对各自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情趣、不同地域观念的本土音乐作了纵横交错的研究。并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民族音乐走向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面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民族音乐学应采取“全视角”的观察方法, 将它与周围的关系看作全方位的、多重的。如果我们的研究都能从全视角来看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既尊重其体系内部的进一步优化, 又将其视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学术环境及其氛围将会有更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对我国传统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积极发展。此外, 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传统音乐, 对其研究的原因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世界范围的音乐文化的发展, 只有不断的找寻各种音乐研究之间的良性影响, 才能实现各种音乐类型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从而实现音乐文化在整体上的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学是中国音乐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民族音乐学的概念介绍, 从对文化现象的形成、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对民间考察的重视和其研究成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简单论述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欧阳绍清.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田野工作[J].民族音乐, 2007, (03) .

[2]鲁晓.谈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中诸学科之间的关系[J].艺术教育, 2007, (09) .

中国史学研究 篇9

关键词:CUBA女篮,手纹,特征,选材

皮纹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遗传性状, 一个人的皮纹就是他的自传, 皮纹能显示出是否患某种遗传性疾病。手纹选材法看似很成熟, 其实不然, 在这10多年来, 由于基层选材工作者对手纹指标掌握的不全面导致运用到手纹选材的很少, 普及的还不够。一些研究成果彼此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 因此手纹选材指标的完善对于提升手纹选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中CUBA女篮手纹指标的总体特征为丰富篮球运动员手纹选材的指标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结其具有的共性特点来建立选材评价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7支球队的94名女运动员的手纹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书籍、文献。

1.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有关篮球专家及教练员。

1.2.3 测量法

使用ZNY—V掌纹捺印盒, 采集掌纹和指纹, 蘸好印油后, 让受试者站在实验台前, 翘起手掌, 叉开五指并尽量后伸, 手腕部先按在白道林纸上下垫数十张白纸, 依次为手掌、手指逐步按下。根据被测者的指掌平整度, 一只辅助的用合适的力下按掌指关节, 目的是使手掌和手指的纹理能清晰的印在印纸上。测量结束后, 将被印者的个人信息填入印纸的对应横线上, 信息要确保真实。用量角器等测量器材测量数据。

1.2.4 图片采集法

以浅色为背景, 利用高清数码相机 (型号:NIKON D300) 对运动员进行编号对应照相, 分别照取指端, 手掌各部位, 以便利用电脑对不清晰的手纹进行核实校对。

1.2.5 数理统计法

对所测量的皮纹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13.0中文版软件及手工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概念的界定

基层选材:捷克的马尔布博士定义选材:“选材就是将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适合于从事同一体育种类和项目的人才从小选拔出来”, 西德乌尔默定义选材:所谓选材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将应选者的天才因素测定出来”;而民主德国哈雷博士定义选材:“选材主要是指有高度把握的预测一个少年运动员能不能成功地通过某一项目的后备力量训练”。本文所说的基层选材是指在小学至高中这个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中选拔先天条件优越具有某项运动的独特身体素质运动员的选拔。

皮纹:所谓皮纹, 即皮肤纹理 (dermatoglyphic) 简称肤纹。是指出现在人体手足特定部位皮肤上的不同走行方向的表皮岭纹和皮沟, 使皮肤产生了一定的纹理。手掌上的脊线花纹叫掌纹, 手指上的脊线花纹为指纹, 脚掌上的脊线花纹为足纹。肤纹包含了指纹 (fingerprint) 、掌纹 (palm) 和足纹 (sole) 等, 是人类和灵长目 (primate) 动物, 从低等的猿猴到高级类人猿, 特有的上下 (前后) 肢掌面的外露性状, 是掌面上的厚型皮肤的脊线 (ridge) (或称脊纹、脊) 组成的各种类型的花纹。

手纹:本研究中所说的手纹是集指纹和掌纹的统称, 即手纹。

3 CUBA女篮手纹特征在选材中的应用前景探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 运动员选材的方法、手段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篮球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也是如此。在本论文中所研究的手纹就是为了为基层选材服务, 而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也许就不适用于所谓的“高层”选材。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 但是在基层选材中却浪费或耽误了一批运动员。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对于运动员的选拔机制还不够完善所致。

运动员最开始往往是被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业余体校教练看好, 才开始某种意义上的系统训练, 很少有专业的专家、教练员直接到最基层选拔运动员。对此, 笔者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国家或省里专业的专家教练员、科研人员直接步入基层选拔运动员, 而后寄托于学校或业余体校进行代训。这样的选材最起码能减少人才的流失或者误人子弟。俗话说“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大部分的基层教练员或教师既承担了课时任务又忙于其他的业务琐事, 因此, 对于选材也只是靠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的一些经验进行选拔 (访谈普兰店市业余体校校长及部分网点校体育教师) 。当然也不排除在基层教练员中有对选材有专门研究和独到见解的人士。

本研究的手纹是依托于遗传学, 人在胚胎时期就开始形成肤纹, 经科学验证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稳定性。另外, 手纹检测不受条件限制, 不管什么场合都可以进行, 对被查者均无损伤性或副作用, 更重要的是费用低廉, 一般无需特殊设备、仪器和要求。也正因如此, 运动员的手纹特点就能让基层教练员在选材时, 对运动员的遗传因素这方面有个参考和警示。另外, 手纹的检查快速、简便, 其形态变化可以作为遗传因素强弱的一种指标。肤纹学毕竟还不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 它的博大精深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研究, 因此, 目前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通过某个数据武断的否定一名运动员。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4 建立基层女篮运动员选材的手纹评价体系

4.1 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

通过对CUBA女篮运动员的手纹特征研究确定了atd角、双箕斗、a—b RC、总指嵴线数、简弓、大鱼际、小鱼际为选材的量化参考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 确定权重系数。本人文中采用T.L斯塔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 利用标准百分评分法对atd角、a—b RC、THRC三个指标进行百分表的制定。

将所确定的七项指标分别标号为:A、atd角;B、双箕斗;C、a—b RC;D、总指嵴线数;E、简弓;F、大鱼际;G、小鱼际。接下来开始比较矩阵, 先将各指标的代码列入到权重系数计算表中, 然后参照T.L斯塔 (Saaty) 相对重要性等级表, 结合邵紫菀、张海国、马慰国、赵求爽等学者对指标的分析, 将确定的相关重要程度填入矩阵表中, 形成一个矩阵 (见表2) 。在矩阵表中填写两两相互比较的重要程度值。例如:第一个A行中, A与A之间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重要程度值就记为1;A与B之间, A比B略为重要, 重要程度值就记为3, 那么B与A相比则B是A的1/3, 剩下的各行指标对比以此类同。

求各指标权重系数的公式为1/n∑ (aij/∑aij) 。其中i=1、2、3、4、5、6、7, j=1、2、3、4、5、6、7, ∑aij表示各列之和。

4.2 对atd角、a—b RC、THRC三个指标进行标准百分

标准百分评分表制定的具体步骤为:确定评分范围;确定计分间距;计算计分间距的标准百分;计算分数。计算计分间距公式如下: (其中s代表指标数值, n代表间距个数)

4.3 基层女篮手纹选材评价体系的建立

此体系 (如图1) 在实际运用中主要分为两个模块, 分别为:第一模块, 疾病手纹的诊断;第二模块, 手纹优化评价。其中疾病手纹的诊断指标主要总结参考花兆合、陈祖芬、张海国、马慰国、邵紫菀几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在疾病手纹诊断过程中, 出现系统指标中任意1-2项, 都要引以重视, 如果此运动员其它指标都非常好的情况下, 一定要进一步做染色体检查。因目前手纹的遗传信息确认尚不完善, 为确保选材的准确性, 故这些指标只能作为警示的标志。

疾病手纹诊断无问题后, 方可进行手纹优化评价。优化评价主要是对系统中的七项指标加以观察检测, 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百分评分, 最后将各项指标分数加权后相加。采用百分制, 分数在60分以上为及格, 85分以上为优秀 (根据样本的得分, 运用等级评定的数量化, 确定等级T=50+10Z, Z=u= (x-x) /S) 。其中双箕斗的评分法为3个以上得100分, 2个得75分, 1个得50分, 无得0分;简弓的评分为1个及以上得0分, 无简弓得100分;大鱼际和小鱼际的评分为双手有真实花纹得0分, 单手真实花纹得50分, 双手无真实花纹得100分。atd角、a—b RC、THRC这三项指标在评分时查表4-6。

注:手纹诊断运动员的遗传情况时都是建立在其它测试指标之后。

对基层女篮手纹选材评价体系进行回代检验。检验结果:93名运动员中, 不及格为13人, 占总人数的14.0%, 及格为52人, 占总人数的55.9%, 优秀为28人, 占总人数的30.1%。经正态分布检验, 该93名运动员得分的曲线左右对称度值tg1为-0.052, 绝对值<2, 这说明曲线的左右对称度与正太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别;曲线的高低峰度值tg2为7.2>2, 这说明曲线为高侠峰。服从正态分布。因此, 此系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CUBA女篮手纹特征可以作为基层运动员选材的遗传参考标准。女篮手纹指标经过权重后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对CUBA女篮运动员进行重测检验符合其正态分布。

5.2 建议

5.2.1在使用女篮手纹选材参考体系时, 需要在其它各项指标测试后进行评价, 结合其它测试指标参考实施。

5.2.2在基层选材中推广使用女篮手纹选材体系。虽然这个评价体系只能作为一项遗传参考指标, 但是它可以弥补部分基层选材中单凭经验或者无遗传信息验证的这一缺陷。

5.2.3在选材中, 由于运动员的活动背景不同, 所获得的身体素质成长也就不同。如果出现运动员在身体测试方面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但是在手纹评价中获得了优秀, 那么建议其运动员通过一段时间训练观察后决定去留。

参考文献

[1]常金栋.教体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 2010, 11:202-202.

[2]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官网http://www.cuba.com.cn/.

[3]张海国.人类肤纹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4]黄宗峰, 等.关于我国田径运动员选材发展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9.

[5]邵紫菀, 等.皮纹与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6]阮捷.皮纹检测在运动员选材上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5 (223) .

[7]谢燕群.皮纹学与运动选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7, 1.

[8]李同灵.皮纹与篮球运动员灵敏性的相关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4, 12 (13) .

[9]张春甫, 李志荣.皮纹学在运动员科学选材中的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12 (4) .

[10]马慰国, 杨汉民.实用医学皮纹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 90.

中国史学研究 篇10

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包含了语言输入、吸收与输出的动态过程。忽略语言的输出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 只片面强调输入的作用, 这个过程是不完整的。直到Swain提出“输出假设”, 语言输出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词块能力调查, 力图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来探求输出任务, 特别是不同类型的输出任务与词块能力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

Swain (1985) 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进行了调查。在学校,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数学、科学等课程全部是用法语授课, 因此, 他们接受了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然而, 这些学生的法语水平不理想, 并未达到像输入假设所认为的好效果。学生虽然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方面能达到较高水平, 但是在口语与写作方面无法达到目标语 (TL) 水平, 表现出了语法准确性方面的弱势。Swain指出, 学生在二语学习中犯大量语法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少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课堂中基本上是老师在进行注入式的输入, 学生说的话很少超过一个单句。老师对学生所犯语误的反馈也多属随意、偶然。基于上述观察, Swain (1985) 做出这样的结论, “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 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Swain进一步指出, 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二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 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二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能提高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外, 输出还能提高学习者二语的准确性。

三、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包括两个问题:1) 执行输出任务的实验组比没有执行输出任务的控制组在教学实验之后词块能力提高更加明显吗?2) 执行不同输出任务的两个实验组在教学实验之后词块能力变化一致吗?

2、受试

本研究的受试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入学的非英语专业新生。三个平行班的学生, 一个班为控制组, 两个班为实验组。

3、研究过程

本研究分三步:实验前测, 教学实验及实验后测。整个研究过程持续8周。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任务设计。首先要对受试者进行词块能力的测试, 目的是确保受试的词块水平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进行教学实验。由同一老师对三个班学生进行授课, 三个班都采用相同的教材, 内容相同, 方法相同。不同的是, 实验组1的学生, 在进行完每一课之后要求他们做一个关于课文的report。实验组2的学生在进行完每一课后, 都要写一份summary。控制组学生既不需要做report也不需要写summary。教学实验历时6周。教学实验过后, 对受试再进行一次词块能力测试, 以检验教学实验的效果。

(2) 测试工具。测试工具为两套词块能力测试题。测试卷采用刁琳琳的词块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方法, 自行设计。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输出任务与词块能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三组受试的前后测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一:

☆alpha水平设在.05

结果如表显示, 三组受试的平均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 两个实验组的成绩比控制组的成绩增加尤为明显, 且差异显著。

2、不同输出任务与词块能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的后测成绩进行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两个实验组的后测成绩差异十分明显。即不同的输出任务对于学习者词块习得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

五、结语

数据分析表明:

1、三组受试在经过6周的教学实验后, 词块能力测试平均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差异显著。这表明, 输出任务对于二语学习者的词块能力有促进作用。

2、尽管输出任务能够促进学习者词块能力这一点已得到证实, 我们发现不同的输出任务对于词块能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在本次研究中, 口头输出任务对于学习者词块能力的提高作用比书面输出任务更加明显。

本研究的启示是:输出任务对于词块习得确实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词块教与学的实践中, 应当适度增加语言输出方面的训练。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词块能力。

摘要:文章报告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输出任务与词块能力关系的一项实证性研究。本研究采取能力测试的形式, 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探求语言输出任务与词块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输出任务对于学习者的词块能力有促进作用, 且口头输出任务比书面输出任务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 在今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语言输出的训练。

关键词:输出任务,词块能力,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S.Gass&C.Madden,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 MA:Newbury House, 1985:142-148.

[2]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G.Cook&B.Seidlhofer,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8-132.

[3]Swain, M.&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6) :371-391.

中国史学研究 篇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3类:一是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即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儿园阶段问卷由家长作答,小学阶段问卷由家长和学生共同作答,中学阶段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即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三是社会公众,即网民。针对3类调查对象8个群体设计了8套问卷,单题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体对教育的满意度越高。每个群体的教育满意度指数满分为100分。每个群体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均包含总体满意度指数和期望指数,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包括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教育工作满意度调查包括条件与保障、学校管理、发展与机会等;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包括规划与保障感知、管理与服务感知指数。

本次调查基础教育服务对象和教育工作者采取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按照国家—省—县—校分层,在各学校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社会公众按区域、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等指标抽取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份370个县(市、区)、4 925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近8万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2 420份,其中学生(家长)46 306份、教师17 578份、中小学校长3 718份,社会公众4 818份。

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工作总体满意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指数为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76.34分,教育质量感知指数75.27分,教育期望指数76.68分,反映出其对当前教育工作比较满意。

(一)在区域上东部地区满意度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各学段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呈东、中、西部逐渐下降趋势,东部比西部地区高2~4.2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的地区差异略小,各学段的地区差异在2.03~3.85分之间。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地区差异较大,各学段的地区差异在2.03~4.95分之间。西部地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期望也较低,各学段的期望比东部地区低2.03~4.95分。

高中学段的满意度指数地区差异最大。不论是总体满意度指数,还是公平感知和质量感知都是各学段差异最大的,东西部地区各指数差异在4~5分之间。

(二)在城乡上城市满意度指数高于农村

城区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及各有关指数大部分高于乡村学生,最大差距超过6分。幼儿园总体满意度指数城乡差异达到6.11分,幼儿园教育质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数城区均比乡村高5分以上,而教育公平指数几乎没有城乡差异。

(三)在学段上小学满意度指数最高,高中最低

幼儿园家长满意度指数为83.9分,小学生及家长满意度指数为84.9分,初中为76.7分,高中70.6分。幼儿园四个维度的反映趋势与中小学略有差异,教育公平感知与本学段其他有关指数相比相对较低。

(四)不同群体间满意 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1.外省户籍中学生满意度指数低于本省户籍学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满意度及其各有关指数与当地儿童差异不明显。但初中和高中省外户籍学生的满意度各指数则多低于本省户籍学生。省外户籍高中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感知指数只有65分左右。

2.住宿生的满意度指数低于走读生。住宿生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以及其他3个指数均低于走读生,学段越低差异越大。小学阶段住宿生和走读生的差异最大,4个指数差异在2.26~4.9分之间。初中在1.9~2.77分之间,高中阶段的各个指数上住宿生略低于走读生1分左右。

3.家庭社会阶层高的学生满意度指数高于低阶层学生。社会阶层一般采用收入、学历和职业3个指标表示。如将家庭经济条件根据当地的相对水平排序划分为5个等级,家庭经济条件最好的比最差的群体总体满意度指数及有关各指数高12~20分。监护人学历越高总体满意度指数及有关各指数得分越高,各个学段学生父亲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比小学及以下的高5~8分。从父亲职业来看,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子女比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体满意度指数高5~6分。对母亲学历情况的分析结果也大致相同。

(五)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工作态度最满意而对课业负担重与校际质量差距大最不满意

各学段的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教师工作态度。在单题满分为7分的情况下,班主任认真负责以及学习困难时老师给予帮助方面,各学段学生和家长评价较高,均超过6分。

小学及家长、中学生对教育工作评价最低的方面集中体现在课业负担重和学校质量差距上。小学生对放学后没有时间玩的意见最大,初中生抱怨睡眠不足,各学段均认为学校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组织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团、选修课、阅读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评价最低。学校间质量差距也是学生和家长突出不满的问题,幼儿园阶段的评分只有4.04分。幼儿园“入园难”和“入园贵”等热点问题在本次调查中评价也很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和家长对上学路远问题集中表达了不满。

(六)人均GDP高的省份满意度较高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人均GDP高的省份基础教育总体满意度及其3个有关指数得分均最高;处于人均GDP低水平的省份,其在4个指数上的得分均相应较低。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在人均GDP最高组和最低组之间分别相差4.70、2.81、4.33和4.58分。学段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影响越大。尤其在中学阶段,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的指数在GDP最高和最低组之间相差5~7分。

教师和校长对教育工作基本满意

(一)教师表示工作愉快但对保障条件不满

1.各学段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均达到60分。按照教师群体工作性质差异分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两个群体,幼儿园教师总体满意度、学校管理和总体期望等指数在70分左右,中小学教师的3项指数得分在60~68分之间。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政府保障指数均较低,分别为56.85分和57.97分。

2.教师满意度指数东高西低。东部地区教师在4个指数上的得分均最高,西部教师得分均最低。东部地区幼儿园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69.41分,比西部地区高3分,学校管理指数、政府保障指数和总体期望的差异均约为5分。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63.56分,比西部地区高5.67分,其他3个指数东部比西部高3~6分。

3.西部地区教师满意度城乡差异较大。从全国总体来看,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的满意度指数依次降低,但实际分值差异只有1~2分左右。但分地区看,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各个指数城乡差异较大,总体满意度城乡相差达4分,表明西部地区城乡更为不均衡。

4.未评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满意度指数较高。各学段都表现为没有评职称的年轻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的满意度指数较高。对教龄的分析也证实了新入职教师满意度最高,随着教龄增长满意度下降,教龄11~15年的教师满意度最低。

5.各学段教师学历与满意度关联性不明显。幼儿园教师学历越低,教师满意度及各有关指数越高,中等学历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72.82分,高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将近9分。在小学阶段则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满意度最高,达到71.5分,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教师没有差别,中等学历教师满意度最低。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学历越高教师满意度越高的趋势。研究生学历的满意度指数63.91分,比本科和专科学历教师高了5~7分。本科学历的教师在高中是主体,但满意度最低。

6.收入越高教师满意度指数越高。各学段都表现出教师月收入水平越高,满意度指数越高的趋势。收入提高对中学教师的满意度指数的影响比低学段教师更大。

7.教师对工作氛围和办学条件认可程度高,对待遇低、压力大、缺乏社会尊重等问题表示不满。教师最不满意的5项事项依次为:待遇过低、工作压力过大、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缺乏社会尊重。幼儿园教师强烈反映工资、保险、编制等方面保障严重不到位。

(二)中小学校长满意度指数约71分

中小学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71.30分,发展与机会指数65.31分,保障与环境指数61.19分,总体期望指数69.97分。

1.中小学校长满意度指数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中小学校长满意度的各项指数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体期望指数地区间差异最小,地区差异为3分。保障与环境指数、发展与机会指数差异较大,达8分左右。

2.校长满意度指数城区高于乡村。城区中小学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2.75分,比乡村校长高3分。其他相关的3个指数城乡差异在2~4分左右。发展与机会指数城乡差异最大,城区67.1分,高于乡村校长4分。

3.小学校长满意度指数高于中学校长。小学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3.4分,比中学校长高3分,发展与机会指数、保障与环境指数也较高,但总体期望低于高中校长。

4.校长学历越高满意度指数越高。研究生学历的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比中等学历的校长高5.37分,期望指数、发展与机会、环境与保障指数分别高3.63~7.2分。

5.校长对本地教育普及、本校影响力和家长支持认可程度高,对待遇、均衡发展和教师数量等方面评价低。校长最满意的5个事项依次为:所在地区中小学教育普及水平、本校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影响力、本校学生家长支持学校办学、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尊重中小学校长。家长、学生等服务对象与教育工作者对彼此态度的评分都比较高,互相认可,呈现出积极关系,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校长最不满意的五项问题为:与本地公务员相比,校长待遇较低、本地中小学发展差距较大、本地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本地政府落实办学自主权不到位、制定相关教育规章制度时校长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校长与学生和家长群体都认为学校间差距较大。

(三)中小学教师、校长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呈正比

将中小学教师、校长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标准化后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比较学生满意度指数的差异。所在学校校长、教师教育工作总体满意度水平高的,其学生在总体满意度及其3个有关指数得分均最高;而所在学校校长、教师教育工作满意度水平低的,学生在4个指数上的得分均最低。校长满意度指数处于最高组的中小学生,其总体满意度指数比最低组中小学生高12分。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关联性更高,两组学生的满意度指数相差达17分。

社会公众教育满意度较低

社会公众是教育的评判者,其调查对象是依据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从网民群体中配额抽样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现,社会公众的总体满意度指数52.64分,教育期望指数为55.11分,规划与保障感知指数为51.69分,管理与服务感知指数为49.89分,均低于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

(一)东部地区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数高于中西部

东部地区社会公众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55.61分,高于中西部约9分。中西部地区之间各指数得分相近。

(二)城区社会公众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乡镇

居住在城区、镇区和乡村的社会公众总体教育满意度指数分别为53.97、48.87和44.47分。

(三)社会阶层越高满意度越高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满意度越高。将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在当地属于条件非常好的群体其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7.39分,非常差的则仅为35.58分。

社会公众学历越高满意度越高。4个指数均是学历越高得分越高。大专及以上群体总体教育满意度指数53.13分,小学及以下的得分为39.76分,相差13.37分。

(四)社会公众比较认可就近入学而对城乡和地区差距最为不满

社会公众最满意的方面是本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情况;其次是本地政府保障基础教育质量;本地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方面满意度排第三。社会公众最不满意的方面是本地政府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成效;其次是本地基础教育水平与邻近区县之间的差距;最后是群众向本地政府反映教育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畅通性。

政策建议

提高教育满意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沟通协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战略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从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等多方面入手实现人民对教育的期盼。

(一)加大教育投入

一要发展经济提高教育保障能力。调查显示地区经济越发达、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教师收入越高满意度就越高,可见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一项关键举措,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扶贫脱贫步伐,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二要增加教育投入向薄弱环节倾斜。对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义务教育阶段个别地区班额过大、缺少活动场地和设施,普通高中中部镇区大班额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重点投入加大建设力度补短板,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三要提高教师待遇稳定队伍。教师待遇低是造成教师满意度低、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教师校长满意度低的学校其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也低。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必要手段。各级政府应严格遵守《教师法》有关规定,健全中小学教师权益保护机制,落实聘任教师、编制教师同等待遇。

(二)促进教育公平

一要保障各个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学阶段的满意度非常低,这主要与中考高考户籍壁垒有关,要逐步清除户籍对学生的升学限制,理顺学生流动的通路。

二要缩小学校间发展差距,保障各群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父母为农民的学生满意度水平在多个方面都最低,与最高得分存在几十分的差距。改变这一状况,根本途径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尤其是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郊区学校建设,加快教师交流机制建设,落实农村教师待遇倾斜政策,增加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高中阶段还应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和招生行为,控制跨区招生,维持乡镇普通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态。

三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多样性、选择性,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社团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提供心理服务和生涯指导教育等,从而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加强各类活动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针对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开展分层培训,针对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激励措施,保障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更加注重引导社会合理预期。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引导社会特别是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合理预期,是营造保障和改善教育发展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要求。正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把政策讲透彻,把思路举措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争取社会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切实保障社会公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地各校指定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教育电视台、报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提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深入挖掘、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方案,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群众的教育需求。

中国史学研究 篇12

一、传统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局限

以现代法学观点研究中国法律史始于清末, 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从20 世纪初的艰难建构, 到中期的没落停滞, 再到80 年代的复兴, 法律史研究逐步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 学界对于传统研究的局限已经有了清醒认识。苏亦工在《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一文中认为, 法史学科方法上的主要问题, 是片面向历史学靠拢, 热衷于研究史料、考订史实的方法, 忽视了专史研究“专”的特点, 出现了法学界的法律史学被史学界同化的趋势, 因而强调法律史学研究应当从法的角度入手。 (1)

笔者认为我国法史学科局限的症结所在: 中国历史上法律并不作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存在, 而是始终与道德、政治及天理等因素密切联结的, 在学理上缺乏对于法律本体论及认识论层面的反思。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独立自主的法学研究传统, 在运用西方现代法学理论和概念体系来描述中国历史上的法律现象时, 难免走样, 或者如苏亦工所说的片面地向历史学靠拢。

二、法学的“三度”———法、史交叉学科的审慎与创新

( 一) 法学的“三度”: 规范、事实与价值

为解决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症结, 确立法史学在法学研究中的正当地位, 我们应当在本体论层面获得对法律的重新确认, 即回答“法律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在西方, 实在法、社会中的法及自然法共同构成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因此在法学研究中就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对象, 也即法学的“三度”: 法学首先以国家制定的实在法规则为研究对象 ( 作为规则存在的实在法) ; 其次, 它以社会事实中“活的法”为研究对象 ( 作为事实存在的社会中的法) ; 第三, 它还以法律在应然层面的所是为研究对象 ( 作为价值存在的自然法) 。 (2) 根据法学研究的这三个对象, 法学形成了三个“向度”, 即规范法学、社会法学与哲理法学。

上述关于法律本体论的问题, 在中国语境下则变成了“中国法律史中所谓的‘法律’是什么”, 进一步则是“中国法学研究中也存在‘三度’吗”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可以做如下回答: 首先, 历代的律、令、典、式、格等无论是何种形式, 皆具有成文化、官方化、规范化等特征, 它们共同构成一套规范体系,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作法律; 其次, 中国古代法律与社会密不可分, 社会生活中乡俗民约、家族法规等与国家法一起共同约束着社会成员的行为, 这种社会中的“活法”也可视作法律; 第三, 中国古代有引礼入刑、儒法结合的传统, 儒家思想成为法律运行中的重要思想渊源, 另外“天理”、“人情”、“道”等抽象的应然秩序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作为价值而存在的法律。对于第二个问题, 中国的法学研究, 特别是法律史学研究中, 近年来对上述三种对象都进行过研究, 然而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方法上的自觉, 因而出现一种混乱的局面。

( 二) 法学的“三度”与史学的调和

在历史学领域, 历史认识的本质问题、历史学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和历史学家个人在解释历史中的作用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理论家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客观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能动主义者和直观主义者。 (3) 其中唯心主义的、主观主义的、能动主义的立场在历史学的发展中逐渐变得重要起来。这是由于传统自然科学观念统领科学界的霸权地位消失时, 特别是伴随着哲学上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 在精神科学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重视, 即主客观二分的认识图式逐渐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所取代。

我们可以通过科林伍德对历史学所下过的定义, 来分析法律史如何将法学与史学调和起来, 他说: “它是一种科学, 其任务乃是要研究为我们的观察所达不到的那些事件, 而且是要从推理来研究这些事件; 它根据的是另外某种为我们的观察所及的事物来论证它们, 而这某种事物, 历史学家就称之为他所感兴趣的那些事件的‘证据’”。 (4) 科林伍德区分了我们感兴趣却“观察所达不到的”事件与这些事件可观察到的“证据”, 这种区分即预设了研究主体定义研究对象的能力。如果说历史学的研究旨在解决人类对某些事件的无知, 那么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无知”则指历史上存在怎样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可以称作“法律”的秩序。并不存在解决上述无知的直接证据, 法律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会明确地以某种客体形式存在, 因此法律史学家的任务则在于寻找间接相关的“证据”。至于如何寻找才不至于显得漫无目的或不够专业, 法学研究的特有立场作出了最佳的解答。科林伍德说要从“推理”来研究事件, 从法学的“三度”出发寻找相关证据, 则保障了推理的科学性。在此法学与史学调和起来了, 旨在科学地回答法律史关心的问题。

三、中国法律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再思考

( 一) 规范向度下的法律史研究

中国古代历朝颁布的法律法令、地方法律、判例案牍、律学文献等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规则体系, 这类文献资料具有官方性、规范性等特征。此类文献, 在法学研究的规范向度下应当作为法律史的研究对象, 并且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体系。

1. 国家立法

中国古代, 律、令、例等多种法律形式并存, 刑事、民事、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法律并存, 朝廷立法与地方立法并存, 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成文法体系。在传统中, 这些史料成为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基础, 其作为中国法律史的固有研究对象地位不可撼动。在研究方法上, 考证的、解释的及概念分析方法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仍需要从规范法学的层面进行反思。规范法学遵循一种教义学立场, 工作重点在于对法律概念的逻辑分析、形成体系、并将此一分析运用于司法实践。 (5) 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也应该逐步重视传统上法律条文的解释与逻辑分析, 这将为我国当代的规范法学研究及司法实践提供重要的法律史资源。

2. 判例案牍

古代判例案牍是历史上诉讼、审判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反映司法制度实施状况的实证资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实践哲学转向的背景下, 法学领域也经历着从宏大叙事向微观视角的转变, 从立法中心主义向司法中心主义的转变。随着国内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价值判断、漏洞补充等工作成为理论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语境下这些问题难免具有了中国“特色”, “天理、国法、人情”成为制约官员断案的重要因素, 道德的、政治的、“道”的等实质理由如何与成文法律相调和, 逻辑的与修辞的理由如何相互作用以使裁判被人接受等问题, 无疑对于当代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具有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判例案牍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所以说, 对判例案牍的法律史研究应当在方法上进行创新, 重视规范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3. 律学文献

中国法律学术史中律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中秋曾指出律学在传统中国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而法学则难以生成, 原因复杂多样, 其中最直接关键的是, 实体上缺少从人的“类”本质中抽象出来的超世俗的体现普遍正义与个体权利精神的法, 形式或者说方法上缺乏逻辑学在法律知识构造中的运用。 (6) 律学主要是从文字、逻辑和技术上对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解释, 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刑罚的宽与严, 肉刑的存与废, 律、令等法条的具体运用, 以及礼与刑的关系等。诚如张中秋所言, 中国语境中的“律学”绝非西方意义上的“法学”, 这是由中西方思维方式、法律文化及制度运作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 二) 事实向度下的法律史研究

法学研究的事实向度, 指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研究社会事实中实际起作用的法或国家法的实存状态。19 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社会法学、现实主义法学等研究流派, 代表着关注法律实然层面的立场。

1. 社会学角度或法律与社会相结合的方法

我国法律史领域, 社会学角度的或法律与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20 世纪40 年代初即已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瞿同祖用这一方法写就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的流行, 该方法在法史领域再次引起关注。近年来许多学者发表的法律史论著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其中有的结合社会变迁进行法律转型的研究, 如张仁善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 (7) ; 有的则是侧重于研究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法, 如李卫东的《民初民法中的民事习惯与习惯法》 (8) 。方法上的创新需要史料上的支持, 开展社会学角度的法律史研究则要搜集乡俗民约、商业习惯、家族法规等相应史料, 现今的这类文献多存于古人文集、历史档案、地方志中。

2. 人类学角度的研究方法

法人类学将法视为具体的、地方性的知识, 这就从根本上有别于规范的或价值的视角, 而强调了法律的实然性, 它将可能的准政治制度、规范性秩序及制裁机制等视为实存的法律, 从而为法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国学者张冠梓的《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 (9) 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另外, 徐祥民认为, 应该变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某些思维定势, 在关于战国以前的法律制度的研究中使用人类学的方法。 (10) 当然, 相关的历史档案、民族志甚至考古资料都可作为此种意义上法律史的研究对象。

3. 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材料进行分析的方法

运用文学作品的相关材料进行法律史的研究, 有一些基本的困惑是必须解决掉的, 即关于文学作品的法律史研究价值的疑问。徐忠明在《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一文中, 从三个方面回答了上述问题: 首先, 就中国小说与历史著述来讲, 史传孕育了小说的文体, 因而小说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其次, 就诗词与历史著述来讲, 陈寅恪创立的“文史互证”方法表明诗词与历史在中国古代的相互关联; 第三, 在法律领域, 文学作品中散见的公案故事、法律资料及文人书判无疑对于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及其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1与西方不同,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呈现出一种更加密切的关联, 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它从人们的心理、观念层面描述出法律的实然状态。

( 三) 价值向度下的法律史研究

西方自然法学经历了从古代自然法“事物的本质”到近代自然法之人类理性的发展过程, 及至当代,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道德、正义等实质价值成为法的应有之义。中国法从来没有像西方一样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体系存在, 在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语境中, 往往将法律应然层面的讨论放在法律思想史的范畴中进行, 以区别于研究法律典章制度的法制史。有学者通过分析古代法律文化中“仁”、“义”、“礼”等基本价值要素, 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仁”、“德”为基本内涵, 以“礼”、“法”为外延构筑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体系。因此, 在价值层面进行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时应当注意礼与法的互动。在这个意义上反思中国法律史研究,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儒家经典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瞿同祖曾指出, “所谓儒法之争主体上是礼治、法治之争, 更具体言之, 即差别性行为规范及同一性行为规范之争。”1○2尽管有此争论, 中国法律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儒家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始于魏、晋, 成于北魏、北齐, 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所以说, 儒家思想为法律的价值体系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 这也是为什么法律史学家将儒家经典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最重要的素材。但是另一方面, 在历史进程中法律也发展出自身特有的价值要素, 可能同既有的儒家思想产生冲突, 因此应当将历史上关于这种冲突的争论也纳入法律史的研究范畴中, 以刻画出比较客观全面的法律价值体系。

2. 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结合的方法

对于中国法律史学科分为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 法史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将法制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 认为将两者区分的做法, 割裂了制度与思想的内在联系, 造成了法史学科的“两张皮”现象, 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王强认为, “两张皮”现象是学科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这种状况不改变, 中国法是学科建设很难有新突破、新局面。1○3从法学研究的价值向度反思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法律思想史中关于价值的讨论如若不结合具体的制度实践, 难免沦为纯粹的哲学思辨, 中国传统中“仁”、“义”、“礼”等价值要素本身即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伦常秩序, 不应当将二者割裂开来。就学科建设而言, 通过哲学思考建构的法律价值体系与具体的制度实践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而非互不相关。总之, 一种结合法律制度与思想史的“通史”研究, 体现了价值与实践的互动, 已成为学史学界普遍的研究方法。

四、中国法律史研究价值的再思考

( 一) 法学的“三度”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价值

法律史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学科, 其承载的使命与价值更加专门化, 这主要是由于法学研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规范、事实、价值全面界定了法律存在的各个面向, 从这三个角度切入法律史的研究, 一方面解决了国人对过去存在过的法律缺乏清晰认识的“无知”状态, 另一方面为当今的法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思想素材, 进而影响到将来的制度实践。下文将具体阐述。

( 二) 规范向度下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价值

对历史上成文法律体系的考证、逻辑分析等研究, 对于当代规范法学、法学方法论等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如前所述, 规范法学采取一种教义学的立场, 重视逻辑分析与体系的融贯, 同样重视道德等实质理由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法律史的研究, 特别是传统律学的研究成果, 为当代的理论家们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工具与生动的理论及实践素材。

规范向度下的法史研究对于当代的司法实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采取的路径是移植西方先进法律制度, 但由于缺乏西方成熟的逻辑工具与方法论训练, 在实践中屡遭困境, 规范向度的法史研究则为法律实务界提供了传统上的方法论体系, 对于法律人培养自主的方法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三) 事实向度下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价值

对于中国社会历史上存在的实然法律的研究, 一方面呈现出法律的多样性, 为人们理解法律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法律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特点。这种事实向度下法史研究的价值具体体现在: 首先, 为我国当代的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研究, 甚至法与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其次, 这种事实层面的研究对于分析我国传统上的法律观念, 确认自身法律文化的独特性, 并且与西方国家区分开来以保障自身的独立自主,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三, 这一层面的研究对于厘清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确立当代官方对待地方习惯、民族特性的基本态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类型多元, 国家法在加强其统治时也应当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这种事实层面的研究为国家地方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价值。

( 四) 价值向度下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价值

中国与西方法律文化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反映出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追求。西方法律的分析性、个体权利的张扬等特征, 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法律的整体性、和谐性及家族主义等特征, 虽然近代以来我国同西方的文化差异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 根本上的价值追求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价值向度下的法史研究, 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 当法治话语成为学界研究的主流话语时, 关于“仁”、“义”、“礼”等价值因素的法律史研究, 可以为反思西方式法治理想提供一种重要的分析视角; 其次, 在我国的法制建设或司法实践出现困难时, 这种研究可以为其提供一种价值的指引; 第三, 随着法律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如何保障民族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价值向度的法史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一种价值支撑。

五、结语

从规范、事实及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法律史研究, 体现出了我国法史学科方法论的自觉, 并且对于建立一种以法学为基本立场的法史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特别是由于对法律本体论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 法史学在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上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但是由于法律史学家不仅要面对过去, 而且要面对将来、面对实践, 所以以一种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对待方法革新显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2]倪正茂主编.法史思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1.

[4]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通信仿真下一篇:儿童乳牙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