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2024-08-11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精选10篇)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1

从2月1日至2月29日,《e线民生》栏目共收到网友诉求540件,其中有效诉求336件,市直部门共205 件,各县市区共 131件。市直部门已回复195件,网友满意185 件,各部门平均回复率为 95 %,平均满意率为 90 %。

截至202月29日,交管局、公积金管理中心、市运管局、公安局、司法局、水务集团、民政局、教育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环保局、城市管理局、残联、中国银行、移动公司、物价局、市政园林局、荆州区政府、荆州疾控中心、工商银行、工商局、电信公司等22个部门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卫计委、国土局、公路局、沙市区政府4个部门回复率和满意率均低于90%,《e线民生》栏目给予提醒。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2

在互联网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的当今, 网络舆情对高校中的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分析的他们网络舆情的现状, 发现网络舆情的问题, 并提出应对和解决的策略, 势必对当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 网络舆情内容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高速发展, 高校校园内的网络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网络上传播的内容也具有时效性, 社会上的一些焦点问题、具有偶发性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以及具有失实的、带有反动性的或者煽动性的舆论等, 特别容易形成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表现的主要方面有:为了大家共同喜欢的热点话题而彼此进行交流, 释放和环节心情, 形成比较稳定的话题和讨论氛围, 受学生们欢迎, 而比较乐意参与其中;还有一些是学生遇到了困难, 在网络上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 一般不会产生矛盾;还有一些是对社会问题、学校工作等有一些情绪化的看法, 这类舆情需要关注与引导;另外一些严重的是情绪失控, 对一些问题恶意攻击、谩骂、诽谤, 这类学生不能代表主题, 不容易引起共鸣, 但是个别的短时间内会博人眼球引起关注, 需要学校关注和治理。

2. 参与学生的特点

少部分的学生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是参与者, 或者说参与者较多, 制造者较少。目前, 流行的网络平台以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等为主。在这些网络平台同时涌现了一些领袖, 他们的级别较高, 经常发表信息, 把网络平台作为了舆论交流和传播的场所, 当一些热点问题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后, 会吸引大量同学的关注, 即使一些同学不参加发言与回复, 但舆论的人气也在不停的上升, 很快成为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3. 当代大学校园内舆情的影响范围和传播速度特点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平台的多样性, 可以在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多种平台上传播, 因而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 了解信息的速度会很快。同学们的兴趣点也也很大的相似性, 例如在论坛上发表一篇言论, 如果发表的时间合适, 标题和内容吸引人, 回帖数了集中, 段时间内帖子就会顶到论坛顶部, 引起众多同学的关注, 所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速度快和影响面大的特点。

二、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的对策

1. 注重德育教育来引导学生, 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培训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 进行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 努力营造主流舆论, 培养正能量。对网上的不良的负面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消息, 要旗帜鲜明的批评,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2. 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 使用创新教育的手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言论, 就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利用好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的宣传作用, 占领舆论的桥头堡。例如主动在论坛上发表和同学密切相关的话题, 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困难, 引导同学们正确的网络评论习惯。利用QQ群建立即时互动的网络讨论平台, 给大家提供轻松的讨论氛围。利用校园网VOD进行视频播放, 引导同学们观看有意义的影片资料。利用校园网FTP发一些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电子资料, 鼓励同学们去学习和交流, 引导同学们正确的上网习惯。即使更新校园网信息, 宣传好人好事, 发布求职信息等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公告。

3.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

建立过硬的网络管理队伍, 队伍中人员应该是多方面的, 有校级领导、院系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网络中心老师、骨干学生干部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和领导应当熟悉网络环境, 拥有各种网络平台的帐号并能熟练使用, 能和同学们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能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喜好, 同时能熟练的使用各种网络平台软件, 能更新和发布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负责网络技术硬件维护与软件分析的老师和工作人员, 在硬件上要充分使用好网络设备, 能控制好网络访问列表, 进行黑白访问名单的设置, 将不良信息利用技术手段过滤掉;在软件上的层面上对网络信息的进行监控,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 建立即时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的软件系统, 辅助领导和老师对网络舆情的动态进行分析和决策, 掌握第一手资料。

摘要:本文对高校学生舆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归纳出了一些网络信息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 屏蔽不良信息, 使高校网络舆情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2]杨晓瑞.省级党报官方微博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3]孙赫.我国军事新闻报道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4]杨旭.媒介生态视阙下我国网络体育新闻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 2013.

[5]贺婧.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 201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3-02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全社会关注较高的舆情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共性,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其自身的偏好及特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共性

1.直接性

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主体往往会直接通过BBS、博客、微博、新闻点评等途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发表对焦点热点事件的个人立场,使舆情信息更加直接的反应到公共媒体。

2.突发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的风向标,网络舆情也因此比传统舆情更具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再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倾向,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突发性增大了舆情信息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设置使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被隐藏,这就使得个人情绪有可能掺杂在事实真相中被渗透出来,令网络舆情呈现出非理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广泛性促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形形色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舆论热点事件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偏离了事件初始的舆论轨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者和制造者,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块阵地的舆论倾向和发展趋势,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这一领域烙上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印迹。

1.内容集中性

因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也相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等话题;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

2.传播迅速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较高的群体,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甚至信息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的沟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群体发展迅速,QQ群、微博、BBS、高校贴吧、人人网等媒介,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按地域、爱好等范畴集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得网络舆论在高校之间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达到瞬间千里的效果。

3.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因此,高校舆情往往关系社会各方面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高校舆情对于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反应往往会对事态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非理性特点突出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随着对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加深,自身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社会经验,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内在或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进而使高校舆情信息展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认知逐步明确

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和反馈作为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也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软硬件投入不充足

尽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系统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高校内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备、软件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1]。但由于购置硬件设备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软件系统又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在应用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充足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合理,思想高度和专业技术不能兼顾,造成高校舆情信息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查封等做法,避免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思想活跃、交际广泛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方式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作为舆情管理工作应有长效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正面引导等工作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开辟阵地、占领阵地,引导网络舆论

1.积极主动的开辟阵地,为主流舆论的生存创造条件

被动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主流舆论未能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认识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后,高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完善的、有吸引力的、适合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

2.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面对如今互联网光速发展的现状,部分高校难有精力和能力开辟可以全权掌控的舆论主阵地,那么,占领已有的舆论阵地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网络舆论中,通过发帖、回帖等手段引导话题导向、发表主流观点,以此换得平等身份下大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使得主流舆论在网络平台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要培养一批有权威、有感召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充当网络中的灵魂人物。舆论领袖可以由学生干部担任,也可以由那些个性鲜明但可以引导的、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偶像”来担任。但这部分人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免发挥反向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做好网下、网上的沟通和疏导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因此,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其手”,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姿态,利用“校长接待日”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或座谈会,将问题在线下做好沟通,达成思想层面的统一,预防网络舆论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沟通也应真实、及时的开展,针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应第一时间发布国家立场,统一口径,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有机会。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监控。由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抽调专职干部负责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别对校园网的使用以及微博、BBS、贴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网络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其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做到覆盖面全、信息搜索快、反映问题准,抓住网络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在可控范围内,要积极动作,作出适当疏导和引导;如果超出可控范围或有极端不良影响,也要及时。做出研判,准确划分事件类别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建立自下而上畅通的信息上报通道,早发现、早搜集、早上报,争取宝贵的处理问题时间。

(四)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据可依,有效降低事件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用于确保敏感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根据网络监控工作人员提供的研判结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向相关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发布预警信息,通报事件等级和预警措施,确保相关人员知情并进行快速反应。

由于由网络舆情引发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完备的防控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并确保相关负责部门知晓、熟悉自身职责,必要时需做演习。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充分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还需要高校领导层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意识,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发言权、控制力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4

2012年,“大数据”(big data)成为企业管理界的热门词汇。《纽约时报》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很多学者和企业家也似乎达成共识: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由此可见,“大数据战略”在未来企业竞争中占据着核心作用,而作为企业“大数据战略”建设中信息采集的主要部分:网络信息数据采集,则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大数据”时代特征是三“大”。第一,管理难度大。海量数据的收集、保存、维护、共享及研究等任务,都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第二,研究价值大。海量的精准数据,辅以信息技术,使对忠实记录现实生产生活的数据进行系统研究以探求背后规律成为可能。第三,对社会影响大。对海量数据的研究,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元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而提炼出有规律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普遍应用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极大地激发社会生产力,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我国企业发展情况符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第一,企业数据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从前。据计世资讯统计,近三四年,中国500强企业的数据总量每半年翻一番,这是以前数十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绝无仅有的。第二,数据多样化,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爆炸式增长。过去三年,非结构化数据复合年增长率超过90%,驱动力主要来自互联网、移动应用、微博、社区网络等新应用,以及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第三,快速化需求。企业更加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而且信息技术已经使得全球市场无边界化、无国界化。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中立足,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从海量信息中获得对自身最有价值的信息。第四,数据价值最大化。如何让这些有用的信息给企业或个人带来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利润增长点,这是“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核心要求。如互联网行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网民上网习惯,及时推送各种个性化信息;公共服务行业通过分析视频、音频等信息,进行舆情监测,保障社会安全等。

信息获取与管理成为“大数据战略”建设软肋

“大数据”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带来新一轮信息化革命。众多专家学者预测,“大数据”时代,即将带来新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大数据战略”构建过程中,如何掌握海量有效数据的企业,如何提升强大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这一战略建构的关键点。

目前涉及掘金大数据的企业,多是在数据利用上单打独斗,而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海量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数据资源库的出现,以及围绕数据资源库形成的,贯穿于收集、整理、分析、应用整个流程的产业链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掘金大数据的首要一点,还是谁拥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数据。当前,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信息化企业都是海量数据的制造者。有数据显示,脸谱公司手中掌握着8.5亿用户,淘宝注册用户超过3.7亿,腾讯的微信用户突破3亿,微博注册用户达5.03亿,这些庞大用户群所提供的数据,正在等待时机释放出巨大商业能量。但是,面对如何更新频繁的海量信息,企业将如何有效、准确和完整的对自身需要的数据进行采集、抓取则是令大多数企业“大数据战略”建设最为头疼的事情。

瑞频人民舆情网络网络信息中心系统打造信息数据集散中心

基于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数据,企业传统信息采集无法满足“大数据战略”对信息数据需求的背景,公司基于自身强大的信息采集系统研发了网络信息中心系统,帮助企业打造“大数据战略”的信息数据集散中心。

瑞频人民舆情网络网络信息中心系统主要目的是 为大公司大集团的市场部门与公关部门提供一个收集外部信息的平台,包括与本公司相关的信息,与竞争对手相关的信息,行业信息,价格信息,与合作伙伴相关的信息,用户网上反馈的各种信息,科研技术信息等,解决企业信息数据获取面窄、获取量小、获取不准确等问题。同时,该系统 可以做到多人在一个平台上可以快速浏览当日或过去的所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整合与内部共享,保证决策的协调性。该系统在发挥信息数据集散中心作用的同时,并具有预警功能,可以在某方面的信息一旦出现时迅速通知相关人员。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5

[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自由舆论超市的形成、不加控制的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造成网络信息流量的失控已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的观点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在强化大众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发挥主流媒体把握网上舆论的强势,增加信息开放的透明度,培养公民的媒介素质,以达到对互联网虚假信息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对网络舆情加以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控制;网络舆情引导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任何一项技术革命的出现都对社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矛盾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对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的报道,表现出使传统媒体无法与其相比的优势:快捷、信息的多源(便于受众比较)、互动,让受众可以参与对事件的评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和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绕过了传统媒体运作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程序,分散了舆论,特别是“色情”、“煽情”及“暴力”等低俗消息的充斥,及一些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蔓延又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假如你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处闲逛,可以顺便拍几张照片传上去,让博客兄弟们帮你辨认一下那个大胡子的老头是不是拉登;假如你晚饭后在马路上闲逛消食,看见一朵红云从西天飘然而来,也能马上记录下来立即传上你的博客主页,同时打电话请天文学家去辨认一下是不是UFO”。(1)

这就是互联网发布新闻的方式。

最早使用这种类似的方式,而产生影响的是一个美国自由攥稿人——德拉吉。1999年的某个深夜,德拉吉把发生在白宫的“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整个端上互联网。

《纽约时报》声称:我们获得过这一信息,但我们没有证实的渠道。

一部反映“水门事件”的电影很精细地告诉了我们《华盛顿邮报》在证实尼克松水门事件中,那两位记者所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使得我们知道美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当第二个知道这一事件的当事人面对记者的调查时,选择了点头才使《华盛顿邮报》在第二天刊登“水门事件”真相。对某个事件的真伪必须获得两个或以上的当事人的证实这条消息才是准确的。这是美国新闻媒体对事件把关的规定。而我们现有的传统媒体对一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标准操作方式也是必须向提供新闻的对象及新闻内容所反映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实。

现在什么都不需要了。

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对传媒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4年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说: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3630万,人数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浏览新闻这一网络功能的占62,1%。报告的另一项内容为,我国">http://博客中国

(21)徐剑梅《英国政府与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协作》中国记者2004年第10期

(2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23)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新闻杂志2003年第8期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6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受到广大网民一直好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山西问题疫苗事件等则被认为是应对严重不当。当期我国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形下,各地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维护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成为政府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使得打造透明政府从此有法可依。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上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明显存在着诸如对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尊重不够,在有关调查结论上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政府在处理问题不及时,不能在公众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时进行公开,最后公开的结果必然不能使公众信服。

如果不能把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已经内化为地方政府的意识自觉,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时没有积极对事件展开调查、快速及时地对事件作出处理,政府形象自然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不利于政府执政和人民的长治久安。

继续提高政府网络舆情能力,加强政务公开透明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准,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政治敏锐度,加强应对舆情的能力。第一,政府公职人员要勤观察、勤思考,把握发展趋势,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第二,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第三,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其次,加强媒体沟通,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一方面,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再次,健全制度和机制,提升危机化解能力。一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二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三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

最后,构建网络问政体系,建立专门应对部门。一方面通过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建立网民与地方官员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形成全新的网络问政体系;另一方面,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培养高素质媒体评论员做好舆情引导,同时建立一支顾问队伍,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7

一、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如果我们翻阅《辞源》, 舆情在里面的解释是“民众的意思”。近年来, 舆情也逐渐成为民众和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尝试着从不同的领域和思维层次上对“舆情”这一概念进行诠释。

舆情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和集合, 网络舆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网民对现实热点事件和社会的态度。舆情通过网络这一快捷并且跨越了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 能够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汇集, 然后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传递给广大网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近年, 新媒体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 传播信息的方式从数字电视发展到数字电影和手机短信等不同的方式。在我们熟悉的四大传统媒体之后, 新媒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第五媒体”。在这一平台中可以汇聚更多的信息, 具有时效性, 能够将不同人群的观念汇聚在同一个平台。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互联网进入我国的20多年来, 我国的网民数量呈曲线上升。据统计, 现阶段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亿, 上网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 不仅可以在电脑上浏览网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 以及无线网络的大规模覆盖, 也在不断地加速了网络的发展和运营。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中, 互联网虽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保证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 但是话语权的滥用、各种诈骗信息和泄露隐私的行为层出不穷。

三、新媒体的发展对于网络模式发展的影响

在现阶段中, 最大的转变就是信息的传递方式的变化。网络信息的传播主体已经从新闻从业者, 网站管理者等转变成了网民等。每一个网民都有了自己“发声”的权利, 言论的自由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近年来, 各种论坛的不断涌现。在整体的思维和态度导向上, 各论坛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一个现实的基本的新闻事件在经过了多次的传播之后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加工, 使得信息的本身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更多的, 对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 网民们已经可以作为信息的直接来源, 进行信息的爆料。而且可以表明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与此同时, 在网络上的人群不同, 也就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在“自媒体”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 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单独的“个人媒体”, 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

出现了相应的固定网民。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于社会的影响也逐渐变得深刻, 领域变得广泛的同时, 人们的兴趣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很多影响力颇高的商业门户网站出现了稳定的点击量, 在网页上浏览到的信息也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这种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 交流的范围从微博、微信等到开心网、天涯等社交网站。首先在这里, 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论束缚, 人们可以更加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而且在这些社交网站上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自己的观点很可能引起一群人们的共鸣。在这些网站上发表一些信息, 有固定的浏览量和阅读量。如今, 很多网站上都具有转发、分享的功能, 这样能够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 并且形成一定的阅读和传播模式, 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网络舆情。此外,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 网络舆情的传递者和观众会出现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和范围内, 往往这些人具有相同的兴趣或者具有某种共同点, 抓住了这种共同点或者相同的关注点, 就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固定的网民, 在网络舆情的整体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同时形成。

(一) 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

互联网初期的阶段, 网络传播媒体较为局限, 而且传播的方式也仅是从“网站——网民”的定向传播。传播方式单一, 并且信息传播到网民之后就会终止, 在传播的速度上也就有了很大的局限。但是近些年来, 网络传播的新兴媒介层出不穷。比如在微博中, 可以自主地发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并且能够通过某些方式将某些特定用户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推广, 在全民娱乐的同时, 使信息变得多元化, 也使得网民完成了从信息的接受者到生产者的转变。更多的是, 手机软件的多样化,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 提高了其实效性, 随时随地影响社会舆情。

以往, 网民发布的信息只有熟人才能看见, 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今, 自媒体逐渐被大家认可, 各种设备和软件的出现、各种教程的出现,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舆情。比如在网络社交媒体出现后,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拍摄的视频, 发视频的权利不再局限于那些具有一定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大媒体, 传统的信息传播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迭代更新的速度更快, 每个人都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放到传播平台上, 降低了信息发送的“门槛”。

(二) 信息量最大化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 结合操作便捷、功能多样的现代化没备, 新媒体目前已经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汇集区。网民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身份和地位的限制, 所以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都成了信息源。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网络不知道的”。当然, 国家机密例外。广大网民以新媒体为中介, 快速交流、互通有无、发表评论、指点时事, 形成了一个自主的舆情系统。在海量的信息中, 有的是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内容, 有的是虚假的, 甚至恶意中伤、断章取义的内容。这给我国舆情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甄别困难。

(三) 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长期以来, 受传统传播媒介性质的限制, 相关新闻机构虽然已经尽量快速地传播新闻信息, 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新媒体的出现, 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成为新闻信息传播者的条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信息传播不再需要专门的新闻工作者携带摄像机, 专程耗时耗力的到现场采访。现场的网民, 早已经利用自己的手机对事发现场进行了实况转播。由于信息传播形式不再受到专门格式的限制, 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截录音均可作为信息传播的内容。信息新闻的传播门槛被极大的降低,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四、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情工作机制的方法

面对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 目前政府传统的舆情工作机制已经相当落后。政府在现行背景下只是被动地开展舆情工作, 政府对媒介的绝对控制已经成为历史。如今, 网络舆情倒逼着政府来适应网络舆情的需要, 政府必须从舆情的主导者转变为舆情的引导者。

(一) 建构调查、解决、阐释机制

长期以来, 政府只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环节, 忽视了对问题解决方式的阐释, 致使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新媒体给民众提供了传播的途径, 民众的声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由于不良的情绪形成巨大影响会严重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进而影响政府执政基础, 所以, 政府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 及时的、有理有据的通过新媒体向民众阐释说明。此外, 政府要构建网络舆情的调查、解决、阐释机制。建立机制一方面可以打击网络恶意舆情制造者, 起到净化网络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及时根据舆情帮助民众解决难题,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二) 建构以正能量宣传为主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般情况下, 通过新媒体媒介传播, 并且形成强烈社会影响的社会事件, 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这种情况极其不利于良好安全的网络舆情氛围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政府要设立相应宣传部门, 经常性、规律性地将社会中的正能量事件收集起来, 并且通过新媒体进行积极主动的宣传。这样, 一方面可以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的、正面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新媒体弘扬社会正气, 使民众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来, 增加民众的归属感。

五、结语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倒逼我国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 我国在舆情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也将逐渐向引导地位转变。以后我国将构建成以政府为引导, 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网络舆情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 篇8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 现状 应对 策略 正文: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篇9

功能和服务

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是经过清洗、过滤、抽取、分析和挖掘的,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舆情信息搜索,而是具有全网搜索、定向监测、自动发现,自动预警,趋势分析,自动分类等功能,具有丰富的统计结果。

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只能提供相关的搜索服务,要靠人工主动去搜索,搜索结果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掺杂很多的不合理的因素,准确性、可用性不强。全面性和及时性方面完全不能满足舆情监控的需要。

采集范围和深度

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范围主要是定向的,是用户关注的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网站,针对这些网站可以做到全面采集和精准采集。虽然baidu/google等互联网搜索虽然采集范围广泛,但是针对具体的舆情载体,采集深度不够,采集不全面。

目前搜索引擎的数据采集采用的是广度优先策略,会根据url地址进行重复采集的控制。对于论坛、贴吧等舆情载体不会按照主贴、跟帖、翻页的方式进行精确采集,采集深度满足不了舆情监控应用的需要。

西盈网络信息雷达系统专门针对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监控)系统和西盈竞争情报系统开发而成的,深度挖掘技术超越了google等以智能化和广度见长的搜索引擎爬虫系统。

更新速度

舆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自己设置采集的更新频率,对于舆情高发的载体网站可以做到分钟级的更新,这一点互联网搜索引擎是无法达到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采集周期一般都是数天或者数周,甚至会出现漏采,无法采集的情况。

采集的网站种类

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做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舆情载体的全面采集,尤其是针对论坛(包括跟帖),贴吧等这些“草根”网站(这些媒体往往是舆情高发区域),实现全面、迅速的舆情采集的同时,可以实时更新信息的点击数,回复数,转载数等等。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大多是采集新闻网站,而对于论坛,贴吧、博客等等往往无能为力,更无法提供舆情分析需要的统计数据。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互联网搜索引擎所采集的数据,往往是没有经过过滤的,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广告等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作为舆情的并不多。而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全部都是有效的,和用户相关的,真正称之为舆情的数据。

舆情信息储存和利用

舆情监测系统的信息是储存在用户本地的,可以进行归档,分析利用以及作为应用系统的数据来源,但是针对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数据,用户没有任何干预的手段,只能通过其固定的检索服务进行访问。

相关信息的数量

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搜索引擎虽然拥有绝对多的数据量,但是对于和用户相关的舆情信息,由于其没有定向采集全面,深度等优势,其收录数量就会大大低于舆情监测系统。另外,舆情监测系统集成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元搜索功能。可以整合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数据。

总结

成功的舆情监测系统是主动告知用户google等搜索引擎中或收录或没有收录的与“我”相关的舆情信息。重大事件及时预警,并提供量化的统计分析数据助力舆情分析,通过自动生成舆情报告等方式辅助舆情工作。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达到3.84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8.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于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相关部门来说,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对企业来说,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是企业市场、行销决策的重要支撑。方案内容

系统介绍

易观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聚焦,倾向性研判等,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主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系统结构图

系统组网图

系统功能

1)深度多渠道网络信息采集,为用户提供监控源配置功能,可以对监控源的优先级进行配置调整。

2)完善的信息预处理机制:超链分析,编码识别,URL去重,锚文本处理,垃圾信息过滤,内容去重,关键字抽取,正文抽取等。

3)强大的索引分词机制,对舆情信息实施双重过滤,具有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相似性排重功能,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热点发现。

4)热点舆情:系统自动识别出热点焦点事件,以舆情形式分新闻、论坛和博客三种类别呈现。及时发现网络热点信息。

5)专题追踪:生成专题报道对网络话题进行专题化的侦测和追踪,如两会、奥运会,对专题话题形成系统性的掌握和监控。

6)分站/分类浏览:对系统中舆情可以按网站和不同的分类进行浏览。同时可以对显示的舆情进行操作(设置影响、入简报、专题、收藏、删除)。

7)趋势分析:来源载体/站点分布、单个/多个关键词热度曲线图、主题/关键词热度的整体趋势、文章转载量日均/总体趋势分析、舆情信息的地域分布、网民检索行为分析。

8)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全貌。9)多种舆情检索方式:可按网站、类别、时间段、关键词等条件进行专项化全文检索,并可生成查询时间和次数、关键词查询频率等查询统计数据。另外还将结合检索关键词,随时补充全文检索库中的关键词,有机结合个人操作习惯,可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

10)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11)统计报表:系统生成各种形式的报表。报表包括图表和数据表格,图表包括饼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如总量图、趋势图等;数据表格是对舆情信息的数理统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各项舆情数据。另外用户可以自己需求定制报表模版,比如日报、周报、月报等。

12)舆情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系统提供多种报警方式。

系统特点

1)精准全面的网络舆情采集,能够对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等内容进行全面、精确的采集和及时的更新,为舆情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2)多维度实时监测、过滤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到本地的文章会自动标注并分析,具有趋势图直观展现。

3)专业的舆情办公平台,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需要关注的信息定制到系统,用户可以随时调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直接追踪关注事件的传播源头,把握传播动态,系统自动生成舆情报告,节省用户人力。

4)专业的舆情分析顾问服务,基于易观深厚的互联网行业背景以及对网络舆情深刻的认识,协助用户进行舆情监控设计,对用户背景、行业特征及需求做深度调研,给出最适合用户的舆情监控方案。

5)丰富的舆情项目开发实施经验,有专业的舆情实施队伍和资源,提供从舆情监测规划、舆情系统选型、舆情项目实施、舆情工作开展到舆情干预的一体化的舆情系统解决方案。

6)拥有成熟的舆情产品,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定制,需求牵引及时,在保证效果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商业价值

帮助客户全面、及时、精准、专业、高效获取网络舆情并为己所用;

第一时间获取客户相关的正负面新闻、泄密信息、领导相关报道、近期舆论热点等,健全危机事件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协助企业客户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为企业市场、行销决策提供支持支撑服务。

附件1: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一项在政府部门、人民团体指导下,社会和家长参与,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具体实施的社会行动,旨在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地参与网络游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该工程自2011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

一、“家长监护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公布专线咨询电话,开通专门受理渠道,介绍受理方式。

(二)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以及限制措施等信息。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戏的时间长度,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段,或者完全禁止。

(三)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并持续跟踪观察,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为家长提供必要协助,制止或限制未成年人的不当游戏行为。

二、实施“家长监护工程”的具体要求

各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要做到“四有”,即有专人负责、有专线电话、有专区设置、有季度报告。

(一)专人负责

1.要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并将指定负责人及联络方式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2.培训专门服务人员对“家长监护工程”提供专业咨询解答和服务支持;帮助家长了解被监护人游戏行为,提供家长与被监护人进行沟通的建议;

3.服务人员要持续跟踪每个申请,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反馈该账号的活动,了解未成年人参与游戏的状况,为家长提供必要协助。

(二)专线电话

1.开通单独的专线服务电话(区别于普通服务热线),提供咨询解答和受理服务;

2.在原有的客服电话中提供转接到专线服务电话的链接;

3.要提供多种服务渠道,确保家长可选择最便利的方式提出服务申请(传真、网络申请、电子邮件、信函邮寄、上门申请等)。

(三)专区设置

1.在网站设置“家长监护工程”专区,在主要运营产品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进入该工程页面的链接方式; 2.专区要有对工程情况、申请条件、处理流程、可采取的监护结果等事项的说明;

3.要在专区显著位置设置监护服务申请入口、受理方式(家长监护专线);

4.专区要预设好问题和答案,或展示虚拟案例操作流程及结果,供家长阅览和参考;

5.专区要设置服务申请进度查询;

6.专区要登载《未成年人健康参与网络游戏提示》(附件2),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地玩游戏、玩健康的游戏。

(四)季度报告

各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要在每季度末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交“家长监护工程”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咨询数量、申请数量、受理与完成情况、重点案例分析、疑难问题说明,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篇10

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危机公关——叶东课件

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上一篇: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各岗位职责详细规定)下一篇:基于问题导向 强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