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丰碑》有感

2024-08-19

小学生作文《丰碑》有感(精选8篇)

小学生作文《丰碑》有感 篇1

精神,一个庄严的词语。它比品质更深入,比信念更高昂;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不是三两天的坚持……它蕴含了自身所有的优点,散发出自身独特光芒。这就是我对精神的诠释。

持有精神的人是高大的,他们无处不在。也许,他(她)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邻居;也许他(她)很平凡;也许他(她)并不富有。但谁也无法阻止他们奉献爱心的满腔热忱、坚定和执着。丛飞爱贫困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赵广军手中珍贵的“爱心名片”,陈光标的“慈善如山,财富如水”令人赞叹……他们用爱心铸就的独特魅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仁爱待人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虽然社会上许多可敬可爱的人拥有美丽心灵,但不代表没有“丑陋”。我们也曾看到孕妇摔倒在地,几十个围观者中无一人挺身扶起;我们也曾听说有人将爱心善款占为己有,挪为它用;我们也曾目睹邻家老奶奶无人赡养,尽管膝下儿女成群。我们将怎样呼吁他们,唤醒他们呢?我们要用来自心灵的声音呐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许多在别人需要时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不是他们真的对待生活冷漠,缺乏爱心。他们的观点是,我一人的力量有限,还是让别人去做把!这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你不出力,他不出力,世界将失去温暖。所以,助人为乐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众人齐心。

助人为乐不要只说空话,还要有实际行动。给老人、孕妇及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搀盲人过马路,捡起垃圾桶旁边的果皮纸屑,这些虽然是小事,但爱心无价。乐于助人也不是雷锋的特有专利。捐款不是富人才可以做,我们也可以。谁能说一瓶矿泉水的爱心比一台电视的爱心廉价呢?

意愿+想法+行动〓志向+思路+过程,这一精神的六部曲《精神丰碑》中的主人公都一一弹奏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将时刻环绕着我们的心灵。爱心无价,我们每献出一份爱心,就等于敲下一个爱的音符,日积月累,总有一天,歌会谱成。

偏远山区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感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27-01

偏远山区,这里所指的是彝族地区的偏远山区。因为我从教十二年来一直服务的对象都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彝族孩子。所教他们学拼音、认字、写字、组词、造句、再到流畅的说一段话。写一段文字。每一步,每一个过程我们都要付出许多的艰辛,许多的努力。而写作文是我所教的这类孩子在学习上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在和他们十二年接触中我掌握了这类孩子的认知特点,对于他们的作文教学我谨在我有限的教学经验上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希望与大家多交流,多学习。

彝族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封闭,传统的环境。这样的环境造成了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很差。再加上他们还要过语言关。入学时这些孩子完全听不懂汉语。全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一关一关的克服。这就给老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许多的困难。而且我发觉我们每位老师所发的每人一本的教案,如果按照设计者的思路来教学的话很多是不适合我所面对的这类学生的。

下面我就仅对作文教学进行探讨。

1 写出自己的真实的生活

对于低年级部分学生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以来我没有讲怎么审题,怎么选材,怎样遣词造句。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写一篇日记。就记自己身边的事。自己做的或者是自己亲眼看到的。甚至是听别人讲的。因为要写好作文关键的是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事物的能力。而彝族偏远山区的這部分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就很受限制。这部分孩子智力开发就很迟。大部分孩子是上小学一年级才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智力开发。信息闭塞,识字量少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即便是学校有图书他们对图书的理解能力也是很差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太小。生活的环境太封闭。等等因素大大的制约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我觉得作文素材的积累就要从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去找。他们的日记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在他们的日记里我跟着他们一起去放牛,一起去插秧,一起去找猪草,跟着他们和他们的弟弟妹妹一起玩。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日记里写到这样的一段话“放学回家爸爸妈妈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我想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我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呢?我看见了放在门后的脏衣服。我就把这些衣服拿去洗了。太阳真好啊!不一会儿就晒干了。我把衣服收了下来啊!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对于这一段话我的评语是多香啊!老师也闻到阳光的味道。能帮爸妈分担家务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并且我也在语文课上讲评了这一段话。写的自然,写的真实。想想丰富。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感恩,回报父母的思想教育。我对这部分孩子的作文教学首先就是不拘泥于形式,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帮助他们提取素材。让他们慢慢的明白原来作文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就是把自己所做的所想的表达出来。其实我所做的就是教他们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

2 提高要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过以上的方法,让学生有了写作的愉快的体验之后。学生不在惧怕写作而且人人都是跃跃欲试的这种状态。这时候提高要求。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好多种类型的文章,我会加大对学生的训练。主要包括一,学习知识,加强课堂上课文的阅读和文章结构的分析。多注意好词佳句的积累。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3 观察积累

多观察积累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比如:上体育课时举行的跳绳比赛,拔河比赛,课后让学生写写这些活动。过火把节,彝族年让他们写写这些场景。教他们学会积累素材。让他们明白写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就是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另外经常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获的丰富的感性知识。真正的做到“有米下锅”。

4 在学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教师应该多鼓励

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入手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我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最主要的是抓作文的讲评。学生的每一篇习作交上来我都会仔细的阅读。每一段当中的好词佳句我都会勾画出来写上鼓励的话。所有反映真实生活的句子和显示学生创新思维以及丰富想想力的句子。我都会在班上反复的阅读和讲评。哪怕只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比喻。一句感想。我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往往在我的班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我在班上评讲完了同学们的习作后,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会上来对我说“老师我还不想交,我想再改一改。”同学们改了我又讲评,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候有同学的一篇习作要反复修改三四次。这样在班上就形成了一种好的积极上进的风气。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带动了一大片。另外,通过作文的讲评我还有了一个意想不到收获。这是我干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来的心得和体会。那就是通过对同学们习作的讲评可以很好的掌握同学们的思想状态,可以及时的对同学们的思想工作进行指导。在习作当中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真诚善良,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很简单。当同学们的习作当中提到了某一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同学在习作当中写到帮助老奶奶这一个话题了那么讲评当中就对这件事情进行讨论。适时的进行尊老爱幼的思想教育。长期的坚持下去既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关。而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读《丰碑》有感 篇3

这本《精神丰碑》主要讲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每读完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动万分。

翻开第一面,只见图上的农村妇女,已经64岁了,她面相慈、爽朗爱笑,如邻居大妈般亲切和朴实,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却被人称为“好人朴秀贞”。

林秀贞隔壁住了一对孤寡老人,林秀贞常常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又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大冬天。老两口为了节省柴火不生炉子,他们只能喝带冰的粥,林秀贞看到了非常揪心,于是,回家跟老伴商量决定赡养这两位无亲无故的老人。

就这样,林秀贞就接管起了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每次林秀贞做了好吃的东西,都把老两口叫过来一起吃。老两口因为经常吃冷的,所以落下了胃病,林秀贞就时常到集市上买红糖,让两位老人喝红糖水。日复一日,林秀贞的身子弱了,而两位老人的精神红润了,身子骨也硬朗了。虽然林秀贞的身子虚了,但是她帮助老两口却像电视上的慢镜头一样,永远不会停止的,她的这份爱,是天地之间最无价的,她的这份情是天地之间无法找到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中国古语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但我在林秀贞的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林秀贞奶奶现在已经70多岁了,但是她还是不放弃赡养老人,还非常关注失学少年。她先后出资四万多元,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之梦,真正反映了这句古语中看似间单实则深刻的内涵。不仅如此,她还救助了8名残疾农民,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了方便残疾人的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人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人见林秀贞对他们这么好,生活便有了劲头。

林秀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肩上却扛着许多人的生命,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不禁向她老人家赞叹:“林奶奶你可真伟大呀!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算自己挨饿也要给别人一口饭吃,在别人没有钱却想上大学的人,你慷慨大方的捐出了四万多元,圆了14个高中学生的上学梦。“

我每次看完一部感人的电视,都是眼过一遍,却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含义。

永远的丰碑-李林森事迹有感 篇4

——学习李林森同志事迹有感

李林森同志走了,悄悄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在身后立起伟岸的丰碑。

李林森同志,男,四川省宜汉县人,生前任四川省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09年7月被确诊患肝癌晚期后,他隐瞒病情、忘我工作近两年时间,2011年7月31日因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2岁。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林森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以一名党员干部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崇高品质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护。特别是在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公道正派、坚持原则,公正廉明、开拓进取,在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基层干部选任制度上屡创全国经验。日前,他被追授为“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的事迹可信可亲、可贵可敬、真实感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一、学习李林森同志忠义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李林森同志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比热爱的高尚品质,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学习李林森同志,我们就是要学习他忠以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 诚于党的各项事业,自觉把推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学习李林森同志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奉献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服务意识。李林森同志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于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公仆”称号。学习李林森同志,就要学习他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探索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服务意识,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三、学习李林森同志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李林森同志无论为官还是做事,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李林森同志,就要学习他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把实现远大目标与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中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四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德才兼备。品德决定人的成败,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李林森同志拥有高素质的品德言行,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将工作做好、做实,忠诚敬业、勇于担当、又好又快地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为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

“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清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这就是李林森多年来一直秉持的操守,这也是用信仰支撑起来的操守。

李林森始终坚守共产党干部应有的信仰,怀着一颗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赤子之心,永葆先进。一直到生命燃尽的那一刻,也没消去他忠诚的本色。李林森为共产党人树立起了精神的丰碑,书写了行动的指南,展示了灵魂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共产党人该景行景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用共产党员应有的信仰树立起自己人生的高度。

民族精神 丰碑矗立 篇5

历史也将永远铭记这一切:中国人民面对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天灾,将一座坚韧顽强、紧密团结的民族精神的丰碑高高立起,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戮力同心,同舟共济,临危不惧,自强不息的钢铁意志。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国有地震级别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其强度之大、震级之高、破坏之烈、波及之广、营救之难,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它所造成的伤亡、损失是极其惨重的,震中地区所有城镇夷为废墟,房屋荡然无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危难之处显身手,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伟大的,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中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关爱生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坚韧顽强、艰苦奋斗等几个方面。在灾区,受灾群众面对巨大灾难,面对死亡,面对与外界隔绝的困境,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以坚强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爱护,展现出自强、自爱和团结互助,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悲壮气概。

大地震紧紧揪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大地震突发之后,中央领导同志不顾余震的危险,亲临灾区,深入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十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奋战在第一线,大批抢险救援队伍加紧抢修受损道路;各省区市医疗救护队伍奔赴灾区,全力救治伤员;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及社会各界组织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无数的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这一切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

各级政府应急机制的高速运转。从中央到乡镇,从机关到民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无不体现出军民团结、干群团结、党群团结的巨大力量,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救援体系,保证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送,使救援工作迅速、高效地进行,让受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让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这一幕幕无数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画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举全国之力战胜困难的优越性。

海内外中华儿女争献爱心。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都是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处处可以看到捐款捐物献爱心的身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港澳同胞到海外华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儿童,人人都慷慨解囊争相捐献,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一位国际友人这样感叹:“难以置信,这些人民没有抱怨,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救济工作。13亿人同样如此……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么?” 正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共同抗灾的伟大行动,感动了世界,牵动了全人类的心。无数的国家、慈善机构和国际友人,视灾难为全人类共同的不幸,纷纷加入援助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献爱心的行列。

是啊,这是一场旷世罕见的生命大营救!一场风雨兼程的千里大驰援!一场感天动地的爱心大奉献!——这是一座高高地矗立在灾难面前的伟大丰碑啊,它浇铸着中华民族坚强、团结的精神魂魄,它凝聚着中华儿女骨肉同胞的深厚情谊!

正如新华社向世界人民宣告的那样:天摇地动,摧不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斩不断心心相印的骨肉情深。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是对我们民族团结的一次检验,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一次凝聚。我们深信,抗震救灾的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国外的华人丰碑 篇6

美国内华达州在纪念建州100周年的时候,在维吉尼亚市建立了一座华工纪念碑。碑上刻着:“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原来,早在一百多年前,巴拿马运河尚未开凿,美国东西部交通很不便利,于是修建了一条横贯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其中最艰巨的一段工程,主要由华人劳工完成。这座“华工纪念碑”就是为纪念筑路华工的功绩而建立的。

加拿大多伦多市±多巴丹拿大道的公园入口处,有一座高11米的铁路华工纪念碑。碑上镌刻“1880年至1885年,17万名中国广东省的劳工,来到加拿大西部,参加穿越洛矶山危险地段的修建筑路过程中有4000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数千人在完工后漂泊异乡无法回国……特立此碑以纪念。”此碑是加拿大政府干1989年建立的。

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和表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法国参战华工的光辉业绩,于1990年11月在首都巴黎毛里斯·德尼街竖立了一座纪念华工的铜碑。据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先后有14.3万多名华工到法国为协约国军队服务,其中不少人直接参战。据英国当时公布的数字,华工在战争中牺牲近万人,失踪者不计其数。

古巴首都哈瓦那利内亚街北端,耸立着一座7米多高的华人纪念碑,上面有古巴冈萨洛将军的亲笔题词“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个逃兵,没有一个叛徒。”这碑是古巴政府和人民为纪念和表彰在1864年、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中立下功勋的华工,于1931年建立的。

新加坡政府为了表彰早期华人为开发新加坡创下的光辉业绩,特地在新加坡博物馆前竖立了一尊慈祥的老年华人半身铜像,铜像底座刻有以下铭文:“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著称,叻(新加坡)、屿(大马槟城)、甲(大马六甲)三府暨马来全属,今日之繁荣,得诸华人能力者,良非鲜矣。”

菲律宾的华人为表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一百五十多位华人烈士,于1979年在马尼拉华侨义山修建了一座华侨抗日烈士纪念堂,并建有纪念碑。

丰碑自古不是碑 篇7

碑本來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而在上面刻上了逝者的名字。

品格的丰碑 篇8

肯出这么高价钱买文的并不是宪宗,而是他的宠臣吐突承璀。吐突承璀在宪宗做太子时,就是他身边的宦官,宪宗即位后,提拔他当了统领神策军的左军中尉。神策军是唐代中后期的禁军,是直属皇帝的精锐部队,足见他受宠信的程度。

吐突承璀虽然不学无术,但他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时刻想着怎么报答皇帝的恩情,于是他大兴土木,整修了安国寺,并在寺中兴建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想在石碑上歌颂宪宗的皇恩浩荡,以作永久之念。这个碑有多大?当年唐玄宗曾令华州刺史在华山立过一块“华岳碑”,高五十尺,宽丈余,被称为“天下第一碑”。吐突承璀的这块碑,就是按照这个规模制作的,华岳碑早已毁于黄巢之手,现在此碑就无与伦比了。

应该说,吐突承璀马屁拍的手笔很大,不过他知道,只要拍到了点子上,所有的投入都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只是,他没有想到,李绛在得到这个好机会后,并没有激动得泪奔,而是气得发抖,他很快写了一篇文章,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大加指责。

他说:“陛下治国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现在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尧、舜、禹、汤、文、武,皆无立碑之事,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过碑,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能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

这让宪宗的脸色大變,不过他知道这就是李绛。李绛曾任户部尚书,主管财政大权,有一阵子,宪宗发现自己的小金库日渐干瘪,调查一番后,下旨召李绛觐见,质问他说:“户部每年有进献,到了你这怎么便没了,是何缘故?”李绛回答说:“将户部钱献入内库,这并不是应有的规制,以前有,那只是有人用钱财来结私恩罢了。”宪宗听了,无言以对。李绛对宪宗宠信宦官,使得宦官放纵恣肆很是不满。有一次他在浴堂北廊奏对时,大加抨击。宪宗实在是听不过耳了,厉声说道:“卿所论奏,何以太过分?”李绛回答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臣与宦官素无仇怨,只因他们作威作福太甚,上损盛朝,假若臣缄默不语,并非社稷之福呀!”这番话说得很真诚,宪宗也不得不感叹说:“你真是忠臣啊!”

面对李绛的反对,宪宗只得命吐突承璀将碑拽倒。吐突承璀花了颇大的心血,却落了这么个结局,不高兴地说道:“碑体积太大,恐怕拽不倒。”宪宗正在气头上,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没敢再吱声,最后动用了100头牛,才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一座石碑倒下了,一座丰碑却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在李绛看来,世上远有比百万财富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品格。难怪宪宗皇帝赞叹:“绛言骨鲠,真宰相也!”由品格所树立的丰碑,越经历时间的磨砺,越能显现它的伟岸与高大。

上一篇: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下一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制胜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