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2024-09-30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篇1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罗家闸小学

方蕾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以课学教学研究的故事为引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观课议课的价值追求,观课议课的实践操作,以及观课议课如何更好地促进和实现教师发展。案例与讨论相结合写作形式,让你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观课议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要以眼前的教师为本,其中包括参与观摩的观课议课教师,更要包括做课献课的教师。以人为本要致力增进学生的福祉。观课议课致辞力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学生发展。以人为本要务人之本。人之本在于致力和追求幸福生活。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人有思想的权利,人会思考,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观课议课要尊重参与者思想的权利,并搭建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平台,鼓励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积极主动的思想。要防止参与者对他人思想权利的剥夺和对他人思想过程的包办代替,也要防止权威思想对草根思想的禁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新课程改革由“懵懂”走向“成熟”。由会场走向课堂,由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由效益预测走向效果评价。使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课堂教学。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掩卷思之,学校每一个学期举行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无不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听课教师条分缕析一一道出自己的观察,尤其是教研组长的最后总结性的“几点建议”、“几点希望”发言,令做课教师如坐针毡。看似效果突出的教研活动,实则在这种“高厉害”的重压下,课堂教学还是“涛声依旧”。陈老师在书中有力的鞭打了这种活动形式,他从形成共同愿景,降低利害关系,在合作中互爱三个层面作了阐述。“在观课议课中,做课教师成功了要学会享受成功的成就感。如果不成功就享受为观课议课提供议题作出了贡献的光荣感。”“要采用最近可能区建议,让教师“跳一跳,摘果子”。这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使议课者和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友好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效果会更有效些。教师也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幸福的教师能影响和促进学生幸福的校园和课堂生活。因此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不能不奋力成长和改变。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

教学改进是教师生活改善的过程。观课议课主张把课堂教学和教师生活联系起来,提倡参与在共同生活中改造生活。鼓励上课教师基于改进和发展的目的,以自爱和互爱的方式开放课堂教学,敞开自己的教室,对自己的教学生活保持开放,并放下包袱,在人与课之间保持合适距离,使课成为对话的平台,成为改善生活的平台。

应当说,观课议课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台湾作家杏林子说过:“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相信观课议课这粒种子,正悄悄的绽放,一个灿烂的花季已经毫无声息的来到我们身边。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篇2

一、区别两个概念

1、“听课”与“观课”。

从传统意义上讲, 两者是一回事。但也有区别:感观上看, 听课用的是耳, 观课用的是眼;效果上看, 听时可以不用眼, 而观用的是眼, 眼看的东西, 其声自然就听到了;听到的东西未必就是看到的。而看到的是直观的、真实的、客观的、可信的。因此, 观课比听课真实、客观、全面, 用“观课”似乎要比“听课”更妥贴些。

2、“评课”与“议课”。

评课和议课, 本质是一回事。从字面上讲, 两者有区别:评课者对被评人具有居高临下、危人正君的架势, 处于一种积极的优势;被评者却处于一种弱势、消极被动态势, 与评课者有相对的对立性和被压抑性。议课, 评课者与被评者处于平等地位, 持相互尊重的态度, 以各抒己见的形式平等参与, 容易让对方接受, 没有强迫的含义。因此, “议课”要比“评课”更人性化一些。

二、观课是议课的基础

观课是议课的基础, 也是议好课的前提。要想议好课, 首先必须观好课。要想观好课, 首先就要做好观课的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

1、思想准备。

观课是职业需要和心理需求, 不能抱着应付或者强求的思想去听课。观课应具备两个思想:学习反思的思想、研究借鉴的思想。只有这样, 观课才不会盲从或者抵触。

2、行动准备。

(1)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与时俱进。 (2) 学习观课内容, 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位置、编排体系、训练要求。 (3) 了解学生情况, 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条件和能力。

3、观课。

(1) 观教材解读。教材解读, 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要通过教学过程, 了解教师对教材把握的深度、广度、精度、准确度、拓展度。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2) 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导课堂教学的预设, 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与教学设计有直接的关系。A、教学目标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的, 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结果。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考虑四个因素:教材因素, 教材内容和训练要求;学生因素, 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教师因素,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能力;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设施能否满足教学的需要。充分考虑四个因素,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B、提问设计凝炼。课堂提问, 是教学的向导和引领。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 体现提问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针对性和可行性。问题的设计, 要注意连续性, 使问题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层层相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浑为一体。C、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过渡自然、板书合理、拓展适当、训练内容科学。 (3) 观教法学法:A、以学生学习为主;B、以自主探究为主;C、以学生自学为主;D、以合作学习为主。 (4) 观教学互动:A、学习氛围浓、学习兴趣浓;B、师生配合好。 (5) 观教学效果:A、知识训练;B、能力培养;C、课堂亮点;D、思维创新点;E、教材拓展。 (6) 观教师素养:A、语言准确简炼;B、板书书写规范;C、教态亲切自然;D、教学灵活机智;E、打扮优雅简朴。

三、议课是观课的必要

1、端正态度。

观好课是议好课的基础, 没有观好课, 便议不好课。议课不是找茬子、打棍子、戴帽子。议课要以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进步、共同提高, 是一次学习机会。

2、突出重点。

议课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要突出重点, 成功地方仔细说, 失败之处简略说;精彩地方肯定说, 遗憾地方巧妙说。议课要看人说话、看事说话、看场合说话。这是艺术, 也是智慧。

3、理论联系实际。

议课要有一定深度, 要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切忌高深莫测、故弄玄虚;让大家听得明白, 才能共同受益, 收到效果。

4、突出针对性。

议课的内容要明确, 抓住感触最深、最具价值的内容去议。感触不深的内容, 即使大家公认的亮点, 也可不议。与其隔靴搔痒, 不如由它去痒。要抓住一点, 充分交流, 让大家认同、接受, 从中受到启发, 有所收益。

5、注意议课策略。

从一幅图看观课议课的关注 篇3

关注关系研究。笔者认为,现有的评课话语主要有这样三类:“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得不错”,这是肯定教的行为;“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得有问题”,这是在批评教的行为;“我建议你这样教”,这是在指导教的行为。可以说,三类话语都有指向行为。指向行为的话语不凌空蹈虚,讨论行为有其可取之处。但仅仅说行为远远不够,因为教研需要研究,研究不能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要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教学的经验。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发现关系、建立联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认识了其中的关系和联系意味获得了经验,如果这种关系和联系反映了内在本质和规律,那研究就获得了真知。

观课议课关注关系发现,意味着在“教的行为”这根“扁担”两端要“系上绳子挂上筐”。首先,要发现“教学的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学的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学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观课议课是教和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的观察基础。但这只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重点就要放在它们之间关系、联系的发现和思考上。比如:学生学得好和老师的教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学得不好和老师的教有什么样的关系?教与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可能的关系和联系?哪些必然的关系和联系?其次,要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主要指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要透过行为去猜想行为背后的依据,做出行为选择的教学设计过程,发现教的行为背后的理据和思维方式。

有一位老师,在课临近结束的时候写了一道题,然后说:“我们找一个这一节课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来做这道题。”他叫起第一位同学,这位同学说“我发过言的”;老师又叫第二位,没有想到这位同学也说“我也发过言的”;老师很尴尬。以此为例,老师在临近下课时出题说“找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做题”,这是“教的行为”,前两个学生说“我发过言的”是“学的效果”。如果仅有“教的行为”“学的效果”现象描述,那就不构成研究,没有反思、研究过的行动只是经历,把教学经历转化为教学经验需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说‘我发过言的,他和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关系”。而要对老师这样处理背后的动机进行研究,就需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致力以学论教。观课议课追求教学改进和教学创造,如果改进和创造?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教师观察、研究、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以对学的观察、研究、理解反观教的合理性,寻找改造教的方法和途径。

回到上例,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教,我们可能发现,老师想向听课教师展示“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是关注了参与不积极、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老师在展示自己。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学生则可能想,上课都要结束了,承认“没有举手、没有发言”,意味着承认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参与不积极,不配合老师教学;意味着承认学习能力不强,比较笨,不然就应该积极举手争取发言;公开课上不发言如果被班主任知道,可能还要挨批评…… 基于这样一些考虑,他们才会强调自己是“发过言的”。这样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学生的申辩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在避免班主任可能施加的惩罚,而不是不配合老师的教学。理解同学们可能的想法,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举动,理解了他们的举动,我们就会意识到教师“找没有发言、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存在问题。

寻找替代方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比如,有的老师这样处理:“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积极,但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还没有被老師叫到,现在老师要请一个还没有叫过的同学。”在这里,老师的教学行为不是在批评学生,而是在检讨自己,并且表明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这样处理,学生的感受可能好一些,参与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关注整体发展。教师培训经历告诉我们:不能抵达灵魂(观念和假设)的行为改良往往不能持久,旧有的不合理行为常常会“卷土重来”;流于空泛的观念更新和理论灌输,其结果是实践现实的“涛声依旧”;老师们更愿意“摸着石头过河”,教师更容易从实践效果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行为。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教师发展,就需要从教学效果入手,既关注教学行为,又抵达教育假设,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道计算题,然后在四个大组中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这几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台上同学演算时,台下的同学大多在认真观察。老师看见等待时间比较长,于是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同学们说:“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大家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了,老师请四位同学来帮助检查本组同学在黑板上的题目,连续请了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问题。老师生气了:“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看,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两个同学挨了批评,低下了头。

课后议课,笔者期望能抵达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你让学生喊加油,这让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错误,效果不好。我想问你,对于让学生喊加油,当时是怎么想的。”

授课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做,不是说让学生动起来吗?我觉得喊‘加油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陈:“气氛需要活跃,但我觉得不能为活跃而活跃,甚至因为活跃影响了学习和思考。课堂上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现在我们想一想,动起来主要应该‘心动,也就是智力活动?还是‘行动,也就是肌体动作?”

授课教师:“我是教数学的,主要还是智力活动吧?”

陈:“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只有肌体运动,没有智力活动,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对此你怎么看?”

授课教师:“应该用智力活动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一点,过去我没有清晰地意识到。”

陈:“让学生参与心智活动,你觉得在这个环节可以怎么处理?”

授课教师:“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在下面自己做一做。我可以巡视检查。然后再一起检查讲台前三位同学的情况。”

这样的交流从针对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入手,激发了教师有改变自己——“过河”的愿望;在议课时,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为——“在安排四位同学上来做题的时候,让其他同学在下面同时做”,而且改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促进智力发展需要用智力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教师发展才具有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的性质。

关注对话交流。有的老师说:“我在观课时要去发现教学之中的关系,要去猜想执教者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我的水平低,一是可能猜不到,二是可能猜错。怎么办?”在这里,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思考,是否在思考,人因思而变。你思考了,有所发现,就从中获得了经验,猜想不深入没有关系,猜想错了也没有关系。议课时干什么?就是分享交流彼此的发现、彼此的思考,在彼此平等的对话交流中相互理解、修正自我。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彼此砥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观课议课追求和实现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双重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篇4

3.2 观课议课的基本技能 ——案例研究

各位老师,下边我们讨论观课议课的基本技能,我体会的基本技能最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我们在讲什么是观课议课的时候曾经提出,观课议课就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那什么是提供教学信息呢?比如说,我们平常说课的时候会这样说:我觉得你的课有这样一些优点,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提供教学结论,或者说,我认为你的课该这样教,这是在提供什么啊?这是在提供教学意见。现在我们主张,在提供教学结论和教学意见之前,先说一说,我在课堂上发现了什么,我根据什么问题来提出我的意见,这就是提供教学信息,那为什么要提供教学信息呢?我们看一看,《论语》里边有这么一段话,子路问孔夫子,我听到一件事情,是不是就要马上要实践,马上要行动呢?孔夫子说,你有爸爸在,有哥哥在,你为什么不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呢?你怎么能够听到就马上行动呢?第二个学生冉有又问了,老师,我听到一件事情是不是就该马上行动啊?孔夫子说,你都觉得好你为什么不行动呢?这个时候,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就很疑惑了,老师,子路问你,听到一件事情是不是马上行动,你呢,回答,要去问一问爸爸,问一问哥哥,然求冉有问,然求问的时候,听到一件事情是不是马上行动,你却说,听到好东西就要行动。我现在很疑惑了,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两种答案,孔夫子怎么回答呢?子路这个人,非常勇敢,非常鲁莽,如果我让他一听到一个东西他就去行动的话他可能会犯错误,所以,我要让他谨慎一些,而然求这个学生比较内向,比较胆怯,所以我要用什么呢?鼓励他,听到以后就行动。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什么?这叫因材施教,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你给一个老师的建议难道不看人吗?所以要看情况。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是加拿大一个教育专家马克思.范梅南在一篇论文里边写的一个高中生的,记述了一个高中生的日记,这个高中生怎么写?老师在一堂课上这样对他提出问题,杰夫,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你看你是否能够解决。我走到黑板跟前,很快列出了方程,我是刚到这所学校的,并且这里的课程对我来说都非常容易,老师看了看我的答案说,非常简便,然后他就开始写解题的步骤,并开玩笑地说,我们班真幸运,有这样一位天才。我会心地笑了笑,但是就在我回到座位的时候我清楚地听到了有人在骂我,并且还有人发出不屑的声音,有些同学朝我冷笑或朝我翻白眼,有些人则故意充满敌意的看着我,我这才意识到,这所学校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同学们并不认为学习好就酷,我感到有些奇怪,在我的这所新学校里,如果你选的成绩好,多数同学反而会疏远你,渐渐地我学了装聋作哑。这个例子,各位老师怎么评价它,你看了这个例子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平常都说学生需要鼓励和肯定,你看这个老师对这个学生肯定、鼓励了,导致一种结果,我学会了装聋作哑。这两个案例,给我们揭示一个什么东西呢?我以为就是有效的教学意见总是情境性的,有效的教学意见总是情境性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精神上的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苏霍姆林斯基和其他的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是一个从实践当中,在课堂上花了很多心血,做了研究的教育家,他的认识和其他教育家就有所不同了。他认为,各种真理放在课堂上都要看情况才行,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去评价别人的课的时候,说出意见的时候,你的意见要看情境,要有情境才行。由此,我们就提出在观课议课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干什么?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在讨论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什么是抽象的语音?我以为你的课很成功,什么地方成功呢?很成功是抽象的语言,你的课失败了,失败了是抽象的语言,现在建议,不要说这些,少说这些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实施本身。他说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够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建议说,我在课堂上发现了什么,多说这样的话,少说结论,这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们的一个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要慷慨地提供事实,慷慨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吝啬地给予概括,不要简单,包办代替的就给出了一个结论,你该怎么办。那么好的老师应该干什么,提供材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从中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这句话用到老师身上,用到我们身上,我们和老师怎么讨论课呢?慷慨地提供事实,慷慨地说,课堂上我发现了什么,吝啬地给予概括,不要简单说,你的课很成功,你的课很失败,我对你的课有这样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要提供课堂教学信息。提出提供课堂教学信息,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风险,我认为,从上课来说,对教师是存在厉害关系的,从厉害关系看有哪些层次呢?第一,有评课就等于评人的,别说在座的有些老师非常优秀,可能下一年,你就很幸运要被推荐为特级教师候选人,那要被推荐特级教师候选人,在申报你之前,可能教育局就会组织一个,一帮人来听你一节课,然后根据你这节课,判断是否够资格,推荐为特级教师候选人,这是什么?评课等于评人,一定要好好上这节课,如果这节课上的不好你推不上去了,这是评课等于评人。第二是评课。评课就是我们平常教研活动当中,对课下结论做判断,你的课很成功,你的课哪些地方有优点,这是评课。评课实际上也会带来风险。我举一个简单例子,请各位老师思考一下,比如说我们这是在假期,下学期开学了,校长可能就说不定对你,对你们一个教研组长说,温家宝总理去年都进教室听课了,今年我们行政班子要好好进课堂研究课,这样,语文组的组长,请你们组找一个老师上一节课,我们行政班子研究课堂教学,语文组长接到这个任务肯定就要去找老师,一般找谁?先找年轻的,年轻教师怎么说?年轻教师说,这些事情我不善,我年轻,我没经验,我不能代表我们语文组的水平,语文组长找不到年轻教师只好找老年教师,老年教师怎么说?老年教师说,这个事情找个年轻人锻炼吧,我们都年龄大了,算了算了,我们观念又比较陈旧。年轻的找不着,老年的找不着,找谁啊,找中年的,你一见中年教师,中年教师说,我上有老下有小,等几年。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愿意上公开课,不愿意在学校里边上研讨课,那就是因为评课也存在风险,降低风险的方法是什么?观课议课,不评人,也不对课下结论,你的课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现在我们干什么,我们谈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我不对你的课说,你的课很成功,我只是讨论刚才课堂上发生的这样的故事,老师是这样做的,学生是这样做的,我们现在一起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做的更好,这样尽可能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风险,使老师们愿意研究课,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上要提供信息。第二个问题是,谁来提供信息,我们说首先要听取授课老师提供信息,比如说,我曾经到一个班上去,上了一节这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到这个班去上课的时候,带班的老师就提醒我,陈教授,我给你说,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里边基础比较差的,他们从不举手发言的,你要小心。就提醒我,小心,我先给你说过的,我说好,我走进去怎么上的,我首先就想说,同学们,谁会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好,就有两个同学起来背了一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后我上到要结束的时候,我又叫起了这两位同学,我说,来请你们再起来背一背,结果这两个同学不干了,不起来了,后来其他听课老师下来就问我,陈教授,你这个设计多好,开始让学生背一背,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让学生体会情感,最后可以看一看他们通过学习,对这首词的理解深刻一些没有,为什么不让他们背呢?这个时候,观察课的老师有了疑惑,他要问我。我说,你知道吗?这些同学不愿意背,那些老师说:“不可能吧,你这节课,我觉得氛围很好的。”我说我告诉你,我见到第一个同学,我说来,请你起来背,我发现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刚才还看我,当我说请他起来背的时候,他马上装模作样把笔拿起来,我不来的,我有事情,你不要找我。我就只好看第二个同学,来,你来,我发现他刚才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然后当我这样一说,他马上眼帘低垂,然后把头低下,不看我了,也是你不要找我。好,这就是我提供这个信息,然后我再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学生不起来背了吗?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这个老师说,我不知道。我说我告诉你,我是这样想的,这个班的同学,第一个同学起来背的时候把不知天上宫阙背成了不知天上之宫阙,多了一个字,我是怎么评价的呢?我是这样去评价的:“这个同学真不错,我们还没学这首词就这么熟练地把这首词背下来了,但是这是一首千古名词,我们最好不添字不掉字。”这样的评价在其他班上可能没问题,但是在这个班上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平常都不去发言的,今天看陈大伟来了,陈教授来了,我们给你面子,你让举手我们就举手,现在我们背了你还这不是那不是,算了,我不来了,这是第一。第二,学生为什么不背?因为在中途我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我忍不住加进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发现当我加进去的时候,学生读书的声音慢慢就变小了,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那背了。学生可能怎么想,既然都是你背得最好,你背完算了我不来了,这就是授课老师向观课老师提供信息,提供的第二个信息是什么?就是观课老师把课堂上看到的东西反映给授课老师,听一听授课老师是怎么理解的。第三,更重要的还要听听学生的信息,学生提供什么信息呢?第一就是效果检测,下了课以后,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看学生学得怎么样。第二,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比如说发一个问卷调查问一下“同学们,你们这节课有什么样的感受啊,有什么收获啊,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啊?”这是可以发问卷。第三就是个别访谈,比如说,下课以后,几个听课的老师把几个同学找过来,我想听听你对这节课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感受,这是个别访谈。当然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访谈和问卷最好有相对成熟的老师担任,因为才参加工作的老师,他没有获得比较好的,没有养成一个比较好的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有可能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结果让学生拿不到更好的东西,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现场参与,比如说我们议课,有老师有学生,请几个同学来,让他们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发现有很多学校让学生现场参与,使我们对教学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学生可以提供信息。现在有个问题,校长和领导进教室怎么办,要不要他们提供信息,在座的有校长,我给你们建议,行政管理你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课堂教学你最好是以平等的参与者进去,如果不是以平等参与者进去,我建议你不要随随便便进教室,我自己到很多学校去,讨论课的时候,校长下来都会说,陈教授,你给我说说我们老师上课上得怎么样?我在和老师交流的意见的时候我不希望校长在旁边,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很多校长很容易把课堂教学的问题带到奖惩当中去,带到对老师的评价当中去,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家长是否可以参与观课议课呢?我们说可以,但是有条件,第一,你要先给他说一说。第二发言的家长最好是行家,比如说孩子的父母是教师,那他们可以来观察一下,家长参与课堂观察的改进应该说也是一种他的权力,但是说用得不好效果不好,这个我们提倡要慎重,这就是我们说要提供信息,现在有一个问题,怎么提供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让它成为故事,可以说观课议课是一种案例研究,这个地方我们比较一下案例研究和课例研究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课例研究研究的是课,所以比较注重对课的完整性和体系化的研究,而案例研究是对课堂上发生的故事和现象进行研究,这是我自己思考,也就是说它不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然后从头到尾去研究,给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所以我自己这样界定,我说观课议课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我以为一线老师做案例研究有两个过程,第一就是选取案例,第二就是案例讨论,观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取教学案例的过程,那什么是教学案例呢?首先要具有故事性,案例是故事,第二,这个故事蕴含着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困惑。我举一个例子,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雷明雷校长曾经给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各位老师注意我现在说的这个故事是案例的基本形式。他们学校有一个二年级的老师,上的科目是品德与生活,这个科目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在课堂上老师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全班同学参与,同学们很踊跃很积极,很热情。活动结束,老师对同学说,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准备了五角星,现在要给刚才表现好的同学发五角星,同学们翘首以盼,看能不能自己得一个五角星。结果老师发了五个同学就不发了,雷校长听到周围同学不满的声音“凭什么啊,为什么不发给我啊。”这就是一个教学故事,在这个教学故事当中雷学长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呢?这样教不好,让学生产生了不公平的感受。如果我们直接给这个上课老师说,你这样教不好,学生已经觉得不公平了。这就没有讨论价值了,你已经说了这个不公平,不公平就不公平吧,大家也不好反驳。现在把它变成案例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不要去说结论,不要首先提出结论,而是要把它变成问题,原来你只发给那么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觉得不公平,这个时候就仅仅是一个教学故事,因为它已经封闭了,没有讨论价值了,如果把它变成从故事到案例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当中蕴含着需要讨论的问题,为什么只发给五个同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啊?这就有机会去听一听上课老师的想法,然后去发现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就是选取教学案例。议课是什么?议课是对选取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怎么做呢?雷校长、观课老师先说课堂上蕴含教学的困惑故事,就给老师说,刚才在课堂上曾经组织学生活动,曾经说要给学生发五角星,我发现同学们都很期盼,然后你发了五个以后,我听到有些同学叹气的声音,这就是先描述故事,先描述故事的好处是什么?是大家讨论都建立在课堂上真实的故事基础上,当然这个故事是经过结构的,也就是说它具有开头,具有结果,具有过程的。当他说完故事的时候就询问,上课老师你为什么只发五个啊?这就第二步,听取授课老师对困惑问题的理解,上课老师说:“雷校长我给你说,我发到第三个我就想不发了,我们班上五十多个同学如果我都发一遍我这个时间根本不够,所以发到五个我就收手了。”这就是上课老师的想法。想一想有道理没有?也有道理,因为时间有限,这个时候在上课老师说完以后,一定要有一个主动意识,反问一遍,他要问一问案例提供者的意见,比如说,上课老师就问:“雷校长,你怎么想到了这个问题啊?你有什么想法啊?”雷校长就说我觉得从学生的表情和语气看,他们认为你不公平,现在就有新的困惑了。,是,时间是有限的,都发完时间不够,不都发有人又觉得不公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到底发多少,到底怎么发。在讨论过程当中雷校长首先提出的建议就是:“我,建议你思考一下有没有发的价值是不是一定要发。”这个老师说:“根据实际效果看,这又是二年级学生,实物奖励对他们是有价值有帮助的,你看,他们多么高兴啊,拿到这个都很高兴,拿到这个都很高兴,这是一个认为该发的理由。”第二,发多少好呢?上课老师说:“我发几个够啦。”这个时候,雷校长提一个问题,观课者提出一个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不能够想一想,我们砍掉一个教学环节。”这个老师开始不服气,我的教学时间本来就有限,我这些设计这么精心你让我砍掉教学环节,雷校长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就把他心中的理解抛出来,他说:“我觉得,你这是一节关于心理健康的课,我们总不能一边上着心理健康一边让学生去承受不该承受的心理挫折,我明明表现好凭什么不给我,你为什么不公平。”后来这个老师一想,有道理,这样,下一次教学他们就再发了,就是砍掉一个教学环节,然后由小组长代表,这个小组表现好,来,给小组同学都发,让大家高兴愉快,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观课议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观课是选取教学案例,议课是干什么,议课是对案例进行交流和谈论。我再举一个例子,没有多媒体,老师就在黑板上板书了人有两件宝的二个,老师把小黑板桌上一挂,比如说,我曾经观察有个老实商人有两件宝,那个时候没有多媒体,老师就在黑板上写,板述了人有两件宝的儿歌。上课了,老师把小黑板往桌上,黑板上一挂,同学们就立刻大声嚷嚷起来,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个时候,老师没有统一组织,读得就比较凌乱,老师一看读得比较凌乱就提醒一句,一二三,在座的小学老师可能大家也这样做过,一说一二三,同学们立刻就接上去,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齐,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把这个读完以后,课堂上就变得安静了,老师说:“同学们,下边,老师先读一遍,老师读完以后,请同学们跟着读一遍。”在同学们读的时候,老师伸长了耳朵听同学们读得怎么样,当同学读完,老师就说:“提醒大家,注意哦,老字是鼻音。”刚一说完老字是鼻音,学生们立刻摇头摆尾练习了。“老老„„”这个时候纪律又乱了,老师又来,同学们又来一遍,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齐,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注意我刚才讲这个是什么?这叫教学故事,现在我们把它变成教学案例,就需要去询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教,他是怎么想的呢?后边议课就是这样议的,我找到这位老师说:“老师我想请问管纪律的目的是什么啊?”这个老师一听管纪律的目的是什么,就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各位老师我现在请你们判断一下,当这个老师说管纪律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好的让学生学习,这个时候你可以评一评,你给多少分?告诉大家,我给五十五,为什么给五十五?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纪律本身也是目标,就是小孩子生下来没有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他可能自由,他可能散漫,他没有纪律的意识不知道纪律的规则,我们学校需要提供一个纪律的环境,让他在有纪律的环境当中去生活意识到纪律的价值,养成遵守纪律的意识,所以纪律本身也是目的。这是我们老师要注意的,当然这个老师说管好纪律能让学生更好学习有道理没有?也有道理,所以要给五十五分。我一听他说,管好纪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我说:“好,你说得很好。我们现在看一看,你管了两次一二三,两次一二三以前,学生在干什么,以后在干什么。“各位老师请你回忆一下,以前在什么?以前你一挂出小黑板,学生在自己读,人有两件宝,管好一二三你在干什么?老师教学生读,第二次,你一说老字是鼻音,学生立刻摇头摆尾,老老,管好一二三,然后干什么,同学教同学读。我问你,两次学习有什么性质差异没有,新课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我们可以说,前边的学习是自发的、自主的、自动的学习,后边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主的、外在的学习,那你觉得我们新课程提倡哪种学习?是不是提倡前边的?你想一想,你喊了两次一二三起到什么作用呢?是不是吃多了没事干,后边还要注一句“越管越糟糕!”为什么说越管越糟糕?你可以设想,这一次挂出小黑板,学生读人有两件宝,老师来一二三,下一次又挂出一个东西来,那么聪明的学生想,不读,等一会老师要教我,那些笨蛋,比较笨的,脑袋不灵光的,也就哇啦哇啦,也就开始读,老师这个时候更着急,那么多同学都不读,你几个调皮的读什么读,不要读。两三次以后再挂出什么东西他根本不学习了,没有学习的愿望了,你是不是成功的把有由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成了等待学习的同学,长此以往成了什么样子,各位老师请反省一下你自己,我反省我自己,我现在就什么样子,我们经常不是看到一个好东西,我马上学习,而是要等,等着什么?比如说这个报告,听这个讲座,我们要开始记学识了,相当于有人喊了一二三,我们都在生命当中都就学会了等待一二三。所以说这也是一个案例讨论的例子,那实际上是什么?观察课,就是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故事,议课就是围绕这个故事,充分发表一些讨论可能的前途。这是我们说,观课议课的技能,实际上就是去怎么去发现故事,怎么去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然后怎么对这个故事,让彼此都发表意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基本技能。

这一讲,我们到这,谢谢大家!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5

维新二小 左后芳

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我经常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因此,我总以为“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没有区别。本学期参加<国培>学习以后,我才明白二者不一样。

我通过认真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比听课评课有一定的优势,可是“观课议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课人,除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所有的观课者共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思考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6

听课评课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之一,今天听到的是观课议课这个概念,与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做到观课议课呢?听课是单纯的用耳朵去听,而且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课是与学生坐在一起看、听、感受;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观课议课需要参与教师置身于“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和思考使我们不在是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这样能让“观课议课”更好地成为自己学习教学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我又认真学习了陈大伟教授著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感悟之四:教师在成长中追求幸福,在体会中收获幸福。

我们的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当我们意识到工作是实现自己的方式,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更加热爱工作,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以精彩的工作为生活添彩,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的生活质量要好,需要好好工作,改变自己的心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功,做一个最具成长力的教师,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工作的经验,积累经验成智慧;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成长与进步,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学会更好地工作。

感悟之五:有效观课仪课指导我们有效教研。

我们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这是我非常赞成的,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

观课议课下的英语学科教学反思 篇7

一、第一次反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优化更改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因而, 首先就要确定教学目标, 即上到哪部分作为第一课时。本来课程就包括12个月份和31个序数词的单词量, 还有问答生日的对话, 如果内容再增加, 恐怕学生难以接受。最后我决定先上到Section A 2b部分。重点的内容有: (1) 单词:12 months——January-Decembe r, oridinal numbers——first-thirty-first, birthday, date。 (2) 句子: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的正确日期表达方法。可是经过考虑, 我认为从first到thirty-first共31个序数词的拼写也需要学生掌握的话, 对我校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便将序数词简化为掌握读音和数字缩写方法, 例如:1st, 2nd, 3rd, 等等。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后, 我就开始了第一次的课的环节和课件的设计。先确定以12个序数词将一年中的12个月份呈现出来, 并通过读和拼写强化单词的记忆。然后将thirteenth到thirty-first呈现出来。

经过第一次的试课, 我发现了这堂课的一些问题。学生由于在小学里学习过, 有一定的基础, 在读音方面的掌握还可以。但学生对first, second, third等序数词的掌握情况较差。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从具体班级的特点和全班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出发, 选择教学的结构。根据试课中产生的新的问题, 在组内其他老师的帮助下, 我重新安排了这堂课。由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序数词的掌握和表述上, 因而, 我把拼写重新放回了这一课时, 通过拼写来认识读音, 再由读音尽可能掌握拼写, 并且以前三个序数词为导入。再让他们通过以前学习的颜色和价格的对话来练习这些序数词。经过这样一番练习之后, 强化序数词, 并且引出birthday这一词。再由生日展开让学生先猜测我的生日月份, 继而学习month, 从January到December12个月份, 并按照first, second, third等依次排序。最后结合月份和序数词完整表达日期, 以及通过对话、调查等将本课内容落实。

二、第二次反思——确定优点, 兼顾课堂气氛

在上完第二次课后, 我发现单词的拼写呈现的确是有好处的, first, second, third三个单词的读音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 我决定另外把fourth, fifith, ninth, twelfth, twentieth, twenty-first, thirtieth这些重点的单词也呈现出来, 以方便学生在运用时能看到黑板上的单词, 从而回忆得更迅速。但是同时也有一个较大的问题,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整堂课输入量太大, 学生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要展开有效教学,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 我又展开思索:如何能够让学生“想学”?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况且小学里也学过这些知识, 内容不新奇, 所以我搜索了一首很契合教学内容的歌曲, 歌词内容相当简洁, 可是曲调轻快, 容易学习。我想这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既然把月份作为激发学生的切入点, 那就先开始教月份的单词, 并且强调单词的拼读法, 让学生在拼读的时候尽可能记住拼写。在31个序数词教完后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 用糖果作为奖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游戏是这样的, 在纸上写出31以内的数字。

Step 1:Listen to the months song.

Step 2:Learn about the month.

Step 3:Order the months.

Step 4:Learn other ordinal numbers.

Step 5:Listen and circle the ordinal numbers you hear.

Step 6:Translate the date into English.

Step 7:Guess which my birthday is.

Step 8:Guess famous people's birthdays.

Step 9:Listen and match the names with the months and dates.

Step 10:Listen and note down the dates.

Step 11:Make the dialogues about birthday.

Step 12:Survey your friends birthdays.

Step 13:Report the birthdays you get.

Step 14:Homework.

三、总体反思

虽然结果并不十全十美, 但是整个过程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备课和课堂的魅力。在这一个星期中, 我和我的同事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备课—上课—听课—修改, 再重复这一过程。这是一个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 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该教学系统的特征, 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 (即最优的) 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这过去的短暂的一个多星期中, 我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特点, 把这节课尽我的能力做到了最优化。

在这整个研课、备课的过程中, 结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对课程的内容设置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节英语课除确定的目标, 还需要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首先, 从环节的角度, 先从简单的, 学生有兴趣的入手, 即浅入。层层递进, 以阶梯螺旋的方式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 又不至于过难而让他们望而却步。其次, 内容呈现由单词到词组到句子, 从第一、二人称到第三人称逐步递进。再次, 从单词、词组阅读到段对话再到短文的输出, 一步一步加深。最后, 充分考虑学生的习性, 让他们引起共鸣, 较快速地掌握内容和方法, 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 2008:40.

[2][前苏]尤克.巴班斯基著.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2007:69.

[3]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 2008:45.

在观课议课中改善自我 篇8

应该说还没有说够,改变远不止这些。前不久,我在网络上观看了一位朋友上《金钱的魔力》的师生对话。听着听着,自己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金钱的魔力》选自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选文讲述 “我”到裁缝店买衣服时,先遭到冷落,而后因拿出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尊重的故事。作者通过神情、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了裁缝铺老板和伙计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从文字上看,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和方式持讽刺批判态度;执教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领悟作者,也向学生渗透了这样的讽刺和批判。

我不一样的想法是,在讽刺裁缝铺老板和伙计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言行时,是不是可以多一种视角,那就是对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的人多一些理解?从而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违法,但在为钱而卑微地生活,在过着他们自己或许也不想过的无尊严的生活,他们值得同情。当然,理解他们不是赞同他们,也不是鼓励这样的生活。而是我们自己要看到人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艰巨性,意识到这种生活需要改善,自己要避免这样的生活,去思考、追求更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批评似乎是在吹毛求疵,但自己就是在这样想。检视自己的视角和想法,发现也受观课议课影响:观课议课强调彼此接纳和理解,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处境、动机和意愿,这里是把理解尊重不同执教者的教育选择,迁移成了理解不同生活处境下的人生选择;另外,观课议课不主张对别人的教学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和研究中审视、规划自我,迁移到到阅读文章和讨论教学上,就不是去参与嘲讽底层人的生活,而是以此反省和规划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很欣喜自己在观课议课中的改变!

以上是在我的QQ上贴出的自己的一篇短文。当文章贴出后,一位一起观课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伟教授的观点我既赞同,又反对。站在老师的角度,我赞同你的解读。站在教材和学生的角度我反对你的解读。我们老师站上讲台是教语文,不是教课文。一篇文本被编者放入某一册的某一个单元时,就赋予了它特定的使命,我们用它,是在发挥它的特定作用,而非对一篇文本作多角度地没有目标地深入剖析。多元解读是好事,但最后目标确定还得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和教材所赋予各文本的承载点才行。”

我有这样的回复:“可能我定位于教人而不是教课文、教语文,也不太受年段目标的约束。我想,如果我们对今天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歧视、种种冲突心存忧虑,对社会的未来有所担忧的话,我们就不能不在教学取向上有所调整。另外,对于作者的观点、编者的意图,我们不能任性胡为,也不能无所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批判作者,建构自己。”

另一位朋友则说:“真的很矛盾,有时候语文课容易上成品德课,专家会说缺了语文味。但情感态度价值观里又有明确要求。”

我的回复是:“关键是心中有教学生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处理不必大张旗鼓,只需问问学生‘你对故事中裁缝和伙计的言行有什么看法,然后适当交流即可。”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上一篇:县体育局领导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压题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