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共9篇)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1
华纬讯综合视频指挥系统在公安指挥中心的应用
一、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公安指挥中心在维护社会治安、应对各种应急事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各级公安机关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三警联动、扩大网络带宽、配备应急通信车等。但随着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安指挥中心、案发现场、领导决策层之间的指挥调度还是停留在话音层面的指挥,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决策的要求。
二、综合视频指挥系统简介
1、系统介绍
某市公安局为了加强公安指挥中心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决定在全市公安指挥中心之间建立视频指挥系统。最终采用北京华纬讯电信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VC3-6000视频指挥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视频指挥、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视频通信系统。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图像采集编解码技术,并结合组播、混网等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自动适应不同网络传输带宽,确保在各种网络环境下提供高清晰、实时、全动态图像和高保真声音。该系统机动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公安应急处置的视频指挥作战。
2、系统组成
系统分3个层次,市局指挥中心、区县分局(交警、消防)指挥中心、移动指挥终端(现场指挥中心),主要设备包括:综合视频交换机、指挥终端、监控终端、电视墙服务器、存储录像服务器、浏览终端、移动视频前端、搞清晰图片传输系统等。系统结构如图示。
3、系统主要功能(1)视频指挥功能
市局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对相关的分局(交警、消防)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车进行远程音视频指挥。如:某分局辖区内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市局指挥中心可以通过移动视频前端将现场图像采集,并召集相关的指挥中心之间进行远程指挥。市、区分局的领导也可以在自己办公室的电脑上观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在指挥状态下,分局(交警、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终端均要接收市局指挥中心发来的事故现场、市局指挥中心以及相关指挥中心的图像,并对市局指挥中心的指令做出反应。
市局指挥中心可以对一个指挥中心进行点对点指挥,也可以同时对多个指挥中心进行指挥。指挥中心之间可以召集多组指挥,还可以实现越级指挥等。(2)视频会议功能
各指挥中心之间可以通过指挥系统召开电视会议,进行双向的音视频交流。会议既可以是点对点方式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会议,系统同样支持多组会议。(3)远程视频监控功能
本系统有成熟的视频监控功能,通过监控终端直接连接云台、摄像机并能够远程控制,多画面显示。监控系统既可以使用硬盘录像机集中监控,然后通过监控终端连接到指挥系统,也可以通过监控终端直接连接摄像机实现分布监控。(4)原有视频监控网络融合功能
VC3-6000视频指挥系统可以将多个独立的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资源整合、视频信息共享的功能。如:在交警指挥中心监控室图像通过监控终端接入指挥系统,指挥系统中的指挥中心、领导根据权限可以实时浏览城市路况信息。在消防指挥中心监控室将消防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到指挥系统中,所有指挥中心、领导根据权限就可以浏览控制消防系统的监控图像。(5)录像服务功能
指挥系统配有独立的视频录像服务器,可以对系统中的监控信息、视频指挥过程、指挥中心之间的会议进行记录和回放。(6)浏览功能
各级领导办公室的计算机也能通过安装浏览终端软件实时监控所属各监控点图像并能实现远程遥控摄像机、云台。(7)多画面显示
不论在监控状态下、会议状态下,还是在指挥状态下,均可实现单画面、四画面、画中画显示,同时可远程/本地遥控云台、摄像机。(8)电视墙服务器
在综合视频交换机的控制下,通过电视墙服务器可输出多路视频信号,接入到电视墙上。(9)无线视频传输
系统配有无线视频传输模块,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适应多种复杂环境下应用,不仅能够在野外无遮挡情况传输视频图像,还能够城市内楼群等有阻挡的情况下实现无线视频传输。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可以将事故现场图像通过无线网络传回系统中,使后方的指挥中心、主要领导均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看到现场的情况,为及时决策提供依据。(10)高清晰图片传送
无线视频传送设备虽然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但还是要依靠移动指挥车和卫星传输链路。为了更快、更方便的把事故现场的图像传回指挥中心,视频指挥系统配备了无线高清晰图片传输系统,作为无线视频传输的必要补充。系统充分利用公众的移动通信(中国移动GPRS、中国联通CDMA 1X)网络,通过数码相机和便携终端(PDA、无线模块)将现场的情况以高清晰图片的形式,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2
1 建设思路
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业务复杂、网络庞大、技术面广且设备分立, 然而“快速、准确和科学”的应急处置要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是高度集成且高度集中的有机体。
系统按照“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以软件平台为核心, 以系统集成为手段”的思想进行设计。系统以软件平台为基础, 通过软件平台的中间件实现对子系统的系统集成, 并严格按照应急中心的业务流程需要开发应用软件, 最终将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建设成一个统一的技术系统, 将公安、交警、消防、急救、安监、环保、防洪、护林防火、人民防空、公共事业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 以事件传递、处理为核心, 以资源共享和计算机辅助决策为载体的综合性应急平台。
2 体系结构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移动指挥系统、基础支撑系统、数据中心、综合应用系统、前端展示、法律与标准规范以及安全保障体系构成。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 展示层
应急信息展现与工作协同主要通过应急门户、大屏幕等方式展现, 还应支持以PDA、智能手机、短信等方式展现。
(2) 综合应用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能够采集、分析和处理应急救援信息, 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协调、指挥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系统应能够满足全天候、快速反应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处理和抢险救援调度指挥的需要, 具备事件快报功能, 并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为平台, 以数据库为核心, 快速进行事件受理, 与救援资源和社会救助联动, 及时、有效地进行抢险救援调度指挥。
综合应用系统包含应急联动工作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专业指挥系统。
(3)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整合了全市基础信息和应急业务共享数据, 数据按照分级维护、集中授权共享的原则进行维护, 各专业部门负责维护上报给数据中心的本专业业务共享数据,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负责对共享数据进行统一的授权管理, 各联动单位、专项指挥部可以根据授权访问数据中心数据。
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与各联动单位、专项指挥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与业务整合。
(4) 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包括应急通信网络系统、视频传输与会议系统、主机存储系统和安全支撑系统建设。应急通信网络系统依托应急联动网、政务外网、公众电话网、数字机群网、部门机群专网和应急宽带卫星网建设;视频会议系统将以现有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 建设和完善应急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传输系统以“天网”为基础, 纳入全市各应急委成员单位、重点企业自建的监控视频资源, 形成全市应急指挥一张监控网;安全支撑系统依托现有党政专网、军队保密CDMA网、电子政务专网安全保密系统进行建设和完善。
(5) 移动指挥系统
移动指挥系统应能满足移动现场音视频采集、现场通信和指挥调度等应急处置需要, 能够与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区县和各联动部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移动指挥系统分中、小两种类型, 中型移动指挥系统可采用车载形式, 小型移动指挥系统可采用便携形式。中型移动指挥系统与固定指挥中心间能实现卫星通信系统的互通, 实现IP网络互联。
(6) 应急指挥场所
应急指挥场所是指值守应急和指挥会商的办公场所, 以及支撑应急平台基础设备运行维护的场所, 其建设应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需求。按照功能, 应急救援指挥场所应包括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专家研讨室、领导休息室、候会区、设备间和机房。
(7) 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利用电子政务网安全保障体系, 采用专用加密设备等技术手段, 严格用户权限控制, 确保涉密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安全。加强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供配电、空调、防火、防灾等安全防护, 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机房等进行安全检测和关键系统及数据的容灾备份, 逐步完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安全管理机制。
(8) 法律与标准规范体系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由许多复杂的硬件和软件来支撑, 通过各种接口把有线、无线、内网、外网、城域网、GIS、GPS等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保证通信的畅通;同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牵涉的部门多, 各部门已有的系统标准规范不统一, 为有效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标准化是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是各类系统和接口互联互通的关键。系统接口从设计到实施都应该遵循国际和国内已有的相关标准, 才能保证不同信息和信令的互联互通。
3 逻辑结构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建成后必须实现全市范围内对于各类紧急事件、意外事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所以其总体结构设计是必须与系统使用和管理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的功能逻辑结构, 如图2所示, 它勾画出了符合市级应急联动中心业务范畴的所有业务功能流程。
(1) 系统底层业务主要是数据中心及综合管理两部分。
(2) 数据中心主要是对系统中各类数据, 包括基础数据、语音数据、视频数据等进行集中管理, 为系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信息管理的工具, 主要针对的用户对象是数据维护更新人员。
(3) 综合管理主要是集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的IT基础架构管理系统, 确保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7×24高效稳定的运行, 大幅度降低信息平台运营维护成本。综合管理面向的对象是系统管理用户。
(4) 业务支撑部分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系统数据获得信息支持, 同时向前台应用提供服务。
(5) 前台应用主要分为数据获取、指挥调度、决策指挥、信息发布四个部分。
(1) 数据获取主要包括了人工报警与监控数据的自动获取两部分, 其主要面对的用户对象是统一接处警人员。
(2) 指挥调度主要针对事件的数据及语音调度, 包括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作处置等, 其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各类专业处警人员。
(3) 决策指挥部分主要是对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通过提供预案、知识库、智能决策等方式, 为工作人员提供指挥调度的决策依据, 其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指挥调度人员。
(4) 信息发布与查询主要是将应急中心事件相关信息, 在经过审核后通过公网及内部网络提供给相关人员, 其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公众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4 系统部署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的部署, 如图3所示。
(1)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承担着对各专业指挥中心的联合调度管理。
(2) 作为立体化应急体系的核心集成平台,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依托数据中心以及各类信息与通信网络整合前端监测和感知类系统、信息和数据交互相关系统, 形成全市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3) 应急办公室借助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综合信息和通信平台, 通过决策支持和空间信息平台汇集数据元, 搭建各类分析决策指挥相关系统。
5 网络结构
从市级的当前情况来看,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所涉及的各个网络、各个系统还不能实现无缝互联互通, 在一定的时间内, 还存在着各种隔阂。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环境和设备的前提下, 同时为符合系统业务体系构想和整体逻辑构架设计思路;保证未来各个网络、各个系统进一步融合并实现一体化应用结构, 为全市立体化指挥体系提供有力的基础平台支撑。其基本的部署概念可以归纳如下:
(1)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所涉及的网络主要包括:应急专网、政务网、公安指挥网, 应急专网与政务网。公安指挥网通过网闸进行物理隔离和信息连通。
(2)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部署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为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领导入驻指挥中心指挥时提供决策和会商环境。各单位的前端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网汇聚到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并可以在大屏上展现, 视频会议系统通过政务网延伸到各单位。
(3)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内部署应急指挥所有核心语音调度系统、核心应用系统。
(4)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内, 将核心系统的部署分为两个功能部分, 一个是面向决策的非实时系统, 其中包括决策分析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应急语音调度系统等。一个是面向实战的实时系统, 包括综合接警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核心应用系统。
(5)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部署的关键设备包括:基础网络设备、有线程控通信系统、通信融合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器、网络管理系统、小型机和一套存储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安全保障设备。
总体而言,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将成为市级立体化应急指挥体系的通信调度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应用中心、综合监管中心和业务信息枢纽。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3
建设方案汇报
***市应急办 ***市信息化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七月
***市政府应急通信与指挥调度平台(以下简称“应急平台”)是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具备多种语音、数据、视频等通信手段的融合和互为备份、实现包括现场信息、调度信息、预案等在内的各种信息的集中处理,为实现快速、科学、有序、高效地指挥调度提供技术保障功能。
一、***市应急指挥技术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作为日常性的社会治安、消防、急救、交通事故处置部门,应急联动中心已实现了110、119、122、120等个报警电话的整合以及多警种的联动,为***市提供集中统一的报警电话接听、警情处理、指挥调度、紧急状态控制等服务。
另外,我市各部门还建设了多个专业系统,包括防汛指挥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为各专业部门的日常和应急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作为应急管理和处置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市还先后建设了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和“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其中,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作为政府无线调度共网,与应急联动系统同期建设,为应急联动及市政府、公共事业等各部门提供无线指挥调度的通信保障手段,具有快速、有效、及时以
及便于管理和互联互通等特点。目前,公安、卫生急救、市城管局、市交通委员会等单位已经成功应用本系统。
“天网”系统也已建成覆盖重点场所、主要街面的视频监控系统。目前主要用户有公安局、防汛、城管等。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也暴露出现有应急指挥调度技术手段的不足,主要如下:
(一)通信不畅,缺乏统一、可靠的政府应急通信保障平台:信息通信是应急指挥的“神经”,在自然灾害中,有、无线公众通信网均遭受严重破坏,政府又缺乏统一、可靠、有效的专用有、无线通信手段,尽管临时建立了一些应急性通信系统,但由于其覆盖范围、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以及互联互通存在问题,难以完全满足抗震救灾和应急指挥的需要。
(二)信息不全,缺乏一个全面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平台:在此次自然灾害中,涉及卫生、自然灾害、气象、交通、民政、公安、建设等众多部门,科学的决策应建立在综合分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但现在尚无有效的技术平台支持这种应用,各部门都是独立的信息系统,缺乏更新和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市级统一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平台,实现应急资源信息的信息共享,为突发事件分析、指挥调度和事后处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缺乏一个统一指挥调度的管理平台:应对大型突发事件,需要全面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并综合研判,科学决策。我市目前已建成的应急联动系统,实现了卫生急救及多警种的统一接
警、分类处警,可以处理各种个体性、小规模事件,但无法应对大型群体性事件。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综合协调不同部门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高效处置、及时信息发布、灾后救助和事后恢复重建等等,需要一个信息化统一的指挥调度的管理平台,不仅要实现事件的接报、分派、处置、反馈等,保证处置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同时也要提供现场管理与过程跟踪功能。
二、***市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依托政府应急平台,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保障至少一种通讯形式畅通,并通过统一沟通平台尽可能实现与多种终端的信息互通,实现信息的无壁垒沟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至少有一种可用的通信方式将远端的信息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
依托政府应急信息平台,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形成一个整合、标准、开放的应急数据库平台。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应急资源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为突发事件分析及资源调配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处理平台。
依托政府应急信息平台,构建起为指挥机关与各职能部门建立起信息化沟通桥梁,实现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调度,形成规范化的“信息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理、事后反馈评估”的三段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不断增强政府完成多样化应急指挥任务
的综合能力。
三、***市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的原则
我国的应急信息平台体系包括国家级应急平台、省级应急平台、部门级应急平台、地市级应急平台、县级应急平台、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我市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思路进行,本次建设主要包括***市应急平台、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与省级、国家级应急平台实现互联,并接入部门级和县级应急平台,我市各区县按照“***市应急平台的统一规划”进行建设区县级应急平台,并与市级应急平台互联。
(二)平战结合的原则
平时: 战时(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我市政府应急预案构筑了中国应急管理机制的“软环境”,但从应急管理的发展需要来看,应急处置机制还需一个强有力的“硬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来支撑。
突发事件的应对采用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到平战结合,“防
病与治病并重”,对各种无法抗拒的突发事件必须有强大的抵抗力,***市应急平台需要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出现极端情况下的应急响应,建立我市应急平台的灾备体系:包括网络通信链路、系统平台、数据库和软件系统、通信设备、背负式发电装置等软硬件的灾备,如平时主要依托电子政务网、***市公共呼叫中心和800M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作为应急平台的网络通信支撑,战(灾)时将租用卫星电话、微波通信等通信网络提供通信保障。
(三)资源共享的原则
应急指挥的核心宗旨就是争取在最短的事件调动多个部门、单位相互协调、共同实施,有效解决突发公共事件,这就需要各种信息与资源的整合,部门、单位之间才能协调“作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应急资源的数据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应急资源数据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四)实用为主的原则
面对各种复杂的突发事件,往往要求应急平台在 图像为指挥人员提供综合的多媒体信息。
同时,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突发事件的“信息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理、事后反馈评估”的应急处置流程。
强大的互联网作为新兴通信工具,在自然灾害中的应急通信作用也日益突出,此次自然灾害发生后,某政府网站在电力、通信瘫痪、人员惊魂未定的情况下,网站发布小组坚守岗位,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互联网持续披露灾区信息,使该政府网站成为所有心系灾区的人们了解灾情的重要渠道,让大家在 等多媒体融合通信。
政府呼叫中心平台扩容、升级及备份 卫星通信系统(车) 有、无线通信互联互通系统 无线采集、发布 视频会议会商系统
***市12345呼叫中心已经覆盖了38个政府部门,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成为“***市应急呼叫处理中心热线”,并将部门覆盖到政府所有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同时考虑到容灾需要,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备份中心。
平台战(灾)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保障,平时作为政府非应急热线,也可为大型活动、展会、体育赛事等提供通信保障服务。
(二)应急资源数据管理系统
在应急指挥和应急事件的处置中,需要用到各种应急资源信息,如水务、气象部门的水情信息、雨量信息、卫生部门的医院床位信息、血浆信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监控图象(天网)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数量巨大而且随时都在变化中,因此,应急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对事件处理效果,各种相关应急信息资源是应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目前,各类应急信息资源往往存在于各相关部门,为实现对各类应急信息资源的统筹使用,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建设应急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将在充分利用现有各部门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各类应急资源的归集整理、集中管理、分布更新、共享共用。
GIS 与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的接口 天网接入系统
应急资源信息采集、管理、分析系统 预案管理系统
(三)应急指挥调度与辅助决策系统
基于融合通信,构建U字形应急处理模式,建设指挥调度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大屏幕系统等,实现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调度,形成规范化的“信息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理、事后反馈评
估”的三段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平台提供各类事件的分发处理、文件消息分发、应急物质调度、医疗救护调度、人员调度协调、虚拟团队管理等等功能。
建设面向公众的应急信息门户,作为***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二级子站点,主要面向公众为广大市民提供应急防范知识、应急处置知识、应急信息发布等功能,其主要目的是要在灾害来临前对公众普及灾难知识,在灾害发生时提供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
市长公开电话(政府服务及事务调度系统)升级(日常使用)
统一信息采集及发布系统 政府事务调度系统(平时使用)
政府应急实时现场态势管理系统(应急状态使用) 虚拟团队管理系统
辅助决策系统
人员救助及物资管理系统
(四)备份系统
重要系统及核心应用的备份及快速部署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4
工作总结
我县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以“三优一学”创建文明县城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市容卫生日常管理和以规范违章占道摊点、加强户外广告管理、清除“牛皮癣”、禁烧燃煤、查处违章建筑和清除卫生死角等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区市容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一、今年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明确职责,打通干线。根据年初县委、县政府对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的安排部
署,指挥部将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新组建、调整、充实了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指挥部及其成员,将指挥部办公室改设在县城市管理局,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按照县、镇、社区分别落实责任,发挥协管作用,打通干线。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氛围。一是召开全县性的城市管理工作大会和规划和建设暨城市管理工作大会,全民动员,大造声势,拉开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序幕。二是利用创卫宣传车、法制宣传日、新闻媒体等,加大对城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创卫意识,教育广大市民理解、支持、配合和参与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全年出动宣传车120天次,悬挂横幅46幅、气球广告20幅,印发规范市容和致广告业主的宣传信万余份,发放推行城区垃圾袋装化的通知书2万余份,其他宣传资料4000余份,召开社区领导和居
民代表会议12次。三是在资中党政网开辟了“资中县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专栏”,组织职工自己动手,两次改版建立“资中城管”网站,及时报道城市管理、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进展情况。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在资中电视台播出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整治新闻20余条、宣传字幕13条,为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城管新形象。一是对局机关中层干部和下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配备和充实,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通过开展保先教育和“三实一深”活动,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三是在执法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树立正气,激励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中。四是全系统开展执法培训两次,技术练兵一次,城市管理系统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树立了良好的城市管理队伍新形象。
(四)强化市容卫生日常化管理,城区面貌改变明显。一是建立分段包干,责任到人,重点设岗,日常管理与突出难点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城管新机制,解决重点地段、时段工作时间脱节问题。二是建立市容长效管理机制。共规范、取缔违章占道摊点500余个、拆除乱撑杆搭棚894个,拆除、规范有损市容市貌的广告牌、灯箱740处,销毁各类广告标牌276块,清除“牛皮癣”约3500平方米,查处违法搭建58户,规划设置临时停车场5处,拖拉违章车辆800余台,查处弃土抛洒滴漏50余起。三是认真执行《资中县环卫作业考核奖惩办法》,调整清扫保洁时间,充实清扫保洁人员,合理使用作业工具,对城区一类街区的清扫、保洁、清运实行全天跟踪检查督促,确保街面整洁。完成日清扫保洁面积72万平方米,有偿清运楼房垃圾万户,日清运垃圾120吨,全年共清运垃圾6万吨。
(五)加强市容卫生专项治理,形
成有序的市容环境。一是对城区“牛皮癣”进行专项治理。组织专人,采取上下联动,分片包干的办法从严治“癣”。共清除“牛皮癣”约2000平方米,收缴各类小广告宣传单6000余份。二是搬迁以街代市的农贸市场。将以街代市的文星街、小东街、大东街、水厂四方块临时市场搬迁到东林新城综合市场和七贤街农贸市场,解决了多年来城区以街代市的混乱局面。三是对违章建筑进行专项治理。查处违法搭建24户,发出处罚决定书22份,拆除4户,面积65平方米。四是加强城区广告专项治理。广泛宣传,制定了《资中县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及时召开广告公司和广告业主会,严格广告审批程序,规范广告管理,明确有效的广告发布区域,使广告管理有章可循。同时,开展广告行业专项治理工作,拆除、规范有损市容的广告牌、灯箱372处、销毁186块。五是加强城区建筑弃土专项治理。认真落实《内江市建筑弃土管理办法》,组织专人对城区建筑弃土清运
及倾倒过程进行监督,对建筑工地密集的城南片区实行设卡堵口,共查处抛洒滴漏违章车辆23台次。六是强化卫生专项治理力度。加强夜间卫生巡查,制止和从严查处沿街乱倾倒垃圾的行为,对卫生死角和无主垃圾发现一处治理一处,清理夜间乱倾倒垃圾300车,1000余吨。在一中百年校庆和搬迁农贸市场卫生突击整治行动中,共清除街道和市场内垃圾、砖石弃土40余车200余吨,清运多年存积垃圾40余吨。七是加强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治理。对全城的交通线全部进行规范。购买拖车一台,拖走违章车辆800余台。合理规划城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设置停车场5处。加大城区洗车场和修车场(点)的治理力度,取缔无证和影响市容的洗车场和修车场(点)12处。八是开展其它专项治理。在狠抓市容卫生整治的同时,还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开展了市场搬迁专项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禁煤专项治理、一中百年校庆期间市容卫生
专项治理等工作。共规范各类占道摊点213处,取缔违章占道摊点138处,取缔乱撑杆搭棚286处,查处燃煤用户68户,捣毁煤灶113个,二、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暴力抗法事件仍然存在。在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是市民的城管意识、卫生意识仍然不强,少数市民对城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部门间相互制约,体制不顺。
(二)综合治理成果巩固难以保障。乱涂、乱扔、乱倒、乱停及占道经营等陋习仍有发生,建筑弃土运输抛洒滴漏仍未根本解决。
(三)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城郊结合部道路带泥,城管基础设施陈旧、残缺、损坏严重,街道垃圾箱(桶)所剩无几,公厕、垃圾库数量和质量距创建文明县城相差甚远,城管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四)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经费紧缺。县城市综合治理和创卫工作指挥部成立以来,无创卫经费和整治经费,工作开展非常困难。
三、2006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工作环境。继续实施“以人为本”的宣传教育工程,加大国务院、省、市、县城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乱吐、乱扔、乱倒等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二)进一步加强市容专项治理力度,促进市容面貌明显改善。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强化市容日常规范管理,加大市容专项整治力度,对影响市容市貌的骑门摊、占道摊、撑杆搭棚、乱喷涂、违法搭建、户外广告、建筑弃土抛洒滴漏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整治,对违法逆行、乱停乱放和无牌无证车辆严管重罚。
(三)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形成日常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定
时清扫、清运、洒水和全天保洁,突出重点地段和重要时段的管理,强化垃圾日产日清,完善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抓好城郊结合部及卫生死角治理。
(四)进一步加大城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改变城市形象。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加快城区环卫机具的更新,加快城区已建成区垃圾库、果皮箱、公厕等环卫设施的配套建设,努力争取缓解城市管理经费困难的矛盾,加快执法管理的机动能力建设,添置执法车辆,满足城管执法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管理的要求,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效能的提高。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5
2018年春季扬尘治理攻坚战专项实施方案
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襄州区2018年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襄州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围绕扬尘治理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控,强化治理,打赢春季扬尘治理攻坚战,为提升全区空气环境质量打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
2018年一季度,按照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PM10、PM2.5较2017年同期下降15%,优良率提高15%的总体目标,扬尘治理得到有效控制。
二、工作任务
(一)区住建局:负责对全区在建工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场地等扬尘场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形成形成全面、完整、详实的各类扬尘场地清单和监管责任清单。
1、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施工工地开工前必须做到 “六个到位”,即审批到位、报备到位、治理方案到位、配套措施到位、监控设施到位、监管人员(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责任部门监管人员)到位;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即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和加工区100%硬化(裸露场地应100%覆盖)、干燥易起尘的土方作业工程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未达标的施工场地一律停工;施工工地主要扬尘产生点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行施工全过程监控;④城市建成区内施工现场必须做到“两个禁止”,即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禁止现场配制砂浆;⑤有土方开挖、墙面打磨、喷涂清灰的工地每个月错峰停工时间不少于10天;⑥在全区在建施工工地普及安装大范围降尘喷淋装置。
2、强化对市政设施综合治理。对城市区域各类破损道路路面实施彻底修补修复;城区道路施工要严格落实洒水、喷雾等湿法作业,及时回填开挖路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加强城市区域道路两侧排水系统及沿线辅道涵洞修缮管理,防止淤泥造成路面污染。
3、强化绿化美化综合治理。一周内无有效降水时,每周对道路绿化带、绿化树冲洗不少于两次,确保常青常绿;树穴应整理或拍实,如不能及时种植,穴坑土应加以覆盖,种植完成后,树穴裸露地应采取降尘措施;绿化带内土面低于路面,控制泥土外溢造成扬尘污染
(二)区城管局:负责全区渣土车运输车辆运输、拆迁(拆除)施工场地、城市区域内道路清扫、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保洁。
1、强化道路等公共场所保洁。全面清理清洗城市区域主次干道及周边道路;城区主次干道实行定期保洁、机械化清扫、定时洒水制度,部分路段辅以人工清扫,及时清理清洗积尘路面;污染严重路段要采取高压冲洗等方式,彻底清理路面污染物。
2、强化拆迁工地扬尘管控。采围挡取湿法作业,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并对裸露土地实施100%密目防尘网覆盖或绿化。
3、强化渣土运输扬尘治理。清运垃圾、渣土的车辆必须100%密闭运输,不得乱卸乱倒;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必须委托具有资格的运输单位进行渣土、垃圾、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物料运输,双方签订扬尘污染治理协议,共同承担扬尘污染治理责任;渣土车等物料运输车辆出入施工工地和处置场所,必须进行冲洗保洁,防止车辆带泥上路,保持周边道路清洁干净。
(三)区国土分局:负责对全区的在产矿山企业进行排查,对主管领域所有在产矿山企业集中攻坚治理,同时要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防尘降尘、露天料场管理、矿区内运输车辆管理纳入攻坚战主要任务,采取坚决措施予以根治。
1、矿山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及时对裸露的地表和矿坑进行绿化恢复;
2、生产矿山企业要对矿区场地、道路、堆料等场所进行定期洒水措施;
3、露天材料堆放场要使用防风抑尘网进行全覆盖;
4、加强矿区内运输车辆管理,严禁“抛扬洒漏”。
(四)区交通局:负责交通在建项目扬尘治理,国、省、县、乡公路用地范围内保洁工作。
1、构建城市绿色交通管理网络;
2、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3、加强船舶污染源控制和治理;
(五)区发改局:主要会同区环保局、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取缔城区内燃煤锅炉,禁止新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项目。
(六)区环保局:负责对扬尘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七)区水利局:负责水利在建项目的扬尘治理工作,做好项目露天堆场扬尘污染管控。
(八)区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对城区裸露的储备土地全部采取覆盖措施或绿化。
(九)张湾(肖湾)街道办事处及朱庄物流园: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督促辖区责任单位落实文明施工。
1、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辖区内焚烧生活垃圾;
2、督促辖区责任单位落实文明施工,联合区城管局做好“门前三保”工作。
三、工作步骤
2018年1月20日至1月31日为排查摸底阶段,2018年2月1日至3月15日为治理攻坚阶段,2018年3月16日至3月31日为巩固提高建立长效机制阶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住建局牵头,区发改局、区城管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国土分局、区环保局、区土地储备中心、张湾街道办事处、肖湾街道办事处、朱庄物流园等单位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明确一名领导专职负责此项工作。每半个月组织召开一次扬尘治理工作列会,研究破解问题,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争取相关企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增强主动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扬尘治理攻坚任务顺利按期完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我区春季扬尘治理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本地和外地开展扬尘治理的典型事例,对此项工作的进度、存在问题、查处情况及时进行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为扬尘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部门配合。各成员单位依据职能分工,对各管辖范围内的扬尘防治现场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整改、逐一验收、逐一销号,整改到位后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各单位要强化配合,密切联系,形成扬尘治理专项治理的强大合力。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6
1.1 系统设计背景
燃气管网是城市地下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燃气集团燃气用户逐年增加,供气线路和设施越来越复杂。
根据现在情况分析和改革改制后的企业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对各个专业系统进行信息集成、整合升级以及对燃气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为此建立起一套能对燃气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的信息系统越来越迫切。
1.2 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管网运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现状,按照燃气集团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求,需要首先集成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数据(也就是可用的调度资源),在不改动现有各专业系统的前提下,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进行上述各类信息集成并在GIS图形界面上进行展示,即建立综合调度指挥系统资源平台。利用这一平台结合GIS技术,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展现信息集成的效率,实现基于GIS电子地图的综合信息图文一体化生产调度管理和应急指挥能力,大大提高生产调度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为应急抢险救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直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满足燃气集团对处置燃气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需求。
1.3 系统运行及开发环境
该系统GIS服务发布软件:ArcGIS Server Enterprise-Standard-V9.3;系统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开发工具采用.net,数据库采用Oracle10g。
2、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 GIS业务应用和GIS基础功能
GIS业务应用需求是实现以下功能:管网全市分布状况查阅;中低压煤气管网全市分布查阅;中低压煤气管网抢修;中低压管网设备维护,维修,生成计划,任务单,录入数据;高压煤气管网全市分布查阅;高压煤气管网维修;高压调压设备维修,维护。
GIS基础功能是管理综合调度指挥系统资源平台的地理数据,是支撑专业应用系统应用的基础平台。
GIS基础功能实现对各类数据的管理和地图配置;实现对电子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图图片数据等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实现对GIS的基础功能,并基于GIS基础功能实现专业的燃气管网应用。
GIS基础功能采用"一张图"管理与"一体化"展现的系统设计原则,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数据编码规范,支持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标准化入库,系统提供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兼容。
2.2 系统接口模块
系统接口模块通过Webservice的方式,实时在线地向燃气集团提供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实现对外发布提供的各种服务、自定义地图发布及服务帮助。
遥感影像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管网信息图层数据、地址数据等基础共享数据由平台统一建设、统一更新维护、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各系统只需负责更新维护自己的业务数据,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共建共享。另外还可以通过服务接口实现各种对图的操作功能、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分析、标绘、专题图等各种复杂功能,满足了各类用户不同应用层次的需求。
2.3 调度资源功能模块
调度资源功能模块即实现以GIS功能为基础的集成各套专业子系统服务和数据的管理平台。具体来说,需要实现信息集成的信息种类分别是抢险人员管理信息、管网维护人员管理信息、视频监控信息、GPS车辆管理、中压管网RTU测点(压力)信息、高压站场各工艺数据、停气作业计划及审批的生产调度信息、语音通话、短信息、PDA管线巡查信息。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任务是实现各类数据、服务和用户信息的管理;进行数据与服务的更新与维护;实现平台的快速、方便的安装和部署;权限、系统安全、日志等的进行管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
3、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以B/S为主的技术框架,集成GIS技术、WebService技术、SOA技术、RIA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后台管理、平台运营维护、服务在线提供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数据的自由切换与叠加显示。
为了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软件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通过WebService向政府部门发布地理空间数据服务,通过服务接口实现专业应用系统的定制。同时,系统开发需实现多源GIS数据之间的转换与互操作、跨平台的图元编辑器与不同格式的GIS图元数据的互操作。
系统采用分层模块设计的软件设计原则,各模块之间用接口进行松耦合关联,模块之间层次方面,功能定位明确,接口定义参数简洁明了,语义清晰。综合调度指挥系统资源平台总体设计分为数据层、引擎层、基础支撑层、应用核心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涵盖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4、GIS功能设计
4.1 应用功能设计
1)管网分布状况查阅。按照区域和管网类型查阅,管网设备数据可以导出为CAD图,也可以打印输出,能按照区域、类型进行管网相关数据统计,如设备数量、类型、维修记录。
2)煤气管网维修、维护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制定管网维修维护计划,制定维护人员、维护区域、管网类型、维护时间、维护周期等计划信息,并依据计划,定期为维护人员生成维护任务。维修、维护人员在工作期间,根据工作情况填写维修维护表单信息。维修维护人员可以查询并快速定位到调压设备,并查看设备属性信息。管网、设备数据可以导出为CAD图。
3)煤气管网抢修管理
(1)关阀分析。在执行抢修任务前,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关阀分析获取需要关闭的阀门,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
(2)生成任务。调度指挥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定期为维护人员生成维护任务。
(3)填写维修维护表单。维修、维护人员在工作期间,根据工作情况填写维修维护表单信息。
(4)调压设备查询。维修维护人员可以查询并快速定位到调压设备,并查看设备属性信息。
(5)管网、设备数据导出。管网及相关设备可以导出为CAD图。
4.2 基础功能设计
1) 图层管理
图层管理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功能,系统中有哪些数据、数据是怎么组织的、图层的显示属性、数据字典信息、数据符号配置信息等都是数据库图层管理所需要解决的。对于这一块严格按照通用、统一、灵活、可维护的原则来设计。
用户能根据业务的需要很方便地叠加地形图、燃气专题图、标记层等。包括图层显示管理与图层权限管理。
2)查询定位及统计结果处理
查询功能分为三类:(1)点选/矩形或圆形/多边形缓冲查询;(2)按条件查询;(3)特定查询:根据系统管理员定制的查询模版进行查询,如根据图幅、道路、兴趣点、门牌、行政区划、案件等查询。
定位主要包括:
(1)在查询的结果中,通过选择对象后,平台自动定位并计算显示范围,同时将地图缩放到该范围;
(2)坐标定位:直接输入坐标,平台自动计算范围并定位。
统计功能分为三类:
(1)通用统计功能:选择要统计图层、字段、统计范围后,系统自动得到统计结果,主要包括分类统计和范围统计。
(2)定制的统计功能:根据系统管理员定制的统计模版进行统计,例如按照管线的类别统计管线的长度等。
(3)特定的统计:根据指定的统计区域,计算其中某些设施的数量或长度,如统计各种管经长度、管段长度等,根据道路查询道路上的阀门的数量等。
所有的统计都能输出为报表,也可导出为Excel文件格式。
3)分析
提供对管线的静态分析功能和动态分析,横剖面分析、纵剖面分析、垂距分析、定制分析、爆管分析、缓冲区分析、预警分析、冲突分析、关阀分析、连通性分析等等。
4)专题图
专题图主要包括两类:
(1)定制的专题图功能:平台提供选择分析范围、专题的字段、专题表达方式等的选择,系统自动生成专题分布图。其中包括单值、分级、点密度、饼状、柱状、等值线等专题图。
(2)特定专题图功能:根据需要,对于难以定制的专题图进行开发。
平台提供各种专题图通用模版,比如独立值专题图、范围值专题图、饼状图、柱状图、点密度图等模版,方便用户制作各种专题图,用户可以将设好的专题图模版保存在数据库中,下次再需要的时候直接应用模版就可以显示专题图了。
5)地图打印
地图打印,打印需要根据地图纸图输出的有关要求,将地图打印出来。能够按标准图幅、行政区划、任意区域输出交换格式数据及打印图形,打印图形需符合相应比例尺图示规范。支持当前视图打印、标准图打印、缓冲区打印等。提供了标准图幅打印以及用户自定义打印模板设置功能。
6)数据导出
数据导出支持任意范围内、任意数据导,导出过程中可以转换数据格式和坐标以符合用户的需要。
7)管网分析和设施管理
管网分析包括爆管分析、垂距分析、横剖面分析、纵剖面分析、纵投影分析、关阀分析、预警分析、连通性分析。设施管理主要包括管线设施管理和设施维修记录管理。
8)管网用户分析
通过爆管分析、空间区域选择、缓冲区分析等手段,结合与用户系统的接口,对选定区域内的终端用户进行统计分析,如不同用户类型、不同流量级别等等。如,结合区域燃气用户数据, 可统计抢修作业时影响用气的小区, 单位, 用户信息, 以便及时向用户通报停气信息。通过与收费系统的接口,能够从煤气表实时读取用户的用气量,分析城市燃气用户的用气特点,为管网优化调度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
9)辅助工具
地图浏览与辅助功能包括:放大、缩小、平移、漫游、前一视图、全图、比例尺设置、量距、量面积、标注、打印。
5、总结语
通过建立综合调度指挥系统资源平台,结合GIS技术,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展现信息集成的效率,实现基于GIS电子地图的综合信息图文一体化生产调度管理和应急指挥能力,大大提高生产调度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为应急抢险救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直观、科学的参考依据。
摘要:本文介绍了利用GIS与SOA技术, 结合燃气集团实际情况, 详细地阐述了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的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和GIS功能设计。
关键词:GIS,SOA,调度管理,应急指挥
参考文献
[1]汤国安, 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55267.
[2]范业稳, 运用3S技术提高城市水司的管理水平, [J]测绘信息与工程, 1999, (04)
[3]王涤波, 陆新, 张炳蔚.昆明市燃气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J]煤气与热力, 1999, (05) .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7
简
介
怀仁县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是经朔州市编办批复成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3年3月成立,正科建制,机构设置为一正两副,16个编制,主要职能是城市数字化管理,现有招聘合同制座席员22人,监督员25人。
怀仁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简称数字城管)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计算机技术、3G技术和数据库等多项数字城市新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采用“一级监督、二级指挥、层级考评”的管理方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近年来,怀仁县曾获得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荣誉,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势在必行,为更好地适应“大县城”战略的发展需求,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于2012年6月最初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行”建设数字化城市的构想,并付诸了实施。2013年9月投资2000万元完成工程建设,正式上线运行。怀仁数字化城市管理覆盖区域为中心城区25.9平方公里及215公里延伸道路的所有市政公用设施,共 5大类(公共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其他设施类)、72小类、9万余个市政设施部件,在GIS软件平台上建立了城市管理部件档案系统。根据怀仁的行政区划和实际情况,涉及3个乡镇,15个社区,20个联动单位,625个单元网格。
怀仁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主要工作区域是监督指挥大厅,该厅面积约为350平米,共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一是大屏显示区,大屏拼接墙由24套 67寸 DLP一体化显示单元拼接而成(横向3排,纵向8列),每个显示单元长1.36 米、高1.02 米,拼接成长约11米,高约3.06米的大型屏幕。该大屏显示墙支持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开机,总寿命约为10年,可以显示业务数据、视频监控画面;二是多功能会议区 ;三是最前边的是坐席员区,坐席员区通过玻璃幕墙和多功能会议区隔离,共有20个操作席,每个坐席配备一台双屏电脑、一部IP电话机。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8
连广生会长到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
中心参观调研
8月11日上午,市老科协会长连广生,副会长徐明珠、牛惠兰、张绍灿,秘书长朱正营及大气污染防治调研组全体成员到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参观调研。市环保局副局长孟青松,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李剑等陪同调研。
调研期间,大家观看了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功能介绍片,听取了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功能讲解以及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介绍,进一步了解了智慧环保监管平台的功能情况,加深了对环保工作艰巨性、繁重性的认识,增强了环保 意识。
据工作人员介绍,为打通市县乡三级和行业部门环境监管责任传导隔板,济宁市与中兴通讯公司和清华大学深度合作,探索“互联网+环保”新路径,打造济宁智慧环保监管平台,构成“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环保监管模式。作为济宁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一级综合监管平台,通过实时监测、监督、巡查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督促县市区政府落实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责任,督促市直有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行业管理责任,教育群众履行公民环境保护义务。
在线监测整合了原来的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系统,又新建了126个空气自动站、175个空气微站和500多个PM10监测设备形成了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在线监测这一项便包含五个小功能:即超标警告、数据查询以及通过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的精准查找异常排放源、考核乡镇空气质量和精准掌握污染传输过程功能。目前,全市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155个、空气自动监测微站175个、PM10监测点580个。监控平台共接入水、气、固废环境监测点位1300多个,实现溯源追踪、精细管理、精准执法。当发现企业点源超标和环境质量超标时,分为小时值超标和日均值超标两种情况发送告警短信,要求责任人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情况。市监管平台根据空气自动检测微站数据形成分析日报,向有关县市区 通报数据异常区域、定位、时段的情况。实现了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在线统计共“五大功能”,已经发挥出实实在在的监管效益。
连会长在调研时指出,今天,市老科协和大气污染防治调研组的同志来到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参观学习,听了情况介绍和观看专题片等,对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空气质量很多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创造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全市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益处,我们听了看了之后也很受鼓舞和启发。
该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图表对比,能准确的发现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中心的数据精确,技术先进,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是一个加强环保工作的好平台,是环保工作现代化的有力体现。要继续完善各项功能,在使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所有的污染点源都纳入监控,争取扩大监控范围,做到污染点源监控全覆盖。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环保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并走在全省前列,值得庆贺。希望市智慧环保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全市环保工作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市老科协组织学习总书记
“7.26”
重要讲话精神
8月8日上午,市老科协召开常务理事会暨老科协支部党员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会上,大家通过学习,一致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 篇9
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现实分析
本文所述的地方政府主要指的是旗 (县) 政府, 地方政府在草场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层面。
1.1 政策创新
X旗处于京津唐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内, 按照政策要求, 从2002年起, 处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10个嘎查陆续开始禁牧搬迁。旗政府成立了生态治理办公室, 专门负责“围封转移”政策的宣传、解释和执行;移民搬迁的同时, 组织人力物力种植了大量柳条等防风固沙植物。截止2007年底, 项目区内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此时, 由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项目已经结束, 牧民已不能享受原来的各项禁牧补贴, 已移出的牧民纷纷要求迁回原来的草场, 因此与森林公安、草原监理等部门出现多次冲突。在财政情况紧张的情况下, 旗政府从2008年起, 连续三年, 每年拿出164万元草场补贴资金继续执行“围封转移”政策。2011年初, 由于国家沙源治理工程二期项目仍未启动, 旗政府难以继续支付原定生态补偿资金, 为了保护初步恢复的草场生态, 经过与当地牧民反复协商, 旗政府明确要求“搬回项目区内的牧民只能饲养牛, 并严格执行100亩/牛的草畜平衡标准”。
生态奖补政策实施后, 该旗大部分嘎查现被纳入禁牧区, 考虑到牧民收入仍然主要依赖畜牧业, 旗政府按照“禁牧不禁养”的原则, 默许牧民放养一部分牲畜;其次, 考虑到人均草场占有不均等的情况, 如果严格按照草场补偿资金6元/亩的发放标准, 势必会导致牧民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为此, 旗政府采取了差异化政策, 对人均草场不足600亩的, 统一执行人均3 000元的标准, 而对人均草场超过3 000亩的, 实行人均1万元封顶的政策。在奖补资金之外, 地方财政在牧民转移就业、子女学费、养老等方面给予资助。
1.2 组织创新
近年来, 关于草场承包制度的反思越来越多:草场条块分割使得牲畜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 加剧了草场的退化, 且因草场边界引发的矛盾纠纷导致牧民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因此, 如何改革完善草场承包制度是草场生态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近年来, 伴随着人口迅速增长, 牧民人均草场面积不断缩减, 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为了提高草场使用效率, 2/3以上的牧户选择了租用草场;由于草场租金不断攀升, 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 出租草场的牧户多会选择一年一租, 而租用草场的牧户则希望在短期内增加牲畜数量, 导致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旗政府不断规范草场流转行为, 积极探索联户经营模式, 引导牧场相邻的牧民 (多为同一浩特) 拆掉网围栏, 按照草场面积和草场质量核定各家牲畜数量, 集体统一利用草场;之外, 通过整合生态奖补项目和发放大额贷款等措施引导牧民发展合作经营, 目前, 该旗已有育肥、马业、草业、务工等30多个合作社,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依附性严重、管理不规范、资金困难等问题, 这些合作社仍在优化配置劳动力、提高畜牧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畜牧业等方面。首先, 虽然传统的牲畜品种适应性强, 但是在繁育方面不及西门塔尔牛、德美羊等外来品种,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X旗政府通过发放良种补贴、举办良种畜评比大会、开展对比试验等措施积极引导牧民开展牲畜改良工作。2013年, 该旗完成黄牛改良1.12万头、绵羊改良17.1万只;同时, 以内蒙古细毛羊为母体、德美羊为父体, 杂交选育出“察哈尔羊”这一新品种, 该品种耐粗饲, 双胎率高, 生长速度快, 经济效益显著。其次, 未来牧民将被强制性地要求从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向集约型的舍饲畜牧业转型升级, 旗政府不断加强“两棚一草” (标准化棚圈、储草棚、高产饲草料基地) 建设, 购置畜牧业生产机具、大型草料搅拌自动饲喂设备等。之外, 伴随着品种的改良, 牲畜对环境的适应性不断下降, 特别是在舍饲条件下, 牲畜患病率呈高发态势, 畜牧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大 (有牧民曾形容“家财万贯, 带毛不算”) , 旗政府不断强化牲畜疫病的防控工作, 例如, 以前得了布病的牲畜宰杀之后在市场上流通, 现在政府给予适度经济补偿后必须宰杀后掩埋, 有效控制了疫病蔓延。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粗放经营, 集约经营必须科学养畜, 需要在打井、草、料、棚圈等方面加以全面指导。例如, 1月份德美羊接羔的时候, 需要考虑棚圈的采光、保温效果;饲料投放的时间和比例都是有讲究的。在政府的支持下, X旗成立了“科技兴牧协会”, 通过举办良种畜评比大会等措施, 示范带动更多牧民改良品种、建设基础设施。
1.4 文化创新
现代化语境下, 在国家、市场等多元力量的形塑下, 草原社区日益开放, 畜牧业被“卷入”市场经济体系, 人们对待草原的态度日益功利化, 草原的价值被计算为牲畜的产出量, 而草原存续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被忽略;之外, 牧民的社会流动日益频繁, 传统蒙古族社区的凝聚力不断下降, 草原牧区不再是人们世代向往的归宿, 而是变成了临时借宿的驿站, 牧民对草场生态的关注度急剧下降, 极易出现“竭泽而渔”的冲动[3]。该旗近年来开始恢复一些传统的文化仪式, 在笔者亲历的查干苏力德祭祀仪式上, 政府领导和牧民身着民族服装, 全程参与各项活动, 感激长生天风调雨顺带来的丰美草原。这些仪式有助于缓解“自然资本化问题”, 让牧民切身体会到草原的重要价值。之外, 旗政府、苏木政府每年都会举办那达慕活动, 各嘎查也每年开展祭祀敖包、庆祝“三八节”等活动, 活动期间, 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原嘎查居民都会自发赶来。这些活动有助于重建社区公共性, 增强牧民对草原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广大牧民自觉保护草原的主动性[4]。
总之, 在草场生态治理中, 地方政府并非如主流话语中所示的消极被动, 作为一个能动主体, 在上述方式之外, 地方政府还直接介入牧民的畜牧业生产[5], 例如, 为了降低饲养成本、抵御突发自然灾害、减少牧民经济损失, 地方政府引导牧民克服惜售心理及时出栏牲畜等, 诸如此类的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场生态治理。
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诱因分析
正如罗宾斯所言:“政治必然是生态的, 而生态本质上是政治的。”[6]在政治因素对生态环境变迁发挥作用的同时, 生态环境现实同样会对政治发挥反作用, 迫使政府采取适当对策解决生态退化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地方政府草场生态治理行为内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够就如何增强地方政府草场生态治理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1 利益驱动
税费改革后,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急剧减少, 国家生态治理资金成为X旗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 例如, 2013年X旗财政收入为3.15亿元, 其中禁牧补贴资金为5 876万元;之外, 还有公益林补贴、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7]。调研中发现, 地方政府迫切渴求各种生态治理项目, 从旗领导到苏木、各单位负责人都在强调要不断加大各类项目争取力度, 甚至对嘎查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就是“项目争取力度”。为了获取额外收益, 在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地方政府往往会设置许多条款, 例如, 脆弱生态区的移民搬迁项目往往不是直接给牧民现金补贴, 而是用于补贴牧民购买楼房、商铺, 或购买奶牛以发展奶牛养殖业, 而这些被当地牧民所诟病, “政府购买的奶牛很多是外地淘汰的一些病牛, 产奶量低, 而且牛奶的加工和销售都成问题”。之外, 与其他牧业旗县一样, 该旗近年来提出“工业强旗”的发展口号, 大力开发石油、石材等产业, 一些生态奖补项目实施后, 移民搬迁出的草场会不会因为工矿开发受到破坏, 牧民对此非常忧虑。
2.2 政治社会压力
目前,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并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加以落实[8]。之外, 牧民是草场生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伴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 在访谈中, 牧民普遍认为“每人每年3 000元的补偿标准太低, 按照禁牧规定, 一家1 000亩草场、50亩一头羊, 只能养20只羊, 肯定不够, 让牧民怎么活?现在城市居民一个月的工资就是5 000元, 草场面积比较大的旗县, 一户就有2万多亩草场, 按照1.71元每亩的标准, 就有3万多元”。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如果统一执行政策, 将会激起牧民的“相对剥夺感”, 引发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 这将会影响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 因此, 地方政府在执行草场生态保护政策时, 不得不选择性地加以变通。
2.3“地方性知识”
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多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对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当地的生态状况和牧民的实际情况都非常了解, 他们能够预期政策实施后果, 从而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变通。首先, 与农业当年见效益不同, 畜牧业生产周期较长, 而且畜牧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的影响, 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稳定的特征, 他们认为禁牧需要有个过程, 如果刚开始监管太严, 牧民会难以承受, 可以逐步加大宣传, 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其次,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认为, 草场生态治理不能单纯强调禁牧, 因为草场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短期禁牧有助于草场恢复, 但是, 如果牧草长期无牲畜啃食, 将会大片枯死, 各种毒草疯狂生长。第三, 他们非常认同牧民在草场生态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了解牧民的内心顾虑, 例如, 生态奖补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牧民没有心理预期, 难以按照草畜平衡的要求主动减少牲畜数量。
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策略措施
草场生态治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草场生态治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地方政府处于生态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应将地方政府作为生态治理的重要主体纳入生态治理体系的设计之中, 在强化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生态治理意愿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地方政府、市场机制、牧民群体等不同生态治理主体, 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3.1 强化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理念
相比自发失灵的市场机制和难以自组织的社会个体, 政府应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诉求, 草场生态治理中的地方政府既有其积极行为, 又有其消极行为。为了克服地方政府的消极行为, 目前的生态治理实践中, 出现了政策制定集权化和政策监督技术化的趋势。实践证明, 上述手段并未实现对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的有效监控,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态治理绩效。这也启示我们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能动作用, 强化地方政府的生态责任理念[9]。具体要从建立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绿色GDP”为标准的政绩考核制度、推进环境法制建设、强化生态问责制度等方面着力, 培育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生态治理意愿, 努力实现地方政府决策中的生态自觉[10]。
3.2 建立科层协调机制
在草场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府际协调机制, 明确地方政府在草场生态治理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 特别是针对地方政府面对的环境保护权和生存发展权之间的矛盾,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切实缓解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 从而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就地取财”、“资源开发”的冲动。同时, 还要做好地方政府内部高度分化的科层组织间的协调[11]。例如, 在草场生态治理制度中, 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林业部门和农牧业部门之间“还草”、“还林”的矛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3.3 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深刻影响了当代牧民的生产生活, 也客观影响着草场生态治理效果。反观现行的禁牧、移民搬迁等政策, 更多地带有行政强制色彩, 而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个人自主权, 相对于行政强制手段, 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可以广泛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草场生态治理。因此, 在行政手段之外,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12]。规范草场流转市场, 综合考虑牧民生产生活压力、畜产品价格等市场因素, 核定禁牧或移民搬迁补偿标准, 引导更多牧民实现城镇转移就业, 实现生计来源多元化, 减轻草场压力。
3.4 尊重牧民生态治理主体地位
牧民是草场生态退化的直观感受者和直接受损者, 增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必须要充分尊重他们在草场生态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一是畅通牧民利益表达渠道, 保障牧民在草场生态治理中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监督国家草场生态治理政策执行情况的同时促使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实际, 通过政策变通等方式有效平衡国家草场生态治理的政策措施与当地牧民生存发展的切身利益之间的现实张力。二是为了维持长远生计, 牧民意识到保护草场生态的重要性, 开展了一系列草场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予以推广, 这将是地方政府生态治理制度创新的不竭源泉和永恒动力。
摘要:草场生态治理中出现了“集权化”和“技术化”趋势, 地方政府的作用不断弱化。实地调查中发现, 在利益驱动、政治社会压力、“地方性知识”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手段, 在草场生态治理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下, 要充分认识地方政府在草场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将地方政府作为重要主体纳入生态治理体系, 着力增强地方政府草场生态治理能力。
关键词:草场生态治理,地方政府,行为创新
参考文献
[1]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285-310
[2]余敏江.生态区域治理中中央与地方府际间协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125-156
[3]陈家建.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J].社会学研究, 2013 (6) :1-20
[4]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5) :113-130
[5]PAUL ROBBINS.Political ecology:A critical introduction[M].United Kingdom:Backwell Publishing, 2004
[6]谢中起.生态责任:责任政府的生态之维[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7) :135-138
[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2) :76-811
[8]路冠军.内蒙古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 2012 (3) :65-679
[9]吴易凤.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72-751
[10]贺建芹.行动者网络理论:人类行动者能动性的解蔽[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1) :241-244
[11]吴理财.县乡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J].江汉论坛, 2009 (6) :33-38
【政府综合治理指挥系统】推荐阅读: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10-21
政府综合财务绩效报告05-15
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改革10-09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11-11
政府部门综合治理工作总结06-19
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09-06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5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报告05-1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河道综合治理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10-07
留誉镇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的实施办法06-05
综合指挥调度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