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2024-08-25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精选7篇)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篇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 6442-86

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是对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含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调查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 名词、术语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2 事故调查程序

死亡、重伤事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查。轻伤事故的调查,可参照执行。2.1 现场处理

2.1.1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2.1.2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2.1.3 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2.2 物证搜集

2.2.1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2.2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2.2.3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2.2.4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2.3 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2.3.1 与事故签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3.2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a.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

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g.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2.4 证人材料搜集

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2.5 现场摄影

2.5.1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2.5.2 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2.5.3 事故现场全貌。

2.5.4 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2.6 事故图

报告中的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3 事故分析 3.1 事故分析步骤

3.1.1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3.1.2 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受伤部位; b.受伤性质; c.起因物; d.致害物; e.伤害方式; f.不安全状态; g.不安全行为。

3.1.3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3.1.4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3.1.5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3.2 事故原因分析

3.2.1 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3.2.1.1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3.2.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7不安全行为。

3.2.2 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3.2.2.1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3.2.2.2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2.2.3 劳动组织不合理;

3.2.2.4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3.2.2.5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3.2.2.6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2.2.7 其它。

3.2.3 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3.3 事故责任分析

3.3.1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3.3.2 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3.3.3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4 事故结案归档材料

在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4.1 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4.2 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4.3 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4 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4.5 物证、人证材料;

4.6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4.7 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4.8 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4.9 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4.10 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4.11 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4.12 注明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A.1 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

A.2 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 Anatysis略语为ETA)。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编制说明

为了便于了解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本文就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作如下说明: 制定本标准的重要性和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指出:“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要求劳动部门、科研单位不断探求解决减少伤亡事故的途径,保证工人的安全健康。目前,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青年骨干走上了生产岗位。因此,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采取科学管理措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伤害。

建国30多年,我国还不曾有过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标准;也没有这方面详尽的条文指导我们去研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报告处理上,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指导,执行中,各地区、各部门也不尽相同;对事故的调查、分析流于表面,不深不细,以致不能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重复事故时有发生。制定劳动保护法规,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劳动人事部下达制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任务。我所在1981年12月承担了这一工作。在此期间,收集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加了

一些事故的调查处理,翻阅了大量的事故调查报告,为起草本标准,掌握了宝贵的素材。我们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同时,参考并吸取了国外资料的精华,在1983年3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并在全国各省、市劳动部门、中央各产业部以及重要工、矿企业、有关科研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以后,劳动人事部有关领导又进行了2次审核。于1984年4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分发全国进一步征求意见。同时在上海、山东、湖北等省市劳动厅(局)一些科研所和工厂召开了征求意见会,所有与会者对本标准(征求意见稿)都给予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筑性修改意见,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对标准稿又作了一些修改。最后形成本稿,并经评审会审定。在三年多的工作中,承蒙国内劳动、司法部门、各产业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支持。其中,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等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致以谢意。编写本标准的指导思想

在标准正文的前言中,明确了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之一,是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作为国家标准《规则》主要是用于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并为易于重复发生的事故的预防提供指南。

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和兼顾了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总结三十多年劳动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内容又有所突破,即考虑了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按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现状、条件、手段、人员素质都存在问题。完全按标准要求去作,尚有困难。但是,正如有的省、市同志讲:“虽然目前执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不能因为现在条件不行,就不这样订了。”作为一个标准,一经发布,就具有了制约效力。按着条文的要求,克服困难,通过学习、实践,标准的内容就会得以巩固,显示出它的作用。

我国目前仍在执行1956年发布的“国务院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而新的“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尚未实施。“标准”是“条例”的补充和说明。“条例”作为一个法规,只能是原则性要求,而“规则”可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把事故调查分析具体化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方法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则和“条例”紧密相关,名词、术语和规定都是一致的。同时,为将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事故资料的贮存、统计、分析、研究和处理创造了条件。关于名词、术语的说明

在名词、术语一章中原送审稿中还对“人身伤害”和“事故”作了解释。审定时根据代表的意见,从正文中删去了。只保留了“伤亡事故”。定义修改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删去了原来的“生产区域”和“与本职生产、劳动有关”的提法。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要求明确算不算伤亡?我们建议再搞一个关于“伤亡范围”案例说明,作为执行中的细则。关于事故调查程序的说明

在前言中明确了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强调从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作起,从中接受教训,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宗旨。需要申明:调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某人的问题和责任给予惩治。

本章采用了历年来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作法,同时又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其中的“2.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中,对有关的事故事实材料和涉及事故发生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在事故调查时,尽可能多的搜集显示事故发生机理的各方面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增加了,就会突出事故发生的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出事故的本质原因,克服人们的主观性。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始材料,才有利于事故分析,就有可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防护措施。

本章对死亡、重伤事故作了具体的要求,轻伤事故可参照执行。基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

事故重复发生。因此,对于没有发生重大伤亡的恶性生产事故和轻伤事故,不可低估,掉以轻心。如不认真对待,将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有可能的话,既便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应按本规则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

事故现场摄影:用照片记载事故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在事故现场清理后或被破坏后,照片即成为事故的原始证据。

必要时,可利用录像设备,还有助于事故现场的描述。5 关于“事故分析”一章的说明(摘录)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可被认为:它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

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第(3)项。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的交叉接触而引起伤害。近十几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引用“事故致因模型”来阐述事故的成因、过程和后果,以便对事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上一致的因果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出引起事故的本质。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各类事故模型将安全原理图示化,是一种应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理论来进行事故分析的方法。我国一些部门和单位也正在学习和引用。相信定会在劳动保护科学上,特别是在劳动管理科学上结出硕果。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间接原因是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3.2事故原因分析”一节,是根据国外现行的伤亡事故报告的规定,并参阅了一些国外资料而制定的。我国的事故统计和处理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实现统计分析“电脑化”创造条件,事故原因分类均作了相应的编码。

为了适应事故统计和处理的需要,在事故原因分类方面,尽量采用了现在实行的10项内容,另外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又增添了“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共12项。即:

(1)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8)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9)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10)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12)其它。

标准中,每一大项又进行了细分类。以便于事故分析与制定安全措施。其中(1)、(2)、(3)、(4)项是属于“物”的直接原因--机械或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至于人为的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规定了13个方面,可从中找出事故致因中具体的不安全行为。但在事故报告中可统一定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6)、(7)、(8)、(9)、(10)属于间接原因分类。

本标准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是姐妹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事故原因分类完全一致。为了避免重复,此节具体内容已从正文中删去,改写成:参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附录A.6和附录A.7。故在进行事故分析时,此部分具体规定可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查找。

查明事故原因后,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事故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清责任,做出处理,使企业领导和职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本节内容是参照产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而编写的。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更科学的方法,以提高我国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关于事故归档材料的说明

在“4.事故结案归档材料”中,提出了应归档的事故资料。事故档案对于分析事故,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消除事故的具体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资料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宝贵教材,它揭示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对生产、设计、科研工作都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建立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建立必要的制度,认真保存好事故档案,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搞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标准内容涉及学科较多,属于边缘学科。尚待进一步探索。现在,虽形成一条思路,但也可能难以满足国内各行、各业的需求。为此,请多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请指正,以完善本标准。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篇2

1 概况及发病情况

1.1 基本情况

该建设公司单位总部在桂林, 抚顺项目部于2 0 0 8年5月份来到抚顺石油公司新厂区安装酮苯脱蜡脱油装置。该部有职工近8 0人, 来自昆明、四川等地。全部职工集体租用方晓娱乐城, 在此集体食宿。食堂有5名从业人员 (其中本单位职工2名, 当地招用3人) 。

1.2 中毒经过

2 0 1 0年6月3 0日晚在食堂就餐者6 7人 (男6 5人, 女2人) , 所食各异, 餐后约3 0 m i n有人开始出现恶心、呕吐, 并伴有腹痛、腹泻, 有1 9人先后出现相似症状。经在矿务局医院对症治疗, 1 d内全部治愈。此前, 患者健康状况良好。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人员到该单位食堂现场检查发现:该食堂经营一年多来未办理餐饮业卫生许可证, 属非法无证经营;食堂5名从业人员中4人无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在岗操作者未穿戴工作衣帽;用于洗米、洗菜、洗刷厨具的自备水源水未经卫生部门检验;无防蝇设施, 苍蝇密度大;工具容器无生熟标志, 食品加工过程生熟不能严格分开。

2.2 中毒食品调查

职工在2 0 1 0年6月2 8~3 0日均在食堂就餐, 无共同外出聚餐史;入驻宿舍后未再进行刷浆、刷油等装修, 宿舍环境无污染;当地近期无肠道传染病流行。食堂5名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良好。

经调查发现, 发病者与食用黄花菜炒肉有关, 调查的3 1人中, 食用该菜的有2 1人, 1 9人发病。其中2人因不习惯味道, 只吃少量, 未发病;1 0名未食用该菜者未发病。故此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为鲜黄花菜炒肉。

6月3 0日, 食堂管理员按惯例去市场买菜, 与平日不同的是, 今日买了新鲜黄花菜, 由厨师黄某加工, 将鲜黄花菜水洗二次, 未再处理, 即与调料、瘦猪肉炒熟后卖给职工食用。由于黄花菜量少, 只有部分职工买到食用, 每份约2两。

2.3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相似, 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1], 部分人伴有头晕 (见表1) 。最短潜伏期3 0 m in, 最长潜伏期3 h;病程3.5~5 h;发病1 9人, 均为男性, 发病率2 8.3 6%, 无续发病例。经对症治疗全部治愈。

3 实验室检查

黄花菜炒肉全部卖光, 未采到剩余食品;也未采到患者吐、泻物, 因此无实验室资料。

4 讨论

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 人食用后可引起胃肠道等中毒症状, 晾晒后可去除有毒成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共食同一种食品—黄花菜炒肉;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的人员中;潜伏期较短, 发病急, 病程短, 3.5~5 h;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2], 与鲜黄花菜秋水仙碱中毒相符;无续发病例发生;无人与人之间传染。

《辽宁省食品摊贩和集市贸易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市场经营鲜黄花菜。近几年来市场上可见出售鲜黄花菜, 有经验的厨师将该菜用开水烫一下, 再用清水浸泡后食用。

综上所述, 依据《食物中度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判定该起事件是鲜黄花菜食用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致病因子为秋水仙碱[3]。这是一起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不懂得相关的食品卫生知识, 不知道鲜黄花菜有毒而导致的一起食物中毒事故。可见, 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目的 及时查清食物中毒事故原因, 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结果 患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潜伏期短, 发病急, 病程短;有共同进餐史;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结论 是一起鲜黄花菜食用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

关键词:企业内部食堂,食物中毒,调查

参考文献

[1]刘彩芬, 陈华永.一起食用凉拌菜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8) :967.

[2]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GB14938-94.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火灾事故不断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火灾事故的发生有可能是因为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人为因素引起的,为了明确火灾事故的性质,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询问技巧,从而成功侦破各类放火案件。本文将进一步的对提高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调查询问技巧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火灾事故:调查人员;询问技巧

引言

火灾作为一种常见的危害事故,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财产安全。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如何尽快调查出火灾发生原因,明确判断出到底是因为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就要通过有效的火灾事故询问调查,调查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询问技巧,获得更多有用的线索和证据,为早日侦破火灾案件做出最大化的作用。

1.火灾事故调查询问的重要性

调查询问作为火灾调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火灾发生的正确调查结果。调查询问又可以称为调查访问,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机构进行火灾现场的调查访问,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种调查活动,是整个火灾调查过程中的基本措施和方法[1]。通过有效的调查询问,从而充分掌握火灾现场发生的情节和事实,明确查出引起火灾发生的相关原因,获得现场当事人的口供以及相关人员提供的线索和证据。调查询问的重要性等同于火灾现场的勘察,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展开到结束都离不开调查询问,从最开始通过询问充分掌握了解火灾发生的具体状况,到明确火灾事故调查目的、提供火灾事故当事人说出的各种线索和证据、查明引起火灾的相关责任人员,到最后的确定火灾发生原因[2]。在重大火灾事故中,调查询问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调查询问能在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线索和证据,这样有利于帮助火灾现场的勘察工作,尽快侦破放火案件。

2.提高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调查询问技巧

2.1灵活使用调查询问技巧

2.1.1试探性发问

在火灾事故造成后,调查人员不能直接就对火灾现场人员进行重点问题盘问,因为他们正处于紧张戒备的状态,问的问题过于犀利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排斥,不愿意配合询问调查工作。因此,在询问调查的最初阶段,调查人员要进行试探性的发问,问一些常见的生活问题。例如:“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呢?”“当前住在哪里呢?”“在那个公司工作呢?”等等,这样有利于拉近与询问人的距离,让人感到一股亲切感,从而可以开展接下来询问工作,询问一些重要问题。调查人员在调查询问过程中采用试探性发问技巧,能有效观察出被询问人的情绪状态,充分掌握了解到他们的不同个性、生活特点、工作性质以及综合素养[3],从而能基本了解到这群被询问人的主要状况。

2.1.2简单發问

调查询问人员要根据被询问人的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简要明了的发问,不要提出复杂专业的相关问题,这样有利于被询问人继续配合询问工作,不会产生厌烦不在状态的情况。询问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各种生词难懂的词语出现,造成被询问人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引起询问人的误解,从而走错调查方向。调查询问人员要保持谈话过程中的简单用语,询问一些火灾发生的基本状况。例如,当被询问人已经说出火灾的具体发生过程时,出现了一些的抗拒或者狡辩的心理,产生了一些暴躁不安的情绪,询问者就要及时改变现状,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被询问人轻松作答。因为调查询问人员已经初步了解掌握了火灾发生的经过,不要咄咄逼人,让被询问人员收到提问的刺激,产生排斥心理,要让他们感受到询问过程轻松、平静的氛围,感受到询问人员的真诚可靠的态度,这样有利于被询问者说出更多的火灾发生线索,积极配合调查询问者的工作,进行真实完整的陈述。

2.1.3迂回发问

迂回发问是一种委婉的发问方式,不会让询问者感到突兀。因为火灾发生后,有些被询问人已经做好了充足被询问的准备,如果调查人员直接去找他们进行谈话,会让他们更加产生狡辩逃避的心理。所以采用迂回发问,能让被询问人不知不觉的进入被询问状态,避免出现被询问人提前想好狡辩陈述的现象,让询问者如实回答出各种相关问题[4]。

2.1.4跳跃式发问

调查人员进行跳跃式发问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了相关线索、证据,并且被询问者不认真配合,用狡辩的心理逃避问题,答非所问。这个时候采用跳跃式发问就能有效打乱被询问者的回答节奏,让他们事先精心准备的陈述内容毫无所用。例如,调查询问者突然说出一件证据确凿的火灾情节事实,让被询问人惊慌失措,露出各种陈述的破绽,无法辨回,从而泄露出重要的相关信息。

2.2严格制作询问笔录

调查询问人员在火灾事故询问过程中除了注重自己的询问技巧,还要通过严格制作询问笔录的方式进行各种口供和线索的记录。对于整理收集好的所有询问笔录,火灾事故调查团队必须调配态度端正、注意细节的工作人员进行对笔录的审核。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询问笔录中的不足之处,再加以强化询问,不断进行笔录的补充和完善[5]。与此同时,还能找出笔录中相关联的各种信息,方便发现火灾事故的重要线索,尽快的找出火灾事故发生原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火灾事故发生的环境和状况多种多样,现场调查人员要学会询问技巧的灵活运用,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询问方式和技巧,做到随机应变,不能被那些抱有狡辩心理的人所迷惑,而导致调查方向迷失。

(作者单位: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太原市消防支队古交市消防大队)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新时期消防安全监管工作实务与创新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社,2007.

[2] 刘智宝.浅谈火灾调查事故中的调查询问.2008年湖北省火灾事故调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08.

[3] Cordon Rolfe.Do Birthday candles promote arson.Fire Prevention Fire Engineers Journal-November 2008.

[4] 陈育才.浅谈如何提高火灾事故调查中的笔录质量[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9(9).

XXX发电企业事故调查管理标准 篇4

事故调查管理标准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管理工作的职责、管理内容与要求、管理程序、检查与考核等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XXXX发电有限公司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管理工作。引用标准

2.1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2.2《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大唐集团制[2010]17号 2.3《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大唐集团制[2005]33号

2.4《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分公司关于人身伤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和环保事件专项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大唐湘电人[2009]57号职责

3.1职能

3.1.1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管理工作,由公司安全监察部负责,在公司总经理领导下,安全监察部主任、安全监察部专责负责日常的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工作。3.1.2公司各相关部门应配合安全监察部做好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管理工作。3.1.3安全监察部主任、安全监察部专责应尽职尽责做好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管理工作,由于责任人未尽到责任而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由公司或部门领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和处理。3.2权限

3.2.1安全生产监察部有权根据本标准对全公司事故和障碍进行调查、分析、处理,考核; 3.2.2安全生产监察部有权要求保护事故现场,有权向公司内任何人员调查了解事故有关情况,提取、查阅有关资料有权对事故现场进行照相、录音、录像等。

3.2.3 安全生产监察部有权组织公司内各级人员召开事故分析会,有权要求公司内各级人员提供各种事故材料。

3.2.4安监人员对事故调查分析结论和处理有不同意见时,有权提出或向上级安全监督机构反映;对违反规程、规定,隐瞒事故或阻碍事故调查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越级反映。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管理目标

吸取事故教训,避免事故的发生。4.2管理要求

4.2.1事故、障碍、异常的调查 4.2.1.1安全事故和安全信息报送

a.公司范围内发生设备一类异常,由班长负责在2小时内向安全监察部驻部门安全监察专责及部门领导汇报汇报,并在48小时内按《事故异常分析报告》填写报安全监察部驻部门安全监察专责,安全监察部驻部门安全监察专责在收到报表24小时内负责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审核。

b.公司范围内发生事故,工作人员应立即向班长报告,班长立即向部门领导和安全监察部专责报告。值长立即向公司有关领导、安全监察部领导报告。

c.公司范围内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伤害事故、设备、电网事故,应立即用电话、电传、电子邮件或电报等上报集团公司、湖南分公司。发生人身死亡事故还应上报政府安全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等。

d.向集团公司报送的电力安全事故和安全信息分为:即时和定期两种形式。即时汇报是指公司发生人身和设备等事故时以电话方式在2小时内向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进行简要报告;同时在大唐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周报、月报中上报相关信息。定期汇报主要有每月10日前对大唐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本公司安监人员基本情况进行维护和对该系统“安全管理”中相关项目进行填报。

e.向湖南电监办和湖南分公司报送的电力安全事故和安全信息分为:日常、节假日和事故信息报送三种形式。

日常信息报送分为:月度、半年和信息报送。日常信息报送,在下月5日前用OA向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报出,由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汇总后向湖南电监办报出。节假日信息报送每天18:00前通过电话向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汇报,再由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汇总后向湖南电监办报出。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一般人身伤亡事故和一般电网停电事故,公司应该先在1小时内将事故情况向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电话报出,再由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向长沙电监会报出,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书》后3日内应将《事故调查报告书》报送到湖南分公司和湖南电监办,并对有关情况当面作出说明。一般事故报送,在事发3日内用OA向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报出,由湖南分公司安全生产部安监办汇总后向长沙电监会报出。

f.向湖南分公司报送的电力安全事故和安全信息还包括每月中旬前在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中上报安全月报。

4.2.1.2发生集团公司认定的特大设备事故,由集团公司或授权部门组织调查。调查组由组织事故调查单位的领导、安监、设备管理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

4.2.1.3凡发生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组织安监部、设备管理部、生产办及有关部门第一责任人和有关专业人员,成立事故调查组,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担任组长,主持调查工作。

4.2.1.4凡发生人身重伤事故及以上人身事故由公司领导或其指定人员组织安监、生产办、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部(社保)、工会等成员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4.2.1.5凡发生一般设备事故,由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调查,主持召开分析会,责任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监察部主任、安全监察专责,设备部主任、专业点检长、专业点检工程师,生产办主任、专责及有关人员参加。

4.2.1.6凡发生人身轻伤事故,由安全监察部主任组织调查,主持召开分析会,责任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设备部主任、专业点检长、专业点检工程师,生产办主任、专责及有关人员参加,性质严重的轻伤事故的调查,人力资源部、工会等有关人员应参加。

4.2.1.7凡发生运行方面引起的一、二类障碍、严重未遂事故及性质严重的一类异常,由生产办主任组织调查,主持召开分析会,安全监察专责、设备部专业点检长和责任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及有关人员参加。性质严重的一类障碍的调查,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亲自参加。

4.2.1.8凡发生设备方面引起的一、二类障碍、严重未遂事故及性质严重的一类异常,由设备部主任组织调查,主持召开分析会,安全监察专责、生产办专责和责任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及有关人员参加。性质严重的一类障碍的调查,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亲自参加。

4.2.1.9事故、障碍分析报告的填报规定:

发生设备方面的事故、障碍、一类异常由设备管理部按事情经过、原因分析、暴露问题、防范措施及时汇总编制分析报告发安全监察部,安全监察部根据报告及公司奖惩规定给出处理意见报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批准后上报分公司并编发内部安全通报。发生运行方面的事故、障碍、一类异常由生产办按事情经过、原因分析、暴露问题、防范措施及时汇总编制分析报告发安全监察部,安全监察部根据报告及公司奖惩规定给出处理意见报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批准后上报分公司并编发内部安全通报。

发生人身方面的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由安全监察部按事情经过、原因分析、暴露问题、防范措施、处理意见及时汇总编制分析报告。报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批准后上报分公司并编发内部安全通报。

4.2.1.10凡发生一类异常、二类异常及未遂由部门主任组织调查。发生个人失误及差错,由所在班组班长组织分析。

4.2.1.11异常的原因涉及不同的部门,分析不清楚存在争议时,由设备管理部或生产办进行技术判定,对于异常责任划分存在争议时,由安全监察部进行判定。判定之后,由责任部门完成分析报告。

4.2.1.12《设备异常分析报告》作为设备档案班组需保存归档。

4.2.1.13《设备异常分析报告》中的“防范措施”,派遣部门安全监察专责必须及时跟踪监督落实,若相关部门不予配合落实的,须向安全监察部门主任汇报情况。

4.2.1.14各部门汇总各班组每月《设备异常分析报告》并进行统计和总结分析,于每月2日定期报安全监察部备案。4.2.2事故调查的有关规定

4.2.2.1事故和障碍的调查、分析及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事故调查规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其他规定。4.2.2.2事故调查,分析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反对草率行事,更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严禁隐瞒事故。做到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有关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简称“四不放过”)。

4.2.2.3各级领导人员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各类事故,障碍统计标准,并积极支持各级安监人员贯彻执行事故、障碍标准。4.2.2.4事故发生后,必须迅速抢救受伤人员和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安监人员和参加事故调查人员,应迅速奔赴现场组织调查,搜集事故原始资料,立即对事故现场和损坏的设备进行照相,录像,绘制草图。任何人不得随意变动事故现场。

4.2.2.5事故发生后,事故部门必须迅速抢救伤员并派专人严格保护事故现场。未经调查和记录的事故现场,不得任意变动。因紧急抢修、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导交通等,需要变动现场,必须经公司有关领导和安全监察部同意,并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写出书面记录,保存必要的痕迹、物证。事故现场的保护由事故发生部门保护,事故时的记录、表纸由安全监察部负责保存。

4.2.2.6 事故发生后,安全监察部或其指定的部门应立即组织当值值班人员、现场作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下班离开事故现场前分别如实提供现场情况并写出事故的原始材料。

4.2.2.7发生重、特大事故,上级部门或政府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公司安全监察部及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将有关材料移交事故调查组并积极配合调查。事故调查组应根据事故情况查阅有关运行、检修、试验、验收的记录文件和事故发生时的录音、故障录波图、计算机打印记录等,及时整理出说明事故情况的图表和分析事故所必需的各种资料和数据。

4.2.2.8事故调查组在收集原始资料时应对事故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如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等)保持原样,并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物件管理人。事故调查完毕所有原始资料由安全监察部负责长期保存。

4.2.2.9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并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4.2.2.10发生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所规定的特大事故,事故单位应立即通知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并要求派人保护现场。

4.2.2.11 事故、障碍发生后,部门不召开分析会或无故拖延或逾期不报者,安全监察部有权对其给予加重处罚。特大、重大事故的处理,由事故调查委员会决定,一般事故及障碍的处理按我公司有关考核规定执行。

4.2.2.12运行人员在设备事故、障碍发生后,应立即通知有关生产部门和领导。应将事故前机组(设备)运行工况、事故经过、事故处理过程、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暴露出的问题等详细记录在运行日志中。下班后,运行值应组织当值运行人员召开分析会,从运行角度初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运行防范措施。然后,以书面或OA邮件形式报安全监察部,要求事故工况和设备参数等准确、完整,事故经过详细,防范措施有针对性。以便事故的进一步调查。4.2.2.13各相关部门应为事故调查提供必要的记录打印、参数曲线、过程报警和操作报警等。要保守秘密,不得向公司领导、安监人员和负责事故调查的技术人员以外的人员提供有关事故资料。

4.2.2.14事故部门针对事故发生原因和暴露出的问题,必须按“五确认一兑现”的方法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期限等方面。安全监察部负责防范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

4.2.2.15本标准未涉及部分及本标准与上级有关文件发生充突时以上级文件为准。4.2.3各类事故认定标准

4.2.3.1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及人身伤亡事故的认定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及国家有关人身伤亡事故认定标准为准则;

4.2.3.2设备一类障碍、二类障碍的认定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电力生产设备障碍标准》为准则;

4.2.3.3未遂事故的认定按《公司未遂事故界定标准》执行; 4.2.3.4异常的认定按《公司异常界定标准》执行。4.3管理条件

4.3.1 事故调查人员必须专业搭配合理,分工明确,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实事求是,能坚持原则的人员担任。

4.3.2事故调查人员必须熟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规程、制度和公司的运行、检修规程等,熟悉本公司的生产过程和主要设备状况。

4.3.3有完成事故调查任务所需的装备,如计算机、照相、录音、录像、摄像、通信工具等。4.3管理条件

4.3.1 事故调查人员必须专业搭配合理,分工明确,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实事求是,能坚持原则的人员担任。

4.3.2事故调查人员必须熟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规程、制度和公司的运行、检修规程等,熟悉本公司的生产过程和主要设备状况。

4.3.3有完成事故调查任务所需的装备,如计算机、照相、录音、录像、摄像、通信工具等。4.4管理方法

4.4.1事故统计分析应与设备可靠性分析相结合。4.4.2统计和考核分级管理。

5管理程序

5.1

调查掌握事故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5.2 调查收集事故现场的实况及设备损坏的情况;

5.3 调查收集事故发生时各自动装置的原始记录及有关参数的情况; 5.4 调查收集事故当时现场人员活动情况的材料; 5.5 进行事故原因分析; 5.6 事故的报告和统计报表; 5.7 事故责任处理;

5.8 对事故隐患闭环管理;安全通报全公司公示。

6检查与考核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篇5

分析

“>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2007-12-12 16::4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

一、调查统计的目的本次调查统计是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来首次对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于掌握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确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体,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具体的检查评估标准,更有效地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统计的指标与时点我们按照管理体制和居住地分布情况,设计了以下调查统计指标:(1)省级直管企业和地方企业。省级直管管理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保经办机构直接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企业;地

方企业指由副省级、地市级或县级城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企业。(2)本地居住人员。本地居住人员是指退休之后仍在社会保险关系所在地居住的企业退休人员。包括在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居住人员,在县镇城区(县级市、区的城区)居住人员,在城区外(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员,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员。(3)异地居住人员。异地居住人员是指退休之后离开社会保险关系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企业退休人员。包括省内异地居住人员(本省范围内跨统筹地区居住人员),跨省异地居住人员,定居调查统计的时点为2002年年底数。

三、调查统计的结果(1)全国基本情况2002年底,全国共有企业退休人员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员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万人。本地居住人员中,在地级以上城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万人),在县镇城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万人),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

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在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数为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中,省内异地居住人数为万人。跨省异地居住人数为万人,定居港、澳、台及国外人数为万人。(2)省(区、市)直管企业基本情况2002年底,省级直管企业共有退休人员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员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万人。本地居住人员中,在地级以上城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万人),在县镇城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万人),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数为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中,省内异地居住人数为万人,跨省异地居住人数为万人,定居港、澳、台及国外人数为万人。(3)地方企业基本情况2002年底,地方企业共有退休人员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员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万人。本地居住人员中,在地级以上城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万人),在县镇城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其中,企业

集中生活区万人),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数为万人,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数为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中,省内异地居住人数为万人,跨省异地居住人数为万人,定居港、澳、台及国外人数为万人。

四、相关分析:难点群体调查统计表明有四类群体是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难点群体。--省直管企业和地方企业在农村和山区零散的本地居住人员(以下简称第一类群体)。这一群体共有万人,占全部企业退休人数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分布很广,且居住地没有街道社区等管理服务机构,经办机构也没有精力管理这个较为分散的群体。--省直管企业和地方企业在省内异地和跨省异地居住人员(以下简称第二类群体),共有万人,占全国企业退休人数的,目前,多数地区对本地居住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规范的实施办法,但如何实现省内异地和跨省异地居住人员的管理服务仍是推动工作的难点。--省级直管企业中,未在企

业集中生活区的本地居住人员,不包括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员(以下简称第三类群体)。共有万人,占全国企业退休人数的,社会保险关系由省级经办机构进行管理,虽然在居住地域上来讲可以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但地方政府难以承受实行管理服务所带来的经费压力。对这类人员,虽然已经确定属地化管理原则,但在具体落实中估计难度比较大。--定居港、澳、台及国外的共有万人(以下简称第四类群体),占全国企业退休人数的。这部分人不用列入我们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范围之内。以上四类人员共计有万人,占全部企业退休人员的,其中前三类群体属于缺乏社会化管理服务条件或困难较大的工作对象,在工作部署上可以向后放一放,因此这三类人群又可称为较难覆盖群体。[1] 在百度搜索: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

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调查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篇6

关于企业人员优化配置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 生 姓 名:

学号:

专业:

直属·分校:

指 导 老 师:

工 作 单 位:

调 查 时 间:

调 查 地 点:

调 查 对 象:

调 查 内 容:

XX广播电视大学

2012年9月

关于企业人员优化配置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电梯作为垂直方向的交通工具,在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已经成为重要的建筑设备而不可或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梯已经成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我国电梯市场的大规模形成只有短短20年时间,但发展速度却是其他国家所没有过的。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1949至1979年,全国生产安装的电梯仅1万台,而在后来的22年间,这个数字达到了45万台。从1980年的2249台到1986年的1万台,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电梯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特别是商品住宅的高速发展,使住宅电梯需求量持续攀升。另外,为了逐步提高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国家将加快推进城镇建设,走城市化经济的发展道路。专家认为,21世纪初,中国住宅建设可望保持平均每年15%的增长速度。对住宅电梯市场需求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电梯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浪尖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装电梯市场。在所有的电梯需求中,住宅电梯占据很大的分量,几乎占到七成的份额,占全球四成份额。

我于今年的9月对新疆天山电梯制造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存在着部分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

1、发展历程

新疆天山电梯集团位于西部边陲乌鲁木齐市,公司成立于 1997 年 5 月,是新疆唯一一家从事电梯生产的民营企业,是集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安装和维保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电梯企业。公司占地面积 9800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上亿元,拥有员工 140 人,具有较高水平的各种现代化制造设备,销售产值每年以上亿元递增。| 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计划,新疆天山电梯集团目前下设

五家分公司,分别为: 新疆斯耐特自动扶梯制造有限公司、新疆天山电梯制造有限公司安装维保分公司、新疆天山电梯制造有限公司喀什分公司、吉尔吉斯天山电梯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天山电梯公司。公司生产的天山牌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品种和规格,包括变压变频调速客梯、观光梯、住宅梯、医用电梯、载货电梯、汽车梯、各类液压电梯、杂物电梯、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还有备品备件,生产安装维修、销售,建筑机械配件及修理和维修保养。目前公司产品已经遍布全疆,走进了中亚,开始走向世界!

2、公经营管理特点

公司生产的天山牌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品种和规格,包括变压变频调速客梯、观光梯、住宅梯、医用电梯、载货电梯、汽车梯、各类液压电梯、杂物电梯、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还有备品备件,生产安装维修、销售,建筑机械配件及修理和维修保养。目前公司产品已经遍布全疆,为新疆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公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总结概括主要有三点:

一是人员流动较大,原因是:1:工资不透明。2:工资提成较低,人员分散。

二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对生产流程不熟悉,现场管理水平欠缺,“只会站着看,不会带着干”。

三是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缺少经常性系统培训,我着重讲解队伍庞大精简的问题,调动,任务分配、团队协作很难统一指挥和协调、整体效率难以提高。

三、面临的挑战

1、市场竞争的挑战

随着电梯业的不断发展,现有很多优秀企业在做同样的农业产品,产品的外包装和质量口碑都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公司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抢得先机,赢的订单、劳动力素质至管重要、工资的分配均匀,企业只有创新用工管理模式、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才能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由大做强战略

如何“走精兵强企”之路实现由大到强?首先要打造精简高效的用工队伍并创新管理模式。

3、利益诉求挑战

法律和维权意识、利益的诉求意识日趋增强,薪酬保险,甚至环境和文化需求的诉求不断增多,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多方面措施加以适度满足。

4、用工政策完善的挑战

政府越来越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涉及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工伤医疗、基本养老问题,这些政策出台都大幅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四、一、企业人员优化配置的思考与建议

面对管理范围的扩大、管理对象的增加、管理事务的增多,迫切要求地市级公司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否则,如果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水平落后、粗放与低下,就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与效能,甚至可能造成资产的浪费,形成“大企业病”。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实施科学便捷有效的管理,提高现代物流的利用和运行效率。

实施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企业物流工作牵涉到大量人、财、物等重要资源与资产的高效安全运行,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要通过实施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涉及物流工作的仓储、分拣、配送、人员服务、设备运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对物流工作的各岗位、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痕迹化管理,使每一名员工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怎么做好,形成“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标准、绩效有考核、过程有痕迹、改进有保障”的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流程精益、管理精细、服务精良、队伍精干”的管理目标。

实施标准化管理。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所谓物流标准化,是指按照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工作标准;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配合的要求。对电梯行业来说,实现工商物流一体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行业实际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要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电梯行业物流配送工艺、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等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信息突出特征的信息标准,尽快形成与全国乃至国际接轨的行业统一的标准化电梯物流体系。

实施供应链管理。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克力斯多夫指出:“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行业物流供应链由工业、商业、零售客户组成。物流供应链管理有利于行业之间物流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实现供应链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工商之间物流流程的整体优化和无缝对接,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物流服务,有利于控制行业物流成本。通过物流供应链信息共享、实现每个环节物流的资源优化配置,减少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库存,降低运输、包装等费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行业物流的整体效率。要加强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建设。优化整合物流与营销、计划、财务等职能部门在信息沟通、流程对接与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合作,使各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效率、成本”目标为上下游客户做好服务,夯实物流供应链管理基础。要加强工商物流一体化建设。找准结合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和工商一体化仓储管理,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要加强商零一体化建设。及时掌握了解零售客户在服务需求、货源供求、零售价格与社会库存等方面的信息,积极开展零售客户网上订与配货工作,实行供应商库存管理,提高零售客户的资金周转率和利用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要把科学整合作为优化配置资源的关键环节

随着县级公司法人资格的取消,市级公司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原先在一个地市范围内的多个法人单位转变为一个法人主体,使原先各自分散、相对独立的电梯商品、送货车辆、线路、资金等财力、物力资产与资源亟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合理调度、科学整合与优化配置。

重视科学规划。从很大程度上说,规划水平体现着领导的科学决策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决定着现代物流的建设水平与运行效率。在物流中心的建设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胸怀全局,统筹兼顾,从行业、省级和市级层面分别考虑,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物流中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重视成本控制。要加强物流中心运行中资金的统管和预算管控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在现代物流运作管理的基础地位和中心作用。全面开展、全程控制、全员参与预算管理,不断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发挥物流中心各部门、岗位和全体物流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我控制意识,规范预算的流程、程序、标准和依据,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的硬约束作用。增强成本意识,细化费用项目,算好大帐,控好总帐,“抠”好细帐,对照行业先进水平制定定额、效率和能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标准,用好、用足、用活资源,通过增强财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客观性、科学性、计划性,将财务管理的责任、指标、费用、定额等各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到物流中心的各个部门、岗位、环节与个人,加大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和有效监控,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提升管理水平。

三、要把信息共享作为优化配置资源的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神经中枢,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方式,对物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有效控制。要建立行业数据库,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行业、公司和县级分公司三个层面信息的无缝对接、互通共享,四、要把队伍建设作为优化配置物流资源的人才保障

建立公平的人才评价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重学历更重能力,重资历更重水平,重年龄更重业绩,为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出得来、进得去、留得住”的用人机制,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干事创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企业伤亡事故调查人员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化工开发区某企业工龄≥1a且接触二氯乙烷的240名生产作业人员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82人,女58人;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为(34.3±8.2)岁,工龄1~22a,平均工龄(10.7±4.8)a。另选该企业无二氯乙烷接触史的220名工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0人,女性50人;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为(35.2±10.2)岁,工龄1~23a,平均工龄为(11.9±5.2)a。经均衡性检验2组性别、工龄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现场调查

按GBZ 159《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用活性炭管以300ml/min流量采集15min,进行定点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检测。溶剂解吸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现场车间共采集二氯乙烷样品144份,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为4.5mg/m 3,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PC-TWA为7mg/m 3,PC-STEL为15mg/m 3)。

1.3健康检查

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包括询问职业史、既往史、饮酒史、生活习惯等,进行内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并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B超和胸部X线检查。

1.4统计学处理

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症状、体征、仪器检查及实验室指标异常情况。并通过趋势性χ2检验比较不同工龄与工人异常情况趋势分析。

2结果

2.1自觉症状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的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欲减退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痛腹泻、易激动和多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凡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以上症状中任一项均归为神经衰弱症,并按工龄进行了分组,结果表明观察组中神经衰弱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同一工龄2组比较,神经衰弱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神经衰弱症的检出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趋势性χ2=17.67,P<0.05)。见表2。

2.2实验室检查结果

240名二氯乙烷接触组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实验室检查:HBsAg阳性、脂肪肝、肾功能异常及血尿常规检查、B超和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为了观察接触二氯乙烷工龄长短对肝功能的影响,我们对2组分别作了趋势性卡方检验,见表5。观察组工人的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随着工龄的增长而升高(趋势性χ2=7.23,P<0.05),而对照组工龄与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无关(χ2=0.16,P>0.05)2组同一工龄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比较,当工龄≥10a 2组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2-氯乙烷属高毒类,对眼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其蒸气可使动物角膜混浊。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并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2]。长期吸入低浓度的二氯乙烷可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接触二氯乙烷的自觉症状为类神经症,其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二氯乙烷可对长期接触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一定损害,且随工龄的增长而发病的危险增加。

已有资料表明,1,2二氯乙烷能引起肝脏脂质过氧化并造成肝损害[4,5],本次调查二氯乙烷作业人员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工龄有一定关系,而HBsAg阳性、脂肪肝的检出率、血尿常规检查、肾功能、心电图和B超检查的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低浓度二氯乙烷环境中作业仍可造成肝功能损害,并且工龄越长,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越高。而对肝脂肪变性、肾功能及心脏等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从调查结果看来,即使车间空气中二氯乙烷浓度未超标,长期接触仍可对工人健康造成一系列损害。因此,企业应改进工艺,做到“早发现、禁加班、找代替、要通风、勤监测”;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对作业工人应进行动态健康监护,建立健康档案,严格作业人员岗前体检和在岗定期体检;对从事高毒物品作业的劳动者应及时进行岗位轮换;强化二氯乙烷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其自身的保护意识,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接触二氯乙烷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某市化工企业接触二氯乙烷240名工人(观察组)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选择同单位无二氯乙烷接触史220名工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神经衰弱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工龄增加而增高;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观察组为17.50%,对照组为7.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P<0.01),且观察组肝功能异常率与工龄长短有关。结论 长期接触二氯乙烷可对工人神经系统和肝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关键词:二氯乙烷,慢性健康危害,神经衰弱,肝功能异常

参考文献

[1]Drury JS,Hammons AS.Investigations of selected environmentalpolluta-nts:1,2 dichloroethane,ORNL/EIS-148,EPA-560/2-78-006,Ten-nessee,1979(37830):80.

[2]吴子俊,林凯来.一起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4,31(4):70.

[3]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1.

[4]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60.

上一篇:中科大自荐信下一篇: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