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的成语

2024-08-18

比赛的成语(通用9篇)

比赛的成语 篇1

有趣的成语比赛_作文

今天是星期五,我期待已久的成语比赛终于来到了。张老师对我们说:“今天的活动课咱们来一场成语比赛,大家准备好了吗?”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的同学把成语字典摊在腿上,低着头,临时抱佛脚呢。

先开始的是成语接龙比赛,过后便是用学们最喜欢的猜成语比赛了。“我来!我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比赛。最后,每组选出了两名同学参赛。

比赛开始了,老师要求不许出声,只能用肢体语言表演。这可为难了参赛同学,一个个表演得滑稽有趣。

第一组要猜的成语是背水一战。由祁煜晗表演,袁媛猜。只见祁煜晗先指了指自己的背,又拿出一瓶水在袁媛眼前晃了晃。袁媛挠了挠头,猜不出来。祁煜晗又伸出一个手指头,然后学起了古时打仗的样子,一会儿冲锋,一会儿杀敌,一会儿举起拳头挥来挥去。袁媛还是猜不出来,用疑惑的眼神望着祁煜晗。祁煜晗急得直冒汗,一遍遍地做着动作,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最后,祁煜晗的精彩表演还是泡汤了,袁媛没有猜出。

老师又让第二组猜成语:风雨同舟。老师一出题,第二组的代表唐路在上面表演,第二组的同学在下面也表演起来。他们有的表演刮风,有的表演下雨,还有几位同学一起划船。张嘉珉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好办天才猜了出来,第二组的同学会心地笑了。

最有趣的是我们这组表演的抑强扶弱。我们在底下各自表演着,台上的楮逸飞不知该看哪一个。于是,马明睿自告奋勇,上台和丁春洋表演。只见丁春洋抡起拳头打起了马明睿,马明睿抱着头,蹲在地上。过了一会儿,丁春洋又开始“扶弱”了,他扶起了马明睿,帮他拍了拍灰。我们在底下一个个捧腹大笑,口水笑出来了。楮逸飞猜了两次,终于猜出来了。

成语比赛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还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习成语的兴趣,真是一举三得啊!

比赛的成语 篇2

丰富的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形象生动,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行为的缩影,成语携带着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且汉语成语四字的语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主谓式:杞人忧天、胸有成竹;联合主谓式: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养精蓄锐、防微杜渐;联合名词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等。

从上看出,汉语中的四字格隐喻成语常用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如借用“心”和“肉”这两个源域来隐喻惊恐不安、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这一目标域:“心惊肉跳”。而与“心惊肉跳”相应的英语成语是“to make fresh creep”,而不是“to make fresh creep and heart beat”。而这种汉语隐喻成语又以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的四字格成语居多。

汉英两种语言里隐喻成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无疑彰显了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认知方式。对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同与异,本文将仅以汉语中的联合式四字格的隐喻成语为基点,从汉英民族的认知结构中,以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探究汉英隐喻成语中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同与异。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认为,人对世界某一范畴的感知和概念化,可以在相应的ICM中反映出来。ICM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它不是科学模型,而是文化观念且多半呈格式塔性状的意念集合体,并且和与其相对应的世界对应实体的吻合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还因人和因文化而异。而ICM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这里探讨的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所谓意象—图式模型,就是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知识是以形状等空间概念储存于大脑的,表现为图式性意象。而隐喻模型,是指一个意象—图式模型一旦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由此形成的认知概念便是隐喻模型。人们对同等的事物的认识尽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异同。且ICM的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成为当代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的主要内容,且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带有生物、文化等人的相对因素,对世界的感知是一种能动过程。以体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导致的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畴化/图式化→语言形状”的历时语言学思维模式。由于其中关键部分概念化的结局是ICM,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动相应的ICM方式。在此主要以Lakoff所提出的ICM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为视点,考查汉英隐喻成语生成同与异的认知缘由。

三、汉英隐喻成语的共同性

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表征,是语言隐喻。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各自的隐喻成语,既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也有各自的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不论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成语也就自然具有共性和同质性,表现出相类似的ICM。“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

“眼(目)”除了是动物的视觉器官外,也是人们行为、性格的体现,是“心灵的窗口”。汉英隐喻成语也因此经常借用“眼(目)”来表达人们的行为特征、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汉语中有“眼疾手快”和“眼高手低”,用“眼”和“手”两个源域形容人们在处理问题中的方式。“眼明心亮”用“眼”和“手”两个源域来形容看待问题的态度。“掩人耳目”用“耳”和“目”两个源域来形容行为特征。类似的还有“眼大肚小”、“眼馋肚饱”等。英语中也有“cast one’s eyes over sb./sth.”来表示密切的关注,“make sheep’s eyes at sb.”来形容对他人的爱慕,“have an eye on sth.”来表示人对事物的鉴赏力。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出现于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尽管汉英民族远隔千山万水,可彼此的语言隐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往往会借用同样的源域来隐喻同一目标域。

四、汉英隐喻成语的不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许余龙,2002:6)。尽管汉英隐喻成语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了解汉英隐喻成语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审视这两种语言隐喻成语的不同、其内在的隐喻机制及其表达形式存在差异的成因。“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成语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结晶,无一避免地落上了文化差异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隐喻成语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却往往仅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如: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隐喻成语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与语言赖于生存的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而文化固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关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差异就是一个佐证。语言表达形式的根本性差异,肇始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曾剑平,2002:47)。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一直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换言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会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申小龙,1999:46)。这种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习惯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连淑能,2002:44)。而英语国家民族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再者,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受到道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深刻影响,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二者反映的虽然是同样的客体,但其运动趋向是相反的。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而英民族的思维方法却擅长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dichotomy)的倾向,所关注的是实体,所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物是物,物我二分”(连淑能,2002:43)。

汉英民族的这些思维差异,体现在隐喻成语上,就是汉语隐喻成语在形式上常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而英语的隐喻成语在形式上不拘长短,往往以单象喻一理,表现出重客观思维,注重对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判断。由此可见,ICM不仅体现于系统性的隐喻图式,而且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汉语里,隐喻成语的ICM往往就是双源域建构,而在英语里,其隐喻成语的ICM则往往表现为单源域建构。

五、结语

(1)汉英隐喻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除有助于加深对这类成语所存在的同异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之外,对外语教学及其汉英互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和翻译者认识到汉语的隐喻成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则常用单源域,如汉语“兴风作浪”若用英语表达,就是“to make waves”。

(2)本文仅探讨了汉英隐喻成语的大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英语也有双源域的隐喻成语,如“on pins and needles”(如坐针毡)等。同时,汉语中的隐喻成语也有单源域的,如“易如反掌”等,但汉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英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模式。可这种差异到底存在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3)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王广成, 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 2000, (1) .

[8]王文斌, 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 2003, (3) .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比赛的成语 篇3

关键词:汉语成语;形象;汉英成语词典;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147-3

1、引言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揉进形象的成分。成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段常常运用多姿多彩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所谓形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成语中形象语言的运用更使语言有“妙笔生花”之感,既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马慧,2006:125)。因此,如何将汉语中形象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等值传译给读者并在其脑海中唤起直接的意象,进而引发等值效应,便成了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许多学者曾就成语的翻译方法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很少以数据为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目前对成语的翻译研究都集中于从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讨论,尚未见到将翻译策略与成语的形象结合的定量研究。本文对《汉英成语词典》中含有形象的成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在汉语成语翻译领域做了如下具体探讨: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哪些方法?2)哪一种形象处理的方法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践中最为常用?

2、研究方案

2.1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于施正信、王春菁、张健钟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汉英成语词典》(2006年10月第一版)。这本成语词典被汉英双语读者广泛使用,它解释详尽,尤其注重成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问题。

2.2数据的收集

这本成语词典共选收3000多条常用的汉语成语。笔者首先对词典中汉语成语进行了筛检,3000多条汉语成语中共有1890条成语含有形象;然后对这1890条含有形象的成语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每隔6条成语抽取一条,只留下了316条成语作为样本成语。最后对这316条成语形象英译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和分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特邀请了另外两名参与者,并告诉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标准。三个人参与了对成语翻译方法的评估,一个是笔者;一个是笔者的同行,大学英语老师;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在读三年级研究生。三人中有一位是男性。笔者和另外两名参与者各自对每个成语样本的翻译方法独立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接着对这三套评估结果采用了三角验证法。在验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名参与者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经三人共同商议,解决了这些争议。当然,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的争议不是很多。三角验证取舍法确保了评估数据的内部效度。

2.3结果与分析

2.3.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然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成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义兼备(包惠南,2001:150)。笔者通过对所剩余的316条含有形象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形象

英语和汉语中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在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源语中的形象,极力保持英汉成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胡文仲,2001:123),例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

如坐针毡t0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有时候,保留形象的同时可附加简短的增译,以帮助译文读者加深理解。如: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2)转换形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再进行翻译。有时候,尽管套译中的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较好地保持成语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

“虎视眈眈”、“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踞蟠龙”、

“狐假虎威”等等。但对英美等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animals)”,这可以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等语料中窥出。狮子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崇高声望,英国人甚至视狮子为祖国的象征(1ion—national emblem of Great Britain):把游览名胜古迹说成“to see the lion(看狮子)”;称在学界八面威风的人为“lion'’,如“In those days he was a literary lion(他当年堪称为学界之狮)”。与此相协,英语中的狮子还象征着权力,捧持英国王室纹章的就是“Ifonand unicorn(雄狮和独角兽)”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狮子”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妨更换喻体,如: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水底捞月(tofish in the air)”、

“杀鸡取卵(killthe goose that lays eggs)”等等。

(3)舍弃形象

包惠南说,某些成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源语成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

理解源语成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源语成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特别在处理某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形象时更需要如此。在中国,龙是中国的象征,它代表着帝王,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能直接翻译成“to hopethat one's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是毁灭一切的凶猛的怪物,因而也必须被毁灭。因此上面的翻译不合适,应翻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ould become somebody”。

2.3.2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最常用的方法

316条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每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三种形象处理方法中,转换形象方法最为常用,出现了164次;舍弃形象方法出现了101次;保留形象方法出现了51次。这可能和汉英成语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也是文化现象的反映。成语是语言中词的一种形式,是长期以来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较大,从而决定了文化心态的差异,在成语中具体体现为喻体和形象的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只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在形象上巧合,大多数成语在形象上是半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尽管保留形象翻译方法可以正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的联想意义,使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形式特点,把汉语言或文化的风味传递到另一语言或文化中去。但汉、英语言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成语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保留形象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的形象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常涉及具体的人物、地名、典故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很难达到作者想达到的交际目的。在处理这一类成语的形象时,要使用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相对某个具体成语而言,必然会有最适合它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慎重选择,灵活处理,扬长避短,每种翻译方法都会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3、结语

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这两种文化背景(陈文伯,1992:134)。使用形象语言使人们在描述事物时增添了形象色彩与感情色彩,比抽象的描述更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染,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空间(韩庆果,2003:39-42)。译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合理的策略,以最接近源语的艺术效果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以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所蕴涵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对异彩纷呈的形象灵活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与境与语言翻译[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0,152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34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81(5):39-42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3

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成语比赛题库 篇4

编辑整理----时效军

态”。

22.【变化无常】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难以捉摸。23.【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指自然竞争。24.【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引申指感觉不很明显。

七年级上册

1.【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3.【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注意:不能与“笑”重复使用)4.【繁弦急管】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6.【玲珑剔透】玲珑:精巧细致;剔透:孔穴明晰。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7.【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8.【不可磨灭】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9.【回昧无穷】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10.【无忧无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无:没有。忧:担忧,忧愁。虑:顾虑,忧虑。1 1.【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1 2.【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举:全。1 3.【多愁善感】善:容易。1.一般指一些精神上受到刺激的人对别人好意的一种不友好。2.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伤感。3.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1 4.【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指一个人比较在意个人的得失。

15、【天灾人祸】天灾:白然灾害,如泥石流,龙卷风,洪水等;人祸:指人为的祸患,如战争。天灾人祸: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使人无法达到目的的因素。1 6.【突如其来】1.事情出乎意料地发生,出现。2.突然发生(不好的事情)。突:突然。意思:事情毫无准备的到来。1 7.【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1 8.【获益匪浅】匪:非,不。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1 9.【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20.【海枯石烂】海水于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也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2 1.【千姿万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

25.【津津有昧】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26.【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指一个人在某行业学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诣,指达到的程度或境界。27.【各得其所】原指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28.【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29.【随声附和】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词。30.【神通广大】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七年级下册

1.【人迹罕见】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2.【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一样。3.【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4.【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5.【鲜为人知】鲜:少。很少被人知道。6.【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7.【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贬义词。8.【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9.【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1 0.【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1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谒尽劳苦; 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1 2.【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褒义词。1 3.【迥乎不同】彤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1 4。【一反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1 5.【慷慨淋漓】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1 6.【气冲斗牛】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1 7.【杂乱无章】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1 8.【不见天日】见不到一点光明。比喻社会黑暗。1 9.【一拍即合】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达到的神秘境界。形容对事物的情况、发展变化或

言论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议,不能写作“意”或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20.【寻欢作乐】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2 1.【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贬义词。22.【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褒义词。23.【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24.【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25.【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褒义词。26.【浑身解数】浑身:全身的,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27.【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28.【尽态极妍】尽、极:达到极限;态:仪态;妍:美丽。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29.【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褒义词。30.【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3 1.【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c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32.【耀武扬威】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贬义词。3 3.【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34.【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35.【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36.【念念有词】念念:连续不断地念叨。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含有讽刺诙谐意味。3 7.【语无伦次】伦次:条理。活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3 8.【精打细算】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39.【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40.【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41.【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42.【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43.【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言语思维不能

“义”。44.【聊以自慰】聊:姑且。姑且用来安慰自己。45.【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积力量。46.【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47.【进退维谷】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48.【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49.【略胜一筹】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50.【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5 1.【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入意料,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52.【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八年级上册

1.【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2.【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3.【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4.【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5.【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6.【穷愁潦倒】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7.【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8.【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9.【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l 0.【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11.【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用于人或事物。1 2.【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1 3.【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1 4.【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褒义词。1 5.【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

不可避免。贬义词。1 6.【束手无策】像捆住了双手,没有一点办法。1 7.【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1 9.【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

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20.【长吁短叹】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18.【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19.【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20.【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死亡。21.【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徽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八年级下册

1.【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用于书面语。2.【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3.【深恶痛绝(疾)】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4.【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5.【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6.【郁郁寡欢】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7.【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8.【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9.【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10.【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11.【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12.【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美好的思想感情)。1 3.【花团锦簇】锦:有文采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1 4.【美不胜收】胜:恳。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用作褒义。1 5.【风云突变】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1 6.【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1 7.【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1 8.【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21.【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22.【相形见绌】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23.【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4.【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25.【相辅相成】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26.【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27.【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28.【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29.【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所有人都同样看待,不分厚薄。30.【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3 1.【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32.【悠游自在】形容悠闲而舒适。同“悠然自得”。33.【本色当行】指做本行本业的事,成绩特别显著。34.【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35.【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36.【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贬义。37.【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38.【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39.【逢场作戏】逢:遇到;场:演戏的场地。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40.【八面玲珑】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41.【看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42.【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常识广博,应付自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在表示人际关系时,略含贬义。43.【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作谦辞。

九年级上册

1.【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嚣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贬义。2.【不二法门】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修行人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3.【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4.【强聒不舍】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5.【弥留之际】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6.【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7.【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8.【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9.【大惊小怪】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10.【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碾过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11.【涕泗横流】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12.【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13.【一杯黄土】一坏póu: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14.【化为乌有】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15.【无与伦比】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16.【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17.【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18.【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19.【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20.【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担心。长久坚持下去。21.【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2.【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23.【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含贬义。类同“断章取义”。24.【昧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25.【吹毛求疵】求:找寻;疵cT: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26.【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7.【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28.【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29.【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30.【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九年级下册 1.【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爻章菇褐絮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2.【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3.【断壁残垣】残垣:倒了的短墙。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4.【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5.【芒刺在背】芒刺:细刺。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6.【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7.【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8.【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9.【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10.【一泻千里】泻:不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11.【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12.【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13.【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14.【乐此不疲】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15.【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16.【鸡犬不宁】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17.【有例可援】有成例可以援引。用于处理事务。18.【睡眼惺忪】惺忪:刚苏醒的样子。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19。【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20.【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21.【通宵达旦】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猜成语比赛作文 篇5

范老师首先宣布了比赛规则:两个人为一个组合,一人面对黑板,一人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成语,面对黑板的同学说出成语的含义,但不能说出成语中任何的一个字,背对黑板的同学要猜出成语是什么。

比赛开始了!男女双方对决:女生队由和董洋参赛,组成“张扬”组合,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静得很,连范老师写粉笔字的声音都听得见。“唰唰唰……”粉笔声戛然而止。只见董洋略一蹙眉,之后喜笑颜开:“有一个计谋叫做调虎离山之计,这个成语和它意思相同,含有方位词……”还没等董洋说完,我一摆手,笑着回答:“太简单了――声东击西!”就这样我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

我真是“连连报捷,步步高升。”再加上和董洋之间的默契配合,我们被同学称为“黄金搭档”。可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我和董洋自然也不例外。到了第七个成语的时候,董洋沉思良久。我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在我的催促之下,她终于开了“金口”:“你先看,这教室的道什么样的”“顺?”董洋摇了摇头。“有什么保险保好运的?”我不紧不慢地回答:“啊!我知道了,答案是――平安保险。“哈哈……””男生队纷纷嘲笑我们队伍无能。我队用“纠正卡”(男女双方各有一次的机会)。军师”白钰见此情景,命令同学们为我打气加油,此时,我信心大增。白钰则提醒我:“张哲,是成语,不是词语。我来说吧,假如有一个人被车撞了,还没受伤,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情况。”我还是不明状况。董洋又着急地说:“‘没有’用一个字形容是什么?”我恍然大悟:“是――无,平安无事!”这真算得上是有惊无险啊!十道题我们答对了八道,获得了――优秀。

可到了男生对那组呢!参赛者刘强和刘国庆因为情绪骄傲而失败。刘国庆表达不清楚,刘强自然就无法猜到了。虽然范老师也帮做动作,可刘强仍是毫无头绪。

小学四年级趣味成语比赛 篇6

班级

姓名

得分

1、含有12生肖的成语。12分

()目寸光 对()弹琴()头蛇尾 狡()三窟()飞凤舞 引()出洞()到成功()入虎口()年马月 闻()起舞()仗人势()狗不如

2、填出下列成语中的第一个数字。10分

_____鸣惊人

_____面威风

_____面三刀

_____言两语

_____拼八凑

_____亲不认

____牛一毛

_____拿九稳

_____花八门

____平八稳

3、请用狗(犬)的器官名、肢体名等把下列成语补全。10分

狗()军师

犬()交错

狗()喷头

狗()看人低

狼心狗()

狗()包天

狗()续貂

狗()膏药

挂羊头卖狗()

狗()里吐不出象牙

4、成语不离“天”。12分

无法____天

人定____天 热火____天 不共____天

一手____天

一步____天 叫苦____天

胆大____天 杞人____天 坐井____天

抱恨____天

烽火____天

5、填成语成术语。16分

同学们,下面16条成语,都分别缺少一个字,请你把它们补充完整后,再组成7个语文中的术语,好吗?

千言万_____

_____武双全

小题大_____

_____不对题 生花妙_____

_____龙点睛

九死一_____

_____斟句酌 一知半_____

_____不达意

不择手_____

_____井下石 凤毛麟_____

_____厉内荏

杂乱无_____

_____外生枝

7、填地名成语。12分

把成语补充完整,再把填入的部分读一读,原来组成了我国的城市名,你知道这些城市吗?

说东道____

____死不屈

五湖四____

____若悬河 一步登____

____津乐道

见多识____

____山再起 丢三落____

____流不息

人才济____

____辕北辙

8、成语接龙。10分

千山万水——()()()()()

日新月异——()()()()()

9、填颜色,组成语。12分

()装素裹

()衣使者

一()千里

万古长()

姹()嫣()

漆()一团

灯()酒()

()山()水

()纸()字

()()不接

10、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组反义词,使之组成一个成语。6分 例:声(东)击(西)

弃()投()

大()小()

头()脚()

以()乱()

惹()生()

三()两()

转()为()

反()为()

博()通()

11、找出下列成语的主角。12分

项羽

曹植

文同

李白

孙膑

勾践

吕不韦

蔺相如

诸葛亮

廉颇

刘备

曹操

四面楚歌()

铁杵成针()

胸有成竹(煮豆燃萁()

一字千金()

围魏救赵(草船借箭()

完璧归赵()

卧薪尝胆(负荆请罪()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12、按要求填写带“一”的成语。8分

最长的步子是()最吝啬的人是()最大的浪费是()最好的卫生是()

最坚决的态度是()最守信用、说话算数是()

最大的巴掌是()

最昂贵的稿费(()胆忠心)()分明 以()胜()扬()避()出()入()))))

《庄子》成语隐喻的理解 篇7

关键词:《庄子》成语,变化,隐喻

成语可以说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凝结下来的智慧结晶, 它或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或通过典藏的书笔相授得以代代相传。在成语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各方面信息, 以其结构的稳定性, 意义的深刻性以及内涵上的丰富性以及形式上的民族性, 成为汉语词汇中独特的存在。然而人们恰恰是有以隐喻认知事物的特性, 可以通过隐喻建构心理概念, 在隐喻中表达观念, 或在隐喻中确定用词, 使隐喻在每个环节都发挥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文章中是通过《庄子》成语的演变, 来理解《庄子》中的成语隐喻。需要说明的是, 文章所说的《庄子》成语特指发端于《庄子》中的成语, 其中并不包括《庄子》中引用前人的成语。将成语的演变分为成语形态的变化和成语意义的改变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分析《庄子》成语形态的改变。成语形态改变是指通过调换原有成语中词语的位置或者替换原有成语中的个别字词以在原有成语的基础上做出变动的方法, 虽然这样的变化有时会让成语的意义或者词义色彩发生变化, 但它也可以反映出成语逐渐凝固的轨迹, 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成语的初始形态, 也能够体现成语与原文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更好的应用成语。

每况愈下来自《知北游》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原作每下愈况, 是用来比喻愈是从低微的事物上去推论, 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成语中单个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同时词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来指情况愈往下愈严重。

还有很多形态发生小的变化而意义基本没有变化的成语例子。

比如安常处顺来自《养生主》, 原作安时处顺, 指无论遇到任何情况, 都能像习惯于平时生活、处于顺利环境那样去对待。

独来独往来自《在宥》, 原作独往独来, 原指单独往来, 行动自如, 没有牵累挂碍。后也用来指行动孤单, 没有伴侣。这个成语的形态变化是顺应了人们的思维顺序, 有来才有往。

胼手胝足《让王》, 原作手足胼胝, 借由手掌和脚底因长期劳动而生成的趼子, 形容长期辛勤的劳动。胼手胝足是以对偶的形式出现, 格式整齐, 便于记忆, 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根据《庄子》成语意义的演变看庄子隐喻。

源于《庄子》的成语在经历了长期的流变过程之后, 一些成语的意义已与其最初形成时的意义完全不同了, 甚至是与本来的意义背道而驰了。

沉鱼落雁出自《齐物论》:“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人们都认为毛嫱、丽姬是美的;但是鱼见之避入水底, 鸟见之飞上高空, 麋鹿见之也急速逃跑。那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间所谓真正的美呢?原意旨在用类比的方式说明, 对于自然界的不同领域、甚至每个独立的而言, 美丑的鉴别各有不同, 即所谓美丑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个体体验, 并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 鱼沉雁落也只是人们自己对于违背自然的等级划分的说辞而已, 而不是因为毛嫱、丽姬之美所致。而现在则用沉鱼落雁专门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了。经历了时代的转变, 隐喻与经验主义世界观发生了碰撞,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其角度发生了转变, 使成语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切换达成一致。

呆若木鸡出自《达生》原以“木鸡”比喻极有涵养、能以镇定取胜的人。后来却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呆的样子。成语本身与事物及其特征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天然存在的, 而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体现出来的。对先前已经认识的事物名称其真正的含义也许人们不甚了解, 由于庄子成语多属原创形式, 因此其意义也在开始时具有一定的临时性。新的隐喻意义就在这种临时性隐喻的基础上改变其特征之后被创造出来, 根据认识的发展和使用频率的多少, 新的隐喻意义甚至取代了之前的隐喻意义固定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古文阅读的时候多加注意, 联系上下文的大环境去理解成语在具体文章中的意义内涵, 以免造成误读。在呆若木鸡意义的演变过程中, 不但其解释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连成语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转变, “木鸡”由原来的褒义词变为现在的中性偏贬义的效果。成语感情色彩发生转变的情况还存在于一些其他成语当中, 例如:

绠短汲深出自《至乐》“ (孔子曰) 昔者管子有言, 丘甚善之, 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 绠断者不可以汲深。’”庄子本来是想借此说明说人的生命是天然生成的, 而人的不同形体可有它适宜的存在价值, 都不可随意改变。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渐渐地忽略了庄子的本来意图, 更多的将绠短汲深用来比喻才学短浅, 难于悟解深奥的道理或才能薄弱, 难以胜任艰巨的事情。也是从一个中性词转化成了后来的贬义词。

化腐为奇出自《知北游》“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伟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本来是指对立面的事物相互转化。后用来指改变陈旧、腐朽的事物, 使其内容焕然一新。于是, 化腐为奇就在应用的过程中从一个中性词逐渐转变为具有褒义效果的成语。

满坑满谷出自《天运》“变化齐一, 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原意是至乐之道充满所有空虚之地。后形容到处都是, 非常之多。根据不同的语境特征, 满坑满谷的语义色彩也有了不同的解读。

从上面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文章中所说的两个大方面, 还有很多认识和了解成语变化的途径和方法, 切忌望文生义。有些《庄子》成语的演变是形式和意义的相结合的变化过程, 这个时候, 我们便不能单独将其中一个因素作为参考来探究《庄子》成语。要全面正确的理解成语及其隐喻, 使这一语言的结晶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2]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朱楚宏.成语语义超常引申新探.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成语背后的“真相” 篇8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这里的“火”——大火星则是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流”是西沉的意思,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后来就把这种天象变化当做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呆若木鸡”是境界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10天,周宣王问纪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是虚浮骄矜。又过了10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听到有动静就马上有所反应,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依然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不为声色所动,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斗鸡的完美精神境界了。周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意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成语接龙比赛作文400字 篇9

这个主意得到了我和爸爸的同意。

成语接龙开始了,我先开了个“龙”头“龙腾虎跃”“跃然纸上”妈妈第二。”上天无路“爸爸紧接着第三。“路…路…路”这一次,我输了。爸爸妈妈旗开得胜!

第二局妈妈先“入地无门””门户之见”轮到我了“见仁见智”。“智勇双全““全军覆没””没齿不忘““忘恩负义””义无反顾““顾影自怜”……比赛激烈地进行着。“怜…怜”爸爸有点卡了。我沾沾自喜“5…4……2”“怜香惜玉”爸爸突然一跺脚,激动地说了出来。唉,差一点爸爸就输了,真可惜。“玉树临风”又轮到我了,“风…风没想到我又卡了。”风吹雨打“爸爸替我接上了。我拍着后脑勺说:”这么简单我怎么忘记了?"……

上一篇:不同信函的礼仪知识下一篇:休闲渔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