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2024-09-21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篇1

y

王 明辉

OCU S

黢黔氍

2 D年的记忆

中 ^■ 辨 啊 蟪 能 鼢 拍 柚 蛐 姐 曲 ¨ IL

●学 # 《警

髓露蒸

括检 测 点的及 时 交通 呈厦 其方 向

及 降雨 量 )

车速 ) 0

淄淄

( 2 ) 气 象 检 测 器 检测数 据 ( 其 中包 括 检 测 点 温 度

降雨

m

。 、

一 种

* ’s

胥婶

;

} 高 速 公 路 公 共 信息 服 务平台

( 3 ) 能 见 度检 测仪 数据 ;

j

在 深 入 分 析 高 速 公 路 业 务 特 点 的基 础 上

(4 ) 可 变 情报板 发 布 的 信息 数 据 ; (5 ) 各 种 运 行 情 况 信 息

.

底 江 苏 省 设 置 了 全 省 统 狠务 热 线 号 码

嗣投 诉

.

96777

包 括高速 公 路 实 时 路 况

交通

接 受高速 公路 用 户求助

事故

施 工 养 护 等信 息

.

通 过 综合 报 送 系 统 实 现

的服 务 号 码

服 务流程

服务

数据 格式

器大 大 提 高 了 高 速 公 路 对 外 服 务 质 量

蒙 好 的社 会 服 务 形 象

.

树立

综 合 数 据 库 系 统 建 立 联 网 中心 统

编码标准

的基 础 数 据

数 据 和 图 像 标准

-

.

为 长 三 角互 换

客服

孽自系 统 开 通 以 来 已 陆续 为 1 0 0 多万 用 户 提 耵 P4 行 服 务近期 与 江 苏 交 通 广 播 网 也 展 开

,

度 指挥

.

.

数 据采 集

短 信 7 ~ 等 各 应 用 系 统 建 立 数据 转换 体

-

保 证 系 统 间数 据 的共 享

溯 合作 日 常 准 点播 报 全 省 高 速 公 路 通 行 状 艮 特殊 情 况 引 起 拥 堵 等 信 息 实 时发 布 下

数据接 口

综合数据库 系统采 用统

仓库为后台

.

数据源

以高速 公路综合数据 用 系 统提 供 数据

坯 誉 将继 续 与 移 动通 信 公 司 合 作

利 用 移 动通

采 用统

的数 据 接

Z I I 为 各 种应

嗣 麓 络及 短 信 服 务 功 能

殴 E BE 务

,

_

实 现 路 况 的信 息 订 制

信息

通过统

.

的数 据 接

Z I I 可 以 提 高 数 据 的利 用 率

.

避免数

据重 复录入

实现 子 系 统 之 间 的数 据 信 息 互 通

为 决 策分 析

模块 提供 足 够 的 数 据 保 障

江 苏省 高速 公 路综 合 数 据 库 系 统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篇2

1 渔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 江苏渔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渔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数据不能统一集中, 缺少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等, 主要集中表现为。

1.1 信息共享难

各直属单位已相继建成了多个独立的业务系统, “各自为政”, “信息孤岛”情况严重。具体表现为, 数据资源不能有效对接共享, 支撑行业管理的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不高, 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表达和交换标准, 对现有资源缺乏整合和共享利用, 阻碍了部门及单位间的信息交互, 制约了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缺少统一的数字渔业管理信息平台支撑不同部门的业务需求。

1.2 缺少专业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信息化在政府业务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际工作中既懂渔业业务又精通信息化的人才相对匮乏, 缺少一支技术骨干队伍。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 缺乏综合协调机制等问题制约了江苏渔业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1.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渔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全面、不完备, 渔业信息基础框架尚未构建, 缺乏渔业数据采集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和渔业综合管理平台, 监控中心、数据中心尚未建立, 全面贯通内陆渔业部门的广域网络及视频会商系统有待提升。

1.4 信息技术在渔业领域应用不够

随着江苏“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江苏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江苏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等系统的相继建设完成并业务化运作, 海洋信息化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逐渐体现, 而渔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薄弱, 在渔业资源、渔业生产、渔业技术管理等过程中信息服务功能还不够, 未能发挥支撑作用。

1.5 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 专网节点的扩增, 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网络承载的应用内容逐渐增加, 对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保障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意识淡薄,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 建立渔业信息化基础框架

2.1 建立渔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建设江苏渔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保障江苏渔业信息化建设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基础工作。通过制定渔业信息分类、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标准与规范, 逐步构建起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渔业信息化标准框架。通过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 促进省级渔业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保障各业务系统平台的集约建设及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共享。

2.2 建立渔业数据中心

以渔业信息标准与规范为基础, 依托江苏省级海洋数据中心、太湖湖泊渔业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与拓展, 建立数据更新、管理和考核机制, 加强动态数据的管理与维护, 充实数据库内容, 提高数据质量, 完善数据交换与共享, 建成满足海洋与渔业管理、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标准的综合数据中心, 保障渔业应用系统的高效运行。

2.3 拓展渔业网络平台

以省局网络中心为主节点, 省局宁内、宁外各直属单位为基础节点, 拓展至内陆渔业主管部门, 建设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全省渔业信息广域网, 加快具备高质量通信能力的视频会商网络平台建设, 搭建在省、市、县三级渔业主管部门之间充分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 促进全省渔业信息共享、政务办公流程畅通和信息安全保障可靠。

2.4 保障网络及系统信息安全

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关于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等有关要求, 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度、保密管理制度和各项保障措施, 保证江苏渔业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受到严密保护, 保障业务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健全网络安全检查机制, 定期开展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应用集成系统的安全检查;建设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常态化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2.5 以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江苏渔业信息化建设

2.5.1 全局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和门户网站

集成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 建设完善的全省海洋与渔业局信息广域网络, 建成省局机关与直属单位之间无缝衔接的全局系统综合办公平台, 保障行政管理服务流程畅通, 强化事务处理过程监管, 突出视频实时监控会商, 实现以人为中心、以业务为指导、以高效为目标的海洋与渔业办公系统一体化, 提高全局办公的行政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 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完善江苏海洋与渔业门户网站功能, 规范局直属单位网站建设标准, 指导和推进局门户网站与局属单位网站的集约建设, 拓展办公门户的个性化服务功能, 提高网站信息服务的共享和利用能力, 提升用户满意度。建设多个特色网站并整合网站群。

2.5.2 全省渔业管理信息平台

以优化渔业管理和资源为目的,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渔业管理,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和完善渔业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 实现对全省渔业发展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等的集中管理和维护, 帮助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进行数据统计和汇总分析, 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依据。同时进一步提高各级渔业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素质和基层信息化队伍建设, 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渔业建设和发展要求的渔业信息化支撑体系。

2.5.3 数字湖泊渔业综合管理平台

以太湖渔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 通过充分整合江苏五大湖泊渔业数据, 建设江苏省管五大湖泊渔业管理系统, 实现湖泊基础地理、渔业资源、渔业管理、水质监测等专题数据集的立体化管理及动态展示, 以及渔业部门重点监管地物的全景和三维浏览。

2.5.4 重点湖区、水域动态监管

建设船舶GPS数据、水质自动站监测数据和视频监控数据等动态数据的接入和管理平台, 实现省管五大湖泊资源环境的实时监控。利用移动GIS技术开发渔业管理系统移动终端, 满足渔业管理人员在生产或执法第一线的渔业信息查询、分析、浏览需求以及现场数据采集、记录需求, 为渔业经济发展、湖泊综合管理、湖泊环境保护和湖泊科学研究提供全面、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建设重点渔业水域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以监测浮标为主要手段的自动在线监测, 监视面源污染物入湖情况。在省管重点湖泊布设自动监测浮标, 对重点湖泊水质实施在线监测, 实现覆盖重要渔业水域的资源环境监控。

建设重点湖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对重点湖区进行实时监控。为湖区渔政执法提供新手段, 减轻渔政人员湖区巡检压力, 减少执法船艇相关消耗, 建成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控系统。

2.5.5 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

建设供水产品监管人员使用的省级追溯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现和预警、物料跟踪和产品追溯、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根据监管需求拓展多层次深化应用, 包括: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 在宏观层面能提供总体趋势分析、行业情况参考等决策支持应用。结合GIS地图展示, 开发应急处置管理功能;开发移动监管应用, 丰富监管手段和效率等。建设供全社会使用的公众电子追溯查询系统, 实现公众通过手机、互联网、短信等方式方便获取水产品追溯信息的功能。

开创法治江苏建设新局面 篇3

《纲要》颁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法治江苏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建、社会整体联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依法执政的理念不断增强、执法行为日趋规范、公众法治意识日益提升、县域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群众通过法治惠民工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和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正确把握法治建设大方向,遵循和彰显了法治的本质要求。坚持按照党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据省委《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紧紧抓住规范公共权力、维护公民权利这条法治主线,突出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为重点,以办实事、求实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积极实施法治惠民工程。

总体思路明确,工作路径清晰。一方面,循序渐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乡镇(街道)、法治县(市、区)直至法治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拓展法治创建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建设法治宣传阵地和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法治一条街等等,发挥法治文化的滋养作用,营造法治氛围。

各方良性互动。注重统筹协调。全省法治建设工作保持了系统性,体现了整体性,在把握宏观协调,促进均衡发展的同时抓住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重要活动,指导推进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作规划覆盖面广,重点活动着力点准,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动全省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坚持法治惠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推进法治惠民工程,始终坚持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在解决行政诉讼难问题上,全力推行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切实解决“告官不见官”的问题。现在全省市、县两级行政诉讼中,涉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已达80%。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中,把完善村(居)委自治作为立足点,保证基层群众民主权利。目前,全省已有55个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929个村(社区)被表彰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落实用工合同、保证“五金”到位,完善职工权利保障机制。

不断总结推广先进典型,以典型推进工作、引导发展。几年来,我们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推广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如南京法治惠民、泗阳合力推进、江阴法治文化、泰州执法评议、如皋干部述法等。2009年是法治江苏建设工作探索最活跃、活动最密集的一年,不仅推广了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和无锡法治城市创建试点经验,而且认真总结了连云港创新乡镇街道和村级法治建设工作平台组织网络、睢宁县委推进依法执政、高邮组建县级法治建设中心、太仓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组织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溧阳基层民主自治、淮安六大维权中心等做法和经验。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法治江苏建设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法治惠民工程,切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大力推进公正廉洁司法。在继续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三项工作重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司法廉洁公正。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关于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以进一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着力点,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不断巩固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果,提高公正规范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战略导向。研究制定《关于全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真正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到文化江苏建设战略之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治江苏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普及新頒布及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适时组织研讨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法治实践的理性思考。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和法治文化活动,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有特色、受欢迎的法治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一条街等,以营造法治氛围。

全面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以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为主导、以基层系列法治创建为基础、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示范点创建为支撑,全方位构筑覆盖全省的区域法治建设载体。法治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启动、全部推开,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水平,在提高质量、增强效果上下功夫。要认真开展法治城市考评指标体系调研,研究制定符合法治内在要求和城市发展规律、具有江苏特色的法治城市创建考核指导标准。组织新一轮法治县(市、区)创建考评工作,推出一批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典型,推进县域法治化进程。进一步规范完善“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主法治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基层系列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使其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的考核指标体系相衔接、相配套。

努力夯实法治建设基础。乡镇街道、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法治建设是法治江苏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典型引路,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太仓的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睢宁县委实行权力公开、推进依法执政,溧阳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推行参事制、票决制、双评制,连云港构建基层法治组织网络建设,高邮完善法治中心建设等经验,适时进行推广。

继续实施法治惠民工程。要认真总结淮安“六大维权中心”建设的经验,重点解决在涉法涉诉、司法救

助、排查化解纠纷矛盾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工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际效果,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影响力。

法治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抓住对全局有影响、有推动力的工作,集中力量、力求突破。在考虑安排具体工作的时候,抓大的活动要注意覆盖面,抓小的工作要注重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从近期应该解决而且经努力也能解决的突出问题人手,每个阶段做好一两件事,每年解决一两件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法治建设。

典型引路,鼓励创新。法治江苏建设是一项重大创新工作,既没有统一部署要求可以遵循,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以典型引领推动面上工作。是这几年我们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善于发现典型、及时总结典型、充分运用典型,用典型来探索思路,用典型来推进工作,用典型来提升水平,真正形成勇于探索实践、积极学习借鉴、相互比学赶超、鼓励改革创新的生动活泼的法治建设工作的局面。

科学定位,找准抓手。法治建设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必须科学定位,要牢牢把握规范公共权力、维护群众权利这条主线。在研究工作计划、确立工作重点时,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找准突破口,形成“自选动作”;尽可能与本部门职能相一致,从能做并经过努力也能做成的事抓起。如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本身就履行执法职能,就应从执法规范人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

办好实事,营造氛围。法治江苏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已有一定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法治工作影响力,关键是抓好三件事:一是继续推行法治惠民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的作用。二是加大法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章、大街有标语、剧场有演出、公园有设施,以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三是强化法治教育,树立法治意識。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或者具备专业技能,但可以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较高法律意识,树立对法律的敬畏和崇尚,为官的要依法治理、公正执法,为民的遵纪守法、依法维权。

注意总结,不断提升。提升法治工作水平,一方面靠创新,通过不断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来提升工作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靠调研,对已做的工作注意回顾总结。通过回顾总结,积累经验,增强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对工作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对每项工作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从中发现和总结带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对工作过程中重要信息的捕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篇4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0]36号 【发布日期】2000-03-20 【生效日期】2000-03-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2000年3月20日苏政发〔2000〕3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围绕我省城镇化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部署,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地以222个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使一批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快,面貌明显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小城镇建设积极进行三项改革,全省在包括222个重点中心镇在内的382个镇进行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拓宽了路子。撤并规模偏小乡镇和撤乡设镇工作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强了小城镇综合实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小城镇建设的加快,推进了我省城镇化进程。到1999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34.94%,比上年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合,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意义很大。

在充分肯定全省小城镇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省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对撤并规模偏小乡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比较迟缓;深化三项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明确思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围绕“九五”计划确定的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小城镇建设,又切忌不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一哄而起,乱铺摊子。当前,要坚持突出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

县(市)城区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在沟通城乡之间联系、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县(市)城区的内涵质量,壮大城镇综合实力,强化县(市)城区在县(市)域的中心城镇功能,积极呼应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市)域的辐射,带动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在发展县(市)城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的相互关系,服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要扩大县(市)城区的范围,将条件成熟的周边乡(镇)并入城区,以提高县(市)城区发展的集聚度,拓展发展空间。市、县同城地区的县(市)要加强与中心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市政公用等设施的通用和互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是省的重点,也是市、县的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使之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先行一步,从而对周边乡镇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重点中心镇在建设中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镇区建设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乡镇企业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增强小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城乡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要以重点中心镇作为信息、技术、加工、流通的依托,在农业生产上逐步推行工业化、社会化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引导乡镇企业向重点中心镇相对集中,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一、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教育、会计及法律服务等新兴三产和智力型三产。要完善公用基础设施,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和镇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网改造、邮电通讯、公用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三、积极稳妥地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小城镇集约发展创造条件

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是合理布局城镇体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精简乡镇管理机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尚未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地方,要在对县(市)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本地区乡镇撤并方案。当前,要着重抓好三种类型的乡镇撤并:

(一)调整县(市)城区的行政区划,增强县(市)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重点调整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级市政府驻地镇和行政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城镇的行政区划。

(二)根据调优、调大、调强的原则,尽快将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的规模调整到位。

(三)加快撤并规模偏小的乡镇,重点撤并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或乡镇域人口2万以下的乡镇。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地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各方面工作,妥善处理好有关矛盾和问题,确保各合并乡镇工作的平稳过渡。

要继续做好撤乡设镇工作。各地要对尚未建镇的乡进行全面分析排队,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统筹考虑,明确发展重点,切实做好撤乡设镇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在规范程序的基础上,从简运作,及时办理。要切实做好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设立居委会的工作。总的要求是:县(市)城区内有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村委会应设立居委会;所有镇政府驻地均设立1个以上居委会;已撤销乡镇建制的原乡镇政府驻地均设立居委会;在建制镇(除县城镇外)建成区内,至少选择1个纳入建制镇建设发展规划的、邻近镇政府驻地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增挂居委会牌子。

四、四、全面推开户藉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城镇户口登记

在继续抓好原有试点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对尚未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城市郊区镇、县(市)城区、乡镇撤并后保留的建制镇和新设置的建制镇,今年全面推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实际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员,均可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组织实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进镇落户农民土地使用、流转政策。对一户在农村只有一处不超过标准宅基地的进镇落户农民,可保留土地承包权,并承担相应的税费义务;对承包地和自留地,可以继续耕种,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转包他人经营,或一次性折价分年补偿,或折成股份转入集体经济组织,按股分红;对进镇农民原有土地分红及福利待遇等,应实行过渡性政策,保证其利益不受影响。同时,要制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参与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办理落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要按照《省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9〕6号)精神,抓紧办理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户、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迁移和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户口。省辖市市区要全面启动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商品房人员的户口迁移工作。近期,各地要抓紧制定工作意见,经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要抓紧解决省辖市郊区无地农民撤组转户问题。

五、五、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在2000年全省非农建设用地计划中,控制一般乡镇增量用地计划,对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用地优先予以安排,重点解决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符合条件的居民住宅、教育用地,以及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等项用地。将1999年占补平衡净增耕地面积60%折抵指标,主要用于重点中心镇建设。为缓解部分小城镇用地不足的矛盾,鼓励实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

要加快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凡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新建、扩建项目的,在办理用地手续时予以优先审批,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凡在本单位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土地上按原用途翻建的,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出让、租赁的政府净收入,80%返还乡镇,投资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土地的收益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参与小城镇建设。

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力度。坚持推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完善供应机制,保证一级土地市场由政府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供地的项目外,对商业、金融、娱乐、服务、旅游等经营性项目用地,特别是沿街的经营性用地,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或租赁供地;对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供地。力争在今年内,除法律规定划拨供地以外,小城镇有偿使用比例达到供地总量的90%以上。要加大土地收益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中的比例。

要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小城镇建设使用集体土地创造宽松环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允许农村集体农用地在不改变性质的条件下,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依法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小城镇规划区内已经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赁的形式兴办企业,进入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222个重点中心镇,凡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可免缴土地有偿使用费。为鼓励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对搬迁至小城镇的农户,其建房占用集体土地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且原宅基地已复垦的,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一律免缴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为简化集体土地报批手续,可由省分批次集中办理,市、县人民政府具体供地。

六、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增加小城镇建设投资

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各级政府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用于重点中心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划编制和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市)从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大中城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重点中心镇建设。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要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开发、转让使用权等形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服务和支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围绕加强小城镇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引导,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坚决制止重复收费和强行摊派,依法保护非国有投资的合法权益。

七、七、规范统计口径,严格按新标准做好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工作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地域、人口、产业结构以及城镇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已难以真实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为统一城乡划分标准,准确反映城乡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标准的规定(试行)》(国统字〔1999〕114号)。根据文件精神,城镇是指在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城市和镇。包括:

(一)地级市: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为市辖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区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

(二)县级市: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市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

(三)镇: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以及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地域。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特殊地区按镇划定。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严格按新标准划分城镇和乡村,切实做好城镇人口统计工作,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八、八、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我省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切实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小城镇不同的发展特色、发展阶段和区位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沿江地区在加快发展县(市)城区的同时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协调,着力解决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等问题,调整乡镇行政区划,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积极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内涵质量,增强集聚、辐射功能。淮北地区要着重加强县(市)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职能,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今年底,沿江地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0%以上,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达到50%以上;淮北地区城镇化率要达到30%以上。

要加强规划修编工作。各地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时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域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指导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城镇和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确定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布局,合理安排生产、居住、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用地。注重提高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为了增强重点中心镇辐射功能,对于建设预留地偏紧的,经省政府批准可适当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在大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小城镇,其发展应符合大中城市的总体规划。要特别注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衔接。交通、电力、邮电等部门在进行有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要按照有利于支持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确保小城镇规划按期保质完成,今年年底前务必完成222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管理,全面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拓展公共交通、邮电通讯、广播影视、职业培训等服务性行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提高环境质量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按规定调整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适应建设规模扩大和人流增加的新情况,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居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进镇农民的教育和引导,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责任制,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 篇5

第256号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已经2014年11月7日省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王学军 2014年11月20日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室(厅)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承担。

第四条 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及时、准确的原则。第五条 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公开的主体

—1—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确定工作机构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其职责为:

(一)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目录;

(二)维护、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四)编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五)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并保存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获取并保存的其他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职责事项依法由其所属部门承办的,承办该职责事项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并保存的政府信息,由所属部门负责公开。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制作的政府信息,由牵头制作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第八条 行政机关被撤销、合并或者调整职能的,其制作、保存的政府信息,由继续履行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者保存该信息的单位负责公开。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其沟通,经其确认后方可公开。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提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协调。

第三章 公开的范围

第十条 除依照《条例》规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以外,行政机关还应当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权力运行流程图;

(二)公款出国出境、公务车辆购置和使用、公务接待经费的预算和执行情况;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流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采矿权和探矿权出让情况;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项目开工、竣工情况,保障性住房分配、退出情况;

—2—

(五)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招标、投标、验收情况;

(六)录用行政机关、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条件、数额和考试录用情况;

(七)社会救助条件、标准、对象的确认和救助资金、物资管理、发放情况;

(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监督管理、环境污染事故查处情况;

(九)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情况;

(十)政府定价、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及其价格标准、定价依据、执行时间;

(十一)本级人民政府决定主动公开的其他信息。第十一条 下列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

(三)涉及自然人身份、通信、健康、婚姻、家庭、财产状况等个人隐私的信息;

(四)经依法审查,公开后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经济安全或者社会稳定的信息;

(五)行政机关讨论、研究、审查有关事项的过程性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

(六)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政府信息,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开。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方可发布的政府信息,未经批准不得发布。第十二条 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制作政府信息时,应当确定该政府信息是否公开。不予公开的,应当注明理由。

行政机关应当对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因情况发生变化符合公开要求的,应当依法公开。

—3—

第四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采取下列一种或者多种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一)本机关的政府网站;

(二)政府公报;

(三)新闻发布会;

(四)报刊、广播、电视;

(五)便于公众知晓的其他方式。

行政机关还可以通过政务微博等新媒体,设置查阅点、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形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的政府网站应当设立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公开、更新政府信息,为公众检索、查阅、下载信息提供方便。未建立政府网站的政府部门、机构应当通过本级人民政府的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未建立政府网站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的设立、维护,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技术规范。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政务服务场所设置政府信息查阅点,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向政府信息查阅点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设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和政策解读服务。

第十八条 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关注的其他公共事件,主管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公布初步核实的事件信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动态公开事件应对措施和应对工作进展等信息。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并及时更新。

—4—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权利救济途径等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工作机构地址、工作时间、电话和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应当以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

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公民阅读困难或者有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以书面形式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机关代申请人填写申请。

第二十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证件名称和号码、电话号码、通信地址;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描述;

(三)获取政府信息的用途;

(四)提供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五)受理机关名称;

(六)申请人的签名或者盖章。

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同时附送证件复印件和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用于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材料不齐全或者申请内容不明确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或者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10个工作日内补充、更正。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绝补充、更正或者逾期不补充、更正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的,经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期限,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的理由,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人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补充申请材料、更正申请内容的时

—5—

间,不计入答复期限。

第二十五条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情形分别作出答复:

(一)已经主动公开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经审查可以公开的,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公开;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公开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向申请人提供复制件等形式公开。

(三)属于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不予公开的信息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含有不予公开的内容,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内容;不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

(五)本机关未制作或者未获取的,告知申请人该信息不存在。

(六)需要行政机关汇总、加工、重新制作,或者向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搜集的,告知申请人该信息尚不存在。

(七)不属于本机关负责公开的,告知申请人不属本机关负责公开的信息;对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信息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八)行政机关已作答复,申请人就同一内容再次申请的,告知申请人属重复申请,不重复答复。

(九)与申请人的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告知申请人不予提供。

(十)已按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移交国家档案馆的,告知申请人依法向国家档案馆申请查阅。

依照前款规定告知申请人有关事项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行政登记等政府信息的,应当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不准确的,可以申请行政机关更正。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正;无权更正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或者向申请人公开政府信息

—6—

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听取权利人的意见。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回应与其职责有关的重要舆情信息,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五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机构和下级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

第三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行政机关应当进行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等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苏信息技术选择题整理 篇6

2.北京某网管人员要将本单位的网站(容量约有1GB)上传到上海的电信服务器中,他使用最为合理的方法是(B)A 利用移动硬盘直接将网站复制到WEB服务器相应位置 B 通过FTP上传软件将网站复制到WEB服务器相应位置 C 利用电子邮件将网站传输给上海的系统管理员 D 利用FlashGet软件将网站复制到WEB服务器相应位置

3.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 数据库只能给一个用户使用,不能共享 B 数据库的表和Excel相似,因此它们的功能也差不多 C 数据库可以高效地检索数据 D 数据库里有多个表,表和表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4.以下不属于因特网服务类型的是(D)A FTP B E-mail C Blog D CSS 5.在Excel中,下列地址为相对地址的是(C)A F$1 B $D2 C D5 D 3E$7 6.对下一代IP地址的设想,因特网工程任务组提出创建的IPV6将IP地址空间扩展到(C)A 32位 B 64位 C 128位 D 256位 7.图片在网页中起到美化网页的作用,在网页中最为常用的两种图像格式是(A)A JPEG和GIF B GIF和BMP C JPEG和PSD D BMP和PSD 8.学校有一盒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录像带,若要转换为数字化视频,可选择的文件类型是(A)A mpg B swf C max D wma 9.利用网络发布信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 在局域网中要使本机某文件夹中信息在网上邻居中发布,应将此文件夹设置 B 安装IIS后,就可将本机设置成服务器,在网内发布信息 C 要在因特网上发布网页,在因特网上必须要有存放主页的空间 D 将制作好的主页上传到因特网网站,必须要用FTP上传工具软件

10.下列属于C类IP地址的是(B)A 130.34.4.5 B 200.10.2.1 C 127.0.0.1 D 10.10.46.128 11.小华将信息技术办公室的4台电脑组成了如图的网络。从图中可以看出,接入互联网的网关设备可能是(B)

A Modem B Router C ADSL D ISDN 12.Internet用户电子邮箱的地址格式必须是(D)A 用户名@单位网络名 B 单位网络名@用户名 C 邮件服务器域名@用户名 D 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

13.关于域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 关于域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每个域名如要使用,必须至少有一个DNS服务器来管理属于该域名的主机信息 C 域名可以自己任意取,无需注册 D 域名就是统一资源定位器

14.局域网的英文缩写是(B)A WAN B LAN C MAN D USB 15.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电子表格可以做的事情是(A)A 管理个人财务,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B 管理班级电子相册,留下美好记忆 C 管理学科听课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D 管理教材和教辅资料,方便学习

16.下列选项中,表示公司顶级域名的是(D)A edu B org C gov D com 17.电子表格软件Excel是一种(C)A 大型数据库系统 B 大型操作系统 C 应用软件 D 系统软件

18.关于计算机病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 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生存 B 病毒是不可能删除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的 C 病毒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严重的计算机病毒可以 D 病毒对计算机会造成或轻或重的损害,但制造病毒的人并不构成犯罪

19.以下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讨论中,观点正确的是(D)A 组建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局域网的互联 B 联入网络的所有计算机都必须使用同样的操作系统 C 网络必须采用一个具有全局资源调度能力的服务器 D 互联的计算机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主计算机系统

20.下列设备中属于通信连接设备的是(C)A 电话机 B 计算机 C 路由器 D 打印机

21.北京2008奥运会,需要对聋哑演员进行“千手观音”节目的排练。现请您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以方便指导,下列哪个工具不合适?(B)A PowerPoint B Cool Edit Pro C Flash D Premiere 22.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 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既方便又安全 B 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 C Blog是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 D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用来建立、管理数据库的

23.小明家通过ADSL接入因特网,现有两台配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要求在家中任意房间可同时上网,需要再配置的设备是(D)A 分配器 B 集线器 C 服务器 D 无线路由器

24.网络协议是支撑网络运行的通信规则,因特网上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是(B)A FTP协议 B TCP/IP协议 C UDP协议 D POP3协议

25.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技术中一个重要分支,通过专门的翻译软件或者网站可以进行多语言之间的翻译。现在的机器翻译技术(C)A 完全处于试验阶段,不论是单词还是语句都无法翻译 B 只能翻译单词,不能翻译语句 C 可以翻译部分语句但尚未达到准确翻译文章的实用阶段 D 完全可以进行各种翻译,现在国际会议中的同声翻译都是通过机器翻译的

26.电报系统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是(C)A 电路 B 邮政 C 报文 D分组 27.建立Excel图表后,可以对图表进行修改,在图表上不能进行的修改是(B)A 为图表加边框和背景

B 改变图表各部分的比例引起工作表数据的改变

C 显示或隐藏X、Y轴的轴线D 给图表添加标题或在坐标轴上添加标题

28.互联网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必须遵循统一的(B)A道德规范 B 网络协议 C路由算法 D密码规范

29.某搜索引擎利用各网站填写的关键字和网站描述等资料,经过人工审核编辑后,输入数据库以供分类查询。该搜索引擎属于(D)A 全文搜索引擎 B关键词搜索引擎 C 元搜索引擎 D 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30.网络中负责IP地址与域名之间转换的是(A)A DNS系统 B Windows NT系统 C UNIX系统 D FTP系统

31.目前广泛使用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有学科分类和主题分类两种。以下应用实例中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属于学科分类的是(A)A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B 搜狐网站的分类搜索 C 中国菜系的分类 D 机动车牌照号码分类

32.下列选项中全部为视频文件格式的是(D)A WMA、MPG、AVI B DAT、WAV、WMA C AVI、DAT、WMA D AVI、MPG、WMV 33.专家系统指的是(D)

A提供专家现场解答的电视节目 B提供专家定时在线咨询服务的网站

C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机器人 D 模拟人类专家解决专门领域问题的软件系统

34.IP电话交换系统采用的是下列哪种交换技术?(C)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 信号交换

35.Internet使用TCP/IP协议实现了全球范围计算机网络的互连,连接在Internet上的每一台主机都有一个IP地址,下面不能作为网络主机IP地址使用的是(B)A 201.109.39.68 B 202.256.0.12 C 21.18.33.48 D 120.34.0.18 36.某中学要建立一个计算机房,机房中所有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并通过代理服务器接入因特网,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最可能是(B)A 172.28.284.12 B 192.168.126.26 C 127.0.0.1 D 255.255.255.0 37.下列示意图中,表示总线型网络的拓扑结构是(C)B C D

38.制作一个电子小报应该优先选择下列应用软件中的(D)A Excel B VB C Access D Word 39.IP地址128.34.202.212属于(B)A类地址 B类地址 C类地址 D类地址

40.关于图像加工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 只要任选一个图像加工软件,就能对图像进行各种加工 B Windows附件中“画图”程序具有图层处理功能C Photoshop软件主要是用来制作动画的D 图像加工包括旋转、缩放、裁剪、调整亮度与对比度等操作

41.在购买图书时,收银员用扫描器扫描图书上的条形码以获取图书信息的技术属于(D)A 语音识别技术 B指纹识别技术

C手写识别技术

D 模式识别技术

42.英文缩写ISP的中文含义是指(D)A因特网地址

B因特网协会

C内联网

D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43.为了标识一个格式文件是HTML格式,应使用的标记是(C)A

B C D

44.小明和他的父母因为工作的需要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均配有无线网卡),并经常在家上网,小明家庭小型局域网的恰当规划是(B)A直接申请ISP提供的无线上网服务B申请ISP提供的有线上网服务,通过自备的无线路由器实现无线上网C家里可能的地方都预设一个双绞线上网端口D设一个房间专门用做上网工作

45.在下载一些大文件时,常常会出现影响正常下载的网络问题,为使网络连接恢复 A的时候能继续下载,一般使用支持哪种功能的工具进行下载?(C)A批量下载 B多线程下载 C断点续传 D上传下载

46.在下列事件中,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是(B)A整理浏览器中的收藏夹

B游览风景名胜时用数码相机把所见拍摄下来

C把个人计算机中的资料分类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 D用本子分类记录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

47.以交换机或集线器等为中央结点,其他计算机都与该中央结点相连接的拓扑结构是(C)B C D

48.通过因特网拨打Skype网络电话,这是利用了计算机功能中的(B)A资源共享 B数据通信 C程控交换 D电路交换

49.人们经常要将纸质材料扫描成电子材料再进行编辑,现有的一些OCR软件能够将扫描图片中的文字转换为普通字符。OCR软件利用的技术是(C)A智能代理 B字处理 C模式识别 D专家系统

50.古人云:“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信息特征具有(D)A价值性 B时效性 C共享性 D不完全性

51.小明想到网上找《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那么他可以输入的关键字是(D)A“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 B“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再别康桥英文译稿” C“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译稿”、“再别康桥 英文” D“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再别康桥英文译稿”、“再别康桥 英文” 52.我们经常需要对身边的多媒体信息进行编辑、处理,下列软件中不能用来加工多媒体信息的是(C)A Flash B Photoshop C 千千静听 D Cool Edit Pro 53.信息集成工具可分为基于页面的工具、基于图标的工具、基于时间的工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 Access是基于页面的工具 B Flash是基于时间的工具 C PowerPoint是基于时间的工具 D WPS是基于图标的工具

54.为了避免IP地址的浪费,需要对IP地址中的主机号部分进行再次划分,再次划分后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和主机号部分使用什么来区分?(C)A IP地址 B 网络号 C 子网掩码 D IP协议

55.域名服务器上存放着Internet上主机的(D)A 用户名 B ISP名录 C IP地址和以太地址对照表 D 域名和IP地址的对照表

56.下面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多台计算机只要是硬件相连就组成了一个网络B通过计算机网络既可以通讯交流,又可以共享打印机C接入因特网不一定需要TCP/IP协议D OSI模型分为4层,和网络实际应用中的分层完全一样

57.对于C类IP地址,当我们采用“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那么同一网络中最多可有的计算机台数是(C)A 0台 B 64 台 C 254台 D 128台 A58.某同学欲获取本班同学家庭电脑拥有量的信息,最佳获取信息的方法是(B)A 观察法 B 问卷调查法 C 网络检索法 D实验法

59.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文件传输服务(FTP)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A注册并登录FTP服务器后只能上传文件 B注册并登录FTP服务器后只能下载文件 C匿名登录后,用户权限由FTP服务器的权限设置决定

D注册并登录FTP服务器后能上传与下载文件,但都是收费的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篇7

本刊讯为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 查找不足, 安排部署“十二五”农村信息化工作, 年月日, 由省政府主办, 省商务厅、省通信管理局和巴中市政府承办的“全省村村农家店暨农村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巴中召开, 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来自全省市州政府和商贸、金融及通信行业的余代表参会, 会议的召开为我省“十二五”农村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2010 12 2-3500

在大会上, 四川电信、四川移动、四川联通等公司向大会介绍了农村信息化推进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省通信管理局局长王钢在总结“十一五”全省通信业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提出了“十二五”农村信息化工作重点和目标。

黄小祥在会上充分肯定了通信行业在推动农村信息化中取得的成绩。他指出, “十一五”期间,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我省通信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不畏艰难, 扎实工作, 实现了全省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所有乡镇通宽带目标, 初步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并代表省政府向通信行业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黄小祥要求通信行业在下一步工作中, 要以现场会为新起点, 奋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到“十二五”末, 力争实现我省行政村基本通宽带、交通沿线和自然村基本实现通信信号覆盖, 建成方便实用、资源共享、产品丰富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他还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通信业的意见》, 细化配套政策、保障要素供给, 形成合力加速农村信息化进程。

(甘信建) 会议期间, 参会代表参观视察了巴中市何家坝、合治寨和西华村农村信息化现场点, 详细了解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农村信息化中的应用。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硬件环境;信息化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全省80余所高职院校均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地方发展不均衡、重赛不重应用等问题,如何突发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真正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学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成果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影响及应对三个方面。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方面,姚磊(2011)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存在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对社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四个方面问题;孙淳(2013)研究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从领导、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控制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方案;徐文静(2013)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提出要完善队伍、加强管理和统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王妤夜(2014)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理念落后、规划不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景亚妮、孙炎(2010)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了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方面,饶钦焕(2013)基于复杂性视角,提出高职信息化教育存在开放性造就的复杂性、非线性造就的复杂性、特殊性造就的复杂性,因此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境界;郭慧玲、陈伟(2013)研究了各类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学科本位型教学方式、学科辅助型教学方式和综合研究型教学方式三种类型;周世杰(2012)基于“数字化校园”理念,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云计算平台、开发与服务平台、通信服务平台等;彭召波、彭召军(2013)基于江苏经验,分析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体制机制建设方案,总结了形成三个覆盖、实现四个助推、完善五项保障的“三四五”工程特点;姬琳(2014)基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统计数据,指出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比较大,但同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人才基础已经具备,应当树立现代信息技术理念,高度重视“核心人群”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工作。

在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影响及应对方面,宋建军(2009)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高职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应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和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和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张静成、邵顺增(2011)以个性化学习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高职教育信息化中远程教育的特点;康东等(2013)分析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提出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重点内容、人才培养是核心关键;邓居英、李建国(2013)提出教学信息化建设体现在“三分软件、三分政策、四分服务”;张静成(2010)探討了高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提出要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互动;唐文晶等(2015)总结了对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调查结果,提出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环境配备不足、企业经验不足、理念与实际融合不足等问题,并向职业院校提出了应用渠道、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二、江苏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不足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之一,经济基础较强、电子信息设备普及率较高,同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因此在江苏发展高职教育信息化有着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的高职院校对于教育信息化改革普遍较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普遍较快,硬件设备支持力度较大,在全国性职业教育信息化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但同时仍然存在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均衡、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不足、环境配套重硬件轻软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周期过长等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均衡

2015年,张一春、王宇熙(2016)对江苏74所高职院校超过800名教师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能力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接触并了解教育信息化理念并接受过相关培训,也能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整体情况并不均衡。

一是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能力不够强。大多数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掌握仍然比较初级,对于传统工具如Office、WPS、即时通讯工具等较为熟悉,但对于动画制作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现代化工具了解不足、掌握不够,进而导致多媒体课程设计能力较为欠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二是教学资源获取与创造能力较差。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在于大量教学资源的创造和占有,但高职院校教师受自身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充分的信息检索和获取。同时,网络时代信息化教育的“共享”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对有能力创造新型教学资源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在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创造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配备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偏高,加之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工具不够熟悉,导致其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重比赛轻应用”现象较为突出

姬琳(2014)对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江苏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普遍较高,主要表现为参赛院校数量较多、获奖总数多、获奖比例高。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重比赛轻应用”的情况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教师或教师团队针对教学大赛的目标或要求开展针对性准备和训练,但将竞赛获奖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却较少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造成竞赛水平同平时教学水平不相称。

(三)新技术转化教学资源效率过低

伴随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以云技术、移动互联和人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时代。与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相比,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明显较为落后,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办公软件、影音软件和手段为主,教师对于技术前沿不了解、不掌握,而新技术从研发成功到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周期过长、效率过低,这些都不利于新技术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美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并于新世纪开始在世界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

1.国家(地区)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施。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实施步骤、资金来源、技术手段等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从而为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美国在1997年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了其在21世纪初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指标,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也制定了师生信息技术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在其2009年制定的2010-2012年战略中明确E-learning、研究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等作为其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领域;法国公布“2012数字法国”计划,强调互联网普及和数字服务发展;日本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指导、教学科目中ICT应用、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等10各方面详细规划了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制;等等。

2.高度重视新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互动创新。新世纪尤其是第二个十年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整体而言呈现出个性化(Personaliz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移动化(Mobilization)三个重要趋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并不断针对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先后提出了“One to One”模式、“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云教育、MOOCs、翻转课堂等新思路,而这些新思路本身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相关新技术的适应性调整和针对性发展,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教育创新的良性互动。

3.强调高校教师与民间团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来看,教师和民间团体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尝试和创新工作。比如,在美国教育信息化浪潮中,Kinvolved、Practice makes perfect、Schoology、Strive for College等多个程序既是由民间团体或是教师、学生个人所创办,通过创造信息化教育工具与方法,推动了信息化教育产业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新加坡鼓励教师将各类电子信息成果转变成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软件或模块如Packet Tracer、Simventure、Retail Workshop等,讓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充分提高真实环境下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江苏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江苏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其突出特点,既具有充足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作为基础,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既拥有大批广泛接触并接受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教师,也存在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技术方式落后的弱势。因此,进一步推动江苏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实现理念、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才应用的统一,创新信息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一)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

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制定并完善教育信息化中远期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资源投入,确保信息化工作得到足够的支持。同时,高校应当引导教师转变传统化教学理念,接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二)创建符合国际水平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信息化的硬件环境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江苏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室、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但真正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不仅仅是通过网络、电脑、移动终端实现的,而应该通过这些硬件设施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硬件系统,通过这个信息化硬件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交互、多媒体课堂教学、一键上下课及自动点名、教室环境智能感知、高密度WIFI及物联网覆盖、云平台无缝连接以及支持各种智能终端互动教学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三)建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中:完成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我们应在构建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软件环境,高职院校教师可利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爱课程网等信息化资源网站创建、引用和管理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碎片化、虚拟化等方式实现多地点、低限制以及个性化的学习。

(四)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丰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激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兴趣与信心,在此基础上选拔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骨干团队,开展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积累,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高职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从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级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技术引领、广泛参与、普遍应用移动通讯技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在微观培训中,更加重视技术介绍、知识学习和工具使用;在宏观培训中,更加重视理念树立和方式创新,从而促进高职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70-74.

[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2012 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国际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3,(1): 4-9.

[3]魏雪峰,李逢慶,钟靓茹.2015年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120-126.

[4]胡永斌,张定文,黄荣怀,李馨,赵云建.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1-5.

[5]赵诚.2015 年教育信息化新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 15-17.

[6]孙淳.高职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信息技术, 2013, (42): 147-150.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J].环球,2010,(3): 75-76.

作者简介:

朱捷(1984-),女,江苏南京,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

上一篇:职业资格考试试卷下一篇:回眸历史振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