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通用10篇)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1
七年级上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如果向东走80m记为80m,那么向西走60m记为()A.60m B.|60|m C.(60)m D.60m
2.某市2010年元旦的最高气温为2‵,最低气温为-8‵,那么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A.-10‵ B.-6‵ C.6‵ D.10‵ 3.-6的绝对值等于()A.6 B.C.16 D.6
4.未来三年,国家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8500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0.85104亿元 B.8.5103亿元 C.8.5104亿元 D.85102亿元 5.当x2时,代数式x1的值是()A.1 B.3 C.1 D.3 6.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3ab3ab B.3aa2 C.2a23a25a5 D.a2b2a2ba2b
7.将线段AB延长至C,再将线段AB反向延长至D,则图中共有线段()A.8条 B.7条 C.6条 D.5条 8.下列语句正确的是()A.在所有联结两点的线中,直线最短 B.线段A曰是点A与点B的距离 C.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必定有三个交点
D.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不平行必相交
9.已知线段AB和点P,如果PAPBAB,那么()A.点P为AB中点 B.点P在线段AB上
C.点P在线段ABAB外 D.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10.一个多项式减去x2y等于x2y,则这个多项式是 2222 A.2x2y2 B.x22y2 C.2x2y2 D.x22y2 11.若xy,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A.x3y3 B.3x3y C.x3y2 D.
x3y3
12.下列哪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所示 A.x2x1x2x1 B.x2x1
C. D.x2x1
13.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COB,若∠EOB=55 A.35 B.55 C.70 D.110 14.把方程A.B.C.D.0.10.2x0.3110.7x0.4的分母化为整数的方程是()0.10.2x312x312x312x30.7x114710x47x4
10710x4x95x115.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则m的取值范围是
xm1A.m1 B.m1 C.m2 D.m2
二、填空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6.比较大小:6_________8(填“<”、“=”或“>”)17.计算:|3|2_________ 18.如果a与5互为相反数,那么a=_________ 19.甲数x的23与乙数y的14差可以表示为_________ 20.定义a‴b=a2b,则(1‴2)‴3=_________ 21.如图,要使输出值Y大于100,则输入的最小正整数x是___________
22.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0点,则∠AOC+∠DOB=___________ 度.
23.如图,∠AOB中,OD是∠BOC的平分线,OE是∠AOC的平分线,若∠AOB=140,则∠EOD=___________度.
n24.已知|3m12|10,则2mn___________.
2225.观察下面的一列单项式:2x,4x,8x,16x,„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7个单项式为___________;第n个单项式为___________.
三、计算或化简(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6.计算:12411 2372323 27.计算:(6.5)(2)2(5)5
28.计算:1820`32``3015`22``
29.化简:(5a22a1)4(38a2a2)
四、解方程(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0.解方程:16x3.5x6.5x7
31.解方程:20X-15X=40
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32.张欣和李明相约到图书城去买书.请你根据他们的对话内容,求出李明上次所买书籍的原价.
33.粗蜡烛和细蜡烛的长短一样,粗蜡烛可以点5小时,细蜡烛可以点4小时,如果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过了一段时间后,剩余的粗蜡烛长度是细蜡烛长度的2倍,问这两支蜡烛已点燃了多少时间?
七、选做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35题2分,第36题3分,共5分,得分记入总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00分)35.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值.
36.已知:线段AB=5cm,延长AB到c,使AC=7cm,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使BD= 4BC,设线段CD的中点为E,问线段AE是线段CD的几分之一?
ax2bx33的解是x2,其中a0且b0,求代数式
abb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A 2.D 3.A 4.B 5.A 6.D 7.C 8.D 9.B 10.C 11.B 12.D 13.C 14.B 15.A
二、填空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6.> 17.1 18.-5 19.25.128x;(-1)7n+
123x14y 20.-2 21.21 22.180 23.70 24.10
·2·x nn
三、计算或化简(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6.计算:12411.23723解:原式=11214
22337
=-1+
4=3.„„„„„„„„„„„„„„„„„„„„„„„„„„„„4分
727.计算:(-6.5)+(-2)÷2÷(-5).
5解:原式=-6.5+(-2)×5×1
25
=-6.5+(-1)
=-7.5.„„„„„„„„„„„„„„„„„„„„„„„„„„„„4分 28.计算:18°20′32″+30°15′22″.
解:原式=48°35′54″.„„„„„„„„„„„„„„„„„„„„„4分 29.化简:(5a2+2a-1)-4(3-8a+2a2).
解:原式=5a2+2a-1-12+32a-8a2
2=-3a+34a-13.„„„„„„„„„„„„„„„„„„„„„„„4分
四、解方程或不等式(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0.解方程:16x-3.5x-6.5x=7.
解:
6x=7,x=7„„„„„„„„„„„„„„„„„„„5分
631.解不等式:x1>5-x,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3解:x-1>15-3x, 4x>16,x>4.
„„„„„„„„„„„„„„„„„„„„„„„„„„„„3分
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5分
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32.解:设李明上次所买书籍的原价为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0.8x+20)=12.„„„„„„„„„„„„„„„„„„„„„„„„5分 解方程得:x=160.
答:李明上次所买书籍的原价为160元.„„„„„„„„„„„„„„„„8分 33.解:设这两支蜡烛已点燃了x小时,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1x.„„„„„„„„„„„„„„„„„„„„„„„„„„52154x分
解方程得:x=10
3答:这两支蜡烛已点燃了10小时.„„„„„„„„„„„„„„„„„„„8分
3六、解答题(共1个小题,共8分)34.解:由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异号得负”,有
(1)5x10,或(2)5x10,„„„„„„„„„„„„„„„„„„„„2分
2x30.2x30.解不等式组(1),得:1x3,52解不等式组(2),无解.„„„„„„„„„„„„„„„„„„„„„„„„6分 故分式不等式5x1<0的解集为1x3„„„„„„„„„„„„„8分
3x3
52七、选做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35题2分,第36题3分,共5分,得分记入总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00分)35.解:∵关于x的方程与axbx3的解是x=2,23∴a222b33, ∴3a=4b.
∵a≠0且b≠0,∴ab4b3ab437,,3a4ba3412.„„„„„„„„„„„„„„„„„2分
36.解:
∵BC=AC-AB,AC=7,AB=5,∴BC=2.
∴BD=4BC=8,AD=BD-AB=3. ∵CD=BD+BC. ∴CD=10(cm). ∴E为CD的中点,∴DE=12CD=5.
∴AE=DE-AD=2(cm). ∴AE是CD的15.„„„„„„„„„„„„„„„„„„„„„„„„„3分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2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作品《茉莉花》教学设计的主导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感受不同风格与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民歌《茉莉花》中表现的场景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是江苏民歌, 曲子精美绝伦, 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质朴的情感。从歌词的内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的少女对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播放《茉莉花》视频与音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风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上有表情地教演歌曲《茉莉花》, 师生共同鉴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演唱风格与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乐曲,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能力与感受能力在逐渐地增强。像《茉莉花》这样的优秀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展教学更能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民歌的特点,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江苏民歌具有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作品的欣赏与学唱活动, 感受民歌特点, 然后通过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乐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演唱、欣赏民歌《茉莉花》, 引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演唱、欣赏《茉莉花》, 感受《茉莉花》具有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风格特点的理解, 以及如何感受民歌所具有的生命力。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江南水乡,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生活。 (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
师:大家能说说大屏幕中美丽的花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情境二师:你对这个画面有什么印象?这个背景音乐你听过吗?你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吗? (茉莉花) 今天, 老师与你们一起学唱我们江苏人的民歌———《茉莉花》。
(设计理念: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首曲子, 通过情境导入, 唤醒学生曾经的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学唱歌曲
1.听视频范唱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 下面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柔美、抒情、欢畅、明快
2.学唱歌曲
(1) 学生试唱 (教师钢琴伴奏) 。
(2) 找出难唱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
(3) 跟着钢琴伴奏一起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自学跟唱。
(2) 跟琴唱全曲。
教师点拨:要把这首歌曲唱好, 就必须把握好速度、力度。
(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跟着学唱)
4.体验唱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1) 教师领唱, 师生齐唱。
(2) 师:大家感觉哪种演唱形式比较难?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敢不敢挑战最难的演唱形式?
(尝试最难演唱的形式, 全体学生跟着伴奏学唱)
(设计理念:在学唱实践中尝试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 把民歌与地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学生观赏)
1.教师质疑:通过对江南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欣赏, 你能说说江南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
2.师:江南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之地, 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富有灵性的生命。江南女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阴柔与细腻。《茉莉花》这首乐曲就发源于清代的江南, 把江南女子的纯情融合在江南小调中。所以, 民歌《茉莉花》明显的具有细腻、清秀、委婉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乐曲, 有同感乐器演奏的, 也有人演唱的。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接着, 播放不同民族风格的《茉莉花》旋律
(1) 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
(2)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3) 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演奏的《茉莉花》。
(4) 运用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同样旋律的《茉莉花》, 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尤其是西方音乐运用了我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更体现出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融合,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总结与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计划 篇4
周次 | 实 验 内 容 | 实 验 类 型 |
光对鼠妇的影响 | 探究 | |
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 分组 | |
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 分组 | |
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 分组 | |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演示 | |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 分组 | |
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 探究 | |
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 分组 | |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 探究 | |
植物根尖的结构 | 演示 | |
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 探究 | |
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探究 | |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 演示 | |
茎的输导功能 | 分组 | |
花的结构 | 演示 | |
叶片的结构及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 分组 | |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 探究 | |
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 探究 | |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 演示 | |
植物呼吸的蒸腾作用 |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5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1. 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 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3. 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 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 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6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给课文生难字注音。 2、完成《导练》42页:一、整体感知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能说说对广东的冬天的印象吗(阳光、树木、花草、温度)?那济南究竟是一个怎样迷人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检查预习: 1、注音(投影): 镶上(xiāng)圈儿(quān)薄雪(báo)看护(kān)贮蓄(zhù) 水藻(zǎo)澄清(chéng)一髻白花(jì)狭窄(zhǎi) 2、查正:《导练》42页:一、整体感知1、2、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扫清生难字的基础上,速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理清课文的条理(投影) (A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B写阳光下的山C写小雪下的山D写外城下的山 E写济南的水) (2)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投影图片) (小山摇篮图: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水墨画: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空灵水晶图:水色——绿。) (3)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文中大量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欣赏第一、第二自然段: (1)济南的冬天天气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什么写作方法写济南的天气特点的? (温晴。用对比的写作方法。) (2)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作者从山、水写济南的温晴,阳光下的山是怎样的(抓住关键的词语)? (4)第二段中,作者写得情景交融,济南的人们也一样喜爱,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 (含笑、春天、温暖、绿、慈善) 五、小结: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把我们带进了济南美的冬天美的世界,文章着重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五、作业:熟读“最妙┅┅太秀气!”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7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8“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9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魅力,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语言描写的魅力 2、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分组分别讨论法、对比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他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是温暖的、美丽的、温柔的、可爱的、充满生机的,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夏天,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板书) 夏梁衡 二、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请喜欢夏季的同学,给大家谈谈自己对夏天的感悟或印象。 给出句式: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的,我们可以。 (三四个同学发言之后,总结在同学们眼里夏天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继续导入,那么,在作家梁衡先生笔下,他眼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三、朗读课文,思考夏天的特征: 1、根据课件的字词注音,校正刚才朗读中的读音问题。 2、请同学在学案上完成,夏天的特征有些什么。 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蓬蓬勃发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黄金的季节。 总结:这些特征和我们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特征有了明显的区别,我们只注意到夏日的炎热和浓绿,而作者要描写的却是田间地头、劳作者眼中的夏季。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夏天的特征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作者是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特征的呢?我们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并和周围的同学研究讨论,每个段落通过写了什么事物表现了夏天的什么特征。 (朗读、讨论、完成学案:我研读了文章第段,这一段通过描写了,表现了夏天的特征) 三个小组的同学发布自己的研讨成果,教师带领大家具体分析。 热烈:草木繁盛、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 承前启后:收获已有、希望未尽;夏正当春花求实之间 蓬蓬勃勃:棉苗、玉米、高粱、瓜秧农作物迸发的旺盛活力 紧张、急促、繁忙:农民割麦、打麦、追肥、浇水;“五月人倍忙” 课件展示具体的画面 从板书归结出的夏天的特征: 热烈、承前启后、蓬蓬勃发、紧张急促繁忙、色彩金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对夏天的热爱,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全部齐读全文最后一段! 五、品读课文,模仿写作。 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典型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的特征,而且语言描写优美而有诗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阅读,一起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手法!”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几种夏天的典型景物、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除了分析法、换字法,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这句话,那我的表达和作者表达比较起来,作者的写法好在哪里,语言为什么比我的优美! 六、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景物描写要表现出景物的特征,语言描写要优美,那么现在请大家试着写一小段练笔,选取一些典型事物描绘出某个季节的一个特征来。(完成学案的最后一个片段练习)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的小诗《山亭夏日》,比较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封志莉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10一、重点词语释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不见曦月(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到)(上) ....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如果)(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快马)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深水) 绝 多生怪柏(山峰).. 悬泉瀑布(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飞漱其间(冲荡)... 良多趣味(的确,实在)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空谷传响(回声)...《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我)(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看清).... 见藐小微物(小) 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比) 昂首观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怡然称快(喜悦的样子)(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高低不平)...... 花台小草丛杂处(多而杂乱)常蹲其身(自己)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凹者为壑(山沟)... 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呀然惊恐(哎呀地)..《〈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 可以为师矣(凭借)... 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诲女知之(教,教导)(同“汝”你)... 是知也(此,这) 何以谓之(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因此)..... 默而识之(记)(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学而不厌(满足)... 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方角)(反推).... 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 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则不复也(就)..《以虫治虫》:其喙有钳(虫子的嘴)旬日子方皆尽(十天)岁以大穰(庄稼大丰收).....《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才)(层) 患其塔动(担心)贻以金钗(赠给).... 但逐层布板讫(只)匠师如其言(遵照)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从旁边打开箱子).... 人履其板(走,踩踏)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精熟)....《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量长短)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市(到„„去)而忘操之(拿,携带)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同“返”,返回)及反(到,等到)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刻舟求剑》: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不亦惑乎(糊涂).《狼》:一屠晚归(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止有剩骨(同“只”).. 缀行甚远(紧跟)一狼仍从(跟随)屠大窘(紧张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担心)(攻击)顾野有卖场(转头看)积薪其中(堆柴草)..... 苫蔽成丘(盖上)(遮蔽)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弛担持刀(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径直走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目似瞑(闭眼)意暇甚(神情)(空闲).... 屠暴起(突然)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从暗道进去)止露尻尾(屁股)断其股(大腿).... 前狼假寐(睡觉)盖以诱敌(原来)狼亦黠矣(狡猾)... 而顷刻两毙(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欺骗)(多少)笑耳(罢了)....... 二、重点语句翻译: 《三峡》: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或王命急宣(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快啊。)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7、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幼时记趣》: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6、项为之强(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论语〉八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却不去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就会感到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7、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8、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9、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以虫治虫》: 1、方为秋田之害(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由此而获得大丰收。) 3、其虫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1、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5、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郑人买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尺码。) 3、吾忘持度(我忘了带尺寸。) 4、宁信度,不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2、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途中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4、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夫) 5、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推荐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单元11-23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05-14 三峡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01-09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09-11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答案08-27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01-3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05-28 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10-13 上一篇:我想让自己更坚强作文1000字下一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法律法规法律部分 本站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