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护理床

2024-10-04

医用护理床(通用10篇)

医用护理床 篇1

医用护理床现状及发展研究

医疗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长盛不衰的话题。疾病,残疾,衰弱,死亡等等一系列或天灾,或人祸的事件让人们了解到了医疗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孜孜不倦的研究治病康复等领域。医疗器械也由此诞生。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医疗器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有些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医疗仪器都是些精密的,高端的,先进的仪器,但其实医疗仪器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既有大到如核磁共振仪,也有小到如手术剪手术刀;既有精细如滚柱式离心式输血泵,也有简陋如缝合线。病床就是一个十分常见却也十分容易被忽略的医疗仪器。事实上,病床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病房护理设备及器具,而医用护理床则是病床的一种。

医用护理床技术简介:

医用护理床,包括床架和翻身机构,起坐机构,坐便机构,支腿装置。翻身机构含翻身床面,翻身床面分左、右与共用活动床面;起坐机构含起坐床面及其托架,坐便机构含升降床面、便盆支架和导向装置,各机构均含螺杆螺母传动和摆杆,支腿装置含活动床面和摆杆。上述机构托架下均设摆杆滚轮滑道,由摆杆摆动使床面托起或落下。医用护理床要求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宜久卧病人左右翻身、起坐、大小便,可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医用护理床逐渐向智能护理床发展,而智能护理床相比传统护理床有很多优点,主要集中在3个关键技术上,分别为:

(1)辅助换姿、排便系统。电动护理床的基本功能有:实现抬背坐起、屈腿、伸腿、站立、左右翻身、洗头、辅助大小二便处理等。其中辅助换姿、排便系统的功能尤为重要。通过连杆铰链的机械结构,以及直线推杆作为动力源,实现姿势的转换,以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等并发症。辅助换姿、排便系统的电动化控制,以电机驱动替代传统的手摇杆驱动,大大减轻了家人及看护人员的劳动力,使得操作更为便捷。

(2)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护理床分为传统护理床和电动护理床,而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又是智能护理床区别于普通电动护理床的一大特色。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监测人体的相关生理参数,看其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内,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会进行报警,并及时提醒家人或医护人员。主要监测的人体生理参数包括有体温、心率、血压、血糖和血氧饱和度等。

(3)人机交互接口。用户在使用智能护理床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服务机器人沟通,人机接口的灵活、简便易用是智能护理床高效运行的基础。操纵按键是最常用的接口方式;平板显示器和触摸屏可以采用简单方式操作,同时还可以显示机器人的反馈信息;语音接口有普适性,但是成本较高,还不能实现完整的自然语言交流;其他一些传感器的控制信号也可应用于智能护理床的人机接口。通常一个智能护埋床系统需要同时设计多个人机接口方式以便选用。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能够帮助用户在无需家人、看护人员的帮助下自主操作护理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医用护理床发展现状: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快速带来的伤残事件增多,以及各国或已经或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有数量巨大的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强烈渴望能减轻家人和护理人员的负担,提高自主能力,旧有的医用护理床无法再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生产更高智能的护理床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切使得医用护理床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各国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日本:

日本医用护理床的研究居于世界的前列,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电动护理床是当中的一个代表。

2009年9月18日,日本电器制造业巨头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宣布,公司研发出一款能够转变成轮椅的“机器人床”,以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自力更生”。据松下公司介绍,使用者可以将这款“机器人床”从床转变成轮椅,也可以从轮椅变回床,这不但可以让使用者省去在床和轮椅间频繁挪换的麻烦,还避免了在挪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受伤风险,并且扩大了使用者的活动范围。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使用者无需通过护理人员帮助,只要将床变成轮椅后移动到饭桌旁就可以和一家人共同进餐。”

松下机器人床

日本八乐梦是全球最大的医用床生产商,是世界医用床的领导者。八乐梦产品在目前的进口产品中是最符合亚洲人体形的医用病床、居家护理床。产品线包含手摇床、高中档电动床、ICU用床、婴儿床,同时提供各种医疗

附属产品。生产线全部进口,采用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确保产品品质更胜一筹。尤其是八乐梦涂装线是全球同行业所装备的最新一代设备

八乐梦护理床

美国:

美国的护理床市场相对成熟。它的特点是:设计生产高度专业化;使用技术先进程度世界顶尖;产品线的覆盖面广、市场细分完善;有FDA等政府机构与行业间相互协调,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标准来规范产品。美国市场产品基本品类分为两种:一是重症监护病房用医疗护理床ICU(IntensiveCareUnits)。适合专业人员长时间看护加紧急医疗处理。高度技术化,功能齐全,满足重症看护所需特殊要求;基本全电动化;价格高。第二种是泛用型医疗护理床Medical/Surgicalbed适用范围广,可以从医院到专业看护机构再到家庭看护,均能适用;技术性与功能性相对较低;电动/手动都有产品,多样化程度高;价格较低。

ICU Bed

Medical/Surgicalbed

中国:

同我国其他高新技术产品一样,我国的医用护理床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浅,产量少,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创新核心的产品。但即使如此,我国还是取得了一些国际瞩目的成果。

“机械保姆”家用多功能电动床将二便、洗头等护理功能更好地加入护理床结构中,以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同时减轻看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护理负担。实现功能有:起背、去推、防止人体下滑、智能纠错、防止背部挤压、电动坐便器、计时电动左右侧翻、手动洗头盆、手动护栏升降、移动餐板、伸缩输液架、无线呼叫。

奥都纽斯医疗器械公司研发的国际科技发明专利产品摇篮式自动护理床属世界上首例专用于被动体位失能患者的全自动通用医疗护理床。可广泛使用与临床治疗中的昏迷、瘫痪、呼吸功能衰减,严重烧伤、外伤、骨科等重症病人的自动化专业医疗护理;也可以用于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病人及严重失能老人的自动化日常护理。除了基本做起、收腿、翻身功能外,摇摆侧身床舍友褥内负压通风装置,利用负压气流渗透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有效地对身体重压区域降温除湿,消除汗腺排放造成的床面污秽和热积聚。摇篮式自动护理床的大小便处理采用负压密封及引流导向的新技术,创建了包括自动密封接便,负压温水冲洗,热风吹干在内的护理系统,使病人得到清洁、卫生、安全、有尊严的照料。

“机械保姆”

摇篮式自动护理床

医用护理床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发表报告指出,全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今后50年内,60岁以上老人的人口比例预计将会翻一番。不断逼近的老龄化社会必将促使医用护理床不断发展。就目前来说,现阶段的医用护理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技术要求高,实现难度大,例如人机交互系统实现得很不完善。(2)智能控制系统的成本高,只在一些大型医院或相关机构有使用,普通家庭消费不起,难以普及(3)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所以,医用护理床的发展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材料方面看,可供选择的材质丰富,除广泛采用含钼不锈钢外,还有铜、铝、特殊台金和塑料等材料。今后床体材料的选择将会偏向于硬度,刚性,耐久度,形变度适中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长久支撑。

(2)从技术发展方面看,医用护理床将集中突破①产品量产化。产品量产化是任何高新技术服务于社会的必经之路,采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将是智能护理床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嵌入式产品功耗低、运算能力强的特点,将能够实现真正的智能护理床产品。②人性化。系统设计者应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从细微处出发,设计安全、舒适、合理的智能护理床,如增加站立功能以便使用者休息和进符下肢训练;通过多种人机交互结合,更方便使用者操控及减少因误识别而导致的误操作;加入辅助机械臂帮助上肢残障使用者生活活动。③)模块化。要实现智能护理床的批量生产,智能护理床的各项功能必须模块化,包括辅助换姿、排便系统、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人机交互接口等等。以便于为不同的用户定制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同时也便于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升级和在开发。最重要的是模块化能够降低成本,真正达到在普通家庭中普及。

医用护理床 篇2

关键词:医用护理床,床体,孔洞,抽屉

1 引言

目前,国内各医院为了护理卧床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应用了多种医疗护理床具,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在床体的一端设置一个可调装置,用来调节床头的高低,以便于患者躺下和坐起。但是上述医用护理床具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卧床患者如厕时需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起身下床如厕。由于这些患者大都身体虚弱,长期卧床造成身体僵硬,腿部不易弯曲,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下床如厕,容易发生危险,而且患者感觉非常不便甚至痛苦。刚刚做完手术、骨伤及瘫痪在床的患者如厕时,医护人员须将坐便器放到患者的身下,此时患者的臀部被坐便器托起,如厕非常不舒适,同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本设计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减轻患者痛苦、干净卫生的医用护理床[1]。该护理床的设计,于2009年10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820225027.0。

2 床体设计与实现

2.1 设计思路

为解决卧床患者如厕难的问题,我们调整习惯思维,既不着眼如何帮助患者上卫生间,也不采用会使患者不适的扁坐便器的方法,而是从病床入手,突破病床的传统定义,增加病床的功能,同时引入移动微型厕所的概念,将病床与微型厕所一体化考虑,同时又能方便隔离、分别独立使用或处理。还给予本方案留有众多的完善与扩展的空间[2]。

2.2 设计过程

医用护理床的总体设计为:床体与微型厕所的合理结合。

床体在现有医用床的基础上作各种改造,主要改造为在床体的中部开设位于患者臀部部位的孔洞,孔洞的上面设有遮盖孔洞的盖板;床体的一侧安装有活动连接托板,用于方便患者放置物品;床体腿下配置了安全可靠、移动灵活的滚轮,便于检查治疗中的各种需求。改造后的床体包括:床背、托板、床面、盖板、床腿、滚轮。

微型厕所在与床体连接的四面密闭的外体里安装有一个与床体孔洞相对应的四周密封性良好的推拉式抽屉,内有可以固定的存便器;存便器的下部设有机械弹簧,当拉出盖板时,坐便器顶上,使上沿装配的软垫正好与患者臀部舒适接触,使患者如厕舒适。

为防止患者便污物的污染,并保持患者臀部的透气性,盖板具有向下的单向气孔,并在抽屉拉出时,存便器的上部被薄膜覆盖,便于处理[3]。

2.3 护理床结构

如图1所示,医用护理床包括床体、床腿。床腿的下端安装有滚轮,滚轮的设计可使床体方便地移动,以减轻医护人员搬运患者时的负担;在床体的中部开有人体臀部大小的孔洞,并在孔洞的上面设置了遮盖孔洞的盖板。将盖板抽出后,患者即可通过孔洞在床体上如厕,如厕完毕,将盖板推回原位即可。这样以来,患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完成如厕过程,不需要起身或下床走路,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孔洞的下方设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推拉式抽屉,患者的排泄物通过孔洞进入抽屉内,患者使用起来感觉舒适,而且干净、卫生,同时也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清洁处理。

作为一种技术改进,在床体的一侧还设置了一个活动连接的用于放置物品的小托板,通过托板可以方便患者吃饭、写字、看书等,它与床体的升降结构结合起来使用,会更加方便。

3 使用效果与结论

3.1 使用效果

该医用护理床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床体中部设置的孔洞和抽屉与配套的床垫结合起来使用。患者在如厕时,可采取下蹲或平躺两种姿势进行。首先将患者臀部下面的盖板及盖板上的小垫子抽出,这样以来患者的排泄物就可进入床体下方的抽屉内,如厕完毕后,再将盖板推回原位并盖上局部用的小垫子,然后医护人员将抽屉取走,进行清洁处理,最后再将清洁后的抽屉推回原处即可。

经过一定数量的临床使用,患者及医院均感觉良好。既让患者感到使用舒适、方便、卫生,又减轻了家属的陪护强度,同时也方便了院方保洁的清洁处理,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卫生[4]。

3.2 结论

该医用护理床的临床应用解决了患者需要下床走路去卫生间如厕的问题,使患者如厕更加方便舒适;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同时保证了医院的环境卫生,避免了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该床更适合野战条件和医护人员缺乏情况下,大批量骨伤及卧床患者的使用。因此本医用护理床的设计体现出意义广泛的实用技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纯仁.老年空巢家庭的发展趋势及护理展望[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3):333-334.

[2]张东,谢存禧,吴剑.机器人化多功能护理床的研究与开发[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6):22.

[3]江豪,王威,刘永平.多功能护理床的研究与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0):118.

医用护理床 篇3

关键词:医疗护理 人文关怀 功能 心理诉求 人性化设计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及使用者对医疗护理器械的的要求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解决因身体虚弱卧床不起或因疾患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家庭照料与看护是人口老龄化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传统的医疗护理器械是建立在使用者为医护人员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适应使用者由医护人员到普通病患或家属的变化,因此医疗护理器械产品亟待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思路不仅需要考虑使用者的体力、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及动作灵巧性,而且需要更多的关注病患与家属的情感需求。本文则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浅析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功能改进及发展,旨在使医用多功能护理床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已顺利闭幕,会后全国各地基层单位均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其中,医疗改革引起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就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做出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对医疗体系“软硬件”的改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涉及到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项重要综合改革。本文以医用多功能护理床为代表,针对医疗“硬件”的功能创新作出了简要分析。

一、当代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现状分析

医疗器械产品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国家医疗水平的发展。而在医疗器械产品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则是医用多功能能护理床。随着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市场不断扩大,很多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不仅技术水平处于中、低档,重复生产现象严重,而且设计起点低,产品设计时往往追求短暂的商业利益,对产品造型情感因素在医用多功能护理床中的作用认識模糊,甚至匮乏。

目前,我们在医院病房里看到的最为常见的医用护理床仅仅是以床的形式,辅以一些基本的升降功能。大致材质结构如下:

1:床架:采用无缝钢焊接成型,表面经过酸洗、磷化后静电喷塑。

2:床板:采用低碳钢管焊接成型,表面经酸洗、磷化后静电喷塑。

3:床头、床尾:采用ABs工程塑料一次成型

4:脚轮:采用刹车装置橡胶万向脚轮,锁定稳固。

主要功能如下:

1.起背功能:起背角度为:0-75,实现背部缓慢升起,需陪护人员协助使用。

2.可拆卸餐桌:供病人吃饭学习等使用。

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这类普通医用多功能护理床并不能满足术后恢复期的病人及不便行动的病人的使用需求。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主要的问题及不足如下:

1.如厕难:卧床病人需要在病床上使用便盆,不仅不卫生而且病人非常痛苦,同时也给护理者增大了工作量。

2.翻身难:病人无法自行完成翻身动作,需在看护者的协助下完成,由于力度及姿势把握不够精准,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3.清洗难:卧床病人洗漱困难,只能在看护者的协助下完成基本的擦拭。

4.看护难:目前医用多功能护理床并未实现设备监控功能,使看护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陪护病人。

5.病床清理难:在换洗病床床单时卧床病人需要在忍受强烈疼痛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待更换完之后再忍痛躺会病床,不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还使得病人忍受多余痛苦。

6.其他问题:卧床病人的恢复期生活十分单调乏味,使病人对住院产生了很强烈的恐惧与排斥

因此,研制生产出安全、舒适、易易操作且价格适中的医用多功能护理床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基于使用者对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心理诉求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主要受众包括有术后无法行动的病人、腿部创伤造成行动不便的病人及身体状况欠佳需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结合以上三类人群,我们针对目前设备可能具有的功能设计了细致的调查问卷,用以发现不同使用群体对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功能需求。在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后我们发现,对于腿部创伤而造成行动不便的病人而言,因为移动能力缺失给他们正常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他们对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移动能力非常注重,在功能的选择上这类群体把医疗护理器械可控电力移动系统,语音识别和控制系统和网络及电话通讯系统作为了首选的三种功能。而身体状况不佳的中老年人及术后恢复期的病人而言,因为对自已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在意,因此把基本护理功能如按摩功能。血压测量功能,体温检测功能放在第一位。对于长期抱病在床的病人来说环境监测自动报警功能和呼救系统显然比其他功能来得都要重要,而手动定时体位调节和辅助大小便的功能不仅能方便病患也能方便病患的亲友,远程监护功能更是给照料病患的亲友带来了最大限度的方便。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心理诉求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这些功能并不是不能整合到一起,根据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对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改进有了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一—人性化改进,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医用多功能护理床“人文关怀”因素体现及可行性分析

经过大量跟踪调查,我们将用户使用过程中功能改进列出了以下九条并对其可行性和成本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类如下:

1.护理辅助结构:输液架、书饭桌、遮挡帘

2.轮椅功能

可使病人能够在0-90°任意角度坐起。坐起后可配合餐桌用餐或者读书学习。多功能餐桌可拆卸,不用时可放入床底部。经常让病人坐起,可防止组织紧缩,减少水肿现象。有助于活动能力的恢复。病人坐起后,可拆下床尾,从床尾下床。

3.洗脚功能

该床可摘去床尾,配合轮椅功能可以更方便给病人洗脚,按摩。

4.防下滑功能

坐起时臀部下落,可有效防止病人被动坐起时向下滑动。

5.便孔功能

摇动便盆摇把,可实现便盆与便盆挡板的切换。便盆就位后自动升起,使便盆紧贴床面,防止排泄物漏到床外。被护者坐立式,平躺等姿势排便都非常舒适。该功能解决了长期卧床病人的大小便问题,当病人需要大小便时,按顺时针方向摇动便器手把,使便盆送到使用者臀部下面,配合使用背部、足腿部的调节功能,病人就可以以最自然的坐姿进行大小便。大小便结束后,按逆时针方向摇动便器手把,便器盆移至床边。无论是躺卧还如厕病人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护理人员只需在有空的时候清理一下便盆就可以了。

6.翻身功能

实现左右侧身的工作原理,是采用齿轮滚动,推进齿条向上,直接顶向活动床面的方法,床面是由六片组合的,由合页连接的床面,通过六片组合的床面可完成床的后起、左起和右起,过机械手摇方法可使瘫痪者左右翻身。

7.病床清潔功能

借助传送带原理,只需在病床旁放置一张同样具有传送功能的病床,可使病人平稳移动到该病床,完成另一张病床的清洁工作。

8.医疗护理功能

血压测量,体温测量,脉搏测量,肢体按摩装置。

9.监测护理功能

环境监测,报警、呼救装置,自动防坠装置:在床身侧面扶手安装感应装置,可以良好判断病患体位,完成防坠和防坠报警。

10.辅助功能

视频装置,收音机接收装置。

四、医用多功能护理床设计建议及未来发展分析

医用护理床 篇4

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都对产后保健、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等知识知之甚少,这对其产后的恢复和对新生的养育都是十分不利的。最新的临床使证实,对产妇进行母婴床旁护理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其对育婴知识的掌握率,还能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 年6 月~ 年5 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80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 年6 月~ 2014 年5 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80 例产妇。这180 例产妇均为初产妇。我们将这180 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90 例产妇。观察组产妇的年龄在24 ~ 3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5 岁。她们怀孕的时间在37 ~ 41 周之间,平均怀孕时间为39.5 周。对照组产妇的年龄在25 ~ 3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 岁。她们怀孕的时间在36 ~ 40周之间,平均怀孕时间为39 周。两组产妇在年龄、怀孕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我院对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新生儿护理指导、饮食护理和生活等常规护理,对观察组产妇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产妇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母婴床旁护理。进行母婴床旁护理的方法是:

1.2.1 进行入院介绍 在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入院介绍。进行入院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环境、待产室的环境、呼叫器的使用方法、床旁用品的使用方法、产妇的主管护士和主管医生、医院的探视制度等,以便使产妇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1.2.2 进行产前心理护理 临床研究发现,多数产妇在分娩前都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的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对其分娩后的恢复影响很大。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在产妇分娩前,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多安慰和鼓励产妇,并向其介绍有关分娩的知识,以便使其做好分娩的心理准备,顺利进行分娩。

1.2.3 进行母乳喂养知识介绍在产妇分娩后,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将新生儿抱到产妇的身旁,让产妇和婴儿处于同室,以便增加母婴之间的感情。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产妇介绍进行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指导产妇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尤其要注意纠正其不正确的`哺乳姿势。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向产妇介绍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

1.2.4 进行新生儿护理方法指导 在产妇能够基本掌握进行母乳喂养的方法后,护理人员要指导其如何抱、哄新生儿、如何抚触新生儿和如何对新生儿进行臀部护理等。此外,对于家中有条件的产妇,护理人员还可指导其如何帮助新生儿进行游泳活动等。

1.2.5 进行出院指导 在产妇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向其介绍新生儿接种各种疫苗的时间,并嘱咐其回家后坚持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同时注意饮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影响乳汁的分泌。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产妇出院前,观察并记录她们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和对育婴知识的掌握率。其中,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是通过让其填写我院自拟的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获得的。该调查表共有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率= 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产妇对育婴知识的掌握率是通过让其填写我院自拟的育婴知识调查表获得的。该调查表的满分为100 分。产妇的得分在90 分或90 分以上说明其完全掌握了育婴知识。产妇的得分在70 ~ 89 分之间说明其基本掌握了育婴知识。产妇的得分低于70分说明其未掌握育婴知识。总掌握率= 完全掌握率+ 基本掌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5.0 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采用χ2 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2.2 两组产妇对育婴知识掌握率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对育婴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声控护理床起降系统的设计 篇5

1系统硬件设计

为实现通过语音控制护理床的升降运动, 按照其所要实现的功能可将系统划分为四个模块:语音模块、主控模块 (STM32) 、驱动模块、电源模块。通过主控模块实现对语音的分辨、识别, 并且将其与存储单元中的指令相匹配, 发送控制命令。

整个系统由STM32单片机协调控制, 其中电源模块为各个模块提供电源。工作时, 首先由语音模块采集得到操作者的语音指令, 采集的指令由外接的语音模块经过内部处理后转换为数字信号, 然后通过STM32单片读取由语音模块所传过来的数字信号, 通过程序对它进行处理, 在经过处理后, 会输出相应的PWM信号到电机的驱动模块, 在电机驱动模块接收到PWM信号后输出对应波形的驱动电压用来驱动电机运行, 驱动模块能够分别控制1, 2号电动机的正反转, 从而实现护理床升降的功能。其系统整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1.1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由外部USB提供5V电源, 经过LM1117-3.3V稳压芯片稳压到3.3V, 经过稳压过后的3.3V电压为单片机和语音模块供电。而电机驱动模块的所使用的电压为5V输入得到的电压。

1.2语音模块

本设计所使用的语音模块是由LD3320芯片[1]所构成, 此模块很好的解决了非特定人所说的话能被控制部分接受的问题。该模块就是将控制人所说的话形成语音信号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后得到一组特征的参数, 然后再将得到的这组特征参数与语音模块中寄存器的数据进行比较, 确定控制者所说的命令是什么, 进而完成相应的动作[2], 不用通过训练便可以实现。

1.3驱动模块

在电机选用方面, 本系统的芯片是由ST公司生产的一种高电压、大电流的电机驱动L298n芯片。L298n是一种内置双H桥电机驱动的芯片, 可以用来驱动两个直流电动机或者一个步进电机。将本设计所使用的L298n驱动电路可以同时驱动两个直流电机, 分别将其设置成为1号和2号。由于在此次设计中设置了电机的速度, 所以可以通过输入PWM脉宽调制信号来实现电机高低速旋转的控制。在实现电机正反转方面, 要想实现1号电机的正转, 需要将高电平给信号输入端IN1, 低电平信号给输入端IN2。如果将低电平给信号输入端IN1, 高电平给信号输入端IN2, 1号电机就可以实现反向旋转。控制另2号电机也是是同样的方法, 分别接入IN3和IN4端[3]。电机驱动连接如图2所示。

2软件总体设计

本设计程序的工作流程为:首先由主程序完成是系统的初始化, 当麦克风检测到语音信号的时候, 就会将语音信号与寄存器中的语音库进行一一比较, 如果语音信号与寄存器中语音关键字匹配, 单片机会驱动蜂鸣器并给驱动模块发出控制信号, 驱动模块根据单片机发出的信号去控制电机做出相应的正反转的动作。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2.1语音模块程序设计

在语音模块程序设计时, 需要操控者自己添加关键词, 将操控者需要的功能词语添加到寄存器中形成语音库。工作时, 要先对内部进行初始化, 完成之后, 需要对操控者所使用的命令字符串进行编号, 并分别将字符串和字符串长度写入相应寄存器中, 每次识别, 可以添加一次字符串, 从而可以实现语音模块对命令的识别。

2.2驱动模块程序设计

单片机控制驱动模块去驱动电机正反转时, 首先把麦克风识别到的语音与语音库中的识别码进行比对, 达到最优的效果时, 单片机会给驱动模块发出控制信号, 驱动模块控制电机执行相应的操作。

3结论

本系统结合手动摇动护理床升降的工作原理, 利用语音控制实现了声控起降护理床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 由LD3320语音识别芯片和L298n驱动电机所组成的语音控制护理床升降的系统。该系统通过操作人的语音命令可以控制L298n电机驱动, 从而可以实现电机的正转、反转用来控制护理床的升降。

参考文献

[1]盛青.语音自动识别技术 (ASR) 及其软件实时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1.

[2]田犇, 阙大顺.基于LD3320的语音控制系统设计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1 (6) :6-9.

医用护理床 篇6

【关键词】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1-02

目前,食管贲门癌的治疗原则主要还是采取以开胸手术为主的治疗原则,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伤口疼痛,体力,营养状况,管道多等多种原因导致了其早期下床活动风险的增加[1],提高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影响了治疗效果,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就术后活动存在的风险及相关护理综述如下,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早期下床活动的益处[2]

1.1 防止肺部感染 早期下床活动能有效锻炼患者的肺活量,使患者积聚在气道内的痰液容易咳出,防止了肺炎,肺部张的发生。

1.2 减轻腹胀气 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期排气,缩短了胃肠减压管留置的时间。

1.3 减少压疮的发生 食管贲门癌术后,患者要保持半坐卧位,而剪切力是造成压疮的主要因素。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减少剪切力的作用时间,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1.4 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血管受损,血流减缓,血液高凝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病因,早期活动,可使肢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5 促进伤口愈合 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腹部胀气,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加快伤口的愈合。

2 风险因素

2.1 病情变化 患者如有特殊基础疾病早期活动可使病情发生变化。

2.2 跌倒的风险 多数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多有进食哽咽症状,营养不良,术后禁食时间较长而出现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失衡,加上手术较大,使患者处于虚弱状态,全身软弱无力,容易发生跌倒。

2.3 导管滑脱的风险 术后患者往往身上置有胃管,胃肠营养管,胸管,尿管,输液管等多根管道,若稍加看管不利,便有可能将导管拔出。

3 护理干预

3.1 术前护理 给病人及家属进行术前宣教,简单告知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讲解通俗易懂,必要时可介绍同病种术后患者互相沟通。

3.2 术后护理 指导患者及家属放松心情,鼓励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有一定知识的病人指导患者自护,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病人应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一般手术在术后24小时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无特殊病情变化就可下床活动。在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时,先鼓励病人坐起,病人无头昏等不适时,再扶病人下床沿床边缓慢走动,使患者不感到疲劳为易。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导管的保护,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3.3 注意事项 病人下床活动前应先测量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稳定时才可下床活动。活动时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等;术后初期以病房活动为主,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主,注意保暖[3]。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防止术后并发症有很好的效果,但同时又存在有较高的风险,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对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患者及家属文化程度层次不齐,如何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率,使不同患者都能充分接受并掌握,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詹燕,库洪安,何慧.食管贲门癌患者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认知情况的调查.解放军护理杂志,2O12,29(12B):29.

[2] 李翠碧.浅谈外科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体会.川北医学杂志,2001,12:12.

医用护理床 篇7

【关键词】循证护理;妊娠糖尿病;血糖;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18-02

妊娠糖尿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近年来发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该症在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对母婴健康及生命安全影响极大,是不良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控制,是提高分娩质量,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的重要举措。临床观察发现[1],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可有效控制孕妇血糖,改善症状。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循证护理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9±3.4)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23例;孕次1~5次,平均年龄(1.7±0.5)次;产次0~2次,平均(1.2±0.3)次;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9.1±3.5)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24例;孕次1~6次,平均(1.8±0.4)次;产次0~3次,平均(1.4±0.2)次。纳入标准: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者[2];单胎妊娠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者;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无糖尿病家族史者。两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给予一般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开展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循证小组及提出问题 由高年资护士组成循证小组,并召开会议,小组成员提出建议,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寻找影响患者血糖水平稳定的因素,得出造成血糖升高的原因为:①患者饮食不合理,饮食控制不佳,嗜好甜食等;②患者缺乏对妊娠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对该症的危害认识不足;③患者普遍存在不良情绪,可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血糖升高;④生理因素。

1.2.2 循证支持 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经过阅读筛选后,获取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可帮助解决问题的文献35条。结合本院以往病历及工作经验,进一步制定解决方案。

1.2.3 循证护理措施 ①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健康知识接受程度、文化程度等,针对性实施健康教育方案。主要通过一对一问答、健康手册、宣传栏、视频等方式,普及医疗常识,增强患者糖尿病防治意识。主要向患者讲述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原因、自我调节、药物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促使患者积极与临床配合,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调节。②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实施具体方案,重点消除患者不安情绪,耐心解答疑问。多与患者交流,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可建议患者通过多散步、听音乐、看书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指导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其支持,帮助患者重建治疗信心。③生理护理:针对生理因素所致的血糖水平波动,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严格控制饮食,三餐定时、定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加强锻炼,促进糖代谢。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不断鼓励、辅助患者开展治疗。生活中限制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热量摄入,多进食新鲜蔬果,补充微量元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④药物护理: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需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向患者重点介绍胰岛素的作用、种类、剂量及常见不良反应等,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缓解低血糖反应。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进行测定,分别在空腹与餐后2h时测定,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妊娠发生情况,作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不良妊娠发生比较 观察组患者早产、产后出血、剖宫产等不良妊娠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是指首次发生于妊娠过程中的糖耐量异常,属常见妊娠期并发症。有数据显示[3],我国该症发生率达到6%以上,且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该数据呈现上升趋势。妊娠糖尿病对母婴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有较大影响,有报道指出[4-5],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较正常孕妇高出2~3倍。同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早产、产后出血及妊高症的风险较高,且多数患者需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因此,对该症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对于提高生产安全性,保障母婴健康具有关键作用[6]。

随着我国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7]。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預后血糖水平同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且早产、产后出血、妊高症及剖宫产等不良妊娠发生率也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循证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学者认为[8-9],以往的常规护理方法,如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血糖监测等手段较为分散、协同性较差。而循证护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循证理论,按照循证问题、支持、观察及应用的顺序,制定出全面、可行的护理方案。由于该护理模式具有较强针对性,且能对影响血糖的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因此,能更有效的降低血糖,保持血糖稳定[10]。同时,在循证护理过程中,还可对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给予心理干预,减少心理因素对血糖及胎儿的影响。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蔷,崔丹,李秋洁,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1,18(2):31-33.

[2] 程根娣,平风娟,彭巧君,等.循证护理模式对妊娠糖尿病病人预后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68-70.

[3] 张彩霞,文凌娟,宋俊英,等.妊娠期糖尿病3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53-54.

[4] 胡艳粉,李领侠,张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生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43-150.

[5] 黄春荣.胰岛素控制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5):348-350.

[6] 王丽丽.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73-5475.

[7] 杨晓宁,郭丽梅,丁海英,等.血糖控制满意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抵抗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6):19-22.

[8] 范冬林,田文琴.血糖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5):554-555.

[9] 王文迪,杜鹃.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8):738-741.

[10] 周金玲.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围生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70-71.

医用护理床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60例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 且没有身体残疾或精神疾病。年龄为21~43岁, 平均27.3±2.4岁;66例阴道分娩, 94例剖宫产;分娩孕周37~43周, 平均40.1±1.2周;住院时间3~8天, 平均5.5±2.4天。160例新生儿中76例女婴, 84例男婴;体重2.9~4.2 kg, 平均3.4±1.1 kg。根据产妇自愿的原则将入选的16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中, 对这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分娩方式、孕周、年龄、文化程度、认知方面、社会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新生儿, 新生儿每天的脐带消毒以及沐浴均由护士送到婴儿洗澡间集中完成, 而新生儿的预防接种以及抚触则在婴儿治疗室完成。此外, 还向产妇发放一些健康教育资料, 并将产后住院期间的产妇集中在一起, 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出院指导、抚触以及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1.2.2 观察组护理

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方式护理新生儿, 负责护理工作的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善于沟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护理人员。母婴均处于达到母婴同室的相关要求的环境中, 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都要在产妇的床旁完成。护理人员还必须对产妇进行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产后护理等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对产妇的活动、卫生以及饮食进行指导。此外, 还必须对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错误做法进行及时纠正, 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疾病筛查、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一对一的宣教。对新生儿的洗澡方法、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以及保暖方法等内容进行全面介绍。责任护士在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上述内容的操作演示与讲述时, 可以让家属和产妇一起动手操作, 并及时纠正其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做法, 对于没有掌握操作内容的家属和孕产妇, 一定要进行强化训练, 直到他们均能基本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为止。

1.3 随访

在产妇出院后的15天内, 由医院的护理人员制定出相应的调查问卷, 以此来对产妇在新生儿的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沐浴、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以及保暖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160份, 并于产后2月全部收回, 其回收率为100%。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在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沐浴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免疫计划、辅食添加剂、早期教育、保暖方法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注:A:未掌握;S:部分掌握;T:完全掌握

3 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 其主要的优势是将以家庭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挥到极致, 满足了新生儿护理过程中, 家庭、婴儿以及产妇三方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母婴健康, 又可以为母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确保产妇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这种新生儿护理模式在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产科咨询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的同时, 又可以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够快速的转换角色, 缩短了他们对新生儿的接纳时间, 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妇产科在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2]。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模式, 它不仅满足了新生儿的护理要求, 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产妇的心理需求。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床旁护理使得家属与产妇能够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进行手把手的学习。这种护理模式使家属、产妇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 使得家属与产妇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此外,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属和产妇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观察组产妇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种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使用, 使得家属与产妇对于我院的妇产科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由母婴床旁护理前的70%提高到了采用此种护理方式后的93%。

从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给予母婴床旁护理, 产妇及其家属在随访期间的育儿技能以及育儿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母婴床旁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 它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强、针对性强、程序化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育儿知识掌握程度, 而且还可以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更多有关于育儿方面的技能。此外,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的选择也有较高的要求, 从事此项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等一系列的素质[3]。由此可见, 母婴床旁护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与之有关的护理专业知识,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妇产科的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6) :466-468.

[2]袁秀珍, 陈向韵, 王淑燕, 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06) :32-33.

医用护理床 篇9

1 淡化学科意识

医用化学教学要淡化学科意识, 从与专业对接、与医学联系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选定教学内容, 删减深奥的化学理论, 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 强调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护理专业课程为突破口, 深入钻研, 使教学贴近实际工作, 强调课程和职业相结合。我们通过了解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查阅护理专业的相关书籍, 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 还和任课教师沟通, 运用资料收集法、查阅文献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确定护理专业后续课程需要的化学知识, 以此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定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其中无机化学重点介绍溶液的浓度、渗透压、电解质溶液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等, 有机化学主要介绍医学上常见的有机物如醇、酚、醛、酮、羧酸、脂类、糖、蛋白质等的结构和有关的化学性质。

医用化学知识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是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 加强实践教学

国内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 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从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始,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强调课程和职业相结合。

例如, 课堂上我们模拟病房情景, 将医用酒精稀释为消毒酒精。设计的问题为:医院需要消毒酒精, 你作为一名护士要完成这一任务。现在你面前有一瓶体积分数φB=0.95的医用酒精, 医院需要φB=0.75的消毒酒精500 ml, 你该如何操作?教师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引领, 进行情景教学, 重点训练学生掌握今后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消毒剂稀释的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的护理工作做准备。同时, 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护理工作中除要配制消毒酒精外, 还要经常配制按摩酒精、擦浴酒精, 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该如何操作?以学生为中心, 以临床护理工作为导向, 实践训练突出技术操作的实用性, 使教学贴近医学护理工作。

将“教、学、做”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解决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成长为优秀的护理技能型人才。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学科的完整, 其最大的目标是建立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医用化学教学通过案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奠定基础。

例如临床护理工作中给患者换药时, 通常用与组织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配制的眼药水必须与房水的渗透压相同, 否则会刺激眼组织或导致眼组织损伤, 为什么?提出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师利用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中适当将一些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病例导入新课。例如:有一天, 老李在回家时突然感觉浑身无力, 差点晕倒在路上, 回家后接连出现口渴、尿频的症状。家属马上将其送往医院, 医生诊断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血糖病理指标高达4个加号, 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酸中毒, 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医院对于酸中毒一般给予碳酸氢钠等渗溶液静脉滴注, 为什么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等渗溶液而不用乳酸钠等渗溶液纠正酸中毒?人体内存在着怎样的酸碱平衡?由此病例引出酸碱平衡、电解质水解等新知识。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寻找答案, 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了学生对医用化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产科母婴床旁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9月间, 接受产前、产后护理的孕产妇15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孕产妇通过传统模式进行护理, 其中, 自然分娩为48例, 剖宫产分娩为27例;平均年龄 (27.34±1.943) 岁;平均妊娠周期 (38.52±1.257) 周。试验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 其中, 自然分娩为46例, 剖宫产分娩为29例;平均年龄 (28.13±1.859) 岁;平均妊娠周期 (39.21±1.147) 周。2组孕产妇在分娩方式、年龄以及妊娠周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50例孕产妇在临床试验开展前, 均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150例孕产妇进行分娩过程的知识讲解, 内容包括分娩中的注意事项、分娩具体过程以及其他的分娩系统性知识[2]。医务人员需及时对孕产妇的疑惑进行解答, 对孕产妇紧张、焦虑的心情进行疏导与安抚。孕产妇住院期间, 医务人员对其家属也应进行叮嘱, 嘱其注意孕产妇饮食, 并适当协助孕产妇进行一些有氧运动, 以利于成功分娩[3]。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 孕产妇成功分娩后, 主要对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的是医务人员, 新生儿出生后自身免疫机制还不能完全对外界的病菌进行抵御, 所以需进行每天的清洗以及预防疫苗的接种工作[4,5]。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的身体清洁工作, 每天在标准化的婴儿浴房进行完成, 疫苗的接种工作则是在治疗室统一进行。

试验组行母婴床旁护理, 其与标准化的传统护理不同, 将整个清洗及预防疫苗接种工作都搬至孕产妇的病房进行。在医务人员的整个新生儿护理过程中, 孕产妇及其家属都在旁进行学习, 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亲自进行正确的护理工作。护理过程中, 医务人员详细讲述每个护理步骤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的必要性[6,7]。孕产妇及其家属在尝试护理过程中如遇疑问, 可以及时请教医务人员, 并根据指导做出相应的处理, 有利于孕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提升。母婴床旁护理, 在着重新生儿护理的同时, 也应对孕产妇的健康进行相应的关注。对孕产妇的护理主要是进行产后的营养搭配, 在日常的哺乳过程中, 医务人员对孕产妇进行哺乳喂养技巧的讲解以及女性乳房的日常护理等健康知识。

1.3 评价指标

对2组孕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识、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孕产妇及其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上, 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我院每年都有大量的孕产妇在生产期间住院进行产前、产后的护理, 孕产妇的住院护理过程, 并不是简单的休养, 其中还包括了孕产妇对护理新生儿的学习过程[8]。因此, 本文着重研究母婴床旁护理是否在临床护理上有着显著的价值。

母婴床旁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 不仅在护理过程中获得了更多孕产妇及其家属的认可, 并有利于孕产妇根据医务人员的护理方式掌握更多新生儿的护理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孕产妇及其家属学到了更多的正确孕产健康知识。

综上所述, 母婴床旁护理不仅能够帮助孕产妇学习更多的新生儿护理技巧以及健康知识,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孕产妇及其家属的认可, 减少因为护理而造成的医患纠纷, 值得在孕产妇的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6) :43-44.

[2]徐小燕, 周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2) :142-144.

[3]贾艳妮, 孙婷婷, 熊莉华, 等.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34) :120-124.

[4]米泽华.新生儿床旁护理在产科母婴同室的实施[J].当代医学, 2012, 18 (15) :137-138.

[5]孙娟, 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2) :1097-1098.

[6]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其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51-52.

[7]陈丽, 岑永平, 吕月丽, 等.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36) :4393-4395.

上一篇:党员示范岗创建资料下一篇:医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