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二易错知识点

2024-10-24

政治必修二易错知识点(共6篇)

政治必修二易错知识点 篇1

1、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2、聚丙烯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都是取代反应。

4、分子式为C6H12,主链碳原子数为4个的烯烃共有4种,不要忘记2–乙基–1–丁烯以及3,3–二甲基–1–丁烯。

5、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苯甲酸→苯甲酸钠,苯酚→苯酚钠→苯酚,苯酚与苯甲酸钠溶液分层,可以分液法分离。

6、维勒第一个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尿素,凯库勒最早提出苯的环状结构理论。

7、取少量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片刻,冷却后先加入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黄色沉淀,可知卤代烃中含有碘元素。

8、只用碳酸氢钠溶液能鉴别乙酸、乙醇、苯和四氯化碳四种液态物质,乙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乙醇溶解,苯的密度小于水,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

9、从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出发,戊基有8种,丁基有四种,戊烯有五种。

10、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可在水解所得溶液中加入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新制的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

11、符合要求的扁桃酸C6H5CH(OH)COOH同分异构体,从苯环的取代类别分析,一类是含有HCOO–、HO–和–CH3的三取代苯,共有10个异构体;另一类是含有–OH和HCOOCH2–的二取代苯,有三种。一共有13种

12、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2C6H5O-+SO2+H2O= 2C6H5OH+SO32-

13、酒精溶液中的氢原子来自于酒精和水。

14、一分子β-月桂烯 与两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只考虑位置异构)理论最多有4种,容易遗忘掉1,4–加成产物。

15、CH2=CHCH3的名称是丙烯,CH3CH2CH2OH叫做1–丙醇,CH3CH2CH(CH3)OH叫做2—丁醇,CH3CHClCH3叫做2 - 氯丙烷

加热

醇溶液

16、(CH3)2CClCOOH+ 2NaOH CH2=C(CH3)COONa+ NaCl + 2H2O

17、由乙烯制备乙酸,既可以通过乙烯→乙醇→乙醛→乙酸的路线,也可以通过乙烯→乙醛→乙酸,或由乙烯直接氧化成乙酸。工业上具体采用哪一条路线,取决于原料、设备、环保、投资、成本等因素。

18、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器开关外壳、灯头等都是用电木塑料制成的。电木塑料的主要成分是酚醛树脂,由苯酚和甲醛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缩聚反应得到。

19、要了解一点化学史知识。

20、了解减压分馏的原理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1、乙醇、乙二醇和丙三醇(俗称甘油)都属于饱和醇类,官能团种类相同、个数不等,分子组成上不是相差若干个CH2,它们不是同系物。

22、当氨基酸在水溶液中主要以两性离子形态存在时,溶解度最小,可结晶析出晶体。

政治必修二易错知识点 篇2

关键词:化学必修Ⅰ;易错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气体除杂

在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中,高一学年上学期的必修Ⅰ模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中文理分科都安排在高一下学期,因此化学必修Ⅰ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详细掌握的基础知识模块,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该模块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文理分科的选择。笔者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后发现,必修Ⅰ阶段的知识虽然基础,但学生却有许多屡错难改的知识点。在期末的全市统考中,笔者更注意到不同片区、不同教师的授课学生也都存在这些错误点。这说明在某些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存在同样的认知困难,导致了“相当顽固”的错误。笔者对这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点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突破这些易错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老师与学生有所启发。

[易错点1]金属铝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如果将中学阶段最难记忆的反应方程式来排名,则必修Ⅰ第三章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毫无疑问位居前列,并且对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都相当高。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书写错误主要集中在:漏写了反应物中的水、产物写成了氢氧化铝以及配平出错。从记忆的角度看,若是要将该方程式死记硬背的话,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记住该反应方程式或是在书写过程中无法配平,归根结底是因为不理解该反应的机理。而由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机理涉及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等知识,对于高一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又不便于展开讲解,因此在习题中学生屡写屡错。

教学建议:同样是金属的反应方程式,学生对第三章开篇中钠与水的反应记忆却十分牢固,很少会有出错。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亲自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且现象非常明显,总结出了朗朗上口的五个字(浮、融、游、响、红)来描述该反应。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帮助很大,在书写方程式时,学生一想起这五个字,自然就能将产物写出来。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一个不符合常规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个金属与碱的反应。同时,这也是铝作为两性金属的特殊性,不符合学生的传统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反应记忆的深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殊性,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体而言,在学习金属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教学上可以首先采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随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疑问:“铝作为一种金属是否能与碱发生反应?”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到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时,再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颠覆学生已有的认识,构建起认知冲突。这样一来,便强化了学生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记忆,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收集、检验得到的气体,从而推导出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在经历实验的操作过程后,今后在写反应方程式时就会下意识地回忆实验現象,从而顺利地写出产物。最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一步讲解该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以及配平的关键技巧(2Al~6e-~3H2),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在多次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发现,类似于上述这种学生难以记忆与书写的反应,应当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辅之以必要的实验探究,才能真正让学生印象深刻,长久不忘。

[易错点2]气体的除杂

在必修Ⅰ教材第三章有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学习后,习题中开始出现CO2气体除杂方案的考查。而在随后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后,气体除杂类题目又增加了Cl2和SO2这两种气体。此外,在许多实验设计类的大题中,凡涉及气体制备与性质研究的实验,也经常重点考查制备过程中气体除杂的问题,具体题目类型如图1所示。

类型一:利用下图装置,实现下列气体的除杂(括号内的气体为杂质),洗气瓶中应该分别选择哪种溶液?

类型二:为确认HCl、H2CO3、H2SiO3三种酸的酸性强弱,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请据此回答:

(1)锥形瓶中装某可溶性正盐溶液,分液漏斗所盛试剂应为 ,

(2)装置B所盛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上课时屡次强调,学生也很难彻底掌握此类问题。在考试中,学生具体出错表现在经常将“饱和NaHCO3(NaHSO3)溶液”写成“饱和Na2CO3(Na2SO3)溶液”,且常常忽略“饱和”二字,同时更有不少学生在Cl2的除杂时也直接选用饱和NaHCO3溶液。从这些错误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由于缺乏对气体除杂操作的直观认识与实验印象,导致了记忆的错乱与“屡错难改”。

教学建议:在气体除杂知识点的讲解上,首先需要重点强调气体除杂的原则:“尽可能地吸收杂质气体,同时最大程度上不吸收要保留的气体,且不带入新的气体杂质”。在选择任何气体的除杂试剂时都应当从这个原则出发来考虑。例如,当CO2中混有HCl(或SO2)气体时,显然应当选择饱和NaHCO3溶液而不能选择饱和Na2CO3溶液,因为饱和NaHCO3溶液几乎不溶解CO2而Na2CO3溶液则能与CO2反应。而涉及Cl2中杂质气体的除杂则应当考虑饱和食盐水,而与饱和NaHCO3溶液没有任何关系。

其次,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上述气体除杂的原理与操作,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演示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记忆。例如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与记忆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会变小(关于平衡移动的知识在选修才会涉及),若课堂上通过视频展示对比Cl2在饱和食盐水和纯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则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对于氯气的制备与收集方法的学习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习题中总结得到规律:一般的,为了除去弱酸性气体中混有的强酸性气体杂质,通常选用弱酸性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的饱和盐溶液。若弱酸性气体溶于水后为一元酸,则用该酸形成的饱和正盐溶液。若为二元弱酸,则采用该酸形成的饱和酸式盐。

[易错点3]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必修Ⅰ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以及对应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此外,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也不断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题出现,有关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已经成为考试的热点与难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实验题几乎是学生最难回答也是最不好得分的题目。尽管题目中不少知识点为学生所熟悉,可答题时学生往往不好下笔。“答题步骤不合理、语言不够规范、回答不完整”等,都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

教学建议:简单来说,要实现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内容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将它落实到每一节化学课堂中。如果对大量实验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题目的核心考查内容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的改进与思考”。而这些知识的训练是完全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来说,题目里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这一部分,答题规范要求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来描述。而这一点本来就是课堂里实验教学最常见的内容。例如,必修Ⅰ第三章中钠与水的反应,我们一直将实验现象描述为“浮、熔、游、响、红”,这实际上就是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去概括的。倘若教师能够在每次实验课的教学上主动引导学生往这三个方面去观察和思考,学生在答题时自然能减少答题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

又如,教学中常常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测及验证某些化合物的性质,这其实就是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学习与训练。一个规范的实验方案基本包括操作步骤、预期实验现象以及预期结论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这种描述的逻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最简单的Fe3+的检验,其实验方案可以描述为:“取适量待测液于一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则证明有Fe3+存在。”当教师有意地强调,并将这种化学用语经常在课堂上呈现时,这种“取适量……滴加……若……则……”语句也会慢慢变成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习惯,而那时实验题也就不会再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了。

再如“实验的改进与思考”这一部分,教师也可以下意识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融合。以必修Ⅰ第四章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为例,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在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该实验装置有何不足,哪里值得改进?”随后在学生讨论后,再给出下图的实验装置,并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若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通常都需要考虑尾气处理装置”。以上几个例子在教学的背后就是对学生化学思维、化学逻辑和化学感觉的培养,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有意地落实,相信对学生化学用语的使用会有显著的帮助与提升。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及其改进装置

化学必修Ⅰ模块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開始,知识基础而重要。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作为新老师的我,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易错点,如何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老师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宋心琦.化学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篇3

点拨: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

点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点拨: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 )

点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 )

点拨: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 )

高一地理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篇4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 北半球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四 篇5

1、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 )

点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 )

点拨: 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 )

点拨: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 )

点拨: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5、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 × )

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6、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 )

点拨: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是客观的。 ( × )

点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8、 真理是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 × )

点拨: 真理是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9、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 × )

点拨: 既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谁就掌握真理。

10、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点拨: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11、认识过程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 × )

点拨: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12、认识是有限的。 ( × )

点拨: 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

1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 )

点拨: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4、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 )

政治必修二易错知识点 篇6

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②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③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④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发生改变

A.①②

【答案】A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

试题分析:大自然在饱受伤害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体现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的,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收到规律的惩罚。所以①② 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却不能改变创造规律,所以③观点错误。④ 观点错误,正是因为没有看到规律,没有看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才受到规律的惩罚。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点评:从题干来说,本题想要考查学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选项③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误选,学生一定要注意人们不能改变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类似的说法还有: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

【题文】“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选项C,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这句话否定了事物发展质变的存在,相对来说只承认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确实是形而上学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C。考点:本题考查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点评:本考题考查的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两项内容较为抽象,这也是近年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需引起重视。

【题文】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鸡和蛋先后之争持续已久,究竟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这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古老谜题终于有了谜底。通过对7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后,科学家宣布谜题答案是先有的蛋后有的鸡。据此回答题。

【小题1】12.“蛋鸡之争”其实质上是证明物种起源问题。然而,无论是鸡在先,还是蛋在先,“克隆““转基因”等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都一再表明()

①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的认识超越了物质存在的范畴

③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

④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小题2】“蛋鸡之争”的结论反复多次,争论不休。加拿大阿尔伯塔卡尔加里大学古生物学者达拉.泽冷斯基称,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后,明确的谜题答案浮出水面,这说明()

A.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C.认识由主观意识决定

【答案】 B.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 D.认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蛋鸡之争”其实质上是证明物种起源问题体现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①正确。“克隆““转基因”等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物质决定意识,所有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选项②、③观点错误。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不能把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比较,选项④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

点评:本试题题型新颖独特,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考查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和掌握。这是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由于紧贴实际生活,学生应以其足够的重视。

【小题2】试题分析:“蛋鸡之争”的结论反复多次强调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因此选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所以A观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所以C观点错误。认识的主体是人,所以D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者掌握人的认识的有关知识。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找出与材料相关的选项,具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上述的知识点,并能排除干扰项。

【题文】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B.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A、B、C的说法是错误的。

【题文】基督教“上帝目击者”派曾在他们的网站上宣布:上帝示谕,2008年3月21日是世界末日。有意思的是,这个预言现在仍挂在其网站上!这一预言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答案】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示谕,2008年3月21日是世界末日预言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选择B。

【题文】一直以来“眼高手低”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的通病。近年来,沈阳市推行就业见习制度,组织高校毕业生参与就业见习,大大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启示高校毕业生 ①应努力转变就业观念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

③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④要自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理论与实践。沈阳市推行就业见习制度,这启示高校毕业生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自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③④符合题意。

【题文】漫画《贫不择妻》启示我们,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应当()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④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A.①②

C.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反映的是贫困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统筹城乡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①②与题意无关。

考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点评:漫画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做题是关键是读懂漫画所揭露的问题。然后与教材知识对接。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题文】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指出,全面小康须惠及全民,底线是消除绝对贫困。消除绝对贫困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________的新要求。()

A.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B.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建设生态文明

D.率先实现现代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消除绝对贫困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全面改善人民生活,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率先实现现代化问题,排除B、C、D。

考点: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新要求

点评:做好本题关键要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新要求这一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对号入座即可。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题文】为了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①优化资源配置②呼唤诚信,重建信用

③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④对公民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需要树立诚信观念,②③④分别从法律、道德方面提出要求,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故选C。

考点:市场秩序 B.①④ D.②③④

点评:该题考查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考生注意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分析。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题文】(2012年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模拟)人们常常把保险比喻为“晴天的雨伞”、“生命的防火墙”。下列关于商业保险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合同行为

②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③能把不确定的风险变成确定性的成本

④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商业保险是一种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的合同行为,①正确。在投保人发生风险的时候,可以获得赔偿,减少损失,说明商业保险具有互助、保障的功能,②正确。能把不确定的风险变成确定性的成本,③也正确。通过保险可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④也符合题意。故选D。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考点: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点评:本题考查商业保险的性质与特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基础知识扎实。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题文】股民李某最近在证券市场购买了某个上市公司的股票10手,每手1 000股,每股面值l元,预期每股可获得6%的股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银行年存款利率提高到5%。假设没有其他变化,一年后李某所购买股票的总价格(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率)和总面值分别是()

A.10 000元 12 000元

B.12 000元 12 000元

C.12 000元 10 000元

D.10 000元 10 000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年后李某所购买股票的总价格是1×6%÷5%×1 000×10=12 000(元),一年后李某所购买股票的总面值是10×1 000×1=10 000(元)。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股票价格

点评:题干要求计算股票总价格和总面值。根据股票价格公式可以计算股票总价格,注意股票的总量。计算股票总面值时容易出错,关键要知道一年后股票面额是不会变的。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题文】“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强调要重视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的()

A.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意味着要考虑各种投资方式的风险,防止风险集中,采取分散投资方式,化解风险。即重视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的风险性,故选C。而流动性、灵活性与稳定性均不体现,故ABD排除。B.灵活性 C.风险性 D.稳定性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投资理财的选择

点评:凡投资均有风险,居民在投资理财时要注意把握的原则:安全性、收益性、多元化和分散性等。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题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为5%,则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A.7 392元

【答案】C

【解析】 B.79 464元 C.79 926元 D.86 240元

试题分析:将1万美元以7.70的汇率卖出换得人民币10 000×7.70=77 000(元),存入银行,3年后获利息为:77 000×4%×3×(1-5%)=2 926(元),存款到期应获本息:77 000+2 926=79 926(元),故选C。

考点:外汇和储蓄存款

点评:本题为经济学中常见的计算题。先要把本金1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计算利息。计算利息时要注意扣除利息税。题目要求计算本息,本息=本金+利息。题目难易程度为容易。

【题文】甲、乙、丙三人共同开办了一家公司,从事科技开发。甲以土地的使用权折价20万元、乙投资20万元、丙以自己的专利技术折价20万元,三人各占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该公司属于()

A.股份有限公司 B.股份合作制企业

C.国有小型企业 D.有限责任公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先判断出该企业为公司,然后从甲、乙、丙三人的出资方式判断出该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方式只能是货币,A不选。股份合作制企业一般属于集体企业,B不选。该公司不属于国企,排除C。故选D

考点:公司的种类

点评:做好本题关键要把握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必须是货币。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题文】小张在上海购买了某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股票10 000股,每股5元,预期每年每股可以获得6%的股息,而当时银行的存款利息率为5%,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年后,小张所购买的股票的价格和股票票面的总值分别是

A.12 000元和10 000元 B.60 000元和50 000元

C.50 000元和50 000元

【答案】B D.60 000元和60 000元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股票的价格和股票票面。股票单价:5*6%/5%=6元,股票价格6*10000=60000元,票面总额:5*10000=50000元,所以选择B。

【题文】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我国蔗糖业东西部互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没涉及东部帮带西部实现农业产业化,②不符合题意。③夸大了蔗糖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农业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排除②③。

考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湖光山色的优秀作文下一篇:低血压的食疗方与饮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