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丑石》(共6篇)
读贾平凹《丑石》 篇1
读贾平凹《丑石》
这是一篇收入中学课本的文章。这是一个关于一块石头的故事。一块丑陋不堪的石头的故事。之所以被称作丑石,一是因为形状的怪异,二是因为所谓的不堪造就。但那是世俗目光的印象和评价,完全出自一种低级的功利主义的偏狭考虑。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石头的定位只能够做墙基,做石阶,做磨盘,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更好的出路。所以,当带着这样的目光的人一旦看到一块石头,他的脑子里立刻就会很具体地想到墙,想到石阶,想到磨盘。因为在他的眼界里,这就是石头的全部功能。在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恰恰是由于他自己的狭隘,埋没了石头的更多更好的出路,而不是石头本身就只有那么几种可怜的用途。
另外,所谓的美丑,不能用外在的形象做为考量的唯一依据。不错,形状美的,规则的的石头是可以做很好很实用的墙基,很好很实用的阶石,很好很实用的磨盘,诸如此类,但往往也就仅此而已。而丑的石头,表面上看虽一无是处,以至不堪造就,但它却是一块来自天外的奇石,在它的身上,蕴涵着宇宙许多不为世俗目光所能够看到的极有价值的秘密。这样的石头,它的美往往被它的丑所遮掩,它的.内在价值也往往被它的外在形象所蒙蔽。没有慧眼的人是永远也不会知道它的大美原来是包含在它的大丑之中的。
我想,我们自己就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美的说成是丑的,把丑的说成是美的。这一则表明我们的目光受限于自己有限的世界观,一则表明我们过于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为此,我们不知道在宇宙中,有远比我们所认知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事物其实还不为我们所知晓。也许,可怕的还不是无知,有比无知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偏见。
看来,石头还不是世间最坚硬的东西,也许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甚至是心灵远比石头来得坚硬。有于这种坚硬,我们会习惯于将一颗曾经的行星简单地看作是一块石头,一块甚至连普通的石头也还不如的石头。这不仅是石头的悲哀,更是人的悲哀。为什么行星运行的轨道都可以是完美的曲线,而我们的眼睛以至思维在有的时候竟不知道作必要的拐弯?这种单向度的认知方式不知道会怎样遗漏多少有价值的美丽存在。虽说最后那一块石头还是被人揭示出了它的本来面目和价值,但阅读的结果却很难使人感觉轻松。因为被忽略的美的现实难说就不是一个十分普遍的存在。在这世界上,毕竟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这仅仅是由于人的愚蠢?问题看来还没有这么简单。
不要轻易地下美丑的结论,尽管一块石头的命运可能不会因为我们的结论发生什么改变,为此我们可以不必负失察或不作为的责任,但我们自己的心灵世界却会因为我们的无知乃至偏见而变得缺少理性与智慧的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一块石头是丑陋的,或者说是普通的,它们全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舍我其谁的独立存在,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大也好,小也好,发光的,不发光的,都是一个蕴藏着各自独特价值的世界。
读贾平凹《丑石》 篇2
最近, 贾平凹将自己近三四年里的最新文字, 亲手选编成一本《天气》, 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谈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与这本散文集的不同时, 他说, 春天有春天的景色, 秋天是秋天的风光, “三十多岁的我和快要六十岁的我决然不是一回事了”。让他评价自己的散文, 他说满意自己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 又唯美, 见什么都想写, 又讲究技法, 而年龄大了, 阅历多了, 激情是少了, 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 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 它拉拉杂杂, 混混沌沌, 有话则长, 无话则止, 看似全没技法, 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他认为, 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 而大情怀是朴素的, 大智慧是日常的。这也是他对散文的另一种理解。
读贾平凹《丑石》 篇3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多部作品获国内外大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以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是其散文的突出特色。
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却能引人入胜。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都蕴含着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质。
往事追忆·那些人和事
画家轶事
贾平凹
十年浩劫中,画家石鲁受封为“黑帮”,枯坐家中,人争避之,唯长安工人名李世南者常去探视。世南耿直,酷爱作画。浩劫之中,闻某画家死,则奠酒哀悼;遇画作遭毁,必百计抢救、收藏之。人以为痴。
一日黄昏,世南往访石鲁,见其小院墙头残照如血,阶下荒草野径,独独一树碧桐,石鲁倚树而坐。长发长须,有如卧狮。李世南说:“老师可谓乱中静坐,院内一树,树下一你,正是一幅画景呢?”石鲁随之取纸来画,先画院子为“口”,再在院中添“木”,竟成一个“困”字,掷笔大笑。世南索画为藏,石鲁只题字而未加印。问之,默默许久,老泪纵横,说:“上海钱瘦铁答应为我治一石印,但现在两地茫茫,不能相见。昨日听到消息,说他在上海街头游斗,脚手已残,所以今日独坐长叹。从此而后,我作画便再不盖印了。”
世南遂到上海,化装农夫,去寻钱家,几日不得其所。三日后找到,则门上白纸黑字加了封条。问及旁人,回答:“钱已被斗死,家人赶出城,不知下落。”世南摔倒门下,捶地而哭。又搭车去北京见石鲁好友黄永玉。黄永玉是时也遭批判,装病谢客。世南去了几次,不被黄家信任。后说是石鲁让他来的,黄永玉披衣出门,延入叙谈,说:“这里有一石印,正要转石鲁。”世南大诧,不知印是谁刻。黄永玉说:“是上海钱瘦铁所治,他临死前,将一包字画和这石印托付一熟人,说:‘我死去并无憾事,只是这一石印未交给石鲁。你替我收藏,免得遭抄家丢失。你若日后转交石鲁,这包字画便作为酬谢。’说罢便哭,那熟人亦哭,却不肯收字画。钱瘦铁含泪与他握别,一时气绝。那人冒死收藏,后转到我处,我却未能转石鲁,日夜负疚不安。今日托你转去,我就三生有幸了。”
李世南将石印贴身藏好,赶回长安,连夜到石鲁家。石鲁捧石印大哭,说:“我不会死了!我不打倒我,谁也打不倒!等有一日我们聚会了,再说今晚情形吧。”世南终忍不住,说出钱瘦铁之死,石鲁呆若木鸡,从墙上取下古琴,猛烈弹奏,歌《黄水谣》以代哭。
李世南从此便从石鲁学习没骨大写意人物画。数年之中,居斗室,以床为案,身弯九十度作画,炎炎盛夏,汗水常落纸上为渍,年未及四十,头发脱落过半。
1982年,石鲁死,将石印赠李世南,世南常对人说起此事,出示石印,则隶书,笔拙硬,如铁条然。
余一日在长安酒家独饮,偶闻此轶事随追记之。其枝节细末,未经在世人物对证,特此声明。
(选自“精短散文”网,有改动)
心灵悟语
在《画家轶事》中,贾平凹精心选取了几位画家的生活轶事,并以文雅而简练的笔墨,生动再现了往昔生活的具体情景,使几位画家的语言神态、独特个性、人格品行等,都从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中凸显了出来。阅读本文时,应注意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且读且思
1.本文题为“画家轶事”,文中写了哪些画家的轶事?主要写的是哪一位画家?
2.文章究竟是通过哪些事、何种物将几位画家串联起来的?
3.文中几位画家在思想性格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特色?
读书心得·书的魔力
读张爱玲
贾平凹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面一连串地漂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张是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使我常常想起画家石鲁的故事。石鲁脑子病了的时候,几天里拒绝吃食,说:“门前的树只喝水,我也喝水!”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张的天才是发展得最好者之一,洛水上的神女回眸一望,再看则是水波浩淼,鹤在云中就是鹤在云中,沈三白如何在烟雾里看蚊飞,那神气毕竟不同。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她明显地有曹露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拗的人。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要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有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常读的。
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分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少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选自“新浪读书”网)
越品越香
本文是一篇谈读书感受的文章。在文中,贾平凹既谈了读张爱玲散文的感受,又谈了读张爱玲小说的感受,并不时作一些评说。同时,还表明了他对时下的人没看原作,就人云亦云,带气入读,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毛病的反感。谈感受,真切实在,时有新意;作评论,客观公正,不失偏颇,不忘表明自己爱读张爱玲的心迹。
且读且思
1.找出文中作者谈读张爱玲散文的感受的文字。
2.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在读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之后,就“中她的毒已经日深”,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读了张爱玲的小说之后,有怎样的奇特感受?
4.“洛水上的神女回眸一望,再看则是水波浩淼,鹤在云中就是鹤在云中,沈三白如何在烟雾里看蚊飞”这段文字,是对文中哪句话的具体描述?
精短散文·忘年之交
先生费秉勋
贾平凹
当我二十出头时认识了费秉勋先生,命运就决定了今生对他的追随。他那时是陕西唯一的一家杂志编辑,我拿着文稿去请教他,就站在他的办公桌前,不敢坐,紧张得手心出汗。第一篇稿发表了,接着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从此文学的自信在心中降生,随之有了豪华的志向。就这样我们成了师生和同志。将近三十年的岁月中,他的工作有变,从编辑到了教授,不变的是他一直在从事文学的研究和评论,而我的任何文章他都读了,读了该要表示肯定意见的就坚定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管在什么时候和场合,该要批评的就放开批评,不管别人怎么说和我能不能接受。他的口才不好,说话时脸无表情,只低着头说他的。
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的非常固执的人,如果指望他去通融什么,或求他办什么事,那永远是泥牛入海,初识的人都觉得他冷漠,是书呆子,但长久地相处,他的原则性,不附和性,率直和善良,以及他的死板和吝啬,使他的人格有了诱人的魅力。
他的学问相当丰富,任何事情只要来了兴趣,他都能钻进去,这一点给我的影响十分大。每一个夏天,他避暑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写专著,并不止一次传授这种秘密。他的有关舞蹈研究的专著,关于绘画的一系列文章,研究易经的七八本书,以及学琴,学电脑,都是在三伏天完成的。立即能安静下来,沉下心去,这是他异于他人之处,不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思考,特立独行,是他学问成就的重要原因。
先生形状平实,有时显得呆头呆脑,所以常在陌生地的陌生人面前被忽略他的存在,但若熟知他的人,莫不尊重他的。大智若愚,他可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六十岁后,他退休了,突然痴迷起了书法实践,他以前对书法艺术研究多多,但从未执笔弄墨过,实践开来,日日临帖读碑,二三年光景笔力老辣,有自家面目。我在许多人的厅室里都见过他的作品,令我惊叹不已。我常常想,他这一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涉猎面这么广,且从事什么都成就非凡,从不守旧,求知欲强,以后谁又会知道他又要有什么作为呢?
他大我十多岁,我二十岁时称他为老师,终生都称他为老师。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尊称,确确实实他是在为人为文上一直给我做着楷模,我时时对自己说,也当着别人的面说:永远向费先生学习。
(选自“作家读书”网)
孜孜不倦
在成长的道路上,那些曾为自己引路,曾给自己教诲,促使自己走向成功的人,他们的思想品性,人格魅力,总会让人敬佩、仰慕;他们的出口言语,习惯动作,总会让人永远铭记,决不会由于时间的久远而淡去。《先生费秉勋》中的费先生,在为人为文上,一直为贾平凹做着楷模,让贾平凹永远怀念,永远学习……
且读且思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平凹从文费秉勋先生对他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2.费秉勋先生所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3.费秉勋先生取得学问成就的重要原因何在?
读贾平凹《极花》有感 篇4
幽兰
花了三天时间,将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读完了。如果没记错的话,这篇长篇小说,前面两页已经读过两遍了,但最终还是以读不下去和静不下心来而告终,但这次,我坚持读完了,感触颇多。
算上这次,开头已经被我读了三遍,但这次彻底地读明白了,也理清小说的思路了,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这是一篇以一个被拐卖女孩的视角写的小说,因为自身文学功底有限,对于作品的结构和构思还是不敢妄加评论的,只能静静地把它读完。读完之后,合上书页,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这篇小说,让我想到了一部叫做《盲山》的电视剧,内容是如出一辙。都是讲述的关于人口拐卖的事情。
小说《极花》中,被拐卖的是一位名叫胡蝶的女子,她和母亲到城市租房收拾破烂,一直是农村出身的她来到了城市,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城市人,一定要在城市里生存下去。在出租户里,她也遇见了自己心仪的青文,房东大伯的儿子,但始终因为自己是农村人,青文是城市人而感到自卑和害羞。就是这样一个单纯,人生阅历尚浅的女孩,为了找一份工作,而被人贩——所谓的王总,被骗至酒店,最后被卖到一个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山脉的小村庄里。她被关进窑洞里,这在胡蝶的生活里是不曾见过的房子,阴暗、潮湿和极其陌生……这里的一切,让她不断地吼叫、叫骂和反抗。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外面的人也就是买她的人根本不理会她的反抗举动。胡蝶是孤独的,她只能看硷畔上的白皮松树,看树上栖息的乌鸦“噗嗤噗嗤”地往下拉屎。我想,这对于自由的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在胡蝶的眼里,它们是用来排除解忧的。
胡蝶每天被锁在潮湿、阴暗的窑洞里,村里的人都很高兴,因为黑亮有媳妇了。而没有媳妇的男丁也在花钱找人买媳妇。在这个闭塞的村庄里,好多人的媳妇都是花钱买来的,有的因为不愿意呆在这里,企图逃跑但都被抓了回来,甚至弄残他们;有的是生下了孩子,就认命了,不再有逃跑的念头,一辈子就呆在了这个封闭的小地方。而胡蝶也是如此,逃跑没成功,被捉回来关进窑洞,并且穿上铁链。直至被几个愚昧的村里人强压着与自己的丈夫(买家)发生实质性的关系才得以自由。她是如此地痛恨这里的一切一切,可是又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山村,根本无法与外界联系,只能在这里度日如年。后来的结局就是同其他被买来的媳妇一样,认命了,在这个地方怀孕生子和扎根。
看到这篇小说,心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村,这里的人怎么可以这样无视法律;怎么可以如此大胆地买卖人口。同时,为小说中的胡蝶感到难过,一个读过书的人,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骗到这个偏僻的山村,面对周围的山,根本无处可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一种怎样人生境遇。
看了小说后记后,真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社会下,竟然存在着如此不齿的勾当。每年又有多少妇女和儿童被拐卖,想想真是痛心至极!电影《盲山》也是如此,拐卖、反抗、强迫和认命……
读贾平凹小说后感 篇5
我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成就了陕北地区这一带人。《秦腔》是北方西区的一种,其唱风浑厚有力,苍凉引起了老百姓,甚至仕途之人的喜爱不已。就痒贾平凹先生盛名,还有茅盾文学奖的效应。《秦腔》不得不读。气温开头很是精彩。
“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喜欢白雪的男人在清风街很多,都是些狼,眼珠子发绿,我就一直在暗中监视着。谁一旦给白雪送了发卡一个梨子说太多的奉承,或者背了白雪又说她的不是,我就会用刀子格调他家柿子树上的一圈儿皮,让树慢慢枯死。这些白雪都不知道。...”其文一“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文中以疯子引生另类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额“全景图”,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跌宕起伏。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社火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有显得那么真实。清风街的风云变迁,难道不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秦腔》的结尾和西区一样悲。清风街的“贤人”夏天智在满怀忧患中去世。跟他一样捍卫农村传统文化的夏天义也遭天灾,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离去,带走了乡村的某种珍贵的信仰。我的叹息不仅为清风街,也是为我的家乡。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那些节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还有一年一度的社戏。每逢节日,都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乡村节日的气氛热闹,隆重又庄严神秘,远非城市可比。而固守着这种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可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孩已经长大了,时过境迁,节日的气氛渐渐平淡,唯有家相聚的亲情依旧温馨如昔。坦白的说,《秦腔》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能走进内心的小说,因为哪儿就是我的额家乡。它的语言风格,过于粗俗,但粗俗的话连篇不为过。而且他看到一些人一些事也确实龌龊,粗俗的描述而反增真实,这样的语言风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语言风格外,故事情节也风趣幽默,引生是个疯子,他的思维就是小说的思维,二者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了贾平凹先生的神来之笔,文笔神采。
《秦腔》中乡级干部强行收缴农业税费儿印发的群众冲击政府时间,让我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恨不得跳进书中,冲在人群最前边,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脚。看来我是有暴力倾向的,这种暴吏倾向源自于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农民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中最吃苦耐劳,忍气吞声的阶层,逆来顺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次啊会一改柔弱性格奋起反抗。而“我”于白雪情真意切始终如一的单恋,为之感怀,源于对真挚情感的同情和祝福。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说结尾,白雪一改往日闪躲的表情,“微笑着看我”多少留下些默默的温情。秦腔即农村,即土地。秦腔越来越没人听,剧团倒闭,本雄赳赳气昂昂的秦腔演员摆起了小摊,甚至走街串巷干起了吹鼓手,在丧礼上表现得比孝子还要卖力。农村越来越没人愿意待,土地越来越没人愿意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大面积荒芜。秦腔的式微与农村的困境,都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而起。淳朴变得油滑。踏实变得浮躁。太多余浮躁。太过于沉重。小说以切身的体验,散漫的节奏和细微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家乡在近几十年的人生百态。其中“秦腔”是小说中的一条隐形线索,它始终贯穿于小说的整个系统。“秦腔”一方面是作者所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在当今的发展的工业文明中被分解甚至消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秦腔”的失落和它的忠诚守护者。夏天智的下葬而被抛弃。在现实的生活层面,秦腔已经成了乡下宴席上的文化点缀和出版社文物发掘的对象而已,在夏家老一辈哪里琴乾几乎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唱呀,乐呀,秦腔给予他们太多的精神慰藉,他们既有一种生活方式也因得以维持。而新一辈的却并不喜欢,尤其是经现代文化教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夏风,不仅不喜欢秦腔’,甚至认为那是一中落后的文化形态而离开它。抛却了原来的生存方式,新的生存方式却没有
读贾平凹《丑石》 篇6
——读贾平凹《自在独行》有感
伊若
贾老先生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贾老先生或许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直在独行。可是他是任性的,他做着他喜欢的事:在他的独行世界里,他研磨孤独,却收获自在,把这些自在送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独自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如有自在在,任性又何妨?
贾老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先生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自在独行》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写给生命的行者,写给那些“任性”之人。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孤独地走向未来
生命的睿智——从容足真
孤独走向未来,那些曾经的声音,那些曾经的地方,那些看过的事物都曾在记忆里停留。
纺车声声含着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神情,是生活不懈斗争的见证。愿那声声纺车声,幻化成月光,普照每个角落,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有你有我,有大家。
那年的大学,没有雄心壮志,亦没有非要成就不凡的决心。没有风花雪月,已没有暧昧对象写过情诗的怦然心动。但那里有初来乍到的自卑感和离开时的坦然。也有做人处事的小心翼翼和为那一本本书而选择献血的决然,这大学的三年或许就是最异常的不同吧。
那年的晚上,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怡然之生活。风止月溟,露珠闪闪,乡间宁静,心间安宁,只愿心中静虚常在,这便足以。
孤独走向未来,心却不孤独,因为那些事常在,那些人还在。
默默看世界
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
再深思之,人生不过数十载,别人生命里的过客,自己生命里的主角。何必计较太多,错过生命中的美好。何必揣摩太多,失去本该拥有的美好。可是人生,是个过程,年轻气盛,经历颇少,自然少了份含蓄。人至中年,历经沧桑,才发现一切竟是如此简单而美好,自然不必因小荣小耻而受影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赏空中云卷云舒。这又有何不可?
借用范仲淹的一句话表达则是,默默看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足以。
独自走一走
大地的魂灵——有敬无畏
那些沉浮之地,那些古曲之所,纵是相隔千里,总会一瞥得见。
五味巷里人群热闹,人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巷内柳树四季四景:春日柳绿叫春醒,夏来柳柔挂数枝。秋过路潮柳丝落,冬驻摇柳雪如舞。
黄土高原上的深深犁沟,如绳索般,一圈一圈地往紧里套,似乎要冲出愈来愈小的圈儿。黄土高原上的人,是如此的好客。他们每一处的深情,总会让你动心。不管是街头老汉肉肉模样,还是山峁小路上的声声唢呐声,那都归是黄土高原的标签。
米脂美美在姑娘艳,姑娘艳艳在曲儿恸,曲儿恸恸在乐土存。
每一处的独走,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都是社会的写照,大地魂灵,有敬无畏。
独处的安宁
万物的情怀——乐以忘忧
玩物未必丧志,因为万物皆有情怀。贾老先生说,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性的一种崇拜补充吧。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少一点俗气,多一点灵感。
当过往的欢乐已成过往,但欢乐时已尽欢乐,凋零之后的悲伤也化成新生,那么凋零便不再是悲伤而是高兴儿。当玩物赋予了情怀,玩物也异显不俗。
自在的禅意
天空的禅意——行于天地
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世间万物,都有其用。自尽其用,自欢乐。
不管人生如何,我们要任性一回,完成这最大的任性——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一生,我们不枉此行。
就让自己自在独行一回,任性一回吧!
写于2016年11月29日。
平凹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先生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对于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要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作者如是说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色。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更为可贵的是他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毫无疑问,他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高兴》《秦腔》《古炉》《带灯》《老生》等。他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及茅盾文学奖等数十个国内外文学大奖。
经典语录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
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贾平凹《自在独行》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贾平凹《自在独行》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读贾平凹《丑石》】推荐阅读:
贾平凹《丑石》赏析07-14
贾平凹作品《丑石》原文及其赏析08-13
读贾平凹《天气》有感06-05
丑石反思07-22
丑石教案.doc10-06
丑石教学设计02-08
贾平凹作品秃顶05-14
风雨教案贾平凹12-22
贾平凹散文精选03-17
贾平凹《动物安祥》赏阅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