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怀念金铮》(共11篇)
贾平凹散文《怀念金铮》 篇1
贾平凹散文《怀念金铮》
金铮有个习惯,常常会半夜三更给你打电话,这曾经令我很恼火,我在电话里说他:你又在喝酒了?但金铮去世后,我总觉得他没有死,说不定哪个半夜就会打来电话的。然而,我们再也收不到这样的电话了,甚至生活中也难见到那么可爱的喝酒,那样让你又恨又爱的朋友了。
金铮是在北京去世的,而调在北京的时间又特别短,我当时想,西安一直是成文人而不养文人的地方,许多人到了北京都成了气候,但金铮却宜于在西安。他是豪人爽人,喜欢自在,北京官宦深如海,他一生最大的失策是不该由边沿移向中心的。
我认识金铮的时候,是一次会上,那天我和路遥在一起,我穿了一件大红T恤衫,路遥穿了一件深黑的T恤衫,金铮则一头如雪的白发,我们三人都跑到会场外吸烟,金铮就左右搂了我们说:颜色多好!要摄影师拍照。现在,这张照片我保留着,每每看到三人者两人已逝,不禁有免死狐悲之感。那次会后,我们没有在会上用餐,金铮一定要请我和路遥喝酒,我因病只是象征性碰杯,路遥也喝得少,他却是一杯接一杯,很快就有些醉了。他不喝酒的时候样子很威风,一醉就十分可爱,说某某的是,也说某某的非,爱憎分明,毫不忌讳,又直恨我心善,太软弱,接着拍着腔子说要保护我。但那晚他没有保护我,倒是我和路遥得搀扶他,劝他以后少喝些,他却说:“喝酒有喝酒的好处。”我说:“什么好处?”他说:“但得酒中趣,勿与醒者传。你回去就给我写这样一幅对联吧!”
我没有给他写。因为后来我觉得我是醒者,醒着却卑微,窝囊,我有病不能得酒中趣,写那对联就更无趣。
从此我们熟起来,常常聚会,相聚他就是主角,又要喝酒,又要高谈阔论。许多需要交涉的事都是他出头的,他有一头白发,可以充老者。于是他很得意自己的白发。有人呼他是伍子胥,我知道他的一生曾蒙过大难,但我不知道那头发是从小就白的,还是蒙难时一夜白的。
我的一位同乡从小县到西安谋生,人是极聪明的,却生活无着,十分狼狈。他寻到我帮忙,我无力帮他,就给金铮写了一封信,没想金铮就收留他在《喜剧世界》杂志社打工。几年过去,在金铮的关怀下,他进步极大,后来独立为一家杂志的主编,也写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位同乡现在很风光,一提起金铮就说:没有老金就不会有我今天!金铮当年搞创作,是写过许多优秀剧的,后来编刊物,自己不写了,却十分爱才,只要有才,别人不敢用的他用,别人不敢发的作品他发,为了人才,别人不敢说的话他说。仅我知道,在陕西,就有三四个在他的关心培养下都成了气候的。
许多人也是怕金铮的,因为金铮见不得伪人和小人,他会当众刺你,使你下不了台。他的一位朋友告诉说,因有一件事金铮以为他做得不当,其实金铮是误解了,金铮指着他鼻子大骂,他搭坐了金铮的车,金铮竟能把他推出车门。那一年,我因写了一本书,遭到一些人以想当然的理由诽谤,谣言四起,我又无法诉说,尤其有人先是盗印我的书赚钱,再是写骂我的书又赚钱,金铮非常气愤,时不时打来电话问我的近况。冬天里我们偶尔在北京的街头碰上,他一定要请我吃饭,我说,请我什么饭,要吃回西安吃羊肉泡去!他说,你听我的,这饭要吃,我请几个北京的名人陪你吃,我要解释一些问题,不能猪属的`狗厨的都是你感的!席间,他澄清了许多是非,又大讲他的文学观,说:你接着写吧,作品的价值要经过时空检验的,不是某一个人两个人说了算的。你想写什么就在我们刊物上发吧。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我没有写什么,我只写过一个条子给他:默雷止谤,转毁为缘。
金铮要离开西安的时候,给我说过他的去向,我不主张他走,他说:树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嘛。但没想到他是树命,再大的树也是不能挪的。他走时我不在西安,一天接到他的电话,我问你在哪儿?他说在北京,我才知道他已经走了。他在电话里还在问我的病情,叮咛我要注意身体,但如今常年有病的我还不自在地活着,他却截截快快就死了!他是大刚的人,又是工作狂,又喜欢喝酒放浪形骸,这个世界岂能过久的容纳他呢?
一个朋友死去了,但朋友常常让我们想到他的好处,可以说这个朋友并没有真正死去。
贾平凹散文《怀念金铮》 篇2
1992年10月, 在《美文》的创刊辞之中, 贾平凹率先提出了“大散文”理念, 这种“大散文”观的提出, 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贾平凹在具体、深入地考察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状况后, 指出散文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上都逊色太多, 仅限于花花草草, 借景喻情、喻理, 或一人一事的个人抒怀, 很狭窄, 有种打不开的感觉。他之所以提出“大散文”概念, 事实上是在倡导一种风气, 一种关注现实社会的大境界, 也在于拓宽散文创作的路子, 将散文还原到生活中。如果“不了解这个大背景, 如果仅从‘大散文’三个字字面上来看, 就难以理解我们的用心;”[2]“提出这个观点它是有背景的, 1992年我们办这份杂志 (指《美文》杂志) 时, 散文界是沉寂的, 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 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 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 要有生活实感, 境界要大, 另一方面鼓呼开拓散文题材的路子”[3];他还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散文在建构它的规范的时候, 出现了最大的危机是散文不接触现实, 制造技巧, 而粉墨登场的就以真善美作了脸谱, 以致使散文长时期沦为平庸和浮华。我们在反对琐碎、甜腻、精巧、俗气、虚假、无聊的散文倾向时, 应该寻着这一切现象的根源”[4]。可以说, “大散文”就是贾平凹及其同仁们为补偏救弊所开出的独特处方。他们力图“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 “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 “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 史诗感, 真情感;鼓呼更多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5]。
此后, 贾平凹一直高调宣扬这一观点, 他曾在多种场合屡屡谈及创办《美文》杂志的动念及对“大散文”的理解:
“我们的目的就是倡导散文的真情实感的恢复, 呼唤一种大的气象, 使散文生动起来, 为真正繁荣我国散文创作做出我们的一份努力。”[6]
“‘大散文’概念提出的时候, 我们的粗略想法是: (1) 张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 追求雄沉, 追求博大感情; (2) 拓宽写作范围, 让社会生活进来, 让历史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 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辩; (3) 发动和扩大写作队伍, 视散文是一切文章, 以不专写散文的人和不从事写作的人来写, 以野莽生动力, 来冲击散文的篱笆, 影响其日渐靡弱之风”。[7]
“‘大散文’这个词, 是我们的共识, 也是办刊的宗旨。……‘大散文’一词的提出, 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要标新立异, 它是有背景的。……‘大散文’是一种思维, 一个观念, 不能简单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 那样写了就是小散文, 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8]
“纯以字面上看, ‘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 但矫枉过正, 主要是强烈地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讲, 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 有其生活实感, 有史感, 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 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 不能把散文理解为那些咏物抒情式的, 要大而化之。”[9]
“‘大散文’讲究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 它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写大题材, 要大篇幅”[10]。
综观贾平凹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对“大散文”的阐述, 我们可以大体上看出其“大散文观”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简而言之, 他的“大散文观”包含有三个认知向度:其一是要求散文的题材、内容要大, 即散文的内容要从狭小的个人情怀中走出来, 要关乎时代、社会;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 美学风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其三是主张散文的文体形式可以“泛化”, 也就是贾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 散文是大可随便的, 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11]。
这种观念曾在散文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也引发了当代散文观的第三次大争论。有赞同者认为, 要繁荣散文创作, 首先需要的是包容, 需要兼容和宽容。散文不能搞成吟花弄月和小摆设之类的东西, 而要张扬民族精神, 要有黄钟大吕的气概, 要关照人情世态, 要表现人格精神, 而“‘大散文’观念的提出, 有助于开拓散文的疆域, 有助于开拓作家的眼界”[12] (王愚) ;也有学者认为“‘大散文’的提出, 是贾平凹对散文对文学以及整个文坛的一种感受。作家提口号, 向来不考虑理论上是否规范, 他只是对散文创作的萎靡之气感到不满, 因而提倡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大气魄的散文。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散文’的提法是成立的”[13] (李星) 。还有人认为“大散文”这一观念在两个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即一是让作家有大视野、大气度、大胸襟。不是作品本身, 而是作家本人, 只要大起来, 作品自然就大;二是在散文领域中不过细切割, 有弹性, 才有利于散文写作[14] (畅广元) 。更有批评家认为“大散文”的提出“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们渴望改革散文的美学要求”, “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目标, 是呼唤散文大家的一种现代性的诉求”, 它“对于推动中国的散文创作和理论建设, 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并且认为这种“大散文”在本质上、在内在精神上, “主要是指一种观念形态, 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由博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格智慧孕育出来的大气魄、大格局和大境界。正由于具备了这样的‘内质’, 所以‘大散文’拒绝内容上的琐碎平庸, 它在思想指向上呈现出文化反思性、现实批判性和思考深刻性的特征;在艺术形式上追求自由优美而不唯美, 扬雄沉厚实之声而抑甜腻靡弱之风”, 正因“大散文”的倡扬和创作实践, 所以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才如此红火, 才如此扬眉吐气地成为超越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时代文体”[15]。作家刘成章、叶广岑等人也认为“大散文”这一观念是顺应社会生活发展的, 如果坚持下去会对散文的变革产生极大影响。
而对“大散文”观的批评往往只抓住其“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这一点, 认为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其实并无多少新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认识散文的。比如, 多年来致力于散文文体问题研究, 力主规范、辨析和净化散文文体, 令散文真正“弃类成体”的著名散文理论家刘锡庆教授就认为, “散文就是‘一切文章’,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 这样的散文观念实际上又回到了古代。古典散文就是这样。这等于主张题材、范围的‘大’, 而不是精神气度的‘大’、深度的‘大’。所以, ‘大散文’成了什么人、什么题材都可以写, 题材面大了, 写作的人的面也非常广了。他希望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写散文, 甚至连个体户、企业家的就职演说等各种形式, 均可称为散文, 一时间, 散文领域变得海阔天空。这是不合适的。”[16]这种观点也代表了为数不少的评论家及读者的意见。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 篇3
关键词:贾平凹 散文 意蕴
贾平凹散文是解读新时期中国小说家散文流变的标本,他的散文是其心迹、文迹、踪迹的坦露,是其才情、性情、心情的真实显现,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忧郁的灵气
贾平凹散文浸染着忧郁的灵气,病态的忧郁与做作、病态的旷达与淡泊,一种先天与后天催变的精神叹息症。“我写散文,多是心绪不好的时候开笔,病中及病后,也就有了另一批散文。”哲理、风情、世相的散文呈现着病态的缠绵撒娇状。“贾平凹的写意之作,不外乎故作稚拙状,行文扭捏如水、道出一点点小哲理,文风纤弱做作;风情之文,贾氏得心应手,上下起伏,颇具大家气象,只不过在他感觉良好恣肆汪洋的风情中,多的是文人笔墨,少的是坚实体验。眼光缥缈、顾盼生姿,用意不用力,终觉浅薄。”近年来,贾平凹一直倡导大散文(美文),也在试图把这种霉变的蛋黄孵化成雄鸡,但也无奈其病斑块块,雄鸡破壳终成梦幻。
他扩展着散文写作的范围,总想穷极物理、格物致知般地把一切都揽而入文,写作的野心演绎成了逞才使气的张狂、一种文情才思的宣泄喷涌,只可惜其文人气太浓,清朗的题材也总是濡染着道学的酸腐气。贾平凹散文纤细绵软,缺的是嶙峋的骨骼;琐碎芜杂,乏的是天地清正之气的贯通。他在哲理的诱惑中来悟道得法,究天际,察人事,味道单一,模式相同,就连其本人也感到“老在尾巴处引出一个什么哲理来,我已经腻透了”。
在忧郁中,他的散文走向了朴拙憨厚的内敛。在憨拙平淡无奇的散文题目下,他积聚着能量,开阔着散文写作的胸襟与气象。诸如《桌面》《燕子》《门》《未名湖》这些俗见不花哨的文章题材,硬是要腾挪跌宕写出万千气象来,这是贾平凹的过人之处。他在散文创作中较劲儿的似乎不是什么题材的新颖独特,那是雕虫小技,而是要以此锻打自己“穷极物理,万事皆可入文法”的意蕴,开掘深度与视角观照的穿透力与敏感度,他追求的是浑朴敦厚、苍茫沉郁的原生态。朴拙既使他的散文创作突出重围,又使他的散文少了节制的爽净,多了患漫的伪拙,被林贤治称之为“一个在阴影下写作的作家”,阴气森森,大拙实巧,静态颓废,消极无为,妖妖道道。忧郁、凄美、孤独的朴拙追求,使贾平凹的散文披上了仙风道骨的裟衣,也在这另类高标独立的追求中,结成了怡然自乐陶醉的、硬硬的茧壳,散文就是他住梦的房。
贾平凹散文题材主旨意蕴的庞杂,既是量的博大又是才情精深的自我展示。不管是夫子自道式的“平凹说家”,还是“做个自在人”的书话序跋,都抖落掉了道气的对襟小袄,换上了小说家式的笔墨长袍,天马行空,腾挪跌宕。笔者认为,这些大散文是小说家和散文家的混血儿,是贾平凹的个性写真,是最具有张力、最有华彩的亮点。自言自语,通透洒脱,狂放无羁,没有惯常散文写作的拘谨,增添了亲和力与烟火气。书话序跋是贾平凹才胆力识的结晶,它们最大限度地盛容了作家敏锐的审美观察力和判断力,它是心得体会的精钢,它是一丛丛神火,铸就了他可以目随心移指点写作得失、甘苦的神剑。
忧郁的灵气、小说家的笔墨使他的散文写作走向艺术的真实。贾平凹散文虚幻扑朔的思维情感使文章有了情趣,拓展了写作硕大的空间,贾平凹虚虚实实地写着小说化了的散文。读其散文,大可只读其情理哲思,断不可对号入座地量算作者身影的短长,螺蛳壳里做道场。他以此作为人情世理的炼狱、理智运筹的丹炉,散文布局以点带面,四方辐射;语言文白朴拙,鲜活娇俏,题材扩展枝蔓婆娑,心态抑郁中走向豁达与爽朗。
二、孤愤的抗拒
鬼气、才气弥漫在贾平凹的散文中,他在创作中完成人格心态的修补与完善,潜意识里有着孤愤的反抗。苦难辛酸的乡下生活经历使他把日后的创作当成了火山喷发口,当成了他寻找乡下人与城里人心态对接的榫口,心阀开启,蜷缩的心性在创作(尤其是散文)中得到尽情的舒展,寻找到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度和雄心。我们在惊叹贾平凹那十年如一日的炽旺创作激情时,是应该读出他文字里心灵的抽搐和悸动的。
一本《走虫》、一本《西路上》,散文随笔,写得通脱质实,有自己灵性的视角,在上海杨浦大桥上,“倒产生一股英雄气,从桥上跳下去,遂又想,就是从这里跳下去,死也是美丽的!”在天一阁,“朝代更替,世事沧桑,天一阁是宝藏着书魂的,多少文豪来到这里,寻找的就是这个魂,要的就是这种气。”贾平凹江南行的文字,却依然有感伤的冷雨,有剪不断、理还乱的阴柔之气,浸入骨髓的阴冷孱弱,使他看江南世貌人情,观照的基点还是三秦大地,还是自己坚守的写作秉性。江南行,他看的是景,想的是文,读的是魂,叹的是情。《西路上》里的文字,琐琐碎碎,才思陷入“虚无”中,增添的不是旅途见闻,而处处比附吸纳的确是玄思鬼气的神秘虚妄,是文人痴呆的梦呓之语,是在思想迷离中的癫狂之态,是走不出幻境的情感呓语。贾平凹散文写到了绝处也写到了一种沼泽处,单篇感觉不到,通篇读下去,就会很清晰地让人感到他是在营造着散文的气韵。他的这种气韵是湍流,把自己裹挟在气团眼儿里,一招一式都是在气团里盘旋打转的涟漪。
贾平凹最为人称道的、最为他本人得意的散文之作,就是商州风情录的文字了。他洋洋洒洒写来,有气势、有韵味地叙说着雄秦秀楚的商州大地,他找到了散文创作的密集泉眼儿,汩汩滔滔,一泻千里。他也寻觅到自己创作的根据地,硕大根系的商州风情是施展满腹锦绣才、一身绝妙艺的平台。民俗人情,熟稔于心,得心应手,荡气回肠。在商州故里,他确认了自己农民性的文化心理、文化立场以及精神特质,所有才情劲射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上。只有在写这些文字时,贾平凹没有“隔”的感觉,他涤除掉了久居城里的娇饰气、萎缩态,散文在这种开阖自如的雄浑奔放中,无遮无拦、无所畏惧地铺洒。一幅幅山景村画,是蒙太奇,画面铺陈,叠压逼人眼,大气淋漓。语言也用尽了贾平凹所有的积累,古今语词杂糅,句式对称或长短参差相叠,读之劲道耐嚼,观察描摹详细;又发挥了他写小说的专长,点点滴滴,角角落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地理之形,物华风茂,葳蕤生姿,摇曳生姿。文人真性情,坦诚流出,细读慢品,味道浓郁,没有阅读功力、心浮气躁的人是容易看走眼了的。让人去掉躁火气,柔柔细细地让人看他的每一篇文字,心态平和地去跟着他走入幻景。道气鬼符之态,散文便有了生长的血脉,文气清爽,笔墨有韵,恬淡如菊,草莽蒿草,运筹帷幄,云水襟怀。
三、浑厚的苍茫
贾平凹散文主旨思想折射出的灵光是显豁中的混沌、混沌中的显豁。说显豁是他调侃人生的理趣,说混沌是理趣中传统道学的颓废气、没落气、暮气。谈玄说佛、生老病死,《说死》《人病》《谈病》《说生病》等一组都能看出他对社会人生的拷问,“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秉性,这秉性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对死没有恐惧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贾平凹谈论这些沉重的哲学命题,却幽默诙谐,冷峻峭拔,轻盈如风。他的许多优秀散文篇章并非超拔在主旨的深刻上,而是卓越于他化解深刻的功力上,在他看来多大的宏旨在人生的天平上都会变得无足轻重,笔调儿举重若轻,“人吃五谷生活,谁就不敢说他的头是铁箍了,不会生病。病是人自我的一种制约,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调节。”参透人生谜底,说破个中玄机,他却将清醒的创作主旨意识之糖融化在文字里,正如费秉勋所论,“贾平凹散文命意的模糊性特征,恰好感应着这样的时代风尚,恰好与呈现多元化和辐射状的世界审美潮流合拍。”
贾平凹散文最动人处就在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令人看到了细密针眼儿缝缀的文字有了汁水和水色。散文是碎嘴的婆娘,写实写意交互进行,点和面不分表里,如月晕光影,影影绰绰,荡胸生层云,说尽说透,网面撒开,细节的意象溢满理趣情趣。“细节”是对当今散文过分提纯的拨乱反正,他把散文写成了囫囵囵的一脉山,他厌烦当前散文写作的“净菜上市”,少了泥土,没了枯叶腐皮,洁净倒洁净,可也少了田园的生野之气。他在提倡大写细节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素材的择取。人物散文,三教九流,却也能在尺幅中突现人的音容笑貌和个性,信笔勾勒,入木三分,骨血全现。如他写杨清秀,“他冒雨敲门,先探进来一个硕大的脑袋,后又招呼入座,身子又塞满了我那只大沙发”;夏坚德,“文章写得少,人又大大咧咧,无意于在文坛上争名夺利,似乎就没那份斯文,也没染上那种神经兮兮的病,是个很独立的人。”贾平凹看穿人物,写得喧气腾腾,笔力老辣,阅人多多为文坦荡,襟怀博大。
品读贾氏散文,我们有时会感到他作品的选材也很有意味,要么是常见的俗题,他以此磨炼笔锋,天下事理皆可入文成锦绣佳章;要么就是放逐山水的妙思偶感,他把山水游记写得“另类”,拓展挖掘得更宽更深、更有气魄。他以此练习自己写作的视角和胸怀,安抚精神追求的心灵,散文是他诠释灵魂的载体。
平民的立场,低缓的语调,苍凉凄楚的氛围,浸透的是思想之光,他往往萎缩在与苍生共知冷暖的氛围里,隐去自己,让文字迸溅出思想情感的火花。贾平凹把文人审美情趣与平民意识的现实关怀常常扭结在一起,在他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中,又有着超越世俗、超越平民生活、甚至超越现实时代的东西,而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却未必有多少人能够读懂和理解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散文彰显贾平凹创作追求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平民化,一个是文人化,为贾平凹赢得声名的是小说,而散文的读者群落却是更偏爱雅致的文化人。他散文的灵秀或者腐气,统统是他文人属性的濡染浸透与放大,也是他更直接更率真更具有个性化的文化宣言。没有了意象的面纱,直挺挺地立在读者面前,直逼自己的灵魂,其灵魂孤独挣扎相在散文里显露无遗。散文是小说的“卒章显志”,是小说思想的浓缩,贾平凹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价值追寻中的种种矛盾困惑,归根结底是文化价值指向上的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困惑。贾平凹散文一直是他小说的急先锋,思索在散文中托出,又在小说中显现扩展。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四十岁说[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
[2]贾平凹.走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贾平凹.西路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贾平凹.坐佛[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贾平凹散文 篇4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1952年,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编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5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种版本。
关于《白夜》,贾平凹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不是那部“让我灵魂安妥的书”——《废都》,而是《白夜》,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我的作品总是一个阶段一组。《白夜》就出在《废都》后没多久,结果我最好的作品被《废都》的声浪湮没了。”评论界与广大读者对这部被《废都》遮蔽的小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无论是情节设定、语言运用、人物描写都远远超过《废都》。《白夜》也因其平静中埋伏机锋,练达处深藏宏义成为华语小说界公认的一部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目录
丑石
天上的星星
落叶
静
静虚村记
“卧虎”说
五味巷
风雨
观沙砾记
夜籁
一位作家
入川小记
秦腔
一只贝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喝酒
商州又录
陋室——陕西平民志之四
弈人
人病
贾平凹散文名句 篇5
1、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2、女人的眼光是雪亮的,她知道一个没有钱的男人是不值钱的。
3、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4、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5、富不一定贵,贵不一定富,如果能把知识转化为钱,就宝贵双全了。
6、有箍盆子箍桶的,没有箍人的。
7、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8、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9、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上帝知道。
10、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11、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12、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13、这个世上原本就是爱情故事非常多,而爱情很少。
14、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15、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6、一个人只有在岸上时,才可以解救水中的人。
17、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18、“其实我最怕的就是记者听不懂我的话,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会,而这样的误会又最不好解释。”贾平凹在担心记者不懂西安话时说。
19、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20、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21、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22、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23、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24、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25、金融危机说明了金融容易危机。
26、以前送礼走后门,现在全都是走前门了。
27、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28、有些事情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29、“写作是一种爱好,每个人开始写作都是因为爱好。不管外面的人写啥,我自己有什么感想就写出来。”贾平凹谈对写作的看法。
30、做人都不容易啊,尤其是做得不像个人的时候。
31、不敢表白,是因为喜欢得还不够。
32、“在小说界、诗歌界很难有永久的知名人士,因为淘汰太快。但是散文家不一样,很多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家,现在依然很有名。”贾平凹谈散文家。
33、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34、没能力还钱的人是没人借钱的。
35、我们是蚂蚁的上帝,我们又是上帝的蚂蚁。
36、金钱有时会高于脸面。
37、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38、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不管我随着风飞翔到云间我都希望你能看见,就算我偶尔会贪玩了迷了路也知道你在等我。
39、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40、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微调,它让我懂得了生死的含义,像不停地上着哲学课。
41、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42、一半人生,我有过胜利,也有过失败,得意过,也挫折过,欢笑过也落泪过,享受了掌声和鲜花,同样享受了烦恼和诋毁。这半生是丰富的!我现在深沉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人活着的美好。
43、脑袋能干的事,钱袋都会干,可钱袋会干的事,脑袋不一定会干。
44、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45、你没当过领导,但你得学会被领导。
46、真正的爱如空气一样,你每天都在呼吸,你却感觉不到你在呼吸。
47、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48、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9、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50、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51、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52、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53、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5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5、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56、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57、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5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59、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浅谈贾平凹散文 篇6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 “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 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他行文主要以“我”为中心叙述角度, 大都围绕“我”来展开叙述,这就使得文章富有条理、脉络清晰、结构浑然而成。这也是他的散文结构得以形成自然之美的主要缘由。
3、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贾平凹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情,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感的艺术世界。农村中存在的愚昧,丑陋,被作者过滤和抛弃后都寄予了理想的色彩。后期的散文也是以此为主线,逐步走向厚重,朴实,雄浑的风格,有一种对社会和自我大有意义的民族精神,如他的代表作《老西安》。他描写商州的那系列性的散文,如《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三录》,还有《在米脂》、《走三边》之类,像沈从文笔底的湘西,美得让人忘怀流连,其风物与民众,原始而淳朴,山人都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桃源诗般,“欢得像风里的旗”[4]。连偶尔涉笔到的、掩盖不住的苦涩和灾难,都被作者填满的诗情画意抹平了。
4、流溢着佛禅思想
贾平凹对佛禅和老庄等人的思想深感兴趣,他的散文也洋溢着佛道的意味。他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融贯着深情,自由自在,阐发了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佛家那种物我两忘,清静无为的禅宗意识是贾平凹散文的重要特征。如他在《静虚村记》中写道:“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如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作者在此迷恋清茶淡酒,陶情的是谈山水和月,得到的是无我两忘,进入了一个清静空幽的迷人境界,这是艺术境界也是禅定的境界。
(二)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贾平凹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 酒 》《 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著笔,写出了《哭三毛》《 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二、朴素中蕴哲理
翻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三游华山》,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嚣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好读书 》)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并且劝诫人们: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尽管活着有苦,但苦里面也有乐。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圆。作者借月亮的圆缺变幻,对人生进行思考,由月及人,饱含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趣味。《地平线》道出了人生命运和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颖、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素自然的描述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三、朴素中含幽默
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又一大特色。《说话》就是贾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大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熘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看到这你会笑出声来,真是太幽默了,把学说普通话,比成有醋熘过的味儿,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问话,想一想还真有点学问。因自己出门不大爱说话,因此就提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包,觉得很自在。真是既真实又幽默。
《饮者》又是一篇让人发笑的作品,“饮者一般都彬彬有礼,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短短几个词,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态和形态,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笑口常开》描述无数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纽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在《说孩子》中,对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的人,他认为 “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一见解既深刻又独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说她的孩子——她会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这观察真是细致入微,语言纯熟老到,在说笑中,在幽默的闲聊之中,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正如评论家所说:“是天籁之音,人籁之声,极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绝了硬做的痕迹,里边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与心灵自身就有的,无需外加,浑然天成,可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最佳实践。”
四、朴素中出诗画
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写诗,他曾说:“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又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常以诗的激情和语言去熔铸他散文的美感意蕴,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看其作品就像欣赏一幅画,内涵极为丰富,韵味无穷。《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全文有十一个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里“红”“绿”“瘦”形成一个有形有色的艺术画面,营造了一个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静虚村记》也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带有古典神韵的艺术画面。在这幅画中,形、色、声俱全。有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着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浓得像绿云一样、枝叶交错的树木及持续不断的鸡鸣狗叫之声,它们构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图。
《 月迹》更是一幅诗情与画意相融,且富有动感的画面。贾平凹散文描写的客观景物或人文景观大多是静物,但这些静物在他笔下却是婀娜多姿,极富生命的动感。他善于运用动词和比喻,用拟人化手法寓动于静,使静态的月亮有了动作,有了形象,生动有趣。月“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以动写静, 将静物写活,动静交融地写出了月迹的可爱可怜、美轮美奂。“杯酒里边果真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不仅新鲜生动,而且还极富诗情画意,“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比喻新颖。贾平凹就是善于从纷繁的事物表现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一切都自然流畅,无雕琢之痕,无矫揉之态,给人朴素自然之美。
(三)精妙入微的细节描写
不论是小说、散文和诗歌,生活化的细节始终是引人入胜的地方。贾平凹一直把这当作一个秘决,他说:“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故事性很强的,情节也不连贯。可细节总是一个接一个的。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就有了生气。如果你只是干巴巴地交待故事,就像冬天的树枝一样枯躁乏味,你写得费劲,读者也读得痛苦。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是调整了你的创作情绪,使文思泉涌,使文笔跳 ;二是启发读者,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为下文的展开引得神来之笔。”②
善于捕捉细节是贾平凹的散文有一个精妙之处。从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其散文在细微中展现出一种有血有肉之感,能让我们体会到文章的灵魂所在,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如《风筝》一文,写下放到乡下看管磨坊的女“右派”,自己处于遭受不公正的冷遇环境中,却去抢救一条被冰冻住的鱼儿。“那老女人正弯向站在河边的一个水洼里,努力地用石头砸着洼里的冰。冰是青青的,裂开无数的折缝。她开始用手去扳冰块,嘴角里唏唏溜溜着……我们动手去扳,老女人却千叮咛万叮咛着小心,一直到我们把鱼放进水里,才笑了。”这一细节,真实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热爱生命、顽强求生、渴求自由的心理状态,从而否定了一个扼杀人性、窒息思想的荒诞时代。这正是严冬里透露出的春的气息,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所在。
当然,细节描写并不是复述生活琐事,它是在特定情境凸显出细微的东西。文学靠的就是细节征服读者。又如《冬景》:“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孩子们)趴在窗子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气,擦开一块,看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在这些细微的刻画中,冬天的景物一一跃然纸上。这篇文章就是靠微妙的细节和生活体验来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就弥补了知识面不广的缺限。
(四)巧妙多变的结构技巧
《贾平凹散文选集》里的散文数量虽多,但读后没有千篇 一律的雷同感。散文篇幅虽短小,但布局非常巧妙,绝不平直僵化。贾平凹说:“散文最讲究严密的结构,但却来得轻轻松松。” 这是因为贾平凹虽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文章的结构形式,但又能在不刻意中创造出严密多变的文章结构。
首先,文章内部结构灵活变化。作者从一开始就着重于紧扣读者的眼球,似将读者慢慢引入一道道迂回曲折的画廊中,令人时有惊喜的发现,给人一种越读越想往下读的吸引力。如,在《访兰》中,作者采用了“峰回路转”的铺设。先写父亲从山中挖野兰回家培栽,引来众人玩赏,父亲因此而愠怒,不再挖兰,为一伏笔;“我”感到奇怪,问个中缘故,父亲不肯说出,又添一疑;父亲带“我”去访山,“我”欲挖兰,却被父亲制止,又令人困惑。知道最后,父亲与“我” 谈兰,才揭示谜团。这种层层铺设的结构富有张力,时时吸引着读者深入探究。
其次,文章外部结构形式多样。从文章外部看贾平凹的散文结构,可谓不同篇章的结构呈多元化状态,更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作者的散文有的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如《一匹骆驼》,线索明晰,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有的采用时空交错的网状结构,如《关中论》;有的采取欲擒故纵、卒章显志的结构形式,如《丑石》;大多记游作品则以旅游行踪变化为构架,如《走三边》《入川小记》,使得行文有条不紊,井然有致。正是由于这些多变的结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让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就像在鉴赏由不同风格式样的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处处新鲜,时时不同。
贾平凹母亲的散文 篇7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篇8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著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
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他的短片散文《松云寺》也是我路过那个地方之后才读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时,路过一个地方时我哥告诉我,那个就是贾平凹写过的《松云寺》,只见路旁有个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经被一所小学所包围,中间的确有棵挺大的松树,树冠像一把大伞罩着院子。回来就读了他的《松云寺》那篇短文,文中写到:松树真的像条龙。应该起名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叫松云寺正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云从,云起龙升,取的是腾达之意哈。后来我自己也去近距离看过松云寺,院子很小,松树很特别,树干很粗,树皮像龙鳞,树冠几乎将整个小院罩住,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院中石碑上说,当年王莽追杀皇族刘秀,刘逃进商洛山,躲在这棵松树下化险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岭一条沟》,说在莽岭山脉,有条沟没有路牌,也从无有人丈量,里数由人嘴说,有说六十里的,有说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准确:十六家。这十六户人家,一家离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来,拐弯抹角都是些亲戚,谁也知道谁的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女儿。读着这么几句,我忽然想起我一个亲戚说过的,正是这种情形,他家就在我们那儿的大山沟里面,他们那几条沟相距十几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有几口人啦,谁和谁家是什么亲戚关系啦,随便在哪儿碰见都像见了亲人一样,都要聊上半天,谁家有事大家知道了都会前来帮忙,比如房子这种困扰在座每一个人的大事,在他们那儿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房子就盖起来了,不用付工钱。在他们眼中很平常的事,在我们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们住的近在咫尺,却经常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偶尔用一下自行车铺的打气筒而人家没要钱,我们也会觉得诧异或难能可贵。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篇9
看着书中的言语,使我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方言完成的,有时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得笑了,好久没有听到那种地道的陕西话,书中有些情节的描述,不用陕西话来读还真的有些看不懂,偶尔我也会用陕西话来读一读,读完后就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来。我常说好友支丹,过了这么多年说起陕西话来还是那么的地道,受家里人的影响,我从小说陕西话都不是很地道,所以听着他们说话还真的是一种享受!
贾平凹的这本作品集共收录了他的五部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年代比较近的就是这篇《白夜》了,故事很简单,讲述的就是一个没什么本事,但交际能力却很强的男人夜朗,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一个到城市打工,美貌如花的农家女颜铭;一个是有着艺术细胞的城里人虞白。两个女人都爱他,可故事到最后哪个女人都未和他一起共度一生。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颜铭的大胆,前卫,独立。一个长相奇丑态的农家女并没有按常理接受现实,而是选择了自己改造,大胆的做了一个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整容。正是因为她的大胆,后来才有那么多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在所有的男人中,她放弃了大款,选择了一个还需要她来养活的离婚男人夜朗,在当时的环境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前卫。说她独立,是因为从她下定决心离家的时候,她就选择了自己一个人走,没有依靠,没有地位和金钱,只能靠自己唯一的资本来生活。我更欣赏她勇气,当她发现自己的男人对自己没有信任感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开,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个和自己当年一样奇丑无比的女儿走向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去生活,去拼搏。
作品集后面的几篇各有各的特色,但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看着看着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自己曾经就经历过一样,只有最后的散文集中才感受到他的文雅,不再是粗俗。
他还有很多的文章,有时间一定再读。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篇10
《做个自在人》《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艺术家韩起祥》
内容简介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1952年,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编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5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种版本。
贾平凹:文化之异的散文 篇11
一、平凹先生的心中有佛
一般说来,佛讲求的是两个世界,即心的世界和物的世界,就是说心的世界要从物的世界里脱离出来,既不贵多也不贵少,不贵大也不贵小,要自求其乐。“问我何所有,山中有白云”的境界似乎已经进入佛的境地了。《中庸》有言:“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应该与这点是一致的。
平凹先生散文中的佛境也同样有这样两个世界,但它又有不同,就是说平凹先生散文中的佛境是泛化了的,其中充满着正觉、正信、正念、正识的佛性。
《佛事》就是这样一篇,平凹先生写道:“我望着先生,眼睛便有些涩了。先生既然是三毛的朋友,带了三毛的遗物去敦煌,冥冥之中,三毛的幽灵一定也是到了;我与先生素不相识,也无书信联系,这么大的雨,他从我的单位打问到我住的医院,偏偏我又从医院回来,他又冒雨寻来了。如此耐烦辛苦,活该是三毛的神使鬼差呢。”其中,高深圆融,博大精微,乃是获取大智慧、大自在后才有的通灵性、真性情和佛性。
《树佛》《坐佛》《混沌佛像》更见先生的由佛而生的平和心境,诚如先生所言,“佛是一种和涵,和涵是执著的极致,佛是一种平静,平静是激烈的大限,荒寂和冷漠使佛有了一双宽容温柔的慈眉善眼,微笑永远启动在嘴边”。而“树而为佛,树毕竟有树的天性,它爱过风流,也极够浪漫,以有弹性的枝和柔长的叶取悦于世”,看来树佛还是存于我们身边现世中的。先生还不一般的领悟到,“读《西游记》,我理解的唐僧是一分为四的,也就是说四而合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只是作为唐僧的另三个侧面”。然后是“人一走,满身清静,叼棵烟欣赏我画,欣赏半小时,我也成佛了”。
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借用一下宗先生的这话,来谈平凹先生的散文,其中也是有一种空寂的意境的,这是一个在无声中颤动、寂静中回旋的世界,自由自在,无羁无系,是一种融入了化境的生命,背后深藏的乃是天性和人心,是一种不怨天尤人,不怨于外的生气,这些符合广义而言的佛法。
因此,平凹先生的散文就是凭借着对此的一种通透万物的悟力,来解读这一切的,他的散文似乎让我们在瞬间有了一种彻悟,比如万物生灭,时序迁流,及人生的真谛,生老病死,穷途末路等。记得释迦说:“法学如是。”其实佛法,用世俗的眼光来谈,说的就是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修十善,修六度万行,平凹先生的散文中就蕴涵着诸如此类的这些道理。
二、平凹先生的散文里有一种道
中国人讲求天道,以慈悲为怀,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之尘,多远避之。平凹先生散文中有道,其实道是一种气,是个人生存中一种真正的空隙,是被更诗意化了的激情、欲望,它存在于一种被置换了的逍遥、潇洒和自由之中。这种东西在平凹先生的散文中,虽然隐隐体现出的是对一种对现世负担的颠覆,但平凹先生并未放弃责任,我想,这种对人世的世俗化的肯定与慰藉,其实乃是一种更大的承担。
平凹先生的散文《对月》写:“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天地之道的体悟吗!
《冬景》中有这样的描述:“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
这里面的骨气与质感,很让人在巨大的空间感与体积感中体验到一种沉思的、内省的精神境界,具有一种“道”才具备的功能。这是一种天然的自然境界,更是一种 “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这正是道的一种集中体现,是悟尽了前世来世,极悲极乐的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来平凹先生是深得其中的真意的。
“有境界自成高格”,在虚者实之的化境间,平凹先生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终至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是一种内在和空寂的美学。为人为文能至于一种道的境界,真正是一种大境界了。
三、平凹先生散文中有儒学的礼义
平凹先生散文中有儒学的礼义,“仁”在平凹先生的散文里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其中透出的那种充满世俗的情趣。比如他笔下的延安街市充满的那种生活的祥和与安宁,难道不是对“仁”的一种极好的解读吗?他写道:“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漫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了,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一满是浮动着的草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的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泼的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应该说世俗化的东西有时是最关乎实际百姓生活的东西,而最关乎实际百姓生活的东西,应该是 “仁”的一种最高体现。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五口之家,百亩之田,只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夫妇和睦,父慈子孝,但基础就是衣食问题。从上面的街市的热闹程度来看,人们的生活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幸福。平凹先生的散文就是从这个角度,为我们拨去了那些覆盖在表面上的浅层次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生活中的“仁”。
“仁”表现在平凹先生的散文里,就是他在散文中表现出的一种至情。比如平凹先生写自己的父亲贾彦春,就暗含着几千年沉重的文化积淀凝练出来的一种情感,那既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孝”,更是一种对亲情、对生命微小而短暂的慨叹,他这样写道,“为了小妹的前途,我写信申请,父亲四处寻人说情,他是干了几十年教师工作,不愿涎着脸给人家说那类话……整整两年有余,小妹的工作有了着落,父亲喜欢得来人就请喝酒,他感激所有帮过忙的人,不论年龄大小皆视为贾家的恩人。但就在这时候,他患了癌病”。而自己“天天心揪成一团,却不断地为他卜卦,卜辞颇吉祥,还疑心他会创造出奇迹”,但在“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祭父》)。
我私自认为,平凹先生的这一篇,还有他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似可与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林觉民的《与妻书》比肩而立的能够流传千载的好文。都是闲静从容,但这又是让人落泪的文字。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孝弟为仁之本。”平凹先生已经能够浸染其中了。
四、平凹先生散文中有鬼
平凹先生散文中有鬼,要不为什么孙见喜先生在传平凹先生时,要以“鬼才”来称谓呢。不过,在世间,还真有“鬼”这东西,它是一种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材料这样记载:鬼,属鸟纲,形目鸱科。拉丁学名为Aegolius funereu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西北以及西部的甘肃、新疆等省区。
这东西本不奇特,不过它能生在西北靠近西安这地方,就让人觉得有些特别了。看来这种鬼鸟是不大会生在南方即使是稍靠北些的中原地带的,它似乎有一种昭示,既是在晦暗状态中,与平凹先生有同样的趣味和神韵,更妙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两者似乎存在一个没有缝隙的和谐,“我的秃顶不同于空前,也不同于绝后,是中间秃,秃到如一块溜冰场了,四周的发就发干发皱,像一圈铁丝网。而同时,胡须又黑又密又硬,一日不剃就面目全非,头成了脸,脸成了头。”(《秃顶》)这种句子不是“鬼才”断然是写不出的。
《古土罐》更是写得让人叫绝,“许多人来这里叫喊我是仓库管理员,更有人抱怨房子阴气太重,说这些土罐都是墓里挖出来的,房子里放这么多怪不得你害病。我是长年害病,是文坛上著名的病人,但我知道我的病与土罐无关,我没这么多土罐时就病了的。至于阴气太重,我却就喜欢阴,早晨能吃饭的是神变的,中午能吃饭的是人变的,晚上能吃饭的是鬼变的,我晚上就能吃饭,多半是鬼变的。”平凹先生简直是刁钻至极也,可爱至极也,率性至极也,非常人也,异人鬼人也。其实只有情动于中才能言形于外,才能有言外之趣。
【贾平凹散文《怀念金铮》】推荐阅读:
贾平凹的书散文07-10
贾平凹散文《溪流》阅读答案11-07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06-13
贾平娃与陈忠实散文10-14
贾平凹作品秃顶05-14
贾平凹《丑石》赏析07-14
读贾平凹《天气》有感06-05
贾平凹《动物安祥》赏阅09-27
贾平凹《落叶》读后感06-18
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