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Borders散文欣赏

2024-11-07

怀念Borders散文欣赏(精选4篇)

怀念Borders散文欣赏 篇1

怀念雪花散文欣赏

新的一年开始了昂首阔步,仿佛眨眼功夫,冬至日就已经溜走半个月了,而我祈盼已久雪花却并没有如期而至,至今踪影难觅,刚刚拜读了奔海的《温情的雪花》后,愈加勾起了对雪花的怀念。

没有了雪花飞舞,感觉一年里就少了个季节。很多年以前,雪地曾是儿时的乐园,那个年代,尽管缺衣少食,一个个精瘦的小身影,总能在雪花满天中找到乐趣。成群结队的小孩在雪地里玩着堆雪人、打雪仗,激情挥扬,尽管冻得小脸红卜卜、小手凉叟叟,直至汗透衣衫,也乐此不疲。那时的江南,雪花是冬天的常客,一点也不稀奇,甚至还可以经常玩身履薄冰的游戏,尽管有些胆颤心惊。而雪花也使年味更浓,一堆柴火、一桌年饭,便成了我们儿时从年头到年尾最大的希冀。

改革开放,让大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城市的马路越来越宽了,绿化越来越美了,楼房也越来越高了,乡间的民居也越来越漂亮了,山上的树木也越来越葱郁了,儿时期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梦想成真了,连以前不敢想象的汽车如今变得满地都是。另一方面,改革的代价也逐渐浮现,人们(应该说是部分人)的价值观扭曲了,环境恶化了,食品不安全了,全球变暖了,这些问题让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浊流,使大家无法真正高兴起来,因为我们被冷漠冲淡了人情,被污气呛噎了呼吸,被雾霾锁住了视野,被汽车挡住了步伐,连洁白的雪花也不愿意光顾俏江南了,即使偶尔光临,也是昙花一现,来去匆匆,这怎么不令人沮丧。

好在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和各级领导的身体力行,使党的关怀逐步深入人心;除蝇打虎后政治生态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风清气正、务实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一大批廉洁勤政的干部脱颖而出;而通过治污减排,加大环保投入,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离碧空蓝天还有些距离,但山青水秀却是已经初步形成,要是再来一点漫天飞舞的雪花,那就成了妆扮江南美景画龙点睛之笔了。

正如奔海在《温情的雪花》中提到的“你仔细地观察,用心地感悟,你是否感受到那飘飞的雪花里又饱含着丝丝的`温情”,“雪花真是一个美丽的天使,她下凡到人间,给万物御寒,并且要把大地打扮得一尘不染,洁白无瑕。”雪花是如此的纯洁美丽、温柔多情,她既能给你北国风光的惊奇,给你雾淞奇观的想象,给你百里冰川的震憾,给你满满的一个童话世界,当然她更可以成就植物的欣欣向荣,造就河流的滔滔不绝,……。所以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里,怎么能缺少雪花呢?

我曾经在新疆的大山里亲历过六月飞雪的奇迹,当时行走在高山上,飞舞的雪花毫无征兆洒落在头顶、衣袖,当时就颠覆了我的视野。江南的美景少了雪花更是不行的,那种残缺的美也不是大家想要的。

那让我们来共同期待吧,趁着现在的低温,也许今晚就有惊喜,但愿银妆素裹的晶莹世界不会只出现在梦里。

怀念Borders散文欣赏 篇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效的结合课文教学目标, 掌握欣赏散文的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美妙的意境, 体会到诗中丰富的情感。概括地说, 欣赏散文有以下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文中的信息 (人、事、物、景、情) 。

2.了解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

3.理清课文思路,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味散文语言。

4.掌握散文特点, 即形散而神不散。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不难发现通过逐步的积累, 散文就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开拓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的思想, 撞击学生的心扉。

在这里, 我们现在略谈几点欣赏散文的具体方法。

一、了解散文特点, 即“形散而神不散”

赏读散文, 要抓住散文的“神”, 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指的是围绕文章中心意思而选取的材料。“神”统帅“形”。在《绝版的周庄》的一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周庄那朴素的色彩———点缀着些许红色绿色的灰色白色;妩媚的景致——清凌的流水, 像钥匙般的小桥, 空灵的窗子;朦胧的感觉———斜斜的晨阳下的半晦半明;周庄的现状;周庄的未来;作家三毛对周庄的依恋;夜间静谧的周庄等等。这些材料看似纷繁芜杂, 但都被笼罩在了“赞美周庄”的这一主题之下, 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更透彻地理解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伟大情怀。

二、掌握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这种诗意是从许许多多方面表现出来的, 例如:意境深远的画面, 浓烈的感情, 神奇的想象, 有个性化的语言等, 同时还要注意散文中的事、物、人、情。任何一篇散文, 都有鉴赏的技巧。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有事、有物、有情、有志:“心里不宁静”是“事”, 月下赏荷有“物”, 对物的描写又蕴含“情与志”。朱自清于白色恐怖中不能安睡, 便到月下独步赏荷, 缘于“黑暗恐怖现实”下“不自由”, 抒发的情感自然是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对荷塘的描写又蕴含了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赞美, 表达出自己不“参加革命和反革命”的“志”。这些表达可谓是“披事入情”, “体物察情”, 就是要使学生能感悟到作者寄寓于物、寄寓于事中的思想感情。

三、赏读散文, 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他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知觉的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整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余秋雨的《废墟》中, 作者从古罗马的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联想到中国的历史、世界的文化。巴金的《灯》中, 作者由眼前的灯、灯光, 联想到古希腊女教士为情人利安德尔点燃的火把, 联想到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 想象出人在灯光指引下的奋进。这些手法的运用, 使文章的内容充实, 主旨表现更深刻。

四、欣赏散文还应该潜心体味散文的形式美

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不同的篇目结构各具特色。如《荷塘月色》一文, 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到荷塘边散步排遣内心的苦闷, 在荷塘边作者得到暂时的“宁静”, 正在这时, 一片蛙声、蝉声又把作者从“陶醉”中唤醒, 回到现实, 朱自清不甘心, 再次回忆“江南采莲”的欢乐情景, 想要千方百计摆脱“不宁静”的心里, 正在努力, 却“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他又不得不回到“不宁静”的现实。通过“不宁静”出家门—到荷塘—回忆江南采莲—回到不宁静的现实。让人体会到作者“剪不断, 理还乱”的苦闷彷徨心情。而巴金的《灯》一文则通过眼前的灯—回忆的灯—联想的灯—“灯光是不会灭的”的思想来构思文章, 一气呵成, 具有深刻的表现力, 让人感悟到作者由苦闷、压抑到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体味散文的语言也是散文欣赏的一大重点, 散文语言是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的。他除了一般文章具备的规范、简明、得体、连贯以及准确生动等特点外, 还要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如《绝版的周庄》一文的语言明丽、清新;《废墟》一文的语言深刻、富有哲理;《杨柳》一文语言平和、淡雅;《灯》一文的语言执着、自信。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在阅读欣赏中无不打动读者的心扉, 激发读者思想共鸣。

综上所述, 散文欣赏是职高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高职学生欣赏散文, 置身散文, 结合生活体验, 用心体悟散文, 就会感受到散文美的意蕴, 美的意境, 还有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应当细心品味。通过散文的学习,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文化, 更提高了学生的内在涵养和整体素质, 有利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

摘要:散文欣赏是职高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作者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有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类 (一说还有说理散文一类) 。这里说的是抒情散文。在中职教材中, 每册教材都要编排1至3单元的散文篇目, 每单元都有“单元导读”, 明确提出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关键词:散文欣赏,方法,经验,点滴

参考文献

[1]管海泉.求同辨异, 比中见长——从散文教学谈培养学生两种思维[J].语文教学之友, 2006, (12) .

[2]王敏.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6) .

用一生来怀念美文欣赏 篇3

我透过窗外,望着外面漆黑黑的夜,你听,下雨了,外面嘀嗒嘀嗒的声音,这个夜,心中无法诠释的伤感,因为我又想你了!多少次都告诫自己,可是就是做不到,是做不到的,做不到不想你!这里你应该知道。

又在寂寞的想念,这种无法被人任取的忧伤,再一次蔓延在多情的指尖,顺着沉重的心情,又情不自禁的敲出了一行行的文字,我知道,文字,始终看得见清晰的痕迹,却怎么也贴不起散落满地的忧伤。

永成,都一个多月过去了,其实,我还找不到一个满足自己的源头,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爱你,爱到卑微,我爱你,爱到心碎,记得你说,你曾对我说:我并非你心动的类型,如是换成他人,我早就狠狠甩一边去了,不会那么自寻苦吃,其实我并非死缠烂打之人,更不是随意住心的人。

打从小到大都没有这样卑微的爱过一个人,也从来没有这么彻夜难眠,最后,我一个人捂住所有疼,反思中,我懂了,也许我一直是幸福的,因为上天安排我遇到了你,真的很爱很爱你,只是你没有懂得那颗炙热的心,即使再温暖而还是那么的痛彻心扉。

我知道,一直都在遗憾中,日夜盼望能有一天,我站在你的面前,拥抱着你,轻轻地说句我爱你,我不远万水千山奔赴与你相会,只为听到那句;“我一直都很想你”,可这注定是我的梦,在岁月深处,从此没有了归宿,最后也无法隐藏心疼。

亲爱的永成,我傻傻的以为记住了,是可以遗忘的,其实;我错了,缘分来来去去中,不管有多少遇见,还是依旧会分开的,记住的永远都无法在脑海中轻易的删除,情动中,是一份爱,我铭记了一份真爱的.记忆,在彼年时光中,真的无法遗忘。

永成你知道吗?突然间,我深深的相信了这句话;大概是这样的,有些人,一直都想相见,曾在梦里,无数次只为一次倾心的相见,可以穿越万千繁华,穷山恶水,不管多么的艰难险阻,也还是要和他见面,有一天真的机会来了,却是很怕见面,找不到任何勇气,只好把所有的全部都留给了怀念。

再见,再也不见,无数次逃离在一个人悲伤的黑夜,就算内心深处藏满的孤独作响成曲,就算寂寞将繁华过往勾勒成画,我还是多么的怕听到这句只能在分离时只说出的再见,我知道,再见无年月,怀念度春秋,是不是世间所有的再见真的再也不见,是不是繁华过往勾勒出的曾经沧海,也会在孤独作响中的寂寞之曲,再也没有了怀念。

就让我继续把美好的梦做到永远,我都清楚的,这早就注定好了的结局,只能让我更加的无奈,终究安排给我这样的缘分,我始终还是摆脱不了,这个可恶的现实,不是我不够勇敢,而是我们真的没法背弃太多,选择不了冥冥中规划好的宿命。

永成即使年华走远到身后,能在遗憾中想起一个曾经如此深爱的你,或许;我们都在记忆中留下最深的印象,让我用一生光年用来怀念,那个最初,世间本是如此,有多少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有多少不爱的人,造出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所有的深情穿不过沧海桑田,所有的多情注定会是一场轮回重复旋转的独角戏,演绎到心碎,直到流干了泪心成了碎片。

有些情深缘浅注定要遗憾,有些遗憾,只能用来一生去怀念,我也发现自己曾真的这样爱过你,甚至爱到至今的心碎,永成在生命中,有一种遗憾谁都有,记忆里,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无法忘记,也许遗憾也是完美的,记住一个人的模样,其实可以不用眼睛,用心记住短暂的年华里,不忘记的人,是因为他在我们的心里,描摹给记忆不可磨灭的印记。

将我们的情缘改写成了“兄妹”的情份,我不得不将爱变得博大,而我,不得不将那份相思改写成一种想念,我庆幸今生有一场最美的遇见:遇见了一位有境界的人,遇见了一我爱的人,

亲爱的永成:我的想念在心里,我的情谊尽在不言中,这份情,你懂......

怀念母亲的美文欣赏:微笑的母亲 篇4

父亲给母亲取了外号“张心慌”。同住一院子的有三家人,父亲两弟兄加堂伯一家,父亲总结了三位勤劳女主人的特点,“张心慌”(母亲张安清)办事急、快;“赖不忙”(伯母赖素清)做事认真、细致;“不慌不忙伍大娘”(堂伯母伍克容)办事沉稳,是农村妇女干部。很经典和准确地描述了三位女主人的性格,我们三家人相处和睦,其乐融融。父亲是弟,母亲对两位嫂子特别尊重,各家大事小事,母亲不分里外,忙于张罗,深受大家喜爱。

母亲热情大方,家境虽差,来客人时总是热情招待,进屋必生火煮饭,无论别人吃过饭没,都要煮醪糟鸡蛋两个招待,倾其家有待客,这个性格遗传给我很多,叫“穷大方”。

母亲是大地主出生,一九四八年与时任保长的父亲结婚,当时风光无限,十里八乡都来道贺,连吃三天三夜流水席,热闹非凡,婚礼正餐中午摆了一百三十多桌,在旧时小县城家誉户晓。国家风雨飘摇,国民党垮台如山倒,一年之后解放了,父亲打为现行反革命坐牢,工作组动员母亲与父亲划清界限,母亲死活相随、不离不弃。父亲十年出狱后有了我姐和我,生我那年,父已43岁,母已36岁,中年得子全家欢天喜地,加之伯父五个女儿,我是家族唯一传宗接代的男丁,姐姐七个,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我幸福地生活在一家人的关爱中。

母亲是大家闺秀,据说璧山南街很大一片是张家的,外公好喝酒,每天必醉,醉了由门客抬回。母亲嫁入苏家,家道中落,为生计,卖了祖产和陪嫁的红木花满围床,那个床很古典,一间屋子只能摆一间床,满屋雕花,动物各俱神态,尽显尊贵典雅,这也是我酷爱红木家具的渊源。母亲进入新社会,吃了不少苦,插秧打谷,养猪种菜从头学起,很快也成为劳动能手。母亲善良有爱心,她结婚后不久,外公也去世了,家里留下两位老人,母亲的婆婆和祖婆,母亲带着两位老人一起出嫁,养老送终,左邻右舍无不赞赏。

母亲爱我,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母亲为保障我的健康,让我吃奶到五岁多,奶汁是最好的食品,现在想起瘦弱的母亲,泪水总控制不住。母亲饱一顿饿一顿,还要干体力活,时常胃疼,严重时痛得在地上打滚,我虽心如刀割又奈何家里四壁如洗,身无长物。父亲扯了些草药,想了些偏方,这样母亲坚持了下来。那个年代没有几家日子好过,到处是衣衫破旧的人。当时老师教我们唱歌,记不起名字,说台湾小朋友饥寒交迫,吃的是野菜汤,我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想想自己,很同情水深火热的台湾小朋友,后来才知道,别人活得尚好。

记事后母亲常背着我劳动,煮饭洗衣,家里只有婆婆一个老人,婆婆虽八十多岁,但在家很权威,儿女们谁也不敢顶撞,有一次六十几岁的伯父说了句重话,婆婆用拐杖打伯父,伯父只得陪笑脸认错。母亲对婆婆很孝顺,好吃好喝的只有我和婆婆吃,其它姐妹只能看着吞口水,婆婆有小病小痛,母亲总是伺候左右,或者去村上请赤脚医生。婆婆老了衣裤弄脏了,母亲马上去洗洗涮涮,坚持晚上为生病的婆婆擦脸洗脚。伯母生病瘫痪了,也是母亲定时洗澡翻身,几年不间断,母亲不知疲倦,乐于助人,还总是面带微笑,开开心心。

儿子出生时母亲已68岁,母亲想孙盼孙多年,终于如愿,喜上眉梢的父亲母亲强烈要求尽快带回老家见孙儿一面,母亲晕车晕船,无法出远门,儿子三个月带回老家璧山,远乡近邻都到家热闹,儿子熟睡中,母亲在儿子床边转了几圈,儿子还没醒,母亲等不及了,把儿子弄醒了,抱出去显摆,怕我们不高兴,连连说儿子自己醒的,我看在眼里,理解母亲的心思。母亲想亲儿子,还特意当着我们去漱口,她怕城里人讲究,边亲孙子胖胖小脸,边说“我漱了口的,干净”。其实母亲一直很讲究,外出时衣服干净整洁。母亲理解我们养儿育女的难处,还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一千六百元钱硬塞给我,在那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她总操心孙儿的吃穿,她一针一线为儿子薛霁准备了1至16岁的衣裤,冬天一套夏天一套,儿子穿得不多,也不喜欢这样式,母亲走后,这些衣服保存至今,每当看到这些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棉衣棉裤,我都要躲着人哭一场,也常用这些过时的衣裤教育儿子。

母亲也是有文化的人,毛笔小楷很有章法,父亲辅导我们读书时,母亲陪在身边,一脸虔诚看看我们,也看看父亲,有时候也讲一讲父亲在解放前骄傲的往事,说那时父亲骑着马,背着枪,威风八面,教育我们要向父亲学习,能说会道有知识,才能有发展。

十七岁我就离开家乡参军,母亲最爱看军事7频道,看到部队集合整队,总说有一个人是我。母亲满了七十,过了金婚,走得匆忙,没有留下一句话,我只能靠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回忆,去感受母亲的无私大爱,毎次回乡,都会去父母的坟头,汇报一下工作和思想,寄托我的思念。

母亲永远地走了,她善良和宽容的微笑,一直铭记在我心里。

上一篇:高考指南:,带着“未来”去高考下一篇:公文写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