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24-10-18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共6篇)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1

2011-2015年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自治区体育局的相关规划,结合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在巩固我市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二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我市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我市群众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打造“两个一流”首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培养群众健身习惯,提高我市群众的体育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显著增强。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具有首府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1.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发展到占全市总人口的45%以上。

2.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级以上标准的人数不断增多;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二)营造建设环境,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快规划和兴建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设施,努力实现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3.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融资,保证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经济实用型公益性体育设施明显增加。努力实现市有体育公园,县(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街道)有体育文化广场,社区、行政村有标准小型体育设施。全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力争达到0.2平方米以上。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教育等有关部门合作,加快学校及单位所属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三)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5.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设规范的体育活动站(点),健全和完善我市的全民健身网络。全市90%的城市街道和社区,8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普遍建有文体活动站(点)或体育俱乐部。

6.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和动态管理,实施“体教结合工程”,建设以田径、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四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等项目为重点的10所国家级、10所自治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争取创建4-5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7.开创社区体育新局面,开展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工作;加大职工体育的工作力度,探索职工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完善和发展各类体育协会。

8.加强对老年人、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使不同人群的健身活动协调发展。

9.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努力使全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1倍以上。

(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提高体育服务水平。

10.提升群众健身消费的理念,发展大众化的体育健身场所,培育体育健身市场,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11.积极引导和鼓励开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产品和多样化的健身服务,使社会家庭拥有体育健身器材的数量明显增加。

(五)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2.全民健身工作由政府统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群众体育事业管理体制。

13.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规范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和宣传工作。

14、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完成体质测试的人数达到万人以上,为实施科学健身指导提供依据。

15.加强宣传,普遍增强群众体育意识,在各旗县区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不断推广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

1.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地方各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协调作用,增强各组成部门履行职责的公信力。

(二)改革体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3.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改革体育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保证群众体育事业费的增长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增加,保证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加强对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乱用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

(三)保护扩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模,解决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5.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主线,以点带面,在突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同时,不断延伸;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应群众健身需求和特点的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公益性体育场地和设施,改善基层体育设施条件。

6.实施政策倾斜,重点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予以扶持和资助。

7.采取新建、改建、开放、合办等多种途径,为广大群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筹划建设新的体育示范亮点工程。

8.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建设,做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农村体育先进乡镇”的建设、命名和资助工作。

9.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办法》,切实解决城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四)发挥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提高基层体育组织和骨干队伍的服务能力。

10.扶持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等基层体育社团的发展,改善基层体育社团的工作条件,在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有组织章程,有专人负责,有办公地点,有活动经费,常年有特色活动的体育社会团体。鼓励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11.制定基层社团的服务标准,坚持开展评比活动,推动基层各类体育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构建以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形成纵横互联,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

12.与工商、园林等部门合作,利用体育设施,依托广场、公园等,建立不同类型的健身活动站(点)或晨(晚)练点等;与文化、教育等部门合作,利用文化馆(站)、学校体育设施等共建文化体育活动站(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与卫生部门合作,建立居民体质测定点或健身指导站,开展体质测定和组织专家进行健康咨询活动。

13.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组织能力、指导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成份结构,提高等级质量。每年对在基层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表彰。在营利性健身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

14.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与教育部门联合,定期表彰为农村体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师。

(五)积极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群众体育创“品牌”健身活动,让体育走进小康生活。

15.积极开展“五个百万人群”和“两个关爱人群”的全民健身周活动。坚持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使各项健身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要坚持大型与小型结合,以小型为主;集中与分散结合,以分散为主;临时性与经常性结合,以经常性为主的原则;坚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多样化;体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民族性、传统性、趣味性和健身性。

16.努力创建体育“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环境,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和节假日体育等活动形式,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17.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信息网络。向群众提供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方法。提供方便群众查询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内容等信息。

18.重视青少年和儿童体育。“百万青少年”健身活动要从娃娃抓起,延伸到幼儿体育。指导研究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特点,促进青少年健康素质的提高。

19.关心老年人体育工作。发展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扩大老年人的体育人口,到2015年,城乡基层老年体协达到9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

20.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组织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健身活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21.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奥运体育项目。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和体育休闲项目。

22.积极参加和举办群众性综合运动会,积极探索大型群体活动规律,发挥其综合效益,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

(六)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建设、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23.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行为。

24.发挥我市的各级体育院校的作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应用研究和开发推广健身新项目;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分析研究,制定适合我市的“小康体育”指标体系。

25.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全民健身相关法规制度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工作考核评价

(一)《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既是群众体育“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也是市人民政府对全市人民的承诺。

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树立强烈的目标责任意识和基层服务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完成《纲要》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二)结合本计划,制定《呼和浩特市体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

加强组织领导,以此促进行政效能建设,完善行政责任体系,使工作业绩与奖惩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全面提高政府体育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2

1. 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优势

1.1 组织健全,领导重视。

各高校为了加强体育工作领导,都相应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团委、学生会、工会、体育部、离退休处及校长办公室、宣传部、计财处等有关单位组成。各部门、各单位都有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

1.2 体育人才优势。

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基本上为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学历较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教授、副教授。其他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在体育方面也都有一技之长。干部、职工都有开展群体活动的习惯,他们喜欢参加群体活动。

1.3 场地器材优势。

高校基本上能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配置所需要的场地、器材,保证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高校一般都配备田径场、篮球馆、排球场、足球场、体操场、乒乓球场。有条件的学校还修建了游泳池和体育馆。这些体育场馆设施为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下了基础。

1.4 时间优势。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须有时间保证。根据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学校每天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各部门、各单位都经常组织运动竞赛和群体活动。双休日使学生和教职工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1.5 体育意识增强。

全民健身、增强体魄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随着物

体育锻炼,从思想上转过弯来,为子女从小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

2.4完善详备的考核制度是保证。

自有考试制度以来,我国一直把文化成绩作为录用人才的唯一标准,社会上和学生家长也普遍认同这个规律。所以,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只要把体育成绩计入中考、高考总分,或者把体育作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依据,就一定能引起全社会和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体育学科基础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改善,有利于激励和调动体育教师发奋工作的潜能,有利于学校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考试制度的制订一定要完善详备,考试过程中要坚决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不把体育锻炼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视为生活的必需,体会到不进行体育健身,生活没朝气,工作没劲头,生命没活力,健身没保证。现在高校大部分教职工已深刻认识到体育健身的必要性,锻炼身体已变成自觉行为。

2. 在高校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1 以青年学生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学校要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认真贯彻《体育法》,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终生体育的教育,使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要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积极参加健身运动,把健身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三个面向”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全民健身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2.2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开展。

近年来,高校体育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使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要打破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教学,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解决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以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培养大学生终身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2.3 搞好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抓好运动队的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办高水平运动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对于促进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活跃学校课余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等方面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根据国家教委体育场馆配备目录规定:按在校生平均250人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所高校应具备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5000人以下一个标准田径场,以及其他设施如网球场、乒乓球场、体育场、足球场等。完善体育设施和充足的体育经费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证。

现在高校的体育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因近几年招生人数不断增强,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全民健身的需要,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场馆、场地配备目录差距甚远。现在大部分院校还没有游泳池和体育馆,严重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对此校领导要从校情出发,采取积极措施,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

杜绝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谁带头破坏考核制度就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行政处分,以确保体育考试制度的正常有序进行。

3.结论与思考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有真正能够在思想上对未来接班人的身体素质高度重视起来,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学校的各项正常体育工作,各方面密切配合,全员参与,才能真正实施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

刍议体育与人的现代化

葛国政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摘要:国家的现代化,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重视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化的人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的重大课题。体育在塑造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有着其它社会生活、文化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文章就此对体育与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体育人现代化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英克尔斯和大卫·史密斯在他们合著的《走向现代化》(Becoming Modern)里有两段发人深思的论述:“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经验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个移植的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足以使它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他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英克尔斯的这两段论述是在对六个发展中国家进行长期调查后研究得出的。同时,他还说:“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今天读来,这一结论仍未过时。国家的现代化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曾出现过如上所说的尴尬的事实,并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体育是人的生活乃至现代化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探讨体育与人的现代化有着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人的现代化内涵

人的现代化,是指人应具备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并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素质主要指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

运动打下良好基础。

2.5 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是开展全民健身的基础。

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工会负责教工的群体活动;团委、学生会、体育部负责学生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离退休处负责离退休老同志的体育活动;体育部教师和各院、系学生会相互配合,在各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体与竞赛活动。教职工要在工会和离退休处有关领导的领导下,开展适合职工的各种经常性、小型多样,娱乐性的群体活动。也可根据各院校的特点,在教职工和学生中成立体育俱乐部和各种体育协会,有组织、有目的地制定每年活动计划: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节假日由有关部门组织小型多样比赛,如:跳绳、武术、门球、棋类等

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状况。身体素质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状况、健康状况及体能等多项素质。人的三大素质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构成人的素质基本内容,其中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则是人的素质的主要标志。

根据英克尔斯进行的测试表明:教育是促成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在“受教育较少”的人中,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平均为13%,而在“受教育较多”的人中则占49%。可见教育对人的现代性具有直接影响。他还认为:如果对人的现代性定量,那么多一年教育现代性就增加一分。同时他还指出:教育并不是培养现代人的唯一途径,社会环境、特别是现代生产活动对于培养现代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既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体育的发展表明:体育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并日趋走向成熟,是以提高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为前提的。

2.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现代体育所具备的多功能属性早已经被世人所认同,它能够满足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但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促进人的现代化,其主要的表现如下:

2.1提高现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开展各项有益的体育活动,能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智慧,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更加珍惜生命和善待生命。同时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力的活动。在提倡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精神前提下,参与者经过团结协作、奋勇进取,培养了集体主义、全局为怀和与人为善的优良品德。体育运动的项目繁多,应有尽有,且特点各异、趣味盎然,它们往往能锻炼人们的意志、毅力和情操,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和改善欲,以及对社会文化的适应力和鉴别力。

2.2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解放生产力为主要标志,而劳动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劳动者必须身心健康、体力强盛、精力充沛。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人体机能变化,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同时可以改善人体机能、娱乐身心、调节心理、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能够加快社会主义

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

3. 结语

高效的体育工作要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契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使高校体育工作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接轨;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提高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6.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3

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的会议纪要》,总结了“十一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部署了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科技部、国家民委、农业部、环保部、气象局分别介绍了《科学素质纲要》“十一五”实施情况和“十二五”工作考虑。北京团市委、河北省行唐县、上海市教委、重庆市广电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结合本地、本单位特色和优势进行交流发言。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第一个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上对纲要实施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央书记处在听取中国科协工作汇报后,习近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也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取得的成就。这是各地各部门大联合、大协作、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结果,是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创新发展的结果。在此,向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给予有力支持的各地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默默无闻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邓楠强调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圆满完成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一五”各项任务,全面启动开展“十二五”工作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对推进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要认真筹划部署,积极做好“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开局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延东同志关于“要把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发展目标,把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战略任务,把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时代内涵”的指示要求,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着力提升科学素质的公共服务能力。 “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在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要落实《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情况的督查报告》的有关建议,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科学素质工作机制。

邓楠表示,各地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要求,深刻把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十二五”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好、部署好2011年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工作,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抓出成效。努力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作了题为《围绕主题、关注民生,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报告。她总结回顾了“十一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提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等经验和体会,提出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她指出,在“十二五”时期科学素质工作的开局之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上讲话和国办会议纪要精神,按照《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的要求,及早启动和落实“十二五”时期《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各项安排和部署,切实推动2011年《科学素质纲要》重点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完善工作机制,狠抓任务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4

(2011-2015年)

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 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到2020年的目标,明确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国办发„2011‟29号,结合山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1%(低于全国平均数0.17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0.43个百分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是,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学基础教育与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基础薄弱,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创新型山东,对公众科学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积极适应“转方式、调结构”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部署的新形势,应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适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要求,都迫切需要提升广大公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各项事业,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以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2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着眼于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1.努力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在幼儿园日常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中小学实施修订后的科学课程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使科学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普遍提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选修课,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普遍开设,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农村中学生开展立足于工作和生活的职业指导教育。将安全防范知识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2.广泛开展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促进课外科技活动-4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农村妇女及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应用技术函授大学、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机构、科普学校、科普服务站、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培训阵地作用,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通过各级渔业技术推广站,向渔民广泛开展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实施百万新型女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管理。

2.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青年创业培训行动。因地因时因产业制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劳务输出的需求,精心准备“科技套餐”,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培养,短、平、快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社科普及周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兼任科普员、科技服务热线、科普之冬(春)、“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6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1.强化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科技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和成人教育的教学课程或培训教材;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企事业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健全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脱产学习。

2.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的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继续实施技工教育“十百千”工程、百万职工技能竞赛、“金蓝领”培训等活动。加强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城镇就业训练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等培训机构建设,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

3.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推动技师工作站试点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加强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制造业强省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4.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技术交流、学术研讨、技术创新、科技咨询、金桥工程、厂-82.充分发挥各类学习载体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中的阵地作用。各级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根据科技发展状况和干部培训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发挥山东干部学习网的作用,丰富科学教育学习内容,采取“门户网站+学习的平台”的构架方式,以学分制管理为主线,实现“教、学、管、考”四位一体,力争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学习全覆盖,推动“网上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3.在公开考选、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和题库中,进一步丰富科学素质工作有关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

分工: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社科联参加。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着眼于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民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

1.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文化、卫生、法律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山东科学讲堂”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科普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培育品牌活动。

2.创新社区科普活动载体。探索发挥社区科普工作站、宣传栏、科普员和科普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学工作室、社区心理工作室,积极开展科学生活、社区矫正、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

3.组织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传媒功能,推动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建立街道科协、科普协会和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科普文明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4.搭建社会化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社区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探索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开展“科普社区通”工作,搭建社区科普工作平台。强化社区科普舆论宣传,营造社区科普良好氛围,形成社区科普工作强大合力。发挥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舆论监督。

分工:由省科协、省妇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广电局、省安监局、省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省社科联参加。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着眼于加强教师科

112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重点人群,开发集成一批公共科普资源。加大鼓励支持广大科技人员,以及从事科普编创、科技传播等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策划、制作、出版科普挂图、科普图书等出版物,扶持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体制作一批优秀音像制品和科普动漫作品。举办各种科普作品与产品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通过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科普产品研发专题论坛、科普新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实现科普资源成果共建共享。

3.开发共享科普展教资源和科普活动资源。加强科普展教品内容的整体设计,着力开发原创性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秀科普展教品,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科普展教资源,推动市场化运作,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展教品开发的局面。每年开发集成1-2个品牌活动资源包,提供社会化科普服务。

4.搭建共建共享的科普资源服务平台。加快“山东省科普资源网”建设,构建科普信息内容的集成平台、发布平台和管理平台,畅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渠道。整合全省数字科普资源,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化科普资源网,努力实现全省科普信息资源网站联网、上下互动、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一个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建设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公益性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体,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

分工:由省科协、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广电局、省安监局、省林业局、省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社科联参加。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着眼于推动科技界与传媒界的良性沟通与互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传播质量和效益。

1.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形成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精品科普媒体,打造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科技报刊、科普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突出对科技创新团队、科技精英的宣传和大众科普知识的传播普及,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科普频道和栏目。着力搞好“科普大篷车”节目的签约播出,鼓励支持乡村季风、科技之窗等打造精品科普专栏。

2.发挥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更好地利用“山东数字科技馆”开展网上科普宣传,鼓励新兴媒体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移动科普”的新业态,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游戏软件。提高各类媒体对公众以科学的行为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指导性。

3.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增加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出版机构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加强科技专栏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市场,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分工: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广电局、省安监局、省林业局、省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社科联参加。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着眼于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存量,增加总量,推进科普设施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公众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

1.加大各类科技场馆建设力度。争取五年内完成山东省科技馆新馆的建设,各设区市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有综合性、现代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馆等科普设施。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座以举办展览等科普活动为主要功能、规模适度并能体现当地特色的科技馆等科普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或产业科普场馆,充分发挥现有科普场馆功能。完善山东省数字科技馆建设,实现科普知识树形结构完整、科普内容丰富完善的目标,不断增强数字科普平台的吸引力。

2.开发开放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省级和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实施科普基础设施拓展工程,发展一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地方优势,挖掘行业科普资源,广泛利用整合部门和单位实验室、展教室等形式的科普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科普教育基地。按照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3.加强和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将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推动基层科普设施的建设。结合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和“农民科技书屋”工程、科技大院等重点项目以及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的公共活动场所,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声像资料以及有关展示设备的数量和比例,丰富科普教育内容。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4.开展流动科普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山东省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科普车齐鲁行活动,改善基层科普设施不足的现状。配合中国科协,不断增加科普车配备数量,逐步为全省各县(市、区)配备科普服务车及相关车载产品,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科普服务。拓展工作领域,丰富提升“流动科技馆”的服务能力。

分工:由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林业局、省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社科联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着眼于科普人才队伍整体

718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和实践的同时相应增加科普工作力度。推动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表率。

3.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基本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投入。落实完善捐赠公益性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科学素质建设。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推动科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参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科学素质纲要》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逐步探索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业绩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各地各部门落实《科学素质纲要》情况进行定期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分工: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广电局、省安监局、省林业局、省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社科联参加。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当地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要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社会事业发展考核指标,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总体部署,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科学素质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工作制度。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科学素质纲要》各项重点任务实施工作情况汇报,研究促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有关重大问题。充分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加强与各市的联系,督促工作落实。

(三)加强政策激励。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繁荣科普创作、提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适时评选表彰对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实施项目化管理,宣传科学素质,提高科学素质,建设200处山东省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配套制定加强科普产业扶持的相关政策。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5

实施意见(2008-2010年)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意见(2007-2010-2020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进军现代化,建设新武进”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工作目标

1.主要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行动措施

(1)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加强中小学现

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2.行动措施

(1)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2)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入户、科技

110、“百会千户万家小康带动”工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3)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4)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行动措施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2)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3)在企业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在提高职工技能,提高职工素质方面的作用。

(4)建立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类培训不少于两次。

(3)区委党校、区行政学校等干部培训机构,应将科学素质培训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课程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前沿科技等知识培训内容,并根据科技发展和干部培训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4)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技术普及。举办高层次的论坛、讲座、主题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适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读物,开展科普知识有奖读书竞赛等,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开办科学教育专业的进修培训班,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科普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定。

(4)组织专门人才对我区具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景观进行科普功能开发和挖掘。

(5)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等各类科普信息,建立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不断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科普专栏,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普功能。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2)引进和培养专门科技传播人才,增强大众传播科技的能力。加强新闻工作者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传播意识和水平。

(3)积极培育动漫产业,组织开发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动漫人物形象和科普教育软件,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化。

(4)加强科普出版物市场建设。完善科普类报刊、杂志、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渠道,针对城镇、乡村不同人群的文化差异和

1村、城市社区、学校等提供科普服务。

(5)实施农村或基层电影放映工程,定期放映科普电影。

五、组织实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在政府推动,核心在全民参与。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负责《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武进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对《纲要》实施进行具体指导,研究制定促进《纲要》实施的政策措施,对《纲要》实施进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提出《纲要》实施的政策和措施意见,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事项。

2.沟通协调,形成合力。4个主要行动和4项基础工程的牵头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会同责任单位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参与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络员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工作制度,及时反馈和沟通工作进展情况,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呼和浩特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6

关于印发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豫政办 „2011‟13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9号),为实现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20年的目标,安排“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自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纲要》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3%,较2001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措施的稳步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培训与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仍然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奠基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面向基层、关注民生,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我省全民科学素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新贡献。

(二)目标: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贯彻落实。突出工作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低碳生活、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方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促进基本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工作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联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省情,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兴趣。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学教育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2.措施: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实施科学等课程标准,提高科学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加强数字技能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推广“做中学”的经验和成果,创新科学教育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支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开展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参加科学调查体验。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科学素质网上知识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提高各类科技竞赛的质量。积极鼓励各地和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普及性科技活动,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面向乡村学生、农民工子女组织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过程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宣传教育。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设立科普教育长廊、板报,营造师生自由讨论的文化氛围。开展创建“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活动,宣传推广科技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

———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科技馆

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活动。

———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利用家长学校、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对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育儿观念、方法给予指导,提高其科学育儿水平。鼓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引导其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分工:由省教育厅、团省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卫生厅、广电局、科学院、社科院、农科院、地震局、妇联、科协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相结合,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措施:

———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普通院校、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和创造能力。

———继续开展农业就业人员培训。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鼓励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培养有文化、懂

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万名科技人员进万村、科技入户、科技

110、科普大集、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科教兴村、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活动、“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建立科技工作者“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开展反对封建迷信等科普活动。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等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全国、全省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和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三创一带”(创建先进科普示范县市、创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等创建活动,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先进经验。

———健全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骨干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开展科普工作培训,重点加强对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发挥乡镇科协、村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在农技服务中的作用,发挥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作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

3.分工:由省农业厅、科协牵头,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环保厅、林业厅、卫生厅、广电局、安全监管局、科学院、农科院、地震局、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参加。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措施:

———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培训教材,作为各类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内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组织青年技能训练营,开展全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深入开展妇女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励妇女在工作岗位建功成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建设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职工技能竞赛和同业技术交流,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书屋等,充分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着力加强对务工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分工: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总工会、安全监管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卫生厅、广电局、科学院、农科院、地震局、团省委、省妇联、科协参加。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执政的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2.措施:

———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贯彻落实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及省委实施意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教育培训。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学习。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培训、自主选学和在职自学中,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

———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和题库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启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制定工作。

———依托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和专业教材。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继续办好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主题演讲和科学素质大讲堂等。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场所实地参观学习。

———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宣传其做法、经验。落实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宣发„2003‟27号),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3.分工: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卫生厅、科学院、社科院、地震局、团省委、省妇联、科协参加。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措施: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推广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的经验,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开办社区科普大学(学校)。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开展科学、安全、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面向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发挥其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宣传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和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培养社区实用人才,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形成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的科普活动。

3.分工:由省科协、妇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卫生厅、广电局、安全监管局、科学院、社科院、地震局参加。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根据需要建设新的科学教育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措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高等师范类院校和有关高等院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在职教师培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县及县以下幼儿园、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逐步完善科学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

———完善科技和教育结合、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发挥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的作用,组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讲师团,实施万名科技教师培训工程。———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的质量。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将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

需求,加强各类人群科学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

———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现有科学教育网站扩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容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动员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馆、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教育机构、社区学校等公共机构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3.分工:由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农业厅、科学院、社科院、农科院、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科协参加。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

1.任务:

———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创作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

———集成省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促进科普资源开发、集散和服务的社会化,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2.措施: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挂图、图书、展览、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等科普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推动优秀科普电影、电视节目在基层播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产品,促进我省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调动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的创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促进开展各类科研项目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产生的创新成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选择适宜向公众传播的科技成果,探索建立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推动展览和展品在各类科普场馆、设施、服务机构之间交流。推动科普资源包开发,集成各种科普展览、教育和活动资源,供广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科普活动站等场所和学校、农村、城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共享使用。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建立科普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交流平台。以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优秀科普网站为平台,建立动员激励机制,通过分散存储、集中服务等形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推动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集散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普产业良性发展。推动科普出版、科普旅游、科普展览展品开发制作、科普玩具、科普教育与科普游戏软件、营利性科普网络等科普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并举的体制。

3.分工:由省科协、科技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业厅、卫生厅、林业厅、广电局、安全监管局、科学院、社科院、农科院、总工会、团省委参加。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任务:

———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提升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质量。

2.措施:

———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科技节目并增加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建设科技专栏。省主要新闻媒体确定专人负责科技宣传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发行、使用工作。

———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技宣传报道人员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科技宣传报道编辑记者集中学习培训。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交流互动,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省主要新闻媒体开设科技宣传专栏或专题节目,定期进行科技宣传报道。各地主要新闻媒体参照省媒体做法,开设专题、专栏或专版,加大科技宣传报道力度。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

———支持新兴媒体加大开展科技传播的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3.分工: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广电局、科学院、社科院、农科院、地震局、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科协参加。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省整体布局。

———基本建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2.措施: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积极发展科技馆。努力推动建设省科技馆新馆。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对不具备展教功能或不能充分发挥科普作用的科技馆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动科技馆在全省的合理布局,重点在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创新理念,加强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设计策划,增强科技馆的展示和教育功能,提升各级各类科技馆的重复参观率。加强对科技馆运行的规范管理。

———建设各类特色科技类博物馆。鼓励、推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事业单位和具有重要资源的城市,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类博物馆。充分利用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或企业闲置淘汰的生产设施,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馆。积极推动科技类博物馆在全省合理布局。

———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发展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到2015年,使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4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100个左右,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纳入全省整体布局。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加强青少年科技中心、社区科学工作室的建设,努力推动建设新的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力争每个省辖市、县城都建有1—2个科学工作室。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培训基地、文化宫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导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矿山公园、动植物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依托现有社会设施,推动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建设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到2015年年底,全省6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6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宣传内容每年更新10次以上。加大科普大篷车配发工作力度,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村

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青少年宫利用现有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3.分工:由省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牵头,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卫生厅、科学院、农科院、地震局、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任务:

———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科普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2.措施:

———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学会、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企业实用科普人才。———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

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展教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加快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办好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建设一批科普专门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培养大批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等专门人才。

3.分工:由省科技厅、科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卫生厅、广电局、安全监管局、科学院、社科院、农科院、地震局、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参加。

(十一)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1.任务:建立健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2.措施:

———完善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落实我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专职和兼职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培训、出国进修、国际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适应科普传媒等事业发展的专门人才。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

———建立完善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机制。推动国家、省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在立项时增加相应的科普任务,验收时对科普效果进行评价。推动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作出表率。

———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和良性运转。完善、落实捐赠公益性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各类科普平台的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使用效益。完善、落实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

———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根据国家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基准》,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工作。定期开展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全省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为《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探索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分工:由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卫生厅、广电局、安全监管局、科学院、社科院、农科院、地震局、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科协参加。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省政府负责领导全省《纲要》的实施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发挥工作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

按照《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完善机制、联合协作。省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实施工作进展汇报,研究部署《纲要》实施中的重要工作,审议重要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

———省辖市及县(市、区)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纲要》的实施工作,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为实施《纲要》提供保障。

———加强《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保障条件。

———法规政策。在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规定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三)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1年,推动和指导全省各地制定本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组织制定本实施方案中11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十二五”《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深入实施。2012—2014年,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测评估,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纲要》实施。

上一篇:宣传报道先进个人材料下一篇:少年游,少年游周邦彦,少年游的意思,少年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