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教学课件参考(精选10篇)
瀑布教学课件参考 篇1
黄果树瀑布教学案例与反思参考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只是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呢?在执教了《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后,这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黄果树瀑布》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通过反复斟酌,我觉得学生应该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应放在首位,只有当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美,体会到作者的性情在大自然中受到陶冶,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交换了“思想上的苹果”,也得到了“跳一跳,摘苹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整节课就对学生的眼、耳、口、心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用于辅助师生阅读欣赏这篇美文,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图文并茂,诱发情感
教一篇课文,诱发学生的感情是关键,学生的感情萌发了,对所学课文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受语言文字,阅读欣赏这篇美文。
【教学片断1】
师:自己轻声读一读第二、第三自然段,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展开想像: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透过文字和图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树叶在风中飒飒歌唱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脱缰的野马的嘶叫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瀑布泻落在深潭中发出雄浑磅礴的声音。
……
生:我仿佛看到了仙女的白纱在我眼前飘动。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珍珠屏镶嵌在青山之中。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泻而下的银河。
……
师:同学们的想象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用眼观察书上的插图,用嘴去阅读文字,用心去想象图画和文字的美妙画面。在边看,边读边想的过程中,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带有孩子的个性理解,在交流中,个性与个性的碰撞,给了每个孩子更多的想象的空间。,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精心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从想象归于现实。当学生亲眼看到电脑显示的`黄果树瀑布视频时,他们被黄果树瀑布美震撼了,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哇”的轻声惊叹。此时,任何语言都已失去了意义,学生的感情已被其充分诱发,为他们阅读欣赏课文作了铺垫。
二、口诵心思,有声有色。
读,是一个欣赏过程。学生通过“读”,使静态的文字成为生动鲜活的画面,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积累应用的最终目的。
【教学片断2】
师:伴着喧嚣的瀑布声,我们已经来到瀑布跟前,这儿又有怎样的美景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生:(异口同声)想!
师:(出示“银雨洒金街”的图片)请大家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奇妙的景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奇妙的景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水雾弥漫,人们在这里恍如在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感受到水花在空中随风飘飞,翩翩起舞。
生:我感受到自己仿佛在一个水花飞溅的世界。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不知道你能不能也读得很精彩呢?先别忙着举手,老师想先请几个小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
生:“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这一句既要读出雨雾的轻柔,更要读出雨雾一下子飞起的感觉,要让人感到水花腾空快而有力。
生:“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要读出水花在空中到处飞舞,轻轻飘荡的味道来,所以要读得慢些,轻柔些。
生:“高达数百米”要读出水花的壮观,要读得让人听了觉得水花真得很高。
……
师:相信有了小老师们的这些建议,你一定能读得令人浮想联翩。
指名读。
师生评议。
师: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要是不把它留在脑海中,就太可惜了,你们想不想背这一节啊?
生:想。(学生跃跃欲试)
师:你来背背看,给你加点音乐好不好?
学生借助画面背诵,配乐。
反思:
上述教学片断,依靠学生在意境中的“读”,甚至熟读成诵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之所以能将文字读出其中的韵味来,是因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意境之中,创造出一种最佳的阅读欣赏美文的境界,图片看在眼里,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似乎自己置身于教材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在画面、文字的交汇合融合中,学生他们的注意、记忆、想像、思考、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最佳时期”。他们灵感的火花闪现,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以至于让学生指导学生读书、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学生急于要把这段美文背下来,再加上教师巧用轻快优美的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又一个高潮。学生的读得有声有色。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适时辅助,创设出图文并茂的丰富情境,就能让学生的眼、耳、口、心得到积极愉悦的配合,从而有效地开展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黄果树瀑布》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瀑布教学课件参考 篇2
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大瀑布今昔的不同景象, 了解造成瀑布悲剧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交流感想,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 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 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 请大家静心听老师带来的一段乐曲, 看看你能从中听出什么? (播放悲哀音乐, ) 是的, 在举行葬礼的时候, 我们会播放这样的音乐, 它寄托着我们对逝者的无限哀思以及深切怀念!今天, 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葬礼。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环节, 播放哀乐创设学习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悲伤的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 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习课文, 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题质疑, 明确问题
1. 读了课题, 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谈。)
2.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前的提示语, 说一说我们还可以讨论哪些问题? (生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 引导学生紧扣课题,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寻疑导学, 有的放矢, 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 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读, 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感知整体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本环节教学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识字, 感知课文大意, 自主构建文本表象。
四、研读课文, 探究问题
1. 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景象。
(1) 快速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以前情景的词句。 (生自由画, 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补充: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 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 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 落地撞开万朵莲花, 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 水声震耳欲聋。
(2) 生细读课文, 交流感受。
(板书: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飞流直下、万朵莲花、飘飘洒洒、震耳欲聋。)
(3) 指导朗读。你内心感受怎样?心情 (高兴、骄傲、自豪) 。
(4) 欣赏奇观, 训练说话。
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视频, 请学生用几句话来赞美这人间奇观。
(5) 引读:神奇的迷人风光令我们陶醉, 同学们独特的见解也令老师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走进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齐读) 。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2. 感受大瀑布今日“奄奄一息”的情景。
(1)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现在情景的句子。 (生自由画, 然后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2) 点拨。
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板书: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谈内心感受。心情 (伤心、无奈、绝望) 。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读 (引导学生要读出伤心、无奈、绝望) , 相机点评, 范读引领。
师:是啊, 塞特凯达斯瀑布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 昨天还在亲切地与我们讲着故事, 与我们在夜幕下数着星星, 可突然, 他闭上了眼睛, 渐渐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他的音容笑貌吧! (生齐读。) 而今, 还是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震耳欲聋吗? (不是。) 那留在我们眼前的是——— (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 追问原因, 唤起环保意识。
(1) 同学们, 曾经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如今已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目睹如今的大瀑布, 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惆怅满怀, 失望而去。而几年前, 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 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 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之中, 感受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 流连忘返。这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 真让世人惋惜、痛心啊!
(2) 引导质疑:短短几年之间, 是什么原因使大瀑布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生交流。 (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沙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滥伐。)
指导读:是啊, 正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 导致了大瀑布的枯竭, 也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 扼杀了大瀑布的雄奇。读着人们这些愚昧的行为, 我们的心是沉痛的、难过的、悲哀的, 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自由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描写大瀑布曾经和现在景象的句子,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 使其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五、熟读课文, 延伸问题
1. 创设情境, 激情练笔。
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消息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人们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的行动中去, 所以引发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同学们, 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不仅亲自举行了葬礼, 而且还饱含深情地发表了演讲, 那么他会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记录下巴西总统的心声。
2. 明确目的, 唤醒意识。
你们知道总统亲自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什么吗? (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 联系实际, 内化情感。
(1) 同学们, 菲格雷特总统在演讲最后说:“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 现实中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仍在不停地上演。这些愚昧的行为, 这些不良的做法, 在我们身边存在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举例说明。
(2) 同学们, 望着瀑布从悬崖上滴落下来的泪水, 目睹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生态灾难, 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深沉的叹息、痛苦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失, 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惩罚, 痛在我们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的心里啊!令人欣慰的是, 环境破坏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关注。 (播放环保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 既要走进课文, 用心地去“会文”, 也要学会从文本中跳出来,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完整, 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六、总结升华, 落实问题
同学们, 从现在起我们也从身边小事做起, 都来为地球妈妈做一件实事, 老师坚信只要我们人人都对地球妈妈献出一点爱, 我们人类的母亲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的家园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 将你收集到的环保资料有选择性地剪下来, 做成剪报。
(2) 和学习小伙伴们合做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
(3) 开展“对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实践活动, 写一份调查报告。
《紫藤萝瀑布》教学思路 篇3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积累、习惯养成的教育,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深刻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学习状物抒情及以小见大,一线贯穿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讨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构思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关注生活,自我砥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
2.把握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主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情境体验,导入文本
2.美读体验,品味文本
3.美点体验,感悟文本
4.拓展体验,升华文本
5.命题体验,反思文本
学生活动
1.欣赏课件,自由交流感受
2.美读课文,体会文本主旨
3.定点探究,感受文本美点
4.现买现卖,模仿文本抒怀
5.自拟试题,提高解读能力
一、情境体验,导入文本
1.引导学生欣赏电影片段,并感受画面变幻所体现的气息:枯藤老树昏鸦的秋景——呼号的北风,纷飞的雪花,一个茫茫天地中蹒跚远去的 背影——残雪消融,流水淙淙,小草萌芽,百鸟和鸣,百花盛开的画面。最后画面特写并定格:“紫藤萝瀑布”。
2.组织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联想或引起的思考。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是激趣;二是创设阅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三是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的习惯。)
二、美读体验,品味文本
1.锦囊集贝
(1)布置学生听读并拿出材料积累簿,在预习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充实佳词、妙句、美文(段)的锦囊库藏。
(2)教师贮满深情地范读全文——语调深沉,语速稍缓,配以舒缓的轻音乐。
(这个环节教师特别要注意语调语速的处理,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长久以来被生死、疾病问题所困扰的压抑,一方面又充分表现出作者在经过情感冬天之后观照世界的冷静、思考生活的深沉,同时还能透现出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处世的冷静、从容。)
2.集贝共赏
(1)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将两至三名学生锦囊中收集的关于本课的相关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共赏。
(2)引导学生对囊中所集之贝作简要点评。
(通过展示,既展示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通过同学之间互相点评,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阅读材料的审美价值;同时,通过学生反复咀嚼相关语言材料,也加深了对语言材料的印象。)
3.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本。要求,先辨别一下下面提供的两种读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A.语调,高昂;语速,轻快;配乐,轻快活泼类
B.语调,深沉;语速,稍缓;配乐,舒缓抒情类
(2)链接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的网页。进行生生、师生互动,探讨合适的读法,并自由进行比较朗读,感受最合适文本主旨的朗读方法。
(“知人论世”是深度解读文本的原则,正确把握题旨的关键。作者年逾半百,历经十年浩劫,饱经生活沧桑,久病的弟弟撒手西去,自己大病一场刚刚痊愈。独特的个人际遇,特定的时代背景,铸就了作品的特定内涵。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突破难点,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4.融入文本
(1)细读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走出心灵困境的呢?给你什么启发?
(2)教师设置一个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你有过不幸或痛苦的经历吗?你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
(3)学生交流,谈谈个人是如何摆脱困境的,从中有了哪些感悟?
(4)再读文本,细致品味作者借物释怀的写法。明确本文思路:由色而形而味而神。
(文本的理解必须以读者的生活为基础,毫无生活底蕴的人,是无法展开深度阅读的。深度解读文本,应当是“情与情的对接”,正确把握旨趣必须是“心与心的撞击”,当读者带着有过深刻生活体验的类似于作者的情感、经历或思考走进文本时,就易于与作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一个文中有我,我在文中的奇特境界,此时解读的文本也最能贴近作者的本旨,所以要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的情、作者的感。)
三、美点体验,感悟文本
1.设置思考题:请同学们就文章的立意、构思(结构)、写法或语言特色,也可就自己感受颇深的一个词语、句子或段落,选择其中一点,作深入探究。提示:既可探究阅读中出现的感兴趣的问题,也可把自己对某个有价值问题的独特感悟作进一步的完善。
2.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
(1)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就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作独立探究,或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独立赏析。
(2)学生也可以合作学习:若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3.教师利用间隙参与小组讨论或旁听。
(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得,一篇课文可供探究的信息很多,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把握文章最具特色的一两个关键问题,作深入探究,就可以做到学有所得了。一课集中精力突破一点,这一点如同一枝出墙的红杏,形象鲜明,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探究的问题可由浅入深,由简单而复杂,由部分而整体,由微观而宏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探究习惯。)
4.学生交流,品味作者紧扣赏花——惜花——思花的脉络,调动多种修辞手法,由整体而局部再细部地展开形象和谐的描写的文章结构法,领会本文突出表现了生命的永恒,自我砥砺的主题。
5.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文本重点进行讨论:品味本文精彩的个性化的景物描写及写景目的。
(俗话说,一花一木一世界,字字句句总关情。体会作者由具体而抽象,由感性而理性的构思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借景抒情的体会。)
四、拓展体验,升华文本
1.情境设置:韩冰,一个身患绝症的女性,她以个人的精神魅力,温暖了整个扬州城的冬天。请你模仿本文中你体会最深的一两点写法,送几句话给韩冰姐姐。(链接相关韩冰的资料图片)
2.师生交流,重点是体会本文的主要特征,如借物释怀,状物抒情,或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韩冰的赞美。
(语文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她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能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舞台上发挥作用。我们当努力营造“语文化的生活,生活化的语文”的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本题设置的宗旨。)
五、命题体验,反思文本
(在轻松抒情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显示紫藤萝瀑布的特写镜头。画外音: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布置下列作业)
1.按个人对中考的理解,就本文内容拟出一份一刻钟的测试题。
2.要求:
(1)题量,控制在一刻钟以内;
(2)做好参考答案。
3.课后学生相互测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揣摩中考题型,探究中考命题目的,也就是关注文本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其实也是让学生知道阅读怎样才能把握文本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附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情境体验,导入文本
美读体验,品味文本
美点体验,感悟文本
拓展体验,升华文本
命题体验,反思文本
《瀑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瀑布》教学反思 篇5
首先,我来讲讲我的预设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在备课时,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引导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才转化为他们的行为,所以我决定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刚才,在课上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就问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带着他们各自的感受来读课文。他们的情感经历着从震撼到痛心,再到气愤,到最后的欣慰。这一波三折的情感体验,既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又激发了他们的环保责任意识。
二 、体现略课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二类课文,宜粗不宜细,该略则略。文章有11个自然段,我只重点处理了四个自然段。对这几段的教学,我着重引导读。尤其是对瀑布昔日、现在描写的段落,我让学生反复涟读,配乐读,个别读,集体读,创设情境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真正体现了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
以上是我的预设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
其次,我来说说我自认为比较成功有特色的地方,那就是读。尤其是分别读了瀑布的壮美和枯竭的两段后,我又再次回放画面、音乐,再加上我富于情感的语言引读,学生在前后对比的朗读中,形成了震撼与痛心的强烈情感落差,从而触发了他们内心痛恨人类破坏行为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此处的读挺成功。
《瀑布》教学反思 篇6
本单元中《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两课的教学我自认为上得比较细致到位,而本文的难度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于是决定不妨让学生多读、多想,老师少说,我想我先要找好符合初一学生认知规律的突破口,于是我决定从他们比较熟悉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入手,这不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吗?正好还可以温故知新,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以致用!
记得去年丰际萍老师来我校视导评课时,提出教师一定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教师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在整堂课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比如今天在课堂上周子煜提到的通感,便是活学活用,因为我头一天刚给学生们讲了这一不常见的修辞手法。那一刻,我感到很欣慰,为了学生这丁点的进步。我用《在山的那边》中的原句修辞,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紫藤萝瀑布》中的修辞,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前勾后连。另外我进行了文本拓展,设计了两个仿写训练,教给他们答题的方法,我先做示范,然后让他们模仿学习。因为学生们仍需对付考试!为了突出我们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我课堂最后设计一个练笔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必须用上今天课堂上学到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通过梅花、竹子、松树等图片的战士,很好得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他们等着跃跃欲试站起来口头作文,但很遗憾,下课时间到了。
虽然课上得不是很流畅,但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不时变换教学方法,我将与我的学生走得更加和谐坚定!
王瑞华老师给我的课做了点评,在这里我只讲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作为散文,让学生读得偏少。第二、小组合作的利用还没发挥到极致。课堂缺少小组之间的碰撞,没有真正完全地动起来。第三、个别环节(比如检查字词预习最好放在前面刚开始上课)安排不是很科学。
张国忠局长也实在地点评了这堂课,我也只说说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第一:课堂用威灵顿将军的故事导入不错,但没岔开去,完全可以随着学生的感悟,拓开去谈“万物都可以给人启迪”,建议进一步把握教育机智,及时的进行点拨。第二、课堂上学生的。在课堂上老师一定不能说“给大家几分钟,完成──”第三、合理科学地用好工具书。第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老师在教室的巡回务必转到四个角。第五、因材施教,鉴于孩子不同的个性,允许学生保持沉默。第六、语文课堂一定是打开的。
瀑布教学课件参考 篇7
关键词:敏捷开发,开发模式,瀑布模型,软件工程
1、引言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 高年级学生一般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这一课程。但是根据笔者近五、六年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总结发现, 《软件工程》这一课程在实习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笔者曾经对学过本课程的毕业班学生做过一个非正式的调查访问。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少部分同学在他们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等过程中能主动、自然地应用软件工程中的相应规范, 并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但绝大部分同学实习结束后, 回校毕业答辩时的也都认为"软件工程的理论对于他们的以后的工作有指导性作用"。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了近年来在我国软件行业非常热门, 且较容易上手的敏捷开发, 作为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完善, 非常之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与传统开发方法的一一对比来剖析该方法。
2、传统方法学
在现阶段的《软件工程》教学中, 有相当大的篇幅都是用来介绍传统方法学。而传统方法学的特点是比较抽象的, 这个特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能力和数学归纳能力。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招生人数扩大, 学生素质相对来说下降。加上学生对软件工程认识不够, 认为软件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用处不大。传统方法学, 瀑布模型是其最典型的代表。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 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 这也是瀑布开发名称的由来。从本质来讲, 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 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 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其主要特点是:与一般系统工程一致, 易于使用, 不要求特别的技术与工具也能较好地进行软件开发;其缺点是:难于很好地表达和描述用户的需求。
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下图所示:
3、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软件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以其灵活性, 易操作性得到软件行业的广泛关注。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组开发方法的统称, 主要包括极限编程、Scrum、精益开发和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DS-DM) 、特征驱动开发 (FDD) 等。它的基本原则有迭代式开发、增量交付、互动式开发、持续集成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敏捷开发具有开发精确、高质量、高速度、高投资回报、高效率等优点, 因此敏捷开发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程序员的青睐。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 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 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 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 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 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 并分别完成, 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路线图如下:
3.1 Test-Driven Development, 测试驱动开发。
3.2 Continuous Integration, 持续集成。
3.3 Refactoring, 重构。
3.4 Pair-Programming, 结对编程。
3.5 Stand up, 站立会议。
3.6 Frequent Releases, 小版本发布。
3.7 Minimal Documentation, 较少的文档。
3.8 Collaborative Focus, 以合作为中心, 表现为代码共享。
3.9 Customer Engagement, 现场客户。
3.1 0 Automated Testing, 自动化测试。
3.1 1 Adaptive Planning, 可调整计划。
4、方法学比较
敏捷开发强调改进, 它善于吸收其他方法的优点, 它不是凭空而来的新事物。
4.1 分工:
传统方法学阶段划分分明, 一般来说每个阶段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即分析员做分析, 测试员做测试。如果在分组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 采用传统方法学, 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的不高, 完成前部分的学生, 不会去关注其后续部分, 不利于学习。但是敏捷开发强调简单设计, 团队每个成员都从接触客户到分析设计, 到编码, 全部承担。
4.2 传统方法要求用户需求明确, 只有在正确的需求下才能得到正确的下一步结果。
但是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的需求往往是变化的。原因有时是顾客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或者顾客和开发者理解上的差异。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开发过程需求还会不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而瀑布开发模型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虽然针对瀑布模型的这一不足, 涌现了许多开发模型, 比如螺旋模型和统一过程开发模型。尽管与瀑布模型相比, 这两种模型有了很大改进, 但它们应用起来仍然无法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敏捷拥抱变化, 允许变化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敏捷开发中, 变化与增加新功能是没有矛盾的。
4.3 传统方法是文档驱动的, 每一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文档, 是无法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
在教学中, 对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而言, 撰写文档是枯燥的, 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敏捷开发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 它是以测试驱动开发的。所以它对文档的要求较低, 这对学生而言, 比较容易保持兴趣。敏捷开发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 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 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面, 一个人依照Story,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 另一个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提出来进行讨论, 直到达成共识。
4.4 传统方法开发软件的过程, 往往是顾客与开发团队的利益博弈的过程,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顾客的参与度不高。
这也往往会是导致最终开发软件与顾客理想软件有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在敏捷开发中, 要求顾客和开发团队一起开发。在敏捷开发中, 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的代码属于哪些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的代码然后修改它, 如果有人看到某些代码不爽的话, 那他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 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部分代码。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系统的代码, 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 也没有风险。
4.5 传统方法中集成是在后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 这时候的集成往往问题众多, 要进行调试的话, 难度很大。一般来说, 人在这个过程中, 容易产生疲劳感。敏捷开发中, 软件集成很频繁, 每一次集成的改变也很少, 即使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而且敏捷开发往往是自动化测试的。
4.6 传统方法往往要到最后才能得到可执行的产品, 而敏捷开发很早就可以的到可执行的产品。
当然敏捷开发和面向对象方法也有一定的联系。迭代也是敏捷开发的推动力, 同样迭代和无缝性是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两大特性。掌握迭代, 敏捷的大部分事情往往就迎刃而解了。不论长度, 所有的迭代都有相同的模式, 这也是敏捷开发规律的一部分。在迭代的每次过程中, 我们都要重复做分析、设计、编码等过程, 这个过程和小瀑布又有点类似。
通过上面比较我们看到, 敏捷开发和传统方法相比做了不少改进, 但是它并不是全新的一种方法学, 它是一种综合了各种方法学优点的方法学。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对比其他方法学来学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计中, 由于在这个时间较紧张,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采用敏捷开发的话, 即可节省时间,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性, 我们在结对的时候, 可以以好带差, 所以说敏捷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完全可以在用实践来体验它的优越性。
5、一些问题
敏捷开发不是万能的, 敏捷开发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 它允许我们对它进行改进。在敏捷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可能感觉不到, 但是的确存在。
5.1顾客和开发团队作为两个不同的组织,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工作习惯都是有差异的, 而敏捷开发要求顾客和开发团队一起合作。如何在开发中消除或减少这种差异。
5.2对传统团队中的项目经理来说, 如何从原来的管理模式中转换过来, 这也是个挑战。
5.3由于敏捷开发没有建模、工具及框架, 有部分人就认为敏捷开发不需要这些, 这是一个误区。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启动项目, 如何建模, 如何将功能特性加入产品。
5.4敏捷基层化和敏捷神圣化。等等以及其他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如何转变。
6、结论
虽然说敏捷开发是一种新方法, 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 他是一综合了多种传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整理出来的一套开发组织方法。因此敏捷开发是一个新的思路, 它不一定是所有软件开发的终极选择。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我们遵循敏捷开发最基本的务实精神, 用变化的而不是死板的观点来思考, 我们相信问题肯定可以解决。在理解这种新方法的过程中, 了解其他方法的优缺点, 然后适应变化而做出改进。最后, 笔者的建议:鼓励深入并持续去认识敏捷, 了解它背后的思想基础, 并且尝试不同的实践去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海藩, 软件工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5-16
瀑布教学课件参考 篇8
师: 如果说庐山瀑布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令人惊叹的话,那黄果树瀑布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美好的印象呢?(结合课题板书句式:黄果树瀑布真__________!)
生: 默读课文后回答: 黄果树瀑布真壮观!(美丽、宽、气势非凡、雄伟……)
【点评】 请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读了课文后,对黄果树瀑布的整体印象,这其实是一个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的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就是在一次次理解、概括和表达中逐渐走向深邃的。
师: 黄果树瀑布是如此壮观雄伟、气势非凡,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生: 美!
师: 板书“美”,并完成句式:“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
师:它到底美在哪儿呢?请大家轻声地读读课文,用你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仔细地找一找,用你敏锐的心灵触角尽情地感受一番。
(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生1: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生2: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3: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生4: 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点评】“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这一说话训练意在请学生用文中精彩的语句来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美的理解,是一种选择性的复述训练。
师: 看来,黄果树瀑布确实给大家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其实作者就是从“声音、形态”(板书)两个方面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美。
二、 走进黄果树瀑布,读出方法,品出韵味
师: 同学们,一篇文章要写得好、写得美,得讲究方法。平时你写作文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呢?
生1: 我会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让我的文章更加生动。
生2: 我会用上名人名言、歇后语等,显得我很有水平。
生3: 巴甫洛夫告诉我们,要“观察,观察,再观察”。所以我一般会先仔细地观察,搜集素材。
师: 作者笔下的黄果树瀑布是如此栩栩如生,他也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你发现了吗?请大家默读课文,就这一问题思考思考。
生1: 我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把瀑布比成宽幅白练,使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跳出了黄果树瀑布的样子,很形象。
生2: 我也发现了比喻,作者先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微风拂过树梢般轻柔,再把它比作潮水涌上岸滩的喧嚣汹涌,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渐近渐响的“哗哗”声。
师: 发现得好,体会得妙。作者对瀑布声音的比喻可不止这一处,你发现了吗?
生1: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2: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师: 为什么同样的瀑布声,作者会作出不同的比喻呢?
生1: 我觉得是瀑布的声音发生了变化。
生2: 我认为是作者听瀑布的位置变化了,所以听到的声音也变化了。
师: 是啊,比喻要用得准确、巧妙,才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教师就要善于在他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使之提升自己的见解。将三个比喻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思考,学生就体会到比喻的精当之妙了。
师: 作者还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呢?
生1: 我发现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从中我知道了瀑布的声音非常之响。
生2: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宽。
生3: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我觉得其中的“飘、拂、涌、盖”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写出了声音的渐近渐响,尤其是“飘”字给我的感觉十分舒服、美妙。
……
师: 同学们交流得都很好,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来看看这是什么方法?(师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既没有对瀑布声音的描写,也没有形态的描写,它又是如何表达瀑布之美的呢?
(学生思考不出,教师加以点拨)
师: 徐霞客何许人也?
生: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师: 他在遥望瀑布时,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 他仿佛听到“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2: 他仿佛听到“如雷声轰鸣”般的哗哗声。
生3: 他仿佛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师: 这样一位伟大的侠客,他见过的美景千千万万,可是在黄果树瀑布前,他凝神——(生接读)谛听,他完全——(生接读)沉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方法就叫“衬托”。
【点评】 在学生讲不出时,教师要给予提示,要促进更多的学生思考、进步。
师: 如果说好词佳句是散落在文中闪亮的珍珠的话,那么写作的顺序就是将这些珍珠串成精美项链的丝线,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生: 课文是按照“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离开潭边”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师: 作者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段的阅读有这么一条要求,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板块的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这一方面的训练。
三、 走出黄果树瀑布,谈出印象,写出感受
师: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杰作”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黄果树瀑布的录像。
(学生观看黄果树瀑布的MTV)
师: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那位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你想对黄果树瀑布、自己、后人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思考后写话)
生1: 我想对自己说:徐霞客啊徐霞客,想你游历了祖国无数名山大川,欣赏了无数人间仙境,可今儿还是头一回见到如此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瀑布呢!真是不虚此行啊!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黄果树瀑布这一人间美景。
生2: 我想对黄果树瀑布说:你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真是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啊!
生3: 我想对后人说,我的后代子孙们啊,你们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千万不要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再次重演!
【点评】 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去品去思,才会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有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只有经常揣摩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阅读课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让思维、想象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9
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读中感悟
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在课前我让孩子进行了预习,并强调学生在课前必须多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善用、巧用了比喻、拟人、比较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内的时间毕竟有限,加上本课长句子又多,文章又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果课前学生不花时间读的话,在课堂教学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很难或者会较慢掌握文章内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多读,读通读顺是很有必要的。课前预习到位,基础好的学生会通过文字进行感悟,通过文字在脑海中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动画,事实也证明我这样做,对课堂教学非常有效。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我建议他上网查找黄果树瀑布的相关视频,听听瀑布响声,欣赏瀑布雄伟壮观的图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时,通过一些教学辅助手段,注重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在教学第一课时时,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所见、所思、所感的句子进行阅读,并思考这些句子在写作上的修辞手法。第二课时继续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课教学的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个别读……朗读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多的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诗意语文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而语文本身就具有诗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诗歌导入,既能充实学生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大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采用诗歌导入。整首诗充满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这样很快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青少年的活力,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的诗意很浓,如课文中第四自然段写“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一幕时,文章中的“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是很值得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的话题,这段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教学时,他们想象“银雨洒金街”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黄果树瀑布上空细雨朦胧,阳光透过水珠,像我小时候吹出的肥皂泡泡,五彩缤纷生;小镇上空水花朵朵,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撑着小花伞,穿着小马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追赶蝴蝶,多美的画面啊;黄果树小镇上空长期被雨水滋润,我想那里的花开得特别鲜艳,那里的树长得特别茂盛……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将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进行了比较,让学生很自然就想起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学时,我在结尾处朗诵了叶圣陶先生的《黄果树瀑布》,激情洋溢的学生学着写下了不少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如:黄果树瀑布,你真美呀!你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你一直勇往直前的流着白银似的水,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真伟大啊!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闻几来回。喧嚣的水声,白练似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生:瀑布如白银,一泻落千丈。只为忧愁人,一解千古恨。这些诗句虽然充满稚气,但却毫不掩饰青少年的活力,向往、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三、游客身份
对于一名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到目前为止去见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机会相当微小,有的甚至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镇。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便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充当游客角色,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用导游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幽默、激情的语言引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此次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旅游,感到上课就玩一样。让孩子进入情境,不但学得开心,课文内容掌握得也扎实牢固。如教生字时,我说我们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在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猜导游小姐此刻的心情,我班的学生说道:导游小姐在想,大自然太美好了,留在黄果树瀑布小镇上算了;导游精神焕发,应该把不开心的事都给忘了吧?这一自然段中“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这句话本身比较难理解,但通过让学生猜测导游小姐的心理活动这个游戏,让学生很快掌握这句话蕴涵的深意。学生能猜出导游小姐的心思,其实就是孩子们自己的心理反应,接着学生的话,我做了个小结:各位游客太聪明了,对啊,与大自然面对面,贵在用心。唯其如此,才能享受大自然,忘却个人的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烦恼和忧愁,像大自然一样,全身上下充满神奇的力量。因此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段话的蕴含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便对学生说:此次旅游路途遥远,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可以按什么游览线路进行?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课本中找出作者描写游踪先后的句子,因此我很自然地就引出写作方法“移步换景”,说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的描述。教第二课时,我又对学生说:各位游客请回头看看,寻找一下我们的足迹,看看我们去过了哪些地方?这一步看似重复,其实不然,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写游记散文可以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在游记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篇10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
课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人们还没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撼;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了壶口的构造;第四部分(8-10自然段)写作者从黄河及壶口得到的真传,并被它陶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个人特色补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
3.学习1-7自然段,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
第二课时 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是“部编本”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在该单元的导语中这样提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并揣摩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梁衡的这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营造了壮丽开阔之境。在文本语言形式上,作者采用长短句、叠词、动词等语言形式的穿插使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合理编排,极尽造势之能事,使语言显出大气、磅礴、汹涌之姿,从而表现出壶口瀑布的奔腾之势。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这样的议论: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对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基于对单元要求和文本特质的分析,针对《壶口瀑布》这一篇散文,将“作者是如何营造出大气磅礴的语言气势”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媒体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理解本文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
2.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教学媒体
ppt、希沃同频投影
三、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紧扣 开课前“闲”聊:“我们去哪儿”
导入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去这两个地方远游,你想去哪儿?为什么? 过渡引导语:无论你倾心于马尔代夫沙滩碧浪的细腻浪漫,还是偏爱于泰山日出的雄浑壮阔,这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壶口瀑布》,去感受那里的独特风景。
环节一:讨论壶口瀑布“水”的特点
问题设计:默读文章2-4段:结合具体的词句、细节,说说壶口瀑布“水”的特点。活动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重点品读第三段文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第一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将意思相近的动词罗列在一起。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学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第二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长短句相间使用,而不选择排比。朗读设计:男生齐读改后文字,女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再比:理解梁衡为何要为使用这么多叠词。
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一生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品读结束之后的朗读设计:请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感受水的特点。之后再齐读,并指导。
追问:壶口瀑布的水除了“猛”的特点之后,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柔和的一面。
以上环节设计意图及原因
和我们一般所采用的比较阅读不一样的是,本课对于第三段文字的比较从动词、长短句、叠词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的相对聚焦”,在《壶口瀑布》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表现方式有很多,分布在文章各个角落,为了让学生能够聚焦在一个内容上,在设计时,通过删、改、换的方式集中在这一句上用力,理解梁衡在这篇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这样,在内容非常聚焦的情况之下,将语言读通透读深刻。另外,从学情的角度上而言,这一段对河水描写的文字也是文章中非常典型的一段,学生立刻就能找到,但是读不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综上,鉴于学情和“教学内容聚焦”两个层面,我重点品读本文这一处语言,做到以点带面。
环节二:理解“我”的沉思
过渡语:无论是壶口瀑布水的凶猛还是柔和,都在情感上给予我们震撼,而作家梁衡却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出示原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关于这一点,在梁衡吧上也有读者提出了这一问题:
引导语:下面,就发挥小组的力量,帮助梁衡来解答读者的这一疑惑。
教师下发研讨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收集学生讨论的结果,通过同屏投影把学生讨论的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小组展示。
(以上两图是小组讨论之后的成果,魏老师通过同屏技术把它们直接展示在大屏幕上)
以上环节设计意图及原因
在上一环节理解壶口瀑布水刚柔并济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层次,从“我突然陷入了深思”入手,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深思”其实在看了壶口瀑布边的石头被水冲击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之后的感受:这分明是一场“水与石的搏击”。前文中的句子例如: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是为“怒”;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是为“哀、怨、愁”……
在小组讨论展示时,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从对河水的人称,第5段的“她”与前面的“它们”可见一斑;引导学生理解“水”会产生这些多情感正是“水与石的搏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怨、愁”;引导学生体会“水与石搏击”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这和人与磨难作斗争一样!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角度合理联想,引导学生再往深层次的角度思考,这里“水与石的搏击”,不正是中华民族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磨难与不幸吗!由此,课堂从“水”进入,延伸拓展到“人”,最后落在“中华民族”。综上,这一环节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水在壶口表现出来的的刚柔并济其实也是人在“像壶口这样的磨难”中表现出来的刚柔并济,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艰难险阻进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一环节的课堂交给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开放式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补充、质疑,以此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另外,这里在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时,采用同屏技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的时间,因为和传统的展台或者小黑板相比,这一技术更加方便快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将学生当堂的习得在全班面前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体悟情感
过渡语:诚如同学们所言,黄河水正是在和山石的搏斗中,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也正是也与山石的搏斗中,铸就了伟大的性格,她不宽厚但绝不软弱。我们齐读第6段第一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其实赞颂黄河的作品有很多,我们来齐读《黄河颂》中的片段,在此感受黄河的蓬勃气势和她的伟大坚强。全班配乐齐读。
红旗颂来自西湖语文00:0008:40
伴随着高亢的音乐,在大声齐读“想你一样伟大坚强”、“伟大坚强”中结束整节课。
结束语: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一部读不完的的史诗,壶口就是这部长诗的惊叹号!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之魂,壶口就是黄河之魂!完成板书,结束整节课。
编后语
散文是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文体,杭州市优质课选择它来赛课也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老师们的思考。在魏老师的这一堂《壶口瀑布》中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其一为散文的语言品读和朗读该怎么设计,其二为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之下,语文课堂如何与教育技术相融合。
欢迎您在下面留言和我们探讨 这里是西湖语文人的汇聚堂 更是天下语文人的大讲堂
让我们且行且修炼,一路修行教语文!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壶口瀑布图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1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活动方式 教学意图
教 师 学 生
导入 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 罗丹(法)
面对雄厚、开阔的壶口瀑布,作者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壶口瀑布》。叙述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介绍 梁 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作品:
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只求新去处》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讲述 听
记录 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初步感 知
1、图片欣赏;
2、初读课文: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明确: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
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3、请学生阅读描写壶口瀑布的语段语句。
(指名学生阅读)
4、齐读第三、四段课文。收集资料
设计问题 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
小结 优美的散文应该反复阅读,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初略的感受一下文章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宏伟气势。
作业
布置
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
2、思考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次 雨季 雄伟壮观、危险
第二次 枯水季节 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第 2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活动方式 教学意图
教 师 学 生
导入
1、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2、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上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对文章进行细细品味,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笔一起去领略一下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提问 回答 温故知新
品味课文第2段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请大家把描写的语句圈画出来,再和同桌核对。(观察几个学困生是否在圈划,后有否核对。)讨论明确:
涛声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雾气 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听到;
看到;(板书)
2、面对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进一步的感受:可怕、惊慌、要逃离。(用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什么?)危险。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4、请男同学们把第2段朗读一遍,尽可能读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设计问题
点评概括 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初次在壶口看到的黄河的特点
品读第3、4、5段
1、作者第2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集体讨论、交流,明确: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因为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可见,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3、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①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感情
②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像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设计问题,点评学生的回答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合作探究 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壶口瀑布 熊德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壶口瀑布特点的。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壶口瀑布特点的。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预设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并写自读笔记。
布置自读
教师活动预设 布置课前自读要求:朗读课文,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写瀑布或黄河的诗句,赏析写景词句,提出问题,写自读笔记。
1.播放壶口瀑布视频,创设情境。
2.布置学生散读课文,用一两个词简要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壶口瀑布的特点。3.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进行朗读和品味。4.组织学生朗读、品味、交流。
1.组织学生在以上交流品味和课前自读提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3.提示学生就学习本文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看法。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自读习惯,锻炼自读能力。
1.观看壶口瀑布视频,并简要描述。2.朗读课文,并用一两个词概括文中的描写的壶口瀑布的特点。
自读交流 3.找出能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
4.朗读、品味、交流所找的句子。
1.在以上交流品味和课前自读提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3.针对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看法。1.小结本课。
自读小结 课外拓展
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将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朗读、感悟与品味语句的能力。
提问答疑
深思质疑有助于在阅读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1.提示学生小结本课。
2.按要求写一段文字。2.仔细观察课文中
壶口瀑布的图片或课前播放的视频,写一段文字。
将读和写结合起来。17.壶口瀑布
1.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 前精神的赞美。
2.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之间的联系。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 , 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 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 , 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二、作者简介
梁衡 , 当代作家 , 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 现任《人民日报》副 总编辑。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 ,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人杰鬼雄》等。有《晋祠》 《壶口瀑布》 《夏》 《武侯祠 , 一千 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三、文本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 , 为国务院 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 , 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 , 当流经壶口时 , 宽约 500米左右的河 水突然收束一槽 , 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 40米 , 落差 30多米 , 瀑布涛声轰鸣 , 水雾升空 , 惊 天动地 , 气吞山河 , 为黄河第一大瀑布 , 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四、整体感知
观赏图片 , 初读课文 , 初步感受壶口瀑布。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 , 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 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 , 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 当地人叫 “ 龙槽 ” ,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 , 这 便是 “ 壶口 ”。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 , 由高而低 , 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 面冲下 , 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五、课文精读
1.朗读课文第 2自然段 , 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 , 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 , 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 , 人们只能俯视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品读第2、3、4自然段 , 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 , 完成下列表格。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的不同之处
讨论明确:写脚下的石头。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一、复习提示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 , 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 , 让 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 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二、巩固理解
继续品读第3、4、5自然段。
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 , 他看到了与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 排涌来的河水时 , 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 的确有那种凝重 , 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 , 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 “ 一卷飞毯 ”“ 一卷钢板 ” , 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 “ 凝重 ”“ 猛烈 ”。突出了水势变 化之大 , 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 , 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 , 他想到了什么? 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 , 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 , 可以称之为 —— 刚柔并济。
3.“我突然陷入沉思” , 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 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 , 指代的是哪些具体描写? 喜:“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 , 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 ,平平的 , 大大的 ,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 空抖落。不 , 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 的确有那种凝重 , 那种猛烈。”
哀:“ 或被夹在石间 , 哀哀打旋。”
怨:“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 , 乘隙而进的 , 折返迂回的 ”。愁:“ 或钻石觅缝 , 汩汩如泉 , 或淌过石板 , 潺潺成溪。” 4.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 , 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 , 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 感相似。作者将思辨融入山水之中 , 通过描写黄河 , 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研读第 6自然段
1.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黄河博大宽厚 ,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 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 勇往直前。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 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 表现 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 , 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 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之情。
2.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 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 这伟大 ” 指黄河伟大的性格 , 即:博大宽厚 ,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 遇强则 抗;死地必生 , 勇往直前。
3.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黄河的伟大性格是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 , 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博大宽厚 ,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 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 勇往直前。” 作者赞 美黄河 , 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建国后 “ 两弹一星 ” 建设祖国;众 志成城抗震救灾等。
4.总结全文 , 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 地 , 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 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
第二部分(第 2~5自然):作者介绍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所见到的胜景。第三部分(第 6自然段):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 , 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
四、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 以联想。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 , 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 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 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文辞优美 , 意境雄浑。
作者在描写壶口的水时 , 运用了多种修辞 , 创设出雄浑意境。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 其势如千军万马 , 互相挤着、撞着 , 推推搡搡 , 前呼后拥 , 撞向石壁 ,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 ,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 ,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 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 使人震撼。又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 , 或 钻石觅缝 , 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 , 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 , 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 亮晶晶的 如丝如缕 , „„” , 这里运用排比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 , 其中“钻” “觅” “淌” “夹”等动 词的运用十分贴切 , 使文章灵动多姿。
六、板书设计
⎩⎪⎪⎪⎪⎪⎨⎪⎪⎪⎪⎪⎧⎭⎪⎪⎪⎪⎪⎬⎪⎪⎪⎪⎪⎫ 雨季 ⎩⎪⎨⎪⎧⎭⎪⎬⎪⎫声:震耳欲聋 势:一股劲冲进去 景: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惊心动魄 枯水季 节水 ⎩⎪⎪⎪⎨⎪⎪⎪⎧⎩⎪⎪⎨⎪⎪⎧⎭
⎪⎪⎬⎪⎪⎫ 声: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势:千军万马、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挤着撞着 凝重猛烈 景:深不可测、碎成点雾平平大大、飞毯抖落 雄伟 壮阔 刚柔 并济 石: ⎭
⎪⎬⎪⎫窟窟窍窍 蜂窝杂陈 反衬:水奋力抗争 百折 不挠 勇往 直前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 , 有了如下心得: 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 , 不应该喧宾夺主。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 , 在读懂关键语句 , 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 , 再激发学生 的感受 , 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
【瀑布教学课件参考】推荐阅读:
课文《瀑布》教学设计10-16
紫藤萝瀑布教学教案11-11
壶口瀑布400字作文参考07-20
看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06-06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10-24
《望庐山瀑布》名师教学设计06-05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和反思07-13
《望庐山瀑布》教学课程实录09-10
的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11-11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方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