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

2024-08-09

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精选6篇)

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 篇1

慈溪XXXX店2014年自查报告

我单位慈溪XXXX店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经营国内畅销书刊,经营地点在慈溪青少年宫北路XXX号。

我单位销售的书刊主要是根据大众的需求、最新发布的咨询为依据,进行出版物的销售。

我单位在书刊的销售工作中,严格遵守《出版物管理规定》、《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了规范的进货渠道,不销售各种非法出版物,包括侵犯他人著作权和专有出版权的出版物,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印、发行的刊物,以及一切暴力、黄色、淫秽等出版物。

同时我单位还根据新闻出版单位的规定,制定了内部的严格管理流程,实行自我约束、依法经营,诚信于社会。我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社会效益,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自律。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继续努力维护并提升行业形象,力争做好维护、净化文化市场的好标兵。支持党和国家的一切法规法纪,反对黄赌毒并及时举报,安定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尽一份公民的义务。

我单位在2014年的经营活动中,销售统计数据如下:出版物零售批发品种:10种,库存数量120本,销售数量25本,销售收入100元,利润25元,我单位在2014年没有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没有被处罚的不良记录。

慈溪XXXX店

2015年4月10日

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 篇2

■本年度报告只限暖通中央空调产业所覆盖的中央空调器产品, 包括离心机、螺杆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冷媒变流量机组、水/地源热泵机组、模块机组、单元式机组、末端设备、热泵热水器等, 不包括家用空调、低温制冷、通风设备等产品;

■本年度报告所指的2010年度为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时间跨度, 部分品牌的销售统计与本报告划定的年度不同, 因而可能导致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统计数据有所出入, 敬请谅解;

■本年度报告大区市场的划分为:华东大区 (江苏、上海、浙江、安徽) 、华南大区 (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 、华北大区 (北京、山东、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华中大区 (湖北、湖南、河南) 、西南大区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西北大区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东北大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

■在本年度报告中, 我们根据厂商反馈意见, 对以往年度报告中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调整, 因此个别图表并不能直接和以往图表进行对比;

■本报告仅为本刊调研数据, 是在工厂总部、工厂各地办事处、代理商、工程商、全国各区域市场主要设计院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 在部分区域以及对部分厂商的销售结果的统计可能有所偏差, 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本报告为本刊独立调研结果, 整个调研过程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本报告仅作为暖通中央空调行业的内部参考资料, 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因此任何企业及个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场报告所进行的市场宣传行为, 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本刊无关;

■本报告作为行业内部交流资料, 若有需求欢迎来电来函联系;

■近年来, 本刊接到多起相关机构肆意剽窃本报告制作成收费报告对外销售的投诉。对于上述行为, 本刊保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报告承蒙众多厂家、分公司、设计院和代理商、工程商的大力配合,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节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站在2011年全新的门槛, 沐浴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我们目送“十一五”走进历史的灿烂记忆里, 张开双臂迎接“十二五”意气风发地走来!2010年, 这个“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有伴随行业发展的喜悦, 又有在征途中遭遇困难的艰辛。无论如何, 我们这一代中央空调人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

回望2010年的一路征程, 倾听中央空调行业前行的铿锵足音, 我们心头涌动着特别的情感:2010年, 行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市场需求增加促使行业规模扩大, 技术创新带来产品更新, 辛勤劳作最后都化为收获的喜悦, 拼搏终于获得成功的回报, 曾经的直面应对与勇于承担也凝结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启示。这一年, 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是发展最好、增长最快、行业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10年, 是业内各个品牌展示风采的一年。传统中央空调品牌江森自控约克、特灵、开利、麦克维尔、顿汉布什等发挥技术优势, 在不断提升传统技术优势的同时, 逐步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向楼宇自动化控制的整体方案解决商过渡, 这种趋势在2010年体现得更加明显;大金、日立、东芝、三菱重工、欧威尔、WFI等品牌以各自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 不断地“攻城掠地”, 扩大市场规模;美的、格力、远大、盾安、清华同方、冰轮、冰山、海尔、奥克斯、志高、格兰仕等国产品牌, 在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消费特点进行产品创新, 加上具有熟悉国内政策与市场的优势, 做到了与国内经济同步高速增长, 目前在中央空调领域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国内外经济形势为国内中央空调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来说, 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稳步回升已是大势所趋。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政策, 必然导致资金的流动性进一步宽松。欧盟区域内, 虽然2010年发生了主权国家的债务问题, 但在欧盟强大的经济支持下迅速得到了化解。新兴市场如印度、俄罗斯、巴西, 加上新进入“金砖体系”的南非, 经济都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全球经济逐步好转对于中央空调出口将有重大的意义。国内经济增长更是十分明显, 2011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央行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加息, 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适度宽松, 说明政府保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各个区域的振兴计划陆续出台, 特别是关注民生、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 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经济环境大背景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作为整体产业链下游的中央空调产业。特别是2010年, 在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背景下, 中央空调市场的走势与国家政策的脉络息息相关, 政策导向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结市场, 我们必须首先从宏观层面去把握, 不仅要总结政策对过往市场走势的影响, 还要看到政策对将来市场走势的决定性作用。

一、受宏观政策调整影响非常明显

中央空调市场兴衰受政策推动明显, 这一点在2010年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把2010年的国内市场繁荣归结为“政策市”, 这种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十分贴切的。从2010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走势看, 中央空调市场的顺利发展主要是得到政策的推动, 但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政策推动受益的一面, 也要看到宏观政策调整变化带来的制约。国内整体经济积极向好是主流, 推动了中央空调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从长远看, 只要我国经济处于良性发展时期, 中央空调产业就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2010年以来, 国家政策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货币政策逐步稳健回归常态, 这对中央空调产业产生了影响。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政府在刺激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投放了大量的资金, 对我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 我国GDP同比2009年增长了10.3%, 在全球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但资金过度投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 人们普遍感受到物价大幅上涨, 造成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加大 (图1) 。

政策的变化在于, 2010年上半年是以预防通胀为主, 而下半年特别是从10月份以后转变为抑制通货膨胀。当然, 国内的通货膨胀除了受国内经济增长拉动、季节、人为炒作因素以外, 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美国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至今还在谷底徘徊, 为了刺激经济快速恢复, 美联储在2010年下半年再度出台了7 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 导致了全球货币资本流动性泛滥, 特别是热钱大量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外来热钱推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热钱推升型的通货膨胀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预防、治理热钱成为2010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防通胀还是抑制通货膨胀,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资金投放的控制, 以限制资金流动性泛滥。2010年央行在上半年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 又分别在下半年的11月16日、11月29日、12月20日3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各50个基点, 收缩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以控制物价走高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图2) 。不仅如此, 央行还在2010年下半年采取了加息政策, 分别于10月20日与12月26日2次加息25个基点。这次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首次加息, 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大, 但明确地表明了央行对待通货膨胀的决心, 其震慑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图3) 。

货币政策从上半年的“积极”调整为“适度”, 再到下半年回归常态, 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与效果却是天壤之别。一方面, 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 资金的流通性充沛, 促使项目增多, 给中央空调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增长。2010年中央空调市场能够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与通货膨胀加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 通货膨胀加剧必然导致政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 调控的手段就是减少资金供应量, 这使得资金的流动性大大减缓。

中央空调是一个对资金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 市场上一旦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就会降低甲方、用户对中央空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影响, 政策调整使得消费者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存有疑虑, 必然会反映在消费需求上, 减少需求、降低消费是预期降低的必然反应。可以说, 2010年的中央空调产业就是在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前行的。

对于2011年的政策取向, 应该说已经比较明确。那就是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如何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向好势头, 这对于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时, 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再次加以重申, 并进一步指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可见, “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作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是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需要。中央空调在这种政策取向下, 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将是大概率的事件, 这主要基于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就意味着政府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大量的资金投放, 项目增多就会惠及到中央空调产业。因此, 我们对2011年的中央空调产业依然抱有很高的期待。

我们应该看到, 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 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同时,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 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我们在积极看好2011年的同时, 也要对市场的复杂性有所警惕, 否则一旦市场有所变化, 就会显得惊慌失措, 没有了应对策略。

二、增长受惠于政府诸多刺激计划

相对于2009年而言, 2010年的中央空调产业度过了一段舒心惬意的时光。在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际, 国内虽然已经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整体刺激计划是针对国家整体经济而言, 多数为基础建设项目。中央空调产业作为相对下游的产业, 必须要等到基建项目基本完成后, 才能延伸受惠于项目的需求。

因而, 从时间概念上来说, 中央空调产业受惠于政府这轮经济刺激政策相对比较晚。重大项目、基础建设以及相带动的配套产业, 如建材、运输、生活消费等都是第一轮受惠产业, 而像装修装潢、中央空调等产业则是稍后的下一轮受惠产业。

从地域概念上来说, 政府在这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出台很多区域性的振兴规划, 比如天津的滨海新区、海南旅游岛、皖江经济开发区、新疆区域、重庆两江开发区等。这些区域性的规划不断推出, 首先带动了各区域的基础建设项目增多, 最终都会惠及到中央空调产业。尤其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区域与边疆区域的振兴规划, 为中央空调拓展了更大的新兴市场空间。

从产品机型来看, 这次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全方位的, 不仅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工程, 还包括以住宅地产为代表的民生建设项目, 因此, 中央空调产业受惠到的产品系列比较齐全。重点工程诸如核电、交通、电力、航天等项目需求的产品多是离心机、螺杆机、吸收式中央空调等大型设备;别墅、住宅、写字楼等民生建设项目需求的多是模块机、多联机、风管机等小型设备。全方位的带动是这次经济刺激初期的一个基本特征。

机会对每一个企业与品牌都是平等的, 不同产品定位的企业与品牌都会从中得到机会, 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实施切合实际的策略, 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抓住机会。从现实情况看, 在传统大机型上, 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顿汉布什、冰轮、远大、双良等都表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中小机型上, 大金、美的、格力、日立、东芝、三菱重工、三菱电机、志高、奥克斯等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些新崛起的品牌诸如欧威尔、欧科、格兰仕等表现出超常的发展态势, 有可能成为行业“黑马”。当然, 也有一些企业与品牌由于自身的原因, 不仅没有抓住发展的机遇, 还陷入调整之中。当今市场就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当其他品牌抓住机遇谋取发展之际, 哪个品牌停滞不前就意味着倒退, 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次超常发展的机会, 很可能这次超常发展的机会就决定了企业今后的生死存亡。

总体而言, 在经济不断回升的国内市场, 中央空调产业遇到了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 整体行业显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分析, 2010年同比增长幅度较大, 预计在20%~30%之间, 个别品牌的增长超过80%, 甚至达到100%以上, 属于特殊发展时期的超常规增长。

三、房地产市场走势复杂影响颇深

房地产对中央空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政策变化上, 按理应该放在宏观政策里阐述, 但是2010年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对中央空调的影响实在太大, 特别是2011年房地产政策的走势, 将对今后中央空调的某些产品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有必要单独进行分析判断。

2010年房地产是政府调控最为激烈的领域。自2009年政府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实施刺激国内经济的政策以来, 国内房地产市场就成为游资炒作的重点对象, 房价过快上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也成为政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力图强力打压对房价的炒作, 从而解决因房价过快上涨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2010年1月1日, 政府就出台二手房契税政策, 以抑制对房地产的过度炒作;在二手房契税刚出台不到10天, 政府于2010年1月10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被行业称为“新国五条”, 主要内容为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 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等5项内容, 在此通知中, 国务院明确了2套房房贷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2010年3月11日, 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十九条”, 内容主要为“严格控制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 90 m2以下住宅用地须占7成”;温总理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 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 出台了被业内解读为“新国四条”的政策措施, 提出2套房首付至少为5成;4月17日, 被业内解读为“新国十条”出台, 主要内容为“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在通知中首次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同一天, 北京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出台了贯彻落实的细则, 其中“同一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首次被提出, 这对各地购房需求起到了抑制作用;5月5日, 住建部出台“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过加强廉租住房来平抑房价过快上涨;5月19日, 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发文, 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问题, 从税务源头开始遏制对土地的需求;5月底, 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简称“意见”) , 《意见》的核心就是, 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 逐步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这是被认为在上半年出拳最重的抑制房地产投机的政策;6月4日, 住建部、央行、银监会联合公布《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2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 为规范2套房认定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标准, 以确定能够抑制对2套房的炒作。

下半年, 调控政策依然没有任何松动。7月8日, 财政部、国土部等5部委出台新政, 打击囤地炒地, 明确规定拿地首付不得低于50%, 从土地源头遏制炒地炒房;8月2日, 国土部将涉及1 457宗闲置土地的黑名单公布, 其中80%的闲置土地被收回;9月4日, 政府又出台贯彻落实“新国十条”的新调控政策, 把原来“首套首付套型建筑面积90 m2以下不得低于20%”, 调整为“部分户型一律不得低于30%”, 并暂停发放第3套及以上住房贷款;9月27日, 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文, 出重拳加强房地产建设用地管理调控, 闲置土地1年以上严禁再拿地;10月份, 央行发出通知, 要求商业银行定制对3套房的房贷。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并逐步扩大到全国。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 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对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 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11月3日, 住建部等4部委联合发文, 全面叫停第3套房公积金贷款, 第2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调整到50%以上, 拧住了各种贷款的水龙头;11月15日, 住建部出台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与个人购房管理意见, 对境外热钱炒作国内房地产进行了严格限制。

2010年, 上至中央部门下至各地政府, 大大小小的房地产政策层出不穷, 被专家称之为房地产的“政策年”。总的来说, 频繁出台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 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负面作用较大。但是, 在美元走软的全球经济背景下, 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硬资产被人们所看好。因此, 即便在2010年如此密集的政策调控下, 我国消费者的购房需求依然十分旺盛。只要房地产的需求在, 中央空调产业就有市场, 我们看好2011年的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的增长。不过, 作为在经济结构中相对下游的中央空调产业, 政策调整的传导效应相对比较滞后。2011年上半年, 或许政策调整的效应还很难体现在中央空调领域, 但是迟早会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得以体现, 企业可能在2011年下半年才会感受到压力。

四、区域振兴带来的市场热点转移

在2010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有一项国家政策对中央空调市场区域的热点转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从2009年以来不断出台的区域振兴计划。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为了改变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 国家出台了10大产业振兴规划, 范围涉及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目前还有多个区域振兴规划尚在制定之中 (表1) 。

近几年, 国家紧锣密鼓地出台区域振兴规划, 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下滑, 扩大内需, 增加国内经济增长点, 这对恢复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全国各地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 有选择性地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匹配, 对全国资源与发展进行合理配置有着长远的意义。

在区域振兴规划中不难发现, 国家是在把资源向西部、北部与相对欠发达区域倾斜, 而不是简单地着眼某一地方的局部利益。这些规划考虑到国家全盘布局的同时, 充分体现每个地方的特殊需要, 从而避免了所有的区域规划“地方化”和全国规划“一刀切”问题的出现, 体现了各地的独特优势。因此, 对于与基础建设项目密切相关的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区域振兴规划的实施是大大增加了需求, 只是这种需求更多的是在向原先并不发达的中西部转移。这一点我们从2010年公布的相关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 我国包括成 (成都) 、渝 (重庆) 、西 (西安) 的西部金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东部地区。

对于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2010年, 一些品牌在中西部区域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东部沿海区域。因此, 在2011年及今后的市场布局上, 也要考虑到地域转移的变化, 不要把眼光紧盯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 而是要紧跟市场转移的变化, 在布局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区域经济热点转移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机会。

五、节能环保政策促使产业转型

2010年国内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调结构、促内需、保增长。在此经济环境背景下, 中央空调产业也存在一个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问题。金融危机以来, 经济恢复的一个特点就是调整结构,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中央空调产品作为工作、生活环境中耗能的大户, 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上任重而道远。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 具有节能高效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远大中央空调凭借产品优异的节能效果, 成为上海世博会主场馆的唯一供货商。整个世博园区内共分布22座非电中央空调机房, 为上海世博会所有的200多个场馆提供中央空调, 这种区域空调模式大大降低了组织者在空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和管理难度。可见, 只有节能效果优异的产品, 才能够被世界级的项目所选中, 远大中央空调为节能产品的应用树立了一个榜样。

2010年4月份, 在北京举办的第21届中国制冷展上, 主流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节能产品, 外资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引领产品转型, 而国内企业紧跟时代潮流敏锐地抓住转型带来的商机, 显示了中央空调产业依然处于朝阳发展时期。从需求上来说, 政府采购大型工程相对集中在带热回收的风冷冷 (热) 水机组和满液式水冷冷水机组上, 这类产品都具有节能、环保的性能。另外, 政府 (包括地方政府) 对变频产品、水/地源热泵产品都设定了补贴政策, 大大刺激了市场对节能产品的需求。

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中央空调领域, 外资品牌一直占有较强的市场地位。虽说近年来国内品牌崛起之后, 外资品牌的垄断格局已经被打破, 但是外资品牌在技术上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由于传统的大机型———离心机、螺杆机的设计要求高、制造难度大, 外资品牌掌握着核心技术, 一直以来, 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4大品牌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地位。在2010年的大型重点工程中, 这2个机型所占据的份额不少, 这也造就了外资品牌依旧能够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在冷媒变流量机组中, 大金凭借其产品品质与网络布局, 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不过从发展速度上看, 日立、东芝等品牌的上升速度更值得业内关注。2010年, 顿汉布什、克莱门特、WFI等品牌表现不俗, 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广州日立还出现多年来的首次盈利。另外, 三菱重工、欧威尔等凭借品牌与技术的优势, 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伴随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 国内中央空调品牌在近几年一直处于超速发展状态, 不仅在一些机型上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 而且在整体市场份额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突破。美的、格力、海尔、志高、天加等为代表的国内品牌通过产品升级转型, 不但在产品上有所突破, 从以小机型为主向技术含量高的大型机组发展, 而且在产品系列上也已经可以跟外资品牌相抗衡;同时, 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不断蚕食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国产品牌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2010年, 在行业排名前10的品牌中至少有4家国内品牌入围。

在中央空调产品向节能环保型发展的同时, 其在专业化、细分行业上的应用也有了趋势性的雏形。譬如, 大金、美的、格力、三菱电机在家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江森自控约克、特灵、开利在楼宇自动化方面被广泛采用, 远大、申菱在电力系统被广泛应用, 麦克维尔、顿汉布什、海尔在地铁项目中的占比较高, 台佳、欧威尔等品牌的洁净空调在面向医院等净化要求高的市场也被打开。另外, 在社会普遍关注节能环保的背景下, 克莱门特、美意、WFI、荏原、扬子等企业把发展的焦点锁定在水/地源热泵技术产品上。专业化趋势有利于中央空调这种一对一产品的特性发展, 有利于行业向更专业分工的方向发展。

六、成本上升将增加2011年的经营压力

在国内CPI不断走高的背景下, 成本压力增大是2010年国内各行业普遍感受到的问题, 中央空调产业同样也受到成本压力的困扰。一般而言, 成本压力增大可以通过产品涨价和向下游消费者转移来化解。但是, 近年来中央空调市场竞争激烈, 尤其是市场的透明度不断增加, 再想把涨价压力转移到最终市场上已经很难实现。

2010年成本压力增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央空调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是铜材、钢铁、石油、电力。这几样原材料除了电力、钢材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小以外, 铜材、石油附属产品在2010年的涨价十分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初期, 以石油、铜材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跌至低位, 随着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出现大幅上涨, 2010年又回到了一个相对历史性高位。伦铜 (LME) 金属铜在2010年初仅为7 530美元/t, 2010年末已经上涨到9 672美元/t, 涨幅接近30%。进入2011年, 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强势不改, 2011年1月12日, 塔皮斯石油现货价格已经突破100美元大关, 达到101.62美元/桶 (图4) 。

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中央空调是一个人员技术相对要求比较高的行业, 而且制造企业相对集中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2010年以来, 在CPI不断走高的环境下, 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 使得用人成本“水涨船高”。同时, 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 除了支付员工工资以外, 其他的社会保障性费用也相应增加。另外, 全球经济的普遍复苏造成了各行各业都处于景气度较高的态势, 或多或少导致了用工的紧缺。一系列因素造成企业综合用工成本普遍提升, 增加了今后企业运营管理的难度。

三是营销成本逐渐加大。以往中央空调是一个供需同步增长的市场, 随着投资者的不断进入以及产能的逐步释放, 使得供需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供大于求, 必然会加剧市场竞争。为了争夺市场, 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就需要加大营销成本。一方面是推广费用的急剧增加。包括渠道拓展建设、终端展示、宣传费用等各种费用, 在以往竞争并不激烈的时候基本没有或者占比很少, 现在这一费用的支出却非常可观。另一方面项目的垫资情况严重。以往在市场竞争并不激烈的情况下, 一般项目中标采取的是签合同即可拿到1/3项目款, 设备到位拿到1/3, 安装调试完毕再拿到1/3, 最多再留10%的保证金待运行正常后即可完全收回款项。而现在很多品牌为了能够拿到项目, 除了中标后可以拿到1/3项目款外, 其余款项都要在完成调试乃至运行正常后才能全部回款。这样无形增加了资金的占用, 并且还需要支付资金的利息。此外, 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也带来了经营成本的增加。中央空调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潜规则”, 不论是甲方的人员还是设计人员, 不遵守所谓的“潜规则”就很难拿到项目, 即便在是招标这样法定的过程中, 依然还有“灰色地带”。

好在中央空调产品具有针对某一具体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的特点, 相对其他产业的成本压力相对较小。但是,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 行业品牌的不断集中, 利润回报逐渐向社会平均水平回归。要想在此竞争环境下发展壮大, 关键在于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利用高效合理的管理化解成本压力的增加, 实现在残酷竞争环境下的突围。

不过从发展的观点看, 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 资源性产品涨价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与过程。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产品的生产上, 企业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否则, 很难去应对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复杂局面。

第二节整体市场特征分析

2010年是国家政策和导向明确的一年, 也是中央空调企业资源整合和转型的重要一年, “低碳节能”、“高铁时代”、“产能扩张”、“二三级市场”等作为关键词体现了中央空调市场的不同侧面。2010年, 我国中央空调总体销售额 (各品牌在全国市场的总体出货额) 约为400亿元, 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25%左右 (图1) 。

2010年, 我国中央空调市场呈现了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 低碳节能呼声极高。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 低碳节能已经成为暖通空调产品的基本诉求。2010年, 国内暖通空调行业在研发上面不断加大投入, 力推节能产品。各品牌围绕“节能、环保”大做文章,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节能环保政策促使产业转型, 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 水/地源热泵产品和地暖产品在市场上被广泛推广。

(2) 品牌竞争格局发生明显变化。2010年, 国产品牌美的、格力发展势头之迅猛让整个行业“始料未及”。日系多联机品牌日立、东芝的销售规模再攀高峰。一些在市场上保持低调的品牌如天加、荏原、盾安等收获颇丰。

(3) 轨道交通带来无限商机。2010年是中国轨道交通发展最快的一年, 同时也是品牌在轨道交通配套工程中收获最多的一年, 代表品牌有美的、格力、海尔、东芝、特灵、开利、顿汉布什等。目前已经开通的有沪宁高铁、沪杭高铁、福厦高铁等多条轨道线, 还有10多条高铁正在施工阶段, 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给品牌带来了机遇。

(4) 房地产市场非常给力。2010年,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房地产投资规模持续上升, 特别是办公用房和商业用房规模的上升, 推动中央空调产品需求总量的高速增长。国内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转战二三线城市开疆辟土, 很多一线城市的高端房产项目被成功复制到二三线城市。

(5) 产能扩张步伐加大。2010年, 各大中央空调品牌销售业绩成倍增长,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厂的浪潮, 如格力、美的、东元、欧威尔、国祥、天加、志高、瀚艺等。产能大幅扩张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品牌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据了解, 三菱电机、盾安等品牌也有产能扩张的计划。

(6) 二三级市场开拓提速。近2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纷纷调整战略, 力求在市场前景广阔的二三级市场占得先机。2010年, 美的、格力借助强大的渠道网络优势在二三级市场的开拓中“如鱼得水”;东芝、日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等多联机品牌纷纷高调宣布进军二三级市场, 并采取开设专卖店、召开技术推广会等措施提升品牌影响力, 以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7) 市场竞争再次升级。近2年, 单纯靠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 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整合节能方案更胜一筹。2010年, 以江森自控约克为代表的几大外资品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遵循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从研发、设计、安装和售后服务都以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需求, 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开利加快了扩展楼宇自控业务的步伐。

(8) 舒适家居系统集成成为市场新宠。2010年, 舒适家居以舒适、健康、环保的理念开始在我国大中城市迅速开展起来, 一时间, 很多企业和经销商“蜂拥而至”。由于缺少主导力量的引导, 该领域目前还是“一盘散沙”, 市场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但舒适家居系统集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成为不争的事实。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公共建筑会陆续增加。目前, 轨道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 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增长空间, 这也使得中央空调市场蕴藏着更大的潜力。2010年已经成为历史, 2011年的中央空调市场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第三节品牌格局特征分析

2010年, 外资品牌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 国产品牌“攻城掠地”扩大市场规模, 高端品牌拓展市场空间, 新进品牌加大推广力度, 众品牌在中央空调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各显神通, 用几个词可以简单概括, 即给力、提速、调整、收获 (表1) 。

2010年, 品牌格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国产品牌表现给力, 整体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 国产品牌凭借强大的渠道网络优势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成就了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 不仅在中小项目上屡屡中标, 在大型项目中也“出尽风头”。不仅仅是美的、格力、海尔这3个代表性品牌, 奥克斯、志高、远大、格兰仕等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是“突飞猛进”。

2010年, 美的、格力实现了大突破, 不仅销售规模再攀高峰, 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 并再次迈出产能扩张的步伐。在市场上, 美的和格力凭借齐全的产品线, 网罗市场上不同类型的项目, 在大型房产、轨道交通等行业中大获丰收, 并开拓医疗、教育、通信等专业市场;同时, 借助援外等手段开拓国外市场, 以全面挖掘市场潜力。

海尔在2010年进行了调整, 与三菱重工海尔重新整合, 设立大客户部, 加强竞争力, 在轨道交通等行业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奥克斯在2010年实现了质和量的共同突破, 除保持了单元机、模块机的优势以外, 直流变频多联机和水冷螺杆机也陆续出现在中、大型项目中。志高2010年经历了人事调整等重大变革, 新的营销观念和管理模式给志高带来了活力。其他国产品牌如格兰仕等在2010年的发展也再创新高, 收获了千万元大单。

经历了几年的“摸爬滚打”, “聪明”的国产品牌在2010年更加成熟。可以肯定的是, 国产品牌在2011年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尤其在政府招投标项目中将更有竞争优势。

(2) 外资、合资品牌提速, 竞争力增强。2010年, 面临美的、格力、海尔等国产品牌的“围剿”, 外资品牌积极应对, 不断增强品牌自身的竞争力, 合资品牌依靠产品技术和对国内市场的正确把握, 有效提升市场规模。

具体来说, 江森自控约克、特灵、开利、麦克维尔等行业领导品牌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 在传统的工业、商业、住宅、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继续“引吭高歌”。但显然, 其他品牌的迅速壮大瓜分了这几大行业巨头的市场份额。因此, 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整合节能方案才能更胜一筹。江森自控作为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楼宇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在2010年将楼宇自控、智能建筑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客户。

日系品牌2010年的整体市场表现让人“耳目一新”。除了大金, 日立、东芝、三菱重工、三菱电机、荏原等品牌都有效提升了竞争力。海信日立公司的日立变频多联机凭借产品、渠道、推广等综合竞争力, 实现了销售规模的大幅提升。东芝以其高端形象收获了全国各地的高端地产项目, 在高端市场上“风光无限”。三菱重工和三菱电机则把重点放在了市场开拓上, 通过开设办事处、专卖店和频繁召开推广会迅速扩大了品牌知名度。

提速不仅仅只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上, 还体现在市场的开拓和思路的调整上。2010年, 外资、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更加深刻, 积极应对国产品牌迅速崛起的挑战。经过摸索, 外资、合资品牌逐渐推出了更合适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更合适中国市场的销售策略。

(3) 成长性品牌突然发力, 收获颇丰。2010年, 一些原先在市场上似乎“不吭不响”的品牌开始迅速壮大, 如东元、国祥、盾安、天加、荏原、台佳、格兰仕等。事实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些品牌多年来的沉淀造就了2010年的辉煌。

业内把盾安比喻成2010年行业中的一匹“黑马”。2010年度, 盾安的销售业绩取得飞速增长, 服务的客户也不断增加。2010年, 东元空调南昌基地落成, 全新的中央空调生产线投入使用, 成为东元中央空调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 同时也标志着东元中央空调在大陆市场上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天加空调品牌效应的不断扩大和各地的销售力度逐步加强, 各地分公司在2010年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天加也更多的被行业所关注。在保持原有优势产品的情况下, 荏原在2010年采取横向多元化的市场战略, 积极开拓新市场, 并推出离心机产品并加以推广。

品牌发展也要耐得住寂寞。不难看出, 成长性的品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低调务实。正是由于这些品牌多年来辛勤耕耘, 坚持一步一个脚印, 才有了2010年的收获。

(4) 主推节能产品的品牌表现活跃, 市场潜力大。2010年, 众品牌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力推节能产品, 围绕“节能、环保”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其中, 主推水/地源热泵和热泵热水器产品的品牌表现尤为活跃。

2010年, 水/地源热泵市场继续升温, 相关研讨会议在全国各地陆续召开, 美意、WFI、克莱门特、台佳等主推水/地源热泵产品的品牌相比往年收获了更多的项目。随着政府的政策拉动以及各大品牌的卖力推广, 目前很多甲方和消费者对水/地源热泵产品的能效比和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是高昂的造价成为了甲方选择其作为空调运用方案的主要障碍。另外, 政府补贴的申请以及发放周期太长也使得不少甲方“望而却步”。

因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特点, 热泵产品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0年是国内空气能热泵快速发展的一年, 全国大大小小的空气能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4月份北京举办的制冷展上, 美的、格力、芬尼克兹、清华同方等品牌纷纷推出了新型热泵产品, 并且将其放在显著位置进行展示, 体现了其对热泵产品的重视。

目前, 市场上呈现出多家品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正说明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品牌更应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才能在日后的市场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节各大区市场特征分析

受国家政策和诸多品牌调整营销思路的影响, 2010年的大区市场特点与2009年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总的来说:华东市场的二三级城市开始崛起、华北和东北市场发展较为稳定、华南市场潜力凸显、华中市场明显发力、西南和西北市场增长明显 (图1) 。

正如我们在2009年预测的一样, 华东市场在2010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二三级市场迅速壮大, 高端房地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涌现给品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0年, 上海市场进入了“后世博”时代, 市区大型项目锐减, 郊区成为品牌竞争的重点;江苏市场容量继续上升, 南通、泰州、扬州等二级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和江阴等三级城市的市场份额大大提升;浙江市场的增长同样明显, 温州、金华等地的项目数量剧增, 而慈溪、义乌等三级市场的表现不容小觑;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市场, 作为一个交通便利、综合商务成本低的地区, 吸引了诸多品牌在此建设生产基地, 外省大户经销商也纷纷进驻安徽市场争夺项目资源。因此, 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其他地区。

华北市场2010年的表现较为平稳。北京市场逐渐摆脱了“后奥运”时代的阴影, 市场有所复苏, 高端地产和政府项目成为品牌争夺的重点;天津滨海新区大量投资建设项目层出不穷, 大量写字楼、酒店公寓、商铺等商业地产项目的纷纷进驻给中央空调市场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河北作为能源基础较好的地区, 新能源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水/地源热泵产品在该区域备受追捧, 多联机产品在近2年的销量有所增加。2010年, 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等地的市场容量显著上升;山东市场发展比较稳定, 除了核心城市济南、青岛以外, 烟台、日照等二级市场的拓展成为品牌的有力增长点。

华南市场2010年的表现较为突出。得益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这2个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 2010年的广东中央空调市场备受瞩目, 为比赛场馆提供中央空调产品的各品牌的宣传更是“铺天盖地”。除了广州、深圳这2大核心城市外, 品牌不断加大对中山、珠海、东莞等地的市场投入力度;福建市场增长迅速, 受经济因素制约, 闽南地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闽北地区。厦门和泉州2地主要以高端地产项目和民营项目为主, 而其他地区则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政府办公项目为主;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江西市场, 纷纷落户江西投资兴业, 带动了与之关联的中央空调市场快速成长, 2010年的市场容量创历史新高。

华中市场2010年开始发力。湖北市场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进驻品牌越来越多。凭借持续增长的经济和越来越便利的交通, 武汉中央空调市场日益繁华, 二三级市场开始崭露头角;河南整体中央市场渐入佳境, 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带的内迁, 大型企业的不断入驻, 加上“中原经济区”口号的提出, 带动了河南整体市场的发展, 各中央空调品牌都借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争取突变;湖南市场包容性非常强, 中央空调品牌尤其是二、三线品牌众多, 凭借“价格战”在二三级市场中“如鱼得水”。2010年, 湖南各地区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中央空调市场的发展。除了溴化锂和水/地源热泵产品, 多联机在近2年的市场中发展迅速。

西南市场成为2010年大区市场中的亮点, 一些品牌在中西部区域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在东部沿海区域的增长幅度。2010年, 四川市场开始复苏, 中央空调项目数量和金额都大大提升, 成都市以及四川二三级城市建设逐步加快, 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商业地产等项目齐头并进。灾后重建项目给品牌带来了有力增长点, 不过随着这些项目即将施工完毕, 不少品牌开始寻找新的突破点;2010年, 重庆市场全面崛起。随着重庆建设国家化大都市步伐的提速, 轻轨交通建设、北部新区开发、高档酒店和写字楼等项目接二连三地出现, 给中央空调市场带来了福音。

其他大区如西北、东北市场地域辽阔, 中央空调市场容量相对较小, 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随着品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2010年, 这些区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预测的是, 2011年, 各大区市场占比还将发生明显变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中西部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项目会越来越多。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场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突破, “世博会”的召开已经提前透支了几年的市场潜力, 而南京2014年召开的“青奥会”会带来省会城市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热潮。华南地区的广州由于亚运会和残运会的结束, 市场会稍受影响, 福建、江西等地的市场容量会有所增加。新的一年, 发达地区的二三级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欠发达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新进高端地产项目将成为“香饽饽”, 品牌应针对市场变化制定营销战略。

第五节对2011年市场的展望

展望2011年中央空调行业走势, 对于“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 本刊十分看好新一年的发展前景。当然, 行业的发展绝不会一帆风顺, 要在克服各种复杂问题后, 才能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总的来说, 行业整体发展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 政府会有很多项目出台。这一点我们从政府的“十二五”计划以及各区域及行业的振兴规划中就可以看出来。国内外经济机构与专家已经预测, 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 而且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只要基础设施项目继续保持增长, 就会给中央空调产业不断提供需求。

第二, 不要过分惧怕CPI走高对行业的负面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 经济环境向好是大概率的事件, 但人们普遍对国内通胀的压力比较担忧, 担心政府抑制通胀会伤及到属于下游消费行业的中央空调产业。我们认为, 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一方面, 相信政府对经济总体的调控能力, 调控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 在经济略有通胀的情况下, 对投资、消费下游的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其受益的程度远大于受害的程度。因此, 中央空调产业保持持续发展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也是我们坚持长期看好中央空调行业的根本理由。

第三, 要关注市场热点随国内经济调整带来的转移。以往中央空调企业在市场布局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把精力放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区域, 对中西部市场的关注度远没有达到重视的程度。但随着政府已经出台的中西部经济振兴计划的落实, 如果还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办事, 很可能就会失去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不难发现, 2010年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越东部区域, 特别是成 (成都) 、渝 (重庆) 、西 (西安) 三角区域, 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企业不与时俱进, 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仍然固守东部沿海区域, 就有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抓住机遇而超越。因此, 在市场的布局上, 一定要跟随国家经济重点的转移, 抓住市场热点转移的机会, 顺势而上实现企业超速发展。

第四, 抓住节能环保带来产品升级的历史机遇。对办公及生活环境的耗能大户———中央空调产品来说, 具有节能环保性能的产品将是市场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一方面, 政府针对节能环保产品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比如, 冰蓄冷和水/地源热泵技术产品属于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政府对此类项目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有的地方政府也对此给予补贴支持;另一方面, 受上海世博会环保理念的冲击, 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消费者, 对于节能环保产品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很多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 产品是否节能环保成为品牌中标的重要因素。抓住这一热点进行技术产品创新, 才能够实现发展战略的领先, 才能够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 要关注房地产政策的走势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2010年的CPI不断走高,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政府先后出台了诸多政策限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升温, 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房地产的交易量有所下降, 但是价格依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因此, 政府始终对房地产保持着高压的政策态势。2011年这种政策态势会不会有所变化, 对中央空调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 政府出台增加保障房建设, 限制大户型住宅特别是限制别墅类的商品房建设, 对中央空调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保障房建设基本上使用不到中央空调, 而以别墅为代表的大户型房地产项目对中央空调的需求特别旺盛。可见, 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户式中央空调需求的变化。

第六, 要关注从产品供应商到楼宇自动控制方案解决商的变化。以往中央空调行业都是把提供好的产品作为第一要务, 随着约克被江森自控控股、特灵与英格索兰整合, 全球中央空调行业已经出现向楼宇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商发展的趋势。当然, 能够进入到楼宇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商的行列, 最起码应该是行业最有实力的企业之一。中国目前作为全球中央空调产品制造基地, 民族品牌如果不能进入到这一行列, 中国的中央空调行业只能停留在产品制造上, 根本谈不上向中国创造挺进。因此, 国内诸如美的、格力、海尔这样的知名企业, 应该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与时俱进, 引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层面。

第七, 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的走势。就在我们即将完成此报告之际, 2011年1月14日央行发布消息, 从2011年1月20日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由调整前的18.5%上调至19%, 达到国内实施准备金制度以来的历史最高。我们不要忘记, 上一轮国内经济一直延伸到中央空调产业的高速发展, 都是在政策大力推动背景下实现的, 中央空调产业若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然还得依赖政策的推动。我们看好2011年的中央空调产业, 就是基于对政策基本稳定的判断。央行此次突然上调准备金率, 说明政府对流动性资金收紧的愿望紧迫, 这就增加了2011年政策走势的不确定性。因此, 对于政策的把握或许成为品牌制定今后发展战略的首要参考。

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 篇3

1.总体收入情况

从2006年至今,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情况如下:2006年为213亿,2007年为362.42亿,2008为556.56亿,2009年为799.4亿,2010年为1051.79亿,2010年总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年增长速度为 49.73%。

2.分类收入情况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97%。其中:手机出版为349.8亿,网络游戏为323.7亿,互联网广告为321.2亿,电子书为24.8亿,博客为10亿,互联网期刊为7.49亿,数字报纸(网络版)为6亿,网络动漫为6亿,在线音乐为2.8亿。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广告在数字出版年度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26%、30.78%和30.54%。未来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以手机等为阅读终端的移动出版。

3.对数字出版的界定和统计所作说明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该理解不仅涉及技术、内容、传播渠道,而且对其主要特征及主要产品形态都做了相关界定,使数字出版范围更加明晰,增强了概念的透明度。

二、数字出版产业模式不断创新

1.集群式发展初现端倪

在我国,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根据业界的需求,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批复成立了多种类型的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产业基地,集群式发展已初现端倪。

2.数字出版新业态、新终端层出不穷

微博在2010年迅猛发展,让人始料不及。出版领域很多人也开始关注它潜在的营销价值,通过微博直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感受,来获取市场动态。

2010年2月,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平板电脑。它不仅可以更轻松地实现iPhone的几乎所有功能,还突破了手机屏幕过小的限制,更适于浏览网站和处理日常事务,Wi-Fi和3G亦可弥补其无法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遗憾。在这种情况下,正趋于“手机化”的网站界面也开始向更干净、更友好、更直接的传统回归。

3.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明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单一的媒体不能满足人们在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交互等方面的需要。各种媒体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互动,直至融合,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市场的交汇、相融。而更高层次的融合,将会在电信、IT界与传媒业等相关行业的各类机构大汇流的基础上出现。

此外,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趋向于向一个统一的移动终端靠拢。随着3G技术的成熟,传统报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将加速向手机终端汇聚,手机媒体业必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手机或将成为集成性的移动媒体终端。

4.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从2007到2010年,网络游戏连续4年销售收入位于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前三名,这说明数字出版的娱乐化倾向非常强。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被“碎片化”,伴随而来的是阅读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的快速发展,使手机作为移动终端也发展迅速起来。

三、困扰数字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1.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用户上传内容已造成数字出版内容泛滥,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优质内容也很难脱颖而出,不仅有害于数字产品品牌的创建与打造,而且也很容易导致同质化现象发生。

2.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的建立尚不完善。现有法律适用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版权问题已成为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巨大瓶颈,缺乏可靠的版权保护机制,将阻碍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3.人才仍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传统出版单位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研发的人才。而在新媒体出版及制作单位中,缺乏适应数字出版要求的编辑人才。有关部门应重视并积极开展数字出版相关业务的培训,及时补充与数字出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4.数字出版领域标准滞后

数字出版标准化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我国的标准制定仍严重滞后。标准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5.大规模开拓中小市场的需求机制尚未激活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着“抓大放小”的现象。中小机构对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需求意识还相当薄弱,市场启动还需要通过典型用户的示范和引导加以推动。

四、数字出版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1.内容创造者、提供商将掌握定价权

从目前来看,在美国等出版发达国家中,数字产品定价权由内容提供商、创造者控制已初露苗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内容创作和生产也提出来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容对于产业的意义将会日益突出。

2.手机出版将会快速发展

手机出版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手机阅读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小,手机上网相对电脑上网更加休闲化和碎片化,且能够为一些上网条件差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便利,手机阅读付费方式便捷,读者与创作者的互动性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将极大地带动用户对手机应用的热情,因此手机出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电子书产业日趋成熟,投资热点不断涌现

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迅猛,新产品不断涌现,技术不断成熟,阅读人群不断增多,投资热点不断形成,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书的重要消费市场。未来几年,电子书产业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将不断得到拓宽,电子书产业将更加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4.专业的内容加工企业成为重要环节

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对数字内容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需要对内容资源进行实质性再造,做进一步加工处理。数字出版日益趋于成熟,业界对内容加工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随着未来出版业分工趋向细化,专业内容加工企业将不断涌现。

5.数字出版将飘在“云端”

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 篇4

7月19日,2012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京隆重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孙寿山作大会主旨报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致辞,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主持开幕式。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发布了《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从四个方面对2011-2012年全国数字出版产业做了一个全景式、粗线条的描绘。全文如下: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发布产业年度报告(邓杨/摄)

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收入再创新高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一年,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

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9.34亿元,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收入达16.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达1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收入达367.34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428.5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达512.9亿元。

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2.06%,这说明单纯的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缺乏原创内容,难以在市场中立足。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分别为367.34亿元和428.5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6.66%和31.10%,这说明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也意味着娱乐化产品在数字出版中占据相当比重。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二、数字出版产业态势分析

我国正式使用数字出版这一概念始于2005年,以行业生命周期指数来看,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在我国已从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开启了行业升级换代之路。过去的一年里,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五大产业链各自向纵深发展:数字出版内容开发更有针对性;数字出版应用技术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服务升级;数字出版渠道有了新的拓展;数字终端产品日趋丰富;数字版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数字企业进入壁垒开始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日益增多。

1.政府主管部门积极部署,大力推动数字出版发展

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为了加强对产业的管理、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新闻出版总署于2011年分别就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和网络出版服务等三方面分别进行周密调研,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目前《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和《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指导意见》(计划推出)均已初步起草完毕,经过意见征求期后,近期有望向社会公布。这三项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不仅会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法律法规建设体系,而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平台和网络出版的发展指明方向。

重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是中央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同样也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实施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文化市场建设工程”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在产业层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重大工程31项,其中直接相关数字出版的17项、科技创新工程6项(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一期)、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经过“十一五”后期的可研论证,字库和版权保护等工程已进入研发阶段;目前,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已完成可研论证,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已开始可研论证,其他工程工作也在进行中。

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2011年是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已基本形成;多项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5项行业标准《手机出版标准体系表》、《动漫出版标准体系》等进入报批阶段,这些标准覆盖多种载体和终端出版物,有效传递内容产品信息到产业链的各环节,满足产业参与者需求;一大批数字出版标准处于起草、征求意见阶段,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的4项数字出版格式标准(涉及应用文档结构、呈现格式、保存文档格式等)、12项电子书内容标准和《新闻出版置标语言PPML》,《手机出版内容数据格式》、《手机出版质量规范》等行业标准目前全部进入起草、征求意见阶段,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物的格式将更加规范,还意味着内容质量将得到一定的保证;MPR出版物标准制定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MPR出版物五部分(MPR符号规范、MPR码编码规范、通用制作规范、MPR码印制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基本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已出版并发布。需要强调的是,201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的立项,这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技术基础上,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

基地建设完成基础布局。全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基本完成基础布局。基地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也逐渐从单园区扩展到多园区,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杭州基地以“一城多园”辐射全市、江苏以“一中心,多园区”辐射全省、上海张江以“延伸园区”辐射虹口及整个上海地区、陕西西安基地则辐射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原和西北地区,基地空间分布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基地的发展更加务实,已实现了由审批起步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阶段性过渡,上海张江的游戏、金融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江苏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和电子书等都彰显了各自的特色,为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总产出已经超过百亿元。

2.内容加工走向深入,由纸制内容的简单比特化走向定制化、多终端应用开发

数字出版内容产品不足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传统出版单位虽然拥有大量内容资源,但能转化为数字产品,适合数字终端呈现、带来收益的内容却不多。在2011年7月的第四届数博会上,广东出版集团数字公司介绍:公司2万种图书资源,能拿到手机平台上运作的,不足1000种;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公司1万本书,能够转化的最多30%。

目前传统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可使用率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新媒体的特性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的用户需求把握不够,提供的内容在选择与加工制作上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偏差。

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根据渠道及终端特性,还进行了多平台应用与多终端的内容开发,使一种内容得以在纸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2011年,以盛大文学网络连载小说《斗破苍穹》为例,2011年,在获得网络高点击率后,这部小说被分别开发为Androi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手机wap站、Bambook云中书城、云中书城PC等多个终端,同时作品还被改编成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在立体复合出版领域获得多重收益。

3.数字出版投送平台竞争加剧,由数据库营销走向知识服务

2011年是数字出版网上投送平台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2月云中书城脱离盛大官网独立运营、3月京东商城上线读书频道、搜狐原创频道试水付费阅读、4月淘宝旗下淘花网正式推出数字杂志内容、9月百度阅读上线、10月苏宁易购图书馆正式上线、卓越网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12月当当网开启电子书销售„„都在这一年发生,加之传统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基地新建扩建的数字平台,将2011年,称之为“平台竞争年”,绝不为过。

伴随新增数字出版平台的不断涌现,原有的投送平台则在紧锣密鼓地加强服务升级。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术出版平台已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数据库营销模式,万方数据将自己的平台更名为“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推出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给出版者的低门槛、高效率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参与者可以实现自主出版,每一个用户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服务,享受到自己应该享有的服务。平台涵盖了从作者出版机构、中间服务商到信息服务机构到最终读者的全产业机构,将上游和下游全部连接起来,合理的优化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

4.数字出版传播渠道不断拓展,由网络传播走向多层次立体化渠道并存

2011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作为数字出版传统发行渠道得到进一步完善,新渠道卫星和有线电视,为缩小城乡获取知识差异、数字阅读的全国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电子阅报栏和数字图书馆的社区化发展,为报纸和电子图书开辟了新的发行渠道,也带动了全民阅读的普及。

2011年8月,由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等三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直播星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国5个区域,发展了6千多个家庭用户,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完成3千多个试点签约、发展1万多个企业用户。

湖北新闻出版局力推利用有线电视网推广农村电视阅读,数字出版向农村拓展。湖北本地的长江出版集团将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使用相对普及的有限电视网络,探索出一条数字内容传播的新渠道。

数字阅读走进街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街道社区建设电子阅报机;二是建立数字图书馆。2011年5月,福建流动图书馆工程启动,市民可以通过平台阅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视频资源等内容。2012年5月,北京市潘家园街道的数字图书馆启用,这是北京第一个社区公共文化数字阅读平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在线浏览新闻、阅读书籍。

5.数字出版技术升级换代,云计算、数字内容加工转换技术发展发展迅速

2011年8月,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在天津空港经济区上线运营,并对外向用户提供服务。多家公司提出了云出版解决方案,同方知网投资5千万,提出“云出版+云数图”理念,打造云出版平台;北大方正提出在云时代的角色定位:一是成为云计算时代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成为某些领域的专业云平台服务商。

将多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相结合的MPR技术在去年获得了较快的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陕西出版发行集团等传统出版社都已成功开发了MPR出版物。

终端的多样化,对跨平台应用转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一年,这一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方正电子书解决方案的阅读软件,采用跨平台开发技术,可有效支持PC阅读、手持阅读器和掌上电脑、Windows平台;津科公司可实现Wolf平台、嵌入式Linux平台、Windows CE掌上电脑等平台运行。

6.数字出版终端此消彼长,助推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

伴随数字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的推广,使数字产品拥有了与纸媒体一样方便的手持式终端。

2011年电子书市场进入了一个“冷冬期”,由于电子书优秀内容匮乏、电子书销售渠道有限,加之国内诸多厂商介入这一领域导致恶性竞争,以汉王为首的电子书售价出现大幅下降,整体销量也不乐观。与此相对,由于Ipad2、Iphone4s和Kindle fire的带动,助推了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销售大幅度增长。

7.数字版权保护,多管齐下协力共管

司法与行政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问题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问题,公布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

社会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一些社会团体、维权组织,例如中国版权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等,在为权利人开展司法保护、协助行政机关执法等工作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3月,贾平凹、韩寒等50位作家公开发布《中国作家声讨百度书》,呼吁百度停止侵权行为,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加入,公开声援文学界的维权行动。2011年10月,作家维权联盟发起了一场针对苹果公司的诉讼,状告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侵犯中国作家知识产权,其出售的中国作家著作几乎全部为盗版。2011年8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公约》的发布,有利于规范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保护深入展开。数字技术保护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维护版权的手段。2011年技术保护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个工程,两种技术”,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和DRM、EPUB技术。

三、数字出版产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年,尽管数字出版业获得快速发展,但传统出版数字化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数字出版标准不足、数字版权意识淡薄等这些困扰数字出版多年的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主流数字产品开发不足、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不够、数字出版产业过于分散等一些新问题也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业界协力共为,管理层在政策引导、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出正确决策;产业界加强对技术趋势与市场的认知,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深阅读内容开发,提高数字内容产品的市场契合度

近年来,尽管数字出版产值增长迅速,但这一增长主要由消费化的短阅读、浅阅读产品构成,代表主流阅读的深阅读产品在数字出版产值所占比重一直较低,且年均增幅很小。传播知识、引导国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的重任,光靠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是不能完成的,现有数字出版应加强深阅读的内容研发与推广力度,加大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步伐,使传统的主流文化在数字出版传播方面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来。

在深阅读内容提供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应加强数字出版市场需求调研、了解数字技术、数字终端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提高市场认可度;应加强对优质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再利用,加强一种内容的不同门类的开发、多平台应用开发、强化电子书的开发等,使有限内容发挥最大价值。

2.提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的应用转化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比如E-ink电子纸技术使电子阅读器升级换代,直接推动了电子书的快速发展;触摸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终端操作体验,直接促成平板电脑的诞生;开放的安卓系统、APP STORE应用平台带动了智能手机多种应用,为手机增值业务拓展了空间。反观我国,在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研发领域,相较国外,差距较大。

在数字技术研发方面,我国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核心技术研发不足,对数字出版领域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革新性技术研发,在我国却不多见。核心技术缺失使产业链各环节跟风模仿者居多,在终端制造、内容、平台建设、生产等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恶性竞争频频出现。二是已有的核心技术,商业化应用严重不足。如何赋予尖端技术以广泛的商用价值,引领消费体验,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3.建立产业链协商机制,促进数字出版良性均衡发展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包括作者、出版社、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电信或移动运营商等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并不均衡,渠道供应商与技术提供商过于强势,作者与内容生产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内容资源被廉价使用、利润分成不尽合理,第三方监管缺失等等,这些强势环节挤压弱势环节的情况屡屡发生。

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使传统出版社对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缺乏积极性和信心,而独立做数字出版,却又面临资金与人才匮乏等棘手问题。在传统图书市场逐步萎缩的情况下,一些出版社现有纸质书刊出版经营尚且举步维艰,更难以有人力、物力及财力顾及到数字出版的发展。低价掠夺内容资源,缺乏合作精神,产业链分工不明确是制约数字出版技术商、运营商与传统出版社之间合作的一大症结,也是妨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一大症结。因此,建立产业链间的利益协商机制,加强对话,适度扶植产业链弱势环节,提高分成比例,使整个产业链均衡发展,十分必要。

4.加强市场整合力度,做大做强知名品牌

2011年,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加大了市场整合力度,加强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扩张。特劳特定位理论[4]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通常都是有序市场,第一品牌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第二、第三品牌占据30%-40%的市场,剩下的各家小品牌瓜分其余的市场份额。以美国电子书产业为例,亚马逊书店占60%的市场份额,巴诺占25%,苹果占10%左右,谷歌、科博各占10%以内的份额。国外,数字出版市场已基本走过恶性竞争阶段,迈向有序市场。

在国内,数字出版市场的还处在分散竞争的发展阶段,数字出版市场企业数量虽然不少,却缺乏品牌企业与龙头企业。以数字出版平台为例,国内虽然各种类型的平台为数众多,但每家的市场占有率、美誉度普遍不高,数字出版产品的销售规模有限。

5.规范数字版权管理,建立版权交易平台

出版行业的特殊性所在,决定了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必须获得前置许可,遵循准入退出制度。在传统出版领域,已经制定了比较系统完善的法规条文,易于实施,但在数字出版这一新兴领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规范,大量款经审批许可的企业争相开展相关出版业务或提供服务,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四、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电子书将迎来高速增长

2011年,国外电子书增长势头迅猛,但在我国,电子书产业却仍在低位徘徊。图内电子书销售一直不佳,传统出版单位的参与度低与大型网络投送平台的缺失,是主要原因。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各大出版集团内容资源的数字开发已有相当规模。2011年12月,国内最大的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当当网将其旗下免费试图的阅读电子书平台更换为在线销售平台。此外,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盛大文学云中书城都在尝试做电子书销售,投送平台将会与出版单位协力推动电子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电子书的分成方案、定价机制、电子阅读器与实体内容的无缝链接、便捷的下载与支付体验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电子书产业的升温,配以相关背景资料、音视频文件等的强化电子书也将成为数字内容生产的趋势,届时,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还将成为一种交互的、沉浸式的体验过程。

2.4G助推移动互联跃上新高度

互联网的带宽决定了其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速度。2012年3月,中国移动宣布将在国内7城市筹建4G网络,3月30日,杭州成为第一个4G网络试点城市。据悉,4G的网速是3G的10-20倍,4G网络下载一部2.8G的大英百科全书,只需要8分钟,下载一部40G容量的蓝光3D影片,一般的家庭4M宽带需一天完成,移动4G只需两小时。

国外4G的发展以美国最为快速,90%以上的国土面积已实现4G网络覆盖。日本在2009年开始分发4G牌照;欧洲瑞典、挪威、英国、法国、亚洲印度,在4G网络的发展上都快于我们。

数字出版需要大网速传送的内容将会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为数字内容的深化开发与推广,提供了支持。4G时代,无线网络将会与有线互联网一样快捷,而手持、移动的便捷属性又使手机拥有PC终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的PC端商业模式将遭遇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强大挑战,数字出版走向移动化将得到更多体现。

3.新技术带来新应用

智能语音技术将获得大范围应用。智能语音技术将在未来5年成为最为终端领域重要的应用技术。苹果继触摸技术之后,推出了智能手机的语音应用Siri,让广大受众第一次体会到语音技术的神奇,手机能“听懂”并完成指令。其实,智能语音可以应用于各种数字终端,进行对话,接受指令,如切换频道、提供翻译、讲故事、简单聊天等等。智能语音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技术:第一类是语音合成技术(TTS),把文字变成语音读出来的技术;第二类是语音识别技术(ASR),它又有几个细分,比较成熟的有命令识别(voice command),在有限的指定空间中实现你说的命令;第三类是声纹识别技术,人的声带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跟指纹、虹膜一样,可应用于用声音的加密与模仿。

智能语音在数字终端中的应用使数字产品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更象人的“助手”和“伴侣”,拥有“对话”能力的数字终端将成为消费新宠。

MEMS传感技术有望成为“标配”。过去几年,任天堂的WII游戏机让人们认识了MEMS技术,游戏机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操控者的动作,做出“智能”地判断和响应,作为传感技术的商业应用先驱,MEMS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游戏操控体验。目前MEMS技术开发者正在尝试着将更多的传感应用加入到数字终端中,比如磁力、压力、温度、湿度传感器等,研发出更多的应用。在未来,MEMS传感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消费电子产品的“标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智能电视、个人健身等市场都将成为这一市场成长多元化的驱动力,在影像、声音、位置、方向、加速度等方面的开发上,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显示技术更上一层楼。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有三大主流显示技术:一是电子墨水显示技术;二是液晶显示技术;三是裸眼3D技术。电子墨水显示技术主要应于于电子纸显示领域,彩色将有进一步的突破。从个人电脑和移动领域到液晶电视,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场所都在使用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技术的轻量化、低功耗、响应时间,是一直在攻克的难关。随着技术的发展,液晶屏显精度达到印刷标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网络出版的即时印刷指日可待。3D显示器一直被认为是显示技术发展的终极梦想,目前,裸眼3D显示器的研究开发势头正旺,但其清晰度与成像质量一直是攻克难题。随着技术进步,从平面视频时代进行立体视频时代的一天必将到来,届时,游戏、视频、设计、影视产业将进入全新时代。

云服务逐步推广。云服务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助力数字出版:第一,为数字出版产业达成合作联盟,统一行业标准,完善产业链分工,优化存储、高效利用和使用资源、提供更好和更便捷的服务。第二,通过数字出版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整合文化及数字出版业现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高效、动态、弹性、开放的一体化服务。第三,通过数字出版云的建设构建起以基础设施服务商、平台服务商、应用软件服务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用户、监管者等为主要角色的出版云生态系统,完善产业生态,从根本上推动数字出版业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4.数字终端走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

移动网络化壮大终端队伍。与网络相连,这一趋势正蔓延至整个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目前已有摄影摄像机厂商推出植入无线共享功能的样品,使拍摄内容可以即时传送到网上,即时分享。在汽车电子终端领域,车载电子屏开始与无线网络相连,已有欧洲企业推出4G移动汽车互联网,中国上汽集团也开始在荣威系车中装载无线网络,一个新领域——车联网即将诞生。电视与网络相联已不再是新鲜事,苹果将在2012年底推出第二代的iTV智能电视;谷歌和SONY合作推出了首个Android平台的智能电视;谷歌宣布了第二代GoogleTV的方案。智能电视在系统上融入新闻阅读、文件管理和一系列网上电子商务的运行功能,在不久的未来,电视将成为走入家庭的数字出版新终端。

如果说电视、汽车、摄像机等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加入数字出版终端行列尚不足为奇。最近,日本一家名为Seraku的公司则在科技展会上展出了一面镜子,能够让用户在洗手的时候通过触摸屏幕查看新闻、天气等各类信息。这一信息告诉我们:万物互联之后,一切具备屏功能的产品,皆有可能成为数字终端。

数字终端将越来越“聪明”。技术推动终端产品不断走向智能化,终端操控从键盘→鼠标→触控→音控→体感,人机交互设计不断深入。未来,终端不再仅以键盘、屏幕和指令等传统形态存在,而开始向人工智能领域深入拓展。机器开始与人们互动,语音、语义、动作和面部识别将被广泛应用,甚至有产品开始尝试利用脑电波向机器发送指令。更为可贵的是,智能终端还具备“学习功能”,它的自适应系统设计能让其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了解你的需求与习惯,更好地与你交流,完成指令。

宁波出版物 年度总结报告 篇5

出版部主任2015年度工作总结大会讲话稿

各位同仁、各位会员、各位朋友

大家好!

下面我从工作情况和明年的打算两个方面作以工作小结:

一、工作情况1、2015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其实我没啥好总结的,既然吴会长他们让我来总结一下,我只得遵命。

我今年的工作主要还是做文化,还是策划一些图书,把把文字关。搭建出版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使会员知道有我们这样一个渠道能为其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了解会员在科研、教学、成果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同时出版部也经常参与一些相关的活动,使这些信息更好的为我们所用,最终达到为我们做好出版工作奉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2、我们要注意长远的发展。会员和出版部之间的合作与否,其实是一个整体,出版部就是为会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最开始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出版书,只要是书稿和拿出费用就可以出版,那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后来有的同志通过沟通了解到我们对书的出版是有要求的,要出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出好书,出版有质量的图书。质量一直是我们出版部门长期的目标和保证。

3、我们的部门是一个整体,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彼此的合作,信息的共享、内部的支持、经验的交流等。

第八年度年度用人计划与总结报告 篇6

07人力2蔡少燕

第八年度用人计划与总结报告

一、年度用人计划

为了更好地配合公司战略的发展,并根据在已经制定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现制定人力资源部在第八年的用人计划。该计划基本如下:

根据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来确定公司运营过程所要用的人员,具体如下:

人员招聘1、4月份底招入直接生产工人2级160名,辅助生产工人24名;

2、招入销售主管1名,销售业务员6名。人员培训

1、年初将100名1级技术级别人员送去培训成2级技术人员,50名2级技术人员培训成3级技术人员;

2、将12名无职称人员送去培训成初级职称;

3、将4名初级培训成中级;

4、1名中级培训成高级。所有培训在第四个月完成。

第八年加入13名管理人员,其中2名初级职称人员、7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高级职称人员

二、实际用人情况

由于在今年公司在产品P2的研发太迟和认证的未能通过,最终导致生产部未能按原计划实现产能的扩张,所以使得人员安排上未能按人力资源部所计划的,所以公司在第八年里出现了人员闲置的现象,而具体的用人情况如下表所示:

其中人力部门针对相关的生产实际用人,作出如下规划:

招聘:

4月份招聘直接生产工人(级别2级)153人,辅助生产工人17人

培训:

4月份培训

一级直接生产工人升级为二级直接生产工人100名;

二级直接生产工人升级三级直接生产工人50名;

无职称行政管理人员晋升初级职称行政管理人员12名;

初级职称行政管理人员晋升中级职称行政管理人员 4名;

中级职称行政管理人员晋升高级职称行政管理人员 1名。

7月份-9月份培训

二级直接生产工人升级三级直接生产工人130名;

三级直接生产工人升级四级直接生产工人50名。

辞退:

1月份辞退1级技术工人40名;

4月份辞退1级技术工人20名,2级技术工人33名,辅助生产工人17名; 6月份辞退2级技术工人120名。

三、总结

有以上表格可知,由生产所造成的人工成本是巨大的,而在未能很好的部门之间的沟通下,对于成本的增加是无可避免的。出现上述的人员闲置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在P2的研发和工人技术级别的要求上出现了问题,生产部门没有将需要的技术级别要求知会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公司出现人员闲置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制定的计划具有很高的风险性,由于没有充分的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致使出现了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也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出现了人员闲置,说明之前所做的人力资源规划缺乏动态性和科学性。因此今后人力资源部要加深与生产部的沟通,共同处理好人员的问题,保证生产的有效性和人员使用的充分性。

上一篇:自来水公司优秀员工下一篇: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个人贷款》第六章考点预测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