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语言教案(精选5篇)
放风筝语言教案 篇1
放风筝语言教案
放风筝语言教案
活动内容:
放风筝
活动 目标:
1、欣赏散文《放风筝》,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
2、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
活动准备
课件《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欣赏风筝图片。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
2、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放过风筝吗?什么时候放风筝呢?
3、教师小结:春天来啦,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放风筝,风筝很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散文《放风筝》。
二、欣赏散文
1、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完整欣赏散文。
2、理解散文。教师引导幼儿仿读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飘荡”。
讨论:孩子是怎么放风筝的?孩子们放了哪些风筝?风筝在春风中是怎么样的呢?
3、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跟着课件朗读散文。
三、了解风筝
1、教师:散文里说了这么多样子的风筝,你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
2、了解风筝是对称的。教师播放课件【风筝的外形】。
教师:小朋友有没有观察到风筝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呢?
放风筝语言教案 篇2
1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翻译过程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胡庚申, 2004:120) 如下图所示:
翻译过程中, 处于“中央”位置的译者必须将翻译生态环境的各种元素, 包括作者、源文本、目标文本、读者等进行考虑并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转换, 使得译文不仅能够再现原文的特征, 也能够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 达到交际目的。
2《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译者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出版以来即广受欢迎, 原作者卡勒德·胡赛因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此书于2006年由李继宏先生翻译引进中国大陆, 再次创造了畅销神话, 连续8年蝉联亚马逊、当当等购书平台的前10名。本文拟就该译本为例从语言维的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1) 文体层
原文作者胡赛因是美籍阿富汗裔移民, 英文并非其母语, 故原文中多偏向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法, 但是逻辑清晰, 行文流畅。为了适应原文的文体特征, 李继宏在译本中多次采用四字成语表达, 如例1译文中的“湖水澄蓝”“波平如镜”“耀耀生辉”, 不仅简洁地再现了原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 同时也传达出主人公阿米尔和父亲独处时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但是相比于动荡的阿富汗局势而言, 这样的生活写照却是对动荡社会背景的反衬, 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美好的向往。例2译文中“班师回朝”“万头攒动”“万众瞩目”生动地描述出了赢得追风筝比赛之后阿米尔内心的自豪和澎湃, 除了表达在追风筝比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以外, 还表达了对于这种自由自在、美好无忧的生活的热爱。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中国习语翻译不仅从内容上再现了原文意思, 也更迎合了读者的文化背景, 应当说是译者对原文和目标读者双重适应之后做出的较好的选择。
(2) 句型结构层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 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它们之间的“转换”应该考虑彼此不同的句法结构特点。奈达曾说英汉语言的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形合与意合。所谓意合, 指的是语言中的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组合主要凭着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 而意合指的是词与句子的组合主要是通过显性的形态标志体现出来的。汉语一般被看作是重意合的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通常使用短句。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句子以限定动词为中心, 运用各种关系词、关系从句组成关系结构的板块, 循环套用, 因此英语中长句较多。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汉英之间的这一差别, 做出合适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英文原句都是由主句和定语从句构成的复合句, 从形式上来看比较复杂, 如果机械照搬原句结构, 势必会对读者的阅读体验造成障碍。在译文中, 李继宏将复杂的英文长句结构拆分成短句, 注重原文意思的传达, 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我没有兄弟, 你就是我的兄弟”反映了阿米尔与哈桑之间那种真挚的似亲人般的友谊, 这也是书中的主题。“这狭窄的巷道跟一条冻结的小溪平行, 要是在春天, 会有溪水潺潺流淌。”这一段是阿米尔在寻找哈桑的过程中, 有一种急切的期望, 希望见到哈桑, 回想这些事物是对自己过去和哈桑生活在一起的美好记忆的替代, 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思念和向往。
(3) 词汇选择
词汇的选择既表达译者对原文意义的主观理解, 又表达译者对译文环境的适应和对读者的关照。
在原著中, 主人公阿米尔经常嘲笑他的小仆人哈桑。一旦哈桑遇见不明白的词语, 阿米尔都会抓住机会夸大他的无知, 以此来体现他自己的聪明和博学。例6中哈桑遇见的生词“imbecile”并不像其同义词“stupid”“foolish”或者“clumsy”一样经常出现, 也难怪从没有读过书的哈桑不明白它的意思。李继宏选择将该词翻译成“梼昧”。相对于“愚蠢”“笨”“傻”或者“低能”这些常见的中文词汇, “梼昧”对于大多数中文读者来说也显得有些陌生。如此一来, 李的翻译不仅正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词汇的陌生化选择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哈桑被嘲讽的心情。而更多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是两个纯真男孩真挚的友谊和美好自由的生活。
3结论
本文从语言维的三个层面对李继宏版《追风筝的人》译本进行了分析, 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译者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需要综合考虑原文、源语和译文、读者等元素, 努力寻求平衡点, 试图达到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A.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16.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OL].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3) :49-53.
风筝与小鸟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儿谣进行角色扮演,有初步的情绪表现。
2、配合乐器模拍出全曲节奏并感知变奏。
3、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4、能分析儿谣,培养想象力。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根据儿谣进行角色扮演。
难点:幼儿角色表演时,做出相应的情绪表现。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
2、铃鼓、响板、沙锤、沙蛋等乐器
3、吸铁
活动过程
一、开飞机游戏,感应节奏。
幼儿听音乐开飞机飞进教室,幼儿根据音乐可飞高、飞低、飞快、飞慢。最后飞机降落了,幼儿飞到椅子上坐好。
队形:小朋友面对老师,围成半圆作好。
二、故事引导。
小风筝挣脱了小主人,飞到好高好远的天空到处旅行。小风筝一会儿飞到乡村,向乡村里的牛羊打招呼,一会儿飞到城市向小朋友挥挥手。一不小心风筝掉到树上,被老树怪抓住了,卡在树枝上动弹不得。
三、感受语词,找出语词中的四种动物,并讨论它们飞行特点。
教师:“风筝被老树怪抓住了,在树上呆着好孤单,有几只小动物要飞来和风筝做游戏”
1、 教师放一遍音乐,请幼儿说出儿谣中的动物,幻灯片依次出示小鸟、蝴蝶、蜻蜓、蜜蜂的图片。
2、大家探讨小鸟、蝴蝶、蜻蜓、蜜蜂的飞行特点,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熟悉语词,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念语词,初步感受情绪表现。
四、儿谣游戏,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1、第一遍音乐,让幼儿完整地感受儿谣。全体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鼓励幼儿表现出情绪。
2、集体讨论怎样表演“真生气”、“别生气”。
3、第二遍音乐,幼儿再次听音乐进行表演,幼儿分四组扮演小鸟、蝴蝶、蜻蜓、蜜蜂。
4、第三遍音乐,幼儿分四组,分别以四种不同的乐器来代表四种动物,进行音乐演奏。
5、第四遍音乐,幼儿站起来进行乐器演奏,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情绪表现。
五、节奏摸拍和变奏。
1、用圆舞板拍念语词节奏。
2、16宫格分析全曲节奏,每行7枚吸铁排出。
教师在黑板上出现16宫格,幼儿拍念节奏。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排出吸铁,每个幼儿排一行,每行排七个吸铁。全体幼儿一起拍念节奏。
教学反思
《风筝和小鸟》是一首很好听的儿谣。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就熟悉了语词,在老师的带领下用肢体动作表现出小鸟、蝴蝶、蜻蜓、蜜蜂的动作。幼儿比较喜欢表情表演,通过肢体与表情对两种情绪的表现,幼儿理解了这种情绪,也知道了在儿谣中如何表现出来。
幼儿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有很强烈的表现、表演欲望。通过游戏幼儿对将情绪、情感与音乐儿谣联系起来表现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节奏摸拍和变奏,变奏这一环节有点难度,经过乐器反复的拍念,一部分幼儿可以自己通过仔细听来变奏排谱幼儿自己来变奏的效果好一点,自己排好谱,后全部幼儿一起拍念,效果好了很多。
放风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关于描写季节、动作、心情的好词好句,并学会迁移运用。结合图画或词语,写一段话;清晰、流畅、完整的表达所见所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来训练小朋友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热爱写作;观察生活,善于想象。
教学重点:按照观察的顺序用完整的话表达图片上的内容,并能够有条理地把图片上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难点:按照观察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图片上的内容。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迁移到文章中。
教具准备:积分卡、奖品、作文本
教学时长: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3′)
游戏“手和嘴巴不一样”:
1、老师口念“嘴巴手指不一样——5”,然后出手指,不能和嘴巴说的数字一样,如果一样就错了。
2、没有错误,就继续下去,有人错误可以累计或者施行处罚。
3、速度要越来越快。课前要求:
今天李老师采取一个不一样的比赛方式,老师给每个人发一张积分卡,根据你们的不同的表现会得到不同的分数!加分要求: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举手才有发言权!②动脑思考,回答问题时说完整的话!③不和同桌讲话,不做小动作!如果违反了,老师就会在你们的积分卡上减去相应的分数。你们能做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吗?
二、新授(30′)
1、古诗引题
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适合做什么事?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富有童趣的诗,请小朋友们齐声读(出示课件)
老师提问: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纸鸢„„)短短的一首诗,就把春天所有的景象和景物都描绘出来了,这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的季节有两位小朋友在这晴好的天气里,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相约一起出来干什么呢?(学生齐说放风筝,教师板书)
2、看图说话
出示图片:他们是谁?你能给他俩取个名字吗?(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
人物的名字,可以是自己,可以是身边的朋友,可以自己取名。)
师:从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人,风筝,小鸟,花,小狗„„)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天气?(风和日丽,春风习习„„)谁和谁在哪里
在干什么?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放之前
师:在放风筝之前,他们会想些什么?
放风筝
师:他们是怎么放的呢?(一只手„„另一只„„一边„一边„„)此时的风筝有什么变化?(慢慢地飞起来,越飞越高„„像„„)风筝放起来了,他俩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乐得合不拢嘴)是啊,风筝放起来了,真令人高兴,高
兴的不止是他们,还有谁?(小鸟和小黄狗)他们是怎样表达心中的喜悦的?(小
狗汪汪汪,好像在说„„;小鸟叽叽喳喳,好像在说„„)
此时,他们都放飞了自己的风筝,天上的风筝是怎样一个情形?多吗?
有什么图案的?(有„有„还有)
放之后
师:风筝飞向了天空,此时的他们心情怎样?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三、总结
虽然因为天气原因我们没有机会去室外感受放风筝的过程,但是,看着这美
丽的图片,看着蓝天上飞满的那些色彩绚丽、形态不一的风筝在竞相展示独特的美丽,我的心也飞奔到了广阔无垠的蓝天下,我感受到了放飞风筝带来的乐趣,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呢?希望你们能用手中的笔,把图片中放风筝的情景描写下
来,带着你的读者去感受放风筝的快乐!
四、习作指导
板书
放风筝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活动
放之前:心里在想些什么?
放风筝:
动作:一只手„„另一只手„„一边„„一边„„
风筝:慢慢地飞起来,越飞越高,像„„
人物:合不拢嘴
心情
(乐)
动物:小狗:汪汪汪好像在说„„
小鸟:叽叽喳喳好像在说„„
植物:花儿小草微笑致意
天空景象:风筝越来越多,有„„有„„还有„„数不胜数
放风筝体育教案 篇5
1、教会幼儿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
4、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5、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材料准备:
三组幼儿斜坡跑道
自制风筝六只奖品
活动过程:
1、活动幼儿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幼儿放风筝,让幼儿尝试错误。
教师用语:春天到了,你们自制的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来放风筝,好吗?
幼儿放风筝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
提问:他们六个人谁的风筝放得好?谁的风筝没有放起来,为什么没放起来?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去?
幼儿讨论
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幼儿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提问两位相互撞击的幼儿:你们撞到对方后,疼不疼?你为什么会撞到别人?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与人相撞?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小朋友,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放风筝语言教案】推荐阅读:
中班语言放风筝的教案10-03
大班美术放风筝教案反思11-05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放风筝》05-17
幼儿园中班综合优秀教案《放风筝》含反思09-27
作文 放风筝11-03
写放风筝日记05-14
学放风筝作文05-21
放风筝优秀日记06-06
初三放风筝作文07-12
放风筝小学日记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