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抵押

2024-05-09

三权抵押(通用9篇)

三权抵押 篇1

县政协调研坪坝镇“三权”抵押融资工作座谈会

汇 报 材 料

坪坝镇人民政府王定辉

(2012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坪坝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对坪坝镇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三权”抵押融资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金融服务的重要突破,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对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解决农村资金瓶颈、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镇上下高度重视“三权”抵押融资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持续加大推进力度,有效地确保了此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下面,我就坪坝镇“三权”抵押融资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坪坝镇地处城口县西部。东与高燕乡、南与庙坝镇、西与沿河乡、北与巴山镇及四川万源市钟亭乡接壤。辖8个村(60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幅员面积61.24平方千米,总人口12076人,总户数3640户,耕地面积14309亩,林地面积72490亩。2010年,我镇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为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措施及工作成效

为深入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我镇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一是确定了一名班子成员为分管领导,镇农户增收办公室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式。确保了此项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二是镇农户增收办公室结合增收工作,在全镇大力宣传“三权”抵押贷款政策,鼓励、引导群众通过抵押款解决产业发展过程遇到的融资难问题,调动群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我镇积极采取措施,与主管部门以及农商行坪坝分理处有效对接,开展“三权”抵押贷款集中办理活动,有效地简化了贷款办理程序,为群众提供了更有效、更快捷的“三权”抵押贷款服务。四是在开展集中服务的同时,我镇针对部分村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具体情况,发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为三湾、前进等高山村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向他们宣传“三权”抵押贷款的相关政策,讲解办理程序,并主动帮助他们完善资料,形成了干部多下村、群众少跑路的良好氛围,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五是在“三权”抵押融资工作开展过程中,我镇严格执行贷款程序,持续追踪贷款用途,有效地杜绝了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确保“三权”抵押贷款及农户增收贴息贷款发挥真正的作用。

截止目前,我镇共发放“三权”抵押万元增收贴息贷款236 万元,涉及户数53户,有力地支持了我镇山地鸡、生态农家乐、生猪养殖、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农林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镇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纵深推进农户增收工程,圆满完成增收目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三权”融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一点思考

“三权”抵押融资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扩展农民融资渠道,扩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的收效手段。这一举措符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和盲区,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我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就存在的问题和我镇对解决问题的一点思考向各位领导做简要阐述,请批评指正。

一是贷款难度大,覆盖面较小。农户增收工程开展以来,我镇群众兴业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三权”抵押融资政策出台后,受到了我镇群众的广泛欢迎,但在实际办理过程中,部分农户遇到了贷款审批难度大,贷不了款的问题。究其原因,我镇认为主要是信用体系尚不健全,部分群众信用意识薄弱。所以,为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深入挖掘“三权”抵押贷款的潜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农民信用意识亟待加强。

二是贷款周期短,还款压力大。部分农林特色产业存在发展周期较长,成本回收慢的特点,如猕猴桃、中药材等,均要两年甚至三年后才能见效。但“三权”抵押贷款还款周期多为一年,容易造成农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形成二次融资难的问题,加大农户损失。我镇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此类

情况不在少数。我镇认为,是否能够采取申请延长还款期限、增加贷款抵押物及担保人等方式延长还款周期,减轻农户还贷压力。

自2011年我县实施“三权”抵押融资工作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打开了新的局面,“三农”融资难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获得了更有力的支持,“三权”抵押贷款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近初步凸显。在此,我镇坚信,随着“三权”融资工作进一步开展,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三权”融资工作必将在实现缩小三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三权抵押 篇2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抵押物所在集体经济组织认可的原则。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重庆市金融办联合印发的《关于重庆市农村居民房屋抵押登记实施细则(试行)》(渝国土房管发〔2011〕23号)要求,开县遵循房屋所有权与其占有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主体一致的原则,参照城市房屋抵押登记有关规定,办理抵押农房的抵押登记。办理抵押登记时,申请人须提交“抵押物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土地使用权随房屋一并抵押,并在抵押权实现时,同意处置、转让”的要件,以格式化文本由所在村组共同承诺:“若贷款未按期偿还,抵押权人在处理房产时,村组积极配合”,确保抵押权有效落实。二是建立“三权”抵押风险分担的融资机制。县财政建立了1000万元的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金,对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将县属国有的开县兴农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金由3000万元扩充到1亿元,提高其融资担保能力;出台融资担保公司奖励政策,按照当年新增涉农在保余额的1%进行奖励;实行不良资产国资公司收储,成立了国有的开元鼎资产管理公司,对“三权”抵押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回购收储,免除抵押权人的后顾之忧。三是搭建便捷的抵押登记服务平台。县国土房管局、农委、林业局等部门通过设置“三权”抵押专门窗口、全面推行银行代办、抵押登记费减半、小微企业抵押登记费用全免等措施,降低登记成本,方便农户办理抵押登记。资料齐全的,1个工作日办结率达70% 以上,抵押注销登记实现立等可待。四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开县通过招商引资、奖励扶持等措施,有效改变了开展“三权”抵押业务金融机构少的局面。已有重庆农商行、农行、重庆银行、开县泰业村镇银行、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等多家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展农村“三权”抵押业务,有效地解决了“三农”发展融资难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受让对象受“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户一宅”、“不超过宅基地标准”等政策限制,受让人范围太窄,实现抵押物变现时,难以形成竞争机制,确保农民资产最大化。二是没有统一的农房信息登记系统。“三权”抵押起步较晚,信息系统建设没有跟上,业务办理基本上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要。三是整合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登记职能,国家没有出台指导性意见,基层工作推动乏力。

三、几点建议

在开县,农村“三权”抵押业务已经普遍开展。事实证明,“三权”抵押对加大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三农”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三权”抵押工作,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国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尤其以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为先为重。显化农村房屋物权,涉及千千万万农民家庭利益,以农房抵押为主的“三权”抵押,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五个年头,亟待国家从政策上规范,确保金融机构实现抵押权时合规和顺利,力求农民“三权”资产最大化。

二是,国家、重庆市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加强不动产机构整合的指导,出台推动这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确保上下对口,步调一致,各区县职能及时调整到位。

三权抵押 篇3

一、当前农村开展土地确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为低下,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很多地方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打独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亩均产出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村综合发展水平依然落后,农民务农收入远远比不上外出务工收入,大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弃农务工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农村大面积良田抛荒。

开展土地确权是实现土地流转的坚实基础。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经营土地为主,只有当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农村土地运用和市场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表现在土地拥有者有转移土地的强烈愿望,而土地经营者又有扩张规模的迫切需求,二者共同促进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人均GDP已远远高于1000美元,开展土地确权大有必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不断激活农村产权的流动性。

开展土地确权是破解农村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农村筹资困难重重。一方面,大批农户因缺少抵押物融资难;另一方面,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林权等资产普遍闲置“沉睡”,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而土地确权后,能依法确认土地权属、界线、范围、用途和面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同时,能进一步明晰农民经营权限,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还可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贷的抵押物,有利于破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二、推行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融资改革的基本思路

作为农村产权流转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发展的结合点,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融资不仅能拓宽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也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国内金融机构还没有出台把农民所拥有的“三权”作为有效抵押物进行信贷业务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手中“三权”效能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切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稳步推进确权颁证,完善登记管理。农户将“三权”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必须拥有合法的“三权”权属证明。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农村“三权”确权发证进度,完善确权登记管理,使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能详尽掌握借款人拥有的“三权”权属面积、年限等。对需办理“三权”抵押担保融资的借款人,可试点优先确权颁证,县级农业、林业、国土等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担保登记备案和权属流转管理工作,加强对拟流转“三权”摸底调查,建立健全“三权”台账,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奠定基础。

(二)建立交易平台,理顺交易服务。县级政府应参照现有国有土地交易模式,制定完善的农村“三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化的交易规则。建立健全农村“三权”交易平台,成立由政府授权的农村“三权” 交易中心,负责对农村“三权”进行登记发证,规范抵押担保行为,制订农村“三权”估价参考标准和程序,成立评估中介公司,开展价值评估服务,健全评估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另外,应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产权投资公司参与农村“三权”交易,以此来提高“三权”在市场上的变现能力和融资能力。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明确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农村“三权”交易进行统一监管,确保交易的公开、公平。

(三)推动银行产品创新,探索融资模式。金融机构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产品创新理念,逐步推出农村“三权”相关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可结合农户小额贷款模式,尝试建立相关的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贷款受理、审查、审批、信贷发放及贷后管理机制,合理制定抵押担保年限、抵押担保金额比例。同时,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借款人信用登记评定贷款条件,设立农村“三权”抵押担保借款年限、利率和抵押率。

(四)成立管理机构,推动资源整合。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三权”整合和集约化经营管理已成为现实。因此,当乡镇或村级组织需筹集资金投入到村里公益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乡镇或村级组织可成立一个专门的“三权”管理机构,在全村“三权”资源确权到户的前提下,对全村的“三权”进行整合并进行集约化管理。村级管理机构将整合后的“三权”打包抵押给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对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进行担保向银行申请项目资金贷款。银行只需承担对借款人的识别和贷款的管理工作,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承贷农民每年度向银行分期分批偿还贷款。当农户受市场影响,经济收入下降或出现资金短缺时,启动由财政部门和所在乡、村配合协助,将贷款农户所享受的上级各类财政奖补资金作为偿贷资金。这样既可放大贷款额度,实现农村“三权”价值发挥最大化,又可降低银行的工作量,提高贷款发放效率。

(五)建立贷款风险准备,完善风险分摊。县级财政应当从农业支出中安排一定额度的预算资金,建立县级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贷款风险准备金,当担保公司担保的以“三权”抵押的村级公益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发生风险时,由政府建立的风险准备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同时,县级政府还应当成立农村“三权”管理公司,负责回购收储担保公司因开展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贷款而产生的不良资产,并在产权交易中心转让抵押物变现或在土地整体规划前提下集中收储、集中利用,实现“三权”的增值,切实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

三、财政部门要充当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融资改革的排头兵

财政农村公共投入重点要支持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生活基本设施建设项目,如群众受益较多的村组公路,以及灌溉渠道、堤坝等农业生产设施。当农民进行这些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和自筹资金不足时,可以以所颁发的土地经营权证,作为担保物进行申贷。对现阶段银行尚未启动“三权”抵押贷款,财政部门应当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与政府性担保公司一道,为农村“三权”抵押担保融资铺道,这样能收到“一举四得”的效果:农村“三权”能够得到彻底盘活;可以大大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可以有效增加银行与担保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担保风险。可以预见,一旦担保机制在“三权”融资中得到有效运用,更多小资本撬动大资本的案例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作者单位:湖南省溆浦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探略 篇4

王维永

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之后,1月19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规定,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离”新格局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的第三次改革拉开了序幕。有鉴于此,笔者以基层情况为视角发表一孔之见,以期有助于“新格局”之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落实集体所有权

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表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两种所有制组成,那就是全民(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者构成国家经济制度之基础。而所有权是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所有制是所有权的性质归属。就土地而言,宪法第十条将其划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即:“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另外,宪法同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上列宪法规定表明,我国的土地无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其性质只能是公有制,不允许土地私有,以任何形式主张土地私有的行为都是违反宪法原则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201号文件所称之“落实集体所有权”,是指坚持以生产资料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导向,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生产资料上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之实现。“落实集体所有权”之含义,笔者理解有三:第一、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实现农村土地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根本方针和原则,是消灭土地私有制和变相私有现象的根本手段,是维护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二、农村村、社及其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的土地具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之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干涉,非为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得征收征用,凡经征收征用必经依法予以补偿,任何单位无权随意处置或者无偿使用。第三、“落实集体所有权”,还包括正确行使所有权人对土地的发包权和土地流转的依法监督权及管理权,充分发挥集体所有权在处理土地撂荒方面的监督作用,在平整和改良土地方面的主导作用,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的桥梁作用。

二、稳定农户承包权

我国农村推行的土地农户承包权,是农村土地第二次改革所创造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该经营体制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第三条);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第五条)。应当说,我国广大农村推行的家庭承包土地的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土改制度改革,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土地使用积极性,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而且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溶入了全国性的打工潮,两亿多生力军走向了城市和工业建设第一线,原本充满土地承包经营活力的农户大多成了空巢家庭,老残妇幼的主体结构已经无法持续发挥家庭承包的功效,突出问题是撂荒、废耕现场随处可见。这是目前农村中土地承包权发生巨变的现实而又急需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关键落在“稳定”上,如何“稳定”呢?笔者认为目前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在尽可能加大控制农村现有劳动力外流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承包农户的积极性,力所能及地发挥承包农户的.生产功能,尽一切可能减少撂荒、废耕现象。村、社基层组织应充分发挥管理上的协调作用,在抢种抢收季节抓好协调,必要时请求政府调配力量应付农忙局势,比如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及在校学生突击抢种抢收,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机械耕作,用机械化取代人力化。二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普查,通过示范和典型引路吸引他们返乡就地发展,政府给他们创造返乡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基础,推动外出劳动力回流,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三是,按照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红宇司长的见解,在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格局下,承包权主要体现在承包主体通过让渡经营权而获得财产收益,在土地被征用或退出后获得财产补偿,以及未来对承包土地的继承权。

三、放活土地经营权

土地经营权是从农户承包权上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权利。这种新的权利,需要在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审慎分割农村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相关权能,使之既不能引发承包权利人的不满,又能体现出对经营权利人经营利益的保护。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已经比较明确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赋予经营权在农地新增的两项权能,那就是抵押权和担保权,即经营权利人可以就其经营之土地行使抵押权和担保权。因为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之一种(除此还有信托、质权等),()土地作为不动产抵押实行的是不转移占有,只应转移不动产的有关契据或者证明资料即可实现;而担保权则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为保证债务之履行而向债权人设定的物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情况下,债权人有权直接变卖担保物而受偿。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全国性打工潮冲击,使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向土地经营权发生分离。事实上,在打工潮形势下发生的农地的规模经营模式也在逐渐扩大,相继出现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大户、工商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给农户承包权让渡经营权开辟了广阔前景。

民主集中和三权分立的比较 篇5

14事管1班游长远

中国民主集中和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

——关于对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自信生活在伟大时代和伟大祖国的我们,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性的决定性阶段,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坚定不移的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必将稳步达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的目的。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个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通俗地讲就是在充分的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并在中共或人大等的集中指导下进行各式各样的民主活动。首先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具有选举权,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等基本或根本的民主权力的基础上进行民主的集中,这是一个从属于民主制度的集中,在民主原则和民主程序基础上的集中。这样“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而产生的“集中”,它代表着“众意”和“共识”,所以才有资格和能力“指导”着“民主”。那么集中指导,就是用规章制度或正确的方针政策路线指导民主,来制约少数人或少数群体的错误的或片面的或其他的不正当的或不同的反对态度或权利并使其始终在民主的范围内。“相结合”就是使实现两者的“相结合”,使两个过程相互衔接,无穷地循环往复,不断的深化发展。比如选举制度,无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甚至最高国家领导人的选举,都是由基层人民选举出代表,这些选出上一级代表,再由这些代表选出上一级代表,最后

国家级别的人民代表选出最高领导团体,每一级层都有常设的常委会,在代表大会闭幕期间代其行使职权。这种选举方式有我国历史国情决定这里不去深究,但是每一级别的选举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从而保证我国选举制度的有序进行,从而保证各个部门人员的有序更替,从而推动各个部门的有序运行。这样原则下的各部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是为了相互团结高效工作,中共的组织部纪检委宣传部等就是为了分工协作提高效率。等等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最普遍的人民民主。(我个人以为)这个“集中”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制度上的表现,每每党的正确重大决议都会凝聚共识并集中力量就行突破,当然过度的集中也会产生不利的作用,***的下马,就是体现了民主监督的严重不足。

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议会制。美国的总统有行政权,国会享有立法权,法院享有司法权,其职能的差异,机构的分离,职权的划分,相互间权力运行的牵制,使得三种权力能够达到有效的制约。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总统和国会相互斗争,甚至三大权力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这是因为权力分散,所以没有力量;由于权威太多,所以行动不够敏捷;由于程序繁多,所以运转不灵效率不高。按照三权分立的说法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其主张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就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执掌,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从而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

国家政治上的稳定。他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这个原则是美国反封建政治斗争的产物,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的平衡,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民选择的三权分立制度使得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抓住了机遇并成为世界上超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等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所以这些职能部门之间是相符配合团结协作提高效率的关系,当然这等等的一切都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序进行。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与三权分立截然不同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的三权分立和我国的民主集中各有千秋,相比之下真正让我们感到压力的是中国当前的落后和不足,如何获得启示,曾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推到我国的发展与进步才是我作这篇文章的根本。

制度自信的来源,首先是制度的确立,这个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国情和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决定。近代以来的中国可以说就是一部求民主的历史,同时世界历史发展进入了民主化社会,这就表明以“民主为基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总量大,人口多,但是经济区域不平衡,人口东西不均,存在人多地少资源少,社会福利相对少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国要有一个坚强的力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从社会民主化来看,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民族等,要求实行民主必须要有集中。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两千年的封建史使得我们现在的民主思维不得不受到一些历史文化的影响,实行各中民主制度就必须需要有一个集中力量进行引导。所以可以说民主集中制,符合我国国情,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制度自信扎根于制度创新。民主集中制是个符合国情的好制度,但是严峻的现实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当前政治组织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之风,腐败之风,政府的越权错位,司法的不独立等等都存在民主监督的不足,同时也体现了一些部门或权利拥有者的权力过度集中。但是从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有为地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推动各项政治制度的创新,政治风气正在好转。在中国转型期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制度自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制度自觉。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并了解这个制度,积极的参与民主活动,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和领导下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坚信全国的各项政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信这些制度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拥护,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制度自觉,增强制度自信,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何我国不能采取三权分立的制度 篇6

我国为什么不能采取三权分立的制度。

在这边我发表下我自己对这一论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解释下三权分立的内容吧,度,后,也就导致它所制衡的是资产阶级内部不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它使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

其次说说这次的主题-----我国为什么不能采取三权分立的制

度?

总的来说是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其中有三点缘由、、、、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者之间那种深刻的利益对抗关系,因而在国家政治形式和党派制度上,没有必要人为地把他们划分为各种不同利益的政治对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其二,大会制度、实行动

保证了决策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不同,国家最高权力是一元的、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

中国模式三权分立的探讨 篇7

一、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 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在他看来, 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 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实行这种权力的国家, 叫做“政治宽和的国家”。

在我国, 政府拥有行政权, 人大拥有立法权, 法院和检察院行使司法权。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但是在实践中, 在人的劣根性的催生下, 在监督环节的弱势下, 行政权力开始时不时的脱离原有的轨道。当权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凭借着某某“大事”的框架, 滥用权力。于是出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当年的申奥主席陈希同在高墙里;2010年上海世博会, 当年的申博主席陈良宇在高墙里;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 申办委员会执行主席许宗衡在高墙里, 而当2014年南京世界青奥会开幕, 申青主席季建业也将在高墙里。有人戏谑:赛事有风险, 申办需谨慎。是的, 笔者赞同, 权力行使要谨慎, 法治的社会, 一切权力的运作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那么面对行政权力的扩张, 我们该怎么应对?

二、权力制约的模式选择

对于权力的制衡,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能达成共识, 但是方法各不相同。美国的方法是三权分立。通过三方权力分离和制约来实现社会治理上的制度化和优化。而我国则采用权力监督的模式, 靠自我监督和外在监督实现权力的控制。三权分立在美国非常成功, 尤其体现在权力的平衡和防止权力的滥用上。而权力监督在一党执政模式下存在制约难的问题, 容易产生腐败和领袖崇拜, 不利于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和持续性。就像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在位时大兴土木, 一旦被双规, 工程停建, 部分在建工程被废弃。

三、构建中国模式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checks and balances) 亦称三权分治,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那么中国能不能走三权分立之途?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回答网友提问时, 解释了西方所谓“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他说:第一, 中国劳动者间的根本利益一致, 不存在西方私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因此没有必要人为地划分利益集团;其次, 三权分立必然动摇中国人民为国家主人的地位;第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就是先进的现代制度。笔者倒有些不同的想法:第一, 三权分立的性质如恩格斯所说, 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务的分工罢了。它只是一种政治运行模式而已。不需要划分利益集团, 更不需要利益冲突的根基。其次, 只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不蜕变, 三权分立的政治运行模式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性质, 也不会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第三, 我们可以走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三权分立。中国可以推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也可能实行社会主义的三权分立。

那么, 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三权分立。

首先, 人大具有独立的立法权。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主要职权有:国家立法权;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对最高国家机关组成人员或领导人员的选举、决定和罢免权;对宪法实施和其他最高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 以及应当由其行使的其他职权。在三权分立的体系中, 我们不担心也不动摇人大的独立地位, 我们只是需要强化人大的队伍, 鼓励专家学者参政, 以提高对行政官员监督、评价、任免的能力。

其次, 行政权的地位。中国千年以来的权力膜拜, 让我们的行政权的独立背景变的非常浓烈。虽说现有模式下政府官员要对人大和人大常委负责, 但实际情况是人大着重立法, 人大代表专业能力对行政的具体监督有时非常有限。而行政权因为其牵涉到权力的日常执行, 又最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所以, 在行政权上我们不担心独立的问题, 我们忧虑的是监督与制衡。那么, 行政权的纠错利器在哪?在普适模式下, 最直接最有效的, 莫过于司法了。

再次, 司法权的独立。立法权力崇高无上, 行政权力强大深刻, 我们现在最缺的莫过司法独立。“权大于法”的情形在今日时有发生。比如说南京城西干道的改造。按照法律, 应该在公示结束, 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才能上马。但实际的情况是一边才公示, 一边政府已令施工。物权法明确规定个人财产不容侵犯, 未达成协议并补偿到位的不得强拆。但是我们新闻中当地政府要么明目张胆的暴力强拆, 要么隐蔽式的“柔性强拆”的案例还少吗。为什么行政权可以如此无忌,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司法示弱。所以权力的制衡, 司法独立势在必行。而司法权的独立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 观念的改变

我国历史上一直以行政权为“上”, 以国家领导者为“至尊”。行政权的追逐和对当权者的膜拜深入人心, 甚至延续至今。这可以从我们现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就业选择为国家公务员中窥见一斑。我国由来已久的行政权包揽司法权、立法权统一行使职能的思想还在今日作祟。所以, 改变观念, 势必先行。在现在的当权者中进行法治的宣讲, 在百姓中灌输司法的重要性是非常必须的。

(二) 司法财政的改变

我国司法独立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难关就是财政不独立。俗话说, 控制了谁的钱袋子, 就控制了谁的生活。我们的现状是:司法机关的财政预算受制于行政机关, 司法资源也由同级人民政府划拨。笔者记得2005年松花江污染案件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三位教授及三位研究生当时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了国内第一起以自然物作为共同原告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要求法院判决被告赔偿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设立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基金, 以恢复松花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保障鲟鳇鱼的生存权利、松花江和太阳岛的环境清洁的权利以及自然人原告旅游、欣赏美景和美好想象的权利。但是,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在得知诉讼情况后并未接受原告代表向法院递交的诉状及其相关证据, 甚至不敢阅读《起诉书》, 而是在之后由立案庭主管法官向原告代表以口头方式表明“本案与你们无关、目前本案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以及一切听从国务院决定”等为由拒绝接受本案, 而这一理由与原告代表事前预料的“原告不适格”的理由大相径庭。主管法官的一句“一切听从国务院决定”, 让我们看到了司法向行政机关称臣的难堪。究其原因就是:行政机关掌握司法机关的经济命脉, 使行政权得以渗入司法审判, 司法机关无法客观公正地审理案件。

司法财政怎么独立?我们可以借鉴从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运作:如美国设立联邦法院司法行政管理局, 专门担任联邦司法系统的行政管理职责, 由它制定并向国会提出联邦法院预算, 审核并分配各联邦法院的经费。俄罗斯的做法是改变法院的财政管理体制, 将过去的财政分级管理改为联邦政府一级财政管理。法国的方法是全国普通法院系统的经费预算编制和管理由法国司法部全权负责。我国或可参考国外的模式, 赋予司法部权力向人大提出预算, 由它审核并分配各级法院的经费。让司法远离地方行政的干扰, 真正直起腰杆子来。虽然在08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有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 但是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驾, 司法的独立还会成为“纸上谈兵”。

总之, 法治社会, 增强司法独立性, 是重中之重。这样, 权力的舞步才能不超出社会旋律的节点;行政权无论披上什么样的外衣, 也不会走出法治的节拍。

摘要:在我国权力限制模式上采用的是监督方式, 靠自我监督和外在监督实现权力的控制。而权力监督在一党执政模式下存在制约难的问题, 容易产生腐败和领袖崇拜, 不利于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和持续性。特别是当权力和某项大事相交集的时候, 权力经常失控, 引发系列问题。

关键词: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齐树洁.《美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2]罗军.《行政权与司法权之关系浅析我国现行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剖析》.唯实, 2011年07期.

[3]王强.《构建中国特色行政权力运行制度》.辽宁日报, 2011年08月09日.

农地“三权分离” 篇8

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是农村土地制度。百年来中国的三农问题,大概就是围绕着土地制度而展开的。从打土豪分田地、土改、集体化、承包经营制,到今天的“三权分离”,围绕农地问题,差不多绕了一个大圈。如果彻底实现农地私有化,则这个圈就完全画圆了。现在,集体所有制不变,则此圈尚留下一个豁口,此豁口给以后的农村土地改革留下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王有或国有的。人人耳熟能详的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事。当然,即使是国有制,王有制,或者皇有制,都是说所有权归国家或君主,但在告别农奴制后,国家土地的经营权一直是由广大农民拥有的,只是这种经营权的大小和独立程度,每每不同。这个本来不难理解,因为无论国王还是皇帝或者国家机构,并不能亲自去耕种土地。国家或君主总是将土地分给或授给农民耕种,由农民缴纳租税实现君主或国家的土地所有权收益。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都有大规模的授田制、均田制实行。从国家得到土地的农民,拥有的是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有的土地还可以传给子孙继续经营,这样的田叫做永业田;有的则在本人去世后还给国家,这样的田地叫做口分田。不同的名目后面,是不同的经营权权利。即使不能拥有完全的所有权,拥有的仅仅是可以经营的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在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尤其宋朝明确不立田制后,这样的授田、均田等制度就不再实行,国家承认土地私人所有,不过需要给国家缴纳土地税,或者叫做田赋。国家仍然拥有数量不少的官地,但是整个社会总的来说是土地私有,国家也正式承认并保护。

三十多年前承包经营制大致是历史上授田制的一次回光返照。为什么在中断一千年后,又来一次南北朝和隋唐时曾经实行的授田制呢?虽然说来话长,但根本的原因是,上世纪自从土地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被集体化了,这种集体所有和历史上的国家所有其实并无什么本质的差别。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和经营权都不存在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完全被剥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受挫。这种情况下,国家只好重新将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包经营。当然,此次分田,和历史上一样,是只给农民承包经营权,并不给所有权。

历史告诉我们,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经营权往往与所有权一样重要。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并没有在农地所有权上有任何改革,这个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此种改动非常敏感,涉及对《宪法》的改动,需要启动修宪程序。在农地所有权不动的前提下,此次改革把承包权和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给予更大的独立性,并予以保障。可以说,此项改革也是一种进步。

其实,从历史上考察,农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但是普遍的,而且在长期的探索中 ,农地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项与所有权相并的权利,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一大特色。这被叫做“永佃权”或“永佣制”。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这种权利或者制度,是租佃地主土地的佃户,获得永久的独立的租佃权利,不受地主支配干涉。而且这种权利可以继承,可以转租,甚至进入土地经营权市场自由交易转让。在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被分离开来,所有权被称为田底权,又叫田骨权,经营权叫做田面权,又叫田皮权。

按照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的专家美国学者赵冈的研究,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的永佃制有三个来源。它们分别是:一是押租制,二是佃户参与开垦改良土地,使土地增值得到的回报,三是典卖时保留经营权。

所谓押租制,是佃户租佃土地时,要给地主缴纳数量不菲的押金,防止佃户欠租;在佃户退佃的时候,地主要退还押金。但因为押金数量不菲,地主或许一时无钱可退,佃户可能由此获得永久租佃权甚至向他人的转租权。另外,向地主缴纳的高额押金并无利息,地主可以以此无息资金进行投资经营。作为补偿,地主可能在地租的数量上予以让步,使佃户获得更大的佃权,久而久之得到独立的经营权。

永佃权的第二种来源是佃户参与土地的开发和改良,使土地生产力提高。佃户的投入得到认可和回报,以“粪肥银”等形式予以承认,形成永佃权。乾隆七年,甘肃巡抚黄廷桂就向朝廷上疏,说:“立有不许夺佃团约者,准原佃子孙,永远承耕。业主不得无故撤佃。佃户有意抗租至三年以后者,准告官驱逐,田归业主。其偶有逋欠,止许控追租粮,不准藉词夺佃。若业主将田别售,令将原垦佃户姓名并租粮数目,契内一一注明,悉仍其旧。业主或欲自种,应合计原地肥瘠,业佃均分,报官执业。”按这个奏疏的建议,获得“不许夺佃”经营权的佃户不能随便被地主撤换;佃户具有永久经营权;地主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出售,但不影响佃户的经营权。

永佃权的第三种来源,主要是地主在出售自己土地所有权的时候,特意保留经营权。就是说,地主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卖掉,但是耕种经营权仍然保留在自己手上。这样,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就自然而然地分离了。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享有田底权的地主,其权利就是坐收地租,他向佃户收租,并向国家纳税。当然,他也可以将他的这种权利转让或出售。他出售他的所有权的时候,原佃户仍然继续耕种,不过是更换一个交租对象而已。享有田面权的佃户,他同样既可能自己亲自耕种,也可能转手出租,形成二地主甚至三地主。他从承租他的土地经营权的人那儿收取地租,这种地租叫做“小租”,他将一部分交给拥有田底权的地主,这个地租叫做“大租”。一般来说,小租肯定要比大租多,他才可以坐地赚取差额部分。他也可以将他的经营权出售,并不受地主田底权的影响。购得新的田面权的人,继续向拥有田底权的地主交租即可。

田面权与田底权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在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土地利益,其后果是逐步弱化了地主,使其地位下降并边缘化。在中国历史上,土地兼并带来农民失地问题,但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失去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通过获得经营权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不利地位。购得经营权毕竟比购得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内的完全所有权要廉价,农民往往能够负担。而且,地主不能亲自经营土地的现实状况,也有利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 ,今天,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农地三权分离,一定程度上是历史上农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承袭。不过,与历史不同的是,今天农地权利中不但有所有权,经营权,还多出一个承包权。承包权的存在,是今天的新特点。

农地承包权是历史的产物。承包权是当年农村改革时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国家通过赋予农民承包权,将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经营权分配给农民。这一小小的变动,带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革。承包权是农民一项重要的土地权益。今天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以首先承认农民的承包权为前提。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交易,只能是与承包人协商进行,而不是绕开承包人与农地所有权人的集体组织进行协商。绕开农民承包人而直接与土地所有人的集体组织进行谈判协商,强迫农民承包人进行土地流转交易,从根本上侵害了农民承包人的权利。只有在承认农民的既存的承包权,尊重拥有承包权的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处分权 ,农地三权分离才有意义。根本来说,农地三权分离是对农地集体所有权的一种弱化和限制。只有将集体所有权弱化了,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才能得到强化。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篇9

三权分立制度的形成“三权分立说”是在一世纪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提出和形成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兴起,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的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分享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和进一步掌权。他们的思想家便在理论上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学说——“三权分立说” 并在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对新的资产阶级政体进行了探索。

最早提出分权论的是英国的李尔本、奥佛顿。他们代表了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是平等派的思想家。他们针对当时国会长期专横控制立法与行政权力,提出立法、荀法、行政权必须分离,立法者不应同时是执政官等的主张。其出发点是想防止一个政治集团独断国家政权,以便进一步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与分权关系等未做出理论上的论证。

英国卓越的思想家约翰· 洛克,于世纪英园资产阶级革命后期,在他著名代表作《赶府论》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分权理论。但他只是指出立法与行政合一的弊端,并没有提出权力相互制约、均衡的原则。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孟德斯鸠继承和发择了洛克灼分权乡匀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认为这三种权力应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这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比洛克还高出一筹,他并不主张三权绝对分立,而主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市权力”。他认为要使了任何人和机构在拥有某于权力的问时,就可受另一种权力约束,它们就不叮能拥有无眼权力或绝对权力,这样就能比单个人独裁,或某一集团和机构独搅政权的局而出现。至此,资产阶级的三权分仓说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三权分立制是反封之专制主义的锐利武器,自否定封建“ 君主至上” “ 联即国家”和君主大权独揽的封建原则,主张资产阶级民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对资产阶级十分有用。于是,权力分立制说便成为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宪法、确立政体与管理现代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三权分立制分工明确,它的分权制衡原则有利于协调和缓和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利益和矛盾,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贯彻,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一定作用。

二、什么是三权分立制度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是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 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根据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美国宪法还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建议和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统,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惩治叛国罪,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统还拥有特赦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此外,根据惯例,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实行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采用这种形式。

三权分立制度在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个制度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受到冲击。尽管如此,这个制度迄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关进行组织与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对中国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运用西方的分

权学说,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治经验,创立了五权宪法理论,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加入监察、考试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体制上根本否定并排斥三权分立制度,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制。

三、三权分立制度与我国国情的结合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要充分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

要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和核心构建起来的政权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特征,与西方国家议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有着本质不同,不会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和效率低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存在着差异,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要进一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把新形势下人大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生动、更扎实、更有效。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这种民主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

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要认清资产阶级民主固有的弊端和虚伪性,认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切不可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 们,特别欣赏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希望中国也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近代历史无情地告诉我们,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照搬三权分立制也是行不通的。从近代史我们得出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资本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包括三权分立制都是行不通的。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宪政,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人民艰苦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人民民主宪政。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分工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不论其形式、民主程度如何,都不可能真正地为劳动人民服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必须彻底砸烂旧的国家机器,也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当然,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中的某些分工形式和权力制衡体系,我们也可以从中借鉴,剔除其糟粕,吸收有用东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采取某些权力部门分工,建立权衡制约体系也是有益的。这对克服政权机关专断,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使各机构分工明确,有一定的自主性,又可以相互协调,监督保泛政策的连贯执行,是有一定作用的。事实我国也是这样作的,当然,还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但这同某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所主张的完全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政体能够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固性,因此不能忽视政体的重要性。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形成起来的。在我们的国家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宪法和法律,决定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大

上一篇:读《纳尼亚传奇》有感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艺术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