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

2024-08-0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精选10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 篇1

清风化雨细无声 廉政文化铸税魂

——祁阳县国税局廉政文化建设纪实

“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念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惊霜。”祁阳人民的好儿子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在次留下松树的风格,昭显峥峥骨气、浩然正气。(浯溪湘江镜头,陶铸铜像,推出片名——清风化雨细无声 廉政文化铸税魂)

祁阳县国税局积极探索税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深入开展税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将税务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税收执法、纳税服务和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反腐倡廉文化熏陶。(县局各种概况镜头后,出现第一个小标题)

一、领 导 班 子 率 先 垂 范

心存廉,身自正。该局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县局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县局领导与科、分局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每名税干要与所在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保证金制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展示领导廉政承诺书或县局鉴署递交责任书镜头)该局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吴春元任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各项活动制度,带来了一个敢于在廉政上叫响“向我看齐”的领导班子,促成了一支严于自律的干部队伍,获得了国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崭新局

面。(展示县局廉政建设获奖相关资料、证书)

二、教 育 深 入 提 升 意 识

祁阳县国税局坚持教育在前、预防为重、防患未然的指导思想,以廉政文化为课程,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提升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识。

年初,邀请县纪委、检察院的领导为国税干部讲党风廉政课,作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县纪、检领导的讲课情形)组织全局税干观看警示专题教育片,并专程去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从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画面)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纳税人担任行风监督员,为行风建设谏言献策。(特邀监督员会镜头)在街头向纳税人发放廉政监督卡,征询对国税执法和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共发放《征求意见函》和《测评表》2300余份,走访纳税人1100多人,召开各类座谈会11场次,发放纳税服务卡800余张,发放税收优惠政策汇编800余册(展示相关资料、照片)干部作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让看似无形的干部作风建设,变成了润物细无声般的心灵洗礼。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征纳关系本就融洽的县国税局,行风建设成果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不断提升。5年来,祁阳县国税局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问题,年年受到县纪委表彰,在县人大和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测评中,年年位居前列。(展示奖牌)

三、文 化 熏 陶 营 造 氛 围

走进祁阳国税机关,到处都可感受到浓厚的廉政文化气息。办税大厅悬挂大型廉政文化宣传栏,机关楼道、会议室、办公室等随处都悬挂着廉政警句名言和税务干部十条禁令。这些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温馨的启迪,也让干部职工进门思廉、抬头望廉、外出讲廉,营造了崇廉、尊廉、守廉、爱廉的良好格局。(上述内容镜头)

廉政文化的熏陶,使廉洁从税的理念由国税机关本身逐渐延伸到税干家庭,辐射到企业和社会。每年“两节”期间,县局会邀请家属参加“廉政文化进家庭”晚会,开展“廉内助”、“廉洁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夫妻共筑廉政防火墙。开展 “崇德尚廉,书香国税”读书演讲比赛,让纳税人和税干携手展开廉政演讲角逐,让担当评委的县纪委领导赞赏有加,开展“税管员向纳税人述职述廉”活动,让纳税人给国税干部“打分”,评价国税干部廉政行为。开展“读廉洁书,写廉洁文”活动,收到廉政征文、收集廉政对联、廉政小故事、典型警示名言、廉政短信等资料138条,精心编印成教育读本,发到税干手中,营造诺廉、践廉、信廉的浓厚氛围。(《镜鉴》、“读廉洁书写廉洁文”书集),在陶铸铜像前开展国税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参与县里组织的红歌会竞赛及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缕缕清廉之风,培育出了县国税“人人思廉、人人崇廉、人人促廉”这一方净土。廉政文化已成为国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营造出了浓厚的“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清廉氛围。祁阳县国税局的廉政文化建设犹如一支绚丽的奇葩,吐露出迷人的芬芳。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 篇2

一、着眼一点渗透德育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我们就会发现, 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会吸引孩子的眼光, 其中还有很多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元素。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我们要将这些德育的元素渗透于阅读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全过程, 以实现学习语言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双赢效果。

如苏教版第五册教材《做一片美的叶子》, 作者借助于优美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 把阳光变成乳汁奉献给大树。”

对于这些句子, 教师需要充分解读, 引导学生对话句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在朗读与感悟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叶子具有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接着教师再提出“你愿意做一片这样的叶子吗?为什么?为了成为这样的一片叶子, 你打算付出哪些努力?”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小时侯做起, 从小事情做起, 不断向“这样的叶子”靠拢——即映射出了“大”。

二、以情动情渗透

如果失去了情感, 作为知识的种子就无法在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篇目无不渗透着高密度的情感元素。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充分利用道德情感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则是对教材德育资源的浪费。

如苏教版第七册教材《九寨沟》讲的是九寨沟具有壮观奇丽的景色和珍贵稀有的动物, 告诉人们“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教学时, 我运用直观的手段, 创设情景,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雪峰插云, 银光闪闪;棵棵古木, 插入云霄;平湖飞瀑, 蔚为壮观;珍禽异兽, 出没其中。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此时此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说:“九寨沟真美呀!我真想去九寨沟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了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同时也深深爱上祖国的山山水水, 这样一来, 从九寨情缘到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恣意流淌。

三、露含兼顾渗透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德育熏陶, 首先需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的教材的德育元素在教材中可以清清楚楚看出来, 有的则不容易看出来, 需要教师引领孩子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徜徉, 透过对话文字感悟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这样, 有的课文“露”出了思想教育元素, 有的教材将思想元素“含”在字里行间。

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蒲公英》一文中, 作者有效利用“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给学生启发:“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实事求是, 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这一案例看来, 德育元素并不是显露的, 学生一时间还难以明知。尽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还是难以达到课堂渗透德育的预设效果。因此, 对德育元素的挖掘很有必要。“另两颗蒲公英为什么会不听太阳公公的话呢?”“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为什么能吸引他们呢?”在分析了另两颗蒲公英的心理后, 教者可用“你觉得我们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也是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你能最终战胜它们吗?”来引导学生不被表象所迷惑, 不为诱惑所吸引, 学会辨析生活中的真假美丑,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这样, 学生的品德情操得到了有效陶冶的同时, 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境界。

四、空白想象渗透

很多时候, 由于作者对作品的构思布局以及教材编排人员对教材的特别处理, 进入教材体系的课文未必能够完全地将作者的话全部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文本的空白。这些空白不光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绝佳空间。

如苏教版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2自然段, 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和同学, 告别自己的祖国, 告别华沙城。综观全段, 埃斯内尔只说了两句话, 送行的同学和肖邦只言未发。老师埃斯内尔紧握肖邦的手深情嘱托时, 他感动地点了点头;埃斯内尔送他祖国的泥土时, 他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出发前, 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 然后疾驰而去。

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千语万言不知如何表达, 他在强忍悲愤, 他在强抑激动!这些, 文章没有表述出来, 这个留白处却强烈地表现了肖邦的爱国之情, 以情激情, 触发学生心底之处的情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篇3

一、在新课导语中渗透德育

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所学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段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老师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天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壮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能够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作品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如韩愈的《师说》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只看重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并以“从师学习为耻”的不良风气。韩愈针对当时的弊病,写了《师说》一文,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针砭了当时的“相师为耻”的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三、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在教授《琵琶行》时,我让学生抓住最精彩的语段——“琵琶演奏”进行阅读,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续让学生读了三遍,他们体会到了这一段音乐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讲解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这段对音乐的描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了,并且也了解了中国古代艺人的不幸遭遇,从而生出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感。

四、挖掘作品的主题,渗透德育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庄子的《秋水》一文,以河神见海神来说明哲理: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极其有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有些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寓意,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并拓展开去,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要骄傲自满,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五、在写作指导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这说明人品对文品的影响非常大。学《我与地坛》之前,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结果作业交得很少,并且写得一塌糊涂,我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装作没事一样给他们上《我与地坛》这堂课,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关注文章中史铁生对他母亲动作细节的描写,让学生反复思考“多年来我头一次认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仔细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下课后我再次布置了作文“我的父亲母亲”,两天后我在办公桌上看到的是高高的两摞作文本,一本都不少,而且完成的质量相当好!这就是德育的力量!自此,我在留作业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关注一下道德教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篇4

自古以来,就有“一生为师,三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的高高在上,而老师也就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安享着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学生的顶礼膜拜,容不得学生任何的不尊和挑衅。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老师的困惑越来越多:现在是怎么了?怎么学生都变成这样了,怎么教了几十年越来越不会当老师了,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很多老师的脑海萦绕过,深思之余,我们是否有了答案呢?我们该如何处好新时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我想:面对当前形势,面对现代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更应该进入反思时期,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也已渐渐的深入人心,作为教师的我们,传统的观念是否落后了,是否有距离,是否还在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是否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有被学生“下课”的可能?“我变,故我在”,这是时代的要求。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已茁壮成长起来,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他们是温室里的花草,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别说百炼成钢,连坚强的躯体都没有。面对如此学生,你还是急风暴雨直言呵斥,他能受的了么?受不了,当然要顶撞。顶撞了,就会造成更大的冲突。如此这般,师生关系的紧张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现代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架子,以平等心待学生。

其实,现在的学生很不易,时代的要求,将来生存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已经剥夺了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诸如爱好,个性,玩耍等等,他们柔嫩的双肩撑起很多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重担。他们焦躁,苦闷,心力交瘁,少年老成看破红尘,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走上轻生的极端……当然,这并不都是老师的错。但老师如果以自己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主动的充当他们的发泄对象,倾吐对象,充当压力与摩擦的润滑油,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会大大的改观?所以,老师要爱学生。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篇5

北关小学赵公森

今天打开这个专题一看,上次发的日志距今已有38天的时间。其实在这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人和事。只是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去表达。而今,整理了一下思绪,写出了下面的文字……(当然,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

走进北关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拓宽着教育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校园文化更是一种教育激情,激发着每一个学生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走向幸福人生之路;校园文化更是鲜活的生命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不断创造,为学生成就自我铺就康庄大道。在我到此学习交流以来,深深感悟到北关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许多许多……

让校园处处都说话。让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校园每个角落都闪现美,这是高密市北关小学校园文化的追求。学校大门口,立着的是一块上刻“知书达礼”四个大字的大石,让人一眼就觉得很有品位。进了校园,校园主干道两侧由校园鸟瞰图、岗位设置一览表、09年度师生光荣榜、09年北小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09年骨干教师暨年度考核优秀教师、校务公开栏、德育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图等内容版面组成的校情墙,突出学校教育特色及业绩,主题鲜明;教学楼主楼梯处、走廊内墙的大幅壁画、每个教室外墙上张挂的名人画像、警言格句激励着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温馨教室”建设使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才艺展示、学生作品展、智慧苑,充分展示着学生各方面的才智,整齐划一的班务公开栏、独具特色的班训、内容丰富的黑板报、评比栏、小巧玲珑的图书角、五颜六色的盆花,各班教室别具匠心的布置处处弥漫着家的温馨。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的规范要求和标语,无不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洗刷间水池边的“关紧我,别让我流泪”一句话,告诉学生珍惜每一滴水;花园草坪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为鲜花而喝彩,我与小草同成长”,透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激发着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说,校园文化教育无处不在,已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的边角余地、楼前房后场外空间进行统一规划,今年栽植了各类成材树、美化树数百棵,全面绿化、美化了校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校园绿地和树木的管护工作,让学生亲自管理,体会其中的艰辛和喜悦,从而更加懂得爱护这份难得的美丽,优美的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好心情,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学校和谐发展。《凤城民生》曾直播北小植树节系列活动。

整个校园绿树环绕,苍绿青翠,鲜花绽开、争香斗艳的小花园,宽敞的活动区、运动场,与亮丽洁净的教学楼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和学习的乐园。

开展教育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北小善于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熏陶的功能,在校园内营造了

“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环境大课堂,使学生思想在参与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

道德教育净化心灵。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教育班会、校园广播站、组织学生科技实践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教育活动载体,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教育,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分别确定长期、阶段教育主题,开展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系列活动;“ 学会感恩”主题演讲比赛; “讲文明、树新风”征文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健全了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文明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家校结合沟通心灵。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校应当是家庭的延伸,应该是一座充满亲情的家园。真实地道出了人们对学校所期盼的那份温馨和亲情,北小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从2001年起举办了多期家长培训学校。制定了家庭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成立了学校家庭教育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对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除每学期两次定期召开的家长会外,还不定期的搞专题培训,按照统一的培训教材和规定的学时由学校组织安排辅导授课。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课、听讲座、提建议、搞交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采取正确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合力教育,指导学生健康、充实、文明、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精神在亲情中得到升华。

给学生撑起一片蓝天,让学生自由飞翔。以活动吸引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扬的空间,是北小建设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举办校园文化读书节活动。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2008年10月,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校园文化读书节,师生得以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各尽其能,各尽所长,各得其乐。共收到师生书法作品60余件,摄影作品30余件,绘画作品180余件,读书小报多篇,“我爱北小”征文70余篇,展出各类展板40余块,评出各类获奖作品100余件。丰富的各项活动,不仅展现了学生风采,陶冶了学生情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鉴赏能力,而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群体性、艺术性。

快乐大课间,尽享快乐。营造这方快乐绿洲是北小正在实践并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打造快乐校园,丰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操场宽敞的优势,与多元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一到时间,校园内踢毽子、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扔飞盘、做游戏、唱儿歌,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把学生吸引到各项活动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强化、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尽享快乐,使学生在感受到大课间活动带来益处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修改版) 篇6

——赛马中学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催生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不断寻找适合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好路子,课改也在这样的洪流中不断向前。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努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争取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个精品课堂。

主要工作如下:

一、注重学案设计

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是设计好学案。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教学的单向性,即总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就是教案的封闭性,它只为老师一个人所用。在一定的意义上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完全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一种精神依靠,有些时候甚至是在脱离教案授课,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时就只能被动学习,在老师的导演下学习,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一出本来是双方互动的戏,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迷失。而最初的教学改革,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即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微化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只注重了学生的动,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的最终效

果,一些数学课堂搞得激情澎湃,最后却拿不出我们想要的好成果。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只看到了学生自主的意识,而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弱的现状,只流于形式的完美,却没有实效。

要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生掌握“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学案也许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了。“学案”是摆在学生面前的指南针,不仅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而且引领学生前进的目标。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为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知识的层次和要点,理清知识的脉络,并尝试着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的训练。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自我提高,更好的体现出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征,不仅是自已学习,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亦或是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完成相关的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往的教案所达不到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反过来思考自己的教学哪些地方还有不当之处,从而更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三段六步”课堂教学

“三段六步”课堂教学理念,把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我个人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案自学。要想很好的达到学习的效果,预习是关键,是基础。老师要根据自己课堂的学习内容和学情,有针对性的进行导学,让学生通过学案,明确自学的时间,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很好的备课,设计出精致的学案,即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又让学生对新知识形成认识,对于生成的疑惑,要做好记录。

2、小组合作。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明确小组长的职责,指导组内交流方法,规定好适当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性的同时,使课堂的效率得到保证。做到人人参与,交流成果。发现问题,解疑释惑。兵教兵,最后达到共赢的目的。

3、总结疏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学生在对新知识形成认识之后,必要的梳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在学生自学和交流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是他们很难发现和掌控的,所以老师的必要疏理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提高层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点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质疑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分这样几层次进行。首先,组内交流,对于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可以全班讨论,这样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如果这样解决不了的话,老师的点拔就关键了,这往往就是一节课的精华。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升华。形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新知识含金量更高。

5、巩固提高。要想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必要的训练是不可少的。可以借助学案中的有层次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知识反馈。形成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能。这样可能更深刻的体会新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

6、测评反馈。这一环节很具体。课前老师有针对性的将问题分层次呈现出来,合理设计测评内容,同时要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可以设置一些小障碍,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最好是进行当堂讲评,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这一环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了。

以上,是我进行课改实践的心得体会,有些地方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在细微处把教学工作做到最好。我深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赛马镇初级中学

2013-07-09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赛马镇初级中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篇7

1 探索中反思, 寻求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 (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 , 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基于此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捕捉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情感的教育契机。我常在课前让学生读一些他们自己找的有教育意义的, 大家很感兴趣的文章来读, 我也常推荐一些我喜欢的文章。每每同学们与作品产生共鸣, 或沉默不语, 或表情严肃, 或是一阵不约而同的掌声都会给我无限的满足。这在丰富了学生情感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 这既顺应了新课改的主流, 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与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成绩, 所以学生的应试心理很重, 考虑更多的是能否得分。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我国古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培养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此语文课有着天然的优势, 学科内容本身就是包罗万象, 丰富多彩的, 还有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的发展, 只要有效利用, 无论是录音、投影还是多媒体, 都能有效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同时, 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感兴趣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外界的帮助和引导下主动学习, 以提高我们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老师面对着“众说纷纭”, 如何进行应对, 显然是一个新问题。学生中“别样的声音”, 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处理这类问题, 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老师为此应该努力探索, 不断发展。老师应能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利用感知刺激的需要,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尽可能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 因为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九年级下的语文教学中, 学到广告多棱镜专题时, 我下载了许多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效果也很好。尤其是看到濮存昕做的公益广告时, 广告一停时,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同学们受到了极大感染。让学生保持主动学习的兴趣, 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3 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这就意味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这一点体现的更明显。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所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遵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艺理论观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允许学生的不同见解, 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对此老师应能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 巧妙点拨,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以便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的“异口异声”, 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遇到难题, 先不要急着下结论, 要思考问题的原因, 再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老师一句不经意的毫无恶意的话也许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对于老师来说我们也许还可以在今后的学生身上弥补这种过失, 但对于一个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可能会是用久的遗憾。在每位学生身上, 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课堂上学生回答错了, 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 再对他说:“下次还叫你, 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 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 那么, 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 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 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 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 说一句信任的话语, 帮助他成功一次, 那么, 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 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 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自信的习惯。

4 充分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曾经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知道反正老师认为我学习不好……”后边他说什么我已经听不见了,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不知道因为自己的疏忽, , 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想法, 其实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学生, 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才帮他扭转过来。这给我的启示就是“尊重激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 在人的所有情绪中, 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 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 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 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 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 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 对学生批评训斥, 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 年级越高、年龄越大, 受到批评训斥后, 学习效果就越差,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ΧΧΧ, 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 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 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 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我们尊重学生, 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我非常喜欢冰心的一段名言:同情在左, 爱在右, 一路走来,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却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却不是悲凉……我希望我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学会感恩, 保持感动, 同情, 善良这些美好的感情。也许我的努力是杯水车薪, 但是我愿意为此不懈努力。

摘要:一个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一个好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捷径。所以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首要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文学是人学,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先从培养文明习惯开始。

关键词:潜移默化,良好习惯,尊重,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2]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篇8

一、创编故事体悟真情

低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在德育教學中渗透。例如在人教版第三册《父亲和鸟》这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课件等创设故事情境:清晨,天空晴朗,鸟妈妈带着小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他们一边飞,一边唱歌,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不幸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好独自躲在树林中伤心地哭泣。后面将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如果自己碰到那只无依无靠的小鸟该会怎么说怎么做?如果你遇见那位猎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等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理解感悟。

比如人教版第四册中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这篇童话故事,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教学时可以把文本内容拓展延伸,创设情境:1、微风吹过哪里?看见了谁?他们是怎么说的?2、黄莺见了想唱歌,小朋友见了会怎样?3、微风闻了很开心,把香味带给整个森林,小朋友闻了想对小鹿说些什么?4、听到小动物和小朋友的夸奖,小鹿高兴极了,他是怎么说的?鹿弟弟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分角色展开想象引领学生编故事并进行情境表演:微风带着玫瑰的芬芳轻轻地吹过森林时,遇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白兔看见微风高兴地迎上去,说微风妹妹的身上真香呀!你身上的香味从哪儿来的?微风告诉他身上的香味是小鹿家门前种的玫瑰,刚才经过他家时,就变成了玫瑰香风啦!微风心想:小鹿家种的玫瑰真是神奇呀!带着玫瑰的芬芳她又轻轻地吹呀吹,不一会儿遇到了一只机灵的小松鼠,小松鼠说微风姑姑今天她身上真香呀!微风笑着告诉小松鼠是小鹿家门前种的玫瑰让她变得这么香的,请他有空快去看看吧!话音刚落,一只小黄莺飞来,几只小蝴蝶也飞来了告诉小鹿,他们都见过小鹿家的红玫瑰,好看极了,小黄莺看着那些花就想唱歌。小蝴蝶看着那些花就想跳舞。小朋友们兴奋告诉小鹿,他家门前花坛的玫瑰开得可多了,红红的非常漂亮,一阵微风吹来,香气扑鼻。几个小朋友还在花坛前做游戏呢!这时小猴来了,小猴是小鹿的好朋友,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他悄悄地拍下了玫瑰开花的过程,今天是小鹿的生日,正想把它这礼物送给小鹿呢!,祝他健康、快乐、永远幸福。小鹿听了大家的话,心里非常高兴。鹿弟弟也笑了说哥哥的玫瑰没有白栽。小鹿哥哥把玫瑰种在自家门前的花坛里,却把快乐洒在了别人的心田里,这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样让学生在情境中“移情”进文本。借助角色体验促进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小鹿的快乐,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使寓德教育水到渠成。

又如在教学j、q、x与ü相拼的拼写规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j-ǜ→jù拼读时,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ü头上两点去掉了。再引导学生自编故事:“小ü小ü讲礼貌,它每次瞧见j、q、x,立刻就脱帽,大家都夸它。”教师再启发:“我们班的同学有谁愿意像小‘ü’一样也讲礼貌?”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懂得从小要讲礼貌,渗透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品析词句熏陶感染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的方式。《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故事短小,通俗易懂,却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明知道捡不完,可小男孩还是一个劲地捡呀扔呀,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同学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读出这些感受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相互交流;“小鱼多可怜呀!火热的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下面的句子,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那我们赶快到浅水洼去看看。(课件出示浅水洼,水在渐渐变少,配上音乐)教师轻声呼唤:小鱼儿,小鱼儿,你们怎么了,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后,通过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体会小鱼的心情。教师把文章的第1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因为第1自然段可以说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写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才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教师并引导学生理解“成百上千”的含义,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三、读中体验感悟升华

语言是民族的根,它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通过读把文本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蕴美充分表现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如《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图文并茂,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等。我在《秋天的图画》一课片段教学时说:“同学们,这篇课文实在太美了!老师读一读好吗?,请你们用心听,边听边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色,接着又说:“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线画出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好!”)话音刚落,大家就认真地边读边画。不一会儿,有的同学举起了小手,看着这情境,我心里非常高兴。“哪个同学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我再指导学生层层深入读,让学生畅所欲言。第一层:初读,从哪里可以看出秋天景色很美?第二层:品读,说说秋天的景色怎样?第三层:比较读,把句子去掉“金黄,红红,金色,燃烧”这些词后,读读有什么感受?第四层:美读,看到景色这么美,心情怎样?请同学们试着用读表现出来,并体会动作词语的妙处:挂、露、翻、举。朗读时采取范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读中感悟秋天的美丽丰收景象。指导学生模仿文本的句式说话。甲生说:“葡萄挂起串串五颜六色的珍珠。”乙生说:“橙子露出金黄的脸颊。”丙生说:“棉花翻起白色的浪花。”丁生说“柿子树挂起大红的灯笼,菊花绽开金黄的笑脸,枫林飘动火红的旗帜”瞧,同学们的想象如此丰富多彩。我顺势引导:“谁使秋天变得这样美丽?”让同学们自读并和同桌相互交流得出:勤劳的人们辛勤劳作才使秋天变得如此的美丽。我感慨地说:“是啊,正是勤劳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如此美丽的季节,同学们,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篇课文?”有的说:“用激动、高兴的语气读。”有的说:“用赞美感激的语气读。”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大声地说:“同学们,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课文吧。”我深深知道,此时同学们的心早已陶醉在秋天的美景之中,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吗?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地读书,并指导学生层层递进的朗读,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中积累感悟,培养语感。把描写秋天的美妙言语留在脑海里,体会秋天的美好景象,体悟劳动创造了美。从而使学生更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对勤劳的人们的喜爱。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这正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读中体悟明白道理

我们都知道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如《从现在开始》教学中学生把自己当作猫头鹰,紧紧抓住重点词句“神气”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进入角色,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紧扣“叫苦连天、议论纷纷”等关键词句,设法唤起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充分地“议论、叫苦”,充分地想象,充分地入情朗读,并通过看图,在比较、分角色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中感知语言,内化、活化、运用语言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读中体悟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小猴子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小动物们的拥戴。懂得尊重别人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体现,明白了从小要尊重别人的道理,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在。

总之,教育教学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一代新人。作为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独辟蹊径,寓德于教,使德育教育自然无痕。不仅如此,当孩子们将来跨入社会,这颗种子便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朵美丽多姿,经过沃土培育的花朵便会结出丰硕之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 篇9

第十中学

第十中学在市、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为主线,大力推进了青少年思想工程、育人工程、校园文化工程等,在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充分兼顾基础性、实效性、创新性的前提上,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寻求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捕捉最佳的教育契机为突破口,实施情境式、生活化、人本性的教育,进而达到“亲情育人春风化雨,道德引导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一、加强德育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校形成了校长全面抓、德育副校长专人抓、政教处、团委具体抓、年级主任包段抓、班主任与科任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强效合力,构建起育德于情,两全一帮的德育整体运行机制。形成政教处、团委、校警、班主任、学生家长、社区多方结合教育,齐抓共管。使德育真正做到确定目标,落实责任,措施有力。

二、寓德育教育于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积极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全年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特别是一月、二月、七月、八月份组织青年志愿者义务劳动,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

1爱心,组织团员青年帮助困难同学,帮助个体商户等。通过赠送小礼物,表演文艺节目,帮助做家务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老百姓,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劳动意识,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校还善于抓住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的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举行“传递温暖、快乐成长”关爱农民工子女帮扶结对仪式并到农民工子女代表家中慰问。积极开展寒假送温暖活动,为每位特殊学生送去慰问金或生活用品。通过“关爱身边人”团体辅导和拓展游戏,让我校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孤残学生、贫困学生感受团组织的温暖。号召各班团支部组织本班青年志愿者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县城活动,打扫街道,清除白色垃圾及非法张贴物、赴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慰问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学校每一个同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体验“付出”的快乐。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文明和谐氛围。如通过知识竞赛、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五四文艺汇演,“感恩父母亲 感恩师情”主题实践活动,“成才先成人 爱国先爱校”演讲大赛、“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征文比赛、“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学雷锋实践活动、“校园之星”候选人社会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祭扫活动、网络“向国旗敬礼”活动、手抄报展览、纪念“一二〃九”运动活动等

丰富多彩的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还积极借助校园之声专题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青少年道德意识。通过学校板报宣传栏、文明提示语、校园走廊文化、电子屏幕、悬挂文明宣传条幅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日常性道德感染与教育。

三、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凝聚力及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校不断创新升旗仪式形式,仪式全部由学生主持,除常规的国旗下讲话、介绍升旗班事迹外,团委还在2011年安排了“历史上的本周”环节,向全校师生介绍一周内历史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2012年开始调整为“发现身边的感动”环节,旨在从基层寻找草根英雄,发现师生身边的感动,讲述发生在身边的老师、学生及家长身上的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本举措动员全校师生发现身边的点滴感动,学习身边的典型人物,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凝聚力及未成年人成长的现实意义。

积极号召各班级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如二年五班多次赴敬老院慰问,为老人带去水果,文艺节目,帮老人捶背,聊天,扫地,擦玻璃等;二年十一班开展青年志愿者环保活动,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小广告;二年十二班连续两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用实际行动美化绿化了家乡环境。一年九班开展了书画作品献祖国活动,并在团委的推荐下获得全国比赛的一等奖。

四、增强爱心意识,积极开展扶危济困活动。

如多年来,我校一直建立每生每日节约五分钱爱心资助基金,专门资助学校家庭条件特别困难,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学校每年都为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捐款;汶川地震捐款;玉树地震捐款;永吉抗洪救灾捐款及为学校患白血病学生捐款等活动,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学生们强烈感受到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良好风气在校园内已经形成。

五、培树师生典型、扩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我校开展的“校园之星”评比大赛是发现德才兼备的学生人才的极好平台。“校园之星”不但各个身怀绝技,而且是全校学生的道德标杆。如第一届综合之星郭星辰同学是2011年永吉县中考状元,荣获过吉林省优秀学生称号;第二届综合之星袁田的古筝表演曾获省级比赛金奖,荣获过吉林市百优中学生称号;第三届体艺之星肖文林2010年跻身吉林省二人转总动员大赛前十强,她本身属于农民工子女,但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升旗仪式上“发现身边的感动”的第一期感动校园人物——杨德凯,连续五年资助贫困学生,其事迹被吉林市电视台、永吉电视台、《江城晚报》予以报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吉十中在德育工作中硕果累累,学校的“亲情育人”被评为吉林市德育精品;2009年被评为吉

林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先进校、吉林市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2010年被评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实践活动示范学校;2011年被评为吉林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吉林市中小学“人人争做环保志愿者”活动优秀组织学校、吉林市示范家长学校,近年来,《吉林日报》、《江城晚报》、吉林市电视台、永吉电视台对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给予数次宣传报道。

六、继往开来,传承优势,展望下步工作设想。

学校将继续以“亲情育人”、校园之星评比大赛、升旗仪式“发现身边的感动”、学雷锋主题实践等德育特色活动为平台,以常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今后我们将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加大德育渗透力度,把德育工作这一隐性教育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 篇10

一、认真工作,三尺讲台育桃李

7月,杨老师第一次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我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杨老师长期扎根农村小学,面对地势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环境, 二十年来,她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无论天气多恶劣,无论自己的身体有多的不适,她都坚持上班,她没有因为天气或疾病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上,她坚持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每届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力求使复习更贴近学生。在教学中,她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扎实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一切条件展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冲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并积极辅导后进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她坚信:只要真情付出,用心教学,就会有丰厚的汇报。通过辛勤的耕耘,她换来了学生的尊敬。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她取得了许多的可喜成绩――她所任的班级在学校的各班级评比中多次被评为 “先进班级”“优秀班级”。多年来,她每年的教学成绩均居年级前列。

二、热爱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加工作以来,她总是从细微小事入手,以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以慈母般的胸怀去呵护学生,以真诚的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班级管理上,每天,她早早的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读。课下,积极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与家长交流,家校共育,教育好学生。此外,她还注重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建立班级规章制度,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每一项都有相应奖励和惩罚,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班干部竞选”,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她讲究工作艺术,用正确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她总是热情而又耐心解答。并结合班级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基本情况,给贫困生买书包和学习用品、新校服,领生病学生去医院。有一年,班上的一位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跟着爷爷一齐生活,一天,她不留意开水把脚烫伤了,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杨老师每天坚持到帮助她补课。由于她爷爷年事已高、身体较差,不能及时照顾好她,杨老师主动担当起照顾她的职责,在她脚伤还未痊愈之时,每次去厕所都把她背过去,然后再背回来,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此外,杨老师还注重欣赏学生,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分享他们的喜悦。杨老师就是这样坚守在一线教育岗位上默默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以自己最出色的行动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积极指导,百花齐放春满园

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她还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作为学校老教师,她把年轻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甘当铺路石。作为学校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积极地分享给新教师,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在工作中,她经常与单位里的年轻老师们在一起交流和沟通,使她们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教育、科研上执着认真的杨老师,在荣誉面前她总是淡淡地说,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此外,她也经常向老教师们请教教学方法,学习她们高尚的师德师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此外,她还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还指导学生兴趣小组――绘画小组和书法小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年的艺术月比赛中,她负责书法绘画,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总是开学前就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查阅资料,吸取别人的优点,决定参赛的题材和内容。训练时牺牲掉中午休息的时间进行指导,几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每年的艺术月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

上一篇:小学生跳蚤市场策划书下一篇:教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