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春风斗古城

2024-08-12

野火春风斗古城(精选4篇)

野火春风斗古城 篇1

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根据李英儒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民族歌剧, 这部歌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门创作的, 也是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纪念抗战展演活动的指定剧目。该剧以冀中古城的抗日斗争为背景, 描述了在敌占区我党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军展开的一幕幕胆战心惊的斗争场面, 其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 在反复交织的民族情、姐妹情、母子情、战友情及纯洁恋情的复杂交织中, 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金环、银环、杨母、杨晓冬等抗日英雄的典型形象, 热情讴歌了齐心协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 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创作背景

为了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解放军总政歌剧团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对这部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进行了全新的打造和修改。军旅艺术家们根据剧本内容, 在音乐上使用专业的歌剧创作手法对其进行二度创作, 并精心选择和编排了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 将剧中众多的角色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浓缩成适合歌剧舞台表现的7位关键人物。通过再现地下紧张、惊险的斗争史实, 围绕民族情、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以及纯洁恋情的反复交织中, 感人至深地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金环、银环、杨母、杨晓冬等抗日英雄的全新形象。

二、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戏剧结构

诚如瓦格纳所言:“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1”, 只有具备严谨的戏剧结构, 才能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 音乐作为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 只有戏剧完美的统一结合, 两者才能获得戏剧性的力量和优秀的反响。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戏剧结构上颇费心思, 为全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 全剧安排了三条线索:第一条是全剧的情节主线, 即争取敌伪城防司令关敬陶起义。第二条是是以倒叙的形式, 引出当代年轻女大学生瑶瑶穿越时光隧道, 来到家乡的古城上, 再现和回顾这座古城的战争岁月。第三条是银环与杨晓冬的情感线, 展现了银环性格逐步成熟、对杨晓冬感情逐渐清晰的过程, 通过地下室初次见面, 银环击毙叛徒高自萍、银环探监、银环到杨母家送情报等情节, 是不可缺少的一条辅助线索。

这三条线索相互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密不可分, 使全剧既显得主线突出。值得一提的是, 该剧情节线和情感线均采取了散点式结构, 具备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国难当头、爱恨情仇的强烈情感撞击, 为发挥音乐唱段的表现力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契机。

三、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点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音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彰显民族性。该剧的音乐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为主要音乐素材, 兼以晋、鲁、豫地区的音乐和日本音乐元素加以嫁接组合, 主题旋律自如动听, 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唱法上以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兼容, 根据剧中人物角色选配不同的唱法, 统一在整个剧情和音乐发展的脉络之中。

该剧创作者试图在实践中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这三个课题, 既保持民族歌剧的特质, 又具有时代的新意。歌词写的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 足见功力。不少抒情唱段可独立成立, 具备流行的条件。推动剧情发展的戏剧性唱段也写得很别致, 颇有趣味。整台音乐的融合、交织和起伏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抒情性, 不同声部、不同唱法、不同音色在剧情的发展中得到和谐的统一。分别在剧情的点题处、出情处、展现人物精神处出现,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唤起了积蓄在人们心底的那种深厚情感, 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四、金环唱段的音乐特征

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的角色形象是最具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她既温婉机智, 又刚毅钢炼, 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临危不惧的胆识, 在剧中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剧中金环的四段唱段成功地塑造了金环的艺术形象, 其中《永远的花样年华》《生命的光彩》和《胜利时再闻花儿香》是金环在这部歌剧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唱段。

1.《永远的花样年华》的音乐特征

《永远的花样年华》是在第九场中金环的主要唱段, 该剧描述了我地下工作者在敌占区与日伪军展开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 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图景。唱段中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白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 展示了歌剧中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与地下党员不惧牺牲的主题思想。

该唱段采用A-B-A1的三部曲式结构, 音乐的第一部分A (14小节-28小节) 建立在降G大调上, 在开始十四小节的引子后展开主旋律的发展。该片段旋律线在一个八度内迂回, 起伏较稳定, 节奏以大附点和二八交替为主, 类似一段宣叙调的展开。形象的刻画了金环深情忧伤深情的心理状态, 以及对生活充满无限留恋的情感表达。

进入第二部分后, 音乐的旋律和速度有所推进。在节奏上, 其结构对比第一部分有所拉长、延伸, 旋律线也由四度内的迂回逐渐转为八度内运动。这一部分的声腔铿锵有力, 信念坚定不移, 歌词用“高山”“春藤”“平原”“大海”“珊瑚花”等词语来表现金环内心的坚定和她那种执着的信念追求。

音乐的第三部分是歌剧的变化再现部分。为了符合歌剧剧情发展的需要, 虽然在音域上与第一部分基本相似, 但在速度的变化上稍稍紧促些。此时的金环已是英雄的化身, 歌词强调“让远山、让流水记住我的回答”, 表达金环对共产党不变的信念, 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为了进一步深化歌剧的主题, 在歌曲的最后, 作者反复强调“永远的花样年华”, 再现的主题旋律, 使歌曲从形式、结构到主人公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2.《生命的光彩》的音乐特征

《生命的光彩》是金环, 关敬陶, 多田的一段对唱。是多田采用“一箭双雕”的离间计, 让关敬陶与金环见面, 企图通过二人的表情和举止证实光敬陶是否真的“有问题”。可多田意想不到的是金环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 并巧妙的利用他的诡计保护了光敬陶。便有了《生命的光彩》这段对唱。作者借鉴中国戏曲中常用的表演手法——“打背躬”表现形式进行发展。

该唱段通过四个回合的交锋, 将金环的勇敢机智, 光敬陶的惊恐困惑, 多田的心怀鬼胎, 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 使三个人物根据各自的心理状态的不同, 即便是同处一个时空, 同唱一首歌, 所表现的音乐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个唱段巧妙的结合所制造出的紧张氛围, 有效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具有极强的戏剧性, 使音乐与戏剧有机的对比、统一。

3.《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音乐特征

《胜利时再闻花儿香》是金环通过回顾自己的身世和革命的经历, 表达了“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革命精神, 展望中华、控诉日军暴行以及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 完成了金环这个英雄形象的最后塑造。该歌剧吸收了中国民歌和戏曲的元素, 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风格, 它的演唱在于把握其中板式与速度变化形成的情绪发展逻辑。音乐是流动的艺术, 是变化的艺术。速度的变化无疑是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个《胜利时再闻花儿香》唱段最为显著的特点从明快的中板开始, 娓娓道来, 也就是板式速度的变化, 像是向观众讲述着家乡的美丽和家园的温馨, 让人无限眷恋, 心怀向往。之后的唱段它是对日寇暴行的控诉, 因而音乐在此转入快板。家乡的美好印象被破灭, 音乐自然而然就显现出了强烈的悲剧性悲愤的情绪, 如同不可遏止的奔涌激流。在接着由慢转快的“垛板”中, 演唱者应持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 使生生含泪, 字字带血。当唱到“血债要用血来还”时, 应是怒不可遏的。此处虽不是全曲的最高音, 但是情绪发展显然已到最高端。因此, 此处的行腔应该借鉴戏曲的演唱方式, 而其中的半音进行仍需有一种势如破竹的张力。在金环应声倒下之后的广板中, 音乐辉煌明亮, 并具有一种英雄性和崇高感。所以在这个广板应唱出一种眷恋与回望、遐想与祝愿、歌颂与赞扬, 并将这些情绪有效的聚成一体, 交织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网络。此处的音区虽较高, 但是演唱时却不宜过分夸张, 而在于要注重气息控制, 在力度上则应该处理的较为柔和。

金环的戏在经过一个“新闻发布”前的喧闹时段, 进入了高潮。等待“好新闻”的发布现场, 中国人民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 金环“发布”了日寇侵华欠下的血债, 使在场中外记者震惊, 在老鬼子多田当场向金环扣动扳机之后, 金环挣扎着忍着最后一口气, 高歌了一曲“胜利时再闻花儿香”。在这段经典的咏叹调里, 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旋律进行和戏曲化的润腔韵味, 也有戏曲板腔体和西洋音乐曲体的融合, 演唱者需极好的把握宽广的音域、较多的变化音和暂转调等音乐形态。

五、金环唱段的艺术表现

《野火春风斗古城》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 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入次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 该剧的思想主题首先是个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而金环唱段的艺术表现不仅体现在剧情的巧妙性、情感的生动性, 更体现在音乐与戏剧的对比、统一与结合。

《乡谣》作为整部歌剧的主题旋律, 是一首极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歌曲, 如同一首民间的歌谣, 感人至深, 亲切自然。其主题性的音乐和动机对全剧音乐起着重要的串联作用, 在全剧中以不同方式出现了四次, 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仅使该剧具有现实意义, 还揭示和升华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

金环的角色在三重唱的演唱中, 是具有规定性的。首先她是以女性的身份, 要准确把握金环的这个角色的朴素而不雕饰。当在关敬陶无比思念妻儿, 举棋不定之际, 金环的女性身份无疑能使关敬陶感染至深。因此, 金环扮演者在这个唱段中, 通过质朴、平和的音乐风格, 柔和、细腻的演唱技巧, 完美的表现出朴实无华的情感。另外, 根据剧情需要, 金环她本身是受杨晓东领导的, 她是配合杨晓东的工作, 因此这个时候的演唱切勿喧宾夺主, 一定要准确合理的把握音乐的速度、力度和语气。这些都要求金环的扮演者必须得符合角色的身份, 在情感的把握上充分满足角色的要求。

六、结语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 展现出了“红色经典”的思想主题, 具有“红色经典”的文化作品的一般特征。该剧在音乐创作上保持民族歌剧的特质, 具有时代的传承创新意识, 整个歌剧主题旋律的起伏有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不同唱法、不同音色、不同声部的处理在剧情发展中都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这个人物果断、不怕牺牲、坚强, 富有奉献精神, 在剧中起到推动剧情发展、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金环的演唱的主要唱段进行演唱方面的分析, 并对金环的戏剧形象和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金环这个歌剧人物形象时, 她对革命的事业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分析金环的唱段的过程中, 让我认识带到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声音应在连贯性、柔和性为标准声音, 力度不能过于强响, 唱优美抒情的感觉, 少在技巧上难为自己, 多在艺术表现上下功夫, 要求以情动人, 以声带情, 声情并茂。希望通过对《野火春风斗古城》学习和研究中金环的艺术形象的同时能够更加能深层地认识新世纪民族歌剧的人物塑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士平.浅谈歌剧艺术剧作的音乐化构思[J].歌剧艺术, 2009:6.

[2]居其宏.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音乐学, 1991.26:4.

[3]沈湘.沈湘声乐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12-18.

[4]周靖波.中国当代戏剧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35-41.

[5]黄常虹.歌剧艺术审美特征[N].苏州大学学报, 2002:12.

[6]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24-32.

[7]孟冰.野火春风斗古城[M].北京:杂志出版社, 2008:115-221.

野火春风斗古城 篇2

小时候父亲从来不限制我们对小人书的痴迷, 有一年的新年礼物,就是他亲自去城市的新华书店,为我们姐弟俩买的一本新出版的电影连环画,电影版的小人书《野火春风斗古城》。其实那本书爸爸也喜欢得不得了,有闲时像个孩子似的跟我们抢着看,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给我们讲起此书的原著――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小说的作者李英儒,当然与真英雄有关的轶闻往事。

听完故事以后,懵懂之中,一颗稚嫩的幼种深埋在心中,故事里的杨晓东战斗的古城,黎明的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的保定,英雄曾经历经血雨腥风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那块属于城市人的地方像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小学毕业那年,作为考上县重点初中的礼物,父亲又亲自为我买来一本新版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寒假里,我央求父亲,带我去趟保定城。父亲不肯,我就偷偷的爬上父亲的驴车,趁着给城里某学校食堂送大白菜好机会,第一次坐在父亲赶车的座位旁,看见了儿时连环画上的古城保定:古老的明城墙,灰砖青瓦的旧楼房,花花绿绿的商店橱窗,从南关到北关,途经西大街,”车把式“父亲用手指给我看:古槐,大街,小巷,呀!难道这就是李英儒作家笔下的杨晓东秘密战斗的地方?

长大以后,离开家乡,为了一个文字梦,行囊里塞满了包括一本小说版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内厚厚书本和一支不安分的笔,来到保定。行走在古城的老城根,旧街巷,且行且寻找李作家描写过的故事背景。

晨起黄昏,漫步在红绿灯的十字街头,亲眼目睹这这座城市这些年的更新巨变:楼高了,路宽了,景美了,目光里渐渐的读懂了它的古老和年轻;读懂了儿时连环画中杨晓东金环银环坚定的革命信仰,读懂了它前进脚步中的铿锵之声。

野火春风斗古城 篇3

该剧的整体构造等同于正剧的艺术原则的内容要点。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既具有悲剧人物那种严肃的旨意、真诚的信念、深刻的思想情绪、为所追求的目的而献身的精神,又具有喜剧人物那种自信自足的性格。

下面我以该剧中矛盾的关键人物关敬陶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部分主要唱段相结合来阐述我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看法。

在该剧中关敬陶仅仅是一个城防团长,但由于共产党员的成功策反和关敬陶个人的民族大义,使其成为了该剧的一个关键人物。在该剧中有关他的唱段有六处之多,加上对白及舞台表演,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关司令的形象。例如在第二场,因地下党工作需要,金环护送新任政委杨晓东欲进城,遇到城防司令关敬陶,被拦住进行盘查,潜入古城工作的地下党高自萍迟来赶到化解了紧张的局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根据个人本身的看法,目前的关敬陶是处于在一个屈尊于日军的统治下,血性丧失但刚性依然埋在骨子里的伪军司令,为了手下的一千多弟兄和家人的安危以及前程和生活着想,不惜背负骂名。后面高自萍的到来虽然化解了当时紧张的局面,但却依然没有消除关敬陶的戒备。后在第四场“百乐戏院”中被体现出。本是假借江湖郎中身份的杨晓东在设计周全之后,想为夺取古城而对关敬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关敬陶却不买账。浅析原因,在后第六场“芦苇荡”中的杨晓东为唤醒关敬陶的民族大义,而将其放回城中,关敬陶对此深感敬佩,便道出了中国革命力量太为薄弱,怕因此而牵扯到他所顾虑的家眷以及数千将士安危。

以上的三场片段的简介,说出了关敬陶个人的心里是多么的复杂。布莱希特十分强调戏剧的教育功能,并针对传统悲剧的宣泄,卡塔西斯效果,而张扬“间离效果”[1]。在部分台词中被体现出,从“正好,本司令近日身体有些不适,可否请先生开个方子”到“那么请问先生,可否有良药”,再到“我关敬陶可以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可是,我不能不为我手下的一千多弟兄和我的家眷的安危以及前途着想”。处处为人着想的态度如此的深明大义,若不是有此苦衷,又怎会被埋没到这一区区的城防司令。目的只求激发观众的理性思考,再介入金环死后的唱段“生日”

一年只有这一天,花开太仓促。

一天过去是一年,花落有谁数。

点燃生日的红蜡烛,说一声祝福。

是你划亮的火焰,在生命最深处。

一年只有这一天,光阴莫虚度。

一天过去是一年,远方是征途。

点燃生日的红蜡烛,说一声祝福。

是你划亮的火焰,在生命最深处。

关敬陶感受着金环壮烈牺牲的意义,关敬陶对金环的义举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

通过对该剧关敬陶一角的浅析,我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感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中国民族歌剧自诞生起,它的发展方向就备受关注。对于它的发展与创新被分为1.盲目崇洋、全盘西化。2.全盘本土化,继续沿袭本土已有的音乐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歌剧。3.形式化,大资金,大场面[2]。但是自我的认识是在于需要对歌剧理论的建设。仅仅是演员在接触新剧时如何去分析,如何去理解,这都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丰富。总的来说,应结合西方歌剧的结构,融入中国音乐特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但无论中国歌剧以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是立足民族文化的特点,不能无视中国民众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人民的情感形式。

【参考文献】

[1]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M].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63.

野火春风斗古城观后感 篇4

歌剧的用了大小咏叹调、宣叙调、等歌剧唱腔为我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英雄人物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拼搏与奉献的光辉历程。主人公游击队政委杨晓冬,地下交通员金环、银环姐妹与地下党员在武工队的配合下,与敌人斗智斗勇,以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生命的态度为革命的胜利而斗争,对伪治安军团长关敬陶说动归党,经历成员的反叛与主要人物杨晓冬被俘又成功脱逃的困境阻碍。歌剧中最震撼我的地方是杨晓东与银环一起劝说关敬陶加入抗日队伍的时候。歌曲《乡谣》曲调优美,歌词简洁动人,不仅令关敬陶回忆起了家乡,怀念乡亲,也使我极度的想念自己的老家。其中金环在日本人手中的死也是促使关敬陶转变的原因,关敬陶关键时刻的转变为后来解救杨晓东和在高大成下令伪军出城救粮时的起义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原本就是革命者的高自平的背叛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革命期间里剧情杨晓东与银环逐渐产生了爱情,这也为歌剧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歌剧在歌颂革命英雄的同时也赞美了女性革命者与革命者母亲的奉献牺牲精神,在杨晓东工作期间,他的母亲秘密地承担起了传递情报的任务,积极工作不畏艰险,在后来被捕之时,这位母亲也一心为革命事业,一心为自己的儿子,虽不是真正的党员,但却贯穿了真正党员的精神。除了杨晓东母亲的牺牲,金环在被日本人逼迫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勇敢――面对周围都是恶狠狠地日本人,她抱着必死的心无畏地在媒体记者面前说出自己革命意愿,最后牺牲,这些事迹都为我们展现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这些精神可以转化成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为国家奋斗努力地奉献精神。

上一篇:职业素养课下一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