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自述

2024-10-17

教师的自述(精选8篇)

教师的自述 篇1

一个优秀教师的自述

我叫潘一,1994年参加工作,二十岁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带着百倍的热情认真工作,力争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所以每一节课都做了认真的准备。上《爬山虎的脚》一课,自己就亲自去采集爬山虎的样本;上《背影》一课,就挤时间和父亲在一起去感受父爱;上《春》一课,就走进自然,感受春的美好等等。所以,那时候虽然教学经验不足,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心,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带了几届学生之后,对于课文知识点、教学方法等都熟知于心。这样在上课时就习以为常了,再也没有了新鲜感,甚至有些迷惘,不知该如何去上语文课了。就像一个老中医说的:“开始当医生时,自己认为无病不知;可是治了几年病之后,感觉自己对病是狗屁不通了;现在才感觉对病是略知一二。”自己就是带着这种迷惘求索着、专研着。现在才感觉对语文教学是略知一二。语文并不是一般人所说,学与不学,教与不教一个样,语文的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把语文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触类旁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语文课的实用性,最终让他们真正知道语文课很有趣,并且简单易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有所专攻,不断求索,不断创造出语文教学的好方法。

教师的一生就是奉献与清苦相伴,这也让教师得到了一种闲静与恬适,也就有时间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不断的创造着自身的崇高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路还很漫长,我将坚定走好,不留遗憾。

教师的自述 篇2

例如, 我的学校为了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 要求每一学科组都要有课题, 而对于怎样做课题却没有相应的前期培训, 要知道, 不是所有的教师对做课题的程序和方法都了如指掌的。

而且, 我时常会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种孤掌难鸣的感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但因为我们地理学科并没有充足的专业对口的教师, 很难实现所谓的“同伴互助”, 而且也没有“专家引领”, 主要还得靠自己的摸索, 长进不大, 在专业进步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此外, 应试教育思路还是极大地限制了课改理念的实现。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 因为不是“主科”, 所以得不到学校的充分重视与支持, 也很难得到学生的配合, 课改困难重重。

痣的自述   篇3

左其佑

我叫痣,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身上都有过我的足迹。

我常常和人们一道出世。屁股上或脸蛋上那靛青色的斑点就是我,小名叫“胎斑”,学名叫“青痣”。

有时,人在发育期或人封中年之后,我会冷不丁地穿着黑色的、褐色的外衣从他体内冒出来,或如针头大,或如黄豆大。医学书上说我是?色素痣”。

我可以长在人们的脸上,也可以长在手掌,脚底或其他部位。有人喜欢我,因我长在他们颜面的最佳部位,给他们添了几分妩媚。我为此曾得到“美人痣”的爱称。要是我长在人们讨厌的地方,就会招来“丧门星”,“扫帚星”、“克夫星”等等骂名。真是百恿不得其解,我站在什么位置,怎么与人们的荣辱贫富相连呢?

在正常情况下,我和我的兄弟出世后一直保持体形不变:细胞不再增生,体积不再增大,与人们相安无事度终生。但我们之中也会出现坏分子,变成癌细胞。目前,有些学者主张:判断我们的好和坏,可作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就可现出各自的庐山真面目。

在病理组织切片下,医生把我们分成“皮内痣”和“交界痣”。站在真皮和皮下组织间的称“皮内痣”,性本善良,安份守己,不会发生癌变。

来源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称“交界痣”。它们生性活跃,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往往就兴风作浪,发生癌变。

据近年来的调查,我们中的“犯罪分子”增多了,痣癌的发病率在上升。为此我提醒人们,要注意那些经常受到摩擦或挤捏的,那些长在手掌、脚底、面部和外生殖器上的我的痣家兄弟。若有下列情况,要立即扭送到医生那里去:1.穿黑色外衣、短期内明显发胖的;2.经常改装,一下棕色变成黑色,一下又变为黑棕相间花斑的;3.边缘变得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4.身上颜色消失,发炎、溃烂、流水或出血的,5.会侵犯邻居,使相邻淋巴结肿大的。

最后,我要奉劝人们:千万不要挑我、抓我、刺挖我,更不要用腐蚀药物烧灼我。那样做法,会使我们中的一部分与人类矛盾激化,引起癌变的。

不宜依靠蹦跳排除尿路结石

章继东

有些人患了尿路结石,不去积极就医治疗,而是想采用蹦跳的方法,借结石的自重作用达到排除结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弊多利少。

当蹦跳时,结石由于快速移动而容易擦伤肾盂或引起输尿管粘膜出血,从而出现血尿。蹦跳还有可能使结石嵌顿于肾盂,引起肾盂积水、甚至积脓。体积大或多角形的结石更易引起损伤。如一男性青年患左侧输尿管结石,因害怕开刀取石,一位好心的朋友劝他用蹦跳的方法排石,开始确有一-些小结石随尿排出,症状也随之缓解,甚至消失,遂放弃了药物治疗等措施。过了年余后,又发生腰部绞痛,经检查证实有结石,且直径达1.0厘米左右,于是又采取快速剧烈的跳跃,不料,在一次跳跃后腰部突然剧烈绞痛,小便呈鲜红色,医院诊断为肾绞痛、尿血,其发病原因被认为是蹦跳所致。又一男性输尿管结石患者,因剧烈蹦跳后结石嵌顿予输尿管下端,造成近端输尿管扩张,致管壁变薄,当再一次剧烈蹦跳时,结石擦破管壁,突然穿孔,形成原尿无菌性感染,后经手术取出了数枚超过1厘米的多角形结石。

尽管如此,但仍有人提倡利用蹦跳排石。诚然,体积小、圆形而光滑,且位于下尿路的结石,在蹦跳后有时可随尿排出一些,但这几乎是偶然的。

得了尿路结石,首先应去医院查明结石的形成原因,种类、大小、数目、部位、有无并发感染、尿路梗阻以及肾功能情况,再决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讲,结石直径小于0.8—1.0厘米,且又光滑呈圆形的,又无尿路梗阻及严重感染而肾功能良好者,以及双侧多发性或多次复发的小结石,可通过药物排石。若结石大小超过1.0厘米,或虽未超过1.0厘米,但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或结石为多角形、表面粗糙、估计不能排出者,结石嵌顿于输尿管引起急性尿闭者,均应手术治疗,不能依靠蹦跳来排石。

患了尿路结石,决不能满足于取石或排石,而应重视预防结石的复发。其措施有去除形成结石的发病诱因、充分饮水、避免食用易形成结石的食物、药物预肪性治疗等。

教师个人自述材料 篇4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立志献身教育事业。自任教以来,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教学 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对自身不断完备 ,全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刻意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现总结三大点:

一.重视自身建设,全力提高业务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要成私人长久职业,人必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学习”“终身教育”就成了它的注解。

可以说,思想是主宰人类行动的将帅。因此要让自身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教育事业,最先必须端正思想,明确人生目标,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备自我,不断创新,全力培养适应时代须要 ,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有了这样的明确目标后,咱们就不会再为环境,为条件而懊恼不已了。虽讲台摇摇欲倒,我依然操起教鞭;虽工作几经周折,我依然毫无怨言。

有人说,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半个演讲家的口才,半个作家的文才,半个演员的表演艺术„„绌于言词的我为了锻炼口才,磁带买了一打又一打。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多次参加各种写作培训班,并以《青年文摘》.《诗刊》等为练笔场所。

为了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我经常上网读报,涉猎各行业信息。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我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因特尔、教学技能、基本功、班主任等各类培训。

为了充实的教学 理论,更新教学 理念,我阅读了《球形教学 法》.《读写结正当》.《课堂教学 模式探讨》.《于永正的读式教学 》以及《支玉恒理论》等数十本理论书籍。

总之,我全力朝着我的话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着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二.为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做贡献:

一名教师的广义目标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而狭义地说,实际目标就是教好书,培养出人才。对此,我八年的教育生涯是最好的注解和补充。

参加工作以来,我连续担任1—6年级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兼班主任,日常将时间都用在教育教学 工作上。在执教中为教好书、育好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特别是这些一年级刚进学校的学生,他们许多东西都不懂,我下决心教好他们。

每学期都能按要求认真制订好教育、教学 工作计划。根据刚入学的学生的性格,采取不一样的要领教育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日常很留心自身班主任应尽的职责,课外时常对学生执行 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开展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同时对后进生和差生都执行 了细心的引导,发觉疑问及时处理。

平日里时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明白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时常鼓励他们,给戴红花。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时批改作业,发觉疑问及时纠正,想尽一切方法,提高和巩固他们和知识,时常叫他们谈谈心。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得到进步,我还使用双休日、傍晚、假日与家长取的密切联系,和他们共同教育好其子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些后进生在我的精心教育下,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成绩也进步了。日常为了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我认真备课,充分使用课堂时间执行 认真教学。课内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多动脑、提疑问。由此所形成的独特的课堂教学 受到了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实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只有对祖国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能教好书,管好班级。近年来,我一直都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中从不歧视差生。而是想方设法明白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贴心人。许多所谓的差生在我的教导下变得规规矩距,热爱学习,热爱集体。我所接管的班级也可以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光有爱而缺乏课堂教学 艺术是无法达到科学.高效的目标的。我十几年从事高年级语文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在教学 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根据当前农村学生接触媒体的实际情况,主张教材应以教科书为主,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张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主张教学实践应紧随社会成长趋势,迎合社会成长须要 ,与理论紧密联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体会 ,提高理论。

三、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彻底成长:

日常在教学 中,不但注重学生的知识教学 与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学生一进校门,我就开始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母校、守纪律、勤奋学习,和同学团结友爱的好习惯。教育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通过实践对学生执行 德育教育。

如:有一次学校开展运动会,要求学生都穿上校服,我班上有一位单亲孩子,因生活难处,没钱购买校服,好几天为此事闷闷不乐。当我将此事告诉全班学生时,全班学生向他伸

出了友谊之手,将自身日常节省下的零用钱捐出来,给这位学生购买校服,使他重展天真的笑容。

我校有位小孩得了白血病,得知情况,我班的学生积极捐款,其中有位同学捐出了101元零用钱来援助这位病孩换血。

以上这些,都是同我日常对学生执行 积极有力德育教育分不开的。除此之外,我还在班内开展了丰厚我彩、积极向上的有益活动。

如:时常组织全班学生大扫除、定期检验个人及环境卫生。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热爱祖国大自然,时常带学生出去活动,还有课文朗读、故事会、小打造、下棋比赛等,让学生找到乐趣、找到了自身的优点,从而懂得了学习的首要 性,同时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教师个人评价自述 篇5

本人任现职以来,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分清是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积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从点滴和细节方面入手,综合评价学生,让学生都能成为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还注重情感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严于律己,不断上进的良好习惯,对后进生从不歧视,不放弃,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和关爱,找个别谈心,参与他们的活动,引导他们改变厌学情绪,由后进变进步,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班级干部管理班级。我尊重学生、以诚相待、真诚守信、表里如一,以慈母严父般的关爱去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以“许人一诺,千金不移”的工作作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学生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

总之,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教学、科研和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使很多学生走进社会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得力干将,为社会创造了不少的财富,使我得到的安慰。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争取在工作和学校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自述骨干教师作用发挥情况 篇6

我在2010年3月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共同探究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努力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下面就我在工作中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努力提升业务水平,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

我作为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本组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教研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吸收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从教研专题的确立、教研课的开展,到课题的考核、结题等各阶段我都为全组教师作出榜样,通过引领和示范,我组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把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当成自己的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把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与全组教师共同分享。

二、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身为骨干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同事做出榜样,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专业引领,帮助其他同志逐渐地提高业务水平。因此,我每学期必做一节示范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青年教师的成长迫切需要校内有经验、有能力的骨干教师的指导。因此,我校启动了“青帮蓝”活动。由一位骨干教师带一个徒弟。在“师带徒”的过程中,采取全面引领的方式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甚至成为一批新的“骨干教师”。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

对青年教师的帮扶首先从备课开始指导,帮助他备教材、备课本、备学生、备教法。然后由青年教师执教一节展示课,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骨干教师再上一节“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课后交流感受,挖掘授课“亮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在帮扶期间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结合研讨、评议情况,分析授课得失,指导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最后青年教师经过听课、评课的磨练,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给全校教师上一节汇报课。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青年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帮扶活动,激发起参与教研的内在动力,加速了成长步伐。

我在“青帮蓝”活动中与钟长鸣老师组成了帮扶小组,本人认真的 按学期初的骨干教师帮扶计划进行工作,如约完成了如下任务:

1、做到了每个月帮助钟老师备一节课,检查一次教案,真正的提高钟老师的教材分析和合理处理教材的能力。

2、做到了每周听钟老师一节数学课,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便帮助钟老师提高。

3、做到了每个月给钟老师上一节数学示范课,起到了示范、牵引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如既往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极主动的帮助青年教师,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实

现自身价值。

书的自述 篇7

我是长方形的。我的外套款式各种各样,可漂亮了!我里面的知识可多了,有猜谜语、十万个为什么、神话故事……

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千上万种。按学科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按语言种类分,有汉语、英语、德语、日语等;按用途分,教学辅导的、社会科学的、文学艺术的等。

我很自豪:我有许多朋友。我的朋友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种族和国界。有一次,一个中国小姑娘在做作业,遇到了一道题难,她左思右想,想不出来,小姑娘找到我,向我求援,我详细地对她进行了讲解和点拨。她乐得抱起我亲了又亲,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我有一个最大的优点, 就是乐于助人。凡是想进步、想学习的人, 我都帮助他们。古今中外, 很多人在我的帮助下名垂青史:司马迁写出了《史记》、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陈景润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 美国历任总统都得到过我的帮助。苏联作家高尔基特喜欢我, 看到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当然, 我也有不足的地方。有时候, 我好心好意教人们知识, 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把我传授的知识用去做坏事, 这是我所不能容忍的。还有的人把我教的知识不结合实际, 生搬硬套, 结果铸成大错。赵括“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特别喜欢小孩子。有些小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他们的妈妈或爸爸就把我读给他们听了。每当我看到一些小孩儿生气时,我就找出一些小幽默给他们看,让他们开心起来;每当我看到一些小孩儿难过时,我就会讲一些关于勇敢孩子的故事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每当我看到一些小孩儿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时,我就举出一些骄傲自大的例子,让他们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总之,近我者赤。听完了我的自述,我希望你能和我交个朋友。

自述的纪录 篇8

77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摩梭人的文章,大量精美的图片将这个母系氏族存在的讯息传递给了外面的世界。文章的作者——约瑟夫•洛克为人类学家、探险家、植物学家。他痴迷于中国的西南,用27年的时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用笔和相机记录着这片秘境般的土地。

1928年,带着他的田野作业工具和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洛克来到了神秘的泸沽湖,从此便陷入了对这一方水土的痴迷。洛克与当时的族人总管阿云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他记录下山水、植物、人和宗教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许成为他深入了解平民族人生活的羁绊——独特的母系文化和走婚生活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及。

在对摩梭人历史文化、社会民俗进行考察研究的多次探访中,洛克为土司阿民翰、总管阿云山及其后来成为活佛的小儿子罗桑益世拍摄了许多照片。这些几乎是最早记录的、为后世研究摩梭人历史留下的珍贵资料后面,是一双泸沽湖水般湛蓝的眼睛。

都市中的祖母屋

迷路,走错路,再迷路,当我们终于踏入紧临环铁艺术区的这个普通小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堆放整齐的大量烟熏色粗大木料。老朋友尔青迎了出来,手中仍提着他不离身的PD-190P——看来此时他正在拍摄,正合我意。

认识尔青是在第二期纪录片导演训练营上,这个来自泸沽湖的摩梭青年,寡言,诚恳,面庞黝黑,目光执著。几年来,尔青一直用手中的DV记录着摩梭人的婚丧嫁娶、日常点滴——以一个本民族人的视角。

最初,他因为外界对走婚的误解,产生了阐释民族文化的想法,后来逐渐搜集各种资料和实物,建立了自己的摩梭民俗博物馆,从搜集照片,到自己拍照,终于发现了记录自己民族的更好手段——DV,如今,关于自己身边的摩梭人和生活,尔青已经拍了上百盘带子。现在,他正学着把自己几年来积累的素材剪辑成片。

这次来到北京,尔青是为了跟踪一件对他的记录和摩梭人来说都很特殊的事件——祖母屋的卖出。

祖母屋,每个摩梭族家族的最高统治者“祖母”生活、生育、死去的地方,议事、炊事、敬神、祭祀都在这里举行,是家庭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只有在死亡和接生时才开启的“生死门”神秘莫测,供奉着火神、常年不息的火塘象征着绵延的家族生命,用向阳坡树木根部做成的女柱,显示着女性在家庭中无可动摇的地位……

而今,它被拆成一堆木料,运到北京,在这个屋子里,被重新组装。

品初眼中的尔青

卖出自家祖母屋的摩梭族小伙子叫二车品初,传统摩梭家庭中的长子。一位来到泸沽湖的美籍华人看中了他家的祖母屋,提出要购买下来,运到北京和美国做展览。品初在征求母亲意见后同意了。

“在我们那儿,没有谁不知道我卖了祖母屋。”谈到母亲的不舍、族人的非议,一直从容坦然的品初眼神中有些波动。“对摩梭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名声。”

人家买自家房子的意义,品初不甚了解,但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对摩梭人来说非同寻常。更多的了解,等于更多的机会——外界为摩梭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我们需要”,他说。

很自然的,话题谈到了在旁边一直拍摄的尔青。品初的神情一下轻松了很多,看得出来,他们的关系十分亲密。说到尔青多年来的拍摄,品初说:“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出卖祖母屋的,而尔青是摩梭人中第一个拍摄DV的,我们非常支持他。”

品初形容尔青的拍摄时,用了“一针一线”这个词。“拍电视拍电影的来到泸沽湖,这里拍一下,那里拍一下,几天就走了。尔青就不一样了,他的摄像机总在那儿,我们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拍,这才是真实的故事嘛。”与面对外来镜头的局促和刻意不同,尔青和他的摄像机,已经成为5万摩梭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品初说,他还从来没看过尔青拍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记录下来的,都是我们民族的好宝贝,那就是摩梭人的文化。所以只要是尔青问我的关于摩梭人的故事,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地给他说。”

一次机缘巧合回访

1963年,一位年轻人来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村落,骑着马走村串户,在村民家一住就将近半年。当他第二次带着一支队伍和摄影机再来时,村民们才明白他是“上面”派来拍电影的。这位年轻人就是纪录片《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的导演杨光海。

一个偶然的机会,尔青得到了这部当年由国家投资拍摄的民族资料片,看到本民族60年代初期的影像,使尔青萌发了一种回访影片中人物的冲动。时光荏苒,40多年以后,影片中的老人们都已故去,小姑娘也变成了如今的祖母,但是健在的参与拍摄者,都清晰记得当初的每个拍摄细节,这使尔青感到奇特的同时,也生出了许多感慨。

尔青和杨光海,素未谋面的青年和老人,在近半个世纪时间的两端,以同一种方式做着同一件事情。安排两位记录者会面的想法,使我们感到抑制不住的激动,同样令尔青异常兴奋。几番周折后,我们联系到了杨光海,令我们有些意外的是,老人知道尔青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并且欣然同意接受采访。

从品初的祖母屋到杨光海家的路上,关于民族人类学影像,我们聊了很多。尔青说,在他收集的20多部有关摩梭民族的纪录片中,杨光海的《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是拍摄时间最早的。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尔青发现如今摩梭人生活的许多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更感到片子的珍贵。

一部跨越了12年的纪录片

两小时后,我们坐在了杨老师家的客厅中。老人思路清晰,很健谈,做了几十年相关工作的杨老师,一直关注着云南民族学纪录片和世界人类学影像的动态,说起诸多著名的论坛和大会如数家珍。

据杨老师说,《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这部片子的制作跨越了将近十年。

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制作了一批人类学影片,决定拍摄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时,由于家庭婚姻话题比较敏感,学者之间出现了争论。“拍得太露骨了不好,搞得一般化又交代不清楚。”杨老师说,“最终,我们还是本着如实拍下来的原则去实施的,抢救最早的、最原生的状态才有研究价值。”

1963年,杨光海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来到永宁,实习环境、体验生活近半年后,他带着写好的拍摄提纲回到北京,却正赶上“四清”运动,直到1965年,杨光海才回到永宁,开始真正拍摄。“我们当时用的是珍贵的德国进口胶片,定量供应,要求片比达到1比3,所以我们用得很节省,尽量避免出废品,有的场景要事先排演好。”几个月后,杨光海完成了拍摄,这些胶片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搁就是十年。“幸运的是所有素材和资料都保存得很好,1978年后期制作完成后,我又去了一次永宁,那里已经有了电和公路。”

当时拍摄这样一批民族片主要有三个功能:作为中央领导人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给社会科学民族科研人员做参考;为该民族保留资料,让子孙后代知道老一辈人是如何生活的。可以看出,如今,最为突出的价值,是其作为记录影像的留存。

两位记录者的对话

在老人讲述回忆的过程中,尔青和我一直在认真地倾听,同时不忘把整个过程用手中的DV记录下来。杨老师感慨地说:“现在你们用的小机器多好,带子可以洗掉,拍的同时可以监视,拍完还可以和你拍的对象一起看,有互动性。”

如今,DV理所应当地在记录影像的时代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这在5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于是,又谈到了尔青的拍摄。曾做过科研人员,又是专业电影工作者,兼具双重身份的杨老师说:“像尔青这样本民族的民族影像记录,是最可贵的!外来的记录者终究是客体,不可能完全像他们那样思考。本民族拍本民族的东西,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生活和文化,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民族感情的基础上的,拍出来的东西非常有价值。”

杨老师对尔青说,要对自己拍摄的内容有个明确的定位,比如,新闻片和民族学、人类学的片子的切入点就大不相同,只有目的性明确,才能提高片子的价值。当然,拍摄的着眼点也和选题密切相关。

尔青把自己的拍摄定位为影视人类学,用画面写“论文”的过程中,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问题,尔青说,总是感觉自己还有太多东西要学。临走前,杨老师说,“尔青啊,无论怎样,你的摩梭博物馆都要搞下去,片子也要拍下去。”

写在后面:也许不再是梦

洛克、杨光海以及无数猎奇或探究的外来者,那么多的“长枪短炮”和镜头后的眼睛,对于纳西族摩梭人来说,也许都无法与尔青亲切的身影和他在村中随处可见的DV相比。技术的发展和DV的普及使记录变得更容易,这是DV的优势,也是记录时代的进步,丰富了在人类学影像上的一个重要领域——主体视角的记录和阐述。

从观者的角度来说,我感动于摩梭作家拉木•嘎吐萨的文章,那些质朴而深情的文字,描摹记叙着本民族真实的生活和故事。我们对于影像的期待又何尝不是如此?

傍晚时候,在折返城里的路上,我顺路拜访了草场地,参加村民自治影像的邵玉珍和张焕才,正在吴文光工作室里学习剪辑,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思路,阐释他们拍摄的自己的生活。

上一篇:学习四种形态心得体会下一篇:地铁计算机乘务派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