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精选5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篇1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网上得知《查令十字街84号》是2016年十本最畅销书之一,有幸从阿彬那借来读之。它让我度过了两个“青春洋溢”的下午,非常感谢阿彬。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里面,大多数文字朴实无华,其中记录了美国纽约女剧作家海莲与英国伦敦的一家旧书店之间的书缘与情缘。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传播,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成为全球爱书人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里,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互相取暖。
一切开始于穷困的海莲对古旧版书的喜爱以及她囊中的羞涩。由于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海莲便按《书评周刊》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恩波书店写了封信,求购旧版图书。很快,回信和书都寄到了。在书店员工弗兰克的努力下,海莲家里是“架上罗列多善本,箧中广纳皆美卷”。双方的信任由此搭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使远隔重洋的两个人从陌生人变成知己。彼此之间的友谊、情感或许还有心思,也随一桩桩原本单纯的买卖自由流窜漫溢开来。
五十年代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给书店员工寄来火腿、鸡蛋、香肠、丝袜等,作为回报,弗兰克在英国各地奔波,为海莲觅书。日子一天天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就这样持续了20年,直到1968年12月22号弗兰克去世的那一天。弗兰克永远地走了,他与海莲的书信戛然而止。一切似乎已经结束,却又好像重新开始。
海莲接到弗兰克离世的噩耗时,迅速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当她走进即将被拆迁的也是她魂牵梦萦的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时间已整整过去20年。她就像怀春20年之久才得已见到梦中情人,手足无措地想告诉书店的主人:“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她信守了承诺,可店里只有冷风拂过挂满泪珠的面颊。究竟是什么让纽约这位单身女子千里迢迢为了伦敦小衔上一个破败的小书店如此伤心?是书缘,还是情缘?她到底想了却一个什么样的心愿?
我们可以想像,20年从未见面,却一直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奔波,彼此的模样也一直只能出现在对方的想象中,没有丝毫金钱与权利的污染,只因为他们都爱书,我想书中一定有他们无法抹去的青涩记忆吧。
初读此书,感觉最多的是海莲爱书的激情。回翻此书,却能触摸到书中流淌出来的美好情感。透二十年的往来书信,除了索书、找书、寄书、寄物品、表达谢意,我找不到一个“爱”字,但细心品读,还是能通过称呼的变化和不失优雅的调侃感受到一些情感的羁绊。由于距离,更由于弗兰克是一位拘谨的中规中矩的有家室的英国绅士,我更愿意把这种羁绊理解为高尚的友谊或者精神之恋。原来,看似平淡真实的书信,如你不去细细琢磨,根本品不出书外的味道。你听,海莲在1969年4月11号的信中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不在人间了,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去,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另一种更好的语言。”可以套用一下,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她也并非被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了另一种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叫责任,叫蕴藉,叫沉思,还有一位,叫怀恋。
应该说,这也是一本哀悼伤逝的书——纪念心灵在20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万事万物都在持续流变,珍爱的人或物都不可能永恒,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海莲通过这本书信集把这场奇遇写成书,一定是为了让这场奇遇有更加坚强的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也不会因奇遇的消失而消失。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用此话来表达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感情是再合适不过了。从一开始,我就期待两个主人公能见面,可读到最后,弗兰克却永远地走了,心中满是遗憾与伤感。
这,是一段书缘,也是一段情缘,我为之动容。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东西也许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来演绎,我猜想,这也许就是海莲为什么把这些书信结集成书的根本原因——她想在书缘和情缘之间牵上一根红丝线,使二者成为永恒。
从此书的最后一封弗兰克女儿希拉写给海莲的信,我们可以愉快地猜出,由于有了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之间还会“缘”来“缘”去。书缘,情缘,不了之缘,有缘真好„„
查令十字街84号(节选) 篇2
小编说的正是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此书记录了上世纪中叶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一家旧书店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双方通信达20年之久,却未曾谋面,至弗兰克去世也无缘相见。之后,海莲把往来的信件汇集成册,以书店的地址作为书名出版。书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海莲也最终去到伦敦。但那时人去“店”空,她只能望门兴叹:“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
此书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1987年的同名电影获得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多项提名。1998年的热门电影《电子情书》也取材于改编自该书的电视剧。
时至今日,书店旧址依然钉着一个铜牌,写有“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址,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仿佛慰藉海莲那句感动万千书迷的话: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9th April, 1951
Dear Miss Hanff,
I expect you are getting a bit worried that we have not written to thank you for your parcels and you are probably thinking that we are an 1)ungrateful lot. The truth is that I have been chasing round the country in and out of various 2)stately homes of England trying to buy a few books to fill up our sadly
3)depleted stock. My wife was starting to call me the 4)lodger who just went home for bed and breakfast, but of course when I arrived home with a nice piece of MEAT, to say nothing of dried eggs and ham, then she thought I was a fine fellow and all was forgiven. It i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so much meat all in one piece.
We sh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in some way or other, so we are sending by Book Post today a little book which I hope you will like. I remember you asked me for a volume of 5)Elizabethan love poems some time ago—well, this is the nearest I can get to it.
Yours faithfully,
Frank Doel
For MARKS & CO.
April 16, 1951
To All at 84, Charing Cross Road:
Thank you for the beautiful book. I’ve never owned a book before with pages edged all round in gold. Would you believe it arrived on my birthday?
I wish you hadn’t been so over-6)courteous about putting the 7)inscription on a card instead of on the
8)flyleaf. It’s the bookseller coming out in you all, you were afraid you’d decrease its value. You would have increased it for the present owner. (And possibly for the future owner. I love inscriptions on flyleaves and notes in 9)margins, I like the 10)comradely sense of turning pages someone else turned, and reading passages someone long gone has called my attention to.)
And why didn’t you sign your names? I expect Frank wouldn’t let you, he probably doesn’t want me writing love letters to anybody but him.
I send you greetings from America—faithless friend that she is, pouring millions into rebuilding Japan and Germany while letting England starve. Some day, God willing, I’ll get over there and apologize personally for my country’s sins (and by the time I come home my country will certainly have to apologize for mine).
Thank you again for the beautiful book, I shall try very hard not to get 11)gin and ashes all over it, it’s really much too fine for the likes of me.
Yours,
Helene Hanff
September 10, 1951
Dearheart—
It is the loveliest old shop straight out of Dickens, you would go absolutely out of your mind over it.
There are stalls outside and I stopped and leafed through a few things just to establish myself as a
12)browser before wandering in. It’s dim inside, you smell the shop before you see it, it’s a lovely smell, I can’t 13)articulate it easily, but it combines must and dust and age, and walls of wood and floors of wood. Toward the back of the shop at the left there’s a desk with a work-lamp on it, a man was sitting there, he was about fifty with a 14)Hogarth nose, he looked up and said “Good afternoon?” in a North Country accent and I said I just wanted to browse and he said please do.
The shelves go on forever. They go up to the ceiling and they’re very old and kind of grey, like old oak that has absorbed so much dust over the years they no longer are their true color. There’s a print section, or rather a long print table, with 15)Cruikshank and Rackham and Spy and all those old wonderful English 16)caricaturists and 17)illustrators that I’m not smart enough to know a lot about, and there are some lovely old, old illustrated magazines.
I stayed about half an hour hoping your Frank or one of the girls would turn up, but it was one-ish when I went in, I gather they were all out to lunch and I couldn’t stay any longer…
Love,
Maxine
April 11, 1969
Dear Katherine—
I take time out from housecleaning my bookshelves and sitting on the rug surrounded by books in every direction to 18)scrawl you a 19)Bon Voyage. I hope you and Brian have a ball in London. He said to me on the phone: “Would you go with us if you had the fare?” and I nearly wept.
But I don’t know, maybe it’s just as well I never got there. I dreamed about it for so many years. I used to go to English movies just to look at the streets. I remember years ago a guy I knew told me that people going to England find exactly what they go looking for. I said I’d go looking for the England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he nodded and said: “ It’s there.”
Maybe it is, and maybe it isn’t. Looking around the rug one thing’s for sure: it’s there.
The blessed man who sold me all my books died a few months ago. And Mr. Marks who owned the shop is dead. But Marks & Co.[注] is still there.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Helene
1951年4月9日
亲爱的汉芙小姐:
我猜您大概已经开始有点担心了,我们竟然这么久都没写信谢谢您寄来的包裹,您心里头一定正在嘀咕:真是一群不知好歹的家伙。事实是,我一直在乡间转悠,到处拜访英格兰的私人宅第,搜寻待售的藏书,努力补充店里捉襟见肘的库存。我太太已经开始把我唤成房客了——我总是只回家睡觉,一吃完早餐又不见人影。不过,当然,当我带着(您送的)一大片肉——鸡蛋粉、火腿就更不用说了——回到家里,她就会觉得我人还是不错的,所有的不是也就随之烟消云散。我们已经太久没能见到这么一大块肉了。
我们总得想点儿法子,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激。于是,我们今天将通过书刊邮寄寄上一本小书,希望您会喜欢它。我记得您不久前想买一卷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情诗集——噢,这是我所能找到的尽可能符合您要求的了。
您忠实的
弗兰克·德尔敬上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1951年4月16日
致查令十字街84号全体同仁:
谢谢你们送我这本美丽的书。我从没拥有过这么一本三边页缘都烫上金的书。你们知道吗?我竟在生日当天收到这本书!
你们另外写了一张卡片,而不直接题签在扉页上,我真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过分拘谨。这一定是你们的“书商本性”使然吧,你们担心一旦写了字在书上,将会折损它的价值。你们如果真能这么做,对我这个该书的现时拥有者而言,增添了无可估算的价值。(甚或对未来的书主也如此。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还有,为什么大家都不签上名字呢?我猜一定是弗兰克不准你们签的,他大概怕我会撇下他,一一给你们大家写情书吧!
我在美国遥寄我对你们的祝福——“美国”,好一个“坚定的盟邦”!她一掷千金帮助重建日本、德国,却眼睁睁看着英国同胞饱受饥馑!苍天为证,总有一天我要亲自去英国,当面代她向你们道歉。(等我回国后,我会叫她加倍向你们赔罪!)
再次感谢你们送我这本美丽的书,我一定会格外小心,免得让它溅到酒滴、沾了烟灰。这份礼物对我这种人来说实在太厚
重了。
你们的
海莲·汉芙上
1951年9月10日
甜心儿:
这是一间活脱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老铺子,如果让你见到了,不爱死了才怪。
店门口陈列了几架书,开门进去前,我先站在外头假装随意翻阅几本书,好让自己看起来像是若无其事地逛书店。一走进店内,便暗了下来,最先扑鼻而来的是书店奇妙的气息。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积尘和久远历史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书店最里面的左手边有张书桌,上面有一盏工作灯,旁边坐着一位年约五十、长着一只贺加斯式鼻子的男士。他抬起头来,操着北方口音对我说:“日安。”我回答说我只是想随意逛逛,而他则有礼地说:“请。”
极目所见全是书架——这些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样式古旧,泛着灰色,像是经过漫长岁月洗礼的老橡木,已经不再呈现出原来的真实颜色了。接着是印刷区,或者应该说是一张长的印刷台。上头有克鲁克香克、拉克姆、斯派和许许多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英国老漫画家、插画家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些漂亮的很旧、很旧的画刊。
我在店内待了约莫半个钟头光景,期待着你的弗兰克或是哪个女孩儿翩翩现身。不过,因为我到达时已是一点钟左右,我猜他们全都外出用餐去了,而我又不能待太久。……
爱你的
玛克辛(译者注:海莲在伦敦的朋友)
1969年4月11日
亲爱的凯瑟琳:
我从整理书架中抽出时间,坐在四周都摆满书籍的地毯上给你写送别信。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过得快乐。布莱恩在电话中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有足够路费,会和我们一道去吗?”我一听,眼泪差点要夺眶而出。
但是我不知道,或许我从不踏足那片土地也不错。我巴望着去那里那么多年了。我曾经只是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大量的英国电影。记得多年前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对我说,那些去英国的人总能在那儿找到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我说,我要去找寻英国文学,他点点头,告诉我:“就是那儿了。”
或许在那儿,或许不在。看看地毯四周(散乱的书籍),有一样东西我可以肯定:就是那儿了。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吧?我亏欠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是由一百多封书信组成的一场奇遇。在1949—1969这二十年,在伦敦和纽约之间的时光里,弗兰克与海莲之间的真诚、温馨、热切在书中晕染开来。
从前慢,车马邮件真的很慢,书信隔了整个大西洋真的很远,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却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八十年代通讯极不发达,班里有外地转来的同学经常会收到外地的来信,那种场景令我也有多期待,期待我也能有这种纸张赋予文字的等待和惊喜,尤其羡慕的是外面世界带来的新奇的信息。再后来中学毕业,同学们各自分开,我一一嘱咐几位好友一定记得常写信呦。之后,我们各自用书信传递相互之间的消息:新学校的老师谁最帅,新同学里有的文笔超好,有的体育成绩很棒,班长的特点似乎都一样,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尤其是遇到一些生活学习中的小烦恼就会给最要好的闺蜜写信倾诉,在信寄出去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什么时间她能收到,什么时间给我写回信,什么时间我能收到回信。还经常会在信封里放一张写满人生哲理的“芝麻卡”,过节时再加一张明信片......我一直收藏了很多别人写给我的书信,有情书也有课上传过的小纸条,甚或还有绝交信。当我翻开它们时,脑海中会回想起收到信的那一刻,这时候它们不再是一封简单的信,而是一份年少时光的回忆。真是纸短情长啊,诉不完当时年少!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缩短了天涯海角的距离,因网络而存在的各种的社交软件,已经对书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今谁又会有空在千里之外写一封信,或是一张明信片给你呢?告诉你让你有一种等待的感觉呢?
《查令十字街84号》情节朴实,像生活一样平平淡淡,但是当你细细地去品味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的真实,它的生活化——它里面带着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气;它的内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讨厌;海莲有时还会因迟迟等不到书,大呼弗兰克是大懒虫、或者是“快,别老坐着,起身帮我找书!”;甚至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向弗兰克大发脾气,却又突然柔弱地向他抱歉......这多样的情感和话语,让她的形象更加生动,仿佛她会跃然于纸上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我也仿佛看到,每次收到海莲的来信,这位优雅的英伦绅士弗兰克拿着信嘴角上扬露出微笑的样子。
最令人感动的是海莲·汉芙的善良,在他们物资短缺时不断的向书店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员,弗兰克家人结下的深厚的友谊。1950年的圣诞节,海莲依然寄去了书店员工人人有份的罐头,书店的一个姑娘塞西莉给她回信说:“你寄来的圣诞节罐头,我们严格地实施管制囤积,以等他(塞西莉的丈夫)休假回家时再全家一起享用。”并且教海莲“约克郡布丁”的做法,海莲给当地朋友形容成“一笼高高鼓起、松软细致、入口即化的特大号烤饼”,看到这里,我的心也跟着这烤饼融化了。1953年9月,塞西莉写信给海莲,不许她再寄东西,“今年圣诞节可千万不许再寄礼物来。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不用配给了,稍好一点的店里头也能买到丝袜。”他们都希望她把钱攒下来用做来英国的路费,亲自来看看他们......
日子就这么在恬淡中一天天继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海莲赴英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但他们的情谊仍在继续,不过渐渐地也难免会感受到岁月的流逝,然后在信中互道一句:我们都仍健在。
直到书店秘书1969年初写给海莲告知弗朗克死讯的信时,那个帮海莲找书找了二十年并在两个月前还在给海莲的信中说“我们依然健在,手脚灵光”的弗朗克,说不在就不在了......我似乎能隔着时空看到海莲失声痛哭的样子,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弗兰克成为了海莲心中永远的怀恋,更是柔软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带给每位读者一场华丽的邂逅。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已消失,但我相信,这个故事,这种心情,这份怀恋,将会长长久久地被爱书人所铭记。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让人手不释卷,一顿饭的功夫就看完了。字里行间有让人口齿噙香之感。 我喜欢强调地标的文学作品,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而喜欢一个地方,特别有仪式感。比如贝克221B,当然还有查令十字街84号。有时候,走进一个地方,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结界。
3月份我和洋洋去了日本,他的结界是镰仓高校前站。他站在江之电的列车道口前,面朝大海,我站在他背后替他拍照,牢牢记住对象的嘱托“一定要在江之电进来三分之一的时候拍照”。四周都是前来“朝圣”的中国游客,我专注拍照,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就算看到了,也无法确切描绘他们的心情。那一刻,他们都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回忆中。
于我,重要的地标是西湖区留和路299号。在同学间还在用信件交流感情的时候,我在信封上写过无数次留和路299号。工作以后偶尔回母校惺惺作态怀念青春,从30岁到16岁,似乎只是一趟公交车的路程。只要经过留和路北口,我就会本能的低声提醒自己,要在上埠下车,不然就会坐过站,下车后往前走几步再过斑马线,然后跨门仿佛是结界一般的校门,门口是铜制的门牌号码,留和路299号。然后一个闪回,flashback,yesterday once more。身边是英气勃勃少年,踩着点上课,说着一两句脏话假装自己是大人。
yesterday,yesterday,仿佛就在昨日。
只是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只有梦里才不身是客,来者犹可追。
书中海莲有抱怨到,现代人用语不够规范。其实何止是英语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我是学语言的,又沾着点历史。对这方面倒是十分淡定佛系。语言的消失,发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得豁达些,以往十里不同音,现在地球越来越“小”,人类甚至能窥见黑洞。世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慢慢趋同化。刚好昨天还和小伙伴说过方言消失的问题。只要还有人在说,有人在用,他就不会死。像《灵魂摆渡》里的山神,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着供奉着,神就不会死。
anyway不扯这些有的没的。这段只是意识流作祟引发的一个小想法。
还是说一下文字的魅力和笔友吧。
没有因为文字爱上一个人的经验,不过确实因为文字对一些人产生好奇感和亲近感。比起外貌,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的那个人会更走心呀。毕竟一个是外表美,一个是心灵美么。呵呵呵呵。
文字是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美化自己的一部分。我经常用文字记录生活,有时候谈谈最近的想法,或者批判一些事情,在这过程中很难客观的去用文字批判自己。
内心的黑暗,被自己无意识的屏蔽,变成某种“褒义”和积极向上的伪装。当我嫉妒的.时候,我会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魅力,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魅力。当我不自信的时候,我害怕别人看轻自己的时候,也会有点“好为人师”展示出自己懂挺多的,希望大家快点发现我这个宝藏少女。不过最近我的微博上,总是一些没有营养的自拍啊,碎碎念啊,被我总结为,这个阶段是“自信而快乐的仙女”。哈哈哈……文字这种东西,还真的需要做深度阅读理解的呀~~
我没有笔友,不过有因为文字认识的朋友,在bbs上觉得她写得小作文真好。想要认识她,和她成为好朋友,于是发了站内信,加了QQ,后来她去搞歌词创作,我们又一起组网上乐团唱歌。
上学的时候,不是老师会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念么?我也因为这个环节,对好几个同学“另眼相看”。如果深感共鸣,我依旧会有那种,我好想好想和她成为朋友的冲动。
看,文字那么重要!
希望自己保持阅读,保持写作。保持对自己的真诚而不是美化。内心单纯而丰富,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变得更好!因为最近看到的鸡汤是,一个人优秀很正常,帮助身边的人一起优秀就能成大事(挣大钱)。我可太想发财了呀~
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就套用学生作文的呼吁式,希望看着不奇怪。
以上。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篇5
这本书是读书群里的群友推荐的,于是自己买了一本拿来读。拿到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虽然不如海莲在信中描述的那样,皮装封皮、烫金字体那样精致,但封皮的设计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着一层米白色封皮,上面印着中棕带一点绿的字体,是我喜欢的颜色,有一种复古的味道,正中还有一张旧书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蓝色,字体应该是玫瑰金色又带有一点粉,整个包装设计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因为是书信体,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短一点的篇幅就一页纸,稍长的两页。全书记载了双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来往信件,直至德尔先生去世。看着一封封短小而真挚的信,我能感受到海莲在收到喜欢的书时的欢呼和喜悦,能感受得到书店店员在收到海莲的物资帮助时的感慨与激动。让我非常感慨的是,双方从未谋面,却能在不断的书信来往中让友谊长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单纯而美好。
读海莲的信总能感受到她的活泼和幽默,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应该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女作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写着自己内心的文字,不会孤独和彷徨,平静的享受着阅读和写作。她在不知道德尔名字时这样写道: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在苦苦等书的日子里她写道: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在描述自己的长相时她写道:至于我的长相,大概就跟百老汇街上的叫化子一样“时髦”吧!我成天穿着破了洞的毛衣跟长毛裤,……房东认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窝在家里摇笔杆的小作家,而整天开着暖气。当海莲称呼德尔急惊风时,当海莲说汝等无赖时,我自己忍不住笑出声……
而德尔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说自己又找到哪些书,并给海莲挑选她可能感兴趣的书。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的了解,对于海莲的了解,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饱览群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海联真挚不渝的情谊上。
信中随处可见海莲对书的态度。她说,我从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也许喜欢旧书的人就是在寻找和期待在书中和有缘人相知与相遇。
海莲还写道: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还指望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阅读真的是最简单又最奢侈的事,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以在书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个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有不少声音在倡导阅读,而大部分焦虑的人就开始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仿佛买了这些书就像读过一样,仿佛看了书评就觉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样,仿佛看一遍就领会了书的真谛一样。作为一个有点焦虑、内心又有点虚荣的我来说,当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儿书籍外,至今书架上还摆着很多从未翻看的书,有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我对自己说,重要的是认真看了,从书中得到了养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和思考。就像海莲所说: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因为我是一个手工爱好者,对于书中赠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欢。海莲在看到桌布时说,这是一条漂亮的爱尔兰绣花桌布,米黄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绣着古典的花草图案——全是各自不同颜色、浓淡有致的花儿,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维多利亚时代的水袖、优雅地举起手,幻想自己执着一只乔治王朝的古董茶壶,轻轻的斟上一盏茗茶……可以看出海莲对这份礼物的喜爱和珍视。
信中说,虽然老太太做了许多手工刺绣,却几乎全都自己留着。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个人终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独,因为有手作陪着她,每一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非遇到真爱,否则绝不割舍。德尔在信中还告诉海莲如何清洗、保养桌布,可见爱手作之人对于手工作品的呵护。每一个收到手作礼物的人都应该小心翼翼,精心护理,只为手作上留下的温度和故事。
关于对书店的描写,是海莲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息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土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看到这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书店一样。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推荐阅读: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600字09-20
十字街创建五星级社区党组织申报材料07-17
十字交叉法10-22
常见十字对联09-25
老街十字散文10-05
十字交叉口07-07
前十字交叉韧带09-08
十字线检测09-27
十字教学法11-02
红十字服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