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教案

2024-07-26

边塞诗歌教案(通用7篇)

边塞诗歌教案 篇1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四首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各诗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内容

(一)朗读四首诗。1.听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2.学生试读。

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3.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见课本的课下注释,略。)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几句写饯别,送行情景,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3.再读诗歌,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三)品味欣赏诗歌中佳句

1.教师出示《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讲解对名句的品味:“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分析一下名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2)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佳句的妙处。

四、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五、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俗风情,民族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奇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题材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凉州词》等。让学生依据这些材料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六、小结

这四首边塞诗写景雄奇壮丽,风格雄壮豪迈,表现了唐边塞诗的特点,是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凉州词》 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悲中有壮、悲而感慨。

《从军行》 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景色雄浑,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别情

学案

学习要点:

背诵默写四首诗;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重点难点:

背诵诗歌,并学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默写某句诗。

品味欣赏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侯骑()燕然()狐裘()锦衾薄()瀚海()阑干()辕门()风掣红旗()

2、解释下列诗中加点的字。

(1)羌笛何须怨杨柳:(2)大漠孤烟直:(3)萧关逢候骑:(4)一片孤城万仞山:

(5)黄海长云暗雪山:(6)黄沙百战穿金甲:(7)胡天八月即飞雪:(8)将军角弓不得控:(9)都护铁衣冷难着:(10)瀚海阑干百丈冰:(11)愁云惨淡万里凝:(12)风掣红旗冻不翻:

3、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2)《从军行(其四)》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包裹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诗句是。(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气概?

3、填空。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

(2)一个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

(3)一个 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4)一个“长”字,写出了。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4、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2)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译成现代汉语。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7)得让此下面是一段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的赏析,请你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课外阅读。

(一)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长征:(2)但:(3)教:(4)胡马: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着笔,把眼前边塞战争的失利与秦汉时期跟匈奴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反应力戍边将士的什么心情?

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凉州词(乙)从军行

王翰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 诗。但是,它们的感情基调不同,甲诗,乙诗。

2、这两首诗都是多角度地描写场面,请说出其中的两点。

(三)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有人把它比作“银盘”,你把它比作什么?

3、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什么意思?

4、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提示:

一、1、ren qiang ji yan qiu qin han lan yuan che

2、(1)何必(2)远处独起的浓烟(3)骑马的侦察兵(4)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5)连绵不断的乌云。(6)磨穿。(7)就。(8)引,拉。(9)穿。(10)纵横交错的样子。(11)凝结。(12)牵,拉动。

3、(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1、描写了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

2、表现了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壮志丝毫不减的气概。

3、(1)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2)“孤”“孤烟”(3)“直”(4)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5)落日的形状。

4、(1)铁甲编成的战衣;织锦的被子。(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送别。(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7)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一)

1、(1)远征。(2)只。(3)使,让。(4)胡人的骑兵。

2、长期戍边不得回归的抱怨心情。

3、希望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抵御外敌,安定边疆。

(二)1、边塞;昂扬悲壮(意气昂扬);沉郁悲愁(情结沉郁)

2、要点:声音,动态,色彩。(答出其中的两点,语意明白即可)

(三)1、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2、略。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4、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论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2

【关键词】唐朝 边塞诗 艺术风格

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代表是骆宾王,如《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氣,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衬托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但戍边的将士却不顾环境的恶劣,依旧杀敌报国,凸显出高昂的爱国主情。

二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代表是陈子昂,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熟悉,感触深沉。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塞外迥异的风光,抒发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这种气势是盛唐诗歌所特有的,是盛唐气象的衍生物。

2.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例如,王维《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通过写汉代大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过程,鼓励当代的人投身军旅,报效国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豪气干云、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3.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而王昌龄《从军行》中,开始便用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塑造了一个艰苦的大背景,而此时沙漠中的却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行到半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既写出了唐军的强大,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

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

例如,张籍的《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而厌战之心、思乡之情却极为浓烈,因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来,往往感伤多于乐观,凄凉多于雄浑。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常见的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沉重。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边白骨无人收,何等凄苦;春闺梦里,久别重逢,何等温馨。现实与梦幻两个不同场景各自延续着,而永远没有一个交点。白骨永远回不了家乡,妻子美好的愿望永远不能实现。战士久死的现实与亲人苦苦的期盼形成巨大反差。对穷兵黩武的批判由此切入,角度新颖,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边塞诗歌的豪情 篇3

作者:陈元德 来源:教发中心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数:

164

边塞诗歌的豪情

星海实验中学 陈元德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能表现大唐帝国的盛世气象、也最能体现唐代诗人豪情壮志的边塞诗。

一提起边塞诗歌我们会立即想到大漠孤烟、风雪漫天的奇异风光,铁马冰河、黄沙穿甲的军旅生活,边塞诗歌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宁为百夫找,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了初唐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表现的是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而中晚唐时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诗人虽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甚至发出了“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终成万骨枯”的反战呼声。到了宋代,边塞诗歌的情感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诗人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由于古代边陲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分分合合,战战停停,戍边生活早就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细细品味每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激励着侠肝义胆的不惜为国牺牲的英雄,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置生死于不顾,希望在伟大的戍边战争中实现自己一生建功立业的宏愿。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盏最亮的灯,是极其高贵、圣洁的,正因为这种高贵,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戍守边塞的生活是很苦的,这种苦不只表现在自然条件上。分析起来,大致有:

(一)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里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吃紧,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因而全诗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将帅无能的不满。

(二)对战争的厌恶。“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士命如草芥,即使阵亡也只能暴尸荒野,其凄惨已到了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的程度,对统治者对战争的抨击与厌恶昭然于纸上了。

(三)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在北方,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三、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将士们戍守边塞,久而不归,曾引起征人无限的乡愁和思妇苦苦的等待。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出征的士兵,多达三十万,在月光下行进,忽闻笛声,一齐回首。同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牵曳着,走进心灵里最脆弱的区域,这种情绪再慢慢散开,氤氲于整个身体之中,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泪流满面了。其实,思念不只是征人的痛苦,同时也是思妇的痛苦。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思妇们痛苦的等待,战争有多长的历史,思念就有多长的煎熬。久戍不归,生死不明,但还心存希望,却又盼不到那人。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曲折有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四、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的风情。

由于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边塞诗中描绘了其特有的风光和风俗、风物,给读者带来新鲜而奇异的世界,一些诗写了边塞的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绘了北国草原壮阔的景色,雄浑的气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北国异域的奇瑰雪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北方壮阔的景象。还有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写的是诗人北游燕蓟时极目所见的营州少年的尚武风貌。

边塞诗歌情感复杂,交织着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其意象也非常丰富,主要意象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画角、鸣镝、羽檄、金鼓、胡天、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等,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多用比喻、夸张、拟人、用典、对比、象征、烘托、白描、渲染、虚实结合等手法展现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肃杀荒寒、阴沉肃穆、瑰丽雄奇、虚幻飘渺、凄寒萧条、清新自然等美学意境。

江苏高考中,最近5年都没有考查过。之前考过唐朝边塞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典型的古代边疆之景,而马策与刀环很容易联想到征人的戍边战争生活。(PPT展示第一题答案)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王昌龄的边塞诗歌风格 篇4

《从军行》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乌云将绵延不断地雪山给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着处在远方的玉门关。在塞外征战的将士们,经过了很多场战争,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经被磨穿了,发誓不将楼兰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牵马去到河边饮水,然后渡过冰冷河水,水与秋风都十分的寒冷。在广袤的占城之上,夕阳还没有落下,但是只能在昏暗中看到临洮。当年的长城经过的一次战争,当时的战士们都雄姿英发,斗志昂扬。自古以来,长城都是黄沙弥漫,有的只是遍地的`野草和白骨。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篇5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 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1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

(宋)李纲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①。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 有坐忘人②。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象耸风神。【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以巾帕为其拭面。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下列诗句没有表现李白“逸气薄青云”的一项是(3 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C.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D.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下列诗句所体现的人物“ 风神” 与“ 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 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手持一枝菊,调笑两千石。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C.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下列评价与李纲词中所言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B.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9 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摘自余光中《寻李白》

①请分别写出李白诗中含有“月”、“酒”的诗句。(4 分)②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可理解为李白的豪气、才气。请结合李纲词作或你的阅读积 累,对李白的“剑气”加以阐释。(5 分)

二、山水田园诗人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②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4分)

三、边塞诗人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2】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

【3】

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①,②”,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③,④”,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

江月晃重山

“⑤,⑥”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 2005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

不同点: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注]犹及:还赶得上。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

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边塞诗鉴赏教案学生 篇6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边塞战争诗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边塞战争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边塞战争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5.直抒胸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㈠首联: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边塞战争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3.赏析关键词“自”。

㈡颔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赏析“绕”字。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㈣尾联:

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目。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目。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也作“耶娘”大众翻译为前),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边塞战争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骏马名。(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3)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②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八、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问题: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边塞战争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边塞诗歌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比较这两首《凉州词》的不同。2重点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3、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指名读作者简介)。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活动2【活动】初读古诗:,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活动3【活动】感悟诗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说出自己读的感觉。

2自由大声地读两遍。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表现。(自下而上)(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4)听后评读。(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2解疑。出示ppt(1)“何须”什么意思?(2)“何须怨” 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5)指名读。(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活动4【活动】课外拓展

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1自由读,找感受。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上一篇:青岛大学运动会策划下一篇:横山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