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李白

2024-06-29

塞下曲李白(精选6篇)

塞下曲李白 篇1

塞下曲(六首其二),塞下曲(六首其二)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的意思,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 -诗词大全

塞下曲(六首其二)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二首。

漫读《别董大》《塞下曲》 篇2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何处不相逢

盛唐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和王维、孟浩然之外,高适、岑参也是并称的。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皆因边塞诗而著名。他们的诗作笔力雄浑,气势奔放。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其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别前景物:落日、黄云、狂风、飞雪,勾画出一幅富有主观情感的苍凉之境。“曛”,意为天色昏黄。日暮黄昏,且又寒雪纷飞,于北风狂卷之时,唯见遥空断雁。这是怎样一种盛大的悲凉?以示对友人处境的深沉忧虑。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猛一回转,写出对好友的宽慰之语,慷慨悲壮,出自肺腑。两人此时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人以其内心之悲,写别离之壮,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深情浓郁的一笔。我的朋友啊,不要为自己的前程忧愁,也不要担心将来遇不到知音,普天之下,有谁不认识你呢?诗人一扫送别诗缠绵忧怨的老调,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又如此坚定不移。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昭然可见。

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而盛唐时却是胡乐流行,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崔珏曾赋诗赞曰:“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

有多少知己深情,令我们感动不已。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世间多少真豪杰

“大漠荒原”“号角鼓声”“金戈铁马”“弯弓大刀”……这些都是英雄出场时的必备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卢纶的《塞下曲》中,都将精彩呈现。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应和之作。而这一组《塞下曲》六首,却写得雄壮豪迈,气势非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是其二,引用了“飞将军”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而我现在要介绍的这一首,是其三,描写边塞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逃跑的敌军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个寒冷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溜走。他们的行踪首先暴露给了已经栖息的大雁,这些大雁因为受到惊吓而高高飞起。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军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决定亲自带着轻装的骑士,在大雪纷飞之夜追击残敌。这时候,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都落满了雪花。刀剑和弓箭上的“冷光”,与雪花的“寒光”交相辉映,那种无可遏制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

诗人善于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细节,达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他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够满足,因为没有把追击的结果作出交代。但惟其如此,才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这就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时,一首诗好胜过雄兵百万。

唐诗《塞下曲·其一》 篇3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解】: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2、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3、矜:自鸣不凡。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评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

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塞下曲 王昌龄 篇4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鉴赏其一和其二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 篇5

塞下曲·其四 卢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①动山川。

【注释】

①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简析】

扩写塞下曲作文 篇6

在森林中,突然,一阵马蹄声打破了也的寂静,把林中的鸟儿都惊飞了。只见一个面目狰狞、满脸胡须的大汉骑在一匹马上,奋力向前冲去,是不是还慌张地向后看看。“单于夜遁逃”,他,就是从军营中逃出的俘虏单于。当时,下着大雪,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马蹄印。

“大王,不好了!”一位士兵慌慌张张地冲进将军的帐中。

“什么事?”

“单于竟然逃走了!”

“什么?!竟有此事?”

将军拳头一握,砸在了椅子的扶手上,怒吼一声“追!”

将军走出帐,“欲将轻骑逐”,选了位英勇的士兵,让他立即出发。士兵骑上高头大马,背上弓拿起刀,大喝一声,消失在鹅毛大雪中。

士兵沿着脚印追去,远远的望见了单于,他只能看到一个黑点,但仍向前追去。半个时辰过去了,士兵单于只有几十米距离了。此时,两人身上都落满了大雪,脸都雪白得看不清了,只能看到嘴巴的地方一口口呼着白气。

士兵瞅准了时机,拿出了弓,搭上箭,片刻,那箭便飞出去了。士兵仍是兵中公认的神箭手,那一箭正中单于的大腿,单于大叫一声,跌落在地,那马却跑去了。

士兵追了上来,飞身一跃,下了马,站在单于面前,抽出了一把长刀,刀像是被雪洗过了,闪着道道寒光,抵在单于的脖子上。

上一篇:大连中考作文:美丽的插曲或较劲下一篇:初一银行合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