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2025-01-08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通用8篇)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篇1

历史性变革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新征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为什么能够进入新时代?

极不平凡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经济方面

我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阵营。我国GDP从2012年的15万亿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9.89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将超过21万亿美元。2016年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2)科技创新方面

我国科技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科技水平跃居世界第二阵营。我国研发投入呈现高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资国,接近美国研发投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3)国防建设方面

国防实力再上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二阵营。我国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4)综合国力方面

综合国力再上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中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17.58%提高至2016年的20.08%。

(5)全面深化改革方面

五年间,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社会发展方面。

(6)社会发展方面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2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7)在外交方面

我国积极拓展外交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杭州G20峰会成功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方案顺利促成等,显示了影响战略资源配置与游戏规则制定的能力明显提升,成为世界领导者和国际政治议程的重要推动者。(8)在党建方面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三个“意味着”: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时代的内涵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4.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

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 1.民主革命时期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至1952年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1953年以后,在土地革命任务完成以后,国内主要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改革开放以来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接着出现。

第一,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

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第二,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鲜明深刻。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横向:不平衡;纵向:不充分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只能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5.新时代的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四个伟大”

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条件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2.主要内容(八个明确)1.总任务; 2.社会主要矛盾;

3.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四个自信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6.强军目标 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8.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精神实质: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基本方略

新思想对治国理政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基本方略,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十四个方面:赋予新内涵,先富后富,顶层设计。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如何理解“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三、新征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

1.战略安排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五位一体建设

(1)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政治建设: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党的十九大准备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从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始启动,提出议题,广泛征求党内外各方意见和建议。开展调研工作,中共中央组织了59家单位针对21个重点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80份调研报告。同时还就一些问题请有关部门、专家,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形成后,进入中央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人数共4700余人。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6次座谈会,直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还专门听取了部分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许多意见都得到了采纳。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都经历了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全党全军全国范围内,集中国政治智慧之大成,不仅包括党内的智慧,也包括民主党派智慧、学者专家智慧,从而形成政治共识,最后完成政治决策。这样的民主是有优势的,是管用的。

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报告强调意识形态:

讲成就: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讲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

讲方略: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讲征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意识形态内涵: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艺术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基本方略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强调两个方面?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4)社会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十七大报告指出:2020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5)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3.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两个坚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一个主线: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一个“统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一个根基: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三个着力点: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六个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习近平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信马列信“大师” 刘志军的“靠山石”

胡建学,因缺桥,改国道穿水库建桥(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篇2

教师进行情境创设, 如同厨师做汤一般,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教师加工创造出特殊的教学环境, 可以使学生愉快学习, 积极思索, 乐于探究、动手动脑, 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讲历史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中, 我是采用以下方法创设和运用情境的。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一切新的学习都建立在以前的经验和学习基础之上。因而, 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情景时, 我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运用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学习的历史知识, 经过比较、鉴别、阐述,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解决了问题。

例如, 讲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农具的使用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出新型农具的优势和进步, 我创设了一个小活动:第一步:请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农具及制作材料:石器, 骨制或木制耒耜, 青铜器;第二步:屏幕上展现一幅优美的农场图, 农场附近的树上有两只跳动的小鸟唱起一段短暂清脆的叫声, 然后提出问题:假设请你开辟一处农场, 你会选择图上哪种农具?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 分析比较出新旧农具的优劣, 铁农具更锋利, 更耐用, 我再进一步补充和说明:而且当时冶铁工业已经相当发达, 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 于是铁农具在战国得到推广。

二、利用视频, 创设情境

使用视频, 将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图像伴以清晰的声音, 使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构成了一种美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体验到快乐, 同时对于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印象深刻。

在描述都江堰的样子时,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或者是老师语言讲解, 效果都不是太好, 学生印象不深。为此, 我从网上查了不少与都江堰有关的资料, 有图, 有文字, 有录像, 最后我定下使用视频。视频又有两种, 有幼儿动画版和成人精致版, 精致版语言简练, 画面清晰, 它拍摄了都江堰的今日风貌, 在展现都江堰的原理时使用了FLA SH动画讲解。课堂上播出后, 学生反映不错。

三、作品演示, 创设情境

学生对文字性课文中涉及到的实物有些是很陌生的, 让学生去现场看又不可能。为了使学生认识并熟悉陌生的实物,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这种方式:将学生作品搬到课堂, 让学生观看, 生动直观, 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也很满意。

为进一步明白都江堰的防洪灌溉功能, 我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都江堰的作品在教室前进行演示, 而且边演示边说明。学生的作品是这样的:作品四方形, 长宽50厘米, 在两座起伏的青山 (绿色纸制作) 之中, 一条宽阔的岷江蜿蜒流过, 岷江中间是都江堰的设计者李冰请人修筑的分水堰 (分水堰是塑料泡沫做的, 两头尖中间宽, 背后有双面胶, 根据讲解需要, 可粘可揭, 是活动的) , 将岷江一分为二, 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的水流入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用黄色的纸表示, 贴的一条一条的, 很显眼, 上面还有四个大字:成都平原) 。

全班五十多双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看, 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岷江的水被分水堰一分为二后, 一部分进入内江流入平原, 灌溉了农田, 一部分通过外江, 流入长江。大家对于都江堰的防洪灌溉两大功能, 一下子就明白了, 记牢了。

四、依托故事, 创设情境

故事总能吸引学生, 各种奇闻趣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 点燃他们的探索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本课中的难点是商鞅变法的背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变革。这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经济发展中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如何演变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取代落后的奴隶主阶级贵族的统治, 这些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非常抽象, 难以理解。为此, 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一位奴隶主的烦恼。通过讲述这个奴隶主的经历和一个个烦恼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明白了本课的难点。

故事如下:

我是一个奴隶主, 受封公田300亩, 纳贡上千斗。

铁器牛耕正推广, 开垦荒地500亩。

隐瞒不报成私田, 收入大大增。

可恶奴隶不听话, 干完公田干私田, 埋怨活重受不了,

消极工作成群逃跑, 收入大大减。

请教:怎样让奴隶热爱种田, 不再怠工与逃跑?

请教:私田如何才能合法, 成为我的私有财产?

这是一则诙谐押韵的歌谣式故事, 特地请了班内一位声音洪亮男生用幽默的声调读出。全班深受感染, 个个露出笑容, 在两个问题依次出现后, 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两次讨论中, 气氛热烈, 他们的回答也异常精彩。

五、表演再现, 创设情境

活的课堂带来活的历史。学生表演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 而是在亲身演绎历史、感悟历史, 虽然不是原汁原味, 但学生对历史的印象一定比泛泛而谈要深刻,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历史因学生的表演而复现, 历史因链接现实而富有生命。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邀请学生编历史短剧并进行表演。这样演者动情, 观者动容, 有动、有乐、有感、有悟, 定会为课堂锦上添花, 增色不少。

在讲商鞅变法一幕中, 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变法成功与否, 商鞅是关键, 如何介绍、展示该人物, 丰满他的形象, 体会他的变法艰难, 理解他的斗争不易, 为后边探讨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一题做了铺垫。对于商鞅的典型故事, 我让学生进行了如下表演:我先选了4个学生, 安排了具体任务后, 让他们背熟台词, 揣摩意思, 投入发挥。学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表演时, 商鞅的铿锵有力, 大臣的心虚后退, 秦孝公的赞许都展现了出来, 而且语言利索, 神情激昂, 动作到位。

六、总结与感悟

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经历了准备, 试讲, 修改, 试讲, 再修改, 成功开课的过程。其中教学情境的运用很多, 这些教学情境展现的特色或新颖, 或有趣, 或活泼, 展现的角度也不同, 但都采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成为了课堂上的片片亮点, 可圈可点, 精彩纷呈。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篇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崭新的课程理念如潮水般冲刷着每一位教师的头脑,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场改革大潮中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已经开始将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学行为、素质的层面上接受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而事实上,我们对新课程的所思所为远比新课程的文本更为丰富、形象、具体和复杂。通过学习,身心融于课改之中,情感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升华,头脑豁然开朗。如何在新课程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用扎实的实践锻炼来提高自己,争做课改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呢?用时尚的语言回答就是,课改三十六计,看我七十二变。用踏实的语言告诉大家就是,一定要做一名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那么,如何拥有创造力?笔者浅谈拙见,以求诸同行。

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并重新整合,自创新鲜教学法

大家都知道,人是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获得知识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交叉刺激,使他们能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动活泼地接受新知。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这个方法有三个层次的理解,我归纳为三个学说,其间我们的角色在不断变换。

1. 棋盘说。这是对历史最宏观的描述,横向与纵向的史实交织形成如围棋棋盘,纵向求渊,横向求博。我们的角色就是棋手,考试是考点,就是对手的棋子,如何在这场对弈中技高一筹,稳操胜券,那就看我们对棋盘的理解运用和整体布局了。

2. 渔网说。我们将工作由下棋变为织网,角色由棋手变为渔民,我觉得学历史就象编织美丽的渔网,这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编好,收获的是学生的欣赏和崇敬。学生编好,打捞的是理想和志向。

3. 项链说。我经常跟学生讲,学历史就如同手工作坊,我们就是一名手工工匠,任务就是用线串珠子。“线”就是历史教材中的条条线索,“珠子”就是散落在教材中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日积月累,精心雕琢,就会形成一条条精美的“项链”,戴上这样的项链进考场,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总之,三个学说的共性就是要将平面历史梳理成知识串、知识链。

(二)历史教学的“点面交叉法”

我用四句话概括就是:“以点带面找坐标,热点焦点别忘捎,不做桶水做眼泉,教学相长再提高。”

“点”就是历史纵向与横向的交叉点,即坐标。课堂上我可以抓住一个点谈古论今,谈今论古,谈中国、论外国,谈外国、论中国。比如,我们可以从近代的通商口岸讲到今天的经济特区;可从今天的一国两制讲到古代的“藩汉分治”;可以从隋唐文化讲到日本的大化改新;可以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讲到中国的宏观调控。

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有许多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学生既感兴趣又有许多迷惑。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帮学生分析、思考一下,也许有人认为离题太远,我觉得这正符合历史“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比如,新闻联播中经常提到的“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犹太人的苦难、几次中东战争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还有类似的印巴冲突、联合国、克什米尔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们教育界有句名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下“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我们的口号是教师要做“一眼泉”。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这眼涓涓细流汩汩向前、永不停息呢?没有捷径,没有窍门,没有秘诀,只能加强自己知识的积累。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章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

(三)历史课的“现实生活法”

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就使历史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李大钊先生曾说:“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种类型:

体育比赛型。例如,在讲授《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课时,我说这节课就像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一场拳击比赛,双方斗争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袁世凯出拳,政治上独裁,“冷衙门”、“热衙门”。孙中山接招:改组国民党,以议会斗争方式反击。第二回合: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掀起二次革命。第三回合: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掀起护国运动。

通过“三个回合”的讲述,学生不难透过斗争的现象看出,二者斗争的实质就是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斗争。这样学生既清楚地掌握了斗争的过程,又容易理解斗争的实质。

大专辩论型。在近代史中要讲到几次论战。如,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把它设计成大专辩论的场景,有正反双方、辩论内容、辩论结果等,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了新知。

超女PK型。超级女声火爆全国,PK一词随之流行。历史教学中经常会讲到新旧社会的更替和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两种社会力量的争斗,用PK一词来形容二者的对决,理解起来轻而易举,同时指出PK的根本在于实力。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大变革的时代 教案 篇5

大变革的时代

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姓名:刘克习

单位:滕州市西岗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制度的建立,在经济、制度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的特征。其中商鞅变法为下一单元第10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课程标准

1、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崇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是进步的,反之则是保守的、反动的,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都江堰;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理解课题 展示:

时代:指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是指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剧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其中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第二两部分,明确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有哪些?(或者说哪些原因使当时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找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并小组间交流意见。小组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小组2:都江堰的修筑。

教师:同学们找得比较准确。只是有一点不太确切,都江堰属于什么工程? 学生:水利工程。(不待老师进一步指引,恍然大悟)都江堰只是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项,应该说是:水利工程的修筑。教师:同学们真的好可爱啊,是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先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下一步再分析为什么说“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修筑”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展示:

一组农具:石器、木器、青铜器、铁器

思考:假如你是当时一个农民,你会选择哪种劳动工具?为什么?

学生:(答案显而易见,笑,讨论选择铁器的原因)我会选择铁器。因为石器笨重、木器也不锋利、青铜器容易断裂,铁器锋利、挖掘深。我家的农具都是铁器。只有扬场麦子的时候用木锨,怕铁锨碎了麦子。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一下(带动学生鼓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农具讨论对比,得出铁农具的优越性,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认识到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阅读课文,你了解到哪些有关“铁农具”更多的知识? 学生: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学生: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学生:《管子》一书中有关于铁农具使用的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有记载说,当时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有规模较大的冶铁场。

学生:铁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所以铁农具得到较快地推广。

教师:同学们非常细心,说得很准确。那么有关“牛耕”呢? 学生:我国最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学生:牛耕的使用,开始了以畜力代替人力的劳作,所以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过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回答)都江堰 展示:

都江堰的航拍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都江堰的真实图景,让学生对都江堰的宏大规模有个具体的感受,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兴致。)教师:通过阅读课文,你对都江堰有哪些了解?

学生:秦国修筑的、修筑者是四川郡的太守叫李冰、地点在岷江中游。

学生: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学生:修筑时期是战国时期。

教师:同学们能想象吗?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大诗人李白对此在《蜀道难》中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叹。秦国是幸运的,它的蜀郡太守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且至今仍在泽被成都平原。人们是怎样赞叹李冰的? 学生:“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学生:结合“都江堰示意图”,阅读有关都江堰的小字部分,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的科学设计原理。

过渡: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旧的奴隶制度已经不再适应、而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 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回答)商鞅变法 展示:

商鞅简介:商鞅,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教师:商鞅在推行变法令之前,为了“取信于民”,设计了“立木取信”的故事,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内容。

学生:阅读“立木取信”的故事,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国家、时间、支持者、内容、作用和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背景

小组1: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奴隶主拥有国君给的“公田”,但是产品需要缴纳给国君。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改进,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成为奴隶主的“私田”,产品不需要缴纳给国君。为了调动奴隶的生产积极性,他们把私田出租给奴隶耕种。这样,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小组2:但是这些新兴地主虽然收入多了,却也日夜担心他们不合法的“私田”会被国家没收,他们也希望给奴隶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剩余,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想法,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满足他们的愿望,需要对社会制度实行变法。

小组3: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学生:依照课文叙述,回答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作用。

教师:把学生分为5组,分别代表地主、农民、士兵、贵族、国君,各自议论对变法令的看法。

地主组:“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太好了,正和我意。我可以好好管理和利用我的土地了。

农民组:“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我可得好好干活,多生产粮食、布帛,交了租自己剩余的多,还免除徭役。

士兵组:“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我可要勇敢作战,争取立功,就有希望改变我们家祖祖辈辈被奴役的地位了,我也有机会做上等人了。

贵族组:什么?“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懵!我们祖祖辈辈生来富贵、坐享其成多舒服哇。难道现在要我们跟那些下等人一样拿起武器去打仗?分明就是荒唐。不行,不行,坚决不行,我反对——————

国君组:听着其他组的议论,暗喜,仿佛看到秦国强大崛起的日子指日可待,就在眼前: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民富则国富;士兵勇敢作战,争相立功,我秦国将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我也不用再白养着这帮吃闲饭的寄生虫、看他们专横了。“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使权力集中到我的手里,加强中央集权。好!变法令越快施行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发言,让学生深切认识到商鞅变法的作用,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

教师:“建立县制”这一条,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师:但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是不会甘心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他们又是怎么反对变法的施行的呢?商鞅又是怎么据理力争、说服秦孝公变法的呢?请同学们结合插图阅读课文中小字部分来了解。学生:阅读了解。

教师:你对哪一句印象特别深刻?

学生:(大声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教师:对商鞅变法和变法推行中遇到的巨大阻力,你有什么感触?

学生: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遇到阻力的。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还要平时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展示:

《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学生:结合材料,齐读商鞅变法的作用。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平之战为后来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这里——————(故作停顿)

学生:商鞅变法为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借此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配合融洽。)

教师:但是,为秦国强大立下汗马功劳的出色政治家商鞅的结局却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课文39页“动脑筋”。

提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学生: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这从商鞅变法的作用完全可以看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教师:小结我国奴隶社会依次经历的四个时期。

学生:(回顾、试写、交流讨论后得出)夏、商、西周、春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区分春秋战国时期虽同属于东周,常连在一起说,但社会制度不同,趁热打铁,提醒学生注意。)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历史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变革从来不是顺利的,而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历史前进的车轮终究会冲破桎梏前行的。我们当今的改革也在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我们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就要克服困难,在改革中求发展、求进步。

六、课堂检测 测试题目

一、选择:

1、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的一次革命的是()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青铜农具的出现

C、铁制农具的出现

D、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商鞅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表述的思想是()

A、因循守旧

B、消极倒退

C、锐意改革

D、全盘否定

3、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

A、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守,勤政廉洁

4、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目的是()

A、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B、为了保住贵族的地位和特权

C、为了发展生产,造福人民

D、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下列是一个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测试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应题目

七、板书设计:

7、大变革的时代

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推动

二、社会的变革

————商鞅变法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水利工程的修筑

———都江堰

八、教学反思: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分析

《大变革的时代》主要介绍了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改革,极大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商鞅变法打开了统一国家的序幕,起着承上(奴隶社会)启下(封建社会)的作用,这之后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培养他们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影视剧《大秦之裂变》中商鞅与秦国贵族的辩论导入本课,然后设置历史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思考商鞅变法的意义与必然性,锻炼同学的思考及表达能力,培养同学们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

3.重点

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所遇到的严重阻力,特别是要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4.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变法。对于中学生来讲,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个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初中生,系统的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他们的历史常识大部分都来源于影视作品、故事书以及部分语文教材,汪汪对历史感兴趣但缺乏足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随机应变的教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同学们回忆上节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情况,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三次战争的结果,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秦国能从一个西部小国变成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以至于最后打败山东六国最终统一天下?从而导入我们的新课:《大变革的时代》。

2.讲授新课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

通过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广泛使用来使同学们感受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一环节的处理主要采取图片的形式来让同学们比较前后的变化,接着重点讲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②.著名的都江堰

讲述都江堰的在秦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插入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的感人故事,通过讲述都江堰的修建是的秦国获得数百万公顷的良田,极大的增进亲的实力,并简单介绍都江堰在历代王朝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商鞅变法

首先要介绍战国时期各个诸候后所开展的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等,但最著名、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成功的原因。

3.巩固小结

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农具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度,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了最强大国家,为统一山东六国打下基础。

如厕难将迎来历史性变革 篇7

2013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赛备受各方关注,其焦点并非比赛本身如何精彩,而是因为如厕难,导致众多选手随地大小便,导致部分路段“水流成河”。

其实,不仅仅在北京,如厕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冲水厕所弊端多多

冲水厕所是都市和城镇化的标志,也是近代人类文明的象征。由于冲水厕所建设需要投资庞大的建筑管道网络配套系统、管道维护及技术复杂昂贵的高耗能污水处理运营系统,冲水厕所的数量和位置受到限制,世界上只有在比较发达地区得到普及。

于是,一方面,冲水厕所带来了大量宝贵水资源的浪费,污染了环境,尽管人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效果仍然有限。另一方面,巨量化肥的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农业成本,而且降低了土壤质量,进一步污染了地下水及河流。

据权威机构统计,2008年全世界有25.78亿人没有卫生厕所。在中国,25394.2万户农村人口中只有1578.6万(6.2%)的农户拥有完整下水道冲水厕所。一些农村城镇仍然使用旱厕,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蛆四窜、苍蝇乱飞、臭气熏天。即便如此,相当多的农村城镇学校仍然由于蹲位少,存在如厕困难的问题,而在大中城市,则存在厕位不足难题。

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2012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中国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国家,发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总和。

当患者突发脑卒中时,尿激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救命溶栓药,我国乃至全球临床都在使用。

而生产尿激酶的唯一来源就是人体尿液。而水冲厕所不仅造成了大量宝贵尿液的浪费,造成尿液采集困难,使尿激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国外企业抢购造成尿源短缺,导致尿激酶的价格一路攀升,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部分医院还出现过断货的情况,一旦尿激酶大面积缺货,后果不堪设想。

尿粪分离一举多得

针对以上种种弊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李壮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零污染、零感染、零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的如厕难的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无需复杂昂贵的管道网络配套系统,甚至无需专门的建筑设施,人们也可以在临时隐秘的空间“方便”,“方便”后该空间还可恢复原有功能,而且不受温度的限制,春夏秋冬皆可。由于方案采取将大小便单独密封在一次性不透明可降解塑料袋中的方式,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既解决了臭味问题,也解决了蚊蛆苍蝇、寄生虫及交叉感染问题。

根据李壮教授介绍,由于人们每天小便次数远多于大便次数,目前用冲水厕所的人,完全可以形成早晨或晚上在家中解决大便问题,白天上班在公共厕所只解决小便的习惯(拉肚子等特殊情况例外);这样,如果用便携式尿袋,只要有隐秘的地方,就可以解决问题,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将尿袋送到公共厕所。在没有建立尿回收体系前,这只增加了一点清洁工的工作量:把尿袋捅开,将尿液倒入下水道,尿袋皮成为垃圾运走。

这一方案的提出解决了传统水冲厕所带来的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大大缓解厕位不足的问题,对于农村地区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彻底解决农村地区每到夏天蚊蛆四窜、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的现状,也彻底杜绝了由此带来的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可谓一举多得。

如厕难题的历史性变革

2012年2月19日中午11时许,在广州市越秀公园旁的一个免费公厕旁,一群女大学生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她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从而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

如何解决如厕难,尤其是贫困人群的方便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公共厕所蹲位不足问题,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

李壮教授这一方案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解决各种场所,包括火车、汽车、船舶、演出,集会、景区、公园、街道甚至办公室等地方人们的方便问题,例如今年10月22日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如厕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从更深层次上讲,这一方案可能利用所收集的粪便生产饲料、肥料、燃料、沼气或生物制品,从根本上解决粪便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水污染问题;有可能解决土壤因大量使用化肥而退化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有可能彻底解决粪便的交叉感染,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有可能解决冲水厕所造成的巨大水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大大降低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成本;这一方案的延伸,还有可能同时解决餐厨垃圾及禽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空军招飞的历史变革 篇8

从陆军干部、战士中挑选。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创建初期,空军在东北老航校的基础上,建立了7所培养空、地勤人员的航空学校。毛泽东签发文件,“从打过仗的陆军优秀连排干部和老战士中挑选飞行学员”。党中央、中央军委对选调飞行学员工作非常重视,指示各大军区、各野战军从陆军作战部队优秀的连、排干部和各地军政大学学员中为空军直接征召选调飞行学员。确定的招收条件是:政治可靠,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经过战斗锻炼;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20岁。

从地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拔。

1956年至1978年改为从部队战士,地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滑翔员中选拔。

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

1979年军队飞行学员一律改为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除了对应招对象进行体检、政审外,还增加了文化考试,由总部统一命题,各省、直辖市组织考试和评卷,空军择优录取。逐步停止了从滑翔员中选拔飞行学员。

全军院校统一招生计划。

1983年8月2日,空军首批飞行学员大学本科生开训。从1984年开始,把招收飞行学员列入全军院校统一招生计划,作为全军院校招生工作的一部分,参加全军组织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5门学科的统考,按综合条件择优录取。

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序列。

1987年空军招飞体制进行了改革,1988年全国普遍展开。招飞工作已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序列,将招收飞行学员由过去兵员征集性质变为院校招收干部学员,解决了招飞起点低的问题。2010年后,改为招收各省市二本线以上的考生。

在飞行人才选拔培养上寻求新突破。

从2011年开始,空军在优质飞行人才选拔培养上迈出新的步伐。一是,择优遴选部分优秀高中生飞行学员,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开办了清华大学“航空班”;二是,从吉林、河北和湖北三省重点中学里,遴选尖子初中毕业生实施超前培养,创办了空军飞行少年班;三是,与北大、北航联合创办飞行国防生班。以上举措,牵引和推动了招飞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多年来,空军坚持“精招精选、质量第一、综合择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不断改革招收办法,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招飞体制机制。

招收对象

陆军优秀联排干部→青年学生→部队战士、滑翔俱乐部学员、初高中生、军地大学生→建立早期培训基地

招收方式

兵员征集系统→空军自主招收,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兵员征集性质→军队院校干部培训序列

选拔标准

上一篇:云南公司章程范本下一篇:说声爱您真幸福!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