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2024-10-14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共8篇)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篇1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但是他们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历史的逻辑思维不强,看问题往往注重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模块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探究一:展示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如果给你一块试验田你会选择哪种生产工具

组内讨论交流

探究二:出示材料题,小组探究 模块二:都江堰

图片展示:李冰图片、都江堰示意图、现在的都江堰,探究三:分组交流,“假如你是导游,请用简明的语言为参观者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与现状”。

模块三:情境探究: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情境:我是一个奴隶主, 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场景一: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剩下的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师生合作:讨论结果:恰逢铁器牛耕推广,水利工程兴修。开垦私田上千亩,不用缴税随意买。驱使奴隶开私田

场景二:问题二:我现在是越来越富有了,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呢? 师生合作:讨论结果:把新垦土地变成私田并出租给奴隶,极大的调动了奴隶的积极性

小结: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

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田为生,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生: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生:新兴的封建地主。)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奴隶制度转变为封建制度。

场景三:我虽然已成为了大地主,但是我的所有土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我急切盼望着私田的合法化!

师: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展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

讨论: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结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变法犹存!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学史今用: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启示: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

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四、小结

边讲边图示:本课的题目是大变革的时代,大变革变的是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著名的都江堰

三、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明确,结构清晰,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要求。但是,本课涉及社会性质的 变化,初中生不易理解,在讲解知识点深入浅出方面有待加强。

廊坊市第三职业中学

刘会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点:咸阳南门、北门。

表演者:商鞅、兵勇、围观群众、扛木壮汉。场景:咸阳南门。

北门: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赏金站立。

剧情:

兵甲: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围观群众上)百姓甲: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

百姓乙:左庶长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

百姓丙: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 百姓甲:就是!秦国历来政令怒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百姓乙:(对周围的群众)不然你们去试一试? 百姓丙:我去试?你怎么不去?

(兵甲看到此情景,就向另一个场景走去)

地点:咸阳南门、北门。

表演者:商鞅、兵勇、围观群众、扛木壮汉。场景:咸阳南门。

北门: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赏金站立。

兵甲:禀告大人,围观的人好多,但没有人敢扛木头。商鞅:传我的命令,把赏金加到50金。兵甲:大人有令,赏金提高到50金。

百姓议论:这新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旁白:这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壮汉:你们在议论什么呢?

百姓甲:大人有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金50金,你信吗? 壮汉:那我就去试一试!管它呢!

(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群众跟上)

商鞅:好!好!你能够相信我的命令并执行我的命令,很好!来人啊!赏50金。(壮汉双手接上,喜洋洋下场)

百姓甲:天哪!真的赏他50金?

百姓乙: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百姓丙: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集体下场)

旁白:这就是“立木为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篇2

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改变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营造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学习,在课程构建上改变传统的课程形态,着力构建开放性的课程研究,开展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培养综合素养,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教育资源的优质化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正因为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使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被广泛分享,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分享到最顶级的教师教学指导。

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他们停止对各自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全国、市、区各学科研究中均有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身影。他们在自己不断深入学习的同时,也将全国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带给学校每一位教师,引领着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优化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全新的师资培训机制。

大数据时代,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海量数据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了网络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及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的作用,构建了具有附小特色的数据库。现有教科研兴校、创优课、“双优”课,国家级、市级、区级优秀课百余节。各级各类课题数十个。

附小是联合学区中心校,引领着联合学区六所学校,每年按计划给新入职及联合学区交流教师按计划分配权限,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登录资源库学习各级各类优秀课,教案、课件、大视频,同时,浏览各科研课题开题、结题报告,了解各类课题的研究过程,真正达到科研到基层,对年轻教师及联合学区教师,进行“一对一跟踪培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对教师专业素养与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颠覆了小学课堂“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深化、拓展学习主题。在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小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学习时,经历互动游戏、活动,过关之后继续学习。遇到困难疑问登录留言板,即使害羞的孩子也可以随时在线提问,生生、师生互动解答。同时,学习每个版块后都有简单的测试,检测系统记录了学生对问题的完整练习情况,方便教师参考该记录了解困难学生情况,课上能够有针对性地辅导。

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提升、拓展,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会的不教,能迁移的引导,能借鉴的打开思路,让课堂40分钟充实而高效。同时,翻转课堂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加深入。课前,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拓展、深化,而且有利于增强亲情形成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知识的深度内化、作业的精彩完成充分体现翻转课堂的快乐、高效教学。当学习既有趣又有探究性时,学生的思维会放松,这种状态下更容易学习。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乐趣。

近两年,我校组织各学科教师二十余人成立“翻转课堂”研究核心小组,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程”的实践研究工作。多次派人参加信息技术整合课比赛,获得市、区级一等奖,作品报送全国参赛。学校还通过派出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三、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更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实践,就按照传统教育观念设置的课程而言,都有了供自己选择课程的可能。

我校共有学生社团141个,其中有“五彩贝”合唱团、“炫彩空间”美术社团、“小天使”舞蹈社团等25个特色团体,全方位实施艺术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校有特色、班班有展示、人人有专长”。学校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布置艺术工作,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活动类课程校本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课后兴趣活动等系列化,形成活动类课程体系。

2014年,学校参与了全球小学教育联盟组织发起,由国内的40余所学校和国外30余所学校共同承担的“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活动,全校近5000个家庭参与专题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桥”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了解身边的这片热土,深刻感受家乡的巨变,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欣喜地发现,大数据对于教育的改变将会是补充,而不是颠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学生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而这,正是教育的进步。

专家评述:

当一名教师,是她童年的梦想;做一名教育家,是她今生的夙愿;“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是她不懈地追求。她就是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周瑞。周瑞老师性格温婉,谈吐文雅。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身边的同事,她都能欣赏其优点,鼓励其长处。她常说:“与人交往,相交为善,必能悦其心而导其行。”这就注定她会在追梦的路上成为学生、家长喜爱、信赖的教师,成为身边伙伴们真诚相交的挚友。

时光匆匆,二十二年的从教生涯磨砺着她,细数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她勤思善学,采众家之长,教学有特色。“以情为中轴,以读为主线,感悟提升”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用浓浓的情来感染学生,用深深的意启迪学生,鼓励学生有所创见,使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地在语文课上徜徉,让他们在美读中有所得,有所获。她勤耕善钻,不断反思,专业有引领。教学生涯让她倾心,她对教育教学有了深刻的思考。挑灯夜读,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让更多的语言、更多的追寻,化作一篇篇文章。主持课题研究,论文获奖,专业上的执著与追求,使她不断地内化与外秀,散发着骨干教师浓浓的书香气。她精耕细作,用心做事,承担起管理的责任与义务。走入课堂,听随堂课、研讨课;召集教师学习,主持专题研讨;与老师们推心置腹,商议工作,凝聚了人心,活跃了团队。她快乐地生活,多才多艺,散发着个人的魅力。

大数据时代的语言教学变革 篇3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7-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频度的提高,人们在使用这些设备与软件的同时生成了海量的数据,人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影响决策,这即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1]。过去的一些不可获取,计量,存储和分析的数据都被赋予了可能性。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人们习惯将社会上的新技术或新事物拿到教育教学中应用,或者作为教学内容与研究对象,或者作为教学工具与研究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与研究对象应该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应该是积极提倡的;而作为教学工具与研究手段则必须慎重,应该给予充分的分析论证后才行。目前在教育领域,正像对待其它新技术或新事物一样,当 “大数据时代”概念出现时,关心教育的人们将又会面临这种抉择[2]。但是在语言教学中,学生的不同背景,对第二语言的接受能力,或者庞大的语料库,都需要大数据这种技术来收集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大数据运用得当,势必会为语言教学添光增彩。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何为大数据?根据 IDC 机构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3]。

大数据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英文字母V,即极大的数据量(Volume)、极多的数据种类(Variety)、极快的处理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的组合推动的第四个因素——更多的价值(Value) [4]。Volume是指数据量庞大,这样的数据量已让传统的数据库难以处理;Variety是指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数据的形式日趋复杂、多样,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不断转化;Velocity 是指企业数据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数据增生速度越快,数据处理、分析的速度也就得跟上; Value是指大数据的价值往往价值密度低即稀疏性的特点。这些催生了对大数据技术的强烈需求[1]。

二、大数据时代的语言教学变革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同时也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出镜率最高的议题。类似的思考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我们到底有多了解学生?不同的学生考试考出了同样的分数,在这分数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差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独特的个体,发现以往考试成绩所反映不了的深层次问题。

评价一个课堂的好坏或者这堂课的授课效果如何,多数情况下是由专家来评定。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即使获得了关注,也是被听课专家“代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学生的体验,或者选出几个学生代表来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本就不具有代表性,而学生真正的体验如何,却没有强大的技术和数据可供分析和实证。

大数据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教师与专家可以从技术层面让学生的感受加以量化和显现。大数据可以把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和态度处理得可视化。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教师会认为某些教学形式和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对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的节奏掌握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下,一切都需要用数据来挖掘。

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性,真正实现了从整体到个体的转变。很多人都喜欢网购,在淘宝网浏览或购买商品之后,会根据你的个人喜好来判断你可能会喜欢什么,可能会购买什么,进而推荐给你。再比如新浪微博,它会根据你关注了的人来判断你可能对哪些人感兴趣。这种技术实质上是通过数据的归类和分析,来预测出现某种行为的人还很有可能出现另一种行为[5]。教师平时布置作业的时候通常是所有人完成某些相同的题目,给学生推荐的书单也是一样的。这本无可厚非,通过测试而分到同一个班的学生被看做了是智力水平差不多的一组人,这样做可以节约教育成本。但是,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如果我们通过数据归类和分析来给学生布置作业,那么比如同样100道语法选择题,做对第3题的同学,系统会直接跳过第12题和第48题,因为第3题和第12题第48题所涉及的语法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做错第8题,系统会自动提前考查内容相同的第26题和第79题供学生反复练习和巩固。

三、大数据时代的语言教学展望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的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性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作为英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挑战和质疑,教师不再是单纯为学生讲解语法和单词,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有强弱,英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层面来创造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海量、有价值的语料。 如何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来服务教育,如何把这些大数据信息转化成知识,促进改革传统教育教学,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学习策略,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梁文鑫. 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将迎来真正的变革[A]. 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

[2]艾伦,兴乔. 说话装备(十)——教育有没有大数据时代[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3]胡络绎.大数据,让营销更精确[J]软件工程师,2013(Z1) 甘绮翠.何为大数据[J]

[4]John Gantz & David Reinsel.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 [EB/OL]http://www.emc.com/collateral/analyst-reports/idc-extracting-value-from-chaos-ar.pdf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篇4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知道李冰和都江堰的修建史实;

3、知道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和作用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导入,引出生产工具的随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从变化和革新两个内容展开教学,从农业上发生的变化,分别指出生产工具(铁农具)—生产技术(牛耕)—生产力(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个变化,从而引发的历史变革,即商鞅的改革变法,培养学生学会辨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以及分析、归纳、小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指出古代的中国人民卓绝的智慧以及大自然的决心和毅力,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通过商鞅变法明确改革才能带来进步,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脚步必须学会变革,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毅力。前途是光明的,改革之路是曲折的,只有百折不挠的人,才能够完成历史所赋予其的使命。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冰和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典型工具,可以推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

使用的生产工具不断变化,从而导入课题,大变革时代。(解析课题:变是变化,革是改变制 度,革是从无到有,比变程度更深更远)

学习指导菜单:

教学过程:

(一)变化一:铁农具

(1)开始出现铁农具:春秋

(2)使用范围扩大:战国

问题1:假如你有几亩地,你会在这四种工具中选哪一个?(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质农具)

问题2:铁农具相较于石器、青铜器有何优势?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答: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结论: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过渡:课本40页探究二材料二说明:牛耕的使用;材料一说明:牛耕的推广 。

(二)变化二:牛耕

(1)已经使用牛耕:春秋末年

(2)牛耕进一步推广:战国

结论: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说明:畜力的使用大大节约了人力;

(3)作用:劳动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技术)——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三)变化三:著名的都江堰

1、修建时期:战国时期

2、地 点:岷江中游

3、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4、地位: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地图解析:说出岷江、内江、外江、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能作用,说出都江堰治理旱季、涝灾的处理办法,指出都江堰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说明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增强了。

6、二王庙的修建和对联,突出李冰父子崇高的历史地位;用“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说明李冰的功绩远胜于大禹, 说明李冰和古代中国人民的卓绝智慧和中华民族灿烂的智慧结晶。

7、小结:农业发展包括劳动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生产力)——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过渡: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 驱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用,度日如度年。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烦恼1:原来500人种地,现在300人就够了,剩下人的怎么办?(开垦荒地)

烦恼2:现在我有两种土地,公田(交纳贡赋),另一部分,就属于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样从私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驱使更多的奴隶,开垦更多的荒地)

烦恼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些公田,其余公田无心打理,长满了杂草,无利可图,可我越来越富,私田的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大大影响我的收成,而且土地广阔,管理起来是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给奴隶一些好处,放宽对其的人身自由限制,保留一定的劳动成果,把土地租给奴隶,定期收取地租。)

结果: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高兴了,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平均每亩地多收了三五斗,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

小结:

(四)商鞅变法

1、引导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人物、目的:

2、变法过程:准备:对民众——立木取信;对旧贵族保守势力——舌战群臣

3、变法的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B.奖励耕战:奖励耕织----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C.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的作用:封建制度建立,封建社会形成。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变法的意义: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问题1: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答: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问题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答:1.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4.建立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问题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答:1.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2.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 )、( )、( )的出现,促进生产发展。2、新兴( )阶级出现和发展

二、商鞅变法

内容:①承认土地( ),允许自由( );②奖励( );③废除没有)的旧贵族的( );④建立( ),由国君派( )治理。

影响作用: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 )的封建国家,2、各国经过变法( )社会

形成。

《大变革时代》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中学 楚小桃

一、说教材

《大变革时代》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过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动荡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课程。

1、说教学设计理念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篇5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篇6

平凉四中 杨立鹏

学习目标:

1、2、弄清楚三个名词(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搞明白两个疑问

(1)微课程有用吗?(2)微课程能为我们所用吗?

3、明确一种意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变革是必然发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翻转课堂: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自主学习基本模式:课程开发-课前学习-课堂内化-测试与反馈-研讨总结

翻转课堂不是什么?

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学习。

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翻转课堂是什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的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萨尔曼汗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常常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反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边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的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境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过去是老师喂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可以自己选菜做菜。

微课:指学习者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之“四微”

1.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2.微课“微课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3.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4.微课“效微步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教学内容较少:相较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这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体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成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必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产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的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pc、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导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体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形知识”、“默会知识”等高价思维的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迁移和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是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得得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所以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易于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无生上课”活动,授课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的十大特征

碎片化与全面性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也可以画外音。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和技能点。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6.教学设计精致。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10.配套相关资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微课的分类

1.按课堂讲授方法分类: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或进程分类: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微课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在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平台。

慕课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的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具有分享和写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开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

M:Massive,大规模的,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O: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以注册参与。

O: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C:Course,课程。

慕课的主要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大规模的,才是典型的mooc.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称之为MOOC。

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的变革 篇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税务行业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税务管理进入了更新换代的时代,税务行业迈入了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浪潮中,税收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进入了新的工作模式中,税务相关法律法规也走上了革新细化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为税务行业提供了无法计量的大量数据,有利于税务行业进行更为细化的管理,也为税务行业的变革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的特点

(一)更新换代快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化。大数据时代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快,其特点也影响着我国税务行业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使得传统的税务行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每天、每时每刻新增加的信息,税务行业也及时地发生着变化。在过去,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筹划时,往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结合企业当前发展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的税务管理筹划制度,如一年、半年的税务筹划制度。而在大数据时代下,税务管理筹划制度更新换代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企业可能面临着要进行季度性的税务筹划,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税务筹划的目的。

(二)信息量庞杂

大数据时代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信息量十分庞杂,税务行业中不同的主体每天都会面对十分庞杂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需要对重要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并摒除没有用的信息,才能使得税务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如对于企业税务管理部门来说,其每天可能面临着许多的税务信息,对于企业的税收缴纳、税务评估等,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需要企业及时提高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

二、大数据时代对税务行业的影响

(一)实现税制体系科学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税制体系不断发生着变化。税制体系的变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着人为的嵌入作用。通过税制体系自身的调整,若要实现税制体系的科学化与变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而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税务行业的特点,则可以通过嵌入大数据作用,实现税制体系的科学化。

税制体系科学化体现在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建立起税务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大数据信息的分析,对相关税务信息及时进行管理,并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及时进行调整,并将相关报告传送到企业的管理者手中,使得管理者能高效、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税务管理状况。相应的,我国税收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不同企业的税收管理,使得我国税制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健全。

(二)提高信息管税效率

大数据时代使得税务行业的信息量十分庞杂,使得原本的税务行业的体系、环境与效率都发生了变化。信息管税是我国税务行业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我国税务行业变革的必然结果。然而,由于过去我国对于信息管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同的纳税主体之间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信息管税的成效寥寥。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深化,通过建立税务行业的数据共享系统,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税的发展,使得不同的税务主体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不论是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还是作为管理部门的税收、工商、海关、外汇等部门,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对税务行业的信息实现透明化管理。信息管税的效率提高,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我国税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与当前的热点情况,根据税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对自身的税务管理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税务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三)对税务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税务行业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然而,事物的影响往往是双面性的。大数据时代在给税务行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税务行业的变革带来的挑战。

税务行业要及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必须更新其科学技术、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提高信息敏感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需要加大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投入,使得企业管理的成本增高;对于我国税务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使得税务管理部门也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压力的增加。不论是作为哪一方主体,要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税务行业变革,必须积极应对,及时管理,才能不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三、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变革的建议

(一)培养人才,提高技术

为了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给税务行业所带来的变化,必须注重对数据人才的培养,通过吸收、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善于研究大数据、善于分析大数据的专业性人才,建立大数据信息库与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税务行业的信息化。

大数据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拥有对税务行业信息的敏感度,也需要具有较高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更需要有对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只有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才能为企业的税务管理所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税务信息的管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实现自身的税务管理的变革。

(二)建立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对税务信息及时管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必须把握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机遇,建立税务信息管理平台。

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联合不同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多个主体,建立起税务行业内的,统一的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于与税务相关的信息,应当纳入信息管理平台中,对于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的,则无需对其纳入,如企业税务筹划管理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税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有利于实现税务行业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得不同主体之间对税务行业的发展进行准确的把握,共同推动税务行业的发展,实现税务行业的变革与创新。

(三)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信息的安全管理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对于公共信息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指的是对于内部信息的安全管理。公共信息的安全管理,需要不同主体主动维护,不恶意对信息进行篡改,不利用信息行违法犯罪之事,维护信息的公共安全。而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内部信息的安全。为了维护内部信息的安全,应当建立信息管理制度,通过对内部信息的妥善管理,防止他人盗取内部信息,利用信息侵犯自身的商业信息,一旦发现他人恶意盗取、利用、贩卖相关信息,应当及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

四、小结

大数据时代为税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税务行业应当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与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实现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影响着我国税务行业的发展,对税务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文章从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入手,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税务行业的特点,并结合其特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给税务行业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就税务行业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行业的变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特点,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小川,桑达卓玛.试论大数据时代的税制体系重构[J].税务研究,2015(10)

[2]孙懿.大数据时代对税务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6(2)

[3]张敏杰,陈爱华.试论大数据背景下的税务管理[J].市场研究,2016(3)

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变革* 篇8

关键词 大数据学校管理管理决策

文字、图像、声音、用户的行为习惯及其关系,在互联网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数据,加上更多的传感器、微处理器以及移动终端等接入网络,数据日积月累,庞大到使传统的数据库软件难以及时处理,于是“大数据”便应运而生。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政府行为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改变着个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推动学校管理的变革与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年,麦肯锡在题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1]其认为,“大数据”是传统数据库软件无法抓取、存储、处理的规模巨大的数据集。后来,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对大数据做了进一步阐述:“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2]但对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大数据时代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体量大。多种数据源产生海量数据,规模庞大。(2)数据类别大,大数据种类繁多,在数据格式、编码方式、应用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3)数据产生的速度非常快,数据量庞大到难以实时处理。

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急剧增加,改变着人们的处理数据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据产生方式被改变。从前,数据生产由专业团体完成,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手机、电脑等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更多来自个体行为。第二,数据信息传播途径发生变革。从前,人们基本上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而现在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互联网。第三,社交环境网络化。从前,人们主要依靠身边的生活圈子来交朋友,而现在更多依赖于互联网这一社交平台。第四,数据存储习惯发生飞跃,从前人们都喜欢把数据存储在电脑或者软盘里面,而现在大多数人喜欢选择把数据“扔”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云存储。[3]

二、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环境的变化

以前学校用到的数据多是随机样本,随着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海量的数据源源不断产生,数据不仅更多,而且更为复杂,使学校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学校的管理决策等带来了极大影响。

学校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学校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活,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如何采集数据,并从学校办学行为数据中提取具有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如何用数据来说话,让“隐秘”的数据回应教育规律和学校文化?如何利用大数据为师生服务,维护师生的隐私,保证各种数据资源的安全?……这些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变化催生了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的转移。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一次重生,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此前,不少学校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信息化系统和教育装备建设上,忽视数据的挖掘、分析与整合。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使数据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头戏。如校园网络系统的运行、教学教务管理支持、面向特定学生的分析等等,都需要面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其分析的集成问题。关注数据建设,开发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一代教育平台,这将对学校的发展与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竞争要素的调整。此前,设计教育环境、布置教育实验场景、洞察师意学情、采集教育信息、进行教育决策等等,往往依靠决策者拍脑袋或者办学者凭借经验来决定。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办学理念再好,办学经验再丰富,也不一定能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数据开始决定学校之间竞争的胜负。数据的数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数据主导的决策,将成为获得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数据为灵魂来主导学校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旗帜。

三、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不会量化就无法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更加强调数据依赖、数字化管理。大数据为学校管理者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管理的数据观念大大强化。发展是学校的主旋律,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没有否定这一原则,而是强化了科学管理的数据观念。数据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也是学校决策的基础。数据忠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中。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发展规划的制定、办学模式的形成、教育评价的完善等,都源于各种数据的挖掘、积累与整合,并以数据可视化形式加以体现。数据资源成为提高学校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的生命基因。如果缺乏对学校管理数据资源的挖掘、掌握和利用,就谈不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更不用说要赢得未来的竞争。

学校管理内容的拓展。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管理首先表现为数据采集。学校拥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基础。进一步加强学校数据采集工作,是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释放数据应用潜力的保证。其次是数据分析。这是数据管理的关键,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开发数据信息的功能,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掌控。例如,教师不必囿于主观认知和学养,只需通过数据关注学生的微观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便可掌握学生的学情,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再次是数据安全。大数据把学校教学、行政、科研、财务等各个要素整合在一个系统。维护师生员工的隐私,有效存储并安全保护各种数据资源,是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大数据的本质就是教会人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面对问题时从数据里面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不少学校数据的完整性与系统连贯性缺失,数据分析不力,刻板的原则和单纯的主观判断常常左右教育决策。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学校向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大数据反映了客观现实,不仅带来学校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革新,还带来管理方法的创新。大数据时代,学校师生员工几乎“透明”地生存,每个人在数据空间中都会留下痕迹,折射其兴趣爱好、需求意愿、性格特征等内心世界。管理者只需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便可以洞悉和预判现实中师生员工的未来行为,准确定位师生的需求,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重塑学校管理职能。大数据时代,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可能被广泛获取,在学校组织内有序传播,被合理解读,学校组织内部的透明度和沟通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管理层级进一步扁平化。这些特征使学校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乃至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数据成为改善学校管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学校管理决策将基于众多数据及其分析而得出,而非单一的直觉和经验。学校管理的重心将转移到围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教育数据资源的采集、组织和管理,数据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核心数据资源、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源的利用等职能上来。

四、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的出现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对于学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直面还是逃避?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增强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承载着师生的需求,反映了师意学情。大数据意味着学校管理的重生,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学校管理者应抢抓这一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善于透过忠实记录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数据,发现背后内在的教育规律,以数据管理推动科学决策,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

2.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

第一,从学校发展战略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更加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建设,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重视数据采集环境建设及其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与整合。第二,从数据资源的质量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已经具备大数据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整合不深入、数据利用率低等。许多学校的数据分析、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数据很难被发掘利用也反映了在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不准确、不精确、不一致等诸多质量问题。因此,改进数据建设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三,在数据资源应用上应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更多的数据可视化,降低数据的复杂性,助推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对数据的需求,重构并优化学校与公众、学校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形象,增进学校的美誉度。

3.创建大数据实现机制,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

首先,科学的教育决策既需要创新思维,又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加强数据资源库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建构大数据实现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数据被大量产生、汇集,快速地流动更新、存储。大数据的核心不在于拥有数据,而是拿数据去做什么。为适应这一变化,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技能,创新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专家的作用,建设高效的数据治理机制,充分挖掘大数据带来的新价值。再次,以建设数据开放机制为契机,用数据说话,重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数据纠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

参考文献

[1] 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图书与情报,2012(5).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彭科峰.高文院士:多媒体大数据时代须解决四大问题.中国科学报,2013-08-22(1).

[作者:李忆华(1968-),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阳小华(196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杨子】

*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IA00283)、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XJK012CGD020)的研究成果

四、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的出现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对于学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直面还是逃避?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增强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承载着师生的需求,反映了师意学情。大数据意味着学校管理的重生,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学校管理者应抢抓这一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善于透过忠实记录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数据,发现背后内在的教育规律,以数据管理推动科学决策,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

2.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

第一,从学校发展战略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更加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建设,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重视数据采集环境建设及其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与整合。第二,从数据资源的质量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已经具备大数据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整合不深入、数据利用率低等。许多学校的数据分析、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数据很难被发掘利用也反映了在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不准确、不精确、不一致等诸多质量问题。因此,改进数据建设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三,在数据资源应用上应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更多的数据可视化,降低数据的复杂性,助推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对数据的需求,重构并优化学校与公众、学校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形象,增进学校的美誉度。

3.创建大数据实现机制,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

首先,科学的教育决策既需要创新思维,又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加强数据资源库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建构大数据实现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数据被大量产生、汇集,快速地流动更新、存储。大数据的核心不在于拥有数据,而是拿数据去做什么。为适应这一变化,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技能,创新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专家的作用,建设高效的数据治理机制,充分挖掘大数据带来的新价值。再次,以建设数据开放机制为契机,用数据说话,重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数据纠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

参考文献

[1] 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图书与情报,2012(5).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彭科峰.高文院士:多媒体大数据时代须解决四大问题.中国科学报,2013-08-22(1).

[作者:李忆华(1968-),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阳小华(196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杨子】

*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IA00283)、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XJK012CGD020)的研究成果

四、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的出现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对于学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直面还是逃避?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增强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承载着师生的需求,反映了师意学情。大数据意味着学校管理的重生,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学校管理者应抢抓这一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善于透过忠实记录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数据,发现背后内在的教育规律,以数据管理推动科学决策,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

2.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

第一,从学校发展战略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更加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建设,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重视数据采集环境建设及其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与整合。第二,从数据资源的质量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已经具备大数据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整合不深入、数据利用率低等。许多学校的数据分析、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数据很难被发掘利用也反映了在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不准确、不精确、不一致等诸多质量问题。因此,改进数据建设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三,在数据资源应用上应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更多的数据可视化,降低数据的复杂性,助推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对数据的需求,重构并优化学校与公众、学校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形象,增进学校的美誉度。

3.创建大数据实现机制,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

首先,科学的教育决策既需要创新思维,又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加强数据资源库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建构大数据实现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数据被大量产生、汇集,快速地流动更新、存储。大数据的核心不在于拥有数据,而是拿数据去做什么。为适应这一变化,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技能,创新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专家的作用,建设高效的数据治理机制,充分挖掘大数据带来的新价值。再次,以建设数据开放机制为契机,用数据说话,重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数据纠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

参考文献

[1] 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图书与情报,2012(5).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彭科峰.高文院士:多媒体大数据时代须解决四大问题.中国科学报,2013-08-22(1).

[作者:李忆华(1968-),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阳小华(196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杨子】

上一篇:七年级记叙文作文快乐的一件事下一篇:《即景》的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