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陆游生平(精选7篇)
游山西村陆游生平 篇1
这首记游抒情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 (1167) , 即陆游再次被免官后的第二年。在此之前, 陆游曾任兴隆府通判。后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以“结交台谏, 鼓唱是非, 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 对家乡淳朴的自然生活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山西村》。
二.陆游其人
陆游的内心深处有两大痛处, 一是“恨不见中原”。他一生力主抗金, 收复中原。可惜生逢乱世, 怀才不遇而壮志难酬, 但他还位卑不敢忘忧国, 没齿不忘朝廷, 最后带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与世长辞。报国无门、中原未收是这个亘古男儿一生的隐痛。另一个则是唐琬。因此, 诗词、长剑与唐琬构成了陆游的整个一生, 当他的铁血丹心无法用长剑在战场上挥舞的时候, 当他为尽孝而忍痛斩断爱情后, 诗歌便融入了他的血液, 将他的侠骨柔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1. 诗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 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基本特征是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现实。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 其创作的写实精神很接近杜甫, 他的诗风也深受杜甫影响, 所谓“放翁前身杜陵老”, 故而获得一代“诗史”。前期多为抒写报国、壮志未酬之诗, 诗风宏丽, 豪迈奔放。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书愤》等。后期多为田园诗 (或说记游诗) 。在长达26年的宦游生涯中他辗转大半个中国, 写下过很多记游诗, 这类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本课要学习的《游山西村》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另外他一生陆陆续续也为唐琬写过许多眷恋诗 (词) , 尤其是在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以后, 写给唐琬的眷恋诗愈多, 如:《沈园二首》、《钗头凤》 (红酥手) 等。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 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之作, 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如:《诉衷情》等。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挥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2. 长剑
1125年, 陆游出身在一个世代做官和具有文学教养的封建地主家庭里。他出生的第二年, 北宋沦亡。1127年, 高宗在河南商丘即位在临安建立了偏安政权, 史称南宋。政治的动荡不安, 使得陆游从三岁起, 便随着父亲陆宰开始了逃亡生活, 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艰难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 培养了他优国忧民的思想, 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陆游自幼好学不倦, 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 他刻苦习研兵书, 同时还学剑。又从曾几学诗, 在曾几的指导和影响下, 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34岁步入官场, 一生为官浮浮沉沉总计45年, 宦游时间就有26年之多。因此他的政治生涯颇为不顺。陆游二十九岁那年, 到杭州参加进士考试, 恰好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试, 秦桧悍然命令考官取录他的孙子为第一名, 但考官陈之茂为官公正, 把有才华的陆游取为第一名。因此秦桧老羞成怒, 又加之陆游主张抗战复国, 言语触怒了秦桧, 于是, 到第二年春天, 陆游去参加全国性的礼部考试时, 秦桧就公开把他黝免了。从此诗人避居寺庙渡过了痛苦而又漫长的四年, 直到秦桧死后, 陆游才登上了政治舞台, 这是诗人受到卖国政权的第一次打击。1162年, 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 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 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 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 宋再度向金求和, 孝宗意志动摇, 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 陆游被削职还乡。1163年, 爱国将领张浚开始做北伐的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朝廷的腐败, 影响到了军队的士气, 再加上妥协投降派的制肘, 北伐不幸失败。于是一时抬头的抗战派, 又被压了下去。1166年, 诗人因力说张浚北伐又一次被免官。不久, 诗人怀着报国的一腔热血, 在故乡山阴县三山村, 又整整地闲居了五年。
3. 唐琬
唐琬, 这个传奇般的女子是陆游一生都难以释怀的伤痛。尤其他们被封建礼教逼迫离异后的沈园相遇所掀起的感情波澜和唐琬的抑郁而死所带来的沉重打击, 让陆游一生都难以释怀并抱恨一辈子。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 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当年的陆游是才华横溢, 唐琬也是秀外慧中, 两人原本青梅竹马, 婚后又伉俪相得, 而最终却落得个劳燕分飞、阴阳相隔的惨剧。缘由为何?“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奉为圭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望子成龙的陆母当然也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 可是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 让陆游沉醉在与爱妻的温柔乡里不思学业, 这使得陆母日益不满, 以致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 不愿分离, 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 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 虽苦苦哀告, 却也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陆游迫于母命, 万般无奈, 便与唐琬忍痛分离。
后来, 陆游遵照母亲的心意, 另娶王氏为妻, 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他们俩的爱情正如昙花一现, 还未盛开就雨送黄昏花凋落了。陆母的这一棒喝, 对唐琬与陆游来说, 是肉体 (唐琬) 与精神 (陆游) 的双重毁灭。几十年的风雨生涯, 几多离索的无尽悲哀, 一怀愁绪空有海誓山盟锦书难托, 悲不自胜, 悔不当初, 含泪迸出“错, 错, 错”, 怨恨之极、无奈之余却也只能发出一声声“莫, 莫, 莫”的叹息。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成了一部无以团圆的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之果又是如此的沉痛与悲凉:一个抱恨终生, 一个相思成疾。
三.诗歌大意
诗中极为自然地描写了山西村一带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 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表现出作者对农家的真挚感情。
诗歌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 头年腊月酿造的米酒。“浑”浑浊粗糙。“豚”小猪, 泛指猪肉。“足鸡豚”是菜肴很多的意思。这两句是说, 请不要笑话农家自酿腊酒的粗糙吧, 在丰收之年, 他们留客进餐, 饭菜准备的实在丰盛得很!弦外之音就是, 这里酒味虽薄, 但人情厚道, 酒质虽劣, 但人品高洁。诗人没写农民的举止笑貌, 但用农家款客尽其所有表现其盛情, 也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颔联这两句写得集中精炼, 倾注了诗人对田园美景真挚饱满的喜爱之情。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 碧清的山泉在石缝中汩汩穿行, 草木愈见丰茂, 蜿蜒的山路也更加依稀难辨。正在迷茫之际, 突见前方柳暗花明, 几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正在“疑无路”时发现如此美丽的村庄, 怎不叫人惊喜万分呢?为了描绘这个美丽村庄的独特风光, 诗人在描写“柳”和“花”时, 不用“绿”和“红”, 而用“暗”和“明”, 这是非常贴切而传神的。这两句诗表面上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信步而行, 疑若无路, 忽又开朗的情景, 其实质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 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颈联讲到当地的民俗节日“春社” (春社即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这个节日来源很古, 《周礼》里就有记载, 到宋代还很盛行。) 将近, 农民开始祭社祈年。他们吹箫打鼓, 忙着迎神赛会, 往来不绝的全是衣冠简朴、古风犹存的村民。“古风存”与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形成鲜明对照, 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的赞誉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所以诗人最后不禁发出感慨:“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真切希望今后能随时有机会拄着杖, 趁着皎洁的月色轻叩柴扉, 与田间归来的农民亲切絮语。这首诗每两句为一个独立画面, 画面清新, 洋溢着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 我们要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 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因此, 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 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 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陆游《游山西村》诗意 篇2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陆游《游山西村》的原文 篇3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纪游抒情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陆游《游山西村》的原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陆游《游山西村》的原文1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赏析】
说明 这首诗是诗人闲居家乡游览山西村后写的。全诗生活气息很浓,生动而概括地描绘了当地的秀丽风光和热闹的节日气象,赞美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格,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经常被引用来说明事情在看来似乎无法进行、困难重重时,忽然有了转机的境况,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山西村:地名,在今浙江绍兴鉴(jiàn)湖附近。
②、农家:农村里的人家,指农民。腊(là)酒:腊月(农历十二M月)亦即冬天酿造的.酒。浑(hún):混浊。浑酒质量比清酒差。
③、鸡豚(tún):指鸡肉和猪肉。豚:小猪。足鸡豚:形容招待客人的菜很丰盛。
④、山重水复:山岭重叠,溪水曲折。
⑤、柳暗花明:柳树茂密成荫,显得阴暗;山花鲜艳耀目,色彩明亮。
⑥、萧(xiāo)鼓:指吹打乐器发出的声音。春社:古代立春后祭拜土地神和五谷神的日子,叫春社。
⑦、衣冠(guān官):衣服和帽子。简朴(pǔ):简单朴素。古风: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客许。闲乘月:趁着月光明亮的晚上出外闲游。
⑨、拄(zhǔ)杖:拄着拐杖。无时:随时。夜扣(kòu)门:晚上来敲门作客。叩:敲
陆游《游山西村》的原文2
《游山西村》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⑴,丰年留客足鸡豚⑵。
山重水复疑无路⑶,柳暗花明又一村⑷。
箫鼓追随春社近⑸,衣冠简朴古风存⑹。
从今若许闲乘月⑺,拄杖无时夜叩门⑻。
注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唐书·王仲舒传》:“穆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风。”杜甫《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u)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游山西村》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作者简介
陆游《游山西村》读后感 篇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中我们不单单能够感受到诗句中美妙的乡村自然风光,更能领悟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哲理与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在面对重重的困难时,勇敢前进,不畏惧退缩,那么,前方终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道路。
小树苗在经过风雨洗涤之后,才能够成长为苍天大树;小鹰在经历无数次摔倒之后,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黏土经过在火窑中煅烧之后,才能成为美丽的瓷器......种种实例表明:只有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才能遇见光明。
有一次,我跟一群同学一起去爬山,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又累又饿想回家,可是听说山上正开着桃花。于是我们动心了,又开始往上爬,爬呀爬,爬呀爬,终于爬到山顶上了。可是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山上依旧一片荒凉。这时有人抱怨:“快要渴死,饿死了,干嘛要上来啊,太耗力气了……”可是其中有几位同学选择再坚持走一段路,他们坚信肯定能见到桃花。于是我们继续走,绕了不久,突然有人喊:“桃花!”哇,眼前真是一片粉色的桃花!那一刻我们只顾着欣赏醉人的桃花,忘记了累和渴。从此我坚信:坚持攀登,才会有所收获。
游山西村陆游生平 篇5
晚游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垣屋参差出,沟溪曲折通。
乱鸦空际黑,落日竹间红。
轧轧舆竿语,摇摇踅欧纭
吾行本无定,随意入空蒙。
★ 太仓东园周记
★ 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
★ 晚怎么写
★ 霜天晚兴,霜天晚兴陆游,霜天晚兴的意思,霜天晚兴赏析
★ 晚步湖上,晚步湖上陆游,晚步湖上的意思,晚步湖上赏析
★ 游西村,游西村陆游,游西村的意思,游西村赏析
★ 秋晚书感,秋晚书感陆游,秋晚书感的意思,秋晚书感赏析
★ 晚兴,晚兴白居易,晚兴的意思,晚兴赏析
★ 晚晴,晚晴李商隐,晚晴的意思,晚晴赏析
游杭州陆游纪念馆作文 篇6
我们做公交车到那儿。一路上,看见了小花,开得鲜艳;看见小草,长得可爱;看见大树,长得茂盛。过了一会儿,就到了延安新村站。走到工交车外后,妈妈说孩儿巷在东边,要往前面走。起先,我不相信,但过了凤起路,然后走到延安路对面,然后又走了一点路才知道走对了。我们就走到纪念馆前,拍了照片后,走到里面了。
走进去后,被陆游像迷住了。看!他正在认认真真地看书呢!我知道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月26日)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汉族。我们把“第二课堂活动基地”这张票子给管理员后,就看右边的东西了。上面有学生的书法,有陆游生平简介,也有他写的诗。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我们拍了照片后,走到“学习园地”了。
在“学习园地”里,我们知道了陆游16岁第一次来到临安(杭州),至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陆游写的诗……我们还去了后院,看到一口大古井,里面水澄澈。
游山西村教案 篇7
教案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这种壮志,多次为官,怀才不遇,心里很憋屈,无奈之中以酒为伴,用酒麻醉自己,经常是大醉而归。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正好领导班子调整了,主和派的铁腕人物叫龚茂良,任参知政事代宰相,这人一上来,八个字就把陆游免了“不拘礼法,恃酒颓放。”陆游接到免职的文件真是欲哭为泪,欲笑无声啊,这叫啥罪犯,那人性格是遗传于他祖上——狂放。陆游急了,你不说我恃酒颓放吗?我就颓放。我从此我就叫放翁,而且陆游在诗中还说“落魄巴江号放翁”“放翁”这个号,从此就和他的诗一起享誉至今,这就是陆游的狂放性格,他和别人就不一样。别人就得闭门思过,说我喝酒忒多了,今后我是不是得收敛一点,注意点影响,陆游没有这个,我就颓放。
2、剑南,应指蜀道剑阁以南的部分地区,陆游曾在四川这一地区寄居多年,其诗作也有多写于此时和记此时之事者,这是陆游诗歌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为了纪念和留恋这段时光,他将他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3、《渭南文集》陆游自编词文集,共五十卷,分为文集四十二卷,《入蜀记》六卷,词二卷。陆游曾封渭南县伯,故集名《渭南文集》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初入仕途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9-11] 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陆游前后做官三十年始终坚持抗金,却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在被罢官归乡之后,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非常乐观,陆游在归隐之期,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回到山阴镜湖的三山乡。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愤愤不平,对比虚伪的官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鉴赏
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律诗发源于南朝,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流派起源与兴盛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达与当时两种社会风气有关:一是漫游之风,二是隐逸之风。
【游山西村陆游生平】推荐阅读:
游山西村改写09-09
古诗《游山西村》扩写09-28
林莘;游山西村教学反思05-19
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06-19
游山西村读后感11-28
《游山西村》读后感12-22
初中生游山西村教案06-03
游山西村优质教学设计06-29
游山西村扩写作文10-28
游山西村讲课稿15分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