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改写

2024-09-09

游山西村改写(通用12篇)

游山西村改写 篇1

《游山西村》改写500字

率领义军抗金英雄陆游失败了,他的心情十分绝望,想到山西村放松心情,他到了山西村,看到大门写着:山西村,门前的大榕树下站着一个人:“啊,那不是我的朋友吗?”他的朋友把他接到家里了,刚一进大门,村民们赶忙走来说:“陆游将军,到我家坐坐吧!”“听说您来了,我就做了许多好吃的,到我家来吧!”陆游说:“谢谢了,可我失败了啊!”村民说:“没事,失败了,你照样是将军。”说着,陆游和村民进了村子。朋友说:“今年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我让人给你打了一床棉絮,一定要带走啊!”“一定,一定”。朋友有笑着说道:“高粱也不错,我酿了许许多多的酒,有些浑浊,但你将就喝吧!”“嗯!”朋友:“你在这里住几天,我要带你把风景全部的一一欣赏。”

我们频频举杯,笑声爽朗,在这样欢乐的气氛,陆游诗性大发,写了一首《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感谢村民热情款待自己。

游山西村改写 篇2

这首记游抒情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 (1167) , 即陆游再次被免官后的第二年。在此之前, 陆游曾任兴隆府通判。后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以“结交台谏, 鼓唱是非, 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 对家乡淳朴的自然生活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山西村》。

二.陆游其人

陆游的内心深处有两大痛处, 一是“恨不见中原”。他一生力主抗金, 收复中原。可惜生逢乱世, 怀才不遇而壮志难酬, 但他还位卑不敢忘忧国, 没齿不忘朝廷, 最后带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与世长辞。报国无门、中原未收是这个亘古男儿一生的隐痛。另一个则是唐琬。因此, 诗词、长剑与唐琬构成了陆游的整个一生, 当他的铁血丹心无法用长剑在战场上挥舞的时候, 当他为尽孝而忍痛斩断爱情后, 诗歌便融入了他的血液, 将他的侠骨柔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1. 诗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 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基本特征是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现实。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 其创作的写实精神很接近杜甫, 他的诗风也深受杜甫影响, 所谓“放翁前身杜陵老”, 故而获得一代“诗史”。前期多为抒写报国、壮志未酬之诗, 诗风宏丽, 豪迈奔放。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书愤》等。后期多为田园诗 (或说记游诗) 。在长达26年的宦游生涯中他辗转大半个中国, 写下过很多记游诗, 这类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本课要学习的《游山西村》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另外他一生陆陆续续也为唐琬写过许多眷恋诗 (词) , 尤其是在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以后, 写给唐琬的眷恋诗愈多, 如:《沈园二首》、《钗头凤》 (红酥手) 等。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 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之作, 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如:《诉衷情》等。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挥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2. 长剑

1125年, 陆游出身在一个世代做官和具有文学教养的封建地主家庭里。他出生的第二年, 北宋沦亡。1127年, 高宗在河南商丘即位在临安建立了偏安政权, 史称南宋。政治的动荡不安, 使得陆游从三岁起, 便随着父亲陆宰开始了逃亡生活, 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艰难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 培养了他优国忧民的思想, 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陆游自幼好学不倦, 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 他刻苦习研兵书, 同时还学剑。又从曾几学诗, 在曾几的指导和影响下, 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34岁步入官场, 一生为官浮浮沉沉总计45年, 宦游时间就有26年之多。因此他的政治生涯颇为不顺。陆游二十九岁那年, 到杭州参加进士考试, 恰好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试, 秦桧悍然命令考官取录他的孙子为第一名, 但考官陈之茂为官公正, 把有才华的陆游取为第一名。因此秦桧老羞成怒, 又加之陆游主张抗战复国, 言语触怒了秦桧, 于是, 到第二年春天, 陆游去参加全国性的礼部考试时, 秦桧就公开把他黝免了。从此诗人避居寺庙渡过了痛苦而又漫长的四年, 直到秦桧死后, 陆游才登上了政治舞台, 这是诗人受到卖国政权的第一次打击。1162年, 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 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 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 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 宋再度向金求和, 孝宗意志动摇, 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 陆游被削职还乡。1163年, 爱国将领张浚开始做北伐的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朝廷的腐败, 影响到了军队的士气, 再加上妥协投降派的制肘, 北伐不幸失败。于是一时抬头的抗战派, 又被压了下去。1166年, 诗人因力说张浚北伐又一次被免官。不久, 诗人怀着报国的一腔热血, 在故乡山阴县三山村, 又整整地闲居了五年。

3. 唐琬

唐琬, 这个传奇般的女子是陆游一生都难以释怀的伤痛。尤其他们被封建礼教逼迫离异后的沈园相遇所掀起的感情波澜和唐琬的抑郁而死所带来的沉重打击, 让陆游一生都难以释怀并抱恨一辈子。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 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当年的陆游是才华横溢, 唐琬也是秀外慧中, 两人原本青梅竹马, 婚后又伉俪相得, 而最终却落得个劳燕分飞、阴阳相隔的惨剧。缘由为何?“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奉为圭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望子成龙的陆母当然也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 可是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 让陆游沉醉在与爱妻的温柔乡里不思学业, 这使得陆母日益不满, 以致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 不愿分离, 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 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 虽苦苦哀告, 却也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陆游迫于母命, 万般无奈, 便与唐琬忍痛分离。

后来, 陆游遵照母亲的心意, 另娶王氏为妻, 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他们俩的爱情正如昙花一现, 还未盛开就雨送黄昏花凋落了。陆母的这一棒喝, 对唐琬与陆游来说, 是肉体 (唐琬) 与精神 (陆游) 的双重毁灭。几十年的风雨生涯, 几多离索的无尽悲哀, 一怀愁绪空有海誓山盟锦书难托, 悲不自胜, 悔不当初, 含泪迸出“错, 错, 错”, 怨恨之极、无奈之余却也只能发出一声声“莫, 莫, 莫”的叹息。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成了一部无以团圆的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之果又是如此的沉痛与悲凉:一个抱恨终生, 一个相思成疾。

三.诗歌大意

诗中极为自然地描写了山西村一带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 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表现出作者对农家的真挚感情。

诗歌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 头年腊月酿造的米酒。“浑”浑浊粗糙。“豚”小猪, 泛指猪肉。“足鸡豚”是菜肴很多的意思。这两句是说, 请不要笑话农家自酿腊酒的粗糙吧, 在丰收之年, 他们留客进餐, 饭菜准备的实在丰盛得很!弦外之音就是, 这里酒味虽薄, 但人情厚道, 酒质虽劣, 但人品高洁。诗人没写农民的举止笑貌, 但用农家款客尽其所有表现其盛情, 也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颔联这两句写得集中精炼, 倾注了诗人对田园美景真挚饱满的喜爱之情。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 碧清的山泉在石缝中汩汩穿行, 草木愈见丰茂, 蜿蜒的山路也更加依稀难辨。正在迷茫之际, 突见前方柳暗花明, 几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正在“疑无路”时发现如此美丽的村庄, 怎不叫人惊喜万分呢?为了描绘这个美丽村庄的独特风光, 诗人在描写“柳”和“花”时, 不用“绿”和“红”, 而用“暗”和“明”, 这是非常贴切而传神的。这两句诗表面上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信步而行, 疑若无路, 忽又开朗的情景, 其实质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 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颈联讲到当地的民俗节日“春社” (春社即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这个节日来源很古, 《周礼》里就有记载, 到宋代还很盛行。) 将近, 农民开始祭社祈年。他们吹箫打鼓, 忙着迎神赛会, 往来不绝的全是衣冠简朴、古风犹存的村民。“古风存”与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形成鲜明对照, 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的赞誉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所以诗人最后不禁发出感慨:“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真切希望今后能随时有机会拄着杖, 趁着皎洁的月色轻叩柴扉, 与田间归来的农民亲切絮语。这首诗每两句为一个独立画面, 画面清新, 洋溢着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 我们要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 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因此, 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 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 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篇3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在教学时,我分三步走,第一步:与文本对话,第二步:与作者对话,第三步:与自我对话。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问题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反复地读,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韵味十足。通过学生的读,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想象诗中的画面,以及诗人的情怀等等。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我紧紧抓住“足”、“莫笑”等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象一下,村民会怎样招待客人?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村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莫笑”是什么意思?不要笑什么呢?村民招待客人会说些什么呢?相信此时此刻诗人已被村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这样通过理解“足”、“莫笑”等词语,学生能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其次我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安排学生与在作者对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外,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对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预习了解和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引导、材料补充,让学生受到诗歌中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教育。从而达到课标指出的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要求。

最后,在与自我对话环节中,即诗歌教学的拓展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人生路上,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如诗中名句“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理解时我先问: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指什么?“疑无路”是什么意思,此时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呀?都感觉无路可走了,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这景色怎么样?从刚才的“疑无路”到现在的“又一村”,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他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语文课程必须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相信,学生有了这“三步走”的学习体验后,一定会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崇新完小564200)

是词句矛盾,或是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他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

2.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语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的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位照应、情节照应、人物语言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①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③对环境做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清洁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与其它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得明确些。

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

3.从比较中质疑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意义的几篇课文或挤出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的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①前后比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

②异同比较。

即把主体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③题目与内容的比较。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

④个人前后认识之间的比较。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收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景,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质疑无疑是交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的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继把各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截获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肯定他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蒋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20)

[2] 旷碧桃.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来自新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践与体验[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3] 刘家勤.浅谈高中新课程教法的转变[J]. 考试周刊 2009年13期

改写游山西村的方法 篇4

又是一个失眠的夜!

自从被投降派弹劾,把关回到家乡浙江绍兴后,我心中一直激愤不平,寝食难安。连日的足不出户更令我无比颓丧。

清晨,打开窗,看窗外风和日丽,正是出游的好日子,不如出去走一走,散散心……

说走就走,我牵上一匹枣红色的骏马,沿着郊外,漫无目的地四处转悠,一路上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处处生机盎然,好一派迷人的春景!

山峦重重叠叠,水路曲曲环环,看来该到路的.尽头了,唉!好不扫兴!策马紧走几步,忽见柳荫深深,花色明艳,又一个村落呈现在眼前,我喜不自禁!于是,快马扬鞭,信步进村一游。刚下马,热情好客的乡亲们蜂拥出来迎接我。正值丰收之年,乡亲们喜气洋洋的杀鸡宰猪,取出腊月酿的酒,做好一桌丰盛的菜肴招待我,把酒言欢,还不断劝酒道:“不要笑话我农家自酿的腊酒浑浊……”农民们的淳朴好客,让我的心头暖暖的。

今日一游,我豁然开朗。人生有顺境就会有逆境,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千万不要绝望,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一定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从今后,我将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刻努力,誓死为国效力,不自暴自弃。

魔方格针对本篇《改写《游山西村《提供如下关于记叙文、写景作文的写作指导,希望可以帮到你!

●作文百科

应用文-文体简介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一类文章的总称。其写作格式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应用过程中约定俗成、逐渐固定下来的。按照这种格式,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违反了这些格式,写作时就会产生谬误,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办理事务。

应用文是写给有关方面的实用文章,适合应用是首要条件,因此,它的语言要求朴实、准确和得体,不需要过多的藻饰和不适当的夸大或缩小。

多数应用文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书信需要在来信后尽早回信,新闻需要及时刊出,启事、通知需要及时发出,广播稿也需要及时播放。因此,及时、迅速地写好应用文十分必要。常见应用文主要包括书信、启事、通知、新闻、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等。

改写-题材简介

题材简介:

《游山西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感受农村的美好风光以及人情风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背诵古诗,感受农村的美好风光以及人情风俗。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三、学会朗读。

(1)老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指名学生读。提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3)师生点评。

(4)学生集体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四、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理解诗意,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表现农家的淳朴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蕴含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表达了作者留恋之情。

2、合作探究.(1)1本诗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请从诗中找出这些句子。

(2)、《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诗句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五、再读诗歌,感悟情感。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深刻感受。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七、课外作业,巩固落实。

游山西村作文 篇6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陆游骑着他的“小刀”牌电瓶车,在小镇的郊外晃悠。两旁是茂密的树,草地上开着美丽的花儿,不时传来小鸟的歌声,空气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

走了好久好久,前面又是一座山,陆游无奈,只得向前进。

又是走了好久好久,前面是一条河,唉!又要找桥。

还是走了好久好久,陆游不经意的往前看了看,天!又是山!算了,管他继续吧……

又是山,又是水,让陆游烦透了,他大叫:“天啊!走到什么时候才走完?”陆游不管三七二十一,抛下他的电瓶车,坐在一旁休息咯……

陆游左看看,右瞧瞧,发现那边的柳树旁好像有一个洞。陆游好奇,走过去看看,突然,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儿,走到尽头,出现了光明。

这里又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一见到陆游,就热情地说:“来来来!尊敬的客人,欢迎来我们这儿,去我家吧!”“不,去我家。”“还是我家好,什么都有。”陆游惊呆了,没想到当地人如此热情,便和村民走到家中,准备用餐。

嗬!这儿的菜还挺不错的!肥猪、烤羊、美酒,香喷喷的,陆游的鼻子都要跑到菜那儿了。一位村民拿来了“女儿红”,大把大把的喝了起来,喝的脸红红的。陆游也不甘示弱,喝啊喝啊,喝完了一瓶!

吃饱喝足,陆游起身,准备告辞。众人纷纷与他告别。

游山西村作文 篇7

?走着走着,竟来到山西村。那里的农民十分热情好客,看到我都远远迎了上来,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来到老乡家,那户人家的老者搬出腊月里酿的酒,家里的农妇忙里忙外,杀鸡宰猪,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我看他们如此破费,不禁不安地说:“这样不好吧,让你们如此破费。老者说:“今年收成好,家里酒多粮足,你尽管畅饮。来,让我们边喝酒边聊吧。”我欣然同意。虽然腊月酿的酒色浑味淡,我还是忍不住多喝了几杯。在一杯又一杯的好酒中,我微微醉了,心中的忧愁一扫而光。

酒足饭饱后,稍稍休息片刻,我要回家了。乡亲们送我到了村口。我挥别众人,向前赶路。一路层峦叠翠,柳荫森森,曲径幽深,溪水丁丁冬冬,迂回曲折,鲜花争相竞放。我不禁深深陶醉其中。走着走着,小路突然消失了。我正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头一看,一个被柳荫花树笼罩的村庄突然出现在眼前,让我又惊又喜。

游山西村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重点)

2、方法:朗读DD指导DD背诵DD讨论DD拓展。

3、情感价值观教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4、难点: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游山西村》透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跃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述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期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全诗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锻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学习这首诗,要体会这首诗的这些特点。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到达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首诗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诗的有关材料。

2、老师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感知学生试读课文,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明确吟诗的技巧和方法。

3、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以诗译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学生自由填诗。

4、指导学生背诵,学会找关键字,掌握背诵诀窍。

5、进行拓诗训练,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学生自主交流。

6、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印象。学生交流诗的有关材料,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对本诗及其查找的资料提出不理解之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全班讨论、交流)

二、教学段落实录

师: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首田园诗-----《游山西村》。这一节课我们不提问,但是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游山西村》。

学生读《游山西村》)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豚”读得不准,。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游山西村》,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我怎样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能够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资料,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

(板书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又没有难忘的挚友?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那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齐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貌。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三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关键词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不要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浊的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人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交流略)

三、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诗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潜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交流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本诗。这样做,不但能够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本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游山西村作文 篇9

惨了,辛老兄最近搬家了,刚才一激动忘记问路线了。这时我热得大汗直流,正好走过来一对母女,我边擦汗边问:“请问这是哪儿呀?”那位母亲笑了笑说:“这呀是我们山西村的炎热队呢!”说完便走了。我无助地走了一会儿发现了一户人家,像是见了救星似的敲了敲门,从里面走出了一个老头儿,他见我狼狈不堪、气喘吁吁,就连忙把我叫了进去,我刚坐下,好客的老头儿就拿来一罐酒说:“这是我们这儿上好的腊酒,你就解解渴吧!”我一下子喝了四罐,感到过足了瘾,谢过老头儿便继续赶路了。

没走多久我就眼冒金星东倒西歪了,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泥塘里,我挣扎着,可泥塘就像一个魔爪,我越挣扎人越下沉,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是沼泽。突然我发现了一根树枝,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抓住它,才捡回一条小命。我拖着脏兮兮的身子折路返回,那老头儿看见我又回来了,浑身还臭哄哄的,他连忙烧水给我洗澡,又做了一顿有鸡有鸭有肉的美味佳肴款待我,还把我安排在干净整洁的客房住下。

第二天早上我又出发了,这次我特意绕开了沼泽地,可又来到了一个分岔口,走哪边呢?我举棋不定,只好摸摸脑袋想了会儿决定走左边,可这儿却是一个死胡同,这天气也不太给力,我在赶路时燥热难耐,而这时却乌云密布。我继续摸索着,突然发现在一片绿油油的草丛中有一条小路,我走了过去,哇!灯火闪烁,车水马龙,热闹极了,我终于找到好朋友的家了。

“陆老弟,你怎么今天才来呀?”辛弃疾满脸疑惑地问。

陆游《游山西村》诗意 篇10

《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游山西村》诗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诗意: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陆游《游山西村》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陆游艺术成就:

1、文学。

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2、书法。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陆游《苦寒帖》,纸本,纵31.8厘米,横48.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44岁,适值被贬后居家。信中内容对研究陆游生平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同时又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出。其用笔方圆兼备,自然流畅。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

3、藏书大家。

嘉泰二年(1202),以孝宗、光宗两朝及三朝史未修,诏他参与修国史,兼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文翰等,不久即迁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以诗文著名,藏书之富亦见称一时。父陆宰,为越中三大藏书家之一。他承父藏书之志,由蜀归家时,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回归。越中藏书三家,石氏、诸葛氏藏书已散,唯独陆氏藏书不衰。有藏书楼曰“高斋”、“书巢”、“双清堂”。作有《书巢记》,载于《渭南文集》中。人问他藏书楼何为“书巢”,他回答说:“吾室之内,书藉或置于架上,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皆书也。饮食起居,病疾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耶?’”又建有“老学庵”,为读书之所。写有“泽笠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诗句。所作诗文和著述多有题记,记其家藏书、校勘之事。喜刊刻图书,先后刻有《刘宾客集》、《江谏议奏议》、《岑嘉州集》、《世说》、《南史》、《陆氏续集验方》等。著有《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放翁词》等。子陆子遹,亦能守先祖和父所遗书,并有增加。刊刻图书有20余种。

4、美术。

历代画家都常常以陆游诗意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美术家王原祁(1642—1715)、沈心海(1855—1941)、朱宣咸(1927—2002)、杜滋龄(1941—)等都有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产生,是陆游诗词在美术作品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作者简介:

游山西村古诗欣赏 篇11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吹箫击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上闲逛,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注释

选自《陆游集》。陆游(1125~121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主要作品:《示儿》《钗头凤》《夜游宫》《鹊桥仙》《沁园春》《沈园》等。

1、腊酒浑:腊月里酿造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明亮。

5、箫鼓:吹着箫打着鼓。

6、追随:紧跟着。

7、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9、若许:如果这样。

10、闲乘月:乘着月明来闲游。

11、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游山西村》阅读答案 篇1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水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分)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村民好客,景色优美,淳朴的风土人情

2.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案不超过15个字)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哲理。

参考答案:

1、景色幽美,风俗古朴,主人热情;

上一篇:个人委托书的简单写法下一篇:团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