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

2024-10-04

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精选9篇)

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 篇1

交通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

一、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

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以外的交通事故适用一般程序处理,即对造成人员轻微伤或者财产损失事故以外的交通事故,公安交管部门应适用一般程序处理。

二、交通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

1.处理事故的人员

公安交管部门适用一般程序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调查时,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两人。

交通警察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员出示《人民警察证》,告知被调查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向当事人发送联系卡。联系卡载明交通警察姓名、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

2.现场处置

交通警察到达事故现场后,应当立即进行下列工作:

(1)划定警戒区域,在安全距离位置放置发光或者反光锥筒和警告标志,确定专人负责现场交通指挥和疏导,维护良好道路通行秩序。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中断或者现场处置、勘查需要采取封闭道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还应当在事故现场来车方向提前组织分流,放置绕行提示标志,避免发生交通堵塞。

(2)组织抢救受伤人员。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应当经

急救、医疗人员确认,并由医疗机构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有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

(3)指挥勘查、救护等车辆停放在便于抢救和勘查的位置,开启警灯,夜间还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示廓灯。

(4)查找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和证人,控制肇事嫌疑人。

3.现场调查

交通警察调查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客观、全面、及时、合法地收集证据。

交通警察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做好下列工作:

(1)勘查事故现场,查明事故车辆、当事人、道路及其空间关系和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

(2)固定、提取或者保全现场证据材料;

(3)查找当事人、证人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4)进行其他调查工作。

交通警察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提取痕迹、物证,制作现场勘查笔录。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当进行现场摄像。现场图、现场勘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查的交通警察、当事人或者见证人签名。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痕迹或者证据可能因时间、地点、气象等原因导致灭失的,交通警察应当及时固定、提取或者保全。

车辆驾驶人有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嫌疑的,公安交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抽血或者提取尿样,送交有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车辆驾驶人当场死亡的,应当及时抽血检验。

交通警察应当检查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保险标志等;对交通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

4.事故车辆及机动车行驶证的处理

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交管部门可以扣留事故车辆及机动车行驶证,并开具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扣留的车辆及机动车行驶证应当妥善保管。

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5日内,公安交管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机动车行驶证以及扣押的物品。

对驾驶人逃逸的无主车辆或者经通知当事人30日后仍不领取的车辆,经公告3个月仍不来接受处理的,对扣留的车辆依法处理。

5.货物和物品的处理

公安交管部门不得扣留事故车辆所载货物。对所载货物在核实重量、体积及货物损失后,通知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货物所有人自行处理。无法通知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不自行处理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交通警察勘查事故现场完毕后,应当清点并登记现场遗留物品,迅速组织清理现场,尽快恢复交通。

现场遗留物品能够现场发还的,应当现场发还并做记录;现场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应当妥善保管,待所有人确定后,及时发还。

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交管部门可以扣押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并开具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交给被扣押物品的持有人,一份附卷。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

物品扣押期限不得超过30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本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

6.案件的移送

公安交管部门经过现场调查认为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将案件移送有关部门或者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公安交管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应当立案侦查。发现当事人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移送不影响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7.伤者的救助

投保机动车交强险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公安交管部门书面通知保险公司。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公安交管部门书面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本文地址:

广州交通事故赔偿网http:///guangzhou广州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免费咨询热线:400-6262-163转分机800

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 篇2

初生仔猪由于身体虚弱、免疫能力差, 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侵袭, 导致成活率降低。因此, 给仔猪接种疫苗很有必要。让我们来看看商品猪场育肥仔猪从出生后需要接种些什么疫苗, 一般免疫程序又是怎样的?

1猪伪狂犬病免疫

仔猪出生后1~3 d须首次接种猪伪狂犬病弱毒苗, 然后于出生后70 d左右加强免疫一次。尤其在猪伪狂犬病阳性场和高危区, 务必接种该疫苗。

接种方法:耳根后颈部肌肉注射或滴鼻;剂量:首免每头猪0.5头份, 二免1头份。

2猪肺炎支原体免疫

对于那些肺炎支原体病未净化的猪场来说, 出生后7 d的仔猪须首次免疫猪肺炎支原体灭活苗, 然后于21日龄左右进行二次加强免疫。

接种方法:耳根后颈部肌注;剂量:2m L/头。

3猪瘟免疫

猪瘟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又称猪霍乱, 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是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仔猪在出生后21 d必须接种猪瘟弱毒冻干苗 (俗称脾淋菌和细胞苗) , 然后于65日龄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接种方法:耳根后颈部肌注;剂量:首免0.5头份, 二免1头份。

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 任何一个猪场都不要低估该病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因此, 在仔猪出生后35~45 d, 须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 (JXA1-R株) , 有些高危猪场还应在100 d左右进行再次免疫。

接种方法:耳根后颈部肌注;剂量:首免和二免都是1头份。

5口蹄疫免疫

口蹄疫的危害众所周知, 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易感, 尤其犊牛易感, 也是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之一。口蹄疫无治疗价值, 而预防猪口蹄疫发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仔猪70日龄左右接种口蹄疫灭活疫苗, 冬春季节可以在10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一次。

接种方法:耳根后颈部肌注;剂量:首免和加强免疫都是1头份。

6猪链球菌病免疫

猪链球菌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原体, 以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和淋巴结炎为主要发病特征。如果猪场当地曾有猪链球菌病流行史, 就有必要接种猪链球菌病灭活苗。仔猪一般在21~28日龄首免, 免疫后20~30 d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

接种方法:加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后颈部皮下注射或口服;剂量:皮下注射为每头猪1头份, 口服为4头份。

7猪丹毒和猪圆环病毒免疫

对于这两种疫病的免疫, 各猪场可以根据本场情况自主选择。猪丹毒苗一般在仔猪80日龄左右接种, 耳根后颈部肌注1头份;猪圆环病毒灭活苗一般在仔猪出生后14 d接种, 耳根后肌注, 接种剂量参照疫苗使用说明书。

8注意事项

疫苗无小事, 接种要慎之!猪场应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疫苗进行接种, 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正确合理地保存和使用, 现用现配。对于那些没有标签、外包装无生产批号, 或者外部有渗漏的疫苗, 应坚决予以摒弃。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甚至引起发病。

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 篇3

关键词:牛羊定点屠宰;检疫;程序

中图分类号: S85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68-1

1 定点屠宰检疫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问题始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安全意识也不断加强,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对于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牛羊肉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在牛羊的饲养、运输过程中,很可能传染上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果不经检疫就上市,这些疾病可能会在人群中传播,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有些人受利益的驱动,私自屠宰,未经合格检疫,把带有疾病的肉品上市出售或送到餐馆,很容易引起疾病或中毒,所以实行定点屠宰检疫是保证消费者吃上合格肉、放心肉的必须程序,是提高肉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必备举措。

2定点屠宰的检疫程序及基本内容

2.1 牛羊宰前检疫、个体和群体检查

牛羊在屠宰前按照检疫程度,主要要处理三个重要的环节,第一个是要查看检疫证明及免疫标识,标证统一;第二个是对牛羊群体和个体进行检查;第三个是经过前两个步骤后,对个体进行分准宰、急宰、禁宰三种情况的处理。

2.1.1检疫证明的查验 牛羊在进入定点屠宰场后,首先要进行一些相关证明的查验,对证件及实物进行认真观察,主要看证物是否一致,查验《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工具消毒证明》,就是查验一些免疫标识及免疫卡的有无情况,是否和实物相符。通过相关证件的检查,对于待屠宰的牛羊进行认真了解,是否来自非疫区,是否在免疫有效期之内等情况要加以掌握。

2.1.2群体检查 以群为单位进行群检,由于检疫场地各不相同,群的划分可以为同圈舍,可以为同产地来源,为了便于检查,对于太大的数量要进行适当的分群处理,群检要进行三方面的观察,主要包括静态、动态、饮食的观察。静态就是在牛羊都安静休息的情况下,完全呈现自然的状态,注意对其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进行观察,比如呼吸、反刍、站立、睡姿、营养等进行外观的了解。静态了解之后,要把牛羊进行驱赶,在牛羊运行时进行自然活动及驱赶活动进行观察,看其起立、运动、步态、精神等情况,看其有无一些异常情况,比如不能或不愿起立、起立困难、步态不稳、跛行、呼吸困难、咳嗽、原地打转等情况,都要进行掌握。饮食观察主要是为了检查牛羊的食欲和口腔疾病。因为通过食欲的观察,能大致看出牛羊中可疑患病个体,比如看其自然采食饮水情况,对不饮不食,或少饮少食、吞咽困难和退槽、呕吐、流涎这些情况要加以注意。

2.1.3个体检查 对于牛羊的检查可以通过“看、听、摸、检”四个字进行。看就是注意观察个体,在神态、动作、毛色、吸呼、饮食(反刍、口腔有无水泡、流涎,鼻镜、蹄冠、蹄丫有无水泡、溃烂),排泄情况及一些分泌物等自然的生理状况进行了解;听就是要注意牛羊的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比如叫声、呼吸音(胃肠蠕动音)以及咳嗽声;摸就是通过抚摸牛羊的毛是否顺滑有光泽,感受体表(角)的温度、湿度及弹性情况;检就是用温度计测量牛羊的体温看其是否正常,有无发烧情况,如果体温不正常,就需要进行实验室的检验,进一步分析。

2.1.4牛羊宰前检疫的处理 经过检疫的结果进行初步判断,根据不同的情况,健康无病符合宰杀条件的,准予屠宰;而对于一些能够确定有疾病且属于烈性疾病(非人畜共患:瘤胃鼓气、骨折、晕车反应等)的要急宰;对于一些明确属于有(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炭疽等烈性传染疾病的,要立即扑杀化制或销毁,禁止屠宰。

2.2 牛羊宰后检疫

电麻→放血→头部检验→剥皮→开膛→取出胃肠→胃肠检验→割下心、肝、肺→心、肝、肺常规检验→去头蹄尾→劈半→胴体检验→修整→复检盖章、出证→出场。

2.3 牛羊宰后检疫步骤和要点

头部检疫:首先在放完血还没剥皮时,解剖牛羊的咽部,观察咽后内侧及舌根侧方的颌下淋巴结,检查咽喉黏膜和扁桃体,看其是否有炭疽、结核和牛出血性败血症等症状。第二步检疫与胴体检疫时同时进行,主要剖检咬肌,检查牛囊尾蚴。羊一般不剖检淋巴,主要检查口蹄疫、布氏菌病、炭疽、羊痘、蓝舌病等。

内脏检疫:对牛羊的胸腔及腹腔内的器官组织进行检查,若有病变和寄生虫的内脏器官应作无害化或销毁处理。

胴体检疫:放血以后,通过胴体检查,看胴体的色泽,对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脂肪、胸腹膜进行认真检查,看有无出血情况,对皮下和肌肉水肿进行观察,看是否正常。对于一些淋巴进行剖检,重点检查充血、出血、水肿、坏死等情况,同时要摘除(病变)淋巴结。

蹄部检疫:主要看蹄冠及蹄丫皮肤有无水泡、溃烂。

3 检疫后的处理

屠宰经过检疫后的动物,按我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合格,就要在胴体上加盖“肉检验讫”,运输上市前,还要开具检疫合格证,然后才可以上市销售。检疫不合格的,比如一些恶性传染病和寄生虫不多的胴体及内脏,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局部修割处理,严重传染病肉不能做为使用的,则作销毁或工业炼油。

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 篇4

1、当发现工程出现质量缺陷或事故后,现场监理人员应及时上报总监。首先,应以“质量通知单”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停止有质量缺陷部位和与其有关联部位及下道工序施工,需要时,还应要求施工单位采取防护措施。同时,要视情况而定是否上报主管部门。

2、施工单位接到质量通知单后,在项目总监的组织与参与下,尽快进行质量事故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与事故有关的工程情况。

(2)质量事故的详细情况,诸如质量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等。

(3)事故调查中有关的数据、资料。

(4)质量事故原因分析与判断。

(5)是否需要采取临时防护措施。

(6)事故处理及缺陷补救的建议方案与措施。

(7)事故涉及的有关人员和责任者的情况。

事故情况调查是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有些质量事故原因复杂,常涉及勘察、设计、施工、材料、维护管理、工程环境条件等方面,因此,调查必须全面、详细、客观、准确。

3、在事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正确判断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分析是确定事故处理措施方案的基础。正确的处理来源于对事故原因的正确判断项目总监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等各方参加事故原因分析。

4、在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由承包单位制订事故处理方案,并报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批准。

制定的事故处理方案,应体现: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等原则。如果一致认为质量缺陷不需专门的处理,必须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

5、确定处理方案后,由项目总监指令承包单位按既定的处理方案实施对质量缺陷的处理。如果发生的质量事帮不是由于施工单位方面的责任原因造成的,则处理质量缺陷所需的费用或延误的工期,应给予施工单位补偿。

6、在质量缺陷处理完毕后,项目总监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处理的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鉴定和验收,写出“质量事故处理报告”,提交业主或建设单位,并视情况而定是否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质量事故处理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工程质量事故的情况;

(2)质量事故的调查与检查情况,包括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

(3)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4)质量事故处理的依据;

(5)质量缺陷处理方案及技术措施;

(6)实施质量处理中的有关原始数据、记录、资料;

(7)对处理结果的检查、鉴定和验收;

出口合同的一般程序 篇5

出口合同履行程序三:托运、报关、装运、投保、发装运通知

出口合同履行程序四:制单、结汇

(一)备货:按时、按质、按量履行合同的交货义务,根据合同规定的品质、数量和交货期等的要求,进行准备货物的工作。

01,按事先协议或进货合同向生产或供货部门安排生产或催交货物;

02,核实并检查应收货物的品质、包装、数量等情况,并对货物进行验收;

03,有的货物即使已经验货进仓,尚需根据出口合同规定要求再次进行整理、加工和包装,并在外包装在加刷运输标志和其他必要的标志;

04,《国际货物联合国销售合同公约》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卖方必须按照合同和本公约的规定交付货物、移交单据并转移货物所有权是卖方的三项基本义务,

05,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事人应当完全做好符合合同的明文规定,而且还应做到符合合同中未作明文规定但按法律和惯例当事人应尽的默示义务;

06,在备货过程中,对以下问题尤其应该重视:

(01)货物的品质、规格必须与出口合同的规定相一致;

A,凡凭规格、等级、标准等文字说明达成的合同,交付货物的品质必须与合同规定的文字说明相符;

B,凡凭样品达成的合同,则必须和样品相一致;

C,如即凭文字说明,又凭样品达成的合同,则两者均须相符;

D,此外,货物的品质还必须适用于同一规格货物通常使用的目的和在订立合同时买方通知卖方的特定目的;

(02)货物的数量必须符合出口合同的规定

A,如发现货物数量不符合合同需要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寂足;

B,为便于补足储存中的自然损耗和国内搬运过程的货损,以及按合同溢短装条款的溢装之用,备货数量一般以略多于出口合同规定的数量为宜;

C,按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规定:凡“约”、“大约”或类似意义的词语用于数量时,应解释为允许有不超过10%的增减幅度;

D,《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还规定:“除非信用证规定所列货物数量不得增减,在支取金额不超过信用证金额的条件下,即使不准分批装运,货物数量也允许有5%的伸缩。但信用证规定货物数量按包装或个体计数时,此项伸缩则不适用”;

(03)货物的包装必须符合合同规定和运输要求

A,倘若合同未对包装作具体规定,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应按照同类货物通用的方式进行包装;

B,如果没有通用方式,则应以按照足以保全和保护货物的方式进行包装;

C,在备货过程中,对货物的内外包装和装潢,均需认真的进行核对和检查,如发现有包装不良或破损情况,应及时加以修整和换装,以免在装运时取不到清洁提单,造成收汇困难;

D,包装标志包括运输标志(唛头)的内容和式样,如合同有规定或客户方面另有指定的,则应按合同规定或客户指定的办理;如合同未规定,客户对此又无要求的,由我方自行选择刷制;

E,如口国有关当局规定包装标志必须使用特定文字的(如海湾国家要求用阿拉伯文),一般应予照办;

F,标志的刷写要部位和文字大小要适当,图案字迹要清楚,使用的颜料要不易退色;

G,在保证商品质量和不违反出口合同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压缩货物包装的体积或降低货物包装的重量,以节省运费支出;

(04)货物备妥的时间应严格按照出口合同和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并结合船期进行按排。在时间掌握上,一般还要适当留有余地;

(05)对于情况不够了解或资信欠佳的客户,以及系按客户要求定制的规格、花色、造型特殊不易他售的货物,一般应按合同规定,在收取对方开来的信用证并经审核无误后再正式投产,以防对方不履行合同时造成商品积压处理困难等损失;

(06)凡属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或出口合同约定应由检验检疫部门检验检疫的出口商品应按规定手续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法定检验,包括应经检疫的动植物及产品包装容器,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签发的证书或其他凭证验收。未经检验检疫机关检验或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07)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提供任何权利或请求的

A,这在法律上称为对卖方的权利担保,即卖方应保证对所售货物享有佥的完全的所有权;

B,他应有权出售该项货物,并保证买方能安宁的占有和支配该货物而不受任何第三方的侵扰。也就是说,卖方不能把非法侵占他人权利得来的货物出售给买方,以致于使买方遭受该项货物的合法权利人(包括所有权和抵押权)的追索或指控;

C,准备交付的货物还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根据工业产权(如商标权、专利权)或其他知识产权(如著作权、版权)主张任何权利和请求的.;

D,但按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此项权利或请求以卖方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权利或要求为限;

E,此项权利或要求的发生,是由于卖方要遵照买方所提供的技术图样、图案、程式或其他规格其他供应的,卖方不可能承担上述义务;

(二)催证、审证、改证

凡规定以信用证方式付款的合同,买方还必须按合同规定及时办理开立信用证手续,而且所开信用证的内容应与合同相符或者虽有不符,但其不符内容能为卖方接受的。

01,催证

A,催证是指通过信件、电报、电传或其他方式,催促对方及时办理开立信用证手续并信用证送达卖方;

B,按时开证本是买方必须履行的重要义务

C,催证的方法,一般直接向国外客户(开证人、实际买户或中间商)发函电通知,必要时还商请银行协助;

02,审证和改证(保证及时装运货物和收汇安全)

A,信用证是银行的一种保证文件,开证银行的信用、信用证的各项内容,都关系着收汇的安全,因此,信用证开到后,应即根据买卖合同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逐项认真审核;

B,从原则上,买方开立的信用证内容必须与买卖合同规定一致,在未征得卖方同意前,不得随意添加或改变;

C,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出口企业的共同责任,因此,出口企业必须和有关银行加强联系,密切配合;

D,在审证时,如发现有我方不能接受的条款或内容时,应及时向开证人提出要求进行修改;

(三)托运、报关、装运、投保、发装运通知

A,在备妥货物和落实信用证以后,出口企业即应按出口合同和信用证规定,对外履行装运货物,即交付货物的义务,安排装运货物涉及的工作环节甚多,其中以托运、报关、装运、投保、发装运通知等工作,尤为重要;

B,托运就是出口企业委托货运代理或其他有权受理对外货运业务的单位向承运机构或其代理人办理海、陆、空等出口运输业务;

C,报关有出口报关和进口报关。出口报关是指出口货物的发货人(通常为出口企业)或其代理人向海关申报关验有关单据、证件,并办理货物通关出境的手续;

D,装运一词在F组、C组术语许可证立的买卖合同中通常视作与“交货”同义词。按照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修订本第四十六条的解释:用于规定装运日期的“装运”一词,将被理解为包括诸如“装船”、“发运”、“收妥待运”、“邮局收据日期”、“收货日期”等类似词语,还包括在信用证要求多式运输单据下的“接受监管”。简言之,“装运”是指出口企业将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地的运输工具或交付给负责货物运往指定目的地的承运人位置;

E,投保

指在履行CIF或CIP出口合同时,在配载就绪、确定船名或运输工具后,外贸企业将货物运离仓库或其他储存处所前,按照买卖合同和信用证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支付保险费取得保险单据;

F,货物装运完毕,应及时给买方发出装运通知(Shipping Advise)。其目的是使买方及时了解装运情况,以便准备收货,并在必要时办理保险的加保手续。如为FOB、CFR、FCA、CPT合同则由买方接到装运通知后自行办理投保手续。通知的对象可以是中间商,也可以是实际买户,有时也可以是信用证的开证行,视客户要求和信用证规定而定。通知的内容主要有:合同号码、货物名称、数量、总值、装运地点、装船日期、船名及预计开航日期等等。在履行FOB、CFR、FCA、CPT条件的出口合同时,及时发出装运通知则尤为重要;

(四)制单、结汇

01,货物装运后,出口企业应即按信用证要求,正确缮制各种单据,并在信用证规定的交单有限期内将各种单据和必要的凭证,送交银行办理议付结汇手续;

02,按照国际惯例和一般法律规则,由于卖方不交货或所交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或时间不符合合同规定,构成违约时,根据违约的情况和程度,买方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 篇6

《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为:信访事项的提出、信访事项的受理、信访事项的办理和督办。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具体工作程序的参照标准为:登记,告知,受理,办理,复查与复核,督办,立卷归档。

一、登记

登记是信访工作初始阶段的基本工作。《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同时,规定对采用口头形式提出的投拆请求,应当记录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

登记基本内容的参照标准:一是信访人的基本情况,包H括姓名、住址、邮政编码、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二是基本事实,即信访人反映的主要事实情况;三是具体要求,即信访人提出信访事件的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四是相应理由和依据;五是信访事件的来源,即信访事项由信访人直接提出,或由上级信访工作机构转送;六是信访事项的处理方式,属于受理范围的事项应当受理,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关机关提出;七是信访事项受理、答复的规定期限等。

二、告知 告知是指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件后,在法定的期限内,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判断该事项是否属于其受理范围和该级管辖,从而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告知信访人。判断信访事项是否予以受理的参照标准:一是信访事项是否属于受理的范围;二是信访事项是否属于本级有权受理的事项;三是信访事项是否属于本地区有权受理的事项;四是信访事项是否已经过终结性的信访工作程序;五是信访事项是否有实质性的内容和具体请求;六是信访事项是否已经受理、正在办理。

关于应当告知的情形,《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对本条例第15条规定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

三、受理

受理,是指信访人工作机构认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信访事项属于受理范围,决定进行处理的行为。特殊情况下,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信访行为、集中投拆行为,或即将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较为广泛影响的事项,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未向信访工作机构提出信访事项前,可以根据相关的信息和线索主动受理。受理程序的参照标准:

(一)转送。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于决定受理的信访事项,根据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级别管辖,将信访事项转到有权对信访事项的实体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处理意见的部门。《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抄送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转送适用两种情形:一是对依照法定职责属于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的信访事项;二是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

转送程序的参照标准:首先,明确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一是指由于作出具体或者抽象行政行为而引发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即通常所称的责任机关;二是指依上下级隶属关系或管理职能,有权进行层级监督的行政机关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三是由于信访工作机构自身引发的信访事项,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也是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其次,直接转送至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同时抄送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二)交办。

《信访条例》规定,对转送信访事项中的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交办适用情形;一是对于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属于本经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二是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

交办信访事项应当附正式的交办函件,制定交办函件的参照标准:包括交办函件的文号、交办的信访事项、指定的办理期限、对办结报告的要求等基本内容。办结报告有两个参照标准:其一,形式标准。包括交办件的文号;信访人陈明的事实、意见和要求;调查核实的事实;办理意见、办理依据及办理意见的落实情况或落实计划;签发人等。其二,实质标准。一是事实清楚,即信访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问题的前因后果清楚,证据材料确凿;二是办理意见所依据的事实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三是形成办理意见后,办理机关在报送办理结果时,应当注明办理意见是否落实或落实的计划与期限。

(三)通报、报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通报转送情况,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报告转送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其目的在于:一是便于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全面掌握本辖区范围内信访事项的基本情况。信访工作机构除了了解本级受理的信访事项外,还应该了解属于本级受理范围但是信访人向上级信访工作机构提出的信访事项,只有全面了解本辖区内信访事项的总体情况才可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本级人民政府更好的开展各方面工作,为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便于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监督、指导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履行职责的情况。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通过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的报告,了解一下级信访工作机构对其转送、交办信访事项的办理、落实情况。

四、办理

办理是指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据职权,对已经受理的信访事项进行研究论证或者调查核实后,依法作出处理意见、予以处理的行为,这是狭义的办理。广义的办理还包括复查、复核,是指行政机关受理信访事项后、信访终结前所有的程序性活动。办理程序的参照标准:

(一)开展信访调查。《信访条例》规定,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同时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

信访调查步骤的参照标准:一是事前通知。办理机关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或者第三人到场陈述或提供文书、物品等相关资料,或者召开听证会之前,都应当以适当的形式通知当事人,以便其能够做好必要的准备。二是表明身份。在开展信访调查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表明自己享有调查者的合法身份,而且遵照调查的基本规则,信访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三是说明理由。信访调查人员应当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理由、法律依据,同时告知其在调查过程中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等各项权利,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配合。四是实施调查。如询问当事人、调取资料等。五是制作笔录。信访调查结束之后,调查人员应当制作相应的调查笔录并交由当事人签字。对于比较复杂的信访事项,办理机关还应当制作调查报告,基本内容的参照标准:其一,调查的事项和问题;其二,信访人陈述的事实和理由;其三,信访当事人、第三人所作的其他说明和提供的材料;其四,办理机关经查核认定的事实、意见以及予采纳的事实、意见,并说明理由;其五,对信访事项的初步处理意见及依据。

(二)作出办理决定。《信访条例》规定,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

1、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

2、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3、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

作出办理决定的形式要求:第一,经调查后作出。信访调查是作出办理决定的法定前置程序。信访事项办理机关要按照行政程序法规定的“先取证、后裁决”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充分辨别的基础上依法作办理决定。属于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办理机关还必须在举行听证后作出办理意见。第二,以书面方式作出。《信访条例》明确规定,对信访事项的办理意见必须书面答复信访人,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知情权、申辨权的保护。

(三)送达与执行。送达,是《民事诉讼法》对行政文书的送达与诉讼文书送达的通用性规定,信访行政文书也适用此规定。信访处理意见的送达主要采用邮寄的方式,即办理机关将要送达的处理意见书通过邮局挂号寄给信访人。同时,办理机关也可以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执行,是指信访人的请求得到支持的,处理意见作出之日起即可执行。《信访条例》规定,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执行。根据法律,行政机关的处理意见作出后,在未被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改变或撤销之前,都要承认其效力,负有义务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以保证行政管理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五、复查与复核

(一)复查。《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复查机关是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如果原办理机关是非垂直领导的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复查机关可以是办理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办理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如果办理机关是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则复查机关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如果办理机关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复查机关只能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复查程序的参照标准:

1、申请。信访人向原办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请求,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信访人不服信访事项原办理机关的处理意见;二是有具体的复查请求和事实依据;三是属于信访复查的范围,并且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四是属于该接收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五是在申请复查的期限的范围之内。

2、审查。其一,形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复查申请的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行政机关不予复查,同时告知信访人相关理由;接受符合条件的复查申请,申请事由部分不清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在合理的期限内补正。其二,实质审查。审查关于信访事项的事实认定是否准确,办理意见是否合法(含政策规定)与适当。复查机关必要时,可以根据《信访条例》第31条的规定,享有办理机关相同的信访调查权,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信访人、办理机关的意见。

3、作出处理意见。复查机关对信访人提出的有效申请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查意见:一是办理意见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恰当的,处理意见维持;二是办理意见事实不清、依据不足或者处理不恰当的,依职权直接变更原办理意见或者责令原办理机关重新办理。复查机关责令原办理机关重新办理的,办理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或理由作出与原办理意见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见。复查意见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

(二)复核。《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是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与信访复查机关一样,根据不同情况,复核机关可能是上级主管部门,也可能是一级人民政府。复核程序的参照标准:

1、申请。信访人向原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复核请求,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申请人必须是不服复查意见的信访人,不服办理意见的只能先申请复查,不能越级直接申请复核;二是有具体的复核请求和事实依据;三是属于信访复核的范围,并且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的;四是属于该接收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五是在复核申请的期限范围之内。

2、审查。其一,形式审查。审查复核申请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不符合复核申请条件的,收到复核申请的机关不予复核,同时告知信访人相关理由;对符合复核申请条件的,接受复核申请,申请事由部分不清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在合理的期限内补正。其二,实质审查。审查办理机关、复查机关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是否准确,办理意见、复查意见是否合法与适当。必要时,复核机关同样可以根据《信访条例》第31条的规定,享有和办理机关相同的信访调查权,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信访人、办理机关、复查机关的意见,或者举行听证。

3、作出处理意见与公示。复核机关对信访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核意见:一是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恰当的,处理意见维持;二是复查意见事实不清、依据不足或者处理不恰当的,直接变更有关处理意见或者直接责令有关机关重新办理。复核机关直接责令有关机关重新办理的,该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或理由作出与原办理意见、复查意见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见。复核意见应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如果复核期间举行了听证的,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信访条例》第35条第2款规定:“复核机关可以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举行听证,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向社会公示。”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作出公正的复核意见提供程序保障。通过听证与公示,使有关行政机关对该信访事项的处理活动处于公众监督之下,其作出的处理意见必须指明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政策依据、说明相关的理由,避免了随意性。二是信访人可以通过听证与公示发表意见、陈述情况、当面质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提高信访人的法律意识,将极少数人利用信访无理缠闹的情形公之于众,让社会和群众作出客观评价,起到教育疏导作用。

六、督办

《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

1、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

2、未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

3、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

4、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

5、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的;

6、其他需要督办的情形。收到改进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未采纳改进建议的,应当说明理由。

督办的主体专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督办的对象是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既包括了对信访事项有权作出处理意见的行政机关,也包括了信访处理意见的执行机关,还包括了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督办的内容是信访事项的处理(包括执行)情况,包括对信访事项个案的督办和对信访事项总体处理情况的督办;督办的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实地督办、联合督办。督办程序的参照标准:

(一)跟进督促。信访事项交办后,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主动对有关办理和执行情况进行一般性的跟进督促,或者要求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代为跟进督促直至办结;如果发现行政机关在处理信访事项的过程中有轻微不当的行为,要及时通过电话或函件形式予以提醒和督促纠正,以使信访事项得到妥善处理。

(二)专门立项。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在对信访事项处理情况进行跟进督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有《信访条例》第36条所列6种严重不当的情形,要予以专门立项,及时督导。立项时要明确督办的理由、内容、目的、对象,并提前将有关材料汇集整理,提出初步意见。必要时,可以将专门立项的决定通知被督办的行政机关,要求其准备配合督办工作。

(三)调查协调。对已立项的督办事项,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针对其情形进行调查,分清缘由,了解办理、执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情况复杂、有关行政机关处理信访事项有困难的,可以予以协调帮助。

(四)提出建议。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专门立项督办的信访事项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后,应当针对信访事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建议。一是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办理机关未按期答复信访人办理结果的,应当建议依法书面答复;对关键事实认定不清的,应当建议重新调查核实等。同时,《信访条例》规定:收到改进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未采纳改进建议的,应当说明理由。二是提出责任追究建议。《信访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在信访工作中推诿、敷衍、拖延、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五)审核结案。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认为信访事项处理完毕的,应当向交办、督办机关(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交办、督办机关对办结报告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依据有关规定决定是否结案。审核结案程序的参照标准。

首先,办理机关按规定向交办、督办机关提交办结报告。《信访条例》第21条第1款第四项明确规定:“对转送的信访事项中有比较重要的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因此,信访事项处理完毕,办理机关应当及时向交办、督办机关提交办结报告。

其次,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办结报告后,应当对交办事项所反映的事实情况、处理程序、处理意见等内容进行审核。审核的参照标准:一是事实清楚,即信访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问题的前因后果清楚,调查全面充分,证据材料确凿;二是依据充分,即办理意见依据的事实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充分;三是处理适当,即办理意见要考虑到信访事项的特定情节或特殊情况,实事求是、宽严适度;四是意见落实到位,即办理机关在报送办理结果时,应当注明办理意见是否落实或落实的计划与期限。

最后,作出结案决定。如果需要向上级机关或领导同志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反馈,然后再作出结案决定。

七、立卷归档

信访事项结案后,应当组成案卷归档,有条件的,应当输入信息系统,以备查索。立卷范围的参照标准:信访工作大事记领导批示;重要会议材料;信访事项所有登记记录;信访数据统计;信访工作定期总结报告;信访信息、专报、交流;信访事项交办、通报函件;信访事项结案报告;经签发的所有文件。

信访档案立卷归档之后,应当建立相应的保管制度、措施,防止损毁档案的各种因素发生,保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首先,应当有适合档案存放的固定场所,应当有科学的管理和存放方法,做到即查即用。

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 篇7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危险废物的管理正式走向正规化,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条例。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制约,我国很少有城市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对危险废物产生的种类、来源,以及对危险废物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程序与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环境管理部门对危险废物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十分必要。

1 危险废物的分类及来源

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1998年1月4日,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颁布,环发[1998]089号1998年7月1日实施)中,我国的危险废物共分为47个类别。根据危险废物的来源及其常见危害组分,大致可归类为生活性危险废物、生产性危险废物,其中,依据产生的行业,生产性废物又可划分为工业生产废物与农业生产废物。危险废物的具体分类及其来源如表1所示。

2 危险废物风险评价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污染状况出现后的治理研究已经不再适应环境管理的要求,决策者迫切需要在危险废物进入环境之前了解它所可能带来的风险,以此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减少其进入环境后的污染危害。因此,有必要将风险评价技术引入到危险废物的管理中去[6]。

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危险废物的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根据所关注的有害物质危害风险性,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如德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所选的指标主要涉及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环境持久性、高生物蓄积性、毒性、环境监测中的检出频次、迁移及归趋行为以及环境背景浓度等。以目前国内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主要参考依据,选择理化特性、环境暴露行为及环境毒理学等3个方面共14项指标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7]。

2.2 危险废物风险评价一般程序

风险是危险概率及后果的综合量度期望值,危险废物风险评价是对所关注的危险对象潜在危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估计危险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对环境所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及程度,并描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随机事件的危险可能性。危险废物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如图2所示[8]。

从图2可知,危险废物风险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紧密相连的步骤:(1)收集有关危险废物性质和环境性质的基础数据,识别危险废物可能产生的危害;(2)分析可能受到危害的生物包括人类的暴露途径;(3)利用各种迁移转化模型,对环境介质中危险废物浓度进行预测,得到各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分布;(4)进行人体暴露评价;(5)根据毒理学或流行病学研究,确定评价指标,进行风险表征;(6)分析评价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7)按照得出的指标值结果对危险废物进行分级管理。

对危险废物进行风险评价同样也是对危险废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以及风险决策和管理的过程。

3 危险废物风险评价方法

危险废物风险评价中,一般采用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和类比法确定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3.1 事件树分析法

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着眼于事件的起因,分析起因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事件序列的结果,从而定性、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用事件树分析法可以分析出事故及其后继事件与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也可用于分析污染事故排放后通过环境介质造成的安全风险的过程。

3.2 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从上事件开始,按演绎分析法逐级地找出所有直接发生原因事件,按它们的逻辑关系,用逻辑门连接上、下层事件并做成故障树。按照已编制的故障树,求出最小割级。最小割级越多,系统越危险。利用最小割级,可以评估系统的潜在风险率。

3.3 类比法

类比法即在危险废物风险评价中,为评价对象寻找另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通过这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他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

4 结语

目前,危险废物风险评价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只是包含在固体废物体系和环境评价以及风险评价之中。但是,要想从根本上防治、利用和管理好危险废物,危险废物风险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危险废物风险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完善危险废物风险评价的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从源头加强对危险废物的包装、贮存、标识、运输和处理每个环节中的风险分析与分级管理,从而彻底消除危险废物的隐患,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管理培训与技术转让中心.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置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高洪梅,李耀初,李朝晖.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与评价研究浅议[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4):80-83.

[3]徐成,周扬胜.我国危险废物环境标准体系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35-37.

[4]丁园,魏立安,刘艳,等.我国危险废物的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J].江西科学,2008,26(3):500-503.

[5]赵金平,焦述强,邢庆祝.危险废物风险评价与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10):38-42.

[6]龙朝晖,杨芸,毕朝文.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4):21-23.

[7]孙世群,金萍,钟山.危险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研究[J].安徽化工,2005(2):44-46.

修复Grep程序的一般步骤 篇8

用对应的启动光盘引导,在boot:提示符输入linuxrescue

提示寻找以前安装的系统时,选择确定,

然后执行下面的命令:

#cd/mnt/source

#cpcoreutils-4.5.3-26.i386.rpmcpio-2.5-3.i386.rpm

gawk-3.1.1-9.i386.rpmgrep-2.5.1-16.i386.rpm

iputils-0927-11.i386.rpmmount-2.11y-31.1.1AX.i386.rpm

net-tools-1.60-20.i386.rpmrpm-4.2.1-4.6.i386.rpm/mnt/sysimage/

#chroot/mnt/sysimage

#cd/

#rpm-ivh--forcerpm-4.2.1-4.6.i386.rpm

#foriin*.rpm

>do[bitsCN_com]

>rpm-ivh--force$i

>done

绩效评估的一般程序和评估方法 篇9

1、制定绩效评估计划。

为了保证绩效评估顺利进行,必须事先制定计划,在明确评估目的的前提下,有目的的要求选择评估的对象、内容、时间。

2、确定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1)评估的标准。绩效评估必须有标准,作为分析和考察员工的尺度。一般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如出勤率、废品率、文化程度等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而不以考核者或被考核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标准。所谓相对标准,如在评选先进时,规定10%的员工可选为各级先进,于是采取相互比较的方法,此时每个人既是被比较的对象,又是比较的尺度,因而标准在不同群体中往往就有差别,而且不能对每一个员工单独做出“行” 与“不行”的评价。

一般而言,评估标准采用绝对标准。绝对标准又可分为业绩标准、行为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三大类。

(2)选择评估方法。在确定评估目标、对象、标准后,就要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业绩评定表:所谓业绩评定表就是将各种评估因素分优秀、良好、合格、稍差、不合格(或其他相应等级)进行评定。其优点在于简便、快捷,易于量化。其缺点在容易出现主观偏差和趋中误差。等级宽泛,难以把握尺度。大多数人高度集中与某一等级。

工作标准法(劳动定额法):把员工的工作与企业制定的工作标准(劳动定额)相对照,以确定员工业绩。其优点在于参照标准明确,评估结果易于做出。缺点在于标准制定,特别是针对管理层的工作标准制定难度较大,缺乏可量化衡量的指标。此外,工作标准法只考虑工作结果,对那些影响工作结果的因素不加反映,如领导决策失误,生产线其他环节出错等。目前,此方法一般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强迫选择法:评估者必须从3-4个描述员工在某一方面的工作表现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有时两个)。其优点在于用来描述员工工作表现的语句并不直接包含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内容,评估者并不知评估结果的高低。其缺点在于,评估者会试图猜想人力资源部门提供选项的倾向性。此外,由于难以把握每一选项的积极或消极成分,因而得出的数据难以在其他管理活动中应用。

排序法:把一定范围内的员工按照某一标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完全避免趋中或严格/宽松的误差。但缺点在于标准单一,不同部门或岗位之间难以比较。

硬性分布:将限定范围内的员工按照某一概率分布划分到有限数量的几种类型上的一种方法。例如,假定员工工作表现大致服从正态分布,评价者按预先确定的概率(比如共分五个类型,优秀占5%,良好占15%,合格占60%,稍差占15%,不合格占5%)把员工划分到不同类型中。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趋中或严格/宽松的误差,但问题在于假设不符合实际,各部门中不同类型员工的概率不可能一致。

关键事件法:指那些对部门效益产生

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在关键事件法中,管理者外要将员工在考核期间内所有的关键事件都真实记录下来。其优点在于针对性强,结论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缺点在于基层工作量大。另外,要求管理者在记录中不能带有主观意愿,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做到。

叙述法:评估者以一篇简洁的记叙文的形式来描述员工的业绩。这种方法集中描述员工在工作中的突出行为,而不是日常每天的业绩,

不少管理者认为,叙述法不仅简单,而且是最好的一种评估方法。然而,叙述法的缺点在于评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者的主观意愿和文字水平。此外,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员工之间的评估结果难以比较。

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其基本程序为:

1、监督者和员工联合制定评估期间要实现的工作目标。

2、在评估期间,监督者与员工根据业务或环境变化修改或调整目标。

3、监督者和员工共同决定目标是否实现,并讨论失败的原因。

4、监督者和员工共同制定下一评估期的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

目标管理法的特点在于绩效评估人的作用从法官转换为顾问和促进者,员工的作用也从消极的旁观者转换为积极的参与者。这使员工增强了满足感和工作的自觉性,能够以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工作,促进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5、收集数据。

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对于作为评估基础的数据收集工作要求很高。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是注重长期的跟踪、随时收集相关数据,使数据收集工作形成一种制度。其主要做法包括:

(1)生产记录法:生产、加工、销售、运输、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等,按规定填写原始记录和统计。

(2)定期抽查法:定期抽查生产、加工、服务的数量、质量,用以评定期间内的工作情况。

(3)考勤记录法:出勤、缺勤及原因,是否请假,一一记录在案。

(4)项目评定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指定专人对员工逐项评定。

(5)减分搜查法:按职务(岗位)要求规定应遵守的项目,定出违反规定扣分方法,定期进行登记。

(6)限度事例法:对优秀行为或不良行为进行记录。

(7)指导记录法:不仅记录部下的极限行为,而且将其主管的意见及部下的反应也记录下来,这样既可考察部下,又可考察主管的领导工作。

6、分析评估。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的目的、标准和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其具体过程如下:

(1)划分等级。把每一个评估项目,如出勤、责任心、工作业绩等,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等级。一般可分为3-5个等级。如,优、良、合格、稍差、不合格。

(2)对单一评估项目的量化。为了能把不同性质的项目综合在一起,就必

须对每个评估项目进行量化,及不同等级赋予不同数值,用以反映实际特征。如:优为10分,良为8分,合格为6分,稍差为4分,不合格为2分。

(3)对同一项目不同评估结果的综合。在有多人参与的情况下,同一项目的评估结果会不相同。为综合这些意见,可采用算术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仍以五等级为例,3个人对某员工工作能力的评估分别为10分,6分,2分。如采用算术平均法,该员工的工作能力应为 6分。若采用加权平均,3人分别为其上司、同事、下属,其评估结果的重要程度不同,可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如上司定为50%,同事30%,下属20%,则该员工的工作能力为10*50%+6*30%+2*10%=7.2分,界于良与合格之间。

(4)对不同项目的评估结果的综合。有时为达到某一评估目标要考察多个评估项目,只有把这些不同的评估项目综合在一起,才能得到较全面的客观结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当然,具体权重要根据评估目的、被评估人的层次和具体职务来定。

7、结果运用

得出评估结果并不意味着绩效评估工作的结束。在绩效评估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有用信息可以运用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

(1)利用向员工反馈评估结果,帮助员工找到问题、明确方向,这对员工改进工作,提高绩效会有促进作用。

(2)为人事决策如任用、晋级、加薪、奖励等提供依据。

上一篇:华文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书法教案下一篇:民族音乐舞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