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5则范文(共2篇)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5则范文 篇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单调性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应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情感与态度: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理性的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的现象。2.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形语言转化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定义是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而得出来的,做到了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所以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作为重点;而代数论证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所以把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或证明作为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或证明 教材分析: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情境
课堂导入:
1.海宁潮,又名钱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潮是一个壮观无比的自然动态奇观,当江潮从东面来时,似一条银线,“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潮起潮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如何用函数形式来表示,起和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
如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些成语?
(二)温故知新
问题1: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问题2:对“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句话初中是怎样描述的?
(三)建构概念
问题3: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呢? 问题4:如何定义单调减函数呢?(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给出。)以上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3.2奇偶性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幂函数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积累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必修二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1.2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2.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2.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2.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2.1.1平面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
度
与
价
值重难点都是: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
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或者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第二种类型)
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3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基础上,介绍了面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巩固升华,又是后面研究线面、面面垂直性质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及思想方法,在整个立体几何里,特别是一些综合题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及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二面角的理解与度量。和老教材相比,这里的内容有很大的变动,对二面角的要求也降低很很多,但是,一节课同时要学习二面角的知识和面面垂直的判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课堂导入:
用FLASH课件播放人造卫星轨道和大坝面的例子,引出课题,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研究面面所成的角。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面面所成角的例子,最后,再插入一长图片,是一面艺术墙,墙面和地面所成的角为锐角,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积极探索,发现新知
问题
1、这些图形给我们也有一种角的感觉,但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角又不一样,你能说出异同点吗?
问题
2、二面角有大小吗?若有,该如何表示其大小呢?
问题
3、二面角的范围是多少?当二面角为90度时,两个面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
4、(重新给出之前那张艺术墙的图片)在生活中,是如何证明墙面不垂直地面的。
问题
5、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这个定理的本质和关键是什么?
以上为问题设计。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3.1.1倾斜角与斜率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3.2.3直线的一般是方程
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3.3.2两点间的距离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或者
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4.1.1圆的标准方程
4.1.2圆的一般方程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或者
初中物理各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篇2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 的 传 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教材分析】本节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学生不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教学用具】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成像的性质
虚象或实象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缩小 u>2f u=2f 2f>v>f v=2f
倒立
实象
倒立
等大
实象 实象 2f>u>f U=f U﹤f
v>2f
倒立
放大
不成像 正立
放大
虚象 V﹤0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物态变化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实验器材】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每一组学生实验桌上使用的器材)
【演示器材】焦耳定律演示仪 演示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 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 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知道蒸发可以致冷。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节约用水,注重环保,崇尚科学。
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辨证主义观点。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且知道我们的生活环境才是我们最好的实验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热水)、冷水、碘、试管、试管夹、试管塞、火柴、等。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电流和电路知识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本节内容包括电路的构成、三种基本的电路、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电路图,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重要任务。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 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短路及其危害
【教具】短路演示器、电路板,灯泡,灯座,开关及导线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为后两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2.会动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区分串并联电路。2.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体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找出串并联的特点和区分办法,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难点:
?规范画出串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并联电路。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教材分析: 《电流的强弱》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第五章的第三节。电流强度是电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测量电流强弱是电学学习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本节内容在电学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教材有三个要点,即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三个要点都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第一个要点的侧重点在对物理量的理解;第二个要点侧重点是实验操作技能;第三个要点侧重点是电流表读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用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及电流的单位;当两个电流值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会把电流表正确地接在电路中;会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过程和方法: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变化,认识电流有强弱;经历观察认识电流表,动手连接电流表,游戏活动在电流表上读数等过程。体会类比、观察等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电流值,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主动积极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
电流强度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认识的第二个物理量(第一个是是温度)。学生对物理量的学习处在启蒙阶段。所以,对电流这个量的认识是教学第一个难点。虽然学生连接过简单的电路,但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既要考虑量程的选择,还要考虑电流的方向。所以,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是第二个教学难点。我所教学的班级学生基础好,悟性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气氛较浓,具备类比、实践、合作学习的条件。设计思想: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为减少学生学习的头绪,降低学习的难度,根据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教材分为两个要点:
一、如何表示电流的强弱。
二、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为突破第一个教学难点,用学生在小学时知道的长度和前一章学过的温度进行类比学习。为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将第二个教学要点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真观察:认识电流表。
2、科学实践:把电流表连入电路。
3、游戏活动:在电流表上读数。这样把连接电流表这个难点分散在1、2两个有张有弛的教学活动中。
设计理念: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纳入课程中,启发学生在类比中领悟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让学生学习和过程是基于经验的认知建构。
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电路示教板,多媒体展示和放映设备。学生分组用:电流表,电键、灯炮、电池、导线若干。无指针电流表表头印刷纸一张,细长的竹签一根。
第五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单位。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关系和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关系。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第六章《电压
电阻》单元计划 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电流表等。关于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全章概述: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本章将首先给出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其中还有―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内容。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并且通过比较,明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应用性很强的问题;二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点的设置也与现行九年义务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差别,本教材是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在学了欧姆定律之后,本章仅从电压的高低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目的是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电压有关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2.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3.对电阻的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4.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5.安全用电的重要性。【难点】
1.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2.探究过程的探究方法。
3.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大小的原理,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5.从电压和电阻的角度来说明安全用 单元学情分析:
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生已知道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能正确地用电流表测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知道了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经历了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本章学习中,由于学生已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经验,已经初步学会了电流表的使用,因此在完成―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是能较快地学会电压表的使用并找出电压分布的规律的。当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率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注意电流表、电压表在使用方面的异同。由于学生对电压、电阻的概念比较陌生,尤其是滑动变阻器构造比较复杂,学生对其工作原理较难理解,学习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教师应有思想准备,并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三、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时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钨的特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的兴趣培养。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掌握电阻的特性。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课时: 1时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重、难点:
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能用欧姆定律分析怎样安全用电。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家庭电路的样板 教学课时:1时
第七章《电功率》单元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本章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电功率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章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电能转化为热时,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特点:
(一)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较难理解的―电功‖为核心展开的。繁杂的旧知储备,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一)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较难理解的―电功‖为核心展开的。繁杂的旧知储备,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步入科学殿堂。如本章设置的―章首语‖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戈壁滩的风车,并以此作为素材,设计了一些环环紧扣的富有激励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又如课文第一节用两幅组合图展现了电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入―电能‖的概念。再如第四节教材以―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一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讨论。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这种新课的导入方法,为学生提供熟悉、有趣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运用,密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供了许多知识应用的实例,如―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数据‖、―电视机和电风扇的散热措施‖、―对于安全用电的讨论‖、―空气开关‖等。在―想想议议‖中提供了―顾客和售货员的矛盾‖等事例。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四)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材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素材。本章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绝大部分问题是属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关于―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和防止的调查和建议‖、―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电器设备和输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等。学生参与了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调查、思考、分析,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本章教材在最后设置的―我还想知道‖栏目中的―有的电池在大功率放电而失效后,放置一段时间,还能再‗生‘出电来,这是为什么?‖的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思维空间。这种―课虽停而思未止‖的问题设置方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课时安排:
1、电能
2、电功率
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4、电和热
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一、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2、过程和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重、难点:
电能的概念、相关单位。围绕―电能‖进行教学。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二、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难点:
理解电功率的含义。
会用公式P=W/t P=UI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能表
教学课时:3时(1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3电功率的测量)
四、电和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重、难点:
电流的热效应:电能……热能
热效应的计算公式:P=I2R P=U2/R的使用。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阻丝、开关、电源、导线
五、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保险怎样―保险‖;归纳安
全用电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电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观察体验保险丝的工作过程。教学难点
―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的应用。教具:电路演示板
保险管
第八章《电与磁》单元计划 教学主线、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主线是―磁场‖,磁体、电流周围都存在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质或电流有力的作用,磁场能使运动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
本章重点是揭示电和磁之间互为因果及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章难点是技术应用方面:电磁继电器、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
本章教学的难点是师生互动,共同达到课程目标中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本章教材的存有一些缺憾:其一,缺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或注意事项的介绍;其二,应该在书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或网站逐步引导学生到哪里或怎样去收集信息;其三,教材应呼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实践活动,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否则,教学时很容易脱离实际,造成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现象。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主动弥补,尽量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进行再创造。课程内容标准: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如各种各样的磁铁、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并尝试将―磁性物质‖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电生磁‖、―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如各种各样的磁铁、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并尝试将―磁性物质‖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电生磁‖、―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本章地位与基本结构:
本章揭示了神秘莫测的电与磁的紧密联系、电与磁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材从介绍生活常见的磁现象出发,通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在学生已有电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辩证关系。―电与磁‖的关系在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介绍了与我们生活最贴近事例,例如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电动机‖、―发电机‖、―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与旧教材相比,从知识到应用,在结构上显得更紧凑,使电与磁的关系更紧密,更能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的关系。编者非常强调应用,此意图从该章各节的标题中尤显突出。教材忠实贯彻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章相对比较独立,但仍需要电学知识的基础,且对下一章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章知识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相当重要,但除了―磁现象‖知识较简单易懂外,其它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若要学得深透是不容易的。课程标准对这一章的总体要求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上。课时安排:
1、磁场
2、电生磁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4、电动机
5、磁生电
一、磁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和方法
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难点:
磁场、磁感线的含义。知道磁场间的作用。
二、电生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重、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三、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三、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四、电动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重、难点: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5则范文】推荐阅读: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5则范文12-07
从优秀走向卓越——浅谈上好初中教学第一课(修改)5则范文06-05
初中教师引咎辞职报告5则范文06-01
初中文科组集体备课方案5则范文09-06
2021欢乐元宵节初中作文5则范文07-05
东莞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5则范文06-02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技巧的研究》结题报告5则范文08-01
初中语文教研组新学期工作计划5则范文08-15
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5则范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