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保障(共8篇)
残疾人就业保障 篇1
企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通过“管理费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核算,根据《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1995]81号)规定,纳税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定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一、企业应在“其他应交款”科目下设置“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明细科目(外商投资企业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应付残疾人就业保障余”明细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二、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借记“管理费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科目,贷记“其他应交款──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科目或“其他应付款──应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科目;实际上交时,借记“其他应交款──应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或“其他应付款──应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超比例安置残病人就业或者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按规定收到的奖励,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科目。
三、企业逾期未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规定缴纳的滞纳金,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1、照上海市有关规定,如果公司没有录用残疾人的,必须缴纳工资总额的1.6%作为残疾人保障金。
2、上海市有关规定,必须相当于员工总数1.6%的残疾人就业。即录用一个残疾人的支出可以抵掉62.5个健康人的工资总额的残疾人保障金。(1÷1.6%=62.5)
3、06上海市残疾人最低工资标准为300元/月(05年是230元/月)如果公司员工平均工资是1500元/人,则如果缴纳残疾人保证金:
1500元×62.5人×12月×1.6%=18000元上述支出即作为不录用残疾人必须缴纳的残疾人保证金。
如果公司录用一个外地的残疾人(只要提供残疾人证及身份证即可),则:
(300元+187.5元综保)×12月=5850元18000-5850=12150元,即如果录用一个外地残疾人,每年可以节省12150元。
4、相应可以计算出录用本地残疾人交镇保、城保的支出及节约的成本。
注意,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地的比例不同,按比例计算不足一人的部分按实际比例数缴交。htt
缴纳保障金计算公式如下:
应缴保障金数额=(本单位200512月份在职职工总数×征收比例-在岗残疾人数)×本市上年职工年人均工资(2005)。
在岗残疾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办理社会保险的本市户籍残疾人(安排一名盲人或一级肢体残疾人就业的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残疾人就业保障 篇2
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 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 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镇新安排36.8万残疾人就业。其中, 集中就业的残疾人11.3万人, 社会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9.9万人, 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残疾人15.6万人, 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达1717.1万人。
我国一直非常关注残疾人就业的问题,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安排残疾人就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从宏观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1) 残疾人服务系统不健全, 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落后, 无障碍设施还没有给残疾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方便, 就业信息网络利用程度有限, 就业的司法援助较弱。残疾人被排除在社会就业服务系统之外, 就业的服务意识和手段较差, 就业层次较低,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 社会的观念落后, 没有给残疾人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对残疾人就业问题关注不够, 没有充分发挥其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主导作用, 企业安排残疾人的积极性不高, 在就业市场、就业场所歧视残疾人现象时有发生。
(3) 就业立法落后, 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 缺乏有效监督。
(4) 残疾人就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残联在推进残疾人就业中存在工作被动和表面化, 统计体系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强, 组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1.2 从微观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1) 残疾人就业比例不高且层次相对较低, 与健全比差距大。同全国在业人口的总体相比, 残疾人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于体力劳动, 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人员寥寥无几, 就业层次较低。
(2) 残疾人就业报酬偏低。据统计, 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时, 80%的岗位所开出的工资是当前最低标准工资。那些给个体户做帮工的残疾人, 因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工资甚至低于最低工资线。在家里承接包装、加工等简单手工劳动的残疾人, 报酬更低。
(3) 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辞退残疾人缺乏保护性的特殊限制, 残疾人即使就业了, 也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失业, 其就业状况十分不稳定。
2 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残疾人自身的原因
首先, 由于残疾人在身体、精神方面的一些障碍, 导致他们的就业机会理论上比健全人少, 就业机会要比健全人低。其次, 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缺陷, 大多数人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素质较差, 比较敏感, 存在着自卑心理, 对未来抱着悲观的态度, 这对其寻找工作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 心理素质是阻碍其融入社会的一个障碍。再次, 由于残疾人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加之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残疾人的文化素质远远低于健全人。
2.2 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的不足
2.2.1 相关立法滞后, 执法乏力
我国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但还存在着一些漏洞, 较突出的问题是:首先, 社会福利企业有关法律不健全。其次, 有关法律没有对单位辞退残疾人问题作出规定, 导致残疾人很轻易地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 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容易被随意剥夺。再次, 法律上还没有一个由工会代表劳动者特别是代表残疾职工争取权益的机制, 使残疾职工的正当权益在用人单位得不到切实的保护。这些使得本应“有法可依”的法显得软弱无力, 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
2.2.2 用人单位排斥、歧视残疾人的观念和意识依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残联成立以来, 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发展, 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进步和变化。最成功的就是把过去惯称的“残废人”改称为“残疾人”, 这一字之变反映了我国社会对残疾人人格的普遍尊重, 更反映了我国上下对残疾人事业的巨大支持。但是, 目前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偏见、歧视仍普遍存在, 即使在同等条件下, 残疾劳动力也受到很多不平等的待遇。
2.2.3 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亟待改善和提高
目前, 全国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累计达3084个, 进行残疾人待业调查和劳动力资源登记,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培训和推荐残疾人, 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 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加上近些年大量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 残疾人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寻求的就业岗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充分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
3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思考
虽然就现实状况来说, 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 残疾人就业工作状况面临着许多困难, 但只要能引起国家和社会还有残疾人自身的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对策, 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就必然能够得到解决。
3.1 国家需要承担主体责任
3.1.1 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首先, 完善和补充残疾人保障法, 同时制定详细的标准和细则, 明确相应的责任。其次, 加强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力度。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变成可操作的行政规章, 规范残疾人就业工作, 对没有履行相应义务、侵害残疾人劳动权的用人单位, 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处罚。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司法监督, 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实质性的司法干预, 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3.1.2 加强残疾人就业的政府引导
第一, 加强残疾人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 (基础) 教育体系, 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兴办特殊教育高中;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 放宽体检标准, 扩大高等院校对残疾人的招生数量, 鼓励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特教专业或班级。加强对残疾人求职技巧的指导培训, 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定时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为他们提供平台。第二,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营造关心、爱护残疾人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择业心理。第三,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动员街、乡 (镇) 和社区, 尽量把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保洁、保绿、车管、物业、修理、家政和资源回收、物流配送及早餐亭、报刊亭、蔬菜亭等社区就业岗位和社区连锁商亭、摊点等便民服务网点的工作岗位, 优先解决残疾人就业。第四, 稳步发展盲人保健按摩业, 鼓励失业残疾人实行弹性就业。第五, 对残疾人从事个体就业、自愿组织从业及家庭种植、养殖业等多种自主择业方式, 政府和残联等职能部门, 积极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多方面支持, 努力为其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3.2 残疾人自身应作出努力
3.2.1 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对残疾人而言,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职业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是他们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根本途径。
3.2.2 自强自立, 主动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残疾人应该自强自立, 努力运用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创业和自我挑战, 这不但给了自己一个就业的机会, 也帮助了自己建立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3.2.3 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确立健康择业心理
残疾人要对就业充满希望, 不要消极等待, 应根据自己现有的个人特长和社会关系, 一边从事一些能帮助自己适应“角色转变”的工作, 以便不断充电参加再就业培训, 从中优化自己的就业选择, 调整发展方向, 最终完成从“解决谋生”向“实现理想”的转变, 通过自身的顽强拼搏走上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妮.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 2008, (7) .
[2]陈方正, 王玮.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1) .
残保金如何保障残疾人就业? 篇3
百亿收支,期待透明
2014年6月,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原职员黄海泉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该中心每年耗资几千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为培训和活动经费(2013年为3000万元左右),而实际开支不过数百万元,而所谓的培训项目就是“教残疾人扫地”。
而深圳市残联则对此回应称,残保金不属于主动信息公开的范围,使得舆论更加怀疑其残保金使用的合理性。
“一年收了几百亿的残保金,有没有真的用到残疾人身上?谁也不知道。很多残疾人都在问,我们得到什么好处了?他们是不是拿这笔钱盖楼去了?”赖德胜表示,由于缺少信息公开,残疾人当然有理由怀疑残保金的使用情况。
“也许双方都有一些过分期待。残疾人根据他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认为这个钱没有用好。但是其实可能用好了,他不知道。这就需要有透明的机制,让残疾人知道,收上来的钱,用到了就业培训、能力提升、岗位开发等方面;让残疾人了解到,残疾人事业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还有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赖德胜说,相关主管部门有责任主动做好残保金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财政部在2014年底下发了《关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包括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内的11项政府性基金自2015年1月1日起转列一般公共预算。“从2015年开始,相关部门必须在部门预决算中公开残保金的收支情况,也就不会再存在所谓‘不属于信息公开范围’的这种说法。这样一来,将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监督残保金的使用情况。”
制度如何调整?
除了做好监管以外,在赖德胜和廖娟看来,只有消除残保金的负面影响,调整残疾人就业促进制度,才能使残保金切实起到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作用。
“我们通过和基层残联员工沟通了解到,目前施行的按比例就业,其实效果并不理想。”据廖娟介绍,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这些主要以按比例接收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残疾人就业者只占残疾人在业人数的0.47%,且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进入单位后残疾的。
因此,她认为,有必要实行岗位预留制度:比如,为使机关事业单位真正录用残疾人,应该在源头上保障残疾人的进入,也即,在核定的编制总额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录用残疾人。即便暂时没有录用到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编制也应该虚位以待,绝不允许非残疾人占用。
另外,据赖德胜了解,现行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效率很低,培训与就业的关系不大。“要以就业率的高低来判断培训的效果,特别要改变无条件培训的做法。残联可以和社会培训机构签订协议,残疾人可以持培训证到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在按照有关标准考试合格之后,培训机构可以凭残疾人交的培训证和有关部门颁发的残疾人培训合格证书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领取残疾人的培训费用。”在赖德胜看来,这样做可以使培训更接近于市场竞争的需求,提升培训效率。
而残保金的征收历来是基层残联工作人员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在廖娟看来,“如果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比如,企业的残保金由税务部门来征收,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由财政部门来收。而不是残联请他们来帮忙。这样一来,再去征收残保金,相关部门不会再推脱,也不会产生代扣金,还能增强其征缴力度。”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残保金征收标准是按照平均工资乘以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实际人数与规定人数之差。但在法国、德国等国家,“他们的残保金带有罚款的性质,相当于最低工资的几百倍。”因此,廖娟认为,之所以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还相对较低,可能的原因就是征收残保金不足以刺激企业雇佣残疾员工,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本来目的。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施方法 篇4
深府〔2005〕175号
关于印发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月八日
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工作,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根据《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通知》(深府〔2002〕113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包括在本市登记的外地驻深单位和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同胞和华侨投资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按不低于上一平均在岗职工人数0.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0.5%比例的用人单位,每少安排一名残疾人,每按本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宝安、龙岗两区分别按该区公布的统计数字)的8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按比例计算不足一人的部分按实际比例数缴交。缴纳保障金计算公式如下:
应缴保障金=[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在岗残疾职工人数]×本市上一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宝安、龙岗两区分别按该区公布的统计数字)×80%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上一在岗职工平均人数×0.5%
在岗残疾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办理社会保险的深圳市户籍残疾人(安排一名盲人或一级肢体残疾人就业的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第四条 保障金由市社会保险机构代为征收。市社会保险机构按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属地征收管理办法,与社会保险费同时征收保障金。
第五条 保障金按征收,当年征收上一保障金;每征收一次,征收时间为7月至9月。
(一)市残疾人联合会与市社会保险机构在每年开始征收保障金之前向全市用人单位发出征收公告。
(二)用人单位根据公告和上述公式计算出应缴纳的保障金数额,足额存入本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银行帐户。
(三)市社会保险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上一参加社会保险(按参保人数最多的险种)的平均参保人数计算出该用人单位的平均在岗职工人数,减去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该用人单位在岗残疾职工人数,按比例计算出应缴的保障金,生成征收台帐。
(四)市社会保险机构统一从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银行帐户中扣征应缴纳的保障金。
第六条 市社会保险机构代征保障金后,统一向缴纳保障金的用人单位开具广东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广东省政府性基金(资金)通用票据》,并加盖社保机构印章。
票据由社会保险机构到同级财政部门申领使用,并按将使用票据的情况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办理核销手续。
第七条 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须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属地的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申报,由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并开具已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的证明给用人单位备查。
(一)由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于每年2月份向社会发出审核公告。
(二)用人单位应于每年3月至6月到所属地的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申报办理已安排残疾人就业证明手续。逾期不办的,按无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情况处理。
(三)用人单位办理已安排残疾人就业证明手续须提供如下资料:
1.本市户籍残疾职工的残疾人证或残疾军人证;
2.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
3.上一1月份、6月份、12月份单位残疾职工工资表;
4.残疾职工劳动合同书或其他就业证明。
第八条 劳动保障部门对用人单位缴交保障金情况纳入劳动监察范围。市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市社会保险稽核部门对未按规定缴纳保障金的用人单位发出催缴通知书,用人单位应当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缴纳保障金,逾期不缴纳的,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5‰滞纳金。
对无正当理由逾期拒不缴纳保障金的用人单位,残疾人联合会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 企业交纳的保障金在管理费中列支,滞纳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交纳的保障金从单位预算中列支。
第十条 市社会保险机构代征的保障金全部缴入市财政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社会保险机构于每年11月份编制保障金征收情况表,报市财政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
第十一条 保障金使用管理按照《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办法》和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我市以往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主题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办法 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纪委办公厅,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疾人就业及保障法律问题探讨 篇5
一、残疾人的界定及就业范围的认定
1、残疾人的界定
联合国在1975年公布的《残疾人权利宣言》中对“残疾人”作了如下界定:“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体或精神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在国际劳工组织的《1955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建议书》(第99号)中对“残疾人”的定义是:“一切体力或思维能力减退而确实很少有可能获得并保持一份适宜工作的人”。1983年由第69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组织《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规定,残疾人是指:由于被正当承认的身体或精神上的损伤致使其获得和保持适当的工作并得以提升的前景大为降低的人。该定义不仅强调要获得和保持适当的工作,而且还强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使其得以提升。即强调了残疾人的就业质量问题,这比联合国的《残疾人权利宣言》和国际劳工组织的《1955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建议书》的界定都有所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尽管各国的定义不同,但从残疾人的上述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残疾人具有下列共同特点:(1)具有身体结构和功能障碍。由于身体或精神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困难,因此,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特别关注,并给予帮助以及保障。(2)存在个体能力障碍,人力资本偏低。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偏低,主要表现为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低下。由于自身的障碍以及社会教育体制的不健全,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在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及潜能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总体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3)存在社会能力障碍。由于残疾人自身存在一定的障碍,以及因残疾导致的就业困难、生活贫困,加上社会上存在一些偏见,使得残疾人在心理上往往易产生自卑、焦虑、急躁和对社会不满等情绪,在社会生活及学习、工作中有胆怯、缺乏信心、易有挫败感等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压力一般高于正常人群,且心理高度敏感。
要指出的是,虽然残疾人因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使其体力或智力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像健全人那样从事完全正常的劳动,但这不等于说残疾人不是劳动者,不具有部分劳动能力,事实上,许多残疾人还有一种与残俱来的功能代偿。根据国际社会流行的“对于残疾人不能着眼于他不能干什么,而要着眼于他能干什么”的观点,只要我们找到残疾人劳动能力的特长所在,残疾人就能成为劳动者。在社会上,有些人对残疾人的劳动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将残疾人与“残废人”等同起来,这是对残疾人就业的歧视。建国之初,我国对残疾人采取的收养救济的保障方式虽然使残疾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免除了冻饿之苦,但这种方式无法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回归社会主流,因此,要从被动的财物保障转变为主动的就业保障。
2、残疾人就业范围的认定
残疾人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劳动要求的残疾人获得劳 1 动岗位,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不是每个残疾人都存在就业问题,只有有劳动能力已在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才有劳动就业问题。第二,残疾人不是从事了任何劳动都算就业,只有从事了被社会承认并能获得报酬或收人的劳动,才算就业。第三,不论其从事什么性质的劳动,只要这种劳动被社会承认又能获得报酬或收人,都算就业。在上述三点上,残疾人就业和健全人就业是相同的。
残疾人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类型要受其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的约束。不同的残疾类型(如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精神残疾或者多重残疾)对残疾人的工作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视力残疾的人就不能从事那些对视力有要求的工作,语言听力残疾难以从事教师、口语翻译;智力残疾不能从事脑力劳动和技术工作;肢体残疾基本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精神病残疾不应从事管理等工作等;不同残疾的程度也对残疾人工作的能力有重大影响。这都极大地限制了残疾人的就业面,使残疾人难以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干,制约了残疾人在就业上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立法及执法现状
(一)、我国关于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立法
《宪法》:我国在1982年12月通过,1988年4月、2004年3月修正的宪法第45条中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依据宪法的规定,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一方面举办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职工人数的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将保障残疾人就业作为一项原则列入本法。
《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颁布并于2008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的专门立法,它在第四章“劳动就业”中,从第27条至35条对残疾人就业中政府的职责(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创造劳动就业条件)、指导方针(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优惠与扶持(对残疾人企业和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在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确定某些产品由残疾人企业生产)、保护措施(规定在聘用职工、评定职称、劳动报酬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残疾人所在企业要对残疾人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等有利于保护残疾人就业的措施作了详细的规定。
《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第十七条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以及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给予税收优惠,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的颁布,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同时,就业促进法也是继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以后,又一部对残疾人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权利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法律,对构筑残疾人就业法律保障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对残疾人就业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
1.《残疾人就业条例》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法律保障
获得一项职业,对于劳动者来说,意味着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意味着社会的承认和接纳,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对于社会来说,充分就业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社会活力、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必要前提。就一般情形而言,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体系中都应有一个自己的位置,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特定的职业、特定的工作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从而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所以,拥有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融入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的残疾使他们比健全人谋职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今天劳动力供大于求、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那么,他们在就业时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得不到就业机会。《残疾人就业条例》在第1条规定:“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制定本条例。”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当地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条例的这些规定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2.《残疾人就业条例》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组织保障
《残疾人就业条例》在第5、6条规定,各级政府、政府主管劳动就业部门、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工会、共青团、妇联,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作好残疾人就业工作。这就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残疾人就业条例》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物质保障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17条规定:“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第20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多方面筹集资金,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有关部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这些规定及其实施无疑能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物质保障。
4.《残疾人就业条例》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措施保障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16条规定,依法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第1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这些规定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可靠的措施保障。
5.《残疾人就业条例》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保障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22条规定,各级残联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组织残疾人职业培训;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训练、职业介绍;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帮助、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支持。这些服务保障能够帮助残疾人顺利就业。
6.《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了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五章对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第25条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第26条规定,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以外,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这些规定对于强化和约 3 束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的责任感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地方性立法: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0年6月9日公布了《北京市残疾人保护条例》,1994年7月22日又公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2月6日公布并实施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并于1999年7月12日修正。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5月25日通过《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并于2000年修订该办法。1998年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湖北省、武汉市分别于1994和2001年制定了湖北省、武汉市《实施<残疾保障法>办法》,1998年武汉市制发了《武汉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细则》,2010年湖北省又制定了《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2010年4月1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第10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修订草案。湖南省于2008年11月12日审议通过了《湖南省残疾人扶助办法》。河南省政府于2009年9月11日审议通过《河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7日表决通过了《广州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于2010年1月1日实施的《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是全国首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以《条例》的形式颁布的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促进残疾人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执法情况及存在问题
1、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
残疾人集中就业,使这些社会的“弱势”人群能够集中起来,从而集中地为残疾人提供劳动所需的设备、工具和必要的福利设施,使残疾人工作的物理环境有良好的基础;残疾人福利企业对残疾人的各项保障措施和福利待遇也比较成型,企业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工作设施硬件和福利待遇软件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残疾人的工作提供了较完善的保障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产生规模效应的基础,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定的成本;残疾人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其他心理障碍,不愿与外界交流,也缺乏相应的技巧,集中就业可以使残疾人在一个相对比较熟悉和自然的环境中工作,残疾人彼此之间也更容易交流,少了一份歧视,多了一份理解,心态上更加平和,易于鼓励残疾人努力专心工作,为残疾人的心理提供了平等的环境。总之,残疾人集中就业为残疾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是残疾人就业的“保护伞”。在残疾人心目中是残疾人就业的理想途径。而且残疾人集中就业也便于对残疾职工的统一管理。有不少福利企业的产品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如北京的“大宝”化妆品、“101”系列产品等,都有很好的销量。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残疾人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这一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传统渠道,其地位及作用急速下降,其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表现在:
(1)福利企业急剧萎缩,安置残疾人的数量下降。长期以来城镇福利企业里的残疾人都习惯于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残疾人赖以为生的福利企业因此受到了外界强烈的冲击。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日臻完善的市场机制对计划色彩浓厚的福利企业的挤压也在同步放大,效益下滑与生产不景气正在严重制约着整个福利生产向前发展,福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使社会福利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考验。目前,福利企业不仅无法吸纳大量新成长的残疾人劳动力,还要排放一大批下岗、失业残疾人,其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无法满足残疾人就业的需求。
(2)福利企业先天存在不足,制约了集中就业的发展。福利企业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较低、体制不活、粗放式经营、设备简陋、技术陈旧、资金鹰乏、产品落后、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问 4 题。有的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制不完善,没有切实的经营战略和长远目标;有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措施不得力。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突显出来,成为制约福利企业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福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了企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企业效益不景气,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工资普遍偏低。
(3)兴办福利企业投资主体和经营范围受限,影响集中就业发展。按照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的通知》,只有民政、乡镇、街道举办的福利企业才认定为福利企业,享受退税政策,其他主体投资兴办的福利企业一律不予享受退税政策。实际上,不论是福利经济占较大比重的苏南、浙江、山东,还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福利企业的改制现象。而福利企业改制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形势下已是大势所趋,相关限制性政策严重滞后。例如,青岛市福利企业改制面达到90%。福利企业通过改制,由市局直属的福利企业改制成企业或社会所办,企业增强了活力,残疾职工工资提高了,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此外,福利企业只允许从事工业性生产,不允许进人经营性、服务性领域,也限制了集中就业的发展。
(4)福利企业的退税政策不完善。首先是福利企业中的“四残”职工认定政策不协调。根据民政部、劳动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暂行规定》,残疾职工应包括:视力残疾者;肢体残疾者;听力、语言残疾者;智力残疾者。但是,近两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在对残疾职工认定上只限于“四残”,(盲、聋、哑及肢体残疾),将智力残疾排除在外,使许多得不到退税的福利企业纷纷解除与智力残疾职工的劳动关系。其次,福利企业的退税政策没有与残疾人的安排和利益挂钩,不利于调动企业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
由于分散就业方式只能满足素质较高,身体条件较好的残疾人就业的需要而无法满足所有残疾人的就业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福利企业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集中就业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就业模式。当前,应注意吸收国外有益经验,搞好福利企业。如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和一些东欧国家也采取国家投资兴办残疾人工厂,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形式,并通过立法在税收、信贷、物资、产业等政策上给予优惠照顾。瑞典政府为安置残疾人就业,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了萨姆豪尔集团公司,该公司除了领导层是健全人外,其余都是残疾人。这种残疾人就业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式就可以借鉴和吸收,为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模式
所谓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以法令形式规定社会各单位必须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或者以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方式履行法律责任,其实质就是把残疾人就业作为全社会的责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安排残疾人就业。因此,它克服了单一依靠举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局限性,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可以说,集中就业是残疾人事业处于收养救济阶段的高级就业形式,而分散按比例就业则是残疾人事业处于平等参与阶段的较高级就业形式。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也是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政策,以日、英、法等国家为代表,通过国家立法,规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必须按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另外,一些国家还对雇用残疾人企业的最低规模做了规定,比如美国、奥地利等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雇用残疾人。
实行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仅可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而且有助于增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我国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第一,残疾人就业法规与相关法律、5 法规和规章,如警察法、教育法以及铁路、邮政、金融等系统的部门规章之间协调性不够。法规之间的冲突,影响了按比例就业工作在相关行业、单位的实施;第二,现行法规、规章没有赋予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也没有确定其他执法主体,因此,有关政策在执行时难以到位,力度不够,目前主要靠各级残联的积极协调与争取,政府责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就业管理缺少行政权威,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专业手段不足;第三,法律对残疾人就业的属地管辖问题缺乏具体的界定,各地残联之间团跨地区用人单位的管辖权常常发生争议,给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2)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现有法规、规章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将就业保障金的计收依据规定为本地区上工资水平。在实际执行时,经常出现职工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用人单位以有违公平为由拒绝缴纳保障金,而职工收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用人单位却更愿意用缴纳保障金的方式来代替安置残疾人,这使得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难度加大,达不到政策设计的原有目的。因此,计收标准应进行调整,确定一个调节数值,并统一规定亏损单位减缴保障金的额度和档次,保证法规的可持续性。第二,法规中规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在单位预算经费包干结余或收支结余中列支,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费用中列支。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有的用人单位经济状况不佳,结余经费极为有限,付不起就业保障金;有的用人单位则以没有结余经费为由拒付就业保障金,使就业保障金的收缴遇到困难。第三,有些地方在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有钱不敢花的现象,反映在资金使用上限制在五项用途,严格不准突破,使一些应当做的工作做不了。同时,就业保障金的使用情况也缺乏向社会和残疾人公开,加强社会监督。第四,就业保障金在扶持残疾人集体开业、个体从业和扶持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的力度有待加强,多数地方没有建立良好的资金运作机制,基层不敢投入、不会投入,无法做到把就业保障金用好、用活。
(3)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和重视不够。不少人认为,现在连健全人就业都难,出现大量下岗失业职工,还谈什么残疾人就业?有的人则认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干预了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乱收费”,加重了企业负担。还有的人把残疾人看作“包袱”,迫于形势和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压力,消极对待安排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就业工作得不到有利的支持。例如有些企业采取残疾人不用工作,每月发给残疾人一两百元的“悬空上班”工资的做法。这种“挂靠就业”虽然可以完成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任务,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且节约了大笔工资开支。但由于这部分残疾人尚未真正就业,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影响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切实开展。因此,应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
(4)按比例就业推行力度不够,安置就业的少。很多单位、企业考虑到安置残疾职工后的医疗支出、劳保福利、住房等问题,在生产安排和生活管理等好面都有困难、因此宁愿交保障金也不愿长期安置残疾人就业。如上海市参与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单位10042个,其中不足比例且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就有2198个。占实施单位的21.9%,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以保护投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为由,不支持强制实施,致使按比例就业阻力重重,安排人数远未达到法定比例,弱智、精神残疾人安排就业十分困难。另外,按比例就业在覆盖范围上不同用人单位、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承担社会义务不均等,存在差别对待问题。如苏州、无锡等地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不施行按比例就业。在安排对象上仅限于城镇人口,不适应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发展趋势,阻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劳动就业权是残疾人享有的重要权利,《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残疾人劳动就 6 业权的内容、实现途径、保护措施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残疾人的劳动就业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实现情况不断得到改善。例如,随着按比例就业措施的推行以及其他扶助措施的出台,我国每年都有不同数量的残疾人加入就业大军,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新安排39万残疾人就业。又如,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总体素质也有一定程度提升,这提高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和就业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残疾人在实现劳动就业权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低,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残疾人的总体就业水平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字,“八五”期间(1991-1995年),我国残疾人就业率从60%提高到70%,“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我国残疾人就业率从70%提高到了80%。“十五”期间,我国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持续提高,2003年,我国残疾人就业率达83.9%。2005年底,我国城镇残疾人累计就业人数达463.6万人,农村残疾人累计就业达到1803万人。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和就业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我国残疾人的总体就业水平仍然偏低,残疾人的就业率还远低于其他人口。以2003为例,残疾人的就业率为83.9%,也就是说,失业率为16.1%,而同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我国残疾人就业水平的提高是与原来较低就业水平相对而言的,与我国城镇人口的总体就业水平相比,残疾人的就业水平仍然偏低。这种比较还只是一种概括的比较,并没有考虑残疾人就业的质量水平。尽管我国有许多适龄的残疾人参加工作,但是,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来看,多数是一些劳动简单、报酬低下的工作,其劳动权益也经常得不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倒闭,许多工人下岗失业。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的带动下,我国每年能够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等待这些就业岗位的劳动力数量更为庞大。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残疾人就业所采取的扶持政策的效果。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原因,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劣势更为明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而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许多残疾人因此失业。根据“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我国许多地方的福利企业出现了萎缩的趋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的数量也在降低。例如,上海市福利企业数目从1996年的4200多家减少到了2002年4月的3198家,残疾人就业人数从92000多人减少到62000多人。济南市和江苏省的福利企业及残疾人就业数目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二)残疾人教育和培训状况不尽理想,就业能力尚待提高
由于残疾,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与健全人相比受到了身体条件的限制。从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残疾人就业结构比较单一,残疾人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收入较低。例如,残疾人在福利企业从事一些较为简单的劳动,盲人学习按摩技术从事按摩保健,等等。尽管残疾人受到了身体条件的局限,但不是说,残疾人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报酬较低的工作。如果残疾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就业培训,依然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我国残疾人就业能力普遍较低的局面受到了残疾人教育和培训现状的明显制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报告,我国政府已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并同步实施。“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由1987年的不足6%提高到2000年的77.2%。特教学校由1987年的504所增加到2000年的1648所;在普通 7 学校附设特教班4567个。”但是,我国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据报道,我国残疾人文盲率高达60%,盲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仅有59%。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仍有243490人。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故而严重制约了残疾人总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我国在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残疾人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2005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区)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已发展到1044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206个,近59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达到中等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有158个,在校生11960人。”但是,与数量庞大的适龄残疾人相比,这些职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培训机会显得非常有限。在我国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程度低下和职业培训机会稀少的现状使得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结构。
(三)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不健全,扶助措施不到位
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并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结构,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很多扶助措施,例如,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就业进行辅导和帮助;发展残疾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推行按比例就业政策;给予福利企业以及个体残疾人就业以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扶持措施,等等。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残疾人的就业。但是,我国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并不完善,许多扶助措施不到位,这限制了相关扶助制度和措施的作用的发挥。
按比例就业政策有利于残疾人就近就业,便于残疾人参与社会,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我国所推行的按比例就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我国2005年城镇新安排就业的39万残疾人中就有11万人是由社会各单位按比例安排就业的。但是,按比例就业政策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由于推行力度不够大,许多地方根据按比例就业政策安置就业的残疾人数量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多。例如,根据调查,上海市参与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单位有10042个,其中不足比例且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就有2198个,占实施单位的21.9%,全市还可安排残疾人就业2万余人。而一些地方为了便于招商引资往往以各种理由免除企业参与实施按比例就业政策的义务,从而限制了按比例就业政策适用的范围。给予福利企业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是我国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的重要措施。但是,许多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仅仅是为了获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企业工作的残疾人所获得的劳动收入非常低。这说明,我国对福利企业所采取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使其能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我国政府还针对残疾人就业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扶助措施。但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根据有关人士对北京顺义、河北永清和文安、湖北麻城以及河南光山等地农村残疾人的调查,许多针对残疾人的扶持措施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有的残疾人不知道有残疾人证,更不知道它的作用,针对残疾人的小额信贷也很少有残疾人实际利用过。
三、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政策
(一)、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残疾人就业是全世界的一个社会焦点问题,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全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虽然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但目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情况仍不甚乐观。虽然目前残疾人大学生就 8 业率总体较高,但也存在着求职经历曲折、工作薪酬较低等问题。社会的歧视与偏见,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缺位,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法律执行监管不力,这三大因素是造成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就业歧视方面:
(一)社会的歧视。一直以来,人们对残疾人的世俗偏见没有改变,认为残疾人就是残废人。并认为他们无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只能依靠国家救济才能生存,就更别说找工作。同样,在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遇到人为的障碍,过不了人们世俗偏见这一关。因此,社会的歧视与偏见造成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隔阂,残疾人无法融入健全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二)用人单位的歧视。首先是应聘岗位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把残疾人看作是残废人,想尽办法把他们拒之门外,使很多能够完全胜任应聘岗位的残疾人大学生求职无门。其次是工作待遇的歧视,一些用人单位虽然接受了残疾大学生,但在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上却给予了不公平的对待。某招聘单位负责人说:“解决残疾人就业是政府的事,我们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而且,政府、机关大院里有残疾人上班吗?没有。政府机关要讲求形象,我们企业也要讲形象呀!”这表明,尽管残疾大学生有能力,但是能力并不能够弥补他们本身的缺陷,用人单位一样因为缺陷把残疾大学生拒之门外。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 3 个方面:一是个别人和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大学生存有偏见或缺乏社会责任心。二是立法滞后。现有法律中的许多条文仅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现有法律规定对就业歧视的惩罚力度仍显不够。如 《劳动法》只是规定对违法用人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额为本地区上职工的平均工资。这些惩罚措施在力度上都稍显轻微,无法对用人单位产生足够的督促和震慑作用。
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缺位:一些国家机关在公务员招录中存在严重歧视。招聘公务员中设置不合理的条件,至于残疾人难以通过体检这一关,顺利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是参照公务员的体检标准,也难怪企业有人说,政府要讲形象,企业就不讲求形象了?在这些处处人为设置障碍的社会环境,有能力的残疾大学生又如何能够找到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呢?另外,残联等部门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少数工作人员根本放不下姿态为残疾人事业服务,更谈不上为残疾人谋取合法权益,真心实意帮助残疾大学生就业。他们还不明白“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独立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残疾大学生渴望独立,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不愿意一辈子依赖社会的救济。
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法律执行监管不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的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政策措施,致使残疾人的权利只表现在法律条文上,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在社会活动中没有实现权利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享有权利。《残疾人就业条例》出台了,这是我国专门针对残疾人就业困难制定的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法律,但有明显的不足。“法律责任”部分,只涉及四个方面,而对于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够的、社区服务业没有平等考虑残疾人就业的,则没有相关的责任规定。至于用人单位因残疾人自身缺陷拒绝录用他们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他们宁愿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造成残疾人就业难的局面始终无法打开,被拒绝的残疾人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工作问题。
(二)残疾大学生就业政策
2009年5月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一、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确保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享受相关政策
(一)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纳入现行政策扶持范围。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切实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纳入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扶持范围,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整体推进,确保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惠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
(二)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施重点扶助。各地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要充分考虑残疾人毕业生特殊困难,切实体现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给予适当倾斜照顾。在开拓就业渠道、落实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过程中,应本着优先、优惠、优质的原则,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优先扶持,实施重点援助。
二、积极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
(三)鼓励用人单位安排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发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特殊保护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用人单位安排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在享受国家统一规定政策基础上,按规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给予奖励。2009 年至 2011 年,执行按比例就业的用人单位每安排一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从 2009 年起,县级以上残联及直属单位新录用、聘用工作人员中,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不得少于 20%。
(四)鼓励和引导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发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各地要继续开发乡镇(街道)残疾人专干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优先招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对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五)鼓励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有创业意愿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可按规定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其集体从业、个体经营;针对盲人、聋人就业最难、最不稳定等现实状况,对这两类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可适当提高扶持标准。
(六)强化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各高校要针对残疾人身体、心理状况,强化对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就业预期,优先安排其参加实习实践,重点组织培训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重点帮助对象,为其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把招聘会、供求洽谈会、用工需求、扶持政策等信息送进校园、送进残疾人家庭,切实让每一位求职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免费享受公共就业服务;要加强与高校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协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抓紧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立残疾人大学生数据库,发挥网络功能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动员组织一些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
(七)加强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残疾人毕业生给予求职补贴。对离校回到原籍未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按规定提供相应就业服务,对其中符合规定人员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对未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生源地有关部门和残联应鼓励其参加当地的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从就业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返回原籍求职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所在市、县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将其列为重点援助服务对象,通过建立帮扶责任制,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开发公益岗位安置、支持自主创业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加强部门、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财 10 政部门、残联之间,各高校、公共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之间,要建立联系沟通渠道,加强政策协调,细化具体措施,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抓好落实。各部门和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工作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扶助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贯彻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加强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求职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通过就业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渠道,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把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尽快摸清底数、重点研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强化就业服务,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
(九)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加强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以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用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引导全社会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做法,使不同地区相互学习借鉴,扩大社会影响。要通过宣传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创业典型,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和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四、改善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策略
残疾人生活,不能只依赖于政府的救济粮款维持。社会和政府要帮助残疾人增强自我的“造血功能”实现就业,独立生活,如此才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正由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首先得选择一个解决突破口,就是全力解决有竞争力的残疾大学生平等就业,让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认可,再带动剩余残疾人就业,最后达到所有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都可以就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一)残疾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乐观进取的就业观
残疾大学生是残疾人群体的少数,仅占残疾人的0.2%。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能弥补身体的缺陷。勤奋刻苦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期望进入社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同时,残疾大学生要深知全国的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残疾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拿什么去就业”,为了这个目标,要制定好合适自己的大学生活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在学习生活中,要把自己当作健全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社团活动,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二)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执行和监管力度
随着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各项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相继出台。《残疾人就业条例》及相关的《就业促进法》已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并通过,对保障残疾人权益提出更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明确残疾人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同时,突出了特殊保护和特别扶持原则,进一步明确残疾人享有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权利。部分法律法规自实施以来,引起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注,不少残疾人也因此而获益。但是,法律规定比较笼统,法律责任不具体明确。比如,《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禁止在就业歧视残疾人”,“禁止歧视”在法律法规中只是理念的倡导,我国法律还无明文规定。法律上也规定“用人单位有用人自主的权利”,用人单位拒绝残疾大学生到单位工作可以说是合法行为,只是不符合道德。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残疾大学生就业无门,通过媒体报道赢得某些单位良心发现的施舍工作。这样单纯依靠道德感获得工作,无法形成一种制度,同时残疾人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实现残疾大学生平等就业没有强制力的保障,用人单位责任 11 和义务就如同虚设。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还加大了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惩戒力度,对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增设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和监督制度,那些残疾大学生因身体缺陷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事件还是屡屡发生。
我国有必要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确保残疾人劳动者与健全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欧盟、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反就业歧视法》,都明确将残疾人就业纳入该法的保障范围。保证残疾人劳动者与健全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是保障残疾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基本要求。但是,针对残疾人劳动者的各种就业歧视行为在中国并不鲜见。媒体曾经多次报道部分地区政府机关在招用公务员过程中歧视残疾人。其实,残疾人就业歧视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政府机构,其他的用人单位同样存在;不仅仅存在于招聘过程中,就业前的服务过程中、就业后的管理过程中,乃至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同样存在。针对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严重侵害了残疾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秩序,必须通过立法明确加以禁止。完善反就业歧视制度,首先要准确界定就业歧视行为,对哪些行为构成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加以定义。其次要加重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责任,严厉惩处实施就业歧视行为的责任人。
(三)建立强有力的就业歧视诉讼机制,加强司法保护
目前,虽然我国诸多法律法规都明文规定禁止歧视残疾人,但残疾大学生在就业中屡遭不公平待遇,而且投诉无门。因此,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就业歧视诉讼机制,使遭遇就业歧视的残疾人大学生能够方便地运用法律手段有力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要设立能够对就业歧视独立作出处罚的专门受理机构,使残疾人大学生在遭受就业歧视时有处申诉;其次要不断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法律和维权意识,使他们由法律保护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寻求法律保护的人。同时还要努力降低诉讼成本,以避免残疾人大学生因无法承受高额费用而放弃上诉现象的出现。另外,可以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基于残疾人联合会的“代表、服务、管理”三项职能,可以授权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残疾人劳动者对就业歧视行为提起诉讼。
(四)强化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就业的优惠扶持措施
自主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方式,统计数据表明,自主就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方式。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就业是自强自立的最好体现。充实残疾人自主就业的优惠扶持措施,以鼓励残疾人劳动者自主就业。优惠残疾人就业立法中应明确扶持措施应包括创业指导、场地安排、资金扶持、技术支援、税收优惠等多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和社区开发中应优先考虑安排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就业。
(五)提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幅度,同时加大征缴力度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算公式为: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单位在职职工总人数×比例-上单位已安置残疾职工人数)×本地区上职工平均工资。但绝大多数省市都是按照1.5%的最低比例来实行。只有个别省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情况,比例高于1.5%。《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五条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除外)、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上海市残疾人分散安排就业办法》第四条规定:“本市辖区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均须按本单位上一在职职工平均人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一名盲人按两名残疾人计算)。但属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型企业、事业单位除外。”第五条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本单位上一职工工资总额1.6%的比 12 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河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不足1人的,按1人安排。” 《湖北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按照不少于在职职工总人数的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只有让用人单位付出的就业保障金接近甚至超出歧视行为的成本,才会有效减少歧视残疾人大学生的现象。(六)强化政府、残联等部门的职责意识
政府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应当承担更多职责,政府也是用人单位之一,特别是公务员招录应该对残疾人降低门槛。政府机关应带头“以身作则”录用残疾人。现在,有些政府已经计划在公务员招录设一定比例给残疾人。比如,《安徽省优待扶助残疾人规定》中明确指出:“国有机关招录公务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职员,同等考录或招聘条件下应当平等录用残疾人。”该规定于2007年7月1日已施行。这说明,政府带头向残疾人打开大门,是反就业歧视的一个良好开始。另外,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其一,要明确政府部门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对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承担的责任。政府部门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将残疾人劳动者纳入服务对象并作为工作重点。其二,要明确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和地位,要将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编制、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保证。其三,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活动。
(七)加强宣传和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残疾人就是“残废人”的陈腐观念,阻碍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实现,制约着残疾人享有各种权利,无法享有公民平等的各项权利。因此,针对社会对残疾人了解不够的现状,加强全民思想教育,各社区开展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沟通活动,转变对残疾 人的陈旧观念,树立新的残疾人观,接受残疾人的存在,认同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平等享有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从而公民从内心上接受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真诚关爱和扶持残疾人,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扶残、助残”的社会良好风尚。
有关部门应对各用人单位进行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把维护公平,反对歧视作为用人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首先用人单位摒弃对残疾人一无是处的错误观念,正视残疾人同样劳动者,尊重残疾人的价值,特别那些优秀的残疾大学生凭着自强不息 的精神一直在努力,他们同样能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转变用人单位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是实现残疾大学生能平等就业的关键。鼓励用人单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设一定比例的工作岗位来录用残疾大学生。
(八)各高校设立残疾人联合会等基层组织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的通告 篇6
工作的通告
http:// 2013-09-11[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杭州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2013年杭州市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的通告
杭州市区各用人单位:
根据《浙江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和《杭州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办法》(杭财社[2008]897号)文件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各类用人单位,均应按不低于本单位上职工总数(系指单位上职工年平均人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规定比例的须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现就2013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通告如下:
一、征缴时间:2013年9月16日—12月31日。
二、征缴流程:因税务系统调整,今年保障金根据各用人单位上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残疾职工数计算应缴额;征缴采用“残联劳服机构预核定,用人单位确认”的模式缴纳。用人单位在收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核定通知书》或于10月1日后,登陆“浙江地税因特网办税服务系统→综合申报表→杭州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信息确认栏”核对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额。有异议的,及时到核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核定通知书》的劳服机构
复核。
对应缴额无异议的,点“信息一致”,申报缴纳。
对应缴额有异议的,点“信息不一致”,并于10月25日前,携带《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或《社会保险费结算申报表》。
对安置残疾职工有异议,还需携带《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等相关凭证的原件和复印件,到税务关系所在地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复核(逾期不予受理)。复核后请于11月1日—15日,再次登陆“浙江地税因特网办税服务系统”,点“信息一致”,申报缴纳。
逾期不上网确认缴纳的用人单位,在收到《残疾人保障金催缴通知书》后,仍不确认缴纳的,将作欠缴保障金违法处理并予以通报。
三、征收标准:2013年征收标准经批准执行2011年杭州市区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837元。
四、计算公式: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单位全部从业人员×1.5%-残疾职工数)×2011年杭州市区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五、其它: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国家政策性调整亏损申请减免保障金的用人单位于10月15日前,向税务关系所在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递交《书面申请》和《上财务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减免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感谢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和支持!特此通告。
二○一三年九月十日
残疾人就业保障 篇7
由于残疾人在劳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需要由法律制度来保障。《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 需按照其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全额计算缴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 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以下简称“保障金”) 。
一般来说, 应缴纳的保障金= (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总数×规定的安置比例-已安排残疾职工人数) ×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
2 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作用, 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切身利益, 国家出台了多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国税发[2007]67号《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0号《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以及财税[2010]121号《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等。
2.1 对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
2.1.1 增值税和营业税
对于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条件的 (安置比例≥25%且安置人数≥10人) 的单位, 收入达到规定条件的, 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安置人数, 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
2.1.2 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于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条件的的单位, 由财税主管部门确定, 减征或免征该年度城镇土地使用税。
由于笔者所在的集团各企业安置的比例未达标, 本次未涉及, 所以在此对以上两条优惠政策不展开细述。
2.1.3 企业所得税
(1) 单位安置残疾人员的, 支付给残疾职工的实际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单位实际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加计扣除部分, 如大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 可准予扣除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 超过部分本年度和以后年度均不得扣除。亏损单位不适用上述工资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办法。单位在执行上述工资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办法的同时, 可以享受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本次税务筹划主要是围绕这一项优惠政策而展开。
(2) 对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或营业税减税收入, 免征企业所得税。
2.2 对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残疾人个人免征营业税、增值税, 按规定的减征幅度和期限减征个人所得税等。由于本次税务筹划不涉及此业务, 所以仅提及, 而不详细展开。
3 税务筹划的意义
3.1 社会效益
残疾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人群, 由于先天不足或飞来横祸等种种原因, 导致其肢体或身体官能缺失, 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巨大的遗憾。据报道, 目前, 我国残疾人已达8 300万。残疾人要工作、要生活, 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其实, 残疾人也和正常人一样, 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倍加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 甚至有些工作做得比正常人更用心, 丝毫不逊色于正常人。
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摒弃陈旧的观念, 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力所能及地安置残疾人、扶持残疾人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企的大好事。笔者所在的集团在全国多地设有企业, 在落实开展这一工作时, 每当去当地残联联系安置事宜, 非常受欢迎, 更是让我们深感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
3.2 经济效益
前已述及, 安置残疾人, 除了可以少缴或免缴保障金外, 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多重税收优惠政策, 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
4 税务筹划需考虑的因素以及具体实践
4.1 需考虑的因素
4.1.1 可提供安置的工种、岗位等
企业需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梳理各岗位的具体要求, 考虑可提供安置的工种和岗位等。比如部分食堂、卫生等后勤岗位, 接线员等客服岗位, 可以考虑安置一定比例的残疾人。
4.1.2 经济因素
假设某公司所在当地社会最低工资标准为15 000元/年, 公司合计按工资标准的30%计缴五险一金。当地缴纳保障金的基数按25 000元计算, 当年所得税率为25%。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 计算得出, 当安置残疾人需支付的年工资低于62 500元时, 安置相应数量的残疾人, 可使公司税后收益最大化。
所以, 对于一些缴纳保障金所用的社会平均工资基数比较高的企业, 筹划安置相应比例的残疾人是有正向经济效益的。
4.1.3 工伤人员
由于集团下属企业均属于生产销售货物的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 涉及大型生产设备, 偶有工伤的情况发生。企业在处理此类事件时, 在报工伤进行伤残等级鉴定的同时, 积极向残联申请相关的备案手续, 若符合条件, 则属于安置残疾人, 可享受相应的优惠。
4.1.4 额外安置
积极与当地残联等部门联系, 综合判断考虑。
4.2 在本企业的具体实践
由于意识到安置残疾人的各种积极意义, 在财务总部的积极引导下, 2012年集团开展并落实了该项工作, 不仅节约了保障金, 还节约了所得税。
经统计, 2012年集团 (在全国各地共有11家企业) 共安置了57名残疾人, 其中有一名是盲人, 按安置58名残疾人计算。2013年缴纳2012年度保障金, 节约了206.84万元;在2012年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所发放的残疾人的工资均按100%加计扣除, 节约所得税57.55万元;同时扣除保障金影响所得税51.71万元, 合计节约各项税费212.68万元。
5 结束语
安置残疾人就业其实最终是个多赢的局面, 不仅可以降低用人成本, 为单位创造效益, 提升单位形象, 而且能减轻社会负担, 增加残疾人家庭收入, 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与税收筹划二者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及长远发展的需要, 安置残疾人到企业就业, 从而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达到社会、企业、残疾人三赢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税务筹划。通过安置残疾人, 达到社会、企业、残疾人三赢的目的。
残疾人就业保障 篇8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从1992年起开始执行,2006年出現财政代扣,地税代征的征收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冲突,主要陈述如下:
(一)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覆率高低不一,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我国现有三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方式,从实施效果来看,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方式征收效果明显弱于地税代征、财政代扣的征缴方式,因此国内只有少数几个省市采取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方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地税代征、财政代扣的征缴方式的实施效果就一定很好。各地征收方式与其征收覆盖率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在大多数省市,地税代征方式是国内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主要征收方式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陕西省安康市在“代扣代征前后保障金征收覆盖面提高66.5%,征收率提高39%;”。吉林省黑龙江省情况亦是如此。但是也有实行代扣代征后效果不明显的。如南京市在2006年实行代扣代缴政策后,当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覆盖面仅30%,与南京市实行代扣代缴前覆盖率相差不大。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手段存在软弱性
由于残疾人联合会属于民间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在保障金的审核过程中,参加审核的用人单位数量不确定。同样,在征缴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缴现象非常普遍。笔者在新疆残疾人联合会的实际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地税代征实施的地区,保障金征收数量的多少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的人情关系和工作努力程度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保障金审核、缓缴、减交、免交审核,保障金的奖励、惩罚负责机关都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不具有行政权威,征收手段具有软弱性。地税机关的数据资料和法院的强制执行均取决于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的有效性。且地税是保障金的代征机关,税务工作人员没有职责内工作的急迫性和积极性,也没有相关的绩效考核系统,所以只征收按时缴纳的用人单位,并不会参与相关催缴工作。可以说,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手段的软弱性造就了用人单位保障金缴纳的随意性。
(三)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安置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现象
目前从全国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残疾人公务员录取比例仅为0.03%。福建省2009年年底,全省申报的公益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只有五千多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现象,其原因除了用人单位本身可能由于自身财政困难或自身行业是国家拨款难以缴纳外,用人单位对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合理性的疑问使得很多单位认为没有必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残疾人就业扶助是国家的责任,需要国家进行全力支持,征收保障金是把本是国家的责任强加到用人单位身上。再者,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方式表示疑问,认为如果保障金缴纳如果是社会义务的话,应该用征税的方式进行,征费的方式不具有权威性。最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国内不是所有地方都征收保障金,且保障金缴纳比例不同,不同地区的征收费率不同,对用人单位具有不公平性。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原因分析
制度是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一个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避免工作中出现的利益纠纷。因此笔者将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碎片化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政策立法的低层次性导致各地方政府机构有权利对其具体实施政策进行修改。因此国内各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范围、征收主体、征收程序、征收管理和使用范围均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范围上大致都指定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但在具体范围的界定上有三种不同做法。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标准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有不同,甚至在黑龙江省、天津市、四川省等地区下辖的下级行政区域相关政策各有不同。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范围上也存在“原样照搬型”、“有限扩大型”和“无限扩大型”三种类型。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各地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一方面意味着保障金征缴相关政策更迅速的在各地实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保障金实施的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保障金缴费待遇存在不公平性,在地级市范围内、省级范围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保障金征缴工作程序、规则的不统一。这样的不统一会造成各地区高一级行政区域内相关机关征缴成本的提高、征收效率的下降,难以实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甚至全国统筹。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政策指向模糊
此外,各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更存在政策指向模糊的特征。例如保障金的征收时间国家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开始年限上亦没有硬性规定,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仅征收数量不一,征收起止年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如广东省的南海、顺德和西藏的拉萨甚至到2010年才开始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此之前南海、顺德已经十年没有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了。
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监督检查方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北京、湖北等极少数省份给出明文文件加以规定。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信息透明化建设方面上面,除山东省、湖北省具体规定了信息公开政策外,其他各省市级相关文件均没有此类规定。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解决对策
笔者认为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策设计不完善。因此,笔者将直接从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模式设计的完善上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
(一)完善保障金征收管理程序
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征收机关是各地税务机关,征收基金入库然后交由相关残疾人就业管理机关使用。税务机关征收力度大,效率高,成本低,且税务机关只管征收,不管使用,可以有效避免征收工作人员的一些寻租行为。纳税单位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的申报工作,简化了纳税程序。
税款入库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按照税法规定使用基金。真正实现税款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可以担任征收监督责任,进行征收的外部监督。此外,税法中可以明文规定税款征收、使用信息透明原则,以有利于社会大众对税收进行社会监督。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按年征收,本年征收上一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税,可以采取纳税申报和源泉扣缴相结合的征缴办法。残疾人就业保障稅可以由纳税单位自己到税务机关申请纳税,也可以税务机关根据用人单位留存数据核定其纳税数额。对没有特殊情况,拒缴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单位纳税数额核定后,实行一次性扣缴。
(二)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
我国现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制度各地实施效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各地不同区域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量的征多征少与各地按比例就业率的提高与否没有直接的比较系统。建立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有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最终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而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税款的量的增多。所以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的时候要正确估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税收效应。
(三)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监督监察制度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最好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制度,主要从完善监督制度和建立保障金征管透明制度两方面做起。在完善监督制度方面,国家应统一设立独立的保障金监督立法,理顺现有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在法条中明确加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方式。在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同时,最好还要建立保障金征管信息透明制度建设。信息透明制度是社会监督施行的前提条件。
(四)建立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制度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使用率过低和使用超出国家规定范围的现象,还可以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下级之间因提成比例不同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同级管理机构之间出现的拒绝同级之间资金互助的现象。同时最好在全国范畴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筹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忠全.钟祥市赴成都、安康学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的考察报告[R].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2010.
2.关于我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尽快由地税部门代征的建议[R].海南省2010年政协提案,2010.
3.胡序建.建立健全扶助残疾人就业长效机制[N].南京日报,2006-05-19.
【残疾人就业保障】推荐阅读: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1-04
用人单位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和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通告09-02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交减免申报05-17
2022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09-25
天津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办法01-05
天水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实施办法09-23
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22
关于2010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征收工作的通告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