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精选12篇)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1
1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 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 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镇新安排36.8万残疾人就业。其中, 集中就业的残疾人11.3万人, 社会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9.9万人, 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残疾人15.6万人, 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达1717.1万人。
我国一直非常关注残疾人就业的问题,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安排残疾人就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从宏观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1) 残疾人服务系统不健全, 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落后, 无障碍设施还没有给残疾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方便, 就业信息网络利用程度有限, 就业的司法援助较弱。残疾人被排除在社会就业服务系统之外, 就业的服务意识和手段较差, 就业层次较低,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 社会的观念落后, 没有给残疾人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对残疾人就业问题关注不够, 没有充分发挥其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主导作用, 企业安排残疾人的积极性不高, 在就业市场、就业场所歧视残疾人现象时有发生。
(3) 就业立法落后, 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 缺乏有效监督。
(4) 残疾人就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残联在推进残疾人就业中存在工作被动和表面化, 统计体系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强, 组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1.2 从微观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1) 残疾人就业比例不高且层次相对较低, 与健全比差距大。同全国在业人口的总体相比, 残疾人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于体力劳动, 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人员寥寥无几, 就业层次较低。
(2) 残疾人就业报酬偏低。据统计, 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时, 80%的岗位所开出的工资是当前最低标准工资。那些给个体户做帮工的残疾人, 因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工资甚至低于最低工资线。在家里承接包装、加工等简单手工劳动的残疾人, 报酬更低。
(3) 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辞退残疾人缺乏保护性的特殊限制, 残疾人即使就业了, 也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失业, 其就业状况十分不稳定。
2 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残疾人自身的原因
首先, 由于残疾人在身体、精神方面的一些障碍, 导致他们的就业机会理论上比健全人少, 就业机会要比健全人低。其次, 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缺陷, 大多数人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素质较差, 比较敏感, 存在着自卑心理, 对未来抱着悲观的态度, 这对其寻找工作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 心理素质是阻碍其融入社会的一个障碍。再次, 由于残疾人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加之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残疾人的文化素质远远低于健全人。
2.2 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的不足
2.2.1 相关立法滞后, 执法乏力
我国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但还存在着一些漏洞, 较突出的问题是:首先, 社会福利企业有关法律不健全。其次, 有关法律没有对单位辞退残疾人问题作出规定, 导致残疾人很轻易地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 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容易被随意剥夺。再次, 法律上还没有一个由工会代表劳动者特别是代表残疾职工争取权益的机制, 使残疾职工的正当权益在用人单位得不到切实的保护。这些使得本应“有法可依”的法显得软弱无力, 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
2.2.2 用人单位排斥、歧视残疾人的观念和意识依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残联成立以来, 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发展, 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进步和变化。最成功的就是把过去惯称的“残废人”改称为“残疾人”, 这一字之变反映了我国社会对残疾人人格的普遍尊重, 更反映了我国上下对残疾人事业的巨大支持。但是, 目前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偏见、歧视仍普遍存在, 即使在同等条件下, 残疾劳动力也受到很多不平等的待遇。
2.2.3 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亟待改善和提高
目前, 全国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累计达3084个, 进行残疾人待业调查和劳动力资源登记,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培训和推荐残疾人, 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 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加上近些年大量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 残疾人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寻求的就业岗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充分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
3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思考
虽然就现实状况来说, 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 残疾人就业工作状况面临着许多困难, 但只要能引起国家和社会还有残疾人自身的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对策, 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就必然能够得到解决。
3.1 国家需要承担主体责任
3.1.1 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首先, 完善和补充残疾人保障法, 同时制定详细的标准和细则, 明确相应的责任。其次, 加强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力度。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变成可操作的行政规章, 规范残疾人就业工作, 对没有履行相应义务、侵害残疾人劳动权的用人单位, 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处罚。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司法监督, 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实质性的司法干预, 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3.1.2 加强残疾人就业的政府引导
第一, 加强残疾人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 (基础) 教育体系, 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兴办特殊教育高中;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 放宽体检标准, 扩大高等院校对残疾人的招生数量, 鼓励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特教专业或班级。加强对残疾人求职技巧的指导培训, 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定时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为他们提供平台。第二,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营造关心、爱护残疾人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择业心理。第三,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动员街、乡 (镇) 和社区, 尽量把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保洁、保绿、车管、物业、修理、家政和资源回收、物流配送及早餐亭、报刊亭、蔬菜亭等社区就业岗位和社区连锁商亭、摊点等便民服务网点的工作岗位, 优先解决残疾人就业。第四, 稳步发展盲人保健按摩业, 鼓励失业残疾人实行弹性就业。第五, 对残疾人从事个体就业、自愿组织从业及家庭种植、养殖业等多种自主择业方式, 政府和残联等职能部门, 积极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多方面支持, 努力为其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3.2 残疾人自身应作出努力
3.2.1 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对残疾人而言,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职业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是他们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根本途径。
3.2.2 自强自立, 主动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残疾人应该自强自立, 努力运用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创业和自我挑战, 这不但给了自己一个就业的机会, 也帮助了自己建立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3.2.3 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确立健康择业心理
残疾人要对就业充满希望, 不要消极等待, 应根据自己现有的个人特长和社会关系, 一边从事一些能帮助自己适应“角色转变”的工作, 以便不断充电参加再就业培训, 从中优化自己的就业选择, 调整发展方向, 最终完成从“解决谋生”向“实现理想”的转变, 通过自身的顽强拼搏走上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妮.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 2008, (7) .
[2]陈方正, 王玮.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1) .
[3]叶银娣.残疾人就业状况及其社会保障分析[J].金融经济, 2008, (12)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2
佛山市社保局发布消息称,为1月初在册的1~4级工伤伤残人员调整了伤残津贴,月人均伤残津贴从2358.48元增加到2606.05元,人均增加247.57元,增幅为10.5%,从1月起补发,调整及补发金额于6月发放到账。
“本次调整采取普遍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遍调整采取了定额调整和定比调整相结合的办法,即按工伤职工每人每月增加128元的定额计发,并按本人调整前伤残津贴月标准的5%的定比计算调整额,两者之和即为调整增加额。”佛山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其中,倾斜调整是对年满75岁周岁及以上的工伤伤残人员每人每月加发100元,全年1200元一次性发放,不纳入年度调整基数;并对领取伤残津贴的1~4级工伤伤残人员,经普遍调整和倾斜调整后,其伤残津贴仍低于元/月的,按照2010元/月的标准予以发放。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3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从1992年起开始执行,2006年出現财政代扣,地税代征的征收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冲突,主要陈述如下:
(一)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覆率高低不一,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我国现有三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方式,从实施效果来看,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方式征收效果明显弱于地税代征、财政代扣的征缴方式,因此国内只有少数几个省市采取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方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地税代征、财政代扣的征缴方式的实施效果就一定很好。各地征收方式与其征收覆盖率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在大多数省市,地税代征方式是国内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主要征收方式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陕西省安康市在“代扣代征前后保障金征收覆盖面提高66.5%,征收率提高39%;”。吉林省黑龙江省情况亦是如此。但是也有实行代扣代征后效果不明显的。如南京市在2006年实行代扣代缴政策后,当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覆盖面仅30%,与南京市实行代扣代缴前覆盖率相差不大。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手段存在软弱性
由于残疾人联合会属于民间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在保障金的审核过程中,参加审核的用人单位数量不确定。同样,在征缴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缴现象非常普遍。笔者在新疆残疾人联合会的实际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地税代征实施的地区,保障金征收数量的多少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的人情关系和工作努力程度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保障金审核、缓缴、减交、免交审核,保障金的奖励、惩罚负责机关都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不具有行政权威,征收手段具有软弱性。地税机关的数据资料和法院的强制执行均取决于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的有效性。且地税是保障金的代征机关,税务工作人员没有职责内工作的急迫性和积极性,也没有相关的绩效考核系统,所以只征收按时缴纳的用人单位,并不会参与相关催缴工作。可以说,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手段的软弱性造就了用人单位保障金缴纳的随意性。
(三)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安置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现象
目前从全国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残疾人公务员录取比例仅为0.03%。福建省2009年年底,全省申报的公益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只有五千多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现象,其原因除了用人单位本身可能由于自身财政困难或自身行业是国家拨款难以缴纳外,用人单位对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合理性的疑问使得很多单位认为没有必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残疾人就业扶助是国家的责任,需要国家进行全力支持,征收保障金是把本是国家的责任强加到用人单位身上。再者,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方式表示疑问,认为如果保障金缴纳如果是社会义务的话,应该用征税的方式进行,征费的方式不具有权威性。最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国内不是所有地方都征收保障金,且保障金缴纳比例不同,不同地区的征收费率不同,对用人单位具有不公平性。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原因分析
制度是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一个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避免工作中出现的利益纠纷。因此笔者将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碎片化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政策立法的低层次性导致各地方政府机构有权利对其具体实施政策进行修改。因此国内各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范围、征收主体、征收程序、征收管理和使用范围均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范围上大致都指定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但在具体范围的界定上有三种不同做法。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标准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有不同,甚至在黑龙江省、天津市、四川省等地区下辖的下级行政区域相关政策各有不同。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范围上也存在“原样照搬型”、“有限扩大型”和“无限扩大型”三种类型。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各地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一方面意味着保障金征缴相关政策更迅速的在各地实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保障金实施的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保障金缴费待遇存在不公平性,在地级市范围内、省级范围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保障金征缴工作程序、规则的不统一。这样的不统一会造成各地区高一级行政区域内相关机关征缴成本的提高、征收效率的下降,难以实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甚至全国统筹。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政策指向模糊
此外,各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更存在政策指向模糊的特征。例如保障金的征收时间国家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开始年限上亦没有硬性规定,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仅征收数量不一,征收起止年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如广东省的南海、顺德和西藏的拉萨甚至到2010年才开始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此之前南海、顺德已经十年没有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了。
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监督检查方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北京、湖北等极少数省份给出明文文件加以规定。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信息透明化建设方面上面,除山东省、湖北省具体规定了信息公开政策外,其他各省市级相关文件均没有此类规定。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解决对策
笔者认为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策设计不完善。因此,笔者将直接从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模式设计的完善上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
(一)完善保障金征收管理程序
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征收机关是各地税务机关,征收基金入库然后交由相关残疾人就业管理机关使用。税务机关征收力度大,效率高,成本低,且税务机关只管征收,不管使用,可以有效避免征收工作人员的一些寻租行为。纳税单位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的申报工作,简化了纳税程序。
税款入库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按照税法规定使用基金。真正实现税款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可以担任征收监督责任,进行征收的外部监督。此外,税法中可以明文规定税款征收、使用信息透明原则,以有利于社会大众对税收进行社会监督。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按年征收,本年征收上一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税,可以采取纳税申报和源泉扣缴相结合的征缴办法。残疾人就业保障稅可以由纳税单位自己到税务机关申请纳税,也可以税务机关根据用人单位留存数据核定其纳税数额。对没有特殊情况,拒缴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单位纳税数额核定后,实行一次性扣缴。
(二)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
我国现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制度各地实施效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各地不同区域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量的征多征少与各地按比例就业率的提高与否没有直接的比较系统。建立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有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最终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而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税款的量的增多。所以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的时候要正确估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税收效应。
(三)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监督监察制度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最好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制度,主要从完善监督制度和建立保障金征管透明制度两方面做起。在完善监督制度方面,国家应统一设立独立的保障金监督立法,理顺现有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在法条中明确加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方式。在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同时,最好还要建立保障金征管信息透明制度建设。信息透明制度是社会监督施行的前提条件。
(四)建立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制度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使用率过低和使用超出国家规定范围的现象,还可以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下级之间因提成比例不同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同级管理机构之间出现的拒绝同级之间资金互助的现象。同时最好在全国范畴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筹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忠全.钟祥市赴成都、安康学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的考察报告[R].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2010.
2.关于我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尽快由地税部门代征的建议[R].海南省2010年政协提案,2010.
3.胡序建.建立健全扶助残疾人就业长效机制[N].南京日报,2006-05-19.
残疾人就业权立法保障研究 篇4
中国的残疾人保障制度的发展始于建国初期,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人民生活趋于平稳。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残疾人保障制度也在逐渐发展。随后由于文革, 残疾人保障事业一度陷于停滞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 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得到一些帮助。1990 年发布了《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企业对残疾人的安置工作得到了一部分税收优惠。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 它对于我国的残疾人保障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四大以后, 我国加快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的脚步。先后制定了《残疾人教育条例》 ( 1994 年)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 ( 1995 年) 、《关于进一步最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 1999 年) 。以及2004 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 都对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有极大裨益。2007 年, 国务院通过了《残疾人就业条例》,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针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制定的行政法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残疾人利益。通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的残疾人保障制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 残疾人保障事业也会向更广泛深入的层次迈进。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立法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很多相关法律以及规章制度来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合法就业的权利, 但是无可否认的说, 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还并不完善。其中一些滞后的内容, 也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有所修改。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立法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 一) 立法更新速度不足, 立法效力偏低
我国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方面的立法进程较为缓慢, 对于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已经滞后, 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自199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来, 直到17 年后的2007 年才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这一规定残疾人就业的专门法规。立法进程的缓慢可见一斑。我国残疾人立法的不完善还突出表现在立法位阶偏低的问题上。目前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但这只是一部行政法规, 在效力上低于法律。其他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的地方性法规只是法院定案的参考, 并不能作为直接依据。
( 二) 相关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立法的相关机构还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一是残疾人就业立法研究机构不健全。现在关于残疾人立法研究的机构只有残联, 并不足以完成残疾人立法保障的任务。二是残联并不是一个政府机关, 其权威性并不被大众广泛认可, 开展工作的合法性也会受到一定的质疑。有些时候即使残联发现了侵犯残疾人就业权益的事件, 由于其公权力的缺乏, 对这些情况的发生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得到及时彻底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立法建议
( 一) 提高立法层级, 加快法律更新速度
我国现行残疾人就业保障法律的立法层级较低, 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 且大多较为滞后。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残疾人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也比以前增多, 所以应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及时增加新法来弥补旧法的不足。并且制定《反残疾歧视法》这样一部立法层级较高的法律。
( 二) 明确承办责任主体, 加强机构建设
1. 明确承办责任主体应负的责任
有很多机构都涉及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工作, 笔者认为应该以实施细则或办法的方式对残疾人就业保障立法进行补充。明确人大、政府、人社等单位对残疾人就业保障的职责。建立联合执法协调机制, 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采取岗位负责制并建立相关评价标准。对于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应推出相关的奖励制度; 制定对在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中不尽职尽责、违反相关规定人员的惩罚方法。
2. 加强相关机构建设
建议在我国现有的劳动仲裁机制中添加“就业平等委员会”, 这是一项美国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制度可以有效的保障残疾人的权益。我们可以将这一机构定性为准司法机关, 负责执行和监督各项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将其引入我国有利于细化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 更有效的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 解决残联作为社会机构所缺乏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参考文献
[1]满向昱, 朱曦济, 李程宇.新形势下视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残疾人研究, 2013 (2)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 篇5
1995年1月14日,财政部公布了《残疾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规范和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和管理。1999年6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以省政府第137号令公布《山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2001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我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各级地税部门代征。
一、征收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未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国有企业(包括中央部属、外省市驻晋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企业。
二、征收标准
根据《山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省政府令第137号),企业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数额,按照企业本差额人数和所在县(市、区)上平均工资总额计算,本差额人数是指本企业在职职工人数的1.5%与本企业安排残疾人数的差额,其中本企业安排残疾人数以企业本安排残疾人全年平均数计,所在县(市、区)上平均工资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计。
殘保金
三、征收管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征收,定期缴纳,每年的7—9月份为征收上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时间。
各级主管地税机关对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企业按现行税收征收管辖范围进行征收、管理。
四、减免规定
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确有困难的企业,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申请,主管地税机关提出意见并征得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同意后,可适当减缴或缓缴。
五、处罚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6
一、残疾人保障金制度的建立及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文明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国残疾人的数量已经达到8296万人,残疾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34%。1990年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其中第三十三条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各地方政府都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各自的具体实施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其中一个具体措施是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即要求各用人单位按规定比例雇佣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将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缴纳开始时,由残疾人联合会征收,但力度很弱,征收效果并不理想。自2006年起,各地的“残保金”由之前的残联征收改为地税部门代征,这一征收主体的改变,使“残保金”的数额骤然巨增。以北京为例,2006年当年的征收金额为9.52亿元,超过过去11年的征收总和6.5亿元。2007年继续跃升,达到11.67亿元。应该说,残疾人保障金的征收是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我们健全人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残保金”的征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残保金”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不理解和抱怨。正确面对这些难题并有效地解决它,既可以有效地促进“残保金”制度稳定、健康和长期地发展,使社会更能理解、关心和积极支持残保金制度,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同时也能使“残保金”制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平衡,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残保金”的征收提供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财政保证。
二、“残保金”的实施与目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矛盾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能否保持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生存状况。企业做强做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活力,财税、就业、民生等等才有保障。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税收的来源,是群众就业的载体。企业之中,中小企业被称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因此,国家是否富强,人民是否富裕,经济是否有活力,都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008年初以来,我国占企业数99%的4200多万个中小企业的“严冬”悄然来临。特别是欧美金融危机的到来,出口的急速下降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遭遇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大的挑战。而目前残疾人保障金虽然数额并不大,但对微型企业来讲,在目前经济处于“严冬”的局面下,很可能会使这些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有可能成为压垮某些企业的最后一片树叶。
“残保金”的征收基本上是针对所有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规定,凡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除外)、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均应按照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不少于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的只有完成1.7%的比例以及福利企业以及亏损企业。例如,财政部关于同意北京市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部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就称:“鉴于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应当平等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义务,因此,不宜对城区和郊区县单位实施不同的保障金征收标准。”
从上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来看,我国“残保金”的征收部分是一刀切的征收办法。各个地区基本上对各用人单位采取的是无差别征收的,其主要的理由是各用人单位“应当平等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义务”。这无疑是有利于征收程序的简单化,防止一些用人单位钻空子,有利于保证征收任务的顺利完成。然而有一个因素是不能不考虑的,就是中小企业的税负问题。
目前的征收减免办法只是针对不可抗力和严重亏损企业。而且,必须经过相关程序才可以得到适当的减免。《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第八条就规定:“因亏损等原因需缓缴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须凭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年度财务结算或决算报表,报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审核,并经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批准。其他所有用人单位都用一个相同的标准征收。” 其他地区也都公布了类似的规定,例如《昆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保障金原则上不予减免。但因不可抗力或严重亏损确需减免的,由用人单位向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提出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残疾人联合会与同级地方税务机关进行审核后,上报同级残工委审批执行。”
从上面所引的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看,目前减免的相关规定存在着以下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只有亏损的或遭遇不可抗力的企业才能获得减免。也就是说除了福利企业以外,只有那些实际亏损的企业才有可能缓缴或者减免残疾人保障金。然而那些处在亏损边缘的或者只有微利和薄利的中小企业没有包括在内。现在企业的负担是越来越重,残疾人保障金费用的征收从道义上来讲虽是正当的,但企业毕竟是要盈利的。有一些单位的效益连年不好,职工工资奖金10年内没长一分,甚至长期拖欠职工的工资,而物价是越来越高,各种费用也水涨船高,特别是目前企业遭遇“严冬”,这一征收必使一些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其生存余地愈加狭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仍然采取措施加大对残保金的征缴力度,适当增加残保金的增幅;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清算力度,甚至对于个体户也将原来“控大放小”原则转向“控大不放小”,扩大费源。有些企业不太适合残疾人就业,但在这样的规定里,只有无条件缴纳。
其次,其收取的平均工资的计算标准并不科学。《〈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征收公式为: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额=上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残疾人职工数)。这个“上年度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是根据北京市的包括全体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所有包括大中企业的工资平均而来。各个地区的计算公式都差不多。其差别在于有些地区并没有乘以60%,而是100%或者80%。这种计算方法所规定的平均工资,一般党政机关和个别垄断行业企业平均工资会高出此数,很多中小城市企业的平均工资可能远低于此金额。这种平均计算的方法必然会对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是申请减免缴纳的环节繁琐麻烦。首先由残联审核,然后去银行划拨。假如企业亏损,想要减免,还要审核,审核完再决定是否减免,这些环节都给企业申报减免造成许多不便。
由此,那些处在亏损边缘的或者只有微利和薄利的中小企业面对这一征收必然存在着抵触和抱怨的情绪。据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宣武区一家知名的出租汽车公司,由于出租车行业不适合残疾人就业,它的职工人数多,按比例每年都要缴纳600多万元的“残保金”,这无疑给企业增加很大的负担,企业负责人也曾给区残联提出过予以照顾的申请,但由于这是政策性规定,区残联也无能为力。这家公司只好按章缴纳。对于“残保金”这种善良的公益性负担,许多未缴的企业有着抵触的情绪。一个一直未缴“残保金”的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企业已经依法缴纳该缴的一切税费,况且我们活得也不是很好。如果这笔款是要企业肩负社会责任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强征,而应该本着自愿原则。如果真正要企业必须缴纳这笔费用,那就应该以税收的形式确立,我们没有任何意见,但现在这种形式还是有待商榷的。”这种抵触情绪必然给“残保金”的征收也带来困难。
三、“残保金”征收工作方式和使用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目前,“残保金”征收工作的一个难点还在于征收工作方法的简单和粗糙,同时在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抱怨税务机关不能充分认识到保护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粗暴行政,工作方法简单,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并未有准确的数据;没有深入企业,积极宣传就业保障金政策给残疾人带来的益处,宣传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笔资金,尽告知和解释的义务和责任;只讲缴纳到位,不问企业的具体困难和迟缴原因;不体谅企业的困难,对于相关企业的问题怠于耐心回答,只讲收费,不讲服务。相关部门甚至对于地税部门是义务代征还是从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得到了好处等公众关心的情况,都未尽到告知责任。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公开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的征缴涉及到社会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因此自然也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不少企业负责人对于缴纳的“残保金”能否真正用到实处,表示疑虑。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说:“这么巨大的一笔费用,残联应该向缴纳人公布经费的使用情况,这是对缴纳人起码的尊重,但现在根本没有,只知道每年催缴,缴完了,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管理是不透明的,如果长此以往,不缴的单位会越来越多,即使是税务代征,这样征收下去也会萎缩的,应该从法律层面来系统规范。因此,提高残疾人就业保证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残保金”使用的公开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融洽社会关系和保证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打消企业的相关疑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有关残疾人数字的统计、残疾分类的相关数据、在如何落实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措施方面、在未就业的残疾人是否能从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得到实惠、财政局在对此项款项的使用过程中是否起到保障监督作用等相关问题,公众强烈要求得到相关信息。对此,北京市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王国锋也表示,残联向社会公布“残保金”使用情况是应该的,现在残联只公布了“收”,未公布“支”,下一步要做这项工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阻碍被征收者缴纳的积极性,增大缴纳工作的阻力。据统计,北京目前共有40多万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而每年欠缴“残保金”的就有6万多家。这6万多家里,中央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都不在少数。
这种抵触行为与企业的自身状况,企业对这一保障金制度的不理解以及对残保金使用的不透明都息息相关。
四、对政府、残联及其相关部门所应采取措施的若干建议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须将“残保金”的征收与解决中小企业困境和发展相协调,建议采取以下的几个措施:
改变“残保金”征收上的国家机关、团体和企业的一刀切措施,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有特别的优惠费率,以减轻其负担。扩大减免对象,出台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平均工资的计算标准,制订一个合理的减免政策。
在征收程序上加强工作,深入企业,摸清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合理、相应和科学的“残保金”和其他税收提供真实的数据并设定真实合理的数额。这样既防止有些达到标准的企业漏缴,也使企业有一个公平的税负,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扩大宣传力度,研究和出台一个新的“残保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细则。这个新办法应体现解放思想,能使残疾人受益,好操作,提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就业培训新模式,更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同时又保证“残保金”不会被挪为他用而专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只有真正地保持“残保金”的征收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平衡,解决“残保金”征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障碍,加强“残保金”使用的透明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才能调动各用人单位履行帮困助残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确保征缴的顺利进行,真正推动残疾人就业,最终实现广大残疾人在法律框架的保障下“平等、参与、共享”的理想。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7
我国现有八千多万残疾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他们的就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湖北省的残疾人所占全省人口比例为6.64%[1],残疾人已显然成为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湖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体系,适当提高20万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补助标准,争取每人每月在低保的基础上提高20~30元。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取消残疾人医疗报销起步线,扩大残疾人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等内容,使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的比例大于85%,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不低于95%[2]。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以及省、市、区等各级残联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安置残疾人就业、组织岗前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残疾人的自身状况参差不齐,残疾程度各有不同,接受教育的能力有高有低以及社会各方面对残疾人在就业岗位上的排斥现象仍然存在,使得湖北省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残疾人群体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从基层的角度去研究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探索更多的就业保障机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
本次课题的调研分别针对两个群体来实施:一是残疾人群体,二是正常人群体。
我们调研组共设计两份问卷,针对残疾人的问卷旨在从他们的回答中在主观角度体现出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正常人的问卷旨在从客观的角度反映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待遇、工作现状等。希望从两份问卷的比较分析中总结出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残疾人就业状况和采集样本及数据,我们调研组走访了湖北省的省残联、武汉市残联、部分区残联和相应社区及福利企业,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并专门对武汉市武昌区附近残疾人社区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单个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和个案访谈,我们调研小组共抽样206人,相关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1. 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情况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差是制约残疾人成才就业、影响残疾人与正常人平等竞争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小学文化或以下者就业率为58.1%,初、高中文化者就业率为66.1%,大专文化者就业率为63.9%,而本科以上就业率达到79.7%,就业率和文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态势。残疾人就业大多集中于工厂或一些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实际情况是残疾人就业“就低不就高”。但是当文化程度达到本科或研究生以上时就业率又会大大提高,故残疾人的教育也是政府不容忽视的,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是提高他们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2. 职业培训层次较浅,难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在其中抽样的206名被调查者中,有73人回答接受过各级残联组织的计算机中、高级培训,7人参加过按摩技能培训,18人参加过编织、绣花技艺培训,16人参加过电器修理培训,有其他培训的共25人。虽然从调查的结果看,参与培训的人数并不在少数,但是所有的这些培训皆以初级为主,除了计算机举办过中、高级班之外,其余皆是常识普及性的培训。受各种条件制约,存在师资生源缺失、培训时间受制等问题,导致这样的培训既缺乏专业化,又缺少针对性,严重影响了职业培训的质量。
在对于残疾人最希望得到何种帮助的问题上,有88人回答需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掌握一定技能。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残疾人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并且很大一部分人很多没有工作。在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越来越多地成为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而大多数又缺乏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职业培训作为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3. 就业渠道相对较窄,需要拓宽
在调查的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按比例安排就业和集中就业的只有15人,自主创业的只有5人,其他多靠自己或亲朋好友帮助等渠道找到工作。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本是残疾人就业的三大途径之一,但其实效性却并不理想,所以,应该加强此两种途径对残疾人就业的作用,完善按比例分配就业和集中就业机制。
4. 收入来源渠道有所增加
在收入方面,工资性收入依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占到42.7%。而就业渠道的增加,使得其他收入占到36.9%,完全靠政府补贴的比重相对也有所下降。
在调查的206人中,16岁以上的共有200人,即已经达到工作年龄的残疾人占到被调查者的97%。他们之中有工作或自己创业的有139人,占到69%,其余的无业或下岗待业。从这个表中,我们还可以探索出新型的收入模式,如:工资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工资收入+其他收入等。
5. 残疾人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社会基本权利需要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中对残疾人有明显歧视、态度不友善的依然占到12.4%,这是对残疾人社会地位的轻视,同时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他们的社会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问卷中残疾人对周围无障碍设施表示满意的仅占到8.7%,而根本不知道无障碍设施或对其感到不满的却共占到了52.4%。由此可以探见,绝大部分的残疾人都没有能够很好地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到残疾人融入到这个社会,进而也会影响到他们参与就业的竞争。我们应在社会中营造出帮助残疾人的积极氛围,减少对残疾人的歧视,使他们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去参与就业竞争。
6. 就业遇到的障碍与困难需要多多支持
在调查残疾人就业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时,认为自身缺陷使择业受限的占53.9%,认为用人单位存在问题很少招聘残疾人的占53.9%,认为社会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的占30.1%,认为没有十分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占31.1%,认为整体就业形势不佳的占26.7%。由此看出,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的最主要障碍仍然还是自身的身体局限,同时也有企业的用工歧视、法律法规的缺乏、社会的忽略和整体就业竞争大等各方面原因。因此,一整套完整的保障体系需要被构建。
(二)残疾人就业难原因的综合分析
1. 政府关于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完善,执行力度弱
目前,我省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文件,例如《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3]。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却相当不尽如人意,例如:《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中第七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其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跨行政区域使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职工人数之内。然而在实际寻访中我们却发现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招收规定数量的残疾人员工。第二十八条规定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职业适应评估等服务,然而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就业培训。从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湖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4]一文中我们了解到,福利企业和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转产专营政策也不够完善。
我们实地走访了解到,许多企业按比例雇佣一部分残疾人后,以不正当理由和方式辞退,如安排残疾人做一些不适合的工作使其自愿离岗。另外,残疾人劳动力遭受剥削、招聘时受歧视的事件也时有报道。职业适应的评估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但这一点在我省的残疾人工作中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差有直接的关系。
2. 自身缺陷导致择业受限,无法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又恶化这一处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9%的残疾人认为阻碍自身就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身缺陷。因为自身的身体或精神的缺陷使他们的工作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残疾人的教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在整体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教育是人获得知识和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已经错过了“上好学”这一班车,那么理应赶上“学身手艺”这趟车,自身劳动技能的缺乏加重了就业困难的处境。
3. 社会和企业对于残疾人的接纳程度较低
我国2007年正式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5]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着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而实际情况却是,正如徐建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6]一文中所说,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责任的冲突归结在对残疾人的排斥上。在介意和残疾人一起工作的人当中,14.9%的人表示原因是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不如正常人。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呈现“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许多人认为应当集中资源让健全人创造更多的价值总量。一方面,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法则下,加之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待业的大学生两股“寒流”的冲击,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另一方面,赵燕平在《残疾人就业的模式创新探索》[7]一文中提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把“残”等同于“废”,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地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形象,否定了残疾人的存在与价值,残疾人往往因此被人为地归为另类而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
4. 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劳动力价值缺乏认识
在问卷中就“是否关心残疾人就业问题”一题中,大多数人表示仅仅只是听说过并不清楚,社会对此问题缺乏认识。59.4%的人都表示不介意和残疾人一起工作,41.6%的人愿意主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这说明大众对于解决残疾人处境问题在心态上还是积极的。
然而,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的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将改善残疾人就业当作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导致了残疾人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于是出现了“就业难无人管”的怪现象。直接表示愿意招收残疾人的被访者仅占20.3%,更多的人认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愿意招收残疾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其能力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或者认为正常人能够做得更好些,干嘛要招残疾人带来更多麻烦呢。事实上,残疾人的确在某些方面劳动能力不如正常人,但是在他们能够胜任的工作中,他们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力并更加珍惜工作机会。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劳动力的价值认识不足,有过多的担忧。
5. 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的不断萎缩
福利工厂是成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单位,但我省的福利工厂总数在整体上呈现萎缩态势。一方面,传统的福利工厂大多规模甚小,管理水平、设备等都没有及时更新,自然导致一系列问题,最终走向倒闭。另一方面,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福利企业都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做的是“面子工程”。福利企业的综合实力减弱,其能够容纳的残疾人职工数量也随之下降。福利企业的发展停滞直接导致集中安排就业这一重要途径遭受阻碍。另据相关数据显示,残疾人职工的收入普遍低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收入。新型的大规模的福利企业亟待被开发创造。
三、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创新探索
(一)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
我省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残疾人就业的相关制度,但是因为执行强度不大,这些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道德约束对企业对社会来说是不能起到根本效果的,法律的保障是解决整个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根本。用人单位对待残疾人的行为就需要政府来严格规定指导,政府应不断地完善细化保障条例及违反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在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上需要完善法律条例,避免让企事业单位钻空子。通过严格执法来保障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就业。
(二)探索“政府统配”福利企业发展新模式
与福利企业密切相关的集体就业是残疾人三大就业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不能对福利企业不断萎缩的现状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努力地采取措施来制止这一现象的持续,探索福利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由政府按地区的划分来开办福利企业,每个区块按照区残疾人口数量确定需要开办的福利企业数目。政府可以收购并整合现有福利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福利企业单枪匹马所面临的问题。政府甚至可以根据地方条件和需要,不断改进该地区福利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结构,开发能接纳残疾人职工远超过20%的“超福利企业”。政府还可对传统的福利企业提供更多相关政策的优惠,管理模式的创新培训等帮助其成功转型为适合现代竞争社会的福利企业。同时,政府可以开发几个层次的福利企业,可指定符合条件的一般企业转成合适层次的福利企业。避免有的企业一个条件不符合就不能“转福”。
(三)探索制定完整的“渔网型”分配就业制度
虽然国家法律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必须招收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员工,但实际寻访中我们发现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帮助残疾人就业不应该仅仅只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应被整个社会共同承担。分配就业不应该仅仅针对于企业,大到医院、商场、娱乐场所、饭店等等公共场所,小到药店、商店、饭馆、理发店等等单位,横向延伸到各个社区,都可以开发出不同数量的工作岗位供残疾人就业。应根据这些单位的不同能力按不同比例分配残疾人职工,在不改变社会整体劳动力结构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撒网,创造“渔网型”分配制度,为残疾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
(四)加强残疾人劳动能力的恢复和探索有效的劳动技能培养方案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不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有53.9%的人认为择业受限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一个有含金量的劳动技能是很多残疾人无法就业的原因。通过训练恢复残疾人的劳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能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自身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和价值才是改善他们就业的根本方法。劳动能力的恢复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相应的残疾人组织来执行落实。姚新福在《对做好残疾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若干思考》[8]中也提出了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建议,在劳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依照文化程度、年龄、伤残程度和性别等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五)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探索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
在全球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机会,残疾人群体也理应把握好这个机会,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我们调研组在进行网上调查时,很多我们的寻访对象的工作都与电子商务有些关系,他们当中年轻人偏多。对于年轻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可以进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在家里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在家里从事经营网店、网络营销、网上客服等等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开他们身体缺陷的影响,几乎能够和正常人创造相同的价值。职新建在《残疾人就业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9]中也提到了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吕洪良在《电子商务兴起与残疾人就业模式创新》[10]一文中也详细表述了这一观点,这种就业模式的实施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规划和组建,建立独立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一种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协调,与现有的淘宝网、拍拍网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由他们专门开辟出专属残疾人商家的、网络无障碍的商务专区。
(六)开发专门的残疾人创业区并统一开发管理
职新建在《残疾人就业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9]一文中也曾提到“在区域中心建造专门的残疾人就业园区”。调查中41.7%的人希望能够自己创业,创业对于正常人来说尚且非常困难,残疾人群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如果能够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创业区,如残疾人饮食一条街,卖各种小吃等,政府和相关单位再提供租税减免、管理技术指导等等帮助,这能给残疾人创业减轻很多困难,让残疾人创业在保护中成长。残疾人创业成功,招收更多的残疾人职工,这种机制能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如果能建立完整的管理、宣传、发展方案,将残疾人创业就业专区开创成地方特色,其成功性是可以想象的。比如,建立A市残疾人饮食特色街等等。
(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调查研究发现,残疾人从政府和亲友熟人处所获得的工作信息,对找到工作影响显著,有效性远高于从残联、居委、劳动市场等获得的信息。这一方面反映出提供给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比较少,在劳动力市场上他们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残疾人获取有效就业信息渠道的狭窄,只有从政府和亲友熟人处得到的信息对就业有帮助,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力度,完善残疾人就业的外部环境,创造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机会。
(八)探索残疾人新的收入模式
在关于收入来源的调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营业收入等都占有重要比例。工资性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家庭零收入等等收入模式是可以相互组合的。很多残疾人的日工作时都比较短,假使他们的工作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不高,同时还有余力,可以再创额外营业性收入,如下班时段经营小卖店、编织袋加工等等。编织袋加工,这些零收入单次收入固然很少,日积月累会达到相当的效果的。工资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工资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种收入模式相互组合,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九)加强第三方部门的管理
第三部门是与国家、市场相对等的社会三大部门之一,是非营利性组织,例如各个级别的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社区委员会等。“渔网型”分配制度,新型福利企业,分类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探索残疾人员工的管理方法等等,都需要第三部门来负责。再比如: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残疾人的原因,除了认为残疾人职工能力不够外,另一个就是担心承担残疾人职工在工作中出现事故的责任。他们认为,在残疾人职工的管理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并承担更多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进一步细化残疾人职工的管理条例和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为企业管理残疾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并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减轻他们对残疾人职工的排斥程度。如此多而繁杂的工作可由第三部门来分担。目前,我省许多第三部门已经建立,但还需要更明确的分工,杜绝推让责任的行为发生,切实为残疾人就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小结
本文以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为主,通过了解发现残疾人的就业现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不规范、社会歧视、自身技能有限等。以相关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提出了要规范法规增强执行力,让社会能更多地重视到这一领域,并大力培训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第三方部门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但是在调查分析中也发现,教育水平与就业率中间呈凹形曲线态势,表明中间水平的就业率出现异常。这一点说明部分残疾人士现正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这就涉及到残疾人心理情况的调查,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为样本空间,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政府取样等方法对武汉市残疾人的生存现状进行调研。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和教育水平、年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途径、社会态度等有重要的相关性,据此分析提出了保障残疾人就业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生存现状,就业状况,就业保障,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34号.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
[2]王祥楠,严文龙.“十二五”我省助残更给力.荆楚网-楚天金报报.http://news.cnhubei.com/ctjb/ctjbsgk/ctjb06/201101/t1586328.shtml,2011-01-12.
[3]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2010,02,01起施行.
[4]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湖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http://www.cdpf.org.cn/special/2getixijianshe/content/2009-06/24/content_30247100.htm,2009-06-24.
[5]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6]徐建.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报,2008(S1):5-7.
[7]赵燕平.残疾人就业的模式创新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55-59.
[8]姚新福.对做好残疾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台州社会科学,2008,06.
[9]职新建.残疾人就业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中国劳动保障报.http://www.cdpf.org.cn/jiuy/content/2011-01/06/content_30305313.htm,2011-01-06.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8
(一) 残疾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存在不合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岗位选择、规划存在模糊的认识, 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适合、喜欢或者说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哪些工作, 但谈到未来工作环境、薪酬、内容确要求甚高, 可以说是目标明确, 如, 工资大于五千, 不加班、不熬夜、工作轻松无任务、每逢节假日休息, 完全是想象主义, 与实际毫不结合。因此, 当前导致残疾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就是来自于残疾大学生自身过于传统、保守的择业观以及对自身不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虽然也有部分学生为追求梦想的实现, 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或是放弃大企业工作机会, 到更具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去发挥自身的能力。但与其相比, 更多的普通残疾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国企单位, 将择业的选择对象放在对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的报考方面, 希望通过考取公务工作, 来谋求未来长时期工作的安定。但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毕业后经过长期的考试准备以及漫长的考试结果公示、面试、审查等待时间, 往往一般的学生都积累一定就业经验, 顺利实现就业一年时间, 这些报考的学生还处于等待阶段。加之近年来我国采取紧缩的公务用人政策, 公务员招考人数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这就造成了成功考取公务人员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 一旦落榜, 不仅又要重新开始面对就业选择, 与应届生相比自己的年龄条件处于劣势, 与往届生相比又缺乏工作经验, 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的实现。还有一部分学生, 认为自身在大学阶段得到了众多教师、同学的认可, 表现优异, 来到社会上也理应受到企业的重视, 从而一心寻找大企业工作机会, 甚至在进入大企业之后, 对上级没有委以重任而心存不满。
(二) 社会文化欠缺包容性。
就残疾大学生就业而言, 社会文化包容性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送孩子外出求学读书的目的, 大部分是出自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传统观念, 很少考虑孩子的个人成长。进而最终导致个别家长以工资多少、工作环境好坏、待遇高低、所在城市级别等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 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个人素质水平的提升;二是俗话说,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被人们耳熟能详的开放择业观, 仿佛只是停留在口头, 社会对于残疾大学生放弃高薪职业, 选择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 大多是不认可的, 认为是对人才的浪费。如, 最近再一起引起社会高度热议的北大才子陆步轩, 在年近50岁又再次放弃铁饭碗, 重操卖肉旧业, 一时之间社会褒贬之声不绝于耳;三是不健全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 使得那些选择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 由于外地户口的限制, 不能与本地户口残疾大学生一样, 享受到同等的社会普惠政策。外地残疾大学生短期内在无法解决户口问题的情况下, 只能选择回家或是到那些政策较为宽松的地方进行就业。总之, 社会包容性的欠缺, 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学生最初的就业梦想, 使学生不得不为了满足他人的眼光, 而对自己的就业观、就业类型作出“社会化”的调整。
(三) 社会人才供需方面的问题。
社会人才供需问题, 包括人才供给与需求。一是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 高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总数呈历年上涨趋势。这使得原本就激烈化的社会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从而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之, 高校各专业的不合理性调整, 使得高校的学科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即便是一些学校能够保证其培训人才知识体系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但竞争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等教学之外的内容, 仍然是目前高校残疾大学生的硬伤。二是高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机械化代替了传统的人工, 一些生产企业为调整产业结构, 甚至多次作出裁减员工的决定, 相比较那些一般人才, 企业更需要那些能够灵活运用机械化的高精尖人才, 但那些人才毕竟是少数的, 大多数还是那些不出众的普通人才。岗位数量的减少、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发激烈。此外, 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 由于经济、交通、资源等方面因素的限制, 难以吸引大量的投资商来到本地进行商业开发, 就业机会的稀缺也直接导致了本地区对人才吸引力的降低, 从而导致本地区残疾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愈演愈烈化发展。
二、残疾大学生就业的保障策略
确保残疾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实现, 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更是关乎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残疾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集多方力量构成合力, 来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性措施, 为其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一) 完善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残疾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通过研究发现,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 都是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作用之下, 由于学生个体不能与就业环境实现良好互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能够在充足的心理准备下踏入社会, 缩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时间, 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去, 帮助残疾大学生顺利成长, 实现就业。具体而言, 一是教师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知识, 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二是教师应加强心理调节技能的锻炼, 使学生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教师应根据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 教师应在就业指导中, 加强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变化, 根据学生的求职心理, 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进行教育引导,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优缺点, 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及时纠正求职过程中的不良心态, 正确对待求职中的苦难与挫折,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创新就业方式。
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人才数量激增的社会现状, 面对社会有限的人才需求量,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 转变传统就业思想, 创新就业方式, 以创业代替就业, 已经成为时下残疾大学生的新选择。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 作为信息化网络时代重要产物的电子商务, 不仅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而且其低门槛、低投入的创业优势,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其行列中去。为此, 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 关注时下热点潮流, 通过对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的研究, 结合本专业特点, 将电子商务应用到本专业的创业实践教学中去, 来革新学生创业理念、拓展学生创业途径。如, 时下流行的微商、淘宝网店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创业形式。
此外, 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 其可能涉及到销售信用、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 为保障残疾大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行为能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其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要注重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为电子商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应积极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的程序加以规定, 保证电子商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此外,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 对市场上的不良竞争行为和贸易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为残疾大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行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 推动残疾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能力的协同提升。
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不仅要求残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而且也要求残疾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因此, 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开展, 需要将就业观念教育与就业能力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是从就业观念方面来看, 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残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 残疾大学生群体也已经真实看到和感受到了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压力, 因此,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成为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教育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事实上, 残疾大学生群体却普遍具有着就业价值观模糊, 并过度看重短期利益在自身择业中的地位。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残疾大学生很难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明确的方向并获得长远的发展, 因此, 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残疾大学生对自身作出客观的认知与评价, 并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重视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职业选择与自身特长和爱好的结合, 从而确保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二是从就业能力方面来看, 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其中, 表达能力能够对学生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直接的反映, 这项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中用人企业所重视的基础能力之一。在这项能力的培养中,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或者开展专项课程来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自身表达能力的机会, 并推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则是学习型社会对残疾大学生素养提出的重要要求,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因此, 高校应当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 不断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则是学生在就业之后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这是因为许多工作的完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只有如此, 才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为此, 高校有必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或者鼓励学生在假期进入企业直接体验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 从而促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集体、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吕卫华.就业实现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商业时代, 2006, 25
[2]杨鉴淞, 刘严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8
[3]刘佳音, 车蔷薇, 吴晶.大学生就业与薪酬预期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6
浅议我国老年残疾人的人权保障 篇9
(一) 我国老年残疾人现状
根据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60岁及以上的残疾人口为4416万人, 占残疾人口总数的53.24%, 比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的老年残疾人口增加了2365万人, 占新增残疾人的75%。老年期致残人数占整个生命周期致残总人数的37.56%, 其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儿童期、青年期的相应水平。而且老年期致残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步入老年期, 老年人口的致残风险也急剧增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还不能与人们的需求完全匹配和同步。残疾人家庭普遍收入较低, 老年残疾人更是饱受贫困的困扰, 由于自身行动不便, 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也较低。因此老年残疾人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果不对此予以重视, 他们将越来越无法融入社会生活, 这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老年人口残疾化和残疾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与趋势, 迫切要求中国加快解决老年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充分保障老年残疾人的人权, 切实维护老年残疾人的各项权益。
(二) 国际层面的制度保障
1975年联合国大会发布了《残疾人权利宣言》。1982年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 1989年通过了《开发残疾人资源的塔林行动纲领》。宣言和两个行动纲领号召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 增强残疾人的自立能力, 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充分参与社会”的平等权利与机会。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 健康、参与、保障成为其三个支柱, 确立了“降低人们在年老过程中的慢性病、残疾和过早死亡”作为健康支柱的目标。联合国《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特别讨论了老年人与残疾问题, 并把“终生维持最佳机能并促进有残疾的老年人充分参与”作为目标之一。2006年12月13日,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全面保护残疾人权利的综合性人权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在联合国大会上高票通过。这些重要的国际行动计划和政策文件客观上为各国解决老年残疾人保障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与参考依据。
(三) 我国的制度保障
我国政府于1990年颁布、1991年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6月26日, 中国毫无保留的批准了《残疾人权利公约》, 同年8月31日该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与此同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也于2008年7月1日起实行。2011-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为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进一步明确了总目标和指导原则。2010年3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做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实现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 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就业更加充分。这些新的任务和要求为老年残疾人福利保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
二、维护老年残疾人权益的建议
(一)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法制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观念的改变, 残疾人尤其是老年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这种关注不应当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而是应当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老年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如果长期得不到保障, 不仅是对其人权的漠视, 而且放任其成为不稳定因素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起步早, 理念新, 成效显著, 最主要的是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与法律体系作为后盾与保障。而我国对于残疾人保障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 距离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尚有一定的差距。已有的法律过于概括和抽象而且不够细致, 更是缺乏单行法规和具体操作层面的详细规范。因此加大立法力度, 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全面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 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法制应当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适当的修改, 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应当进一步进行修订, 明确责任的主体, 相应的后果和惩处措施, 使得残疾人维权有法可依, 社会大众有法必依, 公权力机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保障应当提升到法律的层面, 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同情与怜悯。可以参照我国残保法的方式制定和颁布《社会福利法》, 也可以分类别制定单行法规。最后, 还要不断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 对于涉及残疾人的相关福利政策和财务要公开化、透明化, 确保都能落到实处, 真正惠及到广大残疾人群体。
(二) 引导舆论树立正确残疾观
残疾人是社会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 在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制度排斥和观念排斥, 要确保其融入社会, 就必须为之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包括良好的舆论环境、法律保障、政府支持与社会扶助等等。当人们过分强调残疾人与健全人不同、将残疾人视为一个特殊的少数群体、把残疾的经验视为少数群体的特殊经验时, 这种不正常的价值取向极易导致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采用特殊、少数的分析视角来看待和认识残疾人问题, 从而阻碍、恶化残疾人的社会融合, 甚至引起更深程度的社会排斥。
残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代价, 应当充分认识到, 如果从人类个体的生命历程来看, 每个人都存在残疾风险。在人口老龄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会因寿命延长而经历老年阶段。衰老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宿命与规律。人们在老年期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 将经历一个渐进的失去生活能力的过程, 更多的人会在残疾的状态中度过余生。加之由于先天性或发展性方面的疾病, 或者严重的意外伤害等状况, 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 残疾成为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风险, 只是不同的人会面临的时间不同。
在舆论宣传过程中, 必须以人道主义的理论旗帜引导正确的残疾观。必须承认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深刻认识到残疾人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残疾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必须深刻认识到残疾绝不是少数群体的特殊经验, 社会以及政策制定者不应再将残疾视为个别、特殊的问题, 而应将残疾看做是每个人“自己”都可能面对的普同性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到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以助残为荣, 是时代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只有这样, 整个社会才能更为公平地看待和应对残疾问题, 才有助于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与排斥, 更好地促进社会融合。
三、小结
我国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前行。因地制宜, 针对我国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我国既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老年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充分维护其权益, 既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改善老年残疾人的人权保障状况。尊重和保障老年残疾人的人权, 改善其生存状况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树立健康正确的残疾观。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老年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人权保障状况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婧娇.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D].吉林大学, 2014.
[2]张金峰.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初探 篇10
(一) “残疾人”界定
根据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 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 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 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此种释义更倾向于医学角度, 而《残疾人权利公约》则更多地从社会角度进行阐释, 认为残疾人是生理或心理损伤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 我国残疾人口现状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 截止2006年4月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 占全国人口6.34%, 其中有残疾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户数17.8%。相较初次调查结果, 我国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 残疾结构也有较大变化。随着工业户进程的加快, 慢性疾病、意外伤害增加、环境污染等因素, 我国残疾人口规模仍将处于不断增长的局面。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现状评析
(一)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现状评述
1. 法律体系基本结构
宪法不仅为反对歧视残疾人和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尊严奠定了基础 (1) , 同时也明确了残疾人应有的物质帮助、劳动以及生活教育权。残疾人的政治权利则有《选举法》等明确。《残疾人保障法》作为基础法, 则是我国唯一一部专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此外, 我国涉及残疾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有五十余部, 涉及劳动、社会保障方面、教育保障以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多层次。行政法规包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也专门制定了实施办法, 各地政府也基本都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政策。
2. 法律体系简评
总体而言,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是仍存在四方面问题 (2) :首先, 立法观念偏颇, 我国法律认为残疾人是由其自身不健全所致, 这种理念忽视了其中的社会因素, 也忽略了的国家责任性。其二, 立法技术相对粗糙, “残疾人”的内涵与外延并不周密, 《刑法》等规范与《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范围规定差异较大, 相关法律为原则性规定, 对具体制度、结果评估等往往语焉不详, 可以说《残疾人保障法》存在的道德性强于法律性、倡导性多于规则性 (3) 。其三, 立法层级有待提升, 我国专门保护残疾人的法律只有《残疾人保障法》, 行政法规也只手可数, 其他立法则是以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主, 此类规范性文件立法层级较低, 稳定性较差, 同时相关保障的法律规定也则较为分散, 并不系统。其四, 立法仍留有空白, 缺乏对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制度上倾斜保障, 统一的残疾标准条例并未制定, 仅以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评定标准为替代等。除立法外, 在执法与司法救助方面问题表现也较为突出, 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不够明确或难以落实, 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涉及评价标准的法律基本为空白, 而监督更是仅能依靠道德与舆论的监督, 司法救助覆盖范围也相对为有限。
(二)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两类, 一般性社会保障制度和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其中, 覆盖全社会公民的为一般性社会保障, 主要包括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其中最低保障性的社会救助制度由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几个方面组成。结合前述抽样调查可知城镇与农村残疾人口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占其总人数均不足15%, 各地间保障残疾人覆盖率差异明显, 对重度以及更为弱势的妇女儿童等残疾人倾斜也不够 (4) ;而社会保险制度总体来看残疾人社会保险未覆盖率较高, 农村及智力障碍残疾人未覆盖程度较高。
特殊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对残疾人在年老、疾病等等情形下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主要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权益进行保障。其中特殊教育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但是目前特殊教育面临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 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尤为薄弱, 投入不足, 理念、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时代要求等问题和挑战 (5) 。就业保障制度则通过《就业促进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所组成, 主要包括反歧视、就业培训、岗位保留、就业配额制度等等 (6) , 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反歧视制度落实难, 就业培训项目少、水平低, 就业配额重量不重质等问题。就无障碍设施制度而言, 全国只有少数城市相对系统地开展了无障碍建设, 多数城市未进行无障碍改造, 新建的设施还存在不规范、不符合无障碍规范要求等问题 (7) 。
三、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思路
(一) 立法层面健全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立法理念, 要以侧重解决残疾人在融入社会的过程的存在的障碍问题的残疾的社会模式作为制定法律和政策的导引 (8) , 残疾人确有缺陷, 但残疾所产生的限制不仅与残疾本身有关, 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此外, 将倾斜保护与公众参与纳入立法原则, 需要对残疾儿童、妇女等应有特殊保护, 在立法时不仅强调国家责任, 也需要公众参与其中。除此以外, 我国现有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仍有立法滞后的现象, 只有将《社会救助法》等具体保障层面的法律规范加以完善, 或也将专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立法纳入工作范围, 才能真正实现残疾人应有的相关权利。另外, 在条件成熟之时, 我们可以考虑通过法律规范加以引导歧视问题, 并规定相应的救济援助渠道。
(二) 配套制度构架
在配套制度层面, 不仅靠考虑到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也要注重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相互配合, 最重要的是就是在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时应注重实质意义的均等化覆盖 (9) 。尤其是在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层面, 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护残疾人的医疗康复权利, 依据现实需求划定不同补贴标准, 予以必要群体更多的帮助, 加强残疾人教育。此外, 在再就业方面, 应该尽快彻底贯彻反歧视的政策, 加大对残疾人劳动技能的培训, 做好残疾人教育保障工作等。
四、结语
残疾人事业既是人道主义事业, 同时也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事业, 更反映着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起步较晚, 但已初步形成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然而但从根本上讲, 我国残疾人事业还停留在人道而非正义的层面, 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与立法的健全, 更需要我们思维上理性的面对, 我们只有正视问题之所在, 才能真正保障残疾人权益。
注释
1 袁兆春, 潘培伟.我国残疾人法律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完善---以域外法律体系为借鉴[J].齐鲁学刊, 2013 (02) .
2 同上.
3 杨思斌.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分析与机制构建[J].社会保障研究 (北京) , 2007 (02) .
4 李迎生, 孙平, 张朝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完善策略[J].河北学刊, 2008 (05) .
5 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09) .
6 刘勇.论我国残疾人就业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 2013 (04) .
7 余向东.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体系性缺失及其建构[J].人口与发展, 2011 (05) .
8 袁兆春, 潘培伟.我国残疾人法律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完善---以域外法律体系为借鉴[J].齐鲁学刊, 2013 (02)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篇11
摘要: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担任中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法学会常务理事,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2008年,参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法制建设”部分的起草。在采访中,申教授表示,教育是关乎个体生存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也应得到平等保护;发达国家除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入学“零拒绝”政策外,通过立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们应转变理念,深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平等权的认识,细化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的法律规定,重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补偿,加强程序立法并充分实现其权利救济。
关键词:残疾人;受教育权;教育法律体系
一、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世界教育信息》:尊重与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残疾人受教育权?
申素平:残疾人接受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民主国家,所有公民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国家对于每位公民负有“生存照顾”的义务。教育是关系到个体生存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而残疾人作为公民中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权也应受到平等保护。
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其他受教育者一样,享有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应当接受免费的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因残疾而被拒绝入学。二是由于残疾人身心方面存在障碍,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国家为其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援助,具体包括在学校创设无障碍环境,使残疾学生平等地享受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对残疾学生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式,提供能使他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为适合的教育。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费用和其他服务措施上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发达国家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普遍实施“零拒绝”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原则是什么?
申素平:所谓“零拒绝”,最早是根据美国1975年《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州政府及地方学区要向所有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规定而得出的。根据该原则,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不得被拒绝于学校教育之外,尽管教育资源很有限,但残疾儿童的教育却不能因为经费的限制而终止或减少其服务内容。“零拒绝”政策保证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不会被排斥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且其受教育权不受侵犯。但是,在此原则确立后,还是有一些身体残疾程度较重,被校方或地方学区认为已不具备教育价值的儿童被学校拒绝入学。因此,在实践中,对于“零拒绝”政策是否包含所有儿童,所有儿童的“所有”(all)指的是不是“每一个”(any),学校是否可根据儿童残疾的程度将某些儿童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9年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在“蒂莫西案”(Timothy v. Rochester School District,1989)中裁定,“零拒绝”政策的受教育对象指的是所有人,并且强调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机会并不是在儿童有学习能力时才有效。
二、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他国经验值得借鉴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有哪些具体做法?
申素平:通过立法推进和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与经验。美国是对残疾人教育立法较多的国家,其主要特色在于通过联邦立法帮助各州解决在实施残疾人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经费不足和意愿不强烈的问题。在其通过的大量有关残疾人教育的立法中,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第504节条款确立了保护残疾人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权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必须录取“有残疾的合格个人”。后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相关判例中将“有残疾的合格个人”界定为“虽有残疾但能满足所有教育要求的人”。英国2001年颁布《特殊教育需要与障碍法》,首次明确高等教育提供机构须保证不因学生的障碍或相关理由而对其歧视、不当对待或不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措施。澳大利亚分别于1992年与2005年颁布《残疾歧视法》和《残疾歧视法教育标准》,规定基于残疾的歧视是不合法的,高等教育机构要保证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权利,提供就读机会及支持服务。爱尔兰则出台系列法律,包括《大学法》(1997年)、《教育法》(1998年)、《资格法》(1999年)和《平等地位法》(2000年)等,支持其高等教育扩充,为过去被忽略的障碍人群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1]。总体而言,国外立法的重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残疾人参加入学考试及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丹麦规定残疾学生可以申请免除某些科目的考试、延长准备或考试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磁带或盲文,视力残疾儿童可以申请回避涉及地图或图片的试题等,以保障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残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为完成其学业有权要求所在院系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支持。为他们提供这种补偿性措施是其所在院系应承担的职责,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现代翻译设备、录音教材和其他新技术的利用等[2]。韩国通过提供辅助人员和延长考试时间的方式来维护残疾考生的受教育机会平等权。2004年,韩国教育部为保证31名患痉挛性麻痹的学生顺利参加大学学力考试,组织了大约80名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考试辅助人员(其中包括45名督学)对这些考生提供帮助。在考试的中间休息时间,残疾学生可以将他们画好记号的纸交给这些辅助人员,而后者将按照纸上的记号为他们填写试卷。残疾考生考试的时间比正常考生长20分钟,但每次中间休息时间短10分钟。对于那些有严重残疾的考生,辅助人员会把试题念给他们听,并将他们的答案填到试卷上。[3]
其次,在录取工作中引入对残疾人的补偿措施。一些国家引入了某种程度的补偿措施来增加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以补偿残疾人在高等教育入学中的弱势地位,具体形成了配额法和加分法两种方式。前者是在每年的录取名额中预留或单独增加部分名额给残疾学生,专门用于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入学;后者主要是通过加分或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加权计算成绩,增加残疾考生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可能性。例如,西班牙1992年的皇家法令要求各大学将一年级新生招生名额中的3%留给残疾学生,包括非听力损伤或言语损伤的其他类型残疾学生[4]。1996年,美国加州为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权,在以特殊才能合格性决定标准录取的新生中预留2%的名额录取包括残疾人和退伍军人在内的由于特殊情况未能达到其他录取标准的学生。1995年,韩国政府制定的残疾青年大学录取特别制度允许大学录取一些定员外的残疾学生,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对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进行补助。一些国家对高等学校录取残疾学生实施奖励,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鼓励。例如,丹麦政府规定学校在向残疾人提供入学特别支持时,可以向丹麦国家教育助学及贷款事务所寻求经济援助。意大利的做法是每所大学的校长任命一位教授负责接待残疾学生,大学向残疾学生提供全部必需的教学设备,并在住宿安排方面给予帮助;对残疾学生的照顾实行一对一的安排,由该残疾学生同班的其他学生承担;残疾学生的专业分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就读于科学、文学、法律以及社会学等院系。
三、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
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有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已经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弹性的、可调整的考试形式,以及政府的条件保障、激励和补偿措施方面,提高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申素平:总体来说,我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律规定较少,其中一些规定原则性又较强,缺乏立法或司法的解释以及相关案例的积累,导致其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首先,转变理念,深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平等权的认识。当前,首要转变轻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观念和立法理念。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条规定:“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虽然提到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该条例全文仅有第29条涉及高等教育:“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从具体条文分布可以看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有什么用”的质疑,过于注重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而忽视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进而在效率优先的思维框架下忽视了作为残疾人基本权利的受教育平等权的实现。
其次,细化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的法律规定。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继续细化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的法律规定。高等学校应在招生过程中,将其宣传资料、课程资料和申请表格、网页等,以多种方式(如点字、大字体、录音带、电话讲解、语音软件等)提供,帮助残疾人顺利获得相关信息与资料。在考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常设或非常设的机构及专家委员会,研究针对视力残疾考生、听力残疾考生、肢体残疾考生等各类型残疾考生的弹性考试方式,确保残疾考生不受残疾限制展示他们的能力。针对考试的时间、考试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支持手段,同样可由专家委员会加以评估测定,通过适当延长或分割考试时间、增加考场辅助人员等手段,在不影响考试的公平和水准的前提下,为残疾人参加考试提供便利。
再次,突出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补偿。残疾人身体上的劣势对其实现受教育权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时候有必要消除残疾人因身体劣势所面临的负面结果,根据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平等权的内容,侧重对残疾人的补偿。可以参考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探讨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实施补偿措施的可行性,通过在高等教育录取名额中预留或额外增加部分名额,为残疾人考试分数的计算单独设定一定的计算公式或直接根据残疾程度进行相应的加分等措施,弥补残疾人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同时,加强对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激励和奖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通过经费支持帮助高校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残疾大学生生均经费补助标准以及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残疾人招录工作,提升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意愿和主动性。
最后,加强程序立法并充分实现权利救济。合理正当的程序是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进行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规范残疾人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程序性规定,才能使残疾人明确自己享有的具体权利,确知自己的权利如何受到侵犯,也才能在权利受到侵犯后按照明确的途径和程序去加以维护。这些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不仅包括在招生、考试、录取阶段残疾人所拥有的权利,可以获得支持的种类、范围,服务提供主体,还应包括在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损后,残疾人寻求权利救济的途径、程序。加强程序立法是我国教育立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对于相对弱势的残疾人来说,程序的透明、公正更为必要和迫切。只有不断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中的程序性规定,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权利救济制度的功能,畅通教育申诉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联系,有效提升现有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救济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教育法领域的专业学者,请谈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教育梦”。
申素平:残疾人作为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残疾人,无论其残疾类型还是残疾程度如何,都有权接受与其能力相应的教育。实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是国家必须保障的责任。从权利本位出发进行教育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不断确认、保障和实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应成为我国教育立法的目的与中心内容。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我国教育奠定规范的法律框架基础是教育法学者的“中国教育梦”。
参考文献:
[1]茅艳雯,马红英. 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3):8-13.
[2]牟玉杰. 丹麦特殊教育的特点及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1):69-72.
[3]新馨. 韩国大学入学考试适应残疾学生的需要[J].当代韩国,2004(4):91.
[4]赵向东,郝传萍. 西班牙高等教育中的残疾学生[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3-7.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篇12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律基础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是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明确规定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分别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如在社会保险方面, 规定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 完善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残疾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残疾人所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残疾人家庭, 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等[1]。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
1. 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一是大龄城镇残疾居民参保困难。由于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规定最高只能推迟五年退休, 且不能补缴过去保费, 大龄城镇残疾居民即使推迟退休仍不能达到十五年的最低缴费年限, 导致无法参保。二是党政机关残疾干部参保困难。由于国家一直没有出台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操作办法, 导致部分地区残疾公务员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推进缓慢。三是乡镇集体企业残疾职工参保困难。由于国家对乡镇集体企业参保没有出台相关政策, 尽管部分地区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参保缴费办法, 解决了乡镇集体企业残疾正式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但由于缺乏上级政策支持, 也为以后业务操作带来了一些隐患。
2. 社会保险参保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企业新招残疾职工参保不够及时。企业将参保缴费作为对工作时间较长员工的一种奖励性福利, 待残疾员工在企业工作一至两年才为其办理参保缴费。二是城镇残疾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够高。部分地区存在农村残疾人新农合与城镇残疾居民医保参保对象重复与交叉的现象, 影响城镇残疾居民医保参保率。三是服务业个体残疾工商户雇工参加工伤保险不够理想。由于部分个体工商业主对社会保险认识不高和行业特点, 这些人不愿残疾员工参加工伤保险,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伤保险参保率。
3. 社会保险筹资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
一是部分参保单位拖欠保费。由于用工单位负担职工保费的75%, 客观上造成了困难企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部分残疾人群推迟参保缴费。部分青壮年灵活从业残疾人员不愿及时参保缴费, 从而影响社会保险基金当期收入。三是政策性补贴难以及时足额到位。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基础比较薄弱, 这项补贴一直难以到位。
4. 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工作经费缺乏财政保障, 乡镇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阵地建设较为滞后。同时, 由于社区退管服务站与劳动保障服务站属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 残疾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力匮乏, 难以兼顾, 导致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范围还不够广泛。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构建完善
1. 加强制度创新,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一是稳妥做好党政机关残疾人员养老保险统筹工作。重点做好2009年5月底以前党政机关残疾工作人员个人欠缴保费的征收工作, 力争将党政机关残疾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发放养老金。二是稳步推进乡镇集体企业残疾职工养老保险工作, 争取出台乡镇集体企业残疾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残疾职工参保难的问题。三是积极做好农村残疾村委干部和被征地残疾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落实资金渠道, 争取将村委干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并按照“先保后征、分类处理”的原则, 建立预存一定的征地补偿款制度, 用于被征地残疾农民养老保险缴费, 确保将被征地残疾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2. 突出重点人群, 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
一是快速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参保低门槛、缴费多档次、待遇适度化的新农保制度。二是加快推进城镇残疾居民医保。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居民医保报销办法, 妥善解决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参保对象交叉重复的问题, 消除在城镇就业、就学和长期居住的农村户籍人员的参保障碍。三是全面推进残疾农民工工伤保险。继续做好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残疾农民工工伤保险, 重点推动餐饮、商贸、旅游等服务行业残疾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确保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残疾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四是稳步推进灵活从业人员养老保险。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以灵活形式就业的城镇居民为主, 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不断提高灵活从业人员参保率。
3. 完善工作机制, 增强社会保险支撑力。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 灵活宣传形式, 普及社会保险法规, 进一步增强社会群体参保缴费意识, 为社会保险扩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监察执法。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 强化源头监察, 扎实做好劳动合同管理, 加强执法监督, 依法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执法手段, 督促用工单位依法为劳动者参保缴费。三是加强业务调控。坚持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缴费基数、统一参保人数、统一核定的原则, 规范参保缴费行为, 提高社会保险征缴率, 促进各险种平衡征收。四是加强基金监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坚持专款专用, 封闭运行,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群体,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能否加强和完善这个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建设, 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 有必要加强和完善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
参考文献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推荐阅读:
残疾人就业保障11-05
用人单位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和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通告09-02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交减免申报05-17
2022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09-25
天水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实施办法09-23
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22
关于2010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征收工作的通告08-27
残疾人就业09-11
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07-11
帮助残疾人就业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