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2024-08-12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共10篇)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1

湖北师范大学是几本

湖北师范是一所师范类院校,该校在湖北省内采取第一批次的招生录取,可以称湖北师范大学为一本类院校,但是在福建、广西、安徽、江苏等其他省份都采取第二批次的招生录取,也可以称湖北师范大学为二本类院校。

湖北师范大学怎么样

湖北师范大学坐落于湖北省黄石市,是一所师范类本科高等院校,创建于1973年,前身是华中师范的分院逐渐发展成师范类大学。该校是湖北省的重点类大学,办学历史十分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内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并且与国外40多个高校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在英国建立起欧洲内唯一一所的孔子学院,宣传和教育中国语言和文化,并且每年都派遣老师以及优异的学生到国外进修。

湖北师范大学的王牌专业

湖北师范大学虽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但是属于师范类特色高校,其文科专业是该校的王牌专业,其中英语、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是热门专业,并且理科专业的口碑也是极好的,如该校的数学和化学专业。

湖北师范大学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且就业率普遍较高,文科类毕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从事教育或编辑工作。

总结:湖北师范大学的综合实力水平较高,在师范类高校中知名度以及排名也是较为靠前的,考生可以多加了解后报考该校。

湖北师范大学介绍

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规划占地亩,校舍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绿茵广场、曲径小道、花坛公园、楼台亭榭、形象雕塑、书画走廊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曾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文明校园”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湖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8个本科专业。建有1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

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数学、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数学、光学工程、统计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

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黄石日报传媒集团研究生工作站、黄石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湖北省有色金属化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武汉光谷澳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湖北宏中药业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2

据2012年03月15日荆楚网报道:3月14日第17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接收的海外留学生达到1.01万人, 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留学生规模列全国第九。万余留学生来自五大洲163个国家和地区, 人数排在前五位的留学输出国分别为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俄罗斯和韩国, 留学生在鄂就读“最热”专业前三位分别为文学、医学和工学。此外, 湖北省去年通过各种渠道出国留学的人数超过5000人, 其中高中生留学人数增幅迅速。在部分重点高中, 放弃国内高考直奔国外名校的学生人数激增。湖北省目前有16所高中开设了对外办学, 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 脚踩“两只船”:一面备战国内高考, 一面申请国外高校。现在这些班级主要是学习国外的课程, 目标更明确, 即申请国外高校。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 与2010年相比增加5.5万人, 增长了19.32%, 其中自费留学31.48万人。据介绍, 我省高中生出国留学的规模在全国算不得高水平,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省高考升学率较高, 二是受到我省经济条件限制。

该负责人称, 高中生出国留学有其必要性, “举个例子, 在联合国的雇员中, 中国人少于韩国人, 更少于日本人, 一些中国留学生的竞争力甚至不及印度学生, 中国留学生主要是输在软实力上了, 比如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等。”他认为, 高中生出国留学, 能够尽早地适应当地的文化, 有利于提升软实力。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3

刘传铁指出,湖北是教育部批复的唯一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试点省,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按责任分工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工作,提高执行力、落实力。

刘传铁强调,要围绕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聚焦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和教学应用,争取重点突破。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机制创新,各项工作都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探索;制度建设是管长远的,项目实施前要先行制定规则,按规定要求进行招投标,严格项目经费管理,接受审计和纪检监察监督,项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和经费管理负责,做到做成事、不出事;基础教育信息化是重点,义务教育阶段是重中之重,核心问题是服务教学应用,要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解决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问题上,特别是要在解决开好主干课程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围绕教学环节的应用实行倒逼机制,选择好试点学校,做好资源建设、教学组织、教师培训、平台建设等工作。

湖北高考英语作文怎么写 篇4

I love my hometown. All the more I love its people. They are working hard so as to make it

still richer and more beautiful.

【翻译】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站在旁边是一个宽阔的河流和丰富的鱼和米饭。 但它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时光。许多人没有工作。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9年我的家乡解放。自那时以来已发生很大变化那里。街道已拓宽。工厂,学校,医院,电影院和剧院便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人。他们正在努力,以使其更丰富,还有更美丽。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5

今年我省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仍然不分文理,综合分类别编列。为了便于考生查阅,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在文科·对口和理科招生计划书中均有编列,但他们是同一计划,并非文科和理科各自单独的招生计划数。

鉴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文化成绩、专业成绩有着不同要求,考生填报前要认真阅读《20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和拟报考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填报使用我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志愿,需要相应的专业统考成绩、文化成绩达到我省划定的相应批次的录取控制线。

⑵填报各批次我省统考涉及到并使用院校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志愿,需要同时具备:①院校专业校考合格;②我省相应类别的专业统考成绩合格(美术类本科专业须我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③文化成绩达到相应批次的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执行的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文化控制线由学校确定);

⑶填报各批次我省统考未涉及但使用院校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志愿,需要同时具备:①院校专业校考合格;②文化成绩达到相应批次的我省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执行的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文化控制线由学校确定)。

体育类考生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文化成绩、专业成绩有着不同要求,考生填报前要认真阅读《年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招生简章》和拟报考院校的体育类专业招生简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填报。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6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鉴定结题审批书

项目批准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负责人

所 在 单 位

填 表 日 期

湖北省教育厅 2006年9月修订重印

填 表 说 明

一、按照表内栏目和有关规定认真如实填写,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

二、主题词需填写反映成果内容的4个关键词。

三、无内容填写的栏目可空白。凡选择性栏目请在选择项上划圈或打“√”。

四、结项审批书报送一式3份。

一、基本数据表

鉴定结项成果名称

主 题 词

原计划成果形式 现成 果形

原计划完成时间 鉴

年 年 年 月 定稿定

月 月 日 时间 时

日 日

成 果 字 数

报送成果套数

是否需

要出版

(计划)出版 时间、单位 未能 出版原因

获 奖 情 况

转摘、引用情况

结 项 种 类 A.正常 B.提前 C.延期 D.免 于鉴定 E.申请撤销或中止

项目负责人及主 要参加人员简况

性别

民 族

出年 生月 负责人 姓 名

行政专所在单位 职务

业职称

学历

学 研究专长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单 职 承 主要参加人 姓 名

位 称 担

日日

联系电

二、总结报告

预期计划执行情况;成果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突出特色、主要建树及创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不足和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三、阶段性成果一览表

序号 作 者 出版或发表题目 出版或发表单位及时间

45四、最终成果简介

主要内容与要求提示:

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项的必需材料,供项目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详写);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

意义和社会影响(略写)。

3、该栏目由项目负责人撰写,3000字左右,篇尾应注明批准号、项目名称、最终成果名称、是否出版,如出版,应注明何时由何出版社出版,并由负责人签字。

4、“最终成果简介”用B5纸打印二份,作为活页附在《结项审批书》中。

五、经费决算表

实际用

经费

去经费

节余

实拨

批准经费

经费使项目 用决算(元)

图书 资料费

文具费

上机

印刷费 调研费 其它 费

合 计

六、审核意见

学 成果是否符合立项申请书要求;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自我管理是否符合省教育厅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审 核 签 名:

见 年 月 日

思 政 处

审 年 月 日 核

签 名:

意 见

教育厅领导审批意见 年 月 日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7

一、湖北省高职教育人力资源共享分析

(一)教师资源现状

截至2015年,湖北有高职院校55所;教职工28 455人,在全国排第七位;专任教师总数18 049人,在全国排第七位;平均生师比例16.66∶1,在全国排第一位。专任教师比例62.77%,在全国排第十四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9.45%,在全国排并列第十二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33.22%,在全国排并列第十八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41.76%,在全国排十八位(见表1)。

(二)学生资源现状

全日制在校生460 396人,在全国排第五位,全日制在校生平均数8 371人,在全国排第二位;毕业生总数136 010人,在全国排并列第五位;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率92.67%,在全国排并列第六位;获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比例71.68%,在全国排并列第八位。湖北省2015年专业设置总数394,排全国第八位;当前招生专业358个,在全国排第九位;湖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最强势的两大专业群是医护类与会计类。医护类专业有14个专业点在校生超过1 000人,其中10个专业点在校生超过1 790人,为全省在校生最高的10个专业点;9个护理专业点在校生超过1 900人,其中在校生超过2 000人的专业点7个。会计类专业有15个专业点在校生超过1 000人,其中在校生最多的专业点为1 779人(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职业教育评估网统计得出

湖北省高职教育拥有丰富的强势专业建设经验。一是将特色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医护专业与教育等专业即为此种情况。这些专业申办时需要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相对来说专业点不是太多。二是发挥传统专业的优势,例如会计类专业。高职院校组建初期多以原国家级、省级重点财经类学校为主体,历史的积累形成了这些专业点的优势。三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快速发展与近年的发展放缓很能说明问题。四是服务行业需要办出特色,比如交通类专业、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融合,依靠行业的社会需求和校企合作,形成了综合性高职院校不具备的优势。

(三)人力资源共享建议

湖北省高职教育人力资源共享要立足于学校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现状,围绕湖北省“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加快推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发展方阵中总量进位、质量升级。服务武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服务襄阳加快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服务宜昌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黄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服务十堰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休闲养生之都;服务荆州加快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服务荆门加快建设“中国农谷”,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服务孝感加快汉孝经济一体化,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鄂州与武汉融合发展,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服务黄冈加快建设大武汉功能疏解承载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服务咸宁绿色崛起,加快武咸同城化,提升“香城泉都”品牌;支持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打造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恩施州加快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富硒产业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湖北省高职教育物力资源共享分析

(一)物力资源建设现状

2015年,湖北省高职院校占地总面积29 169 531平方米,在全国排第七位;建筑总面积14 860 294平方米,在全国排第五位;院校平均建筑面积270 187平方米,在全国排第五位;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7 414 329平方米,在全国排第五位;图书总册数153 072万册,在全国排第一位;生均图书册数6 008.19册,在全国排第一位;生均占地面积109.90平方米,在全国排第十三位;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72平方米,在全国排并列十二位;生均宿舍面积11.75平方米,在全国排并列第十位(见表3)。

(二)物力资源共享建议

湖北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这两个指标的全国排位低于其他主要指标,一方面表明在校生较多,这是优势;另一方面显示办学条件较差,这是不足。生均占地面积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59平方米,除黄石市、随州市外,其他各市州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8平方米,除武汉市、黄石市外,其他各市州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三五”期间,要优质完成湖北省职业院校达标建设工程,积极参与建设世界水平的职业院校,力争建成标准化职业院校,力争更多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湖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尤其是要加大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创造条件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学,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加快30个职业教育集团、沿江市州6个职教园区建设,实现产园一体、校企融合、前校后厂,提高职业教育集约化水平。普及高速互联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和终端设施。建设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开发高校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建成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

三、湖北省高职教育财力资源共享分析

(一)财力资源现状

2015年,湖北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总额为643 941.49万元,在全国排第九位;校平均经费收入总额11 708.03万元,在全国排第十位;生均经费17 978.03元,在全国排第二十三位;生均奖助金额1 121.89元,在全国排第二十四位;学校经费收入比例在全国排第八位;学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48.55%,在全国并列第二位;教学科研设备值316 138.78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1 58.64元,在全国排第二十七位;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25.31台,在全国排第二十五位;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05.45个,在全国排第九位;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2.24%,在全国并列三十位(见表4)。

(二)财力资源共享建议

湖北高职教育在财力资源方面,办学经费收入总额、校平均经费收入总额、教学科研设备值、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等指标均进入全国前十名;而生均经费数、生均奖助金额、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数、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等指标则处于全国20名以后。不难看出,湖北高职教育整体财力资源一流,但落实到生均上却大打折扣,学生难以享受一流的教学资源与服务。特别是学校经费收入比例、学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在全国分别排第八位、第二位,表明湖北高职教育财力资源的不平衡矛盾突出,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生均经费方面有7个城市低于12 000元,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湖北作为高职教育大省,要加快办成高职教育强省,必须加大办学经费中的财政经费投入,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如期实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 000元”的目标;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与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实现财力资源科学共享。首先应通过校企、行校合作方式,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有效解决学校师资欠缺、实训基地欠缺、科研经费欠缺等困难,实现各合作方的高质量双赢。其次需通过校校合作,创建区域职教集团,提高现有师资、实训设备、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有效利用率;联合创建公共实训基地,整合高职院校财力资源;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职教资源的覆盖面,推进优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加快实现主要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重视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四、湖北省高职教育无形资源共享分析

(一)无形资源现状

湖北省现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8所,省级示范院校7所。重点专业231个,在全国排第九位;重点专业校平均数4.20,在全国排第八位。精品课程521门,在全国排第九位;精品课程平均9.47门,在全国排第十三位。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98人,全国共2 885人,占比3.40%;兼职教师总数8 774,在全国排第五位;兼职教师占比22.20%,在全国排第八位。

(二)无形资源共享建议

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占全国总数的3.12%,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数占全国总数的3.40%,这两项重要指标与建成职教强省的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的余地很大。既要充分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湖北十大职教品牌在湖北支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还需充分发挥现有职教集团组合优化职教资源的作用。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要求,加大近三年国家级优质专科高职院校、骨干职业教育集团、骨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力度,实现“十三五”时期湖北省高职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摘要:“十二五”时期,湖北省高职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湖北省高职教育仍存在区域资源分布不均、优质人力资源不足、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等发展局限,需要采取区域内产教融合、校企与校校合作、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等措施,使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打造高职升级版,助推湖北成为中部地区高职教育强省。

关键词:教育资源,高职教育,配置共享,湖北

参考文献

[1]张磊.武汉“1+8”城市圈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2]陶宇炜,封红旗,王娟琳.面向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7).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篇8

“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协作,对本省(区、市)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问题学籍进行核查处理,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的处理。省级审核完成后,教育部将比对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上传的学生数据进行核查,并向各省级单位反馈问题学籍清单。全部問题学籍处理结束后,教育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

“通知”指出,学籍系统应用在多方面将会细化,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正常的学籍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等)和学籍异动(转学、出境学习、休学、复学、留级、跳级、辍学、死亡等)的管理;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公平;对留守儿童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通过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等。

目前,教育部已开放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支持各省(区、市)以该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特色功能,并要求自建系统对接的省份尽快过渡到以该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需求的模式上来。

湖北省教育厅怎么样 篇9

钟祥市官庄湖中学 周家荣

通过学习湖北省教育系统典型案例,我认为这是进行自我警示的最好教材。典型案例中的滥发资料、有偿家教、拿着国家发的工资不上班却在外打工挣外快等,我认为对他们的处理及时正确。一个人一旦有了私心和贪念,就会紧紧盯着自己的私利,就会把国家、集体置于脑后,就会把法律制度抛到九霄云外。那么,就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案例中的人和事,以及各级领导对他们的坚决处理,教训深刻,令人深省。

一是任何作奸犯科的人都要受到惩处的。有些人总带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高明,不会被发现,而做一些违规违纪的事情。最终还是难以逃脱制度和法规的制裁,最终陷入痛苦的深渊。不用问他们是否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因为这些太抽象了。扪心自问,他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人吗?他们拿什么来留给下一代?他们肆意践踏领导、同事对他们的信任,辜负父母对他的殷切希望,又与自己的目标----幸福、快乐背道而驰,而最终承受最多痛苦的人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亲人。

人是万物之灵,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制力。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极其偶然的存在,而人从生下来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回去。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原本就是一种责任和承诺---对父母、对亲友、对社会。然而,生命太短促了,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一个人只要记住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么他的生活将非常愉快。而守住诚实、正直、忠贞、善良和表里如一的品质最终才会获得幸福。其实在生活中,富贵的人并不一定幸福,贫穷的人也并不见得痛苦。何况我们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工作,也不可能沦为贫穷阶层。为什么不脚踏实地走正道,遵纪守法做好人呢?

二是要十分珍惜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我深知,如果放弃现在的工作而想再就业绝非易事。在这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人面前都充满着巨大的诱惑。但是,只要学会了在寂寞中坚守住人间最宝贵的真、善、美,坚守住生命的最朴实自然与纯净,学会将诱惑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让它维持一贯的魅力,那么我就征服了自己。

以前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只要尽职尽责、安份守纪、保质保量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就行了。通过学习,我认为光这样做还不够,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智慧的头脑,在工作中和一起共事的同事共同坚持制度,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才能有效地抑制案件发生。

以前,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粗茶淡饭保平安,良心作枕梦里香。”现在,我最喜欢的话是:“活人要知足,对工作要知不足,对知识要不知足。”我将用这句话指引我一生的道路。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10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3 第1章 现状与挑战...3 第2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5 第3章 发展目标...6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9 第4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9 第5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10 第6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11 第7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13 第8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13 第三部分...............重大工程...15 第9章 义务教育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工程...15 第10章 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6 第11章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17 第12章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18 第13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平台建设工程...20 第14章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工程...21 第15章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2 第四部分...............保障机制...24 第16章 强化组织管理...24 第17章 落实经费投入...24 第18章 动态考核评估...25 第19章 加强服务保障...26 第20章 开展多方合作...27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湖北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1章 现状与挑战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发展教育信息化将极大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教育领域列为深化宽带网络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重点方向。湖北省作为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的中部大省,提高教育信息消费水平、形成成熟的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对于构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历来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并于2014年1月获批在全国率先开展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目前,湖北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教育服务产业逐步壮大。全省中小学已有5.7万个多媒体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5000多所中小学已经接入互联网,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配置率约为39%,覆盖全省的教师、学生、学校三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

然而也应该看到,作为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我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全省仍有约40%的中小学尚未接入互联网,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设备配置率不到10%,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还不能满足湖北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对产业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学校发展模式,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湖北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省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立足湖北省情,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带动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方针

把握方向,遵循规律。服务教育强省和“创新湖北”建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律,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分类推进,特色引领。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和各级机构的不同权责,分类部署推进,坚持典型引路,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教育管理方式转变,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新机制。第3章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0年,使湖北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形成满足教学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湖北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带动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使每个教师都能自如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好课,使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健康快乐成长。

具体目标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能得易得、适用好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省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建立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职能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试点校,形成丰富多样、扎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开展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省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阶段目标

表 1湖北省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5年

2017年

2020年

基础设施

1.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县镇中小学不低于20Mbps,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10Mbps。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5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15%以上。

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点所有自然班普及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并基本普及校内无线网;县镇学校网络带宽不低于50Mbps,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20Mbps。

2.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8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30%以上。

1.省内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普及数字校园。高校宽带网络接入水平为每万名师生共享带宽不低于2Gbps。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校内无线宽带网全覆盖。2.师生信息化终端设备全面普及。

资源与应用

1.基本完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备支持50万用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

2.网络学习空间学校开通率达100%,教师注册率达70%。3.基本建成与中小学课程配套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4.建设10个职业教育仿真实训中心。5.建成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1.完善与升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2.网络学习空间初中以上学校教师、学生注册率达100%。3.扩大和升级中小学课程配套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4.建设约30个职业教育仿真实训中心。

5.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面覆盖省内师范院校。

1.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普遍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变革,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2.优质资源全面覆盖省内各级各类学校,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3.建设60个职业教育仿真实训中心。

管理信息化

1.完成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办学条件信息的基础数据库。2.基本完成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扩大网上办理业务范围。

实现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部门无纸化办公。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保障体系

1.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主管领导,落实经费投入。

2.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覆盖50%以上教师。

3.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研究和运维支持服务体系。4.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1.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完成首轮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

2.持续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与执行力培训。

3.完善研究和运维支持服务体系。4.完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1.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2.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和运维支持服务体系。3.形成完善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4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数字鸿沟。重点支持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乡镇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资源先输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为教学点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到2020年,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全面普及,宽带网络全面通达各级各类学校。

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公益性资源,以市场为依托提供个性化资源。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教师合作”的方式,推动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建机制;通过“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购买”的方式,拓展资源应用主体的选择空间,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到2020年,优质资源全面覆盖省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有效融合,形成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泛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协同教研,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评价机制。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湖北省基础教育发展监测体系,保障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完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中考、高考等考试评价体系和制度变革的可行途径。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规范发展。制定基础教育数字校园、数字化教室规范,指导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规范,开展资源评审和认证,形成资源准入、遴选、交换、退出机制。第5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

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厅际协调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与应用服务系统建设水平,普及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提升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机制,建设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学业考试和质量评价为重点,完善职业学校抽考制度,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建立学生职业信息技术能力认证机制。到2020年,省内所有职业学校全面建成数字校园,为教师和学生配备满足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所需的计算机及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各级职业学校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和管理平台。

加快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以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有湖北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开发一批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一批适应省内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仿真实训中心。

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标准,推动远程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通过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工教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第6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

完善高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校园内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普通教室设备配置能够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需要。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到2020年,省内高校宽带网络接入水平达到每万名师生共享带宽不低于2Gbps。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面向不同学科的数字教学资源,探索和推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优质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推进现有高校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在线开放共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混合式学习,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面向省内师范院校和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高校、中小学校,共建共享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和实践实训基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融通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和培训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健全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治理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资产管理、校友管理等校园主要业务治理领域,促进学校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治理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互联互通,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协同工作,促进科研数据实时共享与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推进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建设有机结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开放学习资源服务。建设高校数字博物馆,积极传播具有湖北特色的地域文化。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各高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至少开发一门优质在线课程并面向省内高校开放共享。第7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搭建融合各类学科教学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需求的在线公共学习的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实现全省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继续教育学习的平台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成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继续教育支持体系。积聚与整合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力发展面向职业、面向个人兴趣、面向家庭的在线教育,助力我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加快建设省级网络教育视频公开课、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课,以及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特色学习资源。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参与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促进社会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设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以省内高校和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网点,推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累积与转换,为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提供技术支撑。第8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

提高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向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逐步扩大网上办理业务范围。通过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提升教育监管与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部门无纸化办公,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扁平式、动态化、社会有效参与的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学校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以学籍管理、师资管理、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校务信息系统,实现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普及数字校园,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与执行力。强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者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意识,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开展领导力与执行力培训。建立健全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队伍,明确各级单位和人员责任。到2020年,形成适应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信息素养高、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强的管理与服务队伍。

保障校园信息安全。制定和实施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

第三部分

重大工程

第9章 义务教育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工程

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使用”的宽带网络接入机制。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加快推进光纤入校,实现宽带网络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点的全面覆盖,并同步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监管体系。到2015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bps,县镇学校不低于20Mbps,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10Mbps。

完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加快推进校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内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覆盖所有教室、办公室等场所。为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及教学点配备多媒体设备,到2015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5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15%以上,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点所有自然班普及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为学校配置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实现班级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利用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教研及跨校交流应用常态化。

第10章 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模式。采取“多点支撑、资源共享”的模式,以中心学校带动教学点,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结对形式,提升教学点资源应用水平。发挥中心学校师资优势,建立教学点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和网络同步研训制度,实现对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指导。创新教学点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点信息化持续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协作交流机制。到2015年,实现省内所有农村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齐开好规定课程。

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校。建立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校遴选机制。创新信息技术在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开发一批骨干课程,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模式。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不同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建设一批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校。

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创新实践。以试点区、校的名校和名师为主力,组织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建跨区域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专用学科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高效互动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学科紧密结合、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信息化教与学新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以学生品质素养、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探索多样化考试方式和多元化评价方式,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招生考试制度,以评价改革带动教育变革,深化素质教育。

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估。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估指标体系和发展监测体系,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教育质量监测管理机制。汇集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活动数据,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质量评价以及区、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第11章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立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完善以学生库、教师库及学校库为核心的湖北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制定数据采集、交换、共享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与国家、地方、学校各类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推动省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与人口基础数据库及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融合。到2015年,基本完成湖北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全省学生电子档案、教师职业发展电子档案及学校办学条件基础数据的汇聚和管理。

建设湖北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遵循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面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覆盖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主要业务环节,为教育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公众互动提供支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与运维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到2015年,全面完成平台建设,实现与国家平台的有效对接。

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优化、重构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为破解基础教育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乱发教辅资料、课程开设不齐、学业负担过重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支撑,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规范办学行为动态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普及校园一卡通,积极拓展一卡通的校外应用渠道。开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综合质量评价,为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提供管理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到2015年,逐步建立全省一体化、区域特色化的服务体系。第12章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重点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多功能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思路,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公平竞争、交易规范、灵活开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基本完成平台建设,具备支持50万用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

形成数字资源研发、汇聚和管理机制。鼓励教育出版集团与大、中、小学密切合作,出版形式多样的电子教材和辅助性学习资源。鼓励师生自主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投入、有效整合、持续发展”的资源汇聚机制。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制定相应的技术与管理规范,建立教育资源审核、评估、淘汰机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方进行激励。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中小学课程配套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普及和应用。向中小学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师生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开展基于优质资源的教与学。以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开课难的问题。面向各级各类用户开辟虚拟空间,提供教学、培训、学习、研究、社交、管理等应用服务。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教师空间和学校空间全面普及开通,深化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的教与学应用。第13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平台建设工程

开发职业教育仿真实训软件。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持续开放”的原则,鼓励企业力量积极投入,突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结合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开发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由传统的校内外基地实训模式向校内外基地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创新职业教育仿真实训平台建设与运行机制。采取重点职业院校和软件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开发的模式,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通过原创开发或二次开发,建设以仿真实训室、数字化技能培训室、产品设计室等为代表的仿真实训中心。政府通过投入引导资金、购买软件成果、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仿真实训平台在职业院校中大规模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建设高素质的仿真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探索仿真实训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教师远程培训中心,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改革与创新的能力。

加强仿真实训系统管理。面向职业学校实践教学需求,建设仿真实训管理系统,构建管理平台建设规范和运行机制。积极深化仿真实训系统应用,努力形成集教学、培训、教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软件设计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仿真实训体系。到2015年,面向省内对职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急迫需求的先进制造、交通运输与物流、旅游、会计等行业,优先建设约10个仿真实训中心;到2020年,建设规模扩大至60个以上。

第14章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工程

开发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信息化支持系统。针对省内师范院校依托网络开展联合办学的实际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优质资源共享、在线选课、学习评价、学分银行、个人空间等服务,促进省内师范院校在师范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师范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到2015年,建成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信息化支持系统并实现正常运行。

建立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为基础,以华中师范大学为龙头,面向省内师范院校建设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促进湖北教师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以师范类本科人才联合培养为主要目标,兼顾在职教师进修需求,探索联盟学校学生跨校网上选课学习和学分互认的可行途径,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建立课程遴选机制,联合开发、共享优质教师教育在线课程和培训教材,提高校际合作水平,创新教师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制定网络学习评价标准,建立课程服务团队,开展在线学习评价,实现学生网络学习的个别化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2015年,全面建成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实现联盟学校学生跨校网上选课和学分互认。

第15章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制定教师能力规范。根据教育部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关要求,结合湖北省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2015年,覆盖50%以上教师,到2017年,完成首轮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人员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市州及区县教育行政机构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以研训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用结合。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包括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学校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每人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

形成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机制。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纲要和培训规划,探索建立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探索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能力要求和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着力提升教育管理人员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能力。探索建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重要条件,列入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机构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典型案例,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常态化。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 第16章 强化组织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省级教育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设立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门工作机构,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明确责任主体。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类学校是实施主体,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普通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学、职业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

强化统筹推进。形成省级统筹、上下联动、以县为主、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地方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明确工作机构,施行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任务,提出进度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全程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第17章 落实经费投入

落实政府经费投入。省、市、县各级政府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列入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公用经费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比例,学校公用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信息化建设,教师培训经费优先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坚持市场导向,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鼓励学校自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经费开支监管。注重教育信息化经费开支结构的科学性,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完毕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18章 动态考核评估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实施细则,定期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评估。

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类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督导考核指标,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教育信息化各项评估考核工作,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完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评选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先进单位和个人,激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类学校和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应用探索,形成良性循环。

第19章 加强服务保障

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将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规划,明确各单位教育信息化专兼职队伍的配备标准、岗位设定和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增加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专业服务人员的编制。

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内高水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省、市、县、乡、校五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

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制度,由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制定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案和中长期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保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力度。

第20章 开展多方合作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成功应用模式。建立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培养制度,加强人员交流与知识共享。

探索区域、校际合作。探索各市、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合作机制,促进交流,推动各区域教育信息化联合发展与特色发展。推动校际合作,形成以点带面机制,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上一篇:淘宝商城年度运营计划,天猫店铺全年运营规划,电子商务项目年度经营计划下一篇:辅导员助理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