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读书摘记(共5篇)
莎士比亚作品读书摘记 篇1
莎士比亚作品读书摘记
《麦克白》创作1606年,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悲剧,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原书中的麦克白是11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王亲贵族和名将,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和女巫预言的煽动,将国王邓肯谋杀。篡位之后,麦克白受到内心极度恐惧和疑虑的折磨,但为保住王位他实行暴政,滥杀无辜,成为疯狂残忍的暴君,最后被邓肯之子马尔康率领的讨伐之军消灭。
1.“我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
“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是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噗噗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
麦克白叫女巫再多留一会儿,显然是他心里已经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所以想从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简单的话,便生动地表现了麦克白潜意识的流动过程。虽然麦克白心中已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但是他是一个文明人,懂得文明社会的种种规则,上面一段话便是文明同野蛮的交锋。麦克白不断地在反省,反省使他变得胆怯,犹豫不决。
2.“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着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后面吗”
邓肯来了麦克白的城堡作客,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干掉邓肯,但是麦克白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他跃跃欲试的野心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到这儿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 这时,麦克白夫人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她是一个十分聪慧的女性,她外强中干的性格使她鼓励丈夫干掉邓肯,因为麦克白夫人深谙麦克白胆小懦弱的性格,所以她的劝告才会有效果。*排除他们做的这件事情的违逆性,其实麦克白夫人的话不无道理。如果有希望,有理想,就应该要去追逐,去实现。而不单单只是站在窗前渴望梦想瞬间实现,这是不现实的,行动永远要跟在言语后。
3.“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吧;让你所信奉的神告诉你,麦克德夫是没有足月就从他母亲的腹中剖出来的。”
第二幽灵 你要残忍、勇敢、坚决;您可以把人类的力量付之一笑,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
在这里,作者埋下伏笔,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但是,孩子的出生不一定是顺产,也可以是剖腹产,所以能伤害麦克白的人,不一定是不存在的。麦克德夫就是这样一个人。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1.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作为一位15岁的学生,现在的我还无法明白这段话的真正含义,但我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抉择,而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是我们要承担的是选择之后的后果,正如剧中的哈姆雷特说:“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或许我们遇到的抉择不会像“to be or not to be”那样严重,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命运是由我们掌控的,我们可以去改变命运,每一天的努力,预示着每一天的改变。
2.“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多么一个天真无邪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信念,可是为何他在剧中之后的出现却是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呢?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父母亲的爱情又被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这些是导致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的原因。
3.“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改变。”
这首小诗证明哈姆雷特是十分重感情的,当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利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因为自己装疯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提到奥菲利亚,又不得不感到惋惜,她是如此的年轻,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成熟,什么都不了解的她,像一只小鸟,为了寻求庇护,投向哈姆莱特的怀抱,可惜他在神经错乱中,竟把她从自己身旁摔开去,摔的那么重。在她父亲被杀之后,她发了疯,最终坠河而死。是哈姆雷特亲手杀死了他爱的姑娘,这点不由得感叹命运的曲折。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了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
《李尔王》虽然是悲剧的结局,但是剧中的种种还是有温馨的成分的。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亚虽被误解,但她心中对于父亲的敬爱之情从未改变,这深厚的骨肉之情令人感动。这样天真纯朴的语言,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考狄利亚是一个天使,是莎士比亚用尽他的艺术才能,用最美丽的色彩画出了的最光辉的形象。虽然这个美丽的天使的结局是悲惨的,令人心碎的,但是它悲哀的成分不是十分浓烈。
《奥瑟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大约于年所写作的。
1.伊阿古这个人极为诚实。
1603从整部剧来看,《奥瑟罗》是一个性格悲剧,《李尔王》是一个家庭悲剧。在战场上,奥瑟罗是一个正直,善良,胸怀开阔的大将军,但是对待自己的爱情却无法做到如此。奥瑟罗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轻信他人,他可以相信伊阿古的谗言,但却无法相信他深爱的妻子的话,这是十分令人费解及惋惜的。
2.苔丝狄蒙娜 明天杀我,让我活过今天!奥瑟罗 不,要是你想挣扎—— 苔丝狄蒙娜 给我半点钟时间!
奥瑟罗 已经决定了,没有挽回的余地。苔丝狄蒙娜 可是让我作一次祷告吧!奥瑟罗 太迟了。
奥瑟罗因为愤怒而丧失了理智,仅仅是因为一条手绢,就怀疑苔丝狄蒙娜与人通奸,并最后掐死了。苔丝狄蒙娜因为她对奥瑟罗的爱,所以对奥瑟罗的一切举动毫无防备,以至于在死前对奥瑟罗也没有任何的埋怨。苔丝狄蒙娜与奥瑟罗的结合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却因为奥瑟罗轻信他人而悲剧地结束了,奥瑟罗无法忍受内心的自责,最后在妻子榻前自杀。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其实就是奥瑟罗的性格缺陷,当长相并不出色的他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心中的自卑让他容易心生怀疑,而他对于美,我认为是近乎变态的追求,让他一次次地怀疑,一次次地相信伊阿古的谗言,他知道自己拥抱着美,并且想要这个美永远只属于他。所以当相信了苔丝狄蒙娜与人通奸的事实后,他的心在哭泣,他将自己变成一个屠夫,用杀戮来阻止美的离去,而当美离开他之后,才发现,没有了苔丝狄蒙娜,他的生活便失去了意义,最后,所有的一切以悲剧的杀戮来结束了。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1.奥布朗 真不巧又在月光下遇见你,骄傲的提泰妮娅!”
提泰妮娅 嘿!嫉妒的奥布朗!神仙们,快快走开;我已经发誓不和他同游同寝了。”
奥布朗 等一等,坏脾气的女人!我不是你的夫君吗?” 提泰妮娅 那么我也一定是你的尊贵的夫人了。”
故事戏剧性的开始就是由仙王仙后争夺一个孩童而产生的争吵引起的。仙王想让仙后妥协,于是派迫克去采爱嫩花,把他的汁液滴在睡着的人的眼皮上,就会发疯的爱上第一眼睁开眼看见的东西。于是仙王让迫克把汁液滴在了熟睡的仙后的眼皮上,可笑的是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怪物,于是仙后就爱上了这个怪物。读到这里,我再次感觉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你永远都不会料到,故事之后的发展会是怎样的,莎士比亚使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变得魔幻了,剧情的曲折使人由衷感叹。
3.狄米特律斯
不要过分惹起我的厌恨吧;我一看见你就头痛。
海丽娜
你的德行使我安心这样做:因为当我看见你的面孔的时候,黑夜也变成了白昼,因此我并不觉得现在是在夜里;你在我的眼里是整个世界,因此在这座森林中我也不愁缺少伴侣:要是整个时间都在这儿瞧着我,我怎么还是单身独自一人呢?
狄米特律斯
我要逃开你,躲在丛林中,任凭野兽把你怎样处置。海丽娜
最凶恶的野兽也不想你那样残酷。
故事中的海丽娜苦恋着狄米特律斯,甚至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点他的温情,而把赫米亚和拉山德私奔的事情告诉了狄米特律斯,可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恶言相向。而海丽娜机敏的辩驳不仅让负心的狄米特律斯理屈词穷,而且也让仙王生了同情之心。海丽娜的形象也因此跃然纸上,刻画得栩栩如生,变得万分可爱。虽然故事的最后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在一起了,可是我却觉得这并不算的上一个喜剧,只是因为一滴花汁而产生的爱慕之情能算的上爱情吗?这点让我深思,我无法揣摩莎士比亚在写这个剧情时的真实想法,只能对此表示不解,也许这就是喜剧中的悬念吧。
本剧的剧名为《仲夏夜之梦》,梦境光怪陆离,醒来之后,知其不可思议,却不会令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梦的特质。潜意识藉由我们可感知的方式,在梦里呈现出来。梦处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绪,透露我们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等,揭露隐而不见的潜意识。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的可能变化。仲夏夜之梦,这个梦醒之后,一切都似乎变得美好了,而美好的原因是因为精灵的介入,所以只能把这出剧看成一个梦,初三(9)班
朱宜芸 7
读书摘记的写法 篇2
读书摘记又叫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写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写法或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闲情偶拾》读书摘记 篇3
三联书店 北京 2006.8 第一版
荒芜应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概念。
我能够摇摇晃晃地回去,也许就是因为心里知道母亲在家里等着我,我得回到她的身边。(儿时玩伴)甚至连他们的模样都记不大清楚了。
大哲学家说:死亡并非死者的不幸,不幸的是生者。„„这样的哲学家是可怕的,他们从另一个世界来察看。
其实这种种似乎甜蜜的感受都与死亡的气味是那么相近呀。
真正的写作者,是越来越慢的。
蛇的诱惑,残酷,但是蛇更像是启蒙的大师,真实有力。
每一个人最后究竟去了哪儿?有谁会关心。
有时候一盆花可能是更容易记住的。
整个时候,都在苍老。
想那个不为自己的悲欣而悲欣的人。也想起那个内心炽热而只是淡漠地转身离开的人。
死亡让时间突然新鲜,断裂、黯淡地转折到另一个我们不知晓的地方。
一个深知肉体同时也深知灵魂的人,他的孤独和悲哀也许是更深的吧。也许,伴随着的还有麻木,麻木其实是人最强有力的抗拒。
尝试死亡,对孩子们来说有时候是一种“游戏”。
孩子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尘世,他们还是“轻”的。
有谁知道“有”忽然到“无”的惊秫,有谁懂得“我怎么也无法看见!”
„„只有这一幅有人的意味,一点恶的意味。
计算时间和计算死亡,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我无法忍受一个苛刻严谨地分析着自己的病情,而实际上晚钟就要在不远的某一天冰冷敲响的人对生命的冷静分析。
任何善意的话,在这里都是残忍的。
我们都是凡人,只能享受凡人的欢乐和痛苦。
他最后的历史缩写成“他诞生、生活、死亡”。
除了要更爱以外,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反对爱。
《感谢折磨你的人》读书摘记 篇4
1、在你的人生历程中,真正能够帮你的只是你自己,你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学习完善,而不是盲目地跟从别人的步伐,做别人的影子。
2、停下我跟随别人的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才能让你活出真正的精彩来。
3、如果说成功有规律可循,那么便是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4、从来,一个相仿奇迹的人,才可能遇到奇迹;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5、每一个人都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关键是你肯不肯为这个机会付出代价。
6、优质坚韧的钢条,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光彩夺目的贝壳,是经过水冲日曝而得的。而优秀的人,只有战胜生活中的一切磨难,才能成就明日辉煌的战绩。
7、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
8、不要轻易地抱怨,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就总会有所收获。
9、敌人并不能使你倒下,时间也没有夺走你的一切,能让你认输的只有你自己。
10、你应该为你拥有一个强大的敌人而骄傲,你的敌人越强,说明你也在越来越强大。
11、没有人能了解你不想了解的东西,不管这种东西离他的眼睛有多近。
12、把你的敌人当成最好的老师,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的处世之道。
13、敌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促使我们的成长。
14、不觉得别人讨厌是修身的行为,而能向讨厌的人学习就是修行了。
15、任何梦想都是值得尊重的,只要你愿意尝试,它就不再是痴人说梦。
16、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一个平和干脆的人,他不需要为自己做的事情做那么多的铺垫。
17、任何时候,给自己一些偏心,相仿自己你是最好的。
18、在你的一念是,往往转换着无限的可能。
19、造物主没有让处处一帆风顺、事事顺心如意的人成为栋梁,所有被称为伟人的人无一不是历经重重困难,曾被视为命运多劫的人。
20、一颗保持平静的人,才不会让你过于盲目,甚至在爱情中丢失自己。要知道,爱是享受,是消费,是奢侈,但不是占有,也不是天长地久。
21、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千万别以为就此赔上了全部人生的幸福,你
还有很多的可能,而不是永远就会保持现在的状态。
22、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往往能够坦然地面对命运的转折,而不是埋怨为何当初的承诺出现了差错。
23、任何时候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爱别人的时候千万别忘记爱自己。
24、任何时候放弃伤害都还来得及,你还是你自己,你的伤口愈合了,你才能迅速地成熟起来,找到真正适合你的爱人。
25、爱或者不爱,都不需要追问。追问的结果,只能让你感到更加难堪。她爱你,你必然有足够吸引她的地方,他不爱你,不是你不够好,而是当初你吸引他的东西已经不再重要。
26、人活在世界上,是否快乐幸福,在于自己的心态,自己的感觉。
27、决定离开一个人,行动要快一点,快刀,才能斩乱麻;决定爱上一个人,时间要拉长一点,要睁大眼睛看清楚,那个人是否适合你。
28、人生不可以回头,放不下也要放得下。
29、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3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苦苦追求着错误的东西。
31、成就梦想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只要你坚持的比虽人久一些。
32、在你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时,没有人能帮你走过那道鸿沟,除了你自己。
33、自卑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自卑,甚至把自卑当做逃避的借口。
34、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35、真理和谬论往往就在一瞬之间,每人人都会碰到,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地化苦难为动力。
36、当你饿的时候,就算身边的人帮你吃再多,你也不可能饱!
37、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如果你停止了生长,那无疑等于自己先放弃了生命的价值。
38、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牢骚和不满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你的成长会比你现在的收获要重要得多。
39、任何时候,努力都不是错误的,只要你的方向是对的。
40、与其毫无意义地抱怨和絮叨,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呢?2011、9、5星期一晴
1、面对失败,你要学会放弃伤疤与疼痛;面对成功,你要学会放弃鲜花与掌声。
2、放弃有时候是一种美,但是成功的人从来都不轻言放弃!
3、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走下去,别让放弃成为你一生的遗憾。
4、阿拉伯有句谚语:“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总会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有希望的人。”
5、人最难战胜的不是贫穷、不是孤独、不是失败,而是自己的意志,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
6、有人这样说:“所谓英雄,并不是比普通人有运气,只是因为比普通人具有坚持最后5分钟的勇气。”
7、一个人体会痛苦的深度,正是他能够理解生命的深度。
8、也许,当你一脸满足地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无所事事地同别人侃大仙的时候,当你把时间荒废在那些虚无缥缈的游戏里的时候,幸运之神已经从我身边路过又离开了。
9、你如果不肯折磨自己,那么,只能等待生活来折磨你了。
10、你在天堂还是地狱,这要问问你自己。
11、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因为计较很少。
12、不要埋怨任何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实一切选择权都在自己的手上,选择了,不管是对与错都要面对。
13、帮助别人,温暖的是自己。
14、人只有掌握自己方可真正地自由。2011、9、6星期一晴
1、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心如止水的人,只是我们的欲望控制在不同的程度而已。
2、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心灵的枷锁。
3、因贪婪得到的东西,将成为人生的一种累赘。
4、这世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个欲望的念头并不都是你能付得起代价的。
5、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只要你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6、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7、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
8、真正打动人心的魔法,那就是,坚持你所做的一切,在有所收获前不要放弃,才不会前功尽弃。
9、佛说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10、当我们遇事求而不得,不如放下。
11、摆正自己的心态,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才可能把你当回事。
12、你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除了你自己。
13、其实,你的面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没有人会真的在乎你是否丢脸,只有你自己才不肯忘记这个事实而已。
14、承认自己的失误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总比你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掩盖要容易得多。
莎士比亚作品读书摘记 篇5
监管(浙试)132区队 俞 心 宇 201331202
“为了探寻犯人们的真实生活,主人公深入高墙之内,‘卧底’在犯人中间,遭遇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故事:改造与惩罚,背叛与倾轧,灵与肉,权与性……引发深深的震撼与思考。”
“十年钱塘梦影录,事无巨细皆心路”。郭明老师的小书《监狱的隐喻——来自铁窗内的人生故事》,“以文学边缘的骡文本体裁,对监狱内囚犯这一群体进行扫描和关照,描述了高墙内的囚犯们的独特生存处境和生活状态”;“其中包括囚犯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对犯罪经历的反省,灵与肉的纠结,也有对人性的重新审视,所涉及案例包括背叛、乱伦、脱逃、疯癫、倾轧等,分别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和串联,鲜活的故事内容与可读性,让人有读小说的顺畅感,同时可窥见不为人知的神秘监狱生活和囚犯群体的生活状态,对世人能起到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是“一份监狱社会的田野调查纪行”、“一次穿越铁窗的人性探索”、“一个人文监狱学的骡文本”。
初读《监狱的隐喻》,是为铁窗故事的离奇曲折所带来的感官盛宴;是为探寻何谓监狱的“隐喻”。“在‘事实’与‘真实’之间交织了一种以‘隐喻’为纽带的意义之网。”历经十二年狱警生涯的郭明老师在后记里这样这样解读“隐喻”。
郭明老师在他这本兼有“学术思辨”和“文学叙事”的双重特征的小书中,精致而细腻地整合了监狱现象作为科学文本的事实性和其作为文学文本的真实性。入狱、背叛、脱逃、乱伦、疯癫、相残、自杀、倾轧、惩罚、改造,丰富多彩的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记叙了惊奇的故事情节,每个故事都推导出激烈的问题思辨,每个问题都隐喻着有趣的人世哲理。
再读《监狱的隐喻》,郭明老师思想的浩瀚与深刻、观点的簇新与敏锐,如一场疾风骤雨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我贫瘠的知识荒原。
曾经拜读过《苏菲的世界》与《瓦尔登湖》,也刚学习了《规训与惩罚》,都是振聋发聩的阅读体验。郭明老师这本“‘异形另类’的‘骡书’”,是跟这些先哲们一样,在妙趣横生的叙事中构筑监狱现象独立的文本价值,在势如破竹的探讨中贴近监狱现象科学的存在真相。作为郭明老师的学生,深感荣幸。
小生天性愚笨、逻辑混乱,是以作此浅薄读书摘记,以学习领悟,丰富匮乏的知识储量,充实鄙陋的思想存库。
一、“入狱”章节读书摘记
P8 苏林强烈地意识到,古往今来似乎还没有哪一位画家以男性犯罪的裸身群体作为集中表现对象。尽管,人们在米开朗琪罗的宗教题材作品,比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看到了众多赤裸的自然人的诞生,这些人经历了诞生的痛和喜悦。但是,其中的男人并不是女人之外的男人,更看不到男人集体的孤独。他的《日》与《夜》,或《晨》与《暮》等雕塑作品中也是如此。即使像他表达反抗和垂死的《奴隶》,虽然表现了失去自由的无奈和窒息,但依然只是诉说受厄于自然力的痛苦,而非一种处在社会性侵蚀和败坏之中的集体生命躁动。苏林悟到,监狱作为人造的牢笼,其最大的不幸乃是既切断了人性的自然联系又企图重塑人性的自相矛盾。在这矛盾里,苏林看到了在“人”这个概念里,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分离的。离开了女人的男人根本没有可能获得拯救。(太夸张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谁都可以离开谁,唯有自救)
P8-9 和女人的距离,就是一个男人和生活的距离。(为什么男人一定就需要女人呢,生理原因吗,还有同性恋呢)
P10 苏林读过索尔仁尼琴描写西伯利亚囚徒一天生活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知道这样的小事情,在犯人的心里可能构成重要的心理事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大墙文学”就是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P11 苏林躺在牢里的硬板床上,他忽然记起小时候躺在塔山裸露的硬质岩石上,那是映山红盛开的时节,他的嘴里含着那个年代孩子们最稀罕的乐器——一支小口琴,他的背紧贴着坚硬光滑的岩石,仰望蓝天里棉絮般的云团自由地迁徙。(耶,很优哉游哉的的童年画面)
P19 然而,这种企图颠覆既成历史的疑问究竟和理解生活的真实有什么关系呢?(知足啊,要)
P20 一个人能否凭借自己的秉性在纷繁复杂的机遇里建立自己真实的人格秩序,这是一个命运之谜。人们所以不能猜解命运的谜底,只是因为秉性的无法确知和机遇的难以预料。因此,所谓掌握命运的方法不过是顺从自己的秉性并在机遇来临时做出抉择。(如果能圆全猜解命运,就不好玩了,存在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活着就是一场冒险)
P20-P21 依苏林的体会,从秉性即其身体和精神特质的主要类型分析,自古以来可供辨认的具有鲜明秉性的人大概只有四种,虽然,实际的人类个性往往是四种不同秉性各有侧重的混合体: 第一种人从童年时起,就睁开了他心灵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形而上的世界,并且着迷于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事物,为之苦恼或欢乐。他身上充满了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情操。因此,他的灵魂常为现实世界的丑陋和肉体的愚笨而焦虑,这样的人其实是诗人。第二种人始终不曾被意义的思索而诱惑。他心灵抽象的眼睛经常处于睡眠状态,而他的情感服务于现实世界的得失,或为之兴奋或因之沮丧。这样的人习惯于叙事性的活动,他是人类生活中叙事性创造的主体。这样的人,最好去做一名工匠。第三种人做不了一个纯粹的诗人或工匠,他的灵魂虽然同时具备了诗人或工匠的部分气质。然而,恰恰为了协调前者和后者,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的巨大裂痕,他几乎付出了一生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他自以为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世界,并企图借助“概念”这样一种理性的东西去建造一座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然而其结果多半是徒劳。这种人通常就是哲学家。第四种人姑且叫做小说家。他兼具诗人、工匠、哲学家三重气质,终日受到多重思维的困扰,无论对哪一种单一思维都深感不满,因为他理解和表述的对象是生命的全部及其人性的存在史,为了接近这个目标,他最终会成为奔走于生活情境和语词世界之间疲惫不堪的旅人。(啊,小生没有任何鲜明秉性,俗不可耐地俗啊)
P21 他的问题不在于无法从思想、感情或技术上解脱钦定体系、大词讲义、概念演绎等的束缚,而在于无论他身处何方,都无法走出内心深处的一片卡夫卡式的幽冥:这就是对人类生活中一种监狱的隐喻形式——体制性监禁状态的恐惧,这使他难以从所在的机遇中体会知识救赎人生的真实与光明。(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
二、“背叛”章节读书摘记
P24 他说,他自成年以后,背叛过事业,背叛过信念,也背叛过女人。这一生简直是一连串的背叛,要不怎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他相信背叛是无罪的。既然承诺是一个人的权利,那么,背叛也应该是一个人的权利。既然是权利,当然可以行使。但他又补充说,与承诺不同的是,背叛是一项消极的权利,所以会让人付出代价。一个人如果勇于承受背叛的代价,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代价啊代价,“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P26 他曾读过米歇尔·福柯的《权利的眼睛》。福柯在书中通过分析杰雷米·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解释了现代国家的某种“权力控制模式”。“圆形监狱”有一个中心岗楼作为主监控室。它可以360度监控周围每一座牢房,同时也能监控现场各级看守人员。苏林明白,这是监狱的一种形式。它无处不在,他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境况之一。(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的规训部分详细阐述了“全景敞视主义”,他也将全景监狱的形式推引至整个现代社会,小生觉得这种看法真是悲观至死,例如他将“废除公开的残酷的肉刑,改成不公开的温和的徒刑”看成“只不过是用一种控制代替另一种控制,医院学校军营工厂无一不是用来控制人的”,小生肤浅愚钝,只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文主义的胜利,看到一个评论——“实际上他自己享受着现代社会带给他的一切乐趣,没有现代社会,没有空间分配,哪来的同志浴池”,笑过)
P28 M说:“从黑河出发,通过俄方关卡,乘车进入布拉戈维申斯克。你可以闻到江东的空气飘散着浓浓的血腥味。当然是开玩笑!上个世纪‘海兰泡’屠杀事件的血腥味今天哪能闻到。” 望着车窗外的原野,除了对这块北方的土地感到好奇和陌生之外,心里绵绵而来的是渗透在天空和大地之中的无尽的美丽。(海兰泡惨案是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5000多名中国人死亡。海兰泡惨案与1900年7月17日发生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称为“庚子俄难”。沙俄当局振振有词地说,中国东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破坏了俄国修筑的铁路,杀害了俄国铁路员工和妇女儿童,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是它采取的“报复”措施。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之后,沙俄立即以这两地为基地对中国东北地区举行野蛮的征服。)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两次大屠杀,共有7000多中国和平居民被杀害。美国历史学家贝弗里奇说:“这一惨案是俄国在远东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日本人石光真清指出,这是黑龙江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最大的悲剧,最大的罪恶!” 俄国人多伊奇认为,“沙俄现在实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只有与中世纪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西班牙对异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才可以相比拟”。列宁说:“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
P31-32 然而,苏林认识到,如果背叛是一种权利的话,那么背叛的罪恶,就是不敢公开自己的背叛,而用欺瞒的方法躲避了谴责或惩罚。然而,要公开自己的背叛是何其困难!如果不是怕被揭露或者难以承受罪恶的折磨,天下又有几人愿意去公开行驶背叛的权利呢!(娱乐圈的婚变事件好多,看来那些公开出轨的明星都是勇敢的人类)P41 这是现实婚姻制度所蕴含的人性困境:只许背叛不许告白。他想起了那个研究“围城”现象的作家,真是有生活底子。要是他老人家也偷过情、坐过牢的话,指不定会将那份爱与罪的苦楚和监狱联系起来,再写出一本叫做《狱城》的书来。(郭明老师写出这本《隐喻》,是有多少的生活底子呢,殷虹和夏姝有原型吗,哈哈)
三、“脱逃”章节读书摘记
P44 自由是什么?是生存的目的,还是手段?奴隶为什么造反?囚犯为什么越狱?娜拉为什么出走?追求自由者为什么常常失去自由,创造幸福着为什么往往播下不幸?这是自由的悖论? 作为监狱学者,苏林很容易体悟到,保尔为了一种信以为真的美好未来,参与了一桩集体无意识的人血飞溅的暴力游戏。(三幕话剧《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但是,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这是本剧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他的杂文集《坟》。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敏锐地扑捉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P65 这好比是自我放逐,并不意味着自由。他虽逃脱了监狱,但是他却把一座监狱搬到了自己的心中。也许只有死了,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要自由,还要解开心的枷锁)
四、“乱伦”章节读书摘记
P70 “我认为文明既有功德,也有罪过。作为罪过,它给我们的精神戴上了一幅幅镣铐。现代人最生动的人生舞蹈离不开一样道具,就是制度的锁链。比如一夫一妻制度,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性契约。这份契约以一种苛刻的方式配置性资源。万一其中一方的性能无法和对方适配,那么,性能旺盛的一方就会陷入性困境。假如他不能或不愿背叛,就只有选择病态或变态,或者找一个假想的替身或转移注意力,比如过分热情地准求一项事业,成为一个企图有所控制的狂人或伪善之人,而这中间就含有乱伦的性质。”(想到犯罪原因分析课上学到的“中和技术理论”,是论述犯罪人如何将其犯罪行为合理化的理论,真能自圆其说啊,别说在走入婚姻迈进制度之前你没有想到这契约的苛刻,如果无法担当不能消受那就不要签约,省的徒增社会的不和平,助长陡升的离婚率)
P72-73 事实上,人的本性恰恰是追求人生的生产性而非消耗性的实现,但在寺院或监狱的人生中,灵与肉总是纠缠不清并表现了一种消极平衡的趋向。在这种状况中,堕落与拯救必然成为其人生故事里轮回不绝的艰深主题。(好纠缠,人艰不拆啊,洗洗睡,一觉解千愁)
P79 在所有的偶像崇拜中,无论是图腾崇拜、领袖崇拜。还是性别崇拜,皆有一种魔幻的力量,使崇拜者心生仰慕和奉献的意境。在S和少女肖的心理联接中,少女肖非但忽视了S身份的可疑性,而且因为渴望与S“共同历险”,她沉浸在一种美好、崇高的激情里。这使苏林想起影片《冷酷的心》中那个魔鬼胡安是如何赢得了少女莫尼卡的芳心。(这不是爱情,这是情爱)
(冷酷的心:1967年蒂托·达维松执导电影。影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绘画情调,有着典型的肥皂剧情节。本片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公映,上译厂配音观众反应相当热烈,为墨西哥电影在中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剧情:19世纪末的波多黎各,修女莫尼卡深深地爱着雷纳托,可雷纳托就要与她姐姐阿依曼结婚,她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感情。阿依曼是个轻佻、放荡的女子,一次偶然中与走私船长胡安勾搭上。在婚礼上,阿依曼与胡安鬼混后,在雷纳托面前把胡安说成莫尼卡的情人,胡安为了报复她,马上要跟莫尼卡结婚。在胡安的船上,莫尼卡病倒了,胡安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恢复了健康,她看到胡安的善良,渐渐地爱上了她。)
P80 乱伦是什么?索尔仁尼琴在他的《古拉格群岛》中描写女子劳改营中的女人们。其中一些出身贵族的女人们,当她们觉得什么都失去了,她们再也不想失去自己的身体——这个能够确认她们作为活人,尤其是作为活着的女人的身体时,她们便将性的伦理秩序看得一钱不值。(《古拉格群岛》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最有力和最有影响的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P81 生活如果让一个人严重缺失,那么由此产生的补偿而导致的变态行为,就不是不可思议的。(想到“母爱剥夺论”,严重缺失必须是犯罪原因啊)
P83 苏林从这样的性扭曲里想起弗洛伊德在有关性爱及永生的论述里不仅有生命欲,还有死亡欲的观念。(扭曲是需要外力的,是监禁制度的压抑让这种扭曲外化了吗)
五、“疯癫”章节读书摘记
P98-99 苏林想起帕斯卡尔说过的一番话:“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步啊,所有人都歇斯底里了)
P101 那是一个美丽清爽的夜晚。只是,那个夜晚的人间既不美丽也不清爽。(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P102 在这个美丽清爽的夜晚,恐惧消退了,对明天的忧虑淡忘了。两个相爱已久的躯体,除了燃烧,除了在炽热的燃烧中走向更深的融合,还应该做什么呢? 躯体的最高价值莫过于在做爱时是为爱而做!(这才是爱情)
P103 人的一生会有几次灵与肉协同的喷发?(生命在于运动,晚上去操场跑个二十来圈也可以的)
P105 疯癫是必然的,还可能是永远的。(真恐怖)
P106 卡耐基根本不是神秘的哲学家,相信卡耐基的人,是留恋世俗生活的人,他们的心中依然渴望或的救助。(对的)
P108 然而,人们容忍了小说的疯癫,即它的不真实、它的吊诡和谵妄,却不愿意宽容现实人生中的疯癫!人们习惯于惩罚或治疗疯癫,却不问疯癫是否需要惩罚和治疗? 惩罚疯癫或治疗疯癫,到目前为止都是让人深感虚弱的事情。(对于没有攻击性的疯癫者,确实不需要惩罚或治疗,疯癫者还能改变世界呢)
P114 只要我们不能改变他的环境,我们对他的病情便无能为力。笃信与怀疑,构成了躁狂病人和抑郁病人精神特质的主要不同。(真是太水了,考过心理咨询师三级后,小生就厘不清躁狂抑郁之类的名词了)
P118-119 苏林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失眠,他对“失眠”的体验使他认识到,紧张的生活及不良的刺激引起大脑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抑制机制失调导致的神经衰弱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他当时除了调整生活节奏以及放弃了部分生活目标之外,就是配合服用了一些“美拉托宁”片剂。(小生的失眠郁积多年严重至极,要吃“美拉托宁”啦)
P121-P123 苏林将迫使阿奎走到他眼前这个地步的现象学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是亲情。…… 二是性爱。…… 三是理想。…… 四是监禁。……(全面具体的犯罪原因分析)
P124 但对阿奎的每一项因素分析,都触及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他生活在个人的历史中。就像人们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阿奎不能扯着自我离开他的肉体和精神的历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哈哈,“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
六、“相残”章节读书摘记
P126 正像弗洛姆所说,自由是生物学上极重要的利益。在自由遭受剥夺和限制的群体中,为了争夺总量有限的自由及其他资源,相关个体的利益冲突,由于欲求、偏好和能力的不同而大大加剧了。(自由如此诱人)
P127 苏林记起自己第一次参与同事们用电警棍击打一名被处紧闭的犯人的经历,深深感到要做到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知汝自己”是何其难哉!(当你不得不做违心的事,多抓狂,多蛋疼)
P129 他把电警棍往身后的铁门试了试,发现碰击时火星比较微弱,这时,同伴们招呼他继续加入时,他便高声骂到:“他妈的,我的电警棍怎么没电啊!”(小生以为书中此处的“骂到”应该是“骂道”)(这应该是郭明老师的亲身经历,真是太随机应变了)
P138 这使苏林再一次感到“知汝自己”的困难。依照弗洛姆的解释,“知汝自己”,就是要去意识那些需要我们去意识而尚没有被意识到的事情。由此,苏林认为必须关注监狱情境。要“知汝自己”,必须了解监狱情境,了解这情境中与个人命运有关的潜在的确定因素,尤其是不利因素。(监狱情境,是我们这些准狱警在以后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与感化中需要积极关注的)
P150 我们开过酒吧、歌厅、赌场,回想起来,我就像流浪的拉兹。当年我看《流浪者》,我都流眼泪,好像写的就是我。一个人心中没有爱,那么罪恶离他就很近了。既然罪恶的陷井就在我身旁,我一不小心就踩了进去。(小生以为书中此处的“陷井”应该是“陷阱”)
(影片《流浪者》被称是为印度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宝莱坞电影的里程碑,曾荣获第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是首部在海外打开知名度的宝莱坞电影。此外,影片还是印度著名的卡普尔电影家族最引以为豪、誉满影坛的不朽杰作,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杰·卡普尔于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拉杰卡普尔参考好莱坞电影的技法, 融入印度传统的歌舞和通俗剧, 缔造出宝莱坞电影的特殊风格。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情节曲折离奇,通过一个复杂的故事昭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社会问题,从开始的人伦亲情悲剧到社会写实,再转成黑色电影和卓别林式喜剧, 中段又变成浪漫到极点的爱情剧,然后又是悲喜交集的恩怨纠葛, 加上不时点缀的动听歌曲和华丽歌舞, 充分发挥宝莱坞电影特有的大杂烩风格。印度电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进入中国。《流浪者》和其主题曲“拉兹之歌",在中国最轰动的时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难经历之后。《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这当然是影片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七、“自杀”章节读书摘记
P152 “当生活不再美好时,人究竟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问题!苏林想起了苏俄作家加舍夫在他的纪实作品《英勇的士兵什弗克的经历》中写道: “他的父亲嗜酒成癖,在他生日前不久自杀身亡;妹妹投河而死;一个姐姐卧轨;兄弟从城郊的铁路桥上往下跳;祖父在杀死了祖母后,往自己身上浇上煤油后自焚;外祖母随茨冈人到处流浪,而后在监狱里服火柴自尽;一个表兄弟因纵火几次被判刑,在卡尔塔乌斯监狱,用玻璃割断颈动脉自杀;一个堂姐妹在维也纳从六层高楼坠楼致死。”(想到自杀的传染性,这是自杀家族么,太惊悚了)
P153 苏林还记得当他把有虫眼的蚕豆扔掉时,奶奶告诉他的一句话:“不要扔,都能吃,虫吃过的更好吃。要是没有它,你父亲早就饿死啦!哪还有你啊!”(奶奶生前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还清晰地记得是在摘吃老家桃树上的桃子的时候)
P154 父亲的模样,就像他后来看到的闻一多像,或者就是《红岩》中的某幅黑色的木刻插画。(很小的时候就读了老爸那本年代久远的《红岩》,导致童年好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是黑色的木刻的恐怖画面啊)
P165 一个人只要哪怕有一点点期盼借以承受生活负重,他也不会轻易选择自杀。(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生又俗了)P165-166 苏林看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个脸和手像枯干的老树皮,仿佛积淀了几千年风烟尘土的北方的父亲,他端起破瓷碗,喝着稀薄的菜粥,而掉落了门牙的乌黑色的口腔里是颤抖的衰迈的舌头,嘴唇焦灼得要冒烟。他觉得《父亲》代表了中国人生活中最具塑造力的艰辛与忍耐。这样的父亲在中国农村的任何一个村子里都活着,她们活在最传统的层面,集中了最沉重的品质。(在初中的美术课本里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时候,被强烈震撼的就不只是视觉,还有内心,还记得油画背景的金黄色,让我想到麦芒,想到骄阳,想到父亲赐予我的所有灿烂的荣光)
P174 从父亲到Z的自杀,他既看到了监狱境遇的作用,更感到来自于个性深处的某种黑色势力,是那么顽强地将一个人的生命推向了死亡之徒。(外在的境遇以及内在的缺失促成了自杀,在以后的狱警生涯里,我们能否改良监狱境遇中的不利因素、弥善服刑人员性格品质中的不足呢,杀死自己,是对整个宇宙的背弃,自杀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能抹煞任何存在,它让答案飘在空中,变成更顽固的尘埃粒子)
八、“倾轧”章节读书摘记
P176 在监狱境遇中,饥饿即是对自由的渴求,所谓的火腿或奶酪就是减刑机会。然而正像火腿或奶酪的稀缺必然造成争抢现象,减刑机会的稀缺必然造成犯人之间的拼杀。当然,这种“拼杀”除了由纯粹生物学法则所表现出来的躯体相残之外,主要是运用文化策略的人际斗争。争宠与排挤成为鉴于社会的最经常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呢,不是公平竞争的吗)
P181 他对“改造犯人”的活动深感疑虑。人类的思维,将人的改造化作了一个线性可控的形式,却不自问这种形式的实质是多么荒谬。(罪犯教育,亦要因材施教)
P186 只要是认知正常的人,他不可能在监狱社会中摆脱追求减刑的驱动而能获得比减刑更大的成就感。犹如商人之追求利润,仕人之追求权威,学人之追求学识,军人之追求战胜,犯人之追求减刑乃是一种天职。他们之间的倾轧亦是天职所驱,此中的罪恶是必要付出的代价,因而构成了监狱人生的基本境况之一。(监狱执法管理课中,学到加分减刑的细则,小生以为,这种倾轧会不会太夸张了,没有黑暗吧)
九、“惩罚”章节读书摘记
P188 他说的囚犯角色认同,其实就是“人格监狱化”或叫“监狱烙印”,苏林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深表理解。刚入狱的时候,苏林还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模拟犯人。但是渐渐地,那种模拟的性质越来越令他怀疑。因为他从时光的缓慢流逝中明白了凡属生命世界的任何时间都不具有模拟性,模拟在生命世界里其实是一个虚伪的概念。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初稿,无法彼此模拟。P197-202 苏林带领但丁和他的永恒情人贝亚德重新步回岩壁下。他拉住了但丁的手,但丁又拉住了贝亚德的手,他们三人破壁走入了通往地狱之路。………… ………奈何桥……鬼门关……东西两曹……第一殿……第二殿……第三殿……第四殿……第五殿……望乡台……第六殿……第七殿……第八殿……第九殿……轮转殿……地藏菩萨殿…… ………… 此时,黎明将至,天地熹微。P193 从事实经验来看,监狱使犯人痛苦的惩罚并不表现于他们违规之后所采取的的惩罚措施,而是表现在监狱生活本身无法使他们满足合理的生理心理需要,包括食欲、性欲以及安全、尊重、成就等等,这就阻碍了他们实现生命的完整价值,正是这种境况体现了监禁惩罚的主要含义。P196 “但是,我认为,惩罚只会增加仇恨。有罪的人除了应当受罚,如何使他们摆脱罪孽,脱离苦海,获得拯救呢?” “爱。除了爱,别无良药!”但丁十分明确地说。“那么,爱如火如荼能够获得?” “希望!” 我在大学毕业时做的论文碰巧和先生的作品有关。我将《神曲》中的刑罚观念和东方冥文化中的刑罚观念企图做个比较研究。P203 但丁说:“你说得对,一部人类文明史确是一部刑罚史。但是,惩罚是不能拯救人的。相反,惩罚只能损害人,惩罚本身就是人类的一桩罪恶,所以,罪与罚只是以恶制恶的恶性循环而已。如果一部人类文明史,只是一部刑罚的历史,那么,我的贝亚德,我就不可能为你创作《新生》,我也不可能创作《神曲》。我的《神曲》是神的喜剧,我不是要肯定刑罚,恰恰相反,我要否定刑罚。但是,我没有办法去掉刑罚,就像我没有办法去掉罪恶,所以,我把刑罚作为一个叙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使人在认识罪恶之后,让他们接受爱的引导。” 作为一个监狱学家,在我的眼里,所谓的监狱景观和地狱景观是两种相互映射的事物,事实上,地狱思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监狱思维。我们的地狱景观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入狱。在这个阶段要弄清身份和罪恶的情况。这就像监狱的入监阶段,要进行登记检查、分类调查;其次是根据分类分级安排处以不同的刑罚。就像是监狱实行的分类分级累进处遇的行刑过程;最后是轮转新生。就像是监狱的出监教育阶段。想象的地狱和现实的监狱在刑罚观念和制度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由此证明了人类刑罚范式的观念及其存在特征。P204 我明白,监狱的位置在地狱与天堂之间,因此,恰当的态度是‘勿将监狱变做天堂,勿使监狱沦为地狱!’ P205 晨光里,她们的脸上挂满了忘情的微笑。P206 人皆有罪,罪是人的逻辑前提。抵御罪恶的心理力量就是爱(但是”爱“的用法在中文里过于狭窄,常常等同于世俗之爱,不适合命名那种跨越此岸与彼岸的心理力量)。有了爱,人才会有存在的自由,才可能在每一处角落,哪怕在监狱也能穿越阻隔,获得生活的意义。P207 在苏林看来,天赋之罪才跟道德有关!人定之罪不一定跟道德有关。倒是可以说,审判他的人犯了误判之罪,就像审判耶稣的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真正有罪的不是基督耶稣,而是本丢·彼拉多。苏林说:“做犯人要碰运气,也要思想开明。不过得承认,今天的犯人比古代的犯人在物质待遇上好多了。这一点,只要对比李伯元的《活地狱》就一清二楚了。” 苏林说:“我认为在此地的痛苦主要是灵与肉的积极功能得不到实现。张贤亮写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你读过吗?” P208 但是,可以推断一个求生欲顽强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热爱生活的人,他必会想尽办法维持自己的正常需要。如果所有的违规渠道都受到阻绝,所有的违规行为都受到严惩,那么,可以相信,这本身将构成更严厉的惩罚,其结果是精神危险因素的急剧增加。P209 但是,自由刑却是一种真正的‘痛苦体验刑’,不仅要接受惩罚,还要接受改造。尤其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有专长的人们带来更高的时间和机会附加值时,自由刑的惩罚痛苦对于他们会成倍加重。P210 苏林说:“这就是自由地悖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若一味争取更多自由而不加节制,则定会牺牲自然界其他事物的自由,由此造成生态失衡,瘟疫爆发便是例证;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若一味争取更多的自由而不知妥协,则定会牺牲他人的自由,由此造成社会失范,犯罪泛滥便是例证;在人与心灵的关系中,人若一味争取更多的自由而不思回首,则定会牺牲心灵的自由,造成自我失序,身心疾病便是例证。此三者都说明,在自由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味争取自由必定造成过犹不及,深受其害!”
十、“改造”章节读书摘记
【莎士比亚作品读书摘记】推荐阅读:
莎士比亚读书名言大全05-27
莎士比亚戏剧06-28
莎士比亚在中国07-21
莎士比亚诗中的爱情06-2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09-16
莎士比亚励志经典语录05-23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英文07-24
莎士比亚读后感07-24
莎士比亚爱情,人生名言09-03
莎士比亚经典名言句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