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2024-11-0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篇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设计思想: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2、由两名学生表演的生活片段2个部分。

3、同步实验。

实验用品;白糖、果真、NaCl CuSO4 KmnO4 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先去小丽家看看,小丽与姐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了呢?请同学们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小丽:好累啊!姐姐,我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妹妹。小丽:姐姐,我要喝糖水。姐姐:好,姐姐给你倒。

姐姐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把水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显出撒娇状)姐姐:好好,别着急,我再给你加些糖。(微笑着)

姐姐又向水中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然后又加了一勺,再搅拌,杯底仍有糖剩余后,将玻璃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不接,说:姐姐再加糖,再加糖,我还要加糖。姐姐:傻妹妹,已经很甜了,再加糖水也不会更甜了。小丽:姐姐,那是为什么呀?(疑惑地)(表演告一段落)

教师:是呀,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呢?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

同步实验1:请同学们每组取出两支试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水,分别逐渐加入白糖,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实验„„糖不能再溶解了。师:这个现象与短剧中的是不是一样? 生:是。

师:哦,好像水已经“吃饱”了,再加糖它也“吃”不了了。像这种状态的溶液,通常就叫饱和溶液。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幻灯片)„„„„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呢? 生:加水。师;好,那我们就试试。

同步实验

2、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又溶解了。

师:也就是说,溶液可能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幻灯片)„„„„,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另一支试管底部的糖也溶解呢? 生:加热。

师:好,加热,那我们就一起加热吧!

同步实验

3、加热另一支试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吃”糖呢?是不是饱和溶液呢? 同步实验

4、向试管中加少量糖,观察。

师:我们看到水又能“吃”糖了,说明加热后,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因为开始水的温度低,后来加热了。

师:这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跟温度有关。

师: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幻灯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通过我们的帮助,我想小丽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了的道理了。我们再去看看小丽明白了吗?请同学们继续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

姐姐:因为水“吃饱”了,它再也“吃”不下糖了。

小丽似乎明白了,点点头,哦„„ 小丽喝了几口水后,放下杯子说:姐姐,我不想喝了。

姐姐:你不是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不喝了? 小丽:我不喝,就是不想喝嘛!(撅嘴)

姐姐想了想,拿出一包果珍加到水里,果珍全部溶解,水变成了黄色。小丽很惊讶,问:姐姐,你不是说水“吃饱“了吗?它怎么又能””吃东西“了呀?

姐姐笑着说:傻妹妹,姐姐说它“吃饱”了,是说它“吃”糖“吃饱”了,没有说它不能“吃”别的东西呀!(表演结束)

师:那么,饱和糖水里是不是能溶解其他物质呢?比如果珍、食盐、味精呢? 生:能。

师:对,如果注意观察,我们在平时也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下面我们用其他物质做一做实验,看看情况是否相同。

同步实验

5、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食盐,振荡,直到底部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把上层清夜倒如另一支试管,向试管中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或硫酸铜,观察。

师:原来水这么“贪心”,“吃饱”了一种东西还可以“吃”别的东西。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说饱和溶液时,是不是还应该再加一个什么条件? 生:是,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师:很好,所谓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幻灯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钟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三、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又怎样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呢?现在我们用你们桌上的NaCl(或KNO3),先配置成它们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尝试把它变成饱和溶液;然后再讨论、尝试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生:讨论,实验„„„„

师: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呢?你们想出了几种方法? 生:加溶剂、升温或降温

师:反过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生;加溶质、降温或生温。(幻灯片)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师:很好,那么如何证明你所配制的溶液是否饱和呢?

生:

1、看原溶液中是否有不溶的溶质存在,若有,为饱和溶液;若无,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2、加溶质,若溶质不再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四、讨论: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人们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那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请同学们做

同步实验6:分别向两支试管中1—2毫升的水(要求体积相同),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半匙KNO3晶体,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匙尖的熟石灰,振荡,观察,你有什么启示?

生:

1、KNO3全部溶解,熟石灰没有全部溶解。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 饱和溶液。(幻灯片)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五、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六、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某硝酸钾溶液在3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8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

2、将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3、20℃时,向含有36克NaCl的136克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4克NaCl,振荡,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克,溶质的质量为————克,该溶液为的NaCl————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以()A、蒸发水,看是否有固体析出。B、降温,看是否有固体析出。C、加入任何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篇2

一、通过 动 画 演 示 完 成 实 验 设 计, 通 过 自 主 实 验 探究———形成概念

从生活实例出发, 如果汤不咸, 不断地往里加盐,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氯化钠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硝酸钾呢? 如何用实验证明? 借助以课本实验为依托的动画软件, 小组同学经讨论后, 通过选择所需仪器药品, 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拖拽所需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演示。完成演示实验后, 学生找到了让在一定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的方法———升温和增加溶剂。然后依据自己的设计方案, 通过进行氯化钠和硝酸钾的两个溶解性实验, 感受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外界条件。实验后, 小组同学通过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 得出结论, 可溶物在水中不能无限地溶解, 当改变外界条件时, 溶液的状态会发生变化。教师给出饱和溶液的粗略定义———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学生根据实验整理出饱和溶液的精确定义: 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动画设计、亲身实验后, 学生感受到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地影响后, 轻松地归纳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二、借助动画软件, 学生自主活动———理解概念

如何判断某种溶质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小组同学通过讨论, 借助动画软件, 通过拖拽选择饱和溶液。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 学生自主总结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如果无固体剩余的溶液可以选择继续加溶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的办法判断。学生通过这一活动, 加深了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对饱和不饱和溶液有了更形象地认识,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例———应用概念

饱和溶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如何将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带着这两个问题, 学生借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电子课本, 自主阅读, 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整理出结晶的两种方法。此活动的设计, 培养了学生根据资料, 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海水晒盐的生活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最后, 以制作白糖晶体为家庭作业, 练习结晶的方法, 继续应用概念。

本节课是概念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引领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得出概念, 理解并应用概念。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 活动一, 通过动画软件, 设计并展示实验方案, 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合作, 得出概念, 并总结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 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获得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活动二, 借助动画软件, 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及方法的总结,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三, 通过阅读电子课本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结晶的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资料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三个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实验整合;认知架构;思维简化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教师每次讲到溶液这一章中课题2溶解度这一节,都感到这一课题是最难处理的,学生很难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他们之间转换。对溶液的结晶方法也较难理解。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节内容成为化学的教学难点?

一、问题归因

(一)从两个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探究时间长,特别是氯化钠的溶解,用时长,在实际教学中,操作性差。课本的实验结论也没有很好跟溶液概念中的是否继续溶解溶质很好衔接好,只是说20mL水能否溶解多少溶质。

(二)从思维的逻辑性角度,一是逻辑性强,概念多,而且抽象;二是实验多,学生对实验目的不知所措,形成的干扰大;三是再分析实验过程中,课本没有图示,对实验过程不能很好再现,在分析过程中,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不能很好跟实验结合,显得抽象。

(三)实验本身也存在不足。在实验中,当再加入水,剩余的氯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溶液又从饱和变成不饱和。虽然,从表述没有错误,但学生会误以为实验中加了水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表述值得商榷。因课本未很好地对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进行讨论,思维产生跳跃。

二、讨论与改进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课本的探究实验作了如下处理,针对两个实验中对论证大部分固体溶质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由于两个实验都能论证,笔者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把两个实验浓缩成一个硝酸钾实验。并增加了对结晶后的溶液加水来论证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物质溶解这一环节。

(一)改进教材内容。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再加15mL水,搅拌,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二)讨论分析。(1)讨论在此实验中哪些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哪些溶液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要使溶液中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有哪些方法?由上述内容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2)讨论上述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不是饱和溶液?如不能判断,如何判断到底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三)方法归纳。对教材作上述处理后,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对探究实验中常见氯化钠的溶解进行了删减,因氯化钠溶解用时较长,并且我们生活经验丰富,笔者只在硝酸结晶后增加一个实验环节,即加水,晶体溶解来说明改变溶剂量可以使未溶解的溶质溶解。通过实验的整合,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节省了课堂时间,能在课堂上给重难点突破留出更多分析思考和训练时间。同时使实验可视化程度增加,有利用对实验进行分析,形成概念。通过两个讨论,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形成概念。同时,通过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讨论,结合实验,通过对溶液④和溶液⑥讨论,对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判断其是否饱和,可通过加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来判断是否饱和。这样,突破思维死角,从而为转换的讲析扫清了障碍,使学生能从实验探究中很自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的常用方法。

在逻辑上,通过实验探究,先从实验中得出大多数固体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并从实验中归纳出对能否继续溶解的影响因素:一是温度,二是溶剂的量。从而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准确概念。接着对所得溶液的是否饱和的判断,学会了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很自然地归纳出两种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及得到一种结晶方法。再结合海水晒盐,使两种溶液的转换方法和结晶方法作了总的归纳。

通过对上述教材处理,使知识由浅而深,环环相扣,思维一脉相承,中间没有跳跃。因此,降低了思维的梯度,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学习难度。

高考化学考点分析:溶液与胶体 篇4

1、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二、知识点分析

1.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胶体由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表面积大,有强的吸附能力,因而表现出下列特性:

①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用于悬浊液、胶体、溶液的分离。

②对光的散射作用——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通路——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③受水分子从各个方向大小不同的撞击作用——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胶体能均一、较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

④胶粒在胶体溶液内对溶液中的离子发生选择吸附使胶体粒子带电(例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体的粒子带负电)——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电泳——除尘——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胶粒带电规律

一般来讲金属氧化物及其水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及水化物、金属硫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3)胶体的聚沉方法及应用

①加热——加速胶体粒子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

②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

③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小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

④应用:如制豆腐、工业制肥皂,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如三角洲。

2.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方法

(1)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或加入溶剂时,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溶解度

(2)若溶剂不变,改变温度,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溶解度1

(3)溶剂和温度改变时,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先求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求形成的新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溶质质量,并与新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构成比例关系计算。

(4)加入或析出的溶质带有结晶水: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5

1、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

2、知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4、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5、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实验等能力。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2、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三、课前准备:

1、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简析:

先结合媒体展示,讲解引入本节主要内容的教与学。本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成分,我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其中我给“活动与探究”的设计要求为: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再组与组讨论交流,自然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和计算式。接着采用学生阅读和老师归纳强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最后联系实际,设计一道与无土栽培知识相关的题培养学生实际应运能力。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安排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2、多媒体课件

3、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药品:蔗糖

四、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引入课题

【导入】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溶液的认识还是记忆犹新的。

【媒体展示】复习:溶液是一种、的物。

【导入】溶液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都有很大的用途

集体口答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常识性介绍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动画: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讲解】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媒体展示】图片:喷洒农药

【讲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也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图片:病人输液

【讲解】水溶液更与空气一样,对于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通过溶液输送到肌体的各个部位的。

【引入】既然溶液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更多有关溶液的知识

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组成的认识

【板书】§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提问】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媒体展示】动画:品红溶液的形成

结合媒体展示对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进行阐明

【讲解】先结合书本“高锰酸钾溶液的形成”加深对溶质和溶剂概念的认识。

【板书】结论:m(溶液)=m(溶质)+m(溶剂)

【提问】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说出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溶液的组成的例子

【媒体展示】溶液组成的典型举例

溶液溶质溶剂酒精溶液酒精(液)水糖水蔗糖(固)水盐酸氯化氢(气)水植物油的汽油溶液植物油(液)汽油X的Y溶液XY

【提问】由此看来:1、溶质原来的状态是什么?

【小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提问】2、什么是最常用的溶剂?

【小结】水是最常用的,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引入】在实际的应用中,光知道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知道溶液中各成分间的质量关系

课前预习、讨论

集体回答

小组代表将预习交流结果举手发言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培养自学能力

检验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的`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板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媒体展示】

M(溶质)/gm(溶剂)/ml实验1320实验2550

【讲解】结合媒体展示明确活动要求:

1、实验要求: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教师结合以上媒体展示进行分组)

2、探究要求: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

①哪组配的溶液更甜?

②你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提示:水的密度一般用1g/ml计算)

教师巡视、纠错。(内容包括:天平调零、要放相同质量的纸、药品要放左盘、轻拍手腕、量筒要放平、要用滴管、读数的方法)

【提问】①指定小组回答:哪组配溶液更甜?

②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可以的,请举手发言(可以是溶质与溶剂的比,也可以是溶质与溶液的比)

③实验计算的结果。边提问边完成媒体展示

【媒体展示】数字按横行逐一展示

m(溶质)/gm(溶剂)/gm(溶液)/g实验132023≈13%实验255055≈9.1%

【引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譬如前面书上出现过的体积分数等)来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象以上探究活动中m(溶质)与m(溶液)之比,是我们在化学上最常用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之一,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集体口答

练习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作预备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式

【板书】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媒体展示】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板书】计算式: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大。俗称浓度越大。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例题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格式。

思考、理解、记录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作预备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P160例题后板书强调格式

【板书】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媒体展示】图片:作物的无土栽培图示、花卉的无土栽培图示

【讲解】无土栽培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例如:

【媒体展示】

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各溶质的质量分数表

种类肥料番茄/%茄子/%硝酸钙晶体Ca(NO3)?4H2O3.543.54硝酸钾晶体KNO34.047.08磷酸二氢铵晶体NH4H2PO40.771.15硫酸镁晶体MgSO4?4H2O2.462.46

【媒体展示】

根据上表计算:为配制适用于番茄生长的100g无土栽培营养液,需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多少?

(8.08g)

学生阅读理解

记录、熟悉解题格式

观察、思考、分析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本上练习

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准确记住公式

巩固此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本节小结

【讲解】结合板书强调本节重点:本堂课的重点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学会简单的举例和判断,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初步学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我们将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回顾、记忆

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印象

布置作业

【媒体展示】

1、复习巩固

2、预习书本余下内容

积极思考,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m(溶液)=m(溶质)+m(溶剂)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

=80%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篇6

一、我应该继续保持的方面:

对于这一节课,大家的评价也很中肯,没有过多的吹捧。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活动设计,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如导入的游戏——鸡蛋上浮,最后等量的溶液与固体同时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等等。一个个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过于单调。除此,上下过渡流畅,课堂衔接好;讲练结合,练习适中,针对目标;以上都是我应该在往后的教学继续保持的优点。

二、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各位名师和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不少让我继续进步的建议:

1.概念构建——本节课的重点呈现是我们工作室上一届的成功展示概念构建。对于溶液来说,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不容易,必须在此下功夫。课堂上我必没处理好溶液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让学生得到。其实这是构建中的一难点,我可以先得到这一过程,而通过不断地补充实验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效果可以更直观。

2.溶液命名——对于常见溶液中,溶剂是水的命名规律并没有处理好。这个内容处理方法可以更加直观,从开始常见的溶液命名出发,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再得到规律的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

3.后半段学生的忽略,没有给予过多的思考时间给后半段的学生,他们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少,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4.评价单一——尤其是语言的评价,过于单一,缺少表扬和赞美的语言。

“溶液的形成”教学构思 篇7

很多时候为了提升教学能力, 我们常提倡多听老教师的课, 吸取教学经验, 同时多收集教学资料、去伪存真, 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积极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 寻找不足, 虚心听取同事的建议, 以求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身为一个想要进步的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更需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多思考, 多挖掘、形成一条具有自我教学风格的路线.

教学的最根本依据是书本及《课程标准》, 我认真地研读里面的每句话, 罗列每一个需要理清的知识点、编排他们的衔接顺序、思考每个环节的表达方式, 渐渐地一条教学的主线初步显现:“新课导入”: 若身体不适——医院就医——建议吃药、输液等治疗措施——展示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化学上称“溶液”.从生活中寻找贴切的例子, 一下子让学生觉得溶液不再是那么陌生、抽象的, 他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从心理上就克服了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忐忑、紧张的情绪.

“出示学习目标”:这一点是很多教师教学时经常忽略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向学生出示的, 恰恰相反, 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目标的了解学生就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思维:这节课我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我的哪些能力应得到提升?凡是课堂涉及到这些点他的弦就会绷紧, 不再需要教师过多地提醒、再三强调, 就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预习作业”:结合本节课的特点, 课前让学生做了个家庭小实验——自制溶液. (1) 红糖 (选用红糖也为“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提供了依据) 与水; (2) 食盐 (氯化钠) 与水; (3) 红糖、食盐与水, 混合搅拌后并观察搅拌后什么“不见”了、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混合后的物质类别.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我们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做实验的机会, 学生是活泼好动的, 自己动手做实验比发一张课前预习学案要有效得多.

“新课教学”:在课堂上, 学生带来了他们的实验成果, 一起分析在家庭小实验中配制的溶液, 教师利用动画从微观粒子角度分析红糖、食盐“不见”的原因, 让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更深入地了解“溶解”.小组讨论总结了实验的过程、现象, 在学生的叙述中, 溶液的概念、特点 (均一性、稳定性) 也就呼之欲出.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阐述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判断方法, 并举例进行巩固, 如, 请指出氯化钠溶液、碘酒、浓盐酸中溶质、溶剂分别是谁, 并注明他们混合前的物质状态.学生能很快地给出答案, 且能明显发现溶质可以为固体、气体, 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为溶剂等结论.在此基础上, 学生也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疑问:溶质可以为液体吗?这就为教学的延伸埋下了伏笔.

“活动与探究一”:液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吗?此处,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取三支试管, 编号ABC, A中将乙醇缓慢地加入到加有红墨水的水中 (红墨水显色,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B中将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 mL的水中;C中将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观察两液体混合振荡前、后, 静止后是否分层, 据此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热情地参与, 积极地思考, 小组长汇报实验结论, 发现A试管中乙醇和水互溶了, B试管植物油和水最终分层了, C试管中植物油和汽油互溶了, 通过A、C试管我们可以得出液体是可以溶于液体的, 通常情况下, 以量少的为溶质, 同时我们发现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汽油等也是可以做溶剂的, 但B、C试管的对比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植物油未溶解在水中但能溶解在汽油中, 说明溶解是受一定因素影响的, 马上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究.

“活动与探究二”:溶解影响因素有哪些?我还是以小组实验为主, 分取四支试管编号, (1) 碘与水; (2) 碘与汽油; (3) 高锰酸钾与水; (4) 高锰酸钾与汽油, 观察他们的溶解情况并分析.实验要求:四位同学同时实验, 交流各自实验情况, 药品用量:碘取用一小粒, 高锰酸钾药匙前三分之一;水、汽油2~3 mL.

对比性实验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 通过对比, 学生能直观地发现碘能溶于汽油却不能溶解在水中, 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却不能溶解在汽油中的现象, 得出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的结论;水能溶解高锰酸钾却不能溶解碘, 汽油能溶解碘却不能溶解高锰酸钾, 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也不同的结论.由此可见, 溶解受着溶质、溶剂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的结论, 学生记忆深刻, 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在“活动与探究一”中, 我们发现B试管中植物油未溶解在水中, 像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那么我们能用水去除油污吗?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电解稀硫酸 电极材料 异常现象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7-02

0

众所周知,电解水得到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数据与理论相符。然而,我们实验得到的结果说出来你都不信,但事实确实发生了(如图所示)。按照开学初拟定的实验教学计划,我们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P13页科学探究——【电解水】选定为学生实验,我实验室使用学校自购的H型水电解器(仪器编号:26002)作为电解水装置,用1∶40的稀硫酸作为电解质溶液,学生实验前,我们实验教师已经进行过实验预演,使用的电解器是2000年“普实”配送的仪器(仪器编号:2606),无异常实验现象发生。但是,到学生实验时,无一台不是得到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5且接电源正极的玻璃管内溶液变为紫红色(类似稀的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虽然实验教师敷衍搪塞的回答了学生的疑问,但是几位实验教师感到奇怪,课后我们几位实验教师立即对这两个异常现象展开实验探究。

一、对学生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

猜想1:可能是电解质的纯度、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溶液的酸碱度的影响。

设计实验方案一:

试剂和仪器

工业浓硫酸、分析纯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

烧杯、量筒(10mL200mL)、托盘天平、H型水电解器(26002型)等

实验过程:分别用工业浓硫酸、分析纯浓硫酸各配制1∶50、1∶100稀硫酸200mL,配制0.1mol.L-1、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各200mL,将配制好的溶液分别注入6台H型水电解器(26002型)里,直流电压均为6V,接通直流电源,5分钟后比较水电解器内发生的现象,结果见表:

由实验现象可推知,使溶液变红、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5的现象与电解质溶液显酸性有关,但是,在学生实验前教师用同样的酸进行过实验预演,实验现象无异常,不同的是使用的水电解器是2000年“普实”配送的仪器(仪器编号:2606),于是我们有如下猜想:

猜想2、可能是受电极材料的影响,才使溶液变红、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5的现象。

设计实验方案二:该实验方案同于方案一,其它条件不变,改变电极材料,5分钟后比较水电解器内发生的现象,结果见表:

实验结果分析:

由实验一、二结果看,无论是用工业品硫酸还是分析纯硫酸作电解质,在电解器内发生的异常现象与电极材料有密切关系。

那么,我校实验室自购的这种水电解器里的电极材料是什么材料呢?有人猜想它是一种合金,可能含有铁、锰、铬等金属或合金,也有老师说:“看它的颜色是银白色的,硬度也大,可能是不锈钢”。于是,我们结合我校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对电极材料组成成分进行肤浅的探究。

二、对电极材料组成成分的探究

实验1取出水电解器的电极材料放在桌面上,用磁铁吸引两根电极材料均被磁铁吸取,但吸引力较弱,说明电极材料是含铁或铬的合金。

实验2分别取出正、负极玻璃管内电解后的溶液约3毫升置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0.05mol·L-1的硫氰化钾溶液,结果只有从接电源正极玻璃管内取出的溶液立即变得鲜红,实验说明溶液中含有Fe3+。再取正、负极管内的内溶液各5毫升置于试管中,使手电筒光从试管一侧照射溶液,可以看到从正极管内取出的红色液体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如图所示)。实验说明该溶液是胶体溶液。

实验1、2说明电极材料为铁的合金。

三、对学生实验中产生的溶液变红以及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5的现象分析

假如该电极材料是铁的合金(不锈钢),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用正极接钢发生正极反应Fe—2e→Fe2+,Fe2+易被氧气氧化成Fe3+,负极反应2H++2e→H2↑,因为是稀硫酸估计酸不够,马上负极反应就变成中性溶液中的反应O2+2H2O+4e→4OH-,OH-移动到正极管内发生反应:Fe3++3OH—→Fe(OH)3红褐色,少量不是沉淀是胶体,所以看到溶液变红。由于负极发生有氢气生成的电极反应,所以得到的氢气的体积增多。

实验启示:

《溶液酸碱性》教学反思 篇9

九年级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

耿镇中学

巩娜

2009-4-10

《溶液的酸碱性》是粤教版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完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的基础之上。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我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的非常好,清晰地向学生呈现出了这节课的三个问题:溶液的酸碱性、PH、PH与生活的关系。(2)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白醋、雪碧、橙子、山楂等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3)在探究什么是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时,让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解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会通过现象对某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实验考核打下了基础。(4)在给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的概念时,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体现出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5)学生分组测出了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水的PH,与前面所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前后呼应,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创新:在传授知识时,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始终把握着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主要体现在:讲解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据面前所放仪器及药品测定溶液的PH,我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观察学生做实验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

本节课的亮点是: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实例及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课堂,贯穿与化学教学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源于生活,会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是无色酚酞试液遇到肥皂水的变色现象不太明显。再就是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有关PH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主要是我自己讲出来的,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尽管学生很感兴趣,但参与度不高。

本节课的课件中关于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这一部分是我自己制作的,PH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是我从3edu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然后再进行改动、调整、整合。我觉得这个课件对于本节课是比较恰当的,适合我自己的思路。

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篇10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探究 篇11

关键词: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实验装置;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第36题,试题:将露置于空气中的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的CO2(标准状况)与加入的盐酸体积有如图关系(不考虑CO2在水中的溶解)。试计算:

(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2)该样品中NaOH与Na2CO3物质的量之比为

试题标准答案是:(1)0.4;(2)2:1。

考后,笔者对本校的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答案全对的学生占14%;答案写成“(1)0.8;(2)6:1”的学生占81%。大部分学生把题意理解为:滴加150 mL的稀盐酸是与氢氧化钠反应,再滴加50 mL的稀盐酸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理不清楚,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给学生讲述分步反应原理,并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受“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的定向思维影响,误以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就会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

为此笔者创新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能让学生领悟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装置的设计

设计的实验装置见图1,在250 mL广口瓶的橡皮塞中,打三个小孔,中间小孔插入分液漏斗,两边两个小孔分别插入玻璃管,一管与气球连接,另一管用橡皮管与分液漏斗上口的导管连接,要求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导管将分液漏斗上口与广口瓶连通,保持压强平衡,分液漏斗中液体能顺畅流下,反应生成气体,气球增大。

3 实验探究的步骤、现象及反应原理

实验1 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在广口瓶中加入1 mol·L-1碳酸钠溶液20 mL,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打开活塞,保持稀盐酸以适中速度滴下,同时不断摇动装置,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没有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Cl(少量)=NaHCO3+NaCl。

在分液漏斗中再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打开活塞,稀盐酸顺畅流下,同时不断摇动装置,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2 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及二氧化碳气体吸收

在广口瓶中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 mol·L-1碳酸钠溶液20 mL(在配制时添加少量二乙醇胺盐酸盐),打开活塞,滴加碳酸钠溶液约10 mL关闭活塞,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反应的化学反应式:2HCl(过量)+Na2CO3=2NaCl+H2O+ CO2↑。

再打开活塞,滴加剩下的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摇动装置约1分钟,气球干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CO2+H2O=2NaHCO3。

4 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

在中学化学辅导资料或考题中常常出现:“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笔者做过实验,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至几个小时才出现白色沉淀。原因是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的速度较慢,另生成少量的碳酸氢钠也不可能达到饱和溶液状态,因此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可能有碳酸氢钠沉淀析出。

用新设计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对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进行半定量实验探究,呈现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反应以及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直观实验现象,能让学生领悟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各步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领会化学反应中量变与质变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宿辉,崔琳.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8):79~81.

[2]吕秉玲.采用二乙醇胺作活化剂的碳碱法生产硼砂[J].无机盐工业,2006,38(12):34~36.

[3]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1.

摘要: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因,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介绍了利用该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实验装置;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第36题,试题:将露置于空气中的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的CO2(标准状况)与加入的盐酸体积有如图关系(不考虑CO2在水中的溶解)。试计算:

(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2)该样品中NaOH与Na2CO3物质的量之比为

试题标准答案是:(1)0.4;(2)2:1。

考后,笔者对本校的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答案全对的学生占14%;答案写成“(1)0.8;(2)6:1”的学生占81%。大部分学生把题意理解为:滴加150 mL的稀盐酸是与氢氧化钠反应,再滴加50 mL的稀盐酸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理不清楚,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给学生讲述分步反应原理,并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受“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的定向思维影响,误以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就会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

为此笔者创新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能让学生领悟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装置的设计

设计的实验装置见图1,在250 mL广口瓶的橡皮塞中,打三个小孔,中间小孔插入分液漏斗,两边两个小孔分别插入玻璃管,一管与气球连接,另一管用橡皮管与分液漏斗上口的导管连接,要求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导管将分液漏斗上口与广口瓶连通,保持压强平衡,分液漏斗中液体能顺畅流下,反应生成气体,气球增大。

3 实验探究的步骤、现象及反应原理

实验1 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在广口瓶中加入1 mol·L-1碳酸钠溶液20 mL,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打开活塞,保持稀盐酸以适中速度滴下,同时不断摇动装置,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没有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Cl(少量)=NaHCO3+NaCl。

在分液漏斗中再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打开活塞,稀盐酸顺畅流下,同时不断摇动装置,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2 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及二氧化碳气体吸收

在广口瓶中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 mol·L-1碳酸钠溶液20 mL(在配制时添加少量二乙醇胺盐酸盐),打开活塞,滴加碳酸钠溶液约10 mL关闭活塞,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反应的化学反应式:2HCl(过量)+Na2CO3=2NaCl+H2O+ CO2↑。

再打开活塞,滴加剩下的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摇动装置约1分钟,气球干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CO2+H2O=2NaHCO3。

4 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

在中学化学辅导资料或考题中常常出现:“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笔者做过实验,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至几个小时才出现白色沉淀。原因是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的速度较慢,另生成少量的碳酸氢钠也不可能达到饱和溶液状态,因此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可能有碳酸氢钠沉淀析出。

用新设计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对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进行半定量实验探究,呈现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反应以及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直观实验现象,能让学生领悟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各步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领会化学反应中量变与质变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宿辉,崔琳.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8):79~81.

[2]吕秉玲.采用二乙醇胺作活化剂的碳碱法生产硼砂[J].无机盐工业,2006,38(12):34~36.

[3]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1.

摘要: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因,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介绍了利用该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实验装置;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第36题,试题:将露置于空气中的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的CO2(标准状况)与加入的盐酸体积有如图关系(不考虑CO2在水中的溶解)。试计算:

(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2)该样品中NaOH与Na2CO3物质的量之比为

试题标准答案是:(1)0.4;(2)2:1。

考后,笔者对本校的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答案全对的学生占14%;答案写成“(1)0.8;(2)6:1”的学生占81%。大部分学生把题意理解为:滴加150 mL的稀盐酸是与氢氧化钠反应,再滴加50 mL的稀盐酸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理不清楚,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给学生讲述分步反应原理,并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受“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的定向思维影响,误以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就会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

为此笔者创新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能让学生领悟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装置的设计

设计的实验装置见图1,在250 mL广口瓶的橡皮塞中,打三个小孔,中间小孔插入分液漏斗,两边两个小孔分别插入玻璃管,一管与气球连接,另一管用橡皮管与分液漏斗上口的导管连接,要求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导管将分液漏斗上口与广口瓶连通,保持压强平衡,分液漏斗中液体能顺畅流下,反应生成气体,气球增大。

3 实验探究的步骤、现象及反应原理

实验1 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在广口瓶中加入1 mol·L-1碳酸钠溶液20 mL,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打开活塞,保持稀盐酸以适中速度滴下,同时不断摇动装置,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没有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Cl(少量)=NaHCO3+NaCl。

在分液漏斗中再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打开活塞,稀盐酸顺畅流下,同时不断摇动装置,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2 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及二氧化碳气体吸收

在广口瓶中加入1 mol·L-1稀盐酸20 mL,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 mol·L-1碳酸钠溶液20 mL(在配制时添加少量二乙醇胺盐酸盐),打开活塞,滴加碳酸钠溶液约10 mL关闭活塞,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反应的化学反应式:2HCl(过量)+Na2CO3=2NaCl+H2O+ CO2↑。

再打开活塞,滴加剩下的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摇动装置约1分钟,气球干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CO2+H2O=2NaHCO3。

4 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

在中学化学辅导资料或考题中常常出现:“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笔者做过实验,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至几个小时才出现白色沉淀。原因是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的速度较慢,另生成少量的碳酸氢钠也不可能达到饱和溶液状态,因此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可能有碳酸氢钠沉淀析出。

用新设计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对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进行半定量实验探究,呈现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反应以及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直观实验现象,能让学生领悟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各步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领会化学反应中量变与质变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宿辉,崔琳.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8):79~81.

[2]吕秉玲.采用二乙醇胺作活化剂的碳碱法生产硼砂[J].无机盐工业,2006,38(12):34~36.

[3]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篇12

1.氢叠氮酸 (HN3) 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及制造叠氮化物, 不能说明它是弱酸的事实是 ( )

A.室温下NaN3溶液的pH大于7

B.加热NaN3溶液时, 溶液的pH变小

C.稀盐酸中加入少量NaN3固体, 溶解后溶液的pH变大

D.HN3溶液中加入少量NaN3固体, 溶解后溶液的pH变大

2.已知pOH=-lg[c (OH-) ], 又知正常人血液的pH=7.35。则此人血液的pOH为 ( )

A.小于6.65 B.等于6.65

C.大于7.35 D.等于7.35

3.室温下向10mLpH=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水稀释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溶液中c (CΗ3CΟΟ-) c (CΗ3CΟΟΗ) c (ΟΗ-) 不变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 c (H+) 亦增大

D.再加入10mLpH=11的NaOH溶液, 混合液的pH=7

4.下面是4种有机弱酸, 强弱顺序为:CHCl2COOH>COOHCOOH>CH2ClCOOH>COOH,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等浓度等体积的4种酸中和碱的能力:

COOHCOOH>CHCl2COOH=CH2ClCOOH=COOH

B.等浓度的4种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水 (H+) :

COOH>CH2ClCOOH>COOHCOOH>CHCl2COOH

C.反应COOHCOOH+2CΗ2ClCΟΟ-COO-COO-+2CH2ClCOOH一定能够发生

D.由题中信息可推知酸性:CH2FCOOH>CH2ClCOOH

5.现有两瓶硫酸溶液, 一瓶是15℃时pH=1的硫酸, 另一瓶是35℃时pH=1的硫酸, 下列关于这两瓶硫酸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两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同

B.两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

C.等体积的两种硫酸溶液中和碱的能力相同

D.两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不同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25℃时, 0.1mol·L-1HNO3和0.1mol·L-1CH3COOH的混合溶液的pH约为1

B.25℃时, Mg (OH) 2悬浊液中由Mg (OH) 2电离出的c (OH-) ≈10-4mol·L-1, 则Mg (OH) 2悬浊液的pH约为10

C.25℃时, Fe (OH) 3悬浊液中由Fe (OH) 3电离出的c (OH-) ≈10-10mol·L-1, 则Fe (OH) 3悬浊液的pH约为4

D.25℃时, 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则该碱溶液的pH应为10.5

7.高铁酸钾 (K2FeO4) 具有极强的氧化性, 是一种优良的水处理剂。FeO42-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K2FeO4与FeCl3两种溶液的净水原理相同

B.H2FeO4、HFeO4-、FeO42-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C.向pH=10的这种溶液中加硫酸至pH=2, HFeO4-的分布分数逐渐增大

D.向pH=6的这种溶液中滴加KOH,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ΗFeΟ4-+ΟΗ-=FeΟ42-+Η2Ο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a2SiO3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后, 所得固体的成分仍是Na2SiO3

B.配制FeCl3溶液时, 将FeCl3固体溶解在硫酸中, 然后再用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

C.泡沫灭火器中常使用的原料是NaHCO3和Al2 (SO4) 3

D.用加热的方法可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Fe3+

9.将0.2mol·L-1的NaHCO3溶液与0.1mol·L-1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2c (K+) =c (HCO3-) +2c (CO2-3) +

c (H2CO3)

B.c (Na+) >c (K+) >c (HCO3-) >c (CO32-) >c (OH-) >c (H+)

C.c (OH-) +c (CO32-) =c (H+) +c (H2CO3) +0.1mol·L-1

D.3c (K+) +c (H+) =c (OH-) +c (HCO3-) +2c (CO32-)

10.已知25℃时, Ksp[Fe (OH) 3]=2.79×10-39, 该温度下反应Fe (ΟΗ) 3+3Η+Fe3++3Η2Ο的平衡常数为 ( )

A.2.79×10-39 B.3.58×1038

C.2.79×103 D.3.58×10-4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11.现有pH=2的醋酸甲和pH=2的盐酸乙。

(1) 取10mL的甲溶液, 加入等体积的水, 醋酸的电离平衡______ (填“向左”、“向右”或“不”) 移动;若加入少量的冰醋酸, 醋酸的电离平衡______ (填“向左”、“向右”或“不”) 移动;若加入少量无水醋酸钠固体, 待固体溶解后, 溶液中c (H+) /c (CH3COOH) 的比值将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无法确定”) 。

(2) 相同条件下, 取等体积的甲、乙两溶液, 各稀释100倍。稀释后的溶液, 其pH大小关系:pH (甲) 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下同) pH (乙) 。若将甲、乙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溶液的pH=______。

(3) 各取25mL的甲、乙两溶液, 分别用等浓度的NaOH稀溶液中和至pH=7, 则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V (甲) ______V (乙) 。

(4) 取25mL的甲溶液, 加入等体积pH=12的NaOH溶液, 反应后溶液中c (Na+) 、c (CH3COO-) 的大小关系:c (Na+) ______c (CH3COO-) 。

12.25℃时, 将体积为Va、pH=a的某一元酸与体积为Vb、pH=b的某一元碱混合, 请完成下列各题。

(1) 若a+b=14, 2Va=Vb, 碱是NaOH,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小于7。由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 若a+b=13, 酸是盐酸, 碱是KOH, 现用盐酸溶液滴定50.00mLKOH溶液, 当滴定到溶液的pH=2时, 消耗盐酸11.11mL。则b=______。

(3) 若已知Va<Vb和a=0.5b, 酸是强酸, 碱是强碱, 酸和碱恰好中和,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3.常温下有下列四种溶液:

已知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1.75×10-5。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四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用序号表示) 。①和②两种溶液中, 由水电离出的c (H+) 之比为______。

(2) 将溶液①和②分别稀释, 测得稀释后两溶液的pH均为5, 则加水量较多的是______。将②、③和④三种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倍, pH变化最小的是______ (分别用序号表示) 。

(3) 在①溶液中加入少量镁粉, 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 取少量溶液③滴定20mL溶液④, 滴定曲线如右图所示。则a点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 b点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

14.燃煤烟气中含有大量的CO2, 不宜直接排放, 烟气喷氨脱碳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流程如下图所示。

(1) CO2的体积分数为12%的烟气 (不考虑其他杂质与氨水反应) 以560.0L/s (标准状况) 的流速进入吸收塔, 用浓度为10.0mol·L-1的氨水喷淋脱碳。从节约氨水的角度考虑, 氨水最适宜的流速为______L/s, 吸收塔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______, 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已知Ka (H2CO3) <Kb (NH3·H2O) ]。

(2) 测得溶液A的pH为12, 其中Na+的浓度为1.01×10-2mol·L-1, 若向体积为1L的A中加入Mg (NO3) 2固体生成沉淀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为11, 试通过计算确定生成沉淀的成分 (写出化学式) 。 (已知:Ksp (MgCO3) =6.8×10-6, Ksp[Mg (OH) 2]=5.6×10-12)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勒夏特列原理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中的应用。若HN3是弱酸, 由于水解吸热, 当加热NaN3溶液时, 平衡正向移动, N3-水解程度增大, 溶液的pH应变大, 故B错。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离子积常数的影响因素, 若只注意到题中信息而未考虑到离子积常数与温度有关, 则会导致误选。根据c (H+) ·c (OH-) =Kw, 得-lg[c (H+) ·c (OH-) ]=-lgKw, 因此有pH+pOH=-lgKw。由于正常人的体温为37℃, 高于室温, 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大于1×10-14, 故其pOH小于6.65。

3.B 【解析】本题中选项B是对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的综合考查。醋酸是弱酸, 加水稀释有利于醋酸的电离, 所以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 同时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会增大, 但由于溶液体积变化更大, 所以溶液的酸性会降低, 即c (H+) 、c (CH3COO-) 、c (CH3COOH) 均会降低, 因此选项A、C均错。由水的离子积常数Kw=c (H+) ·c (OH-) , 知c (ΟΗ-) =Κwc (Η+) , 所以c (CΗ3CΟΟ-) c (CΗ3CΟΟΗ) c (ΟΗ-) =c (Η+) c (CΗ3CΟΟ-) c (CΗ3CΟΟΗ) Κw=ΚaΚw, 由于水的离子积常数和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均只与温度有关, 所以选项B正确。D选项, 由于醋酸是弱酸, 因此两者反应时醋酸远远过量, 溶液显酸性, 此选项错误。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的基本概念。中和碱的能力只与酸所能提供氢离子的总量有关, A正确。酸电离出的c (H+) 越大, 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也越大, B正确。由于题中未给出草酸氢根离子与氯乙酸电离能力的大小, 因此不能判断选项C中的反应能否发生。由于题中已知酸性CHCl2COOH>CH2ClCOOH, 故可推知CH2FCOOH的酸性必强于CH2ClCOOH的酸性, 选项D正确。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pH定义的理解和微观粒子的计算, 若不根据pH的定义和水的离子积常数分析问题, 则会导致误选。根据pH=-lg[c (H+) ], 可知选项A正确。由于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同, 结合选项A, 根据c (ΟΗ-) =Κwc (Η+) , 可知选项B错误。由于两种酸中的c (H+) 相同, 因此等体积的两种酸中和碱的能力相同, C正确。由于水电离出的c (H+) =水电离出的c (OH-) =溶液中的c (OH-) , 因此两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不同, D正确。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pH的估算与计算。选项A中, 由于HNO3是强酸, 在水中完全电离, CH3COOH是弱酸, 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 同时HNO3的存在抑制了CH3COOH的电离, 因此CH3COOH的电离可忽略, 所以溶液中的c (H+) ≈0.1mol·L-1, pH为1。选项B中, 由于Mg (OH) 2电离出的c (OH-) ≈10-4mol·L-1, 远远大于水电离出的c (OH-) , 水的电离可忽略, 因此溶液的pH约为10。选项C中, 由于Fe (OH) 3电离出的c (OH-) ≈10-10mol·L-1, 远远小于水电离出的c (OH-) , 水的电离不可忽略, 在计算时可忽略Fe (OH) 3的电离, 所以Fe (OH) 3悬浊液的pH约为7。对于选项D, 盐酸与某一元强碱恰好完全反应时n (OH-) =n (H+) , 所以有c (ΟΗ-) 10V=c (Η+) Vc (ΟΗ-) =c (Η+) 10c (ΟΗ-) =10-2.5molL-110=10-3.5molL-1pΗ=-lgc (Η+) =-lgΚwc (ΟΗ-) =-lg10-1410-3.5=-lg10-10.5=10.5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不同介质中微观粒子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根据题意知:K2FeO4溶液具有杀菌消毒和吸附悬浮杂质的双重功效, 而FeCl3溶液只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功能, A错。由图知H2FeO4与FeO4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B错。在pH=10至pH=2这个区间中, HFeO4-的分布分数曲线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状, C错。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类水解的应用。由于Na2SiO3溶液在加热、蒸干、灼烧过程中无挥发性物质生成, 因此最终溶质仍为Na2SiO3, A正确。选项B中应将固体溶解在浓盐酸中, 溶解在硫酸中会引入杂质离子, B错。选项C是生活常识, 正确。Fe3+极易水解, 加热会促进Fe3+水解生成Fe (OH) 3沉淀而除去, D正确。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根据物料守恒, 可知选项A的正确表达式为2c (K+) =c (HCO3-) +c (CO32-) +c (H2CO3) 。题中两溶液混合反应后, 溶液中含有等浓度的HCO3-和CO32-, 由于CO32-的水解程度大于HCO3-的水解程度, 因此选项B的表达式应为c (Na+) >c (HCO3-) >c (K+) >c (CO32-) >c (OH-) >c (H+) 。对于选项C可以这样分析:根据电荷守恒有c (Na+) +c (K+) +c (H+) =c (OH-) +c (HCO3-) +2c (CO2-3) , 根据物料守恒有c (Na+) =c (HCO3-) +c (CO2-3) +c (H2CO3) , 两者相减, 可知选项C的正确表达式为c (OH-) +c (CO32-) =c (H+) +c (H2CO3) +0.05mol·L-1。由电荷守恒知c (Na+) =2c (K+) , 可知选项D正确。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只有熟练掌握溶度积常数和离子积常数的代换才能正确求解。Ksp[Fe (OH) 3]=c (Fe3+) ·c3 (OH-) =2.79×10-39, 25℃时, c (H+) ·c (OH-) =Kw=1×10-14;反应Fe (ΟΗ) 3+3Η+Fe3++3Η2Ο的平衡常数Κ=c (Fe3+) c3 (Η+) =c (Fe3+) c3 (ΟΗ-) c3 (Η+) c3 (ΟΗ-) =c (Fe3+) c3 (ΟΗ-) Κw3=c (Fe3+) c3 (ΟΗ-) 10-42=2.79×10-3910-42=2.79×103

11. (1) 向右 向右 减小 (2) 小于 2 (3) 大于 (4) 小于

【解析】本题中“将pH=2的醋酸甲和pH=2的盐酸乙”混合后判断溶液的pH是难点, 只有以电离常数为中介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1) 根据溶液越稀越易电离, 可知加水稀释后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若加入冰醋酸, 相当于增加了反应物浓度, 因此电离平衡也正向移动;加入醋酸钠固体后, 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 抑制了醋酸的电离, 溶液中c (OH-) 增大, 而c (H+) /c (CH3COOH) =Ka/c (OH-) , 所以比值减小。 (2) 由于在稀释过程中醋酸继续电离, 故稀释相同的倍数后pH (甲) 小于pH (乙) 。同时可得 (3) 中V (甲) 大于V (乙) 。因为HCl和CH3COOH溶液的pH都是2, 溶液中的H+浓度都是0.01mol·L-1, 设CH3COOH的原浓度为cmol·L-1, 设混合后平衡没有移动, 则有:

CΗ3CΟΟΗΗ++CΗ3COO-

原平衡浓度 (mol·L-1) c-0.01 0.01 0.01

混合后浓度 (mol·L-1) (c-0.01) /2 0.01 0.01/2

由于温度不变醋酸的电离常数不变, 结合数据可知醋酸的电离平衡确实未发生移动, 因此混合后溶液的pH仍等于2。 (4) 两者反应后醋酸远远过量, 溶液显酸性, 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 (Na+) 小于c (CH3COO-) 。

12. (1) 酸是一种弱酸 (2) 12 (3) 72a143

【解析】本题是有关pH计算的经典试题, 应先按照“谁过量先求谁”的原则, 然后列出正确的表达式。 (1) 酸中c (H+) =10-amol·L-1, 碱中c (OH-) =10b-14mol·L-1=10-amol·L-1, 讨论:若酸是强酸, 则反应后碱过量一半, 溶液呈碱性, 现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小于7, 则原酸不可能是强酸, 应是弱酸。 (2) 10-a×11.11-10b-14×5011.11+50=10-2, 由于a+b=13, 解得b=12。 (3) VaVb1, 可得式VaVb=c (Η+) bc (Η+) a=10-14c (ΟΗ-) bc (Η+) a=10-1410-b10-a=10a+b-141, 又a=0.5b1.5b143a14a143。又2a7a72, 因此a的取值范围是72a143

13. (1) ①>②>③>④ 106∶1 (2) ① ③ (3) Mg+2NH4+=Mg2++2NH3↑+H2↑ (4) c (Na+) >c (OH-) >c (CH3COO-) >c (H+) c (Na+) =c (CH3COO-) >c (H+) =c (OH-)

【解析】本题是对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综合考查, 在 (3) 中只有明确刺激性气味的产生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才能写出总的离子方程式, 否则易出错。 (1) 水中加入可水解的盐可促进水的电离, 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 由此可知溶液①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0.1mol·L-1醋酸溶液中c (Η+) =Κac=10-3×1.751×10-4。因此, 后三种溶液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最大的是溶液④, 最小的是溶液②。溶液①中由水电离出的c (H+) =1×10-4mol·L-1, 溶液②中由水电离出的c (H+) =1×10-10mol·L-1, 由此可得两者之比。 (2) NH4Cl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在稀释过程中继续水解生成H+, 故加水量较多的是溶液①。由于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 在稀释过程中继续电离出H+, 故pH变化最小的是溶液③。 (3) NH4Cl溶液水解显酸性, 金属镁的加入会促进NH4+的水解生成NH3, 由此可得离子方程式。类似的反应还有:2FeCl3+3CaCΟ3+3Η2Ο=3CaCl2+2Fe (ΟΗ) 3+3CΟ22ΝΗ4Cl+BaCΟ3=2ΝΗ3+BaCl2+CO2↑+H2O。 (4) 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等物质的量NaOH和CH3COONa, 因此有c (Na+) >c (OH-) >c (CH3COO-) >c (H+) ;b点时溶液呈中性, 因此有c (Na+) =c (CH3COO-) >c (H+) =c (OH-) 。

14. (1) 0.3c (ΝΗ4+) c (ΗCΟ3-) c (ΟΗ-) c (CΟ32-) c (Η+) ΗCΟ3-+ΝΗ4++2ΟΗ-=CΟ32-+ΝΗ3↑+2H2O (2) Mg (OH) 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离常数和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2) 中只有根据沉淀生成的条件才能判断生成物, 否则无法求解。 (1) 从节约氨水的角度考虑, 吸收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Ο2+ΝΗ3Η2Ο=ΝΗ4ΗCΟ3, 而不能是CΟ2+2ΝΗ3Η2Ο= (ΝΗ4) 2CΟ3+Η2Ο, 由此可求得氨水的流速为0.3L/s。结合题中信息Ka (H2CO3) <Kb (NH3·H2O) 可知, NH4+的水解程度小于HCO3-的水解程度, 因此溶液显碱性, 所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 (NH4+) >c (HCO3-) >c (OH-) >c (CO32-) >c (H+) 。 (2) A为NaOH、Na2CO3混合溶液, 由c (OH-) 、c (Na+) 可得c (CO32-) =5×10-5mol·L-1, 加入Mg (NO3) 2后, 溶液中c (OH-) =10-3mol·L-1, 故有Mg (OH) 2沉淀生成。又c (Mg2+) =Ksp[Mg (OH) 2]/c2 (OH-) =5.6×10-12/10-6=5.6×10-6mol·L-1, c (Mg2+) ·c (CO32-) =5.6×10-6×5×10-5=2.8×10-10<Ksp (MgCO3) =6.8×10-6, 所以无MgCO3沉淀生成。

上一篇:生活哲理语句81条下一篇:客户专业--情景对话(声音的五要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