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组成

2024-11-07

溶液组成(共4篇)

溶液组成 篇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际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能发生反应的离子在溶液中是不能大量共存的。根据溶液特征判断溶液中离子组成是高中化学常考题型之一, 是离子反应重要的考查方式, 不同题意方法有多种。下面就判断溶液离子组成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解析, 帮助学生从中体会解题的一般思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肯定+否定”法判断溶液离子组成

例1.一瓶澄清的溶液, 其中可能含有NH4+、K+、Na+、Mg2+、Ba2+、Al3+、Cl-、I-、NO3-、CO32-、SO42-离子, 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 取p H试纸检验, 溶液呈酸性。

(2) 取出部分溶液, 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 经振荡后CCl4层呈紫色。

(3) 另取部分溶液逐渐加入少量Na OH溶液, 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 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 溶液均无沉淀产生。

(4) 取上述部分碱液加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5) 将 (3) 得到的碱性溶液加热, 有气体放出, 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根据上述实验事实确定:

(1) 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

(2) 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

(3) 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

解析:溶液呈酸性肯定有H+, 所以肯定不含有CO32-;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 经振荡后CCl4层呈紫色, 一定含有I-, 所以肯定不含有NO3-;加入Na OH溶液, 过程中和滴加完毕溶液均无沉淀产生, 肯定不含有Mg2+和Al3+;上述碱液加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肯定含有Ba2+, 肯定不含有SO42-;将 (3) 溶液加热, 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放出, 肯定含有NH4+。综合以上, 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Ba2+、I-、NH4+;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O32-、NO3-、Mg2+、Al3+、SO42-;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K+、Na+、Cl-。

这种“肯定+否定”相关联的方法确保了思维的严密性, 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基础。

二、“阳离子+阴离子”法判断溶液离子组成

例2.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铝反应放出氢气, 下列离子:Mg2+, Cu2+, Ba2+, H+, Ag+, SO42-, SO32-, HCO3-, OH-, NO3-, 试判断以下两种情况何者能存在于此溶液中。

(1) 当生成Al3+时, 可能存在___。

(2) 当生成Al O2-时, 可能存在___。

解析:无色透明溶液, 一定不含Cu2+;与铝反应放出氢气, 则溶液可能酸性也可能碱性, 一定不含HCO3-;当生成Al3+时溶液呈强酸性, 含有H+, 由此排除OH-, SO32-, NO3- (HNO3和Al反应不放氢气) 存在, 溶液中至少有一种阴离子, 所以一定含有SO42-, 根据SO42-的存在排除Ba2+和Ag+, 溶液中还可能含有Mg2+。

当生成Al O2-时溶液呈强碱性, 含有OH-, 由此排除H+, Mg2+, Ag+存在, 溶液中至少有一种阳离子, 所以一定含有Ba2+, 根据Ba2+的存在排除SO42-和SO32-, 溶液中还可能含有NO3-。

溶液中至少有一种阴离子或阳离子可以使好多看似难解的题目变得豁然开朗, 是解决此类习题有效的隐形助手。

三、“定性+定量”法判断溶液离子组成

例3.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 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 现取三份100m 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 第一份加入Ag 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 第二份加足量Na OH溶液加热后, 收集到气体0.04mol;

(3) 第三份加足量Ba Cl2溶液后, 得干燥沉淀6.27g, 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 沉淀质量为2.33g。

根据上述实验, 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K+一定存在

B.100m 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C.Cl-可能存在

D.Ba2+一定不存在, Mg2+可能存在

解析:本题是一个定性加定量的判断题。加足量Na OH溶液收集到气体0.04mol, 溶液中一定含有NH4+且为0.04mol;根据加入Ba Cl2溶液得沉淀, 经盐酸洗涤后沉淀部分溶解, 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SO42-, 不含Mg2+ (Mg2+和CO32-不共存) 。

K+的存在是本题的难点, 从定性的角度没有涉及K+的反应现象, 但从电荷守恒角度分析, 溶液中有0.04mol NH4+、0.01mol SO42-、0.02mol CO32-, 不是电中性溶液, 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K+且为0.02mol。至于Cl-,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如果有, K+更多。故选A、C。

四、“瞻前+顾后”法判断溶液离子组成

例4.某无色溶液, 可能由Na+、Ag+、Ba2+、Al3+、Al O2-、Mn O4-、CO32-、SO42-中的若干种组成。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 取适量试液, 加入过量盐酸, 有气体生成, 并得到溶液;

(2) 在 (1) 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 有气体生成, 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

(3) 在 (2) 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Ba (OH) 2溶液, 也有气体生成, 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则溶液中 (1)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 (2) 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 (3) 判断沉淀乙成分的方法是___。

解析:本题注重的不仅仅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更应注重在题设条件下离子之间的隐含反应, 如过量的试剂带来的反应, 如离子反应后新生成离子的反应, 要把离子反应与实验现象“瞻前顾后”结合起来分析。加入过量盐酸, 有气体生成, 一定含有CO32-, 同时排除Ag+、Ba2+、Al3+的存在;第二步是本题的难点, 在 (1) 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 有气体生成, 同时析出白色沉淀, 应该是Al3+和HCO-的双水解才会产生的现象, 不过Al3+已经在第一步被排除, 3结合第一步, Al3+应该是Al O2-和过量H+反应生成的;突破这一点, 本题题意变得明朗, 在 (2) 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Ba (OH) 2溶液, 也有气体生成NH3, 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 由于没有涉及SO42-的反应, 乙则可能是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钡。

答案: (1) Ag+、Ba2+、Al3+、Mn O4-;

(2) Na+、Al O2-、CO32-;

(3) 加入盐酸, 观察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只有严密的思维才会产生正确的解题路径, 离子组成判断类习题, 有时需要多种方法的灵活整合, 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思路方法, 才能在遇到新情境时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提高解题的效率。

溶液组成 篇2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一)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溶液组成 篇3

1 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包括:2009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护理专业初级 (士) 资格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考试大纲) , 2009年《护理学 (士) 与护士执业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教材及有关辅导教材[1], 我校现行使用的高职高专护理 (含涉外护理) 专业课程的教材[2~6]。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比较法

对上述资料进行逐章逐节分析, 找出直接或隐含的化学知识点, 并与国内现行《医用化学》教材进行对照比较分析, 见表1。

2.2案例教学法

将相关内容与所需化学知识点对接、融合, 并编写案例。

3 研究过程

(1) 找出对接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分为5个部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将我校现行使用的这5门课程的教材进行逐章逐节分析, 找出专业课程中直接或间接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溶液的配制”一节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接 (见表1) 。根据考试大纲标出专业课程中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 括号内是参照2009年《护理学 (士) 与护士执业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教材中标出的历年考点。

(2) 分析说明。在基础护理学中主要包括消毒液、洗胃液、灌肠液、营养液、常用注射液及药物过敏试液的配制等溶液配制内容。包含这些内容的相关章节在考试大纲中的大多数要求为熟练掌握, 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历年必考内容[1]。在基础护理学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主要让学生学习上述溶液配制与稀释的操作方法, 这些操作方法无论是在内、外、妇、儿科还是其他科, 都是临床中必备的基础技能。所以在医用化学中,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计算、配制与稀释的原理等都是掌握这些技能的前期铺垫。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医用化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专业基础课内容、岗位实践性内容的衔接, 让学生了解这些医用化学的基础内容在护理操作中的具体应用,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的沟通。

例如临床常用药物的剂量表示方法有: (1) 质量:μg、mg、g、kg (如维生素C每片0.1 g, 维生素B6每片10 mg) ; (2) 体积:ml、L[如破伤风抗毒素 (TAT) 每支0.6 ml]; (3) 物质的量:mol、mmol、μmol (如2.50 mmolCa2+。) ; (4) 效价:U、IU (如每支青霉素含量为40万U) 。效价是抗生素的计量单位, 指某一物质引起等效反应时的所需计量[8]。

有些药物如维生素、激素、抗生素、抗毒素类生物制品等, 它们的化学成分不恒定或至今还不能用理化方法鉴定其质量规格, 就往往采用生物实验方法并与标准品加以比较来鉴定其效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出, 具有一定生物效能的最小效价单元就叫“单位”, 用U表示;经由国际协商规定出的标准单位称为“国际单位”, 用IU表示。如青霉素试验药液每毫升含青霉素200~500 U。

临床常用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有: (1)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常用单位为mol/L、mmol/L。例如:正常人血清钙浓度为2.25~2.50 mmol/L。 (2) 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常用单位为g/L、mg/L、mg/ml、μg/ml。例如:含氯消毒剂用于浸泡消毒的浓度为含有效氯250~500 mg/L。 (3)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常用单位为%。例如:5%苯扎溴铵。 (4)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溶液的体积, 常用单位为%。例如:75%消毒酒精。 (5) 效价浓度[9]:溶质的效价/溶液的体积, 常用单位为U/ml。例如:链霉素试验液2 500 U/ml。

消毒液、洗胃液、灌肠液、营养液大多采用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议, 医学上凡是已知摩尔质量的物质, 都要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前4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有关计算、配制与稀释在现行《医用化学》教材中内容合理, 难度适中。效价浓度在多数教材中没有被提及, 在少数教材中只是简单提过, 但采用效价表示的药物如维生素、激素、抗生素、抗毒素类生物制品等, 却是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或注射药, 尤其这类注射药的过敏试液配制是临床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之一, 且药物过敏试液配制法也是护理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由于该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多,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而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难点[8]。有些教材中将试液的配制方法列成表格, 其过程几乎是程序化, 学生只要按提示操作就行了, 巧妙地避开了难点。至于为什么这样操作很多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溶液的稀释规律及其运用本该在医用化学课程中解决, 但到后续专业课乃至到临床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仍是难点, 这反映了医用化学课程与岗位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因而有必要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选用临床常用溶液作为例题和练习, 增加效价概念和药物过敏试液配制法等内容。

(3) 编写案例。将所需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及技术互相融合、对接, 编写案例, 以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 并提高其技能水平 (见表1) 。

如表1中案例2:2岁小儿, 腹泻, 补液后已排尿, 此时输液瓶中尚有不含钾的液体300 ml, 此液体中最多加入多少毫升10%氯化钾?

注意在儿童腹泻时静脉补液的过程中, 为防止出现低血钾, 输液中患者排尿后要加氯化钾, 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WB=0.2%~0.3%, 而绝大多数药厂生产的氯化钾注射液为10%, 因此需要进行计算和稀释, 该内容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考点, 曾在多份模拟试卷中出现。另外10%氯化钾是个需要特别当心的药品, 标签均为红色, 为提醒药师、护士不能静脉推注该药品, 且在静脉滴注时, 既要注意氯化钾的浓度不能超过0.3%, 又要控制滴注速度不超过30滴/分[10]。

如表1中案例4:某患者在注射氨苄西林前需做皮试, 护士用每瓶0.5 g氨苄西林和生理盐水配制每毫升含氨苄西林0.5 mg的试验液[2]。试验液配制方法及计算依据见表2。

如表1中案例5:用每支含40万U青霉素配制500 U/ml的皮试液。具体见表3, 括号内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填写。

讨论:若用每支含80万U青霉素配制400 U/ml皮试液, 如何配制?注射皮试溶液0.05 ml含青霉素20 U。 (此为提高型习题)

(4) 收集阅读材料。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技术执行人员, 因而,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通过收集相关案例做为阅读材料, 并用多媒体播放,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其创新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以进一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阅读材料1:戊二醛消毒液配制浓度过低, 使孕妇诱发龟分枝杆菌[10]。将此作为必读型阅读, 此案例提出的警示有以下几点:一要重视消毒药品的质量, 二要重视消毒药品的配制操作, 三要加强监测消毒药品的实际效果。

阅读材料2: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11]。将此作为提高型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引导其思考其他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阅读材料3:配制TAT皮试液的误差分析[12]。将此作为提高型阅读, 让学生调查并讨论其他试验液是否也存在误差?如何解决?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 开发学生科研潜能。

通过将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与护理专业课程及岗位需求有机结合, 突出与岗位需求相关的内容, 使医学与化学相互渗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向“要学”转化。对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应参照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和应试指导, 使相关内容进行无缝对接, 这样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 目标更加明确, 降低了对专业课相关内容的教学难度, 走出了“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困境, 帮助学生向“会学”转化。服务岗位, 课证对接, 让学生做到由基础理论到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到实践课、课堂教学到执业考试、课程设置到岗位需求的从容转换。

参考文献

[1]王平, 罗晨玲.2009年护理学 (士) 与护士执业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2]李晓松.基础护理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党世民.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任新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黄力毅.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王平, 徐朝艳.护理学 (士) 与护士执业模拟试卷及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8]于肯明.药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9]钟菲, 林春华, 丁菁.药物过敏试验液配制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 :78.

[10]孙安修.用药纠纷典型案例评析[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张晓云.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1999, 1:39.

化学教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篇4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 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课程结束指导

上一篇:实验桌电源下一篇:电力科研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