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

2024-08-13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通用8篇)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 篇1

XX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制度

一、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就近就医需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的形成,构建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以家庭健康医生为主,卫生院护士、公卫(卫技)人员为支持的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为辖区居民提供签约式服务,即有需求的辖区居民在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中自主选择家庭健康医生,与卫生服务机构及家庭健康医生签订《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协议》,家庭健康医生为其家庭和个人提供健康管理。

二、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年版)》和专业技术服务规范。

三、严格执行卫生服务各项规章制度,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家庭健康医生团队主动了解签约家庭健康状况,制定健康计划,对慢性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

五、与居(村)委会召开联络会,联合制定工作计划并落实。

六、开展签约家庭基本医疗服务,及时联系双向转诊服务。

七、定期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和全科医学理念。

八、团队负责人应对家庭健康医生团队各个成员进行定期考核,结合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并接受机构绩效管理部门的考核。

XX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人员工作职责

一、家庭医生

主要负责诊疗、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咨询服务:

(一)承担辖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病的诊治,负责院外急救与转诊;

(二)进行双向转诊;

(三)承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二、三级预防为主的管理工作;

(四)开展辖区诊断,根据本辖区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并进行评价;

(五)承担辖区健康人群与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

(六)建立、管理辖区居民健康档案和医疗保健服务合同;

(七)组织并指导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等辖区卫生服务工作;

(八)配合精神科专业医生开展辖区精神卫生服务;

(九)开展辖区卫生服务科研与教学活动;

(十)承担辖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工作。

二、护士

(一)参与辖区居民健康档案和医疗保健合同的建立与管理;定期为辖区居民体检。

(二)参与辖区诊断,根据本辖区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实施护理计划;提供以人群为对象的护理服务;

(三)正确执行医嘱,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开展辖区护理服务;

(四)诊断辖区居民需求,进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防治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护理技术指导;

(五)参与辖区老年护理、辖区康复、辖区精神卫生、辖区慢性病预防与管理、辖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辖区营养指导等工作;

(六)完成辖区护理科研、教学工作;参与其他辖区卫生服务科研工作;

(七)协调辖区内居(家)委会、居民、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关系;

(八)完成家庭健康医生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公共卫生人员

(一)承担辖区居民和集体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及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服务;

(二)承担辖区开展的妇幼保健工作;

(三)承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以及预防为主的管理工作;

(四)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五)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健康人群、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不同需求,完成预防保健管理工作;

(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危害辖区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普及卫生知识,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七)开展辖区精神卫生服务,参与精神病人管理与康复指导;

(八)配合家庭健康医师开展相关的辖区卫生服务工作。

牙叉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工作服务规范

一、家庭医生文明礼仪规范

1、忠于职守,尊重患者,对待服务对象一视同仁。

2、精益求精,慎言守密,不得泄露服务对象的隐私。

3、重视沟通,语言文明,使用文明用语,不讲服务忌语。

4、尊重同事,团结协作,一切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

二、家庭医生岗位道德规范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操作服务规范。

2、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保护权,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4、遵纪守法,廉洁行医,不收受服务对象的馈赠和红包。

三、家庭医生服务规范

家庭医生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各项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医疗核心制度,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

牙叉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流程

1、宣传:家庭医生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和形式,与辖区居民建立联系,在辖区卫生服务站公示家庭医生基本信息,向签约的居民或家庭发放家庭医生联系服务卡,充分告知并引导居民签订协议。

2、签约:按照自愿原则,家庭医生采取就诊或上门服务等方式,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并存放于居民健康档案中,并按有关规定保护居民的各种隐私,共同履行协议条款。

3、服务:按照协议约定,家庭医生落实各项服务承诺,并将服务内容详细记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台账,以备考评。

4、评价: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居民对服务的评价,根据居民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5、总结: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及时总结并整改,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牙叉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一、签约免费服务项目

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一次重点人群健康体检;个人健康状况评估及制定个性的健康规划;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规范的健康管理,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对孕产妇实施系统健康管理;对0-6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保健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1次健康管理;接受家庭成员电话咨询、进行健康、营养、保健咨询和指导;帮助有需要者联系转诊服务。

二、选择性个性化服务项目

按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签约居民首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对残疾人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和督促康复训练;对空巢和行动不便的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家庭成员进行个性化中医体质辨识,开展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提供家庭健康心理咨询和健康支持。

三、约定服务项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签约居民有特需服务可通过双方约定提供有偿服务,家庭医生与居民约定有偿服务项目、时间、内容和服务收费。

牙叉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岗位职责

1、积极开展为居民签约式服务工作,认真完成签约目标。

2、家庭健康医生团队将为签约市民提供相应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3、运用适宜技术,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4、为签约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按规范进行动态管理。

5、为诊断明确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治疗、行为干预、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等。

6、对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肢体残疾等病人提供随访和康复指导服务。

7、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落实妇幼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消毒隔离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

8、提供日常门诊、预约门诊等服务。同时合理安排上门服务巡诊时间。

9、执行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规范和制度。

10、为有需求的签约服务对象优先提供上级医院的转诊服务。团队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组织共同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辖区村委会的配合下,在自然村设置宣传牌,向群众公示为其提供健康服务管理的家庭健康医生团队的姓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电话等内容。

牙叉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制度

1、由临床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按照所辖区域、常住人口、服务功能与任务等情况,分片包干,落实管理责任制。

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月下辖区工作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个天。

3、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下社区开设门诊,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诊疗行为。

4、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履行合同条款,开展分类、分层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主动上门服务、追踪随访。

5、家庭医生团队应实行五个统一:文明用语、着装胸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出诊装备统一。

6、在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区居民公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的姓名、服务项目、联系方式等,接受监督,并应保证团队进入家庭实行健康管理的服务时间。

7、定期考核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工作,结合管理户数、管理质量以及管理对象的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牙叉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 篇2

1 规则 (Rule)

现行的相关政策及规范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上海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和《2013年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建设重点任务与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条款可以发现上海市对家庭医生制度已经有了明确的内涵界定, 即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 在与社区居民及其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的基础上, 由家庭医生及其服务团队提供防治结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开展以社区卫生诊断为基础的针对性健康管理, 实施首诊与转诊, 合理控制费用的制度[2]。家庭医生作为该制度的核心, 是指在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并与居民建立签约服务关系的注册全科医师 (临床类别或中医类别) 。

但是, 社区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理解普遍存在偏差, 甚至质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并未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提供卫生服务。他们认为, 家庭医生是可以上门服务并且24小时都能联系上的医生。其实, 家庭医生是基本医疗的一种延伸, 主要提供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大部分服务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或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涵盖, 居民不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但考虑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医疗的安全性, 上门服务针对的是行动不便、病情稳定和确有需求的居民。我们认为, 政府在向社区居民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时一定要明确其内涵与职责, 避免各项工作问责机制不健全, 导致家庭医生制度落实效力低下。

由于现在“一卡在手, 全市通用”的医疗保障体系, 社区居民普遍担心签约后是否妨碍自由就医, 能不能通过家庭医生的渠道优先预约到专科医疗服务。同样家庭医生也表达出对于转诊畅通的忧虑, 大部分医生表示如果没有熟悉的朋友在上级医疗机构就没有办法为签约居民提供床位、专家门诊号等紧缺型卫生资源, 可持续性较差。作为转诊渠道的上游, 二级医疗机构因属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配合度较高;而三级医疗机构由于本身医疗资源紧张, 没有较大的动力建设绿色转诊通道, 只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分配。可以看出, 畅通转诊同样需要深化公立医院的改革, 以保证其公益性, 参与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还未涉及到与一级医疗机构的联动, 尚未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细则来保证与规范绿色转诊通道的畅通和可持续性。

2 机会 (Opportunity)

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一个国际健康论坛上, 沈晓明副市长提出了将来在本市要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与此同时, 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展了可行性研究, 发现社区卫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并具备建设家庭医生制度的基本条件, 从而得出家庭医生在整个医疗环节中可以担当健康守门人的结论。从历史沿革、人力资源、财政投入和配套政策等不同方面, 分析并提出上海市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3个核心目标, 即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卫生资源的协调人和经费使用的代理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上海市始终贯彻“强基层”战略, 将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突破口。家庭医生制度是将预防保健工作前移、建立有序诊疗秩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满意度和增强居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途径, 也是建设低成本、高效益卫生服务体系的明智选择。《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45项服务功能, 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3]。这是国家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这一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呼应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2011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4], 首次提出我国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并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全科医师首诊制的要求。因此, 上海市深入推广家庭医生首诊制符合宏观政策的方向。

3 能力 (Capacity)

和国外与家庭医生本人直接签约不同的是, 目前, 我国签约模式还是首先与社区医疗机构签约, 然后安排社区的家庭医生负责提供服务。这样的模式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 也符合当前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因此, 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家庭医生制度的支撑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早, 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遍及城乡, 基本覆盖了辖区内所有居民。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全部上缴政府财政专户, 所需支出由财政按照预算管理要求予以保障[5]。近期调查也显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次数逐年增加, 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逐年提高;同时也发现, 在现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居民中, 无论是满意度还是信任度均在较高水平, 对与家庭医生签约并定点首诊意向较高。

除了覆盖全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网络以外, 上海市综合性医疗机构资源也很丰富, 到2012年每个区、县都将有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目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卫生处与申康集团医联平台合作, 共同打造家庭医生网络转诊系统。现阶段每天发放10%的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号源, 签约居民可以通过家庭医生转诊的渠道获得这些号源。该系统已在全市39家社区开展了试点工作, 市领导也明确表示下一步将加大网络号源的数量, 使家庭医生切实拥有转诊资源。这些举措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提供了配套措施, 可以增强居民选择家庭医生首诊的信心。

总结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的经验可以看出, 每个区都结合了辖区内的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研究, 这对本市下一步全面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闵行区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 例如古美社区已整合社区情况、慢性病随访、病史数据和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内容, 以电子化平台的形式清晰地告诉家庭医生每日工作及完成情况。辖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发放的健康卡轻松地了解到体检状况, 避免了重复检查。值得一提的是, 居民的医学影像数据也可以在该平台共享, 由辖区内二级医疗机构专业的医生分析并能将结果告知负责的家庭医生。浦东新区农村地块将家庭医生与新农合相结合。家庭医生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介入, 新农合一直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所以, 在浦东也开展了安然通支付的试点。长宁区积极构建家庭医生团队、双向转诊和规范服务, 创新性地提出家庭医生工作室, 将家庭医生团队优化。在社区面向居民开设了若干工作室, 工作室之间是既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 可以竞争性地使用辖区平台的卫生资源。闸北区与民政部门合作, 将民政局救助病人与家庭医生签约。签约后社区医疗机构就会按人头获得民政医疗救助补偿金。通过家庭医生可以帮助救助对象有序就医, 而且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减轻了民政局部门的负担。徐汇区重点探索健康管理, 制定相应操作规范。长桥、康健社区从实际的角度, 指导家庭医生做好健康管理, 从怎么评估、怎么发现问题、怎么针对相关方案和怎么进一步调整方案, 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流程。

4 沟通 (Communication)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家庭医生制度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居民和医疗机构三者, 分别充当管理者、服务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三种角色, 所以, 沟通就是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7]。

首先是管理者与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沟通。当前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 具体表现为:错误地认为家庭医生就是私人医生, 希望家庭医生能够上门服务, 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对家庭医生的服务项目了解不够全面, 大多数居民仅仅了解其中的几项内容;对家庭医生“首诊制”存在很多疑问, 比如首诊的医生会不会不给其转诊, 转诊的医院或医生能不能由自己决定等。管理者对居民需求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比如居民对于药品的需求比较广泛, 很多居民是在三级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后带着用药方案回到社区康复的, 因此, 所使用的药品为三级医院的目录药品。但是, 现在社区很多都是使用基本药品目录中的药品, 经常出现居民在社区配不到药的情况。因此, 政府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和居民反馈信息的收集, 相应地对已经施行的政策进行修正, 以尽可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是管理者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沟通, 在推出家庭医生制度之前已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政策制定者在对服务机构进行了一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了上海市具备建立家庭医生制的条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机构对于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将签约率作为考核指标, 将很大一部分工作的精力放在了签约率而非服务率上。增加了很多技术性不高的任务作为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 如建立健康档案、签约等工作。

最后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沟通, 服务机构是直接面向居民提供服务的部门, 对于整个制度的实施有着重要作用, 其作为政策实施者对于居民的真实需求理解不全面, 很多时候机构办的一些健康宣教和健康知识讲座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工作没有做实, 而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健康宣教任务。机构不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而是要真正了解辖区居民的需求, 将居民最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进行宣传与教育。现在很多机构已经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措施引导居民主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 下一阶段应该总结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推广。

5 利益 (Interest)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除了引导有序就医、合理控费以外, 更是将家庭健康负责的理念引入到社区卫生机构, 有效地将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工作前移。《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 卫生保健往专业医疗保健的方向倾斜, 结果往往丧失了采取广泛的防护性和预防性干预措施的机会[6]。对处于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比较, 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国家而言, 同样的投资带来了较高的卫生水平。因此, 为了提高卫生系统绩效, 回归并重视初级卫生保健制度是成本效果较高的卫生保健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是锻造初级卫生保健品牌的机会。上海市大力打造家庭医生这块“金字招牌”以后, 为将来引导有序就医、社区首诊奠定基础。除了初期在新闻媒体对家庭医生大力宣传, 卫生管理部门也对家庭医生进行了系统规范化的培训, 从供方和需方共同营造家庭医生制度利国利民的大氛围。

居民的健康由原来的自己管变成现在的家庭医生来管, 提高了管理水平, 增加了个性化的管理内容, 降低了居民无序就医所浪费的医疗费用, 同时家庭医生因为长期服务于固定的人群, 与居民建立了牢固的感情联系, 能够在居民就医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就诊满意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家庭医生制度中作为第一线的医疗机构, 将会承接居民全部的基本医疗服务, 使得社区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家庭医生的收入广泛提高。同时由于医疗费用的控制, 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家庭医生也将获得较多的医疗基金的补偿。

6 过程 (Process)

从2011年起, 在长宁、闵行和闸北等10个区启动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 从2013年起, 全市所有区、县均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工作。目前, 全市已经基本建成了家庭医生制度和运行机制, 各区、县已经开始整合基本诊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利用居民健康档案, 为签约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7]。2013年起,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为每个居委会 (村委会) 配备1名家庭医生, 逐步实现每个家庭都与家庭医生建立起签约服务关系, 从签约数量上能够看出为每个社区配备1名家庭医生的第一阶段目标可以稳步实现。

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进展是顺利的, 截至2012年10月18日, 长宁区签约率达88.83%, 斜土社区和长桥社区接近60.00%,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签约率是个带有明显行政任务的指标, 从访谈中发现有一定的水分, 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目前, 全科医生的签约是单方面的, 社区居民用不着付出, 是全科医生单方面的承诺。再加上没有其他的制约措施, 不少居民就是卖个面子, 帮你签一下, 过后也许就忘了, 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签约带来的优惠与福利, 在部分地区很多签约居民能享受到的优惠和福利不签约的也一样能够享受到, 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在实行家庭医生制度的过程中, 居民的确享受到了资源整合所带来的福利和便利, 以前需要自己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现在变成家庭医生主动提供服务, 居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 但是, 这些实惠并不能将病人留在社区, 签约居民仍然可以自由就诊, 应该结合医保部门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居民在社区首诊。

7 意识 (Ideology)

在市政府的倡导和推广下, 各区、县政府意识到了家庭医生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举措之一, 通过制度建设, 达到逐步建立有序医疗服务秩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 为制度的推进做出了巨大努力。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家庭医生制度需要多部门协调操作, 需要基层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更加扎实有效的管理。

广大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是普遍欢迎的, 随着各地区签约率的上升, 居民看到了签约所带来的实惠, 居民对健康管理的理念有过增强。同时他们还希望得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健康管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品尝到家庭医生制度的甜头, 意识到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将会帮助其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补偿机制, 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目前与政府和居民要求的家庭医生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上海市提出到2015年力争基本建成服务网络健全、医务人员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完善、管理运行规范和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因此, 深化服务模式和补偿运行机制, 推动构建社区首诊、分工协作、梯度有序和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是近期的改革重点。目前, 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不足, 且待遇水平较低, 职业发展受限, 是未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瓶颈。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从外地和二三级医院引进人才, 这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只有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才能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 让老百姓在社区辐射的范围内就能享受到综合、连续、便捷和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综上所述, 我们建议:为了确保家庭医生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方案, 其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和责任机制, 将之概括为: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完善服务模式和夯实配套机制。具体包括下列几个关键策略: (1) 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的宣传手段比较单一, 仅仅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进行宣传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加大宣传和解释力度, 为社区卫生发展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且针对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提出不同的宣传方案, 以此来获得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提高家庭医生的品牌塑造能力。 (2) 明确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 将建档、签约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外包, 如古美社区的医学秘书, 解放家庭医生的生产力,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劳动力, 使其以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 (3) 推广一些优秀试点社区的引导措施, 引导居民主动寻求健康服务, 如“自检小屋”、“健康积点卡”等形式,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索求。对实施细则中提到的30种自选药品要进行规范, 不要求采购的内容统一, 但是对采购药品的质量和流程要进行规范, 防止“以药养医”的情况再次发生。 (4) 规范和统一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信息化软件功能和信息标准, 将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和基本医疗服务数据有效地整合利用, 实现信息共享, 达到患者动态管理, 减少病人重复检查、重复医疗, 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

摘要:运用ROCCIPI技术系统分析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及其进展情况, 从政府、社区居民、家庭医生和医疗机构4个方面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为上海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制度,ROCCIPI技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沪府发[2011]18号) [EB/OL].http://wsj.sh.gov.cn/website/b/63997.shtml, 2011-08-25.

[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本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工作的指导意见 (沪卫基层[2013]7号) [EB/OL].http://wsj.sh.gov.cn/wsj/n429/n432/n2354/n1540/u1ai80877.html, 2013-03-15.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611/41193.html, 2009-03-17.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1]23号) [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7/07/con-tent_1901099.htm, 2011-07-07.

[5]王峦, 张璐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问题的ROCCIPI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2 (3) :65-68.

[6]Reagan P A, Brookins F J.Community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San Fransico:Benjamin Cummings, 2008.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家庭医生;纠纷;解决制度

目前世界上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指出“完善合理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理念。然而我国的家庭医生服务合同制度仍处于试点阶段,发展很不成熟,出现了诸如服务合同内容不完善、家庭医生数量紧缺、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等问题。

一、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概述

(一)家庭医生的概念

何为家庭医生,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受过长期的、系统的高等教育以及专业培训、拥有丰富的经验,为接受服务方提供一种高质有效的综合性服务。

(二)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概念

家庭医生服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关系的协议,约定由具有医学全科知识的基层医疗人员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另一方当事人接受服务并且支付相应费用。家庭医生服务合同具有侵袭性,其所涉及的服务内容具有综合性与不确定性。

(三)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特殊性

1.纠纷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医学知识以及专业技术是一個医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而得来的,即使其做出详细说明,接受服务的相对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了解该服务的优劣、后果等。普通人也不太可能对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性质、因果关系等做出明确的判断,因此往往依赖于医学专家们的鉴定或出具的意见来认清事实、划分责任。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不仅具有医学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具有法学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其纠纷的解决也有赖于法律、法规以及大量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等。

2.纠纷当事人之间信息上的不对称

双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是在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占有上却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在论述医疗市场的特征时指出,医疗市场中医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从而使购买医疗服务出现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由于在医学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以及认识能力的差别导致家庭医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知之甚少,唯有依赖于医生制定的诊疗方案,信息不对称使患者在消费医疗服务过程中具有被动性[3]。

3.纠纷当事人之间力量上的不均衡

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着设备、技术力量和物质上的不均衡。在家庭医生的服务过程中,服务相对人虽然具有知情权和一定的选择权,但却因力量上的不均衡导致其在事实上不能进行选择和适当的参与。通常患者也只能依赖于服务结果来判断家庭医生的服务行为是否有过错,在纠纷的解决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4.纠纷的表现形式与原因是多样的

纠纷的表现形式有些是侵权纠纷,有些是违约纠纷,其责任的承担方式也不尽相同。当然,导致纠纷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有可能是因为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专业技术、收费等原因,或是媒体的炒作等造成了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

二、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使家庭医生与签约家庭的关系紧张,导致合同纠纷的数量不断增加,纠纷发生率居高不下。有时候仅因为部分家庭医生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或者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签约家庭的需求,接受服务的相对人就辱骂家庭医生,甚至威胁其人身安全。很多签约家庭不信任自己的家庭医生,心存疑虑,家庭医生如临深渊,难以开展服务工作,使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矛盾激化,甚至时常演变成暴力事件,已升级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成因

1.家庭医生自身的问题

虽然当前把家庭医生服务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可是家庭医生的培养刚起步,其数量少并且服务意识薄弱,使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推广遭遇瓶颈。家庭医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是合同的“当事人”,为签约家庭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已是必须履行的合同义务,家庭医生已成为经营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的“委托代理人”[6]。家庭医生在基层工作的待遇与地位都不高,使得家庭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较低,影响家庭医生的工作热情。

2.居民参与和政府责任问题

对于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医生开展服务工作经常吃闭门羹。很多时候家庭医生的工作不被居民所认可,甚至直接拒绝配合医生的服务工作,不告知家庭医生其身体的健康状况及变化,对家庭医生的工作起到副作用。地方政府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组织者与倡导者,必须全面负责家庭医生的服务工作。

3.缺乏统一的服务模式

目前各地区对家庭医生的定位及其签约数量、政策保障等方面都未达成共识。造成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的差异明显,合同履行比较混乱。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开展了双向转诊工作。但由于缺乏进一步明确双向转诊的细则,转诊工作实难以进行,加深了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纠纷。

4.缺乏法律化、制度化的管理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则[4],家庭医生服务也需要立法和制度保障。由于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导致服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所负法律责任不清楚,让纠纷愈演愈烈。

三、纠纷解决方式的域外考察

(一)域外考察

1.美国

1990 年,美国通过了“ 患者自决法案(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Act)”,明确了患者自决等自主权利。目前,美国已有16个州以法律的形式制法规范纠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纠纷的数量。同时注重通过行业规范对家庭医生进行管理。在解决医患纠纷时,美国特别重视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家庭医生参加责任保险,让保险公司理赔。此外,美国也非常重视采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来解决问题。发生纠纷后,可以寻求医疗评审与监督委员会调解,也可以寻求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还可向法院诉讼,由陪审团认定事实、法官适用法律并判定赔偿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全部费用。

2.英国

在英国,患者对家庭医生不满意可以直接向提供服务的机构投诉。服务机构在接到投诉后,或要求责任人向投诉人进行答复,或进行深入调查,并组织调解。如果投诉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可以单独要求对投诉进行审查。但是现行的投诉程序并不能保障患者索赔的权利。因此,患者只能通过诉讼途径实现自己的索赔偿,而是否得到索赔以及索赔的金额由法庭裁决。

3.日本

日本政府也要求家庭医生购买保险,多数纠纷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政府还充当着“中间人”,积极向签约家庭说明情况,做好调解工作。如果纠纷双方对责任的承担难以达成共识,也可以诉诸法律,政府会主动帮助那些在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签约家庭,缩短审理时间,促进纠纷的解决。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在纠纷的解决中,逐渐形成了法庭解决、日本医师会解决和当事者之间解决的几种方式,其中以当事者通过对话解决为最基本的解决纠纷方式[6]。

四、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解决制度的构想

(一)解决纠纷应坚持的原则

处理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是由于纠纷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很难界定当事人的责任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纠纷应坚持以下原则:

1.限额赔偿原则与惩罚性赔偿原则相结合

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可依法行使权利索取赔偿。无论是 “补偿说”,还是 “赔偿说”,都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实际。笔者坚持限额赔偿说,即以承担有限义务为享有有限权利的基础,以享有有限权利为承担有限义务的基础,对某些赔偿限制其最高赔偿额,减轻赔偿方的负担。但为了制裁和遏制赔偿人的不法行为,可以采取惩罚性赔偿原则,即承担超过实际损害的赔偿数额。

2.行政、刑事责任相结合

家庭医生违反规定从事执业活动,依据其情形可被责令改正、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寻衅滋事、阻碍家庭医生依法执业的公民,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情况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3.医疗行为的豁免权原则

家庭医生在对患者实施合法的护理诊疗活动中造成的难以预防的不良后果依法不受追究的法律制度[7]。这不仅为一部分纠纷的解决拨开了迷雾,也对促进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还有利于保护家庭医生的合法权益。

(二)创新解决机制

1.设立责任保险

由于家庭医生从事的服务工作具有高风险性,为了减轻家庭医生的负担与压力,鼓励家庭医生参加保险,以其所负的法律赔偿风险为承保对象。责任保险制度实现了政府、第三方机构、患者及医生共同分担风险,从而有效削弱了医患双方的对立冲突。一旦发生纠纷,由保险公司进行调解并支付最后的赔偿数额。这既有利于增加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签约数量,也有利于保障家庭医生开展服务工作,更有利于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解决,保障签约家庭的合法权益。

2.规定仲裁前置

我国劳动争议的解决实行仲裁前置程序,即法院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先经过仲裁的裁决。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与劳动争议都具有专业性强、数量多、处理难度大等特性,因此可以参照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对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适用仲裁前置制度。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法学等人士,将他们纳入到仲裁队伍中,提高仲裁调解的成功率和仲裁裁决的合法性、合理性。此外,仲裁员与行政部门没有隶属关系,避免了行政干预从而有效保障仲裁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3.建立非诉纠纷解决机制

虽然美国的各个阶层都埋在大量的诉讼案件中,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逐渐认识到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耗费的时间长、经济成本高,不符合“及时的正义”。因此,谈判、调解、仲裁等非诉纠纷解决方式已成为美国人解决纠纷的首选方式。而且根据需要演变出了许多具有综合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例如调解与仲裁制度的结合,在法院附设调解以及仲裁等。我国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解决就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非诉方式解决纠纷。我们可以发挥律师参与纠纷解决的作用,可以建立专门性的纠纷解决机构。通过完善纠纷的解决机制让纠纷当事人依自己的意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纠纷的处理方式。当然也可以通过行政引导来指导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解决。有的学者认为“它的诞生在新中国政法传统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发明,是一种中国式的纠纷解决与人权救济机制,也是权力上下运行及相互监督的一种特殊机制”[8]。

4.建立各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协调体系

虽然我国现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已有协商、调解、仲裁以及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但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缺乏体系化的运作流程,相互间没有完善的协调体系。无论是调解与仲裁,还是诉讼与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等,法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僵化,导致非诉纠纷解决机制被忽略,使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9 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整合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充分发挥了审判权的规范、鼓励和监督作用,完善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9],促进了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

(三)完善与制定相应法规

要处理好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必须将医学、公共卫生构建于“法律”的框架之下,必须严格控制家庭医生的准入及其资格认定,完善关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的法律法规等,让家庭医生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此外,必须针对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以及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家庭医生的工作指南”“家庭医生服务的试点意见”“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纠纷的处理办法”等,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秉辉,祝墡珠.全科医学导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27

[2]KENNETH JOSEPH ARROW.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942-973

[3]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37-243

[4]黃卫东.社区家庭护理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与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10):876

[5]李志明.国外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及借鉴[J].中国社会保障,2013(3):78

[6]周秀芹,赵立新.日本的医疗事故纠纷与处理办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18-21

[7]王才亮.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处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9

[8]陈奎.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引导机制[J].河北法学.2010(9).31-37

[9]齐树洁.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08

作者简介:

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度 篇4

1、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每月不少于5天,严格遵守考勤制度。

2、按照分片包干原则,落实责任制管理。

3、制定年、月工作计划并有工作总结;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小组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一次团队碰头会,例会和开展工作情况记录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日志本。

4、对服务对象按《石家庄市裕华区卫生局关于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项目的通知》要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积极开展服务并详细记录。在社区有固定的宣传栏或活动场所,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须向责任区居民公示,如有变动及时张贴通知予以公示。

6、团队应对团队内各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并接受上级绩效管理部门的考核。

7、团队工作人员下社区工作时,必须佩带胸牌,携带统一随诊箱,通讯工具、工作记录本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资料,在指定的社区开展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服务内容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要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及时掌握责任区内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

1、建立和管理家庭健康档案。

2、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检测和随访;开展传染病(如结核病)的上报和管理;

3、协助高危随访、产后访视和新生儿家庭访视,开展妇科普查,随访并督促治疗。

4、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和健康处方,开展健康指导,康复指导、接受健康咨询。

5、开张预防接种工作和0-3岁儿童的健康管理

6、定期开张65岁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等重点人群的免费体检。

7、为居名提供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健康教育、科普知识、饮食起居、文化素养、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的宣传服务。

8、为民政局确定的居名养老对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9、开展上门出诊、送医送药、家庭病床。

10、开张剧名家护理。联系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及转诊。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人员岗位职责

1、团队长统筹团队全面工作,明确管理范围、明确责任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团队、月工作计划及各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团队成员在团队长的领导下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相关信息,建立、维护居民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制定健康档案,制定责任区工作计划(疾病预防、康复指导、健康促进、人群保健等)。

3、对服务家庭提供基本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院前抢救;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社区康复等服务。

4、开展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人群、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的保健及指导工作。

5、开展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工作。负责责任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6、开展精神卫生服务。

7、完成主任(站长)、团队长安排的其他任务。

裕华区社区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规范

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中使用规范性语言和礼貌性语言,符合伦理道德原则。语气要温和。

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工作时要统一着装,佩带胸卡,使用统一的交通工具、访视包等。初次进入居民家庭必须作自我介绍,发放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一印制的联系卡。

3、开展地点主要在全科诊室/社区/居民家,根据所开展的工作内容采取适当的工作形式。

4、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要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按职责分工合作,避免重复和遗漏工作,积极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达的各项工作。

5、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要与责任区相关部门、组织和单位加强联系,相互配合,经常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并将沟通结果汇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要时请上级协助解决。

创建平安家庭工作制度 篇5

1、定期活动制度。成立“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每季活动一闪,通报工作情况研究平安家庭创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对策和措施,部署工作任务。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每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特殊敏感问题及时专题排查,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向上级汇报。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答复,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3、妇女救助制度。对本村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特困妇女和受暴妇女进行救助。建立爱心救助资金,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常性救危济困活动。

4、家庭暴力预警工作机制。建立反家庭暴力救助站,开展家庭暴力救助服务,对家庭暴力案件做到优先接警、优先处理、优先救助,使家庭暴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制止,有效预防和防止家庭暴力对妇女儿童的伤害。

住院医生工作制度(2.16) 篇6

一、入院处置程序

1、住院医生在接到护士通报后,应在5分钟内到办公室诊查患者。

2、初次诊查时住院医生应先向患者及其家属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责。

3、诊查完毕,应向患者简要复述病史,问其有无补充内容。然后向患者简要交待病情,包括目前初步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以及其它需要配合的事项,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接诊时应问询患者医保、新农合等归属,以便按相应医保、新农合政策安排诊疗计划。

5、医嘱内容要准确无误,药物名称、剂量、用法要写清楚。

6、严格按照抗生素分级管理使用原则,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抗生素应分次给药。

7、医嘱开具后,及时交由护士执行,有特别医嘱应向主班护士说明。

8、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管床医生要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操作,严防差错事故。

9、管床医生应及时详细地填报疫情或院感报告。

10、入院的患者病历,住院医师必须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

1、科室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值班时必须坚守岗位、履行岗位职责。

2、值班时应随时巡视病房,负责当日所有住院患者的临时处置、病区医疗安全,及时处理并随时做好病程记录;如自己处理有困难,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3、管床医生是患者住院期间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和监督诊疗计划的及时执行。管床医生下班休息时,应向值班医生书面交待查房要点,重点病人必须床头交班。

4、值班医生应关注每天送达的各种检查报告单,有明显异常结果需及时处理时,应审核该患者诊疗计划并下达相关医嘱,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5、保持医生办公室及值班室的环境卫生,各种专业书籍或处方、表格使用后及时归位。

6、在值班期间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禁止吃零食,看网络电影、网络购物或玩手机游戏等等。接诊病人或与家属沟通时,不得接听私人电话或手机。

1、认真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新入院患者,第二天必须请上级医师查房;病情较重或较复杂者,须当天请上级医师查房。

2、住院医生应预先查房,了解患儿病情。查房主要内容: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不要忽视饮食、精神、睡眠、二便、察舌苔、望咽喉、听胸腹等)、辅检结果追踪、治疗措施是否到位等;主动告知家长辅助检查结果及意义。

3、病区内上级医师每日至少2次查房。上级医师查房时,住院医师应当先向家属介绍上级医师职称或职务。

4、各级上级医师查房时,原则上应保证查房意见的一致性。如确因病情需要调整诊疗方案,管床医生应当完整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并向主管上级医师汇报。

5、上级医师查房时,管床医师应当简明扼要介绍病史、辅检结果、主要诊疗措施及存在难点。上级医师应当仔细审核诊疗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我科常规诊疗方案;医疗文书书写是否及时、准确;医嘱和病程是否及时签名。

6、医师查房后应及时对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需要调整等。如细菌感染性疾病最迟48小时内要对抗生素疗效进行评估。

7、医师查房时要向家属耐心解释患者病情。语气要诚恳、和蔼、眼神要注视对方;对出现的症状要合理归因、病情的演变及预后转归要表达清楚;指导安排合理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规律。

四、出院处置程序

1、患者出院前一天或当天,必须由上级医师亲自诊查,决定是否出

院,并安排好出院调理计划。调理计划应遵循“符合个性、合理负担、自愿依从、切实有效”的原则。

2、入院前或住院期间异常的生理检查指标,在出院前酌情安排复查,如恢复正常方可办理痊愈出院。

3、病未治愈时,因特殊原因患者坚持要求提前出院的,应在病程和出院小结中注明出院时的有关注意事项,同时必须要求患者签自动出院字样和离院时间。

4、出院时,患者的门诊病历及门诊检查资料应归还给他。

5、出院前管床医生应及时和主班护士对账,避免漏收费、错收费或

不合理收费。

6、患者拟出院前一天,管床医生应整理好相关医疗文书,当日办理

出院手续。特殊情况下,应和其家属预约办理日期,一般预约在管床医生值班日下午;如家属未按时来办理,管床医生应将各项出院资料交护士站并委托到具体人。

7、患者出院1周内,主管医生要对患儿进行病情随访。科室设置随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 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EML)在内的一套具有法律强制意义的规范体系,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不同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制度范围广泛[1,2]。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城市中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前沿阵地。

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型是一类描述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互动机制的心理认知模型,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健康行为促进研究,并表现出了较好的解释力[3]。运用KAP问卷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进一步采取宣传干预措施、提高整体的认知和行为水平提供依据,最终有利于促进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并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调研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形成样本,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调研场所。选择山东省济南、潍坊和聊城开展现场调查,每市随机抽取2个区,每区随机抽取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对象为所抽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所有临床医生。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57份,回收154份,回收率98.1%。三市(济南、潍坊、聊城)分别调查医生37、74和43名。

1.2 调查方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等。问卷为自填式,采用独立和匿名的方式,由调查员现场发放并讲明填写的要求和意义。问卷当场回收,初步核验质量,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1.3 质量控制

问卷形成后先在济南地区进行了预调查,及时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正;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数据由专人整理,双次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和检查,确保数据准确和完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双录入Access软件。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54名调查对象中,男性71名(46.1%),女性83名(53.9%);年龄分布在23~79岁之间,均值(40.04±10.97)岁;截止到目前,工作年限最短1年,最长50年,均值(17.73±11.93)年;2010年个人总收入最小值5000元,最大值为109000元,均值(24400±14029.31)元;调查对象均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42人(27.3%),大专83人(53.9%),中专29人(18.8%);专业技术资格方面,副主任医师以上20人(13.0%),主治医师57人(37.0%),住院医师49人(31.8%),医士22人(14.3%),其它6人(3.9%);另外,有65名(42.2%)调查对象兼任行政职务。

2.2 研究对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知识情况

本研究选取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的七个问题,准确答出的视为知道,答错或选择不清楚的视为不知道。结果显示,其中四个题目的正确率超过50%。具体结果见表1。

2.3 研究对象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态度情况

将选择同意的对象视为态度积极,不同意的视为消极,中性的视为中立。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生对制度的态度积极。具体结果见表2。

2.4 研究对象对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习惯及意愿

143名(92.9%)调查对象表示在处方时会首选基本药物,首选的原因依次为价格低(122人次,79.2%)、报销比例大(97人次,63%)、疗效好(84人次,58.7%)、不良反应少(57人次,37.0%)、病人主动要求(45人次,29.2%)、文件要求(38人次,24.7%)、其它(5人次,3.2%);11名受访者对该问题持中立态度。137名(94.5%)调查对象表示在处方时愿意提供基本药物,愿意的原因依次为价格低(121人次,78.6%)、报销比例大(88人次,57.1%)、疗效好(77人次,50.0%)、不良反应少(55人次,35.7%)、病人主动要求(43人次,27.9%)、文件要求(34人次,22.1%)、其它(4人次,2.6%);另有17名受访者持中立态度。

2.5 调查对象接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培训情况

154名调查对象中,有39名(25.3%)表示近两年来从未接受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培训,仅接受过一次的22人(14.3%),2次的36人(23.4%),3次的13人(8.4%),4次的11人(7.1%),5次及以上的有33人(20.2%)。

3 讨 论

作为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用基本药物目录的终端操作者[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制度在社区的推行效果[5]。山东省自2010年3月首批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至今已有1年时间,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医生对制度的认知度不高。分析原因:一是社区医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少且相对不通畅,二是部分社区尚未开展对医生的相关培训工作。调查中多数受访者对制度持积极态度,但通过深入交谈发现医生尚存在疑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担心自己的收入没有保障。对于处方时是否会首选基本药物,多数受访者给予了肯定回答,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认为基本药物价格低而非从内心真正认可接受基本药物。此外,医生接受培训的比例和次数均偏低。然而,既往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培训是强化基本药物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连续的教育可以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形成良好的氛围[6,7,8]。

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我们应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范围、拓宽宣传渠道并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保证社区医生的信息来源,为其全面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客观条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本身及各项配套措施,增加社区医生对制度的满意度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第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内部均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的开展培训工作,并保证其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逐步改善医生对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从而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最终在制度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同,詹思延.中国药物财政制度建设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J].卫生经济研究,2010,8:19-20.

[2]李锋.关于构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理,2010,(7):456-458.

[3]熊鹰.大学生基本药物宣传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2010.

[4]李鸿浩,杨晓妍,王帅,等.成都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对09版国家基本药物认知与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7):804-810.

[5]刘文彬,李跃平.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674-675.

[6]刘高伍,刘滨,刘华林,等.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7):63-65.

[7]张新平,金新政,王铁军,等.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及干预措施.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6):40-42.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制度 篇8

2020年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

孙志刚说,全科医生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

按照《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一是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二是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三是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

届时,大多数患者的首诊将回到基层,全科医生首诊制度试行的基础条件将日趋成熟,90%以上的常见

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大病通过全科医生预约转诊,节省了医疗费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孙志刚说:“当然,目前全科医生强制性首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还不具备条件,更现实的考虑是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医保支付实现全科医生首诊,直接到大医院就诊者提高自付比例。”

“5+3”8年强制性规范化培养合格人才

孙志刚介绍,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总体设计,可以概括为 “一种模式、三个统一、两种途径”。“一种模式”即逐步规范全科医生培养为“5+3”模式,前5年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两种途径”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阶段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路径。

规范化培养以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全科医生出科或者出诊要达到国家要求的实践病种、病例数和临床基本能力、社区和基本公共卫生实践能力。规范化培养时间为3年,原则上在临床培养基地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年,另外安排一定时间在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服务锻炼。

《意见》规定,“5+3”规范化培养是强制性制度,注册(全科)执业医师必须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

“四个渠道”救急培养,明年每个基层机构都有全科医生

8年的规范化培养周期有点长,如何解决近期基层急需全科医生的问题?

《意见》提出近期加快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四个渠道:一是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的转岗培训。近两年,国家共安排了3万名基层医生进行转岗培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二是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去年,国家招收了5000名5年制本科医学生,免费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全科医生;今年计划继续招收5000名;每年每生中央财政补助6000元。同时,允许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3+2”的途径培养适用的助理全科医师。三是通过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基层全科医生。鼓励基层在岗医生获得规定学历,符合条件后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四是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包括严格执行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的规定、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利用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加强对基层培训、允许医院医生尤其是退休医生到基层执业服务等。

孙志刚说,力争到2012年,让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上一篇:行政公文是下一篇:五个维度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