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题(精选6篇)
桃花源记阅读题 篇1
桃花源记片段阅读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1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3分)
咸:足:() 诣:()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2分)
小题5:语段中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用原文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
小题1:咸:都、全;足:值得;诣:拜见
小题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小题1:因为他们长久以来都没见到过像“渔人”这样的.外人,所以渔人能到他们这儿的确让人吃惊。
小题1: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要求只划一处,不能多划。把句子意思搞弄,在主谓之间划分即可(什么人,做什么事)。
小题1:试题分析:“足”和“诣”都是一词多义,“足”另有“脚”“满”义;“诣”另有学术水平高超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今”“无论”是古今异义,今,现在的意思是“今天”,古义是“现在”;“无论”,现在用作关联词,无实义,古义是“不用说”。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村人的友善,表现了桃花源独特的民风,文中有相关的句子,直接找出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题 篇2
我曾经问自己,也问朋友们: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和他们喜爱楠溪江上游偏僻而荒寒、建筑类型十分贫乏的小山村呢?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填补几种聚落类型吗?是喜爱那里的田园诗和山水画的悠远意境吗?是迷恋醇厚朴素的民俗文化吗?都好像沾一点儿边,但都不是决定性的。其实,答案就在嘴边:吸引我们的,是一种“情结”,一种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精神里的文化情结,那就是“桃花源情结”。
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纯农耕文明时期,先民们过的是一种自然式的生活。这种生活培育了对大自然的依赖,造成了对世界的不求甚解和心理上的无所作为。经过一些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的知识精英的美化,依赖变成了爱恋,不求甚解变成了超脱,无所作为变成了清心寡欲、怡然自得的情操。这样的精神价值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形象地返还给了自然的生活方式之后,一千多年来,我们民族的文化里一直存在着一个“桃花源情结”,不但在诗文里反复渲染抒发,还有许许多多闭塞的、孤独的,但山水风光还算差强人意的小山村,被人们称作“世外桃源”,真真假假地当作理想的栖身之地。
“桃花源情结”流传了这么久,原因之一是中国知识精英们的社会地位不稳定。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他们的升降沉浮没有定数,但无论如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总有一个最后的、最可靠的归宿,那便是退隐田园。即使是一时飞黄腾达的人,也要做好归田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对田园生活多少怀有一种聊以自慰的感情,而且赋予它以高尚的道德价值。
“桃花源”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完全不理会世事的纷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第二,人际关系祥和友爱,看到陌生客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第三,生活简朴而满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四,居住环境自然优美,桃花林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村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的人间仙境当然要和熙熙攘攘的世界有点儿隔离,于是,陶渊明把它藏到深深的水源洞里,而且,渔人想再去寻访便“不复得路”了。
拿这几条标准来衡量,楠溪江上游的一些村子,便都是当今难得一见的桃源仙境了。它们在谢灵运歌吟过的奇丽环境中展现在我们面前,山水之美和田园之情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个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因袭了一千多年的重担,也同样压在在乡文人的心中,渗透到农耕文明里去。我们曾经有许多次看到宗谱里的族内高人逸士的小传中常用的赞辞“足不践城市,身不入公门”,赋予这种体制外的自由生活以一种道德价值;也曾经多次看到在长长的龙骨水车上,一节一个字,写着“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帝力于我何有哉”,只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什么都不在乎了。这是一种生活上和心态上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农家乐”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虚构的,作为安抚“池鱼”和“羁鸟”们的梦。我们眼前的楠溪江,虽然也掩盖着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矛盾,但当我们把历代文化精英们给自然式生活编织的美丽面纱揭开,看到烟火人间的艰辛和矛盾,渐渐地,我发现我面对着一种山区居民的独特文化,就禁不住喜爱起它来,喜爱它的朴实、率真和自然、稚气,喜爱我现在还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气息。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桃源仙境,在纷纷攘攘的古村落开发大潮中,还能保存多久?
(选自2007年第8期《中华遗产》,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文章写作者游历楠溪江上游的古村落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楠溪江上游的古村落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进而对中国人的“桃花源情结”进行了归纳和反思。全文虚实结合,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桃花源”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理想,一种寄托。作者在赞美桃花源作为理想栖息之地的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桃花源情结”的文化心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和现实的矛盾,而是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桃源仙境”充满了担忧,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读有所思】
文中引用了许多与“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想一想,作者引用这些古诗文有什么作用?(陈瑜/设计)
《桃花源记》阅读题 篇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苹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缘溪行(沿着)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处处志之(记住)
D.无论魏晋(不要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好为《梁父吟》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中发现桃花林,意外闯入桃花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引人人胜。
B.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林尽水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D.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济宁市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1分)
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选文略,见前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推荐理由
四川内江市试题和山东济宁市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情况。考查的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针对虚词的考查,四川内江市试题第2题设置了四个选项,共涉及四个词语,考查范围较广;山东济宁市试题针对“之”这一个词,设置四个选项,考查有深度。
四川内江市试题第3题考查考生对选文的理解情况,涉及文章的思路、主旨和语言,考查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篇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月阅读题 篇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近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何以不降□敢拒战引□宾客先主闻飞都督□有表也
A.而以之B.乃为而
C.而为之D.乃以而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B.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C.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D.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张飞字翼德,是涿郡人。和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关羽年长,张飞像对兄长一样侍奉他。刘备跟着曹操打败吕布,回到许都,曹操封张飞为中郎将。
B.张飞占据水边摧毁桥梁说:“我就是张飞,可以来和我决一死战。”敌人没有一个敢靠近。于是刘备逃过一劫。后来刘备封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
C.张飞呵斥严颜为什么不投降。严颜说我们州郡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张飞让身边的人把严颜拉出去砍头,严颜丝毫不惧。张飞很欣赏,于是放了他。
D.刘备警告张飞不要鞭打士兵之后又让他们在身边。后来张飞营帐的都督上表报告张飞的死讯。刘备看了之后说:“唉,张飞死了。”追谥张飞为桓侯。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8分)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3分)
_______________
2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称张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请结合文中事例加以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
江行
江洪
日没风光静,远山清无云。潮落晚洲出,浪罢沙成文。
挟琴上高岸,望月弹明君1。去家未千里,断绝怨离群。
注:1明君:指《明君辞》。抒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大抵是诉说幽怨和思念,含凄无限,在民间流传甚广。
1、这首诗的前四句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描摹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一边落叶一边开花———怀念诗人雷抒雁
周明
抒雁走了,走得从容,走得平静,走得让人难以接受。一个朝气蓬勃、激情满怀、有说有笑的抒雁怎么会突然离我们而去?初五晚上我还打通他的手机,不料家人说:他接不成电话了。我以为他正在治疗,一点都没意识到他此时正处在病危期间,当晚后半夜他就安详地走了。
抒雁的去世,无疑是文坛不可弥补的损失。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以及近年来又有一批极富特色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应有的重要地位。1979年他书写出震惊文坛的长诗《小草在歌唱》,感动了一代人。
再后来,他的创作倾向于短小抒情诗,在内容上更注重观照人生的现实。在诗风上,他追求深沉、凝重而又不失飘逸。他始终认为“诗篇不过是诗人心灵的脚印”。他的随笔和散文,有往事的回顾,有对现实的关注,还有针砭时弊、思想深刻的锐利篇章;故乡八百里秦川,许多风土人情的记忆,也时常出现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2003年,正当他创作力旺盛之时,不幸患了癌症。虽病魔缠身,他却坦然面对!手术后很快恢复了常人的生活,常人的心态。他说:“除了兢兢业业地劳动之外,哪怕一丝沾沾自喜和夸耀,都将是轻浮和无知的。”他真是文坛兢兢业业的耕耘者,他几乎是以带病的身体和坚韧的意志坚持写作。
此刻,我想起抒雁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诗刊》副主编时,在1994年为《诗刊》写的一期卷首语中,曾以自拟问答的形式提问:
“没有诗的日子将如之何?”
我们说:“无诗的日子如同无盐。”
“没有好诗的诗坛将如之何?”
我们说:“平庸的诗坛如同灾年。”
于是,我们总在向社会呐喊:不可忘记诗!
于是,我们总在催逼诗人,拿出力作!
这岂不是诗人“催逼”自己,要求自己“拿出力作”的最好诉说吗?!
抒雁是个乐观主义者。即使他不幸患上重症,仍能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然后战胜它”的乐观态度。从来没和我们谈论他的病、他的痛,总是泰然处之、一切如常。实际上他一直在默默地同病魔作斗争。他幽默,有时候甚至还有点淘气。他常常在某些会议上用张信纸或纸条写诗、写感言,这种幽默其实是智慧的表现。2009年8月,我同他在烟台参加中国残联征文活动评委会时,他在会场的休会片刻,利用宾馆的一张信纸,即兴写了一首标题为“送周明兄”的小诗给我。诗里写道:“胡子一刮,精神焕发。说过七十,好像十八。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人生至此,值啦,值啦……”我和在场的同志看了捧腹大笑。
现在看来,这“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不也正是他本人的最好写照吗?想想看,他生病的10年,居然写了那么多的诗和文章。他一定还有满腹文章要写呢!
雷抒雁为人处世很阳光,他热爱生活、怜悯百姓、眷恋家乡。他对于生养他的故乡陕西充满赤子之情,对那片黄土地心里一直充溢着感念之情。在北京的我们这伙“老陕”到了一起,就说家乡的变化,家乡的新事物,家乡又出了什么好作品……只要家乡文艺界有会议,有活动需要我们,我们都会结伴而行。去年《西安晚报》的纪念活动邀请我们回去,都和抒雁说好了,大家一起返乡。后因与另一个要紧会议时间上有冲突,没回成。阎纲、何西来、雷抒雁和我又约定:今年春暖花开时一同回陕西,去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而,这一计划无法再实现了。
几十年来,我们如兄如弟,生活上相互温暖,事业上互相支持,万万没想到,过早地失去了这样一位好朋友、好兄弟!你说,我如何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一个从黄土地、从八百里秦川农家走出的诗人、歌手,激情地歌唱了一生。如今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小草”仍在歌唱,他的抒情歌声会永远在读者心中回荡。
1.文中说“现在看来,这‘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不正是他本人的最好写照吗?”你如何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引用了雷抒雁为《诗刊》写的题词,有何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雷抒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事例加以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答案:C领,兼任。
2.答案:C。应填“而”。“不降”和“拒战”两个动作之间需要一个连词来表示逻辑关系。这里的“而”表并列。
3.答案:B。
4.答案:D。文中刘备只是听到张飞军营都督有表章,还未看。猜测说张飞死了。
5.(1) 11. 刘备听说曹操的士兵到了,丢弃老婆孩子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断后。妻子:老婆孩子,1分。将,带领,1分。大意1分。2张郃丢弃马匹沿着山,只和手下十几个人从小路撤退,带着军队返回南郑。(缘:沿着,1分。间道:小路,1分。句子大意1分。)
(2)敬爱君子,如义释严颜。不恤小人,如鞭挞士卒。答出1点给1分,两点合起来2分。
古诗词阅读答案:
1、1远眺:夕阳西下,群山连绵,秋高无云;2近看:江潮退落,江洲渐露,轻浪拍岸,白沙成文;3远近相映,山水相形,动静相兼。(从动静角度切入也对)描摹了一幅风静天清又富于流动变化的江山晚景图。
2、1借景抒情(即景抒情)。独自挟琴上高岸,孤身一人望明月,表达了离家千里的孤独与寂寞之情。2衬托(以音乐衬情)。一首含凄无限的《昭君辞》如泣如诉,将人带向一种凄婉幽远的艺术境界,衬托出弹琴者此时的幽怨与思念。
现代文阅读答案:
1.答案:“一边落叶”是指雷抒雁健康状况欠佳,生命走向死亡,“一边开花”是指他坚持创作释放才华 (答出喻意2分)。作者用一边落叶一边开花的树木来比喻雷抒雁(点名修辞1分),赞扬他直面生死笔耕不辍高尚情怀,表达了对老友的尊敬与追忆(点出情感1分)。
2.答案:在内容上,引用雷抒雁自己的话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1分);更能表现他作为一个诗人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不断地自我鞭策(1分);表达了作者对雷抒雁的赞赏与钦佩(1分)。在结构上,总结上文(1分)。对雷抒雁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作以总结。点明上文中提到的无数创作实践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1分)。
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篇6
1.shú chī bó qiè huī 2.(1)B(2)A(3)C 3.略。4.插叙。同卖瓜妇女形成类比,说明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在乎”付出的辛劳。5.D
《生命的舞鞋》
1.因为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2.示例: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收藏在橱格里呢?为什么不把它们遗弃了呢?放在那里不会触痛自己的心灵吗?3.示例:第一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顺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芬芳;第二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逆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锤炼,让自己收获人生更丰厚的美和价值。4.同意。因为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而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努力拓展着自己另一番异常开阔的人生境界。5.“鞋子”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描写鞋子,突出了残疾人士的坚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感动与崇敬。6.示例一: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才会走向成熟。示例二: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炼心灵的熔炉,无论幸运还是厄运,我们都要做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瞄准》
1.瞄准 打中 2.交代猎人神准的枪法为下文作铺垫,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他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且他打掉了这只东方白鹳的金属夹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3.重视这次捕杀东方白鹳行动,首先动作小心谨慎,其次为了不引起东方白鹳的警觉,还特意装上了以前都不用的消音器。他最后放走了这只已被瞄准的东方白鹳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他罪恶的猎枪瞄准了东方白鹳的金属鸟夹,让受伤的东方白鹳重新振翅飞翔。4.这是一处环境描写,他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个文明的国家,国民应该具有博爱意识,应该保护动物,尤其是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奇动物,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自觉地尊重动物,真诚地关爱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1.(1)xiè (2)jiě 2.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拽”、“摁”、“塞”,借助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关心他的自觉和自主,呈现了一幅热情助人的感人画面。4.对于一位自卑内向又有尊严的农村孩子来说,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然而,老师深谙此理,她所说的“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不仅仅帮助了他人,而更难得的是,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更快乐,更心安理得,而不用背上不必要的人情债。5.答案不唯一,注意用第一人称。
《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1.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2.钱先生并不为之心动,他用幽默的话语明确地表示拒绝。3.是从反面论证“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观点。4.不能删掉,因为用它修饰“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能更有效地说明“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5.①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易卜生②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③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感悲哀。——托尔斯泰④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6.答案略。注意观点正确鲜明,语言简洁。
《用分享打开交际的大门》
1.学会与别人分享是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意思相近即可)2.从反面证明论点,“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成功”。3.创建者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普通大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4.摆事实、讲道理。5.①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这是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人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满才是人生》
1.如第五段。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或者被人踩了一下;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这样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者读来有亲切感,仿佛文中所举之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季老就这样用浅显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不完满才是人生”的道理。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依次以皇帝、封建臣子、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等类人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能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即可。示例: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时,应该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自己,面对现实,重整旗鼓,重新上阵,向自己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读书使人优美》
1.(1)读书可以使人谦逊而神采倍添。(2)读书可以使人学会微笑。(3)读书可以使人学会自知而不狂妄。2.(1)本意是挑起战争,用武力解决问题。文中指人们为了美丽而动用医刀整容的残酷、可怕的事实。(2)掀开书页,露出微笑。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指读者与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英明与穿透产生共鸣而无比愉悦。3.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这其实是一种释放心灵,陶冶情感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哀愁,置身另外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地。即使哭泣,也是一种灵魂的舒展与宣泄,所以,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意对即可)4.(1)举例论证。如“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具体论证了人们为了美丽而使出了万千手段,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如“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论点。5.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即可。如:真诚善良、奉献爱心、勇敢坚强、谦虚礼貌等都可以使我们变得优美。
《“杞人忧天”与哥本哈根》
1.环境保护、节能减排。2.①毫无根据的担忧。②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了,连一块净土都难觅了,人类该有忧患意识了。(意思相近即可)3.因为当今最危害我们生存的因素可能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产生的灾难。4.节能减排的理想与现实仍然矛盾重重。(意思相近即可)5.①作为发达国家应当毫不犹豫地负起道义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还应当资助那些贫困的国家,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和负担。②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一定的具体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并把保护环境纳入国民的行为和生活准则中。(言之有理即可)
《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2.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碳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3.游客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4.举例子,具体说明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5.不能,因为“之一”表明旅游业是绿色行业的一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6.示例: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习惯更有利于减排。
《海洋——未来的粮仓》
1.引出本文话题,激发读者兴趣。2.利用回升流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从而获取蛋白质。3.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海洋粮仓的潜力很大。4.例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一句中的“大抵”,用得就非常准确,说明绝大多数渔场都在近海,但也有极少数不在近海。5.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子孙的口粮。
《你的植物会生气》
1.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向下阅读文章。2.测谎仪的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3.不能删去。“几乎”表不肯定语气,能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说话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4.维克多发现,当试验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试验者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耷拉下叶子。5.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琴在呜咽,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则
《卖蒜老叟》:1.(1)断绝(2)这样(3)接近(4)放2.(1)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杨二相公自恃“精于拳术”,而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5.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强中自有强中手;《卖油翁》。6.经过这次教训,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也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此,我遍访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三患五耻》:1.(1)实践(2)官职;职位(3)以……为耻(4)已经2.(1)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2)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耻。3.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4.B(都是宾语“之”前置)5.(1)担心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2)对自己“多吃多占”感到可耻。6.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忧国忧民,有治国安邦之策并贯彻始终。7.略。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手了,(又)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认为是耻辱的事: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拿出自己的意见,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光有见解,却不去实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已经实行了却半途而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土地很多,百姓却缺衣少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大家都平均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
【桃花源记阅读题】推荐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题10-11
桃花源记中考题及答案11-08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09-25
“桃花心木”阅读答案10-28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07-20
《桃花源记》原文及阅读训练10-04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07-23
桃花心木的阅读答案11-26
烟雨桃花潭阅读及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