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题

2024-10-11

《桃花源记》阅读题(共3篇)

《桃花源记》阅读题 篇1

我们一到楠溪江上游的古村落,对它们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生活还一无所知,便被它们吸引,有些朋友简直欣喜若狂,这主要是由于沉淀在心底的“桃花源情结”一下子苏醒过来了,这正是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朝暮渴望的田园。

我曾经问自己,也问朋友们: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和他们喜爱楠溪江上游偏僻而荒寒、建筑类型十分贫乏的小山村呢?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填补几种聚落类型吗?是喜爱那里的田园诗和山水画的悠远意境吗?是迷恋醇厚朴素的民俗文化吗?都好像沾一点儿边,但都不是决定性的。其实,答案就在嘴边:吸引我们的,是一种“情结”,一种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精神里的文化情结,那就是“桃花源情结”。

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纯农耕文明时期,先民们过的是一种自然式的生活。这种生活培育了对大自然的依赖,造成了对世界的不求甚解和心理上的无所作为。经过一些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的知识精英的美化,依赖变成了爱恋,不求甚解变成了超脱,无所作为变成了清心寡欲、怡然自得的情操。这样的精神价值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形象地返还给了自然的生活方式之后,一千多年来,我们民族的文化里一直存在着一个“桃花源情结”,不但在诗文里反复渲染抒发,还有许许多多闭塞的、孤独的,但山水风光还算差强人意的小山村,被人们称作“世外桃源”,真真假假地当作理想的栖身之地。

“桃花源情结”流传了这么久,原因之一是中国知识精英们的社会地位不稳定。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他们的升降沉浮没有定数,但无论如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总有一个最后的、最可靠的归宿,那便是退隐田园。即使是一时飞黄腾达的人,也要做好归田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对田园生活多少怀有一种聊以自慰的感情,而且赋予它以高尚的道德价值。

“桃花源”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完全不理会世事的纷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第二,人际关系祥和友爱,看到陌生客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第三,生活简朴而满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四,居住环境自然优美,桃花林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村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的人间仙境当然要和熙熙攘攘的世界有点儿隔离,于是,陶渊明把它藏到深深的水源洞里,而且,渔人想再去寻访便“不复得路”了。

拿这几条标准来衡量,楠溪江上游的一些村子,便都是当今难得一见的桃源仙境了。它们在谢灵运歌吟过的奇丽环境中展现在我们面前,山水之美和田园之情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个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因袭了一千多年的重担,也同样压在在乡文人的心中,渗透到农耕文明里去。我们曾经有许多次看到宗谱里的族内高人逸士的小传中常用的赞辞“足不践城市,身不入公门”,赋予这种体制外的自由生活以一种道德价值;也曾经多次看到在长长的龙骨水车上,一节一个字,写着“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帝力于我何有哉”,只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什么都不在乎了。这是一种生活上和心态上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农家乐”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虚构的,作为安抚“池鱼”和“羁鸟”们的梦。我们眼前的楠溪江,虽然也掩盖着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矛盾,但当我们把历代文化精英们给自然式生活编织的美丽面纱揭开,看到烟火人间的艰辛和矛盾,渐渐地,我发现我面对着一种山区居民的独特文化,就禁不住喜爱起它来,喜爱它的朴实、率真和自然、稚气,喜爱我现在还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气息。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桃源仙境,在纷纷攘攘的古村落开发大潮中,还能保存多久?

(选自2007年第8期《中华遗产》,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文章写作者游历楠溪江上游的古村落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楠溪江上游的古村落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进而对中国人的“桃花源情结”进行了归纳和反思。全文虚实结合,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桃花源”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理想,一种寄托。作者在赞美桃花源作为理想栖息之地的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桃花源情结”的文化心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和现实的矛盾,而是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桃源仙境”充满了担忧,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读有所思】

文中引用了许多与“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想一想,作者引用这些古诗文有什么作用?(陈瑜/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阅读题 篇2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进修,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进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1)()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2)()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3)()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4)()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相应序号的括号中填上成语。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没有原因。

(3)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不受外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下面画“——”。2分

膝盖(qī xī)枯萎(wěi wǔi)

从从容容(cóng cōng)汲水(jī jí)

3、读句子,回答问题。10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1)“不确定中生活”指什么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种树的人不再来了”这一举动,再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不保证完全正确。)

1、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独立自主

2、xī wěi cóng jí

3、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1)答:人和树一样,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2)答: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学会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自然不会枯萎了。

(3)答: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同时出差了,让我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我吃了两顿方便面,觉得腻了,就跑到婆婆家,让婆婆教我做蛋炒饭和下挂面。后来,我还学会了炒几样菜呢。现在我不但不怕爸爸妈妈出差,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炒菜呢。

《桃花源记》阅读题 篇3

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

2.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

“我”:

母亲:

3.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母亲用牺牲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的道理。(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上一篇:管理平台设计下一篇:路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