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共9篇)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篇1
第八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区分两类变化的依据。2.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3.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通过实验亲自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依据。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 [师]:上课![生]:起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请坐!
[师]:上课前,老师先为你们表演一个节目,这是一个长条的气球,现在看我折——折——折就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气球从长条的形状变成了小狗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只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形状。
[师]: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生]:没有
[师]:如果物质只发生了形状、温度(30摄氏度的水和50摄氏度的水)、颜色(水中加入红墨水变红)、状态(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等改变,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师]:请你举几个物理变化的事例? [生]:冰山消融、铁丝弯曲、橡皮泥压扁等。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个实验:教师演示(用镊子夹住木炭放在酒精灯中加热,烧红后放在燃烧匙中,并伸入氧气中燃烧),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2)发出白光(3)产生大量的热量 [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有”或“没有”
[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下到底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教师再拿出一瓶充满氧气的集气瓶,有什么作用? [生]:作为对照
[师]:把澄清石灰水分别到入两瓶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氧气的集气瓶——无现象
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变浑浊
[师]: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确实产生了新物质,像这样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如铁生锈: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铁与铁锈并不是同一种物质? [生]:用吸铁石吸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根本区别是:有无产生新物质。而在我们刚才的木炭燃烧过程中,温度升高了,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也包括物理变化,大量实验现象都表明: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理变化。
食盐溶解到水中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请同学小组完成【做一做1】 【做一做1 】把定量的食盐(纸包中)溶解到烧杯里的定量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全部溶解。
【 思
考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检验 方法】把配置好的食盐水放到蒸发皿中,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水蒸发完(注意:当水快蒸发完时,用坩埚钳移开蒸发皿,小心操作防止因物质溅出而烫伤); 现象:_有食盐析出_; 结论: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师]:食盐溶解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微粒的形式存在于水分子之间。
看下面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2.食盐能在水中溶解 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其实第一句话是我们学过的物理变化,第二句是物理性质;
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只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跟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描述是往往用:“是——”、“能 ——”、“可以——”、“易(或不易)——”等词。
接下去完成【做一做2】
【做一做2 】取少量稀盐酸到试管(A)中,撕一小段镁条,先用磨砂纸除去表面的黑色物质,进行观察,物理性质有: 银白色、质软、表面有光泽的金属; 再把镁条放入试管(A)中,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会逐渐溶解,产生无色气体,同时会放热;
【 思
考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检验 方法】另取一试管(B),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氢氧化钠,对比观察实验现象 试管(A):无现象; 试管(B):产生白色沉淀。
【结
论】: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拓
展】:从实验中可以得知镁的化学性质:能与稀盐酸反应。【当堂训练】
选择填空:A、物理变化B、物理性质C、化学变化D、化学性质 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
②木炭具有可燃性,属于(); 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属于()④金属钨不易熔化,属于()⑤水结冰了,属于()⑥铜丝能导电,属于();
⑦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属于(); ⑧碘固体能升华成碘蒸气,属于()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篇2
1 工业硫酸概述
1.1 关于硫酸的简单介绍
纯硫酸是一种油状的液体, 一般看起来是无色透明状的, 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溶于水是放出大量的热;有强烈的腐蚀性和脱水性。
1.2 工业硫酸概述
1.2.1 工业硫酸
以一定比例将SO3和H2O混合的溶液就是所说的工业生产的硫酸。硫酸常常在化学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料, 不仅在化学工业方面在其他工业也用非常广泛的作用。
1.2.2 硫酸的工业生产
目前生产硫酸最常用的原料是硫铁矿经过加工、焙烧、净化、吸收、三废处理, 这几个程序最终制得工业硫酸。
1.2.3 简单介绍工业硫酸的成分
经焙烧所得到的炉气中, 除了含有转换过程中所需要的有用气体SO2和O2以及惰性气体N2和铁元素以外, 还含有砷、硒、汞、铁等金属, 这些物质都是有害物质, 虽然在进入转化程序之前有除去的程序, 但并非百分之百都除去, 所以最后所得的硫酸中必然含有这些杂质, 如何用有效快速的方法检测这些杂质的含量又成为一新的挑战。
2 硫酸含量和杂质的检测
2.1 硫酸含量的检测
工业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 是一种二元酸, 所以可以用碱来标定。按一定比例将甲基红和一次甲基蓝混合作为混合指示剂, 用氢氧化钠作为标准溶液, 由于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所以在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之前, 要标定氢氧化钠的浓度, 然后将氢氧化钠装于碱式滴定管中, 逐滴滴入装有工业硫酸的锥形瓶中, 然后根据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硫酸物质的量的二倍来确定工业硫酸H2SO4的含量。
2.2 铁含量的测定
2.2.1 第一种方法
工业硫酸中由于铁元素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铁元素的存在除了影响酸的外观之外, 还影响了试剂、制药、化纤等行业领域实验部分的使用, 因而铁含量是必须检测的元素。目前国内多使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硫酸中的铁含量, 这种方法弥补了国标法分析铁元素时间长的不足, 而且本方法的分析速度快, 测定准确, 能够满足工业分析的需要。
通常我们在光谱分析的定量分析过程中, 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标准曲线法, 硫酸的测定也使用该方法。具体做法是:配置一系列确定浓度的标准溶液,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 分别测出标准溶液和工业硫酸的吸光度, 以铁元素的浓度为横坐标, 所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 最后画出标准工作曲线。工业硫酸试样经过适当的处理以后, 在和测量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测出试样的吸光度, 然后根据测出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的数值在绘出的标准曲线上找出硫酸试样中铁的含量。
标准曲线法对所分析的成分有要求, 如果试样的成分比较复杂, 则可以在标准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相同的物质, 使标准曲线和试样的基体相同, 从而降低了基体效应的影响。所以用标准曲线法无法测定时, 要用标准加入法来进行定量分析。
2.2.2 第二种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亚铁离子在PH=3~9时和邻菲罗啉生成稳定的络合物, 络合物为橙红色, 然后用比色法来测定铁的含量。如果工业硫酸中铁元素以三价的铁离子存在, 可用还原剂像盐酸羟胺把高价铁离子还原成亚铁离子, 用此法可测定高价铁和总铁的含量。
此法也是用标准曲线法来进行测铁的含量, 先配置一系列确定浓度的亚铁离子的标准溶液, 然后将标准溶液和工业硫酸的试样依次分别加入盐酸羟胺溶液, 混匀, 加入适量的醋酸—醋酸铵缓冲溶液来控制络合的PH值, 混匀, 加入5%的邻菲罗啉溶液, 振荡, 静置15分钟后, 于波长510nm处, 用1cm的比色皿、以空白溶液作为参比溶液, 测定一系列铁标准溶液和试样的吸光度, 以铁元素的浓度为横坐标, 络合物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来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在绘制的标准曲线上根据试样的吸光度找出试样的含量。
2.3 砷含量的测定
砷元素是如果长期少量的摄取并不断累积会危害人体的健康。故采取适当的方法测定工业硫酸中砷的含量成为必测的项目。砷含量的测定一般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 此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灵敏度比较高, 检出限比较低, 操作比较简便, 获得的数据准确而且可靠, 并且试样的需要量少。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来测定样品的含量, 应该尽量避免试样在灰化过程中所测元素的损失, 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灰化温度以使样品能够完全灰化, 并且灵敏度的选择对元素的测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测定时发现硫酸试样中铁元素对砷的测定存在影响, 需要加入基体改进剂后可以消除影响。
2.4 硒含量的测定
人体中含有微量的砷, 硒与人体的健康又密切的关系, 但是如果过量的摄取会使人中毒。所以必须对其含量进行测定, 对易受害人群提前进行预防。
通常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来测定硒的含量, 因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是光致发光, 其研究的对象是气态原子, 所以必须先将硒元素转化为气态的氢化物。同时因为荧光测得是荧光强度, 所以对比标准溶液和待测试样的荧光强度值, 即可知道工业硫酸中硒的含量。
2.5 氯含量的测定
主要是利用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点附近会发生突跃的现象, 用一对适当的电极来对电位滴定过程中电位的变化做监测, 从而来指示滴定终点, 然后根据Nerst方程, 求的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就是电位滴定法。故可以采用电位滴定法来测定工业硫酸中的氯含量。具体做法是:用氯电极作为指示电极, 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在酸性介质中, 用硝酸银滴定氯。滴定的过程中, 氯离子和阴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随着滴定的进行, 氯离子的浓度越来越少降低, 电位也随着氯浓度的降低发生改变, 当快达到化学计量点时, 氯离子的浓度会发生突变, 相应的电位也会发生突变, 然后继续加入滴定剂, 溶液电位的变化幅度也会变慢。最后根据电位突变时所消耗滴定剂的体积来确定滴定终点。
2.6 汞含量的测定
2.6.1 第一种方法
本方法的原理:用高锰酸钾在酸性的条件下将汞氧化为汞离子, 然后再用氯化亚锡将离子汞还原成原子蒸气汞, 原子蒸气汞会随着载气进入高锰酸钾吸收液中, 然后萃取, 用双硫腙—四氯化碳溶液, 由于双硫腙与汞发生反应, 会生成橙色的络合物, 最后将橙色的络合物置于波长485nm处测定其吸光度。
2.6.2 第二种方法
本方法的原理是:汞原子蒸气对波长为253.7nm处的紫外光有强烈的吸收, 其吸光度与汞蒸气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具体做法为:首先, 在酸性介质和加热的条件下, 用过硫酸钾和高锰酸钾将试样中的汞全部转化为二价的汞。其次, 用盐酸羟胺还原过剩的氧化剂, 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金属汞。最后, 在通入空气或氮气流的室温下, 将得到的金属汞汽化后载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中, 通过测得的吸光度即可求得汞的含量。
2.7 铅含量的测定
测定的方法是:灰化法处理样品, 采用程序升温法, 然后配制一系列已经确定浓度的溶液, 为了减小由于基体效应的干扰, 必须加入合适的基体改进剂, 然后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工业硫酸中杂质铅的含量。由于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 吸光度和铅的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根据标准曲线法即可得到试样中铅的含量。
2.8 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采用2, 4—二甲苯酚分光光度法测定氮氧化物的含量, 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故应该先用氧化剂三氧化铬将二价氮氧化为四价氮, 然后用吸收液吸收二氧化氮, 会生成酸 (亚硝酸和硝酸) , 由于氨基苯磺酸和亚硝酸能够发生重氮化反应, 然后再和盐酸萘乙二胺发生偶合, 最后会生成偶氮燃料, 颜色为玫瑰红色, 我们可以根据偶氮燃料颜色的深浅来定量分析一般采用分光光度法。同样是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测得工业硫酸试样的吸光度来确定氮氧化物的含量。
3 检测方法的智能化
工业硫酸中各种成分的检测一般都采用了光谱分析技术, 通过测得吸光度, 根据绘制的标准工作曲线, 即可求得试样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目前随着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简称FIA的不断发展, FIA与分光光度分析、质谱分析、火焰光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生物化学分析、荧光分析等技术联用, 几乎各个领域都利用到FIA技术, 如水质中对一些有害物质的检测、土壤样品成分的分析、对整个发酵过程和农业和环境监测、血液成分的分析、开发新药、对一些禁止使用药品的监测等等。
FIA法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 因为它打破了分析必须在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束缚, 即使试剂是在化学反应的不稳定的状态, 例如在中间产物的情况下, 我们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满意。除此之外, FIA技术的分析速度非常快, 这使得分析的时间大大的降低, 试剂和试样的用量也比较少, 由于其可实现在线分析, 所以对传统方法中的脱线操作可能带来的污染也能够有效地降低, 这为化学分析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流动分析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分析过程。FIA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现在已经非常成熟。FIA技术不仅具有快的分析速度, 进样量与别的仪器相比大幅度的降低, 所测得数据的重现性好, 装置也比较简单;而且, 最重要的是FIA产品的价格不贵。目前,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提高, FIA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非常成熟的领域。
由于FIA技术是一种微量的分析技术, 而且, 目前FIA技术逐渐与计算机联用, 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目前随着FIA技术入其他的传统的分析技术例如与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红外等联用, 我们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工业硫酸中成分的分析最终也将实现智能化和在线分析。
4 结语
硫酸的用途非常广泛, 不仅用于农药的生产、用于肥料的生产、用于冶金和金属的加工、用于石油工业汽油润滑等石油产品的生产过程、用于化学纤维的生产、用于染料工业的制备、用于日用品的生产合成, 而且用于制药工业, 并且对巩固国防农业土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FIA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联用, 工业硫酸成分的检测将会不断实现智能化, 快速化, 工业硫酸将会有新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硫酸的生产流程、化学性质、成分, 详细阐述了工业硫酸中各种杂质的检测方法, 并对其未来的检测方法作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工业硫酸,检测,成分
参考文献
[1]顾从运.接触法制硫酸和固态三氧化硫[J].化学教学, 1993.
[2]高卫红, 王平, 历明川等.原子吸收法测定高盐 (碱) 催化剂中的痕量砷[J].化学分析计量, 2009.
[3]黄志中, 罗六保, 张世誉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条件选择实验的改进[J].化工科技, 2008.
[4]严方, 谢永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加氢催化剂中的痕量砷[J].化学分析计量, 2009.
[5]李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人发中硒[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6.
[6]樊泉.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含硫废水中氯原子[J].化工环保, 1992.
[7]GB11198.9-89.工业硫酸汞含量的测定双硫腙光度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1990.
[8]王丽梅.环境污水中汞的测定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9]胡萍, 余少文, 周修琦等.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的铅[J].光谱分析, 2005.
[10]陆华, 张昌年, 胡家韬等.硫酸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2, 4—二甲苯酚分光光度法[J].分析科学学报, 1984.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3
关键词:体验活动;观察与分析;探索;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67-0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调查,问: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8/18)
教师献疑:我认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9,你们同意吗?
二、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折:找出第一组相等的分数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用3/4来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2)师:老师还能变出一个新的分数,你们相信吗?(教师竖着从中间对折)问:这回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了?(6/8)(3)师:你们能像老师一样通过对折再找出一个分数吗?(3/4、6/8、12/16……)(此时学生会以很浓的兴趣开始这项活动,会说出很多的与3/4相等的分数。)
2、撕
(1)课前每个学生发一张红色长方形纸条。
(2)发出指令,学生把纸条上面一层的红色部分撕去。
纸条被平均分成2份的同学请撕去它的1/2,
纸条被平均分成4份的同学请撕去它的2/4,
(3)比较:相互比较一下自己的纸条被撕去的部分,发现了什么?
(4)幻灯片演示撕的过程,再次证明撕去的部分相等。
(5)板书找到的第二组相等的分数。(3/6、2/4、1/2)
(如果说折纸是学生独立的活动过程,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学生与学生初步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一样,在惊喜之余又发现了一组相等的分数。)
3、站立游戏
(1)将部分学生按座位分成左右两排,全体正座。
(2)教师指令:左边的6同学请站起2/6,右边的6个同学请站起1/3。
(3)其他同学比较2边同学的结果,竟然是一样的。
(4)又发现一组相等的分数,教师板书。(2/6、1/3)
(借助学生的身体来体验相等的分数,这一个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升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按教师指令做的同时,感知了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
三、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组相等的分数,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规律吗
2、观察第一组相等的分数,小组讨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如何变化的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启发点拨
(1)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再从右到左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呢?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为了方便记忆,你们能把这两个发现合为一句简练的话来概括吗?(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0除外)。
(4)小结: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5)解决女生占全班总人数的4/9这个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的总结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更规范、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四、运用规律
1、书中“试一试”
2/3=()/186/21=2/()3/5=21/()
2、六对分数,通过连队线找出两相等的三组
3、游戏时间
课前给学生发下了分数卡片,其中有两两相等的,请一个同学读出自己的分数,另外一个持有与之相等分数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站起并读出分数。(教师也与学生一起来活动。)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与观察、思考,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象这样的规律在数学中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同学们肯勤动手去做,用眼去观察,动脑去思考,就会发现。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篇4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想象从所感知的宏观现象到微观世界,借以了解变化本质的抽象能力。
3.科学品质 :通过氢气燃烧、爆炸受燃烧条件制约的事实,使学生逐渐懂得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氢气的可燃性。
2.难点氢气的验纯而已检验方法。
实验准备
见课本[实验3-4]至[实验3-7]。
教学用品
球形干燥管、烧杯、纸筒、小试管、锌粒、稀h2so4、彩色肥皂水、氢气球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投影)下图a-g,是一组实验制务或收集气体的装图,看图回答:
(1)写出图中①-⑤的仪器名称。
(2)制备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收集氧气应选用_________
(3)制备氢气应选 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收集氢气应选 用____________
(提示:①洒精②铁架台③试管④长颈漏斗⑤集气瓶;(2)a,e、g;(3)c,e、f)
二、引入新课
(引言)通过以上的一道练习,我们知道了氢气的实验室的制法及装置,那么氢气具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今天主要探讨氢气的性质。
三、新课讲授
(提问)以氧气的物理性质为例说明观察气体物理性质的顺序。
1.氢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出示一瓶预先收集好的氢气,让学生观察氢气。
(观察)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提问)氢气是一种最轻的气体,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实验)见课本[实验3-4]
(观察)肥皂泡迅速上升。根据这一性质,人们常用氢气填充气球(见封面彩图)。
(阅读)课本第53页,氢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总结氢气的物理 性质 ,将ho 的物理 性持列表对比。(如下图)
颜色、气味、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氧气 无色、无味、气体 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
氢气 无色、无味、气体 比空气水 难溶于水
1.氢气的化学性质
(讲解)氢气的化学性质在常 温下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 发生反应。本节先讲解氢气的可燃性及验纯方法。
2.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
(分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大量的热。这个反应式可以表示如下:
3.氢气的验纯
(提问)不纯的氢气,混有空气(或氧),点燃时会怎样呢?
(实验)见课本[实验3-6]
(观察)听到尖锐的爆咆声。
(提问)为什么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有其他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让阅读课本第54-55页,然后计论,最后由教师小结。
(小结)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见课本[实验3-7]或下图。、
(小结)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课后习题1、2.(1)(2)(4)。
2.典例分析
例1 见课后习题(第58页)第3题。
(分析)第一个学生判断是错误的,由于氢气比同体积空气轻,收集了氢气的试管管口应向下,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火焰再移开拇指迅速点火,这个学生没有堵住试管口,试管口又朝上,氢气很容易从试管中扩散,检验不出氢气的纯度。第二个同学的操作也是错误的,在第一次检验氢气之后,如果不换一支试管或不设法交试管中可能留有的余火熄灭,马上再去接近氢气发生器的导管口,是违反操作规程的,应马上将试管重新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按下确的检验方式进行检验,直到听见“轻微”的响声,则证明氢气已经纯净了。
五、归纳小结
1.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氢气的可燃性及验纯方法。
六、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2.(4)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大题。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和要求:、识记:我国税收的性质,我国税收的作用。
2、理解:举例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适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
板书设计: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同点
、税收的基本特征
见图表
(2)不同制度下税收的不同点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的(2)“取之于民”反映的是劳动者局部利益与
我国税收的2、我国税收的性质
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 性质和作用
(3)社会主义税收是“用之于民”的
(4)“用之于民”反映税收代表这部分社会产品
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
人民的利益服务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我国税收的作用
(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方法:复习—导语—学生自学—讲解重点、难点—归纳小结—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什么叫税收?
2、税收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税收,那么,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税收的性质是不是都一样呢?我们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讲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课:(看书自学,思考题投影打出)
①各国税收有哪些共同点?
②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我国税收的作用有哪些?
教学要点:
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板书)
教师讲解:
税收从国家产生以来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尽管税收的名目不同,但是,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都是整个国家行政和权力机构的生活源泉,因此,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
(投影仪展示以下三组材料:)
材料一:奴隶社会被征服的藩属和分封的诸侯国向王室进贡土特产、珍宝、财物称为土贡。这是税收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土地课征农作物,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税赋。
材料二:封建社会向农民征收田赋;对人丁课征人头税,对商业、手工业征收的盐税、酒税、茶税„„捐纳(各级政府以捐献方式取得财物的一种方式,是税收的特殊形式)、杂税、土贡„„
材料三:资本主义国家征收流转课税、所得税、杂税等(娱乐税、登记税、防火税、赛马及彩票税、环境污染税„„)。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是凭借何种手段获得?
(2)分配的主体是谁?
(3)税源来自何处?
讲解:
A、不同国家税收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共同点):
①都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③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
④税收的都取之于民。
⑤都具有“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这些共同点就是税收属性,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反映了税收的共性,即不论是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具备了上述这些共同点的财政收入形式就都可以叫做税收。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都各不相同。
B、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不同(不同点):
(投影仪打出以下图表:)
资本主义税收和社会主义税收的比较表
资本主义税收
社会主义税收
相
同
点
目的
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
前提
国家政权
主体
国家
公民
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不
同
点
性质
取之于民,服务于垄断资产阶级。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目前的关系。
税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我们把税收的这种阶级属性称为税收的性质。税收的本质和税收的性质不同。税收的本质,即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它都是凭借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这是不因国家与社会性质不同而改变的。但是,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阶级属性,都因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即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不同而不同。
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税收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2、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课难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的。
在我国,由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国家税收的主要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它已占到了财政收入的90%~95%以上。(97年已占96.7%)
②“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必须集中一部分资金,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税收体现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正确结合。
③社会主义税收也是“用之于民”的。
我国税收“用之于民”的重要表现有:国家拿出大笔资金用于提高人民生活,从1979年到1981年,国家对解决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拿出1400多亿元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其中,用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等)的支出是422亿元,用于提高职工工资和实行奖金制度的支出是300亿元,用于安排城镇2600万人就业的支出是105亿元,用于增加职工住宅的支出是152亿元,还有用于减免农村税收,增加进口商品价格补贴的支出等。
④社会主义税收的“用之于民”反映税收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财产就是全国人民的财产。国家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资金,归全国人民所有。通过财政预算的再分配,为全国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通过预算支出的安排,把税收集中的资金,用于巩固国防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之,广大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3、我国税收的作用。(本课重点)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从以下三点理解)。
①
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
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而产生的。税收从它产生之日起,为国家行使职能而组织财政收入,就成了它的第一职能。国家通过税收,可以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国民收入集中起来,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所以,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天职,也正因为税收天生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它才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存在,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5%以上,在日本占91%,在英国占96%,在美国占98%,这说明:税收在各不同制度的国家里都普遍存在,并且在国家财政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当前更应该强化和重视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
③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
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的而取得收入,这样便可以减少或避免拖欠和偷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不论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必须依法纳税,这样,税款有相当大的部分就可以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
(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从以下二点来理解)。
①税收为什么能够调节经济活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通用直接控制的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那是因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这种职能是指,国家通过征税,改变不同纳税人、不同经济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的功能。国家的一些政策,一些政治、经济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调节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我们说税收是一种经济杠杆,一般就是指税收的这种调节经济的职能。
②
税收是怎样调节经济活动的。
如:国家通过缴纳耕地占用税的税收政策,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通过减征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外商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免征(免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推动了煤炭、电力、核能、石油等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通过免征和减征(减税)企业所得税两年,支持了边远和贫困地区新建企业的发展。总之,国家可以运用税收这一手段,通过纳税人、征收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办法,达到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从以下二点来理解)。
①税收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经济的监督。
因为税收具有对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所以税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监督。税收的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对微观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两个方面。从微观经济方面看,税收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也是由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创造或实现的。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征税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经济信息、经济动态都会得以体现和反映,这些信息又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宏观经济的监督也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税收是怎样对经济进行监督的。
税收工作具有联系面广、综合性强、信息灵通的特点,这就使税收成了监督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在日常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税务干部可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以及经济实体的生产、销售、利润分配及其使用的各方面,以便了解生产、经营、纳税等情况,总结经验,揭露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同偷税、漏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其次税收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外,每年配合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进行年度大检查,对查出的大量侵占国家收入的违法案件,进行严肃的处理,起到了保护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了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们要着重把握、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做到自觉增强公司的纳税意识。
本课作业:
、课堂练习(下发给学生当堂做),此略。
2、《导学》中有关练习题。
教后记: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篇6
(一)梅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ABBCCA每个比的前
ABBCCA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如△ABC∽△A′B′C′的相似比ABBCCAk,那么△A′B′C′∽△ABC
ABBCCA的相似比就是ABBCCA1,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
ABBCCAk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如果∠A=∠A′, ∠B=∠B′, ∠C=∠C′, 且ABBCCAk.
ABBCCA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则有∠A=∠A′, ∠B=∠B′, ∠C=∠C′, 且ABBCCA.
ABBCCA(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DAE,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DEAD求出DE的长.
ABACBCAB解:略(DE103).
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CD= 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椭圆的一个性质探究和应用 篇7
最近在做扬州市2013届高三期末 ( 一模) 解析几何题时, 发现命题者有意涉及了一个椭圆的性质“椭圆上任意一点 ( 除长轴的端点) 与椭圆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乘积为定值”.而这个性质教师在教学时一般很少提及更不要说应用, 最多遇到相应的题目时会就题论题. 笔者在批改学生的解答时, 发现很多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很难用“传统的计算”解决问题. 因此在试题讲评时我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究, 希望对教师进行高考复习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知网搜索, 与这个性质有关的论文有三篇, 现将这三篇论文进行简单概述:
文1《诱人性质, 独特解法, 源于探究》作者王文元, 发表于《考试》2013 ( 2) 本文主要通过圆中斜率的乘积性质类比推出椭圆中的性质并进行了证明, 但是对于性质的应用没有涉及.
文2《两道课本例习题的探究》作者肖志向, 发表于《中学数学研究》2013 ( 7) . 本文通过两题具体椭圆 ( 人教版选修2 - 1第41页例3) 和具体双曲线 ( 人教版选修2 - 1第55页探究) , 一般化得到椭圆的这个性质, 然后把性质进行了更一般的推广, 但是对于性质的应用没有深究.
文3《斜率乘积为定值e2- 1的椭圆的性质赏析》作者苏立标, 发表于《中学数学》2009 ( 13) . 本文得到了几个跟定值e2- 1有关的椭圆性质, 但是对于性质的应用没有涉及.
二、性质的内容及证明
性质: 已知椭圆的左、右顶点为A, B, P是椭圆上异于A, B的任意一点, 则
一般化: 如果A, B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 结论一样成立.
本文只研究性质的应用, 一般化的结论不作推广.
三、考题再现, 新旧方法比较
( 扬州市2013届高三期末) 如图, 已知椭圆E1方程为, 圆E2方程为过椭圆的左顶点A作斜率为k1的直线l1与椭圆E1和圆E2分别相交于B, C.
( 1) 若k1= 1时, B恰好为线段AC的中点, 试求椭圆E1的离心率e;
( 2) 若椭圆E1的离心率e =1/2, F2为椭圆的右焦点, 当|BA| + |BF2| =2a时, 求k1的值;
( 3) 设D为圆E2上不同于A的一点, 直线AD的斜率为k2, 当时, 试问直线BD是否过定点? 若过定点, 求出定点坐标; 若不过定点, 请说明理由.
注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是圆的话, 写出直线BD的方程研究定点就很难得到答案了.
四、反思提升
椭圆的这一性质其实在教材中多次提到, 说明它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跟学生讲解析几何讲究的是“坐标运算”, 这点没有错. 但是运算的同时我们要关注题目的信息 ( 条件) . 为什么这道题有个b2/a2? 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突破口, 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关键. 当然基本方法还是解法1, 如果这道题给的条件不是b2/a2, 那么我们在求解时可能就不能进行这样的迁移了. 通性通法还是很好的, 同时常用的性质 ( 课本上提及的) 同学们还是要知道的, 教师在上课时最好进行一定运用上的渗透,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出题点的.
五、试题改编
如图, 已知椭圆E1方程为, 圆 E2方程为x2+ y2= b2, 过椭圆的上顶点A作斜率为k1的直线l1与椭圆E1和圆E2分别相交于B, C.
( 3) 设D为椭圆E1上不同于A的一点, 直线AD的斜率为k2, 当时, 试问直线CD是否过定点? 若过定点, 求出定点坐标; 若不过定点, 请说明理由.
参考文献
[1]王文元.诱人性质, 独特解法, 源于探究.考试, 2013.2.
[2]肖志向.两道课本例习题的探究, 中学数学研究, 2013.7.
有机肥性质和合理使用 篇8
有机肥包括厩肥、堆肥、沤肥、沼气肥、绿肥、农作物秸秆、饼肥、泥肥等。有机肥的养分全面,几乎可向作物提供全部的营养元素,特别是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并且其中的养分源源不断的供给作物,比化学肥料肥效持久而均衡。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熟化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有机肥料能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对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有利,同时微生物分泌各种生物物质,对促进作物生长有利。有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全面,但肥效迟缓,当年利用率低,如当年肥料中的氮的利用率约为20—50%,在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养分较多的时期,往往不能及时供给养分,常需要追施化肥来解决。因此,为了获得高产,提高肥效,有机肥料必须与化肥配合施用,以相互取长补短,缓急相济。
精耕细作、用养结合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施用有机肥是用地养地的有效措施,要大力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一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规划建设农家肥积造设施,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安全合理利用沼肥。二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引导农民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适当发展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光热和土地资源,发展绿肥生产,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促进豌豆、大豆和绿肥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nlc202309030540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篇9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外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教学中,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在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知识的内涵。
3、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比较、迁移、推理的过程中牢固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教材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3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2 1)
2、以21 为例,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产生及意义”(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5-46页的相关内容,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习题,并记录疑问。习题如下:
(1)71、92、53 各表示什么意思?
(2)填空
①小陈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是苹果总数的()
②小青的妈妈买了一盒饼干,里面有12块,每块是这盒饼干的()
③127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自我检测。
组织学生互相检查,并交流问题。
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并适当进行点拨,收集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解答。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1、教师出示知识点对应的练习,强调独立完成。习题如下:
(1)填空。
①把15个草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草莓的(),其中3份是这些草莓的()。
②72里面有()个71、154里面有()个151。
(2)小佳计划7天看完《米老鼠学数学》这本书,平均每天要看全书的几分之几?5天能看全书的几分之几?
2、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
3、教师抽查2-3个小组发言并评价。
4、教师归纳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3、4、5、6、7题。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一个整体
→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49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板书:7/8)
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板书:7÷8)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
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1)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2、教学例2:
(1)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怎么表示?
(2)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3、师出示自学提示:
①例题1中,每人分得多少个蛋糕?
(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个的1/3,就 是1/3个.)
②例2中,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③讨论这两个例题中的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④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汇报分享:
1、小组汇报。
2、其它组帮助释疑。
3、讨论验证。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51练习十二第3题,再集体订正。
2、填空。(指名口答)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还可以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3、独立完成P51练习十二第4题,指名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当两个数相除除不尽时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1÷3=0.333„„(个)=1/3(米)例2: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 除数
(分子)(分母)
a÷b=b/a(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教材第50页例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渗透“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大家知道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b不等于0),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自学例3,试着去解决问题。
2、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
3、怎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三、汇报质疑
1、说说通过自学学会了什么?
2、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讨论:
(1)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用谁作标准数,该怎样计算
(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说说你的理由。
四、交流汇报
1、小组汇报。
2、其它组帮助释疑。
3、讨论验证。
4、师引导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都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6、7、10题。
七、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7÷10= 7/10 20÷10= 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材第 53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区分的读写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带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假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分数,但是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总会有分家的时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帮分数分分这个家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例1,什么叫真分数?
(2)自学例2,什么叫假分数?什么叫带分数?
(3)分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分成那几类?
2、汇报质疑
(1)说说通过自学学会了什么?
(2)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真分数?它有什么特征?真分数有什么意义?
②什么叫假分数?它有什么特征?假分数有什么意义?
③真分数与假分数各有什么特征?1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呢?
④什么叫带分数?怎样读写带分数?
3、交流分享
(1)小组汇报。
(2)其它组帮助释疑。
(3)讨论验证。
4、精讲点拔
在数学上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也就是说有一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实际上是整数;而有一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54“做一做”的第1。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0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
„(小于1)
假分数: 分子等于分母的:
„(等于1)
分子大于分母的:
„(大于1)
有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带分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材第53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把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2、会把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整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以下:
11/
4、11/
12、5/
5、7/
4、13/8说一说哪些是假分数?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有一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实际上是整数;而有一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那么大家知道怎么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吗?(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二、新知探究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54页相关内容,学完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假分数怎样转化成整数?
(2)假分数怎样转化成带分数?
2、汇报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2、想一想:6/5=()独立练习,指名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1、小组汇报
2、全班交流质疑修正
3、根据学生的交流质疑情况教师归纳
(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要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只要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54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3=3÷3=1
8/4=8÷4=2
7/3 是 6/3(就是2)和 1/3合成的数,等于二又三分之一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教学重难点:利用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课件出示)3/5 13/8 21/2 70/35 74/7
2、明确本节课内容。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三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实际,做出判断,说明理由。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三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三第4题。
组织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带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三第5题。
指导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左往右填。让学生感悟所填假分数、带分数的大小。
2、教材第56页练习十三第6题。
要求学生用假分数、带分数表示途图中的涂色部分,让学生巩固带分数是假分数另一种书写形式的认识。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三第7题。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写出答案,也可以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答案。
4、教材第56页练习十三第8题。
组织学生独立写一写,再指名回答。
5、教材第56页练习十三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比较大小,师巡视,观察学生们比较大小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先把题目中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比较大小。
组织学生讨论:带分数和假分数哪个更容易看出数的大小?
三、课后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学习体会)
四、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相应练习)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第57页例1)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7/
6、23/
9、3/
15、6/
8、9/12 谁来说说以前上分数的分数意义、分数单位及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同学们初分认识了分数,那么分数有什么样的基本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自学设疑
1、自学57页例1并尝试完成它。
2、观察并找出它的变化规律。
3、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4、什么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究释疑
1、通过例1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你看不懂的地方?
3、小组讨论:
(1)说一说例1三幅图表示的分数的意义?(2)讨论总结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小组内说说你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4)小组讨论并举出像例1的分数等式。
4、自学57页例2并尝试完成。
(1)思考如何将2/3和10/24化成不同分母的分数而大小不变呢?
(2)思考怎样将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呢?试着总结转化的方法?
(3)说说通过学习例2懂得了什么?
(4)你还有什么疑问?
(5)小组讨论:
(1)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要使分数2/3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要使分数10/24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2)小组归纳总结转化方法。
四、交流分享
1、小组汇报
2、全班交流质疑修正
3、引导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2/4=4/8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教材第60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因数?
2、写出12和16的所有因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课件出示例1)
(1)同学们找一找8和12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交流指出8的因数,同时师板书(8的因数有:1、2、4、8。12的因数有:1、2、3、4、6、12)
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学生讨论,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集合图)
指出:1、2、4是8和2公有的因数,叫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适时引出课题:最大公因数(板书)
(2)练一练(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①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
②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题
3、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
(4)指名汇报。
4、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1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分解质因数的短除法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短除法
指出:求两个所有的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练一练(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十五第2、3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完成课堂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教材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课前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文家的贮藏室是长方形,这几天正忙着装修,他把李师傅请到家里,帮助他装修,他会整么装修呢?小文的爸爸要求选用正方形的地砖,选用几分米的才能不用锯分又能整齐地铺满呢?自学60页后再告诉老师吧?
二、自学设疑
1、装修的要求是什么?
2、可以用纸片摆一摆,用笔在纸片上画一画。
3、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三、探究释疑
1、说说通过学习例3懂得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小组讨论:
(1)选用边长几分米的刚好铺好?如果用1分米的地砖,沿着贮藏室的长边要铺几块?宽边要铺几块?2分米和4分米呢?
(2)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4)怎么找16和12的公因数?怎么找最大公因数?
(5)归纳总结找公因数的方法。
四、交流分享
1、小组汇报
2、全班交流质疑修正
3、学生总结归纳
五、巩固练习(教材练习十五第5、6题)
六、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检测(课堂练习上的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16和12的公因数:1、2、4 16和12 的最大公因数:4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约分(教材第60页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24和32(2)40和85(3)70和90
二、自学设疑
1、自学例4相关内容。
2、什么是最简分数?
3、思考怎样化简分数?
4、什么叫约分?怎样进行约分?
三、探究释疑
1、说说通过学习例4懂得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小组讨论:
(1)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2)怎样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3)什么叫约分?(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4)约分还可以怎样写呢?
(5)总结约分的方法。
四、交流分享
1、小组汇报
2、交流论证
3、归纳总结出约分的方法。
五、精讲点拨
1、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2、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通分约分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七、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检测(课堂练习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分子与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约分练习课(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约分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运用约分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汇报。
二、练习指导
1、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口头回答,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体温:这两个图的分数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名订正。
3、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4、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4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没有约成了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5、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先约分,写在教材上,在连线。
6、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再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直线上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5、8题
组织学生读题,审题,理解题意,然后指名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66页第9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四、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课堂练习上的相关练习)
六、课外作业(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10、11、12、13、14题)
板书设计:
约分及巩固练习
约分时通常要配合数的整除特征进行,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教材第68-69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什么叫倍数?
2、从0、2、5、9这四个数中,选出三个组成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的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再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回答自己的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4)自学课本第68页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又叫最小公倍数?
②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5)学生汇报得出结论: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怎样求6和8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2)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试着找出6和8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4)观察一下,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明确: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叫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材第70页例3)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会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给贮藏室铺地砖的例子吗?已知贮藏室的长和宽,要求用边长为整数的长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求选用地砖的边长,也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
对,也就是求长和宽的公因数。现在我们反过来,如果已知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要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必须都是整块),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情境图
(1)师: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必须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分小组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呈现边长为6分米、12分米„的正方形。
师:正方形的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再小组内说一说。
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只要找出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就知道所铺正方体的边长了。
3、找出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和3的公倍数:3、6、9、12、15、18„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最小可以是6厘米。
4、回顾与反思
5、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上画一画,看答案对不对。
归纳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吧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6题。
使学生明确这是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问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2和3的公倍数:3、6、9、12、15、18„
正方形的边长最小可以是6厘米。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通分(教材第73-74页例
4、例5)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陆地占地球的多少呢?海洋又占多少呢?请把书翻到73页去学习一下吧!
二、自学设疑
1、自学例3,试完成:以地球为单位1,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
2、归纳两组分数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
么比较?
三、探究释疑
1、说说通过学习例2懂得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小组讨论:
(1)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四、交流分享
1、小组汇报
2、交流论证
3、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五、二次探究通分的方法。
自学并讨论:
1、自学例5,并试解决并找出比较出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2、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么比较?
3、什么叫通分?怎么通分?
4、归纳总结:
像例5一样将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时可以利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比较分数的大小。
六、巩固练习
1、教材第7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教材第7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七、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通分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材第77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两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从山脚到山顶甲用了5 6 时,乙用了0.8时,那位同学爬得更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1)想一想: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该怎样表示?
(小数表示为3÷10=0.3(m)、3÷5=0.6(m);用分数表示为3÷10=310(m)、3÷5=35(m))
(2)表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明确:分数和小数之间是可以互化的。
2.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1)思考:0.1、0.01、0.001„„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把0.3和0.6化成分数可以怎样写?
(3)尝试转化0.07、0.24、0.123。
(4)把小数化为分数时需要注意什么?(明确: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3.怎样将分数化为小数?(出示例2)
(1)思考:该如何进行排列?
(a可以把所有的小数化成分数,通分后再进行比较; b把所有的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2)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和小数有什么关系,有规律吗?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
(3)请再观察分子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4)学生独立转化 910、43 100 为小数分别是多少?(预设:学生会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小数。)
(5)学生尝试转化725、11 45 为小数,说说分别运用了什么知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教材第7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教材第78-79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判断某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会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请你回忆一下,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分数怎样化成小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互化方法。
二、练习指导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九的第1题。
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九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九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审题,使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然后用分数表示所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九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审题,除不尽的要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你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请你自学教材第79 页的“你知道吗”。(学生自学,看教材质疑。)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请你应用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5题中的各数,看看与我们刚才计算的情况相同吗?
5、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九的第6题。
让学生在直线上面的框里填上适当的小数,在直线下面的框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投影仪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6、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九的第7题
引导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完成第1 行的两个空,说一说思考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表中其它各空。
7、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九的第8题。引导学生先审题,再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九的第9题.引导学生审题,再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1)统一成小数比较:6/5 ≈0.83 因为0.83 <0.9,所以 5/6<0.9
(2)统一成分数比较:0.9 =
9/10,9/10 = 27/30,27/30 ﹥25/30,所以 0.9﹥5/6
2、完成教材第79 页练习十九的第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方法。
(1)统一成以小时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2)统一成以分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相同,谁用的时间长,谁家离学校的路程就远成小数有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通过复习,我们能够更加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应用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五、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十七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教材第80页,教材第81-82页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归纳提高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应用知识练习。
(1)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1 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用到了本单元学习的哪些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5、8题。
组织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理解问题的实质是求什么,这两个题有什么区别。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7、9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10、1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11-06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复习教案07-26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教案08-25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整理和复习银教案10-04
物理力学性质10-21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数学教案设计08-14
岩浆物理性质08-25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05-13
天体物理性质及其测定07-17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例题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