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和要求

2024-11-04

性质和要求(精选7篇)

性质和要求 篇1

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属于情感教育, 即通过语文审美实践活动, 使受教育者建立并完善审美心理结构。而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最终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个判断比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美育的本质, 并符合美育发展史的实际情况。在美学史和教育史上, 许多教育家、美学家都把美育看做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从孔子、柏拉图、席勒到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教育思想, 都证实了这一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 所谓“诗教”, 实际上就是这里所说的语文审美教育。孔子认为诗对个体的情感和心灵有着重要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他指出:“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1]我国近代美育的倡导者、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情感为目的也。”[2]他还指出:“我们提倡美育, 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3]总之, 通过以上美学家和教育家的主张可以看出, 语文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之所以把语文审美教育看成是情感教育, 还在于审美活动和美感的性质。当人们读一首优美的诗或感人的小说时, 往往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 摆脱了实用功利的束缚, 对诗的韵律美或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采取了一种审美态度, 精神完全贯注于美的观照之中, 产生了审美感知、想象和理解等综合活动, 即从诗或小说中感知的审美表象, 在情感的推动下经过形象思维的创造, 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形象, 产生了美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作为一种特殊情感, 既不同于生理器官和欲望的满足而产生的快感, 也不同于由于伦理道德和理性追求的实现而产生的精神愉快, 它是超越任何功利关系的、无所欲求的快感。这种超功利的审美快感, 是在感情中积淀着理性的精神愉悦, 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人们一旦进入这一领域, 情感就会得到净化, 精神就会得到升华, 情操也会变得高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这种审美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灵净化尤为重要。

语文审美情感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人的审美情感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靠后天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得来的, 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通过审美教育这一途径得来的。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手段, 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活动, 使个体的感觉、感性逐渐失去了狭窄的维持生存的功利性, 而成为积淀着理性的东西, 以提高感官的审美能力。具体说来, 就是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语言美的教育训练, 使个体的外部器官 (主要是耳朵和眼睛) 艺术化, 亦即马克思所说的, 塑造与培养能欣赏“音乐美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样, 个体的外部器官经过语言美的环境的长期熏陶和语言美艺术活动实践的训练, 形成了一种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对语言美的直接观照力, 对美有着极强的辨别力和共鸣感, 对外部形式美的信息有着极其敏锐的辨别、捕捉和接纳的能力, 能立体全方位地把外界语言美的信息输入到大脑。这种外部感受器官, 是艺术化的、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美的感受器。没有经过长期审美训练的耳朵和眼睛, 对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名作, 往往辨别不出美与丑, 对美缺乏敏感性, 和“牛闻琴声”没有差别。而艺术化的懂音乐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却能从听和看中敏锐地辨别、捕捉和接纳形式美的信息, 并把它输入到右脑, 这就是艺术化的外部感受器官与未经过审美训练的外部感受器官的不同之处。个体在外部感受器艺术化、感官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 情感也必然逐渐理性化。也就是说, 对个体的心灵世界进行陶冶和塑造, 就是使个体的“七情六欲”这些自然性的东西获得丰富的理性内容, 使个体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成为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 从而使个体的自由感受能力得到提高和塑造。所以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情感美化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新感性”, 即审美化的感性, 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语文美育最重要的目的。审美心理即美感的心理形式, 它是一种结构, 即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理性积淀而成的一种普遍心理结构形式——自由感受。如果对它展开剖析的话, 它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审美个体的能力, 如审美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和创造力等。其二是个体的审美经验, 是审美能力的实现, 即审美功能活动形成的情感体验, 它是多种心理功能的活动, 即由感知、想象、理解、意向、情感相配合而产生的审美满足或愉悦。这是一种积淀着理性的感性, 是个体的自由感受。其三是审美态度, 这主要是由审美需要、审美目的而形成的审美立场、审美注意, 要求审美主体把自己当做审美者, 而非实用者或研究者。审美注意实际上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指向或选择, 它与一般心理学所研究的“注意”不同之处在于, 它只专注于对形象或结构的选择与感受。

总之,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外部培养懂音乐的耳朵和能够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即对个体外部感受器的艺术化;而在内部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外部的审美感受器与内部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对应协调的, 是共同肩负着个体的审美活动的。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 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对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性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树立个体崇高的审美理想、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 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1. 语文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感受力就是指外部的审美感受器官 (耳、眼) 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基本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二是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在这二者中, 后者比前者更高级, 它要求审美个体不仅观其形, 更要见其神, 即从外在形象中透视内在精神, 从感情起伏中体验出深刻的内涵来。

审美感受力是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 才能把丰富多彩的审美信息输入大脑, 而且在个体大脑的相应部位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遇到语言文字信息的刺激, 就会“自动化”地感知词语、句子的含义与情味, 这就是语感的全部内容了。语感是由多层面内容构成的有机体, 这个有机体包含着许多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要素。

(1) 语言的协调感

所谓协调感就是指对语音、音调、停顿、发音、语势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联系的敏感程度。契诃夫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指出:“我通常在校样上最后完成我的小说, 而且不妨是从音乐性一面来修改它。”我国的语音学家和文论家沈约指出:“文章之音韵, 同管弦之声曲”。这都说明, 语义内容借助于语音的表现化而达到传情表义的审美效果。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 正因如此情感内容才能借助语音、语调的变化而得到强调。”朱自清在他的散文《绿》的开头这样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句话成为作品情感蕴蓄的特有基调, 它是作家经过大喜大悲之后心里产生的一种独特物化形态, 显得极其率直淳厚、诚挚动人。总之, 作为语言美, 只有当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协调一致时, 其审美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2) 语言的分寸感

所谓分寸感是指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与把握。说话或写文章用词必须得体, 恰如其分, 不能过头, 否则便失去分寸, 因而也就失掉了语言的准确性。岑参有两句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里用“直”和“圆”来写大漠的孤烟和落日就十分准确, 有分寸感。一位研究地理学的学者指出, 很多书上对岑参的这两句诗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不准确。原因之一是他们没去过大西北海拔三四千公尺以上的茫茫戈壁;原因之二是他们不懂地理, 只是凭主观臆断猜测而已。其实岑参这两句话是说, 在海拔三四千公尺以上的大漠由于空气稀薄, 气压小, 所以点起火来烟笔直向上 (如同生煤球炉子的拔火罐作用) ;又由于荒漠几乎没有人烟, 所以谓之“孤烟”, 因为大漠极其开阔, 几千公里坦平如镜, 无任何物体遮挡落日, 所以“落日”可以“完整”地照在河面上, 显得“圆”。这两句诗极其准确地状物写景, 是体现语言分寸感的典范。

(3) 语言的通畅感

所谓通畅感, 主要指对语言文字的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说话写文章, 都是由压缩的语言信息——“语点”联结而成的。这些语点通过修饰、加工, 又形成一种连续的线性的意义体系, 使说话或写文章的人思路清晰、语言畅达、不罗嗦、杂质少。语言的通畅感对于语言的准确表达, 减少语病十分重要。

(4) 语言的情味感

所谓情味感, 是指对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敏感。语言传达感情有时是直接的, 通过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强烈的抒情, 让读者直接受到感染;有时在叙述或描写中蕴含着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需要读者经过咀嚼品味后才能领悟。语言情味感是语言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具有对语言情味的敏感性, 才能感受到语言美。

总之, 对语文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基础和最根本的任务。语感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 又包括对语言符号所蕴涵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

2. 语文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语文审美鉴赏能力指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个体对美的鉴别能力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二是对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所谓审美欣赏力, 主要指个体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能力, 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与审美评价的能力。

在审美鉴别能力方面, 首先是对语言的美与丑的辨别力。在现实生活中, 美与丑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例如, 某些学生受媒体的负面影响, 语言“病毒”颇多, 张口“然后, 然后……”, 闭口“那么, 那……”, 这种语言显然是丑的。又譬如某学生的作文, 第一段与第三段相矛盾, 第二段与第四段重复, 尽管作文的个别片段较精彩, 描写生动, 但这样的作文能算得上美吗?显然不能。能鉴别说话或文章中的美, 这只是审美鉴别能力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对说话或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例如读一篇小说, 首先应鉴别出它是不是一篇“美文”;进一步, 便是要弄清楚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通过这种从两个层面上的鉴别, 便能较为公正地评价这篇小说。总之, 对于语言美的鉴别, 不仅要知其美, 还要进一步了解其为何美, 美在哪里。对于审美鉴别力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多接触美的事物, 多欣赏文艺作品, 在美与丑的比较中加以鉴别。这样日久天长, 在潜移默化中个体的审美鉴别力就会逐步得以提高。

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它既要求审美个体对语言美的作品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 又要求个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以及一定的文学艺术的修养。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几乎是家喻户晓, 连三岁的幼童都会背诵, 但对它的审美欣赏, 包括对全诗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把握、审美内涵的领悟及审美评价, 别说幼童, 连中学生也未必到位。从形式上看,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平仄相调, 一、三、四句押韵, 由平仄相调与音韵重迭形成节奏美, 所以是一个美的形式。从内容看, 全诗把“明月”作为中心审美意象, “霜”“故乡”等审美意象都是由“明月”这一中心审美意象引发出来的。“明月”对于汉民族而言, 它载负着极其丰富的情感, 具有“原型”的意义, 它作为一个原型或情感的符号已积淀在汉民族的潜意识中了。“明月”可以把个体的人生经历诸如磨难坎坷与春风得意、悲欢离合与苦辣酸甜、失败与成功等, 与人生的各种情感诸如幸福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等, 沟通、联系起来, 从而由床前的明月激发起个体全部的情感, 产生极其复杂的联想。读者心中因此会产生起一种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因个体的经历、审美修养的不同而有天壤之别。因而, 个体的经验愈丰富, 美学修养愈高, 对美的欣赏能力也就愈强。

总之, 个体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是语文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鉴别与审美欣赏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审美鉴别能力在于鉴别美丑, 审美欣赏是在辨别美丑的基础上, 对美的领悟和美感享受。

3. 语文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审美创造能力, 是指审美个体在感受、鉴别与欣赏美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 按照一定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能力。就个体素质而言, 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正是其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审美教育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因为审美是个体处于最自由的状态, 它使个体的个性和想象力得以最充分的展开与驰骋。也就是说, 审美教育为个性发展、情感的陶冶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契机。

语文审美创造力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日常交际语言中语言美的创造;二是文学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创造。前者属于语言的范畴, 凡是社会中的人, 都需要彼此交流和思想沟通, 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既是功利的, 又是审美的。而后者纯属于语言的审美创造, 即超功利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虽然这种创造力从根源上来讲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 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日常交际中语文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普遍要求;文学艺术创作则是审美创造的最高级形式, 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它需要创造者在个性、情感、想象力、意志、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 只有少数人才具备这样的素质。以巴金而论, 他自幼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长大后进入外语专科学校, 受到西方文学的熏陶, 后来又到法国留学;他知识面宽, 经历丰富, 特别是在封建大家庭中18年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个具有青春热血型个性的人, 他的燃烧外溢的情感, 异常丰富的想象力,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意志和向封建伦理道德进攻的动机, 使他具备了艺术创造的一切条件。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差不多是日夜不停地写作, 他的眼前自然出现了许多人物和画面, 他下笔如有神助, 无数鲜明的形象在他笔下活起来。从1930年7月到1941年底, 他创作了14部中长篇小说, 十个短篇小说集, 还有十几本散文随笔。《巴金全集》中那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作品大都是此时完成的。就审美创造而论, 不论是在日常交际用语中的语言美的创造, 还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 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都需要长期的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来支持。

综上所述, 语文审美教育的诸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体的审美感受力是前提, 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鉴赏力是个体审美能力的深入与发展;而个体的审美创造力, 则是审美能力的最高体现。说到底, 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基础上, 推动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阳货[M].长沙:岳麓书社, 2002:54.

[2]教育大辞典编篡委员会.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742.

[3]蔡元培先生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907.

椭圆的一个性质探究和应用 篇2

最近在做扬州市2013届高三期末 ( 一模) 解析几何题时, 发现命题者有意涉及了一个椭圆的性质“椭圆上任意一点 ( 除长轴的端点) 与椭圆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乘积为定值”.而这个性质教师在教学时一般很少提及更不要说应用, 最多遇到相应的题目时会就题论题. 笔者在批改学生的解答时, 发现很多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很难用“传统的计算”解决问题. 因此在试题讲评时我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究, 希望对教师进行高考复习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知网搜索, 与这个性质有关的论文有三篇, 现将这三篇论文进行简单概述:

文1《诱人性质, 独特解法, 源于探究》作者王文元, 发表于《考试》2013 ( 2) 本文主要通过圆中斜率的乘积性质类比推出椭圆中的性质并进行了证明, 但是对于性质的应用没有涉及.

文2《两道课本例习题的探究》作者肖志向, 发表于《中学数学研究》2013 ( 7) . 本文通过两题具体椭圆 ( 人教版选修2 - 1第41页例3) 和具体双曲线 ( 人教版选修2 - 1第55页探究) , 一般化得到椭圆的这个性质, 然后把性质进行了更一般的推广, 但是对于性质的应用没有深究.

文3《斜率乘积为定值e2- 1的椭圆的性质赏析》作者苏立标, 发表于《中学数学》2009 ( 13) . 本文得到了几个跟定值e2- 1有关的椭圆性质, 但是对于性质的应用没有涉及.

二、性质的内容及证明

性质: 已知椭圆的左、右顶点为A, B, P是椭圆上异于A, B的任意一点, 则

一般化: 如果A, B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 结论一样成立.

本文只研究性质的应用, 一般化的结论不作推广.

三、考题再现, 新旧方法比较

( 扬州市2013届高三期末) 如图, 已知椭圆E1方程为, 圆E2方程为过椭圆的左顶点A作斜率为k1的直线l1与椭圆E1和圆E2分别相交于B, C.

( 1) 若k1= 1时, B恰好为线段AC的中点, 试求椭圆E1的离心率e;

( 2) 若椭圆E1的离心率e =1/2, F2为椭圆的右焦点, 当|BA| + |BF2| =2a时, 求k1的值;

( 3) 设D为圆E2上不同于A的一点, 直线AD的斜率为k2, 当时, 试问直线BD是否过定点? 若过定点, 求出定点坐标; 若不过定点, 请说明理由.

注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是圆的话, 写出直线BD的方程研究定点就很难得到答案了.

四、反思提升

椭圆的这一性质其实在教材中多次提到, 说明它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跟学生讲解析几何讲究的是“坐标运算”, 这点没有错. 但是运算的同时我们要关注题目的信息 ( 条件) . 为什么这道题有个b2/a2? 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突破口, 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关键. 当然基本方法还是解法1, 如果这道题给的条件不是b2/a2, 那么我们在求解时可能就不能进行这样的迁移了. 通性通法还是很好的, 同时常用的性质 ( 课本上提及的) 同学们还是要知道的, 教师在上课时最好进行一定运用上的渗透,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出题点的.

五、试题改编

如图, 已知椭圆E1方程为, 圆 E2方程为x2+ y2= b2, 过椭圆的上顶点A作斜率为k1的直线l1与椭圆E1和圆E2分别相交于B, C.

( 3) 设D为椭圆E1上不同于A的一点, 直线AD的斜率为k2, 当时, 试问直线CD是否过定点? 若过定点, 求出定点坐标; 若不过定点, 请说明理由.

参考文献

[1]王文元.诱人性质, 独特解法, 源于探究.考试, 2013.2.

[2]肖志向.两道课本例习题的探究, 中学数学研究, 2013.7.

刍议少儿舞蹈的性质和特点 篇3

关键词:少儿舞蹈,本质特征,舞蹈

少儿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的外在体现, 其包含了众多的特点:首先, 舞蹈服装的设计和应用必须适应的需求最大化的舞蹈表演, 轻盈合体, 舒适和方便, 能适应各种大小振幅走势。其次, 通过造型的塑造, 用不同的形式和颜色的服装作为舞蹈的渲染手段, 不同的舞蹈表达不同的情绪。同样, 也根据夸张的舞蹈表演, 浓度和功能的方法, 抒情优美的舞蹈服装设计必须勇敢特殊装饰随和, 避免接触日常生活风格相似。强调的结构和使用的彩色服装的变化, 使它更加协调舞蹈的表演, 以提高舞蹈的审美价值。

一、少儿的舞蹈美学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 需要有唱歌的天赋条件, 掌握基本的声乐技能和技巧, 还要有更深厚的艺术修养, 主要包括音乐修养, 文学修养, 审美修养等。因为, 最终舞者传达给观众更多的不仅仅是动人的与配乐相和的舞蹈。此外, 还要把握作者的意图, 舞蹈主旨, 音乐风格和审美意义的解释。没有艺术涵养作为舞者的底蕴, 全面, 充满审美意识是不可能的传达。对于少儿舞蹈的教学, 必须从小就养成少儿对舞蹈细节的注重, 让少儿舞蹈学习者从小就养成对舞蹈艺术的深入了解, 从小养成小儿舞蹈学习者浓厚的舞蹈学习兴趣。除了舞蹈的来源以及历史文化以外, 舞蹈所着的服饰与是舞蹈者所要注重的细节之一。

舞蹈和舞蹈服饰的存在形式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舞蹈的内涵是需要得到舞蹈服饰表达, 但只有在舞蹈的表演下, 舞蹈服装的艺术设计才能尽显光彩, 两者相互融合, 相互依托, 构成了完整的舞蹈艺术形式。对于舞蹈演绎者而言, 一套合身的舞蹈服饰更能展示舞蹈者的动态美。就像我国传统舞蹈中的“袖舞”, 其飞舞的长袖就充分的表现出了演员双臂的动态的美。表演者可以夸大外部动力表现, 在表演中挥舞着长袖, 使用这些夸张动作, 展现人体的动态效果。有时, 应用合适的衣服, 提供了编舞者较多的创作灵感, 表演者通过对服饰的应用, 实际的感受到其夸张的表现形式, 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少儿舞蹈的教育性

对少儿的舞蹈教育, 必须从舞蹈内容出发, 让少儿进行着重学习与理解, 舞蹈服饰浓厚的表现力, 可以形象的体现出少儿舞蹈的教育本质。舞蹈服饰的应用可以更加鲜明的塑造人物形象。对于舞蹈服饰的应用, 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国藏族的舞蹈《母亲》, 它的舞蹈形式摒弃了以往舞台的色彩光鲜夺目, 大胆采用了人物所着的白色粗布衣, 外套色彩浓厚, 质地厚实的长袍设计形成人物形象的外部造型。这舞蹈服装不仅描述人物的身份, 年龄, 性别, 还向观众表达了舞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俗。另外, 《秋瑾》这一舞蹈剧也鲜明的表达出了其特点,

舞者所着的服装让全场顿时准确地找到, 人物生活在剧中所表现的这样一个时代环境和角色, 人物自身不服输的性格。这件衣服的颜色, 款式, 还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意义。不同的舞蹈对舞蹈服装结构的要求也不同, 跳舞最重要的是四肢和腰部活动, 以达到最好的舞蹈动作, 舞蹈服装设计行业必须根据人体工程学和运动范围, 将构建适当的服装剪裁。例如, 可以使用连属或衬衫较低的衣服, 无袖, 大摆和其他的设计方法, 以适应身体的动作幅度。如傣族的舞蹈一般是比较拘谨的, 舞蹈者都穿着窄摆的筒裙, 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中特有的蹲提步和送胯步。由此可见, 舞蹈和舞蹈服饰的结构是相辅相成, 相互融合的。

三、少儿舞蹈的纯真性

少儿舞蹈在于对少儿舞蹈爱好的培养, 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性, 扎哈罗夫著名舞蹈理论家曾经说过:芭蕾舞蹈服装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颜色和风格的舞蹈演绎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舞蹈服装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颜色结构的变化, 形成舞动中一个美妙动人的色谱。所以, 舞蹈服装色彩的变化在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的进行舞蹈动作。女独舞的“孔雀灵”是中国古典舞蹈, 是音乐和绘画融合的成功舞蹈典型。它的颜色绚丽, 像极了一只飘逸空灵墨画的孔雀。孔雀醒目的蓝绿色的视觉观众占据了整场。舞者纯白色的舞衣, 结合运行在全身孔雀文林, 像孔雀竹草跳舞欢呼。在古代音乐凑, 让观众欣赏传统的中国舞者身体的扭曲, 倾斜, 歌曲的外在行动, 但也体验到中国传统舞蹈刚柔并济的内在精神, 形象地表现出了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使观众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深化舞蹈的意向。

四、总结

没有感情的舞蹈始终是空洞的表演,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情感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形式。舞蹈的情感是人的喜悦, 愤怒, 悲伤和喜悦和思想活动, 释放内心的情感。舞蹈服装颜色的定义, 只是第一反应是情绪化的。一般来说, 红色是温暖的, 黑色是可怕的, 黄色是明亮……和这些特殊的颜色也, 间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于是, 舞蹈服饰就充分的抓住了这一点,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 用整体的缤纷色调来加强作品的渲染力, 在适当的舞蹈动作中应用恰当的色彩。如《秋之歌》, 当农民收获的喜悦通过舞台表现时, 一般多采用金色, 红色进行舞台画面的渲染。与此同时, 色调和人物的舞蹈作品把内心的情感相结合, 类似中国的京剧, 在相同的颜色作为不同的服饰。红色一般被用来代表忠义之士, 白色被用来表示奸诈阴险心理等。所以说, 舞蹈服饰的色彩和舞蹈表演的融合, 就是整个舞蹈作品情感的补充和再现。

参考文献

[1]李曼.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变”与“韵”的审美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 (03)

[2]刁金玲.如何从生活中选取优秀的舞蹈题材[J].大舞台.2013 (02)

[3]杨领航.排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管窥[J].大舞台.2013 (02)

[4]陈科.新兴休闲运动排舞的特点及对民族健身舞的启迪[J].大舞台.2013 (02)

广播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 篇4

1 广播的性质和特点

1.1 传播速度快, 具有应急性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 虽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着较大挑战, 但是广播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应急能力较强。由于广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 无需排版录入、后期制作等相对复杂的环节, 所以能够以直播形式, 将消息在第一时间传播。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广播能够通过插播、现场连线、记者播报等方式进行信息报道, 使国家相关部门和听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事件的相关信息, 对快速解决突发事件具有积极作用。

1.2 音质良好, 给人以无限遐思

听觉和视觉能够给受众以审美, 广播作为听觉艺术,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音质优势, 促使受众通过听觉而对广播进行生活想象, 给听众以美妙的感觉。例如:在《阅读与欣赏》、《财经夜读》等收听率较高的广播节目中, 播音人员的音准程度较高, 具有欣赏性, 而受众在听广播过程中, 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1]。

1.3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广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对提高广播收听率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广播记者获取信息后可以迅速通过电话连线传达至直播室并播出;其次, 听众在收听节目过程中, 能够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的方式, 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能够带动听众积极参与到广播中, 进而形成听众与节目主持人的双向互动。由于广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所以受到更多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2 广播编辑工作的性质

广播编辑工作主要包括音响和稿件的后期加工和制作工作, 充分利用系统软件的优势, 进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2.1 基础性性质

对于传统广播编辑工作和新时期编辑工作而言, 都具有以下几方面性质:首先, 广播编辑工作具有政策性。广播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 要求广播编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所以, 工作者有必要坚持新闻原则、党性原则,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使编辑工作者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党和政府为工作核心, 进而开展工作。其次, 广播编辑工作具有娱乐性。广播是为满足听众对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广播的发展应该以听众的喜好为导向, 满足听众娱乐性需求。最后, 广播编辑工作具有监督性。广播编辑工作要求实事求是, 所以报道事件必须具有客观性, 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 进而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2.2 延伸性性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广播编辑工作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延伸,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广播编辑工作的节目性质发生了改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 同时促使广播编辑工作者的业务覆盖面更加广泛, 所以编辑工作者可以通过电话连线、现场广播、特约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播, 使广播编辑工作越趋复杂多样化。其次, 广播编辑工作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传统广播编辑工作者更加注重文字编辑工作, 忽视音响编辑工作, 对广播的发展不利。在新时期, 广播编辑工作更加多样化, 既注重文字编辑工作, 又注重音响编辑工作, 丰富了编辑工作类型和促进广播编辑工作的全面发展。

3 广播编辑工作的特征

新时期背景下, 广播编辑工作不仅性质发生了变化, 而且具有新型的特征。

3.1 文字编辑与音响编辑同等重要

传统的广播编辑工作更加注重稿件编辑, 忽视音响编辑的重要性。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广播有着更高的要求, 所以广播编辑工作有必要充分发挥文字编辑和音响编辑的协调统一地位, 使广播更加深入人心。首先, 文字与音响的并重能够烘托环境气氛, 使听众感受到空间和时间的转换, 增强广播效果。其次, 文字与音响的并重不仅展现了广播的特点, 而且使广播报道更具活力、感染力。

3.2 具有“一专多能”的特征

广播编辑工作具有“一专多能”的特征, 主要源于听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既要确保新闻信息的新鲜, 又要凸显现场感官。如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广播节目可以快速开辟记者连线、现场报道等渠道, 以实现事件相关信息的快速传播, 不仅可以如实播报灾情和救险情况, 而且有利于为政府更好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积极参考。在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 广播编辑的工作主要包括连线、信息筛选、播报、主持、设备运行等方面, 充分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特征[2]。

3.3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传统广播编辑工作虽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但是其互动性主要表现在音乐、娱乐、情感交流等方面, 对于严肃新闻信息的广播节目中, 其互动性相对较低。然而, 在新时期, 广播编辑工作的互动性体现在多类型的节目中, 包括新闻信息等严肃的节目。广播编辑工作尽可能为听众提供互动元素, 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和实现广播的互动性。

4 广播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广播编辑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增强市场意识、提升广播质量是广播编辑面临着重大问题。所以, 广播编辑者有必要对广播节目进行探讨, 以满足听众的需求。

4.1 广播编辑工作的要求更高

随着广播的不断发展, 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广播频道吸引着各自忠实的粉丝。尤其自节目改革后, 广播节目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实际,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个性, 充分实现了广大的社会效益。然而, 更好提高节目质量成为广播编辑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而对广播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广播编辑工作的理念要求革新

广播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色彩的大众传媒。在新时期, 广播作为电子媒体的有力代表, 应该及时更新理念,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以, 广播编辑工作者有必要对广播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深入分析, 并开设新的节目, 不仅丰富节目类型, 而且为促进广播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论

总而言之, 要想更好开展广播编辑工作, 对其性质和特征进行有效研究具有必要性。所以, 要求广播编辑工作者对该工作进行不断摸索和探究, 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 并牢牢把握发展机遇, 促进广播编辑工作更好发展, 对促进社会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姚国胜.信息时代如何做好广播媒体编辑工作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6) :193-194.

限价房性质和政策设计研究 篇5

1 限价房显现的成效

1.1 平抑房价疯涨, 立竿见影

从各城市实践看, 限价房确立了区域内住宅房地产价值的“低定价标杆”, 改变了人们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预期, 起到了调控楼价的作用。宁波在2003年下半年推出第一批限价房后, 房价逐步退潮, 2003年房价涨幅从全国第一退至第二, 2004年退至第五, 2005年退至第十七, 房价顺利实行了“软着陆”。据宁波市测算, 由于限价房的推出, 2003年宁波市区新开楼盘套均面积下降了15m2, 2004年再次下降9m2, 并平抑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310元/m2。广州鼠年新春共有三个限价房项目上市, 随即拉开了低价盘迎战限价房的序幕。不少楼盘纷纷以优惠折扣、甚至“半价”开盘等策略争夺客源;“比限价房更便宜的房子”的楼盘广告赫然亮相广州各大媒体。限价房措施发挥了“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 在区域房价趋高时, 处在“短板”的限价房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 起到了平抑楼价的作用。

1.2 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宅供应, 缓解了供求矛盾

限价房推出前住房供应体系比较单一, 居民要解决住房问题只能单纯依靠购买房地产商开发的商品住房。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它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只愿意开发中高档项目, 致使商品房定位向高端发展, 中低端产品奇缺。普通居民的住宅消费被推向过度消费的道路, 出现了很多房奴。限价房的推出提供了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宅的供应, 打破住宅产品供应结构的垄断。同样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更多的住宅供应数量, 缓解了供求矛盾, 保障了中低收入者、中等收入人群的买房能力、住房权力, 实现了更大程度的社会公平。

1.3 引导开发企业转变竞争策略和赢利

模式, 促进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

限价房坚持的“双限双竞”原则, 也就是最高价拿地、最低价卖房。在规定房子的售价和核定建筑成本后, 开发商的利润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间。“双竞”原则将全面考验开发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操盘能力, 对开发商的竞争策略和赢利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限价房通过竞房价、竞地价压缩了限价房的利润空间, 开发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转变思路。限价房的产品设计必然从差异化、高档化转为实用性、舒适性研究;竞争策略也将转变为加强成本管理,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限价房促使开发企业的这些转变, 有利于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2 限价房推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限价房的推出意在调整住房市场供应结构、稳定房价;但国家关于限价房政策只有较刚性的要求, 对限价房的性质认定、发展方向和组织管理等基本思路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地仓促制定了销售对象、销售方案等操作细则, 对限价房性质、供应对象认定、价格管理、建设管理、处分管理的研究严重滞后, 导致限价房推出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2.1 广州的价格管理惹争议

2006年8月,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布公告, 对位于城郊的广州开发区两块住宅地挂牌出让, 要求是房价不得超过6000元/平方米。而在当时, 根据广州“阳光家缘”网站的统计, 该地区的住宅均价保持在3000元/平方米的水平, 因此社会普遍质疑政府的定价标准, 认为不是“限价房”而是“抬价房”。

限价房地价也引发了争议。2007年1月万科以6000元/平方米限房价、4.6425亿元地价夺得广州科学城H3地块;广东龙光 (集团) 以4000元/平方米限房价、3.9214亿元地价夺得紧邻的H4地块。两块紧邻地块地价出现2000元/平方米的价差, “同地不同价”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对限价房土地定价科学性的怀疑。

2.2 北京的供应对象条件公众认同度较低

《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对象为本市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家庭以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解危排险、旧城改造和风貌保护、环境整治、保障性住房项目和市重点工程等公益性项目所涉及的被拆迁或腾退家庭可优先购买限价房;给限价房添上了还迁房色彩。北京市还提出两限房将不只针对低收入人群, 一部分中高收入人群也将被纳入两限房购买者的范畴。对于可能向一部分进京创业的白领、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公务员等倾斜的情况, 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3 限价房的性质

3.1 住宅的双重性

住宅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 它是人从自然界走出来的初始和基本条件, 是生命活动的载体, 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 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住宅品具有商品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住宅产业既表现出私人品的某些特征, 又显露出公共品的若干性质。产品的公共性, 意味着市场机制将大打折扣, 甚至失灵。因此, 住宅市场的持续发展不能只使用市场一种手段来调节, 国家干预是世界普遍的现象。

3.2 限价房政策出发点

正是由于住宅的社会性, 住房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同时还是政治问题。1978年联合国成立的人类居住中心, 旨在通过实施注重平等、可持续和社会公正的政策来减少城市贫困现象, 推动各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 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1981年4月, 在伦敦召开的“城市住宅问题国际研讨会”上, 通过的《住宅人权宣言》中, 将人们的居住权列为基本人权。

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力度远远大于一般商品的市场, 都把保障居民的住房需要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从国家立法、组织管理、经济机制等方面都直接采取行政干预, 特别在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上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决定了各级政府在面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时, 更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3.3 限价房的性质

1998年《国务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的城市住房由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组成。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限价房是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 (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 普通商品房;是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泡沫、住宅房地产供应结构失衡问题而进行组织管理干预, 针对性地解决相对稀缺问题的措施。

限价房开发中政府没有在土地、住房等各项税收中划出一块财政转移支付;也没有减少政府地价收入, 仍用的是竞地价、竞房价的方式来取得开发权, 政府对限价房并未投入任何资金补贴支持。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和行政管理者, 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抑制了城市地价的飞涨, 使地价回归到了理性价格。

限价房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补贴, 但是在政府干预下扶持起来的, 是政府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政府对限价房的组织管理是住宅的社会性决定的。

4 限价房未来的地位

限价房未来地位要从它在新建商品房供应和城市住房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比例和重要性来分析。

4.1 在新建商品房供应体系中的地位

限价房不是一时一地过渡性的短期行为, 是长期、持续地保证住房供应的措施。限价房将在我国新建商品房供应体系中长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首先中小套型商品房建设方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和家庭小型化相一致。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少, 人地矛盾突出;国务院要求18亿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到2020年, 而2005年我国耕地为18.3亿亩。在15年内只有0.3亿亩耕地可转为建设用地, 年均200万亩。但我国正处在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阶段, 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较大, 仅2005年, 全国耕地就净减少542.4万亩。因此, 住宅建设方向必须采用节地方案。同时, 中小套型商品房建设顺应了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我国城市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5年, 北京市家庭人数平均每户2.7人;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家庭人数也为2.7人。2005年,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曾公布小康社会住房标准人均为30平米。所以, 将新建住宅面积70%控制在90平米以内是符合我国国情。其次我国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人群占社会的70%左右, 他们的住房需求是基本人权, 是刚性需求。为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人群提供与之收入相适应的住房, 即是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低价住房, 防止住宅高档化的超前消费,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房地产业, 特别是住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再次二线城市应吸取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地价大起大落, 危害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的教训;借限价房政策之风, 深入研究本市土地市场、住宅市场和房地产业发展规律, 防止重蹈部分城市的覆辙。

4.2 在城市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正式的制度性保障住房, 政府从开发主体确定、土地价格优惠、税费减免、房价核定等环节都直接介入, 建设的低效率必然存在, 同时公正合理性也易受质疑。因此,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在城市住房体应体系不可能较大, 能够享受到保障住房的人群很少, 保障住房只是城市住房体系中的有力补充。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主要还得靠商品房来解决。其中, 限价房提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宅是满足城市居民自居性需求;解决大多数新进住宅市场, 首次置业者的需要;是解决好普通人的住房要求有力措施。城市中高价位商品房是满足高收入人群和改善型住房人群的需求;二手房主要满足部分自住需求和房地产投资需求。限价房在城市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地位是其它类型住宅无法替代的。

各地限价房的比例应同城市收入结构分级比例相适应;同时与商品房存量相适应。限价房是稳定房价的“调节器”;在建立和谐社会、构筑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提高住宅资源配置效率两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从限价房供应对象、重要程度和所占比例来看, 限价房在城市住房体系中处于主体的地位。

5 与限价房相关几个问题

5.1 住宅标准和建筑设计

限价房的住宅标准和建筑设计应体现国家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质量优良的住宅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限价房的规模应以小型化为主, 选址应呈现多样性。中低收入人群住宅应选在道路、交通、商业配套、医院、教育等设施方便的地点, 不能建在偏远地区;建筑标准适应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需要, 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功能、开发实用简单的项目;防止楼盘的高端化。但绿地标准、材料质量、施工质量要严格按国家相关要求执行, 不得缩水。从开发角度讲, 90平方米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屋成本, 对兼顾各方面的规划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限价房的建筑设计重点是实用性、舒适性, 政府应采取措施推行实用节能的设计理念。

5.2 限价房的价格管理

目前, 各地限价房的定价原则主要是以市场价格为基准来降低一定的比例体现中低价位的。有以本地区同质普通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下浮10%~15%, 同时考虑该宗地的土地开发成本等来确定销售限价。也有以同一区域、同一地段的同类型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70%定价的。这些以市场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是不科学的。当房价高涨时, 市场价格是公开市场商品房的均价, 其本身就包含着开发暴利与土地暴利, 出现了房地产泡沫。以这种泡沫来确定限价房的价格, 实际上等于变相承认了非理性的商品房价格的合理性, 不利于稳定楼市。当房地产持续低迷, 这种定价机制只会助长楼市的疲弱。除了定价原则, 限价房还应建立相应的价格管理制度, 以引导住宅市场平稳发展。

6 限价房政策设计的建议

限价房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 它对住宅产业的平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限价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该通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和公众的充分参与来协调解决。为了积极推进限价房政策,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 限价房的申购权核心是首次置业, 住房家庭的户籍、收入、年龄等政策应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各地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自行掌握。限价房认购以户为单位限定一次, 购买后的处分权不应再加限制。

(2) 城市各区限价房管理应形成制度, 限价房价格区间、地价区间每年应定期公布一次, 防止同地不同地价的情况出现;各限价房项目应在开发管理水平和设计策划水平进行竞争, 以利于开发性价比更优的住宅产品。

(3) 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限价房项目广泛采用节能、节水、垃圾处理、环保等新技术, 使限价房项目向舒适、环保方向发展, 同时促进整个住宅

(4) 以限价房管理促进住宅产权档案系统的完善和市民、开发企业诚信档案制度的建立, 设立相应的举报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处罚机制。

(5) 制定限价房开发贷款、个人贷款国家担保和贴息优惠政策;对限价房项目开发税收和个人购房税收实行优

(6) 加快国家关于住宅和社区发展、住宅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和住宅金融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立法。

摘要:全国性的限价房建设启动已两年, 各地在限价房建设管理中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限价房政策成效和问题、性质、未来地位和相关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限价房政策设计的几点建议。

企业的性质和业绩评价方法 篇6

斯密 (2001) 考察了企业业绩好及企业存在的原因, 他认为, 业绩好是企业存在的原因, 分工和专业化是企业业绩好的原因。马歇尔 (1981) 则认为,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组织, 分工和专业化是这个组织的行为, 组织的行为是多样的, 因此组织的业绩也是多样的。简而言之, 组织的行为决定业绩, 业绩反映组织的行为。奈特 (Knight, 1965) 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笔者认为, 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使其劳动成本最低、技术成本最低、管理成本最低, 这样的企业将失去立足之地, 完全不是市场竞争同行企业的对手, 如果连生存都是问题, 那么谈何追求利润最大化。奈特 (Knight, 1965) 认为, 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和员工之间风险重新分摊所带来的收益, 并把伴随这一风险分摊过程的控制权的相应转移作为企业组织的根本特征。他认为, 企业的边界即企业的规模在于能否通过扩张降低不确定性。而笔者认为, 不确定性有正反两个方面, 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扩大正的不确定性, 缩小负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单纯追求降低不确定性, 那么必将为降低不确定性而降低不确定性, 从而缩手缩脚、无所作为。科斯 (2003) 认为, 企业本质上是对市场的替代,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是一种有别于市场的协调分工方式, 是用行政命令替代市场交易。或者, 科斯说张五常理解了他的意思, 即企业是用内部的要素市场替代了外部的产品市场, 是用一种市场行为 (要素交易) 替代了另一种市场行为 (产品交易) , 而不是用一种非市场行为 (行政命令) 替代一种市场行为 (产品交易) ;企业的边界在于内外边际成本相等之时, 由在企业内完成交易的费用与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费用相比较而确定, 企业的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 而交易成本的来源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来源主要是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客观来源主要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企业内部以科层组织进行管理交易。

的确, 分工一方面可以降低不同工序之间的转换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获取规模经济, 从而提高业绩。同时, 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 而专业化可以提高业绩。如此看来, 斯密的企业理论看似在寻找企业组织存在的原因 (分工与专业化) , 实际上找到了企业组织存在的结果 (业绩) 及其原因 (分工与专业化) 。马歇尔的企业理论逻辑上很严密, 但是没有考察企业行为的原因。奈特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实际上他们找到的企业存在的原因也是一种结果。科斯的企业理论为企业存在找到的原因是交易成本, 但交易成本实际上是企业的业绩之一, 同时他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收益和净收益, 因此交易成本也是企业组织的结果之一。企业行为的原因决定了企业行为, 企业行为导致了企业业绩。寻找企业行为的原因是为了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 研究企业业绩也是为了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 因此, 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是为了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这一目的, 都可以达到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这一效果。当然, 就其现实可行性而言, 研究企业业绩要比寻找企业行为的原因要相对容易测量一些。

2 笔者提出的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

行为至此, 笔者将自己关于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分层次的, 首先是企业最终产品业绩的竞争 (生存竞争是第一竞争) , 其次是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业绩的竞争 (组织竞争是第二竞争) , 最后是企业利润业绩的竞争 (发展竞争是第三竞争) 。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生产组织, 是一个生产要素的组合, 是一个产品的提供者。生产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要产品就要企业, 没有一种产品是不需要企业来生产的。没有企业, 就没有产品, 也就没有市场 (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基本生产单位, 市场是由企业、居民和政府构成的总体。

企业的边界在于产品的内外边际成本相等之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不是企业边际成本与市场边际成本的比较, 而是一个企业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边际成本的比较。换言之, 科斯所说的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或张五常所说的用企业内部要素市场来替代企业外部产品市场, 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相互竞争或替代关系。简而言之,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企业对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局部或全部替代。企业不是标准化的, 也不是同质的或者无差异的, 企业在产品效用和成本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和成本之间、企业利润业绩之间都是异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产品效用相同的情况下是产品边际成本之间的竞争, 在产品业绩相同的情况下是生产要素收益之间的竞争, 再在生产要素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是生产要素成本之间的竞争, 最后才是企业利润业绩的竞争。优质的企业将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边界, 直到自己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同一市场竞争对手的边际成本相等之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只要企业的边际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那么企业就可以进行生产或者扩大生产边界, 就其极限意义而言, 单个最优质企业的规模可以扩展到覆盖整个产品所在的行业, 从而占有整个市场。当然, 企业是丰富多彩的, 是富有创新、活力和变化的, 是市场竞争的生命力之源, 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始终占有一个市场。

企业内部是一个生产要素的自由交换市场。资本可以雇佣劳动, 劳动也可以雇佣资本;资本可以雇佣技术 (或管理) , 技术 (或管理) 也可以雇用资本;劳动可以雇佣技术 (或管理) , 技术 (或管理) 也可以雇佣劳动。哪一种要素居于主动地位, 那么哪一种要素的所有者就是企业内部的实际控制人和剩余索取权者。在当今社会中, 大部分企业是资本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 如福特汽车、微软公司等;也有一部分企业是技术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 如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还有一部分企业是管理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 如股权结构非常分散的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以及一部分VC、PE企业和大股东缺位的一些国有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当然, 也有一部分企业是劳动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 如生产队和一些互助性的生产经营组织。

与科斯的企业理论相比较,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不可直接测量, 只能进行比较制度分析;而笔者提出的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是可以直接测量的 (如果是同质的产品, 那么价格越低越有竞争力;如果是有差异的产品, 那么性价比越高越有竞争力) 。因此, 就其现实应用性而言, 笔者提出的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更加现实可行。当然, 笔者也相信自己的理论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通常自己很难发现。因此, 如有任何问题, 欢迎探讨。

3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评判标准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一个良好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应该能够较好地实现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 因此, 准确定位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重要前提和评判标准。关于企业价值增值度量指标的目标, 黄卫伟和李春瑜 (2005) 在其专著《EVA管理模式》一书中作了较好的分析和归纳。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目标和评判标准应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1) 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企业业绩;2) 判断企业业绩是否实现了增长;3) 确定企业业绩增长的数量和速度;4) 明确企业业绩增长的基本动因;5) 适宜将企业业绩增长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管理行动。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李晓梅, 2008) 。该方法认为, 净利润是对企业业绩的正确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并使利润最大化, 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收入扣除各种成本 (含债务资本成本) 和所得税之后的净利润, 即会计利润。

现代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该方法认为, 以自由现金流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对企业业绩的正确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里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指企业各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其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MM定理"。

较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李延喜, 2002) 。该方法认为, 以经济利润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对企业业绩的真正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里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指企业各期经济利润的折现值之和。

4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新思考

笔者认为, 在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五项目标和评判标准中, 第一项目标和评判标准即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企业业绩, 这是最重要的内容。前述的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和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它们最本质的问题是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其本质含义而言, 企业业绩应该是指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价值, 而不是作为企业价值源泉的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这一点可以从债券的利息和价值的关系中可以得以理解, 债券的各期利息是债券价值的源泉, 但不是债券的价值本身, 债券的价值是其各期利息的折现值, 这里的折现率是各期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大于零, 只能意味着股东本期赚钱了, 并不能意味着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增加了, 只能意味着股东本期赚的钱增加了, 并不能意味着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增加了;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增加得快了, 只能意味着股东本期赚钱增加的速度快了, 并不能意味着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增加的速度快了。净利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真正的属于股东所有的短期的企业业绩, 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反映的不是真正的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而是属于股东和债权人所有的长期的企业业绩, 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反映的不是真正的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而是属于股东和债权人所有的企业的超常业绩, 因此笔者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了新思考, 构建了一种以净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 以净利润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对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的真正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里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指企业各期净利润的折现值之和, 即各期净利润/ (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之和。这里的净利润是指会计利润。这样一来, 就可以既符合企业业绩的本质含义, 又符合现行的会计准则和现行的税务实际。

因为以净利润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的计算公式是确定而统一的, 因而以净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优点主要有:1) 可以真正准确地反映企业业绩;2) 可以很准确地判断企业业绩是否实现了增长;3) 可以很准确地确定企业业绩增长的数量和速度;4) 可以很准确地明确企业业绩增长的基本动因;5) 适宜将企业业绩增长的长短期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管理行动, 当然期限越长越准确。

摘要:本文沿着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 对企业的本质、边界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进而提出了笔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以前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和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这些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既有优点, 也有缺点, 企业业绩评价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在强化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评价并借鉴了已有的主要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进而提出了笔者新思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关键词:企业理论,本质,边界,内部结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Knight, Frank H., 1965,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J], New York:Harper&Row.

[2]黄卫伟, 李春瑜.EVA管理模式[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科斯.企业的性质[A].载盛洪主编, 现代制度经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晓梅.企业战略业绩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李延喜, 郭晓扬, 张启銮, 孔祥泉.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9) 20-22.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篇7

1.实验原理

2.实验仪器和药品

2.1仪器:六孔井穴板、井穴盖、橡皮管、注射器、微量滴头

2.2药品:铜粉、NaOH溶液、H2O2、Mn O2、6mol·L-1HNO3、pH试纸

3.实验过程

3.1实验装置及操作

将1.5g铜粉平铺到1号井穴中; 在2号井穴中加满0.5%左右的H2O2;在3号井穴中放入少量Mn O2;在干燥的4号井穴中放入湿润的p H试纸并记录试纸的颜色;在5、6号井穴中分别加入3m L浓Na OH溶液。 分别在1—6号井穴上盖上井穴盖。 用橡皮管分别将1号井穴盖的出气口和2号井穴盖的出气口, 2号井穴盖的进气口和3号井穴盖的进气口, 以及3号、4号、5号井穴盖的出气口和与它们相邻的4号、5号和6号井穴盖的进气口连接起来。

3.2实验现象

用注射器吸取一些6mol·L-1稀HNO3, 从1号井穴盖的进气口缓慢向其中注入, 此时可以看到1号井穴中有气泡生成, 同时在液面上出现红棕色的气体。 然后可以发现2号井穴中的液面不断下降, 3号井穴中的液面不断上升, 3号井穴中有大量小气泡产生。 刚进入2号井穴里的红棕色气体很快变为无色, 最后2号井穴中充满无色气体。 在3号井穴中可以看到有无色气泡产生。 4号井穴中充满红棕色气体。 在5、6号井穴中的浓Na OH溶液中缓慢地有少量气泡出现。 2号井穴中无色气体和4号井穴中红棕色气体能保持很数分钟。最后1号井穴中充满蓝色溶液。

3.3实验现象的解释

1号井穴中出现红棕色气体, 是因为发生反应:

而生成的NO很快被液面上空气中的O2氧化为红棕色的NO2。 2号井穴中的液体能被压到3号井穴中是因为有不溶性的气体生成, 红棕色很快退去, 说明NO2能溶于水;而最后剩下的是无色的NO, 说明NO不溶于水。4号井穴中的红棕色气体是NO2, 这是由2号井穴中的NO和3号井穴中H2O2分解产生的O2同时进入4号井穴并发生反应:2NO+O2=2NO2。 4号井穴中的广泛p H试纸由黄色变为红色, 说明有酸性物质生成。这是因为NO2溶于水生成了HNO3。 浓Na OH溶液用来吸收有害的酸性尾气。

4.实验说明

4.1实验装置气密性一定要好。

4.2在安装实验装置时, 应该先盖上2、5、6号井穴盖。

4.34号井穴应保持干燥。

参考文献

[1]化学 (高中第一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6.

上一篇:企业职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安全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