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基础知识(通用9篇)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篇1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是知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基本条件。记忆是智能活动的仓库和基础。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记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范围广大、识记点多、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降低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轻松记忆,提高效率呢?我个人的经验是积极采用歌诀识记法。它以韵化的语言荷载实用的内容,因其语音和谐、节奏鲜明、文字简练、顿挫有致、趣味易记而深受学生喜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采用此法,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方便教与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笔者就教学中地理知识歌诀识记经验点滴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1.七大洲名称及按面积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
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
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
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亚知识概括:
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
河流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6.中美地狭七国名称:
(1)中美地狭有七国,色地马拉伯利兹。萨、洪、尼、哥、巴拿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萨)泥(尼)哥爸(巴)离(伯利兹),中美七国永牢记。
7.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高考地理复习: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记忆歌诀汇总]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篇2
一、力学
高中自然地理中的许多力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若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帮助解释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本文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为例,分析高中自然地理中的力学知识。
在高一第一章讲述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学习的重点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其特征和规律,要求教师必须讲解这两个在高中物理课中的概念。线速度: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弧长。表示为:线速度υ=弧长s/时间t;角速度: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半径转过的角度。表示为:角速度ω=角度φ/时间t。明白了这两个概念,下面来分析地球运动的速度规律:
1. 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是个固体球,因此,自转时球面上各点在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相同,即各地角速度相同;由于地球上各点都是绕同一个自转轴旋转,纬度不同的地点,对应的自转半径就是当地纬线圈的半径(自转半径=cosφx的赤道半径)。可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转过的弧长越小。所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地区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2.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对于公转,则还要考虑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一定律),这样就产生了地球公转中的近日点和远日点,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分析如下,由于近日点的日地距离小于远日点的日地距离,而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单位时间内近日点时地球转过的弧长和角度,大于远日点时地球转过的弧长和角度,这样近日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大于远日点。也就是教材中讲到的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
二、热学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误区剖析 篇3
误区1: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同学们大多认为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样的分布规律实际上是反映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没有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也没有受到地面状况的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经过浓厚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吸收、反射作用,大气的这些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于各地地面状况不同(特别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天气和气候不同,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和气温受到影响。全球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地区,而在沙漠地区。北半球最冷的地方不在北极地区,而在西伯利亚地区。
误区2: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
太阳不是在所有的地方和时间都东升西落的,只有在二分日和赤道上才是东升西落。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从西北方落下。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太阳从东南方升起、从西南方落下。在出现极昼的北半球某地(除极点外),太阳从正北方升起、从正北方落下(见图1、图3)。在出现极昼的南半球某地(除极点外),太阳从正南方升起、从正南方落下(见图2、图4)。在出现极昼的北极点或南极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地平面平行,太阳不升不落,太阳高度整日不变,并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见图5、图6)。
误区3:地球自转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都是自东向西
站在北极点或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站在南极点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不管是从北极上空看的逆时针方向还是从南极上空看的顺时针方向,地球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站的位置不同、方位不同,时针方向就不同(见图7、图8)。
误区4: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相同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在当地的仰角,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自直射点以同心圆状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某日从太阳直射的那条纬线向南北两方向递减(见图9)。
误N5:自然日界线是区时为0时的经线
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昨天24时、今天0时的那条经线,而不是区时为0时的经线。因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在同一个时区内,区时相同,但地方时不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然日界线自东向西移动。
误区6:季节不同于节气
季节是一个时段,一般为3个月。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得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热量状况不同,季节类型也就不同。而节气是时刻,通常指某一天,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误区7:海陆风、季风是一样的
海水和陆地比热容的差异,造成白天和夜晚、冬季和夏季海洋和陆地的增温与降温幅度不同,进而造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冷热不均、气压分布不均,风向发生日变化或季节变化,形成海陆风或季风。但海陆风是风向的日变化(如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季风是风向的季节变化。
误区8: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特点一样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共同点:全年高温,降水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降水集中)。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的南亚、东南亚、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海南岛、台湾南部等地,年降水量为1500mm~2500mm,分雨、旱两季,雨季在6~9月,旱季在10月到次年5月。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年降水量为750mm~1000mm,分干、湿两季,湿季在5~10月,干季在11月到次年4月(北半球)。
误区9:温带大陆性气候下不能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
美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其东北部一带却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美国东北部一带并不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其中央平原南北敞开,有利于南北冷暖气流的运动,形成冬冷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海拔不高,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为美国东北部一带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从而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
误区10: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造就了秘鲁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大部分同学都误认为秘鲁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与撒哈拉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一样,都是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形成的。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大致位于赤道与20°S之间的秘鲁沿岸,因为纬度低,不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之下,处在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同时又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所以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误区11:锋面气旋分布在高压脊上
其实,锋面常常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上升,如图11中低压槽线两侧A、B两点的气流向槽线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中水平气流辐散,如图12中高压脊线两侧C、D两点的气流向脊线两侧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无法形成锋面。
误区12:异常变冷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异常增温的拉尼娜现象
其实,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区异常增温的现象,而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区异常变冷的现象。
误区13: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相同
一般从河流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等方面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河流的流域面积、长度及支流、河网密度、流向、水系轮廓等方面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因此,两都是不同的。
误区14:地势特征包含地形特征
地势特征单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倾斜方向。实际上,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一般从地形种类(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海拔高度,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以及其他特征(如喀斯特地貌、风积地貌)等方面进行描述地形特征。
误区15:在山地迎风坡,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就会逐渐增多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并不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就会逐渐增多的,而是从山麓向上到一定高度之间,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增多,在此高度以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误区16: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不是有了温室效应后,全球气候就变暖了。原始大气中本身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就会形成温室效应。而现在的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大量地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使这些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低层大气中的热量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所以,温室效应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误区17:河流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河流的凹岸(图15中的A处)是河流凸向陆地的部位,河流凸岸(图15中的B处)是陆地凸向河流的部位。由于流水的惯性作用,流水冲向凹岸,河水在凹岸集聚、下沉,形成环流(见图15中的AB剖面图),侵蚀凹岸底部河床,将泥沙搬运到凸岸堆积。加之凹岸河水流速较凸岸的快,侵蚀作用强。
图15中CD河段河床较平直,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侵蚀右岸(背对河流流向,C处为右岸),河水在右岸集聚、下沉,形成环流(见图15中的CD剖面图),侵蚀右岸底部河床,将泥沙搬运到左岸堆积(图15中的D处)。
高考自然地理知识点 篇4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篇5
一、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地理初中基础知识点 篇6
1、东亚岛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最大)、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3900个岛屿组成。首都是东京。
2、多山的地形:
⑴、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3/4),平原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⑵、日本多火山、地震(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
3、温湿的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4、发达的经济:
⑴、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⑵、日本的贸易对外贸易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⑶、日本农业的三大部门:海产、稻米和蔬菜。
⑷、日本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的地带(这里海运方便,便于对外贸易)。
⑸、主要城市:见世界地理(下册)P 69 《日本工业分布》。
识记下列城市:
①、首都——东京;
②、四大工业中心: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③、海港——横滨、神户。
第二节、埃及
1、地跨亚、非两大洲(亚洲的西奈半岛属于埃及)。(见世界地理(下册)P 72 图)。
2、首都开罗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3、是个沙漠之国,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4、“母亲河”——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最长的河流。
5、文明古国:金子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象形文字等。
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埃及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盛产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节、俄罗斯
1、面积最大的国家:
⑴、面积1700余万平方千米。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唯一地跨欧亚两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⑵、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临波罗的海,南与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相邻。
2、地形:
⑴、地势东高西低。
⑵、地形以平原为主(70%)。西→东: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⑶、河流:伏尔加河,流经东欧平原,注入里海,欧洲最长河。
⑷、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处1600多米),淡水最多的湖泊。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
4、资源:⑴、水资源丰富(伏尔加河、贝加尔湖);
⑵、森林资源丰富(有世界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⑶、矿产资源丰富(秋明油田和第二巴库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
5、经济:
⑴、俄罗斯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大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
⑵、四大工业区:①、圣彼得堡工业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②、莫斯科工业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③、乌拉尔工业区: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
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亚洲):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
⑶、农业:①、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②、农产品:谷物、马铃薯、亚麻等。
⑷、主要城市:
①、首都莫斯科:全国最大城市和综合性工业中心,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②、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临波罗的海;
③、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临太平洋;
④、摩尔曼斯克:临北冰洋(终年不冻,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旅游地理”知识梳理 篇7
【知识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 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 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 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 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把握观赏时机
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 再到探究成因,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 旅游主题、功能, 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 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 具体如下图所示。
(5) 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 (旅游价值) 、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 (费用、时间或距离) 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 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 既要各具特色, 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 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 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 做到“冷 (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 热 (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 ”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 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 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使旅游者游得开心, 玩得放心, 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 避开军事禁区、保密设施等。因此, 旅游路线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 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 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 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 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 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 富于变化, 又要突出重点, 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 (2012·四川文综卷)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 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 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 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 所以是断裂上升。
(2) 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垂直温差大, 山顶气温低, 夜间气温更低, 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 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 而桃树是阔叶植被, 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 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 (1) A (2) B
例2 (2012·浙江文综卷) 专家认为, 欣赏旅游景观, 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 (1) ~ (2) 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 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1) 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 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 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B.甲、丙
C.乙、丁D.丙、丁
(2) 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 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思路分析: (1) 本题描述的是陕西商洛山村风景。“菊初黄”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甲错;“万壑”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沟壑, 乙对;“荞麦花开白雪香”还有“菊初黄”是秋天景象, 丙错;“村桥原树似吾乡”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并引发思念家乡的情感。综上, 选C。
(2)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火山地貌由玄武岩构成, 而非花岗岩;丹霞地貌景观由红色砂岩构成, 而非流纹岩;球状风化岩石是花岗岩, 而非砂岩;岩溶地貌景观由石灰岩构成, 是可溶性沉积岩, 选C。
答案: (1) C (2) C
例3 2012年暑期, 有一学生旅游团计划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到杭州萧山钱塘江, 途中还要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山陵、九江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 (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材料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走近路, 不走重复线路) 。
(2) 在出行前, 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这一学生旅游团原本打算利用“十一”黄金周出游, 但考虑到种种因素, 还是选择在暑期出游。你认为他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思路分析:本题以各类游览景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等。第1小题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第2小题考查开展旅游活动要做的准备工作;第3小题考查旅游时间的选择。
答案: (1) 从北京出发经京广线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 再经长江到九江市游览庐山, 再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 再经京沪线到苏州游览拙政园, 最后经京杭大运河到杭州萧山观钱塘江潮。
(2) (1) 设计好旅游线路; (2) 选择恰当的旅行方式 (自行乘车还是随旅行团) ; (3)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了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内容; (4) 准备好旅游时所需的物品。
(3) “十一”黄金周是我国集中休假的时期, 也是旅游的黄金期, 这导致旅游景点几乎人满为患, 从而使得旅游质量严重降低。同时, 也容易出现交通拥挤、食宿困难、物价偏高等问题。而选择暑期出游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针对训练】
读四川省和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回答1~2题。
1.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图中的两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 夏秋季节游客人数明显多于冬春季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B.国家旅游黄金周政策
C.地形、气候和交通
D.季节性保护遗产政策
2.据统计, 浙江省旅游收入明显高于四川省。其主要原因是 ()
A.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 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区较多
B.浙江的交通通达性好, 周围地区经济较发达
C.四川旅游资源没有特色, 景区比较分散
D.四川的物价比浙江低, 旅游收入少
近年来,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 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堪称“江北第一长洞”。洞内流水潺潺, 钟乳石奇形怪状, 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 琳琅满目, 地下奇景扑朔迷离……据此完成3~4题。
3.观赏此类景观应 ()
A.在秋季观赏B.在清晨观赏
C.近距离观赏D.远距离观赏
4.“地下画廊”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 ()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
C.经济价值D.历史文化价值
读某沿海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底图, 据此回答5~6题。
5.此处旅游景区最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是 ()
A.沿河漂流B.生态旅游
C.悬崖攀岩或蹦极D.乘游船观湖
6.在此旅游景区中, 下列区域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游览区B.保护区
C.服务区D.休息区
文明旅游活动既能使旅游者获取愉悦感, 又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B.旅游活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C.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旅游的要求
D.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 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8.旅游者在景区内乱刻乱画会直接造成 ()
A.环境污染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D.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9.石窟艺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山崖上开凿洞穴, 并进行绘画和雕塑, 以表达膜拜或宗教虔诚。下图为三大石窟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说出观赏石窟的主要方法。
(2) 下图中是莫高窟附近的胡杨林, 其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游览。要观赏至纯至美、层林尽染的金色胡杨之美和夕阳霞光, 应注意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10.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藏林芝县具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旅游部门先后与福州市旅游局、武夷山市旅游局签订《旅游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共同发起“情系林芝、走进西藏”的大型赴藏旅游活动。
材料二西藏林芝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1) 依据材料, 概述西藏林芝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简述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 作为旅游者, 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夏秋季节游客多于冬春季节, 主要是因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山区, 海拔高, 夏秋季凉爽, 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2.B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广, 旅游收入多。
3.C地下溶洞应近距离观赏。
4.A“地下画廊”主要是由岩溶地貌构成, 主要有美学价值。
5.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由图可知, 本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故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6.B本旅游区以野生生物资源为主, 故保护区应占最大比重。
7.B在旅游活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 人们也要保护旅游资源。
8.C乱刻乱画是在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上进行的, 是直接对旅游景观造成破坏。
9. (1) 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
(2) 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原因: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时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10. (1) 主要沿河谷 (河流、谷地) 分布。
(2)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不够等。
(3) 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高质量旅游资源, 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篇8
一、让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所包含内容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认识。
经纬度位置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是最精确的地理位置。经度位置包含一个地区的经度范围和东西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包含具体的纬度范围和南北半球位置,有时也用低中高纬度或所处的温度带来描述。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西半球;北纬30--北纬49之间,北温带。
海陆位置是指一个地方所处的大陆和频临的海洋,分区一般还要描述所在大洲的方位,国家一般还要说出领等。例如中国的海陆地理位置特点:她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下面是我设计的“亚洲的位置和欧洲的位置”教学片断:
自主学习二:亚洲的位置和欧洲的位置
1、说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判断亚洲所在的半球。
2、说出亚洲东面、南面、北面分别濒临的三大洋,找到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寻找方法: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探究问题:
试着说出欧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学法指导: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主要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结论: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在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以此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地理位置。
(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二、让学生把地理位置落实在地图上,明确地理位置对其它地理特征的影响
不论学习哪种位置都要充分利用地图,这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只有充分利用地图,才可以更直观的、 更形象、更准确地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
例如,学习非洲时,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查得非洲大陆的经度位置:东至东经51,西至西经17,本初子午线穿过大陆西部和几内亚湾,位于东半球的最西部。纬度位置:北至北纬37,南至南纬34,共跨72个纬度,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大陆的中部和南部、北部,所以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大部分地方位于低纬度带。正由于此,非洲成了全球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最大分布区,有“热带大陆”之称,而且气候带和自然景观也大致以赤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在气候影响下,农业亦以热带作物为主。
再例如,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中国位于第一大洲亚洲的东部,东临第一大洋太平洋。正因为如此,在海陆之间便形成了强大的热力性质差异,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来自太平洋洋面的暖湿的夏季风能带来大范围的降水。但西部有一大部分地方深人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受陆地影响大,因而具有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冬季降水稀少。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大多地方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为种植业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篇9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
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续向西飞,我们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岛一半大的一个雄伟半岛,像一个惊叹号形状,插入日本海岛黄颜色的黄海之间。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岛的南端,隔着对马海峡,遥遥相望,这就是朝鲜半岛,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之一,并由它转输给另一中国文化继承者的日本。
朝鲜半岛之北,是中国富庶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之南,是长达一万四千公里,曲折而成为半圆弧形的中国海岸。北方海岸有两个小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蟹螯一样箝住渤海的海湾。中部海岸向东方凸出,南方海岸向西前伸展,两颗珍珠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清晰在目。
越过海岸,太空船正式进入中国上空,四条悠长的大河,在巨大的舞台上,均匀地并排着,从西向东流。最北一条跟俄国交界的是黑龙江,次北一条成“几”字形的是黄河,偏南一条白浪滚滚的是长江,最南一条像手指汇到手掌一样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我们在太空船上会眺望到,最北的黑龙江千里冰封,那里的中国人还穿着皮衣皮靴,从口中吐出的热气会立刻在睫毛上凝结成冰;而最南的珠江却仍滔滔奔流,那里的中国人额上正淌着汗珠。一个人如果穿着单衣服从广州出发,当他在黑龙江畔的漠河县下飞机时,他可能会被冻死,这说明中国南北距离遥远的程度。
在渤海岸四处,一条黑线向西翻山越岭的蜿蜒伸展,那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长城以北是内外蒙古沙漠地区,这时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长城之南却已大地春回。从万里长城到淮河这个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上,全部覆盖着青青的小麦,像一座无涯的大海,城镇只不过是一群孤岛。温和的春风吹动时,原野掀起麦浪,翻腾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麦浪中飘浮,更像海上的点点渔舟。在南方,也就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长江,直到海南岛,全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为了灌溉的缘故,那稻田被分割为一块一块,像无数宝镜在太阳光下反射出万道光芒。
这就是中国本部的景观,截至二十世纪初,六分之五的中国人居住在这里。
再续向西飞,距山东半岛约八百公里,太空船越过南北纵长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静止时像一个死海,连秋虫的声音都听不见,一旦掀起风沙,人们的视线便全部模糊。山西高原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风沙怒吼时,它的威力仅次于真正的沙漠。黄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数住在窑洞之中,窑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内部冬暖夏凉。
就在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线的上空,我们必须把手表投慢一小时,假如太空船是八时进入中国,那么在越过这一条线之后,时间却是七时。因为我们跨进格林威治时间的另一个地区。光阴正在回转。
不久,我们就可眺望到黄河之滨的一座古城——兰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广大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华北大平原跟锦绣江南的广大绿色世界,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除了青葱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的生长,都十分困难。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骆驼铃声是最有力的响声,南方云贵高原全是惊人的山岭和惊人的河谷,它地下丰富的矿产,到二十世纪,才显出它的重要。
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在太空船下滑过去,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尽头的嘉峪关,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样的黄河发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线的长江发源地沱沱河。就在它们上空,必须再把手表拨慢一小时,因为自上次拨慢了一小时后,我们又直线前进了1500公里。而就在同时,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地面更突然间峻拔上升。假如我们以4000米的高度进入中国而一直保持这个高度不变,那么此时太空船已经撞到地面,因为我们已到了平均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须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么,它在二十世纪前,是中国最寂寞的地区,眼睛所及的全是终年覆雪的山头和寒冷贫瘠的砂砾丘陵,只偶尔有长毛的耗牛在山谷中载着货物,成一个伶仃的队形,踽踽前进。农作物因气候寒冷和土壤太坏的缘故,十分稀少,只有少量品质低劣的青裸;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一个人。
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则是天山。越过天山,又是一个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准噶尔盆地。这两个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中——二十世纪初只有250万,包括了各种民族,是中国境内人种最复杂的地区;就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间的千里草原上,不时兴起诗人形容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场面。比起东部中国,这里显示的不是在方块稻田上生活的人们所能想象的气魄。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它所属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都在我们眼下消失。太空船现在又前进了约1500公里,正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上空,必须再把手表拨慢一次,把六时拨为五时。使人兴起一种青春倒流的惊奇和喜悦。
不断的时间变换,会扰乱正常的生活程序,这是疆土过于广袤的烦恼。从极东的乌苏里江口,到极西的帕米尔,时距相差四个小时。当乌苏里江口的渔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鱼时,帕米尔的农人还在酣睡。一个人从乌苏里江口,于黎明时乘超光速飞行器向西飞航,他会发现天色越走越黑,当他完成5000公里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尔山下朋友的家门时,却正是午夜。
拨过手表,于是我们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尔高原,它是中国最西的边界,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个国家环绕在另一面,成为中国西陲尽头的三大邻邦。
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太空船,跨上马背,对这个巨大舞台,再作一次了解。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东135度E,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多,西北少
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
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四、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五、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
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
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
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
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
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
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
高愿地区经济滞后
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
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
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
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
南北温差大,0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
2、夏季气温分布:
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
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
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
1、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
2、时间分配
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成因:降水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有关
三、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1.5月登陆,南岭以南,6月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淮河流域,7-8月到达华北至东北,10月退出大陆
2.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四、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五、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发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强冷空气入侵
2、台风
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涝
春夏多旱,夏秋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暴雨
4、沙尘暴
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的沙漠,在春季随风吹袭
河流和湖泊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1、外流区区域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其供水区为外流区域
2、内流区域
最终末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其供水区为内流区域
3、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中国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流量丰富,汛期较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小,冰期长
2、秦岭-淮河以北(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辽河,海河,黄河流量较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冰期短
3、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流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化水,含沙量小,无冰期
4、西南地区(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三、中国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分布:内陆,塔里木河为最长内流河
2、水文特征:多季节性河流(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流程较短(消失沙漠或汇入内陆湖)
四、中国湖泊特征
1、淡水湖:与外流河相通,湖水可进可出,含盐低
2、咸水湖:内流河终点,湖水只进不出,蒸发盛盐分高
五、长江概况
1、发源地: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
2、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3、流经地区形: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一大河
5、注入海洋:东海
六、长江水系及文特征
1、上游:自源头到源北宜昌,支流为雅砻江,泯江,嘉陵江, 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2、中流:自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支流为汉江,湘江,沆江,赣江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自江西湖口到入海口,支流为青戈江,水阳江,江阔水深,流缓,少支流
七、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1、巨大的水能资源
葛洲坝水电枢纽是目前发电流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坝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我国最重要的内河流航道
东西交通大动脉,誉为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干支流四季通航
3、长江流域的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干流与多支南北交通线相交,对沿江,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上海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
4、洪涝原因
A.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大,集水量多,季风气候明显,降水集中,上中游落差大,水势迅猛,中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B.人为因素: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湖泊分洪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四川盆地,汉江,湘江,赣江等流域集中汇水造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急升,泄洪能力差,洪涝灾害随时发生。
八、黄河概况
1、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
2、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二长河
5、注入海洋渤海
6、冬春季易发凌汛
九、黄河水系及水文特征
1、上游:逢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支流为洮河,湟水。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
2、中游:自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3、下游:自旧孟津至山东入海口,主要支流洛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地上河。
十、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流域是文明发祥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能源丰富
1、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大型水利枢纽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万家塞,三门峡,小浪底等
2、引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历史悠久,中下游引水工程:引黄入晋,引黄济青
3、水土流失及治理
加强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
中上游开展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
4、地上河
成因: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危害:人工筑坝束水,河堤决口泛滥
治理: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治理沙漠,加固堤坝
十一、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分析
1、下游来水少
2、工农用水量大
3、人口生活用水量大
4、大面积屯下水漏斗区
5、大气增温,蒸发强烈
十二、京杭运河概况
1、起止点:北京-杭州
2、长度:世界上最长运河
3、河通水系:海黄淮河,长江,钱塘江,现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设施
4、目前通航河段:山东济宁-浙江杭州
十三、珠江水系组成
1、水系组成
1)流往云贵高原,南岭山地,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入南海
2)通航里程仅次长江
3)支流众多,水系稠密,由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水系组成
十四、珠江的水文特征
1、水量丰富,仅次长江
2、水位平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小
3、含沙量少,植被多,石灰岩广布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东135度E,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多,西北少
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
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
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
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
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
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
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
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
高愿地区经济滞后
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
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
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
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
南北温差大,0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
2、夏季气温分布:
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
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
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
1、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
2、时间分配
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成因:降水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有关
三、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1.5月登陆,南岭以南,6月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淮河流域,7-8月到达华北至东北,10月退出大陆
2.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四、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五、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发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强冷空气入侵
2、台风
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涝
春夏多旱,夏秋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暴雨
4、沙尘暴
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的沙漠,在春季随风吹袭
河流和湖泊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1、外流区区域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其供水区为外流区域
2、内流区域
最终末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其供水区为内流区域
3、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中国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流量丰富,汛期较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小,冰期长
2、秦岭-淮河以北(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辽河,海河,黄河流量较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冰期短
3、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流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化水,含沙量小,无冰期
4、西南地区(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三、中国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分布:内陆,塔里木河为最长内流河
2、水文特征:多季节性河流(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流程较短(消失沙漠或汇入内陆湖)
四、中国湖泊特征
1、淡水湖:与外流河相通,湖水可进可出,含盐低
2、咸水湖:内流河终点,湖水只进不出,蒸发盛盐分高
五、长江概况
1、发源地: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
2、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3、流经地区形: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一大河
5、注入海洋:东海
六、长江水系及文特征
1、上游:自源头到源北宜昌,支流为雅砻江,泯江,嘉陵江, 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2、中流:自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支流为汉江,湘江,沆江,赣江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自江西湖口到入海口,支流为青戈江,水阳江,江阔水深,流缓,少支流
七、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1、巨大的水能资源
葛洲坝水电枢纽是目前发电流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坝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我国最重要的内河流航道
东西交通大动脉,誉为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干支流四季通航
3、长江流域的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干流与多支南北交通线相交,对沿江,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上海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
4、洪涝原因
A.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大,集水量多,季风气候明显,降水集中,上中游落差大,水势迅猛,中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B.人为因素: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湖泊分洪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四川盆地,汉江,湘江,赣江等流域集中汇水造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急升,泄洪能力差,洪涝灾害随时发生。
八、黄河概况
1、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
2、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二长河
5、注入海洋渤海
6、冬春季易发凌汛
九、黄河水系及水文特征
1、上游:逢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支流为洮河,湟水。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
2、中游:自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3、下游:自旧孟津至山东入海口,主要支流洛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地上河。
十、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流域是文明发祥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能源丰富
1、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大型水利枢纽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万家塞,三门峡,小浪底等
2、引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历史悠久,中下游引水工程:引黄入晋,引黄济青
3、水土流失及治理
加强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
中上游开展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
4、地上河
成因: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危害:人工筑坝束水,河堤决口泛滥
治理: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治理沙漠,加固堤坝
十一、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分析
1、下游来水少
2、工农用水量大
3、人口生活用水量大
4、大面积屯下水漏斗区
5、大气增温,蒸发强烈
十二、京杭运河概况
1、起止点:北京-杭州
2、长度:世界上最长运河
3、河通水系:海黄淮河,长江,钱塘江,现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设施
4、目前通航河段:山东济宁-浙江杭州
十三、珠江水系组成
1、水系组成
1)流往云贵高原,南岭山地,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入南海
2)通航里程仅次长江
3)支流众多,水系稠密,由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水系组成
十四、珠江的水文特征
1、水量丰富,仅次长江
2、水位平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小